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
生江南及南山川谷,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茎间。夏月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黄熟。大者如杯,包中有瓣,瓣中有核也。入药用皮,去白者名橘红,久藏者名陈皮。《本草纲目》曰:橘从矞,音鹬,谐声也。又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橘之从矞,又取此义也。
橘实 气味:甘、酸,温,无毒。
主治:甘者润肺,酸者聚痰。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
黄橘皮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止呕逆,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去寸白虫。○清痰涎,治上气欬嗽,开胃,主气痢,破癥瘕痃癖。○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
橘,《本经》上品。黄橘皮:《汤液本草》名红皮,《食疗本草》名陈皮。凡果木树生虫,杉木钉钉孔中,绝。橘藏绿豆中不坏,橙、柑亦然。橘皮入食料,解鱼腥毒。
时珍曰: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则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则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别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然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悬绝矣。凡橘皮入药,和中理胃则留白;下气消痰则去白。其说出于《圣济经》。去白者,以白汤入盐,洗润令透,刮去筋膜,晒干用。
《百一选方》:治男妇霍乱吐泻,但有一点胃气存者,服之回生:广陈皮去白五钱,真藿香五钱,水二盏,煎一盏,服之愈。
橘核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炒研,每温酒服一钱,或酒煎服之。治酒齄风鼻赤,炒研,每服一钱,胡桃肉一个,擂酒服,以知为度。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效。
时珍曰:橘核须以新瓦焙香,去壳取仁,研碎入药。
青皮
乃橘之未成熟,落之,头破裂,状如莲瓣。其气芳烈,皮薄而光,纯青色,故名青皮。《本经》载名青橘皮。
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本经》上品。
青皮头破裂者,俗呼四花青皮,凡用以此为胜。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辨。入药以汤浸去穰,切片醋拌,瓦炒过用。
杲曰:黄橘皮气薄味厚,阳中之阴也,可升可降,为脾肺二经气分药。
元素曰:青橘皮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阴经。治肝胆之病。
藕实
始生汝南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其叶名荷。《尔雅》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蓞,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邢昺云: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按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义,故谓之荷。蔤乃嫩蒻,如竹之行鞭者。节生二茎,一为叶,一为花,尽头乃生藕,为花、叶、根、实之本。显仁藏用,功成不居,可谓退藏于密矣,故谓之蔤。花叶偶生,故根谓之藕。或云:藕善耕泥,故字从耦。耦者,耕也。茄音加,加于蔤上也。蕸音遐,远于蔤也。菡蓞,函合未发之意。芙蓉,敷布容艳之意。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菂者,的也,子在房中,点点如的也。的乃凡物点注之名。薏犹意也,含苦在内也。古诗云:“食子心无弃,苦心生意存。”是矣。
藕实 俗呼莲肉。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主五脏不足,伤中,益十二经脉血气。○止渴去热,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多食令人欢喜。○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捣碎和米作粥饭食,轻身益气,令人强健。○安靖上下君相火邪。
藕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热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欢。○止怒止泄,消食解酒毒,及病后干渴。○捣汁服,止闷除烦开胃,治霍乱,破产后血闷,捣膏,罯金疮并折伤,止暴痛。蒸煮食之,大能开胃。○生食治霍乱后虚渴。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汁解射罔毒、蟹毒。捣浸澄粉服食,轻身益年。
藕蔤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生食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解酒食毒。解烦毒,下瘀血。○功与藕同。
藕节 气味:涩,平,无毒。
主治: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消瘀血,解热毒,产后血闷,和地黄研汁,入热酒、小便饮。○能止欬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莲薏,即莲子中青心也,一名苦薏。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血渴,产后渴,生研末,米饮服二钱,立愈。○止霍乱。○清心去热。
莲花 气味:苦、甘,温,无毒。
主治:镇心益色,驻颜轻身。
莲房 气味:苦涩,温,无毒。
主治:破血。○治血胀腹痛,及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解野菌毒。○止血崩,下血溺血。
莲蕊须 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
