中風、真中、類中論

中風者,體氣先虛,必有風邪真中,然後見有暴僕、暴喑、口眼歪斜、手足不舉、言語蹇澀,甚者人事不省等症。若無風邪,必無此等證候。又云無真中、類中之分。斯言也,尤見理未真之過也。按中風者,體氣先虛而後風邪中之者理也。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予嘗見有人心火暴盛,痰涎壅塞,無毫髮風邪雜於其中,而前證悉見,隨用清熱養血,化痰順氣之劑而愈者。即東垣所謂「本氣自病」,河間所謂「將息失宜,心火暴盛」,丹溪所謂「濕熱相生」。此三者類乎中風,而實非中風也。一用風藥,禍不旋踵,安得不指出此證?使後學知之。此類中之說所由起也。但此證當另列一條,而不雜於中風之條。如昔人謂四證似傷寒,而不列於傷寒之列,則明白而易知矣。若老人謂無類中皆真中,恐使後人臨證不明,反增人病,辨之奚容已乎?其言標本緩急之論,輕重攻補之宜,則至善而不可沒,大有功於後學也。

中風證(一)

天地間惟風無所不入。人受之者,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凡中風之證,卒然暈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聲,或口眼歪斜,手足癱瘓,或半身不遂,舌強不語。風邪既盛,氣必上壅,痰隨氣上,停留壅塞,昏亂卒倒,皆痰為之也。五臟雖皆有風,而犯肝經為多。蓋肝主筋屬木,風易入之,肝受風則筋緩不榮,所以有歪斜、不遂、癱瘓、舌強等症。

治之之法,初得之,即當開痰理氣。《經》云:善治風者,順氣理風。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及其久也,即當養血活血。若不先順氣,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羌活、天麻輩,吾未見其能治也。

中風有真中、類中。真中有中腑、中臟、中經之不同。中腑者,多著四肢,故面如土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現六經形證,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中腑也。中臟者,多滯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瞀,大小便秘,皆中臟也。

治法:中腑者,加減小續命湯發其表,調以通聖辛涼之劑;中臟者,三化湯通其滯,調以十全大補、四物之劑;臟腑兼見者,藥必兼用,先表而後通之也。

其或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但肢不能舉,口不能言,此邪中於經也。又當從乎中治,宜大秦艽湯補血養筋,或二陳湯加清熱養血藥。

中腑者,易治,宜汗亦不可過汗,損其衛氣;中臟者,難治,宜下亦不可過下,損其榮氣;中經者,有汗下之戒,只宜養血通氣。

類中亦有不同,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熱與痰。僵仆卒倒,此氣虛也,治宜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痰涎壅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攣,筋反縱,脈數,此火也。治法:在表宜防風通聖散,在上涼膈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此痰證也,治宜二陳、導痰等湯。

大抵真中者少,類中者多。外感內傷當辨輕重。重於外感者,先驅風邪而後補中氣,治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損藥為臣使;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後驅風邪,治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其心火暴盛,痰涎壅塞,無毫髮風邪而喎斜不遂等證悉具者,治宜清熱化痰,養血順氣。一用風藥,禍不旋踵。半身不遂,大率多痰,中左屬瘀血、血虛,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中右屬痰與氣虛,宜二陳合四君子加竹瀝、薑汁。氣血兩虛而挾痰者,八物湯加南星、半夏、枳實、竹瀝、薑汁。

初中卒倒,不省人事,急掐人中,提頭頂發;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為末,吹入鼻中,或以皂角、細辛為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肺絕死。

痰涎壅盛,口眼喎斜,舌強不語,皆當用吐法,一吐不愈,再吐。輕者用瓜蒂末一錢,重者用稀涎散加黎蘆五分,入麝香少許,以鵝翎探吐。惟年老虛弱者不可吐,氣虛卒倒者不可吐。凡中經雖有痰涎,猶能進湯水者,先進蘇合香丸通竅,隨進順氣散。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利小便,熱退自利。諸中或已蘇或未蘇,忽然吐出紅紫血者,不治。

中風不治症

口開(心絕)手撒(脾絕),遺尿(腎絕)眼合(肝絕),吐沫直視,鼻如鼾睡(肺絕),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綴如珠,皆不治症(若謂症中止見一症者,猶或可治)。脈遲浮者吉,急疾者凶;寸脈有尺脈無者當吐,不吐者死;尺脈盛寸脈無者當下,不下者死。

《脈經》曰: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氣實相搏,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死;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數,或微而虛,寸口或浮而緩,或緩而遲,皆為中風之症。大法浮遲者吉,急疾者凶。又曰:脈浮而遲者易治,大數而急者不治。

