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 〔1〕

润五藏,主火灼。山田种,为四棱 〔2〕 。土地有异,功力同。休粮人重之。填骨髓,补虚气。

[青蘘]:生杵汁,沐头发良。牛伤热亦灌之,立愈。

[胡麻油]:主喑痖,涂之生毛发。

【注释】

〔1〕胡麻:为胡麻科植物脂麻 Sesamum indicum DC.。一名芝麻,油麻。种子黑色(乌油麻)、白色(白油麻)均可入药或食用,含有丰富的脂肪油(胡麻油)。善治肝肾不足之虚弱、眩晕,须发早白,妇人乳少等症。其叶名青蘘,含有胶质,加入水中可形成黏浆剂。腹泻和痢疾病人用作饮料有缓和刺激作用。可作菜蔬。

〔2〕山田种,为四棱:旧时认为胡麻随土地不同,蒴果有四棱、八棱的区别。“沃地种者八棱”(《本草纲目》),山田贫瘠,其果四棱。

【译文】

胡麻滋润五脏,治疗火烧伤。山区田里的胡麻茎为四棱。不同地方生长的胡麻功效却是相同的。那些讲求“休粮”的方士们很重视它,说是可以填充骨髓、补虚益气。

取鲜青蘘捣烂,用它的汁洗头发,很好。牛患热病,也可灌青蘘汁,很快就会痊愈。

胡麻油能治疗发不出声音,外涂可促使毛发生长。

白油麻 〔1〕

大寒。无毒。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浮风,润肌。食后生啖一合,终身不辍。与乳母食,其孩子永不病生。若客热,可作饮汁服之。停久者,发霍乱。

又,生嚼傅小儿头上诸疮良。久食抽人肌肉。生则寒,炒则热。

又,叶捣和浆水,绞去滓,沐发,去风润发。

其油:冷,常食所用也。无毒,发冷疾,滑骨髓 〔2〕 ,发藏腑渴,困脾藏,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 〔3〕 ,傅一切疮疥癣,杀一切虫。取油一合,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之,少时即泻,治热毒甚良。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经宿即动气。有牙齿并脾胃疾人,切不可吃。陈者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注释】

〔1〕白油麻: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及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白油麻,即种子白色的胡麻。古药书将它单独立条。

〔2〕滑骨髓:《本草图经》作“滑精髓”。即白油麻油具有滑泄作用,使人的精髓消减。

〔3〕蛔心痛:中医病证名。因蛔虫扰动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时发时止。痛时剧烈,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又称蛔厥。可见于胆管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

【译文】

白油麻性大寒,无毒。治虚劳,滑利肠胃,疏行风气,通利血脉,驱除头部浅表的风邪,润泽肌肤。[每天]饭后服一合生白油麻,一辈子不会感到疲乏。给正在哺乳的母亲食用油麻,她的孩子永不生病。如果外感热邪,可把白油麻煮作饮或捣取汁服用。服用放置久了的白油麻,会引发霍乱。

又,把生白油麻嚼烂,敷治小孩各种头疮,效果很好。长期服用白油麻,可使人形体消瘦。生白油麻性寒,炒熟则性热。

又,将白油麻叶和米汤一起捣,[布包后]绞取汁,去滓,用它来洗头发,可去头风,使头发光润。

白油麻榨出的油,性冷。它就是我们常食的油。无毒,能引发寒性病症,滑泄人的精髓,引起脏腑阴液耗损而产生口渴,使脾脏困顿。可消除五种黄疸,排泄三焦的毒热邪气,通利大、小肠,治疗蛔心痛;外敷治疗各种疮疡疥癣,驱杀各种寄生虫。取油一合,鸡蛋二枚,芒硝一两,搅拌后服用,一会儿就会引起腹泻,治疗热毒效果很好。用它来烹调饮食物,必须每日将白油麻油煎熬后使用。放过夜的白油麻油会引起动气。牙齿有病以及脾胃虚弱的人,切记不可食用。放置久了的白油麻油煎成膏服用,可生肌长肉,止痛,消散痈肿,补合皮肤皲裂。

麻 〔1〕

微寒。治大小便不通,发落,破血,不饥,能寒。取汁煮粥,去五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治气。

青叶:甚长发。研麻子汁沐发,即生长。[消渴] 〔2〕 :麻子一升捣,水三升,煮三四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三,五日即愈。

麻子一升,白羊脂七两,蜡五两,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饥。

《洞神经》又取大麻,日中服子末三升,东行茱萸根剉八升,渍之。平旦服之二升,至夜虫下。

要见鬼者,取生麻子,菖蒲,鬼臼等分,杵为丸,弹子大,每朝向日服一丸。服满百日即见鬼也。

【注释】

〔1〕麻 :为桑科植物大麻 Cannabis sativa L.雌株的幼嫩果穗。其根、茎皮、叶、花枝、种子皆可入药。种子又名麻子仁、火麻仁,含油脂,滑肠润燥通便,多用于老年血液枯燥,产后病后体虚,大便秘结不通者。然误食一定数量的炒火麻仁,可以发生中毒,中毒程度与进食量多少成正比。

〔2〕消渴:此方出《医心方》引“孟诜食经消渴方”,据补主治。

【译文】

麻 性微寒。治疗大、小便不通,头发脱落。消散瘀血,[久食]不觉饥饿,能抗寒冷。[捣]取汁煮粥,驱除五脏邪风,滋润肺脏,治疗关节[痹阻]不通,头发脱落。通利血脉,治疗气分疾病。

青叶,十分有助于头发的生长。研碎麻子,取汁洗头,头发就会生长。治疗消渴病,取一升麻子捣碎,加水三升,煮三四滚,去渣滓,放冷后服用半升,一日三次,连服五天就会痊愈。

取一升麻子,七两白羊脂,五两蜡,一合白蜜,混合捣杵后蒸熟食用,令人不饥。

《洞神经》中记载,每天中午服用大麻子末三升;又取八升向东生长的茱萸根,[切细后]用水浸渍,每日清晨服二升,到晚上,就会排出寄生虫。

想要看见神鬼的人,取生麻子、菖蒲、鬼臼各等分,捣杵后做成弹子大的药丸。每天早晨面向太阳服一丸,服满一百天后就会看见神鬼了。

饧糖 〔1〕

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白者,以蔓菁汁煮,顿服之。

主吐血,健脾。凝强者为良。主打损瘀血,熬令焦,和酒服之,能下恶血。

又伤寒大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

【注释】

〔1〕饧糖:饧,即饴糖、软糖。蜀本《图经》:“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为米、大麦、小麦、粟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有软、硬之分。一般药用以软者为佳。

【译文】

饧糖可补益虚劳,止渴,使脾胃健旺,消散瘀血,补益中气。取白色的饴糖,用蔓菁汁熬煮后,一次服下。

能止吐血,健脾。十分黏稠的饴糖质量好。治疗跌打损伤,瘀血内留,熬饴糖使之色焦,用酒调服,能驱除恶血。

又,伤寒病,咳嗽甚重,将饴糖在蔓菁、薤汁中煮一个滚,一次服下。

大豆 〔1〕

平 〔2〕 。主霍乱吐逆。

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

善治风毒脚气 〔3〕 ,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不得与炒豆食之。若食了,忽食猪肉,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以上者不畏也。

卷:蘖长五分者 〔4〕 ,破妇人恶血,良。

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杀诸药毒。

又,生捣和饮,疗一切毒,服、涂之 〔5〕 。

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气,除胃中热痹 〔6〕 ,伤中 〔7〕 ,淋露,下淋血 〔8〕 ,散五藏结积内寒。和桑柴灰汁煮服,下水鼓腹胀。

其豆黄:主湿痹,膝痛,五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成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又,卒失音,生大豆一升,青竹算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和水煮熟,日夜二服,差。

又,每食后,净磨拭,吞鸡子大,令人长生 〔9〕 。初服时似身重,一年已后,便觉身轻。 又益阳道 〔10〕 。

【注释】

〔1〕大豆: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Merr的种子。入药用黑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具有祛风湿,解诸毒作用,兼有滋养之效。黑大豆的嫩芽加工后即黄豆芽,又名大豆卷,可解表化湿清热。

〔2〕平:此据《医心方》。《嘉祐本草》作“寒”,《证类本草》作“微寒”。

〔3〕风毒脚气:即脚气,症见“脚气”注。古人认为该病乃因外感湿邪风毒,或为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其风毒盛者,则名风毒脚气。

〔4〕蘖:《政和本草》作“糵”。

〔5〕又……涂之:本条与前一条类似,然文字有出入,出处亦不同,故未校合。

〔6〕胃中热痹:中医病名。又名胃痹热中。即邪热闭积于胃中,引起善饥能食、小便频多,或多饮多尿,或目黄等热中证。

〔7〕伤中:《嘉祐本草》原作“肠中”。考《别录》当作“伤中”,据改。

〔8〕下淋血:《名医别录》作“下瘀血”,似更合文义。

〔9〕又,每……长生:《肘后方》有辟谷方:“有大豆者,取三升,挼令光明匝热,以水服,尽此则解十日。”可知本条“净磨拭”即通过“挼”(揉搓)去灰尘后完整吞服大豆。

〔10〕阳道:《医心方》作“阳事”。旁注:“交接事也。”

【译文】

大豆性平。主治霍乱、呕吐。

性微寒。治疗中风,脚弱,产后各种疾病。如果和甘草煮汤饮服,可除去各种毒热邪气。

善治风毒脚气。大豆煮熟食用,治胃脘痛,筋脉拘挛,膝痛,脘腹胀满。可消除乌头、附子的毒性。服用大豆黄屑,忌食猪肉。不要给小孩吃炒豆。孩子若吃了炒豆,又忽然吃了猪肉,一定会使气机壅塞,十有八九导致死亡。十岁以上的孩子没有这个忌讳。

嫩芽长五分的大豆卷,可以消散妇女腹中恶血,效果很好。

大豆性寒。大豆和饭一起捣烂,可涂抹各种毒肿。治疗男、女阴肿,用绵包裹药物放入患部。解除各种药物的毒性。

又,捣生大豆,与米汤拌和,治疗各种毒肿,内服、外涂均可。

谨按:煎煮大豆,饮服汤汁,可驱散体内各种毒气,除胃中热痹,治中焦伤损,各种淋症与恶露不行,消散小便淋血,驱散五脏中积聚内结的寒邪。桑树枝烧灰淋浇所得的汁和大豆同煮服用,可荡涤腹中积水,消除腹胀。

大豆黄治疗湿痹膝痛,能补五脏不足之气,散胃气聚积结滞,益气,润泽肌肤。大豆黄研为末,和猪油炼为丸,服用后能使人肥壮健康。

又,突然发不出声音,取生大豆一升,长四寸、宽一分的青竹片子四十九枚,加水煮熟。一天服二次,就会痊愈。

又,每天饭后,取大豆摩擦揉搓干净后吞服,[一次量可]如鸡蛋一般大小,可使人长生。开始服用时身体好像有些沉重感,一年以后,便觉身体轻捷。又能补益阳道。

薏苡仁 〔1〕

性平 〔2〕 。去干湿脚气,大验。

【注释】

〔1〕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 Coix lachryma - jobi L.及其变种的种仁。用以煮粥,甘而美。其根亦可煮汁作糜食之,甚香,还可杀蛔虫。

〔2〕性:据卷子本《食疗本草》体例,此字当无。

【译文】

薏苡仁性平。治疗干、湿脚气,效果非常好。

赤小豆 〔1〕

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

止痢。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毒肿] 〔2〕 :末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差。

[风搔隐轸] 〔3〕 :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不过三四。

【注释】

〔1〕赤小豆:又名杜赤豆、红饭豆,为豆科植物杜赤豆 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 P . angularis Wight.(其属名今作 Vigna )的种子。可利尿,消炎解毒。治营养不良性水肿、脚气等。

〔2〕毒肿:据《医心方》“孟诜食经毒肿方”补。

〔3〕风搔隐轸:文据《医心方》“孟诜食经风搔隐轸方”补。

【译文】

赤小豆和鲤鱼一同煮烂食用,用以治疗脚气及水肿、腹大臌胀,效果很好。另有其他加工方法,都在[鳢]鱼条下。可疏散邪气,驱除关节间的烦热。开人心窍,治疗小便频数。绿小豆、赤小豆皆可食用。 赤小豆可止痢。急性痢疾之后,脘腹气壅胀满不能饮食,煮赤小豆,一顿服下,就会痊愈。

治风毒肿痛,用赤小豆末与蛋清混合后涂抹其上,很快就可治愈。

治风缫隐疹,煮赤小豆,取其汁待凉后清洗皮肤,三四次就可治愈。

青小豆 〔1〕

寒。疗热中,消渴,止痢,下胀满。

【注释】

〔1〕青小豆:即绿豆,古书将此与绿豆分作二物。参“绿豆”条。

【译文】

青小豆性寒。治疗中焦热盛,消渴,止泻痢,除脘腹胀满。

酒 〔1〕

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当酒卧,以扇扇,或中恶风。久饮伤神损寿。

谨按:中恶疰杵,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

又,通脉,养脾气,扶肝。陶隐居云 〔2〕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量其性热故也。久服之,厚肠胃,化筋。初服之时,甚动气痢 〔3〕 。与百药相宜。祗服丹砂人饮之,即头痛吐热。

又,服丹石人胸背急闷热者,可以大豆一升,熬令汗出 〔4〕 ,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久时顿服之,少顷即汗出差。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

又,熬鸡屎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

昔有人常服春酒,令人肥白矣。

紫酒:治角弓风 〔5〕 。

姜酒:主偏风中恶。

桑椹酒:补五藏,明耳目。

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

蜜酒:疗风 。

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

蒲桃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

狗肉汁酿酒,大补。

【注释】

〔1〕酒:为米、麦、黍、高粱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蒸馏酒(如烧酒)与非蒸馏酒(如黄酒)等。正文所述各种酒均属后者。中药应用一般浸药酒多用烧酒,做药引一般多用黄酒。诸酒皆以陈久为佳。功能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小量可兴奋神经,增进血液循环,促进药力发挥,为驱风活血止痛药。又用为药引。

〔2〕陶隐居(456—536):南朝宋梁间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今江苏镇江附近)人。曾把《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合编加注而成《本草经集注》7卷,收药730种,为本草学重要文献。《食疗本草》引用其书。

