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为中国固有宗教,旨在奉天行道,以道立教,以教化人:上承千代之统,下通万世之变,总以尊道贵德、利物济群为无上纲宗,以合同天人、与虚浑一为全真境界,以净化人生、圣化世界为究极目的。原夫大道,肇自无极无始,垂象于太极太一,由一分为三元,复从三元化育万物,而生生不息。上古之时,伏羲受图,黄帝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迄老子而集其大成。承先启后,默运神智,而作《道德经》。本自然之妙理,因阴阳之大顺,无为而无不为,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无用而无不用。
就其最高明言,则通造化之奥;就其极广大言,则包众流之长,蕴义精博,实为万古不朽圣典。迄汉张道陵,祖述老子,宪章列圣,斋醮章符,教备五斗,由正一道而开符箓一派,遂与远肇圣脉之积善派、经典派、丹鼎派、占验派并峙而为五大道派。若就学理别之,则得四宗:曰经教宗,玄学赅焉;曰性命宗,丹道赅焉;曰经世宗,治平赅焉;曰阴阳宗,术数赅焉。自唐纂修《道藏》,迄宋、元、明、清,续辑不绝。三洞四辅十二部,浩瀚难穷,玄妙莫测,诚道家文化之大藏,亦道教经典之宝库。举凡三元八会之文、金简玉策之诰、神符秘咒之书、灵文真诀之典,要皆承天宣化,广大悉备;利泽万世,而致用无穷也。兹特将五派旨要,简述于后:
一曰积善派。积善派之主旨,在抱仁行义,由一己之积功累德,以济世度人,进而感格群伦,共明“天道至善,悖天不祥”之至理,而相率乐于为善。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为善为恶,报应昭昭,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凡人为恶,大则夺纪减算,小则招毁受刑;苟能积善累功,大则增福添寿,小则免祸无形。为善之要,唯道是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怍神天,不愧屋漏!亏己以待人,舍己以为人,悯人之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人之有祸,若己有之;人之有罪,若己予之;被慈怀于万物,昭因果于隐微。行善不辍,天道佑之,灾祸远之。故古真有言:“欲修天仙,须立三千善;欲修地仙,须立三百善。”此不但为修道之首务,且亦为入圣门之坦途,自羲黄而下,莫不以此是宗。
二曰经典派。经典派之主旨,在从参玄究典,以了悟修合天人之理,从诵经拜忏,以解脱身心内外之罪。事参究者,统摄三洞,旁及百门,考订纂辑,注诠阐发,厥在推自然之本源,察宇宙之秘奥,探三元之妙理,弘道德之圣脉。一经彻悟,则返朴归真,上可经天纬地,下可济世救人矣。事诵拜者,了无多门,总以虔诚笃信为无上功行,清心净虑,念念在经;庄严肃穆,息息在神。功圆果熟,自可神人交感,物我浑然,不期化而自化,不期成而自成。至其极也,豁然超旷,通体解脱,而上臻清虚太和之境。
三曰丹鼎派。丹鼎派之主旨,在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为三大纲宗。以道德兼融、性命双修为特标方法,以羽化登真、与虚合一为究极境界。故丹鼎之学,实即身心性命之学。其为道也,微妙玄通,广大悉备。其为辞也,玄珠密语,妙用无穷。大抵绝贪去欲,净虑存真,以颐其心。清虚湛寂,恬澹无为,以适其性。炼养阴阳,固秘精气,以永其命。而以神化普照,直超物外,以妙其神。性以命立,命以性神,相离则悖,相依则灵。举凡阴阳五行、鼎炉火药、河洛卦爻、无极太极,要皆丹法之妙用,而以身心意与精气神之修炼为下手功夫。或援儒人道,或冶佛于玄,或涉禅宗,或合术数,融百家于一贯,会三教于一元,综其窍要,厥在全真。万千门派,究其正统旨归,更不离清净单修,与阴阳双修二宗,而一以颖脱缚律自解,复又动合无形为最高旨趣。无论天元、地元、人元,万般丹法,总以此为无上妙觉至真不二之道。
