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证先足经从汤液,后手经从杂例

仲景理中例

仲景理中汤 主治、修制并见《金匮》并《伤寒论》及诸方杂例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后本经加减八法。钱氏减干姜,为温中丸;仲景甘草干姜汤;仲景治霍乱,改理中丸;《活人》枳实理中丸;《局方》消饮丸;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为调中丸,亦为调中汤 并见阴阳论  。桂枝汤解表,四逆汤温里;仲景加桂为人参桂枝汤;《活人》加青陈皮,治胸膈病,名和中汤;许学士蜜和此六味,为补脾丸。虚则补其母,未有子富而母贫者也。脾者太阴湿土,脾不足阴湿之剂以补之,如何用干姜、白术以燥之,是反泄湿也。如何是补脾?海藏云:黄芪汤加减,《阴证论》与四物各半汤补气血。本方言丸不及汤,海藏云:大便软者宜汤,大便结者宜丸,以其肠胃燥湿不同也。如何仲景用丸以治霍乱泄泻?理中去参,加朴,为和中汤。

《衍义》云:今人使理中汤仓卒之间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为必效之药,盖用药之人,自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下痞坚,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主之,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物等共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三服,以和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可奇效。今人使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之罪也。今引以为例,他可效此。然年高及素虚人,当逐宜加减甘草。饮冷伤胃吐血,以理中汤理治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并无血药,在王氏《易简》条下。杨氏饮冷泻血,服对金散止,亦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之意也。饮冷酒过多,啖炙煿热食发衄者,理中汤一料加川芎一两服之。平昔素不饮冷者,栀子黄芩汤之类。海藏云:杨氏三朝三大醉,至醒发大渴,饮冷水三巨杯,次又饮冰茶三碗,后病便鲜血四次,约一盆,先以吴茱萸丸,翌日又与平胃五苓各半散,三大服血止,后 [1] 白痢,又与神应丸四服,白痢乃止,其安如故。或问云:何为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所用者温热之剂?予曰:若用寒药,其疾大变难疗,寒毒内伤,复用寒药,非其治也。况血为寒所凝,浸入大肠间而便下,得温乃行,所以用温热,其血自止。经云:治 [2] 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胃既温,其血不凝而自行。各守其乡也。《衍义》云: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用以凉药逆治,专用黄连、阿胶、木香治之,此药始感便治则可,今痢久肠虚,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几至委顿,故曰理当别药,知是论之诚在医之通变矣,循经则万无一失,引此为例,余皆仿此。海藏云:暑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王氏易简理中汤  治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或大病之后,胸中有寒,时喜咳唾,霍乱之后,气虚未禁热药,并宜服之。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服。为寒气湿气所中者,加附子一两,名附子理中汤。霍乱吐泻者,加橘红、青橘各一两,名治中汤。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少许顿服,候吐出令透,即进此药。呕吐者,于治中汤内加丁香、半夏一两,每服生姜十片同 [3] 煎,泄泻者,加橘红、茯苓各一两,名补中汤。溏泄不已者,于补中汤内更加附子二 [4] 两;不喜饮,水谷不化者,再加缩砂仁一两,共成八味。若霍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于本方中去白术,加熟附子,名四顺汤。若伤寒结胸,先以桔梗、枳壳等分煎服,不愈者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实、茯苓各一两,名枳实理中汤。若渴者,再于枳实理中汤内加栝蒌根一两。一法:霍乱后转筋者,理中汤加火煅石膏一两。一法: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官桂一两半。医恐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官桂。悸多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水者,添加术半两。若寒者,添加干姜半两。腹满去术,加附子一两。一法:治饮酒过多及啖炙煿热食,发为鼻衄,加川芎一两。一法:专治伤胃吐血,以此药能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只用本方。中附子毒者,亦用本方,或止用甘草、干姜等分煎服,仍以乌豆煎汤解之。

