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难
六十九难曰:经言虛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虛,以经取之。何谓也?
六十九问说:医经上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不实不虚的,在本经取穴治疗。说的是什么呢?
然,虛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後泻之。不实不虛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是,虚证补它的母经,实证泻它的子经,应当先用补法,然后用泻法。不实不虚的病证,在本经取穴治疗,因为这是本经脉自生的病,不是感受其他经脉的病邪,应当取本经的腧穴,所以说在本经取穴治疗。
七十难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七十问说:医经上说:春夏刺得浅,秋冬刺得沉,是什么道理呢?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是,春夏是(自然界)阳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在体表,所以应当用浅刺的手法。秋冬是(自然界)阳气向下,人体的阳气也在人体深层,所以应当用深刺的手法。
春夏必致[1]一阴[2],秋冬必致一阳[3]者,何谓也?
春夏必须有一时到肢体的深部,秋冬必须有一时到肢体的浅表部,是什么意思呢?
然,春夏溫,必致一阴者,初下鍼,沉之至肝肾之部[4],得气,引持之阳[6]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鍼,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5],得气,推内之阴[6]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注:
【1】致:同至。
【2】阴:指肢体的深部。
【3】阳:指肢体的浅部。
【4】肝肾之部:肝主筋,肾主骨,即指肢体的深部。
【5】心肺之部: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即指肢体的浅部。
【6】一说二字反作,各表气也。
是,春夏气候温暖,所谓必须有一时到肢体的深部,即开始进针时,要深刺到肾肝所主的部位,得气后,将针提到浅部,并保持不动。秋冬气候寒冷,所谓必须有一时到肢体的浅表部,即开始进针时,要浅刺到心肺所主的部位,得气后,将针插入深层,引气深入阴分。这就是“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七十一问说:医经上说:刺荣不要伤卫,刺卫不要伤荣,说的是什么呢?
然,鍼阳[1]者,卧鍼而刺之。刺阴[2]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鍼荥输之处,气散乃内鍼。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注:
【1】阳:指肢体的浅表部位,属卫分。
【2】阴:指肢体的深层部位,属营分。
是,针刺阳(卫分)部,用横针平刺的手法。针刺阴(荣分)部,先用左手按揉要针刺的荥、输穴的部位,使卫气散开,然后进针。这就是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七十二难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1]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注:
【1】迎随:即逆从、逆顺。根据脈经运行的方向进行鍼刺补泻的手法。迎为泻法,随为补法。当与七十九难合参。
七十二问说:医经上说:能懂得迎随经脉的气,就可以使经脉的气调整,调气的方法,一定在于调治阴阳。是什么意思呢?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脈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裏,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是,所谓迎随的针刺手法,首先要知道荣气卫气的流行和经脉的往来走向。根据经脉的逆顺,进行针刺,所以叫做迎随。所谓调气的方法必须调治阴阳,就是要知道病变在内在外,在表在里,随着它的阴阳偏盛偏衰进行调治。所以说调气的方法,一定在于调治阴阳。
七十三难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七十三问说:所有的井穴,肌肉都浅薄,经气较少,不能用(泻法),怎样进行针刺呢?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是,所有的井穴都属木,荥穴都属火,火是木的子。当需要针刺井穴的时候,取荥穴行泻法,所以医经上说,当补的不可用泻法,当泻的不可用补法,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按:本段仅言井穴泻法,可用荥穴代替,未言补法,滑寿注:“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即用补合穴代替补井穴。此说可参。
七十四难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七十四问说:医经上说:春季刺井穴,夏天刺荥穴,季夏刺输穴,秋季刺经穴,冬季刺合穴,怎样解释呢?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1]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是,春季刺井穴是因邪在肝,夏天刺荥穴,是因邪在心,夏末刺输穴,是因邪在脾;秋季刺经穴,是因邪在肺;冬季刺合穴,是因邪在肾。
其肝、心、肺、肾,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那肝、心、脾、肺、肾分别联系春、夏、秋、冬,是什么道理呢?
然,五臟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鍼之要妙,在於秋毫[2]者也。
注:
【1】季夏:即夏末,农历六月。
【2】秋毫:指秋季鸟兽长出很纤细的绒毛。此处比喻事物微细的变化。
是,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就有色、臭、味、声、液五方面的症状。假如肝有病变,面色青的是肝的症状,有臊臭气是肝的症状,喜食酸味的是肝的症状,常呼叫的是肝的症状、常流泪是肝的症状。五脏的症状繁多,不能全部说出。四季有一定规律,五脏、色、臭、味、声、液五方面都与春、夏、秋、冬季节相维系。针刺的奥妙,就在于能掌握这些细微的变化。
七十五难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虛,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七十五问说:医经上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怎样解释呢?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虛。泻南方火[1],补北方水[2]。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虛,何问其馀,此之谓也。
注:
【1】泻南方火:泻心经。
【2】补北方水:补肾经。
是,金木水火土,应当相互平衡。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如果木将偏盛,应当由金使它平;火将偏盛,应当由水使它平;土将偏盛,应当由木使它平;金将偏盛,应当由火使它平;水将偏盛,应当由土使它平。东方通肝,(东方实)就知道是肝实;西方是肺,(西方虚)就知道是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因为南方属火,火是木的子;北方属水,水是木的母,水能胜火。子能使母实,母能使子虚。所以泻火、补水,要使金不去制木,便能使肝平。医经上说:不能掌握治虚的方法,又怎么谈得上其他的治法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七十六难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1]?当泻之时,何所置气[2]?
