葈耳
始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谨按: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苍耳,幽州人呼为爵耳,皆以实得名也。其叶形如葈麻,故《本经》名葈耳。又如茄,故《本草纲目》名野茄。又如粘糊菜,可煮为茹,故弘景谓之常思菜。《记事珠》谓之进贤菜。陆机《诗疏》云:其实正如妇人耳珰,今谓之耳珰草。《博物志》云: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葈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国,故一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
葈耳 气味:甘温,有小毒。
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治肝热,明目。○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疮及瘙痒。○炒香浸酒服,去风补益。
葈耳即苍耳,《本经》中品。又名葹,名地葵,名猪耳,名喝起草,名缣丝草。七八月收采。
修治:葈耳,炒熟,捣去刺用,或酒拌蒸过。
《别录》曰:苦。《权》曰:甘,无毒。恭曰:忌猪肉、马肉、米泔,害人。
《食医心镜》:除一切风湿,四肢拘挛,苍耳子三两,捣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
葛根
始生汝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小,青色;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本经》所谓葛谷是也。根形大如手臂,外紫内白。鹿食九草,此其一种,故《别录》名鹿藿。《尔雅翼》云:葛,絺绤草也,俗呼干葛。
葛根 气味:甘、辛平,无毒。
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解酒毒。○治胸膈烦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傅蛇虫咬,罯箭伤。○杀野葛、巴豆、百药毒。○生者堕胎,蒸食消酒毒。可断谷不饥,作粉尤妙。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压丹石,傅小儿热疮。捣汁饮,治小儿热痞。猘狗伤,捣汁饮,并末傅之。○散郁火。
葛根,《本经》上品。一名鸡齐,一名黄斤。
葛根,五月五日午时采取,破之,暴干。以入土深者为佳。今市卖者多劈切成片,用者以片宽二三指,白多面者为良。条细、色黄白、少脂者,乃白葛也,不宜入药。
其根入土五六寸已上者,名葛脰。脰者颈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
《别录》曰:生根汁,大寒。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行经之药。
《伤寒类要》:治天行时气,初觉头痛内热,脉洪者,葛根四两,水二升,入豉一升,取半升,服生姜汁尤佳。
花 消酒,治肠风下血。
弘景曰:葛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
干葛 臣。
栝楼
始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三四月生苗引藤。叶如甜瓜而窄、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结实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其形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功用皆同。许慎曰:木上曰果,地下曰蓏,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名果蓏,《诗》所谓果臝是也。《纲目》曰:臝与蓏同。栝楼即果臝,二字音转也。亦作〖艹/(舌瓜)〗 〖艹/(娄瓜)〗,后人又转为瓜蒌,愈转愈失其真矣。《别录》谓之天瓜。齐人谓之黄瓜,象形也。《医学入门》解栝楼曰:栝,括櫽也;楼,蒌敛也,言包敛其子在内如括囊也。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夏月掘者有筋无粉,秋后掘者结实有粉。皮黄肉白,亦名白药。作粉洁白如雪,故《图经》名天花粉。
栝楼实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胸痹,悦泽人面。○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子 炒用,补虚劳口干,润心肺。治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手面皱。
栝楼有圆有长,皮有黄有赤,子扁,类葫芦子。壳色褐,仁色绿。
栝楼,《本经》上品。
修治:皮、子、茎、根,其效各别。其栝形圆,皮黄蒂小;楼则形长,皮赤蒂粗。阴人服楼,阳人服栝。并去壳、皮革膜及油。用根亦取大二三围者,去皮捣烂,以水澄粉用。今人多用子、根。子去壳取仁,去油;亦有不去油、微炒者。根惟切用。
子 剥壳用仁,渗油,只一度,免人恶心。毋多次,失药润性。
栝楼 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李仲南《永类方》:治便毒初发者,用黄栝楼一个,黄连五钱,水煎,连服效。
栝楼根 名天花粉。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止小便利,通月水。○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
市卖系长根切成片,晒干者。
修治:天花粉,周宪定 王曰: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衣滤汁澄粉,晒干用。
天花粉 使、恶、畏、反,同栝楼实。
《肘后方》:治耳卒烘烘,栝楼根削尖,以腊猪脂煎三沸,取塞耳,三日即愈。
苦参
始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处处有之。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二尺已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本经》名水槐。《别录》名菟槐、地槐、骄槐。《纲目》名野槐。春生冬凋,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河北生者无花子,十月采根,暴干。苦以味名,参以功名。
苦参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匿/虫〗。○渍酒饮,治疥杀虫。○治恶虫、胫酸。○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苦参,《本经》上品。十月采根。
修治:苦参,雷公云:用糯米泔汁浸一宿,其腥秽气并浮水面上,须重重淘过,蒸之,从巳至申,取晒,切用。
元素曰:苦参,味苦气沉,纯阴,足少阴肾经君药也。
之才曰:玄参为之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时珍曰:伏汞,制雌黄、焰消。
《胜金方》:治时疾热病,狂言心燥,苦参不限多少,炒黄色,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连煎三服,有汗无汗皆愈。
治小儿身热,苦参汤浴儿良。
当归
始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莳萝,浅紫色;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然苗有二种,都类芎䓖,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䓖甚卑小。根亦二种,大叶名马尾当归,叶细名蚕头当归。大抵以肉厚而不枯者为胜。谨按《尔雅》云:薜,山蕲。郭璞注引《广雅》云:山蕲,当归也,似芹而粗大。释曰:《说文》云:蕲,草也,生山中者名薜,一名山蕲。然则当归,芹类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而粗大者名当归也。承曰:当归治妊妇产后恶血上冲,仓卒取效。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因名曰当归。
当归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欬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汁饮之。○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止呕逆,虚劳 寒热,下痢腹痛,齿痛,女人沥血,腰痛,崩中,补诸不足。○治一切风,补一切劳,治一切气;破恶血,养新血,及癥癖肠胃冷。○主痿癖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当归,《本经》上品。马尾当归: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者,名马尾当归,最胜他处当归。
蚕头当归:头大尾粗,色白坚枯者,为蚕头当归,止宜入发散药尔。
修治:去芦头,以酒浸一宿,或火干、日干入药。
杲曰: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不走。
杲曰:甘、辛,温,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微阴。入手少阴、足太、厥阴经血分。
当归 恶䕡茹、湿面;畏菖蒲、海藻、牡蒙、生姜。
贾相公进过《牛经》:牛有尿血病,当归、红花各半两, 为末,以酒半升,煎,候冷灌之差。
当归 臣。
麻黄
始生晋地及河东,今近汴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稍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皮红,里仁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于三月、四月内开花,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干。或云其味麻,其色黄,故名麻黄。
麻黄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瘕积聚。○五脏邪气缓急,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治身上毒风疹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麻黄,《本经》中品。茎类节节草,嫩青老黄。
