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 〔1〕
作末服之,辟诸毒热,煞蛇毒,除惊怪恍惚 〔2〕 。蛮人常食。似獐肉而腥气。蛮人云:食之不畏蛇毒故也。
脐中有香 〔3〕 ,除百病,治一切恶气疰病。研了,以水服之。
【注释】
〔1〕麝香:为鹿科动物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 L.等同属动物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为中医临床开窍辟秽、通络散瘀要药,含麝香酮等芳香成分。
〔2〕怪:《政和本草》改作“怖”。
〔3〕脐:此处即香腺囊的俗称。
【译文】
麝香研末服用,可消除各种毒热,解蛇毒,治疗因受惊吓引起的精神恍惚。边陲少数民族的人们经常吃麝肉,此肉气味象獐肉,但带点腥气。他们说吃麝肉是为了不怕蛇毒的缘故。
麝的脐中有香,可以解除百病,治疗一切恶气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将麝香研磨后,用水送服。
熊 〔1〕
脂:微寒,甘滑。冬中凝白时取之,作生无以偕也 〔2〕 。脂入拔白发膏中用,极良。脂与猪脂相和燃灯,烟入人目中,令失光明。缘熊脂烟损人眼光。
肉:平,味甘,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者,食熊肉永不除差。
其骨煮汤浴之,主历节风 〔3〕 ,亦主小儿客忤 〔4〕 。
胆:寒。主时气盛热,疳 ,小儿惊痫 〔5〕 。十月勿食,伤神。
小儿惊痫瘈疭,熊胆两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良。
【注释】
〔1〕熊:为熊科动物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或棕熊 Ursus arctos arctos L.。其脂肪油即熊脂,另骨、肉、胆均可作药用。熊胆为名贵中药材,有显著的解痉、抗惊厥作用。熊掌(足掌)含丰富的脂肪、粗蛋白质等,为珍贵的菜肴和补品。
〔2〕作生无以偕也:考古代熊脂以熊白(即背上的脂肪)为佳。《本草经集注》载:“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作生,似指未经加工处理。
〔3〕历节风:中医病名。又名痛风,痹证的一种。症见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伸不利,昼轻夜重。或见关节红肿热痛。
〔4〕小儿客忤:中医病名。小儿突然受惊吓,引起吐泻、腹痛,睡卧不安,经常手足抽搐等症状。
〔5〕惊痫:中医病名。症状轻的仅见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时常惊醒,但不抽搐,这叫“惊”;重者眼往上翻,身体强直,手足蜷缩,经常抽搐,这叫“痫”。后世多称此为急惊风。每因惊恐而引起。
【译文】
熊的脂肪性微寒,味甘而滑。待到冬季熊背上的脂肪凝聚时才可杀熊取用。[熊身上别处的脂肪]不能和直接从熊背上取用的脂肪相比。熊脂调进拔白头发的膏剂中使用,效果极好。熊脂和猪脂掺和点灯,其油烟飘进了人眼,可引起失明。这是因为熊脂的油烟能损害人眼的视力。
熊肉性平,味甘,无毒。主治风痹,筋骨[失去正常功能],感觉丧失。如果腹中原来就有寒热之邪聚集的人误吃了熊肉,那么他的病永远也治不好。
熊骨用来煮汤洗澡,可治疗历节风,也可治疗小儿客忤。
熊胆性寒。主治时令不正之气引起的高烧,疳 ,小儿惊痫。十月不能吃熊胆,伤人神气。
小儿惊痫,手足抽搐,用两颗大豆那样大小的熊胆[干粉],调和人乳汁及竹沥一起服用,可消除心中的痰涎。
牛 〔1〕
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自死者,血脉已绝,骨髓已竭,不堪食。黄牛发药动病,黑牛尤不可食。黑牛尿及屎,只入药。
又,头、蹄:下热风,患冷人不可食。
肝:治痢。又,肝醋煮食之,治瘦。
肚:主消渴,风眩,补五藏,以醋煮食之。
肾:主补肾。
髓:安五藏,平三焦,温中。久服增年。以酒送之。黑牛髓,和地黄汁、白蜜等分,作煎服之,治瘦病。恐是牛脂也。
粪:主霍乱,煮饮之。乌牛粪为上。又,小儿夜啼,取干牛粪如手大,安卧席下,勿令母知,子、母俱吉。
又,妇人无乳汁,取牛鼻作羹,空心食之。不过三两日,有汁下无限。若中年壮盛者 〔2〕 ,食之良。
又,宰之尚不堪食,非论自死者。其牛肉取三斤,烂切,将啖解槽咬人恶马,只两啖后,颇甚驯良。若三五顿后,其马狞 不堪骑。十二月勿食,伤神。
【注释】
〔1〕牛:为牛科动物黄牛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及水牛 Bubalus bubalis L.。牛身体许多部位可供食用及入药,尤以牛肉、牛乳及牛内脏(肝、肾、胃等)最为常用。牛肉含多种营养成分,所含蛋白质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故营养价值很高。可补脾,益气血,强筋骨。牛乳(见下条)的营养成分也十分丰富,可滋养血脉脏腑,生津润肠,为补养佳品。
〔2〕若:此据《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作“苦”。
【译文】
牛是农业生产的依靠,不能过多屠杀。自己死亡的牛,它的血脉已断绝,骨髓已枯竭,不可作为食用。黄牛能加剧药物的副作用,引发体内原有的疾病。黑牛尤其不能吃。黑牛尿及黑牛屎,只能作为药用。
又,牛头、牛蹄,可以消除风热之邪,患寒性疾病的人不可食用。
牛肝治疗痢疾。又,牛肝用醋煮后食用,可治消瘦。
牛肚主治消渴,头晕眼花。补益五脏,可用醋煮牛肚食用。
牛肾能补养肾脏。
牛骨髓使五脏、三焦的功能正常调顺,温暖中焦。长期服用使人长寿。可用酒送服。黑牛骨髓,和等分的地黄汁、白蜜,久煎成膏,食用它可以治疗消瘦。恐怕[牛髓]是牛脂肪[之误]。
牛粪主治霍乱,可煮牛粪汁饮用。乌牛粪最好。又,小儿夜间哭闹,可取像手掌那么大的一块干牛粪,安放在床席的下边,不可让做母亲的知道,这样孩子和母亲都会平安。
又,妇女[生育后]没有乳汁,可用牛鼻子煮成浓浓的羹汁,空腹时吃下。要不了两三天,大量乳汁流出。中年肥壮的妇女,吃牛鼻羹很好。
又,被人屠宰的牛尚且不能供食用,更不消说自己死亡的牛了。取牛肉三斤,切得很碎,用它来喂那种脱槽咬人的恶马。只要吃上两次,恶马就会变得十分驯服。如果给马吃上三五顿牛肉,那么这马就会变得驽钝,没法供骑坐了。十二月不宜吃牛肉,伤人神气。
牛乳
寒。患热风人宜服之。患冷气人不宜服之。
乌牛乳酪:寒。主热毒,止渴,除胸中热。
【译文】
牛乳性寒。适合于患风热病证的人饮用。患寒性疾病的人不宜服用。
乌牛乳酪性寒。主治热毒病证,止口渴,清除胸中的热邪。
羊 〔1〕
角:主惊邪,明目,辟鬼,安心益气。烧角作灰,治鬼气并漏下恶血 〔2〕 。
羊肉:温。主风眩瘦病,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 〔3〕 ,藏气虚寒 〔4〕 。河西羊最佳 〔5〕 ,河东羊亦好。纵驱至南方,筋力自劳损,安能补益人?
羊肉:妊娠人勿多食。患天行及疟人食,令发热困重致死。
头肉:平。主缓中,汗出虚劳,安心止惊。宿有冷病人勿多食。主热风眩,疫疾 〔6〕 ,小儿痫。兼补胃虚损及丈夫五劳骨热。热病后宜食羊头肉。
肚:主补胃病虚损,小便数,止虚汗。以肥肚作羹食,三五度差。
肝:性冷。治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热病后失明者,以青羊肝或子肝薄切,水浸傅之,极效。生子肝吞之尤妙。主目失明,取羖羊肝一斤,去脂膜薄切,以未著水新瓦盆一口,揩令净,铺肝于盆中,置于炭火上煿,令脂汁尽。候极干,取决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炒令香为末,和肝杵之为末。以白蜜浆下方寸匕。食后服之,日三,加至三匕止,不过二剂,目极明。一年服之妙,夜见文字并诸物。其 羊 〔7〕 ,即骨历羊是也 〔8〕 。常患眼痛涩,不能视物,及看日光并灯火光不得者,取熟羊头眼睛中白珠子二枚,于细石上和枣汁研之,取如小麻子大,安眼睛上,仰卧,日二夜二,不过三四度差。
羊心:补心肺,从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虫如马尾毛,长二三寸已来。须割去之,不去令人痢。
羊毛:醋煮裹脚,治转筋。又,取皮去毛煮羹,补虚劳。煮作臛食之,去一切风,治脚中虚风。
羊骨:热。主治虚劳,患宿热人勿食。
髓:酒服之补。
血:主女人风血虚闷。
头中髓:发风。若和酒服,则迷人心,便成中风也。
羊屎:黑人毛发。主箭镞不出。粪和雁膏傅毛发落,三宿生。
白羊黑头者,勿食之,令人患肠痈 〔9〕 。一角羊不可食。六月勿食羊,伤神。
谨按:南方羊都不与盐食之,多在山中吃野草,或食毒草。若北羊,一二年间亦不可食,食必病生尔。为其来南地食毒草故也。若南地人食之,即不忧也。今将北羊于南地养三年之后,犹亦不中食,何况于南羊能堪食乎?盖土地各然也。
【注释】
〔1〕羊:为牛科动物山羊 Capra hircus L.和绵羊 Ovis aries L.。其身体多种部位均可作药用,如角、肉、肝、肚(胃)、骨、心、血、皮等。羊肉是传统的冬令补养佳品,大补虚劳,治血虚有寒的腹痛。
〔2〕漏下:见龟甲条“漏下赤白”注。 恶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之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又叫“败血”。
〔3〕五劳七伤:五劳可指因五种状态(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及五种情志(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引起的人体损伤。七伤亦为一系列病证的统称:一说指食、忧、饮、房室、饥、劳、经络营卫伤;一说为男子亏损的七个症状: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频数或突然中断。本条五劳七伤,乃虚损证的泛称。
〔4〕脏气虚寒:脏腑正气虚,兼出现一些内寒的证候。如形寒怕冷,口泛清涎,脘腹胀痛,得热则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等。
〔5〕河西:唐方镇名,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下文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沁源、榆社、左权以北地区。
〔6〕疫疾:原文如此,即传染病。但据《唐本草》,羊头可“疗风眩瘦疾”;本品“羊肉”下,云可治“风眩瘦病”,疑疫疾乃瘦疾之误。
〔7〕 (gǔ):《大观本草》误作“牯”。通“羖”。
〔8〕骨历羊:即 羊,又称羖羊或 羊,即黑色的羊。又寇宗奭称此羊“毛最长而厚”,则当属绵羊。
〔9〕肠痈:中医病名。症见小腹疼痛,按之更甚,时时发热恶寒。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
【译文】
羊角主治惊吓[引起的病证],可明目,辟除鬼邪,安心,益气。将羊角烧成灰,可用于治疗鬼气,以及妇女漏下恶血。
羊肉性温。主治头晕目眩,消瘦,小儿惊痫,男子五劳七伤,脏气虚寒。河西产的羊最佳,河东的羊也很好。把这些羊驱赶到南方,[途中]羊的筋骨气力因劳累而受到损害,怎么能对人有补益作用呢?
羊肉,妊娠的妇女不能多吃。得了传染病和疟疾的人吃了羊肉,会使病人发热,身体感到疲乏沉重,导致死亡。
羊头肉性平。可以使中焦和缓,治疗虚劳、汗出,能安心镇静。原来就有冷病在身的人不要多吃。主治热邪引起的头晕目眩,疫疾,小儿惊痫。还可以补益胃肠虚损和男子的虚劳骨热。患外感热性病后适合于进食羊头肉。
羊肚能补益胃肠不足引起的虚损、小便次数多,止虚汗。取肥肚煮成羹汤食用,三五次就可治愈。
羊肝性冷。治疗肝阴虚生内热,虚风上扰,眼睛发红,看不清东西,兼有疼痛;或外感热性病之后失明的人,可用青羊肝或小羊的嫩肝切成薄片,水浸之后敷在有病的眼睛上,极有效。新鲜的嫩肝吞服,效果尤其好。治眼睛失明,用黑色公羊的肝一斤,去掉脂肪筋膜,切成薄片;再取一口没有沾过水的新瓦盆,把它揩干净,然后[把切好的]肝片铺在盆里,放在炭火上烘烤,使上面的脂肪汁液完全除尽。等肝片非常干燥以后,取决明子半升,蓼子一合,炒到发出香气后研成粉末,再和肝片一起捣成粉末。用白蜜浆水送服,每次服一方寸匕。吃饭以后服用,每天三次。[逐渐增加每次的服用量],直到一次服三方寸匕为止。服不了两剂药,眼睛就会极其明亮。服用一年更好,晚上也能看见文字和各种东西。 羊就是骨历羊。眼睛经常又痛又涩,不能看清东西,以及不能见日光和灯火光的患者,可取熟羊头眼睛中的白眼珠子两枚,在细腻的石块上和大枣汁一起研磨。取像小火麻子大小的药汁,安放在眼睛上,仰卧。白天上药两次,夜间两次。只要三四次就可治愈。
羊心补养人的心肺。从三月到五月,羊心中会有二三寸长像马尾毛似的虫子,必须把虫子割去,不去掉它会使人得痢疾。
羊毛用醋煮过后裹在脚上,可以治疗转筋。又,取羊皮,把毛去尽后煮成羹,有补益作用,治虚劳;如果煮成肉羹食用,可驱除一切风邪,治疗脚气病、脚软弱无力。
羊骨性热。主治虚劳。体内原有热邪的人不要食用。
羊骨髓用酒送服,有补益作用。
羊血主治妇女中风,血虚心闷。
羊头中的脑髓可引发风疾。如果和酒一起服用,就会使人的心神迷乱,可以导致中风。
羊屎可以使人的毛发变黑。治疗中箭后箭头[在肉里]出不来。用羊粪和雁的脂肪拌和后敷在毛发脱落的地方,经过三个晚上后毛发自生。
白羊、黑头,不能食用,会使人患肠痈。只有一只角的羊不可食用。六月不要吃羊肉,伤人神气。
谨按:南方的羊都不喂给它盐吃,多数让它们在山中吃野草,有时候就会吃上有毒的植物。像这样的羊来到北方,一两年之内也不能吃,吃了一定会生病。这是因为它们来自南方,吃过有毒植物的缘故。如果南方当地人吃了它,那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现在要是把北方的羊在南方养三年之后,也变得不适合食用,更何况本来就是南方的羊,它怎么可以供食用呢?这都是由于出产地不一样的缘故。
羊乳
补肝肾气 〔1〕 ,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合脂作羹食,补肾虚。
羊乳治卒心痛,可温服之。亦主女子与男子中风。蚰蜒入耳,以羊乳灌耳中即成水。
又,主小儿口中烂疮,取 羊生乳,含五六日差。
【注释】
〔1〕肝:《政和本草》作“肺”。
【译文】
羊乳补养肝(肺)肾之气,调和小肠。也主治消渴、虚劳,补益精气。羊乳和羊脂肪做成羹食用,可补养肾虚。
羊乳治疗卒心痛,可以温暖后再饮服。也主治男、女的中风。蚰蜒进到耳朵里,用羊乳灌进耳中,蚰蜒即化成水。
又,主治小儿口中生疮糜烂,可取黑色绵羊的新鲜乳汁口含,五六天就好了。
酥 〔1〕
寒。除胸中热 〔2〕 ,补五藏,利肠胃。
水牛酥功同,寒,与羊酪同功。羊酥真者胜牛酥。
【注释】
〔1〕酥: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2〕除:《嘉祐本草》作“主”。
【译文】
酥性寒。消除胸中的热邪,补养五脏,通利肠胃。
水牛酥的功效也是一样,性寒,和羊酪具有相同的作用。真正的羊酥胜过牛酥。
酪 〔1〕
寒。主热毒,止渴,除胃中热。患冷人勿食羊乳酪。
【注释】
〔1〕酪:为牛、马、羊、骆驼等的乳汁炼制而成的食品。味甘酸,能补肺养阴,润肠止渴。
【译文】
酪性寒。主治热毒,止渴,消除胃中的热邪。得了寒性疾病的人不要吃羊乳酪。
醍醐 〔1〕
平。主风邪,通润骨髓。性冷利,乃酥之本精液也。
【注释】
〔1〕醍醐:是牛羊乳炼制而成的以脂肪为主的食品,今称为“乳脂”“奶油”。含多种营养成分,有滋阴止渴,滋燥通便等作用。
【译文】
醍醐性平。驱除风邪,滋润全身的骨髓。它具有寒凉、滑利的性质,是酥的基本的精华物质。
乳腐 〔1〕
