蠼螋尿疮 〔1〕 :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 〔2〕 ,淹疮上。

又,治一切气及脚气 〔3〕 :取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

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脚气,夜夜与之良。

又,以皂荚两梃,盐半两,同烧令通赤,细研。夜夜用揩齿。一月后,有动者齿及血[上匿下虫]齿,并差,其齿牢固。

【注释】

〔1〕蠼螋(qú sōu)尿疮:中医病名。蠼螋,昆虫名。旧传蠼螋尿人影,可使人体相应的部位惨痛如有芒刺,成群发生疱疹,疱疹上有脓点,令人高热恶寒。疱疹多发于腰胁及胸部,或绕腰生出一圈疱疹,相当于今带状疱疹。

〔2〕绵:丝绵。唐代无棉花,故用丝绵,今多用棉花。

〔3〕脚气:中医病名,又名缓风、脚弱。以足胫肿大,软弱麻木者为湿脚气;足胫不肿,但麻木酸痛的为干脚气。过去多认为此病相当于维生素B1缺乏症,但最新研究认为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脚弱。

【译文】

治蠼螋尿疮,取盐三升,加水一斗同煮,煮到盐水还有六升的时候,用绵浸蘸盐水,湿敷疮面。

又,治各种气病和脚气病,取盐三升,蒸热后分别[用布]包裹,[人靠]近墙壁,用脚踏在热盐包上,使脚板心温热。

又,将盐和[切碎的]槐白皮同蒸后取用,也可治脚气病。以每天夜间使用较好。

又,用皂荚两枚,和盐半两,一同烧炙到通红,再细细研碎,每晚用来揩拭牙齿。[用药]一个月后,[原来]松动的牙齿与龋齿出血都会痊愈,牙齿牢固。

黄精 〔1〕

饵黄精,能老不饥。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暴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暴。凡生时有一硕,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暴使干,不尔朽坏。

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能长服之,止三尺五寸。服三百日后,尽见鬼神。饵必升天。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偏精。

【注释】

〔1〕黄精:为百合科植物黄精 Polygonatum sibiricum Delar. ex Redoute及其同属多种近缘植物的根茎,主要含黏液质、淀粉、糖分、天门冬氨酸、二氨基丁酸等成分。新鲜的根茎服用后刺激咽喉。经反复多次的蒸晒之后,内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味甜而有补益作用。

【译文】

常吃黄精,可以抗衰老,使人不觉饥饿。加工方法:可以用一个去底的瓮,在锅上安放好。将瓮中装满黄精,加盖密封蒸熟。有蒸气出来,就取出黄精曝晒。第二次蒸时也这样处理,须经九次蒸、九次曝晒。一石生黄精,可制成三四斗熟黄精。要是没蒸透,还带些生,就会刺激人的咽喉。曝晒是使它干燥,否则容易腐朽变坏。

若初次服用生黄精,只能吃一寸半,逐渐增大服用量。服十天后可不用吃饭。可以长期服用黄精,直到一次服黄精三尺五寸长为止。[像这样]进食黄精三百天后,鬼神全能看见。[长期]服用黄精可以升天。黄精的根、叶、花、果实都可以食用。只有叶对生的才是黄精,叶互生的[相似植物]名为“偏精”。

甘菊 〔1〕

平。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

并主头风目眩 〔2〕 、泪出,去烦热,利五藏 〔3〕 。野生苦菊不堪用。

【注释】

〔1〕甘菊:为菊科植物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栽培品白甘菊、黄甘菊,其头状花序、嫩枝叶均可作药用。

〔2〕头风:中医病名。症见头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痛势一般比较剧烈,兼症随病因不一而有异同。或兼见目痛,甚至失明;或恶心、眩晕耳鸣;或头部麻木、颈项强痛等。现代所谓青光眼、血管性头痛、鼻炎、脑肿瘤、神经性头痛等都可出现头风症象。

〔3〕五藏:中医名词。指心、肝、脾、肺、肾。有时泛指体内脏器。

【译文】

甘菊性平。正月采集的甘菊嫩叶,可用来作羹。五月五日采收茎枝,九月九日采花。

[甘菊的叶、茎、花]都可用来治头风、眼发花、流泪。消除烦热,有利于五脏。野生的苦菊不可[充作甘菊]使用。

天门冬 〔1〕

补虚劳,治肺劳,止渴,去热风 〔2〕 。

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后服之。若曝干,入蜜丸尤佳。亦用洗面,甚佳。

【注释】

〔1〕天门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 Asparagus cochichinensis (Lour.) Merr.的块根。

〔2〕热风:中医名词,又名风热。指风和热邪相结合的病邪,常引起发热、畏风、咳嗽、口渴、咽痛等症状。

【译文】

天门冬补益虚劳,治肺劳,止渴,驱除风热。

刮去[天门冬块根]外皮,抽去木质心,加蜂蜜同煮,饭后服用。如果晒干、制成蜜丸服用更好。用它[浸水]洗脸,非常好。

地黄 〔1〕

微寒。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

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注释】

〔1〕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的根茎。经蒸、晒等方法加工后称为熟地黄,性温,专于滋阴养血,生精补髓。生地黄未经蒸晒,性凉,用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译文】

地黄性微寒。加少量的蜂蜜煎煮,或水浸后服用;或用水煎汤,或加酒[浸渍]后饮用均可。

黄生用则性寒,主治牙齿疼痛,咳唾鲜血,骨折创伤。它的叶可以做成羹。

薯蓣 〔1〕

治头疼,利丈夫,助阴力。和面作馎饦,则微动气 〔2〕 ,为不能制面毒也 〔3〕 。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也。

【注释】

〔1〕薯蓣: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的块茎。又名山药、淮山。既是常用中药,又是日常食品,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

〔2〕动气:某些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即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脏腑的“气”(功能)各有正常运行秩序,如肺气、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顺,肝气以条达为顺等等。扰动脏气,表现不一。如扰动脾胃之气,则症见腹胀、肠鸣、腹中有气攻冲作痛等。

〔3〕面毒:古人认为小麦制成面以后,性质由凉变热。热性壅积,食后可出现不适,被认为是“面毒”的作用。《本草拾遗》:“小麦皮寒肉热。”宋《图经本草》:“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其皮为麸,性复寒。”进食面食时,配合吃点醋,被认为是解面毒的好办法。

【译文】

薯蓣治头疼,有益于男子,能强阴壮力。将它和面做成面片煮熟食用,则会有轻微的动气反应,这是因为薯蓣不能消面毒的缘故。[食用时将薯蓣]煮熟后拌和蜂蜜,或者用水煮,或者制成粉,都很好。干燥后入药更妙。

白蒿 〔1〕

寒。春初此蒿前诸草生。捣汁去热黄及心痛 〔2〕 。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菹,甚益人。又,叶干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饮和一匙,空腹服之。

子:主鬼气 〔3〕 ,末和酒服之良。又,烧淋灰煎,治淋沥疾 〔4〕 。

【注释】

〔1〕白蒿:为菊科植物大籽蒿 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 ex Willd.的全草。幼嫩时漂去苦水,或用醋腌后可供食用。

〔2〕热黄:湿热型黄疸。症见发热口渴,身、目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腹胀胁痛。包括今急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胆囊炎等。

〔3〕鬼气:即鬼物邪气。古人将某些精神失常(如言语错乱,啼哭惊走,癫狂昏乱,喜怒悲笑失常等)病症,归因于鬼气。

〔4〕淋沥:中医病名。症见小便涩痛,尿频数,多因热邪下注所致。

【译文】

白蒿性寒。初春时比其他植物冒芽要早。[用全草]捣取汁,可治热黄和心口痛。将它的新鲜叶片揉搓后,用醋腌制成酸菜,对人很有益处。又,叶片干燥后研成末,夏天突然患水泻或痢疾,可以用米汤调[白蒿叶末]一汤匙,空腹时服用。

子(果实)可主治鬼气[引起的疾病]。研末和酒同服,效果好。又,烧成灰后,[用水]淋灰,[过滤,取水]煎服,治淋沥疾。

决明子 〔1〕

平。叶:主明目,利五藏,食之甚良。

子:主肝家热毒气 〔2〕 ,风眼赤泪。每日取一匙,挼去尘埃,空腹水吞之。百日后,夜见物光也。

【注释】

〔1〕决明子:为豆科植物 Cassia tora L.的种子。中医认为本品性凉,可以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现代用法多将它微炒、研末,冲服代茶。可治疗高血压、习惯性便秘等。

〔2〕肝家:《大观本草》作“人患”。 热毒:中医病理名词。热即热邪,热邪太盛称之为热毒。热毒可引起各种热性、阳性的实证,如痈疮肿毒、便血发斑等。

【译文】

决明子性平。叶可以明目,有利于五脏,吃用效果很好。

种子能治疗肝脏的热毒,[肝]风引起的红眼、流泪等症。每天取一汤匙,揉搓去尘土,空腹用水送服。一百天后,夜间可以看得见东西。

生姜 〔1〕

温。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 〔2〕 。八九月食,伤神。

除壮热,治转筋,心满。食之除鼻塞,去胸中臭气,通神明 〔3〕 。

又,冷痢 〔4〕 :取椒烙之为末,共干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馄饨子,服二七枚。先以水煮,更稀饮中重煮 〔5〕 。出,停冷吞之。以粥饮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

谨按: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又,姜屑末和酒服之,除偏风 〔6〕 。汁作煎,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 〔7〕 ,神验。

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差。

又,皮寒。[姜]性温。又,姜汁和杏仁汁煎成煎 〔8〕 ,酒调服,或水调下,善下一切结实冲胸膈。

【注释】

〔1〕生姜: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新鲜根茎。干燥后的姜称作干姜。

〔2〕心智:中医认为心的功能之一是“主神志,智慧出焉”,即人的精神活动(思维、智慧、情感等)取决于心。“心智”即这一功能的表现形式,体现在智慧、聪明等方面。

〔3〕通神明:神明即人的精神,属于心的功能。“通神明”指使人的精神状态畅达、开朗而又健康。

〔4〕冷痢:痢疾的一种类型,一作冷利,又名寒痢。表现为大便呈白冻状(黏液或脓液),或色青,质稀气腥,伴见里急后重,口不渴,吃生冷物会加重病情,小便清长,病程较久。

〔5〕稀:《大观本草》作“之”。

〔6〕偏风:中医病证名。又称偏枯,或半身不遂。症见一侧上下肢瘫痪,或兼疼痛。久则患肢肌肉痿缩枯瘦。

〔7〕结实:中医病证名。饮食等停积结聚在胃肠,引起腹胀,呕吐酸腐,嗳气泛酸,不思饮食,便秘等症状。此属胃腑实证,又称胃家实。

〔8〕煎:《大观本草》作“膏”。

【译文】

生姜性温。去痰下气。多食降低心智响。八九月进食生姜,伤人精神。

可以消除高热,治疗转筋、胸口满闷。食用生姜能解除鼻塞,清除胸中的不正常气味,通神明。

又,治疗冷痢,取花椒烘烤后研成细末,再加入等量的干姜末,用醋和面,做成小馄饨,一次吃十几枚。[煮食方法]:先用水煮馄饨,再用稀米汤重煮。捞出停凉以后吞服,用粥送下。空腹时服,每天吃一次为好。

谨按:[生姜可以]止呕逆,消散烦闷,开胃气。又,姜制成屑末,和酒一同服用,可治疗偏风。生姜汁煎煮浓缩成膏,可消除各种[胃肠]结实、上冲胸膈的不良气体,效果很好。

又,胃气虚弱,[兼患]风热,不想吃东西[的患者],可用半个鸡蛋壳的生姜汁,少量生地黄汁,一汤匙蜂蜜,用水三合调和,一次全部服下,很快痊愈。

又,生姜皮性寒,[去皮的生姜]性温。

又,生姜汁配合杏仁汁,煎煮成膏,用酒调服,或用水送服,能较好地消除因各种[肠胃]结实引起气上冲胸膈的病症。

苍耳 〔1〕

温。主中风、伤寒 〔2〕 头痛。

又,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

拔丁肿根脚 〔3〕 。

又,治一切风:取嫩叶一石,切,捣和五升麦糵,团作块,于蒿、艾中盛二十日,状成曲。取米一斗,炊作饭。看冷暖,入苍耳麦糵曲,作三大升酿之。封一十四日成熟。取此酒,空心暖服之,神验。封此酒可两重布,不得全密,密则溢出。

又,不可和马肉食。

【注释】

〔1〕苍耳:为菊科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 ex Widd.,其果实、茎、叶均可药用。可祛风胜湿,通窍,止痛。

〔2〕中风、伤寒:中医的两种病证名。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症。《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伤寒,指感受寒邪的病症。《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感冒风寒后,头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3〕拔丁肿根脚:《证类本草》仅引此类字,未载用药法。考宋《本草图经》载:“治丁肿困甚者,生捣根叶,和小儿溺绞取汁,令服一升,日三。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上,须臾拔出根,愈。”译文据此增补治法。

【译文】

苍耳性温。主治中风或伤寒引起的头痛。

又,患疔疮肿毒,身体困重,用新鲜苍耳的根、叶捣烂,加入小儿尿一起绞取汁液,冷服一升,每日三次,很有效验。

[又,将苍耳草烧灰,拌和腊月的猪油封盖疔疮疮面],可拔出疔疮肿毒的根脚。

又,治疗一切风邪:取嫩叶一石,切碎;将五升麦芽[与苍耳叶]拌和,捣烂,用手团成块。[将此团块]在青蒿、艾中放置二十天,使它变成曲状。然后用一斗米,做成饭,待温度降到合适的时候,放进苍耳麦芽曲三大升,用它来酿酒。经密封十四天后酒成熟。取此酒加热,空腹饮用,效果特好。封盖这种酒时,只需用两层布,不能完全密封,过于严密则酒会溢出。

又,苍耳不可和马肉同吃。

葛根 〔1〕

蒸食之,消酒毒 〔2〕 。其粉亦甚妙。

【注释】

〔1〕葛根:入药多用豆科植物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的块根,食用多取家种的甘葛(粉葛) P. thomsonii Benth.的块根。切块煮熟可用作果品。葛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叫“葛粉”,可供食用。葛根是一味常用中药,有发表解肌,解热生津之效。

〔2〕酒毒:酒性大热,过量饮用会引起中毒。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人饮之使体弱神昏,是其有毒故也。”古人认为过量饮酒后各种不适或中毒反应,都是酒毒所致。常用葛花(或葛根)、枳椇、赤豆花、绿豆粉等性凉之物来解酒毒。

【译文】

将葛根蒸熟后食用,可以消除酒毒。葛根的淀粉也有很好的效果。

栝楼 〔1〕

子:下乳汁。

又,治痈肿:栝楼根苦酒中熬燥,捣筛之。苦酒和,涂纸上,摊贴。服金石人宜用 〔2〕 。

【注释】

〔1〕栝(guā)楼:又名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其果实(栝楼实)、种子(栝楼子)、根(栝楼根,又名天花粉)均为常用中药。栝楼实可润肺化痰,宽胸润肠。天花粉能生津止渴,排脓消肿。

〔2〕金石:或称丹石,指道家用于修炼的某些药物,以丹砂(朱砂)、硫黄及多种矿物乃至金属组成。这些丹石药具有一定的毒性,易使人发热、口渴甚至狂躁。减低或消除丹石药热毒的办法常称之为“下丹石”或“压丹石毒”等。

【译文】

栝楼的种子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又,治痈疮肿毒:栝楼根和醋一起煮熬,[醋熬干后将栝楼根]干燥,捣成末,过筛。用醋调和[栝楼根粉末]涂在纸上,摊贴[在患处]。常服用金石药的人适合使用。

燕𧄏子 〔1〕

平。右主利肠胃 〔2〕 ,令人能食。下三焦,除恶气。和子食更良。江北人多不识此物,即南方人食之 〔3〕 。

又,主续五藏音声及气,使人足气力 〔4〕 。

又,取枝叶煮饮服之,治卒气奔绝。亦通十二经脉 〔5〕 。其茎为通草,利关节拥塞不通之气 〔6〕 。今北人只识通草,而不委子功。其皮不堪食。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

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 〔7〕 、金疮 〔8〕 、踒折 〔9〕 。煮汁酿酒妙。

【注释】

〔1〕燕𧄏子:为木通科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白木通 A. trifoliata var . euatralis (Diels)Rehd.及木通 A. quinata (Thunb.) Decne.的果实。又名八月札。其茎即中药木通。燕𧄏子富含糖类,成熟后香甜味美。

〔2〕利:《嘉祐本草》作“厚”。

〔3〕即南方人食之:《嘉祐本草》作“江南人多食”。

〔4〕又,主续……气力:《嘉祐本草》作“又续五藏断绝气,使语声气足”。

〔5〕十二经脉:中医名词,为人体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条经脉组成,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人体的营卫气血不断地循环运行于其中。

〔6〕利关节……之气:《嘉祐本草》作“食之通利诸经脉拥不通之气”。

〔7〕鼠瘘:中医病名。多发于颈项、腋下等处。初起出现结块如豆,后渐增大、且连成串。若溃破则出稀脓液,或夹豆渣样分泌物。此愈彼起,久不收口,可形成瘘管。清·莫枚士研经言》:“瘘之称鼠,亦取串通经络为义。”又称瘰疬,相当于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等病。

〔8〕金疮:中医病名,又称金创。指由金属刃器损伤肢体所造成的创伤。

〔9〕踒(wō)折:肢体猛折而造成的筋骨受伤。

【译文】

燕𧄏子性平。有益于肠胃,使人食量大增。可以通利三焦,消除恶气。连种子一起吃更好。江北人多不知道此物,但南方人多食用它。

又,能在人五脏衰竭、言语、气息难以接续时发挥补气作用,使人气力复壮。

又,取其枝、叶煮汤饮用,治突然发作气往上冲、上气不接下气之症。也可以疏通十二经脉。它的茎即“通草”,可以通利关节,驱除其间的壅塞不通之气。现在北方人只知道用通草,而不很了解燕𧄏子的功效。燕𧄏子的外皮不可食用。煮汤饮用,可疏通妇人的经血。浓煎[燕𧄏子]汤三五盏,血气很快通畅。

