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主静
静坐是我国古代道家传下的独特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最高艺术,为修道求仁入圣的不传学脉,不只是浅义的狭义的养生之道而已。一般人总爱将其穿上一件神秘的外衣,实则它是一种最简易最平实最科学的、无分男女老幼人人所能学能修能成的养生方法,且是一种不费钱不费力、最低可保健康长寿、终身无疾病之忧的上乘养生方法。
这种养生方法,最早可溯源于黄帝,道家说他“且战且学仙”,庄子说他曾问道于广成子,那是最古老而又最正确的养生大道,在《黄帝内经》中也遗留下不少要诀。此一宗派,无论道、释、儒三家,全是一个静字学脉。黄帝《阴符经》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这是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所以丹鼎派中人常说:“静为生门,动为死户。”动极必静,不静则死,生生不息之机,全自一静中来,天地万物莫不皆然。复因为动极则阴生,静极则阳生,阳长阴消,自然长生。所以医家有“休息疗病法”,“静卧疗病法”,以及“心灵疗病学”,“精神疗病学”,全是以静定二字为最主要宗旨。静以致定,定以生神,这是静坐可以却病治病养生延年的基本原理。
因为“自然之道静”,“天地生物之道静”,故圣人养生,因自然之道与天地生物之道而“主静”。用静坐以致静定之功,小之可以畅通经络气脉,培育元阳真气,强固消化器官,旺盛血液循环,增进生殖机能,健全神经系统,与乎燮理阴阳,调剂身心,以及活泼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功用,使生命得以自然无病,自然延长。大之尤足以炼心养性、明心见性、正心诚意、尽心尽性,有一集养气、养精、养德、养神、养慧,而为作圣作佛作仙之即身成就的基础。因此道、佛、儒三家圣人,莫不极力提倡静坐,以之为入圣立德之门。而三家对人生之修养方法,亦莫不以此为大本大用。
儒释道三家静坐要旨简述
道家与佛家,尽人皆知系讲究以静坐为要功的,实则儒家中历代大儒,亦莫不然;自《大学》提倡“定静安虑得”之“定静学”以后,孟子的“收放心”教与“不动心”教,亦全是讲的定静学,故宋明大儒自周濂溪而后,莫不致全力于“主静”功夫。大程子全是静字功夫足,小程子略逊之,朱子甚至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并谓:“如此三年,无有不进者,尝验之一两月便不同,学者不做此功夫,虚过一生殊可惜。”王阳明之所以能于龙场悟道,及尔后之能遇事“不动心”,全是静字功夫做到家。
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全要在定静上见功夫,古今来多少忠臣、烈士、孝子、节妇,当死生荣辱之际,能巍然不动者,何莫非在定字上得力。故邵尧夫、杨龟山、陈白沙、刘宗周及近人曾国藩、梁启超等,莫不力主静坐。先儒或则教人“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或则教人“于静坐中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作何气象”,凡此,总是静中悟道见性之法。刘宗周并谓“静坐是养气功夫,可以变化气质”,白沙则直指此为“作圣之功”,良以静坐不但是养形养精养命养寿的根本功夫,同时也是养心养气养神养德的根本功夫。
道家对静坐炼丹,力主“性命双修”“内外兼养”,不偏于“性功”,亦不偏于“命功”。就“命功”上讲,其静坐方法,乃是对身心、形体和精神——进行自我锻炼的功夫;这种功夫,是对我们的生命这一有机体的整体锻炼,起着“自力更生”、“自我修复”、“自我调整”和“自我培补”的作用,所以对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健强身和延年益寿,具有根本的彻底的积极作用。它初步即能改善一个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加深睡眠,消除疲劳,增强体力和脑力,通过全身各部门而使整个身体得到健康无病的好处。这种功夫,是“由内打向外”的,先由内部的“精气神”与五脏六腑八脉锻炼起,所以又称“内功”;而将“由外打向内”的形体锻炼功夫,称做“外功”。同时,道家静坐的精气神锻炼,虽系以炼精为基础,炼神为大用,然实以炼气为枢纽为中心,由气化作用,而产生各种生化妙用,所以中医家与养生家又称之为“气功”。
至于道家的“性功”,则与儒佛二家,并无二致,皆从心性修养与道德修养上入手。故吕祖曾说:“千言万语,只不过发明炼心二字。”北派龙门宗则更谓“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性功到,命功自成。《易经》上说“穷理、尽性、至命”,穷理立德尽性至命,功夫全是一贯的。若只修“命功”,而不修“性功”,则即活到千百岁,亦无用也。故古真曾说:“只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道家南派东派虽重命功,主先修命功,后了性功,然最后目的仍以入圣登真为了手。
我们知道,儒家常以“超凡入圣”为人生修养之极功,道家则于“超凡入圣”后,尚有“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两步功夫;这两步功夫做到,便是世人所谓“神仙境界”了!与虚浑一的“神仙境界”,也可以说是“自然境界”、“天地境界”、“宇宙境界”,在人生修养的成就上,是远超“圣人境界”而上之的!
