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是一种最合科学原理的养生方法,小之可以却病延年,长生久视;大之可以超凡入圣,神化万千。其奥秘莫测之生命潜能与先天慧神,发之无限而用之无穷,不可思议而确有其事,是以无论佛家、禅宗、密宗、瑜伽,与儒家、道家,均莫不以静坐为入手与了手之不二法门。盖“宇宙能”系以“静能”为体,“动能”为用“宇宙力”系以“静力”为体,“动力”为用。合动静为一,则为无静无动之“炁母”,此“炁母”为宇宙天地万物之根,及其生生不息,运行不已之本体。老子称之为先天地生,先天地存,而生天生地生万物,可为天地母之“道”。

道不可言,不可名,不可拟议,不可比量,今谓之为道者,只是强为之名而已矣!故修道,只是方便说法耳,一切文字语言,乃入道之指碑导引,不可执以为道。静坐,只是历代诸家圣人用以证入圣域、证入道体的一个共用共修的方法,入门途径容有不同,最后归趋则一也。诸家静坐法中,要以道家为最髙明、最博大、最玄奥,而亦最切科学与实用。道家万卷丹经,浩如烟海,难以究诘。且门派又多,难以适从;元真子亦说“长生道法三千门,人人各自执师门;谁知先天长生诀,不在道法三千门。”由此可证门派之多与诀法之深玄难究也。

道家长生炼丹法,概从静坐入手。南、北、东、西、中及其他诸派坐丹法,典籍在丹经中者,不胜枚举。世人较不易见者,一为青城派;一为先天道无极门派,亦简称先天道派及无极门派,此派由老子传之河上公,河上公传之魏伯阳,魏伯阳传之钟离权,钟离权传之吕洞宾,吕于华山传之陈希夷。至陈复融合文始派与茅山派道法,而大阐门庭。于此暂不赘及。

先天道坐丹法,与诸家静坐法无太多差异,所不同者,一在方法上,一在效验上,一在境界上。方法上最重阴阳炼养与动静交修,效验上最重防病无病与性命栽接,境界上最重于虚极静笃后,要能直接证入先天境界,也就是混沌境界与无极境界。到此境界,个人心灵自与宇宙心灵冥合,而个人精神亦与天地精神浑一而无间。天人合一,与超生死轮回,俱可由此中入。在未来世界中,人确可控制生死,无论由生命控制入手,由精神控制入手,或由科学与医学入手。丹家常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其返老还童与长生不老的理想之实现,可能性应不在远矣。兹特将先天道无极门坐丹入手法,简为概述之如下:

坐丹前应注意之事项

静坐炼丹上坐前,首宜具诚敬之心。以诚存心,以敬存心。“如有神在上,动念有天知。”则自能闲邪存诚、而无不敬矣。由诚敬而生信心,由信心而生灵力,复由信心而生恒心,由恒心而生耐心,由耐心而产生永恒之精进不已!恒则久,久则征,征则着,着则化,化则神,神则可夺天地之造化而悠久无疆矣。古哲有言:“至诚格天,至诚感神。”又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云:“不诚无物。”“诚者,物之始终。”吾人欲修持功夫以变化形骸,变化气质,变化心性,变化精神,创造永恒的生命,则实应以此为筑基功夫。

上坐时,首宜放下一切,不思过去,不思现在,不思未来;无忧无虑,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有烦恼恐怖。身心宜愉快,情绪宜轻松,精神与躯体切忌紧张,而宜放松,富贵功名,毁誉利害,善恶是非,寿夭生死,一概置之度外。心无一物,即可坐丹。其次,身体过分疲倦时不可坐丹,饱食后不可坐丹,酒醉后不可坐丹,大风大雨与雷电交加时不可坐丹,遗漏精后不可坐丹,行房泄后不可坐丹。凡此数忌,切不可犯。

坐丹中,最要能敬心诚意,不动不摇,寂念慎独,如有神在。“如有神在”四字,乃为师门口诀,非入室不传者,其中玄妙,难言矣。如有神在上,如有神在下,如有神在左,如有神在右,如有神在身,如有神在心;上下左右,身心内外,如有神鉴临,自易至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之忘我境界;由忘我境界,进而至于无我境界,久之,便自可直超圣地矣。