〔3〕气痢:痢疾的一种。因气虚或气滞而下痢。气虚者下痢滑泄,大便随矢气(放屁)而出;气滞者痢下甚急,但多蟹沫(细小气泡)。

〔4〕熬:《普济方》转引时改“熬”为“炒”。今按“炒”字译义。

〔5〕角弓风:即角弓反张。症见项背强直,使体后仰,弯曲如弓状。其病由于风邪伤人,或伤口中恶风邪引起,故名。多见于高热抽筋、破伤风等病症中。

【译文】

酒味苦。治疗各种邪恶毒气引起的疾病,帮助各种药物发挥作用。酒后醉卧,用扇扇风,就可能被恶风所中。长期饮酒会损伤神志,减少寿命。

谨按:中恶疰忤,温热的姜酒饮一碗,症状就会消失。

又,酒能疏通血脉,补养脾胃之气,对肝脏有益。陶隐居说:“严寒可以使大海冻结,只有酒不会结冰。”据推测是由于酒性热的缘故。长期服用,可增强肠胃功能,强健筋骨。初饮酒时,容易引起气痢。和各种药物配合使用都很适合。只有服丹砂的人饮酒,才会引起头痛、呕吐、发热等疾病。

又,服用丹石的人,胸背拘紧憋闷烦热,可用一升大豆,经炒热后使它表面渗出水液,簸去灰尘,放入二升酒中。将酒放置一段时间后,一次服下,一会儿疾病就会随着汗出而消失。每日饮酒,甚能驱除一切风症。妇女产后感受各种风邪,都可饮酒。

又,熬鸡屎,像制作豆淋酒的方法一样制成的酒,名叫“紫酒”。突然说不出话来,口歪向一边的人,服此酒很有效。

过去有人经常服用春酒,使人体胖,皮肤白。

紫酒治疗角弓风。

姜酒治疗半身不遂,中恶。

桑椹酒补益五脏,聪耳明目。

葱豉酒清解烦热,补益虚劳。

蜜酒治疗风疹。

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都可配合酝酿成酒,[具体内容]在其他方子中。

葡萄酿酒,能益气调中,使人耐得饥饿,增强记忆。用葡萄藤汁酿酒,效果也很好。

取狗肉汁酿酒,滋补作用非常强。

粟米 〔1〕

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方多畲田种之 〔2〕 ,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祗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得北田种之,若不锄之,即草翳死;若锄之,即难舂。都由土地使然耳。但取好地,肥瘦得所由,熟犁,又细锄,即得滑实。

【注释】

〔1〕粟米:即谷子,又名小米。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粱 Setaria italica (L.)Beauv的变种(var. germanica )的种仁。含有多种氨基酸,谷类中粟米养分最高。常用作滋养品。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

〔2〕畲(shē)田:原作“畬”。“畬”(yú)一义为开垦了三年的熟田。《尔雅·释地》“田……三岁曰畬”。又通“畲”。畲田(或畬田)即采用刀耕火种方法耕种的田地。杜甫有“畲田费火耕”一句即指此。联系下文“祗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则畲田当指后者。

【译文】

久贮的粟米能止痢疾,甚能减轻服食丹石引起的热毒。颗粒小的是粟米。如今人们大多不认识此物了。粱米颗粒粗大,随颜色不同而有所区别。南方多用畲田种粟米。这种粟很容易舂出米来,米粒很细,味香美,[可补脾益气],使人不至于虚弱气怯。只是因为粟被种植在草木灰中,又不用锄草管理的缘故。如果在北方田地种粟米,要是不锄草,草就会把苗遮盖,使苗死去;如若锄草,粟米就很难舂取。这都是由于土地不同使它形成这样的差异。只要选择一块好地,它的肥力得到恰当地使用,反复地耕犁土地,又细致地锄草松土,收获的粟米就滑溜饱满。

秫米 〔1〕

其性平。能杀疮疥毒热。拥五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

又,生捣和鸡子白,傅毒肿良。

根煮作汤 〔2〕 ,洗风。

又,米一石,曲三升 〔3〕 ,和地黄一斤,茵蔯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急。

【注释】

〔1〕秫(shú)米:唐代及唐以前多指具有黏性的禾本科的某些种类。多用以酿酒。

〔2〕煮:《大观本草》作“主”。

〔3〕升:《政和本草》作“斗”。

【译文】

秫米性平。能解除疮疥的热毒。但可使五脏气机壅滞,动风,不可经常食用。北方人常常有人种秫米,不过是用它代替米来酿酒而已。

又,捣生秫米和蛋清混匀,外涂毒肿,效果很好。

秫米根煮作汤,外洗可去风。

又,秫米一石,酒曲三升,加入地黄一斤,茵蔯蒿一斤,烤炙令颜色变黄,完全按照酿酒的方法[将它们酿成酒]。服此酒可治筋骨挛急。

麦 〔1〕

主轻身,补中。不动疾。。

【注释】

〔1〕 (kuàng)麦:为禾本科植物青稞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 的果实。消食,和中。治食积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以消化米面及诸果食积见长。

【译文】

麦使人身体轻捷,补中。不会引发疾病。

粳米 〔1〕

平。主益气,止烦、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

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 〔2〕 。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耳。

仓粳米: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

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藏六腑之气。

久陈者,蒸作饭,和醋封毒肿,立差 〔3〕 。又,研服之,去卒心痛。

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

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

淮泗之间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坚实。

又,诸处虽多,但充饥而已。

性寒 〔4〕 。拥诸经络气,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饶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注释】

〔1〕粳(jīng)米:即粳稻中米粒不黏的一类稻米。粳稻为禾本科植物稻 Oryza sativa L.的亚种,其种仁有黏(糯米)与不黏(粳米)两类。为我国人民主食之一,南方人尤多食用。

〔2〕火稻:李时珍认为:“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疑即火稻。

〔3〕久陈……立差:本条据《嘉祐本草》。另《证类本草》引:“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立差。”

〔4〕性寒:本条《医心方》引作“ 玄子张云”,说明是张鼎所补,故与前面所载“性平”看法不一。据下“糯米”条,本条当为“糯米”之性用。

【译文】

粳米性平。益气,止烦,止泄。色赤的粳米粒大而香美,但不能防止水液停积中焦;色黄绿的粳米可使中焦脾胃健旺。

又,水浸渍过的粳米味道美,对人体有好处。一般说来,刚熟的粳米会动气。放置两年之后,亦易引发疾病。江南储存粮食的人多数都喜欢收藏火稻。火稻对人很适宜,能温中益气,填补下焦[肝肾]。用火烧去谷壳上的芒尖,春天舂取粳米食用,就不会引发疾病。

仓粳米做成米饭食用,能止泻痢。又可补中益气,使筋骨强健,血脉通利,阳道勃起。

北方人将粳米放在瓮中,用水浸泡使之[发酵],带酸味。服用这种粳米能温暖五脏六腑之气。

用陈年日久的粳米蒸饭,加醋调和涂恶疮毒肿,很快就会把病治好。又,粳米研末服用,治疗卒心痛。

白粳米汁治疗胃脘痛,止渴,消除热毒痢。

如果经常食用干米饭,会使人容易饥饿,增加食量,口唇干燥。不可和苍耳子同食,否则会使人突然心胸疼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立即将仓米烧成灰,和蜜浆水同服,不这样病人就会死去。不能和马肉同食,否则会引发顽固难愈的疾病。

淮水、泗水之间所产粳米很多。京都(今陕西西安)、襄州(今湖北襄樊一带)出产的土粳米亦很香美、饱满。

又,许多地方虽然出产粳米,但只不过用米充饥罢了。

[糯米]性寒。壅滞各条经脉的气血,使人四肢无力,昏昏嗜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青粱米 〔1〕

以纯苦酒一斗渍之,三日出,百蒸百暴,好裹藏之。远行一餐,十日不饥。重餐,四百九十日不饥。

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合以水渍之,令足相淹。置于暖处二三日,上青白衣 〔2〕 ,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不饥。

谨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暴,作辟谷粮。此文用青粱米,未见有别出处。其米微寒,常作饭食之,涩于黄,如白米,体性相似。

【注释】

〔1〕青粱米:粱米为禾本科植物粱 Setaria italica (L.)Beauv。最益脾胃。按颜色不同,可分为青粱米、黄粱米、白粱米等不同品种。皆能补脾胃,养五脏。

〔2〕青白衣:指食物发酵后出现的一层青白色的菌丝体。青,《政和本草》作“清”。

【译文】

用纯净苦酒(醋)一斗浸渍青粱米,三日后取出,蒸过后再曝晒。这样反复百次,包裹贮藏好。出远门时吃一顿,十天不感到饥饿。再吃一顿,四百九十天也不会饿。

又,用青粱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混合后用水浸渍,要让水足够漫过米。放在温暖的地方两三天,水面上就会起青白衣,[捞出发酵过的米]捣烂做成李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服用三丸,可以不感到饥饿。

谨按:《灵宝五符经》中记载,白鲜米经九次蒸九次晒后,可作为辟谷的粮食。此书所说的用青粱米,未见有其他书记载。青粱米微寒,经常做成饭供食用。味道比黄粱米要涩一些。与白粱米相同,形状性质也相似。

白粱米 〔1〕

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

性微寒。除胸膈中客热,移易五藏气,续筋骨。此北人长食者是,亦堪作粉。

【注释】

〔1〕白粱米:见“青粱米”条注〔1〕。

【译文】

平素脾胃虚弱,又呕吐食物与清水的病人,用白粱米汁二合,调和生姜汁一合服用。

白粱米性微寒。消除胸膈中的邪热,能变换[调节]五脏的功能,续接筋骨。北方人长期食用的就是这种米,也可以磨成粉。

黍米 〔1〕

性寒。患鳖瘕者 〔2〕 ,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度愈。

谨按:性寒,有少毒。不堪久服,昏五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余米 〔3〕 。

又,烧为灰,和油涂杖疮,不作 〔4〕 ,止痛。

不得与小儿食之,令儿不能行。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脚便踻曲,行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

合葵菜食之,成痼疾。于黍米中藏干脯通。《食禁》云:牛肉不得和黍米、白酒食之,必生寸白虫。

黍之茎穗,人家用作提拂,以将扫地。食苦瓠毒,煮汁饮之即止。

又,破提扫煮取汁,浴之去浮肿。

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

【注释】

〔1〕黍米:为禾本科植物稷(黍)Panicum miliaceum L.的种子。俗谓稷之黏者为黍。性平,味甘。益气补中。治泻痢,烦渴,吐逆,咳嗽,胃痛等。

〔2〕鳖瘕:中医病名。指腹中有形状像鳖的瘕块。每因脾胃虚弱,遇冷不能正常消化肉食引起。

〔3〕米:《政和本草》作“粮”。

〔4〕 :足疾。

【译文】

黍米性寒。患鳖瘕的人,淘洗新收获的赤黍米,取其米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两三次就可痊愈。

谨按:性寒,有小毒。不可久服,使人五脏昏愦,[功能紊乱],令人嗜睡。追求成仙的人很重视此药。黍米作酒,比其余的米都好。

又,烧黍米为灰,和油涂杖疮,不留足疾,又可止痛。

不能给小儿吃黍米,会使小儿不能行走。如果给小猫、小狗吃黍米,它们的脚就会歪曲,行走不正。使人的筋骨弛缓软弱,血脉虚竭。

黍米和葵菜同食,会引起顽固难愈的疾病。干肉贮藏在黍米中,[久不坏]。《食禁》中记载,牛肉不能和黍米、白酒同食,否则必生寸白虫。

老百姓家里将黍的茎穗作扫帚,用来扫地。吃苦瓠引起中毒,煮黍的茎穗,取汁饮就可以解毒。

又,煮破旧的扫帚,取汁沐浴,可消去浮肿。

又,黍米和小豆同煮,服用其汁,可以利小便。

稷 〔1〕

益气,治诸热,补不足 〔2〕 。山东多食。

服丹石人发热,食之热消也。发三十六种冷病气 〔3〕 。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途。

不与瓠子同食,令冷病发,发即黍酿汁,饮之即差。

【注释】

〔1〕稷(jì):为禾本科植物稷(黍) Panicum miliaceum L.。稷与黍一类二种,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可和胃健脾,补中益气。

〔2〕益气……不足:《嘉祐本草》简作“益诸不足”。

〔3〕冷病气:即冷病,寒性疾病。由于正气虚,虚则生内寒。内寒有多种因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体内水液运化障碍的表现,如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水肿痰饮等。患者的痰涎涕唾及小便,多澄彻清冷;大便多稀薄。另《诸病源候论》认为五官色白,脉迟、紧、微、缓、寸口虚等,为诊断寒性疾病的依据。

【译文】

稷益气,治疗各种热病,补益各种虚弱不足之症。

山东一带多以稷为主食。服丹石药引起发热,吃了稷就可使热消除。能引发三十六种冷病气。八种谷物之中,稷是其中最次的一种。黍用来酿酒,稷用以作饭,二者用途不同。

稷不可与瓠子同食,能使冷病复发。若复发后饮黍酿制的酒,就可痊愈。

小麦 〔1〕

平。养肝气,煮饮服之良。服之止渴。

又云:面有热毒者,为多是陈黦之色 〔2〕 。

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

又,宜作粉食之,补中益气,和五藏,调经络,续气脉 〔3〕 。

又,炒粉一合,和服断下痢。 又,性主伤折,和醋蒸之,裹所伤处便定。重者,再蒸裹之,甚良。

【注释】

〔1〕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的种子。富含淀粉。性凉,味甘。主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滋养强壮。浮小麦能止自汗盗汗。

〔2〕又云……之色:本条《嘉祐本草》简作:“又作面有热毒,多是陈裛之色。”

〔3〕又……续气脉:本条《嘉祐本草》简作:“作粉,补中益气,和五藏,调脉。”

【译文】

小麦性平。补养肝气,煮稀粥食用效果好,吃了它能止渴。

又,有热毒的小麦面,大多呈陈旧、黄黑的颜色。

又,小麦面有毒,是因为有磨中的石末混在里面。只要是用杵臼舂出的小麦面,吃起来就很好。

又,小麦适合于加工成面粉食用,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调经络,使血脉不断运行。又,炒小麦粉一合,用水调服止下痢。

又,小麦有治疗损伤骨折的功效。将小麦和醋同蒸后,布裹敷损伤处便可止痛。严重者,再次将小麦和醋同蒸后,裹敷患处,效果很好。

大麦 〔1〕

久食之,头发不白。和针沙、没石子等染发黑色 〔2〕 。暴食之,亦稍似令脚弱,为下气及腰肾间气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 熟即益人,带生即冷,损人。

