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葵

始生少室山,今处处有之。古人种为常食,今人种者颇鲜。苗高二三尺,茎及花叶似蜀葵而差小,有紫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内子轻虚如榆荚仁。以秋种,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子,古人多用入药。王祯《农书》云:葵,阳草也。其菜易生,郊野甚多,不拘肥瘠地皆有之。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可防荒俭,可以葅腊,其枯枿可以榜簇,根子可以疗疾,咸无遗弃,诚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资益者也。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按《尔雅翼》云:葵者,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古人采葵,必待露解,一名露葵。其性滑利,今人呼滑菜。

冬葵苗  气味:甘寒,无毒。为百菜主。其心伤人。

主治:脾之菜也。宜脾,利胃气,滑大肠。○宣导积滞。妊妇食之,胎滑易生。○煮汁服,利小肠,治时行黄病。干叶为末,及烧灰服,治金疮出血。○除客热,治恶疮,散脓血,女人带下、小儿热毒、下痢、丹毒并宜食之。○服丹石人宜食。○润燥利窍,功与子同。

根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恶疮,疗淋,利小便,解蜀椒毒。○小儿吞钱不出,煮汁饮之神妙。○治疳疮,出黄汁。

冬葵子  气味:甘、寒,滑,无毒。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疗妇人乳内闭肿痛。○出痈疽头。○下丹石毒。○通大便,消水气,滑胎,治痢。

《本经》上品。《救荒本草》名冬葵菜,古呼葵菜。食须用蒜。又伏硫黄。

冬葵子  臣。阴中之阳。黄芩为之使。

诜曰:葵菜虽冷,若热食之,令人热闷,动风气。四月食之,发宿疾。天行病后食之,令人失明。霜葵生食,动五种留饮吐水。凡服百药,忌食其心,心有毒也。黄背、紫茎者勿食。不合鲤鱼、黍米、鲊食,害人。

王焘外台秘要》云:天行斑疮,须臾遍身皆戴白浆,此恶毒气。永徽四年,此疮自西域东流于海内,但煮葵菜叶,以蒜虀啖之则止。

陈自明《妇人良方》云: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房胀痛,留蓄作痈毒者,用葵菜子炒香、缩砂仁等分为末,热酒服二钱。此药滋气脉,通营卫,行津液,极验。乃上蔡张不愚方也。

胡荽

始生胡地,今处处有之。许氏《说文》作葰,云姜属,可以香口也。故《本草拾遗》名香荽。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一名胡菜。今俗呼为蒝荽。蒝,乃茎叶散布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

根叶  气味:辛,温,微毒。

主治: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补筋脉,令人能食。○治肠风,用热饼裹食甚良。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辟鱼肉毒。

子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消毒能食。蛊毒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煮汁冷服。又以油煎,涂小儿秃疮。

胡荽,宋《嘉祐》。八月下种,晦日尤良。五月收子。

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伏石锺乳。

《经验后方》;治小儿疹痘不快,用胡荽二两,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以物合定,勿食泄气,候冷去滓,微微含喷,从项背至足令遍,勿噀其面。

瓜蒂

始生嵩高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种莳甚多,二三月下种,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开黄花,结瓜六、七月熟,名甜瓜。其瓜有长、尖、团、扁。大或径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或黄、或白。其瓤或黄或白,或赤,未熟谓之苦瓜。去瓜用蒂,约半寸许,曝干入药,俗呼苦丁香。篆文“瓜”字,象实在须蔓之间。王祯曰:大曰瓜,小曰瓞;其子曰〖兼瓜〗,其肉曰瓤,其跗曰环。环,瓜之脱花处也。其疐谓之蒂。蒂,瓜之系蔓处也。诗曰:“绵绵瓜瓞”,即此也。

瓜蒂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疗黄疸。治脑塞热齆,眼昏吐痰。○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癫痫喉痹,头目有湿气。○得麝香、细辛,治鼻不闻香臭。

瓜蒂  使。宋《嘉祐》。

苦瓜去瓤,酱淹食,为菜中佳品。甜瓜,苦瓜之熟者。凡瓜有两鼻两蒂者,杀人。

甜瓜瓤  气味:甘,寒,滑,有小毒。

主治:止渴除烦,利小便,通三焦间壅塞气,治口鼻疮。○暑月食之,永不中暑。

多食瓜作胀者,食盐花即化。

瓜子仁  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止月经太过,研末去油,水调服。炒食,补中益人。

