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传秘旨体系
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与静坐养生法同为道家养生学范围以内的一个养生功法。中国道家讲养生,和日本与西方的养生家讲寿命学,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道家讲养生学,不是一个单纯寿命学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生修养方法,藉这个方法,去完成人生的最高修养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一个问题。延长寿命,只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也只是养生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在道家叫此为“命功”,而将前者叫做“性功”,又称“圣功”。
道家讲养生,有一大总原则,就是“性命双修”;二大纲领,就是“性功”与“命功”。这在学理上讲,就是圣学(心学性学)与命学(寿命学),在功夫上讲,就是圣功与命功。圣功,就是心性修养、道德修养、人格修养与圣贤修养的功夫;命功,就是寿命延长的功夫,也才是寿命学的事情。而且道家是拿圣功贯串命功的,所以丹道派中人常说:“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壶子更云:“千圣万语唯炼性,离了心性道不成。”彻始彻终,不离心性修养与心性锻炼。故凡言修命,必自心性起修。《大学》讲修齐治平,以正心诚意为起点;孟子讲求放心,不失其赤子之心,毋失其本心;《易经》讲洗心退藏于密,以及历来儒家之讲复性、尽性、率性;与乎佛家之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都是心性修养边事。故道家养生学,较之日本与西方讲养生者,多一个圣功;较之儒家与佛家,多一个命功。冀藉生命修养与生命锻炼以延长寿命,俾能在圣功的修养上完成其人生。同时,道家讲圣功讲命功,不是截然划分为两途的,它是互相关连互相影响的,从心性起步,从心性炼达,也从心性完工。而其中间之修命功夫,只是为通往“圣真境界”之大道而已!
其次,道家养生学,除上述之一大总原则与二大纲领而外,尚有六大条目:就是炼心、炼性、炼精、炼气、炼神、炼虚。这全是“向内收敛”与“自内炼养”的功夫,专属静功范围。动功则为外炼形骸与外炼筋骨皮的事,举凡导引按摩,俯仰屈伸,揉拿捶击等概属之。静功炼心,动功炼形,静功内炼,动功外炼。此外,尚有四大修养步骤:就是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与化合道。尚有四字基本功法:就是清、虚、静、定。兹为简明起见,特列二表于后:
玄门太极长生功—四元功秘法
玄门太极长生法四元功,即是从动功与静功两方面的修养来锻炼生命,以达到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养生法。道家与密宗用此动静双法者不少,唯均不以此为名。所有动静双修之功法中,以青城派之“玄门太极长生功”为最上乘。而其要虽曰动静双修,实仍以静功为主。一般人常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应当是“健康的身体,寓于健康的心性。”也就是寓于健康的精神!教育界常讲“德、智、体、美”四育,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心育”。心育,大家听来当然是个新名词,然能统领与纲维此四育者,全在一心,一切发展与创造,无不与心有关。儒家佛家道家历圣教人,无不重“心性修养”,且以之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者,即在此“心”实为生命之主宰一着。
从现代生理学的观点来说,构成心的不是心脏之心而是头脑。换句话说:构成心的作用与功能,全是头脑的作用与功能。而主宰整个有形的生命与无形的精神及思想意识的,全是头脑,用习惯用的术语名词来说,就是“心”。所以讲心育,浅一点也可以说就是脑育。有健全的头脑,即会有健全的身体!头脑的作用与功能,也就是脑髓的作用与功能。古人常说修心养性,其效用全在脑髓上。古代道家有“修昆仑法”,并说“子欲不死,修昆仑”,其功法与诀要,即全在“锻炼头脑”。青城派秘传之“玄门太极长生功”中的“上元功”——又称中九段,功夫便全在头脑,这即是往古不传之秘的“修昆仑法”。——在静坐养生法门下,即为修泥丸宫法。
当前头脑生理学,已在各国起步,在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殊不知我国道家在二千余年前,即已发现了此一大原理原则,且有最精密的修养法。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一般佛徒,以摩头乃自省法,自省与众人异,而发勇猛精进心,努力修持。殊不知此实为“慧命秘传”,每晨起床摩头一零八次,可使神智清醒,头脑健
康,精神奋发。与青城派“玄功”中之“上元功”同一原则,而佛家所用的功法与功用,则远不及后者。
我们知道:我们的思想、智慧、意识、记忆、情性、写作、创造等一切能力的根源,全在我们的脑髓,更坦率点说,全在大脑两半球的作用(另一种学说主张意识在间脑不在大脑),而保持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无论是循环作用、消化作用、呼吸作用、排泄作用等等,则全是脑干的作用(脑干为中脑、脑桥、延髓,亦有将间脑包括进去的)。同时我们的语言中枢、运动中枢、恋爱中枢,以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一切作用,均全在头脑,因此,可证道家修昆仑法之锻炼头脑功法,与以心性修养,贯串精气神之锻炼,以为完成生命锻炼,完成人生修养的总纲领,实无有不合于今日科学原理的。至中元功,则全在五脏六腑之炼养,此则想尽人皆知系一种合理的修炼也。
玄功优点在动静双修,内外交养。外用动功以炼其形体,藉由外健而收内健之效,这是“由外打入内”的,内用静功以炼其神与精气,藉由内健而收外健之效,这是“由内透出外”的,且极简易,极平实,尽人可学,而亦尽人可成的一种养生功夫。今本功德之心,特公开于同好者之前,俾使人人终身无疾病之苦,而同登寿域也。
脑神经修炼功法秘旨
我们知道,脑髓的重量约为1300∽1400克,人的聪明才智,不在脑髓大小轻重或皱纹的深浅,而在机能的优劣,尤在使用的当否。使用当,则更能发挥其效能与功用,此为脑髓学的根本原则。我们要知道,脑髓(心)是愈用愈好的,弃置不用则会变坏。智慧愈用而愈高,精神愈用而愈出,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脑髓并无生成的好或坏,人性亦无生成的善或恶,故人人皆可做圣人,做英雄,做伟人,人人皆可成仙成佛,其所以不能尽人可成可至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苟能“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则未有不成者也!