修治:麻黄折去根节,水煮十余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今人惟去根节,切用。
麻黄根节 味甘、平,无毒。
主治:止汗,夏月杂粉扑之。
元素曰:性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升也。手太阴之药,入足太阳经,兼走手少阴、阳明。
厚朴、白微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子母秘录》:治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杵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泽兰汤服亦妙。
谈埜翁《试验方》:麻黄根、黄耆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浮小麦汤送下,以愈为度。
麻黄 君。
通草
始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结实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之燕〖艹/覆〗,亦云乌〖艹/覆〗。正月、二月采枝,阴干。其枝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即出彼头,故名通草。今人呼为木通。
通草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声音。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利诸经脉寒热不通之气。○理风热,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饮有效。○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明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主诸瘘疮,喉痹咽肿,浓煎含咽。○通经利窍,导小肠火。
通草,《本经》中品。正月采茎,阴干。
木通,《本经》载名通草,今人咸呼为木通,反呼作花通脱木为通草。不知木通即通草,而作花者乃通脱木也。用通草者,当细玩《本经》。
修治:去粗皮切片。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杲曰: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
《食疗》云: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通草 臣。
芍药
始生中岳川谷,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医学入门》曰:芍,灼也,灼灼其花。根能治病,故名芍药。《本草纲目》曰: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名芍药。《诗》云: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本经》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芍药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治脏腑拥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惊狂头痛,目赤,明目,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散逆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欬,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后重。
芍药,山谷花叶单,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盛,根轻虚无能。一云山谷芍药花单瓣,类杓形,故名芍药。
《本草蒙筌》云: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
芍药,《本经》上品。二月八月采根。南芍药亦有齐者,两头尖者多切片,肉极坚实。西芍药亦有尖者,两头齐者多切片,肉有花文。凡用惟南为胜。
《本草蒙筌》云: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止宜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
赤芍药 八月采根。
《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之阳。入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芍药 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愽济方》: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服。
《古今录验》: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
芍药 臣。
芍药 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傥不得已,要用桂、酒渍炒,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冬月减芍药,以避中寒。此经言可徴矣。
瞿麦
始生太山川谷,今处处有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地肤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叶而细窄,其茎纤细有节,稍间开花,花红紫赤数色,二月至五月开;七月结实作穗,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按陆佃解《韩诗外传》云:生于两傍谓之瞿,此麦之穗旁生,故名。《尔雅》谓之蘧麦。《本经》谓之巨句麦。《广雅》谓之茈萎。《别录》谓之大兰。《纲目》谓之南天竺草。日华子谓之石竹。
穗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主五淋,月经不通,破血块,排脓。
叶 主治痔瘘并泻血,作汤粥食。又治小儿蛔虫,及丹石药发,并眼口肿及肿毒。捣傅,治浸淫疮,妇人阴疮。
凡使瞿麦,只用蕊壳,不用茎叶。若一时同使,即空心,令人气噎、小便不禁也。
瞿麦,《本经》中品。俗呼石竹。
瞿麦 蘘草、牡丹为之使;恶螵蛸;伏丹砂。
按:《经》云:采实,实中子至细,燥熟便脱尽。今市人惟合茎叶用,而实正壳空无子尔。
崔氏治鱼脐疮毒肿,烧灰和油傅于肿上甚佳。
瞿麦 臣。
玄参
始生河间山谷及寃句,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色;亦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而尖长如锯齿;其根尖长。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润腻。一根可生五七枚。三月九月采根暴干。李时珍曰:玄,黑色也。陶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名玄参。又一名黑参。
玄参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癥,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瘘瘰疬。○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燥,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玄参,《本经》中品。
修治:玄参,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晒干。用勿犯铜器,饵之噎喉、丧目。
《别录》云:味咸。元素曰: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之。之才曰: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卫生易简方》:治鼻中生疮,玄参末涂之,或以水浸软塞之。
玄参 使。
秦艽
始生飞鸟山谷,今河陕州郡多有之。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长一尺已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蒿苣叶。六月中开花紫色,似葛花,当月结子。每于春秋采根,阴干。以出秦中,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
秦艽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牛乳点服,利大小便,疗酒黄、黄疸,解酒毒,去头风。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疮,肠风泻血,养血荣筋。○泄热益胆气。○治胃热,虚劳发热。
秦艽,《本经》中品。
修治:秦艽,破开除土,去芦,以湿布拭净,日干用。
《别录》曰:辛、微温,阴中微阳,可升可降。入手阳明经。
菖蒲为之使;畏牛乳。
《贞元广利方》: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心烦口干者,以秦艽三两,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温服。又《孙真人方》加芒硝六钱。
百合
始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近茎处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葫蒜,重迭生二三十瓣。因根以众瓣合成,故名百合。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百合。
百合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欬。○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颠邪,狂叫惊悸;产后血运,杀蛊毒气,胁痈发背,诸疮肿。○心急黄,宜蜜蒸食之。○温肺止嗽。○治百合病。
百合,《本经》中品。
百合瓣似莲花瓣,鲜者色白,干者色黄白。二月、八月采,日干。
修治:搥破入药。鲜者可蒸可煮,和肉更美;干者作粉食,益人。