中風方

小續命湯 治中腑,外有六經之形症。中風自汗者,不可重發汗。此藥不可輕用。

麻黃 人參 黃芩 白芍 附子 防己 桂枝 川芎(各七分) 防風(一錢) 杏仁 甘草(各五分)

六經加減法:太陽中風者,無汗惡寒加麻黃、防風、杏仁一倍,名麻黃續命湯;太陽中風,有汗惡風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陽明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加甘草、石膏、知母一倍,名白虎續命湯;陽明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加桂枝、黃芩、葛根一倍,名葛根續命湯;太陰中風,無汗身涼加附子、乾薑、甘草一倍,名附子續命湯;少陰中風,有汗不熱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名桂附續命湯;少陰、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

三化湯 治邪氣內實,二便阻隔。

厚朴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微利為度。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及諸風等症。

防風 川芎 川歸 白芍(炒) 大黃(蒸)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 白朮(二分) 荊芥穗(三分) 梔子(二分) 滑石(二錢四分) 甘草(一錢) 姜(三片) 煎溫服。

十全大補湯

人參 黃耆 甘草 白茯苓 熟地 川歸 白朮 白芍 川芎(各等分) 肉桂(二分) 姜(三片) 棗三枚 煎服。

大秦艽湯 治中經,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甘草(炙) 白朮(炒) 白芍(炒) 川芎(洗) 川歸(洗,各一錢) 羌活 防風 黃芩(炒,各五分) 白芷 生地 熟地(各五分) 石膏(生一錢) 白茯苓(一錢) 獨活(一錢) 春夏加知母八分,天陰加生薑,心下痞滿加枳實一錢。

二陳湯 理一身之氣,療一身之痰。欲下行加引下藥,防己、黃柏、木通;欲上行加引上藥,柴胡、升麻、防風。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二分) 姜(三片) 煎,溫服。

六君子湯 益氣、補脾、和中。

人參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各五分) 加姜三片,煎服。

涼膈散 治胸膈與六經熱。

連翹(一錢) 梔子 薄荷 黃芩 大黃 芒硝(各五分) 甘草(一錢) 熱退即止。

東垣加減涼膈法:減芒硝、大黃,加桔梗、淡竹葉各五分,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遊行於身之表,胸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重症用前方,輕用後方。

導痰湯 開痰導氣。

半夏(二錢) 陳皮 甘草 南星 茯苓 枳殼(各一錢) 加姜三片,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九粒、杏仁泥五分。

四物湯 補血要藥。

當歸(二錢) 川芎 白芍 生地(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四君子湯 補氣要藥。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八分) 水煎溫服。

八物湯 以上二方相合為用。

稀涎散 治中風暴僕,痰涎壅盛,口眼喎斜,隔塞不通等證。

好白明礬(一兩半,生半枯用) 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炙黃色)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少通,續進他藥。

瓜蒂散(一名獨聖散) 治中風,膈實痰盛;諸癇,痰飲壅溢等症。

甜瓜蒂(一兩,炒黃色,瓜熟蒂落者為佳。)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或一錢,量人虛實用之,以酸虀汁調下,以吐為度。吐罷宜降火利氣,安神定志藥。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開,急用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細辛(一錢) 石膏(五錢)

上為細末,以一字吹入鼻中,就提起頭髮,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改容膏 治中風口眼喎斜。

蓖麻子(一兩) 真冰片(五分)

共搗為膏。寒月加乾薑、附子(各一錢)。如喎在左,以此膏敷其右;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即改正。或以蜣螂、冰片搗敷,或以鱔血同冰片敷之皆良。

蘇合香丸 治初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用此丸以開竅,但可救一時之急,不宜多服。

沉香 青木香 烏犀角 香附子 丁香 硃砂 訶黎勒 白檀香 麝香 蓽茇 龍腦 白朮 安息香 蘇合油(各二兩) 薰陸香(一兩)

共為細末,蘇合油調為丸。

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

大腹皮 茯苓 白朮 紫蘇(各一錢) 陳皮 桔梗 白芷 厚朴 半夏曲(各八分) 藿香(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煎服

烏藥順氣散 治中風、中氣,遍身麻痹,語言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

麻黃 陳皮 烏藥(各一錢) 枳殼(炒,一錢)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川芎(洗,五分) 白殭蠶(炒,五分) 乾薑(炒黑,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 煎服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正氣虛,痰涎壅盛。

白朮 茯苓 青皮 陳皮 白芷 烏藥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溫服

治類中清熱順氣湯

當歸 黃連 黃芩 知母 赤茯 陳皮(各七分) 枳殼(五分) 半夏 貝母(各一錢) 香附 烏藥(各七分) 甘草(四分) 白附子(八分) 膽星(七分) 姜(三片) 煎服。如痰涎壅盛,加殭蠶、全蠍(各一錢)。

