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证

草豆蔻散  食前服思食,食后服消食。

草豆蔻 [1] 面裹煨熟,去皮,取仁  缩砂仁 各半两  干木瓜 一两半,去鬲、子  益智仁 三钱半  甘草 姜屑 陈皮 盐 炒。各三钱

上一法加神曲一两,麦糵七钱半;一法加乌梅肉三钱。

局方草豆蔻散 主治、修制并见本方

草豆蔻丸 王海藏法

上以草豆蔻为细末,生姜汁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嚼服亦得。

易简缩脾汤  解伏热,除烦消暑毒,上吐下利霍乱之后,服热药过多,烦躁,宜服之。

草果 乌梅 缩砂仁 甘草 各四两  干姜 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八分,以熟水浸冷,极冷旋旋服之。一方治尊年人,加附子一 [2] 两。一方加炒白扁豆二两,暑月多以此代熟水饮之,极妙。若伤暑头痛发热,宜用此下消暑丸。若因饮食生冷过多,至霍乱吐泻者,宜用此,先以治中汤、二陈汤之类煎服,烦躁甚者,方以浸冷香薷汤服之,自然平治。今人往往属香薷饮之证,才见霍乱,遽尔投之,殊不知夏月伏阴在内,因食生冷以致霍乱,岂可投以浸冷之药?故合先治中脘方,以此药解其烦躁,不可不知。若饮水过多,小便赤涩,当服五苓散。若盛夏于道途间,为暑气所闷倒,不省人事,急扶在阴凉之处,切不可与冷水,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下及丹田、气海,及渎以汤淋脐上,令彻脐腹温暖,即渐苏醒。若商贾及佣雇之人,仓卒无汤,掬路中热土于脐上,拨开作窍,令溺其中,并以大蒜烂碾,以水调灌下。一法用道中热土,急烂碾,冷水调服,仍以蒜少许置鼻中,气透则苏,续以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凡觉中暑者,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咽下。暑气中人,慎不可以冷水,亦不宜单用冷水灌之,来复丹、消暑丸皆可用也。

橙皮丸  调中顺气,生津止渴。

乌梅肉 一两  干生姜 二 [3] 钱二分  木瓜 糖霜 各二两  白茯苓 白术 橙皮 沉香 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二十五丸,欲作汤水,用水化开,寒热温凉任意饮之,噙化亦可。

法制陈皮  消食化气,宽利胸膈。

乌梅肉 半两  白檀 二钱半  茴香 二两,炒  甘草 二 [4] 两,炙  干生姜 半两  青盐 一两,炒  陈皮 半斤,去白,取四两切细条

上除陈皮外,并为细末,用水一碗,药末三两,同陈皮一处,慢火煮候陈皮极软,控干,少时 [5] 别用干药拌匀,焙干,每用不以多少,细嚼咽下,无时。

姜掬丸  此方与《衍义》同治下之后不能食,食后必胸痞,常服益气消食,《衍义》有陈皮。

姜屑 麦糵 神曲末 炒。各等分

上曲糊丸,梧桐子大,米饮汤下三十丸。

御方思食丸 并见《活法》

神曲 麦糵 乌梅肉 [6] 各一两  人参 木瓜 茯苓 桂 各五钱  甘草 七钱  干生姜 二钱半

上为细末,蜜丸,每两作十丸。

热则泄肝胆 口苦舌干,  柴胡、乌梅;寒则补脾胃。

思食丸

白术 陈皮 半夏曲 各五钱  木香 一钱  沉香 乌药 各三钱  麦糵 一两  槟榔 人参 [7] 各二钱

上件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一法有乌梅肉、神曲、麦糵、干生姜,为细末,蜜丸。

兰省香烂饭丸

丁香 神曲 三棱 青皮 各三钱  沉香 木香 白檀 陈皮 藿香各二钱 益智仁 广荗 缩砂仁 麦糵 各五钱  甘松 甘草 香附米 各一两

上为细末,蒸饼丸。

大生姜丸  补脾胃,治口苦舌干,中脘不和,胀满呕吐,食不化,酒病翻胃。

丁香 桔梗 川芎 白术 炙甘草 各五钱  人参 良姜 丁皮 桂心 缩砂仁 各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每两作十五丸,细嚼一丸,米饮汤,空心服,日三。