韩氏温中篇

夫伤寒病之说,始自皇帝,以开其端由,至于仲景,方陈其条目,自后肤浅之学,莫知其数。立言者云病在表可发汗,病在里可下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即未尝有温中之说。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云: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厥阴受病也。又《辨太阴证》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又自利不渴,宜四逆汤。又腹满时痛,桂枝芍药汤。《辨少阴证》云:始得之,发热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又少阴病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又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又少阴病,脉沉,急温之,宜四逆汤。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治三阴之良法,于今世用之,尚有未尽证者。愚尝校量,自至和初年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每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寒,或腹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之说脉理同而证不同,因兹岂敢妄投仲景治三阴病药。医者方见脉沉及胸满,便投药下之,往往不救,当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即胸中便快,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人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大热,后必发烦躁,因校量此形证,今别立方以治之,多得病,不可不传焉。

病人但两手脉沉细数,或有力,或无力,或关脉短及身小,胸膈塞闭,气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随脉证投温中药以治之。

病人两手脉沉迟,或紧或缓,皆为胃 [5] 中寒也。若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者,此是阴盛阳虚也。或胸膈满闷,腹中胀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宜急温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温中汤主之;清明以后至 [6] 芒种以前,宜橘皮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温中汤

舶上丁香皮 厚朴 去粗皮,姜制。各一两  干姜 炮  白术 陈橘皮 丁香 各二分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葱白三寸,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三两服未快,尚手足逆冷,呕 [7] 吐,更加舶上丁香皮二分,干姜二分炮。

橘皮汤

七物理中汤

厚朴丸

白术汤

橘叶汤

以上五方并见《韩氏微旨》及《阴证论》。

仲景七物厚朴汤

厚朴 半斤  甘草 大黄 生姜 桂 各二两  大枣 十枚  大枳实 五枚

上水一斗,煎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两,下痢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三物厚朴汤  治腹胀,脉数。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大黄 四两

上水一斗二升,煎二物,取五升,内大黄四两,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腹中转动更服,不动勿服。

平胃散 此当在阳明例,以其与太阴相为表里,故列太阴条下

苍术 八两  甘草 三两  陈皮 厚朴 各五两

加茯苓、丁香、白术为调胃散,此药亦泻脾湿。一法:加藿香、半夏。加减数例并见《活法》,正气饮续《局方》。《局方》平胃散加干姜,为厚朴汤。平胃散,此方大抵治脉缓,湿胜中寒者,效。温疫、时气二 [8] 毒、伤寒头痛壮热,加连须葱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三二服,微汗出愈;如未得汗,以稀粥投之,取汗为度。若中风自汗者,不宜发汗。五劳七伤,脚手心热,烦躁不安,肢节酸痛,加柴胡;痰嗽疟疾,加 [9] 姜制半夏;本脏气痛,加茴香;水气肿满,加桑白皮;妇人赤白带下,加黄芪;酒伤,加丁香;饮冷伤食,加高良姜;滑脱泄泻,加肉豆蔻;风痰四肢沉困,加荆芥;腿膝冷痛,加牛膝;浑身拘急及虚壅,加地骨皮;腿膝湿痹,加菟丝子;白痢,加吴茱萸;赤痢,加黄连;头风,加藁本;转筋霍乱,加楠木皮。以上佐使,止加一铢。此药不问老幼,胎前产后。五劳七伤,六极八邪,耳鸣眼昏,梦泄盗汗,四肢浮肿,腿膝酸痿,妇人宫脏久冷,月水不调者,加官桂。若能每空心一服,注颜容,丰肌体,调三焦,壮筋骨,祛冷气,快心胸,常助元阳,益真气,健脾胃,进饮食,和气祛痰,自然荣卫舒畅,寒暑不侵。此药去厚朴,加防风,疗四时伤寒,极有神效。以上法并用水煎,每服一两许。

陶隐居厚朴汤  治心下至小腹痞满。

厚朴 甘草 枳实 桂 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服 [10] 。

易简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膨胀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秽恶心,噫气吞酸,面色痿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腹疼,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11] 之。