四曰符箓派。符箓派之主旨,在藉符箓以感通神天,验诸事物,而为天人感应、神人互通之学。符箓乃道教秘文。符者,屈曲作篆及星雷之文,为通神之字,人不之识,而神独知之;箓者,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乃上书通神之路。信道者,佩用符箓,一本虔敬,如再能律己自修、为善积德、虔祈神佑,即可上邀天相,而步入圣域。至若禳灾济凶、荡秽解罪、拜章步斗、炼度存思,亦其重要法门。考符箓之术,由正一派而大昌,《隋书》载有符入十七部三卷,《魏书》记张陵著作道书,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三元九符百二十官,一切诸神,皆有统摄。至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当执笔书符之时,首宜净心寂念,虔敬神祗,从此心不动神不动处下一点,即所谓混沌开基!更在气贯天神下,无思无虑,而一笔挥成,斯符便灵。要亦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心不动,天地可格之旨。至崇尚道德,尊善戒恶,仍列为首功,非徒恃法术也。
五曰占验派。占验派之主旨,在深观阴阳消息,盈虚递嬗,人事因果,五行术数,而察微知著,征象知来。其预卜吉凶祸福,始终变化,符应如响。或观星相,或鉴阴阳,或策卦爻,或凭蓍龟,或参五德,或究堪舆,或研遁甲,或穷六壬,与夫谶箓图纬,凡所以预卜天灾人祸,吉凶悔吝,国运盛衰,个人人事休咎者,皆占验派之所赅。盖预示祸福,端在勉人领悟“作善降祥,作恶降殃”之理,从而为善戒恶。戒恶,随时省惕,以趋吉避凶也!故周官即有“卜人”、“占人”之设,后代相继仿行,直至明清而不废。今虽科学昌明,然占验之学,源于理数星象,其仍将与人事相终始,均可预卜。
总之,中国道教,顺天济人,贯通万世。而道家之学,闳通淹博,浩瀚精微,超旷空灵,体物不遗,纲维万类,肆用无穷!语其玄妙,实难究极。
天石自顾愚庸,岂敢妄逞口舌?况夫大道,无可言说;一落诠解,即乖玄旨。唯以近懔邪说之嚣张,远悲神契之将绝!故不揣谫陋,本其肫诚,聊贡区区,冀为弘道济世之一助。唯以匆匆捉笔,漏乖挂讹势所难免。敬希海内外贤达、吾道先进有以匡正,并进而教之是幸!
(1964年10月识于宗教文物展览会)
附录 青城派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
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易心莹
盖上起无始,下逮光宣,自道一(即虚灵微妙有无玄空)而开三清天尊。迨乎玉皇上帝,及诸天神王大圣,资始宇宙,以迄开辟。三皇历九纪递于轩辕。崆峒问道,经启皇人。僦贷养生,道于呈显。故暗帝立百官,起嘉遁于草野,而敦乎朝堂之上,力牧风后递嬗诸贤,而百官竭职于其下,是谓畴人之业也。
太一而下,隐沦相继,和光混俗,历世久远。胜迹著于神州,大法播传人间。宗玄崇道,统摄三洞,列以十家,大分有三:曰经教。本之大洞度人龙蹻;曰修为。本之老庄诸子;曰性命。本之《参同契》、入药镜。号曰仙宗,直超物外,复返虚无大道,是以神仙微妙清虚无为。而世多以涉于荒唐,縻乱真风,不可不察也。