《圣惠方》:治伤寒百合病,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捣为服,不计时候,粥饮调下二钱服。
百合 使。
知母
始生河内川谷,今濒河诸郡及解州、滁州亦有之。根黄色,似菖蒲而柔润;叶类韭;四月开花如韭花,八月结实;二月八月采根暴干。补阴药用之,以能知血之母也,故名知母。
知母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疽。多服令人泄。○心烦燥闷,骨热往来,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烦。○热劳传尸疰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知母,《本经》中品。
知母状如蚔,又一名蚔母。《尔雅》名〖艹/(爻寻)〗。
修治:知母,拣肥润肉白者,去毛切片,勿犯铁器。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元素曰:气寒,味大辛、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阴中微阳。肾经本药。入足阳明、手太阴经气分。
知母 得黄蘖良,能伏盐及蓬砂。
《肘后方》:用知母治溪毒大胜,其法:连根叶捣作散服之;亦可投水捣汁,饮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随。欲入水,先取少许投水上流,便无畏。兼辟射工。亦可和水作汤浴之,甚佳。
知母 君。
贝母
始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十月采根,暴干。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诗》云“言采其苘”,即此也。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欬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服之不饥,断谷。○消痰,润心肺,末和沙糖丸,含之止嗽;烧灰油调,傅人畜恶疮,敛疮口。○主胸胁逆气,时疾黄疸,研末点目去肤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与连翘同服,主项下瘤瘿疾。
贝母,《本经》中品。
西贝母色白,体轻,双瓣。南贝母色青白,体重单粒。
凡用以黄白轻松者为良,油黑重硬者为劣。西者、南者俱宜入剂,而西者尤良。贝母中独颗圆,不作两瓣者,号曰丹龙睛,误服令人筋脉不收。今出近道者,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入药无能,堪医马而已。
修治:贝母,于柳木灰中炮黄,去内口鼻中有米许大心一颗后,拌糯米于金〖釒敖〗上同炒,待米黄,去米用。今惟去心任用。
今有无耻小人,以制过半夏削成两瓣,内入须心,合为一颗,仿佛西贝母形状欺人,深为可恨。买者宜细辨之。
《别录》曰:苦、微寒。厚朴、白微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矾石;反乌头。
昔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类人面,亦无它苦。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则觉膊内肉胀起。或不食之,则一臂痹。有喜医者教其历试金石草木之药,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曰:此药可治也。因以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
贝母 臣。
白芷
始生河东川谷下泽,今所在有之,吴地尤多。根长尺余,白色,粗细不等。枝干去地五寸已上;春生叶,相对婆娑,紫色,阔三指许;花白微黄,入伏后结子,立秋后苗枯;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徐锴云:初生根干为芷,则白芷之义取乎此也。许慎《说文》云:晋谓之虈,齐谓之茝,楚谓之蓠,又谓之药。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茝为咏。《本经》名芳香,《别录》名泽芬。今人每呼为香白芷。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痛,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头眩目痒。可作膏药。○治目赤弩肉,去面皯疵瘢,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疮痍疥癣,止痛排脓。○能蚀脓,止心腹血刺痛,女人沥血,腰痛,血崩。○解利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及肺经风热,头面皮肤风痹燥痒。
白芷,《本经》中品。
修治:采得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水润微焙,切片。
元素曰:气温,味苦、大辛,气味俱轻,阳也,阳明引经本药,同升麻则通行手足阳明经,亦入手太阴经。
白芷 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制雄黄、硫黄。
谈埜翁《试效方》: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调下。
白芷 君。
淫羊藿
俗名仙灵脾。始生上郡阳山山谷,今江东、陕西、泰山、汉中、湖湘间皆有之。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秆;根紫色,有须;四月开花白色,亦有紫色,碎小独头子;五月采叶,晒干。陶隐居云: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阴痿绝阳,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丈夫久服,令人无子。○丈夫绝阳无子,女子绝阴无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强心力。
淫羊藿,《本经》中品。生处不闻水声者良。叶青似杏叶,有刺;茎淡紫,根深紫色。用叶者多,亦有用根者。关中呼为三枝九叶草。
修治:淫羊藿,须用夹刀夹去叶四畔花刺尽后,细剉,用羊脂相对拌炒,待羊脂尽为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两。
保昇曰:性温。之才曰:薯蓣为之使,得酒良。亦使紫芝。
《食医心镜》:益丈夫,兴阳,理腰膝冷,淫羊藿一斤,酒一斗,浸经三日,饮之佳。
黄芩
始生秭归川谷及寃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色,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圆实者,弘景名子芩,俗呼条芩。破者名宿芩,俗呼片芩。内心空腐色黯者,《本经》名腐肠,《别录》名空肠,名内虚。吴普名妬妇、心黯,故以比之。《说文》芩作菳,谓其色黄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下气,主天行热疾,丁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治风湿热痛,头痛,火欬,诸失血。
《本经》云: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修治:黄芩,治上膈病,酒炒为宜;治下焦病,生用最妙。
《别录》曰:大寒,味薄气厚,可升可降,阴也,阴中微阳。宿芩入手太阴血分;子芩入手少阳、阳明经。
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得厚朴、黄连,止腰痛;得五味子、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耆、白敛、赤小豆,疗鼠瘘。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梅师方》: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傅之。
黄芩 臣。
狗脊
始生常山川谷,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之。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仲而细,其根黑色,长三四寸,大如两指许,多歧,状如狗之脊骨,故名狗脊。一种有金黄毛,状如金毛狗,俗呼为金毛狗脊。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疗失溺不节,男女脚弱腰痛,风邪淋露,少气目暗,坚脊、利俛仰,女子伤中关节重。○男子、女人毒风软脚 ,肾气虚弱,续筋骨,补益男子。○强肝肾,健骨,治风虚。
狗脊,《本经》中品。春秋采。
狗脊有金黄毛,肉青绿色。亦有赤色者,市卖皆此样也。
修治:剉、炒,去毛须用。
《别录》曰:甘,微温。萆薢为之使;恶败酱、莎草。
吴绶《蕴要》:治病后足肿,用狗脊煎药汤渍洗。
茅根
始生楚地山谷田野,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夏开白茸花。《易》曰“藉用白茅”即此也。根有节如管,故《本经》名地菅 。《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医学入门》曰:茅,冒也,毛也,冒然而生,为地之芼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茅根,《本经》中品。根至洁白,味至甘美,甚益小儿。
《千金翼》:治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
茅根 臣。
紫菀
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成、泗、寿、台、孟、兴国诸州皆有之。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紫菀。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欬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躄,安五脏。疗欬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小儿惊痫。治尸疰,补虚下气,劳气虚热,百邪鬼魅。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益肺气,主息贲。
紫菀,《本经》中品。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修治:紫菀,去头及土,用东流水洗净,以蜜浸一宿至明,放火上焙干用。一两用蜜二分。