静坐之效验与功能

在静坐的过程中,一般均能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亦即是修炼坐功的效验,由效验而产生功能,也就是生理变化或生命变化,因而初步即可得却病治病健康长寿的效果,中程可得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效果,最后可得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而解脱形骸,与天地同住、与造化为徒的不可说、不可知、不可测的玄妙境界。此切不可以迷信视之,大凡世间事,十之八九古人认为不可能者,因科学技术之发达,现在均已成为可能;推而远之,则我们现代人今日认为不可能者,焉知在未来世界不即成为可能。人之气化、神化与长生不老,以及御气御神和自我控制生命、操纵生死之事,亦复如是。道家秘传之五化、五通、五遁、五解之术,其理亦相通。此暂不赘及,兹特将普通一般应有之效验与功能,条示如下:

一、丹田发暖 在此所谓丹田,即指下丹田。凝神寂照下丹田,意守不动,自能生起“生命之火”,初步自觉热气弥漫,逐渐及于腰慨、小腹,盎于背,以及周身与四肢。并使自身之真阳元气,充及五梢(五梢者,舌为肉梢,齿为骨梢,甲为筋梢,发为血梢,十指为神经末梢)。凡窍守肚脐、气海、关元者,莫不如是。唯此系气机之动,而非丹家用以烹炼之“真火”。生起真火,另有火功法法,古真传药不传火,生火调火,止火,火候,火符,与水火既济及烹炼,均须亲证也。

二、身发汗元 阳之气机发动,继“丹田热”后,体温增髙,同时热气即可通达周身而畅于四肢,周身毛孔开,而透出微汗。出汗不宜过多,以汗透皮毛为度。得三昧真火之“火功法”者,其火可小大自如,初步可治伤风感冒,用武火遍烧全身,使周身汗流如水,湿透衣裤,一二次坐即愈。并可永绝伤风感冒,以此亦可验其是否为真修炼道家丹工者。

三、神水泉涌 坐功入静,华池神水,自如泉涌;古所谓“仙家自有长生酒,甘露无源滚滚来”者是。其味清冽,久则香甜,如饮玉液琼浆。初步来者为唾液,具生长荷尔蒙及助消化之功效;满口时,缓缓吞下,以意送至丹田。不生津时,可用“神龙搅海”法助之。

四、健全肠胃 道家坐丹法,初步即在炼养中宫土府,故有健全肠胃,增进食欲,强固整个消化系统机能之效。并能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上病症,如便秘、食欲不振,及一切胃肠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内外痔疮等。窍守下田、脐中、气海,与行丹田呼吸法,可使胃肠蠕动加快,产生肠鸣,发动胃气,又如打噎、嗳气(胃气上行)、气鸣、放屁(胃气下行)等现象,皆为见效之验,久之便可永绝肠胃病。

五、降低血压 道家坐丹法,有缓和呼吸,降低血压,柔和血管,松驰神经之效。并使脑下垂体内分泌均衡活动,及淋巴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恢复健康。意守下窍,凝神玄牝穴,及用行气法、伏气法、胎息法,均可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与调和气血,旺盛血液,及防治血管硬化,使血压恢复正常的功用。

六、强健心脏 道家静坐,以炼心为初基,炼心入于静定之功,消极可减轻心脏负担,积极可增强心力,心脏跳动缓慢,工作减轻、增加休息,心脏肌能容易恢复健康。静坐愈久,对恢复心脏功能的效力愈大;其于保血液循环之正常亦然。

七、防治肺病 炼功家最不应发生之疾病,一为胃肠病,二为肺病,三为肾病,四为心脏病,最后方及其他疾病,以静坐炼丹,主在以炼气、炼息为入手基础功法也。肺与胃,为生命活力之二大能源,绝不可有病。丹家气功,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任用其一,均可永保终生无肺病、气管病及一切呼吸系统病。

八、打通督任 一般人督(脊髓神经)任(自律神经)二脉不通;如欲长生,首先便须打通督、任二脉,以便运转河车,搬精(元精)运气(元炁),使长生种子能透尾闾,循夹脊神经纤维通路,上玉枕,再上泥丸(脑顶),即盎于背,达于顶,啐于面,见于眉间(印堂)。再循任脉,过雀桥,下十二重楼,降至膻中(胸部),中宫(胃脘),而注于下丹田。复遁会阴过尾闾而运行不息。此所以使上元神气、中元心气、下元肾气,接通为一,而妙化无间。非徒在还精补脑一着也。

九、补肾益精 精为命宝,精衰则气衰,气衰则神衰,神衰则万病丛生,故古有精竭人亡之训。道家静坐炼丹,主在补精补肾,益阳壮阳,添髓活髓,使能恢复童子体,此为初功。道家炼精、炼气、炼神,系以补精、补气、补神为第一步功法。