注:
【1】取气:即补气。取,接受。
【2】置气:即泻气。置,泄散。
七十六问说:什么叫做补泻?当用补法的时候,从什么地方取得气?当用泻法的时候,从什么地方泄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当先补其阳,而後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馀,当先补其阴,而後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是,当用补法的时候,应从卫分取气;当用泻法的时候,从荣分泄气。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应当先补它的阳气,然后泻它的阴气。如果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应当先补它的阴气,然后泻它的阳气。使营气、卫气能流通运行,这是补泻的重要原则。
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七十七问说:医经上说:高明的医生能预防尚未发生的疾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是什么意思呢?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是,所谓治未病,如见到肝的病,就知道肝病会传给脾,因此预先充实病人的脾气,不让它受到肝邪的侵犯,这就称作治未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见到肝的病,不懂相互传变的规律,只是一心一意治肝病,所以称作治已病。
七十八难
七十八难曰:鍼有补泻,何谓也?
七十八问说:针刺有补法和泻法,说的是什么呢?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鍼[1]也。知为鍼者,信[2]其左;不知为鍼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3]按所鍼滎输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脈之状,顺鍼而刺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注:
【1】呼吸出内鍼:此指呼吸补泻法。即候病人呼气时进鍼,吸气时出鍼,为补法。呼气时出鍼,吸气时进鍼,为泻法。
【2】信:任用。
【3】厌:同压。
是,补泻的针法,并不是必须根据呼吸进针、出针。懂得针法的人,任用他的左手,不懂针法的人,任用他的右手。当针刺的时候,必须先用左手按压将要针刺的荥、输穴的部位,用手指弹击使局部振动,再用左手指甲切按穴位,当经脉的气来临的时候,指下可感觉到好像动脉搏动的样子,就顺势将针刺入,得气后,便将针推入深部,这种手法称为补法。将针体摇动,并且引针外出,这种手法称为泻法。如果不得气,就用男子刺入稍浅,女子刺入稍深的手法。如果仍不得气,这就是难治的死证了。
七十九难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1]而夺之,安得无虚?随[1]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注:
【1】迎、随:为鍼刺补泻手法,迎为泻,随为补,但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手法。本难以泻子为迎、补母为随。七十二难以经脈走向与鍼尖方向相逆为迎,相顺为随。有的以进出鍼的疾徐为迎随;有的以鍼体捻转方向分为迎随;也有以经气开始来到时进鍼为迎,经气去时进鍼为随等等,须加注意。
七十九问说:医经上说用迎的手法行泻法,怎么会不虚呢?用随的手法行补法,怎么会不实呢?虚和实,若得若失;实和虚,若有若无,是什么意思呢?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输,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是,用迎的手法行泻法,就是泻它的子;用随的手法行补法,就是补它的母。假如心有病,泻心主(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这称为迎而夺之;补手心主(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这称为随而济之。所谓实与虚,是指针下感觉的牢实与濡软的意思。当经气来的时候,针下感到牢实的称为得,针下感觉虚软的称为失。所以说若得若失。
八十难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1]者,何谓也?
注:
【1】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见,指经气来去时鍼下的感觉。如,同“而”。入,进鍼。出,出鍼。
八十问说:医经上说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是什么意思?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鍼,鍼入,见气尽,乃出鍼,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是,所谓有见如入,是说左手按在穴位上感觉到经气到来的时候就进针,进针以后,当感到针下的经气消失的时候就出针。这就是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
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虛虛,损不足而益有馀,是寸口脈耶?将病自有虛实耶?其损益奈何?
八十一问说:医经上说:不要用补法治实证、用泻法治虚证,损减不足和补益有余,这是指寸口脉呢?还是指疾病本身有虚实呢?该怎样补泻呢?
然,是病,非谓寸口脈也,谓病自有虛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虛微少气,用鍼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虛虛,损不足而益有馀。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是,这是指疾病,不是指寸口脉。是说疾病本身有虚实。假如肝实肺虚的病,肝属木,肺属金,金与木应当相互制约,应当知道肺金平肝木。假如是肺实肝虚,稍有少气,医者施针时不补它的肝,反而更加补益偏盛的肺,所以称补实泻虚,损减不足和补益有余。这是中等医生所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