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为保持生命之基本中枢,使整个身体得到好好的维持,促进生命功能并调节其作用。运动神经纤维由脑与脊髓传出神经冲动达到肌肉,感觉神经纤维则由外周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冲动达到脊髓与脑,故脑与脊髓亦即为神经中枢,
接受感觉,经过综合协调而产生反应-----包含各种“反射动作”。这种综协过程,比较简单而有固定性的以脊髓延脑等器官为中枢,最复杂最高级的以大脑两半球为中枢。如言语、思想、学习、意识等。同时,脊髓又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器官,主持躯干四肢的若干反射动作。此所以道家及印度瑜伽宗与密宗,修持功夫,都特别注重脊梁与脊髓的原因。
其次人类大脑不受机械的刺激(打、割、刺),只接受电流的刺激。此所以“中元功”中之拍打头部而大脑可不受伤的原因。大脑细胞,也会产生活动电流,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脑波(脑波究竟是什么东西,目前科学尚无法解释),总之,道家用“修泥丸宫法”与“修昆仑法”,以健全头脑,全是合乎科学原理的。
我们白天用头脑,就是一种支出,一种“电能”的消耗。支出超过一天限度时,头脑就不能活动,便需要质的补充,使这个“电能”,可永用而不穷。所以必须休息,使头脑的活动停止,冀一方面减少或停止支出,一方面趁空制造必需物质,予以补充贮藏,也就是“脑子充电”,供再度消耗之用。这种完全停止头脑的活动,就是睡眠。而道家之“静功养生”,全是这个道理,因为它可代替睡眠,可以使脑获得休息。故越需要使用头脑的人,就越需要有深度的甜美的睡眠,以使头脑恢复,储存脑力以供白天需要。静坐旨在使一心清静,也就是使头脑清静,得到休息,及至“虚极静笃”、一念不生时,这就是由静入定,一入定境便胜于有最深度、最甜美的睡眠。所以静坐能使我们的头脑与整个的生命得到很大的益处,其原因即在此。是故宋明以来诸大儒,无不力主静坐。唯儒家与佛家之静坐,缺乏炼精、炼气、炼神三步功夫,故在寿命学上,远不逮道家。
道门静坐,初步最重“调息”,力主绵绵若存,使入于“胎息”,即在使多得休息也。谈到调息、呼吸,英国深呼吸协会有句名言是“不懂深呼吸的人,只活半生”。并宣布百分之九十五的英国人只活得半生,因为他们只呼吸一半。其实深呼吸之深字诀,只是道家呼吸法中“细长深匀”四字诀中之一诀而已。调之久,便成自然,深呼吸便会像机械似的,到此地步,鼻炎、支气管炎、喘息、肺病、失眠病与消化不良等病,均可痊愈于无形。若静坐而进入于胎息境界,则愈于深呼吸功夫千百倍而有余矣。
道家养生,除静功外,又重睡功。一个活到九十岁的人,有三十年的时间,是消磨在床上,能不算是人生一件大事?然而不少人就不知道讲求睡功、睡法。睡功就是不但要你睡得舒适甜美而无梦,且可收“不倒丹”之宏效;此亦有诀。其次,起床不可一醒来即猛地跳下床,如此对身心有极大的损害,并可使血压骤增15~30度。打打呵欠,伸伸懒腰,做点床上功夫,是很有益的。常常失眠的人,最容易烦躁,记忆力减退,发生幻觉及精神崩溃等现象。玄功中之初元功,不仅可使五脏六腑,终生无疾病之苦,且可帮助睡眠,而免失眠之苦。上元功则尤然。
我们谈“心育”、“脑育”,谈“心性修养”,除了心——脑---------实为整个生命主宰,在生理学上是“身心一体”外,同时,还有许多生理上的病,是从心理上所引发的。所谓“百病皆由心病起,心病还须心药医”者是。这原理即是“身心感应性”原理。所以中老年人养生之道,第一务求身心愉快,无烦恼,无挂碍,无忧愁,无愤怒,一切均抱乐观主义、达观主义,看得开,放得下,一心空灵。此不但儒、释、道三家如是主张,在西方马丁•路德亦曾说过:“思虑烦则百病生,灵魂受迫则肉体随之。”精神抑郁可以致病,情绪纷扰也可以损害身体。其次就是要断缘简事,要交际少,应酬少,言语少,思虑少,娱乐也要少……这就是减少与断绝脑髓——心——与外界的公共关系,用道家的话,就是使内不缘外,外不入内。这样,便易得到身心健康,而收得“无病长寿”之效果矣。
(为应许世英先生邀请为老人福利协进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