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垒元戎》原成书于1231年,完稿于1237年,为元代著名医家王好古所撰,凡12卷。是书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病。学术渊源以张仲景为本,参酌补充张元素李东垣等法。选方则多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并附有自订的验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该书现存多种版本,归纳起来有12卷本和1卷本两类。经我们调研考证,认为12卷本系全本,为王好古所撰,而1卷本则仅摘录其要义,并非全文,为元代杜思敬所编辑,最早收入于《济生拔萃》。后《东垣十书》(丛书,收选李东垣等宋、金、元医家著作十种)明嘉靖八年(1529)辽藩朱宠瀼梅南书屋刻本在第三版时,在原收录《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脉诀》《局方发挥》《格致余论》《此事难知》《汤液本草》《医经溯洄集》《外科精义》等7种医著的基础上,又增附了《医垒元戎》《斑论萃英》二种,其中的《医垒元戎》亦为杜思敬所辑的1卷本。兹将这两类版本具体情况情况介绍如下:

1.12卷本

《医垒元戎》12卷本最早刊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但不会早于蒙古太宗九年(1237),目前国内现存的最早版本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余姚顾遂刻本,12卷共8册,11行20字,单鱼白口,四周单边,现藏于山西省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信息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次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魏尚纯刻本,12卷共8册,10行20字,单鱼白口,双框,21.2cm×14.6cm。其中序有1页,卷1~2有78页,卷3~4有65页,卷5~6有86页,卷7~8有75页,卷9~10有113页,卷11~12有105页。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

再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屠本俊刻本,与魏尚纯刻本相同,12卷共8册,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后清乾隆年间刻《四库全书》时即以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屠本俊刻本为底本翻刻的,故两者基本相同。

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全套97种,其中包括《医垒元戎》。日本弘化二年(1845)保生堂书塾有《医垒元戎》活字刻本,12卷共8册,11行20字,单鱼白口,四周单边,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