又驗方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 甘草 膽星 殭蠶 片苓 羌活 白芷 防風 卜子 黑枳實 姜(三片) 煎服。痰涎壅盛,及大便不通者,用薑湯入皂角少許同煎,下礞石滾痰丸;氣虛脈數者,加參、術各五分。

又驗方 治風痰壅縶舌本,不能言語者。

殭蠶(三錢) 膽星(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烏梅擦牙關方 治病人中風,初起筋急,口噤不開,便以鐵物開之。恐傷其齒,用梅肉擦其牙關,使其痠軟,則易開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

牽正散 中風,口眼喎斜,無他證者。

白附子 白殭蠶 全蠍 三味生用為末,每服酒調下二錢。

星香湯 治中風,體肥痰盛,口不渴者。

膽星(八錢) 木香(一錢,生用) 二味以水煎服。

省風湯 治中風,口眼喎斜,痰涎壅盛者。

防風(一錢) 半夏(薑製,一錢) 全蠍(二錢) 膽星 甘草(炙) 生白附 生川烏 木香(不見火,各五分) 以水煎服。

瀉青丸 治中風發熱,不能安眠者。

龍膽草 川芎 梔子(炒) 當歸(酒洗) 大黃(酒蒸) 羌活 防風(各等分) 以水為丸。

蠲痹湯 治中風表虛,手足頑痹者。

黃耆(炙) 防風 羌活 赤芍 薑黃(炒) 當歸(洗,各二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以水煎服。

愈風丸 治諸風。

防風 麻黃 薄荷 殭蠶 大黃 芒硝 黃連 黃柏 山梔 連翹 當歸 白芍 熟地 川芎(各五錢) 羌活 獨活 細辛 白芷 天麻 首烏 桔梗 菊花 白朮(各一兩) 荊芥(二錢五分)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上末,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荊芥湯下一丸。

藥酒方 治肢節疼痛,養血祛風去濕。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各二兩) 川芎(一兩) 羌活(八錢) 厚黃柏(一兩,酒拌炒) 虎骨(一兩五錢,好酒炙透研如米粒) 蒼朮(一兩五錢,泔水浸二日,再用竹刀劃去黑皮,切片炒) 川萆薢(二兩,洗,打碎) 龜板(一兩五錢,酒炙)

上藥制就,共盛入絹袋,用好頭生酒十斤,煮二時取起,入好米燒二斤,過二七再飲。

活絡丹 中風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者,經絡中有濕、痰、死血,此方主之。

膽星 川烏(炮去皮臍) 草烏(炮去皮,各二兩) 地龍(去土焙乾) 乳香(去油) 沒藥(各二兩二錢)

膽星之辛烈,所以燥濕痰;二烏之辛熱,所以散寒濕;地龍,即蚯蚓,濕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類聚」。欲其引星、烏直達濕痰所聚之處,所謂同類相求,亦《內經》佐以所宜之意。風邪注於肢節,久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豨薟丸 病人骨節疼痛,緩弱無力,此方主之。

豨薟草於五月初五、七月七、九月九採取,不拘多少,摘其葉及枝頭,洗去土,曬乾,鋪入甑中,用蜜酒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不必太燥,但取蒸為度,杵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五十丸。

骨節疼痛,壅疾也,壅則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氣寒,九蒸九曬,則苦寒之濁味皆去,而氣輕清矣。《本草》云:輕可以去實。蓋輕清則無竅不入,故能透骨驅風,強健筋骨。若未蒸曬,即蒸不至於九,則濁味猶存,陰體尚在,則不能透骨入里祛風而卻病,此陰陽清濁之義也。

中氣證(二)

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閉,脈伏身冷,此名中氣。若中風則身溫為異耳,不可作中風治。宜先進蘇合香丸,續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

中氣方

類中清熱順氣湯(見前中風方內)

附方:

五香麻黃湯 凡傷寒熱病後,急發浮腫,或著頭面,或著唇口頸項,或著胸背,或著四肢,或偏著兩足,不赤不痛者,此方主之。

麝香(五分) 薰陸香(一錢) 雞舌香(一錢) 青木香 沉水香 麻黃 防風 獨活 白薇 枳實(麩炒) 蔬菜 秦艽 甘草(各二錢)

腫而痛者為實邪,不痛為虛邪,腫面赤者為結熱,不赤為留氣。故知上件諸腫乃餘邪未去,榮衛之行不相順接,逆於肉理而為之耳。用五香以順氣開竅,麻黃、防風、獨活、秦艽、葳蕤、白薇皆辛散也,一以解其餘邪,一以流其著氣,乃甘草之補所以致新,枳實之悍所以推陳耳。