荷叶蒂 名荷鼻,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止渴,落胞破血,治产后口干,心肺燥烦。○治血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荷鼻安胎,去恶血,留好血,止血痢,杀菌蕈毒,并煮水服。○生发元气,助脾胃,涩精滑,散瘀血,消水肿、痈肿,发痘疮,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产后恶血,损伤败血。
藕实,俗呼莲肉。莲薏,一名苦薏。莲房俗呼莲蓬壳。莲蕊须一名佛座须。荷叶俗呼莲叶。藕实即莲子。八、九月采黑色坚实者,剥去黑壳,谓之莲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生食甚佳。入药蒸熟,去心,或晒或焙干用。
石莲子
生水中。其子中肉黄白色,心内空无青芽,嚼之味极苦;壳光黑坚硬如石,故名石莲。别是一种莲子 也。
石莲肉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治久痢噤口,炒为末,陈仓米饮调服二钱,便思饮食,甚妙。加入香莲丸尤妙。脾泻肠滑,哕逆不止,用六枚,炒赤黄色,研末,冷熟水半盏和服,便止。
石莲子 新增。入水必沉。煎盐卤能浮之。
石莲子,不知出何处。壳光黑坚石,两头停,有有节者,无节者更黑,味极苦。此物经百年不坏。
大枣
干枣也。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之。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白花,色微青,结实生青熟红。八月采取,晒干。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肥大甘美者为良,故曰大枣。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并朿。朿音刺。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大枣,此即晒干大枣也。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主百药。久服轻身延年。○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久服不饥神仙。○润心肺止嗽,补五劳,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小儿患秋痢,与蛀枣食之良。○杀乌头、附子、天雄毒。和阴阳,调荣卫,生津液。
生枣 气味: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羸瘦者不可食。
生枣《本经》上品。气味俱厚,阳也。
叶 气味:甘,温,微毒。
主治:覆麻黄能出汗。和葛粉揩热疿疮良。治小儿壮热,煎汤浴之。
三岁陈核中仁,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气。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匿/虫〗人不宜啖枣。小儿不宜食之。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百一选方》:治食椒闭气,京枣食之即解。
葡萄
始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极长大,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间。花极细而黄白色。其实有紫、白二色,而形圆、锐亦二种。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酿酒。人酣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作蒲桃。
实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除肠间水,调中治淋。○时气痘疮不出,食之,或研酒饮,甚效。○胎上冲心,煎作汤,饮之即下。
葡萄,《本经》上品。
诜曰:甘、酸,温。多食令人卒烦闷,眼暗。
银杏
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三棱为雄,二棱为雌。其仁嫩绿色,久则黄。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实一名鸭脚子,因叶形似鸭脚也。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子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呼白果。
核仁 气味:甘、苦,平、涩,无毒。
主治:生食引疳解酒,熟食益人。○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齄疱䵟[ 〖黑曾〗皴皱,及疥癣疳〖匿/虫〗,阴虱。
白果,新增。
银杏,宋初始著名,而修本草者不载,近时方药亦时用之。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秽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敛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愦。故《物类相感志》云: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个者死。又云:昔有饥者,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也。
治小便频数方: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则止。
栗
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高二三丈,叶极类栎。花青黄色,实有莍猬自彚,大者如拳,中子三四;小者若桃李,中子一二。熟则鏬拆子出。栗,说文作〖肉/木〗,从肉,音条,象花实下垂之状也。梵书名笃迦。
栗,《别录》上品。
实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食治腰脚不遂。○疗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涂之有效。
栗壳 主治:反胃消渴,泻血,煮汁饮之。又治鼻衄不止。
栗楔 主治:筋骨风痛。○治血尤效。○每日生食七枚,破冷痃癖。又生嚼罯恶刺,出箭头,傅瘰疬,肿毒痛。
毛球 主治:煮汁洗火丹毒肿。
宗奭曰:栗欲干收,莫如曝之;欲生收,莫如润沙藏之,至夏初尚如新也。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生虫。
思邈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弘景曰: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若服饵则宜蒸曝之。
《医说》:治马咬成疮,独颗栗子,烧研傅之。
鸡头实