【注释】

〔1〕大麦:为禾本科植物大麦 Hordeum vulgars L.的果实。有营养和助消化作用。其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大麦发芽后晒干称麦芽。生食或炒用均可。功能消食,和中,下气。

〔2〕针沙、没石子:针沙为制钢针时磨下的细粉屑,是古代用来染皂(黑)的原料之一。没石子(一作没食子)为一种虫瘿(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在没食子树 Quercus infectoria Olivier幼枝上所生),富含没食子鞣质(占50%—70%)及没食子酸(2%—4%)。没石子与针砂反应后生成黑色的鞣酸铁。古代染发常用此法。

【译文】

长期食用大麦,可使头发不白。大麦粉与针沙、没石子同染发,可使头发变黑色。突然吃过多的大麦,好像会稍稍使人脚膝软弱,这是因为大麦能下气,而且能消散腰肾间阳气的缘故。长期食用大麦就好,对人很有益处。熟了的大麦就能对人有好处,没熟夹生则性冷,反而损害人体。

曲 〔1〕

味甘,大暖。疗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六月作者良,陈久者入药。用之当炒令香。

六畜食米胀欲死者,者曲汁灌之。立消。落胎,并下鬼胎 〔2〕 。

又,神曲,使 〔3〕 ,无毒。能化水谷,宿食,癥气。健脾暖胃。

【注释】

〔1〕曲: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 曲即造酒之曲,含酵母菌等。古人用它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帮助消化。现在药用的是神曲,由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合发酵而成,为健脾和胃消食良药。惟胃酸过多,发酵异常者,应当忌用。

〔2〕鬼胎:《诸病源候论》:“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于藏,状如怀娠,故曰鬼胎。”可知这是妇女精神状态衰弱、腹中瘀血积聚时出现的一种假孕现象。腹似怀孕而大,但终年不产,甚至二三年不生。兼见面黄肌瘦等症。

〔3〕使: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之一。在一个处方中,“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即在方中起主要作用的称为君药,协助君药或加强君药功效的为臣药。协助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要药物毒烈之性的为佐药,引导各药到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为使药。

【译文】

曲味甘,性大暖。治疗脏腑中的邪气,调中下气,开胃消食。主治霍乱,心膈间痰饮呕逆。除烦,破癥瘕结聚,补益虚劳,驱除冷气,从而消除肠胃中气壅塞、饮食不下等症状。使人面色美好。六月间制作的曲较好。放置很长时间的曲可用来入药。使用时应当将曲炒一下,使它发出香味。

治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牲畜因进食谷米引起腹中胀满,几乎要死去,可煮曲汁灌给它们吃,症状马上可以消失。并可使人流产,也可清除鬼胎。

又,神曲,为使药,无毒。能消化水谷,宿食,去腹中滞气。健脾暖胃。

荞麦 〔1〕

寒。难消,动热风。不宜多食。

虽动诸病,犹压丹石。能炼五藏滓秽,续精神。其叶可煮作菜食,甚利耳目,下气。其茎为灰,洗六畜疮疥及马扫蹄至神 〔2〕 。

荞麦味甘平 〔3〕 ,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暴,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 〔4〕 。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穰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

【注释】

〔1〕荞麦:为蓼科植物荞麦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功能开胃宽肠,下气消积。

〔2〕马扫蹄:《医心方》原校注云:“仁和寺本无此三字。《证类》作‘驴马躁蹄’四字。”又“扫”,《医心方》旁注:“一作摇。”马扫蹄:下文的“驴、马躁蹄”同此。《齐民要术》作“马瘙蹄”,均指蹄部的疮疡。“瘙”,《广雅》:“创也。”扫、躁均为通假字。

〔3〕荞麦:此下为《嘉祐本草》新补内容,云“见陈藏器、孟诜、萧炳、陈士良、日华子。”与前《医心方》引“孟诜”及“ 玄子张”条文部分吻合。因难区分诸家原文,故并列于后。

〔4〕舂:原误作“春”,形近致误。《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均作“春”,今正。

【译文】

荞麦性寒。不易消化,能引动风热。不宜多食。

荞麦虽然能引动各种疾病,但能减少丹石毒性。能使五脏纯净,清除渣滓废物,令精神健旺。它的叶子可煮作菜吃,对保持耳、目的健康十分有利。还可下气。它的茎烧为灰,可用来清洗多种牲畜的疮疡疥瘙及马扫蹄,最为神妙。

荞麦味甘,性平、寒,无毒。可增强肠胃功能,益气强力,长期食用可引动内风,使人头昏目眩,和猪肉同食,容易患风热,使人眉毛、胡须脱落。尽管它能引动许多疾病,但还是能够减少丹石的毒性。能纯净五脏,清除体内的渣滓、污秽,使精神健旺。做荞麦饭给服食丹石的人吃,很有好处。做荞麦饭的方法是:将荞麦蒸到上气,再取出在烈日下曝晒,使荞麦壳裂开口子,然后舂取荞麦仁作饭。叶可作蔬菜食用,能下气,使耳目保持健康。过量食用就会引起轻微的腹泻。把荞麦茎秆烧作灰,用水浇淋后,滤取汁,清洗多种牲畜的疮疡,以及驴和马的躁蹄病。

藊豆 〔1〕

微寒。主呕逆,久食头不白。患冷气人勿食。

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下气。

其叶治瘕,和醋煮。理转筋,叶汁醋服效。

又,吐痢后转筋,生捣叶一把,以少酢浸,取汁服之,立差。

其豆如绿豆,饼食亦可。

【注释】

〔1〕藊豆:即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 Lablab purpureus (Linn.) Sweet 。功能健脾和中,清暑化湿。

【译文】

扁豆性微寒,治疗呕吐呃逆。长期食用头发不白。患有寒性病的患者不可食用。

治霍乱不停地呕吐、腹泻,可用扁豆末和醋调服,能下气。

它的叶可以治瘕,用扁豆叶和醋同煮即可。能解除腿部转筋,用扁豆叶汁调醋服用有效。

又,呕吐腹泻后引起的转筋,可捣烂生扁豆叶一把,用少量醋浸渍,取其汁服用,很快就会痊愈。

扁豆像绿豆那么大,用它做成饼吃也可以。

豉 〔1〕

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二升微炒令香 〔2〕 ,清酒三升渍。满三日取汁,冷暖任人服之,不差,更作三两剂即止。

陕府豉汁甚胜于常豉。以大豆为黄蒸 〔3〕 ,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姜五两,既洁且精,胜埋于马粪中。黄蒸,以好豉心代之。

【注释】

〔1〕豉(chǐ):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Merr的种子,经与青蒿、桑叶等蒸透后,又经加工发酵而成的加工品。可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2〕二:《政和本草》作“一”。

〔3〕黄蒸:《齐民要术》中提到“作黄蒸法”,其黄蒸乃是带麸皮的面粉作成的酱曲。本书用大豆作成黄蒸,恐系指用大豆作为原料,加水浸渍,经过发酵、蒸过后,摊冷覆盖,制成带有黄色菌类的曲。

【译文】

能够治疗长期盗汗的患者。取二升豉微炒使香味出,用清酒三升将它浸渍。满三天后取浸渍出来的汁液,不论冷热,让病人随意服用。如果病还没有好,再制作两三剂药服用,盗汗就会停止。

陕西的豆豉汁比一般的豆豉汁要好得多。把大豆制成黄蒸,每一斗大豆加盐四升,椒四两。[整个过程]春季要用三天,夏季二天,冬季五天,就可做成豆豉。待半熟时,加入生姜五两,既清洁,质量又精良,比埋在马粪中的方法更好。“黄蒸”可用好的豉心代替。

绿豆 〔1〕

平。诸食法,作饼炙食之佳。

谨按:补益,和五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此最为良。今人食,皆挞去皮,即有少拥气 〔2〕 。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

又,研汁煮饮服之,治消渴。

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

【注释】

〔1〕绿豆:《大观本草》作“豆苗”。绿豆为豆科植物绿豆 Phaseolus radiatna L.(其属名今作 Vigna )。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为解暑常用食品。

〔2〕拥:《大观本草》作“许”。

【译文】

绿豆性平。有多种食用方法,作饼烤熟后食用为好。

谨按:补益人体,调和五脏,安定精神,促进十二经脉气血流通,以绿豆的效果最好。如今人们吃绿豆,都要打去皮,这就会稍微壅滞气机。若要治好病,必须带皮一起用,所以不可去皮。

又,绿豆研磨成汁,煮后饮服,治消渴病。

又,能疏散浮风,益气强力,润泽皮肉。可以长期食用。

白豆 〔1〕

平。无毒。补五藏,益中,助十二经脉,调中 〔2〕 ,暖肠胃。

叶:利五藏,下气。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之亦妙,可常食。

【注释】

〔1〕白豆: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及日华子”。 白豆即饭豆。为豆科植物饭豇豆 Vigna gyixndrica (L.)Skeels的种子。功能调中益气,健脾益肾。

〔2〕中:《大观本草》作“和”。

【译文】

白豆性平。无毒。补益五脏,有益中焦脾胃,有助于十二经脉[气血流通],调和中焦,温暖肠胃。

白豆叶对五脏有益,下气。嫩叶可作蔬菜食用。吃生叶也很好,可以经常食用。

醋 〔1〕

多食损人胃。消诸毒气,煞邪毒 〔2〕 。能治妇人产后血气运 〔3〕 :取美清醋,热煎,稍稍含之即愈。

又,人口有疮,以黄蘗皮醋渍,含之即愈。

又,牛马疫病 〔4〕 ,和灌之。服诸药,不可多食。不可与蛤肉同食,相反。

又,江外人多为米醋 〔5〕 ,北人多为糟醋 〔6〕 。发诸药,不可同食。酢研青木香服之,止卒心痛、血气等 〔7〕 。

又,大黄涂肿,米醋飞丹用之 〔8〕 。 治痃癖,醋煎大黄,生者甚效。

用米醋佳,小麦醋不及。糟多妨忌。大麦醋,微寒。余如小麦也。

气滞风壅,手臂、脚膝痛:炒醋糟裹之,三两易,差。人食多,损腰肌藏。

【注释】

〔1〕醋:古称苦酒、酢、醯等。乃以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能散瘀,止血,解毒,杀虫。

〔2〕邪:《医心方》原作“耶”。

〔3〕血气运:中医病名。一作血运、血晕或血运闷。多发生于妇女产后,症见心烦闷,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则神昏口噤,像要断气一样。每因产后出血过多,血气极虚,或下血过少,血随气上逆,上掩于心引起。为产后危重症之一。

〔4〕牛:《大观本草》作“治”。

〔5〕米醋:即南方用米和水在高温季节酿成的醋。一般不用任何曲类或醋母。

〔6〕糟醋:用酒糟、水和粟米饭等酿成的醋。

〔7〕酢研……等:本条《医心方》作:“孟诜食经治心痛方:酢研青木香服之。”

〔8〕飞丹:将药物经研磨、捣杵、过细筛等法制成极细的粉末,称为“飞”。将飞过后的细末制成圆形小颗粒的方法称之为飞丹。

【译文】

多食醋损伤人的胃。可消除多种毒气,解邪毒。能治妇女产后血晕,取美味的清醋煎煮,趁热稍稍含在嘴里,就可治愈。

又,口中生疮的病人,用醋浸渍过的黄柏皮含在嘴里就能痊愈。

又,牛、马患有急性热病,用醋灌服[来进行治疗]。

服用各种药物,不可多吃醋。醋也不可与蛤肉同食。这两样东西“相反”。[同时进食会出现毒副反应。]

又,江南人多制作米醋,北方人多制作糟醋。[糟醋]能引发药物的不良作用,故不可和药物一起服用。将醋和青木香一同研末,服用后能治疗卒心痛和血气运闷。

又,大黄用米醋飞丹,用于外涂痈肿。治疗痃癖,用醋煎煮大黄。如用生大黄,效果更佳。

用米制成的醋最好,小麦醋比不上米醋。使用糟醋有许多妨碍和忌讳。大麦醋,性微寒,其他方面则和小麦醋一样。

风邪壅滞,气机不通,引起手臂、脚膝疼痛,可用醋糟炒热后布裹,外敷疼处,换上两三次药,就可痊愈。人若过多食用醋,会损伤肾脏腰肌。

糯米 〔1〕

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

又,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

【注释】

〔1〕糯米:即江米。为禾本科植物稻 Oryza sativa L.的亚种粳稻中种仁(米粒)有黏性的一类。能补中益气,暖脾胃。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解毒等。

【译文】

糯米性寒。使人嗜睡。引发风症,扰动脏气,不可多食。

又,霍乱后呕吐呃逆不止,清水研糯米一碗,饮后就止住了。

酱 〔1〕

主火毒,杀百药。发小儿无辜 〔2〕 。

小麦酱,不如豆。

又,榆仁酱亦辛美,杀诸虫,利大小便,心腹恶气。不宜多食。

又,芜荑酱,功力强于榆仁酱。多食落发。

獐、雉、兔,及鳢鱼酱,皆不可多食。为陈久故也。

【注释】

〔1〕酱:为面粉或豆类,经蒸罨发酵,加盐、水制成的糊状物。长于除热,解毒。

〔2〕无辜:中医病名。小儿面色萎黄,头发枯直。经常发烧,吃饭不长肉。长年累月,最终可致死亡。古人或传说该病系由一种名叫“无辜”的鸟引起的。若将洗好的小儿衣被露天过夜,恰巧有无辜从上飞过,就会得这种病。

【译文】

酱能治疗火热毒邪,消除各种药物毒性。引发小儿无辜病。

小麦酱,不如豆酱。

又,榆仁酱味道辛香而美。能驱除各种寄生虫。通利大小便,消除心腹间不正之气。但不可多吃。

又,芜荑酱功力比榆仁酱要强。多食会使头发脱落。

獐、雉、兔及鳢鱼酱,都不可过多食用。因为放置时间太久。

葵 〔1〕

冷。主疳疮生身面上、汁黄者,可取根作灰,和猪脂涂之。

其性冷,若热食之,亦令人热闷。甚动风气。久服丹石人时吃一顿,佳也。

冬月,葵菹汁。服丹石人发动,舌干咳嗽,每食后饮一盏,便卧少时。

其子,患疮者吞一粒,便作头。

主患肿未得头破者 〔2〕 ,三日后,取葵子二百粒 〔3〕 ,吞之,当日疮头开。

女人产时,可煮,顿服之佳。若生时困闷,以子一合,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之,少时便产 〔4〕 。