胃風證(三)

丹溪曰:胃風為病,初飲食訖,乘風涼而致。其症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多汗,膈塞不通,脈右關弦而緩帶浮,胃風湯主之。

胃風方

胃風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川芎 芍藥 桂心(各等分) 入粟米一小撮,煎服。如腹痛,加木香五分。

瘟疫證(四)(附蝦蟆瘟、大頭瘟)

《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傷寒論》云:瘟病起於春應溫而反清,夏應熱而反寒,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丹溪曰:眾人病一般者,此天行瘟疫也。瘟取溫熱之義,疫用勞役之義。多感於房勞辛苦之人,蓋危重病也。大法表裡傳經,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寒自外入,瘟疫毒自內出,此為異耳。

凡著瘟疫,先看病者兩目露血絲否?次看口唇紅燥,舌苔黃白紫黑,以驗裡熱淺深,除舌苔遍白為熱稍輕,其餘睛赤唇紅苔黃斷紋俱是重症,若紫黑燥裂則又熱之極也。又以病家之人,手按其胸膻脅肋間,間其有無痛處,分別表裡經絡。次看小腹覺有硬滿處,即問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則是津液留結,宜用小柴胡去參合四苓散;若小便自利,則是蓄血之症,宜下瘀血,用桃仁承氣湯去枳實,不犯上焦。此法看《傷寒》亦然。

初得病一二日有表證,自冬至至春分前,宜九味羌活湯、敗毒散去人參;自春分至夏至,天氣已變溫熱,宜升麻葛根湯、柴胡解肌湯、小柴胡湯去參。

初得二三日見太陽證,便溏泄者,宜小柴胡湯去參對四苓散或香連丸,稍久大便秘而渴,玄明粉乃要藥也,白虎湯亦可用,不渴者禁用白虎。又凡瘟疫一起即發渴,是熱入陽明,宜五瘟丸、白虎湯、三黃石膏湯加減用之,渴病藥味通用者,天花粉、片芩、葛根、益元散之類。衄血胃火,宜白虎湯;心火,宜犀角地黃湯,切忌發汗解表。發狂譫語,大便滑而渴,宜加味白虎湯;不作渴,大便秘結,五七日不解,宜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等湯下之。

瘟病有氣虛、血虛而染者,觀形色、察脈理,表裡熱證已除者,宜參、耆、歸、術溫補,自汗太甚者,亦宜補。丹溪曰:宜補、宜散、宜降。故知此三法者,皆不可廢也。

凡瘟病初看未端的,且先以敗毒散加減治之,看歸在何經,再隨經施治。此要法也。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瘟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食欲如故,脈直而疾,八日死。瘟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而強,十二日死。瘟病八九日,頭身不疼,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鼓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瘟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脈堅強急者生,虛軟者死。瘟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蝦蟆瘟

丹溪曰:此病屬風熱。防風通聖散加減用之,或用小柴胡加防風、羌活、荊芥、薄荷、桔梗煎服,外以側柏葉搗汁,調火煉蚯蚓糞敷之。

大頭瘟

丹溪曰:大頭病,乃溫熱在高巔之處,用羌活、酒芩、酒蒸大黃,隨病加減,切不可用降氣藥。東垣曰:陽明邪熱太甚,實少陽相火而為之也。濕熱為腫,木盛為病。此邪見於頭,多在兩耳前後先出。治法大不宜藥速,速則過其病,所謂上熱不除,中寒復生,宜徐徐緩藥,當視其腫在何部分,隨經治之。陽明為邪者,首大腫;少陽為邪者,出於耳前後。

瘟疫方

九味羌活湯 治觸冒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口渴。

羌活(太陽) 白芷(陽明) 黃芩(少陽) 蒼朮(太陰) 細辛(少陰) 川芎(厥陰) 生地(去少陰心熱,去血中之熱) 甘草(和諸藥,去氣中之熱) 防風(治一身疼痛)

易老自序云:此方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冬可治寒,乃諸路之應兵也。但於陰氣虛弱之人,宜消息用之,不可執一。

敗毒散 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枳殼 人參(各等分) 甘草 黃芩(減半) 姜(三片) 水煎服。

升麻葛根湯 治瘟疫無汗,發熱口渴。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各等分)