又,[其茎枝]能消除寒热邪气,疏通壅塞之气。又可治鼠瘘、金创、踒折。煮取汁液,用来酿酒更妙。

百合 〔1〕

平。主心急黄 〔2〕 ,蒸过,蜜和食之。作粉尤佳。红花者名山丹,不甚良 〔3〕 。

【注释】

〔1〕百合:栽培品主要是百合科植物百合 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 . colchesteri Wils.,食用其鳞茎。有润肺止咳,清心宁神之功。开红花的山丹,系百合同属植物( L.concolor Salisb.),野生,一般不作食品,可入药,作用同百合。

〔2〕心急黄:急黄乃脾胃热盛,突然发黄。初起发热,心战心闷气喘,危及生命,又称心黄。或发病急骤,黄疸迅急加深呈橘红色。重者昏迷说胡话,高热、胸闷腹胀,吐衄便血等,为黄疸中的危重症。

〔3〕不甚良:《大观本草》作“不堪食”。

【译文】

百合性平。治疗心急黄,将百合蒸熟,调蜂蜜同食。制成粉食用尤其好。开红花的叫“山丹”,[作用]不是很好。

艾叶 〔1〕

干者并煎者,金疮,崩中 〔2〕 ,霍乱 〔3〕 ;止胎漏 〔4〕 。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

艾实:又治百恶气 〔5〕 ,取其子,和干姜捣作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三十丸服,以饭三五匙压之 〔6〕 ,日再服。其鬼神速走出,颇消一切冷气 〔7〕 。田野之人与此方相宜也。

又,产后泻血不止,取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便止,妙。

【注释】

〔1〕艾叶: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古人常取其嫩叶与米面做成食品。干燥的叶可入药,有理气血、散寒湿、暖子宫、止血、安胎等功效。果实(艾实)亦入药,可理中散寒。

〔2〕崩中:中医病名。指不在月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很急的一种妇科病症。

〔3〕霍乱:中医病名。以起病急,大吐大泻,烦闷不舒为特征。因“挥霍之间,便致缭乱”得名。相当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病,非后世西医所称的霍乱、副霍乱。

〔4〕胎漏:中医病名。指妊娠期阴道不时少量下血。中医认为系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原因引起病证。

〔5〕恶气:泛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尤其是能引起传染病或中毒的凶险邪气。

〔6〕压:服用某些药物之后,常吃些饭食以预防药气上涌引起不适,称之为“压”。

〔7〕冷气:《证类本草》所引“食疗”原作“冷血”《嘉祐本草》引“孟诜”作“冷气”。考《药性论》有一相似单方云:“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故取“冷气”为正。

【译文】

干艾叶或浓煎艾叶,都可治金疮、崩中、霍乱。能止胎漏。春初采叶,做成干饼子,加生姜一同煎服,可以止腹泻或痢疾。三月三日,采叶制成煎膏,对冷疾很有效。若患冷气[类疾病],可取舂捣得很细软的艾叶,用面裹做成馄饨,形状像弹子差不多大。

艾实可治多种恶气[引起的疾病]。取其果实,和干姜一起捣成细末,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蜜丸,空腹服用三十丸,然后立刻吃三五汤匙饭,压一压药气。一天服两次,可使[致病的]“贵神”很快排出体外,非常有助于消除一切冷气。农村的体力劳动者适合于使用这个方子。

又,产后不停地出血,量很多,可取干艾叶半两炒过,与半两老生姜一道煎成浓汤,吃一服就可以止血,效果好。

小蓟 〔1〕

根:主养气。取生根叶,捣取自然汁,服一盏,立佳。又,取菜煮食之,除风热。

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

叶:只堪煮羹食,甚除热风气。又,金创血不止,挼叶封之即止。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注释】

〔1〕小蓟(jì):又名蓟菜。为菊科植物刺儿菜 Cephalanoplos segetum (Bge.)Kitam.,全草(蓟菜)幼嫩时可食用。根(小蓟根)为常用中药,可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

【译文】

小蓟根能补养精气。取新鲜的根、叶,捣烂,榨取自然汁,服一盏,立时见效。又,取蓟菜煮食,可除风热。

小蓟根可用治崩中。又,女子月经过多,可捣[根取]汁半升服用。

叶只能用来煮成羹食用,对解除风热很有效。又,受刀伤出血不止,将叶揉烂,封在伤口上即可止血。夏天炎热,令人烦闷不已,可捣叶取汁半升,服后马上就好。

恶食 〔1〕

根:作脯食之良。

热毒肿 〔2〕 ,捣根及叶封之。

杖疮 〔3〕 、金疮,取叶贴之,永不畏风 〔4〕 。

又瘫缓及丹石风毒,石热发毒。明耳目,利腰膝,则取其子末之,投酒中浸经三日,每日饮三两盏,随性多少。

欲散支节筋骨烦热毒,则食前取子三七粒,熟挼吞之,十服后甚良。

细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饭煮食 〔5〕 ,尤良。

又,皮毛间习习如虫行,煮根汁浴之。夏浴慎风。却入其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注释】

〔1〕恶食: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果实,今称牛蒡子,为常用中药。性凉,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牛蒡根含蛋白质、菊淀粉及牛蒡糖等,古人常用鲜根作菜食用。

〔2〕热毒肿:热毒引起的痈肿,局部红、肿、热、痛,也可引起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兼见口渴、舌红、苔黄、小便黄等症。

〔3〕杖疮:古代因受刑(杖打)而致的创伤,伤口感染后也会形成疮面。

〔4〕风:这里指引起伤口感染的风毒。中医认为破伤风即外伤创口中了风邪引起的疾病;蓐风即产后伤损处为风邪侵犯所致,均可见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严重症状。西医的因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疾病即属此类。

〔5〕本条原缺主治,今译文据《证类本草》所引《药性论》相近条文补入。

【译文】

将恶食的根制成果品食用,很有好处。

患热毒肿,可将根、叶捣烂,封盖患部。

治杖疮、金疮,取叶贴在伤口上,不用害怕[感染]风毒。

又可以治疗瘫痪,以及丹石引起的风毒。丹石性药,可引发热毒。使耳聪目明,腰膝强健,则可取[牛蒡]子研末,投入酒中浸渍三天。每天可饮酒三两盏,以平素酒量决定服用量。

要想消散肢体关节、筋骨之间的热毒烦痛,则在吃饭前取[牛蒡]子二十余粒,反复搓揉后吞服,吃十剂后可获好效果。

将根细切如小豆大小,拌和面粉煮食,以此当饭,[对消除胀满壅塞]尤其好。

又,皮肤毛孔之间痒习习、像有小虫爬行似的,可用煮[牛蒡]根的水洗澡。夏天[用此汤水]洗澡时要小心避风。再将[牛蒡]子炒过,研末当茶,一次煎服三小匙,能通利小便。

海藻 〔1〕

主起男子阴气,常食之,消男子 疾 〔2〕 。南方人多食之,传于北人 〔3〕 。北人食之,倍生诸病,更不宜矣。瘦人,不可食之。

【注释】

〔1〕海藻:海生藻类植物,多数可食、药两用。今所用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 Sargassum fusiforme (Harv.)Setch.或海蒿子 S. pallidum (Turn. C. Ag.)的全草。含有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及一定量的碘。古人常将海生藻类植物洗捋去腥气,和米面蒸食,为日常菜茹,荒年亦可充粮,甚有益于人体健康。中医认为海藻可软坚,消痰,利水,泄热。它所含的碘,对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瘿瘤)有特殊疗效。近年用于降血脂,治疗高血压等病。

〔2〕“主起”句:此据《嘉祐本草》所引。《医心方》作:“食之,起男子阴恒食消男子,, 。” ,一作“ ”,即睾丸肿大。参“狐”条注〔3〕。

〔3〕北人:《大观》作“北方”。

【译文】

海藻能使男子性功能增强。经常食用,可消除男子的 疾。南方人经常食用,后来传给了北方人。北方人食用海藻,反倒更多地引起一些毛病,大概是不适合吃这种食品。形体消瘦的人,不要食用它。

昆布 〔1〕

下气 〔2〕 ,久服瘦人。无此疾者,不可食。海岛之人爱食,为无好菜,只食此物。服久,病亦不生。遂传说其功于北人。北人食之,病皆生,是水土不宜尔。

【注释】

〔1〕昆布:为海带科植物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黑昆布 Ecklonia kurome Okam.及裙带菜 Undaria pinnatifda (Harv.)Sur.的叶状物。其所含成分及功效均与上条“海藻”相似。本条内容见于《证类本草》引用,列于“昆布”条下。它与《嘉祐本草》在“海藻”条下引述的“孟诜云”内容相似,可互相参见。古代对海藻、昆布原植物的描述较混乱,今按现时品种分成两条。

〔2〕下气:中医治法名称。中医所说的气可用来泛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机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不同脏器的气走向不一(如胃气宜降、脾气宜升)。人体依靠气的循环运动,维持着血液、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及代谢产物的排泄。如果气的运动停滞或者逆乱,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如腹中结气作痛、痰涎壅滞、水肿、喘咳等)。该向下运动的气不下降或反而上冲,就会出现气滞腹胀、痰郁胸闷、咳喘呕逆等症。解除这类病证的常用治法即“下气”。

【译文】

昆布下气,长期食用使人体瘦。没有[阳痿、疝气之类]疾病的人,不可食用。海岛上的人们喜欢食用它,是因为当地没有别的好菜,只得食用此物。经常食用,也不会产生什么毛病。于是它的作用就在北方人中间传开了。北方人吃了它之后,就出现了好些毛病,这大概是水土不相适应吧。

紫菜 〔1〕

下热气,多食胀人。若热气塞咽喉,煎汁饮之。此是海中之物,味犹有毒性。凡是海中菜,所以有损人矣。

【注释】

〔1〕紫菜:为红毛菜科植物甘紫菜 Porphyra tenera kjellm.及其同属多种近缘植物的叶状体。功效与海藻、昆布亦相近。含多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碘及较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丰富。性寒,味甘咸,并无毒性。用以利咽喉,养心清热,治瘿瘤脚气。

【译文】

紫菜清热下气,但过多食用会使人腹胀。假如因热气上逆,气塞咽喉,可以煮紫菜汁饮服。这是海中的植物,其味还是某种毒性。因此,一般海中的菜蔬,都可能有损人体健康。

船底苔 〔1〕

冷,无毒。治鼻洪,吐血,淋疾 〔2〕 ,以炙甘草并豉汁浓煎汤 〔3〕 ,旋呷。

又,主五淋 〔4〕 ,取一团鸭子大,煮服之。

又,水中细苔,主天行病 〔5〕 ,心闷,捣绞汁服。

【注释】

〔1〕船底苔:《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日华子”。本品指生长在船身水线下的某些低等苔藓之类的植物。下文水中细苔也是指生长在水中的某些细小的藻类植物。我国古代用作食品或药物的藻类种类极多,现知包括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等许多种植物。日常食用的以海水藻类为主。某些淡水藻类植物也可供食用。干燥后的藻类均可称作“干苔”。海水藻类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碘的含量尤其丰富。在肉类或米食中加入这些藻体,有助于消化。中医认为海生藻类功效大多相似,可参见海藻、昆布条。

〔2〕淋疾:中医病名。指尿频、尿急、排尿障碍与涩痛淋沥等疾患。根据症状又分作五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

〔3〕汤:《大观》作“温”。

〔4〕五淋:见本条“淋疾”注。

〔5〕天行病:中医名词。指广泛流行的急性传染病。

【译文】

船底苔性冷,无毒。治鼻腔大出血,吐血,淋疾:用炙甘草及豆豉汁[和船底苔一起]煎成浓汤后饮服。

又,主治五淋:取鸭蛋大的一团船底苔,煮后服用。

又,水中细苔:主治天行病,心中烦闷,将船底苔捣烂绞汁饮服。

干苔 〔1〕

味咸,寒 一云温 。主痔,杀虫,及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之。

又,心腹烦闷者,冷水研如泥,饮之即止。

又,发诸疮疥,下一切丹石,杀诸药毒。不可多食,令人痿黄,少血色。

杀木蠹虫,内木孔中。但是海族之流,皆下丹石。

【注释】

〔1〕干苔:《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日华子”。干苔,为石莼科藻类植物浒苔 Enteromorpha prolifera (Muell. ) J. Ag及其多种同属近缘植物的藻体,可供食用。

【译文】

干苔味咸,性寒(一说性温)。治痔疮,杀虫,以及用于霍乱呕吐不止,煮干苔汁服用。

又,治疗心烦、腹中闷胀的患者,用冷水研磨干苔成泥状,饮用后就可痊愈。

又,干苔可以引发各种疮疥,排解一切丹石药[的不良作用],消除各种药物的毒性。不可多食,否则可使人面色痿黄,缺少血色。

可以杀死木蠹虫,将干苔放进[被蛀空的]树孔中。凡是生活在海里的生物,都能排解丹石药[的毒性]。

蘹香 〔1〕

[恶心] 〔2〕 ,取蘹香华、叶煮服之。

国人重之,云有助阳道 〔3〕 ,用之未得其方法也。生捣茎叶汁一合,投热酒一合,服之治卒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肠气 〔4〕 。

【注释】

〔1〕蘹香:即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为常用调味品,也可入药。性温,味辛,气芳香。能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常用治寒疝、胃寒痛等病证。茎、叶亦可煮食,辟秽安胎,理气止痛。

〔2〕恶心:此条乃《医心方》引“孟诜食经恶心方”,据此补其主治。

〔3〕阳道:男子生殖器官,或泛指男子生殖系统功能。

〔4〕小肠气:疝气的俗称。

【译文】

治恶心,取蘹香花和叶煮汤饮用。

我国的人们很看重蘹香,说它有助于阳道,但运用时又不得其法。将新鲜的蘹香茎、叶捣汁,取一合,掺入热酒一合,饮服后可治疗突发的肾气上冲两胁,如刀刺一样疼痛,连喘气也觉得疼痛。对疏理小肠气也很好。

荠苨 〔1〕

丹石发动,取根食之尤良。

【注释】

〔1〕荠苨:古代荠苨、桔梗、沙参三物因形似常彼此充代,很难确定古医籍所用荠苨的植物来源。今植物学将桔梗科植物 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名为“荠苨”,药用其根。民间多用其根为果、菜,可用蜜渍制成果脯。性寒,味甘。可清热,解毒,化痰。

【译文】

丹石药引起中毒反应时,取荠苨根进食,很有好处。

蒟酱 〔1〕

温。散结气 〔2〕 ,治心腹中冷气。亦名土荜拨。岭南荜拨尤治胃气疾 〔3〕 ,巴蜀有之。

【注释】

〔1〕蒟(jǔ)酱:为胡椒科植物蒟酱 Piper betle L.的果穗。后世多用其叶(蒌叶),味辛气香,广东等地的人常将此包槟榔同吃。性温,味辛。有温中下气,消痰散结之功。其果穗的作用与另一种胡椒科植物荜拨 Piper Longum L.相似。

〔2〕结气:一作“气结”。常因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引起腹中气机滞结,出现腹胀,或痛处攻冲不定,胸闷胁痛等症。嗳气或放屁后疼痛减轻。

〔3〕胃气疾:指胃的功能失调,表现为胃脘痞胀或作痛、嗳气、呕逆清水、食欲减退等。参“野鸡、白鸭”条注〔2〕“平胃气”。

【译文】

蒟酱[果穗]性温。能消散腹中结气,治疗冷气停积在胸腹中。也叫做“土荜拨”。岭南的荜拨用来治疗胃气疾特别好,巴蜀也有这种荜拨。

青蒿 〔1〕

寒。益气长发 〔2〕 ,能轻身补中 〔3〕 ,不老明目,煞风毒。捣傅疮上,止血生肉。最早,春便生 〔4〕 ,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治骨蒸 〔5〕 ,以小便渍一两宿,干,末为丸,甚去热劳。

又,鬼气,取子为末,酒服之方寸匕 〔6〕 ,差。

烧灰淋汁 〔7〕 ,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注释】

〔1〕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及青蒿 A. carvifolia Buch.-Ham.的全草。幼嫩可取作香菜。性寒,气香。能解暑清热,除蒸,抗疟。

〔2〕益气:又称补气。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这里的“气”,主要指脾、肺之气。气虚证的表现多见倦怠乏力、声低懒言、面色 白、自汗怕风、大便滑泄等症。

〔3〕轻身:体重减轻,身体轻便。道家认为某些药物能使轻身,最终可飞升上天,成为神仙。故古代受道教服食影响的某些药书中,常可见“轻身不老神仙”之类的药效描述。

〔4〕便:《大观本草》作“前”。

〔5〕骨蒸:中医病名。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症见潮热,盗汗,心烦少睡,手足心发热,小便黄赤等,属于劳瘵之类。今所谓结核病多出现骨蒸。

〔6〕方寸匕:古代量药的器具。匕,即匙。一方寸匕,为体积正方一寸的容量。相当于十粒梧桐子大小,一说约等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

〔7〕烧灰淋汁:用草木灰淋汁治皮肤瘢痕黑子,或腐蚀恶疮,是中医古代常用的方法。植物烧灰后,主要含氧化钾(K2O)、二氧化硅(SiO2)、氧化钙(CaO)等成分。用水浇淋后,滤去灰渣,溶液中含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钙Ca(OH)2等碱性溶液。用此溶液可以洗涤污垢。如果配合生石灰Ca(OH)2水,可显示强碱性,用来腐蚀皮肤,清除恶疮或消除皮肤黑子有效。

【译文】

青蒿性寒。补气、促使头发生长,还能轻身,补益脾胃,抗衰老,明目,消除风毒。捣[新鲜青蒿茎叶]敷在疮面上,能止血、长肉,[促进疮口愈合]。[青蒿萌芽]最早,初春萌生,嫩叶布满白毛的就是。[将鲜青蒿]用香醋腌成酸菜,对人有益。治疗骨蒸,用小便浸渍青蒿一两昼夜,取出干燥后,研末,做成丸剂服用,对消除劳热十分有效。

又,治疗鬼气,取果实研为末,酒送服一方寸匕,可以治愈。

[取青蒿全草]烧成灰,用水浇淋[灰烬],澄取水液,和[生]石灰一起煎煮,可治恶疮和皮肤瘢痕黑子。

菌子 〔1〕

寒。发五藏风壅经脉 〔2〕 ,动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

又,菌子有数般,槐树上生者良。野田中者,恐有毒,杀人。

又,多发冷气,令腹中微微痛。

【注释】

〔1〕菌子:即菌类植物的子实体。古代所谓檽(ruǎn)、蕈、菇、芝都属于菌子,多来源于担子菌纲的某些科属。常见的食用或菌用真菌有香菇(香菌)、蘑菇、木耳、灵芝等。许多食用真菌营养丰富,为食中佳品。但也有些野生菌类有毒,误食常引起严重中毒症状,甚至致人死命。