微寒。润五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细切如豆,面拌,醋浆水煮二十余沸 〔2〕 ,治赤白痢。小儿患,服之弥佳。
【注释】
〔1〕乳腐: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及萧炳”。乳腐,为牛乳等乳类经添加发酵物形成的加工品,又称乳饼,类似今奶酪、干酪(chees)。
〔2〕醋浆水:经过发酵的米汤水。
【译文】
乳腐性微寒,可滋润五脏,通利大小便,补益十二经脉。稍微有动气[的副作用]。把乳腐切成像豆粒大小的块,以面拌和,在醋浆水中煮二十余滚,食后可治赤白痢。小儿患[赤白痢],服用乳腐更佳。
马 〔1〕
白马黑头,食令人癫。白马自死,食之害人。
肉:冷,有小毒。主肠中热,除下气,长筋骨。
不与仓米同食,必卒得恶,十有九死。不与姜同食,生气嗽。其肉多著浸洗,方煮得烂熟,兼去血尽,始可煮食 〔2〕 。肥者亦然,不尔毒不出。
又,食诸马肉心闷,饮清酒即解,浊酒即加。
赤马蹄:主辟温疟 〔3〕 。
悬蹄:主惊痫。
又,恶刺疮,取黑駮马尿热渍,当虫出愈。数数洗之。
白秃疮 〔4〕 ,以駮马不乏者尿,数数暖洗之十遍,差。
患丁肿,中风疼痛者,煼驴马粪,熨疮满五十遍,极效。
患杖疮并打损疮,中风疼痛者,炒马驴湿粪,分取半,替换热熨之 〔5〕 。冷则易之,日五十遍 〔6〕 ,极效。
男子患 〔7〕 ,未可及,新差后,合阴阳,垂至死,取白马粪五升,绞取汁,好器中盛停一宿,一服三合,日夜二服。
又,小儿患头疮,烧马骨作灰,和醋傅。亦治身上疮。
又,白马脂五两,封疮上。稍稍封之,白秃者发即生。
又,马汗入人疮,毒气攻作脓,心懑欲绝者,烧粟杆草作灰,浓淋作浓灰汁,热煮,蘸疮于灰汁中,须臾白沫出尽即差。白沫者,是毒气也。此方岭南新有人曾得力。
凡生马血入人肉中,多只三两日便肿,连心则死。有人剥马,被骨伤手指,血入肉中,一夜致死。
又,臆 ,次胪 也 〔8〕 。蹄无夜眼者勿食 〔9〕 。
又,黑脊而斑不可食。患疮疥人切不得食,加增难差。
赤马皮临产铺之,令产母坐上催生。
白马茎:益丈夫阴气 〔10〕 。阴干者末,和苁蓉蜜丸 〔11〕 ,空腹酒下四十丸,日再,百日见效。
[马心] 〔12〕 ,患痢人不得食。
【注释】
〔1〕马:马科动物马 Equus caballus (L.)的肉、骨、蹄甲、雄性外生殖器(白马茎)、心、肝、粪、尿等,在古代都可作药用。
〔2〕食:《政和本草》作“炙”。
〔3〕主辟温疟:此据《嘉祐本草》。《证类本草》作“辟温”。按“温”可指温病,即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尤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温疟”则仅指一种疟疾。
〔4〕白秃疮:中医病名。即头癣、白癣。
〔5〕熨(wèi):中医治法。将药物炒热后布包,热熨患处;或用药汁浸渍棉布,乘热熨敷。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使患处气血流通,驱除病邪。
〔6〕日五十遍:《政和本草》作“满五十过”。
〔7〕男子患:此下似有脱文。考《本草拾遗》载:“屎绞取汁,主伤寒时疾……及时行病起,合阴阳,重至死者。”此与本条下文相合,故男子所患,当为“时行病”。
〔8〕胪:《政和本草》作“驴”。原文作“臆 ,次胪 也”。按《集韵》:“臆 ,驴马腹腴。”胪,《广韵·九鱼》:“腹前曰胪。”故臆 与胪 当指同类的马腹下的膘肉。臆为胸,与胪只有部位上的差异。胪,《政和本草》作“驴”,似亦可通,则前面的臆 当特指马臆 。
〔9〕夜眼:马前肢腕骨上和后肢跗骨下方的一部分无毛而又坚固的灰白色胼胝体。
〔10〕阴气:阴气同阴器,代指性机能。
〔11〕苁蓉:中药名。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 Y. C.Ma带鳞片的肉质茎。性温,味甘咸。可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12〕马心:此下条文原引录于“马心”之下,故补药名。
【译文】
头是黑色的白马,吃了令人发癫。自己死亡的白马,吃了对人有害。
马肉性冷,有小毒。能清除肠中的热邪,下气,有助于筋骨生长。
不要将马肉和贮存了很久的米一起吃,否则一定会突然得很严重的疾病,十个患者有九个会死掉。不要和姜一起吃,会引起咳嗽气急。马肉要多用水浸并洗涮后才能煮得烂熟,还要把残血完全清除掉,才能供煮食。马的肥肉也必须这样处理,不这样的话,[马肉中的]毒出不来。
又,吃马肉后觉得胃脘满闷,饮用清酒就会解除症状,饮浊酒则反而加重症状。
赤马蹄可以防治温疟。
马悬蹄主治惊痫。
又,严重的刺伤引起溃烂,取黑色或毛色青白相杂的马撒的尿,趁热浸渍疮面,虫子就会被驱赶出来,疮口因此而愈。要经常洗疮面。
白秃疮,用毛色青白相杂、不容易疲乏的马撒的尿,经常趁热清洗疮面,洗十次可以治愈。
患疔疮肿毒,又受风引起疼痛,可以用驴、马的粪便炒热后,熨敷疮肿。熨够了五十遍,非常有效。
患杖疮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创伤,因受风引起疼痛,可以将马和驴的湿粪炒热,分成两份[包好],替换着热熨创口。冷却了之后再换热的。每天熨五十次,非常有效。
男子患[季节流行病],没有彻底治愈,或刚刚病好,就过早同房[而引起疾病],已临近死亡,可取白马粪五升,[布包后]绞取其中的汁液,盛放在完好的容器中,过一个晚上。一次饮服三合,一昼夜服两次。
又,小儿头上生疮,将马骨烧成灰,和醋外敷。也可治身上生疮。
又,白马的脂肪五两,封盖在疮面上。只要略微封涂疮面,患白秃疮的人立刻就会长出头发。
又,马的汗水进入了人的疮口,毒气引起化脓,心烦闷得要死,取粟的茎秆烧成灰,用水淋灰,过滤,制成很浓的灰汁,加热煮开,蘸上灰汁浸渍疮口,不一会儿疮口冒出白沫。白沫不再冒出,病也就好了。这种白沫,就是毒气。此方在岭南刚有人用它取得了疗效。
凡是生马血进入人的肌肉中,最多三两天就会肿起来,[肿势]危及心脏人就会死。有人剥马,被马骨伤及手指,马血进入肉中,一夜就死亡。
又,臆 ,是比较差的腹前的肥肉。蹄部没有夜眼的马不能吃。
又,脊背黑色而有斑点的马不可食。患有疥疮的人千万不能吃马肉,会使病情加重,难以痊愈。
产妇快要分娩时,铺上赤马的皮,让她坐在上面,可以加快分娩。
白马的阴茎可以补益男子的阴气。将白马阴茎阴干,加工成粉末,和肉苁蓉一起制成蜜丸。每次空腹用酒送服四十丸,一天两次。连服百日有效。
马心患痢疾的人不能吃。
鹿 〔1〕
鹿茸:主益气。不可以鼻嗅其茸。中有小白虫,视之不见,入人鼻必为虫颡,药不及也。
鹿头肉:主消渴,多梦梦见物 〔2〕 。
又,蹄肉:主脚膝骨髓中疼痛。
肉:主补中益气力。
又,生肉:主中风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捣傅之。专看正,即速除之。
谨按:肉:九月后、正月前食之 〔3〕 ,则补虚羸瘦弱、利五藏,调血脉。自外皆不食,发冷病 〔4〕 。
角:主痈疽疮肿,除恶血。若腰脊痛、折伤,多取鹿角并截取尖,错为屑,以白蜜五升淹浸之,微火熬令变色,曝干,更捣筛令细,以酒服之。令人轻身益力,强骨髓,补阳道、绝伤。
角:烧飞为丹,服之至妙。但于瓷器中或瓦器中寸截,用泥裹,大火烧之一日,如玉粉;亦可炙令黄,末,细罗,酒服之益人。若欲作胶者,细破寸截,以饙水浸七日,令软方煮也。
又,妇人梦与鬼交者,鹿角末三指一撮,和清酒服,即出鬼精 〔5〕 。
又,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甚效。
又,小儿以煮小豆汁和鹿角灰,安重舌下 〔6〕 ,日三度。
骨:温。主安胎,下气,杀鬼精,可用浸酒。凡是鹿白臆者,不可食。
【注释】
〔1〕鹿:为鹿科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和马鹿 C. elaphus L.。雄鹿未骨化的幼角称为“鹿茸”,已骨化成熟的角即鹿角,二者功效不完全相同。鹿茸补精壮阳,鹿角强筋骨,补腰肾,通乳祛瘀。鹿一身皆可入药,补益人体。
〔2〕多梦:《嘉祐本草》作“夜”。
〔3〕九月后、正月前食之:此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引作:“九月已后,正月已前堪食之也。”
〔4〕病:《政和本草》作“痛”。
〔5〕妇人……鬼精:此方与《证类本草》引《百一方》当出一源。原引作:“若男女喜梦与交通,致恍惚者方:截鹿角屑三指撮,日二服,酒下。《食疗》同。”
〔6〕重舌:中医病名。病发于舌下,可见血脉胀起,形如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伴见身发潮热,头项强痛,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患部日久可溃烂。治疗时可用清热解毒药内服,并配合外敷、漱口药或放血疗法。
【译文】
鹿茸可以补气。不能用鼻子[贴近]嗅闻鹿茸。茸中有小白虫,肉眼看不见。虫子钻入鼻子,必定会引起虫颡。对这种病,药物是无能为力的。
鹿头肉治疗消渴,多梦,梦见东西。
又,鹿蹄肉主治脚膝骨髓中感到疼痛。
肉可以补益中焦,增强气力。
又,生鹿肉主治中风、口歪向一侧。可用生花椒和生鹿肉一起捣烂外敷脸部,只要一看到口不再歪斜、恢复原样,就得很快地去掉外敷的东西。
谨按:鹿肉:九月以后、正月以前吃鹿肉,就能补益虚羸、瘦弱,有利于五脏,调和血脉。除此以外[的月份]都不可吃鹿肉,否则容易引发冷病。
鹿角主治痈疽疮肿,消散恶血。假如腰脊痛、骨折损伤等,多取鹿角,专门截取角尖的部分,锉成细末;用五升白蜜将鹿角粉屑浸没,用小火煎熬,使它稍微改变颜色,再曝晒干燥;又进一步捣细、过筛,使它的粉屑更为细小。服用时用酒送下。可以使人身体轻健,增强气力,充实骨髓,补益阳道的严重损伤。
鹿角火烧后细研成粉末,制成丹药,服用后特别有效。只要将鹿角截成寸把长的段子,用泥巴裹住,放进瓷器或瓦器中,用大火烧它一天,鹿角就会变成玉粉一样。也可以将鹿角用火烤炙,使它的颜色变黄,再研成粉末,过细筛子;用酒送服,对人有补益作用。如果想制成鹿角胶的话,可将鹿角破成细条,截成寸把长的小段,再用蒸饭用过的水浸泡七天,使它变软之后才上锅煮熬。
又,妇女梦中恍惚与鬼交媾,取一撮鹿角粉末,和清酒一起服用,就可驱除鬼魅精邪。
又,妇女子宫中残余的血排出不完全,几乎要死去,用清酒送服鹿角灰一方寸匕,白天一日三次,夜里一次,很有效果。
又,将煮好的小豆汁拌和鹿角灰,放置在小儿的重舌之下,每天三次。
鹿骨性温。能安胎,下气,消除鬼魅精邪。可用鹿骨浸酒服。凡是胸前白色的鹿,都不可食用。
黄明胶 〔1〕
傅肿四边,中心留一孔子,其肿即头自开也。
治咳嗽不差者,黄明胶炙令半焦为末,每服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薄豉汤一盏八分 〔2〕 ,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两沸后,倾入盏,遇咳嗽时呷三五口后,依前温暖,却准前咳嗽时吃之也。
又,止吐血,咯血,黄明胶一两,切作小片子,炙令黄;新绵一两,烧作灰细研,每服一钱匕,新米饮调下,不计年岁深远并宜。食后卧时服。
【注释】
〔1〕黄明胶:据唐代《药性论》所记:“白胶又名黄明胶。”且《证类本草》也将本条引列于“白胶”之下,则《食疗本草》的黄明胶当为白胶。《别录》载:“(白胶)煮鹿角作之。”则当时黄明胶即鹿角胶。宋代以后,黄明胶逐渐变成用牛皮熬成的胶。
〔2〕盏:《大观本草》引作“一钱”。按:此方既用“钱匕”作计量单位,决不会夹入后世医方广为运用的“钱”“分”(皆重量单位)。《普济方》引此方时作“薄豉汤一盏,入葱白少许”,故当以“一盏”为是。“八分”恐是衍文或误笔。
【译文】
用黄明胶外敷肿毒四周,仅中间留下一个孔洞的位置,肿毒就会形成一个脓头,自行溃破。
治疗咳嗽经久不愈:将黄明胶用火烤炙到半焦后,研成粉末,每次服一钱匕,人参末二钱匕;用稀薄的豆豉汤一盏,和少许的葱,放进药吊子里煎煮一两滚后,倒进杯中,每逢咳嗽时就呷三五口药液。然后还像以前那样将药液加热,仍然在每逢咳嗽时饮服药液。
又,止吐血、咯血:取一两黄明胶,切成小片子,经烤炙后使它颜色变黄;再取新的丝绵一两,烧成灰,[二物]研成细末,每服一钱匕,用当年收获的稻米煮成的米汤调服。不论[吐血、咯血的]年头有多长,都适用本方。吃饭以后、睡觉以前服用。
犀角 〔1〕
此只是山犀牛,未曾见人得水犀取其角。此两种者,功亦同也。 其生角,寒。可烧成灰,治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
又,主卒中恶心痛 〔2〕 ,诸饮食中毒及药毒、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 〔3〕 ,皆差。
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鼻上角尤佳。
肉:微温,味甘,无毒。主瘴气 〔4〕 、百毒,蛊疰邪鬼 〔5〕 ,食之入山林,不迷失其路。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若食过多,令人烦,即取麝香少许,和水服之,即散也。
【注释】
〔1〕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 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 R.sondaicu Desmarest、苏门犀 R.sumatrensis (Fischer)等的角,用于清热解毒,凉血定惊。今已禁止使用。
〔2〕卒中恶:中医病证名。症见突然手足冰冷、皮肤起鸡皮疙瘩、面色青黑、精神失常;或说胡话、牙关紧闭;或头晕目眩、昏迷不省人事等等。因起病急促,古人或认为是中了邪恶鬼祟所致,故名中恶。
〔3〕心风:即心中风。症见多汗恶风,焦躁善怒,病重时说话不利索,面赤头痛,不能安卧。多因心受风生热引起。
〔4〕瘴气:一般指南方山林之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邪气。也特指疟疾(或瘴症),多发于西南地区。
〔5〕蛊(gǔ)疰:一作“蛊注”。中医病名。症见四肢浮肿,肌肉消瘦,皮肤干皱,咳嗽,腹水,有传染性。或认为此病类似今所谓肺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译文】
这只是山犀牛的角,还不曾见过有人捕到水犀牛而取它的角。山犀、水犀是两种动物,但功用相同。它的角生用,性寒。也可烧成灰,治赤痢,将犀角研成末,和水一起服用。
又,主治卒中恶、心痛,各种饮食中毒和药物中毒、热毒,筋骨感受风湿,心风烦闷,都可治愈。
又,犀角用水磨取汁,给小儿饮服,治惊风发热。犀牛鼻子上的角尤其有良效。
犀牛肉性微温,味甘,无毒。主治瘴气、各种毒物、蛊疰邪气。吃了犀牛肉进入山林,不会迷失道路。可以消除外邪引起的头痛,五痔,各种血痢。如果食犀牛肉过多,会令人烦闷。立即取麝香少许,用水送服,心烦就会消失。
犬 〔1〕
牡狗阴茎:补髓。
犬肉: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不可炙食,恐成消渴。但和五味煮,空腹食之。不与蒜同食,必顿损人。若去血则力少,不益人。瘦者多是病,不堪食。
比来去血食之,却不益人也。肥者血亦香美,即何要去血?去血之后,都无效矣。
肉:温。主五藏,补七伤五劳,填骨髓,大补益气力。空腹食之。黄色牡者上 〔2〕 ,白、黑色者次。女人妊娠勿食。
胆:去肠中脓水 〔3〕 。 又,上伏日采胆,以酒调服之。明目,去眼中脓水。
又,白犬胆和通草、桂为丸服,令人隐形。青犬尤妙。
又,主恶疮痂痒,以胆汁傅之止。胆傅恶疮,能破血。有中伤因损者,热酒调半个服,瘀血尽下。
又,犬伤人,杵生杏仁封之差。
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九月勿食犬肉,伤神。
【注释】
〔1〕犬:为狗科动物狗 Canis familiaris L.。狗肉、狗胆及雄狗的外生殖器(牡狗阴茎,或狗鞭)等均有疗效。狗肉为冬令常食补品,性热,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之效。