柴葛解肌湯

柴胡 葛根 芍藥 甘草 黃芩 半夏 耳聾加人參,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

柴胡(二錢五分) 黃芩 人參(各一錢) 半夏(八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煎服。

五苓散 治煩躁,小便不利而渴。

澤瀉(一錢五分) 白朮 赤茯苓 豬苓(各一錢) 肉桂(五分) 熱甚者去桂加黃芩,姜一片、棗二枚,煎服。

香連丸 治瘟疫溏瀉。(方見痢疾)

白虎湯 治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陽明經病)。

石膏(一兩二錢) 知母(六錢) 甘草(二錢) 粳米(五勺) 煎米熟去渣,溫服。濕溫者加蒼朮。

五瘟丹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大黃 香附子 紫蘇 甘草梢 甲己之年甘草君,丙辛黃柏乙庚芩,丁壬梔子連戊癸,一年一君四為臣,香附、紫蘇為佐,大黃為丸,硃砂為衣,水吞下,初病可煎服。

三黃石膏湯 治溫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

石膏(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梔子(五個) 麻黃(一錢) 淡豆豉(半合) 黃連(一錢五分) 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衄血及吐紅。

犀角 赤芍 丹皮 生地(各等分) 水煎食後服。

大承氣湯 治陽邪入里,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滿燥實堅皆全。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可服。並治少陰舌乾口燥,日晡發熱,脈息沉實者。

大黃(七錢五分) 芒硝(半合) 枳實 厚朴(各一兩) 上水先煎枳、樸數沸,次入大黃、芒硝,煎一沸,溫服,以利為度。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無表證,汗後不惡寒,狂言潮熱而喘。

大黃(七錢) 厚朴 枳實(各三錢五分) 照前先煎枳、樸,次入大黃。一沸即服,以利為度。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胃實則作潮熱,陽乘於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除芒硝者,欲其無干下焦也。

謂胃承氣湯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結,譫語嘔渴,日晡潮熱,脈實者。

大黃(六錢五分) 芒硝(半合) 甘草(二錢) 上水煎服,以利為度。去枳樸者,欲其無犯上焦也。

桃仁承氣湯 治外證已解,小腹急,大便黑,而小便利,其人如狂,此有蓄血者。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 桂枝(二錢) 大黃(酒浸,六分) 芒硝(半合) 甘草(二錢) 上水煎服,血去為度。

葳蕤湯 治冬溫,憎寒壯熱,身痛頭疼,口渴面腫。

葳蕤(二錢五分) 麻黃 白薇 青木香 羌活 杏仁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石膏(一錢五分) 甘菊花(一錢五分) 清水煎服。

大青龍湯(加黃芩見傷寒) 寒疫頸痛,身熱、無汗、惡風、煩躁者,此方主之。

本方加黃芩七錢。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抑遏陽氣不得泄越,至有上件諸證,皆為時行寒疫。表有風寒,故見太陽證,頭痛、身熱、無汗、惡風;里有溫熱,故見煩躁。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辛甘物也,辛以解風寒,甘以調榮衛;石膏、黃芩寒苦物也,寒以清溫熱,苦以治煩躁。

漏蘆湯 疫癘積熱,時生疙瘩結毒,俗稱流注,面腫咽塞者,此方主之。

漏蘆 升麻 大黃 藍葉 黃芩 玄參 芒硝(各等分) 甚者加倍芒硝

《經》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毒癰」。又曰:「熱盛則腫」。故疫癘之餘熱解未盡,逆留於分肉之間,則作上症。辛能解散,苦能勝熱,漏蘆、升麻、藍葉辛且苦,故足以解結熱;咸軟堅,苦瀉實,黃苦硝咸,故足以軟瀉;參苦潤,芩苦枯,潤去血熱,枯去氣熱,與蘆、麻同用,則走散無所不至矣。

二黃湯 治天行大頭瘟疫。

黃芩 黃連(俱酒炒) 生甘草(各一兩) 清水煎服。

消毒飲 治同前。

黃芩(炒) 黃連(炒,各五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人參(三錢) 陳皮 甘草 玄參(各一錢)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鼠黏 殭蠶 升麻(各七分) 便秘加大黃,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俱可。

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此炎上作火之象也。芩、連苦寒,瀉心肺之火,連翹、玄參、板藍、鼠黏、馬勃、殭蠶皆清喉利膈之物,緩以甘草之國老,載以桔梗之舟楫,則諸藥浮而不沉,升麻升氣於右,柴胡升氣於左,清陽升於高巔,則濁邪不能復居其位,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以補虛,陳皮用以利壅滯之氣,加大黃則從其實而瀉之,此灶底抽薪之法也。

癍疹證(五)

癍疹外症,悉由中出。潔古云: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癍;小紅靨行皮膚之中,或不出者,或出而隨沒又隨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蓋癍重而疹輕也。凡顯癍症而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小兒癍疹並出身溫者吉,身冷者逆。癍疹首尾俱不可下,秘則微疏之。