又,凡有难产,若生未得者,取一合捣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已下,只可半升 〔5〕 ,去滓顿服之,则小便与儿便出。切须在意,勿上厕。昔有人如此,立扑儿入厕中。

又,[葵苗与叶]细剉 〔6〕 ,以水煎服一盏食之,能滑小肠。

女人产时,煮一顿食,令儿易出。

[根],天行病后,食一顿,便失目。

吞钱不出,[根]煮汁,冷饮之,即出。

无蒜勿食。四季月食生葵 〔7〕 ,令饮食不消化,发宿疾。

又,霜葵生食,动五种留饮 〔8〕 。黄葵尤忌。

【注释】

〔1〕葵:古本草为锦葵科植物冬葵 Malva crispa Linn、野葵 Malva verticillata L.。其种子功能利水,滑肠,下乳汁。全草也可食用,为古代“五菜”之一。

〔2〕得:《大观本草》作“有”。

〔3〕二:《政和本草》作“一”。

〔4〕女人……便产:本条与下条《证类本草》所引内容相同,文字有出入,今并列。

〔5〕只:《大观本草》作“日”。

〔6〕葵苗与叶:本条及以下几条条文,原引时均未出药用部位,今考《药性论》及《本草图经》近似方,分别补入药用部位,以方括号表示。 剉(cuò):斩剁,切碎。

〔7〕四季月:四时之季月,即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8〕五:《大观本草》作“三”。 留饮:痰饮病的一种。因饮邪日久不化,留而不去,故名。饮可留积于背、胁、胸、经络、脾等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

【译文】

葵性冷。治躯干、面部流出黄色脓汁的疳疮,可取葵根烧作灰,和猪油调匀外涂。

葵性冷,如趁热食用葵菜,也会使人发热烦闷。很能引动风气。久服丹石药的人不时吃上一顿,效果很好。

冬天用葵制作的腌菜汁[可供治疗用]。服食丹石药的人药性发作,引起舌干咳嗽时,可每次饭后饮一盏[腌葵菜汁],然后躺下休息片刻。

患痈疮的人吞服一百粒葵子,就可使脓头拱出。

患疮肿而始终难以酝脓破头,已过三天,可吞服二百粒葵子,当天疮肿脓头就会破溃。

妇女生产时,可煮葵子汁,一次服下最好。如生产时困顿昏闷,用葵子一合,水二升,煮到还剩半升药汁时,去药滓一次服下,稍待片刻就会生产。

又,凡遇上妇女难产,如果孩子生不下来,可取一合葵子捣破,用水二升,煮至还剩下不到一升水。只取半升药汁,去药渣,一次服完,则小便与胎儿立即一块儿出来。切须注意不要上厕所。过去有人没注意这一点,胎儿立即掉入厕所中。

又,[葵的苗与叶]切细后用水煎煮,服汁一盏,能滑利小肠。

妇女生产时,煮一顿葵叶吃,可使胎儿容易生下来。

患流行病后,吃一顿[葵根],就会双目失明。

把钱币吞进肚子里出不来,煮〔葵根〕取汁,放冷后服用,钱币很快排出。

没有蒜不要吃葵。四季月食用生葵,可使饮食不消化,引发原有的老病。

又,生吃经霜之后的葵菜,可引发五种留饮。黄葵尤当禁忌。

苋 〔1〕

补气,除热。其子明目。九月霜后采之。

叶:食亦动气,令人烦闷,冷中损腹。

不可与鳖肉同食,生鳖癥 〔2〕 。又,取鳖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坈内,上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鳖儿也。

又,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马齿苋为末,等分,调与妊娠,服之易产。

【注释】

〔1〕苋:为苋科植物苋 Amaranthus tricolor L.。主含维生素C,幼小柔茎细叶可食,种子亦可入药。功能清热,利窍。

〔2〕鳖癥:指腹中有结块,像鳖的形状一样。病因是脾胃虚弱,不能消化冷物。与鳖瘕的区别在于它这种结块用手推之不能移动。

【译文】

苋可补气,清热。苋菜子能明目。九月霜降后采收。

苋叶食用后也可动气,令人烦闷,腹中寒冷,有损肠胃。

苋不可和鳖肉同吃,容易引起鳖癥。只要取豆瓣大的鳖甲,用苋菜包封裹藏,放在土坑内,上面用土盖好,一夜之后[鳖甲片]都变成小鳖了。

又,五月五日采收苋菜和马齿苋,分别制成粉末,用时各取相等的量,调拌好给孕妇服用,有助于顺利生产。

胡荽 〔1〕

平。利五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若食多,则令人多忘。

又,食着诸毒肉,吐、下血不止,顿痜黄者 〔2〕 ,取净胡荽子一升,煮使腹破,取汁停冷,服半升,一日一夜二服即止。

又,狐臭 齿病人不可食,疾更加。久冷人食之,脚弱。患气,弥不得食。

又,不得与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臰 〔3〕 ,难差。

不得久食,此是薰菜 〔4〕 ,损人精神。秋冬捣子,醋煮熨肠头出,甚效。

可和生菜食,治肠风。热饼裹食甚良。

利五藏不足。不可多食,损神。

胡荽味辛温 一云微寒 〔5〕 ,微毒。消谷,治五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胑热,止头痛,疗沙 、碗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久食令人多忘。发腋臭,脚气。

根发痼疾。

子:主小儿秃疮,油煎傅之。亦主蛊、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煮,冷取汁服。并州人呼为“香荽” 〔6〕 。入药炒用。

【注释】

〔1〕胡荽(suī):又名香菜。为伞形科芫荽 Coriandrum sativum L.的带根全草。嫩苗可作菜,或加入汤中调味。香窜,可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功能发汗透疹,消食下气。

〔2〕痜:同“秃”,原义为头疮,与文义不合。《政和本草》引作“痞”。胡葱条同类方此字作“痿”。当以“痿”字为正。

〔3〕臰(chòu):臭。

〔4〕薰菜:指气味辛香刺激的蔬菜,如姜、葱、蒜、薤、胡荽等。薰,香草,其气香。引申为香气及刺激气味。

〔5〕胡荽:以下为《嘉祐本草》新补,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

〔6〕并州: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

【译文】

胡荽性平,有益于五脏,补筋续脉。能消化食物,增进食欲。如多食,就会使人健忘。

又,吃到各种有毒的肉类,使人吐血、下血不止,面色立刻痿黄,取干净的胡荽子一升,煎煮到子壳破裂,取其汁放冷,一次服用半升。一日一夜共服二次,就可止血。

又,患有狐臭、虫牙(龋齿)的病人不可食胡荽,否则病会加重。久患冷病的人吃了它,腿脚萎弱。患有气病的人更加不能吃。

又,胡荽不能与斜蒿一起吃。吃了令人出臭汗,很难痊愈。

不可长期食用胡荽。这是薰菜,会损伤人的精神。秋冬季将胡荽子捣烂,用醋煎煮后,[布包乘热]敷熨突出肛门外的大肠头,非常有效。

可以和生菜同吃,治疗肠风。用热饼裹着胡荽食用更好。

有利于五脏,补其不足,但不可多食,能损人精神。

胡荽味辛,性温(一说性微寒),有小毒。能消化食物,调理五脏,补其不足;通利大小肠,使小腹之气畅通,驱除四肢邪热,止头痛,治疗沙疹及碗豆疮不能发出,[用胡荽]浸酒喷患处,疹、疮立刻发出。能通心窍,久食令人记忆力减退。引发腋臭和脚气病。

胡荽根容易引发久治不愈的顽疾。

胡荽子治疗小儿头部秃疮,用油煎后外敷患部。也治疗蛊毒、五痔及吃肉中毒引起的下血:煎煮胡荽子,待冷却后取汁服用。并州一带的人称为“香荽”。入药炒过后使用。

邪蒿 〔1〕

味辛,温,平,无毒。似青蒿细软。主胸膈中臭烂恶邪气。利肠胃,通血脉,续不足气。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注释】

〔1〕邪蒿: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邪蒿或考为伞形科植物香蒿 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译文】

邪蒿味辛,性温、平,无毒。[邪蒿茎叶]像青蒿一样细碎柔软。可驱除胸膈中臭烂邪恶之气。通利肠胃,使血脉流通,接续不足之气。生吃[邪蒿]能微动风气,作菜羹食用很好。不可和胡荽同食,否则令人出臭汗。

同蒿 〔1〕

平。主安心气,养脾胃,消水饮。又,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不可多食。

【注释】

〔1〕同蒿(hāo):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同蒿或写作茼蒿,为菊科植物蒿子杆 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bousb.(多栽培于北方)、南茼蒿 C. segetum L.(多栽培于南方)。为日常蔬菜之一。

【译文】

同蒿性平,能够安心气,补养脾胃,消散水饮。又,能引动风气,[它的辛烈气味]可薰灼人心,使人气闷,不可多食。

罗勒 〔1〕

味辛、温,微毒。调中消食,去恶气,消水气,宜生食。

又,疗齿根烂疮,为灰用甚良。不可过多食,壅关节,涩荣卫,令血脉不行。

又,动风发脚气。患啘 〔2〕 ,取汁服半合,定。冬月用干者煮之。

子:主目瞖及物入目,三五颗致目中,少顷当湿胀 〔3〕 ,与物俱出。

又,疗风赤眵泪。

根:主小儿黄烂疮 〔4〕 ,烧灰傅之佳。北人呼为“兰香”,为石勒讳也 〔5〕 。

【注释】

〔1〕罗勒: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罗勒为唇形科植物罗勒 Ocimum basilicum L.。全草和果实(罗勒子)可入药。全草芳香避秽,果实去眼中风热,俗称“光明子”。

〔2〕啘(wā):中医症状名。即感到恶心时发出的阵阵干呕。多因胃肠有秽恶之气停积所致。

〔3〕主……湿胀:罗勒的果实表面有一层黏液质。当它放入眼中后,被泪水湿润,黏液质膨胀,好像包了一层白色的膜,可黏附异物,但此膜并非眼中翳膜。

〔4〕黄烂疮:中医病名。又名王(wàng)烂疮。症见疮发如芝麻粒,很快增大蔓延。泡大浆旺,流汁溃烂,像烫火伤一样,故名王灼疮。相当于今大疱性脓疮病。病由脏腑有热,热熏皮肤,外有湿气侵袭引起。

〔5〕石勒(274—333):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属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统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为避其名讳“勒”,改罗勒为“兰香草”。又当时蔑称少数民族为“胡”,为避“胡”字讳,北方称“胡瓜”叫“黄瓜”。

【译文】

罗勒味辛,性温,有小毒。能调理中焦脾胃,消化食物,驱除恶气,消散水气。适合于生吃。

又,治牙齿根部的烂疮,将罗勒烧灰使用效果很好。不可过多食用,否则能壅滞关节,凝涩荣卫之气,令血脉不流通。

又,它能引动风气和脚气病。患者作啘时,服用罗勒汁半合,就能止住。冬天可用干罗勒用水煮之。

罗勒子治疗目生翳障及异物入目,把三五颗放入目中,过了一会儿罗勒子被湿润后胀大,可将异物一块儿黏出来。又可治疗风热侵袭,眼睛红赤流泪,眼屎很多。

罗勒根治小儿黄烂疮,烧灰外敷效果好。北方人称这种植物为“兰香”草,是为了避石勒的讳。

石胡荽 〔1〕

寒。无毒。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不任食。亦去瞖,熟挼内鼻中,瞖自落。俗名“鹅不食草”。

【注释】

〔1〕石胡荽: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 唐代石胡荽或考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 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或其同属近缘植物。清《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石胡荽”为菊科植物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 (L.)A. Br. et Aschers. 的全草。揉搓后有刺激性香气。二者均可通鼻,去翳,祛风,散寒。

【译文】

石胡荽性寒。无毒。使鼻腔气畅通,有利于九窍。可涌吐风痰。不能充当日常菜蔬食用。也可消除目生翳膜。将石胡荽反复揉搓后纳入鼻中,翳膜自行脱落。俗名“鹅不食草”。

蔓菁 〔1〕

温。消食,下气,治黄疸,利小便。

根:主消渴,治热毒风肿。食令人气胀满。

其子九蒸九暴,捣为粉,服之长生。压油,涂头,能变蒜发 〔2〕 。

又,研子入面脂,极去皱。

又,捣子,水和服,治热黄、结实不通,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草、发并出。又利小便。

又,女子妒乳肿,取其根生捣后,和盐醋浆水煮,取汁洗之,五六度差。又,捣和鸡子白封之,亦妙。

【注释】

〔1〕蔓菁:一名芜菁,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 Brassica rapa L.的块根及叶、种子。块根可食用。主开胃下气,利湿解毒。

〔2〕蒜发:即青壮年人的花白头发。

【译文】

蔓菁性温。功能消化饮食,下气。治疗黄疸,利小便。

蔓菁根可治疗消渴,消散风热毒肿。食用[蔓菁]会使人腹中气滞胀满。

蔓菁子蒸过后再曝晒,如此反复九次蒸晒后捣成粉,服用此粉可以长生不老。榨出的油涂抹头部,可以治疗蒜发。

又,蔓菁子研末加入面脂中,极能消除皱纹。

又,捣蔓菁子用水调服,治疗实热黄疸,大便秘结不通,[服药后]不一会儿就会泻出所有的污秽浊物,像沙粒、石头、乱草、毛发等都一起被泻出来。又可利小便。

又,妇女乳房患乳痈,取新鲜蔓菁根捣烂后,加入盐、醋、浆水一同煮,用其汁洗乳房,经五六次就可痊愈。又,捣蔓菁根调入鸡蛋清外敷[乳房],效果也非常好。

冬瓜 〔1〕

寒。右主治小腹水鼓胀 〔2〕 。

又,利小便,止消渴。

又,其子:主益气耐老,除心胸气满,消痰止烦。

又,冬瓜子七升,[以]绢袋盛[之],投三沸汤中,须臾[出],曝干 〔3〕 ,又内汤中。如此三度乃止,曝干。

与清苦酒浸之一宿 〔4〕 ,曝干为末,服之方寸匕,日二服 〔5〕 ,令人肥悦。

又,明目,延年不老。

案经:[食之]压丹石 〔6〕 ,去头面热风。

又,热发者服之良。患冷人勿食之,令人益瘦 〔7〕 。取冬瓜一颗,和桐叶与猪食之。一冬更不食诸物,[自然不饥] 〔8〕 ,其猪肥长三四倍矣。

又,煮食之,能炼五藏精细。欲得肥者,勿食之,为下气。欲瘦小轻健者,食之甚健人 〔9〕 。

又,冬瓜人三[五]升,退去皮壳,[捣]为丸 〔10〕 。空腹及食后各服廿丸,令人面滑静如玉 〔11〕 。可入面脂中用。

【注释】

〔1〕冬瓜:又名白瓜,为葫芦科植物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nn.。瓜瓤可作菜蔬,瓜皮、瓜子均可入药。功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2〕鼓胀:中医病证名。一作臌胀。症见腹部胀大,肚皮青筋显露,但四肢不太肿胀(故又名单鼓、单腹胀)。多由癥瘕积块发展而来。今血吸虫病、肝硬化等病皆可出现本证。