宗奭曰:甜瓜虽解暑气而性冷,消损阳气,多食未有不下痢者。贫下多食。深秋作痢,最为难治。惟以皮蜜浸收之,良。皮亦可作羹。

热病发黄,瓜蒂末大豆许,吹鼻中,轻半日,重一日,流取黄水,愈。

白芥

生太原、河东。叶如芥而白,子粗大如白粱。王祯《农书》云:其气味辛烈,菜中之介然者,食之有刚介之象,故字从介。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一名胡芥,一名蜀芥。

茎叶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归鼻,除肾经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止咳嗽上气,除冷气。主欬逆下气,去头面风。○通肺豁痰,利膈开胃。○安五脏。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傅射工毒。○熨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烧烟及服,辟邪魅。欬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白芥,宋《开宝》。性暖,热病及患痔漏者不可食。

《本草权度》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度。

蒲公英

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中心抽茎,茎端出花,色黄如金钱,如单菊而大。又似金簮头,故《土宿本草》名金簮草。《千金方》作凫公英。《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作鹁鸪英。《本经》作蒲公草。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

苗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乳痈,水肿,煮汁饮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丁肿。○掺牙,乌须发,壮筋骨。○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

蒲公英,《唐本草》。北人呼黄花,苗断之有白汁出。堪生啖,有光叶者,亦有花叶者。

昔日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牙齿,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缘,当珍重之,不可轻泄。用蒲公英一斤,洗净,勿令见天日,晾干,入斗子;解盐一两,香附子五钱,二味为细末,入蒲公英淹一宿,分为二十团,用皮纸三四层裹扎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粪,如法固济,入灶内焙干,乃以武火煅过,红为度。冷定取出,去泥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自效。系积德堂方,名还少丹。

莱菔

生江北,秦、晋最多,今天下通有之。六月下种,其叶如芜青。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高薹,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大如急性子,圆长不等,黄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圆、长二类。按《尔雅》云:葖,芦萉。孙炎注云:紫花菘也,俗呼温松。一名雹突,一名芦菔。颂曰: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按:菘乃菜名,因其耐冬如松,故名松。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陆佃乃言莱菔能制面毒,是莱麦之所服,以菔因服,盖亦就文起意耳。(莱菔,音来北,菔、蔔俱音北。)

气味:辛、甘,温,无毒。

主治: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生捣汁服,止消渴,试大有验。○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利五脏,轻身,令人白净肌细。○消痰止欬,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同羊肉、银鱼煮食,治劳瘦欬嗽。○同猪肉食,益人。生捣服,治噤口痢。○捣汁服,治吐血、衄血,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煮食化痰消导。○杀鱼腥气,治豆腐积。

子  气味:辛、甘,平,无毒。

主治:研汁服,吐风痰;同醋研,消肿毒。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子,入药微炒。

《唐本草》。根叶可生可熟,可酱可醋,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颂曰:莱菔功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惊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莱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啖莱菔。

思邈曰:莱菔,平,不可与地黄同食,令发白,为其涩营卫也。时珍曰:多食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又伏硇砂。

《医说》云:饶州市民李太,常苦鼻衄,遂至危困,医授以方,取萝卜自然汁,和无灰酒饮之,则止。

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疼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俱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

白花菜

三月种之,柔茎延蔓,一枝五叶,大如拇指。秋开小白花,长蕊,结小角长二三寸。其子黑色而细,状如初眠蚕沙,不光泽。菜气羶臭,惟宜盐葅食之。因花色白,故名。

白花菜  气味:苦、辛,微毒。

主治:下气。○煎水洗痔。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疟。

子  人今治癖疾药多用。

白花菜,《食物本草》。气臭。

颖曰:多食动风气,滞脏腑,令人胃中闷满。伤脾。

其荚六七月采,暴晒,以盐、椒揉熟,少晾,安置罐中发过,油醋调食,香美。

蘹香

今交、广,诸番及近郡皆有之。宿根经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北人呼为茴香,声相近也。弘景曰:煮臭肉下少许即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故曰茴香。今人谓之小茴香。

《唐本草》,草部移入此。八、九月采实,形圆有棱,色青黄,气香。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

子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诸痿,霍乱及蛇伤。○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治干湿脚气,肾劳,癞疝阴疼,开胃下气。○补命门不足,暖丹田。

