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五运六气》,写于1959年,迄今已22年,在“文革”中曾受到批判,故久已置之脑后,不复介意。惟从打倒“四人帮”以来,又渐有人向我讨论“运气”问题,更多的是向我打听要买书,甚至海外来索书的亦不少。1980年6月,北京市中医学会竟把书刻印了,并以十本相赠,要我作几次“运气”的专题讲座,时以事忙未果。后来北京市中医学校亦要我讲“运气”,讲完后,听众都希望能买到书。我征得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同意,将原书略为增订,主要是改写了第一章“运气概说”。“干支”、“五运”、“六气”各章亦有所修订补充,特别是增加了六十年运气交司表,逐年各列一表,这在当前无历书可查的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增订既竣,并易以今名——《运气学说》。
在增订过程中,强调中医学的运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在当时历法、天文、气象、物候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运,是探索一年五个季节变化的运行规律;六气,是从我国的气候区划、气候特征来研究气旋活动的规律。古代的气候区划是从五方观念来的,故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之说。而现代气象学家则谓中国为季风气候区域,冬季风偏北,夏季风偏南,春秋二季为风向转变之时期,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的理论有些近似,因为它亦具有以春秋二季为寒热之转换起点的意义。现代气象学把中国分为五带,即寒温带、温带、暖温带、积温带、热带,说明中国气候偏于温热。而运气的风、热、湿、火、燥、寒六气说,除“湿”与“寒”外,风、热、燥、火也是偏于温热。说明古今探讨气象的运动规律,尽管科学水平有高下,运用方法有不同,但对于气象的基本认识还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同样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结果。
无可讳言,运气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支架的,并用以说明气象、物候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动态平衡。自然界客观地呈现着大量的周期性循环现象,正如《吕氏春秋·圜道》所说:
日夜一周,圜道也。日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而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这些天象、气象、物候,无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圈,因此便着重从循环运动方面来研究气象、物候运动的根源。循环运动是自然界整体动态平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阴阳消长、五行生胜,是最能说明这一动态平衡的。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运气学说中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气象、物候的循环运动的,故都有阴阳之分,都有五行的生胜关系。用阴阳以说明气象、物候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如《至真要大论》说: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
前者是阴阳的平衡性,后者是阴阳的不平衡性。事物的运动,总是存在着平衡和不平衡的两种状态。没有平衡,事物就不可能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没有不平衡,矛盾统一体就不会破坏,一事物就不能转化为它事物。气象物候的运动更是如此。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一相对的平衡,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具体体现。太过、不及,都是相对的平衡受到破坏,阳主太过,阴主不及,也就是阴阳盛衰的表现。尤其是“五行生胜说”,不仅说明了气象、物候运动内部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还阐明气象、物候运动在异常变化中能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性。五行中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表现为与整体调节和反馈机制相似的形式。反馈是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如:火是受水制的,但火能生土,而土却能制水,即是火能通过生土的间接关系对水发生胜制的反作用,使水不能过分的胜制于火而使之偏衰。即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调节的效果,使系统得以保持相对平衡。这种反馈机制,在运气学说中是非常突出的。气象、物候的运动,由于太过、不及所引起的变化,还能产生“胜气”和“复气”的调节关系。《至真要大论》说:
有胜之气,必其来复也。
即既产生了胜制之气,必然要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的“复气”。而且还如《五常政大论》所说:
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意思是说,“复气”的大小轻重,随着“胜气”的大小轻重而定,其中包含着作用与反作用等同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五行结构才能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调节,继续维持其循环运动的相对平衡。在运气中的五行学说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自行调节机制,一种类型是正常情况下相生相胜的机制,另一类型是反常情况下的胜复机制。这样就形成并保持了气象、物候运动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总之,运气学说固然古老,但它却具有系统论的思想,而且具有大系统理论的思想,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门科学。
书中所述,都是关于运气学说的一些具体方法,少有从理论上去分析它。这次增订完毕,略书点滴认识如上。
1981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