〔3〕又……曝干:此条括号中文卷子本脱,据《嘉祐本草》补。

〔4〕清:卷子本误作“滑”,今改。

〔5〕服之……二服:此句《嘉祐本草》作“日服之方寸匕”。

〔6〕食之:卷子本无,据《医心方》补。

〔7〕又,热发……益瘦:本条《嘉祐本草》简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8〕自然不饥:卷子本脱。《证类本草》引本条作:“一冬更不要与诸物食,自然不饥,长三四倍矣。”据补。

〔9〕又,煮……健人:本条《证类本草》作:“煮食之,炼五藏,为下气故也。欲得瘦轻健者,则可长食之;若要肥,则勿食。”

〔10〕又……为丸:本条《嘉祐本草》作:“又取子三五升,退去皮,捣为丸。”据此补入“五”“捣”二字。

〔11〕空腹……如玉:《嘉祐本草》作:“空腹服三十丸,令人白净如玉。”

【译文】

冬瓜性寒。治疗小腹部的水肿、臌胀。

又,能利小便,止消渴。

又,冬瓜子能益气,抗衰老,除心胸间气滞满闷,消痰饮,止烦躁。

又,用绢布袋盛七升冬瓜子,放入开了好几滚的沸水中,很快取出,晒干。然后又放入开水中,如此三次,才可停止。将冬瓜子晒干。

又用清醋浸泡一夜,晒干研成粉末。一次服方寸匕,一天二次,可使人心宽体胖。

又,可明目,使人长生不老。

谨按:食用后可减少服丹石[引起的毒性],驱除头面部风热之气。

又,[服丹石药引起]发热的人,服冬瓜效果好。患冷病的人不要吃冬瓜,使人形体更加消瘦。取冬瓜一个,和桐叶一起饲养猪。整个冬天不再喂别的东西[给猪吃],猪也不会感到饥饿。这样喂养的猪比其他的猪要肥大三四倍。

又,煮冬瓜食用,能纯净五脏。[本来精瘦细小的人],想要肥胖,就不要吃冬瓜,因为它能下气。如要想形体瘦小、动作轻灵敏捷的人,吃冬瓜很能使人健美。

又,取剥了皮壳的冬瓜仁三五升,捣烂作成丸药。饭前空腹及饭后各服二十丸,可使人面部滑润细嫩如玉。也可加入面脂中使用。

濮瓜 〔1〕

孟诜说:肺热消渴,取濮瓜去皮,每食后嚼吃三二两,五七度良。

【注释】

〔1〕濮瓜:本条《证类本草》引述于白冬瓜条下,种类不明,疑是冬瓜的一个品种。

【译文】

孟诜说:治疗肺热消渴,可取濮瓜去皮,每天饭后嚼食二三两。经服用五、七次后效果很好。

甜瓜 〔1〕

寒。右止渴,[益气] 〔2〕 ,除烦热。多食令人阴下痒湿 〔3〕 ,生疮。

又,发瘅黄 〔4〕 ,动宿冷病,患癥瘕人不可食瓜。[若食之饱胀,入水自消] 〔5〕 。

其瓜蒂:主治身面四肢浮肿,杀蛊 〔6〕 ,去鼻中瘜肉,阴瘅黄及急黄 〔7〕 。

又,生瓜叶:捣取汁 〔8〕 ,治人头不生毛发者,涂之即生。

案经:多食令人羸惙虚弱,脚手少力 〔9〕 。其子热,补中焦,宜人。其肉止渴,利小便,通三焦间拥塞气。

又方,瓜蒂七枚,丁香七枚,[小豆七粒,]捣为末,吹[黑豆许于]鼻中,少时治癕气,黄汁即出,差 〔10〕 。

又,补中。打损折,碾末酒服去瘀血,治小儿疳。《龙鱼河图》云:瓜有两鼻者杀人;沉水者杀人;食多饱胀,可食盐,化成水 〔11〕 。

【注释】

〔1〕甜瓜:《证类本草》引列瓜蒂条下,文序与卷子本大异。然《嘉祐本草》“新补”文序与卷子同,简作:“甜瓜:寒,有毒。止渴,除烦热,多食令人阴下湿痒,生疮。动宿冷病,发虚热,破腹。又,令人惙惙弱,脚手无力。少食即止渴,利小便,通三膲间拥塞气。兼主口鼻疮。叶:治人无发,捣汁涂之即生。”甜瓜一名香瓜,为葫芦科植物甜瓜 Cucumis melo L.的果实。为常见果品,可生食。功能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果蒂名“瓜蒂”,为催吐药。种子名“甜瓜子”,能消瘀散结,开痰利气。《嘉祐本草》新补载甜瓜“有毒”,《证类》亦载“瓜有毒”,卷子本无。按本品瓜蒂有毒,其瓜肉无毒。

〔2〕益气:卷子本脱。据《证类本草》补。

〔3〕痒湿:《证类本草》《嘉祐本草》新补均作“湿痒”。

〔4〕瘅黄:卷子本“瘅”误作“痹”,据《医心方》改。 瘅黄即热盛黄疸。

〔5〕若食之饱胀,入水自消:卷子本无。据《证类本草》补。考《本草经集注》瓜蒂条:“(食甜瓜)若觉多,即入水自渍,便即消”,可知“入水”是指食瓜人进入水中。另《嘉祐本草》“甜瓜”条载:“劫宿冷病,发虚热,破腹”。其中“破腹”殊难理解。体会为患癥瘕人不可多食瓜,过饱胀,可破腹,亦无不可。但原文简略,难以妄断。

〔6〕蛊:卷子本、《大观本草》均作“虫”。参《本经》瓜蒂主治,从《政和本草》作“蛊”。

〔7〕阴瘅黄及急黄:《证类本草》作“癊黄黄疸及暴急黄”。阴瘅黄:中医病名。即阴黄,黄疸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载作“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后世所指阴黄,多因阳黄迁延日久,症见身目萎黄晦黯,胃弱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等症。今慢性肝炎中常见此症。

〔8〕本条《证类本草》作:“叶生捣汁生惙。”

〔9〕羸惙虚弱,脚手少力:《证类本草》《嘉祐本草》“新补”均将“羸惙”作“惙惙”,“少力”作“无力”。

〔10〕又方……差:本方《证类本草》作:“取瓜蒂、丁香各七枚,小豆七粒,为末,吹黑豆许于鼻中,少时黄水出,差。”据此补入卷子本所脱括号中文。

〔11〕又,补中……成水:本条卷子本无,据《证类本草》补。

【译文】

甜瓜性寒。能止渴,益气,消除烦热。多食令人阴部瘙痒潮湿,生疮。

又,能引起瘅黄病,引动旧日的冷病,患癥瘕积聚的病人不可食瓜。如果吃瓜太饱而引起腹胀,就将身体浸泡在水里,腹胀则会自行消去。

甜瓜蒂治全身面部四肢浮肿,杀蛊毒,消去鼻中的瘜肉,治阴瘅黄及急黄。

又,捣生甜瓜叶取汁,治头上不长毛发。[可用其汁]外涂头部就长头发。

谨按:过量食用使人瘦弱疲乏,四肢无力。甜瓜子性热,补益中焦,对人体适宜。甜瓜肉能止渴,利小便,使三焦间的壅塞之气流通。

又,瓜蒂七枚,丁香七枚,小豆七粒,共捣为末,吹大约黑豆那么多的瓜蒂末于鼻中,一会儿就可使壅气消散,流出黄色液体,病即痊愈。

又,能补中,治跌打损伤骨折,可碾甜瓜为末,用酒调服消除瘀血,治疗小儿疳。《龙鱼河图》记载:甜瓜如有两条瓜蒂者,能毒杀人;沉入水中的甜瓜也能置人于死地。过多食用甜瓜,腹中饱胀,可吃些盐,使它化成水。

胡瓜 〔1〕

寒。不可多食,动风及寒热。又发痁疟 〔2〕 ,兼积瘀血。

案:多食令人虚热上气,生百病,消人阴,发疮[疥],及发痃气 〔3〕 ,及脚气,损血脉。天行后不可食,[必再发] 〔4〕 。

小儿食,发痢,滑中,生疳虫 〔5〕 。

又,不可和酪食之 〔6〕 ,必再发。

又,捣根傅胡刺毒肿 〔7〕 ,甚良。

胡瓜 〔8〕 :叶:味苦,平,小毒。主小儿闪癖 〔9〕 :一岁服一叶,已上斟酌与之。生挼绞汁服,得吐、下。

其实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热,发疰气 〔10〕 ,令人虚热上逆,少气,发百病及疮疥,损阴血脉气,发脚气,天行后不可食。小儿切忌,滑中,生疳虫。不与醋同食。北人亦呼为黄瓜,为石勒讳,因而不改。

【注释】

〔1〕胡瓜:《医心方》所引“孟诜”及“ 玄子张”条文与卷子吻合。另《嘉祐本草》胡瓜为新补药,云见“千金方及孟诜、陈藏器、日华子”。其文附后。胡瓜即黄瓜,为葫芦科植物黄瓜 Cucumis sativus L.。富含营养,功能除热,利水,解毒。为现代人们常食菜蔬。

〔2〕痁(shān)疟:《医心方》作“疟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有热无寒之疟”。

〔3〕痃(xuán)气:即痃。泛指生于腹腔内弦索状的痞块。后世以痃病为脐旁两侧像条索状的块状物。也有将两胁弦急,胁肋胀痛为痃气者。

〔4〕案……必再发:本条《医心方》作:“ 玄子张云:发痃气,生百病,消人阴,发诸疮疥,发脚气,天行后卒不可食之,必再发。”据此校合,补入方括号中字。

〔5〕疳:原作“甘”,据《嘉祐本草》新补改。

〔6〕酪:《嘉祐本草》新补作“醋”。

〔7〕胡刺毒肿:即狐刺毒肿。《诸病源候论》认为是野狐在植物棘刺上撒了尿,人手指足趾被刺伤之后,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千金翼方》则认为:“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游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不疑之间,则成其疾,故曰狐尿刺。日夜 痛,不识眠睡。”上二说病因稍异,但均为肢端无名毒肿。

〔8〕胡瓜:此下文字见《嘉祐本草》。其文意思多同,但文字差别较大,故仍辑录于此,仅删除“其实”之前的“根捣傅胡刺毒肿”一句。

〔9〕闪癖:《圣济总录》载:“诸癖本于饮”。小儿各种癖结,皆由脏腑不和,三焦不调,寒湿侵袭,乳哺不化,饮食结聚而成。“闪癖”一名尚未见他书,据下文服药后的效应,可知也是饮食积聚所致。

〔10〕疰气:即引起疰(或注)病的邪气。邪气居住在人体,可产生多种注病,以迁延日久,又有传染性为特征。参“竹”条注〔4〕“鬼疰恶气”。

【译文】

胡瓜性寒。不可多食,易动风及引起恶寒发热。又能引发痁疟,兼能使瘀血积聚。

谨按:过多食用使人产生虚热,气上逆,还会引起各种病症,消损人的阴血,引发疮疡疥癣、痃气,以及脚气病,使血脉受损。得流行病之后不可吃胡瓜,否则一定会复发。

小儿食用胡瓜,可引起泻痢,滑利中焦,产生疳虫。

又,不可和乳酪同吃,否则一定会使疾病复发。

又,捣胡瓜根外敷胡刺毒肿,效果很好。

胡瓜叶味苦,性平,有小毒。治疗小儿闪癖,一岁服一片叶,[二岁]以上据具体情况决定服用量。将新鲜叶片揉搓后绞取汁服用,会产生呕吐、泻下。[以排除体内积聚的饮食。]

胡瓜实味甘,性寒,有毒。不可多食,易引动恶寒发热,多患疟病,使瘀热积聚,引发疰气,使人产生虚热,气上逆,少气。促使各种疾病及疮疡疥癣发生,损害人的阴血和血脉流行,引发脚气病。患流行病之后不可进食。小孩特别忌讳[吃胡瓜]。可滑利中焦,生疳虫。不可和醋同吃。北方人也称它为黄瓜。为了避石勒(胡人)讳,因而不敢称胡瓜。

越瓜 〔1〕

寒。右主利阴阳,益肠胃,止烦渴,不可久食,发痢。

案:此物动风。虽止渴,能发诸疮。令人虚,脚弱,虚不能行[立] 〔2〕 。小儿夏月不可与食,成痢,发虫。令人腰脚冷,脐下痛 〔3〕 。

患时疾后不可食 〔4〕 。

不得和牛乳及酪食之。

又,不可空腹和醋食之,令人心痛。

【注释】

〔1〕越瓜:又名菜瓜,稍瓜。为葫芦科植物越瓜 Cucumis melo L . var . conomon .(Thunb) Mak.。为南方夏季主要菜蔬之一。生食也可。主利小便,解热毒。

〔2〕案……行[立]:此据卷子。本条《证类本草》节引本条为:“又发诸疮,令人虚弱。”《医心方》简作:“动气,虽止渴仍发诸疮。令虚,脚不能行立。”今补“立”字。

〔3〕令人……下痛:此句《证类本草》作:“冷中,常令人脐下为癥痛。”

〔4〕患时疾后不可食:本条《证类本草》作:“又天行病后不可食。”

【译文】

越瓜性寒。有利于体内阴阳协调,补益肠胃,止烦渴,不可久食,恐引发痢疾。

谨按:此物动风。虽能止渴,但也能引发各种疮疡。使人体虚,脚弱,以至于虚得不能行走站立。小儿夏天不可给他吃越瓜,否则造成痢疾,引起腹中虫[扰动]。可使人腰部脚膝发冷,肚脐下部疼痛。