始生雷泽池泽,今处处有之。生水中,叶大如荷,皱而有刺,俗谓之鸡头盘。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古今注》谓之雁头。韩退之谓之鸿头。《本草纲目》曰鸡头实,可济俭歉,故一名芡实。徐、青、淮、泗谓之芡子。《庄子》谓之鸡雍。《管子》谓之卯蓤。其茎〖艹/耿〗嫩者名蒍〖艹/耿〗,人采以为菜茹,亦名䓈菜。
仁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䓈菜 鸡头茎也。气味:咸、甘、平,无毒。
主治:止消渴,除虚热。
鸡头实,《本经》上品。子仁外青,皮如猬,花苞顶如鸡喙,内子如珠,壳内有白米,赤皮。
修治:鸡头实,诜曰:凡用蒸熟裂,日晒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时珍曰:新者煮食良。入涩精药连壳用。
梅实
始生汉中川谷,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按陆机《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随便结实。采青者,盐淹、曝干为白梅;采半黄者,以烟熏蒸黑,为乌梅。惟白梅、乌梅可入药。李时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而梅字亦从某也。
白梅 修治: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生霜。一名盐梅,一名霜梅。
气味:酸、咸、平,无毒。
主治:和药点痣,蚀恶肉。刺在肉中者,嚼傅之即出。治刀箭伤,止血,研傅之。乳痈肿毒,杵烂贴之佳。除痰。
乌梅 修治:取青梅蓝盛,于突上熏黑用,去核,微炒之。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
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去痹,利筋脉,止下利,好唾口干。○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祛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梅实,《本经》中品。《别录》曰:五月采实,火干。
杲曰:寒,忌猪肉。弘景曰: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
大明曰:梅多食则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齼者,嚼胡桃肉以解之。
《物类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之则不酸,亦不软牙。
《圣济总录》:治下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
木瓜
山阴兰亭尤多,今处处有之,而宣城者尤佳。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如瓜而小。按《尔雅》云:楙,木瓜。郭璞注云:木实如小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或云:木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楙从林、矛,谐声也。
实 气味:酸,温,无毒。
主治:湿痹脚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治脚气冲心,取嫩者一颗,去子煎服佳。强筋骨,下冷气,止呕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调荣卫,助谷气。○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满。○治水肿,冷热痢,心腹痛。
木瓜,《别录》中品。
木瓜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食之益人。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食之伤气。
修治:木瓜,勿犯铁器,以铜刀削去硬皮并子,切片晒干用。
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阴血分。气脱能收,气滞能和。
陶隐居曰: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书上作木瓜字皆愈。盖梅望之而蠲渴,楙书之而缓筋。理有相感,不可得而详也。
《圣惠方》:治霍乱腹痛,木瓜五钱,桑叶三片,枣肉一枚,水煎服效。
柹
其树高大,叶圆有尖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红色。《本草纲目》云:柹从〖柹-木〗,音滓,谐声也。《说文》曰:赤实果也。《事类合璧》云:朱果也,俗呼为柿。
白柹 柹霜
白柹即干柿生霜者。其法:用大柹去皮,捻扁,日晒夜露,纳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柿饼。其霜谓之柿霜。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厚肠,建脾胃气。○开胃涩肠,消痰止渴,治吐血,润心肺,疗肺痿心热欬嗽,润声喉,杀虫。温补。多食去面䵟。○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霜: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
柿大者如碟,八棱而扁。其次如拳,小者如鸭子、鸡子、牛心、鹿心之状。皆以核少者为佳。生柿置器中自红者,谓之烘柿。日干者谓之白柿。火干者谓之乌柿。水浸藏者谓之醂柿。
生柿性冷。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同酒食,令人易醉或心痛欲死。
柹,《别录》中品。
柿蒂 气味:涩,平,无毒。
主治:欬逆哕气,煮汁服。
《尔雅翼》云:俗传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蠧,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滑,可以临书也。
王璆《百一选方》云:一人食蟹,多食红柿,至夜大吐,继之以血昏不省事。一道者曰:惟木香可解。乃磨汁灌之,渐醒而愈。
枇杷
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如驴耳,背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成实作梂生,大如樟丸。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小栗,黄褐色。四月采叶,暴干用。宗奭曰:其叶形似琵琶,故名。
实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