木瓜汤  此一方当在草豆蔻散后。

木瓜 一斤,去皮子,切作片子  生姜 切作片  甘草 白盐 各四两

上四味,拌匀,磁钵内淹一宿,焙干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点服。一法加神曲。

三奇六神曲法

白虎白面 一百斤  朱雀赤小豆 三斤,煮软去汤,碾细,与前件相伴和  勾陈苍耳汁 三升  青龙青蒿汁 三升,即黄蒿自然汁  腾蛇野蓼子汁 四升  玄武杏仁 四斤,去皮、尖,看面干湿用之

上一处拌匀,稍干为度,用大盆淹一宿,子伏内上 [8] 寅日踏极实为度。甲寅、乙卯、庚辰,乃三奇也,全有前物为六神,少则非也。踏干先用,秆草铺地上,后用蒿铺之,排曲于上,曲上却用蒿草盖之,勿令透风,候一月取出。安在见风处,更四十九日可用。如作风曲才踏下,用桑叶纸裹发过,悬在风道中,亦须四十九日。每米一斗,不过十两。

呕哕例

呕哕一条,本出于胃,当例阳明条下,以其脾病,连及于胃,若食生冷硬物,先入胃,次传脾,所以中州之病,并称之曰脾胃,故叔和云:脾脏象中坤安和对胃门后。又云:二斤十四两,三斗五升存,是为脾连及于胃也。戊与己配合,何尝有二哉?今此呕哕诸证汤丸等剂,虽属于胃,姑例于太阴 [9] 条下,古人交经用药,何尝相离?

王朝奉呕论

呕者,《病源》云热在脾胃也,胃家虚冷亦呕也;哕者,胃家虚冷也。又病人本虚,伏热在胃则胃满,故冷气逆故哕。伤寒证,桂枝证、小柴胡证。合病,葛根加半夏证、黄芩加半夏证、小青龙证、四逆证、真武证、栀子等汤证,皆有呕,各自主治。然小柴胡汤专主呕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也,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去茯苓;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溃然无奈者,生姜汁半夏汤;哕逆陈皮竹茹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呕哕手足逆冷者,小陈皮汤;呕哕胸满虚烦不安,大橘皮汤。

仲景云:伤寒咳逆脉散者死。成注云:火刑肺金也。朱奉议以哕者为咳逆,非也。哕,胃也,非咳逆可知。奉议:小半夏茯苓汤、生姜煎小半夏橘皮汤、生姜煎汁半夏汤、橘皮汤、陈皮生姜二味煎。

大橘皮汤 理气调中

陈皮 甘草 生姜 各二钱  人参 五钱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煎服之。

橘皮青竹茹汤

陈皮 甘草 各二钱  人参 二钱半  竹茹 三钱

上作三服,姜煎。

温中丸  治脾寒呕吐,咳嗽自利。

半夏 汤泡,焙  干姜 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和汁丸桐子大,每服一 [10] 十丸,木瓜汤下,姜汤亦可。