苍术 八  甘草 三  厚朴 五  陈皮 五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惟大便秘,小便多,中不寒者,别加润剂。常服调元阳,暖胃气,化食消痰饮,避风寒冷湿,四时不正之气。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两,共成六味,治胃寒呕吐,多加生姜煎服。一法:若其人气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缩砂仁 [12] 、香附子各三两,共八味,生姜煎服,其效尤速。一法:去苍术,余各等分,白水煎服,治酒食所伤,眼睛、头面、遍身黄色,服之神效。一法:加草果、乌头各一枚,治脾寒痞疟。平胃散与五苓散相合,名对金散 [13] ;与六一散相合,名黄白散;与钱氏异功散相合,名调胃散。欲进饮食,加神曲、麦糵 [14] 、吴茱萸、蜀椒、干姜、桂,为吴茱萸汤。

平胃散加减大略:加藁本、桔梗,为和解散;加藿香、半夏,为不换金正气散。以上二药,通治伤寒吐利。肠滑者,加肉豆蔻;疟疾寒热者,加柴胡;小肠气痛者,加苦楝、茴香。

调胃散

藿香叶 陈皮 甘草 炙  厚朴 制  半夏 制。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水煎。

调胃丸

以上调胃散细末,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

内应散  治胸膈不快,腹痛下利,不嗜饮食。

青皮 去白  干姜 炮  甘草 炙。各一 [15] 钱  生姜 陈皮 去白。各一钱

上作一服,入枣二枚,水煎服之。

易简养胃汤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疼目昏,肢体拘急,不问风寒二证,并宜服之。先用厚被盖睡,连进此药数服,加以薄粥热汤之类佐之,令四肢微汗濈濈 [16] 然,候干,则徐徐去被,谨避外风,自然解散。若先自有汗,亦须温润以和解之;或有余热,则以参苏饮款款调之;或尚头痛,则以浓煎生姜汤加葱白下圣饼子。二证既除,则不必服药,但节其饮食,适其寒温,自然平复。大抵感冒,古人不敢轻易用发汗者,止犹麻黄能开腠理,用或不得其宜,则导泄真气,因而致虚,变生他证。此药平和之剂,而止能温中解表而已,初不致于妄扰也。兼能辟山岚瘴气,四时瘟疫,或饮食伤脾,发为咳疟,或中脘虚寒,呕逆恶心,悉能治疗。

厚朴 苍术 半夏 茯苓 人参 藿香 草果仁 各五钱  甘草 一分  橘皮 去白,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乌梅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或发寒 [17] 疟或感寒疫,及恶寒者,并加附子,足十味,名不换金散、藿香正气散,皆此药也,然不若此方大备。

易简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涩或利,大便溏泄,皆因坐湿处,或因雨露所袭,或因汗出衣里令湿,久久得之,腰下重疼,两脚酸痛,腿膝或肿,小便利及不渴,悉能治之。

苍术 甘草 干姜 白术 茯苓 各一两  橘红 丁香 各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此药兼治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大便时时溏泄,尤得其宜。一方减橘红、丁香,名肾着汤,腰重而疼者,大宜服此。或不因湿气所伤,止是风寒相搏,以致腰疼,宜服生料五积散加桃仁数个,煎服。若肾虚致疼,当服补药。

活人厚朴黄连香薷汤  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或饱食豚脍,复饮酩浆,海陆诸品,无不食之,或多饮冷,或卧当风,痛伤脾胃,食结不消,阳不能升,阴不能降,二气相反,交错不通,所以变成吐利也。百脉昏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转筋注下。

厚朴 制  黄连 各二两  香薷穗 一两五钱

上厚朴、黄连二味,入生姜四两,同炒紫色,杵为细末,与香薷同煎,每服三大钱,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浸换极冷顿服之,冷则效速,煎时不犯铜铁器,慢火熬,非时病者亦治,井中沉冷尤妙。