〔2〕五藏风:即内风。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㖞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这些症状的出现像风一样急骤、动摇而多变,故以风命名。平素所说的“中风”即内风扰动所致。但本条因食用菌子引起的“五脏风”,似指某些有毒菌子导致的某些中毒反应。下文所引“动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实际上也都属于中毒症状。无毒的食用菌没有这些不良作用。 经脉:《证类本草》作“经络”。

【译文】

菌子性寒。能引发五脏风,使经脉[气血]壅滞,痔疮发作;令人昏昏沉沉,嗜睡,让人胳膊、背上及四肢无力。

又,菌子有好些种类。以生长在槐树上的为好。野田里的菌子,[有的]恐怕有毒,甚至会毒死人。

又,常可引发[脾胃间]的冷气,使人腹中微微作痛。

牵牛子 〔1〕

多食稍冷。和山茱萸服之,去水病 〔2〕 。

【注释】

〔1〕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 Pharbitis nil (L.)Choisy、圆叶牵牛 P. purpurea (L.)Voigt等的种子。含牵牛子苷、脂肪油等成分,可导致泻下。中医认为它性寒,有毒。能泻水消肿,下气杀虫。

〔2〕水病:体内水液、水湿过多引起的疾病,包括水肿、腹水等。

【译文】

牵牛子过多食用会稍微显示一些寒性。和山茱萸一起服用,可以消除水病。

羊蹄 〔1〕

主痒,不宜多食。

【注释】

〔1〕羊蹄:为蓼科植物羊蹄 Rumex japonicus Houtt。叶可作菜。根入药,性寒味苦,有小毒。有清热凉血止血、解毒杀虫疗癣之效。外用内服均可。

【译文】

羊蹄可以止痒,不宜多食。

菰菜、茭首 〔1〕

利五藏邪气,酒皶面赤,白癞疬疡 〔2〕 ,目赤等,效。然滑中,不可多食。热毒风气,卒心痛 〔3〕 ,可盐、醋煮食之。

若丹石热发,和鲫鱼煮作羹,食之三两顿,即便差耳。

茭首:寒。主心胸中浮热风,食之发冷气,滋人齿,伤阳道,令下焦冷滑 〔4〕 ,不食甚好。

【注释】

〔1〕菰菜:为禾本科植物菰 Zizania latifolia (Griseb.)Stapf。其根茎、根、果实(菰米)均可食用。 茭首:又叫茭白、茭笋,是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 Ustilago esculenta Henn.的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的肥大菌瘿,是常食菜蔬之一。性寒,味甘,可止渴,解热毒,除烦,利大小便。

〔2〕白癞:中医病名。病发于皮肤,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皮肤僵硬麻木,关节间发热,手足无力,患部肌肉刺痛感,声哑,视物不清。类似今结核型麻风。 疬疡(lì yáng):又名疬疡风。症见面颊颈项,忽生斑驳,点点相连而圆,似癣。为一种皮肤病。

〔3〕卒心痛:中医病名。即突然发作的心口(胃脘或心前区)痛,类似于现代所称心绞痛。一般所指心痛,则多指胃脘痛(或称胃痛)。

〔4〕下焦冷滑:指肚脐以下的脏器出现某些“冷滑”(如腹泻,大便清冷、稀薄,畏寒,白带清稀,滑精等)的症状。

【译文】

菰菜[根或根茎]可消除五脏的邪气,治酒皶鼻,面部发红,白癞、疬疡,眼睛发红等有效。然而也可令人腹泻,不可多食。治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用盐、醋一起烹煮食用。

假如因服食丹石药引起发热,可以和鲫鱼一起煮作羹,吃上三两顿,就可以治愈。

茭首性寒。治疗心胸之间浮躁烦热。[过多]食用可能引发[腹中]的冷气,损害人的牙齿,伤害阳道,使下焦冷滑,故不吃最好。

萹竹 〔1〕

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 〔2〕 :取叶十斤,细切;以水三石三斗,煮如饧,去滓。通寒温,空心服一升,虫即下。至重者再服,仍通宿勿食,来日平明服之。

患痔 〔3〕 ,常取萹竹叶煮汁澄清。常用以作饭。

又,患热黄、五痔 〔4〕 ,捣汁顿服一升,重者再服。

丹石发,冲眼目肿痛,取根一握,洗。捣以少水,绞取汁服之。若热肿处,捣根茎傅之。

【注释】

〔1〕萹竹:为蓼科植物萹蓄 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全草。嫩茎叶可食用。性寒味苦,能清热除湿,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2〕临死:《证类本草》原作“临水”。今据《药性论》方云:“煮(萹竹)汁与小儿服,主蛔虫等咬心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可知“临水”乃“临死”之误。

〔3〕痔:《证类本草》原作“治”。于义不通,且本方无主治。考《药性论》方云:“主患痔疾者,常取(萹竹)叶捣汁服,效。”是知“治”为“痔”同音致误,因改。

〔4〕五痔:《诸病源候论》作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此处泛指多种肛门疾病。

【译文】

萹竹可治蛔虫引起的心口痛,脸色发青,口中吐白沫,仿佛要死去一样,可取萹竹叶十斤,细切,加水三石三斗,煮[到汁液浓稠]如稀糖时,[滤]去药渣。待温度适宜时,空腹饮药汁一升,蛔虫很快就被排泄出去。病情特别重者可以再次服药。服药后应一夜不再进食,到第二天清晨再服药。

患痔疮者,常用萹竹叶煮汁,澄清后[取清汁]用来做饭。

又,患湿热黄疸、五痔,捣烂萹竹取汁,一次服一升,病重者再次服用。

丹石药毒性发作,[热毒]上冲眼睛,目赤肿痛:可取根一把,洗净,加入少量水,捣烂出汁后,[用布包住药渣],绞取药汁服用。假如有局部发热肿胀处,可将根茎捣烂外敷患部。

甘蕉 〔1〕

主黄疸。子,生食大寒。主渴,润肺,发冷病。蒸熟暴之令口开,舂取人食之 〔2〕 。性寒,通血脉,填骨髓。

【注释】

〔1〕甘蕉:常供食用的蕉类植物有芭蕉科植物甘蕉 Musa paradisiaca L. var. sapientum (L.)O.Ktze.,其果实即香蕉。同属植物芭蕉 M. basjoo Sieb. et Zucc.的种子亦供药用。香蕉性寒味甘,可清热解毒,润肠通便。

〔2〕舂:原误作“春”,形近致误,今正。

【译文】

甘蕉主治黄疸。果实生吃,性大寒。可以止渴,润肺,引发[旧有的]冷病。[种子]蒸熟后曝晒,令种皮裂开口子,然后再舂取种仁食用。[种仁]性寒,可以使血脉流通,骨髓充实。

蛇苺 〔1〕

主胸、胃热气,有蛇残不得食。

主孩子口噤 〔2〕 ,以汁灌口中,死亦再活。

【注释】

〔1〕蛇苺(méi):今作“蛇莓”,为蔷薇科植物蛇莓 Duchesnea indica (Andr.)Focke果实,可作果品。新鲜全草捣汁以供药用,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之功。

〔2〕口噤:牙关紧闭或闭口不言,为多种疾病(如疫毒痢、湿温、破伤风、中风等)发展到后期的危重症状之一。

【译文】

蛇莓可消除胸、胃中的热气。[该植物]如果被蛇咬残过,不能再吃。

治孩子口噤,以蛇莓汁液灌进口中,就是濒死状态也能救得活。

苦芺 〔1〕

微寒。生食治漆疮 〔2〕 。五月五日采,暴干作灰,傅面目、通身漆疮。不堪多食尔。

【注释】

〔1〕苦芺(ǎo):为菊科植物乳苣 Mulgedium tataricum (L.) DC.的全草。清明时节民间常采其嫩苗食用,嫩茎也可生吃。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2〕漆疮:中医病名。即西医所说生漆过敏症。生性畏漆的人感受漆气后,暴露的皮肤突然红肿、焮热发痒,起小丘疹及水泡。重者可遍及全身,并引起发烧、怕冷等全身症状。

【译文】

苦芺性微寒。生吃可治漆疮。五月五日采[全草],晒干后[烧]灰,用来外敷颜面部、眼部或全身发作的漆疮。[平时]不可过多进食。

槐实 〔1〕

主邪气,产难,绝伤。

春初嫩叶亦可食,主瘾疹 〔2〕 ,牙齿诸风疼。

【注释】

〔1〕槐实:为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的果实。古人常采其种子服食,或以嫩果实做汤代茶。性寒味苦,可清肝泄热,凉血止血。嫩叶亦可作菜蔬。

〔2〕瘾疹:中医病名,或作隐疹、 癗,即“荨麻疹”。常见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一的瘙痒性风块,可融合成块,时消时发,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译文】

槐实主治各种邪气[引起的病症]、难产、骨折筋伤。

春初[槐树的]嫩叶也可食用,主治瘾疹,风邪侵犯牙体引起的牙齿疼痛。

枸杞 〔1〕

寒。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根,主去骨热,消渴 〔2〕 。

叶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代茶法:煮汁饮之,益阳事 〔3〕 。

能去眼中风痒赤膜,捣叶汁点之良。

又,取洗去泥,和面拌作饮,煮熟吞之,去肾气尤良 〔4〕 。又益精气。

【注释】

〔1〕枸杞:为茄科植物枸杞 Lycium chinese Mill.或宁夏枸杞 L. barbarum L.。果实(枸杞子)为滋肝补肾明目的常用中药。其汁熬成膏煎,常食甚能补益人。叶片嫩时可用来做羹或充蔬,或用来代茶饮,俗呼为“甜菜”。根皮(地骨皮)可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

〔2〕消渴:中医病名。症见口渴,易饥,尿多,消瘦。根据症状不同,又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病。急性热病中口渴多饮,也或称之为消渴。

〔3〕阳事:指男子性功能或性生活。

〔4〕又,取……尤良:本条原缺药用部位。《药性论》有近似方:“又根皮细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气良。”译文据此补入药用部分、加工方法及补正其主治病症。

【译文】

枸杞性寒。无毒。枸杞叶及果实,均可强壮筋骨,延缓衰老,驱除风邪,补益筋骨,对人有补养作用,消除虚劳。

枸杞根,可以清除骨蒸劳热,治疗消渴。

枸杞叶和羊肉作成羹,尤其善于补益人体。代茶法:煮枸杞叶饮其汁液,对男子阳事有益。

可以去除眼中的风痒赤膜,捣枸杞叶取汁点眼,效好。

又,取[根皮]洗去泥,[切细,]和面粉一起拌和,做成汤饮,煮熟后吞服,对去除肾中[风]气最佳。又能补益精气。

榆荚 〔1〕

平。右疗小儿痫疾 〔2〕 ,小便不利。

又方 〔3〕 ,患石淋 〔4〕 、茎又暴赤肿者,榆皮三两,熟捣,和三年米醋滓封茎上,日六七遍易。

又方,治女人石痈 〔5〕 、妒乳肿 〔6〕 。

案经:宜服丹石人。取叶煮食,时服一顿亦好。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 〔7〕 ,和菹菜食之甚美。消食,利关节 〔8〕 。

又,其子可作酱,食之甚香。然稍辛辣,能助肺气。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又]心腹间恶气,内消之。陈滓者久服尤良 〔9〕 。

又,涂诸疮癣妙 〔10〕 。

又,卒冷气心痛,食之差。

【注释】

〔1〕榆荚:为榆科植物榆树 Ulmus pumila L.的果实。种子称作榆仁。嫩荚仁可作羹食。榆仁、面粉等制成的榆仁酱,历史悠久。榆白皮捣作粉末,可用以充饥。榆树叶暴干为末,可拌菜食用。功效见正文。

〔2〕痫疾:中医病名。或称为“癫痫”。旧有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之说,故多称小儿痫疾。症见患者突然失神,面色泛白,双目凝视,旋即恢复常态。重者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声如羊叫,故俗名“羊痫风”。一般片刻即能苏醒,症状亦消失,但反复发作。

〔3〕又方:此据卷子。本条《证类本草》引作“生榆皮,利小便,主石淋”。《嘉祐本草》引作“生皮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

〔4〕石淋:淋症之一。症见腰侧部酸痛或绞痛,痛连小腹及阴部,排尿频急不畅,有时尿中杂有砂石,或有血尿。相当于泌尿系结石。

〔5〕石痈:中医病名。初起肿块稍硬,不红,头不甚尖,微痛热;热渐消退后,肿块坚硬如石,有根。

〔6〕妒乳肿:中医病名。即乳痈。初起乳房出现硬结,胀痛,排汁不畅,或见恶寒发热。继而肿块增大,红肿剧痛,发热不退,乳内成脓。类似今急性乳腺炎。

〔7〕高昌: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白皮:即将树皮或根皮去外层粗皮后的韧皮部(白色内皮)。

〔8〕“案经”段:此据卷子。《嘉祐本草》引作“服丹石人采叶生服一两顿佳”。《证类本草》补引:“又取叶煮之,时复食一顿,尤良。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之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食之,取利关节故也。”

〔9〕又,其子……尤良:此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子作酱食,能助肺,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消心腹间恶气”。《证类本草》引作“又榆人可作酱食之,亦甚香美。有少辛味,能助肺气,杀诸虫。下气,令人能食。又,心腹间恶气,内消之,尘者尤良”。此补卷子本脱文“气,令人能食。又”六字。

〔10〕原文未说明药用部分,今根据行文顺序定作“榆仁酱”。按榆白皮也有治疮癣的作用,但榆仁酱治疮癣也并非不可。古人利用含有微生物的发酵物来杀菌的例子很多,榆仁酱治疮癣恐即其中之一。

【译文】

榆荚性平。治小儿痫疾,小便不利。

又,患石淋,阴茎又突然红肿者:取榆树皮三两,捣烂,和存放三年的米醋渣滓一起,覆盖在阴茎上,每天换六七遍。

又,可以治疗妇女石痈,妒乳肿。

谨按:适用于服食丹石药的人。取榆树叶煮食,不时地吃上一顿也很好。高昌人经常将榆白皮捣成粉末,和酸菜一起进食,味道很好。能消化积食,通利关节。

又,榆仁可用来制成酱,吃起来很香,但略有些辛辣。能有利于[通调]肺气,驱杀各种[寄生]虫,使胃气顺调,令人增进食欲。又能使心腹之间的不良之气在体内消除掉。经常服食[榆仁酱]的陈年渣滓尤其好。

又,[用榆仁酱]涂敷各种疮癣甚妙。

又,突然发生胃中冷痛,进食[榆仁酱]后可治愈。

酸枣 〔1〕

平。主寒热结气 〔2〕 ,安五藏,疗不能眠。

【注释】

〔1〕酸枣:为鼠李科植物酸枣 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的种仁。有养肝宁心,敛汗生津之效。现代研究认为,本品无论生用或炒熟用,都有镇静催眠的作用。酸枣果实酸滑,可作果品食用。

〔2〕主:原文未指明病位。据《神农本草经》载“(酸枣)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译文补上“心腹之间”四字。

【译文】

酸枣性平。主治[心腹之间]寒热邪气郁结,使五脏安定,治疗失眠。

木耳 〔1〕

寒。无毒。利五藏,宣肠胃气拥、毒气,不可多食。惟益服丹石人。热发,和葱豉作羹。

【注释】

〔1〕木耳:为木耳科植物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L. ex Hook.) Underw.的子实体。乃常食的蔬中佳品,营养丰富。中医谓其可补气耐饥,凉血止血。

【译文】

木耳性寒。无毒。通利五脏,宣散肠胃之间的壅塞之气或毒气。不可多食,只对服食丹石药的人有益。[丹石药引起]热毒发作,[取木耳]和葱、豆豉一起做成羹[食用]。

桑 〔1〕

桑椹:性微寒。食之补五藏,耳目聪明,利关节,和经脉,通血气,益精神。

桑根白皮:煮汁饮,利五藏。 又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

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桑皮:煮汁可染褐色,久不落。

柴:烧灰淋汁,入炼五金家用。

【注释】

〔1〕桑: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果穗(桑椹)可以生吃或酿酒,酸甜可口。能补肝益肾,黑发明目。此外,桑叶、桑根白皮(去外层栓皮及白色韧皮部)、桑皮(树干皮去外层粗皮)、桑柴(桑枝或其他木质部分)都可入药。

【译文】

桑椹性微寒。食用桑椹可补五藏,使耳聪目明,关节灵便,经脉调和。能通调血气,补益精神。

桑根白皮煮汁饮用,对五藏有益。又可以将它研成粉末服用,排除一切风气水气。

桑叶炒炙后,煎水饮用可止渴,[用法]像烹茶、饮茶法一样。

桑皮煮汁可以染褐色,其色能长时间不消褪。

桑柴烧成灰后用水淋过,[滤过的]汁液可供炼金的术士们使用。

竹 〔1〕

淡竹上,甘竹次。主咳逆,消渴,痰饮 〔2〕 ,喉痹 〔3〕 ,鬼疰恶气 〔4〕 。杀小虫,除烦热。

苦竹叶:主口疮,目热,喑哑。

苦竹筎:主下热壅。

苦竹根:细剉一斤,水五升,煮取汁一升,分三服。大下心肺五藏热毒气。

笋:寒。主逆气,除烦热,又动气,能发冷癥 〔5〕 ,不可多食。越有芦及箭笋,新者稍可食,陈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脚气。苦笋不发痰。

竹笋不可共鲫鱼食之,使笋不消成癥病,不能行步。

慈竹: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色白 〔6〕 。取洗之,和姜酱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极验。

慈竹沥:疗热风,和食饮服之良。

淡竹沥:大寒。主中风大热,烦闷劳复。

淡竹筎:主噎膈 〔7〕 ,鼻衄。

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淡、苦、甘外,余皆不堪,不宜人。

【注释】

〔1〕竹:竹有多种,供药用的主要有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慈竹 Sinocalamus affinis (Rendle) McClure等。竹叶、竹茹(茎秆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竹沥(茎秆经烤灼后流出的液汁)、竹实(颖果)、竹笋(幼苗)、竹根(根茎)都可作药用。笋为南方多食的一种菜蔬,以毛竹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的笋较常见。过多食用难消化,食后有嘈杂感,故需与肉类一起烹调,香美爽口。功效见正文。