〔2〕牡:《大观本草》作“壮”。
〔3〕肠中:《嘉祐本草》引作此。下一方为《证类本草》所引,载狗胆去“眼中脓水”,疑“肠中”为“眼中”之误。
【译文】
牡狗阴茎补益精髓。
犬肉有益于男子阳事,补益血脉,使肠胃功能健旺,下焦充实,填补精髓。不可将狗肉烤炙食用,恐怕会导致消渴病。只需要和一般的调料烹煮,空腹进食即可。不要和蒜一起吃,否则一定会立时对人造成损害。假如把狗血都排干净了,这样的狗肉作用不大,对人没有好处。瘦狗大多有病,不可供食用。
近来[人们]将狗肉洗去血再吃,但对人补益。肥壮的狗,它的血也很香美,为什么要去掉狗血呢?去尽狗血以后,狗肉就都无效了。
狗肉性温。补益五脏,治疗五劳七伤,填补骨髓,补益气力作用很强。宜空腹时进食。黄色雄狗最好,白色、黑色的狗比较次。妇女妊娠时不要吃狗肉。
狗胆可排除肠中的脓水。又,入伏那天采集的狗胆汁,用酒调服。可以明目,排除眼中的脓水。
又,白犬胆和通草、桂一起制成丸剂服用,可使人隐形。青犬的胆更妙。
又,治疗恶疮,疮面痂壳作痒,用胆汁外敷即止。胆汁敷恶疮,还能破瘀血。有受伤损的人,可用热酒调服半个狗胆的胆汁,瘀血全都排尽。
又,狗咬伤人,捣烂生杏仁封往伤口,可获愈。
自行死亡、舌头不伸出来的狗,吃了它对人有害。九月不要吃狗肉,伤人神气。
麢羊 〔1〕
北人多食。南人食之,免为蛇虫所伤。和五味炒之 〔2〕 ,投酒中经宿,饮之,治筋骨急强中风。
又,角: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良。
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3〕 。
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即差。又疗疝气。
【注释】
〔1〕麢(líng)羊:即羚羊,现代或考宋及宋以前的原动物为青羊 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等多种动物,宋以后则主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 Saiga tatarca L.。肉可食用,角为名贵的中药,有良好的平肝息风、清热镇惊及解毒作用。其原动物为珍稀动物,应加保护。
〔2〕五味:《政和本草》此后有“子”字。
〔3〕热毒痢:即热毒亢盛的一种痢疾,又称毒痢。症见痢下五色脓血,或如烂鱼肠,下血如猪肝色,心烦腹痛如绞。可见于重症细菌性痢疾、急性肠道阿米巴痢疾、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等。
【译文】
北方人经常食用羚羊。南方人吃它,是为了避免蛇虫咬伤。加作料炒羚羊肉,再将肉投放到酒里面过一夜,然后饮酒,可以治疗筋骨抽缩拘急强直,中风。
又,羚羊角主治中风引起的筋脉拘挛,骨头疼痛。将羚羊角和水磨汁,取汁涂在疮肿或恶疮之上,疗效很好。
又,突然发热烦闷,将羚羊角制成粉末,和少量的蜂蜜一起研磨后服用,也可以治热毒痢、血痢。
伤寒病,因热毒内盛引起便血,将羚羊角研末服用就可治愈。又可治疗疝气。
虎 〔1〕
肉:食之入山,虎见有畏,辟三十六种精魅 〔2〕 。
又,眼睛:主疟病,辟恶,小儿热、惊悸。
胆:主小儿疳痢,惊神不安,研水服之。
骨:煮汤浴,去骨节风毒。
又,主腰膝急疼,煮作汤浴之;或和醋浸亦良。主筋骨风急痛,胫骨尤妙。
又,小儿初生,取骨煎汤浴,其孩子长大无病。
又,和通草煮汁,空腹服半升。覆盖卧少时,汗即出。治筋骨节急痛。切忌热食,损齿。小儿齿生未足,不可与食,恐齿不生。
又,正月勿食虎肉。
膏:内下部,治五痔下血。
【注释】
〔1〕虎:为猫科动物虎 Panthera tigris L.。其骨骼(虎骨)、肉、眼睛、胆、脂肪油(虎膏)等过去都曾作药用。为珍稀保护动物,今已禁用。
〔2〕三十六种精魅:泛指山林间可以致病的各种因素。
【译文】
虎肉,吃了虎肉进山里,老虎见了会害怕。可避除三十六种精怪鬼魅。
又,虎眼睛可主治疟疾,避除恶邪,治小儿热邪和惊悸。
虎胆:主治小儿疳痢,因受惊而引起精神不安,可将虎胆加水研磨后服用。
虎骨煮水供洗浴用,可消除骨节间的风毒。
又,主治腰膝拘急挛缩引起的疼痛,将虎骨加水煮开,取水洗浴患部;有时将虎骨和醋一起浸渍也有良效。治疗筋骨风紧急拘挛疼痛,用虎的胫骨尤其妙。
又,小儿刚生下来,就用虎骨烧水洗浴,孩子长大无任何病痛。
又,虎骨和通草一起煮汁,空腹服药汁半升,立刻盖上被子躺一会儿,汗马上就会出来。此方可治筋骨关节拘挛疼痛。特别注意不要趁热吃[虎骨汤],会损坏牙齿。小儿牙还没长齐,不可给他吃[虎骨汤],否则恐怕牙齿不会再长了。
又,正月不要吃虎肉。
虎膏放进肛门里,可治五痔引起的便血。
兔 〔1〕
肝:主明目,和决明子作丸服之。
又,主丹石人上冲眼暗不见物,可生食之,一如服羊子肝法。
兔头骨并同肉:味酸。
谨按:八月至十月,其肉酒炙吃,与丹石人甚相宜 〔2〕 。注:以性冷故也。大都绝人血脉,损房事 〔3〕 ,令人痿黄。
肉:不宜与姜、橘同食之,令人卒患心痛。不可治也。
又,兔死而眼合者,食之杀人。二月食之伤神。
又,兔与生姜同食,成霍乱。
【注释】
〔1〕兔:为兔科动物蒙古兔 Lepus tolai Pallas及家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 (Gmelin)。兔肉性凉,味甘,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之效。兔肝可以养肝明目。
〔2〕八月……相宜:《嘉祐本草》引作:“八月止十一月可食,服丹石人相宜。”
〔3〕大都……房事:《嘉祐本草》引作:“大都损阳事,绝血脉。”
【译文】
兔肝能明目,可和决明子制成药丸服用。
又,治疗服食丹石的人[出现热毒之气]上冲、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可生吃新鲜兔肝,好像服用羊的嫩肝一样。
兔头骨和兔肉一样,味酸。
谨按:八月到十月,兔肉和酒一起烤炙后食用,对服用丹石的人很适宜。这是因为兔肉性冷的缘故。多数情况下它能损伤人的血脉,也有损于房事,令人面色痿黄。
兔肉不适合和姜、橘一同进食,否则令人突然患心口疼痛,没法治疗。
又,兔子死了但眼睛闭合,吃了它会引起死亡。二月食兔肉会伤神。
又,兔肉与生姜一起进食,会导致大吐大泻。
狸 〔1〕
骨 〔2〕 :主痔病,作羹臛食之。不与酒同食。
其头烧作灰,和酒服二钱匕,主痔。
又,食野鸟肉中毒,狸骨灰服之差 〔3〕 。
炙骨和麝香、雄黄为丸服,治痔及瘘疮。
粪:烧灰,主鬼疟 〔4〕 。尸疰 〔5〕 ,腹痛,痔瘘,炙之令香 〔6〕 ,末,酒服二钱,十服后见验。头骨最妙。
治尸疰邪气,烧为灰,酒服二钱,亦主食野鸟肉物中毒肿也 〔7〕 。再服之即差。
五月收者粪,极神妙。正月勿食,伤神。
【注释】
〔1〕狸:此药《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所引有相似处,但出入甚多。今仍从原引,未加校合。 狸在古代或用虎狸,即猫科动物荒漠猫 Felis bieti Milne-Edwardsmanul;或用猫狸,即今猫科动物豹猫 Fellis bengalensis Kerr。
〔2〕骨:据寇宗奭云:“孟诜云:‘骨理痔病,作羹臛食之。’然则骨如何作羹? 臛,肉羹也。”又苏颂云:“肉主痔,可作羹臛食之。”《外台秘要》:“治痔发疼痛,狸肉作羹食之良。”则此处“骨”当为“肉”。
〔3〕狸:《政和本草》作“烧”。
〔4〕鬼疟:疟疾的一种。古书载此病因人的气虚“神守不固”,鬼邪乘虚而入。除了有恶寒发热等疟疾症状外,兼见精神恍惚,喜怒无常,反复发作。
〔5〕尸疰:中医病名。即劳瘵,相当于今结核病。
〔6〕炙之:此处原无“狸骨”。据苏颂云:“华佗方有狸骨散,治尸疰。”下文又有“头骨最妙”,故此方当用狸骨。
〔7〕鸟:《政和本草》误作“乌”。
【译文】
狸骨主治痔病。做成肉羹食用,不要和酒一起吃。
狸头烧成灰,用酒送服二钱匕,可以治痔病。
又,吃野鸟肉引起中毒,将狸骨烧灰服用后可痊愈。
将狸骨烤炙,和麝香、雄黄制成药丸服用,可以治痔疮及瘘疮。
狸粪烧成灰,主治鬼疟。尸疰,腹痛,痔瘘,可用[狸骨]烤炙到发出香气,研末,用酒送服二钱。服用十次以后可见效。狸头骨效果最好。
治尸疰邪气,将狸骨烧为灰,用酒送服二钱。也可治疗野鸟肉引起的中毒肿痛。服二次狸骨灰就会痊愈。
五月收集的狸粪极为神妙。正月不要吃狸肉,否则伤人神气。
獐 〔1〕
肉:亦同麋,酿酒。道家名为“白脯”,惟獐鹿是也,余者不入。道家用供养星辰者,盖为不管十二属,不是腥腻也。
又,其中往往得香,栗子大,不能全香。亦治恶病。
其肉:八月止十一月食之,胜羊肉。自十二月止七月食,动气也。
又,若瘦恶者食,发痼疾也。
【注释】
〔1〕獐:原作“麞”,今简化为“獐”,为鹿科动物獐 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其肉味美,为珍贵的野味之一。食之补益五脏,除风冷,下乳汁。
【译文】
獐肉和麋肉一样,可酿酒。道家所说“白脯”。只指獐和鹿的肉,其他动物的肉算不上。道家用獐肉来供奉星辰,因为它不列入十二属相,不能算是荤腥肥腻之物。
又,从獐身上往往能获得一种芳香分泌物,像栗子那么大,但常常是不完整的。这种香也可用来治疗恶病。
獐肉在八月至十一月间食用,胜过羊肉。自十二月到[次年]七月吃獐肉,容易引发气病。
又,如果形体消瘦得厉害的人吃了獐肉,可以引发久治不愈的老毛病。
豹 〔1〕
肉 〔2〕 :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志性粗疏,食之即觉也,少时消即定。久食之,终令人意气粗豪。唯令筋健,能耐寒暑。正月食之伤神。
脂:可合生发膏,朝涂暮生。
头骨:烧灰淋汁,去白屑。
【注释】
〔1〕豹:为猫科动物豹 Panthera pardus L.。豹肉、骨、脂肪油(豹脂)均可药用。豹骨用时需用麻油炸酥,或砂烫后醋淬,方可入药。
〔2〕肉:此下以《证类本草》所引为主。《嘉祐本草》作:“肉食之,令人志性粗,多时消即定。久食令人耐寒暑。”
【译文】
豹肉对人体有补益作用。吃了使人筋骨强健,性情粗放。刚进食豹肉就能感觉到这一点,过一会儿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性情也就恢复正常的安定状态。长期进食豹肉,终究会使人性情粗犷豪放,但可以使筋骨保持强健,能经得住严寒酷暑。正月吃豹肉,伤人神气。
豹脂可制生发膏。早上涂豹脂,晚上头发就长出来了。
豹头骨烧灰,用水淋洗,去头上的白屑。
猪 〔1〕
肉:味苦,微寒。压丹石,疗热闭血脉。虚人动风,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疹。主疗人肾虚。肉发痰,若患疟疾人,切忌食,必再发。
肾:主人肾虚,不可久食。
江猪 〔2〕 :平。肉酸。多食令人体重。今捕人作脯,多皆不识。但食,少有腥气。
又,舌:和五味煮取汁饮,能建脾,补不足之气,令人能食。
大猪头 〔3〕 :主补虚,乏气力,去惊痫、五痔,下丹石。
又,肠:主虚渴,小便数,补下焦虚竭。东行母猪粪一升,宿浸,去滓顿服,治毒黄热病。
肚:主暴痢虚弱。
【注释】
〔1〕猪:即猪科动物猪 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它的肉、脂肪、肝、肾(腰子)、胃(肚)、肠等均有治疗作用。猪肉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补肾滋肝。瘦肉清热止渴。猪腰子补肾,猪肝补肝明目。
〔2〕江猪:此或指猪的一种。李时珍曰:“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另一种指“江豚”,乃水生哺乳动物。
〔3〕大:此据《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作“犬”,当误。
【译文】
猪肉味苦,性微寒。可以抑制丹石的热毒,治疗热邪闭阻血脉。虚弱的人[吃猪肉]会引动风疾,不可长期食用,否则令人少精,并引发旧时所患的风疹。主治人的肾虚证。猪肉可以引发痰疾。如果患疟疾,特别忌讳吃猪肉,否则一定会再次发作。
猪肾主治人的肾虚证,但不可长期食用。
江猪性平。它的肉味酸。过多食用会使人身体沉重。现在捕猎的人把江猪肉制成干肉,人们都没法辨别,只是吃起来稍为有些腥气。
又,猪舌和作料一起烹煮,取汤汁饮用,能使脾胃健旺,补益中气不足,使人饭量增加。
大猪头能补虚,消除疲乏,补益气力,治惊痫、五痔,消除丹石的热毒。
又,猪肠主治体虚口渴,小便频多,能补益虚竭的下焦。往东行走的母猪之粪一升,水浸过夜,滤去粪滓,一次服下,治疗热毒炽盛的黄疸和发热性外感病。
猪肚主治急性发作的痢疾引起的虚弱。
麋 〔1〕
肉:益气补中,治腰脚。不与雉肉同食。
谨按:肉多无功用。所食亦微补五藏不足气。多食令人弱房,发脚气。
骨:除虚劳至良。可煮骨作汁,酿酒饮之,令人肥白,美颜色。
其角:补虚劳,填髓。理角法: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和酒空腹服三钱匕。若卒心痛,一服立差。常服之,令人赤白如花,益阳道。不知何因,与肉功不同尔。亦可煎作胶,与鹿角胶同功。
茸:甚胜鹿茸,仙方甚重。
又,丈夫冷气及风、筋骨疼痛,作粉长服。
又,于浆水中研为泥,涂面,令不皱,光华可爱。
又,常俗:人以皮作靴,熏脚气。
【注释】
〔1〕麋:为鹿科动物麋鹿 Elaphurus davidanus Milne-Edwards。又名“四不像”。原为我国特产动物,近代以来野生种已渐灭绝。今再引进麋鹿,人工饲养。
【译文】
麋肉补中益气,治腰、脚不利索。不可和野鸡肉一起食用。
谨按:麋肉没有多大的作用。食用麋肉也只能对五脏不足略有补益作用。过多进食会使人性机能减弱,引发脚气病。
麋骨消除虚劳最好。可以煮麋骨,用汁酿酒,然后饮酒,可以使人又白又胖,脸色红润美好。
麋角可以补益虚劳,填补精髓。加工麋角法:将角截成五寸长的段,从中间破开,用火烤炙到色黄气香,研成粉末,空腹时和酒服三钱匕。如果发生卒心痛,吃一剂药立刻就会好转。经常服用它,可使人脸色红润白净,美得像花一样。还可以补肾壮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麋角和麋肉的作用竟会不相同。麋角也可以经煎煮制成麋角胶。它具有和鹿角胶相同的功效。
麋茸比鹿茸好多了,道家在求仙方中很重视它。
又,男子感受冷气、风邪,筋骨疼痛,将麋角研粉,长期服用。
又,在米浆水中将麋角研成泥状,涂抹脸部,可不产生皱纹,红光满面,令人喜爱。
又,日常习俗:人们将麋的皮制成靴,消除脚气。
驴 〔1〕
肉:主风狂,忧愁不乐,能安心气 〔2〕 。
又,头: 去毛 〔3〕 ,煮汁以渍曲酝酒,去大风。
又,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治积年耳聋。狂癫不能语、不识人者,和酒服三升良。
皮:覆患疟人良。
又,和毛煎,令作胶,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良。
又,骨煮作汤,浴渍身,治历节风。
又,煮头汁,令服三二升,治多年消渴,无不差者。
又,脂和乌梅为丸,治多年疟。未发时服三十丸。
又,头中一切风,以毛一斤炒令黄,投一斗酒中,渍三日。空心细细饮,使醉。衣覆卧取汗。明日更依前服。忌陈仓米、麦面等。
卒心痛,绞结连腰脐者,取驴乳三升,热服之差。
【注释】
〔1〕驴:为马科动物驴 Equus asinus L.。其肉、头、脂肪(驴脂)、乳、皮、毛等皆有治疗作用。驴皮煎熬制成的胶块即驴皮胶,又名阿胶,为著名的补血滋阴药,常用于阴血不足的劳嗽及各种出血症,妇女月经不调等。
〔2〕心气:心气指心脏的机能,此处侧重指心的“主神明”的功能,也就是具有支配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功能。心气不宁就会出现精神不安、心悸易惊、心烦失眠等症状。此症常因心血不足引起。驴肉益气补血,故能通过补心血而安心气。