十、补脑安神 静坐功能,主在使大脑安静下来,得以休息,加深睡眠。此一安静状态,不同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亦不同于觉醒,系一种特殊性之内抑制状态;可使大脑皮质神经,得到特殊休息,使其活动转向机能的恢复,由能量的消耗,转向能量的贮备与补充。故能补脑安神,大开慧悟。小之亦可以加深睡眠,及治失眠症,以及健忘与神经衰弱与头昏脑胀等一切有关头脑疾病。

十一、返老还童 人之所以衰老,主在细胞新陈代谢功能衰退,及骨髓干枯,内分泌荷尔蒙不足所致。道家静坐炼丹,主在使自生荷尔蒙,旺盛内分泌腺,大可充实骨髓,活泼中枢神经,鼓荡血气,增强生命代谢功能,疏通经络,消除疲劳,旺盛精神,提高工作耐力,永保青春。

十二、还精补脑 道家炼丹,主在要能还精补脑,取坎填离,能采大药以续命接命!次在保精勿漏。仙家说:“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精不外泄,而还精补脑,并以双修采补之“取坎填离”法,采真阳使返还于童真体,再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则自易收长生不老之功矣。经云:“老子心印倒骑牛,车转黄河水逆流,采运坎离颠倒法,直上昆仑顶上游。”即指此法诀法也。故对强健脑神经系统,尤具特别功能。

十三、培补元气 静坐可使元气通达全身。炼气具有按摩与针灸的功能,使全身气脉通畅无滞,内脏、五官、四肢、筋骨、经络等以至末梢神经,无不贯到,而收到整体治疗,及治病、却病与预防疾病的效果。进而可增长自身元炁,接纳宇宙元炁。

十四、调和阴阳 阴阳失调,为百病之源;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二者失其平衡,均足导致疾病。一般均以真阳亏损者为多;道家炼丹,主在炼养阴阳,功能益阴补阳,以收燮理阴阳免生百病之效。

十五、变化气质 静坐可以变化一个人的气质,使能由凡人气质,逐渐蜕化而上入于圣人气质。尤可使怯夫勇,顽夫宽,贪夫廉,懦夫立。亦即是可以完全转变一个人的人生。

十六、长生无病 道家静坐,主在性命双修。性功在使人入圣,命功在使人立命换命;自我生命,自作主宰,死生之权,操之在我而不由天;也就是由转化自然生命,操纵自然生命,而长生不老。欲不老,欲长生,首须无病。住世则终生无病,去世则无疾而终。人而有病,或老病相因,甚至百病丛生,则决非真正在修持道家坐丹功夫,尤其是先天道无极门功夫。

综上所述,只是略举其初效一二而言,亦即是:做个小乘功夫,不脱“安乐延年法门”之范畴。无极门之所以用“无病”二字为验功之标帜,亦只在入门阶段而已。百病不生,健康长寿,鹤发童颜,永保性欲、性力,至死而不衰,有如壮年;乃是修形体、容颜及寿命功夫,离仙道仍相隔十万八千里!神仙之事,只能从此中入,而不能以此为乐,长住而不事精进;须知此不过初关境地,有了个筑基功夫而已。

九支坐法

一、双足跏趺坐 双跏趺(双盘)或单跏趺(单盘)及方便坐法均可,唯以双盘为佳。上部端正,坐宜稳定,盘足可使两腿活动静止。唯易酸麻,气脉通时则不酸麻矣(右足置于左腿上,再左足置于右腿上,宜盘圆而稳。单盘则仅一足盘即可。方便坐亦有定法)。

二、两手结定印 两手相合结印,放在下丹田处,即近小腹之大腿上,曲肘,虚腋,手掌心向上,左手置于右手上,两大拇指轻轻相

拄,藉使生命本身之阴(右)阳(左)电能(力),自身互相交流,循环不息。坐定以后,全身肌肉与神经均宜放松,切忌紧张。

三、头宜正宜顶 正则不向左右偏歪,向上顶起,则精神自振,而上接天气。头面忌向上仰起,因门向上,下颚即扬起,而大脑偏重于后,故不适宜。头部平正松驰,可使脑下垂体不受压迫,而有舒适安和之感。

四、下颚自然微收 下颚自然微收,切忌仰起,亦不可过分内收,以免头勾下。此可抑制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藉使输送血液至脑部的工作缓慢和减少,而引致大脑清静舒适。

五、两目微闭或垂帘 初习静坐者,下手以闭目内视,回光返照为诀。两目垂帘用于外觑一点,观物、观光(香或小油灯)、观相等法为多。垂帘即微张两目,留一线光注于坐前一处,两耳宜反闻自性,而不应外听万声。