叶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卒啘不止,下气,煮汁服。○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木白皮 主治: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
《别录》中品。使。
修治:枇杷叶以水润,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欬不已。或以粟秆作刷刷之,尤易洁净。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
实,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黄疾。
庞安常方:治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用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药二升,徐徐服之。
气薄味厚,阳中之阴。
荔枝
生岭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兴化军及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中第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扶南记》云: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耳。按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而春荣,实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霜,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故李时珍《本草纲目》名离枝。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
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渴,头重心燥,背膊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治瘰疬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
核 气味:甘,温,涩,无毒。
主治: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调服。治㿗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壳 主治: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
治疝气㿗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痛时空心酒服九丸,不过三服,甚效。
荔枝,宋《开宝》。
龙眼
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开细白花。七月实熟,壳青黄色,文作鳞甲,形圆大如弹丸,核若木梡子,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其甘如蜜。实极繁,每枝二三十颗,作穗如蒲桃。《别录》名龙眼。《吴普》名龙目,俗呼圆眼,象形也。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开宝》名为亚荔枝。
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开胃益脾,补虚长智。
核 主治:胡臭。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劳伤心脾有归脾汤,取其甘味归脾,能益人智之义。
龙眼,《别录》中品。
恭曰:甘、酸,温。李廷飞曰:生者沸汤瀹过食,不动脾。肉浸白酒饮。
甘蔗
今川、广、湖南北、二浙、江东西皆有。畦种丛生,茎似竹而内实,大者围数寸,长六七尺,根节密,以渐而疏。抽叶如芦叶而大,长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过春,充果食。按《野史》云:吕惠卿言:凡草皆正生嫡出,惟蔗侧种,根上庶出,故字从庶也。嵇含作竿蔗,谓其茎如竹竿也。
蔗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利大小肠。○止呕哕反胃,宽胸膈。
《别录》中品。
诜曰:蔗共酒食发痰。瑞曰:多食发虚热,动衄血。《相感志》云:同榧子食,则渣软。
紫沙糖 系蔗汁过樟木槽,取而煎成者,俗呼黑沙糖。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渴。○润心肺、大小肠热,解酒毒。腊月瓶封,窖粪坑中,患天行热狂者,绞汁服甚良。○和中助脾,缓肝气。
诜曰:性温,多服令人心痛,生长虫,消肌肉,损齿发疳〖匿/虫〗。与鲫鱼同食生疳虫;与葵同食生流澼;与笋同食,不消成癥,身重不能行。
白沙糖 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凝作饼块、色白者。气味:甘,寒,冷利,无毒。
主治:心腹热胀,口干渴。○治目中热膜,明目。和枣肉、巨胜末为丸,噙之润肺气,助五脏,生津。○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桃
生太山,今处处有之,汴东、陕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药当以一生者为佳。七月取核破之,取仁阴干。《医学入门》曰:桃,逃也,能令鬼邪逃遁,故谓之桃。
实 气味:辛、酸、甘,热,微毒。多食令人有热。
主治:作脯食,益颜色。○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冬桃食之,解劳热。
核仁 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止欬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心腹痛。○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畜血。○杀三虫,又每夜嚼一枚,和蜜涂手面良。○主血滞风痹,骨蒸,温疟寒热,鬼疰疼痛,产后血病。
《本经》下品。使。
修治:时珍曰: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双仁者不可用。香附为之使。
杲曰:桃仁苦重于甘,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血分药也。桃仁比杏仁大而扁。
《梅师方》:治诸虫入耳,取桃叶熟挼塞两耳,出;或作枕枕之。
桃枭 系桃实着树,经冬不落者。正月采之。中实者良。一名桃奴。
气味:苦,微温,有小毒。
主治:杀精魅五毒不祥,疗中恶腹痛。治肺气腰痛,破血。疗心痛,酒磨暖服之。○主吐血诸药不效,烧存性,研末,米汤调服有验。
杏