〔2〕痰饮:中医病名。一般指体内水液转输不利,停积在体腔、四肢等处的一类病症。也特指饮邪留于肠胃,症见形体逐渐消瘦,饮食减少,肠鸣便稀;或见心悸气短、呕吐涎沫等症。

〔3〕喉痹:中医病名。又称“喉闭”。为咽喉肿痛的统称,多见咽喉红肿、吞咽不顺,声音低哑,恶寒发热等症。

〔4〕鬼疰恶气:一般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迁延不愈的慢性病,如劳瘵(结核病之类)。早期古人对此类病认识不足,心存恐惧,故以鬼疰命名,认为是一种“恶气”(很厉害的致病邪气)引起的。

〔5〕冷癥:癥即腹中结硬块、痛有定处的一种病。若其症状属于冷性,则称之为冷癥,如可兼见患部有发冷感,服用热性药或食物后症状减轻,反之进食寒凉物则加重病情,四肢不温,形寒怕冷,小便清长,口不渴等。

〔6〕生蓐似鹿角,色白:《大观本草》引作“生物似鹿角菜,名竹蓐”,鹿角与鹿角菜形状相差太大。但无疑均指某种菌类植物。

〔7〕噎膈:中医病证名。症见胃中饥饿,但食物噎塞、阻隔于咽和胸膈之间;或食物不曾入胃即有痰涎挟食还出。今食道癌等病症可见此证。

【译文】

淡竹最好,甘竹稍次。主治咳嗽气逆,消渴,痰饮,喉痹,鬼疰恶气。杀小虫,消除烦热。

苦竹叶能疗口疮,可清目热,治声音嘶哑、或不能发音。

苦竹茹可消除热气壅积。

苦竹根取一斤细切,加水五升,煮过后取汁液一升,分三次服,可以排出心肺、五脏间的热毒之气。

笋性寒。治疗气上逆,消除烦热。容易动气,能引发冷癥,不可多食。越地(浙江一带)有芦笋和箭笋,新鲜时还可以进食,放置久了则不可吃。淡竹笋和中母笋虽然味道很好,但可以引发背部闷痛、脚气等疾病。苦笋不会引发痰饮。

竹笋不可以和鲫鱼一起进食。[如果二者同时食用],会使竹笋难于消化而成为腹中的结块,令人不能行走。

慈竹夏月遇雨,慈竹上的汁液滴在地上,萌生新苗,形状像鹿角一样;色白,[称为“竹蓐”]。取竹蓐洗净,和姜、酱一起食用,主治各种赤白痢,极有效验。

慈竹沥可驱除热风,和食物、米饮一起服用效果好。

淡竹沥性大寒。主治中风,大热,心烦胸闷,过分劳累即复发等病症。

淡竹茹治噎膈,鼻出血。

竹实可以通神明,使身体轻快,元气充足。

除 竹、淡竹、苦竹、甘竹以外,其余竹类都不能食,对人体没有益处。

吴茱萸 〔1〕

温。右主治心痛,下气,除咳逆 〔2〕 ,去藏中冷。能温脾气消食 〔3〕 。

又方,生树皮,上牙疼痛痒等,[酒煎含之]立止 〔4〕 。

又,[患风瘙痒痛者] 〔5〕 ,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二味和煮,取半升去滓,以汁微暖洗。

如中风贼风 〔6〕 ,口偏不能语者,取茱萸一升,[美豉三升] 〔7〕 ,美清酒四升 〔8〕 ,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三服 〔9〕 ,得小汗为差。

案经:杀鬼毒尤良 〔10〕 。

又方,夫人冲冷风欲行房,阴缩不怒者,可取二七粒,[嚼]之良久 〔11〕 ,咽下津液。并用唾涂玉茎头即怒。

又,闭目者名 子 〔12〕 ,不宜食。

又方,食鱼骨在腹中,痛,煮汁一盏,服之即止,[其骨软出] 〔13〕 。

又,鱼骨刺在肉中不出,及蛇骨者,[捣吴茱萸]以封其上 〔14〕 ,骨即烂出。

又,奔豚气冲心 〔15〕 ,兼脚气上者 〔16〕 ,可和生姜汁饮之,甚良。

微温,主痢,止泻,厚肠胃。肥健人不宜多食。

【注释】

〔1〕吴茱萸:此据卷子本,与《嘉祐本草》引文多合。另《证类本草》“食茱萸”条引“食疗云”,内容与此相近,但方序、药味、剂量等有所差异,姑附于此:“食茱萸,温。主心腹冷气痛,中恶,除咳逆,去藏腑冷,能温中,甚良。又,齿痛,酒煎含之。又,杀鬼毒。中贼风,口偏不语者,取子一升,美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又,皮肉痒痛,酒二升,水五升,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立止。又,鱼骨在腹中刺痛,煎汁一盏服之,其骨软出。又,脚气冲心,和生姜煎汁饮之。又,鱼骨刺入肉不出者,捣封之。其骨自烂而出。又,闭目者名 子,不堪食。”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的未成熟果实。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苦,有小毒。能温中和胃,止痛散寒湿,理气,助阳。口服不宜过量,宜由小量开始,否则易引起眩晕胸闷。文中提到的 子,李时珍认为即食茱萸,果实亦可供食用。今或考食茱萸( 子)即芸香科臭檀吴萸 Evodia daniellii (Benn.) Hemsl.。

〔2〕咳:《嘉祐本草》作“呕”。

〔3〕脾气:指脾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统摄血液等。脾气宜升宜温,吴茱萸性温芳香,有益于脾气健旺。

〔4〕酒煎含之:原缺用法,据《证类本草》引“食茱萸”文补译。

〔5〕患风瘙痒痛者:本条卷子本原缺主治,《嘉祐本草》引作:“又患风瘙痒痛者,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和煮,取一升半去滓,以汁暖洗。”据此补入“患风瘙痒痛者”。

〔6〕风:《嘉祐本草》无。《证类本草》引“食茱萸”亦无。

〔7〕美豉三升:据《证类本草》引“食茱萸”文补译,兼参《千金方·食治》同类条文。

〔8〕四:《嘉祐本草》引作“一”。

〔9〕三:卷子本作二。参《千金方·食治》,当作三。

〔10〕案经:杀鬼毒尤良:《嘉祐本草》作“谨按:杀鬼疰气”。参“竹”条注〔4〕“鬼疰恶气”。

〔11〕嚼:卷子本原脱,据文义拟补。

〔12〕闭目:《嘉祐本草》引作“开目”。按卷子本、《证类本草》“食茱萸”引文及《千金方·食治》均作“闭目”,故以“闭目”为正。

〔13〕其骨软出:原无,据《证类本草》引“食茱萸”文补译。

〔14〕捣吴茱萸:卷子本原脱药物加工及使用法。《医心方》有“捣吴茱萸封上”,《证类本草》引“食茱萸”条作“捣封之”,《嘉祐本草》作“嚼封之”,故补入“捣吴茱萸”四字。

〔15〕奔豚气:中医病名。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作时欲死,后又有停歇,或有腹痛等兼症。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引起。

〔16〕奔豚……上者:《嘉祐本草》作“脚气冲心”。脚气冲心即脚气病危症,症见呼吸急促、心悸烦躁、胸满呕吐、神志恍惚。

【译文】

吴茱萸性温。主治心口痛,使逆气下降,消除咳嗽呕逆,驱除脏腑中的冷气。能温运脾气,消化食物。

又,生[吴茱萸]树皮:治牙齿疼痛作痒,[取皮酒煎煮,口含汁液,]牙疼立止。

又,皮肤起风疹,瘙痒疼痛,可用吴茱萸一升,米酒五升,二物共煮。取汁半升,滤去渣滓,微微加热,擦洗患处。

如果中邪风、口歪不能说话,可取茱萸子一升,[好豆豉三升,]好米酒四升,共煮,经四五滚后,放冷,一次饮半升,一日三次。[服后遍身]有轻微汗出,就可治愈。

谨按:驱杀鬼毒尤其好。

又,有人冲着冷风打算行房事,引起阴茎萎缩、不能勃起时,可取吴茱萸十余粒,[口中嚼上]一段时间,然后咽下唾液,并用唾液涂在阴茎头上,[阴茎]会立即勃起。

又,果实外壳不裂开的叫做“ 子”,不宜食用。

又,吃鱼时鱼骨吞进腹中,引起腹痛,煮吴茱萸汁一盏,服用后痛即止。[鱼骨会软化并被排出体外。]

又,鱼骨刺或蛇骨陷在肉中无法拔出,[捣烂吴茱萸,]封在创口上,骨刺就会坏烂而被排出肉外。

又,奔豚气上冲心,以及脚气冲心,可取吴茱萸和生姜汁一起饮用,甚好。

吴茱萸性微温。主治痢疾,止腹泻,使肠胃功能健旺。肥胖健康的人不宜多食。

槟榔 〔1〕

多食发热。南人生食。闽中名橄榄子。所来北者,煮熟、熏干将来。

【注释】

〔1〕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 Areca catechu L.的种子。生吃、炒用均可。性温,能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所含槟榔碱可使唾液分泌增加,增加肠蠕动,驱除肠寄生虫(绦虫、蛲虫等)。平时嚼食槟榔,可使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松动,很少腹泻或咽痛,可能与所含大量鞣质有关。

【译文】

槟榔多吃了使人觉得发热。南方人生吃槟榔。闽中(今福建)叫它作“橄榄子”。北方的槟榔,都是[从南方]煮熟、熏干后运来的。

栀子 〔1〕

主喑哑,紫癜风 〔2〕 ,黄疸,积热心躁。

又方,治下鲜血,栀子人烧成灰,水和一钱匕服之 〔3〕 ,量其大小多少服之。

【注释】

〔1〕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实。其花含苞未放时可采作菜,炒食。栀子性寒味苦,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效。泻火生用,止血炒黑用。

〔2〕紫癜风:即紫白癜风,俗称“汗斑”。常发于胸、背、颈项等处,初起皮肤出现紫色或白色的斑点,继则蔓延成片,甚至遍及全身,微痒,抓之稍有白屑,夏重冬轻。具有传染性。与今花斑癣相类似。

〔3〕钱匕(bǐ):量器。用汉代五铢钱抄取药末,以不散落为度,叫一钱匕(约相当于2克多一点)。

【译文】

主治声音嘶哑或难以发音,紫癜风,黄疸,心中热邪蕴积而烦躁。

又,治泻下鲜血:将栀子仁烧成灰,用水调和栀子仁灰一钱匕,服用时根据[病人的年龄]大小及[下血的]多少决定服用量。

芜荑 〔1〕

平。右主治五内邪气,散皮肤支节间风气 〔2〕 。能化食,去三虫 〔3〕 ,逐寸白,散腹中冷气 〔4〕 。

又,患热疮,捣为末,和猪脂涂,差。

又方,和白沙蜜治湿癣 〔5〕 。

又方,和马酪治干癣,和沙牛酪疗一切疮 〔6〕 。

案经:作酱食之,甚香美。其功尤胜于榆人,唯陈久者更良。可少吃,多食发热 〔7〕 、心痛,为其味辛之故。秋天食之[尤]宜人。长吃治五种痔病。[诸病不生] 〔8〕 。

又,杀肠恶虫 〔9〕 。

【注释】

〔1〕芜荑:为榆科植物大果榆 Ulmus macrocarpa Hance果实的加工品。将榆荚去膜翅,取种子水浸发酵,加入榆树皮粉、红土、菊花粉混合成糊,切块晒干。也常用来造酱。性温,为常用杀虫消积药。今人多因其气嗅难闻而稀用。

〔2〕主治……风气:《嘉祐本草》引作“主五藏皮肤肢节邪气”。

〔3〕三虫:《诸病源候论》作长虫(蛔虫)、赤虫(姜片虫)、蛲虫。

〔4〕冷气:《证类本草》引作“气痛”。

〔5〕白沙蜜:据《圣济总录》“雄黄膏”治一切癣,用到“沙糖色白者”,可见白沙蜜即浅色的沙糖(非现今精制白砂糖)。

〔6〕疮:卷子本原作“ ”。

〔7〕多食发热:《嘉祐本草》作“伤多发热”。

〔8〕秋天……不生:本句括号中文卷子本原脱,据《嘉祐本草》补。

〔9〕杀肠恶虫:《证类本草》作“杀中恶虫毒”。

【译文】

芜荑性平。主治五脏的邪气,消散皮肤和肢体关节间的风气。能消化食物,驱除三虫,排逐寸白虫,消散腹中的冷气。

又,患热疮,将芜荑捣为末,调和猪油外涂疮面,可获愈。

又,芜荑末拌和白沙蜜治疗湿癣。

又,芜荑末拌和马奶酪治疗干癣,拌和沙牛酪治疗一切疮肿。

谨按:芜荑制成酱食用,非常香美,它的作用更胜过榆仁酱。只有放置很长时间的陈酱才更好。食用时宜少,多吃了会令人感到发热、胃痛,这是因为它具有辛辣味的缘故。秋天食用对人更有益。经常进食可以治疗五种痔疮,使许多疾病不会发生。

又,芜荑可以杀死肠中的恶虫。

茗 〔1〕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注释】

〔1〕茗:即茶叶,为山茶科植物茶 Camellia sinensis O. Ktze.的芽叶。为我国日常最多用的饮料之一。唐代饮茶多采用烹煮茶叶的方法。茶叶含咖啡碱、茶碱、鞣质、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还可利尿、抑菌、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等效果。中医认为茶可清利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甚有益于人。但过量饮用或空腹饮浓茶,亦损人。

【译文】

茗(茶)叶清利大肠,清热化痰。煮取茶叶汁,用它来煮粥喝,效果很好。

又,茶可以下气,使人不至于贪睡,消化隔夜未化的食物。饮茶以当天煮成的茶为好。茶叶经蒸过、捣烂后放上一夜,或饮用[浸泡后]久置陈旧的茶,都可能引动风气。市面上有的茶商或用槐树、柳树初生的嫩芽叶掺杂在茶叶中。

蜀椒、秦椒 〔1〕

温。粒大者,主上气咳嗽,久风湿痹。

又,患齿痛 〔2〕 ,醋煎含之。

又,伤损成疮中风,以面裹作馄饨,灰中炮之,使熟断开口,封其疮上,冷,易热者,三五度易之 〔3〕 。亦治伤损成弓风。

又去久患口疮,去闭口者,以水洗之,以面拌煮作粥,空心吞之三、五匙,以饭压之。重者可再服,以差为度。

又,秦椒 〔4〕 :温,辛,有毒。主风邪腹痛,寒痹 〔5〕 。温中,去齿痛,坚齿发,明目,止呕逆,灭瘢,生毛发,出汗,下气,通神,去老血 〔6〕 ,利五藏。治生产后诸疾,下乳汁。久服令人气喘促。十月勿食,及闭口者大忌,子细黑者是。秦椒白色也。

除客热,不可久食,钝人性灵。

【注释】

〔1〕蜀椒、秦椒:此二名《本经》分别立条。《嘉祐本草》在“秦椒”下、《证类本草》在“蜀椒”下所引文多同。《嘉祐本草》语多简略,今正文以《证类本草》为主校合。蜀椒、秦椒,其原植物均为芸香科植物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及香椒子 Z.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药材“青花椒”)等的果皮。古代据产地不同而有蜀椒、秦椒之分。《证类本草》蜀椒、秦椒分别立条,均引有《食疗本草》佚文,二者实出一源。花椒为常用调料,性温味辛,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之效。

〔2〕患:《嘉祐本草》作“若”。

〔3〕又……易之:本条《嘉祐本草》引作:“又损疮中风者,以面作馄饨,灰中烧之,使热断,使口开,封其疮上,冷即易之。”

〔4〕秦椒:《证类本草》无“秦”字。考此下功效,皆属秦椒,当以《嘉祐本草》所引为是。

〔5〕寒痹:《证类本草》原作“痹寒”。《本经》作“寒痹”,今乙转。寒痹乃中医病名。痹指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导致的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之类的病证。寒痹为寒邪较重的痹证,症见关节疼痛剧烈,遇寒更甚,得热减轻。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症。

〔6〕去老血:《证类本草》原作“去老,益血”。考《嘉祐本草》作“去血”,《别录》作“去老血”,故“益”字当衍。

【译文】

蜀椒、秦椒即今花椒,性温。颗粒大的花椒,治咳嗽上气及迁延日久的风湿痹痛。

又,牙齿疼痛,可用醋煎花椒,取汁口含。

又,因外伤损害形成疮面,又感受风邪,可用面粉裹花椒,做成馄饨,[在热的炉膛]灰中烧烤,使馄饨烤熟,并使它断裂开口,再封在疮面上。[馄饨]冷却后再换热的,可连续换上三五次。此方也用治因伤损而造成的破伤风。

又,治疗口疮长久不愈:将花椒外壳未裂开口的挑拣掉,[其余的]用水洗一遍,和面粉拌煮成粥。空腹吞食三五汤匙,然后吃饭压一压药气。病重者可以再次服用,直到病好为止。

又,秦椒(秦地所产花椒)性温,味辛,有毒。主治风邪引起腹痛,寒痹。可温养中焦,消除牙痛,使牙齿坚固,头发不易脱落,明目,止呕逆,去皮肤瘢痕,促使毛发生长。能发汗、下气,通神明,排除久积的瘀血,有利于五脏。可治疗产妇分娩后的各种疾病,增进乳汁分泌。长期服用令人呼吸急促或气喘。十月不宜吃花椒。花椒外壳不裂开者,特别要忌用。种子细小而色黑者是蜀椒,秦椒的种子是白色的。

花椒又能消除[人体感受的]外界热邪。不可长期食用,否则使人性情愚钝,缺乏灵性。

蔓椒 〔1〕

主贼风挛急。

【注释】

〔1〕蔓椒: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 Zanthoxylum nitidum (Roxb.)DC.的根或茎叶,古人采以酿酒。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可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常用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

【译文】

蔓椒治感风邪而引起[的手足]拘急挛缩。

椿 〔1〕

温。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藏六腑。多食令人神不清 〔2〕 ,血气微。

又,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可取东引细根一大握洗之,以水一大升煮,分再服便断。亦止赤带下 〔3〕 。

又,椿俗名猪椿。疗小儿疳痢 〔4〕 ,可多煮汁后灌之。

又,取白皮一握,仓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甘草三寸炙,豉两合 〔5〕 ,以水一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小儿以意服之。枝叶与皮功用皆同。