局方香薷丸

香薷散 二药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钱氏异功散

人参 陈皮 甘草 茯苓 白术

四君子汤

钱氏异功散内减陈皮,余四味是也。

四君子汤

人参 甘草 白茯苓 缩砂仁

上方在四物八珍汤后。

易简四君子汤  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中脘停饮,大病之后宜服此药。但味甘恐非快脾之剂,增损之法,见于方后。

人参 茯苓 白术 各一两  甘草 五钱

上㕮咀,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服。一方加橘红等分,名异功散,尤宜病后调理。一方去人参,加官桂等分,甘草等减半,名甘草汤,治停食 [18] 目眩。一方去甘草,加枳壳、橘红、半夏等分,名六君子汤,专治素有痰饮,胸膈痞闷,脾胃虚寒,不嗜饮食,服燥药不得者,大宜服之。一方去甘草加木香、熟附,名加味四柱饮,治丈夫元脏气虚,真阳耗散,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眩目晕,四肢倦怠,小便滑数,泄泻不止,加姜、枣煎服,大病之后,尤宜用此调理。一方加黄芪、白扁豆等分,大治肠风并五痔下血,面色痿黄,心忪耳鸣,脚弱 [19] 力乏,口淡无味,姜、枣煎服,碾为细末尤佳。此方人未信之,服者颇效。李次仲云:看不在面 [20] ,自有奇功。

易简惺惺散  治小儿风寒疮疹,伤风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气粗,鼻塞清涕。

白术 桔梗 细辛 甘草 茯苓 人参 瓜蒌实 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入薄荷三叶,煎至半盏,时时与服。钱氏方 [21] :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病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惺惺散、小柴胡汤、升麻汤,干葛、升麻、芍药、甘草等分,白水煎服。此数药均能治疗,用之甚验。惟伤食则大便酸臭,水谷不化,畏食吐食,宜以下药下之,加巴豆感应丸并参苏饮,治诸般发热,尤为切当,并耳冷鼽冷,手足乍冷乍热,面赤喷嚏,惊跳不安,皆疮疹之候也,已发未发,升麻汤、消毒饮皆得其宜。若三日未见形迹,当以生酒涂其身上,时时看之,状如蚤痕者是也。或发不透,或倒靥 [22] 黑陷,极为利害。紫草、木通、甘草、桔梗等分,白水煎服之,名曰如圣散。更有小儿头昏颊赤,口内热气,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为里热,当用大黄、当归、芍药、甘草等分,白水煎服,名四顺饮。若审是疮疹之证,不宜用此。

易简白术散  治小儿泄泻,胃热烦渴,不问阴阳,并宜服之。

人参 藿香 甘草 干葛 木香 茯苓 白术 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量大小与服,仍用香连丸间之。渴欲饮水者,时时煎服,任意饮之,弥多弥佳。

白术散  一方治呕。

白术 人参 半夏 各一两  干姜 甘草 茯苓 各五钱

上剉,姜、枣、水煎服。

钱氏方谓:小儿吐泻,当温补之,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五苓散以导其逆,连进数服,兼用四君子加陈皮调之。若以虚损,用金液丹杂以青州白丸子,为末,米饮调服,多服乃有效。吐泻之后发热,必作惊风,二药服之,累有神效。若胃气已生,则旋减金液丹,却以异功散等药徐徐调之。若食不消,脾胃虚寒,呕吐恶心者,当服益黄散,用陈皮、半夏、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一分,丁香一钱,量大小煎服。小儿暑月吐泻,其证不一,详审用药,不可差谬。有伏暑者,小便不利,宜五苓散、香薷散。有伤食,其吐并粪,必酸臭气,宜服感应丸。若虚冷者,其泻泄必多,宜服六神散加附子服之,用人参、茯苓、山药、白术、白扁豆、甘草等分,姜枣煎服。风证加天麻;痢者加罂粟壳。吐泻初定,当以天南星为细末,每服加冬瓜子七粒煎服,以防变痫。若泻色青,当用惊药。小儿之病,与大人无异,用药一同,当量力用之。惟中恶、脐风、夜啼、重舌、变蒸、客忤、惊痫、解颅、魃病、疳气、不行数证,大人无之,并见钱氏方。