《别录》曰:辛。之才曰: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畏茵陈。
《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
紫菀 臣。
紫草
始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今处处有之。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三月采根阴干。此草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紫草。《别录》名紫丹,一名紫芺。
紫草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皶。○治恶疮瘑癣。○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紫草,《本经》中品。
修治:紫草,每一两用蜡二钱,溶水浸之,待水干,去芦,剉用。或以酒洗剉用。
《千金翼》治卒小便淋沥痛,用紫草一两,捣罗为散,每于食前以井花水调下二钱。产后淋沥同。
前胡
近道皆有。生下湿地,出吴兴者为胜。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根似柴胡而柔软。苗生柴胡之前,故名前胡。
前胡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能去热实及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之。○治一切气,破癥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欬嗽;安胎,小儿一切疳气。○清肺热,化痰涎,散风邪。
前胡,《本经》中品。
修治:去芦并髭土了,水洗令润,细剉,日中晒干用之。二、八月采。
权曰:甘、辛,平。之才曰: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外台秘要》:治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如大豆,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差为度。
前胡 使。
白鲜
始生上谷川谷及寃句,今近道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良。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白而心实。四月、五月采根阴干。其气息都似羊膻,故俗呼为白羊鲜。陶弘景名白膻。《图经》名地羊鲜。今人呼为白鲜皮。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头风,黄疸,欬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眼疼头痛。其花同功。○治肺嗽。
白鲜,《本经》中品。
白鲜皮 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葛洪:治鼠瘘已有口,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
白鲜皮 臣。
紫参
始生河西及寃句山谷,今所在有之。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似槐,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紫黑色,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紫色,而治疗颇同人参,故名紫参。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治心腹坚胀,散瘀血。治妇人血闭不通。主狂疟温疟,鼽血汁出。○治血痢。
紫参,《本经》中品。
修治:水洗,细剉。
《别录》曰:微寒。之才曰:畏辛夷。
《金匮玉函》:治痢,紫参半斤,水五升,煎药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
紫参 使。
藁本
始生崇山山谷,今西川、河东州郡及兖州、杭州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䓖,但芎䓖似水芹而大,藁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妇人疝瘕,阴中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亸曵金疮,可作沐药面脂。○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䵟疱。○治皮肤疵皯,酒齄粉刺,痫疾。○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头面身体皮肤风湿。○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藁本,《本经》中品。二月采根暴干。
元素曰:气温味苦,气厚味薄,升也,阳也。足太阳本经药。恶䕡茹;畏青葙子。
《保幼大全》:治小儿疥癣,藁本煎汤浴之。
石韦
始生华阴山谷石上,今处处有之。丛生石傍阴处。叶青,背有斑点,黄色。《纲目》曰:柔皮曰韦。此叶柔韧如皮,故名石韦。
石韦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治淋沥遗溺。炒末,冷酒调服,治发背甚效。治崩漏,金疮,清肺气。
石韦,《本经》中品。二月采叶阴干。
修治:石韦,水浸软,以新布拭去黄毛,微炒入药。不则毛射人肺,令人欬,不可疗。
《别录》曰:甘。权曰:微寒。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矾石。
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甚效。
石韦 使。
萆薢
始生真定山谷,今河陕、京东、荆蜀诸郡有之。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苗叶俱青,作蔓生,叶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红白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春秋采根,暴干。《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以软者为胜。《医学入门》曰:萆,卑下也,薢,解也,言性能治下部疾,解下部毒也,故名萆薢。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溺,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冷风㿏痹,腰脚瘫缓不遂,手足惊掣,男子䐴腰痛,久冷肾间有膀胱宿水。○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补肝虚。○治白浊茎中痛,痔漏坏疮。
萆薢,《别录》中品。
修治:酥炙,剉用。
之才曰:薏苡仁为之使;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牡蛎。
《集玄方》:治小便频数,川萆薢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七十丸。
川萆薢色白而虚软,山萆薢色赤而坚硬。凡用以白软者为胜。
白微
始生平原川谷,今陕西诸郡及滁、舒、润、辽州亦有之。茎叶俱青,颇类桃叶,六七月开红花,八月结实。根白色而微细,故名白微。
气味:苦、咸,平,无毒。
主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治惊邪,风狂痓病,百邪鬼魅。○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
白微,《本经》中品。根黄白色,类牛膝而短小。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修治:白微,以酒洗之,剉用。
恶黄耆、大黄、大戟、干姜、干漆、山茱萸、大枣。
《儒门事亲》:治金疮出血,白微为末,贴之。
白微 臣。
香薷
所在皆种,但北土差少。似白苏而叶更细。寿春及新安皆有之。《纲目》曰:薷本作葇。《玉 篇》云:葇,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名香薷。《食疗本草》名香葇。又有一种,生石上,茎叶更细,色黄而辛香弥甚,用之尤佳,宋《开宝》名石香葇。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去热风卒转筋者,煮汁,顿服半升即止。为末水服,止鼻衄。○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春月煮饮代茶,可无 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主脚气寒热。
香薷,《本经》中品。苗叶花实俱用。
石香葇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满,腹痛肠鸣,功比香薷更胜。制硫黄。
修治:去根,剉用,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圣济总录》:治鼻衄不止,香薷研末,水服一钱。
艾
处处有之。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复道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按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医家用炙百病,故一名炙草。《别录》名医草。
艾叶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捣汁服,止伤血,蛔虫。○主衄血下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止崩血,肠痔血,搨金疮,止腹痛,安胎。苦酒作煎,治癣甚良。捣汁饮,治心腹一切冷气鬼气。○治带下,止霍乱转筋,痢后寒热。○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艾,《别录》中品。五月五日采,不拘州土,苗短者善。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天下重之。
修治: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伤人肌脉。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凡用择久蓄者,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捣熟,去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末,方得法。