〔3〕 (xún):开水烫沃后脱毛。《故训汇纂》引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汤瀹去其毛曰 。”
【译文】
驴肉主治疯狂,忧愁不乐,能安定心气。
又,驴头用沸水烫后,将毛去尽,煮取汤汁,用来浸渍酒曲,酿制成酒,服用后可以治疗麻风病。
又,未炼制过的驴脂肪和生花椒一起捣烂,用绵裹少许,塞在耳朵里,可以治疗多年的耳聋。发狂疯癫,不能说话,不认识熟人的患者,可以和酒三升服用效好。
驴皮用来覆盖患有疟疾的人很好。
又,驴皮不去毛,用水煎煮,制成驴皮胶,可以治疗一切风毒引起的骨节疼痛、呻吟不止的患者。[胶烊化后],和酒一块儿服用,效果良好。
又,驴骨煮成汤,用来洗浴浸渍身体,可以治疗历节风。
又,煮驴头而得的汁液,令患者喝二三升,可治多年不愈的消渴,几乎没有治不好的。
又,驴脂和乌梅做成药丸,可治多年不愈的疟疾。每次在疟疾没有发作时服药三十丸。
又,驱除人头脑中的一切风邪,可以取驴毛一斤,炒到发黄的程度,投放到一斗酒中,浸渍三天;空腹慢慢地饮驴毛酒,直到喝醉为止,再盖上衣被躺下,以便出汗。第二天再按以前的方法服用。忌讳进食在仓库里存放很久的米以及麦面等。
突然发作心绞痛,疼痛一直影响到腰部和脐部,取驴乳三升,趁热饮服,可以解除疼痛。
狐 〔1〕
肉:温。有小毒。主疮疥,补虚损,及女子阴痒绝产 〔2〕 ,小儿 卵肿 〔3〕 ,煮炙任食之良。又主五藏邪气,服之便差。空心服之佳。
肠肚:微寒。患疮疥久不差,作羹臛食之。小儿惊痫及大人见鬼,亦作羹臛食之良。其狐魅状候:或叉手有礼见人,或于静处独语,或裸形见人,或只揖无度,或多语,或紧合口,叉手坐,礼度过,常尿屎乱放,此之谓也。如马疫亦同,灌鼻中便差。
患蛊毒寒热 〔4〕 ,宜多服之。
头:烧,辟邪。
【注释】
〔1〕狐:为犬科动物狐 Vulpes vulpes L.。狐肉长于补虚暖中,解疮毒。
〔2〕阴痒:又称外阴搔痒。中医病证名。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或伴见带下色黄、量多。外阴不洁、虫蚀感染或湿热下注,均可导致本病。
〔3〕 卵肿:《别录》作“阴颓卵肿”。阴颓即阴 ,简称 ,即双侧睾丸肿大。可由疝气或睾丸发炎等原因引起。卵,睾丸。
〔4〕患蛊毒寒热:此为《别录》“狐”条“五藏及肠”主治,故列于“肠肚”文后。
【译文】
狐肉性温,有小毒。可治疮疡疥癣,补益虚损,以及治疗妇女阴痒,不能生育,或小儿双侧睾丸肿胀疼痛。将狐肉煎煮或烤炙后,随意食用,疗效良好。又主治五脏邪气,吃了狐肉就会痊愈。空腹时吃狐肉比较好。
狐的肠、肚性微寒。患疮疥久治不愈,可将狐肠、肚做成肉羹食用。小儿患惊痫以及成年人自觉眼前有鬼怪出现时,也可用狐肠、肚做成肉羹食用,效果良好。患者受到狐狸精迷惑时可出现如下症状:或见着人就拱手行礼,或则在僻静的地方自言自语;或在人面前裸露身体,或不停地打躬作揖;有的人喜欢说话,有的人则紧闭嘴巴,双手交叉端坐,过分地讲究礼节,常常不分场合拉屎撒尿,这就是所谓“狐魅”病。如果马得了传染病也是一样的,用狐狸的肚、肠煎汤,从鼻子里灌进去就可以治好。
患蛊毒、恶寒发热,应多服用[其五脏及肠]。
火烧狐头,可以避除邪气。
獭 〔1〕
肝:主疰病相染,一门悉患者。以肝一具,火炙,末,以水和方寸匕服之,日再服。
患咳嗽者,烧为灰,酒服之 〔2〕 。
肉:性寒,无毒。煮汁主治时疫及牛马疫,皆煮汁停冷灌之。
又,若患寒热毒,风水虚胀 〔3〕 ,即取水獭一头,剥去皮,和五藏、骨、头、尾等,炙令干,杵末,水下方寸匕。日二服,十日差。
谨按:服之下水胀,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差。若是冷气虚胀,食益虚肿甚也。只治热,不治冷,不可一概尔。
【注释】
〔1〕獭(tǎ):为鼬科动物水獭 Lutra lutra L.。它的肉和肝常用作食疗品。獭肝可养阴滋热,宁嗽止血。肉可补虚调经通便。
〔2〕患咳……酒服之:原无药用部位,据《别录》“(獭肝)止久嗽,烧服之”,列于此处。
〔3〕虚胀:中医病名。症见腹部胀满。由于病因的不同,兼症有所不同。肝肾阴虚,或如本条所说的“热毒风”引起者,可兼见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口燥,牙龈、鼻腔出血、尿短色赤等症。脾肾阳虚,或如本条所说“冷气”引起者,可兼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和萎黄,怕冷,手足不温,饮食欠佳等症。
【译文】
獭肝主治疰病互相传染,一家人全都得这种病。取獭肝一具,火上烧炙,研成末,用水调和,一次服方寸匕,一天服两次。
患咳嗽的人,将[獭肝]烧成灰,用酒送服。
獭肉性寒,无毒。煮成汤汁可治疗季节性传染病和牛、马的传染病。煮汁以后都必须放凉了以后再灌服。
又,如果患有寒或热毒邪气,以及风水、虚胀,可取水獭一头,剥去皮,将五脏、骨、头、尾等部位用火烤炙,使它干燥,再杵捣为粉末。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每天二次。十天以后可将病治好。
谨按:食用水獭可以消除水肿。然而只有热毒风邪引起的虚胀,吃了水獭才会好。要是属于冷气引起的虚胀,吃了水獭会肿得更加厉害。獭只治疗热证,治不好冷证,不可一概而论。
猯 〔1〕
肉:平,味酸。主服丹石劳热。患赤白痢多时不差者,可煮肉经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酱食之一顿,即差。
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肥白。曾服丹石,可时时服之。丹石恶发热,服之妙。
骨: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其嗽必差。
【注释】
〔1〕猯(tuān):为鼬科动物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译文】
猯肉性平,味酸。治服丹石药引起的虚劳发热。患赤白痢,很长时间治不好,可以将猯肉煮熟,放在屋外过一夜,次日空腹进食拌了酱的猯肉,只吃一顿就可治好。
又,形体消瘦的人,可将猯肉用佐料烹调以后食用,能使人长肉,变得又白又胖。曾经服食过丹石,可以经常吃些猯肉。丹石的毒性引起发热,吃猯肉更妙。
猯骨主治咳嗽气逆。将猯骨烤炙研末,和酒三合服用。每天两次,咳嗽必愈。
野猪 〔1〕
三岁胆中有黄 〔2〕 。研和水服之,主鬼疰痫病 〔3〕 。
又,其肉主癫痫,补肌肤,令人虚肥。雌者肉美。其冬月在林中食橡子,肉色赤者,补人五藏,不发风虚气也。其肉胜家猪也 〔4〕 。
又,胆:治恶热毒邪气,内不发病,减药力 〔5〕 ,与家猪不同。
其膏:炼令精细,以一匙和一盏酒服 〔6〕 。日三服,令妇人多乳。服十日,可供三四孩子。
脂 〔7〕 :主妇人无乳者,服之即乳下。本来无乳者,服之亦有。齿作灰服,主蛇毒。
青蹄者,不可食。
【注释】
〔1〕野猪:为猪科动物野猪 Sus scrofa L.。其肉、脂肪(野猪脂)、胆、齿、睾丸(野猪外肾)等均可入药。
〔2〕黄:即野猪黄,为野猪胆囊中的结石。
〔3〕三岁……痫病:此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简作:“胆中有黄,研如水服之,治疰病。”今校合之。
〔4〕又,其肉……猪也:本条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校合。《嘉祐本草》原引作:“其肉尚胜诸猪,雌者肉美,其冬月在林中食橡子,肉色赤,补五藏风气。”
〔5〕内不发病,减药力:义殊费解。考下文有“与家猪不同”,而家猪肉“杀药动风”(陈藏器语),则本条中的“内”当为“肉”字形误,“不发病减药力”当与“杀药动风”相对立,故译文如下。
〔6〕一:《政和本草》作“二”。
〔7〕脂:本条主治与上“膏”多同,然文多出入,今仍分列之。
【译文】
三岁的野猪胆中有黄,将野猪黄和水研磨,服其汁,可治鬼疰和痫病。
又,野猪肉主治癫痫,滋补肌肤,令人肥胖。雌性野猪肉味很美。冬天在树林子里吃橡子的野猪,肉色发红,可以补益人的五脏,不至于引发体内的风气。它的肉胜过家养的猪。
又,猪胆可治疗十分厉害的热毒邪气。不会引发其他疾病或减低药物的效力,和家猪肉有所不同。
野猪膏经过炼制,使它更加精细。一匙猪膏和一杯酒服,每天三次,使妇女多乳。服用十天,[乳汁多得]可以喂养三四个孩子。
野猪脂,妇女产后无乳,吃了它,乳汁就分泌出来了。素来就没有乳汁的妇女,吃了猪脂也会有乳汁。野猪牙齿烧作灰服用,可以主治蛇毒。
野猪有青色的蹄子,不可供食用。
豺 〔1〕
寒。主疳痢,腹中诸疮,煮汁饮之。或烧灰和酒服之,其灰傅 齿疮 〔2〕 。
肉酸不可食,消人脂肉,损人神情。
头骨烧灰,和酒灌解槽牛马,便驯良,即更附人也。
【注释】
〔1〕豺:为犬科动物豺 Cuon alpinus Pallas。其皮、骨各有主治。孟诜云豺肉“不可食”,但后世常用它补气强力,化积消胀。
〔2〕寒……齿疮:本条《嘉祐本草》引列“豺皮”一药之下,故未出药用部位者,当属豺皮之功。
【译文】
豺性寒。[豺皮]可治疳痢和腹中各种疮毒,煮汁饮用,或烧灰和酒一起服用。它的灰还可以外敷,治龋齿引起的疮肿。
豺肉味酸,不可食用,否则会消耗人的脂肪和肌肉,损伤人的神气和情志。
豺头骨烧成灰,用酒调,灌给性情恶劣的牛马吃,可使它们驯服温顺,很快会更加亲近人,[听人调教]。
鸡 〔1〕
丹雄鸡:主患白虎 〔2〕 ,可铺饭于患处,使鸡食之良。
又取热粪封之取热,使伏于患人床下。
其肝入补肾方中,用冠血和天雄四分,桂心二分,太阳粉四分 〔3〕 ,丸服之,益阳气。
乌雄鸡:主心痛,除心腹恶气。
又,虚弱人取一只,治如食法。五味汁和肉一器中,封口,重汤中煮之 〔4〕 ,使骨肉相去即食之,甚补益。仍须空腹饱食之。肉须烂,生即反损。亦可五味腌,经宿,炙食之,分为两顿。
又,刺在肉中不出者,取尾二七枚,烧作灰,以男子乳汁和封疮 〔5〕 ,刺当出。
又,目泪出不止者,以三年冠血傅目睛上,日三度。
乌雌鸡:温,味酸,无毒。主除风寒湿痹,治反胃 〔6〕 ,安胎及腹痛,踒折骨疼,乳痈。
月蚀疮绕耳根 〔7〕 ,以乌雌鸡胆汁傅之,日三。
产后血不止,以鸡子三枚,醋半升,好酒二升,煎取一升,分为四服,如人行三二里,微暖进之。
又,新产妇可取一只,理如食法。和五味炒熟,香,即投二升酒中,封口经宿,取饮之,令人肥白。
又,和乌油麻二升,熬令黄香,末之入酒,酒尽极效 〔8〕 。
黄雌鸡:主腹中水癖水肿 〔9〕 ,以一只理如食法。和赤小豆一升同煮,候豆烂即出,食之其汁。日二夜一,每服四合。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著床者,渐渐食之良。
又,先患骨热者,不可食之。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
又,光粉诸石为末,和饭与鸡食之。后取鸡食之,甚补益。
又,子:醋煮熟,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
又,人热毒发,可取三颗鸡子白,和蜜一合,服之差。治大人及小儿发热,可取卵三颗,白蜜一合,相和服之,立差。卵并不得和蒜食,令人短气。
又,胞衣不出 〔10〕 ,生吞鸡子清一枚,治目赤痛,除心胸伏热 〔11〕 ,烦满咳逆,动心气,不宜多食。鸡具五色者,食之致狂。肉和鱼肉汁食之,成心瘕 〔12〕 。六指、玄鸡白头家鸡,及鸡死足爪不伸者,食并害人。鸡子和葱食之,气短。鸡子白共鳖同食,损人。鸡子共獭肉同食,成遁尸注 〔13〕 ,药不能治。鸡兔同食成泄痢。小儿五岁已下,未断乳者,勿与鸡肉食。
【注释】
〔1〕鸡:即雉科动物家鸡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其肉、卵(蛋)、胆均可入药。另砂囊的内壁(鸡内金)、蛋壳内膜(凤凰衣)均为常用中药。古人以鸡作为食疗品,往往强调鸡的雄、雌以及颜色种类。各种禁忌,也有的不切实际,不可拘执。
〔2〕白虎:中医病名。《外台秘要》引《近效方》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曰‘白虎’。”
〔3〕太阳粉:太阳为硃砂或水银之别名(出《石药尔雅》),但此二物用在此方中似不合适。据常理用硫黄或雄黄均可,然无旁证。存疑待考。
〔4〕重汤:两重汤水。用重汤煮东西,相似于今隔水炖。将要煮的东西和水一起装入一个容器中,密闭,再放进盛有多量水的锅中煎煮。
〔5〕男子乳汁:乃生了男孩子的妇女乳汁。
〔6〕反胃:中医病名。症见进食一段时间后食物又再被吐出来,或者隔了一夜后吐出食物。又名胃反,翻胃。赵献可《医贯》:“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肠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反胃。”
〔7〕月蚀疮:中医病名。又名月食疮。症见小儿耳、鼻、口之间生疮。旧称:“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
〔8〕又……酒尽极效:本条据《嘉祐本草》。《证类本草》引作:“以乌油麻一升,熬之令香,末,和酒服之,即饱热而能食。”据《证类本草》所引补入“即饱热能食”。
〔9〕水癖:中医病名。由于过饮水浆,未得到正常的输布,水气结聚,停留在两胁之侧,形成“癖”。症见身体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想进食而且呼吸气短。
〔10〕胞衣:即胎盘。
〔11〕胸:《政和本草》作“下”。
〔12〕心瘕:心下(胃口)生有瘕块。
〔13〕遁尸注:中医病名。《诸病源候论》:“人身内,自有三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血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症见精神异常,沉默不语。常不知哪里难受,却又处处感到不适,所谓“精神杂错,变状多端”。遁尸为其中一种病证,表现为尸虫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如突然触犯,就可令人心腹胀满刺痛,喘息气急,有气向两胁攻冲,或上冲心胸。经常复发,停遁不消,故称遁尸,或名遁尸注。
【译文】
丹雄鸡主治白虎病。可把饭摊放在有病患的身体部位,让鸡去啄食,有良效。
还可以取热的鸡粪封裹取其热量,把它放置在患者的床下。
鸡肝可入补肾方。用鸡冠血配合天雄四分,桂心二分,太阳粉四分,制成丸子服用,可补益阳气。
乌雄鸡主治心口痛,消除心腹之间的邪恶之气。
又,身体虚弱的人,取一只乌雄鸡,像平时吃鸡一样烹调。将佐料汁和鸡肉放在一个容器中,封口,重汤中炖煮,到鸡骨和肉容易分离,就可食用,很有补益作用。还必须空腹饱吃一顿。鸡肉一定要炖烂,半生不熟反而对身体有损害。也可以将鸡肉配上佐料腌起来,停放一夜,再烤炙后食用,分两顿吃完。
又,有刺陷在肉里拔不出来,可取鸡尾巴上的毛十余根,烧成灰,用生了男孩子的妇女乳汁拌和,封在疮口上,刺就会出来。
又,眼睛流泪不止的患者,取三年的公鸡鸡冠血敷在眼睛上,每天三次。
乌雌鸡性温,味酸,无毒。可驱除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治疗反胃,安胎,止腹痛以及因猛然折伤引起的筋骨疼痛,治乳痈。
月蚀疮绕着耳朵根生长,用乌雌鸡的胆汁外敷,每天三次。
产后[阴道]出血不止,用三枚鸡蛋,半升醋,二升好酒,同煮到还剩一升汁液时,分成四次服用。每次间隔时间大致相当于人走二三里路那么久,将药汁微微加热后食用。
又,刚生孩子的妇女,按一般的烹调方法加工一只鸡。用佐料将鸡炒熟,闻到香味后,立即投入二升酒中。将酒器封好口,过上一夜,取酒饮用,令人又白又胖。
又,将鸡和乌油麻二升,煎熬使它发黄、散发香气,再研末放入酒里。等把酒喝完了,疗效极好。能使人感到浑身充满了热力,使饭量增加。
黄雌鸡主治腹中的水癖和水肿病。取一只鸡按一般烹调法加工处理:将鸡和赤小豆一升同煮,等赤小豆煮烂以后就取鸡出来食用,饮鸡的汤汁,白天二次,晚上喝一次,每次喝四合。可以补益男子的阳气,消除体内的冷气。消瘦得卧床不起的患者,渐渐地吃些鸡,有好处。