六、颈宜直宜舒弛 颈部为中脑、小脑、脑桥、延髓等及大脑与脊髓传达及联络之要线,不可缩颈或偏倚,紧张及胀大,以使颈神经丛松弛,免阻滞上述各部之活动。颈不直,则头不得正。

七、叩齿舐龈 上下齿宜微扣,不可过分用劲,可免终身齿病。舌微向上翘起,舌尖抵住上龈的唾腺,俗称搭天桥,以接引神水(即脑下垂体所放射内分泌之一的唾液),有津液满口,即吞之,分三次缓缓意送丹田。

八、肩背宜平宜正 两肩微张,宜平宜正,切忌扣肩沉肩,或一高一低,亦忌涵(含)胸拔背(沉肩涵胸拔背,太极拳家与部分坐功家多主之,实不可)。两肩扣沉,脊梁弯曲,身体重心便落在尾骨,尾骨受到重压,神经末梢受到抑制,便难坐得舒适和持久。背部板平,两肩微张(不可过张),则无陷胸之弊。放松(练功家曰松肩)则无紧张之弊。

九、脊柱竖直挺伸 脊梁竖直,如串铜钱然,则腰自正直,身躯升高,脊髓通畅,脊骨舒展,且无弯腰驼背或涵胸拔背之弊,而身体重心,自然落在躯干之底,如此便易坐得舒服和持久不倦。须知脊柱为躯干之中轴,为道家督脉(脊柱神经——中枢神经系统)之所在,上载头颅,中藏脊髓,下联髋骨,两侧附肋骨,构成胸廓与脊椎骨相御接,有韧性者为软骨,五脏六腑倶附于胸背,挺脊竖腰便可延缓其衰退与萎缩,并使脊椎骨与软骨保持韧性,内中脊髓保持舒畅,中枢神经系统健壮而不老衰,并预防腰疾等多种病(腰最易疲劳和衰老,中老年人易患腰酸背痛,即此之故)。

一般守窍诀要

静坐有守窍法诀,内守身体某一穴位,及外守虚空或某一物象,下手第一步须从此门入。守窍为“收放心”、“收散乱心”之最佳方法。窍者,空也,见《说文》。《礼运》“窍于山川”,注云:“孔也”。《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释文引《说文》:“孔也。”是守窍者,即意守人身中空虚之穴位,凝神寂照,一心不乱,一念不生,是为诀要。静坐之最难收拾者,为此心之胡思乱想,幻觉起伏,杂念纷飞;守窍即为摄心系念法,使心止一处,寂然不动,一念不生,便尔自得定境。唯亦有不守窍法,此略较难,一般均以守窍为下手之不二法门。守窍之要,须知以“守而不守是玄诀,不守而守是功夫”为上乘原则。初下手仍不能离“意守”一着,其法多端,一般以下列各种为主:

一、守上窍法 即守上丹田法,道经中亦称守中黄法。此为系念于两眉中间齐眉处,无令念动意驰,凝神意守,不动不摇。此窍俗称印堂穴。向内切入为泥丸穴,即性宫穴,乃间脑所在处,亦属上窍与上田。佛家所谓“系心鼻端(守鼻头法),心住缘中。”又《大智度论》谓:“初学系心缘中,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亦均属守上窍法。守上窍者,易红光满面,易现光景,或于眉间放光,或于鼻端涌光;并可大开慧悟,闻一知十,增加记忆力,即所谓“自生神慧”者是。唯以意守上窍者,恒易引起阳气上充,心火上炎,血液上升,故髙血压患者或有脑充血现象者,均不能守。丹家修出神一步功夫时,全在守泥丸一窍,即脑神经中枢穴道之所在。在《青城秘录》中,称此为神窍,又曰生神窍。丹家又称之为万神之总穴,修神化功夫,全在于此。僧家亦认顶门有窍,《丹铅杂录记》曰:“《僧家语录》有云:顶门之窍露堂堂,脚跟之机活泼泼。”神窍中空虚无,故能生神藏神而神化莫测。三茅真人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泥丸穴又称洞房者据此。

其次道家有守黄庭法,同上述之守神窍法。《黄庭外景经》梁邱子注曰:“黄庭者,在头中。明堂、洞房、丹田,此三处是也。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丹田;此三处为上元,一也。黄庭者,两半于洞房中,其生赤子,则为真人也。常思之,慎勿失。赤子化为真人,在明堂中,字子丹。故知一者,在明堂一处也。行炁导此,闭目内视,安心定志,混沌无涯。致精炁上流泥丸,运真人子丹也。”此在丹家,又称上黄庭。修黄庭当自熟读《黄庭经》始。