海藏橘皮茯苓生姜汤  治咳逆,解酒毒,止呕吐。

陈皮 一两  炙草 生姜 各三钱  茯苓 五钱

一法加葛根、神曲、半夏(切),生姜煎服。

活人治呕哕手足逆姜橘汤

橘皮 生姜

活人大半夏汤  治痰饮,脾胃不和。

半夏 生姜 茯苓

上为粗末,水煎。如热痰加炙甘草,脾胃不和加陈皮。

活人半夏生姜汤  治呕饮欲绝。

半夏 生姜

二味同煎服。

桔梗半夏汤  治冷热不合,令胸中痞痛满,痰涎不利,气逆呕 [11] 哕。

桔梗 半夏 陈皮 各等分

上为粗末,水煎。细末,姜糊丸亦可。

活人橘皮竹茹汤  治呕逆。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各等分

上剉,姜、枣煎服。

大橘皮汤  治动气在上,不可下,食则吐,随证加减。

陈皮 人参 甘草 生姜 竹茹 枣

上㕮咀,水煎服。

橘皮半夏汤  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

陈皮 [12] 半夏 各二两  生姜 一两半

上㕮咀,水五盏,煎至二大盏,去滓,分三服,食后,临卧服之。

半夏茯苓陈皮汤  消饮止呕,和中顺气。

茯苓 去皮  半夏 泡  陈皮 去白  生姜 各一钱半

上㕮咀,水二盏半,煎一盏,去滓,临卧温服。

易简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陈皮 去白  半夏 各五两  茯苓 三两  甘草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伤寒后不敢进燥药者,亦宜服饵。如痁疾加草果一两半,下红丸子。如因酒食所伤,发为黄疸,亦宜用此二药。呕吐甚者加丁香,并服半硫丸。一法仍用半夏为末,每一两入丁香一钱,旋以生姜自然汁,丸如桐子大,先以汤二盏煎沸,次下丸子,药煮令极热,以匙挑服,用药汁咽下,更服养正丹或来复丹、黑锡丹之类,俟大便利即愈。如妊娠恶阻,古方用茯苓半夏汤,服者病反增剧,不若用此药极有神验。一方名枳实半夏汤,治痰饮停留胸膈,痞闷或咳嗽气塞,头目昏重,喘呕恶心,项背拘急,半夏、陈皮各一两,枳实减半,加生姜煎服。一方名丁香茯苓汤,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全不思食,用木香、丁香、干姜、附子、半夏、橘皮、肉桂、缩砂仁等分,加生姜煎服。一方名曰白术半夏汤,治脾虚停饮,痰逆恶心,中脘刺痛,腹胁搅痛,头目昏晕,肢节倦怠,不思饮食,用白术、丁香、赤茯苓各一两,半夏六两,肉桂半两,陈皮二两半,亦加生姜煎服。生姜乃呕家圣药,凡呕吐宜多用之为佳。

易简四七汤  治喜怒悲思惊恐忧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之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脘,呕逆恶心,并宜服。

半夏 五两  茯苓 四两  厚朴三两   紫苏叶 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两,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七气汤有半夏五两,人参、甘草、官桂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大甜,恐未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气所伤,中脘不快,气不升降,腹胁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此病服此药也。

赤茯苓汤  顺气消痰,止呕调中,益气补胃祛湿。

陈皮 半夏 川芎 人参 白术 赤茯苓

上为粗末,生姜水煎服。

《衍义》有人曾患气嗽将期,或教以服陈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食后临睡服三十丸,米饮下,旧有膀胱疾,自此皆愈。

乳和姜皮汤  治赤白下痢,神验。

陈皮 一两  姜屑 三钱

上二味,用牛乳一大盏和药,煎热,去滓,入生牛乳一半,顿服。

温 [13] 胃和痰丸 治中寒停饮,胸膈痞塞,痰涎。

半夏 洗,三两  橘皮 去白  干姜 炮  白术 各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无时 [14] 。

大橘皮丸 赵十一郎家制

陈皮 去白  茯苓 甘草 盐淹姜 葛根曲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细嚼,白汤下。

小七气汤 当在大半夏汤条下  治虚冷上气,喘塞不通。

半夏 洗,六钱  桂心 人参 各一钱  生姜 五钱

上四味,㕮咀,水四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三服,相继无时服。

活人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满,膈间有痰火,心悸。

半夏 汤洗七次,五两  茯苓 去皮,三两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秤生姜四钱,取自然汁投药中,更煎三两沸,热服,无时。

青龙散  治咳嗽,上气不卧。

人参 陈皮 紫苏叶 五味子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橘皮汤  治伤寒痰逆,恶心。

陈皮 甘草 人参

上为粗末,竹茹、生姜、枣煎,如不恶寒者,加竹叶。

玉液丸

玉芝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文潞公生犀丸 并见《药准》

易简消暑丸 见暍证附

局方玉壶丸 主治、修制并见本方,易老加雄黄名水煮金花丸

治头风、口眼㖞斜及风痰等证 并见《活法机要》。

南星 半夏 天麻 白面

辰砂化痰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辰砂 南星 白矾 半夏

易老水煮金花丸 主治、修制并见《活法机要》

南星 半夏 天麻 雄黄 生姜 白面 寒水石

上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煮熟,生姜汤下。

小黄丸 主治、修制并见《活法机要》

黄芩 南星 半夏 生姜

上姜汁打糊为丸。

定喘丸  治虚人咳嗽胸满,及鼻息音大喘,行坐无时,连年不已,或远或近,并能治之。

人参 二钱半  南星 半夏 各三钱  苦葶苈 半两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下,渐加亦可。小儿服减丸数。