金液宗者,讲大丹辨析金石质量,禀乎二气之精,是乃化学之宗,不可易也。然诞者为之,则烧炼假术。砂汞铅银,以枉道邪宗而欺惑愚众者,盖亦多矣。
聚玄宗者,悟清静,明造化之宗,知返还之机。观其窍妙,固守本来。极使内外贞白,六合统一,达生生之趣,用期至道。若乃枯坐寂灭,形同槁木。而心若死灰,不解至道,适足误也。
长淮宗者,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也。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四体不仁,虽寿延千岁,不克超证灵枢。遂堕于尸鬼之途,亦无益耳。
葆和宗者,炼真气以益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撄暴虐之患、痈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也。
调神宗者,辨养生,禁嗜欲,而固摄精气,则驻颜不老。或者不察,以为采战之术,利己损人,信口雌黄,不学无术,不经之甚矣。
南宫宗者,遁世密法,望气知方。趋吉避凶,剑气险邪,或以假形而蜕化隐景,则列仙不可胜数也。及放者为之,则魇蛊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罪不容于世矣。
苍益宗者,明荣养以滋补血液,调摄精神。采炼百草灵药,服食芝英,而长生久视。倘毒气不尽,雄薄偏歧,轻重易伦,法度乖违,则杀人性命,不可擅用也。
健利宗者,强身养神,陶炼虚邪。是以偃仰劳形,通畅关节,导引行气,壮健精神,则至老而不衰,年耄而童颜。洵住世之奇术,而养生之至宝也。
科醮宗者,飞消灾,济度祈福,而律己自修,奉行众善。是皆由浅以及深,从凡而入圣,无不可也。在所善为耳。
至若老子上承炎黄,道冠诸子,穷极天人,通古今之变,合宇宙之权。弃爵西隐,授经关令,传礼尼丘,稽之正史,考之记传,下分派别,盖十有三焉(其中又有岔派)。犹龙六祖(又分杜仲等七八人,见年谱金丹大要),而终三丰(或以李涵虚为其七代)。
至宋别倡导学一家,即世所称宋明理学者,诸子辈出,融道入儒,又极一时之盛。孔门六传,而至贾谊(余于表中,续淮南黄生、谈迁父子、杨雄王充),则道家之面目晦矣。治道迄于曹参,史籍亦不再传。
迄后安期又教马鸣生…淳于叔通,至于程晓。此道家正传,不可不详也。
三茅开宗秦汉,道近于古。至于杨许继踵,家风不同,另于表册别焉。
武帝受经于王母,下迄葛洪,内外传载之详矣(别授金阙少阳,又为北冢之祖矣)。
太平运短,会际百六之厄。两上神书,不为时主之推尊,而身陷劫灰,殊可慨已。玄学倡自何王,传于七贤,向郭多负盛名。
豫章学出,谌母号称孝悌,乃宗净明之经(经约二十八种,大半出于乩,宜宗铁券石函。然亦只取正文,疑多后人增窜,以伪杂真)。
平叔受诸刘师,至陈始传雷法,号曰南宗。或以他力借力,聚讼误矣。
金元王祖开北宗,而复度七真。又倡道律一家,宗智慧而摄乎大乘。
正一受盟成之录,都功印剑之诀。世传子孙,自是一家。
若夫质进之阶,各有等差。戒律初门,本亲路而自新。善行不亏,业尽功成之时,则仙童接引,或来世尊贵,其丝毫不爽。
若受符甲禁咒,召感阳灵,震荡灾气,益宏大造之功,而隐形遁变。行气补脑有殊,服气胎息各异,而旧经杂摄多门,贵慎辨也。
又补脑如飞晶一着,则非真师不传。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不可忽也。
此数者,命功之渐,咸当臻极其妙,方可一一有得。若彼清净神定之功、丹砂太清之药,感应灵通,拔宅尸解,要以功成事遂,勿徒坐而论也。