吕纯阳真人《题天庆观》诗云:“肘后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扃。”陆游《道室杂兴》诗亦云:“身是秋风一断蓬,何曾住处限西东;棋抨窗下时闻雹,丹灶岩间夜吐虹。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十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盖《黄庭》与《参同》,《悟真》,同为丹经圣典也。

二、守中窍法 即守中丹田法。中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处,后对命门穴,亦即神阙穴,练功家称脐中穴与脐丹田者是。再上两乳间为绛宫穴,此亦名中丹田。守绛宫穴,亦称守膻中法。女子功法下手,守此窍多,其助工功法,与斩赤龙功法及无龙来龙功法,非师指不宜(可参《女金丹法要》一书)。心脏衰弱,心肌无力,和元气亏损,及肝脏脾脏有病者可行,唯均宜加辅助功法。守中窍在道家属第二步功夫,一般下手不守此窍。

《上清黄庭内景经》务成子注“黄庭”则称:“脾为黄庭,命门、明堂中部。长尺余,在太仓之上,脐上三寸。脾为中主,中央色黄,故称黄庭。”此在丹家,又称中黄庭。

三、守下窍 法即守下丹田法。下丹田在脐下三寸处,即练功家所称之关元穴。也有认为下丹田系在会阴内的,会阴在前阴与后阴之间,故又称肾丹田。会阴跳动,即为肾气旺盛的现象;及至阳生,乃可为采药之事,炼精化气,即在此活子。守下窍,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而收水火既济之效,并有生精补髓、起阳壮阳作用。道家炼丹,概以守下丹田为筑基功夫中之要法。此在丹家,亦有称下黄庭者,实误。按《云笈七签》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三书,乃道家言养生之书。《云笈》释黄庭曰:“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是则守下窍者,不得名之曰下黄庭明矣。次如《黄庭养神经》、《黄庭中景经》、《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等三种,正统丹家恒视之为外道书也。

四、守前窍法 即守前丹田法。前丹田在胳下一寸五分处,即“气海穴”。一般恒称为生气之海,具有强壮作用。为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道。有慢性肠胃病患者及气血虚损者,可守此窍。

五、守后窍法 即守后丹田法。后丹田即命门穴,在第二和第三腰椎的中间,中医家视为生命之门户,是“十二经之主”“精血之海,得先天之气,为生死之源”。乃督脉上的一个重要穴道。亦可壮肾中元阳,燃烧起生命之火,和加强气化作用。一般都在守中丹田以后才进行。命门火衰、真气不足者,可守此窍。血压髙者忌。

六、守最下窍法 即守涌泉穴法。涌泉穴为肾经的一个重要穴道,在脚心的稍前方凹陷处。守此可培育肾气,和引气下行及降心火与清火祛热的作用。血压偏低的人忌守此处。肾虚及遗漏,真元亏损等患者,可行守此窍,助功功法繁多,不慎反易举阳及遗精,不宜胡乱行之。

七、守大足趾法 大足足趾上有肝脾二条经脉通过,靠外侧爪根处为肝经,靠大趾内侧的为脾经。守此为清肝脾二经之火(热),及疏导肝脾二气脉的作用。

八、守其他窍法 其他窍道甚多,随师指点而异,无论守何窍,最后总要还守中窍,使气归中田。

“息息归根”者即为此也。二六时中,时刻“不忘这个”者,亦即不忘此也。

以上大抵一般守窍诀法与穴位,不外乎斯。虽曰守窍多随师指点而异,然多系从守下窍开始。至若先天道常重守“虚无窍”,亦即是守“元始祖窍”。若问窍在何处?曰在窍在处。以其时至机生,候其窍见;不可曰有,亦不可曰无。意不可守,亦不可无守;心不可着,着则不得矣。邵子诗曰:“夏去休言暑,冬来始讲寒。”如此则心不着,则窍亦为“活窍”而非“死窍”矣。详参《先天道窍谈》一文。

守一与守中诀要

道家有“守一”一诀,为“圣功神化”之唯一妙诀。老子《西升经》云:“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关尹子云:“一息不存,道将来契。”谓凡息断即可契道也。壶子曰:“一念不生,道心合天。守一入元,人自合仙。”后二语即是指点出一念不生与一息不存境界,均须自“守一”下手,迄乎一无其一,自了其一,则自与道合真,而上登仙籍矣。故邱祖云“无心自得成长往,了一何须问大还”也。