二炒丹  治精滑,夜梦鬼交,溲出白液,饮食少,虚劳病,或呕或吐。

半夏 木猪苓 各半斤

上先以猪苓去皮,切作片子,同炒微黄色;半夏另为细末,用陈米饭搜和为丸,豌豆大,风凉一夜,次日将猪苓为粗末,炒热,下丸子同炒,稍干为度,乘热以纸裹至冷,用木合子盛贮。一法酒糊丸。

消痰丸

细辛 桔梗 陈皮 旋覆花 神曲 枳实 半夏 白茯苓 麦糵 白术 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下三五十丸,食后服。

安和丸  治脱证虚弱嗽,年老虚人,尤宜服之。

粟壳炒 陈皮 各二两  炙甘草 二钱半  一法加乌梅 半两

为细末,姜糊丸。

玉芝丸

玉液丸

加生姜、人参、藿香名人参半夏丸。

易简参苏饮

惺惺散 主治并见少阳柴胡例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不得卧,兼治支饮不得息。 又见《金匮》。

苦葶苈 炒香捣  大枣 二十枚

上丸如弹子大,每用水三升,大枣十枚,煎二升,化一丸,再煎一升,顿服。

三圣丸  治喘嗽面目微肿。

甜苦二葶苈

上末枣肉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临卧姜汤下。

仲景猪膏丸 此本少阴为猪肤,故入猪肚胆汁例  治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邪气自少阳经传入少阴客热。

上用猪肤一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合柤得所,分作六服。 水畜入肾,猪肤解热润燥除烦,粉以益气断利。

仲景白通猪胆汁汤

四逆猪胆汁汤 并见仲景本经

仲景猪肚丸

白术 四两  牡蛎 烧,研  苦参 二两

上为细末,猪肚一枚,内药末缠定,煮软熟,切碎,研泥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

又: 猪肚黄连丸 见本草

钱氏香连丸

橘连丸 并见本草

猪肚丸  治骨蒸唇红,颊赤气粗,口干,身壮热,多虚寒,大便秘,小便赤,食减少

鳖甲 醋炙  柴胡 木香 青蒿 黄连 生地黄 各一两  青皮 半两

上为细末,嫩大猪肚一枚,入药在内,系定,蒸软药肚,仍碾匀,可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日三服。忌热物湿面。

补真丸 一名天真丸

天门冬 去心,三两  羊肉 三斤,去筋膜  肉苁蓉 六两,去粗皮  当归 五两,去芦

上以上俱作片子,焙干为末,焙先将羊肉煮去羊血 [15] ,水洗净,再煮至熟,去丝细筋膜,研烂,再入无灰酒,煮至成膏,入上项药末及糯米粉子半斤,再煮数十沸,至稠黏膏子为度,再入下项药:

黄芪 六两  远志 白术 枸杞 各二两  沉香 半两  神曲 五两  赤茯苓 四两  干山药 二两

上为细末,入上件膏子内,同和,更入宿蒸饼面十数两,搜和成剂,至可丸即止,丸如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送下七八十至百丸。

猪蹄汤

知母 贝母 牡蛎 炒过赤作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蹄四个,慢火煮软熟用,调服三钱匕,后滋味汁一碗投之,少时熟蹄任意食用,或先食猪蹄饱后服亦得。

海藏评解利伤寒丸药杂例并见本方注后

玄胡丸

玄胡 青皮 陈皮 三棱 广荗 当归 雄黄 另研细,入上末同研  干姜 各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酒糊亦得,每服二三十丸,白汤无时下,解利内外伤。

紫霜丸  治伤寒温壮,内夹冷食,或因得汗身热不除,及变蒸发热,日久不解,饮食成痫,俗呼为食迷风。

代赭石 火煅醋淬,一两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麸炒,另研  赤石脂 为末,一两  巴豆 三十粒,去皮、心、膜、油,炒研