种出济南郡之分流山,今处处有之,以东来者为胜。叶圆有尖,二月开红花,结实熟最早耳。而有沙者为沙杏,黄而带酢者为梅杏,青而带黄者为柰杏,扁而青黄者为木杏,圆大而黄赭色者为金杏。五月采,破核去双仁者。李时珍曰: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
实 气味:酸,热,有小毒。生食多伤筋骨。
主治:曝脯食,止渴,去冷热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
核仁 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
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满痛,杀狗毒。○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脚气,欬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和酪作汤,润声气。○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通便闭。
杏仁,《别录》下品。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
叶 主治:人卒肿,满身面洪大,煮浓汁,热渍,亦少少服之。
枝 主治:治堕伤,取一握,水一升,煮半升,入黄酒三合,和匀分服,大效。
得火良。恶黄芩、黄耆、葛根;畏蘘草。
修治:杏仁,以汤浸去皮尖,炒黄用。 或以面麸炒过用。
杏仁比桃仁小而饱满;
《保寿堂》方:治血崩不止,诸药不效,服此立止,用甜杏仁上黄皮,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服。
安石榴
本生西域,今处处有之。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作丛。种极易息,折其条盘土中便生也。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实有甜、苦、酸三种。甘者可食,酸者入药。《医学入门》曰:榴,留也。其性留滞,恋膈生痰。《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
甜石榴 气味:甘、酸,温、涩,无毒。多食损人肺。
主治:咽喉燥渴。能理乳石毒。制三尸虫。
酸石榴 气味:酸,温、涩,无毒。
主治: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止泻痢、崩中带下。
酸石榴皮 主治:止下痢,漏精。○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取汁点目,止泪下。○煎服下蛔虫。○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酸石榴东行根 主治:蛔虫,寸白。青者入染须用。○治口齿病,止涩泻痢带下,功同皮同。
安石榴,《别录》下品。诜曰: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食之。
修治:榴皮叶根勿犯铁,并不计干湿,皆以浆水浸一夜,取出用,其水如墨汁也。
《肘后方》:治赤白痢疾,用酸石榴皮烧存性,为末,每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效乃止。
松子
出辽东及云南。其树与中土松树同,惟五叶一丛者,球内结子,大如巴豆,而有三棱一头尖尔。世当果食,咸呼为海松子。又呼为新罗松子。
仁 气味:甘,小温,无毒。
主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润肺,治燥结欬嗽。同柏子仁治虚秘。
松子,宋《开宝》。
《列仙传》云:偓佺,采药公也,好食松子,体毛数寸,能飞行逐走马。以松子遗尧,尧不受。时受食者皆三百岁。
梨
今处处皆有,而种类殊别。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于乳梨,其香过之。医家相承,二者为胜。其余消梨、水梨、鹿梨、紫花梨、赤梨、桑梨、青梨、香水梨、棠梨、茅梨、御儿梨之类,并不入药。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实 气味:甘、微酸,寒,无毒。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乳妇尤不可食。
主治:热嗽,止渴。切片贴火伤,止痛不烂。○治客热,中风不语。治伤寒热发,解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作浆,吐风痰。○卒暗风不语者,生捣汁频服。胸中痞塞热结者,宜多食之。○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叶 主治:霍乱吐利不止,煮汁服。作煎治风。○治小儿寒疝。○捣汁服,解中菌毒。
《别录》云: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梨,《别录》下品。
《物类相感志》言: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种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
按《类编》云:一士人状若有疾,厌厌无聊,往谒杨吉老诊之。杨曰:君热证已极,气血消烁,此去三年,当以疽死。士人不乐而去。间茅山有道士,医术通神而不欲自鸣。乃衣仆衣,诣山拜之,愿执薪水之役。道士留置弟子中。久之,以实白道士。诊之,笑曰: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颗。如生梨已尽,则取干者泡汤,食滓饮汁,疾当自平。士人如其戒,经一岁,复见吉老。见其颜貌腴泽,脉息和平,惊曰:君必遇异人,不然,岂有痊理?士人备告吉老。吉老具衣冠,望茅山设拜,自咎其学之未至。此与《琐言》之说仿佛。观夫士人,则梨之功岂小补哉?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亦不能去病也。
郁李仁
山谷俱有。子如樱桃许大,红黄色。六月采实,碎核取仁。《尔雅翼》云:李乃木之子者,故字从木子。窃谓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独李称木子耶?按《素问》言: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也。则李于五果属木,故得专称尔。郁,盛貌。《诗》所谓“棠棣之华”即此也。
仁 气味:酸、苦,平,无毒。
主治:活血润燥,滑大肠,利小便。泄五脏,膀胱急痛,宣腰膝冷脓。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消食下气,破癖气。治卒心痛及肠中结气,关格不通。
增。臣。
修治:郁李仁,汤泡去皮尖,研膏用。降也,阴中阳也。
郁李处处有之。成株叶尖,亦有作锯齿者。结实熟红,味甘堪啖。
胡桃
树高丈许,春初生叶,长四五寸,两两相对。三月开花如栗花,穗苍黄色。结实至秋如青桃。此种原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胡桃,一名羌桃。沤烂青皮肉,取核为果,故俗呼核桃。