生温,熟热,可升可降,阳也。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苦酒、香附为之使。
《兵部手集》:治发背,头未成疮,及诸热肿,以湿纸搨上,先干处是热气冲上,欲作疮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即以痛为度。
小儿黄烂疮,烧艾叶灰傅之。
艾叶 使。
恶实
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大,实似巨胜而褐色,其壳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一名鼠粘子。其根叶可饲牛,故《别录》名牛蒡子。术人隐之,呼为大力子也。
恶实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明目补中,除风伤。○风毒肿,诸瘘。○研末浸酒,每日服三二盏,除诸风,去丹石毒,利腰脚。又食前熟挼三枚吞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吞一枚,出痈疽头。炒研煎饮,通利小便。○润肺散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消斑疹毒。
恶实,《别录》中品。即牛蒡子。秋末采。
修治:恶实酒拌炒,焙干,捣粉用。
《痘疹要诀》:治咽喉痘疹,恶实二钱,桔梗钱半,甘草节七分,水煎药服。
地榆
生桐柏及寃句山谷,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叶而稍狭细长,似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赤。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因叶似榆,初生布地,故名地榆。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妇人乳产 ,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止冷热痢、疳痢极效。○止吐血、鼻衄、肠风,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并水泻。○治胆气不足。○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地榆,《本经》中品。
修治:水洗,剉用。虚寒人及水泻白痢,未可轻使。
《别录》曰:地榆,甘、酸,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之才曰:得发良;恶麦门冬。
《千金翼》:治代指逆肿,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愈。
《臞仙神隐书》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不拘多少,阴干百日,烧为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止。
大蓟、小蓟
小蓟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二月生苗,二三寸时,并根作菜,茹食甚美。四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四月采苗,九月采根,并阴干用。大蓟与此相似,但肥大尔。《本草纲目》曰:蓟,犹髻也,其花如髻也。
大蓟根叶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捣根绞汁,服半升,主崩中下血立瘥。○叶治肠痈,腹脏瘀血,作运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罯之。
小蓟根苗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养精保血。○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 ,服之亦佳。○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作菜食,除风热,夏月热烦不止,捣汁半升服,立瘥。
大蓟,《别录》中品。
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
《梅师方》:治卒泻鲜血,小蓟根叶捣汁,温服一升。
《外台秘要》:治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恐死,疼闷不得眠,煮大蓟根汁服,立瘥。
陈藏器曰:蓟门以多蓟得名,当以北方者为胜也。
海藻
水草之有文者,黑色如乱发,叶类水藻而大。生东海池泽。横陈于海,若自澡濯然,故名海藻。
海藻 气味:苦、咸,寒,无毒。
主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㿉,瘤气结热,利小便。○辟百邪鬼魅,治气急,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去腹中幽幽作声。○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宿食不消,五膈痰壅。
《本经》中品。一名藫,一名落首,一名海萝。七月七日采,暴干。
又有一种,如短马尾,细黑色。
反甘草。气味俱厚,纯阴,沉也。
修治:洗净咸味,焙干用。
《肘后方》:治颔下瘰疬如梅李,宜速消之,海藻一斤,酒二升,渍数日,稍稍饮之。
海藻 臣。
昆布
叶如手大,如薄苇,紫赤色。《吴普本草》名纶布,一名昆布。则《尔雅》所谓“纶,似纶,东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纶,青丝绶也,讹而为昆耳。《医学入门》曰:昆,大也,形长大如布,故名昆布。
昆布 气味:咸寒,滑,无毒。
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破积聚。治阴㿉肿,含之咽汁。利水道,去面肿,治恶疮鼠瘘。
昆布,《别录》中品。
昆布下气,久服之损人。
《千金翼》:治五瘿,昆布一两,切如指大,酢渍,含咽汁则愈。
昆布 臣。
海带
出东海水中石上。形似纸条,薄而且长,黄白色,柔软,堪以系束物,故名海带。
海带 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催生,治妇人病及疗风,下水。○治水病瘿瘤,功同海藻。
海带,宋《嘉祐》。此系散条作成编者,亦有结成绳者。入药水洗,剉用。
水萍
始生雷泽池泽,今处处溪间水中皆有之。系柳絮随风飞起,入池沼,得水生成。一种面背皆绿,一种面青背紫,叶下微须,即其根也。平浮水面,故曰水萍,俗呼浮萍。
水萍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下气,以沐浴生毛发。○治热毒,风热,热狂,熁肿毒,汤火伤,风疹。○捣汁服,主水肿,利小便。为末,酒服方寸匕,治人中毒。为膏,傅面䵟。○治发背。
水萍,《本经》中品。
修治:七月采紫背浮萍,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也。
宋时东京开河,掘得石碑,梵书天篆,无有晓者。真人林灵素逐字释解,乃是治中风方,名去风丹也。歌云: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是七月半。选甚摊风与中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
戏术:种菜便生,取水上浮萍些须,和壁上土拌匀,向人前撒开土在地上,却取菜子种撒去,用水洒之,则见前萍青叶如菜初生也。
泽兰
始生汝南诸大泽傍,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阴干。因叶似兰,生于泽旁,故名泽兰。
泽兰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金疮痈肿疮脓。○产后金疮内塞。○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血沥腰痛。○产前产后百病,通九窍,利关节,养血气,破宿血,消癥瘕,通小肠,长肌肉,消扑损瘀血。治鼻血、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泽兰,《本经》中品。三月三日采,阴干。
修治:泽兰去茎取叶,细剉,盛绢袋,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
泽兰 防己为之使。
《集简方》: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即安。
泽兰 使。
防己
始生汉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嫰,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然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采,阴干。惟汉者胜,故古方每书汉防己。《医学入门》曰:己,止也,防止足疾也。
防己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通腠理,利九窍,止泄,散痈肿恶结,诸瘑疥癣虫疮。治湿风,口面㖞斜,手足拘痛,散留痰,肺气喘嗽。治中下湿热肿,泄脚气,行十二经。
防己,《本经》中品。
木防己 主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散结气拥肿,温疟,风水肿,去膀胱热。
市卖防己,一种如上条形,类木通,文如车辐理解。诸本草曰汉防己,或者是此也;一种如上瓜形,俗呼瓜防己,今用甚多。诸本草并无载瓜防己者。陈藏器曰:如陶隐居所说,汉、木二防己,即是根苗为名。予玩条防己像苗,瓜防己像根,或者是根苗为名乎?予未见其鲜形,难辨是否,以俟后之君子再正之。
修治:防己,去皮,剉,酒洗,晒干用。治水用汉防己,治风用木防己。
元素曰:大苦、辛,寒,阴也。
之才曰:殷蘖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薢、卤咸;伏消石。
《初虞世方》:治肺痿咯血多痰,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调下一钱。
汉防己 君,木防己 使。