上合碾匀,汤浸蒸饼为丸,黄米大,小儿生三十日以外可一丸,一年二年可三丸,乳下,米饮亦得。

无名丸 解内外伤  与四生丸例相似,在半夏条下。

代赭石 贯众 茯苓 各一两  寒水石 黑豆 去皮,四两  自然铜 三两三钱,醋淬九次

上件,共为细末,水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米饮亦得。

无名丸料

寒水石 洗粉  黑豆面 去皮。各一两  贯众 茯苓 各为末  代赭石 火烧酒淬,末之。各三钱半  自然铜 酒淬,七钱半,为末

上无名丸,此药不知来例,别无解利味数,止是贯众治头风有毒,大抵解疫疠毒气则效,非若古法之分经也。本草云:代赭石苦甘寒,治鬼疰贼风;自然铜辛平无毒,疗折伤散血止痛;贯众治头风;半夏治伤寒寒热;巴豆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豉煎亦解利。上此三药,虽云治伤寒,只治因内感而发出者多效,若外感一日,太阳受之,不宜用此等之药性者,不可执此以解利外伤。此药大抵只治内而不治外,不能行经,若要行经,非汤液不能也。代赭石、自然铜二味,兼以醋淬过,煅以苦酒上火力,同能上行,故解利也。若以代赭石、自然铜二石性论,下行之体无疑,更宜详紫霜丸主治伤寒温壮、内夹冷食一句,即知无名体也。

天麻辰砂丸

天麻 四两  巴豆 二百粒,去皮、膜、油  雄黄 各五钱  朱砂 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丸,白汤送下,温酒亦得,食后。腊和丸黍米大。

玄胡丸内有雄黄、干姜、苦酒,与此一体解利,在厥阴门木香槟榔例后。

安先生传易老解利二药:

狼毒 大戟 草乌 头生。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或十丸,温水送下。

解利伤寒 药

干山药 一两  藜芦 连须,一钱

上细末,以纸捻 之。

杨氏内解丸

芫花 红药子 各等分

上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温水下二丸,无时,以葱白、醋、米汤投之。

四生丸

南星 半夏 芫花 自然铜 等分,皆生用

上为细末,醋打荞麦面糊为丸,绿豆大,如酒积痰饮,胸膈胀满,饮食不消,每用五丸,临卧温水下。忌热物。如伤寒时疾,煎豉汤下十丸,三服解。如心气大痛,醋汤下。海藏云:非汤液所用,丸药解利,世多不同,皆取此例。

拾遗:大肠泄 小肠泄 大瘕泄 飧泄 洞泄 寒中 寒湿 溏泄 泄泻 湿淫 燥湿 湿热 风湿 鹜溏 胃泄 脾泄 脱肚 脏毒 瘀血

凡此数条,俱见汤液大法后。

翻胃例

御医楚侍药白龙丸  治膈气翻胃吐食,大便结硬,要大便如常者不可服。

轻粉 半钱  半夏 白面 各三钱

上拌末,和匀,水和作棋子或丸,汤煮熟漉出,放温,临卧作一服,生姜汤下,取下燥粪核为度。

生姜半夏汤  止呕吐,开胃消食。

半夏 汤洗  生姜 各三钱

上剉,量水多少,煎至七分。

鸡屎醴散  治蛊胀,旦食不能,暮食不已。

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泄其胀血络,后调其经,刺其血络也。

姜枣汤  此后二药,辛甘以助天五之气。

干枣 去核,一斤  甘草 三两,剉  生姜 五两,切片

上拌盆盛,布盖,淹一宿,焙干为末,每一盏入盐少许,点服。盐二 [16] 两炒白,另入药。

枣艾丸  补胃。

干枣 去核  熟艾 捻如枣核,入枣中

上以绵缠定,湿纸裹,溏灰火内煨,纸焦为度,一日服三个,空心细嚼,温酒下,每日加一个,至九日后减一个,至三个,依前再加一个,过三遭当进饮食也,胃气壮即止。不饮酒盐汤下。

太阴拾遗

《肘后》辨脾胃所伤变易形法

凡诸脾脉微洪,伤苦涩物;微弦,伤冷硬物;微涩,伤辣辛物;微滑,伤腥咸物;微迟,伤冷痰积聚恶物。弦紧,伤酸硬物,又主脾冷;微实,主胸间有伏痰,或吐逆;洪缓,伤甜烂物;紧恶 [17] ,膈间有硬积,寒热。单伏,主物不消化;微浮,胸中有小虫动,又主寒热;单紧,主胸中急痛;单弦,主胸中气聚喘促;单滑,主脾寒吐逆;单洪,主寒热,吐逆不食;单浮,主胃寒不进食;浮洪而数,皆中酒。