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欲能得一,须能守一;守一不辍,万念自息,万境自一,万法自寂,而万妙自生矣。盖一者道之始,守一即守道也。老子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守一能生万有而通万化。小其功守一则圣,大其功守一则神。“人神合一”之道,即在斯也。邵子尧夫曰:“一者何?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

道家养生有“守一”一法,守一存真,凝神专注,寂照不离,自可得化入道。仙经谓:“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又云,“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唯有法有诀,得其诀,则事半功倍;若徒从字义上为之,上焉者,亦只能小有得也。

庄子曰:“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仙经曰:“长生久视,诀在一中。”“子欲通神,守一乃灵。”盖道始终一,万物生于一,故守一即守道,得一即得道,得道即全真,全真无偶。人能守一,无事莫办!不仅神通与长生而已!

守一即守中也。中只能有一,不能有二。故守一之法,为不二之法。守一则诚,至诚无息则化,至化无已则变,至变几神则生,生生不已则久。《先天道经》谓:“虚心执一,人自通神。”虚其心,执其一,为守一之初下手方法。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虞廷心法十六字诀曰:“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即中即一,即一即中。张横渠四句教之:“为天地立心”,即立此中也。“为生民立命”,即立此中也。“为往圣断绝学”,即继此中也。“为万世开太平”,即开此中也。何谓中?《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致中和,致字是功夫。阳明讲“致良知”,致字下得精!按其脉络,实自此中来。如何致?守则致矣,如鸡孵卵,如龙养珠,不之致而自至矣。故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者,无时不守中,无时不处中也。孔子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余承之曰:“中不可须臾离,可离非中也。”宋儒常教人“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即观此中也。观此中,即守此中也。喜怒哀乐未发时气象,即先天气象,无感时之气象,亦可以说是无气象之气象,此乃先天中和境界也。如何得中?太极动交则得中。“六凿未分谁扰扰,一爻才动自纭紜。”良以心不可动,意不可动,念不可动,神不可动,动即失其本体矣!本体失,中亦自失矣。故孔子又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不能期月守,孔子之自谦也;唯由此亦可证儒家亦同以“守中”为教。盖中为道体,守人身之中,可致天地之中也。

无极门九三神诀法

先天道坐丹法,一般通用九支坐法入手。唯道门中尚传有一“九三神诀法”,此为四川岷山派罗门所传为便于记诵。天玄子老人常谓:“九三三都一个字,会得真时一字无。”盖在先天境界中,只是混沌一炁,一切全归于虚无,浑浑沌沌,什么也没有,正是“心如明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境界,若一落有中,便入于后天矣。三茅真君有云:“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薛道光真人亦云:“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功夫。”此是最上一乘大道,由有入无,由有为入无为,由后天证先天,故曰:修得心中无一物,一点圆明照乾坤。兹特将天玄子传青城派之“九三神诀法”,简录之如下:

一、三顶诀要 三顶者,即一为后脑骨与泥丸宫宜微向上顶。头为人身之主宰,上顶则后三关易通,元阳真炁易上达泥丸。头顶“气帽星”易开,穴开神得自由出入,光景含吐晶荧,及得上接“天炁”,直冲斗牛,神游无极,此可养性。二为舌尖头宜连根上顶。此可添津纳气,并导由督上升泥丸之肾阳之炁,复下行归于丹田,此可固命。三为尾骶宜上顶。此可贯通督脊,下接过尾闾之肾气与“地炁”,而上贯泥丸,此可添精益髓。

二、三圆诀要 三圆者,一为背宜圆,背圆而不驼不弯,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二为胸宜圆,胸圆而不挺不陷,则肺部平正,心窝微张,呼吸畅顺,此有助于打通任脉。三为坐盘宜圆。跏趺坐盘圆,则两足腿位平实而易坐,身定则神自闲而易久坐。又曰:三圆者,系指头顶神气宜圆,绛宫心气宜圆,精穴肾气宜圆,佛经所谓圆陀陀,活泼泼者是。

三、三挺诀要 三挺者,一为颈宜挺,颈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唯不可用劲,过犹不及,此诀得中最难。二为脊骨宜挺,脊骨节节挺直,则气贯全身,达乎关节,布于四梢,非仅易通督脉,而得补髓生髓之益也。三为肋骨宜挺,肋骨向上微挺,则根根肋骨开张,胸廓平阔,心肝脾肺等内脏器官各得其正位,不受压缩,自然气生神生,气活神活(此指各个器官自身之气与神)。