修治:得酒良,炒黄用。入肾经。盐制。

好古曰:阳也,浮也。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茎叶  主治:煮食治卒恶心,腹中不安。○治小肠气,卒肾气冲胁,如刀刺痛,喘息不得,生捣汁一合,投热酒一合,和服。○气味与子同。

《袖珍方》;治胁下刺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神。

《范汪方》:疗恶毒痈肿,或阴卵髀间疼痛,挛急,牵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即杀人者,用茴香苗叶,捣汁一升服之,日三四服。其滓贴肿上,冬用根。此是外国神方,永嘉以来用之,起死回生,神验。

莳萝

生佛誓国。苗、茎、花、实亦类蛇床而簇生,辛香。六、七月采实。《开宝本草》名慈谋勒。李时珍曰:莳萝、慈谋勒,皆番语也。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治肾气,壮筋骨。○主膈气,消食,滋食味。

莳萝类蛇床子而圆小,有棱,气香。今人每呼土茴香为莳萝。

《永类钤方》:治闪挫腰痛,用莳萝碾为细末,无灰酒调服二钱匕。

有冬葱、汉葱、胡葱、茖葱,凡四种。冬葱,夏衰冬盛,茎叶俱软美,分茎栽莳而无子也;汉葱冬枯,其茎实硬而味薄;胡葱茎叶粗短,根若金灯;茖葱生于山谷。入药冬葱最善,气味亦佳。《医学入门》曰:葱,空也,其叶中空,故名葱。一云:葱,青白色也。《尔雅翼》云:西域有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以名焉。

葱茎白  气味:辛,平。叶:温。

根须:平。并无毒。

主治: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伤寒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杀百药毒。根治伤寒头痛。○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止心迷闷。○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治阳明下痢、下血。达表和里,止血。○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肠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伤,制蚯蚓毒。○杀一切鱼、肉毒。

汁  能消玉为水,化五石。

实  俗呼葱子。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明目,补中气不足。○温中益精。

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根曰葱须。

葱,《别录》中品。

元素曰:味辛而甘平,气厚味薄,升也,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宗奭曰:葱主发散,多食昏人神。思邈曰: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生葱同蜜食,作下利。烧葱同蜜食,壅气杀人。

崔氏《纂要》:治卒中恶死,或先病,或平居寝卧,奄忽而死,皆是中恶。急取葱心黄刺入鼻孔中,男左女右,入七八寸,鼻、目血出即苏。又法:用葱针入耳中五寸,以鼻中血出即活也。如无血出,即不可治矣。此扁鹊秘方也。

崔给事顷在泽、潞,与李抱真作判官。李相方以球杖按球子,其军将以杖相格,承势不能止,因伤李相拇指,并爪甲擘裂。遽索金疮药裹之,强坐频索酒,饮至数杯已过量,而面色愈青,忍痛不止。有军吏言,取葱新折者,使入溏灰火,煨熟剥皮,擘开,其间有涕,取傅损处。仍多煨取续,续易热者。凡三易之,面色却赤,斯须云:已不痛。凡十数度易,用热葱并涕裹缠,遂毕席笑语。

蚯蚓化水:葱一枝,将蚯蚓去泥,以盐涂之,内入中化为水。见《食物本草》。

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三四割之,其根不伤。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许慎《说文》曰: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蒙筌》云:久则不乏,故以韭名。字尽因之,亦合九数。《纲目》云:韭之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礼记》谓韭为丰本,言其美在根也。因温补,故《本草拾遗》名草锺乳。因益阳,故《候氏药谱》名起阳草。

韭  气味:辛、微酸,温,涩,无毒。

主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人,可久食。○叶煮鲫鱼鲊食,断卒下痢。根入生发膏用。○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捣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又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数发者;亦涂诸蛇虺、蝎虿、恶虫毒。○煮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痃癖。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煠熟,以盐醋空心吃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又灌初生小儿,吐去恶血,永无诸病。○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噎病,捣汁澄清,和童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韭子  气味:辛、甘,温,无毒:

主治:梦中泄精,溺血。暖腰膝,治鬼交,甚效。○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女人白淫、白带。