大抵此證有陰有陽。陽證發癍有四症,有傷寒、有時氣、有熱病、有溫毒。斑斑如錦紋,點大,如色赤,此外感熱證也。陰證發癍色雖微紅,而出則稀少,若作熱證治之,死生反掌,宜調中溫胃,稍兼解散。陰陽二證,雖當辨明,又有內傷證,亦出癍疹,但微見微紅,此胃氣極虛,一身之火遊行於外,當補益氣血,則中有主而氣不外遊,榮有養而血不外散,此證尤當慎之。或謂古云:癍色紅赤者,胃熱也,五死五生;紫黑者,胃爛也,九死一生。又云:下之早,則熱乘虛入胃;下之遲,則胃熱不得泄。此以癍疹悉屬之胃矣。而潔古以癍屬少陽,疹屬少陰,不幾於背馳與?予曰:胃者,總司也。五臟六腑之氣皆由胃發,故胃熱失下,熱氣薰蒸,衝入少陽,則助相火而成癍,衝入少陰,則助君火而成疹。苟胃熱被下,則胃火一息,二經之火亦息,癍疹二症亦隨泯矣,何背馳之有?

或又云:癍疹首尾忌下,今欲下之何也?予曰:治病當隨時變通,不可執一。若熱未入腑,大便得通,此忌下之時,宜用升麻葛根、化癍、白虎等劑,消其邪熱。如陽明結實,七八日不大便,此正火氣盛發,上衝二經,癍出猛烈,輕則紅赤,重則紫黑,此時不下,猶得全命乎?三一承氣莫之疑矣。古云:「藥不拘方,合宜而用」。善夫!

癮疹者,隱隱在皮膚之中,多屬於脾,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色紅者,兼火化也。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在表,故陽脈浮數;下焦實熱,故陰脈實大。

脈多沉伏,或細而散,或絕無。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發癍者,血散於肌膚,是以脈伏。

癍疹方

陽毒發癍

升麻葛根湯 治傷寒陽明實熱,發癍、麻疹已出未出皆可服。(方見瘟疫門)

玄參升麻湯 治發癍咽喉疼痛,煩躁譫語。

玄參 升麻 甘草

白虎化斑湯 治胃熱發癍。

知母(二錢) 甘草(二錢) 粳米(五勺) 石膏(一兩二錢) 虛加人參。

陽毒梔子湯 治傷寒壯熱,百節煩痛,身發癍爛。

升麻 梔子仁 黃芩 白芍(各一錢) 柴胡(一錢)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杏仁(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三片) 香豉(一百粒) 煎服。

陰毒發癍

調中湯 治內傷外感所發陰癍。

蒼朮(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桔梗 甘草 白芍 半夏 羌活 白芷 枳殼(各七分) 川芎(五分) 麻黃(三分) 桂枝(三分) 姜(三片) 水煎溫服。

大建中湯 治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成癍者。

人參 黃耆(炙) 白芍(炒)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半夏 黑附子 姜(三片) 煎服。

升麻鱉甲湯 治陰癍。

升麻(三錢) 當歸(一錢二分) 甘草(一錢二分) 蜀椒(二十五粒) 鱉甲(炙,一錢) 雄黃(另研,四分)

水煎去渣,調雄黃末服。

內傷發癍

補中滋榮湯

人參 砂仁 陳皮 川芎 柴胡 白朮 茯苓 當歸 神麯 升麻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

葛根橘皮湯 治冬月肌中癍爛,咳而心悶者。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麻黃 黃芩 甘草

消毒犀角飲 治皮膚癍疹,無里證者。

牛蒡子(六錢) 荊芥(二錢) 防風(三錢) 甘草(一錢) 方無犀角,而名犀角飲者,其功同乎犀角也。

三一承氣湯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煎服。

紅癍驗方

葛根 陳皮 片芩 知母 石膏 柴胡 甘草

紫癍驗方

犀角 白芍 牛蒡子 甘草 荊芥 片芩 柴胡 石膏 防風 枳殼

癮疹

丹溪加減通聖散 本方除防風、芒硝。

川芎 川歸 麻黃 連翹 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錢) 滑石(三錢) 白朮(二錢) 甘草 身痛加蒼朮、羌活,有痰加半夏,或貝母。

消風散 治風熱丹疹。

荊芥穗 甘草(炙) 陳皮 厚朴(姜炒) 藿香 蟬退 白殭蠶(炒) 人參 茯苓 防風 川芎 羌活

治一切癮疹、斑毒、火丹,煩躁瘙癢。

綠豆(五錢) 大黃(二錢) 二味為末,生薄荷汁同蜜調塗。

內傷證(六)