东垣云:防己性苦、寒,纯阴,能泻血中湿热,通血中滞塞,补阴泄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比之于人,则阴而健者也。幸灾乐祸,遇有风尘之警,能首为乱阶,然而见喜亦喜,见恶亦怒,如善用之,则可以敌凶暴之人,突险固然也。此瞑眩之药也,故圣人所以存而不废尔。今夫防己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身心烦乱,饮食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也,亦在人善用而不错尔。复有不可用者数端,若夫饮食劳倦,阴虚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而以防己泻去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外感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小便黄赤,甚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二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下焦气分,宜渗泻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药,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傥用苦寒之剂,则速危亡,此不可用四也。仍不止如此,但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若系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必须审而用之可也。
天麻
始生郓州、利州、泰山、崂山诸山,今京东、京西、湖南、淮南州郡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竿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味大辛而麻竦,故名天麻,俗呼为瓜天麻。
天麻 气味:辛,平,温,无毒。
主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治冷气㿏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鬼疰,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治风虚眩运头痛。
天麻,宋《开宝》。
瓜天麻亦有皮苍黑者,但以内肉胶色者为良。二月、八月采根,去皮,沸汤略煮过,日干。
修治:酒浸洗,以湿纸包于煻火中煨熟,取出切片,焙用。
好古曰:天麻苦、平,阴中之阳也。
《卫生易简方》:治腰脚疼痛,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令匀,蒸热,交互熨疼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
高良姜
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名高良姜。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清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下气益声,好颜色。煮饮服之,止痢。○治风破气,腹内久冷气痛,去风冷痹弱。○转筋泻痢,反胃,解酒毒,消饮食。○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逡巡即瘥。若口臭者,同草豆蔻为末,煎饮。
高良姜,《别录》中品。二月三月采根,截切暴干。
修治:炒过入药。俗呼良姜。
元素曰:辛、热,纯阳。入足太阴、阳明经。
《千金方》:治心脾痛,以高良姜细剉,微炒杵末,米饮调下一钱,愈。太祖高皇帝御制周颠仙碑文,亦载其有验云。又秽迹佛有治心口痛方云:凡男女心口一点痛者,乃胃间有滞,或有虫也,多因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俗言心气痛者,非也。用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各记收之。病因寒得,用姜末二钱,附末一钱;因怒得,用附末二钱,姜末一钱;寒怒兼有,姜附各一钱半,以米饮入生姜汁一匙,盐一捻,服之立止。韩飞霞《医通》书,亦称其功云。
高良姜 使。
红豆蔻
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凡物盛多谓之蔻,此子形如红豆,丛生,故名红豆蔻。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冷气腹痛,消瘴雾毒气,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
红豆蔻,宋《开宝》。
修治:红豆蔻,微炒用。
李时珍曰:辛、热,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经。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可用。
红豆蔻,今人调食馔多用。权曰: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百部
今江、湖、淮、陕、齐、鲁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叶大而尖长,颇似竹叶,面青色而光,根多部队成百然,故名百部。
百部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欬嗽上气,火炙酒渍饮之。○治肺热,润肺。○治传尸,骨蒸劳。治疳,杀蛔虫、寸白、蛲虫,及一切树木蛀虫,烬之即死,。杀虱及蝇蠓。○火炙酒浸,空腹饮,治疥癣,去虫蚕咬毒。
百部,《别录》中品。根下一撮数十枚相连,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
修治:百部酒浸一宿,漉出,焙干,剉用。
百部一窠八十三条者,号曰地仙苗。若修事饵之,可千岁也。
款冬花
始出常山山谷及上党水傍,今关中亦有之。根紫色,叶似萆薢。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而陶隐居所谓出高丽、百济者,近此类也。又有红花者,叶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数合,俗呼为蜂斗叶,又名水斗叶。则唐注所谓大如葵而丛生者是也。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最先春者也,故世谓之钻冻。款者,至也。至冬而花,故名款冬花。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欬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消渴,喘息呼吸。疗肺气心促急热,劳欬连连不绝,涕唾稠粘,肺痿,肺痈吐脓血,润心肺,益五藏,除烦,消痰,洗肝明目,及中风等疾。
款冬花,《本经》中品。正月旦采花。
修治:款冬花有黄紫二品,入药择未舒嫩蕊,去枝梗用。
好古曰:纯阳,入太阴经。之才曰:杏仁为之使。得紫菀良;恶皂荚、消石、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耆、黄芩、连翘、青葙子。
杨诚《经验方》:治口中疳疮,款冬花、黄连等分,为细末,用唾津调成饼子,先以蛇床子煎汤漱口,乃以饼子傅之,少顷确住,其疮立消。
款冬花 君。
红蓝花
即红花也。始生梁汉及西域。花生时,但作黄色茸茸,故一名黄蓝。《博物志》云:黄蓝,张骞所得。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春生苗,叶如小蓟,夏乃有花。花 下作梂猬多刺,花叶出梂上。圃人承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及作臙脂,主产后血病为胜。其实亦同。花红色,叶颇似蓝,故名红蓝花,俗呼红花。
花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叶:生捣碎,傅游肿。○子:吞数颗,主天行疮子不出。
红蓝花,宋《开宝》。
元素曰:苦温,阴中之阳,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好古曰:肝经血分药也,入酒良。
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壅塞不通者,取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极验。亦疗妇人产晕绝者。
牡丹
始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之。花有黄、紫、红、白数色。此当是山牡丹,其茎梗枯燥,黑白色。二月于梗上止发五六叶耳,花单瓣。五月结子黑色,类母丁香;根黄白色,可五七寸长,如笔管大。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上。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
牡丹根皮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藏,疗痈疮。○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劳气头腰痛,风噤,癞疾。○久服轻身延寿。○治冷气,散诸痛,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通关腠血脉,排脓,消扑损瘀血,续筋骨,除风痹,治胎下胞,产后一切冷热血气。○治神志不足,无汗骨蒸,衄血吐血。○和血凉血,血中伏火,除烦热。
牡丹,《本经》中品。入药用牡丹皮,乃根上皮,非枝干上皮。
此花一名木芍药,近世人多贵重,圃人欲其花之诡异,皆秋冬移接,培以粪土,至春盛开,其状百变,故其根性殊失本真。此品入药,绝无力也。
修治:采山中单叶红花牡丹根,以铜刀破之,去骨,酒洗净,细剉,日干用。
好古曰:气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手厥阴、足少阴经。
之才曰: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大明曰:忌蒜、胡荽;伏砒。
《千金方》:治㿗疝偏坠,气胀不能动者,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酒服二钱,甚效。
《肘后方》: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服牡丹皮末方寸匕,日三,汤服。
荆三棱
生荆楚地,故名荆三棱,以著其地。《开宝本草》作“京”,非也。今江淮、济南、河陕间皆有之。多生浅水傍及陂泽中。春生苗,叶似莎草极长,茎三棱如削,大如大指,高五六尺。茎端开花,大体如莎草而大,黄紫色。霜降后采根,削去皮须,暴干。荆三棱状如鲫鱼,黄白体重;黑三棱色若乌梅轻松,去皮则白;草三棱形如鸡爪屈曲,根上生根,一名鸡爪三棱;石三棱色黄,坚硬如石。种虽有四,叶并三棱,故名三棱。