大半夏汤  后有小七气汤。

人参 白术 甘草 半夏 茯苓 附子 桂

上剉,姜、枣、水煎服。

易简四兽饮  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役,兼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胃气相搏,发为疟 [23] 疾,悉能主之。兼治瘴疟,最有神效。

人参 白术 甘草 草果 半夏 茯苓 橘红 各等分

上同枣子、乌梅、生姜煎,等分,㕮咀,以盐少许淹之顷,厚皮纸裹,用水湿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未发前连进数服。一方治脾寒,名快脾饮,用草果、人参、白术、橘红、半夏、厚朴、缩砂仁、附子等分,甘草减半,每服四钱,姜十片,乌梅二个,枣子一枚,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时候服用。此药下红丸子尤妙。兼治脾胃虚弱,中脘停塞,不进饮食,四肢无力,并热多痰饮风饮,用前胡、柴胡各一两,官桂、桔梗、厚朴各三分,黄芪、甘草、干姜各半两。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一方名七宝散,用常山、陈皮、青皮、槟榔、草果仁、甘草各等分,每服半两,酒水各一盏,煎至八分,于当发日侵晨服之。此药既有常山,必须吐人而后愈,当日大作,世谓劫药是也,虚怯人不宜服此。脾胃素虚寒者,用小附子一个,炮,以盐浸,再炮再浸,如此七次,去皮,切作片,用水二盏,姜七片,枣七个,煎至七分,当发日空心温服,名七枣汤。痁 [24] 疾多因中脘有饮,用常山作效者,以其能吐之,不若用辰砂、黄丹辈而坠之为佳。其方用黄丹一两,大蒜去皮,碾膏丸作三丸,当发日临晨嚼一丸,用井水或热水咽下。一方用生硫黄、辰砂各为细末,寒多倍硫黄,热多倍辰砂,寒热相等者匀用,每服三钱,腊茶清调服,临发日早晨进之,当日或作或不作,皆是其效,须早用之为佳。

易简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新久长幼。

白术 茯苓 甘草 各五分  草果 连皮一两

上㕮咀,用罂粟壳十四枚,去筋膜并萼蒂,剪碎,用醋淹,为粗末,同煎,作一剂,水一大碗,姜七片,枣子、乌梅各七个,煎至一大盏,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乌豆二粒,白痢者加干姜半钱。凡用罂粟壳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紧涩,服之令人呕逆,既用酸制,加乌梅不致为害,然呕逆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丸十余粒,用白梅茶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而效。若脾胃素弱,用肉豆蔻、橘红、罂粟壳各等分为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乌梅汤下。兼治泄泻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药力相倍为佳。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君子汤加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仍以二陈汤水煮木香丸,定其呕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剂,决难作效,必至危笃,虽已欲服此,则已晚矣。其如地榆、秦皮、黄柏、苦参、木通之类,其性苦寒,却难轻服。血痢当服胃风汤,并艾胶汤之类。血者宜服附子理中汤、震灵丹之属,更宜审而用。若五色杂下,泄泻无时,当用熟乌头一两,厚朴、甘草、干姜各一分,生姜煎服。今人治痢多用驻车丸、黄连阿胶丸之类,其中止有黄连、阿胶,其性本冷,若所感稍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弥效,若病稍重,非此可疗,若谓其稳当,则悠悠服,乃自取困顿也。

海藏黄芪汤 主治并见《阴证略例》  本方无藿香。治三焦气虚自汗。

人参 白术 黄芪 茯苓 甘草 陈皮 藿香 白芍药 干生姜

黄芪汤与四物汤各半,名托里汤,加桂名十全散。本方去茯苓,加川芎、当归,为黄芪解肌汤;去芍药,加白扁豆,为四君子汤;加藿香叶以理气,此即补脾汤也。

钱氏白术散

和中散

养脾丸 [25]

人参 茯苓 各一两  甘草 一两半  干姜 炮  缩砂仁 麦糵面 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细嚼,生姜汤下。