2.1卷本

1卷本最早刊于元延祐二年(1315),仅摘录其要义,并非全文,为元代杜思敬所辑录。杜思敬(1235—1320),元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字享亮,又字散夫,号醉仙,晚号宝善老人,沁州长官杜丰第三子,侍忽必烈于藩府,为许衡弟子。由平阳道同知累迁治书侍御史、安西汴梁路总管、侍御史。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中书参知政事,大德十年(1306)任中书左丞。武宗即位,辞官家居,于延祐二年(1315)节录类编,辑成医书十九种,题曰“济生拔粹”(又作“济生拔粹方”)。延祐七年卒,年八十六,谥文定。关于《济生拔粹》的刊刻年代,一些文献工具书中记有此书的“元至大元年(1308)本”,其实至大元年,杜氏刚刚辞官回家,着手研读有关医书,尚未开始编书,岂能有《济生拔粹》一书刊行于世?其刊行年代应为延祐二年(1315)。杜思敬编辑《医垒元戎》时做了大量的删减,从12卷本压缩为1卷本,例如太阳证,王好古原立“王朝奉桂枝白虎问答、桂枝例、肺痿之源、仲景麻黄汤例、芎辛例、风论、活人葱白例、海藏五积论、痓湿暍三证、王朝奉刚柔二痓三药、海藏痓湿暍别法、活人发斑诸药、王朝奉斑论、王朝奉议论并方、芍药甘草例、东垣先生芍药甘草例、桂苓例、神术汤拾遗、单黄连加减例”等,而杜氏仅节录其中的金匮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易简杏子汤、大补十全散、易简胃风汤、海藏五饮汤等十五首方,这是由于杜氏编辑《济生拔粹》一书摘要辑录了金元时期多种医学著作,如《针经节要》《洁古云岐针法》《针经摘英》《云岐子脉法》《洁古珍珠囊》《医学发明》《脾胃论》《洁古家珍》《此事难知》《医垒元戎》《阴证略例》《伤寒保命集类要》《斑论萃英》《保婴集》《兰室秘藏》《活法圆机》《卫生宝鉴》《杂方》等,而《医垒元戎》仅是其中之一,为避免整本书的内容重复,故他对其做了一些删减工作。如阳证中的“桂枝一十四方、麻黄五方在后《保命集》内”而不复重录。值得一提的是,杜氏编辑时,并非单纯节录原文,他在篇后或方后多穿插自己的评说,如“太阳证”中“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篇后,王好古原文:“前人说不可汗下吐三法,多在经后,读者往往遗之。此用药之大禁,必不可犯,今列之篇首,使人易见尔。”杜氏评说:“不可汗下吐三法,厉害非轻,前人多列经后。大抵医之失只在先药,药之错则变生。若汗下不差,则永无亡阳、生黄、蓄血、结胸、痞气及下痢洞泄、胁热、痢、痉、急劳等证生矣。其如此,故录大禁忌于前,使医者当疾之初不犯也。”海藏五饮汤,原文:“海藏云五饮虽胸膈、心下、胁间、膀胱、胃中、大小肠,脏腑不同,俱在身以前,故入阳明例。”杜氏评说:“海藏五饮汤,一留饮心下,二癖饮胁下,三痰饮胃中,四溢饮膈上,五流饮肠间,凡此五饮,酒后伤寒饮冷过多,故有此疾。”《医垒元戎》引洁古等他人论述时,有时语焉不详,杜氏能依据原著进行补入,如四物汤例下补入诸六合汤十余方。另外,杜氏在书末还附录千金种子法、搐鼻香二法。由于杜氏编《济生拔粹》时已年逾八十,“目力心思不逮前日”,故在引用中也经常出现缺漏之处,如“太阳证”中“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篇,“阳已虚,尺中脉弱涩,复不可下之,宜小柴胡汤”原文中缺少“脉”字。“少阴病,膈上寒,干呕,不可吐,宜小半夏加橘皮汤、温中丸”原文中缺少“病”字。“脉浮大应发汗,宜柴胡桂枝汤,而反下之,为大逆”原文中缺少“而反下之,为大逆”一句等。《济生拔粹》元延祐二年(1315)刊本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残本,存1~6、11~19种),1938年上海涵芬楼曾据元刊影印,1册19页,12行25字,双鱼黑口单边,16.8cm×10.7cm,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多处。以后明·辽藩朱宠瀼梅南书屋于嘉靖八年(1529)刊刻《东垣十书》也收录了杜氏所辑的《医垒元戎》1卷本,与《斑论萃英》合为1册,10行17字,黑双鱼白口,无直格,双边,19.5cm×15cm,现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多处。需要指出的是,《东垣十书》明·辽藩朱宠瀼梅南书屋刻本在第一、二版时均未收录《医垒元戎》,在第三版时才收录,同时还收录了王好古的另一本著作《斑论萃英》。《东垣十书》明嘉靖十七年(1538)詹氏进贤堂刻本(藏于黑龙江省图书馆)经我们考查,并没有收载《医垒元戎》。明·王肯堂、吴勉学辑《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时,也收录了杜氏所辑的《医垒元戎》1卷本,现存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与《医经溯洄集》《斑论萃英》合为1册,未见序,目录2页,正文42页,10行20字,单鱼白口,双边,19.9cm×13.7cm,现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清光绪七年(1881)陈璞编《医学十书十二种》也收录了杜氏所辑、吴氏所校的《医垒元戎》1卷本,因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记载的“清刻本”,经我们考查,多系其中的一册,因前后内容遗失所致。此外,《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陈修园医书五十种》《陈修园医书六十种》《陈修园医书七十种》《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均收录了杜氏所辑、吴氏所校《医垒元戎》1卷本,在民国时期有多种石印本,如上海文盛书局等。

本次整理研究,以日本弘化二年(1845)保生堂书塾活字本(以下简称弘化本)为底本,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魏尚纯刻本(简称嘉靖本)为主校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杜氏所辑一卷本为参校本,此外,对王氏著述引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类证活人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易简方》等文献,必要时以相应的医籍予以他校。同时按照总项目组所拟定的校勘体例,对《医垒元戎》全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等文献整理研究。