四、三定诀要 三定者,一曰心欲其定,定其心使寂,而至心无其心。无思无虑,不识不知;妄想不起,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不依一法,而心常定,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及得真定,便自心光普发,一灵不昧,光彻天地,无物不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无心之心,是为真心,亦即本心。炼心者炼此,正心者正此,尽心者尽此,明心者明此。初习定心甚难,杂念纷飞,定不得亦静不得,小定还失。此须如“牧马”(道家功用)“牧牛”(禅宗功用)然,久久用功,自然调熟,静固静,动亦静矣;则定固定,不定亦自定矣!此为真定。

二曰气欲其定。气不定,则呼吸不调,外息不止,内息不伏,则胎息不生,元阳不长,而大药不产。故《胎息经》谓:“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古仙经云:“伏炁不服气,服气须伏炁;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炁。”定其气、即是伏炁功夫,气定则自息住,息住则后天气与先天气打成一片,而得无凡息之“真胎息”(凡息一停,真息自生),此属命功,长生可冀矣。

三曰神欲其定。神不定(神不守舍),则六神无主,缘物缘境,外驰不已,内守不固,神炁不注,而性光不现,浑然忘我之境不生。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神定气闲,神住气住,乃仙家长生最要紧功夫。古仙经有云:“神人炁成胎,气归神结丹。”《定神经》曰:“分息不定不结丹,分神不定不成仙。”又曰:“用神须用不神神”。不神神者,先天元神也。

五、三先诀要 三先者,一曰炼精须炼先天精。先天精为元精真阳,未化成质的生命之母,亦为万物之母,正所谓“乾坤一点真种子,采入壶中万古春。”故为仙家所宝。炼后天浊精者,则下之又下矣。二曰炼气须炼先天炁。先天炁又名元炁、真炁、丹家又恒称先天祖炁,实为“炁母”,所谓“混元一炁千年药”者是。为仙家所重,而仅以炼呼吸之气为下手法门,只是小乘功法耳。三曰炼神须炼先天神。先天神又称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有别。灭后天识神,则先天元神自生,无所不神,而为不神之神;无所不知,而为不知之知;故又称万神之神。萧了真有云:“老子明谕众妙门,一开一阖应乾神,异于象罔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根。”乾神即指此也。三先诀法,为天道之最吃紧处。

六、三极诀要 三极者,在先天道中,一云为无极,太极,中极。一云为天极、神极、人极。鸿蒙未开,修混元炁者,曰无极门道。修阴阳已形而未判,浑沦寂然而不动者,曰太极门道。修阴阳已判,太极动交而致中和者,曰中极门道。再次,修天极者,以行天道为下手法门。易极博大而合人天。修神极者,以行神道为下手法门,易得神通而开乾慧。修人极者,以行人道为下手法门,易入圣域而得声闻。——参一五三页三极循环相生图。

七、三采诀要 三采者。一曰采精,即取坎填离,采阴补阳之法,此为同类相采(非交媾之精);或则为自身阴阳交媾,于活子时生时,

采药归壶。唯上乘者则为采天地万物自然之精,以自为补益。二曰采气,此为采彼元炁以益己元炁,不但精可采,炁亦可采。炁非呼吸之气,如用炼精化炁之法,亦可使元炁充沛,布及全身。唯上乘者则为

采天地万物自然之气,以自为补益。三曰采神,此为以神养神,以神益神之法;基本诀要,多用炼气补神之法。唯上乘者,则为采天地万

物自然之神,以自为补益。功夫一到气化、神化境地,则自能使自身之神气(非呼吸之气)与天地自然之神气(非空气之气)交感,能采取而和合之,便相与化而为一矣。

八、三光诀要 三光一词,原于《参同契》。契曰:“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世谚有三光者日月星,此即修我之心性神三光,以应日月星三光——亦即宇宙光。先天道修此种功夫,

其一曰心光。又称修心灵光。先天道门修炼心光时,以能大发心光为主;心光发,先天本来心见,而自人心与天心合矣!在此境界中,可随心所欲而合天,远非佛家之“明心”境界可比。小之亦能转愚为智,转昧为明,转弱为强。修此一门,邵子尧夫,称之为先天心学,唯亦可称之为超心・灵学范围内事。

二曰性光。又称修性灵光,先天道最重性灵,主返还于先天,即在返还一个人之先天元性,使完其天真,涵其天极,而存其天钧,全其天性。性光普发,弥纶天地,无入不存,而人性自与天性合矣。此远非佛家之“见性”境界,与彻见自性本体境界可比。修此一门,青城丈人命之为先天性学,唯亦可称之为超性灵学范围内事。