静坐的入手方法简述
现在我们来谈谈静坐的入手方法。当打坐时,首宜厚铺坐褥,或备蒲团,使能耐久而身体不倦,如在床上打坐,则应为木板床,弹簧床则有摇动不稳之虞。坐位宜向东,冀取其生气。时间最好为子午时,以其为阳气发生之时。唯一般人为方便计,常舍子午二时,而取晨晚为之,此亦无碍。室内空气宜流通,而不可挡风。坐时必须宽衣解带,使气得以行住自如。此系预备事项。
一、调身法要
姿势和要领:静坐时之姿势,一般以跏趺坐为上,即所谓双盘膝
者是,中老年人不能双盘者,单盘亦可,此所以收养神气,并易稳坐久坐而不动摇也。双手结太极印或如来印,置于脐下两股之上。头宜正,颈宜竖,下颚微收,平肩、正胸、直脊,不可弯腰耸肩驼背缩脊,使气易上下通达而不壅塞瘀滞。口宜闭,口为气窍,口开则气散。唇齿相扣,既可固齿,而重楼又无耗气之患。舌微舐上颚,俗所谓搭天桥,承玉液也。有津生,俟满口,则吞之,以意送至下田,可助消化,而又有永年之功。两目垂帘,返照泥丸片时,导引内视脐下,即所谓回光凝神,寂照下田法。目为神窍,全开则伤神,全闭则易昏沉,甚至入睡,故取垂帘;寂照下田,可使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而得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效;此为阴阳交媾法。且足健全肠胃,强阳生精,犹日月之下照大地,而万物资生,道家“火工”,初基即在此一着。两耳返听,不缘音声而逐于外;耳为精窍,极听则伤精,返听于内,不但可养精,且有助于寂心之效。道家以耳目口为外三宝,精气神为内三宝,斩绝外三宝,缄固内三宝,静心、凝神、止念,使不外漏,由养精、养气、养神,而补精、补气、补神,而至全精、全气、全神,便可称为“无漏真人”了。
二、守窍法要
静坐的另一要领为“守窍”:静坐方法,有守窍的,有不守窍的,一般打坐均采守窍的原则。守窍就是精神统一,意念集中,守住于身体的某一窍位而言,也就是系心一处或制心一处的办法。守窍的部位很多,随师指点而异,普通常用的,有守上丹田法,守中丹田法,守下丹田法,守命门法,守涌泉穴法。初学以守下丹田法为稳妥而普遍,下丹田在脐下约三寸处,即“关元穴”,为人体上一个重要穴道法,具有强壮作用,能培育元气,增强机体功能。守窍的要领,即宜因任自然,毋忘毋助,在似守似不守,似有意似无意的状态下行之,不可太过勉强。久久自可由杂念断灭,而至一念不生、寂然不动之境。迨至此心寂然不动时,真火自生,且亦“有感而遂通”之各种神通。
三、呼吸法要
次一静坐的要领,就是“呼吸法”,又称“调息法”,气功家又常称“吐纳法”。人人都会呼吸,然真懂“呼吸健康长寿法”要诀的人却很少。初学静坐的人,以采用自然呼吸法,及鼻吸鼻呼为宜,这是炼气功对呼吸锻炼的一个起点。上坐之初,调身功毕,可行鼻吸口呼法七至九次,即行气沉丹田,以诱导入静。气沉丹田法,既可助成腹式深呼吸,亦为进入较深的“胎息法”之功,且亦为“上虚下实”的手段之一。道家讲究的“虚心实腹”,“气息归根”,“气息归元”,下手诀要,即在此一着。上虚在使头脑清明,心神空灵;下实在使元阳充盈,内气旺盛,精力充沛,这是“深根固柢”的办法。呼吸的要领,有一“四字诀”,即“细、长、深、匀”。细者,以自耳不闻声息为原则;长者,在减慢呼吸频率,以一分钟仅四五次呼吸为初功(不能做到无碍,总以长为宜),由此而进入一分钟一次,甚至四五分钟一次,唯切忌故意强行闭气;深者,以息息达到下丹田为初功,次至会阴穴,再次至涌泉穴或足踵;匀者,在使呼吸柔和均匀,前后息与息之间,节奏自然匀称。由此,便可渐渐进入“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通常又有“正呼吸法”、“逆呼吸法”、“住呼吸法”等多种。再上而进,便可进入“胎息法”、“踵息法”、“体息法”的境界了。此在道门中奥妙无穷,即胎息法亦有百数十种之多。
四、炼心法要
静坐的又一最紧要的要领就是炼心。心地法门,为静坐法中彻始彻终的根本法门。入手如“数息法”,“念字法”,“心息相依法”,“神气相注法”,“止念法”,与乎佛家之“念佛法门”,“止观法门”,要皆为炼心之柱杖。其次还有炼性一项,要亦可归入“心地法门”下,归根一句,在打坐时,首宜放下一切,无心无物,无思无虑,总要求“一念不生”、“内外双泯”、“清虚澄澈”“心境两忘”为第一原则。到此便可彻见本体,得大解脱。最后道家静坐,还有“炼精”、“炼气”、“炼神”三步功夫。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以期羽化登真的大成就的诀法。在命功门,又有“炼精补气”、“炼气补神”、“炼神补精”,及“阴阳采补”、“生精补髓”等秘要诀法,以其过于玄秘,且为通大小周天以后功法,我们暂时放下不谈。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
最后,静坐收功时,亦有若干收功要法,简言之,就是加点动功。首先松开两手,互搓极热,按摩整个面部头部要穴若干次,再搓极热,熨烫两目,再行“旋转日月法”,“摇玉颈法”,“摩后精门法”,再松两腿,行“擦涌泉穴法”,“擦玉膝法”,“伸筋活络法”,至不酸麻时,即可下坐。
下坐后,如能再修持一次“玄门太极长生功”,则更可保终身健康长寿而无疾病之累了。太极长生功,系一种床上功夫,也可以说是一种按摩功夫,且系一套最简易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健身法”与“疗病法”(其诀要见拙著《道家养生学概要》第五卷)。
最后,大家切要记得静坐法的唯一要诀,就是一个静字。静则有无限生机,静则有无限妙用,同时,静中有无穷变化,静中有无穷境界。所以我所说:“静里另有乾坤,定中别藏天地。”此系过来人语,最要最要!
(于1966年3月26日应台湾健康长寿会邀请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