王好古所处的金元时代,我国北方战争极为频繁,由于兵荒马乱,民众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面外感热病广为流行,另一方面因饥饿、劳役、惊恐、寒温失调等,致内伤虚损病亦不少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均不能满足客观需要。所以有不少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各自发挥新的见解,各张其说,各树一帜,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形成各个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新学肇兴”局面。王氏的两位老师张洁古和李东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了易水学派,王好古亦成为该派中的重要人物。易水学派的学术特点是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辨证治疗为中心,其理论渊源有三:其一,本源于《黄帝内经》。易水学派从张洁古到李东垣、王好古,对脏腑病机的探讨以及制方遣药,无不本于《素问》《灵枢》之所言,而自能化裁于其中。如言脏腑病机,汇集了《素问》中的“玉机真脏论”“平人气象论”“脏气法时论”“脉解”及《灵枢》中的“经脉”“邪气脏腑病形”“经筋”“本脏”等有关内容。其言药性理论也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气味厚薄、寒热升降的理论,以及“至真要大论”的“五味于五脏苦欲”之旨而发挥之。其二,受《难经》《中藏经》及《伤寒杂病论》的影响。如《难经》有“论脏病腑病治疗难易”专论,《伤寒杂病论》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专篇,《中藏经》更系统地叙述了脏腑的虚实寒热病证,对易水学派的影响尤大。其三,受唐、宋各大家的启示。其所倡导的脏腑辨证说,明显是受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列脏腑虚实病证、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叙小儿五脏病证及五脏补泻诸方的启示。另外,唐代王冰《素问》释文及七篇大论的某些见解、刘完素的运气理论,对易水学派分析病机、指导制方遣药也有一定影响。

王好古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其学术渊源间接可说是受到上述诸因素的影响,但直接却是师承易水学派开山祖张洁古及被称为“补土派”的李东垣。在其《医垒元戎》中多征引二师之说。张元素阐发养胃之理,东垣师承而犹有发展,创脾胃之说。王好古在此基础上,又发明温补脾肾的观点,从实践中充实了“脾胃学说”。以后明代的张景岳、赵养葵,清代高鼓峰吕留良等均从不断实践中予以发明,使其日臻完善,形成温补学派。

王好古对仲景十分仰慕,《医垒元戎》就是他对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的成果。王氏研究仲景学术,不同于一般医家的逐条注释,而是立足实践,阐发其学术精华,并弥补不足,颇多卓见,为宏扬仲景学术做出了许多贡献。

1.伤寒杂病合一

王氏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互相贯通,其中的方剂既可治疗伤寒,也可治疗杂病,在临床上没有必要将伤寒、杂病划分。他在《医垒元戎》专列“论伤寒杂病分二科”时说:“世之治伤寒有法,疗杂病有方,是则是矣,然犹未也。吾谓治杂病亦有法,疗伤寒亦有方,方即法也,法即方也,岂有异乎?要当全识部分经络表里脏腑岂有二哉?以其后世才智之不及古也,所以分伤寒杂证为二门,故有长于此而短于彼者,亦有长于彼而短于此者,逮夫国家取士分科,为此宜乎?愈学而愈陋,愈专而愈粗也。试以伤寒杂病二科论之,伤寒从外而之内者,法当先治外,而后治内;杂病从内而之外者,法当先治内,而后治外。至于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其方法一也,亦何必分之为二哉?大抵杂病之外不离乎表,伤寒之内不离乎里,表则汗,里则下,中则和,不易之法也,剂之寒、热、温、凉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但适用于外感伤寒,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因此,他在《医垒元戎》中以六经为纲,以方剂为目,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类证活人书》《卫生易简方》等书中的相关证候、方药合并讨论,内容包括伤寒、杂病、儿、妇、疮肿、目疾诸病。如太阳证中除列《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外,还收列了《金匮要略》治虚劳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补充了《卫生易简方》中的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杏子汤、芎辛汤、胃风汤等,《类证活人书》中的阳旦汤、解肌汤、麻黄葛根葱豉汤、知母麻黄汤、独活散、败毒散等,以及洁古的大羌活汤、自己的法白术汤等。王氏这种将伤寒、杂病合而为一的观点,扩大了六经辨证范围,给后人影响很大。如清代柯琴在《伤寒论翼·全论大法第一》中说:“仲景约法,能令百病兼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