【注释】

〔1〕椿(chūn):古本草椿、樗常同条。此据《嘉祐本草》所引。文中“猪椿”,乃樗的别称,故恐夹有下条“樗”的内容,参下条。椿,为楝科植物香椿 Toona sinensis (A. Jnss.)Roem.嫩芽叶(椿芽)炒食,甚香美。茎或根皮去外层粗皮后名椿白皮或椿根白皮,性微寒,能泻热燥湿。常用治疳积,驱蛔。

〔2〕不清:《政和本草》引作“昏”。

〔3〕赤带:中医病名。症见阴道流出色红似血非血的黏液,淋漓不断。长期不愈的赤带,当防癌变。

〔4〕疳痢:中医病名。指疳积患儿合并痢疾。患疳积的小儿多见形体干瘦、面黄毛枯、腹大露筋、精神萎靡,包括今所谓营养不良、慢性消化不良、多种寄生虫病及结核病等。合并痢疾后可见腹痛,里急后重,拉黏液及脓血便等症。

〔5〕合(gě):容量单位,市制十合为一升。

【译文】

椿性温。可引动体内风气。[它的气味]可熏灼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多吃可使人神志不太清爽,并使气血衰微。

又,女子血崩(阴道大量出血)及产后出血不止,月经量多,可取向东生长的椿树细根一大把,洗净,加水一大升同煮,分两次饮服,就可以中止出血。也可用来止妇女赤带。

又,椿的俗名叫“猪椿”。可以治疗小儿疳痢,多煮些椿根皮汁,然后灌给小孩吃。

又,取椿根白皮一把,仓贮较久的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把,炙甘草三寸,豆豉两合,加水一升,煎煮后取半升汁液,一次服完。小儿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服药的量。椿树的枝、叶和椿白皮的功用都相同。

樗 〔1〕

主疳痢,杀蛔虫。又名臭椿 〔2〕 。若和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壅经脉也。

【注释】

〔1〕樗(chū):《证类本草》未引此名。考宋《本草图经》:“樗根煮汁主下血及小儿疳痢”;又臭椿即樗的别名,故以此名立条。樗:为苦木科植物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与香椿为不同科的植物。但历代药书常将此二物合并讨论,功效多同,可互相参见。樗树叶气臭,人多不食。

〔2〕椿:《政和本草》作“楮”。

【译文】

樗主治小儿疳痢,杀蛔虫。又名“臭椿”。假如和猪肉、热面频频进食,就会引起胸腹满闷,这是因为[过量食用后容易引动体内风气]壅塞经脉的缘故。

郁李仁 〔1〕

气结者,酒服人四十九粒,更泻,尤良。

又,破癖气 〔2〕 ,能下四肢水。

【注释】

〔1〕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郁李 Prunus japonica Thunb.及同属多种近缘植物的种仁。果实甘酸,可食。郁李仁富含脂肪油,苦杏苷等。可通便,利尿。

〔2〕癖气:指水液癖积于两胁,有时疼痛。三焦、肠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液,水液停滞不散,又遇寒气,聚而成“癖”。

【译文】

[腹中]气结,用酒送服郁李仁四十九粒,引起腹泻,效果尤其好。

又,能攻破癖气,又可排除[肿胀的]四肢中多余的水液。

胡椒 〔1〕

治五藏风冷,冷气心腹痛,吐清水,酒服之佳。亦宜汤服。若冷气,吞三七枚。

【注释】

〔1〕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的果实。带外皮者晒干为黑胡椒,水浸去外皮者为白胡椒,为日常调味品,亦可入药。性热,味辛。可温中下气,消痰解毒。

【译文】

胡椒治五脏感受风冷,冷气引起胃脘及腹痛,口冒清水,用酒送服胡椒,效果很好。也可以用胡椒煎水服。如果[觉腹中有]冷气,可吞食胡椒二十来粒。

橡实 〔1〕

主止痢,不宜多食。

【注释】

〔1〕橡实:为壳斗科植物麻栎 Quercus acutissima Carr.及其同属近缘植物的果实。冬采晒干,去壳斗,磨粉食用。含淀粉、脂肪、鞣质。性温,能涩肠固脱。多食易引起便秘。旧时荒年人或以此充饥。其嫩叶可煎之代茶。

【译文】

橡实可止泻痢,不宜过量食用。

枳椇 〔1〕

多食发蛔虫。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误有一片落在酒瓮中,其酒化为水味。

【注释】

〔1〕枳椇(zhǐ jǔ):为鼠李科植物枳椇 Hovenia dulcis Thunb.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又名拐枣。肉质果柄香甜味美,为常食果品。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之效。尤以解酒毒著称,唐代有“以(枳椇)木为屋,中屋酒则味薄”的传说。

【译文】

多食枳椇促使蛔虫躁动。过去有个南方人修房子用枳椇木[作材料],不小心让一小片枳椇木掉落在酒瓮中,瓮中的酒立刻变得像水的味道一样。

棐(榧)子 〔1〕

平。右主治五种痔,去三虫,杀鬼毒,恶疰。

又,患寸白虫人 〔2〕 ,日食七颗,经七日满,其虫尽消作水即差 〔3〕 。

按经:多食三升、二升佳 〔4〕 ,不发病。令人消食 〔5〕 ,助筋骨,安荣卫,补中益气,明目轻身。

【注释】

〔1〕棐(fěi)子:今作“榧子”,又名香榧,为红豆杉科植物榧 Torrega grandio Fort.的种子。炒食,油香味美。性平,味甘。可杀虫消积,多用于治小儿肠寄生虫病。

〔2〕寸白虫:即绦虫。感染本病可见有腹痛腹胀,泄泻或泻出白色节片。古人称寸白虫长寸许,实即绦虫的一个节片。

〔3〕又,患……即差:本条据卷子本。《证类本草》引作“治寸白虫,日食七颗,七日满。其虫皆化为水”。

〔4〕三升、二升:《嘉祐本草》作“一二升”。

〔5〕消食:《嘉祐本草》作“能食消谷”。

【译文】

榧子性平。主治五种痔疮,驱除肠内寄生虫,杀灭[引起某些慢性传染病的]恶毒之气。

又,患寸白虫病的人,每天吃七颗榧子,连续吃七天之后,腹中寸白虫完全化成水,病即痊愈。

谨按:多吃一些榧子有好处,吃个三升两升也不会引起其他疾病。可帮助人消化食物,强壮筋骨,调和营卫,补中益气,明目轻身。

藕 〔1〕

寒。右主补中焦,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寒,不饥延年。

生食则主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长服生肌肉,令人心喜悦。

案经:神仙家重之 〔2〕 ,功不可说。其子能益气,即神仙之食,不可具说。

凡产后诸忌,生冷物不食,唯藕不同生类也。为能散血之故 〔3〕 。但美即而已,可以代粮。

又,蒸食甚补益[五藏,实]下焦 〔4〕 ,令肠胃肥厚,益气力。与蜜食相宜,令腹中不生诸虫 〔5〕 。[亦可休粮。] 〔6〕 仙家有贮石莲子及干藕经千年者,食之不饥,轻身能飞,至妙。世人何可得之。

凡男子食,须蒸熟服之,生吃损血。

【注释】

〔1〕藕:为睡莲科植物莲 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肥大根茎。含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为常食蔬菜。嫩藕可作果品。中医认为生藕性寒,可以清热凉血散瘀;熟用性平,能健脾开胃,补血生肌。

〔2〕神仙家: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超脱生死、变幻莫测的术士。服食丹石药品、休粮辟谷是其修炼方法之一。

〔3〕凡产……之故:本条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其产后忌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

〔4〕五藏,实:卷子本原脱,据《嘉祐本草》补。

〔5〕令腹中:《嘉祐本草》引作“令人腹藏肥”。

〔6〕亦可休粮:卷子本原脱,据《嘉祐本草》补。休粮:神仙家养生法之一,亦称辟谷,即通过服食药品、服气等方法达到不进食米谷主食的境地,以此作为追求神仙的重要环节。

【译文】

藕性寒。可以补益中焦脾胃,补养精神,增强气力,消除百病。久服身体轻健,能抗寒冷,不感到饥饿,长寿。

生吃藕主治大吐大泻之后引起的口渴、心中烦闷、不能进食。长期食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使人心情愉快。

谨按:神仙家对藕十分重视,[认为它的作用太神奇了,以至于觉得它的]功效不能外传。它的种子(莲子)能补气,也是神仙家的食物,其功效没法一一详述。

妇女产后有各种忌讳,不许吃生冷。只有藕不同于其他的生冷物,因为它能活血散瘀的缘故。只要尝尝藕的滋味就可以了,[不必过量食用]。它还可以作为粮食的代用品。

又,将藕蒸熟后食用,对五藏特别有补益作用,能填补下焦,使胃肠功能健旺,增强气力。适合与蜜一道进食,可以使腹中不产生各种寄生虫。

吃藕也可[作为神仙家们]休粮[的手段]。有的神仙家贮藏石莲子和干藕,据说这些食物有些可能已经历了千年以上,吃了可以使人不感到饥饿,身体轻得可以飞起来,特别的神妙。世上普通人怎么可能得到[千年的石莲子和干藕]呢?凡是男子食用藕,必须将它蒸熟了吃。如果生吃则会有损血液。

莲子 〔1〕

寒。右主治五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廿五络血气。生吃微动气 〔2〕 ,蒸熟为上。

又方,[熟]去心,曝干为末,著蜡及蜜,等分为丸服。[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饥。学仙人最为胜 〔3〕 。

若雁腹中者,空腹服之七枚,身轻,能登高涉远。采其雁[食]之,或粪于野田中,经年犹生 〔4〕 。

又,或于山岩石下息 〔5〕 、粪中者,不逢阴雨,数年不坏。

又,诸飞鸟及猿猴,藏之于石室之内,其猿、鸟死后,经数百年者,取得之服,永世不老也 〔6〕 。

其子房及叶皆破血 〔7〕 。

又,根停久者,即有紫色。叶亦有褐色,多采食之,令人能变黑如瑿。

【注释】

〔1〕莲子:即莲的果实和种子。种子(莲肉)可养心益肾,补脾涩肠。另有石莲子,即莲实在莲蓬中充分老化,外壳黑硬,堕入淤泥后,经久坚黑如石。此外,莲子心、莲蓬、荷叶等均可入药。

〔2〕微: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补。

〔3〕又方……为胜:本条括号中文卷子本原脱,且误“饥”为“肥”。《嘉祐本草》引作:“又,熟去心,为末,蜡蜜和丸,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饥。此方仙家用尔。”据此补括号中文。

〔4〕若雁……犹生:本条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又雁腹中者,空腹食十枚,身轻,能登高涉远。雁食粪于田野中,经年尚生。”据此补卷子本所脱“食”字。

〔5〕山岩石下息:《嘉祐本草》作“山岩之中止息”。

〔6〕又……不老也:本条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诸鸟、猿猴不食,藏之石室内,有得三百余年者。逢此食,永不老矣”。

〔7〕其子房及叶:《嘉祐本草》作“其房、荷叶”。

【译文】

莲子性寒。主治五脏亏虚,内脏损伤,气息难以接续;有利于十二经脉和二十五络脉的血气。生吃莲子略微有动气的副作用,以蒸熟食用最好。

又,蒸熟后去掉莲子心,晒干,研为粉末,加上等量的蜡和蜂蜜,做成蜜丸服用。一天可服三十丸,令人不觉得饥饿。学习神仙法的人食用它最好。

若大雁肚子里的莲子,空腹服用七粒,就可以身体轻灵,能轻易地登高涉远。采集被大雁吞吃、又随雁粪排到田野里的莲子,[这样的莲子]过好些年也能再次萌芽。

又,[大雁]有时在山岩石下休息,[莲子]被排泄在粪中。只要不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样的莲子数年也不会烂坏。

又,各种飞鸟和猿猴,或将莲子藏在山洞里。等这些猿猴、飞鸟死后,经过几百年,还可能有遗留下来的莲子。人们如果能得到它们,服用后永远也不会衰老。

它的子房莲蓬和荷叶都可以用来破血,[消除瘀血蓄积]。

又,根(藕)放置长时间后,就会呈现紫色。荷叶久置后也会呈现褐色。人们要是经常采藕或荷叶食用,皮肤的颜色就会变得像黑色的琥珀一样黑而润泽。

橘 〔1〕

[穰] 〔2〕 :止泄痢。食之,下食,开胸膈痰实结气。下气不如皮也。穰不可多食,止气 〔3〕 。性虽温,甚能止渴。

皮:主胸中瘕气热逆 〔4〕 。

又,干皮一斤,捣为末,蜜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气。

又,取陈皮一斤,和杏仁五两,去皮尖熬 〔5〕 ,加少蜜为丸。每日食前饮下三十丸,下腹藏间虚冷气。脚气冲心,心下结硬,悉主之。

【注释】

〔1〕橘:为芸香科植物福橘 Citrus tangerina Hort. et Tanaka或朱橘 C. erythrosa Tanaka等多种橘类的成熟果实。果瓣(橘瓤)可食用。橘皮入药,性温,味苦辛,有顺气健胃,化痰止咳之效。习惯上以长期贮存的橘皮为好,故又称“陈皮”。

〔2〕穰:原未示药用部位,今据本条下文推定。

〔3〕止气:此与前述下气似有矛盾。古本草记载橘瓤“食之多痰”,可供参考。

〔4〕瘕气热逆:此据《医心方》,于义欠通。今据《本经》“瘕热逆气”语译。

〔5〕去皮尖:某些种仁类中药的加工方法。即去掉外层种皮和胚芽。皮尖中并无有毒成分,但去皮尖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译文】

橘瓤可止泄痢。吃了它能促进食物消化,使胸膈畅利,消除痰涎堵塞以及气机滞结。橘瓤下气的作用不如橘子皮。橘瓤不可多吃,否则使脾胃之气停滞。橘虽然性温,但止渴效果却很好。

橘皮:治胸中热邪停积,肺气上逆。

又,橘子干皮一斤,捣成粉末,和蜂蜜一起做成丸剂。每次吃饭之前用酒送服三十丸,可治身体下部的冷气。

又,取陈皮一斤,和已去皮尖的杏仁五两,一同煎熬,加少量蜂蜜做成丸子。每天吃饭前用米汤送服三十丸,可以排除腹中因脾胃虚弱而感受的冷气。[它如]脚气冲心,胃脘部硬块团结,都可以治疗。

柚 〔1〕

味酸,不能食,可以起盘。

【注释】

〔1〕柚:为芸香科植物柚 Citrus grandis (L.)Osbeck的成熟果实。味甘酸,可以食用。能开胃消食,下气祛痰,解酒毒。南方民间或取柚子皮削外层硬皮,水浸漂去苦味后,用作菜蔬,理气健胃效果较好。

【译文】

柚味酸,不能吃,但可以[作为祭品]装在盘子里[上供]。

橙 〔1〕

温。去恶心,胃风 〔2〕 :取其皮和盐贮之。

又,瓤:去恶气。和盐蜜细细食之 〔3〕 。

【注释】

〔1〕橙:为芸香科植物香橙 Citrus junos Tanaka的成熟果实,为日常水果之一。可以宽胸膈,止呕恶,解酒毒。橙子皮亦可入药。

〔2〕胃风:中医病名。风邪侵犯胃腑(或称“胃家风”),症见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有堵塞感,经常腹满,受寒则胀,吃冷物则泄泻,形体消瘦而腹大。

〔3〕又,瓤……食之:本条原文用药法简略,译文据《开宝本草》同类条文补缺,以畅文义。

【译文】

橙性温。消除恶心,治疗胃风:取橙子皮和盐一起腌藏[后食用]。

又,橙子瓤可除去[肠胃间的]不良之气。[将瓤瓣洗去酸汁,]切得很细,拌和盐、蜂蜜[一起煎煮成浓汁后]少量慢慢食用。

干枣 〔1〕

温。主补津液 〔2〕 ,养脾气,强志。三年陈者核中人:主恶气、卒疰忤 〔3〕 。

又,疗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颗,去皮。二味和捣,绵裹塞耳鼻。日一度易,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之。

又方,巴豆十粒,去壳生用。松脂同捣,绵裹塞耳 〔4〕 。

又云,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

生者食之过多 〔5〕 ,令人腹胀。蒸者食之,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青州 〔6〕 ,次蒲州者好 〔7〕 。诸处不堪入药。

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枣和桂心、白瓜人、松树皮为丸,久服香身,并衣亦香。

【注释】

〔1〕干枣:为鼠李科植物枣 Ziziphus jujuba Mill.的成熟果实。含糖类、蛋白质及多种营养成分。为常食果品及药物。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等功效。

〔2〕津液:体内的营养物质。饮食物经胃、脾、肺、三焦等脏器组织的作用,使其精微化生而成津液。在脉管内的,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脉管外的,为遍布组织间隙的营养液。

〔3〕疰忤:中医病名。又作注忤。“疰”指一种滞留于人体、又能传染给旁人的病证。突然心腹有击痛感,甚至立即感到满闷者,称作“客忤”。余毒不尽,时常发作,肌肉无力,胸腹刺痛,名作“疰忤”。包括今多种慢性传染病。

〔4〕又方……塞耳:本方原无主治,亦缺大枣。考《小品方》(见《医心方》卷五)及《千金方》(卷六),此方确仅二物。今补其主治。

〔5〕生者:《医心方》作“生枣”。

〔6〕青州:地名。唐辖境相当今于山东潍坊市、益都、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昌邑等县地。

〔7〕蒲州:地名。唐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及运城西南部分地区。

【译文】

干枣性温。能促进体内的津液生成,补养脾胃之气,增强人的记忆力。放置了三年的陈枣,它的核仁可以用于治疗恶气和突然发生的疰忤。

又,治疗耳聋听不见声音,鼻塞闻不出香臭:取大枣十五枚,除去外皮及核;蓖麻子三百颗,去皮。将这两样东西搅和在一起捣烂,用绵布包些[药泥]塞在耳、鼻道里,一天换一次药,三十余天以后就可听见声音,闻得出香臭了。一般要先治耳朵,后治鼻子,不可同时塞药。

又方,巴豆十粒,去壳后生用;将巴豆、松脂与[枣肉]一起捣烂,绵布裹上[药泥]塞入耳道,[治疗耳聋]。

又说,可以消除心腹间的邪气,调和降低各种药物的毒性。使九窍畅通,补益脏腑的气虚不足。

生枣吃得太多,会使人腹胀。蒸煮之后再吃,对肠胃有补益作用,使脾胃健旺,中气充足。青州所产的大枣最好,蒲州产的次之。其他地方产的就不能作为药物使用了。

小儿秋天得痢疾,给他吃虫咬过的枣子,疗效很好。

大枣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一道制成药丸,长期服用能使人体发出香气,连衣服也会熏染上香气。

