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秉天地之精气神以生,假父精母血以养其形;形之为形,有生莫不有死,有死莫不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生死循环,轮回不息;其有物有相可见者,形也;其无物无相者,神也。故人死而神存,形化而气存,相去而精存;永与天地同其流转。虚灵永存,不昧不亡;先天之精气神亦不昧不亡,而与日月同其光明,与天地同其悠久,与宇宙同其永恒!由先天而后天,复由后天返先天,先后天相合,如环之无端,不可解也。
夫天无为而万物生,地无为而万物产,天地密移,万物密产,而人无见无觉无知;迨其由无而之有,由无物而之有物,由无相而之有相;方始见始觉始知;此中枢纽,实天地之造化所使然也。人生之造化亦然,永与天地之造化,相生相合而相息相亡,又复相生,而生生不已;循环无息,而“圆极复极”!宇宙之造化无已,乃一道之大循环,亦即道家所谓大周天也;天地之造化无已,乃一道之中循环,亦即道家所谓之中周天也;人生之造化无已,乃一道之小循环,亦即道家所谓之小周天也。唯于人身之小周天中,又复有先天、后天、中天之大小周天之分,至其窍要,玄微而不可言说,以道不可道,可道者非大道;名不可名,可名者非常名;盖道之为道,乃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本体,只可默而契之,不可以语言文字尽之也。
由上可知道家之养生哲学,必与其宇宙哲学合;道家之人生观,必与其宇宙观合,方能养其大者而立其大者。大者养,则小者不待养而自养;大者立,则小者不待立而自立矣!
《道家养生学》一书,穷尽万卷丹经道籍,无下手处者,于此中可得个下手处;无了手处者,于此中可得个了手处。未能超越一切而又涵盖一切者,于此中可得一超越一切而又涵盖一切法;进而并可得一超越生死而解脱生死法;未能变化气质、变化形骸、变化性命者,于此中亦可得一变化气质、变化形骸、变化性命之无上上乘法!使你于宇宙循环圈中,不至于无声无息地撒手归去,而能得个休歇处,得个复生处,亦即永生处,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之不亡,而“复归于无极处”!以后天之精气神,合先天之精气神;复使得之于天地者,仍返之于天地;则自先后天合一且我之精神与天地之精神合流而为一矣。
我既与天地为一矣,则人我云乎哉?名利云乎哉?寿夭云乎哉?生死云乎哉?本书于绪论中,曾首先提出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为三大纲宗,“性命双修”为特标方法,“心学、性学、命学”为三大学养;又指出修仙学,宜以圣贤为起步功夫,旨哉其言乎!故丹家常谓:“能超生死方为圣,未至圣贤不言仙。”由此可证,学神仙之学,与修神仙之事,乃做到了圣贤以后一边事!幸勿易言之。
①此篇为本书台湾版的第四版自序。
本书共分五卷,首卷凡十八章,卷二凡十七章,卷三凡四十章,卷四凡十七章,卷五凡十二章。首之例言、绪论,终之以跋文,共得一百零八篇。综观全书,实为入道之门径,作圣之初阶,契入万卷道藏与丹经之不二法门。开千古来前人未开之口,传千古来前人不传之诀!全书无不以秘为不秘,而以不秘为秘地!凡以往千圣不传者,无不于此中唾手可得。至若有成与否,全在修持行证与因缘如何耳。
昔吕祖有云:“天涯尽说人寻我,走遍天涯不见人!”余行年已逾七十矣,天南地北,贤与不肖,阅人多矣,油然而亦时有同感焉!甚矣!人之难遇也!以本书初版无序,又适余主编之《道藏精华》完成第十七集,都五百余种;主编之《中国子学名著集成》一书,都百巨册,亦凡五百余种,同告完成;而勉可称为生平代表作之一之《道德经圣解》一书,复继《禅宗心法》后,接踵问世。值此衰世残年,本欲无言,然以内子曹哲士,于《道藏精华》一书,敬恭翼翼,慎重其事,此虽列为“外集”,其敬恭之态度亦如之,叠以补序一文相勉,意气勤勤恳恳,岂忍有违乎?复以“天年原有数,大限岂可期”?今日不知明日之如何?天不丧斯文,时仍我与,又值今岁乃数事盛会之年,特书此数语以为序,藉志不忘耳。
1979年中秋日于石屋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