三棱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老癖癥瘕,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止痛利气。○治气胀,破积气,消扑损瘀血,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产后腹痛血运。○心膈痛,饮食不消。○通肝经积血,治疮肿坚硬。○下乳汁。
三棱,宋《开宝》。二月八月采根。
修治:三棱,醋浸,切,炒;或以醋煮熟,焙干,入药乃良。亦有以火炮熟用者。
元素曰:苦、甘,阴中之阳。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勿用。
志曰:俗传昔人患癥癖死,遗言令开腹取之,得病块,干硬如石,文理有五色,以为异物,削成刀柄。后因以刀刈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药可疗癥癖也。
姜黄
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阔三四寸,有斜文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实。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故名姜黄。
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藏器曰:性热不冷。
主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治癥瘕血块,通月经,治扑损瘀血,止暴风痛冷气,下食。○祛邪辟恶,治气胀,产后败血攻心。治风痹臂痛。
姜黄,《唐本草》。八月采根,晒干。
陈藏器曰: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一如蘘荷。根节坚硬,气味辛辣。种姜处有之。
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可浸水染色。
雷公云:切片,油炒。
《千金翼》:治疮癣初生,或始痛痒,以姜黄末傅之妙。
荜拨
始生波斯国,番语也。今岭南有之,多生竹林内。正月发苗作丛,高三四尺,其茎如箸。叶青圆,阔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开花,白色,在表。七月结子,如小指大,长二寸已来,黑色,类椹子。九月收采,灰杀暴干。《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作逼拨,《大明会典》作毕蕟。李时珍《本草》曰:荜拨当作荜茇。
荜拨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痃 癖。○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痢,与阿魏和合良。得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神效。○治头痛,鼻渊牙痛。○然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
荜拨,宋《开宝》。
修治:去挺,以醋浸一宿,焙干用。缺荜拨,市有以芥子造者。
荜拨 气热、味辛,阳也,浮也。入手足阳明经。
唐太宗《实录》云:贞观中,上以气痢久未痊,服它名医药不应,因诏访求其方。有卫士进黄牛乳煎荜拨法,御用有效。刘禹锡亦记其事,云后累试,年长而虚冷者必效。
郁金
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四月初生苗,似姜黄。花白质红,末秋出茎心,无实。根锐圆有横纹,如蝉腹状。黄赤类金,始产郁林郡,故名郁金。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血积下气,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单用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温醋摩傅之。亦治马胀。○凉心。○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治血气心腹痛,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蛊毒。
郁金,《唐本草》。入药剉用。
郁金、姜黄二药,原不同种。郁金味苦、寒,色赤,类蝉肚;姜黄味辛、温,色黄似姜爪,亦有似姜块者。郁金甚少,姜黄甚多。今市家惟取多者欺人,谓原是一物,指大者为姜黄,小者为郁金。则一种之药,大小不齐者多矣,何尝因其异形,而便异其名也?夫何俗医,不味诸本草“蝉肚”之语,而亦以姜黄之小者为郁金,独何欤!
元素曰:气味俱厚,纯阴。可浸水染衣。
《袖珍方》治产后血气上冲心痛,郁金烧灰为末,二钱,米醋调灌,苏。
玄胡索
今出茅山西上龙洞种之。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叶如竹叶,高三寸许。根丛生如半夏,色黄。立秋掘取。始生胡地。玄,言其色也;索,言其苗交纽也。后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今呼为延胡索。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破血,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诸血痛血运,暴血冲上,因损下血,煮酒或酒磨服。○除风治气,暖腰膝,散气,治肾气,通经络。○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
玄胡索,宋《开宝》。
修治:以茅山者为胜,炒过,咀片入剂。
好古曰:苦、辛,温,纯阳,浮也,入手足太阴经。
《圣惠方》:治产后秽污不尽,腹满方:延胡索杵为末,和酒服一钱,立止。心痛亦酒服。
草豆蔻
始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候熟采之,暴干。按杨雄《方言》云:凡物盛多曰寇,豆蔻之名,或取此义。豆,象形也。
草豆蔻 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制丹砂。
草豆蔻,《别录》中品。自果品移入此。
修治:以面裹,煻火煨熟,去面用。
好古曰: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
《千金方》: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为末,以木瓜、生姜汤下半钱。
肉豆蔻
始生胡国,胡名迦拘勒。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草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衍义》曰:肉豆蔻,对草豆蔻言之。
肉豆蔻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调中下气,开胃,解酒毒。消皮外络下气。○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研末粥饮服之。○暖脾胃,固大肠。
肉豆蔻,宋《开宝》。肉油色者佳。
修治:面裹,于煻火中煨熟,去面用。勿令犯铜。入手足阳明经。
《普济方》:治霍乱吐利,肉豆蔻煨为末,姜汤服一钱。
肉豆蔻 君。
补骨脂
始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阪间多有之,不及蕃舶上来者佳。茎高三四尺,叶似薄荷,花微紫色,实如麻子,圆扁而黑。九月采。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名为补骨脂者,言其功也。
补骨脂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妇人血气堕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腹中冷。○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补骨脂即破故纸。
修治:酒浸一宿,漉出,日干,炒用。一法:以盐同炒过,日干用。
日华子云:南蕃者色赤,广南者色绿。
破故纸,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于唐郑相国。自叙云:予为南海节度,年七十有五,越 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衰绝。服乳石补益之药,百端不应。元和七年,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病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首固请,遂服之。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验。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破故纸十两,净择去皮,洗过,捣筛令细,用胡桃瓤三十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搅令匀如饴糖,盛于瓷器中。旦日以暖酒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饮酒人,以暖熟水调亦可,服弥久,则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食芸薹、羊血,余无忌。
《经验方》:治腰疼神妙,用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
《婴童百问》:治小儿遗尿,破故纸炒为末,每夜热汤服五分。
缩砂密
始生西海及西戎波斯国,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近根处,五六月成实,五七十枚作一穗,状似白豆蔻,壳有粟文、细刺,黄赤色。壳内细子一团,八隔 ,可四十余粒,如黍米大,微黑色。八月采。此物实在根下,皮紧厚缩皱,仁类砂粒,密藏壳内,故名缩砂蔤也,俗呼砂仁。
气味:辛,温涩,无毒。
主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虚痛下气。○主冷气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肝肾。○上气欬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一切气,霍乱转筋,能起酒香味。○和中行气,止痛安胎。○治脾胃气结滞不散。○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臭浮热,化钢铁骨哽。
缩砂密,宋《开宝》。
修治:去壳取仁,慢火炒熟,杵碎入药。煮酒及调食味多用。
珣曰:得诃子、豆蔻、白芜荑、鳖甲良。
阳也,浮也。入手足太阴、足少阴七经。