调中人参汤

人参 半两  木香 二钱二分  茯苓 半钱  葛根面 一两  甘草 一钱二分  藿香 一钱三分,炼净  兼治酒毒加白术一味

上为粗末,生姜水煎,如细末,生姜汤点服。

解酒毒例

葛花汤  治伤酒之仙药,能上下分消其湿。

葛根面 小豆花 藿香叶 白豆蔻 益智仁 缩砂仁 香附子 车前子 葛花 葛蕊 [26] 白檀木 香丁香 沉香 橙皮 陈皮 姜屑 官桂 白术 泽泻 茯苓 甘草 人参 各等分

上为细末,汤点服,酒调亦得,姜糊丸桐子大,酒下之亦可,服毕但鼻准微汗即解 [27] 。

橙香丸 一名万杯丸

木香 沉香 各二钱  白檀 甘草 各半两  橙皮 葛面 各一两  橘红 一两半  白豆蔻 益智子 各三十枚  生姜 四两,切破,盐淹一宿,晒干或焙干秤,二钱半 [28] 缩砂仁 三十枚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桐子大,细嚼一二十丸,白汤下,或减甘草,用甘草膏子丸。

不醉丹

白葛花 天门冬 白茯苓 牡丹蕊 小豆花 砂仁 葛根 官桂 甘草 海盐 木香 泽泻 人参 陈皮 枸杞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热酒下一丸,可饮十盏,十丸可饮百盏。

百杯丸

缩砂仁 高茶 各一两  诃子 一个  麝香 一钱  脑子 少许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一两作十丸,未饮酒先细嚼一丸,酒下。

局方匀气散

丁香 藿香 甘草 木香 檀香 缩砂仁 白豆蔻 各等分

上共为末,白汤调服。

集香丸  海藏云:损其气者,以此药接之。

白豆蔻 缩砂仁 藿香叶 白茯苓 丁香 白檀 沉香 益智 乌药 陈皮 甘草 人参

一法噎食加柿霜;一法加广荗;一法加香附子;一法加干姜。随证定夺,分两为末,点服。

局方七香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丁香 广荗 益智 缩砂仁 木香 甘松 甘草 香附子

五膈宽中散 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白豆蔻 缩砂仁 香附子 陈皮 丁香 青皮 甘草 木香 丁皮 各等分

乌沉汤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沉香 乌药 甘草 人参

小乌沉汤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调中快气,治心腹刺痛。

香附子 二两  乌药 一两  甘草 一分

上为细末,姜汤点服。

益脾丸 一名三花丸  饮酒不醉,当在不醉丸下。

小豆花 一两  绿豆花 五钱 [29] 葛花 二两  木香 二钱半  一法加红花二钱半

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煎红花汤下,夜饮津液下三五七丸,则不醉。

东垣先生治饮酒心下痞三制三黄丸

黄芩 去枯心,酒浸一半,火炒一半,生用一半

上三停分两,匀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量轻重加减,治热酒所伤。若伤冷酒,则下神应丸主之。

七香丸  治脉伏不见,心腹痛欲死者。

人参 槟榔 各二钱半  木香 丁香 乳香 藿香 沉香 檀香 各五钱  零陵香 五钱

上为细末,蜜丸桐子大,量数目细嚼,米饮下。

大七香丸

砂仁 二两半  香附子 一两八钱二分  甘草 麦糵 炒,一两  橘红 藿香 肉桂 各二两半  丁香 二两二钱  甘松

上同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每一两分作 [30] 八丸,亦可每服一丸,细嚼,汤酒任下。

集香丸

缩砂仁 丁皮 各半两  甘草 七钱半  麦糵 七钱  甘松 一两二钱半 [31] 香附子 一两半  丁香 [32] 白檀 益智 各二钱半  白豆蔻 木香 蓬术 广荗 沉香 各三钱半  一方加神曲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如鸡头实大,细嚼下。