软枣 〔1〕

平。多食动风,令人病冷气,发咳嗽。

【注释】

〔1〕软枣:卷子单独立条,《证类本草》在“枣”条下引作“软枣,温。多食动风,发冷风并咳嗽”。软枣,为柿科植物君迁子 Diospyros lotus L.的果实。又名牛奶柿。性凉,有止渴、润燥之功。

【译文】

软枣性平。过多食用会引动风气,使人受冷气的折磨,并引起咳嗽。

蒲桃 〔1〕

平。右益藏气,强志,疗肠间宿水 〔2〕 ,调中。

按经:不问土地,但取藤,收之酿酒,皆得美好。

其子不宜多食,令人心卒烦闷,犹如火燎。亦发黄病 〔3〕 。凡热疾后不可食之,眼暗、骨热 〔4〕 ,久成麻疖病 〔5〕 。

又方,其根可煮取浓汁饮之,[止]呕哕及霍乱后恶心 〔6〕 。

又方,女人有娠,往往子上冲心 〔7〕 。细细饮之即止。其子便下,胎安好 〔8〕 。

【注释】

〔1〕蒲桃:即葡萄,为葡萄科植物葡萄 Vitis vinifera L.的果实。含葡萄糖等多种糖类及其他营养成分。可以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

〔2〕疗肠间宿水:《医心方》引作“食之治肠间水”。

〔3〕黄病:即黄疸病。以身体面目皆变黄为特征。

〔4〕骨热:即骨蒸劳热,形容其发热自骨髓透发而出。参“青蒿”条注〔5〕“骨蒸”。

〔5〕麻疖(jiē)病:疑即麻癞病。该病由毒留胃腑所致,初起遍体生疮如疥癣,瘙痒难忍,日久手足顽痹不仁,相当于结核型麻风。

〔6〕又方……恶心:本条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根,浓煮汁,细细饮之,止呕哕及霍乱后恶心。”补卷子本所脱“止”字。

〔7〕子上冲心:又称胎上逼心或子悬。指孕后出现胸膈胀满,痞闷不舒,甚者喘急烦躁不安者。

〔8〕又方……安好:本条《嘉祐本草》作“妊孕人,子上冲心,饮之即下,其胎安”。

【译文】

蒲桃性平。可补益脏腑之气,增强记忆,治疗肠道的积水,调理脾胃。

谨按:不管蒲桃出产的地方,只要收取蒲桃藤,用以酿酒,都能酿出好酒。

蒲桃不宜多吃,否则使人突然觉得心里烦闷,好像火烧火燎似的。也容易引发黄病。凡是得了急性发热性的疾病之后,都不可吃蒲桃,容易使人眼睛昏暗,骨热,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引起麻疖病。

又,蒲桃根可用来煮取浓汁饮用,能止呕吐呃逆,以及大吐大泻之后产生的恶心。

又,妇女怀孕,经常出现子上冲心的现象。[可取蒲桃根煮汁],慢慢地小口饮下,就可以消除症状,使胎儿复归原位,恢复正常状态,胎儿平安无事。

栗子 〔1〕

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患风水气不宜食 〔2〕 。

又,树皮:主瘅疮毒 〔3〕 。

谨按:宜日中暴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就中吴栗大 〔4〕 ,无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涂面,展皱。

又,壳:煮汁饮之,止反胃、消渴。

今有所食生栗,可于热灰中煨之,令才汗出 〔5〕 ,即啖之,甚破气。不得使通熟,熟即拥气 〔6〕 。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耳。

【注释】

〔1〕栗子:栗有多种,大个板栗为壳斗科植物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种仁。性温,味甘。可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栗子和米煮成粥,补肾气,强腰脚。

〔2〕风水气:即“风水”,中医病名。多因风邪袭肺,肺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引起水肿。症见发热恶寒,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等。现代所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可属此病。《图经本草》认为栗子“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3〕瘅(dān)疮毒:瘅指热邪或热气盛。由热毒引起的痈疮肿毒等外科和皮肤疾病,可称作瘅疮毒。疮疡局部常见红、肿、热、痛,兼见发热、烦躁、口渴等热象。

〔4〕吴:指今江苏长江以南和浙江北部一带地区。

〔5〕汗出:《嘉祐本草》此后引作“食之良”。

〔6〕熟:《嘉祐本草》作“热”。

【译文】

栗子生吃可治腰脚软弱。蒸熟或炒熟后食用,能令人气机壅塞。患风水气病的病人不适宜食栗子。

又,栗树皮,主治瘅疮毒。

谨按:最好在太阳底下曝晒栗子,使其干燥。[这样的栗子]食用后就会有顺气、补益的作用。否则,[栗子还会]带有栗木的气味,没有补益作用。现在吴地的栗子虽大,但没什么味道,不如北方所产的栗子。栗子肉上的那层薄皮,研成末,拌和蜂蜜涂脸,可使面上皱纹舒展。

又,栗壳煮汁饮用,可以止反胃、治消渴。

如果想吃生栗子,可以将它们放在热炉灶灰中煨烤,使栗壳表面刚刚有水气出现,就可[取其中的栗子肉]食用了。[这样煨过的栗子],很有破气的作用。不能让栗子完全煨熟,熟栗子反而会令人气机壅塞。生栗子又会引动气病,所以要用火煨的办法消除它原有的栗木气味。

覆盆子 〔1〕

平。右主益气轻身,令人发不白。其味甜、酸。五月麦田中得者良。采其子于烈日中晒之,若天雨即烂,不堪收也。江东十月有悬钩子,稍小,异形。气味一同。然北地无悬钩子,南方无覆盆子,盖土地殊也 〔2〕 。虽两种则不是两种之物,其功用亦相似。

【注释】

〔1〕覆盆子:此据卷子本。《嘉祐本草》略引作“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麦田中得之良。采得及烈日晒干,免烂,不堪。江东亦有,名悬钩子,大小形异。气味功力同。北土即无悬钩,南地无覆盆。是土地有前后生,非两种物耳”。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覆盆子 Rubus idaeopsis L.或掌叶覆盆子 R. chingii Hu等的果实。成熟果实可食用,亦可制糖,酿酒。若入药则采未熟果实晒干备用。性温,补肝肾,涩精,明目,缩尿。覆盆子与悬钩子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果期不同,但功用相同。

〔2〕然北……殊也:本条卷子本所载语义不明。今参《嘉祐本草》所引“是土地有先后生,非两种物也”,加入括号中文。

【译文】

覆盆子性平。可以补气,使人身体轻健,头发不白。覆盆子味甜而酸。以五月间在麦田里所采的为好。采摘它的果实后,将它在烈日下曝晒。若遇上天下雨就容易[使覆盆子]腐烂,没法收贮。江东一带十月间出产一种悬钩子果实,[与覆盆子相比]个儿稍小,形状也不相同,但气味完全相同。不过北方不产悬钩子,而南方又没有覆盆子。这是因为地区的不同,[果实成熟有前有后]的缘故。虽然悬钩子、覆盆子是两个不同的名字,它们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的植物。但功用也很相似。

芰实 〔1〕

平。右主治安中焦,补藏腑气,令人不饥。仙家亦蒸熟曝干作末 〔2〕 ,和蜜食之休粮 〔3〕 。

凡水中之果 〔4〕 ,此物最发冷气,不能治众疾 〔5〕 。[令人藏冷] 〔6〕 ,损阴 〔7〕 ,令玉茎消衰。

[可少食。多食]令人或腹胀者 〔8〕 ,以姜、酒一盏,饮即消。含吴茱萸子咽其液亦消 〔9〕 。

【注释】

〔1〕芰实:即菱实,俗称菱角。为菱科植物菱 Trapa bispinosa Roxb.的果肉。性凉,生吃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可益气健脾。

〔2〕仙家:卷子本原作“仙方”,今参《证类本草》《医心方》《嘉祐本草》所引,从《嘉祐本草》作“仙家”。

〔3〕蜜:卷子本作“米”。考《嘉祐本草》引作“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粮”;又陶弘景云“今多蒸暴,蜜和饵之,断谷长生”。故从《嘉祐本草》作“蜜”。

〔4〕水中之果:《嘉祐本草》作“水族之中”。

〔5〕此物……众疾:《医心方》作“食之神仙。此物尤发冷,不能治众病”;《嘉祐本草》作“此物最不能治病”;《证类本草》作“神仙家用,发冷气”。互有省易。此据卷子。

〔6〕令人藏冷:据《嘉祐本草》所引“令人藏冷,损阳气,痿茎”,补括号中文。

〔7〕损阴:此据卷子本。阴指男子之阴,包括性功能。《嘉祐本草》引作“损阳气”,义同文异。但损阳气更易被人理解,故从后者译义。

〔8〕可少食。多食:《嘉祐本草》作“可少食。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矣”。卷子缺括号中文,因补。

〔9〕含……亦消:《证类本草》作“人含吴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胀矣”。

【译文】

芰实性平。可以使中焦脾胃功能正常,补益脏腑之气,使人不感到饥饿。学神仙术的人也把它蒸熟后晒干,研作粉末,调和蜂蜜一起食用,以达到完全不吃谷物的目的。

凡生长在水中的果品中,芰实最容易引发冷气,它不能治疗各种疾病。[相反可使人内脏生寒],损伤人的阳气,使阴茎痿软。

芰实可少吃一些。多吃了会使人感到腹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服用生姜、酒一盏,腹胀立刻消除。口含吴茱萸子,咽下分泌出来唾液,腹胀也可消除。

鸡头子 〔1〕

寒。主温,治风痹 〔2〕 ,腰脊强直,膝痛;补中焦,益精,强志意,耳目聪明。作粉食之,甚好。此是长生之药。与莲实同食,令小儿不[能]长大,故知长服当亦驻年 〔3〕 。

生食动少气 〔4〕 。可取蒸,于烈日中曝之,其皮壳自开。挼却皮,取人食,甚美。可候皮开,于臼中舂取末 〔5〕 。

【注释】

〔1〕鸡头子:又名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 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芡实既供药用,又作食品。性平,味甘涩。有健脾止泻,固肾涩精、止带的作用。

〔2〕风痹:中医病证名。一般指风寒湿邪侵袭肢体关节及经络,尤以风邪为甚的一种痹证。症见肢节疼痛,游走不定。

〔3〕与莲实……驻年:此据卷子本。《医心方》引作“与莲实合饵,令小儿不能长大,故知长服当驻其年耳”。《嘉祐本草》简作“与小儿食,不能长大,故驻年耳”。参二家所引,补卷子所脱“能”字。

〔4〕动少气:《嘉祐本草》作“动风冷气”,《医心方》作“动小冷气”。

〔5〕生食……取末:本条《嘉祐本草》简作“蒸之,于烈日晒之,其皮即开,亦可舂粉”。

【译文】

鸡头子性寒。主治温热病,风痹,腰部和背脊肌肉强直,膝部疼痛。能补养中焦脾胃,补益肾精,增强记忆,增进思维,使人耳聪目明。把它加工成粉末食用,甚好。这是一种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将它和莲实一起食用,可以使小孩老是长不大,由此可知长期服用鸡头子应当也能使人延年不老。

生吃鸡头子会引动风冷之气。可以将它蒸过后,在烈日中曝晒。它的外层皮壳会自行裂开。把皮壳去掉,取其中的种仁食用,味道很美。可以等皮壳裂开后,在臼中把鸡头子舂杵成粉末。

梅实 〔1〕

食之除闷,安神。乌梅多食损齿。

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内下部,少时即通。

谨按: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注释】

〔1〕梅实:即青梅。为蔷薇科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Sieb. etZucc.的果实。干燥的将成熟的梅实经加工熏制即成乌梅。盐渍的青梅称作白梅。乌梅味酸,可安蛔驱虫,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译文】

食用梅实可以消除烦闷,安神。多吃了乌梅会损伤牙齿。

又,有刺在肉里面,可将白梅嚼烂,封在创口上,刺立即就会出来。

又,如果大便不通,腹中有气上冲,痛得要死,可用乌梅十颗,放在开水中,过一会儿取出乌梅,清理掉梅核,将梅肉捣烂,做成枣子一样大小的丸子,塞进肛门,不用多久大便就会排出。

谨按:将梅实剖开,加水浸渍,以少量的蜂蜜拌和,可用来止渴,治大吐大泻之后引起的心腹不安,还可治痢疾拉脓便血。治疟疾的方经常用到梅实。

木瓜 〔1〕

温。右主治霍乱[呕啘] 〔2〕 ,涩痹风气。

又,玩痹人若吐逆下[利] 〔3〕 ,病转筋不止者,取枝叶煮汤饮之愈 〔4〕 。[脚膝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差。煮木瓜时,入一半酒同煮之。

谨按:枝叶煮之饮,亦治霍乱] 〔5〕 ,去风气,消痰。每欲霍乱时,但呼其名字。亦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6〕 。

又,脐下绞痛,可以木瓜一片,桑叶七枚炙,大枣三个中破,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顿服之即[差] 〔7〕 。

【注释】

〔1〕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Chaenomeles jagenaria (Loisel) Koidz.的果实。性温,味酸,能平肝和胃,去湿舒筋。本品气香而甘酸爽脆,可作果品食用,也可蜜渍,或除去种子后捣成泥状,和蜜煎成糕食用。

〔2〕呕啘:卷子本原脱,据《证类本草》所引“主呕啘风气”补。

〔3〕利:卷子本无,据文义拟补。

〔4〕取枝煮汤饮之愈:《证类本草》作“煮汁饮之甚良”。

〔5〕脚膝筋……霍乱:括号中文卷子本脱。今参《证类本草》《嘉祐本草》所引补入。

〔6〕及骨: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补。

〔7〕差:卷子本脱。本条《嘉祐本草》引作:“又脐下绞痛,木瓜一两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碎之;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之差。”据补。

【译文】

木瓜性温。主治突然发生的大吐大泻不止引起的干呕呃逆,风湿痹痛。

又,顽固性关节痹痛患者如果呕吐腹泻,引起转筋不止,用木瓜枝叶煮汁饮服,可以获愈。治腿脚膝部的肌肉筋脉抽搐疼痛,将木瓜煮烂,再研磨成浆粥一样,用它敷裹痛处。[包裹用的木瓜浆粥]冷却后就换成热的,一夜可换三五次,热裹即愈。在煮木瓜时,水中要加一半量的酒同煎煮。

谨按:木瓜的枝叶煮水饮用,也能治霍乱,驱除风邪,消痰。每当将患霍乱病时,就呼喊木瓜的名字。但也不宜多吃,容易损坏牙齿和骨骼。

又,肚脐以下出现绞痛,可用木瓜一片,炙桑叶七片,破开的大枣三个,加水两大升同煮。取其汁液半大升,一次饮下,即可痊愈。

樝子 〔1〕

平。右多食损齿及损筋。唯治霍乱转筋,煮汁饮之。与木瓜功相似,而小者不如也。昔孔安国不识,而谓之不藏 〔2〕 。今验其形小,况相似。江南将为果子,顿食之 〔3〕 。其酸涩也,亦无所益。俗呼为桪梨也。

【注释】

〔1〕樝(zhā)子:此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附于“木瓜”条下:“樝子,平。损齿及筋,不可食。亦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与木瓜功稍等。余无有益人处。江外常为果食。”本品或考为蔷薇科植物日本木瓜 Chaenomeles japonica (Thunb.)Spach,或考为同属植物木桃C. cathayensis (Hemsl.)C. K. Schneid.的果实。古代或有将它作为果品食用者。功用与木瓜相似。

〔2〕不藏:《说文解字》郑注:“樝,梨之不藏者”;“藏”,善也。又“果似梨而酢”,是知孔安国误将樝子作为“梨之不藏者”。据此译文补入“梨子”二字。

〔3〕顿食之:于义不通。考此段文《嘉祐本草》略引作“江外常为果食”,故疑卷子本“顿食之”原为“顿顿食之”,传抄时有漏字。今依《嘉祐本草》所引。

【译文】

樝子性平。过多食用会损害牙齿和筋骨。只有在治霍乱引起转筋时,才用它煮汁饮服。樝子和木瓜的功效近似,但形状比木瓜小,作用也稍次。古时候孔安国不认识樝子,把它误说成没长好的[梨子]。据现在的观察,樝子个儿小,况且也与梨有相似之处。江南将樝子作为果品,经常食用。樝子又酸又涩,对人也没有什么好处。俗名叫做“桪梨”。

柿 〔1〕

寒。主通鼻、耳气,补虚劳不足。

谨按:干柿,厚肠胃,温中 〔2〕 ,健脾胃气,消宿血。

又,红柿:补气,续经脉气。

又,醂柿 〔3〕 :涩下膲,健脾胃气,消宿血。作饼及糕,与小儿食,治秋痢。

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两沸,与小儿饱食,并奶母吃亦良。

又,干柿二斤,酥一斤,蜜半升。先和酥、蜜,铛中消之。下柿,煎十数沸,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疗男子、女人脾虚、腹肚薄,食不消化。面上黑点,久服甚良。

【注释】

〔1〕柿:为柿科植物柿 Diospyros kaki L. f.的果实。味甘涩,有健脾涩肠,宁嗽止血之功。

〔2〕温中:《嘉祐本草》作“涩中”。

〔3〕醂(lǎn)柿:《集韵》:“藏柿也。”即收藏贮存后的柿子。

【译文】

柿性寒。能使耳、鼻通畅,补益虚劳不足。

谨按:干柿,可以增进肠胃功能,温养中焦,使脾胃机能健旺。还可消散陈旧性的瘀血。

又,红柿补气,可使经脉之气运行不息。

又,醂柿可以收涩下焦,使脾胃功能健旺,消散陈旧性的瘀血。做成饼和糕点给小孩食用,可以治秋天患痢疾。

又,将柿子研磨,先煮粥,等粥快要熟的时候,就掺入[研好的]柿子。再煮两三滚后,让小孩吃个饱。奶妈吃了柿粥也很好。

又,干柿二斤,酥一斤,蜜半升。先将酥和蜜二物拌和,使它们溶化在锅中,然后放入柿子,煎煮十几滚,用不渗水的器具把它贮藏起来。每天空腹食用三五枚柿子,可以治男子或女人的脾胃虚弱,即脾胃的消化功能低下,吃下的食物难于消化。脸上生有黑点,久服此方十分见效。