核仁 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捣和胡粉,拔白须发,内孔中,则生黑发。烧存性,和松脂研,傅瘰疬疮。○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骨肉细腻。○治损伤,石淋,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
胡桃,宋《开宝》。
油胡桃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杀虫攻毒,治痈肿,疠风疥癣,杨梅、白秃诸疮。润须发。
颂曰:性热,多食生痰,动肾火。
戏术:嚼钱如粉:预置胡桃肉一块口内,将铜钱嚼之即碎。
误吞铜钱,多食胡桃自化出也。胡桃、铜钱共嚼成粉可证矣。
槟榔
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似桂枝,叶生木颠,大如楯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迭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肉满壳中,色正白。苏恭言:其肉易烂,不经数日。今入北货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干,始可久留也。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蒳子。雷氏言:尖长而有紫文者名槟,圆大而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槟力小。今医家亦不细分,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尔。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生食,其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甘美也。《本草纲目》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嵇含《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
槟榔子 气味:苦、辛、涩,温,无毒。
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寸白。○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傅疮生肌肉,止痛。烧灰,傅口吻白疮。○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治泻痢后重,心胀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槟榔,《别录》中品。自木部移入此。
修治:槟榔,拣存坐稳正,心坚有锦文者,以刀刮去底,细切用。近时亦有火煨焙用者。若用白槟榔,必本境初生。鲜者贩他处,必经煮熏蒸,安得白者耶?
元素曰:味厚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
治口吻生疮,槟榔烧研,入轻粉末傅之良。
槟榔 君。
大腹子
志曰:生南海诸国,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耳。李时珍曰: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所谓猪槟榔是矣。名曰大腹子,象形也。
大腹子 气味:辛、涩,温,无毒。
主治:与槟榔同功。
大腹皮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蛊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用之良。○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下。○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治胎气恶阻胀闷。
大腹子,宋《开宝》。木部移此。
修治:大腹皮,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过,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今惟以酒洗切用。
《直指方》: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
山樝
出山南、申、安、随诸州。树高数尺,叶似香薷。二月开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顶。九月乃熟,味似樝子,故名樝。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一名茅樝、猴樝、鼠樝,俗呼山查。
实 气味:酸,冷,无毒。
主治: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煮汁洗漆疮,多瘥。○治腰痛有效。○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健胃,行结气。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化血块、气块,活血。
震亨曰:山樝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修治:山樝,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山樝核 主治:吞之,化食磨积,治㿗疝。茎叶煮汁,洗漆疮。
根 主消积,治反胃。
山樝,《唐本草》。
《危氏得效方》:治痘疹出不快,干山樝为末,汤点服之,立出红活。
枸橼
生岭南。柑橘、香橼之属也。今闽、广、江西皆有之。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佛手柑。象形也。
枸橼皮穰 气味:辛、酸,无毒。陶弘景曰:性温。
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痰气欬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根叶 主治:同皮。
枸橼实大如盏,生绿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沙糖煎,蜜煎果食。置之几案,可供玩尝。捣蒜罨其蒂上,则香更充溢。
枸橼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柚,而光泽可爱。肉甚厚,色白而松虚。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
《异物志》云:浸汁浣葛纻,胜似酸浆也。枸橼今人呼为佛手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