內傷者,傷諸內者也,凡飲食、勞倦、七情六慾之傷是也。外傷者,傷諸外者也,凡霜雪、雨露、風寒、暑濕之傷是也。但內外之證治雖不一,而見證多同,使診脈者恍惚難辨,惟東垣《內外傷辨》載之詳悉。予撮其大旨,擇其緊要者言之。

均之寒熱也,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均之惡寒也,外傷則厚衣烈火而不除,內傷一得溫暖而即解;均之頭痛也,外傷則連痛而不休;內傷則乍痛而乍止。外傷則鼻塞而不通,內傷則口變而無味;外傷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傷則言語壯健,先輕而後重,內傷則言語怯弱,先重而後輕;外傷則人迎脈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三倍,內傷則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又按「陰陽應象論」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是八益之邪,傷形而不傷氣,有餘之證也,當瀉而不當補。又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是七損之病,傷氣而不傷形,不足之證也,當補而不當瀉。故凡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瀉也;凡溫之、和之、調之、養之,皆補也。辨別明白,免臨證有惑。

飲食所傷

《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故凡受傷者,皆原中氣不足,宜以補益為要,但治法有先後,不可倒施。故物傷之際,積食未行,遽用補益,則滋其壅塞,增其病苦,勢反增劇,必先用消食化痰行氣之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待食行,或吐或瀉,或暗消,宿食盡行,然後用六和湯以蕩其未盡之邪,調中益氣以回其散失之氣,健脾丸以復其本體之常,斯調治有序而獲寧矣。

大抵此症輕重有三等:輕者,因痰裹食停滯頗多,不痛不嘔,只胸膈不快,中宮不清,久則有塊,或致嘈雜腸鳴。重者,食填太陰,壓住肝氣,致用氣不得上升。肝者,將軍之官。其性猛烈,故中脘大痛,胃氣上升,肝氣助烈,載食而吐,痛隨吐減,或飲食過膈,遂痛在中焦,延及下焦,則成瀉矣。《經》云「痛隨利減」,因而獲寧。其至重者,食積甚多,濁氣載食,下不得瀉,胃氣虛衰,上不得吐,陰陽乖隔,榮衛不通,須臾危矣。王冰所謂「濕霍亂者生,乾霍亂者死」,以無吐瀉故也。

勞倦內傷

《經》曰:「有所遠行,神氣衰少,穀氣不盛,上脘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蒸胸中,故胸中熱」。又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是知勞倦者,因勞而致倦也,《經》謂之「解㑊」。故人有勞心者,思慮無窮;有勞力者,筋骨憊軟。致元氣下流,心志慵懶,四肢怠惰,嗜臥怯行,飲食少味。急以補中益氣湯,如杜仲、枸杞以溫補之,不比傷飲食者,先消之而後補之也。

七情六慾所傷

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也。六慾者,耳、目、口、鼻、心、意也。若是者,皆神思間病。治法:氣滯者行滯,痰積者開痰,有郁者舒郁,再看虛在何經,加救本經之藥,非若飲食勞倦之證,猶有可消、可溫、可調、可補者比也。故婦人得之鬱而不舒,多成勞病;男人得之蓄而不解,多成膈症。雖然七情之中得禍至速者,惟怒為甚;六慾之中得患最大者,惟色為先。《經》曰:「大怒則令人暴絕,使血菀於上」,又云:「怒則氣逆」,常見人大怒之後,血大妄吐。得此患者,當以氣升血亦升,氣降血亦降為主,即用降氣制肝湯,庶氣得平而愈。《難經》云:「損其腎者補其精」,《素問》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凡人色欲無節者,內損真陰,如木之損其根,水之涸其源,陰精既盡,相火自動。故曰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腎脈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腎火一動,肝火乘之,入肺成肺嗽,入喉成喉痹,而潮熱、夢遺、盜汗,百病皆起矣。病勢未劇,猶可圖全,故制十味回生丸。

飲食內傷方

保和丸 治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弱者,以補藥下之,四君子等湯皆可用。

山楂肉(五兩) 神麯 半夏(各三兩) 茯苓 陳皮(去白) 卜子 連翹 麥芽(各一兩)

別用生神麯五兩為末,入薑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滾湯、清米湯俱可下。

大安丸 健脾消食最效,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

小保和丸 助脾胃,消腹脹,克化飲食。

白朮(五錢) 山楂 神麯(各二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滾湯下五十丸。

枳朮丸 治痞滿,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一兩)