木香饼子  与前集香丸俱能宽中理气,消酒逐痰饮,进美饮食。

香附子 川芎 [33] 木香 吴白芷 姜黄 炮  缩砂仁 [34] 甘松 桂 [35] 去浮皮。各二两  甘草 一两半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丸,生姜汤、白汤任下,十饼至十五饼。

易简苏合香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白术 丁香 朱砂 白檀 沉香 乌犀 荜茇 龙脑 麝香 苏合油 青木香 安息香 薰陆香 香附子 诃黎勒子

上每服一大丸,沸汤少许化服。治卒中昏不知人,及霍乱吐泻,心腹痛,鬼疰客忤,癫痫惊怖,或跌扑伤损,气晕欲绝,凡是仓卒之患,悉皆疗之。此药随身不可暂阙,辟诸恶气,并御山岚瘴气,无以逾此。若吊丧问疾,尤不可无。但市肆所卖,多用脑子,当用火上辟去。能饮者,以酒调服。若用心过度,夜睡不安,尤宜服之,功效最健,笔舌难穷。

木香饼子

丁香 二钱半  木香 四两半  缩砂仁 十二两  广荗 十两  檀香 四两  甘松 五两,水洗

上为细末,甘草膏丸,每两作二百五十丸,捏作饼子。

丁沉煎丸

丁香 一两二钱  丁皮 一钱  白豆蔻 九钱半  木香 一钱半  沉香 二钱

上为末,姜糊丸桐子大,酒下二十丸。

沉香降气汤  治胁下支结,脾湿 [36] 溏泄脚气。

沉香 一两八钱半  砂仁 四两八钱  甘草 十二两  香附 四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以上三味,通治侵晨雾露之气,去恶邪诸瘴,治酒尤佳。

调中沉香汤

沉香 木香 白豆蔻 各一两  麝香 半钱  甘草 二钱半  龙脑 研,二钱

上为细末,龙脑和匀,沸汤点服半钱,入生姜一片,盐少许。

《金匮》下痢病脉证并治

后代名医诸书所说者,皆以此为法。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痢不禁,下 [37] 甚者,手足不仁。下痢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为欲自止,虽然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而喘者,死。少阴趺阳调者,为顺也。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当自愈。下痢脉数,有微汗出,今当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痢脉数而渴者当自愈,设不解者,必清脓血,以有热也。下痢脉反弦,发热自汗者自愈。下痢气者,当利小便。下痢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痢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痢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微热。下痢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带阳,下虚故也。下痢后脉绝,手足厥冷,时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必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见上。

桂枝汤

桂枝 去皮  生姜 切  芍药 各三两  炙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汗。

下痢三部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方见阳明病中  。

下痢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止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痢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痢瘥,至半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大承气汤。以上数证皆承气汤,本虚者当以别议。

下痢谵语者,有燥屎故也,小承气汤主之方。

大黄 四两  枳实 三枚,炒  厚朴 三两,炙

上㕮咀,以水四升,煮成一升二合,去柤,分温再服,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

下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

干姜 二两,切  粳米 一升  赤石脂 一升,半完半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温取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再服。若一服愈,余药勿服。

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

白头翁 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 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痢后更烦 [38] ,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方。

肥栀子 一十四枚,擘  香豉 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去滓,分再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

炙甘草 二两  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 大者一枚,破八片,去皮生用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痢腹痛,紫参汤主之方。

紫参 五钱  炙甘草 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 [39] 二升,内甘草煮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 疑非仲景方  。

主气痢,诃黎勒散方。

上一味为细末,粥饮和,顿服。 疑非仲景方。

大便不通,哕数谵语,小承气汤主之方。 见《千金翼》。

干呕下痢,黄芩汤主之方 《玉函经》云人参黄芩汤

人参 黄芩 干姜 各三两  桂皮 去皮,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分三服。 见《外台》。