芋 〔1〕

平。右主宽缓肠胃,去死肌 〔2〕 ,令脂肉悦泽。

白净者无味 〔3〕 ,紫色者良,破气。煮汁饮之止渴。十月已后收之,曝干。冬蒸服则不发病,余外不可服 〔4〕 。

又,和[鲫鱼、鳢]鱼煮为羹 〔5〕 ,甚下气,补中焦。[久食] 〔6〕 ,令人虚,无气力。此物但先肥而已 〔7〕 。

又,煮生芋汁,可洗垢腻衣,能洁白[如玉] 〔8〕 。

又,煮汁浴之,去身上浮气 〔9〕 。浴了,慎风半日许 〔10〕 。

【注释】

〔1〕芋:又名芋头,芋艿。为天南星科植物芋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的块茎。可益脾胃,调中气。

〔2〕肌:卷子本误作“肥”,据《医心方》改。

〔3〕净:《嘉祐本草》作“色”。

〔4〕十月……不可服:《嘉祐本草》引作“十月后晒干,收之。冬月食,不发病。佗(它)时月不可食”。译文中补入“时节”二字。

〔5〕鲫鱼、鳢:卷子本原脱鱼名。据《嘉祐本草》补。

〔6〕久食: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引作“久食,令人虚劳无力”补入。

〔7〕先肥:费解。按卷子本每将“肌”字误写作“肥”,又“先”与“充”字形相近,故疑“先肥”为“充肌”之笔误。考《别录》载“芋”有“充肌肤”之效,又本条亦载芋可“令脂肉悦泽”,故译文按“充肌”译成白话。

〔8〕如玉: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补。

〔9〕去身上浮气:此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去身上浮风”。浮风即肌表的风邪。如用芋汁洗浴荨麻疹,即属于去浮风。

〔10〕浴了,慎风半日许:卷子本原缺,据《证类本草》所引补。《嘉祐本草》引作“亦可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译文】

芋性平。能使肠胃通畅,排除坏死的肌肉,使人体脂肪肌肉丰满,皮肤细嫩而有光泽。

白净[的芋]没什么味道,带紫色的较好,有破气作用。煮芋汁饮用,可止渴。十月以后采收,晒干。冬天将芋蒸熟后食用,则不会引发其他疾病,除此以外[的时节]都不可食用。

又,芋和鲫鱼、鳢鱼一起煮成羹,下气作用很好,可以补益中焦脾胃。长期食用,令人虚弱,没有气力。这种食物只能使人长肉而已。

又,煮生芋的汁液,可用来洗涤污垢油腻的衣服,使之洁白如玉。

又,煮芋汁用来洗澡,可以驱除身上体表的风邪之气。洗浴完毕后,半日之内应小心着凉受风。

茨 〔1〕

冷。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

【注释】

〔1〕 茨:又名荸荠、乌芋。为莎草科植物荸荠 Eleocharis dulcis (Burm. f.)Trin ex Henschel的球茎。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

【译文】

茨性冷。可以降低丹石的毒副作用;消除风毒邪气,排除胸中的实热之气。可以做成粉末食用。使人耳聪目明,止渴,消除黄疸。如果人体之中先就有冷气,不可食用本品,否则令人腹中胀气、满闷。小孩子秋天食用本品,会引起小腹疼痛。

茨菰 〔1〕

主消渴,下石淋。不可多食,吴人好啖之 〔2〕 。令人患脚。

又,发脚气,瘫缓风。损齿,紫黑色。令人失颜色,皮肉干燥。卒食之,令人呕水。

【注释】

〔1〕茨菰:《嘉祐本草》引此于“乌芋”条下。按《唐本》注云“(茨菰)叶似錍箭镞,泽泻之类也”。故当另分条。《医心方》“乌芋”条云:“主消渴,下石淋,吴人好啖之。发脚气摊缓风。损齿,紫黑色,令人失颜色。”以此与《嘉祐本草》比勘,可知乃“茨菰”之文,今合并此二条。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慈姑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的球茎。性微寒,可行血通淋。煮食时须去皮,否则会有麻涩感。

〔2〕好啖:《嘉祐本草》作“常食”。

【译文】

茨菰可治消渴,可用以排石治淋。不可多吃,吴人喜欢吃它。常使人患脚气病。

又,茨菰可以引发脚气病,使四肢不能运动。损坏牙齿,使牙齿呈紫黑色。还可令人脸色不好,皮肉干燥。突然食用本品,常令人呕吐清水。

枇杷 〔1〕

温。利五藏,久食亦发热黄。

子:食之润肺,热上膲。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2〕 。

卒呕不止、不欲食 〔3〕 。

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 〔4〕 、胸面上疮。

【注释】

〔1〕枇杷:为蔷薇科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果实。供食用,叶片入药。《食疗本草》认为枇杷性温,但其他药书每称其性寒或性平,可用于清肺热,下气止渴。

〔2〕若和……黄病:此句《医心方》作“枇杷子:不可合食炙肉、热面,令人发黄”。

〔3〕卒呕……欲食:此处原文未注明药用部分。考诸《别录》“主卒呕啘不止”以下,当为枇杷叶之效,译文因补药名。

〔4〕肺风疮:指肺脏感受风毒而引起皮肤生疮、瘙痒,或面上生疮,鼻头赤烂等病症。

【译文】

枇杷性温。有利于五脏,但长期食用也会引发湿热性黄疸。

枇杷果实,吃了有润肺作用,温暖上焦。如果将枇杷和热的烤肉,或者和热面一起食用,会使人患热毒黄病。

[枇杷叶]可治疗突发性的、难以止住的干呕或呃逆,不想进食。

又,煮[枇杷叶]汁饮用,可以止渴。还用于理肺气,治疗肺风疮,胸前或脸上生疮疡。

荔枝 〔1〕

微温。食之通神益智,健气及颜色,多食则发热。

【注释】

〔1〕荔枝: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的果实。为果中佳品,可补脑填精,理气止嗽。

【译文】

荔枝性微温。食用荔枝可以增进精神和智慧,使人气力健旺,容光焕发。过量食用则会引起一些热性症象。

柑子 〔1〕

寒。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初未霜时,亦酸;及得霜后,方即甜美。故名之曰“甘” 〔2〕 。

利肠胃热毒 〔3〕 ,下丹石,渴 〔4〕 。食多令人肺燥 〔5〕 ,冷中,发痃癖病也 〔6〕 。

【注释】

〔1〕柑子:又名乳柑子。今或考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柑 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cv.及某些食用柑,或考为同属茶枝柑 Citrus chachiensis Hort.等多种柑类的果实。果肉甘酸,可生津止渴,醒酒利尿,下气除烦。

〔2〕甘:《开宝本草》作“柑”。

〔3〕利:《医心方》原作“和”,其原校注云“和肠:仁和寺本作利,此本亦原作利,后涂作和。案:文义作利似是”。今参《开宝本草》作“主利肠胃中热毒”,亦当作“利”,故从仁和寺本。

〔4〕渴:考《开宝本草》同内容条文作“止暴渴”,与文义贴合,因补入译文。

〔5〕肺燥:肺中燥邪引起的病证。症见咳嗽,吐稠黏涎沫,咳声不扬,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甚则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又称为肺痿。

〔6〕痃(xuán)癖:此据《证类本草》,《医心方》引作“流癖”。痃癖,中医病名,为脐腹部或胁肋部患有痞状或积块的泛称。

【译文】

柑子性寒。柑子可以食用,但它的皮不能当作药用。柑子在没有下霜之前,味道也是酸的。等到下霜以后,味道才会变得甜美,所以它的名字叫做“甘”(柑)。

柑子可通利肠胃间的热毒,减轻丹石药的不良作用,[解救突发大]燥渴。过量食用使人产生肺燥,脾胃寒冷,引发痃癖病。

甘蔗 〔1〕

主补气,兼下气。不可共酒食,发痰。

【注释】

〔1〕甘蔗:为禾本科植物甘蔗 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茎秆。食用其茎汁(一名蔗浆)。甘寒,泻热补气。煎炼成砂糖,则性质变温,多吃助热。

【译文】

甘蔗能够补气,同时又可下气。不可将它和酒一起食用,否则会引发痰病。

石蜜 〔1〕

寒。右心腹胀热,口干渴。波斯者良 〔2〕 。注少许于目中,除去热膜,明目。蜀川者为次。今东吴亦有 〔3〕 ,并不如波斯。此皆是煎甘蔗汁及牛乳汁 〔4〕 ,煎则细白耳。

又,和枣肉及巨胜人作末为丸 〔5〕 ,每食后含一丸如李核大,咽之津,润肺气,助五藏津。

【注释】

〔1〕石蜜:本条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引作“石蜜,治目中热膜,明目。蜀中、波斯者良。东吴亦有,并不如两处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则易细白耳。和枣肉及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润肺气,助五藏津”。 石蜜:有两种,其一为蜂蜜,其二即本条所述,又名乳糖,乃用蔗糖和牛乳煎煮后做成饼块。

〔2〕波斯(Persia):国名,即今伊朗。

〔3〕东吴:三国时吴国地处江东,故称东吴。后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专指苏州一带。

〔4〕牛乳:卷子本原误作“牛膝”。今据《嘉祐本草》,并参“唐本注”改。

〔5〕巨胜:中药名。即芝麻,又名脂麻、胡麻。

【译文】

石蜜性寒。能治心腹胀热,可止口干渴。从波斯来的为好。将少量石蜜点在眼中,可以去掉热性的瞖膜,使眼睛明亮。产于蜀川(今四川)的石蜜较次。现在东吴也产,但都不如波斯的好。石蜜是用甘蔗汁和牛乳汁煎煮而成的。经煎煮后的石蜜细嫩洁白。

又,将石蜜和大枣肉及巨胜子的种仁研成末,做成丸剂。每次饭后口含一枚像李子核一般大的药丸,吞咽其汁液和津唾,可以滋润肺气,补充五藏的津液。

沙糖 〔1〕

寒。右功体与石蜜同也。多食令人心痛。养三虫,消肌肉,损牙齿,发疳 〔2〕 。不可多服之 〔3〕 。

又,不可与鲫鱼同食,成疳虫。

又,不与葵同食,生流澼 〔4〕 。

又,不可共笋食之,[使]笋不消 〔5〕 ,成癥病心腹痛。[身]重不能行履 〔6〕 。

【注释】

〔1〕沙糖:即甘蔗汁炼制成的结晶体。功用与甘蔗相同。

〔2〕疳 :即鼻疳。症见鼻中赤痒,连唇生疮,多黄涕,皮毛枯焦,肌肤枯瘦,手足潮热。多由上焦积热、壅滞肺中引起。多食糖会有助于湿热内蕴,引发疳 。

〔3〕养三虫……服之:《证类本草》作“主心热、口渴(此五字卷子无,恐将“石蜜”主治移入)。多食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 。不可长食之”。《延寿类要》在此段后多“小儿多食则损齿,及生蛲虫”一句。

〔4〕又……流澼:卷子本脱此条,据《嘉祐本草》补。 流澼,即流癖,又称痃癖(见“柑子”条注〔6〕)。

〔5〕使:卷子脱。《嘉祐本草》此句作“又不与笋同食,使笋不消”,据此补“使”字。

〔6〕身:卷子脱,据《嘉祐本草》补。 履:卷子本误作“李”,据《嘉祐本草》改。

【译文】

沙糖性寒。它的功效和形态都和石蜜相同。多吃糖会使人胃脘痛。有利于肠内寄生虫的生长,使肌肉松弛,损坏牙齿,引发疳 ,故不可过多食用。

又,不可和鲫鱼一起吃,否则会引起疳虫。

又,不宜和葵菜一起食用,否则会产生流澼。

又,不可和笋一起食用,否则使笋在腹中不消化,形成结块,引起胃、腹部疼痛,身体沉重,不能下地行走。

桃人 〔1〕

温。杀三虫,止心痛。

又,女人阴中生疮,如虫咬、疼痛者,可生捣叶,绵裹内阴中,日三四易,差 〔2〕 。亦煮汁洗之。今案:煮皮洗之良。

又,三月三日收花晒干,杵末,以水服二钱匕。小儿半钱,治心腹痛。

又,秃疮,收未开花阴干,与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猪脂和。先用灰汁洗去疮痂,即涂药。

又云,桃能发诸丹石,不可食之。生者尤损人。

又,白毛,主恶鬼邪气。胶亦然。

又,桃符及奴,主精魅邪气。符,煮汁饮之;奴者,丸、散服之。

桃人,每夜嚼一颗,和蜜涂手、面良。

【注释】

〔1〕桃人:即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 (L.)或山桃 P. davidiana (Carr.)de Vos ex Henry的种仁。果实即桃子。本条可入药的有桃叶、桃花、桃白毛(即桃子表面的短绒毛)、桃胶(即桃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桃符(用桃木制成的符板)、桃奴(未成熟即干枯、挂在树上的桃子)。古代传说:上古有神荼和郁垒二兄弟,常在桃树下审查各种鬼怪。对做了坏事的鬼怪,这两兄弟就把它们绑起来喂老虎。故后世常以桃符、桃奴或桃毛来驱鬼精邪气。

〔2〕又,女人……差:本条据《嘉祐本草》。《医心方》引作:“孟诜食经:治妇人阴痒方,捣生桃叶,绵裹内阴中,日三四易。”

【译文】

桃仁性温。可杀三虫(蛔虫、寸白虫和蛲虫),止心口痛。

又,女人阴道中生疮,像有虫咬似的疼痛,可将新鲜桃叶捣烂,再用绵包裹好,纳入阴道中,每天换三四次,可以治愈。也可煮桃叶汁外洗阴部。今按:将桃树皮煮汁,外洗阴部,效果好。

又,三月三日采收桃花晒干,杵成粉末,用水送服二钱匕;小儿一次服半钱匕,治胃脘部和腹部疼痛。

又,治秃疮:收采未开的桃花,阴干,和等量的红桑椹一起研碎,用猪油拌和。先用草木灰淋汁洗去秃疮上的痂壳,再涂上药。

又,桃子能引发各种丹石的毒性,不可食用。生桃更加对人有损。

又,桃白毛,能治恶鬼、邪气[引起的疾病]。桃胶也是这样。

又,桃符及桃奴,治鬼精邪魅之气[引起的疾病]。桃符,煮取其汁饮用;桃奴,可以做成丸剂或散剂服用。

桃仁每夜嚼烂一颗,和蜂蜜一起涂在手上或脸上,效果很好。

樱桃 〔1〕

热。益气,多食无损 〔2〕 。

又云,此名“樱”,非桃也。不可多食,令人发闇风 〔3〕 。

温。多食有所损。令人好颜色,美志。此名“樱桃”,俗名“李桃”,亦名“柰桃”者是也。甚补中益气,主水谷痢 〔4〕 ,止泄精 〔5〕 。

东行根:疗寸白、蛔虫 〔6〕 。

【注释】

〔1〕樱桃:为蔷薇科植物樱桃 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G. Don.的果实,为常见鲜果品,亦可加工成果脯。可补气,祛风湿,滋润皮肤。

〔2〕多食无损:与下文“多食有所损”相矛盾。据该书体例,有可能是孟诜、张鼎二人各自不同的观点。

〔3〕闇风:闇指目不明,然闇风似指另一种疾病。本书“梨”条有“卒闇风,失音不语者”,可知不是以目不明为主症的病症。疑即“喑俳”,因肾虚气夺,舌不能语,足不能行。闇与喑字形相近。

〔4〕水谷痢:又名“水谷利”。症见腹泻,泻下物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5〕泄精:即滑精。精液自出,无梦而遗。

〔6〕东行根……蛔虫:本条据《嘉祐本草》。《证类本草》引作:“东引根,治蛔虫。”

【译文】

樱桃性热。可以补气,多吃一些也没有坏处。

又,这种果品名叫“樱”,而不是桃。不可多吃,否则会使人患闇风病。

性温。过多食用对人体有所损害。可以使人脸色红润,精神畅快。这种果品叫做“樱桃”,俗名“李桃”,也叫做“柰桃”。很能补中益气,可治水谷痢,或止泄精。

[樱桃]向东延伸生长的根,可以治疗寸白虫和蛔虫。

杏 〔1〕

热。主咳逆上气,金创,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头痛 〔2〕 。

面皯者,取人去皮,捣和鸡子白。夜卧涂面,明早以暖清酒洗之。

人患卒痖,取杏人三分,去皮尖熬,捣作脂。别杵桂心一分,和如泥。取李核大,绵裹含,细细咽之,日五夜三 〔3〕 。

谨按:心腹中结伏气,杏人、橘皮、桂心、诃梨勒皮为丸,空心服三十丸,无忌。

又,烧令烟尽,去皮,以乱发裹之,咬于所患齿下,其痛便止。熏诸虫出,并去风便瘥。重者不过再服。

又,烧令烟尽 〔4〕 ,研如泥,绵裹内女人阴中 〔5〕 ,治虫疽。

【注释】

〔1〕杏:为蔷薇科植物杏 Armeniaca vulgaris Lam.或野杏 A. vulgaris Lam. var . ansu (Maxim.) Yü et Lu的果实。入药主要用杏仁。杏仁有甜、苦两种。甜杏仁可作茶点果品供食用,苦杏仁不可生食。有祛痰、平喘、润肠作用。

〔2〕风头痛:此据《医心方》。《证类本草》作“热风头痛”。考本品功效,几全由《本经》《别录》节取,《别录》云“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是知《证类本草》“热风头痛”乃据此缩合。

〔3〕人患……夜三:本条据《嘉祐本草》。《医心方》作“孟诜食经治失音方:杏人三分,去皮熬,捣作脂;桂心末一分,和如泥。取李核许,绵裹少咽之,日五夜一”。今以此校补。

〔4〕烧令烟尽:按陈藏器《本草拾遗》有同类方,作“烧令烟未尽”,似更合情理。

〔5〕内:此下《大观本草》窜入“陈藏器”之文。

【译文】

杏性热。主治咳嗽,气往上冲逆,金创,惊痫,心胸烦热,外感风邪头痛。

脸上枯焦黝黑者,取杏仁,去掉外皮,捣烂后调和鸡蛋清,晚上入睡前涂抹面部,第二天早上用热的米酒洗去[杏仁、蛋清]。

突然不能发声的患者,可以取杏仁三分,除去种皮和仁尖(胚芽)后,煎熬,再捣烂,使油脂渗出。另外将桂心一分捣烂,与杏仁泥一起拌和。取一团李子核那样大小的杏仁泥,用绵包裹,口含,细细地咽其汁液。白天[含药]五次,晚上三次。