韭,《别录》中品。

修治:韭子拣净蒸熟,暴干,簸去黑皮,炒黄用。

宗奭曰: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

热病后十日,食之即发。不可与蜜及牛肉同食。花,食之动风。韭黄,未出粪土,最不益人,食之滞气,盖含抑郁未申之气故也。

孔子曰:“不时不食”,正谓此辈。

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傅之良。

假苏

苏恭曰:即菜中荆芥是也。《别录》名姜芥。始生汉中川泽,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并取花实成穗者,暴干入药。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如苏、如姜、如芥也,今人惟呼荆芥。

茎穗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去邪,除劳渴冷风,出汗,煮汁服之。捣烂醋和,傅丁肿。○单用治恶风贼风,口面㖞斜,遍身痿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气,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助脾胃。○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疼,及阴阳毒,伤寒头痛旋目眩,手足筋急。○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皆可食,并煎茶饮之。以豉汁煎服,治暴伤寒能发汗。○治妇人血风及疮疥为要药。○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堕胎,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癞,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荆芥,《本经》中品。夏末采收。

诜曰:作菜食久,动渴疾,熏人五脏神。反驴肉、无鳞鱼及鳖。

元素曰:辛、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能搜肝气。

《经验方》:治产后中风,荆芥穗子微炒,为末,酒服二钱匕,效。

紫苏也,今处处有之。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嫩时采叶和蔬茹之。八月开紫花,成穗作房。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苍赤。《本草纲目》曰:苏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紫言其色也。《肘后方》名赤苏。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茎叶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除寒热,治一切冷气。○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鱼蟹毒。治蛇犬伤。○以叶生煮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下气,除寒温中。○治上气欬逆,冷气及腰脚中湿气,风结气,研汁煮粥长食,令人肥白身香。○调中,益五脏,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结,消五膈,消痰止嗽,润心肺。○治肺气喘急。○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

紫苏,《别录》中品。

李廷飞曰: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

谈埜翁《试验方》:治颠扑伤损,用紫苏捣傅之,疮口自合。

薄荷

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虀食。近世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痰之要药。故人家多莳之。《本草纲目》曰: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作菝〖菛/可〗。杨雄《甘泉赋》作茇葀。吕忱《安林》作茇䒷。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入药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食性本草》谓之吴菝〖菛/可〗。《本草衍义》谓之南薄荷。

茎叶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作菜久食,却肾气,辟邪毒。除劳气,令人口气香洁。煎汤洗漆疮。○通利关节,发毒汗,去愤气,破血五痢。○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四季宜食。○治中风失音,吐痰。○杵汁服,去心脏风热。○清头目,除风热。○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风瘙瘾疹,捣汁含嗽,去舌胎语涩。挼叶塞鼻止衄。涂蜂螫蛇伤。

薄荷,《唐本草》。

元素曰: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好古曰:手足厥阴气分药也。能搜肝气。

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菵草,鱼之酒也。

昝殷《食医心镜》云: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并宜。盖菜之有益者也。

《明目经验方》: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堇堇菜

生田野中。苗初搨地,嫩叶可作茹。至夏叶间撺葶开紫花,结三瓣角儿,中有子如芥子而小,茶褐色,其角类箭头,故一名箭头草。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傅诸肿毒,止痛散血。

堇堇菜  新增。开紫花,结三棱蒴儿。蒴干裂而子落。

兔儿酸

所在田野皆有之。苗比水荭矮短,茎叶亦类水荭。其茎节密,其叶亦稠,比水荭叶瘦小。可作菜食。根赤黄色,有节。今人呼为穿地鳞。

兔儿酸根  今人接骨药中多用之。

新增。救饥采苗叶,煠熟,以新汲水淘净,油盐调食。

生姜、干姜

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杨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汉州干姜法:以水淹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曝之令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也。今人呼为白干姜,又曰均姜。按许慎《说文》:姜,作〖艹/疆〗,云御湿之菜也。王安石《字说》云: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

生姜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欬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去水气满,疗欬嗽时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和杏仁作煎,下急痛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散烦闷,开胃气。汁作煎服,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破血调中,去冷气。汁解药毒。除壮热,治痰喘胀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狐臭,杀腹内长虫。益脾胃,散风寒。解菌蕈诸物毒。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姜屑和酒服,治偏风。○姜皮主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翳。

干姜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治腰肾中疼,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脉络,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 ,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红,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生姜,《别录》草部中品。今移入此。