海藏所定脾脉一十七道安方大略

伤苦涩物,经云咸胜苦;伤辛辣物,经云苦胜辛;伤腥咸物,经云甘胜咸;伤酸硬物,经云辛胜酸;伤甘烂物,经云酸胜甘;伤冷硬物,经云温以克之。冷痰、积聚、恶物,温胃化痰,膈间有伏痰,春夏吐之,秋冬导之。膈间有硬积,寒热温化。胃中有小虫,槟榔之类;物不消化,曲糵、三棱、荗之类;胃中急刺痛,理中丸之类;胃中气聚,喘促,匀气汤;寒热,吐逆不食,橘皮、半夏、白术、茯苓;脾寒吐逆,枳实理中汤;胃寒,不进食,乌梅、白术;浮洪而数,皆中酒,葛根、陈皮、茯苓。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后代名医所说,皆取此为法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又问: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而痛;水在肾,心悸。夫心者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之病 [18] ,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疼腰疼,目眩自汗出 [19] ,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夫病人卒饮水多,必多暴喘,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气短。脉反 [20] 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治 [21] 之。

心下痰饮,胸膈支满,目眩,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

茯苓 四两  白术 五两  炙草 二两  桂枝 去皮,三两

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作三服,小便则利。

夫气短 [22] 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23] 也,亦以上药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方见胸气论中。

病者脉伏,其人当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以甘草半夏汤主之方。

甘遂 大者  半夏 二十枚,温水洗,次用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 三枚  炙草 大者,一寸

上四味,㕮咀,水三 [24] 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斤和药,煎取八合,顿服之。

夫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

芫花 熬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熬大枣十枚,煮取八分,去滓,内药,强人一钱匕,弱人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 [25] 者,明日更加半钱,下后糜粥以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大青龙汤方。

麻黄 去节,六两  桂枝 去粗皮,二两  炙草 二两  生姜 二两  石膏 小鸡子大,细研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大枣 十枚,去核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被覆令汗出,汗者温粉扑之,一服汗出者,勿再服,若复服汗多出者,亡阳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方。 方见肺痿论。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防己汤主之方。

防己 二 [26] 两  桂枝 二两  人参 四两  石膏 鸡子大,十二枚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愈,如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防己 三两  桂枝 二 [27] 两  人参 四两  茯苓 四两  芒硝 三合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止。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方。

泽泻 五两  白术 二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方。

厚朴 一尺,去皮  大黄 六两  枳实 四枚,熬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 [28] 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 见肺痈条下  。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 一升,洗  生姜 半斤。各切薄片

上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千金》云: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腹满,口干舌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大黄汤主之方。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丸,桐子大,米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 [29] 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

半夏 一斤,洗  生姜 半斤  茯苓 三两。一方四两

上㕮咀,水煎服。

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翻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 [30] ,故 [31] 名曰虚。寸口脉微而数则无气,无气则胃虚,胃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趺阳脉浮而涩,浮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脉浮而涩,其病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哕而复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方。

吴茱萸 一升  人参 二两  生姜 六两,切  大枣 二十枚,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则。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 [32] 之方。

半夏 三斤,汤泡  黄芩 人参 炙草 干姜 切。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一升,日三服。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方。

黄芩 三两 [33] 炙草 三两 [34] 半夏 半升,洗  芍药 三两 [35] 大枣 十二枚  生姜 切,两半

上㕮咀,水一斗,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日二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化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 方见痰饮中。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急与解之,猪苓汤主之方。

猪苓 去皮  白术 茯苓 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咳满则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此法 [36] 逐渴,反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治胃,胃冷者必呕水,复与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 四两  干姜 三两  五味子 半斤  细辛 三两  炙草 三两  半夏 汤洗七次,去滑,半斤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水 [37] 去呕则止,其人形肿,可内麻黄,以其欲逐痹,故不内麻黄,乃内杏仁也。若逆而内麻黄者,以人必厥,所以然者,为其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 四两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  五味子 碎,半斤  细辛 三两  半夏 洗  杏仁 去皮、尖。各半斤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三服。

面热如醉状者,此为胃中热,上熏其面令热,加大黄汤主之。

茯苓 四两  干姜 二两  细辛 二两  大黄 三两  半夏 洗  五味子 碎  甘草 炙  杏仁 去皮、尖。各等分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并见《千金》方。

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 见上。

《金匮·呕哕下痢病脉证治》后代名医诸书,率皆取此以为法

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则已。先呕却渴,此为欲解,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其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 云见前。