又,平素患有骨热症的人,不可吃鸡。鸡蛋会引动风气,不可多吃。
又,光粉(铅粉)及各种石药研成粉末,拌上米饭给鸡吃,然后把这鸡吃了,很有补益作用。
又,鸡蛋用醋煮熟,空腹进食,治疗慢性赤白痢。
又,患者热毒发作,可取三个鸡蛋的蛋清,配上蜂蜜一合,吃下去就会好。治大人和小儿发热,可用三个鸡蛋,白蜜一合,两样东西相配合服用,立刻痊愈。鸡蛋不能和蒜一起吃,令人气短。
又,[生孩子时]胞衣不能及时排出,可以生吞一个鸡蛋的蛋清。还可治眼睛发红疼痛,消除心胸之间的伏热,止烦躁、满闷和咳嗽气逆。可能引动心气[不宁],不宜多食。鸡毛具有五种颜色,这种鸡吃了它会使人发狂。鸡肉和鱼肉汁一起食用,会产生心瘕病。长出六个脚趾、黑毛白头的家鸡,以及鸡死了以后脚爪不伸开的,吃了都会害人。鸡蛋和葱同吃,会使人气短。鸡蛋清和鳖一同吃,也会损人。鸡蛋和水獭肉一起吃,会得遁尸注,用药也不能治好。鸡和兔子同时供食用,会引起腹泻痢疾。小儿五岁以下,还没有断奶,不要给他鸡肉吃。
鹅 〔1〕
脂:可合面脂 〔2〕 。
肉:性冷,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乱。与服丹石人相宜。亦发痼疾。
卵:温。补五藏,亦补中益气。多发痼疾。
【注释】
〔1〕鹅:即鸭科动物鹅 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Geese。其脂肪(鹅脂)、蛋(鹅卵)、肉均可作食疗品。
〔2〕面脂:即擦脸用护肤脂。常用某些动物脂肪作为基质。
【译文】
鹅脂可以供配制面脂用。
鹅肉性冷,不可过量食用,否则会容易使人上吐下泻。很适合服食丹石的人食用,但也可能引发慢性顽固性疾病。
鹅蛋性温。可以补益五脏,也能补中益气,但经常引发慢性顽固性疾病。
野鸭、白鸭 〔1〕
[野鸭]寒。主补中益气,消食。九月已后即中食,全胜家者。虽寒不动气,消十二种虫,平胃气 〔2〕 ,调中轻身。
又,身上诸小热疮 〔3〕 ,多年不可者,但多食之即差。
白鸭肉:补虚,消毒热,利水道,及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
又,和葱豉作汁饮之,去卒烦热。
又,粪:主热毒毒痢。
又,取和鸡子白,封热肿毒上,消。
又,黑鸭:滑中 〔4〕 ,发冷痢,下脚气,不可多食 〔5〕 。
子:微寒。少食之,亦发气,令背膊闷。
项中热血:解野葛毒 〔6〕 ,饮之差。
卵:小儿食之,脚软不行,爱倒。盐淹食之即宜人。
屎:可搨蚯蚓咬疮 〔7〕 。
【注释】
〔1〕野鸭、白鸭:野鸭或泛指多种鸭科鸟类,或特指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L.。鸭(家鸭)为鸭科动物家鸭 Anas domestica L.,古代又人为白鸭、黑鸭作用略异。它们的肉、脂肪油(鸭肪)、卵(鸭蛋)、血等均有药用。鸭肉、鸭蛋营养丰富,性凉味甘,最适合素体阴虚火旺者食用。
〔2〕平胃气:胃气指胃的生理功能。胃气应该是下行的,如果不和(功能失调)、不降(通降功能受阻),就会引起厌食、饱闷或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解除胃气不降或上逆的症状,称之为平胃气。
〔3〕热疮:中医病名。症见唇口、鼻部,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出现密集成簇的小水泡,泡液澄清,后渐混浊,可伴有瘙痒疼痛,一周左右消退。愈后常可复发。
〔4〕滑中:中即中焦脾胃。脾胃功能低下,可出现滑脱的一系列症状,如泄泻不止、形寒短气等。能引起脾胃出现滑脱症,叫作滑中。
〔5〕食:《政和本草》作“食之”。
〔6〕野葛:植物名。即马钱科植物胡蔓藤 Gelsemium elegans Benth,又名钩吻,为剧毒药。
〔7〕蚯蚓咬疮:由接触蚯蚓引起的疮肿。咬,《大观本草》作“吹”。
【译文】
野鸭性寒。能补中益气,消化食物。九月以后就可供食用,胜过家鸭。它虽然性寒,但不会动气,可以驱除十二种寄生虫,平胃气,调理中焦脾胃,使身体轻健。
又,身上出现的各种小小的热疮,多年不愈者,只要多食野鸭就会好。
白鸭肉补虚,消除毒热,利小便,治疗小儿发热惊痫,头上生疮疖肿毒。
又,鸭肉和葱、豆豉煮汁饮服,消除突然而来的烦热。
又,鸭粪治疗热毒蕴积引起的毒痢。
又,将鸭粪拌上鸡蛋清,封盖在热性肿毒上面,可使它消肿。
又,黑鸭滑中,引发冷痢,治疗脚气。不可多吃。
黑鸭的蛋性微寒。就是少量的食用,也会引发气病,使人肩背部发闷。
鸭子颈项中的热血,可以解除野葛中毒,喝了它就会好。
鸭蛋小儿吃了它,腿脚发软走不了路,经常跌倒。用盐腌过以后再吃,就会对人有益。
鸭屎可以搨涂蚯蚓咬疮。
鹧鸪 〔1〕
能补五藏,益心力 〔2〕 ,聪明。此鸟出南方,不可与竹笋同食,令人小腹胀。自死者,不可食。一言此鸟天地之神,每月取一只飨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也。
【注释】
〔1〕鹧鸪:为雉科动物鹧鸪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Scopoli),其肉鲜美,有补益和一定的解毒作用。
〔2〕心力:是心脏具有正常的功能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主要反映在“神明”(精神、思维、意识等)和“血脉”(血液的盈亏和运行)等方面。有益于心力,即可以促使人的精神健旺,思维敏捷,血脉旺盛,精力充沛。
【译文】
鹧鸪能补益五脏,有益于心力,使人耳聪目明。这种鸟生长在南方。不可将它和竹笋一同吃,否则会令人小腹发胀。自己死亡的鹧鸪不能供食用。有一种说法认为,此鸟每个月被天地之神取用一只来作为供品,祭献给至高无上的天神,所以自己死亡的鹧鸪[凡人]是不能吃的。
雁 〔1〕
膏:可合生发膏。仍治耳聋。
骨灰和泔洗头,长发。
【注释】
〔1〕雁:为鸭科动物白额雁 Anser albifrons (Scopoli)及其同属的几种动物(如鸿雁、豆雁等)。其肉可补虚祛风、强筋壮骨;脂肪(即雁膏、鹜肪)内服可活血祛风、清热解毒;外敷治脱发及疮痈。
【译文】
雁膏可供制作生发膏。还可治疗耳聋。
雁骨烧成灰,和米泔水一起洗头,可促进头发生长。
石燕 〔1〕
在乳穴石洞中者,冬月采之,堪食。余月采者只堪治病,不堪食也。食如常法。
又,治法:取石燕二十枚 〔2〕 ,和五味炒令熟 〔3〕 ,以酒一斗 〔4〕 ,浸三日,即每夜卧时饮一两盏,随性多少也。甚能补益,能吃食,令人健力也。
【注释】
〔1〕石燕: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古代的石燕有两种。一种是动物,另一种是化石。李时珍云:“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飞,乃禽类也。禽石燕食乳,食之补助,与钟乳同功,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刊于方册,误矣。”据此,本书石燕乃是动物禽石燕,或考为今燕科动物灰沙燕 Riparia riparia Linnaeus。
〔2〕二十:底本作“二七”,此据《大观本草》。
〔3〕五味:指醯(醋)、酒、饴蜜、姜、盐。亦用以代指调味品。
〔4〕一斗:《大观本草》作“二升”。
【译文】
钟乳石洞穴的石燕,冬天采集的可供食用。其他季节采集的石燕只可供治病用,不能供食用。服用时可按一般的[烹调]方法。
又,加工方法:取石燕二十枚,加调味敷料拌炒令熟,再用酒一斗,浸三天。每晚睡觉时喝此酒一两盏,可根据酒量大小来决定服用量。很有补益作用,能使人增加食量,强健有力。
雀 〔1〕
其肉十月已后、正月已前食之,续五藏不足气,助阴道 〔2〕 ,益精髓,不可停息。
粪:和天雄、干姜为丸,令阴强。
脑:涂冻疮。
卵白:和天雄末、菟丝子末为丸,空心酒下五丸。主男子阴痿不起,女子带下,便溺不利。除疝瘕,决痈肿,续五藏气。
【注释】
〔1〕雀:即文鸟科动物麻雀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其肉、卵(蛋)、粪均可药用。雀肉性温,是良好的壮阳益精食疗品。雀卵也是古老的补肾阳、益精血药物,常用治阳痿和妇科多种疾病。
〔2〕助阴道:阴道亦即阳道,指男子性功能。
【译文】
十月以后、正月以前吃雀肉,可以补益五脏的不足,有助于男子的性机能,补益精髓。应该连续不停地食用。
雀粪和天雄、干姜制成药丸,服用后可使男子阴茎坚挺。
雀脑外涂治冻疮。
蛋清和天雄末、菟丝子末制成丸,空腹用酒送服五丸,治男子阴茎不能勃起,女子白带多,大小便不利。可消除疝瘕,使痈肿破头[以排出脓毒],补续五脏功能的不足。
山鸡、野鸡 〔1〕
主五藏气喘、不得息者。食之发五痔,和荞麦面食之,生肥虫。卵:不与葱同食,生寸白虫。
又,野鸡:久食令人瘦。 又,九月至十二月食之,稍有补,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疥。不与胡桃同食,即令人发头风,如在舡车内,兼发心痛。亦不与豉同食。自死、足爪不伸,食之杀人。菌子、木耳同食,发五痔,立下血。
【注释】
〔1〕山鸡:李时珍说它是鸐雉,即雉科动物长尾鸡 Phasianus colchicus torquatus Gmelin。 野鸡:即雉科动物雉 Syrmaticus reevesii (Gray)。它与山鸡的肉、蛋含丰富的蛋白质,为野味中的佳品。能补中益气,强筋壮骨。
【译文】
山鸡主治五脏虚弱引起的气喘,难以正常呼吸。吃了山鸡可能引发五痔;山鸡和荞麦面一同食用,会有助于蛔虫生长。山鸡蛋不能和葱同时吃,会生寸白虫。
又,野鸡长期食用会使人消瘦。又,在九月到十二月间食用野鸡,稍微有些补益作用。其他月份就可能引发五痔和各种疮肿疥癣。不要将它和胡桃一同食用,否则立刻使人头风病发作,好像坐在船、车里一样[昏晕难受],兼带会引发心痛。也不要将它和豆豉一同进食。自己死去的,死后脚爪不伸开的野鸡,吃了会致人死命。和菌子、木耳一同食用,会引发五痔,立刻出现便血。
鹑 〔1〕
温。补五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气。患痢人可和生姜煮食之。
又云,鹑肉不可共猪肉食之,令人多生疮。
四月以后及八月已前,鹑肉不可食之。
【注释】
〔1〕鹑:即雉科动物鹌鹑 Coturnix coturnix (Linnaeus)。其肉及蛋营养丰富,长于补中益气,调肺气、利水湿。
【译文】
性温。补益五脏,补中益气,使筋骨坚实,不怕寒暑,消除腹中结聚的气机。患痢疾的人可以将鹑和生姜一起煮着吃。
又,鹑肉不能和猪肉一块儿吃,否则令人经常生疮。
四月以后及八月以前,鹑肉就不宜再吃了。
鸱 〔1〕
头:烧灰,主头风目眩,以饮服之。
肉:食之治癫痫疾。
【注释】
〔1〕鸱(chī):为鹰科动物鸢 Milvus korschus (Gmelin)或白尾鹞 Circus cyaneus cyaneus (L.)。古人常用其头和肉来熄风止痫。
【译文】
鸱头烧成灰,主治头风,眼睛发花。可用米汤送服鸱头灰。
吃鸱肉可治癫痫病。
鸲鹆肉 〔1〕
主五痔,止血。
又,食法:腊日采之 〔2〕 ,五味炙之,治老嗽。或作羹食之亦得;或捣为散,白蜜和丸并得。治上件病,取腊月腊日得者良,有效。非腊日得者不堪用。
【注释】
〔1〕鸲鹆(qú yù):即椋鸟科动物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oristatellus (L.)。肉能下气止血。
〔2〕腊日:旧时腊祭的日子。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改为阴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
【译文】
鸲鹆性寒。主治五痔,止血。
又,食用方法:腊日采鸲鹆,用各种作料烤炙,可以治长年不愈的咳嗽;或者做成肉羹供食用也行;或将它捣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药丸都可以。治上述的病证,要取腊月腊日那一天捕捉到的鸲鹆比较好,有效。不是腊日釆到的鸲鹆不能供食用。
慈鸦 〔1〕
主瘦病,咳嗽,骨蒸者,可和五味淹炙食之良。其大鸦不中食,肉涩,只能治病,不宜常食也。
以目睛汁注眼中,则夜见神鬼。又“神通目法”中亦要用此物。又,《北帝摄鬼录》中,亦用慈鸦卵。
【注释】
〔1〕慈鸦:为鸦科动物寒鸦 Corvus manedula (Linnaeus)。下文提及的大鸦,恐指同科动物大嘴乌鸦 Corvus macrorhynchus Wagler。
【译文】
慈鸦主治消瘦、咳嗽、骨蒸患者,可以用日常调料腌渍慈鸦,再烧炙后食用,疗效很好。那种大鸦不好吃,肉涩,只能用来治病,不适合经常食用。
以慈鸦眼睛中的汁液点到人的眼睛里,那么晚上就能见到鬼神。又,有一种“神通目法”中也要用上慈鸦眼珠中的汁液。另外,《北帝摄鬼录》一书,也提到用慈鸦的蛋。
鸳鸯 〔1〕
其肉主瘘疮,以清酒炙食之。食之则令人美丽。
又,主夫妇不和,作羹臛私与食之,即立相怜爱也。
【注释】
〔1〕鸳鸯:为鸭科动物鸳鸯 Aix galericulata (L.)。
【译文】
鸳鸯肉主治瘘疮,用清酒配合着烤炙鸳鸯供食用。吃了它将会令人长得美丽。
又,夫妻不和,将鸳鸯肉制成肉羹,私下给他们夫妇吃,马上就会互相怜爱。
蜜 〔1〕
微温。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藏不足气。益中止痛,解毒。能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闷,不能饮食。
治心肚痛,血刺腹痛及赤白痢,则生捣地黄汁,和蜜一大匙,服即下。
又,长服之,面如花色。仙方中甚贵此物。若觉热,四肢不和,即服蜜浆一碗,甚良。
又,能止肠澼 〔2〕 ,除口疮,明耳目,久服不饥。
又,点目中热膜 〔3〕 ,家养白蜜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
又,治癞 〔4〕 ,可取白蜜一斤,生姜三斤捣取汁 〔5〕 。先秤铜铛,令知斤两,即下蜜于铛中消之。又秤,知斤两,下姜汁于蜜中,微火煎,令姜汁尽。秤蜜,斤两在即休,药已成矣。患三十年癞者,平旦服枣许大一丸,一日三服,酒饮任下。忌生冷醋滑臭物 〔6〕 。功用甚多,世人众委 〔7〕 ,不能一一具之。
【注释】
〔1〕蜜:即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Fabricius等所酿的蜜糖。含有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成分,为常用滋补品。可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老年肠燥便秘,常服可保持肠道通畅。
〔2〕肠澼: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中排出,澼澼有声,故名。
〔3〕热膜:中医病证名。膜指眼球表面产生的片状薄膜,通常伴有血丝,从白睛发出,侵向黑睛,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力。血丝红赤稠,密者属于肺肝风热引起,故名热膜,又名赤膜。
〔4〕癞:即麻风。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
〔5〕三:《政和本草》作“二”。
〔6〕醋滑:指味酸、性滑的东西,而且也包括发酵酸败、容易引起腹泻肠滑之物。
〔7〕世人众委:此据《证类本草》。《肘后方》附方作“活人众矣”。有可能是传抄笔误,但二说均可说得通。“委”可训为“确知”,故今从《证类本草》所引。
【译文】
蜂蜜性微温。主治心腹之间的邪气,各种惊痫;补益五脏功能的不足。补养中焦、止痛,解毒。能解除许多疾病,调和百药,调养脾脏的功能,消除心中的烦闷,不能进饮食物。
治疗胃脘和肚腹疼痛,瘀血引起的腹中刺痛及赤白痢[伴随的腹痛],可以将新鲜地黄捣取汁,调和蜂蜜一大汤匙,服用后就可以通便[止痛]。