患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痊愈后,不可食越瓜。

不能和牛奶及乳酪一同进食。

又,不可在空腹时将越瓜和醋一起吃,会使人胃脘疼痛。

芥 〔1〕

主咳逆,下气明目,去头面风。大叶者良。煮食之亦动气,犹胜诸菜。生食发丹石,不可多食。

其子:微熬研之,作酱香美,有辛气,能通利五藏。

其叶不可多食。又,细叶有毛者杀人。

【注释】

〔1〕芥: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 Brassica juncea (L.)Czern. et Coss.的茎叶。可作蔬菜。种子除榨油供食用外,也作药用,称“白芥子”。功能宣肺豁痰,温中利气。

【译文】

芥可治疗咳嗽气逆,有下气明目,驱散头面部风气的功效。大叶芥菜很好,虽然煮后食用也会动气,还是比其他蔬菜要好。生吃芥菜能引发丹石药,不可多吃。

芥菜子稍微煎熬之后研烂,制成酱,味道香美,有辛辣气,故能通利五脏。

芥叶不可多吃。又,叶细有绒毛的芥菜,可致人死命。

萝卜 〔1〕

性冷。利五藏,轻身益气。

根:消食下气。甚利关节,除五藏中风,练五藏中恶气。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注释】

〔1〕萝卜: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的根。功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定喘,宽中,解毒。种子名莱菔子。主下气定喘,消食化痰。适当用量不致伤气。

【译文】

萝卜性冷,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健,气力充足。

萝卜根消化饮食,下气。对疏利关节很有作用,能驱除五脏中的风气,纯净五脏,排除其中的不正之气。食用萝卜会使人肌肤白净细嫩。

菘菜 〔1〕

温。治消渴。又发诸风冷。腹中冷病者不服。有热者服之,亦不发病,即明其菜性冷。《本草》云“温”,未解。又,消食,亦少下气。

九英菘,出河西,叶极大,根亦粗长。和羊肉甚美。常食之,都不见发病。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气治嗽。诸家商略,性冷,非温。恐误也。

又,北无菘菜,南无芜菁。其芜菁子,细;菜子,粗也。

【注释】

〔1〕菘菜:又名大白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 Brassica rapa L. var. glabra Regel的茎叶。主解热除烦,通利肠胃。

【译文】

菘菜性温。治疗消渴。又能引发各种风冷疾病。故患有腹中冷病的人,不要进食。有热病的人吃了它,不至于引发其他病症,这说明菘菜为寒性。《本草》记载它性温,真不可理解。又,能消化饮食,也稍有下气作用。

九英菘出产在河西,叶片极大,根也又粗又长。用它和羊肉一起食用,味道很好。经常食用它,也没有见到有人发病。冬天将它制成酸菜,煮成羹食用,能消除积存在胃中的食物,又能下气治疗咳嗽。有些医家认为菘菜性冷,不温,恐怕是错误的吧。

又,北方没有菘菜,南方没有芜菁。蔓菁的种子很细小,而菘菜种子却比较粗大。

荏子 〔1〕

主咳逆,下气。其叶性温。用时捣之。治男子阴肿,生捣和醋封之 〔2〕 。女人绵裹内,三四易。

谨按:子,压作油用,亦少破气。多食发心闷。温。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可蒸令熟,烈日干之,当口开。舂取米食之,亦可休粮。生食,止渴、润肺。

【注释】

〔1〕荏(rěn)子:一名白苏。为唇形科植物白苏 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果实及茎叶。全草含挥发油。白苏子(荏子)功能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白苏叶解表散寒,理气调脾。

〔2〕主咳逆……封之:此条《证类本草》简作:“其叶杵之,治男子阴肿。”

【译文】

荏子治疗咳嗽气逆,有下气作用。荏叶性温。临用时把叶捣烂。治疗男子阴囊肿痛,捣新鲜荏叶和醋调匀封盖患部。妇女[阴部有病则]用绵包裹后纳入,换三四次药[可愈]。

谨按:荏子榨油供食用,也稍有破气的作用,过多食用会使人心闷。性温,可补中益气,通利血脉,填补精髓。可蒸熟,再在烈日下晒干,使外壳裂开口。杵舂荏子,取其中的种仁食用,也可[供方士]休粮。生吃荏子,能止渴,润肺。

龙葵 〔1〕

主丁肿。患火丹疮 〔2〕 ,和土杵傅之尤良。

其子疗甚妙 〔3〕 。其赤珠者名龙珠,久服变发,长黑。令人不老。其味苦,皆挼去汁食之。

【注释】

〔1〕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 Solanum nigrum L.。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其浆果即龙葵子。

〔2〕火丹疮:即丹毒。参“鲤鱼”条注〔4〕“丹毒”。

〔3〕其子疗甚妙:“疗”字后无主治。考《唐本草》载:“其子疗丁肿。”又《药性论》云:“能明目轻身,子甚良。”据此补入括号中文,以为临用参考。

【译文】

龙葵主治疔疮肿毒。患有火丹疮,用龙葵和泥巴一起捣杵后外敷,效果非常好。

龙葵子治疗[疔疮肿毒,或明目轻身],效果尤其好。其果实如红珠,故名龙珠。长期服用能使头发变黑,使人不会衰老。龙葵味苦,用时要搓揉去汁之后,才可食用。

苜蓿 〔1〕

患疸黄人,取根生捣,绞汁服之良。

又,利五藏,轻身;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少食好,多食当冷气入筋中,即瘦人。亦能轻身健人,更无诸益。彼处人采根作土黄耆也。

又,安中,利五藏,煮和酱食之。作羹亦得。

【注释】

〔1〕苜蓿:为豆科植物紫苜蓿 Medicago sativa L.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功能清利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苜蓿根又名土黄芪,主清湿热,利尿。

【译文】

患黄疸的病人,可生捣苜蓿根绞取汁服用,效果很好。

又,对五脏有利,使身体轻健。清洗掉脾胃间的邪气和各种恶劣的热毒。苜蓿还是少吃为好,多食会引起冷气侵入筋脉中,使人消瘦。也能使人身体轻快、健康,此外没有别的什么益处。[产苜蓿]地方的人釆苜蓿根当作土黄芪用。

又,苜蓿根可中焦功能正常,对五脏有利。煮苜蓿和酱同时进食。制成羹吃也可以。

荠 〔1〕

补五藏不足。

叶:动气。

荠子:入治眼方中用。不与面同食。令人背闷。服丹石人不可食。

【注释】

〔1〕荠: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Modic.的全草。主含有机酸。初春采荠菜嫩苗作野菜食用,清香可口。现部分地区栽培作蔬菜用。功能和脾,利水,止血,明目。近年临床预防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病。

【译文】

荠菜补益五脏不足。

荠菜叶有动气[的副作用]。

荠菜子治眼病方用到它。不可和面同吃,否则令人背部发闷。服丹石药的人不可食。

蕨 〔1〕

寒。补五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小儿不可食之,立行不得也 〔2〕 。

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

【注释】

〔1〕蕨:为凤尾蕨科植物蕨 Pteridium aquilinum (L.)Kuln var . latiusculum (Desv.)Underw.。民间常于初春采嫩苗(卷曲如拳状),开水烫后,蘸酱食或炒食,鲜嫩可口。亦可作腌酸菜吃。能清热,滑肠,降气,化痰。取蕨根制取淀粉,可供食用。能清热,利湿。

〔2〕消阳事……不得也:此条《证类本草》简作:“消阳事,令眼暗,鼻中塞,发落,不可食。”

【译文】

蕨菜性寒。可补五脏不足。治经络筋骨之间的气机壅滞,驱除毒气。会使人脚弱不能行走。使阳事消退减弱,阴茎萎缩。多食能使人头发脱落,鼻塞,眼睛发暗。小儿不能吃蕨菜,[否则会使他们]不能站立行走。

又,形寒畏冷的人吃了蕨菜,大多数会感到腹胀。

翘摇 〔1〕

疗五种黄病:生捣汁,服一升,日二,差。

甚益人,和五藏 〔2〕 ,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煮熟吃,佳。若生吃,令人吐水。

【注释】

〔1〕翘摇:又名元修菜,野豌豆。为豆科植物小巢菜 Vicia hirsuta (L.)S. F. Gray的全草。采嫩茎叶蒸食,甚美。功能解表利湿退黄,活血止血生肌。

〔2〕和:《政和本草》作“利”。

【译文】

翘摇可治疗五种发黄的疾病:捣新鲜翘摇取汁,每次服一升,一日二次,可以痊愈。

翘摇对人体很有益处,能使五脏调和,耳聪明目,驱散风热,使人体轻矫健。长期食用也不会厌烦。煮熟了吃非常好。若生吃会使人吐水。

蓼子 〔1〕

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藏拥气,损阳气。

【注释】

〔1〕蓼子:主要为蓼科植物水蓼(辣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果实。全草含辛辣挥发油。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功能温中利水,破瘀散结。

【译文】

过多食用蓼子使人吐水。能通利五脏的壅气,[但也会]损耗阳气。

葱 〔1〕

温。

叶:温。

白:平。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损发鬓。

葱白及须:平。通气,主伤寒头痛。

又,治疮中有风水,肿疼、秘涩 〔2〕 :取青叶同干姜、黄蘗相和,煮作汤,浸洗之,立愈。

冬葱最善,宜冬月食,宜多。只可和五味用之。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上冲人 〔3〕 ,五藏闭绝,虚人胃。开骨节,出汗,故温尔 〔4〕 。少食则得,可作汤饮。不得多食,恐拔气上冲人,五藏闷绝。切不可与蜜相和,食之促人气,杀人。

又,止血衄,利小便。

【注释】

〔1〕葱:为百合科植物葱 Allium fistulosum L.。其栽培品种甚多,可供食用作调料,入药也可。叶主祛风发汗,解毒消肿;白主发表,通阳,解毒。

〔2〕又,治疮……秘涩:《嘉祐本草》作:“根主疮中有水风肿疼者。”

〔3〕冲人:《大观本草》作“冲入”。

〔4〕开骨……温尔:《证类本草》作:“为通和关节出汗之故也。”

【译文】

葱性温。

葱叶性温。

葱白性平。治外感寒邪,高烧、出汗;也治中风邪,面目浮肿,骨节间及头部疼痛。损害头发和鬓发。

葱白和葱根须,性平。能通气,治伤寒头痛。

又,治疗疮疡感染邪风毒水,引起肿痛,[大便]秘结干涩,可取葱的青叶,与干姜、黄柏一同混合煎煮作汤,用汤浸渍外洗疮面,很快就能获愈。

冬葱最好,适合冬天食用,但不可多食。只可用它和一般调料一起用。体弱之人患有气病,多食会引发气病,使气上冲,造成五脏闭塞欲绝,使人的胃气虚弱。它能够疏通骨节,发汗,所以说它性温。少量食用就很好,可做成汤饮用。不可过多食用,惟恐促使人体气机上冲,以致五脏憋闷欲绝。切不可和蜜互相调和食用,可使人呼吸短促,致人死命。

又,能止衄血,利小便。

韭 〔1〕

冷气人,可煮,长服之。

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又,胸痹 〔2〕 ,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白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

亦可作菹,空心食之,甚验。此物煠熟,以盐、醋空心吃一楪,可十顿已上。甚治胸膈咽气,利胸膈,甚验。初生孩子,可捣根汁灌之,即吐出胸中恶血,永无诸病。五月勿食韭。若值时馑之年,可与米同功。种之一亩,可供十口食。

【注释】

〔1〕韭:为百合科植物韭 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其叶、种子、根及鳞茎均入药。韭菜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韭叶,能温中,行气,散血,解毒。韭子,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

〔2〕胸痹:中医病证名。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症,发作时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能平卧等,多由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于心胸,气机、脉络不通引起。

【译文】

患冷气的人,可长期食用煮过的韭菜。

患外感热病后十天之内,不可吃热韭菜。吃了就会令人犯困疲乏。

又,患胸痹,出现心前区拘急疼痛有如锥刺一样,身体不能俯仰,出白汗;或者心痛一直连着背部,如不治疗或许就会死去。可取新鲜韭菜或韭菜根五斤,洗干净,捣烂后取其汁,灌服少许,病人就会吐出胸中瘀积的血。也可制成酸菜,空腹时食用,很灵验。

将韭菜沸水焯熟,加入盐和醋,空腹时吃上一碟,可连吃十顿以上,很能除去胸膈的阻隔之气,通利胸膈很灵验。刚出生的孩子,可捣韭菜根,取汁灌服,孩子就会吐出胸中的坏血,永远不会生各种疾病。五月份不要吃韭菜。如果碰上荒年,韭菜可和米一样[充饥]。种一亩韭菜,可供十口人食用。

薤 〔1〕

轻身耐老。疗金疮,生肌肉:生捣薤白,以火封之。更以火就炙 〔2〕 ,令热气彻疮中。干则易之。

疗诸疮中风水肿,生捣,热涂上,或煮之。

白色者最好。虽有辛气,不荤人五藏。

又,发热病,不宜多食。三月勿食生者。

又,治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可作羹。

[心腹胀满] 〔3〕 ,可作宿菹,空腹食之。

又,治女人赤白带下。

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灵,甚安魂魄 〔4〕 ,益气,续筋力。

骨骾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

【注释】

〔1〕薤(xiè):又名薤白,小根蒜。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藠头 A. chinensis G. Don的鳞茎。主通阳散结,理气宽胸。薤白可煮食、糟藏、醋浸皆宜。

〔2〕以火封之,更以火就炙:义不明。考《梅师方》有同类方云:“有伤手足而犯恶露,杀人,不可治。以薤白烂捣,以帛囊之,着煻火使薤白极热,去帛,以薤傅疮,以帛急裹之,冷即易。亦可捣作饼子,以艾灸之,使热气入疮中,水下,差。”该方主治、药物及用药法大致同本书,故参照语译。

〔3〕心腹胀满:此方原无主治,其文引自《医心方》“孟诜食经”之“心腹胀满方”,据此补主治。

〔4〕安魂魄:中医所指的魂魄,系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随神往来谓之魂”,即魂是一种精神活动,与肝血关系密切。肝血不足,魂不随神而动,出现梦游、呓语等症。“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听、视、痛痒等),精足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正确。使魂、魄功能归于正常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安魂魄”。