孙尚药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痛不可忍者,缩砂密不计多少,熨斗内盛,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胎动处极热,即胎已安,神效。
缩砂密 君。
蓬莪荗
始生西戎及广南诸州,今江浙或有之。三月生苗在田野中,其茎如钱大,高二三尺。叶青白色,长一二尺,大五寸已来,颇类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黄色,头微紫,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鸡鸭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干用。一名蓬药,俗呼蓬术,亦呼莪术。荗音述。
气味:苦、辛,无毒。
主治:心痛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饮食不消,酒研服之。又疗妇人血气,丈夫奔豚。○破痃癖冷气,以酒醋磨服。○治一切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损折痛下血,及内损恶血。○通肝经聚血。
得醋良。
蓬莪荗,宋《开宝》。九月采根。
修治:以醋炒,或煮熟用。取其引入血分也。颂曰:此物坚硬难捣治,用时热灰火中煨令透,乘热捣之,即碎如粉。
《保幼大全》:治初生儿吐乳不止,蓬莪荗少许,盐一绿豆大,以乳一合,煎三五沸,去滓,入牛黄两粟大,服之甚效也。
白前
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苗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亦有似柳,或似芫花苗者,并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色,长于白微。苗生于白微之前,故名白前。
白前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胸胁逆气,欬嗽上气,呼吸欲绝。主一切气,肺气烦闷,贲豚肾气。降气下痰。
白前,《别录》中品。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修治:白前,先用甘草水浸一伏时后,漉出,去头须了,焙干任用。
《本草蒙筌》曰:似牛膝粗长,坚直易折者,白前也;似牛膝,短小柔软能弯者,白微也。以此别之,不致差误。
白药
始出原州,今蘷、施、江西、岭南亦有之。三月生苗,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长似壶卢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九月采根。以水洗,切碎暴干。色白堪为治马肺热之药,故名白药,俗呼白药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金疮生肌。○消肿毒喉痹,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治喉中热塞不通,咽中常痛肿。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干末傅之。能止血、痛。
白药,《唐本草》。即白药子,今治马用最多。市卖者皆片子,类天花粉,坚实而小。九月枝折,采根日干。
荭草
即水红也。生水傍,今所在下湿地皆有之。似蓼而叶大,赤白色,高丈余,花作穗,红色,故名荭草。《诗》云“隰有游龙”是也。
实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
花:散血,消积止痛。
荭草,《别录》中品。
陈藏器云:作汤,浸水气恶疮肿佳。《唐本》注云:有毛,花红白,除恶疮肿、脚气,煮浓汁渍之多差。
修治:子或炒、或为末,随方。甚不可用蓼实。
莎草根
即香附子也。生田野。交州者大如枣,近道者如杏仁许。茎叶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而香,故名香附子。今近道生者,苗叶如薤而瘦,根如箸头大;二月、八月采根。《本草纲目》云: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其草可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从草从沙。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云:魏文帝遣史于吴求雀头香,即此。其叶似三棱及巴戟而生下湿地,故《图经》一名水三棱,一名水巴戟。《金光明经》谓之日萃哆。《记事珠》谓之抱灵居士。
根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治心腹中客热,膀胱间连胁下气妨,常日忧愁不乐,心松少气。○治一切气,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气。○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 痞满,胕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苗及花 主治:丈夫心肺中虚风及客热,膀胱连胁下时有气妨,皮肤瘙痒瘾疹,饮食不多,日渐瘦,常有忧愁,心松少气等证。并收苗花二十余斤,剉细,以水二石五斗,煮一石五斗,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痒即止。四时常用,瘾疹永除。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
莎草,《别录》中品。凡采得莎草根,阴干,于石臼中捣之,切忌铁器。
修治:莎草根,或生或炒,或酒或醋、盐水、姜汁、童便浸,诸法各从本方。
气厚于味,阳中之阴,血中之气药也。
《经验方》:治酒肿虚肿,香附子捣净,米醋煮干,焙研为末,米醋糊丸服。久之败水从小便出,神效。
《袖珍方》:治蜈蚣咬伤,嚼香附涂之,立效。
荜澄茄
始生佛誓国,今广州亦有之。春夏生叶,青滑可爱;结实似梧桐子及蔓荆子微大;八月、九月采之。一名毗陵茄子,皆番语也。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能染发及香身。○治一切冷气,痰澼,并霍乱吐泻,肚腹痛,肾气膀胱冷,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珣曰:胡椒生南国。向阴者为澄茄,向阳者为胡椒。按《广志》云:生诸海国,嫩胡椒也。青时就树采摘造之。柄粗而蒂圆。
修治:去柄酒浸,晒干杵碎用。
《寿域神方》: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 之,治噎食不纳,效。
胡椒
始出摩伽陁国,呼为昧履支,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其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形似汉椒,至辛辣,故得椒名。胡椒色深多皱,澄茄色浅皱少。
胡椒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下食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调五脏,壮肾气,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蕈毒。去胃寒吐水,大肠寒滑。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胡椒,《唐本草》木部移入此。色黑皮皱,味辣。六月采。今食料用胡椒。
辛热。纯阳,走气助火,昏目发疮,多食损肺伤脾,令人吐血。
孟诜《食疗》:治心腹冷痛,胡椒三七枚,清酒吞之。或云一岁一粒。
胡黄连
始生胡国,呼为割孤露泽,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初生似芦,干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收采。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胡黄连。
胡黄连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补肝胆,明目。治骨蒸劳热、三消,五心烦热。妇人胎蒸虚惊,冷热泄痢,五痔,厚肠胃,益颜色。浸人乳汁,点目甚良。治久痢成疳,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伤寒欬嗽,温疟,理腰肾,去阴汗。去果子积。
胡黄连,宋《开宝》。折之尘出如烟者真,肉似鸜鹆眼者良。皮黄白,亦有苍黑者,肉有白点类梅花。
恶菊花、玄参、白鲜皮;解巴豆之毒。
《济急仙方》:治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涂手足心即愈。
鳢肠
即莲子草也。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苗似旋覆,开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俗谓之旱莲草。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鳢肠。
鳢肠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汁涂发眉,生速而繁。○乌髭发,益肾阴。止血排脓,通小肠,傅一切疮并蚕瘑。○膏点鼻中,添脑。
旱莲草,《唐本草》。
六月采,拣青嫩无泥土者,不用洗,摘去黄叶用。
使君子
始生交、广等州,今岭南州郡皆有之。生田野中及水岸。其叶青,如两指头,长二寸,其茎作藤如手指。三月生花,淡红色,久乃深红,有五瓣。七八月结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亦似诃梨勒而轻。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
使君子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使君子亦治小儿头面、阴囊虚肿,用仁五钱,蜜五钱,炙尽,为末,每食后米汤服一钱。
修治:去壳取仁。然仁绝小难得,今医家或兼用壳。
白豆蔻
始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朶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壳内子如豆,一团三四十粒,似草豆蔻,故名白豆蔻。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白豆蔻,宋《开宝》。
修治:去壳取仁,炒用。
味薄气厚,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