2.探讨伤寒之源

王氏对伤寒的病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他在《医垒元戎》中设立“伤寒之源”专篇予以讨论。王氏依据《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认为“内伤”(人本气虚)是伤寒发病的关键所在。他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腠理开泄,少阴不藏,肾水涸竭而得之,无水则春木无以发生,故为温病。至长夏之时,时强木长,因绝水之源,无以滋化,故为大热病也。伤寒之源如此。”说明肾虚在伤寒病因中所起的作用。此外,他师承东垣,认为脾胃内伤在伤寒发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他说:“饮食不节者,或饥或饱或冷或硬。居处不时,或塞或通或劳或逸。阴阳太过者,隐相易之,形状或一或二。喜怒不常者,须心腹之逆满,或隔或痞,此皆伤于阴者也。旧有冬伏之寒邪在经,春夏之复伤而作,伤于阳者则邪气外并,伤于阴者则邪气内并,新伤引出旧伤也。”因此,他提出:“此伤寒之源,非天之伤人,乃人自伤也。”突出了内因在伤寒发病中的重要性。在论述伤寒的病因时,王氏还十分重视属于外邪中的雾露雨湿,认为雾露雨湿属清邪,可通过口鼻侵入人体,损伤脾胃阳气而成伤寒。他说:“霜降已后,春分已前,中雾露者皆为伤寒也。”其中王氏所谓的外邪可通过口鼻侵入的途径,对后世温病学派提出“温邪从口鼻而入”的启示颇大。

3.补充六经证治

仲景在《伤寒论》原书中所立的许多证治,包括“六经病提纲”等在内,有些过于简单。为此,王氏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补充。如《伤寒论》原书中少阳经,仲景立“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王氏从实践证实以上三症仅是少阳经的一般症状,故他又立“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为主证,似为更加切合实际。同时,他还对《伤寒论》无方有证之条文进行补亡。如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寒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这段经文,仲景未示其方,王氏施以生姜半夏汤,该方在《金匮要略》中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两者病机相似,均属邪留胸中,故可同治。

4.突出伤寒“禁忌”

王氏非常重视《伤寒论》中的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三禁”,他说:“不可汗吐一条三法,利害非轻,前人多列经后。大抵医之失,只在先药,药之错则变生。若汗下不差,则永无亡阳、生黄、畜血、结胸、痞气及下利洞泄、协热利、痉急、虚劳等证生矣,以其如此,故录大禁忌于前,使医者当疾之初不犯也。”故他在《医垒元戎》中单独设立“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专篇,并将《伤寒论》中有关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的“禁忌”条文罗列起来,置于六经病证之前,使人阅读时易于见到而不忘。同时,王氏还补充了所谓的“三忌”(时忌、药忌、病忌),认为时忌即“春夏不宜桂枝,秋冬不宜麻黄”;药忌即”已汗者不得再发,已利者不得再泄”;病忌即“虚人不宜用凉,实人不宜用热,其所犯之剂,当从缓而轻”。这些均是经验之谈,在临床上确有其实用价值。

5.发挥仲景奥义

仲景著作中有些条文较深奥,读者往往一时难以通晓、洞达其旨。王氏特在《医垒元戎》列其研究《伤寒论》的读书心得数则,如“海藏论男子妇人伤寒同一法”“海藏评解利伤寒丸药杂例”“海藏水气问难”等,对指导临床辨证有一定指导作用。

6.灵活化裁方剂

王氏善于化裁仲景方剂,如理中汤在《伤寒论》中仅有8个加减法,但在临床运用中还嫌不足,故王氏在《医垒元戎》中补充了20余个加减法。如伤寒体虚结胸,心膈高起,理中汤加桔梗、枳壳治之;泄泻者,理中汤加橘红、茯苓各一两;溏泄不已者,理中汤加橘红、茯苓、附子各一两等。这种灵活变通施用经方,扩大了伤寒方的运用范围。此外,王氏按仲景的组方之意,善于在杂病中灵活地运用伤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