【译文】

薤能使人身体轻捷,抗衰老。治疗金疮,促进肌肉生长,可捣烂新鲜薤白,[用布包薤白,在火煻上煨烤,使薤白极热],取它封在疮面上。再用[艾火]烤炙薤白,使热气深透入疮疡中。薤白干了就再换新的。

治疗各种疮疡被风邪毒水侵入引起的肿疼,可将新鲜薤白捣烂,加热后涂疮上。或者将薤煮烂后,[涂抹在疮面上]。

白色的薤质量最好。虽然有辛辣的气味,但不熏灼刺激人的五脏。

又,可引发热性疾病,不宜过多食用。三月份不要吃生薤。

又,治疗恶寒发热,除去水气,温运中焦,疏散结气,可作成羹。

治疗心腹部胀满,可制成酸菜,放置一段时间后,空腹食用。

又,治疗妇女赤白带下。

学道术的人长期服用,可与神灵相通,很能安魂魄,益气,使筋骨之力健旺。

骨头卡在咽喉部,没法排除,吃了薤白[骨头]就能咽下。

荆芥 〔1〕

温。辟邪气,除劳,传送五藏不足气,助脾胃。多食熏人五藏神。通利血脉,发汗,动渴疾。

又,杵为末,醋和封风毒肿上。

患丁肿,荆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荆芥一名“菥蓂”。

【注释】

〔1〕荆芥:一名假苏。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Nepeta cataria L.。主含挥发油。入药茎、穗分开,有荆芥穗、荆芥之分。功能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译文】

荆芥性温。能辟除邪气,消除疲劳,补充和流通五脏之气,健脾和胃。[因其气味辛香而热,]多食能熏灼人的五脏,影响其功能。又能通利血脉,发汗,引动消渴病。

又,将荆芥捣杵为末,用醋调和,封盖在风毒疮肿上。

患疔疮肿痛,取荆芥一把,水五升,煮到还剩水二升时,取汁放冷,分两次服用。荆芥,一名菥蓂。

菾菜 〔1〕

又,捣汁与时疾人服 〔2〕 ,差。

子:煮半生,捣取汁,含,治小儿热。

【注释】

〔1〕菾菜:李时珍认为它就是莙荙,即藜科植物厚皮菜 Beta vulgaris L . var . cicla L ., 为叶用甜菜。《嘉祐本草》在“菾菜”之下引“孟诜云”,同时又列新补药“莙荙”(注云“见孟诜”)。

〔2〕时疾:即时病,时令病。指一些季节多发病,如夏天的中暑、痢疾,秋天的疟疾、秋燥、湿温等。不是指广泛流行的瘟疫(传染病)。

【译文】

又,将菾菜捣烂取汁,给患时疾的人服用,可以痊愈。

菾菜子煮得半生半熟时,捣烂取汁,口含,治疗小儿发热。

莙荙 〔1〕

平。微毒。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五藏。冷气不可多食,动气。先患腹冷,食必破腹。茎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注释】

〔1〕莙荙: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莙荙,又名牛皮菜、甜菜,为藜科植物厚皮菜 Beta vulgaris L. var. cicla L.的茎叶。为常食蔬菜之一。功能清热解毒,行瘀止血。然脾胃素虚冷者不宜多食。隔夜莙荙容易腐败,食用时应加注意。

【译文】

莙荙性平,有轻微的毒性。功能补中下气,调理脾气,驱除头风,对五脏有利。素有冷气的人不可过多食用,能动气。腹中先有冷疾,吃了莙荙一定会引起腹部破损。莙荙茎烧灰用水淋作汁,洗衣能使衣服洁白如玉。

紫苏 〔1〕

除寒热,治冷气。

【注释】

〔1〕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叶、茎(紫苏梗)、果实(苏子)均可入药。全草含挥发油。苏叶,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梗主理气,舒郁,止痛,安胎。子主下气消痰,润肺宽胸。

【译文】

紫苏能消除恶寒发热,治寒邪冷气[引起的疾病]。

鸡苏 〔1〕

一名“水苏”。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

又,头风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产后中风,服之弥佳。

可烧作灰汁及以煮汁洗头,令发香,白屑不生。

又,收讫酿酒及渍酒,常服之佳。

【注释】

〔1〕鸡苏:又名龙脑薄荷。为唇形科植物水苏 Stachys japonica Miq . 的全草。主含挥发油,其气芳香。功能疏风理气,止血,清热解毒。

【译文】

鸡苏一名水苏。将新鲜鸡苏叶捣得烂烂的,用绵包裹后塞在耳中,治疗耳聋。

又,头风目眩的人,用清酒煮鸡苏汁一升服用。妇女产后被风邪侵袭,服用它更好。

可取鸡苏烧作灰,[用水浇淋其灰]取汁;或用水煮鸡苏汁洗头发,可使头发带香味,不会有白色的头皮屑。

又,收获鸡苏后,用它酿酒或用酒浸渍,常喝这种酒有好处。

香葇 〔1〕

温。又云香戎。去热风。生菜中食,不可多食。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半升,止。

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

【注释】

〔1〕香葇:为唇形科植物香薷 Elshothzia ciliata (Thunb.) Hyland.的全草。含挥发油。主发汗解表,化湿利水。

【译文】

香葇性温。又名香戎。能驱除风热。新鲜的香葇可以吃,但不可多吃。突然[小腿肚]抽筋,可煮香葇汁,一次顿服半升,就可止住。

又,香葇干末,可止鼻出血,用水送服。

薄荷 〔1〕

平。解劳。与薤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汁服,去心藏风热。

【注释】

〔1〕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叶中主含挥发油。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民间常以此拌和凉粉,极清暑热。

【译文】

薄荷性平。能解除疲劳。很适合与薤搭配着进食。可发汗,通利关节。捣取薄荷汁服用,能去除心脏风热。

秦荻梨 〔1〕

于生菜中最香美,甚破气。

又,末之,和酒服,疗卒心痛,悒悒,塞满气。

又,子:末以和醋封肿气 〔2〕 ,日三易。

【注释】

〔1〕秦荻梨:梨,或为“藜”之误。荻,或为“藋”(dì)之误。藋、藜均为黎科植物( Chenopodium spp. )。其中藜 Chenopodium album L.等的嫩茎叶可食用。有清热,利湿,杀虫之功。食藜后经日光照射,或可致“藜日光过敏性皮炎”,应予注意。

〔2〕以和:《政和本草》作“和大”。

【译文】

在新鲜蔬菜中,秦荻梨的味道最香美,很能破气。

又,秦荻梨研成末,和酒同服,治疗卒心痛,精神不畅达,有憋气堵塞感。

又,秦荻梨子为末,用醋调和后涂敷肿物,一天换三次药。

瓠子 〔1〕

冷。右主治消渴。患恶疮,患脚气虚肿者,不得食之,加甚。

案经:治热风,及服丹石人始可食之。除此,一切人不可食也。患冷气人食之,加甚。 又发痼疾。

【注释】

〔1〕瓠(hù)子:《嘉祐本草》引列于“苦瓠”下:“瓠:冷。主消渴、恶疮。又患脚气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之,尤甚。又压热,服丹石人方可食,余人不可辄食。”瓠分甜、苦。甜瓠为葫芦科植物瓠子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hispida (Thunb.) Hara,可供作菜蔬。苦瓠为同种植物果实味苦者,不作食用,多入药。瓠子功能利水,清热,止渴,除烦。苦瓠有小毒,以利水消肿为能,多食吐人。

【译文】

瓠子性冷。主治消渴。患有恶疮,或患有脚气病,全身虚肿者,不得吃瓠子,[否则会使病情]加重。

谨按:能治风热。服丹石药的人才可以食用。除此以外,一切人都不可吃瓠子。患冷气病的人食用,病情反而加重。又能引发顽固性疾病。

大蒜 〔1〕

热。除风,杀虫、毒气。久服损眼伤肝。

治蛇咬疮,取蒜去皮一升,捣以小便一升,煮三四沸,通人即入渍损处,从夕至暮。初被咬未肿,速嚼蒜封之,六七易。

又,蒜一升去皮,以乳二升,煮使烂。空腹顿服之,随后饭压之。明日依前进服,下一切冷毒风气。

又,独头者一枚,和雄黄、杏人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患鬼气者,当汗出即差 〔2〕 。

【注释】

〔1〕大蒜:此据《医心方》。《嘉祐本草》引作“蒜”,列于“葫”条。葫即大蒜,为百合科植物大蒜 Allium sativum L.。为调味品,亦可作菜。主含挥发油。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有抗菌、消炎及驱肠寄生虫的作用,并有健胃、驱风、镇静、镇咳、祛痰、强壮等功用。对防治感冒及胃肠道细菌性传染病等有较好效果。

〔2〕汗:《政和本草》作“毛”,恐误。

【译文】

大蒜性热。消除风气,杀虫,解毒。

长期服用损害视力,对肝脏不利。治疗蛇咬伤,取剥去外皮的蒜头一升,加入小便一升后,将蒜捣烂,再煎煮三四滚,待温度合适,即取汁浸渍蛇伤处。[这样处理必须]从下午延续到晚上。刚刚被蛇咬,伤口尚未肿起来时,迅速将蒜嚼碎外封伤口,要换上六七次药。

又,取剥去外皮的蒜头一升,加乳汁二升同煮到蒜烂。空腹顿服,随后吃些饭压压蒜气。第二天再依前法服用,可驱除一切风冷邪毒之气。

又,取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共研末,制成丸子。空腹时用米汤送服三丸,然后静坐片刻。患鬼气病的人会汗出而病愈。

小蒜 〔1〕

主霍乱,消谷,治胃温中,除邪气。五月五日采者上。

又,去诸虫毒、丁肿、毒疮,甚良。不可常食。

【注释】

〔1〕小蒜: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与大蒜形似,细小如薤,单个鳞球。

【译文】

小蒜能治疗霍乱,消化食物,健胃温中,驱除邪气。五月五日采的小蒜质量最好。

又,解除各种虫毒,疔疮肿毒,效果很好。不可长期食用。

胡葱 〔1〕

平。主消谷,能食。久食之,令人多忘。

根:发痼疾。

又,食著诸毒肉,吐血不止,痿黄悴者:取子一升洗,煮使破,取汁停冷。服半升,日一服,夜一服,血定止。

又,患胡臭 〔2〕 、 齿人不可食,转极甚。

谨按:利五藏不足气,亦伤绝血脉气。多食损神,此是熏物耳。

【注释】

〔1〕胡葱:本药条文与胡荽条甚相近,中尾万三疑两者为同一条,然唐代确有胡葱,其性与胡荽相近。胡葱为百合科植物火葱 Allium ascalonicum L.。可温中消谷,下气杀虫。且用治水肿腹胀。

〔2〕胡臭:中医病名。又名狐臭、腋气。为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症见腋下汗液有特殊臭味,其他如乳晕、脐部、外阴、肛周也可发生。

【译文】

胡葱性平。能消化食物,使人增加食量。长期食用,会使人健忘。

胡葱根能引发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疾病。

又,吃到了各种有毒的肉类,引起吐血不止,面色萎黄而憔悴的病人,可取一升胡葱子洗净,再加水煮,使其外壳破裂。待其汁液冷却后,一次服半升,白天服一次,晚上服一次。出血止住后再停药。

又,患有胡臭、虫牙(龋齿)的病人不能吃胡葱,否则会使病情变得特别严重。

谨按:有利于五脏,可补其不足之气。但也能损伤消耗人的血脉。过多食用会损伤神志,因为这是有刺激气味的食物。

莼菜 〔1〕

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多食动痔 〔2〕 。虽冷而补。热食之,亦拥气不下。甚损人胃及齿,不可多食,令人颜色恶。

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少食,补大小肠虚气;久食损毛发。

【注释】

〔1〕莼菜:为睡莲科植物莼菜 Brasenia schreberi J. F. Gmel.。嫩时可作蔬菜,柔滑可口。为西湖名产之一。食之益人。

〔2〕动:《嘉祐本草》作“发”。

【译文】

莼菜和鲫鱼作成汤,能下气止呕。吃多了能引动痔疮。虽然性冷,但能补益。趁热吃莼菜,也会使[腹中]气壅不通。很能损伤胃与牙齿,不可多吃,使人面色不好。

又,不适合于和醋同食,否则使人骨骼痿弱。少量食用,能增强大小肠的功能;长期食用有损于毛发。

水芹 〔1〕

寒。食之养神益力,令人肥健。杀石药毒。

置酒酱中香美。于醋中食之,损人齿,黑色。

生黑滑地,名曰“水芹”,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余田中皆诸虫子在其叶下,视之不见,食之与人为患 〔2〕 。高田者名“白芹”。

【注释】

〔1〕水芹:为伞形科植物水芹 Oenanthe javanica (Bl.)DC.。主含挥发油。功能清热,利水。正文“白芹”,生高田,即旱芹 Apium graveolens L. var. dulce DC.。功能平肝清热,祛风利湿。为常食蔬菜之一。

〔2〕生黑……为患:本条据《嘉祐本草》。《医心方》简作:“若食之时,不如高田者宜人。其水者有虫生子,食之与人患。”

【译文】

水芹性寒。食用水芹能养精神,益气力,使人健壮。消除石药的毒性。

把水芹放在酒、酱中,味道香美。加入醋中食用,会损害人的牙齿,[使之变]黑色。

生长在低洼湿润的黑土沃地上,名叫“水芹”。吃水芹不如吃生长在地势高的田地中的芹菜对人有益。其他田中[生长的水芹],叶片下有许多虫子,人眼看不见,吃了它对人有害。高田的芹菜名叫“白芹”。

马齿苋 〔1〕

延年益寿,明目。

又,主马毒疮,以水煮,冷服一升,并涂疮上。

患湿癣白秃 〔2〕 ,取马齿膏涂之。若烧灰傅之亦良 〔3〕 。

作膏:主三十六种风,可取马齿一硕,水可二硕,蜡三两,煎之成膏。

治疳痢及一切风,傅杖疮良。

及煮一椀,和盐、醋等空腹食之,少时当出尽白虫矣。

又可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

【注释】

〔1〕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功能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2〕湿癣:中医病名。病见患处皮肤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后滋水淋漓,且不断扩展。皮内好像有小虫爬行似的。多由风湿热邪侵犯肌表所致。相当于今急性湿疹、皮炎之类的皮肤病。

〔3〕患……亦良:本条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作:“以马齿膏和灰涂,效。”