又,经常服用蜂蜜,可以使脸色像花的颜色一般。道家求仙的方子中很器重这样东西。要是自觉有些发热,四肢不舒服,马上服用蜂蜜浆水一碗,效果很好。
又能止住肠澼,消除口疮,使耳聪目明。长期饮服蜂蜜可以使人不感到饥饿。
又,用蜂蜜点眼,可以消除眼中的热膜。蜂蜜以家养的[蜜蜂酿制的]白蜜最为上等,[树上采到的]木蜜次之,[而山崖间采到的]崖蜜又次之。
又,治疗癞病:可取白蜜一斤;生姜三斤,捣烂,取汁。先称一下铜锅,知道它有多重,再投入蜂蜜,让它在锅中消融。又[连锅带蜜]称一下,知道它的重量,再投入姜汁到蜂蜜里,用微火煎熬,直到姜汁全都消耗完了为止。这时再称一下蜂蜜,还是原来那么重即可以了,药也就制成了。得了癞病三十年的患者,清晨吃枣儿那么大的药丸一粒,一天吃三次,用酒或开水送服都行。忌讳同时吃生冷、醋滑以及变质发臭的东西。蜂蜜的功效和用处很多,社会上很多人都确知它的作用,这里不能一一详细介绍。
牡蛎 〔1〕
火上炙,令沸。去壳食之,甚美。令人细润肌肤,美颜色。
又,药家比来取左顾者 〔2〕 ,若食之,即不拣左右也。可长服之。海族之中,惟此物最贵。北人不识,不能表其味尔。
【注释】
〔1〕牡蛎:简称“蚝”,即牡蛎科动物长牡蛎 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 O. talienwhanensis Grosse或近江牡蛎 O. rivularis Gould等。为海味中珍品,味美益人。其壳为常用中药。
〔2〕药家:经营药材行业的人。 左顾:牡蛎由大小不对称的两片壳组成。大片形尖长,尖头附石而生,习称“左顾”“左壳”。旧时本品药材以大者为贵,故处方多称左顾牡蛎,或左牡蛎。
【译文】
火上烤炙,使其中的汁液沸出。把外壳去了食用,味道很美。可以使人肌肤细润,面色美好。
又,药家近来用左顾牡蛎入药。要是供食用,即不必管它左、右了。可以长服食用。海里面的食物,只有这样东西最为贵重。北方人不了解它,所以没办法说得出它的味道。
龟甲 〔1〕
温。味酸。主除温瘴气,风痹,身肿,踒折。 又,骨带入山林中,令人不迷路。其食之法,一如鳖法也。其中黑色者,常啖蛇,不中食之。其壳亦不堪用。
其甲能主女人漏下赤白 〔2〕 、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癥瘕 〔3〕 、 疟 〔4〕 ,疗五痔,阴蚀 〔5〕 ,湿痹 〔6〕 ,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煮汁浴渍之良。
又,已前都用水中龟,不用啖蛇龟。五月五日取头干末服之,亦令人长远入山不迷。
又方,卜师处钻了者,涂酥炙,细罗,酒下二钱,疗风疾 〔7〕 。
【注释】
〔1〕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 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甲壳,唐宋以前多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癥瘕、疟疾及妇科疾病。元以后则为重要的滋阴补肾药。龟肉大补,益阴补血。
〔2〕漏下赤白:中医病名。妇女劳伤、气虚,经脉运行失制,故阴道出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称为“漏下”。漏下物颜色有多种,伤少阴肾经者,其色赤、白。
〔3〕癥瘕(zhēn jiǎ):中医病名。指腹内结块。以坚硬不易推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多由血瘀、气滞、痰积等导致。
〔4〕 疟:又作“痎疟”。早期用作疟疾的统称,后世或将此特指间日疟、老疟等。
〔5〕阴蚀:中医病名。症见外阴部溃烂,形成溃疡,脓血不断,或痛或痒,肿胀坠痛,多伴有赤白带下、小便淋漓等。每因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部所致。
〔6〕湿痹:原引作“湿瘅”。按此条功效与《本经》相同,《本经》此二字作“湿痹”,今改。 湿痹乃痹证的一种。症见肢体重着,肌肤顽麻,或肢节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逢阴雨即发作。多由湿邪过甚引起。
〔7〕风疾:由风气内动引起的病证。包括中风、眩晕、抽搐等神经系统的某些症象。
【译文】
龟甲性温,味酸。能解除温邪瘴气,治疗风痹,身体肿胀,筋骨折伤。又,把龟骨带着走进山林里,可使人不迷路。[食用乌龟的方法,]完全和吃鳖一样。乌龟中黑色的、经常吃蛇的龟(即啖蛇龟)不能吃,它的壳也不可作药用。
乌龟甲壳,能主治妇女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门不能及时闭合;又能攻破消散癥瘕,治 疟,疗五痔,阴蚀,湿痹。妇女阴隐疮及骨关节之间自觉发冷发热,可煮龟甲,取其汤汁洗浴或浸渍患部,效果很好。
又,以前都采用水里的龟,不用啖蛇龟。五月五日取龟头干燥后研末服用,也可令人深入到山中而不迷路。
又,[用于占卜问卦、经]卜师钻了孔的龟甲,涂上一层酥油再烤炙,[捣成细末后]经细筛,用酒送服二钱,可以治疗风疾。
魁蛤 〔1〕
魁蛤寒。润五藏,治消渴,开关节。服丹石人食之,使人免有疮肿及热毒所生也。
【注释】
〔1〕魁蛤:本条《本草纲目》将“蚶”与“魁蛤”合并。按:魁蛤又为海蛤别名,且“海蛤”条萧炳云“止消渴,润五藏,治服丹石人有疮”,与《证类本草》引《食疗本草》多合,故此处魁蛤仍指海蛤,为帘蛤科动物青蛤 Cyclina sinensis (Gmelin)及其他几种近似种的海蛤。肉可供食用,能清热利水、化痰软坚。
【译文】
魁蛤性寒。滋润五脏,治疗消渴,使关节灵便。服食丹石的人食用魁蛤,可以使人避免生疮肿和其他因丹石热毒引起的疾病。
鳢鱼 〔1〕
下大小便壅塞气。
又,作鲙,与脚气风气人食之,效。
又,以大者洗去泥,开肚,以胡椒末半两,切大蒜三两颗,内鱼腹中缝合,并和小豆一升煮之。临熟下萝卜三五颗如指大,切葱一握,煮熟。空腹食之,并豆等强饱,尽食之,至夜即泄气无限,三五日更一顿。下一切恶气。
又,十二月作酱,良也。
【注释】
〔1〕鳢鱼:一名乌鱼、黑鱼。为鳢科动物乌鳢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肉营养丰富,长于补脾利尿。
【译文】
鳢鱼能解除大小便壅塞不通。
又,制成生鱼片,给患脚气以及感受风邪的人吃,有效。
又,取大鳢鱼洗去泥巴,剖开鱼肚,将胡椒末半两,以及切好的大蒜三两颗,放进鱼肚子里,再把鱼肚缝合起来,和小豆一升同煮。快要熟了的时候放进三五个像手指那么大的萝卜,切好的葱一把,把它们煮熟。空腹时连鱼带豆一起吃个饱。吃完这些鱼、豆之后,到夜晚就会排泄大量的腹中之气。三五天又再吃上一顿,可以排除体内一切恶气。
又,十二月将鳢鱼制成酱,很好。
鲇、鳠 〔1〕
鲇与鳠 〔2〕 :大约相似,主诸补益,无鳞,有毒,勿多食。赤目、赤须者并人也。
【注释】
〔1〕鲇:即 鱼,为鲇鱼科动物鲇鱼 Silurus asotus (L.)。 鳠:即 鱼,为 鱼科动物长吻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 两者的肉均可食,无毒,可滋阴开胃,催乳利尿。
〔2〕与:《政和本草》作“鱼”。
【译文】
鲇鱼和鳠鱼有一些相似。有多种补益作用。没有鳞,有毒,不要多吃。红眼睛、红须的鲇鱼都可以致人死命。
鲫鱼 〔1〕
食之平胃气,调中 〔2〕 ,益五藏,和莼菜作羹食良 〔3〕 。
作鲙食之,断暴下痢 〔4〕 。和蒜食之,有少热;和姜酱食之,有少冷。
又,夏月热痢可食之,多益。冬月中则不治也。
骨:烧为灰,傅恶疮上,三五次差。
又,鲫鱼与 ,其状颇同,味则有殊。 是节化 〔5〕 。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肚上尚有米色 〔6〕 。宽大者是鲫,背高肚狭小者是 ,其功不及鲫鱼。
谨按:其子调中 〔7〕 ,益肝气。凡鱼生子,皆粘在草上及土中。寒冬月水过后,亦不腐坏。每月五月三伏时,雨中便化为鱼。
食鲫鱼不得食沙糖,令人成疳虫。丹石热毒发者,取茭首和鲫鱼作羹,食一两顿即差。
【注释】
〔1〕鲫鱼:为鲤科动物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L.)。“ 鱼”即后世所称“鳑 鱼”,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 Rhinogobio sinensis Günther及其近缘动物。肉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价值较高。生长在无污染的水域中的鲫鱼,煮汤或做成鱼羹食用,鲜美异常,能健脾利湿,尤适合于产妇,催乳益人。
〔2〕调:《大观本草》作“和”。
〔3〕和莼:《大观本草》作“以菜”。
〔4〕断:《大观本草》作“止”。
〔5〕节:《本草纲目》改作“栉”。节乃竹节,古代或用它作虎符类的信物;栉则是梳篦之类。“ 是节化”乃古人对这种鱼生成的一种说法。
〔6〕肚:《政和本草》作“腹”,下文“背高肚狭”之“肚”同此。
〔7〕其子:《嘉祐本草》作“鲫鱼子”。
【译文】
食用鲫鱼可以平降胃气,调和脾胃,补益五脏。和莼菜做成羹食用,很好。
做成生鱼片进食,可以止住突然发作的痢疾。鲫鱼和蒜一起吃,会稍有一些热性;和姜、酱一起吃,会稍显出一些冷性。
又,夏天患热痢,可以吃鲫鱼,多有好处。冬天则治不了痢疾。
鲫鱼骨头烧成灰,敷在恶疮上,三五次就治好了。
又,鲫鱼与 鱼,它们的形状比较相像,味道则互不相同。 是节变化而成的,鲫是稷米变化而成的,因此鲫鱼肚皮上还有稷米一样的颜色。背腹之间宽大的是鲫鱼,背高肚腹狭小的是 鱼。
鱼的作用不如鲫鱼。
谨按:鲫鱼子可以调理脾胃,补益肝气。凡是鱼产卵,鱼的卵子都黏在草上和土里面。寒冬季节经过水没过之后,也不会腐坏。
每到五月三伏天,只要一下雨,鱼的卵子就会变成鱼。
吃鲫鱼不能同时吃沙糖,可以使人腹中生疳虫。服食丹石的人热毒发作,可以取茭首和鲫鱼做成羹,吃一两顿就会好。
鱼 〔1〕
补五藏,逐十二风邪。患恶气人当作臛 〔2〕 ,空腹饱食,便以衣盖卧。少顷当汗出如白胶,汗从腰脚中出。候汗尽,暖五木汤浴 〔3〕 ,须慎风一日。更三五日一服,并治湿风。
【注释】
〔1〕 鱼:为鳝科动物黄鳝 Monopterus albus (Zuiew)。其肉、血均有药用价值。鳝肉可补中益血,除风湿,壮筋骨。 ,同“鳝”。
〔2〕当:《政和本草》作“常”。
〔3〕五木:《本草纲目》引作“五枝”。按五枝汤由柳、槐、桃、楮、桑五种树枝煎成的汤液,外洗躯体,去风。
【译文】
鳝补益五脏,驱逐多种风邪。感受了邪恶之气的人,可以将鳝鱼制成鱼肉羹,空腹饱吃一顿,马上盖上衣服躺下[捂汗]。不一会儿就会出汗,汗如白胶,从腰部和下肢往外冒。等到不再冒汗了,用温热的五木汤洗个澡。一天之内都要注意别吹风。过了三五天再吃一顿,同时可以治风湿。
鲤鱼 〔1〕
胆:主除目中赤及热毒痛 〔2〕 ,点之良。
肉: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中有宿瘕不可食 〔3〕 ,害人。久服天门冬人,亦不可食。
刺在肉中,中风水肿痛者,烧鲤鱼眼睛作灰,内疮中,汁出即可。
谨按:鱼血主小儿丹毒 〔4〕 ,涂之即差。
鱼鳞:烧,烟绝,研。酒下方寸,破产妇滞血。
脂:主诸痫,食之良。
肠:主小儿腹中疮。
鲤鱼鲊 〔5〕 :不得和豆藿叶食之,成瘦。
其鱼子不得合猪肝食之。
又,凡修理,每断去脊上两筋及脊内黑血,此是毒故也。
炙鲤鱼切忌烟,不得令熏着眼,损人眼光。三两日内必见验也。
又,天行病后不可食,再发即死。
又,其在砂石中者,有毒,多在脑髓中,不可食其头。
【注释】
〔1〕鲤鱼:即鲤科动物鲤鱼 Cyprinus carpio L.。其肉、胆、脂肪、鳞、卵(鱼子)、肠均有药用。肉中营养价值高,所含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最为丰富。功能补虚祛湿,利尿消肿,下气通乳。但患疮疖及热性病、容易动风的人不宜多食。
〔2〕主:《政和本草》作“生”。
〔3〕宿瘕:长久不愈的腹中结块。此结块或聚或散,痛处不定。参“龟甲”条注〔3〕“癥瘕”。
〔4〕丹毒:中医病名。症见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其发作部位不同,病名稍异,多由体内火热引起。外伤感染所致者,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迅速蔓延,并引起发热恶寒,甚则出现高热昏迷、恶心呕吐等邪毒攻心的症状。
〔5〕鲊(zhǎ):即经过加工(腌、糟等)的鱼类食品。原文作“酢”,即醋,于义不通。考《本草经集注》:“鲤鲊不可合小豆藿食之”,则“酢”当为“鲊”之形误。
【译文】
鲤鱼胆可以消除眼睛发红以及热毒引起的眼痛,用它点眼睛效果好。
鲤鱼肉,清水煮鲤鱼,[不加任何调味品,]可以治疗水肿、脚肿得很大,下气。腹中有宿瘕的人,不可吃鲤鱼,否则对人有损害。长期服食天门冬的人,也不可进食它。
刺陷在肉里面,又受了风和水感染引起肿胀疼痛的患者,可以把鲤鱼眼睛烧成灰,放进伤口里面,等有汁液排出就会好。
谨按:鱼血主治小儿丹毒,涂在患部就可治愈。
鲤鱼鳞烧到没有烟了,研成末,用酒一次送服方寸匕,可以消散产妇体内滞留的恶血。
鲤鱼脂主治各种痫证,食用它很好。
鲤鱼肠主治小儿肚子里的疮疡。
鲤鱼鲊不能和豆叶一起吃,会令人消瘦。
鲤鱼子不能和猪肝一起吃。
又,凡是加工处理鲤鱼,常常要把它脊背上的两条筋弄断,并清洗掉脊骨内的黑血,因为黑血就是毒物的缘故。
煎炙鲤鱼切忌冒出来的烟,不能让它熏着眼睛,否则容易损害人的视力,三两天内一定会出现眼睛受损的症状。
又,患季节性传染病后不能吃鲤鱼,再次发病患者就会死去。
又,鲤鱼生长在[水下]砂石之中的,有毒。其毒多存在于鱼的脑髓之中,因此不可吃鲤鱼的头。
鲟鱼 〔1〕
有毒。主血淋 〔2〕 。可煮汁食之 〔3〕 。其味虽美,而发诸药毒。
鲊:世人虽重,尤不益人。服丹石人不可食,令人少气 〔4〕 。发一切疮疥,动风气。不与干笋同食,发瘫痪风 〔5〕 。小儿不与食,结癥瘕及嗽。大人久食,令人卒心痛,并使人卒患腰痛。
【注释】
〔1〕鲟鱼:即鲟鱼科动物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Gray。肉无毒,煮食可益气补虚,活血通淋。
〔2〕血淋:中医病名。淋证的一种,以小便涩痛有血为主症。病因不同,其涩痛程度和血尿颜色深浅有所差别。
〔3〕食:《政和本草》作“饮”。
〔4〕少气:指呼吸时自觉气不够用,出现言语无力,呼吸微弱短促。
〔5〕瘫痪风:中医病名,一作摊缓风。肝肾久虚,风邪侵袭,筋骨缓弱,故名摊缓。症见手足无力,口角流涎,言语不利,皮肤顽痹不仁,步履艰难。痪,《政和本草》作“缓”。
【译文】
鲟鱼有毒。治疗血淋,可用它来煮汤喝。它的味道虽然很美,但却引发各种药物的毒性。
[经过腌、糟等法加工过的]鲟鱼鲊,虽然被人们看重,但却对人特别没有好处。服食丹石药的人不可食,否则使人少气。[鲟鱼]可引发一切疮疡疥癣,并引动体内风气。不要将它和干笋一起食用,否则会引发瘫痪风。小儿不要给他吃鲟鱼,容易结成癥瘕,引起咳嗽。成年人长期食用,会令人突然发作心痛,还同时使人突然感到腰痛。
猬 〔1〕
肉:可食。以五味汁淹、炙食之,良。不得食其骨也。其骨能瘦人,使人缩小也。
谨按:主下焦弱 〔2〕 ,理胃气,令人能食。
其皮可烧灰和酒服,及炙令黄,煮汁饮之,主胃逆 〔3〕 。细剉,炒令黑,入丸中治肠风 〔4〕 ,鼠奶痔 〔5〕 ,效。
其脂主肠风、痔瘘。可煮五金八石 〔6〕 。与桔梗、麦门冬反恶 〔7〕 。
又有一种,村人谓之“豪猪” 〔8〕 ,取其肚烧干,和肚屎用之,捣末细罗。每朝空心温酒调二钱匕。有患水病鼓胀者,服此豪猪肚一个便消,差。此猪多食苦参,不理冷胀,只理热风水胀。形状样似猬鼠。
【注释】
〔1〕猬:又称猬鼠,即刺猬科动物刺猬 Erinaceus europaeus L.或短刺猬 Hemiechinus dauuricus Sundevall等动物。肉可食用,能调理脾胃。猬皮能降气止痛,凉血止血。
〔2〕主下焦弱:《嘉祐本草》作“肥下焦”。