假令病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五苓散主之。 方见《局方》。

如心胸中有停痰 [38] 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中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方。附方。

茯苓 三两  人参 二两  枳实 炒,二两  生姜 四两  白术 三两  橘皮 二两半

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见《外台》  。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 [39] 一岁,与十枣汤。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故也,治属饮家。咳逆倚息不得卧 [40] ,小青龙汤主之 方见肺痈中。  青龙已下,多唾口燥,寸沉尺微,手足厥逆,气少复上冲胸咽,手足痹,其人面赤如醉,因复下溜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可与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 去皮,四两  桂枝 去皮,四两  炙草 三两  五味子 半斤

上四味,㕮咀,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满者,茯苓五味子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治之方。一名甘草五味姜辛汤。

茯苓 四两  炙草 三两  五味子 半斤,碎  细辛 三两  干姜 三两

上㕮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呕吐而满在膈上,后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方。 见前。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

炙草 二两  干姜 二 [41] 两半,切片  附子 一个,去皮,切作片子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一枚,干姜三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方。

柴胡 人参 黄芩 生姜 煨,三两  炙草 半夏 大枣 一十枚,去核

上七味,㕮咀,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分三服。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方。 亦主膈间支饮。

半夏 洗用,半斤  人参 切,三两  白蜜 一升

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己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方。

大黄 四两  炙草 二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外台》云:又治吐水。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白术泽泻汤主之方。

茯苓 半斤  泽泻 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炙草 二两  白术 三两  生姜 切,四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二服。 《外台》云:主消渴脉绝,胃反不食,又小麦一升。

吐后渴欲得饮而贪水者,文蛤汤主之方。 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

文蛤 五两  麻黄 去节,三两  炙草 二两  石膏 五两,碎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破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愈。

干呕吐逆涎沫,半夏生姜散主之方。

半夏 洗  生姜 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汁半夏汤主之方。

生姜汁 [42] 一升  半夏 洗,半升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取一升半,去滓,水冷分四服,日三夜一。若一服止,停后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橘皮汤主之方。

橘皮 四两  生姜 [43]

上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方。

橘皮 二升  竹茹 三升  大枣 三十枚,擘  生姜 切,半斤  人参 一两  炙草 五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此痰饮嗽一章,内有治伤寒数方,仲景用治杂病,今余录之,使后人知云治伤寒有法,治杂病有方者非也,伤寒杂病同一治矣。

呕吐哕亦附录之,下痢数方录在太阴上卷后。

[1]草豆蔻: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二两”。

[2]一:嘉靖本作“二”。

[3]二:嘉靖本作“一”。

[4]二:嘉靖本作“三”。

[5]时:原作“许”,据嘉靖本改。

[6]乌梅肉: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二两”。:“”。

[7]人参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二两

[8]上:正脉本作“至”。

[9]阴:原作“阳”,据嘉靖本改。

[10]一:四库本作“二”。

[11]不利气逆呕:此五字原残缺,据四库本补。

[12]陈皮:四库本此药剂量为“一两”。

[13]温:原作“治”,据嘉靖本及《御药院方》卷五改。

[14]下无时:原作“无时下”,据四库本乙转。

[15]血:原作“肉”,据四库本改。

[16]二:四库本作“三”。

[17]恶:按文义疑为“弱”字。

[18]之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作“病痰”。

[19]目眩自汗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作“目泣汗出”。

[20]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作“双”。

[21]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作“和”。

[22]气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作“短气”。

[23]去:原作“赤”,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24]三:嘉靖本作“二”。

[25]下:原作“可”,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26]二:四库本作“三”。

[27]二:嘉靖本作“三”。

[28]分:原无,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补。

[29]渴:原作“止渴”,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30]弦:原无,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补。

[31]故:原作“或”,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32]主:此下原衍“方”字,据上下文例删。

[33]两:原无,据四库本补。

[34]两:原无,据四库本补。

[35]两:原无,据四库本补。

[36]此法:四库本作“服之当”。

[37]水:原无,据四库本补。

[38]痰:原作“饮”,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39]或:原无,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补。

[40]不得卧:原作“饮”,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改。

[41]二:嘉靖本作“一”。

[42]汁:原无,据嘉靖本补。:《·》“”。

[43]生姜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此药剂量为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