【译文】

马齿苋能延长寿命,使眼睛明亮。

又,治马生毒疮,用水煮马齿苋,冷服一升,并用其汤汁外涂疮面上。

患有湿癣、白秃疮,可用马齿苋制成的药膏涂抹。如果烧马齿苋为灰外敷患处,效果也很好。

马齿苋制成的膏,可治疗三十六种风病。[制膏时]取马齿苋一石,水大约二石,蜡三两,经煎熬后制成膏。

可治疗疳痢及一切风病。外敷杖疮效果也好。

煮一碗马齿苋,加入盐和醋调和后,空腹食用。一会儿就会排净寸白虫。

又,可把马齿苋切细,用来煮粥,能治痢疾,止腹痛。

落苏 〔1〕

平。主寒热,五藏劳。不可多食。动气,亦发痼疾。熟者少食之,无畏。患冷人不可食,发痼疾。

又,根主冻脚疮,煮汤浸之。

又,醋摩之,傅肿毒。

【注释】

〔1〕落苏:为茄科植物茄 Solanum melongena L.的果实。功能清热,活血,止痛,消肿。茄子生吃能解蕈毒。茄子的根、叶、花、蒂(宿萼)也可入药。

【译文】

落苏性平。治恶寒发热,五脏虚劳。不可多吃。能动气,也能引发顽固不愈的疾病。烧熟以后少量食用,[没有什么副作用],不用害怕。但患寒冷疾病的人不能食用,能引发久治不愈的顽固性疾病。

又,落苏根治脚部冻疮。煮根取汤浸泡患部。

又,将落苏根加醋研磨取汁,外敷痈肿疮毒。

蘩蒌 〔1〕

不用令人长食之,恐血尽。或云: 蒌即藤也,人恐白软草是。

又方 〔2〕 ,[治隐轸疮],捣蘩蒌封上。

煮作羹食之,甚益人。

【注释】

〔1〕蘩蒌:为石竹科植物繁缕 Stellaria media (L.)Cyr.的茎、叶。有活血去瘀,通乳催生之功。

〔2〕又方:原无主治,《医心方》引此方于“治隐轸疮”下,因据补。

【译文】

不要让人长期食用蘩蒌,恐怕它会耗尽人血。有人说 蒌是一种藤,因此人们怀疑它或许就是白软草。

又,治疗隐疹疮,可将蘩蒌捣烂外敷。

把它煮作汤食用,对人体很有益处。

鸡肠草 〔1〕

温。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如枣大,痒痛者:捣封上,日五六易之。

亦可生食,煮作菜食之,益人,去脂膏毒气。

治一切恶疮,捣汁傅之,五月五日者验。

又,烧傅疳 。亦疗小儿赤白痢,可取汁一合,和蜜服之甚良。

【注释】

〔1〕鸡肠草: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 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

【译文】

鸡肠草性温。将鸡肠草烧成灰,拌上盐,可治疗各种疮疡及遍身起枣一样大小的风团、疙瘩,既痒又痛。将鸡肠草捣烂外敷,一天换五六次药。

也可以生吃鸡肠草。将它煮作菜食用,能补益人体,消除油脂的毒性。

治疗各种恶疮,捣鸡肠草汁外敷。五月五日采的鸡肠草效果好。

又,把鸡肠草烧成灰,涂敷疳 。也用于治疗小儿赤白痢,可取鸡肠草汁一合,调入蜂蜜食用,效果很好。

白苣 〔1〕

寒。主补筋力。利五藏,开胸膈拥塞气 〔2〕 。通经脉,养筋骨,令人齿白净,聪明,少睡。可常常食之。有小冷气人食之,虽亦觉腹冷,终不损人。

又,产后不可食之,令人寒中 〔3〕 ,少腹痛。

【注释】

〔1〕白苣:正文据《医心方》。另《嘉祐本草》以此作“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萧炳”。文作:“白苣:味苦,寒,一云平。主补筋骨,利五藏,开胸膈拥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患冷气人食,即腹冷,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腹痛。”白苣为菊科植物生菜(白苣) Lactuca sativa L. var. romana Hort.。即指叶淡绿、茎皮淡绿白色的白莴笋。可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茎、叶为常食蔬菜。

〔2〕塞:原作“寒”,当误,今改。

〔3〕寒中:指邪在脾胃而成为里寒的病证。症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等。

【译文】

白苣性寒。能补筋强力。对五脏有利,能宣散胸膈间壅滞闭塞之气,通利经脉,补养筋骨,使人牙齿白净,耳聪目明,不需要很多睡眠。可经常食用。平素稍微有些冷气病的人,吃了白苣后虽然也会觉得腹中发冷,但终究不会伤人身体。

又,妇女生产后不可以食用,使人寒中,脐下少腹痛。

落葵 〔1〕

其子悦泽人面,药中可用之。

其子令人面鲜华可爱。取蒸,烈日中曝干,挼去皮 〔2〕 ,取人细研,和白蜜傅之,甚验 〔3〕 。

食此菜后被狗咬,即疮不差也。

【注释】

〔1〕落葵:为落葵科植物落葵 Basella rubra L.。嫩苗可作菜。功能清热,滑肠,凉血,解毒。

〔2〕挼:《大观本草》作“按”。

〔3〕其子……甚验:本条据《证类本草》。《嘉祐本草》简作:“取蒸,暴干,和白蜜涂面,鲜华立见。”

【译文】

落葵子能润泽人的面部,可加入面药中使用。

落葵子能使人面部皮肤娇嫩、华美可爱。将落葵子蒸熟后,在烈日中晒干,搓揉去皮壳,取种仁细研,调和白蜜外搽面部,很有效验。

食用落葵菜后,要是被狗咬,那伤口就不易痊愈。

堇菜 〔1〕

味苦。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 〔2〕 ,结核聚气 〔3〕 。下瘀血。

久食,除心烦热,令人身重懈惰。又令人多睡,只可一两顿而已。

又,捣傅热肿良。

又,杀鬼毒,生取汁半升服,即吐出。

叶:主霍乱。与香茙同功。

蛇咬:生研傅之 〔4〕 ,毒即出矣。

又,干末和油煎成,摩结核上,三五度便差。

【注释】

〔1〕堇菜:为堇菜科植物堇菜 Viola verecunda A. Grey等。

〔2〕瘰疬:即鼠瘘,参“燕𧄏子”条注〔7〕。因结核在皮肉间,互相连累不断,故称瘰疬。或将结核大者为瘰,小者为疬。

〔3〕结核:中医病名。症见人体皮里膜外生肿块,形如果核,坚而不痛。多因风火气郁,或湿痰气郁凝结而成。相当于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部分皮下肿物。

〔4〕研:《大观本草》作“杵”。

【译文】

堇菜味苦。治疗鼠瘘引起的恶寒发热,瘰疬疮肿,结核引起的气滞郁结。可排出瘀血。

长期食用,能消除心中烦热,但可使人身体沉重、懈怠懒惰。又令人嗜睡,只能吃一两顿就行了。

又,捣烂外敷热毒肿痛,效果很好。

又,杀鬼毒,可取生堇菜汁,服半升,立即就会吐出鬼毒。

堇菜叶治疗霍乱,与香薷的作用相同。治蛇咬,研生堇菜外敷伤口,毒液就会出来。

又,取干堇菜研末和油煎成膏,用膏在结核上摩擦。用药三五次就可痊愈。

蕺菜 〔1〕

温。小儿食之 〔2〕 ,便觉脚痛,三岁不行。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不可食。

【注释】

〔1〕蕺(jí)菜:一称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全草含有挥发油,鲜时具鱼腥气,干燥后泡水则腥味消失。药理试验有抗菌、抗病毒、利尿作用。可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晒干后泡作茶饮,甚清暑热。

〔2〕之:《医心方》作“蕺菜”。

【译文】

蕺菜性温。小儿吃它,就会觉得脚痛,三年不能行走。长期食用,使人体质虚弱,阳气损伤,消蚀精髓,故不可食用。

马芹子 〔1〕

和酱食诸味良。根及叶不堪食。卒心痛:子作末,醋服 〔2〕 。

【注释】

〔1〕马芹:一作“马蕲”,据考为伞形科植物马芹Anthriscus sylvestris(L.) Hoffm. subsp . Aemula (Woron.) Kitamura(参阅《〈本草纲目〉的植物》)。四川称之为峨参。

〔2〕醋:《政和本草》作“酣”。

【译文】

马芹的种子和酱一起调食,味道很好。根及叶不能供食用。治疗卒心痛,取马芹子研成末,用醋调服。

芸薹 〔1〕

若先患腰膝,不可多食,必加极。

又,极损阳气,发口疮,齿痛 〔2〕 。

又,能生腹中诸虫。道家特忌。

【注释】

〔1〕芸薹: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 Brassica rapa L. var. oleifera DC.的嫩茎叶。功能散血,消肿。种子也可入药,名芸薹子,能活血散瘀。

〔2〕发口疮,齿痛:《大观本草》作“发疮,口齿痛”。

【译文】

如果原先就患有腰膝病,不可过多食芸薹,[否则]一定会加剧病情。

又,芸薹极能损伤阳气,引发口腔溃疡,牙齿疼痛。

又,能助长腹中生出多种寄生虫。道家特别忌讳。

雍菜 〔1〕

味甘,平,无毒。主解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捣服之。岭南种之,蔓生,花白,堪为菜。云南人先食雍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苦。

又,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菸死,其相杀如此 〔2〕 。张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

【注释】

〔1〕雍菜:今作“蕹(wèng)菜”。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蕹菜一名空心菜,为旋花科植物蕹菜 Ipomoea aquatica Forsk.。为南方夏季常食蔬菜。功能清热解毒。

〔2〕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杀。

【译文】

蕹菜味甘,性平,无毒。能解野葛毒,可煮后食用。也可将新鲜蕹菜捣碎后食用。岭南人种这种菜。蕹菜蔓生,开白花,可以作菜。云南人先吃蕹菜,后吃野葛,二物互相制约,自然没有害处。

又,取蕹菜汁滴在野葛苗上,野葛当时就会蔫败而死。它们之间的“相杀”关系就是这样。张司空曾说,魏武帝一次能吃一尺长的野葛。看来他应该是先吃了蕹菜。

菠薐 〔1〕

冷。微毒。利五藏,通肠胃热,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北人食肉面即平,南人食鱼鳖水米即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肠。久食令人脚弱不能行。发腰痛,不与蛆鱼同食 〔2〕 ,发霍乱吐泻。

【注释】

〔1〕菠薐: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菠薐为藜科植物菠菜 Spinacia oleraeea L.的带根全草。为常食蔬菜之一,营养丰富。小儿不宜多食、久食。能养血而兼止血化瘀,又敛阴润燥,解热毒,通利肠胃。菠薐根味尤美,乃食疗佳品。

〔2〕蛆鱼:此据《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作“ 鱼”。“ ”乃“鳝”的异体字;“蛆”为“ ”之借字, 亦鳝鱼类,故无论是蛆是 ,均指鳝鱼。另寇宗奭云 (鳝)鱼多食可致“霍乱吐利”,可为旁证。

【译文】

菠薐性冷,有小毒。对五脏有利,通泄胃肠道邪热,解酒毒。服丹石药的人吃了它很好。常吃肉、面的北方人,[吃了菠薐后]觉得很平和。而常吃鱼、鳖、大米的南方人,[吃了菠薐后]就会觉得它的性质是寒冷的,所以不可多吃,会使大小肠出现虚寒症状。长期食用会使人脚膝软弱,不能行走。还可引发腰痛,不可与鳝鱼同食,会引发霍乱病,引起呕吐和腹泻。

苦荬 〔1〕

冷。无毒。治面目黄,强力,止困,傅蛇虫咬。

又,汁傅丁肿,即根出。蚕蛾出时,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烂。蚕妇亦忌食。野苦荬五六回拗后,味甘滑于家苦荬,甚佳。

【注释】

〔1〕苦荬(mǎi):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苦荬,即苦菜。为菊科植物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的全草。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民间用为菜蔬,嫩芽尤其鲜美。

【译文】

苦荬性冷,无毒。治疗面目发黄,可增强气力,使人不会困乏,外敷可治蛇虫咬伤。

又,苦荬汁涂敷疔疮肿毒,会把疮根部拔出来。蚕蛾出茧时,切记不可以采折苦荬,[其汁液]会使蛾子发青烂死。养蚕的妇女亦要忌食苦荬。野苦荬经过五六次[摘取其叶片后],味道非常好。比种植的苦荬还甘美滑利。

鹿角菜 〔1〕

大寒。无毒,微毒。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丈夫不可久食,发痼疾,损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损腰肾,少颜色。服丹石人食之,下石力也。出海州,登、莱、沂、密州并有,海中。又能解面热。

【注释】

〔1〕鹿角菜:本品为《嘉祐本草》新补药,云“见孟诜、陈藏器、陈士良、日华子”。鹿角菜为海萝科植物海萝 Gloiopeltis furcata (Post. etRupr.)J. Ag.等的藻体。功能消痰散结,清热下食。

【译文】

鹿角菜性大寒,无毒。一说有小毒。可排泄邪热风气,治疗小儿骨蒸劳热。男子不可长期食用,能引发顽固难愈的疾病,损伤经络气血,令人下肢寒冷痹痛,有损于腰肾,使人面色不好。服丹石药的人吃了它,能降低丹石的力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出产,登州(今山东蓬莱一带)、莱州(今山东掖县一带)、沂州(今山东临沂一带)、密州(今山东诸城一带)也都出产。生长在海水中。鹿角菜又能解面食的热性。

附馀 〔1〕

孟诜方 〔2〕 :治产后血运心闷气绝方,以冷水噀面即醒。

孟诜《食经》方:鱼骨哽方:取萩去皮 〔3〕 ,着鼻中,少时差。

孟诜《食经》云 〔4〕 :拧茎单煮洗浴之。

又方,茺蔚可作浴汤。

又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不过三四。

又方,捣蘩蒌封上。

【注释】

〔1〕附馀:此为《医心方》所引,虽与孟诜有关,但难以判定是否《食疗本草》内容,故附于此。

〔2〕孟诜方:中尾万三疑此原出孟诜《必效方》。

〔3〕萩:《医心方》原注云:“萩,恐荻。”药名有疑,列于“附馀”。

〔4〕孟诜《食经》云:《医心方》原注:“宇治本无之,医本有之。”其中赤小豆、蘩蒌二方与《医心方》他处所引此物内容相近,茺蔚则不见他书所引。是否错简,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