〔3〕其皮……胃逆:此条《嘉祐本草》引作:“皮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4〕肠风:中医病名。可指痔出血,或泛指大便时出血,血在便前,色多鲜红。因本证多因外风或内风袭扰大肠,故名。
〔5〕鼠奶痔:即外痔的一种。以肛门边生肉如鼠乳而得名。
〔6〕五金八石:道家炼丹用语。五金即金、银、铜、铁、锡;八石即朱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雌黄。道家烧炼外丹时,常用到以上金属或矿石。为了消除这些金石的不良性质,常利用某些动、植、矿物来炼制它们。
〔7〕反恶:即相反、相恶。两物同用可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叫做相反;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叫相恶。据《名医别录》,猬皮“畏桔梗、天门冬”,而不是相反恶。相畏即一药能减少或抑制另一药物的有害作用,亦即桔梗、天门冬能抑制猬皮的不良作用。
〔8〕豪猪:即豪猪科动物 Hystrix hodgsoni Gray。其肉、肚、毛刺均可药用。肉甘美多脂肪,滑利大肠。
【译文】
猬肉可以吃。用各种调料的汁液浸渍,再烤炙后食用,[这种吃法]很好。不要吃它的骨头,骨头能使人瘦,使人抽缩变小。
谨按:主治下焦虚弱,调理胃气,使人饭量增加。
它的皮可以烧成灰,和酒一起服用;也可以烤炙到颜色变黄,再煮汁饮用。这样能治疗胃气上逆、反胃。把猬皮切得细细的,再炒到发黑,做成药丸,可治肠风和鼠奶痔,有效。
猬脂治疗肠风、痔瘘。可用它来煮制五金八石。和桔梗、麦门冬相反恶。
又有一种动物,村民称它为“豪猪”,取它的肚子烧烤令干燥,和肚子里的屎一起使用。[将干燥的豪猪肚]捣成细末,过细筛子,[取其粉末]每天早上空腹用温酒调服二钱匕。若有患水肿病、肚腹臌胀的人,可以食用[经过上述加工的]豪猪肚子一个,就会水消病愈。这种猪经常吃苦参,因此它治不了冷性的臌胀,专用治热风水胀。豪猪的形状与猬鼠很相像。
鳖 〔1〕
主妇人漏下,羸瘦。中春食之美,夏月有少腥气。
其甲:岳州 〔2〕 、昌江者为上 〔3〕 。赤足不可食,杀人。
【注释】
〔1〕鳖:又名团鱼、甲鱼。为鳖科动物中华鳖 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其肉含较丰富的蛋白质,久炖食用,鲜美益人。常用于滋阴凉血。鳖甲为常用中药,功能养阴清热,平肝息风,软坚散结。
〔2〕岳州: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唐代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地,其后略小。
〔3〕昌江:鄱江北源。在江西省东北部。源出安徽祁门,西南流经波阳县与乐安江汇合为鄱江,入鄱阳湖。
【译文】
鳖主治妇女漏下,虚弱消瘦。春季的鳖吃起来味道很美,夏天则有一些腥气。
鳖甲以产于岳州、昌江的质量最好。脚呈红色的鳖不能吃,会毒杀人。
蟹 〔1〕
足斑、目赤不可食,杀人。主散诸热。
又,堪治胃气,理经脉,消食。
蟹脚中髓及脑,能续断筋骨。人取蟹脑、髓,微熬之,令内疮中,筋即连续。
又,八月前,每个蟹腹内有稻谷一颗,用输海神。待输芒后 〔2〕 ,过八月方食即好。未输时为长未成。经霜更美,未经霜时有毒。
又,盐淹之作 〔3〕 ,有气味,和酢食之 〔4〕 ,利肢节,去五藏中烦闷气。其物虽恶形容 〔5〕 ,食之甚益人。
爪:能安胎。
【注释】
〔1〕蟹:即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等同类动物。食用时可生烹、盐藏、糟收、酒浸等。性寒,故常须就着姜、醋一起吃。
〔2〕输芒:古代蟹生活史中的一个传说。宋《本草图经》:“俗传:蟹八月一日取稻芒两枚,长一二寸许,东行输送其长。故今南方捕得蟹,差早则有衔稻芒者,此后方可食之。以前时长未成就,其毒尤猛也。”
〔3〕 :《大观本草》作“蝑”,互通。
〔4〕和酢:《嘉祐本草》作“就醋”。
〔5〕恶形容:《嘉祐本草》作“形状恶”。
【译文】
脚有斑点、眼睛红色的蟹不能吃,会毒杀人。能消散各种热邪。又可治疗胃气不和,调理经脉,消化食物。
蟹脚中间的髓及蟹脑,能够把断了的筋骨接续起来。人们取出蟹脑或[脚中的肉]髓,稍微煮一下,就放进伤口里面,断了的筋就会接续起来。
又,八月份以前,每个蟹的肚子里都有一颗稻谷,将此输送给海神。必须等待着蟹经过输芒之后,也就是过了八月再吃蟹最好。蟹未经输芒,表示它还没有长成熟。经过下霜以后吃蟹更好,没经过下霜的蟹有毒性。
又,用盐腌藏过的蟹叫作“ ”(或“蝑”),有些气味,就着醋一起吃,可使四肢关节灵便,消除五脏中能令人烦闷的病气。蟹这种动物样子长得凶恶丑陋,但吃起来对人很有益处。
蟹爪能安胎。
乌贼鱼 〔1〕
食之少有益髓。
骨: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良。
其骨能销目中一切浮瞖 〔2〕 。细研和蜜点之妙。
又,骨末治眼中热泪 〔3〕 。
又,点马眼热泪甚良。久食之,主绝嗣无子,益精。其鱼腹中有墨一片,堪用书字。
【注释】
〔1〕乌贼鱼:一名乌鲗,俗称墨鱼。为乌鲗科动物曼氏无针乌鲗 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或金乌鲗 Sepia esculenta Hoyle。肉鲜美,可益气强志,补肝滋肾。内贝壳(乌贼骨,海螵蛸)可制酸止痛,止血涩精。
〔2〕销:《嘉祐本草》作“主”。 瞖(yì):也写作“翳”。眼睛角膜病变后遗留下来的瘢痕组织。中医也把凡眼内外所生遮蔽视线的目障都称作翳。本条“浮瞖”乃指一种表浅的翳膜,易于除去。
〔3〕热泪:中医病证名。由于风热或内热上炎,或异物入目引起。症见泪下有热感,甚至泪热如汤。常伴有眼红赤肿痛、怕光等症状。
【译文】
食用乌贼鱼,稍可补益精髓。
乌贼鱼骨治疗小儿、大人的痢疾,[将骨]烤炙变黄,去表层骨皮,细细地研成粉,调到粥里面一起吃,疗效很好。
它的骨能消除眼睛里各种浮翳。将骨细研成末,和蜂蜜一起点眼,非常好。
又,乌贼骨的粉末可治眼流热泪。
又,用它来点马的眼睛,治马眼热泪也很好。长期食用,可治不孕症,能补益肾精。这种鱼腹中含有一片墨液,可以用来写字。
鳗鲡鱼 〔1〕
杀诸虫毒,干烧炙之令香,末,空腹食之,三五度即差。长服尤良。
又,熏下部痔,虫尽死。患诸疮瘘及疬疡风,长食之甚验。
腰肾间湿风痹,常如水洗者,可取五味、米煮,空腹食之,甚补益。湿脚气人服之良。
又,诸草石药毒,食之,诸毒不能为害 〔2〕 。
又,五色者,其功最胜也。
又,疗妇人带下百病,一切风瘙如虫行。其江海中难得五色者,出歙州溪泽潭中 〔3〕 。头似腹蛇,背有五色文者是也。
又,烧之熏毡中,断蛀虫。置其骨于箱衣中,断白鱼 〔4〕 、诸虫咬衣服。
又,烧之熏舍屋,免竹木生蛀蚛。
【注释】
〔1〕鳗鲡鱼:为鳗鲡科动物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其肉可补虚消疳,驱风湿。
〔2〕又……为害:此条据《嘉祐本草》。《证类本草》引作:“又,压诸草石药毒,不能损伤人也”。恐与《嘉祐》所引同为一条。
〔3〕又,疗……泽潭中:此条《嘉祐本草》简作:“兼女人带下百病,一切风。五色者出歙州。”歙州,治所在歙县(今属安徽)。唐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
〔4〕白鱼:即衣鱼、蠹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Lepisma saccharina)。常栖于衣服和书籍中,啮食其上的糨糊及胶质物。
【译文】
能杀各种虫毒,干燥后再烤炙,使它发出香味。研末,空腹时服用。服三五次就可愈病。经常服用更好。
又,用它来熏身体下部的痔疮,虫全都被杀死。患各种疮瘘及疬疡风的人,长期食用很有效果。
腰肾部位的风湿痹证,常出现[局部发冷]如水洗过。可取日用调味品、米,和鳗鲡鱼一起煮熟,空腹时食用,很有补益作用。患湿脚气的人吃了它很好。
又,服用各种有毒的植物、矿物药,如同时进食鳗鲡鱼,则诸毒不能危害人。
又,具有多种颜色的鳗鲡鱼,作用最好。
又,治疗妇女带下以及各种妇科病,各种风疹瘙痒、皮肤间似有小虫爬行。在江、海里很难得到身具多种颜色的鳗鲡鱼。[五色鳗鲡]生长在歙州的水溪、潭泽之中,头部像蝮蛇,背上有各种颜色的花纹。
又,将鳗鲡鱼火烧,用它的烟熏毛毡,可以消灭其中的蛀虫。把鳗鲡鱼骨放在箱子里的衣服中间,可以防止白鱼和其他虫子咬破衣服。
又,烧鳗鲡鱼熏房子,可使其中的竹、木制品免生蛀虫咬蚀。
鼍 〔1〕
疗惊恐及小腹气疼 〔2〕 。
【注释】
〔1〕鼍(tuó):一名 鱼,为鼍科动物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肉可食用,治疗癥瘕恶疮。鳞甲炙过,用于逐瘀消积杀虫。
〔2〕气疼:即气痛,中医病证名。即气滞不通引起的疼痛,多发于胸腹腰胁。可因情绪变化、痰湿阻滞或饮食劳伤引起。
【译文】
鼍治疗受惊恐[引起的病症]和小腹部的气痛。
鼋 〔1〕
微温。主五藏邪气,杀百虫蛊毒 〔2〕 ,消百药毒,续人筋。
膏:摩风及恶疮。
又,膏涂铁,摩之便明。《淮南》方术中有用处 〔3〕 。
【注释】
〔1〕鼋(yuán):又名绿团鱼、癞头鼋,为鳖科动物鼋 Pelochelys bibroni (Owen),一种大型的鳖类动物。其肉、胆、脂肪(膏)均可药用。
〔2〕蛊毒:中医病名。指各种虫蛇毒气引起的疾病。中毒者症见心腹刺痛,胸胁支满,吐血便血,寒热闷乱,面色青黄或枯黑等危候。
〔3〕方术:《政和本草》作“术方”。
【译文】
鼋性微温。主治五脏的邪气,抑制各种虫毒和蛊毒,消除各种药物的毒性,能接上人肢体的断筋。
鼋膏涂擦体表治疗风邪和恶疮。
又,鼋膏涂在铁器上,再加打磨就会发亮。《淮南子》的方术中有用到它的地方。
鲛鱼 〔1〕
平。补五藏。作鲙食之,亚于鲫鱼。作鲊鱐食之并同。
又,如有大患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内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
【注释】
〔1〕鲛鱼:又名鲨鱼,为皱唇鲨鱼科动物白斑星鲨 Mustelus manazo Bleeker及其他种类的鲨鱼。肉味很美,功能补益,消肿去瘀。
【译文】
鲛鱼性平。补益五脏。做成生鱼片食用,比鲫鱼要差一些。经过加工腌藏和做成鱼干供食用也一样。
又,如果有人患喉闭,病势很重,可取鲛鱼胆汁调和白矾粉末,做成豆粒大小的药丸,用绵裹好放进喉咙里边。过上一段时间吐出一些不好的涎沫,喉咙立即就会畅通。腊月采集鲛鱼胆。
白鱼 〔1〕
主肝家不足气,不堪多食,泥人心。虽不发病,终养 所食。
和豉作羹,一两顿而已。新鲜者好食。若经宿者不堪食。久食令人腹冷生诸疾 〔2〕 。或淹、或糟藏,犹可食。
又可炙了,于葱、醋中重煮一两沸食之。调五藏,助脾气,能消食;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 〔3〕 。
时人好作饼,炙食之。犹少动气,久亦不损人。
【注释】
〔1〕白鱼: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肉能健脾利水。
〔2〕新鲜……诸疾:《嘉祐本草》简作:“新者好。久食令人心腹诸病。”
〔3〕又可……及气:本条《嘉祐本草》简作:“可煮炙,于葱、醋中一两沸食。犹少调五藏气,理经脉。”
【译文】
白鱼能补养肝脏功能不足。不能过多食用,会使人心气软弱。虽然不会引发其他疾病,但终究为体内寄生虫提供了养料。
白鱼和豆豉做成羹,吃一两顿就行了。新鲜的白鱼好吃,要是放置过了夜的白鱼就不能吃了。长期食用白鱼会令人腹中发冷,产生各种疾病。把它腌起来,或者糟藏起来,这样还能供食用。
又可把白鱼烧炙之后,加葱、醋再煮一两滚,这样的吃法可以调理五脏,促进脾胃功能健旺,帮助消化食物,通利十二经络,使经络气机顺畅,周流连贯。
现在的人喜欢用白鱼做成饼,烤炙后食用。[这种吃法]还稍会引动气病,但长期食用也不至于对人有损害。
鳜鱼 〔1〕
平。补劳,益脾胃。稍有毒。
【注释】
〔1〕鳜(guì)鱼:又名石桂鱼、桂鱼。为 科动物鳜鱼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可补气血、健脾胃。
【译文】
鳜鱼性平。补虚劳,健脾胃。稍微有点毒性。
青鱼 〔1〕
主脚气烦闷。又,和韭白煮食之,治脚气脚弱,烦闷,益心力也。
又,头中有枕,取之蒸,令气通,曝干,状如琥珀。此物疗卒心痛,平水气。以水研服之良。
又,胆、眼睛:益人眼。取汁注目中,主目暗。亦涂热疮,良。
【注释】
〔1〕青鱼:即鲤科动物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其肉、胆、枕骨均可药用。
【译文】
青鱼主治脚气病、心烦闷。又,和韭白一起煮食,治脚气病下肢软弱,心烦闷,补益心力。
又,青鱼头里面有枕骨。将它取出来蒸,蒸到上气时,取出曝晒干燥。形状像琥珀。这样东西可治疗卒心痛,消除水气。用水研磨枕骨,[取汁服用]效好。
又,青鱼胆、眼睛:均有益于人的眼睛。取其汁滴入人眼中,可治疗眼目昏暗。也可以外涂治热性疮肿,效果很好。
石首鱼 〔1〕
作干鲞,消宿食。主中恶,不堪鲜食。
【注释】
〔1〕石首鱼: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或小黄鱼 P. polyactis Bleeker。肉可开胃益气,明目下气。此鱼脑中石(枕骨),可磨服治石淋。
【译文】
把石首鱼制成鱼干,可以消化久停胃肠的食物,治疗中恶。不要生吃新鲜的石首鱼。
嘉鱼 〔1〕
微温。常于崖石下孔中吃乳石沫,甚补益。微有毒。其味甚珍美也。
【注释】
〔1〕嘉鱼:此鱼来源有多种。据《开宝本草》:“此乳穴中小鱼,常食乳水,所以益人。”则嘉鱼指生活在可溶性岩石的溶蚀洞穴中的鱼类。现代研究此类鱼有鲤科动物卷口鱼 Ptychidio jordani Myers.齐口裂腹鱼 Schizothorax prenanti 之类。古代认为乳水(含有碳酸钙的岩溶性)具有补益作用,故也取嘉鱼作为食疗品。
【译文】
嘉鱼性微温。这种鱼常在山崖石孔中吃钟乳石的水沫,因此很有补益作用。稍微有些毒性。味道十分珍美。
鲈鱼 〔1〕
平。主安胎,补中。作鲙尤佳。补五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鲊犹良。
又,暴干甚香美。虽有小毒,不至发病。
【注释】
〔1〕鲈鱼: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日华子”。 本书鲈鱼似指鮨科动物鲈鱼 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李时珍所说松江四腮鲈鱼即此种。今所说鲈鱼乃杜父鱼科松江鲈鱼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均以味美著称。
【译文】
鲈鱼性平。能安胎,补养中焦脾胃。做成鱼片食用尤其好。能补益五脏,强健筋骨,调和肠胃,治疗水湿[引起的疾病]。多吃鲈鱼对人有益处,经过腌、糟之后还是很好。
又,曝晒干燥后味道香美。虽然也有点小毒,但不至于会引起疾病。
鲎 〔1〕
平。微毒。治痔,杀虫。多食发嗽并疮癣。
壳:入香,发众香气。
尾:烧焦,治肠风泻血,并崩中带下及产后痢。
脂:烧,集鼠。
【注释】
〔1〕鲎(hòu):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日华子”。 鲎为鲎科动物中国鲎 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肉可供食用。
【译文】
鲎性平,微毒。治疗痔病,杀虫。过多食用会引发咳嗽及疮癣等病。
鲎壳可以加进香药中去,使各种香料更加香气浓烈。
鲎尾烧焦,可治疗肠风引起的大便泻血,以及崩中、带下和产后痢疾。
燃烧鲎脂,[它的气味]可把老鼠聚拢。
时鱼 〔1〕
平。补虚劳,稍发疳痼。
【注释】