上此下痢一章,内有治伤寒数方,仲景用治杂病,今全录之,使后人知云治伤寒有法,治杂病有方者非也,伤寒杂病同一法治矣 当在太阴下卷后,今录于此。

王朝奉治喘例

夫喘者,麻黄汤表证也,小青龙汤挟水证也。然麻黄汤主喘也,太阳证下之喘者,表证未解,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喘家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亦佳。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桂枝证,医反下之,痢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出汗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活人》举华佗喘说

《活人》举华佗云:喘者肺气有余也,宜栀子黄芩汤主之。

经云: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又有得卧而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足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五脏之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而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气之脉络逆也。脉络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脉络之病人也微,故 [40]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 [41] 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衍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前太阳麻黄升麻汤坏证药后,有王朝奉伤寒喘例。诸喘皆属于上,当在手太阳例,然《内经》云:五脏皆有喘,故例在此后。

经云:惊恐喜怒劳动静,皆为之变喘,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于肺;故有坠恐喘出于肺,淫气伤脾;故有所惊恐,喘出于肺 [42] ,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以,怯者着而病也。故动静勇怯,皆能成疾,形志苦乐,各有受病,不可不知。

《圣惠方》治十种水气喘满不得卧:

上蝼蛄五个,曝干为末,米饮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快为度。

洁古老人方:

上用蝼蛄去头、尾,与葡萄 [43] 同捣,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

喘饥脾胃虚调饮食持重少血饱食气滞久劳饮食劳伤则主脾主气不及接行动而火上行卧气上冲不下水饮也 [44] 。

诸病喘呕皆属于上,诸病吐哕皆属于中,诸病下痢属于脾,诸病肿满皆属于湿。故手足太阴病,手足阳明病,呕吐喘促伤胃,虚实寒热,伤寒杂病俱混,说于太阴条下。

[1]后:嘉靖本作“复”。

[2]治:此下原衍“本”字,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删。

[3]同:原无,据正脉本补。

[4]二:正脉本作“一”。

[5]胃:嘉靖本作“胸”。:,。

[6]至原无据嘉靖本补

[7]呕:原作“咽”,据《阴证略例》改。

[8]二:原作“温”,据正脉本改。

[9]加:此下原衍“干”字,据正脉本删。

[10]汤调服:四库本作“水煎”。

[11]服:嘉靖本作“治”。

[12]仁:原无,据正脉本补。

[13]散:正脉本作“饮子”。

[14]麦糵:正脉本作“麦芽”。

[15]一:嘉靖本作“二”。

[16]濈(jí辑)濈:汗出貌。

[17]寒:原作“热”,据嘉靖本改。

[18]食:四库本作“饮”。

[19]弱:嘉靖本作“软”。

[20]看不在面:《普济方·卷二十五·脾脏门·脾胃不和不能饮食》作“服之不止”。

[21]方:原无,据四库本补。

[22]靥(yè夜):本指面颊上的微涡,这里借指疮疹陷而不起。

[23]疟:原作“疮”,据《医方类聚》引《易简方》改。

[24]痁(shān山):疟疾。

[25]养脾丸:四库本此方中有“白术半两”。

[26]蕊:四库本作“叶”。

[27]服毕但鼻准微汗即解:四库本无此句。

[28]二钱半:四库本作“五钱”。

[29]五钱:嘉靖本作“半两”。:,。

[30]作:原无,据嘉靖本补。

[31]一两二钱半:四库本作“二两五钱”。

[32]丁香:四库本此药剂量为“半两”。

[33]川芎: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一两”。

[34]缩砂仁: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一两”。

[35]桂: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一两”。

[36]湿:嘉靖本作“泄”。

[37]下:原作“不”,据嘉靖本改。

[38]烦:原作“顿”,据嘉靖本改。

[39]取:原作“煮”,据嘉靖本改。

[40]故:原无,据《素问·逆调论》补。

[41]水:原作“承”,据《素问·逆调论》改

[42]肺:原作“脾”,据《素问·经脉别论》改。

[43]葡萄:此下原衍“心”字,据《圣惠方》卷一百九十一卷引《保命集方》删。喘饥……不下水饮也:此段文句不通,底本校本一致,亦无他书可

[44]资校对,存疑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