谨按:治疗胃脘部和腹部气机停积不畅,可用杏仁、橘皮、桂心、诃梨勒皮做成丸子,空腹吃下三十丸,不用忌食[任何东西]。

又,将杏仁烧到不再冒烟,去外层皮壳,以乱头发包裹杏仁,放在有病的牙齿上,咬住,牙痛就会止住。可以把各种虫子熏出体外,将风邪也一并驱除,疾病就会痊愈。病重者也只需要再用一次药。

又,将杏仁烧到不冒烟,研成泥状,用绵裹好,纳入妇女的阴道里,可治疗虫蚀引起的痈疽。

石榴 〔1〕

温。实:主谷利、泄精。

疣虫白虫 〔2〕 。

按经:久食损齿令黑。其皮炙令黄,捣为末,和枣肉为丸,[空腹]日服卅丸,后以饭押,[日二服]。断赤白痢 〔3〕 。

又,久患赤白痢,肠肚绞痛,以醋石榴一个,捣令碎,布绞取汁,空腹顿服之立止 〔4〕 。

又,其花叶阴干,捣为末,和铁丹服之 〔5〕 。一年白发尽黑,益面红色。仙家重此,不尽书其方。

【注释】

〔1〕石榴:又名安石榴,为石榴科植物石榴 Punica granatum L.的果实。果皮、根皮亦入药。果皮主含鞣质,没食子酸等,味酸涩,有涩肠止泻、止血、驱虫等功效。近代用治菌痢,阿米巴痢及多种感染性炎症。

〔2〕疣虫白虫:原方缺药用部位。考《别录》安石榴条云“东行根:疗蛔虫、寸白”。则此当为根的主治。

〔3〕其皮……白痢:本条括号中文卷子本脱。《嘉祐本草》引作“皮炙令黄,杵末。以枣肉为丸,空腹三十(《政和本草》脱“十”字)。日二服,治赤白痢”。据此补入阙文。赤白痢:中医病名。即痢疾,症见身热腹痛,里急后重,烦渴尿赤,拉下黏冻脓血,赤白相杂。相当于今急性菌痢。如果血多者(或单纯下血)名赤痢或血痢。

〔4〕又,久患……立止:本条《嘉祐本草》引作“腹痛者,取醋者一枚,并子捣汁顿服”。

〔5〕铁丹:陈藏器《本草拾遗》:“铁丹,飞铁为丹,亦铁粉之属是也。”则铁丹乃由钢铁飞炼成的粉末,主含四氧化三铁(Fe3O4);由生铁打碎成粉者,主含金属铁和少量的C、P、Si等杂质。

【译文】

石榴性温。果实可以治腹泻、泻下未消化的谷物;又治滑精。

[向东生长的根]治蛔虫和寸白虫。

谨按:长期食用会损坏牙齿,使牙齿变黑。石榴皮火炙,使皮呈黄色,再捣烂为末,和大枣肉一起做成丸子。每天空腹服用三十丸,服后立刻吃饭压药气。每天服两次,可治愈赤白痢。

又,长期患赤白痢,肠肚绞痛,可用酸石榴一个,捣碎,用布包后绞取其汁,空腹一次服下,立刻止住下痢。

又,将石榴花、叶阴干,捣成细末,和铁丹一起服用。一年后白头发全都变黑,还可使面色更加红润。学神仙法的人看重此药,不详细介绍它的方剂。

梨 〔1〕

寒。除客热,止心烦。不可多食。

又,卒咳嗽,以冻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中内以椒一粒。以面裹于热灰中煨,令极熟,出停冷,去椒食之 〔2〕 。

又方,梨去核,内酥蜜,面裹烧令熟,食之大良。

又方,去皮,割梨肉,内于酥中煎之。停冷食之。

又,捣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细细含咽。凡治嗽,皆须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令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

又,胸中痞塞、热结者,可多食好生梨即通 〔3〕 。

又云,卒暗风,失音不语者,生捣梨汁一合,顿服之,日再服,止。

金疮及产妇不可食,大忌。

【注释】

〔1〕梨:《嘉祐本草》所引较详,取为正文。另《医心方》卷九、卷三十均有引文,多重复。 梨为蔷薇科植物白梨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沙梨 P. pyrifolia (Burm. f.)Nakai等的果实。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效果好。

〔2〕去椒食之:《医心方》作“割食之”。

〔3〕又……即通:本条《医心方》引作:“胸中否塞、热结者,可多食生梨便通。”

【译文】

梨性寒。除外感热邪,止心烦。不可过量食用。

又,突然患咳嗽,取冻梨一颗,在它上面刺五十个洞,每个孔洞中放进一粒花椒,然后用面粉包裹,放在热的炉膛灰中煨。煨到熟透了,再取出让它冷却,把花椒剔去,专吃梨子。

又,将梨子除去核,放进酥、蜜,用面裹梨子,在火上烧到梨熟为止。吃这样的梨子特别好。

又,削去梨皮,切下梨肉,放在酥中煎煮,等冷却后食用。

又,捣取梨汁一升,再加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用小火慢慢地煎煮,取其汁小口缓慢地含咽。凡[用熟梨]治咳嗽,都必须等它冷却,[等患者呼吸调匀]、不再喘息之后才好食用。如果趁热吃梨,反而有所损伤,会使咳嗽更厉害,以至于没法救治。[因食热梨引起副作用],可以做羊肉汤饼,饱饱地吃上一顿,马上躺下休息一会儿即可。

又,治疗胸中有痞闷、堵塞感,内有热邪郁结时,可以多吃些好的生梨,就可以宣通[胸中气机]。

又,突然患暗风,说不出话来的患者,可以将生梨捣烂,取汁一合,一次服下。每天服两次,可以解除症状。

金疮患者及产妇不可吃梨,这是最忌讳的事。

林檎 〔1〕

温。主谷痢、泄精。

东行根治白虫蛔虫。

主止消渴。好睡 〔2〕 ,不可多食。

又,林檎:味苦涩,平 〔3〕 ,无毒。食之闭百脉。

【注释】

〔1〕林檎:又名花红、沙果,为蔷薇科植物林檎 Malur asiatica Nakai的果实。常见水果之一,止渴生津。晒干研末,点汤服甚美。

〔2〕好睡:考《开宝本草》有林檎“不可多食,令人好睡”一语,故此处“好睡”并非主治,而是副作用。

〔3〕味苦涩,平:此性味与前载“温”矛盾。按《食疗本草》药条中,孟诜文在前,张鼎按语在后。前后矛盾之说,不排除为张鼎之说。

【译文】

林檎性温。主治腹泻,泻下未消化的谷物;滑精。

向东生长的林檎根可以治寸白虫、蛔虫。

[林檎]能治消渴。有令人贪睡的作用,故不可多吃。

又,林檎味苦而涩,性平,无毒。吃了它会使人身的血脉闭阻。

李 〔1〕

平。主女人卒赤、白下:取李树东面皮,去外皮 〔2〕 ,炙令黄香。以水三升,煮汁去滓服之,日再验。

谨按:生李亦去骨节间劳热 〔3〕 ,不可多食之。临水食之,令人发痰疟 〔4〕 。

【注释】

〔1〕李:为蔷薇科植物李 Prunus salicina Lindl的果实。常食水果之一。味甘酸,能清肝热,生津利水,故古有“肝病宜李”之说。

〔2〕外:《政和本草》作“皴”。

〔3〕李:《嘉祐本草》作“子”。 骨:《医心方》作“关”。

〔4〕痰疟:疟疾的一种。指疟疾兼有郁痰者,症见寒热交作,热多寒少,头痛肉跳,呕吐痰涎,脉弦滑等。严重者可见昏迷抽搐。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脑型疟疾。

【译文】

李性平。主治妇女突然患赤白带下:取李树朝东面的树皮,去掉外层的粗皱皮,火炙,使它散发出香味,呈焦黄色。再用水三升,煮李树皮,取汁,去药渣,口服,一天吃两次,有效。

谨按:生李子也可消骨头关节之间的劳热,但不可多吃。和水一起吃,将引发痰疟病。

鼠李 〔1〕

微寒。主腹胀满。其根有毒,煮浓汁含之治 齿 〔2〕 。并疳虫蚀人脊骨者 〔3〕 ,可煮浓汁灌之良。

其肉:主胀满谷胀 〔4〕 ,和面作饼子,空心食之,少时当泻。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盏,治脊骨疳。

【注释】

〔1〕鼠李:此据《证类本草》所引。另《嘉祐本草》在“李”条下引有“牛李”,亦即鼠李,其文多同:“又,牛李:有毒。煮汁使浓,含之治 齿。脊骨有疳虫,可后灌此汁,更空腹服一盏。其子中人:主鼓胀。研和面作饼子,空腹食之,少顷当泻矣。”译文兼参《嘉祐本草》。鼠李为鼠李科植物鼠李 Rhamnus davurica Pall.以及同属植物冻绿 R . utilis Dene的树皮及根。含多种蒽醌类,可泻下。成熟的果实反复蒸曝后浸酒,服之下瘀血。

〔2〕 齿:即龋齿,俗称虫牙。

〔3〕疳(gān)虫:古人或认为疳积病因之一是因疳虫引起的。疳虫主要指肠寄生虫。疳证后期,小儿形体极度消瘦,脊骨显露,是为脊骨疳。或以为是疳虫消蚀人的脊柱骨所致。

〔4〕其肉主胀满谷胀:此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则引作“其子中人主鼓胀”。二者药用部位及主治均不相同,但从治疗角度来看,二说均可通。鼓胀是中医病名,症见腹部胀大,肚皮上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虽肿而不厉害。现多种原因引起的腹水可属此病。

【译文】

鼠李性微寒。能消除腹中胀满。鼠李根有毒,用此煮浓汁,口含其汁,治 齿。治疗疳虫侵蚀人脊椎骨,可取鼠李根煮取浓汁,[给小儿]灌服,效果好。

鼠李的果肉,可以消除因过量的饭食引起的腹中胀满。[将果肉]和面粉做成饼子,空腹食用,不用多久就会腹泻。也可在空腹时服一盏煎煮的鼠李根的汁液,用以治疗脊骨疳。

羊(杨)梅 〔1〕

温。右主[和]藏腑 〔2〕 ,调腹胃 〔3〕 ,除烦愦 〔4〕 ,消恶气,去痰食。[亦]不可多食,损人[齿及]筋[也],然[甚能]断下痢 〔5〕 。

又,烧为灰[亦]断下痢。其味酸美,小有胜白梅 〔6〕 。

又,取干者 〔7〕 ,常含一枚,咽其液,亦通利五藏,下少气。

若多食,损人筋骨。甚酸之地,是土地使然。若南人北,杏亦不食;北人南,梅乃啖多 〔8〕 。皆是地气郁蒸,令烦愦,好食斯物也 〔9〕 。

【注释】

〔1〕羊梅:即杨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 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的果实。主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等物质。果实新鲜食用,或用盐藏、蜜渍、糖收等法加工后供食用均可。生津解渴,和胃消食。

〔2〕和: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证类本草》补。

〔3〕调腹胃:《嘉祐本草》作:“能涤肠胃”,《证类本草》作“和五藏腹胃”。

〔4〕愦:卷子本作“溃”,据《证类本草》改。另《嘉祐本草》(《大观本草》引)误作“燥”。

〔5〕亦……下痢:本条括号中文卷子本脱。《证类本草》作:“亦不可久食,损齿及筋也。甚能断下痢。”据此补缺文。

〔6〕又,烧……白梅:《嘉祐本草》引作:“亦能治痢,烧灰服之。”卷子脱“亦”字,因补。

〔7〕取干者:《证类本草》作“白梅未干者”。按“杨梅”条下,似不应出“白梅”方。

〔8〕梅乃啖多:此据《证类本草》。卷子本原作“梅亦不啖”,两相矛盾。今据下文“皆是地气郁蒸,令烦愦,好食斯物也”,当以《证类本草》义长,因改。“梅”,一般指梅子。“杨梅”条引此文,似乎不妥,姑存其旧。

〔9〕若多……斯物也:此条《证类本草》作:“其酸醋之物,自是土地使然。若南方人北居,杏亦不食;北地人南住,梅乃啖多。岂不是地气郁蒸,令人烦愦,好食斯物也。”录此备参。

【译文】

杨梅性温。能调和脏腑、肠胃,免除心烦意乱,消除恶气,排去痰浊结实。也不可多吃,容易损坏人的牙齿和筋骨,但对治疗痢疾十分有效。

又,杨梅烧成灰,也能止痢疾。其味酸美,比白梅的味道稍微好些。

又,取干杨梅,经常口含一枚,咽下它的汁液,也可使五脏通畅、功能正常,稍有下气作用。

如果过多食用酸东西,会损人的筋骨。凡产酸果子的地方,都是当地土壤使它变成这样。假如南方人到北方去住,他不会想吃杏子;但北方人住在南方,却喜欢大吃梅子。都是因南方地气蒸腾郁闷,使人心烦意乱,才喜欢吃这样的酸东西。

胡桃 〔1〕

平。右[卒]不可多食 〔2〕 。动痰[饮] 〔3〕 。

案经:除去风,润脂肉,令人能食。不得多食之,计日月,渐渐服食 〔4〕 。通经络气,[润]血脉 〔5〕 ,黑人髭发 〔6〕 、毛落再生也。

又,烧至烟尽,研为泥,和胡粉为膏 〔7〕 。拔去白发,傅之即黑毛发生 〔8〕 。

又,仙家压油,和詹香涂黄发,便黑如漆,光润。

初服日一颗,后随日加一颗。至廿颗,定得骨细肉润 〔9〕 。

又方,[能差]一切痔病 〔10〕 。

案经:动风,益气,发痼疾。多吃不宜。

【注释】

〔1〕胡桃:又名核桃。为胡桃科植物胡桃 Juglans regia L.的种仁。富含脂肪油。味甘,能润肺补肾,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卒:卷子本脱,据《医心方》补。

〔3〕饮: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医心方》补。

〔4〕不得……服食:此句《医心方》作“计日月,渐服食”;《嘉祐本草》作“不得并,渐渐食之”。今参下文服食胡桃方法予以意译。

〔5〕润: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补。

〔6〕髭发:此据卷子本。《嘉祐本草》《医心方》均作“鬓发”。

〔7〕胡粉:即用铅加工制成的铅粉(碱式碳酸铅)。

〔8〕又,烧……发生:本条《医心方》作:“孟诜食经治白发方:胡桃烧令烟尽,研为泥,拔白毛,付之即生毛。”

〔9〕初服……肉润:此方《嘉祐本草》作:“又,服法:初日一颗,五日加一颗,至二十颗止之。常服骨肉细腻光润。”此服法似乎更合情理。

〔10〕能差:卷子本脱。据《医心方》此方作“能差一切痔病”,《嘉祐本草》作“能养一切老痔疾”,当从《医心方》,补括号中文。

【译文】

胡桃性平。不可吃得太多,否则会引发痰饮。

谨按:能驱除风邪,使肌肤丰润,令人增加饭量。但不宜多服,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加大服用量。可以使经脉畅通,血脉滋润,能使人的须发变黑,毛发脱落的还可以再次萌生。

又,将胡桃烧到烟尽为止,研烂成泥状,和胡粉一起做成膏。然后把白头发拔去,敷上药膏,黑毛发就会生长起来。

又,学习神仙术的人将胡桃压榨后取油,和詹香一起涂抹发黄的头发,可使头发很快黑得像漆一样光润。

[服食胡桃的方法:]一开始每天吃一颗,以后每天增服一颗,到了每天可服二十颗时,一定会使人骨骼致密、肌肤细腻润泽。

又,能治愈各种痔病。

谨按:[胡桃]能引动体内风气,可以补气,但又可引发经久不愈的疾病。不宜多吃。

藤梨 〔1〕

寒。右主下丹石,利五藏。其熟时,收取瓤和蜜煎作煎 〔2〕 。服之去烦热,止消渴。久食发冷气,损脾胃。

【注释】

〔1〕藤梨:《证类本草》引于“猕猴桃”条下,云:“候熟收之,取瓤和蜜煎作煎。去人烦热。久食亦得。令人冷,能止消渴。”藤梨又名羊桃、猕猴桃,为猕猴桃科植物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的果实。生食甘酸香美,亦可制成果浆、果脯。近年或用于防治消化系统癌症。

〔2〕煎:《大观本草》作“膏”。 膏、煎,中药剂型名。系将药物加水煎熬,并加入蜂蜜或糖煎熬而成的稠厚的膏状物。

【译文】

藤梨性寒。功能消除服食丹石药的不良作用,有利于五脏。等它成熟后,取它的瓤肉,和蜂蜜一起煮熬成膏煎。服用[藤梨煎]可以消除心中烦热,治疗消渴。长期食用能引发冷气,有损脾胃。

柰 〔1〕

益心气,主补中膲诸不足气,和脾。卒患食后气不通,生捣汁服之。

【注释】

〔1〕柰:本品古代的原植物为蔷薇科植物新疆野苹果 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的果实。性凉味甘,能生津润肺,开胃醒酒。生食、捣汁和熬膏均可。

【译文】

柰补益心气,还能补益中焦各脏腑的不足,调和脾胃。突然觉得进食以后饱闷胀满,[像是肠胃]不通畅似的,可以取生柰捣烂取汁服用。

橄棪 〔1〕

主 鱼毒,[煮]汁服之 〔2〕 。中此鱼肝、子毒,人立死,惟此木能解。

出岭南山谷。大树阔数围,实长寸许。其子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至八月熟,蜜藏极甜。

【注释】

〔1〕橄棪(yǎn):即橄榄,又名青果。为橄榄科植物橄榄 Canarium album (Lour.)Raeusch的果实。性平,味甘酸涩。清肺,利咽,生津,解毒,用作缓和滋养剂。

〔2〕主……服之:考《开宝本草》:“疗 鲐鱼(即河豚)毒,可煮汁服之必解”,与本条相近,故补“煮”字。

【译文】

橄棪可解救河豚鱼中毒,[可煮橄棪]汁饮服。吃河豚鱼的肝和鱼子引起中毒,人立刻就会死亡,只有这种橄棪树能解其毒。

[这种树]生长在岭南山谷,大的树干几个人牵起手来才抱得拢。果实有一寸来长。先长出来的果实在下方,后长出来的果实位置逐渐升高。到八月间成熟,用蜜淹藏,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