上為末,泡清荷葉少頃,去葉用湯,打老米糊為丸,白湯下五六十丸。

本方加橘紅一兩,名橘紅枳朮丸,治元氣虛弱,飲食不消,心下痞滿。本方加炒神麯一兩,名曲蘖枳朮丸,治飲食太過,心腹飽悶不快。本方加木香一兩,名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本方加半夏一兩,名半夏枳朮丸,治冷食內傷。本方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麯、橘紅各二兩,名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痞滿悶亂。

大黃(一兩) 枳實 神麯(各五錢) 茯苓 黃芩 黃連 白朮 澤瀉(各三錢)

上為末,酒浸蒸餅為丸,白湯下六七十丸,食遠服,量強弱加減丸數,以利為度。加木香、檳榔各二錢,即名木香檳榔丸。

六和丸

白朮(四兩) 山楂 神麯(各二兩) 白芍(酒炒,二兩) 陳皮(二兩) 砂仁(五錢)

上為末,老米糊為丸。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及大病後,補助脾胃,此藥有功。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扁豆(各一兩五錢) 甘草 桔梗 苡仁 蓮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棗湯調下。一方有砂仁一兩。

備急大黃丸 治心腹諸暴卒痛,因飲食自倍,或冷熱不調。

大黃 巴豆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小豆大,每下一二丸,以利為度。

勞倦內傷方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虛弱,肌困勞倦。

黃耆(一錢) 甘草(炙) 陳皮(各五分) 人參(病重一錢) 白朮 當歸(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用水煎服。

調中益氣湯 治同前。

黃耆 人參 蒼朮 柴胡(各五分) 甘草(四分) 陳皮(六分) 升麻(三分) 木香(二分)

七情六慾內傷方

降氣制肝湯

陳皮(六分) 蘇子(一錢) 卜子 桑白皮 甘草 厚朴(各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當歸(七分) 前胡(八分) 桂枝(三分) 姜(一片) 棗(二枚) 煎服。

十味回生丸

杜仲 山萸肉 生地 山藥 知母 丹皮 茯神 枸杞 黃柏 澤瀉

二十四味保和丸 健脾安胃,和中消積,止痛。

白朮(米泔水浸,土炒二兩) 甘草(五錢) 使君子肉(一兩) 神麯(炒) 莪朮(醋浸炒) 白茯苓(去皮) 山藥(薑汁炒) 麥芽粉(炒) 卜子(炒) 三稜(醋浸炒) 厚朴(薑汁炒) 香附子(去毛童便浸炒) 山楂(各一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縮,陳土炒一兩) 廣陳皮(去白,二兩) 藿香梗(七錢) 大肉果(四個約四兩) 砂仁(微炒)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五錢) 益智仁(淨,六錢) 白蔻仁(三錢) 荸薺(五錢) 檳榔(三個)

煉蜜為丸,梧子大,隨意薑湯、白湯服五六十丸,小兒量大小服。

葛花解醒湯 治酒食內傷。

葛花 砂仁 白豆蔻 木香 陳皮 人參 茯苓(各五分) 神麯(炒) 白朮(炒) 青皮 澤瀉(各三分) 乾生薑煎服。

附方

大健脾丸

人參 茯苓 陳皮(各二兩) 白朮(三兩) 枳實 半夏曲 山楂 青皮(各一兩) 白豆蔻(五錢) 木香(五錢) 川連 穀芽粉(各一兩五錢) 荷葉煎湯,打老米糊為丸。

消食去積丸

白朮(二兩) 山楂 使君子 雞肫皮 麥芽 神麯(各一兩) 山藥(八錢) 砂仁(三錢) 老米糊為丸。

夏氏肥兒丸 補脾消疳,退熱殺蟲,止腹痛,長肌肉,調血氣。

人參 白朮 茯苓 麥芽(各一兩五錢) 川連 蕪荑仁 胡黃連 神麯 陳皮 沉香 使君子 柴胡(各一兩) 蘆薈(七錢) 甘草(四錢) 木香(三錢) 豬膽汁和米湯丸黍大。

又方 健脾消食,久服生肌,無傷食之患。

白朮(炒) 山楂(蒸,各一兩) 茯苓(微炒,一兩) 白扁豆(一兩) 麥芽(炒) 薏苡(清水洗,曬乾炒) 蓮肉(炒) 山藥(姜拌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五錢)

上為末,用晚米炒熟,磨粉調服,早晨下。量人大小多寡用之。

錢氏白朮散 脾虛肌熱瀉泄者,此方主之。

人參 白朮 甘草 木香 茯苓 藿香 乾葛

脾虛者,補之以甘,故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肌熱者,療之以清,故解以乾葛;脾困者,醒之以香,故佐以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