且又九鼎大丹、铅汞金晶,多藉于有形。虽资风火鼎革,媾变百千,仍以物质相从,不能粉碎虚空,非其至极也。若仙宗之妙理,溟滓而无涯,蒙泷而幽虚,是以浑沦于万化,故称大道焉。紬绎上下古今。纲维其教。则无余蕴矣。
道教分宗表,系四川灌县青城山古常道观易心莹大炼师原稿。道之一字,涵义甚广,难于训诂。而周秦学者,皆以大路解之,谓为万物之所共适,非定义也。故《史记》称道家“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揆之此理,实堪相侔。至于法家学说,本质淆混。而于道家之素心素面,几将不可复识矣。及夫东汉之间,沛国张陵作《大丹序说》,以为道者犹觉悟也。自觉觉他,自悟悟他,较为近理。不幸客教所据,未便褫夺耳。而唐之道士反以圆通明释之,病其空无实际,不可尽从也。今依庄书之化理二字(理字于修为一面,即君人南面之术,如素书所谓理身理家理国理天下,)暂作诠言。未知当意与否。俟更详之。故经云:本此宗旨而施化于人群者。其义有四:
(1)主善为师 即学为好人 内存善心
(2)修身励业 即外功内果 应达行事功
(3)坚固信心 即圆满志顾 以达到标范
(4)引导人民思想 即济度众生 或广度有情
正宗十家(支宗十三家未具录,说明在《寄玄照楼书》中)
(一)仙宗 最上乘,下开道教。倡始者:黄帝、太一真人、广成
子、天真皇人。
(甲)纲要 宗法有五等:天、神、地、人、灵。广之于道教则三洞、四辅、十二部、二十四部、三十六部、七十二部之典籍。其要二。
(乙)法门⑴超世门:守戒、养志、炼心、尽性、湛寂、复命、知常、洞慧、微妙、虚无。
(2)修为门 国政、经济、权谋、治策、纵横、兵略。
(二)金液宗 上之上,别名神丹。倡始者:女娲、黄帝。
(甲)纲要 宗法有二十四品,七十二家。其要有四。
(乙)法门 九鼎、太清、黄白、九光、九枢。
(三)聚玄宗 上之中,别名清静、重玄、浑沌。倡始者:通玄真人、清和黄氏。
(甲)纲要 宗法有五。
(乙)法门 遣欲、澄心。化气、育神、缮性、契道。
(四)长淮宗 上之下,别名凝阳、胎息。倡始者:狼神氏、中黄
真人。
(甲)纲要 宗法有四。
(乙)法门 住气、内观、胎息、定神、坐忘。
(五)葆和宗 中之上,别名辟谷。倡始者:容成、鬼谷子、张良。
(甲)纲要 宗法有三。
(乙)法门 吐纳、服气、休粮(即辟谷法门)。
(六)调神宗 中之中,别名房中。倡始者:素女、黄帝。
(甲)纲要 宗法有百来事,其要有六。
(乙)法门 节欲保身,取坎填离,攻治众病,补救伤损,摄精固气,还精补脑。阴阳双修双成。
(七)南宫宗 中之下,别名灵图、符录、天罡。倡始者:南宫仙翁、一真、玄女、鬼臾区。
(甲)纲要 宗法有百余事,其要有十一。
(乙)法门 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讳、密咒、里令、
禹步、假形、解化。
(八)苍益宗 下之上,别名服饵、倡始者:大隗、神农、僦贷李。
(甲)纲要 宗法有数百事,其要有五。
(乙)法门 饲谷、菇石、药饵、芝菌、丹砂。
(九)健利宗 下之中,别名修摄。倡始者:赤松子、宁封子、王子乔。
(甲)纲要 宗法有百余事,成数十家,其要有四。
(乙)法门 按摩、漱咽、导引、行气。动静交修,凡百余诀法。
(十)科醮宗 下之下,别名天章。倡始者:帝喾、张宿、张道陵、葛玄。
(甲)纲要 宗法之明真典格凡七等。箓,百二十。科,二千四百。律,千二百。戒,千二百。大章,三百六十通。小章,千二百通。朝天醮仪,三百座。其要有十二。
(乙)法门 云篆、真文敕召、荡秽、酿灾、解罪、炼度、济幽、拜章、步斗、存思。
(下略)
附记:本文为纪念青城山天师洞易心莹炼师而转录,原稿一字未易,以存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