三曰神光。心光与性光,浩大无伦,同融合发时,便得神光显现,有如日月星之朗照山河大地,而无远弗届,无微或遗,无孔不入,无时不鉴矣。宇宙万物本体无不有光,心、性、神三光,为人体光学之最神秘光学,迨至能神光晃耀时,便可与宇宙本体交通,而上入于先天无极境界。修三光者,回光返照,为不二法门。回光一诀,除修自身之光外,尤应知回天地之光。

经云:“一念回光,即同本得”。太乙真人亦云:“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除回光诀外,一般均重激发自性(心神)光,以上与宇宙光交感,故庄子有“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之说。人体光能感应,便自易得神秘之无穷妙用与无限神通。——佛家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等,亦全属游戏事,且亦将通六合而绝时空,上与宇宙精神独往来!天地永在,我亦永在!宇宙不坏,我亦不坏!富贵功名云乎哉?寿夭生死云乎哉?

九、三枢诀要 三枢者,一曰天枢,修人枢以合天枢,修人道以合天道,明人德以合天德,张人纪以合天纪。藉下修而上达,下明而上通,以超入于人天合一之境界也。二曰化枢,修吾人身中之化机,以应天地之化机;因天地之造化,以易吾人之造化,使能因修行而自化。其历程为气化——形化——神化。其中境界万千,难言矣!庄生之化为蝴蝶,蝴蝶之化为庄生,庄周亦不自知是庄周之为蝴蝶?抑蝴蝶之为庄周?此一大化境界,全是庄周化字功夫足。谭子化书,则尽天地只是一个化字矣。三曰道枢,余常曰:“尽宇宙只是一个道。”道乃为超时空之绝对体,先天地生,先天地存,而又为生天生地生万物之“母”,故道不可道,即不可言说,不可思量,不可形象,不可拟议。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即“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者是。人能握其道枢,修其道枢,自可一得永得,超时空而永生永存矣。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合三才而一之,使修三合一,修一得三,以一贯三,此即所谓道枢。迄乎三不立,一亦不立;道不见,枢亦不见;不知我之为道欤?抑道之为我欤?我与道合而为一,此即“人与道合”境界。人道合一境界,自较人天合一境界与人神合一境界,以及圣人境界、佛陀境界,超出远矣。人与道合之“人道合一”境界,乃是一种超人神境界、超天地境界、超自然境界!亦可以说是一种无境界的境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庸》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由此可见儒家亦同重道也!且不但儒家为然,诸子百家,东方西方,千秋万世,亦莫不皆然也!

总之,炼丹须以乾坤鼎器为体,坎离药物为用。一切不可勉强,不可加丝毫人力于其间,宜听其自然。自己如此即如此,本来如是即如是也。“先天道学”,为神秘主义哲学,亦可以说是自然主义哲学。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先天道派修道,一是以法自然为主,以返于先天为主。“雨后山中蔓草荣,沿溪漫谷可怜生;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修道时,我无心而任其自生自长自育自成为要。参下页乾坤鼎器玄牝图和坎离匡廓药物图。

先天精气神与后天精气神表解

先天精气神与先天心性,均只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以证验自知,而不可以实地指授,以其乃属虚无大道事也。修先天道功者,又称“宇泰功”,与目下一般炼后天精气神者,其修法迥别。邵子康节《先天吟》有云:“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着功夫。拔山盖世称才力,到此分毫强得乎?”又吟云:“一片先天号太虚,当其无事见真腴。胸中美物肯自炫,天下英才敢厚诬。理顺是言皆可放,义安何处不能居。直从宇泰收功后,始信人间有丈夫。”又吟云:“先天事业有谁为?为者如何告者谁。若谓先天言可告,君臣父子外何归。眼前伎俩人皆晓,心上功夫世莫知。天地与身皆易地,己身殊不易庖牺。”此虽系吟先天道,然修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功夫,亦须从此中入手。以其虚无一物,而无一物中有一神,一神中有一乾坤,此即所谓本命元神也。以元神为主,元精元气亦自赅焉。今世人一般多系后天精气入手,以其在命功中易见效验,属安乐延年法门边事。兹特就二者简为表明之如下:

一、精A先天精——元精(无形无液之精)。真精(天地之精)。B后天精——浊精(有形有质之精液)。

二、神A先天神--元神(不神之神)。

B后天神——识神。

三、气A先天气——真气。元气——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