〔1〕时鱼:为鲱科动物鲥鱼 Macrura reevesii (Richarson),肉可温中补虚。不宜煮,可不刮鳞蒸食。
【译文】
时鱼性平。补益虚劳。稍能引发疳病及久治不愈的疾病。
黄赖鱼 〔1〕
一名 。醒酒。亦无鳞,不益人也。
【注释】
〔1〕黄赖鱼:俗称“黄 头”,为 科动物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肉性平,可利尿消肿。
【译文】
黄赖鱼一名 。可以醒酒。也是无鳞鱼,对人没有补益作用。
比目鱼 〔1〕
平。补虚,益气力。多食稍动气。
【注释】
〔1〕比目鱼:古代所称比目鱼,实为今鲽形目鱼类的总称,包括鳒、鲆、鲽、鳎、舌鳎各科鱼类,都具有身体侧扁、不对称、双眼都在身体一侧的特点。
【译文】
比目鱼性平。补虚,增进气力。过多食用稍有动气的副作用。
鲚鱼 〔1〕
发疥,不可多食。
【注释】
〔1〕鲚鱼:俗称“刀鱼”,为鳀科动物鲚鱼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Seale,肉可补气。
【译文】
能引发疥疮,不可多食。
鱼 〔1〕
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缘腹中无胆,头中无鳃,故知害人。若中此毒及鲈鱼毒者,便剉芦根煮汁饮,解之。
又,此鱼行水之次,或自触着物,即自怒气胀,浮于水上,为鸦鹞所食 〔2〕 。
【注释】
〔1〕 鱼:即河豚,为鲀科弓斑东方鲀 Fuga ocellatus (Osbeck)、暗色东方鲀 F. obscurus (Abe)及虫纹东方鲀 F. vermicularis (Temmin &Schlegel)等多种鱼类。含河豚毒素或河豚酸。不同种类的河豚及其不同的组织器官,毒性强弱有差异。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最多,肠、皮肤次之,肉则几乎无毒。煮食河豚,须去尽内脏、生殖腺、双目,洗净血液,刮去表面黏液或剥去外皮,并烹煮较长时间,以防中毒。其肉鲜美,亦可补虚。但处理烹饪失当,就可能出事故,故俗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若中毒,必须立即抢救。
〔2〕鹞:《政和本草》作“ ”。
【译文】
有毒,不能供食用。这种鱼的肝可以毒死人。因为它肚子里没有胆,头里面没有鳃,故可知道它对人有害。如果中了这种鱼毒以及鲈鱼毒,立刻切芦根,煮出汁液饮用,可以解毒。
又,此鱼在水中活动的过程中,有时自己触碰到了东西,它就会立刻发怒,腹中胀气,浮出水面,结果被鸦、鹞等鸟类所吃。
鱼 〔1〕
平。补五藏,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鲊尤佳。曝干甚香美。不毒,亦不发病。
【注释】
〔1〕 鱼:一作 鱼,为鲤科动物 鱼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Lacepede)。
【译文】
鱼性平。补养五脏,强健筋骨,调和脾胃。多吃对人很适宜,经过[腌、糟等方法]加工过的鯮鱼尤其好。晒干后味道十分香美。没有毒性,也不引发其他疾病。
黄鱼 〔1〕
平。有毒。发诸气病,不可多食。亦发疮疥,动风。不宜和荞麦同食,令人失音也。
【注释】
〔1〕黄鱼:一作鳣鱼,李时珍据《尔雅》郭璞注,谓《食疗本草》黄鱼即鳣鱼,为鲟科动物鳇鱼 Huso dauricus (Georgi)。其肉一说无毒,可益气补虚。
【译文】
黄鱼性平,有毒。容易引发各种气病,不可多食。也会引发疮疡疥癣,动风。不宜和荞麦一同食用,否则会令人声音嘶哑,或根本发不出声音。
鲂鱼 〔1〕
调胃气,利五藏。和芥子酱食之,助肺气,去胃家风。
消谷不化者,作脍食,助脾气,令人能食。
患疳痢者,不得食。作羹臛食,宜人。其功与鲫鱼同。
【注释】
〔1〕鲂鱼:一名鳊鱼,为鲤科动物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 (Richardson)。
【译文】
鲂鱼调理胃气,有益于五脏。和芥子酱一起进食,有助于增进肺功能。可消除侵袭胃肠的风邪。
饮食消化不良,可以将鲂鱼制成鱼片供食用,有助于增进脾胃功能,令人增加饭量。
患疳痢的人不能吃鲂鱼。做成肉羹食用,对人很适宜。它的功效与鲫鱼相同。
牡鼠 〔1〕
主小儿痫疾、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勿令食著骨,甚瘦人。
又,取腊月新死者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涂冻疮及折破疮。
【注释】
〔1〕牡鼠:即鼠、老鼠,为鼠科动物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caraco (Pallas)、黄胸鼠 R.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等。肉可治虚劳臌胀、疳积羸瘦。
【译文】
牡鼠主治小儿痫疾,肚子大、过分喜欢吃东西,可用黄泥巴裹住老鼠烧熟,仔细拣去骨头,取出鼠肉和调料汁一起制成肉羹,给[小儿]食用。不要让孩子吃着鼠骨头,否则使人消瘦。
又,取腊月刚死的老鼠一只,油一大升,油煎老鼠使它熟烂,[布包后]绞[出汁],去渣滓,再次煎煮,制成膏。外涂治冻疮和折伤破损造成的伤口。
蜯 〔1〕
大寒。主大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动冷热气。
【注释】
〔1〕蜯:即蚌蛤。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 Anodonta woodiana Lea等淡水蚌类。肉可食用,功能清热滋阴,解毒明目。
【译文】
蚌性大寒。能治疗大热,解酒毒,止渴,消除眼内红赤。可以引动体内的冷气或热气。
车螯 〔1〕
车螯、蝤蝥类 〔2〕 ,并不可多食之。
【注释】
〔1〕车螯:陈藏器认为“是大蛤”,即帘蛤科动物文蛤 Meretrix meretrix L.的同类物。肉煮食,可解酒毒,治消渴及痈肿。
〔2〕蝤蝥:即蝤蛑,为蝤蛑科动物日本蟳 Charybdis japonica (A.Milne-Edwards)及其近缘动物。
【译文】
车螯、蝤蝥之类,都不可过多食用。
蚶 〔1〕
温。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藏,建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干。
又云,温中,消食,起阳,时最重 〔2〕 。出海中,壳如瓦屋。
又云,蚶:主心腹腰肾冷风,可火上暖之,令沸,空腹食十数个,以饮压之 〔3〕 ,大妙。
又云,无毒;益血色 〔4〕 。
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埋,令坏,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5〕 。
【注释】
〔1〕蚶(hān):本品《嘉祐本草》云“新见陈藏器、萧炳、孟诜、日华子”。蚶为蚶科动物魁蚶 Arca inflata Reeve及同属多种蚶子。肉和壳(又名瓦楞子)均可入药。肉可温中健胃,补血活血;壳有软坚,化痰,散瘀,消积之功。
〔2〕时:《大观本草》作“味”。
〔3〕饮:欠通,似为“饭”之误。
〔4〕益血色:“血色”指面部的颜色,或称“气色”,它可以反映体内血气盈亏。气血充沛,面上血色红润。蚶肉有益于增进血色。
〔5〕癥癖:中医病名。癥,即腹中结块。参“龟甲”条注〔3〕“癥瘕”。癖,指痞块生于两胁,时痛时止。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所致。。
【译文】
蚶性温。主治心腹有冷气,腰脊受冷风。有益于五脏,健胃,令人食量增加。每次进食蚶之后,要吃些米饭压一压[蚶的热性],不然会使人口干。
又,可以温养中焦脾胃,消化食物,能有助于阴茎勃起。当时的人们最看重它。生长在海中,壳像瓦屋[一样有楞沟]。
又,蚶主治心腹、腰肾之间的冷风。可将蚶放在火上烧热,使它里面的汁液沸出,空腹吃上十数个,以饭压一压,特别好。
又,蚶无毒;益血色。
蚶壳经火烧后,投入米醋中淬三次,埋入地下,任其崩坏[成粉];然后用醋将其调膏制成药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蛏 〔1〕
味甘,温,无毒。补虚,主冷利。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大如指,两头开。
主胸中邪热、烦闷气。与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之。
【注释】
〔1〕蛏(chēng):本品《嘉祐本草》云“新见陈藏器、萧炳、孟诜”。 蛏为竹蛏科动物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等动物,肉性寒,功能养阴、清热、除烦。
【译文】
蛏味甘,性温,无毒。可以补虚,治冷利。将蛏煮熟后食用,主治妇女产后的虚损。生长在海边的泥涂中,长二三寸,像指头那么大,两头均可张开。
蛏主治胸中的邪热及消除烦闷。给服食丹石的人食用最合适。患流行病之后不可进食蛏,这一点应特别忌讳。
淡菜 〔1〕
温。补五藏,理腰脚气,益阳事。能消食,除腹中冷气,消痃癖气。亦可烧,令汁沸出食之。多食令头闷,目暗,可微利即止。北人多不识,虽形状不典,而甚益人。
又云:温,无毒。补虚劳损,产后血结,腹内冷痛。治癥瘕,腰痛,润毛发,崩中带下。烧一顿令饱,大效。又名“壳菜”,常时频烧食即苦,不宜人。与少米先煮熟后,除肉内两边锁及毛了 〔2〕 ,再入萝卜,或紫苏、或冬瓜皮同煮,即更妙。
【注释】
〔1〕淡菜:本品《嘉祐本草》云“新见孟诜、日华子”。淡菜,为贻贝科动物厚壳贻贝 Mytilus coruscus Gould和其他贻贝类的贝肉。可补肝肾,益精血。
〔2〕锁及毛:锁,疑指贝壳内的韧带;毛,疑指足丝。
【译文】
淡菜性温。补益五脏,治疗腰脚的毛病,有助于男子阳事。能帮助消化食物,消除腹中的冷气以及痃癖。也可在火上烧烤,使其肉汁沸出后食用。过多食用可引起头中发闷,眼睛昏暗,[此时]稍微通下大便就会好转。北方的人大多不认识淡菜。它的形状虽然不太漂亮,但却对人很有益处。
又,性温,无毒。补益虚劳、虚损,产后瘀血阻结于体内,腹中冷痛。治癥瘕,腰痛,滋润毛发,止崩中、带下。[将淡菜]烧熟饱餐一顿,十分有效。又名“壳菜”。平常经常烧淡菜吃就适得其反,对人体没好处。加少量的米和淡菜一起先行煮熟,然后除去肉内两边的锁和毛,再加上萝卜,或者紫苏,或者冬瓜皮一同煮,那效果就更好了。
虾 〔1〕
平。无须及煮色白者,不可食。
谨按:小者生水田及沟渠中,有小毒。小儿患赤白游肿 〔2〕 ,捣碎傅之。
动风发疮疥。[勿作鲊食之] 〔3〕 ,鲊内者甚有毒尔。
【注释】
〔1〕虾:《嘉祐本草》云:“新见孟诜。”虾为长臂虾科动物日本沼虾 Mar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an)及多种淡水虾的统称。虾可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然也容易引起某些人动风,包括今所说过敏反应。
〔2〕赤白游肿:游肿因风热侵犯经络,随气游走,在肌肤上产生焮痛的肿块。肿块色赤的为风热盛。
〔3〕勿作鲊食之:诸本无,惟中尾万三注出《延寿类要》。与文义相合,暂补于此。
【译文】
虾性平。没有触须及煮过色发白的虾,不可食用。
谨按:生长在水田或沟渠中的虾,有小毒。小儿患赤白游肿,可将虾捣碎,外敷患部。
容易动风,引发疮疥。[不要做成鱼鲊供食用],鲊里的虾毒性大。
蚺蛇 〔1〕
膏:主皮肤间毒气 〔2〕 。
肉:主温疫气。可作脍食之。如无此疾及四月勿食之。
胆:主 疮瘘 〔3〕 ,目肿痛,疳 。
小儿疳痢,以胆灌鼻中及下部。
除疳疮 〔4〕 ,小儿脑热 〔5〕 ,水渍注鼻中。齿根宣露,和麝香末傅之。其胆难识,多将诸胆代之。可细切于水中,走者真也。又,猪及大虫胆亦走,迟于此胆。
【注释】
〔1〕蚺(rán)蛇:为蟒蛇科动物蟒蛇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Schlegel。肉性温,可祛风杀虫。胆性寒,能燥湿、杀虫,明目。
〔2〕肤:《嘉祐本草》作“肉”。考《别录》有“(膏)主皮肤风毒”一语,故从《证类本草》作“肤”。
〔3〕 疮瘘: 疮即“下部生虫,虫食其肛”。兼见病人喜眠,昏昏沉沉,不知痛痒,或下痢。 疮穿溃,即形成“瘘”。
〔4〕疳疮:后世的疳疮指下疳。然本书疳疮,当指小儿疳疮。症见疳生于面鼻,不痒不痛,常有汁出。汁所流处,随即成疮。
〔5〕脑热:中医病名。小儿肺脏壅滞,内有积热,上攻于脑,引起脑热。脑内津液内涸,故症见鼻中干燥无涕。
【译文】
蚺蛇膏主治皮肤之间的毒气。
蚺蛇肉主治温疫疾病。可以做成鱼片吃。如果没有这种疾病,或者在四月间,都不要吃它。
蚺蛇胆主治 疮瘘,眼睛肿痛,疳 。
小儿疳痢,可用蚺蛇胆汁灌进鼻子及下部[肛门等病患处]。
治疗疳疮,小儿脑热,用水浸渍蚺蛇胆汁,注入鼻中。牙齿根部暴露在外面,可将胆汁和麝香粉末[调和后]外敷齿根。它的胆难于识别,人多用各种胆汁来代替它。可以将蚺蛇胆切得细细的,投进水中,胆末会在水面上自行运动的就是真品。又,猪的胆和老虎的胆[切成细末]也会在水面上自行运动,但速度要慢于蚺蛇胆。
蛇蜕皮 〔1〕
主去邪,明目。治小儿一百二十种惊痫,寒热,肠痔 〔2〕 ,蛊毒。诸 恶疮,安胎。熬用之。
【注释】
〔1〕蛇蜕皮:为游蛇科动物绵蛇 Elaphe carinata (Günther)和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等多种蛇退下的皮膜。
〔2〕肠痔:中医病名。症见肛门边有肿核疼痛,引起恶寒发热或肿核出血。相当于今肛门周围脓肿。
【译文】
蛇蜕皮能驱除邪气,明目。主治小儿一百二十种惊痫,用于治疗恶寒发热、肠痔、蛊毒、各种虫子引起的恶疮,安胎。将蛇蜕皮煎熬之后服用。
蝮蛇 〔1〕
主诸 〔2〕 。
肉:疗癞,诸瘘;下结气,除蛊毒。如无此疾者,即不假食也。
【注释】
〔1〕蝮蛇:为蝮蛇科动物蝮蛇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肉性温,有毒。内服祛风攻毒。
〔2〕主诸 :原文无药用部位。考《名医别录》胆“主 疮”。据此译文中补“蝮蛇胆”。
【译文】
蝮蛇[胆]主治各种小虫[引起的疾病]。
蝮蛇肉治癞病和各种瘘疮。排除阻结于腹中的邪气,驱除蛊毒。如果没有这些疾病,就不要给患者吃蝮蛇肉。
田螺 〔1〕
大寒。汁饮疗热,醒酒,压丹石。不可常食。
【注释】
〔1〕田螺: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园田螺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等动物。肉性寒,可清热利水,外用田螺涎治疮肿疥癣。
【译文】
田螺性大寒。汁液可以治热病,醒酒,抑制丹石药的毒性。不可经常食用。
海月 〔1〕
平。主消痰,辟邪鬼毒。
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能消诸食,使人易饥。
又,其物是水沫化之,煮时犹是水。入腹中之后,便令人不小便,故知益人也。
又,有食之人,亦不见所损。此看之,将是有益耳。亦名“以下鱼”。
【注释】
〔1〕海月: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 Placuna placenta (L.)。肉可供食用,消食化痰。
【译文】
海月性平。能消痰,辟除邪鬼毒。
用生花椒酱调和海月的肉供食用,效果良好,可帮助消化各种食物,使人容易感到饥饿。
又,这种动物是水沫变化而成的,煮过以后还是成了水。进到肚子里以后,可以使人不增加小便的量,所以知道它对人有益处。
又,有的人吃过海月,也没见有什么损害。由此看来,可能是对人有好处。也叫做“以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