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元素曰:辛而甘温,气味俱厚,浮而升,阳也。

修治:干姜,火炮用。

之才曰: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弘景曰:久服少志,伤心气。今人啖辛辣物,惟此最常,故《论语》云:不撤姜食,言可常食,但不可多尔。有病者,是所宜矣。

思邈曰: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孕妇食之,令儿盈指。《晦庵语录》亦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

久患咳噫,连咳四五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煎熟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生姜  使。

《伤寒类要》:治妇人伤寒虽差,未满百日,不可与男交合。为阴阳易之病,必手足拘拳欲死。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可愈,满四日不可疗,宜令服此药:干姜四两为末,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千金方》: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粥饮服二钱,立效。

大蒜也。处处有之。每颗六七瓣,初种一瓣,当年便成独子葫,至明年则复其本矣。其花中有实,亦作葫瓣状而极小,亦可种之。张骞使西域得大蒜,则此物汉始有之。以其自胡中来,故名葫。蒜,小蒜也。处处有之,根苗皆如葫而细小。许氏《说文》谓之荤菜。《尔雅》曰蒚,即此也。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得葫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蒜,字从祘,音蒜,谐声也;又象蒜根之形。

葫  气味: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

主治:归五脏,散痈肿〖匿/虫〗疮,除风邪,杀毒气。○下气,消谷,化肉。○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解温疫,疗劳疟冷风,傅风损冷痛,恶疮、蛇虫、蛊毒、溪毒、沙虱,并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温水捣烂服,治中暑不醒。捣贴足心,止鼻衄。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

蒜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主溪毒。○下气,治蛊毒。傅蛇虫、沙虱疮。○涂丁肿甚良。

葫蒜,《别录》下品。

蒜,大小二种,皆八月下种。春食苗,夏初食薹,五月食根。北人食之最多。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颖曰:多食伤肺、伤脾、伤肝胆,生痰助火,昏神。合蜜食杀人。

叶石林《避暑录》云:一仆暑月驰马,忽仆地欲绝,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土各一握,研烂,以新汲水和之,去滓,抉齿灌之,少顷即苏。相传徐州市门,忽有版书此方,咸以为神仙救人云。

按:李绛《兵部手集方》云:毒疮肿毒,号叫卧眠不得,人不得识别者,取独头蒜两颗,捣烂,麻油和,厚傅疮上,干即易之,屡验。卢垣侍郎肩上疮作,连心痛闷,用此便差。又李仆射患脑痈久不差,用此亦差。又葛洪《肘后方》云:凡背肿,取独蒜横截一分,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蒜百壮,不觉渐消,多灸为善,勿令太热,若觉痛即擎起蒜。焦更换新者,勿损皮肉。洪尝苦小腹下患一大肿,灸之亦差。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记其事云:但是发背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异,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乃知方书无空言者。但人不能以意详审,则不得尽应耳。

处处有之。二月下种,生秧移栽。株高二三尺,叶大如掌。自夏至秋开紫花,五瓣相连,五棱如缕,黄蕊绿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子待九月黄熟时收取。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莲茎之名;今呼茄,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陈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苏。按五代《贻子录》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杜宝拾遗录》云:隋炀帝改茄为昆仑瓜。又王隐君《养生主论》,治疟方用干茄,讳名草鳖甲,盖以鳖甲能治寒热,茄亦能治寒热故尔。

茄子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寒热,五脏劳。治温疟,传尸劳气。醋摩,傅肿毒。○老裂者烧灰,治乳裂。○散血止痛,消肿宽肠。

蒂  烧灰,米饮服二钱,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痔。治口齿〖匿/虫〗疮。生切擦癜风。

花  治金疮牙痛。

茄,宋《开宝》。

根及枯茎叶  主治:冻疮皴裂,煮汤渍之良。

根  饭上蒸过,治瘫痪。

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

李廷飞曰:秋后多食损目。《生生编》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子能伤子宫也。

刘松石《保寿堂方》治卵㿉偏坠,用双蒂茄子悬于房门上,出入用眼视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用双蒂悬门上,每日抱儿视之二三次,钉针于上,十余日消矣。

治癜风,用茄蒂蘸姜汁,调硫黄、白附子末擦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蒂,紫癜用紫蒂,亦各从其类耳。

《海上名方》:治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烧研,涂痛处,立止。

鲍氏方:治牙痛取牙方:用茄科以马尿浸三日,晒干炒为末,每用点牙即落,真妙。

翻白草

《救荒本草》名鸡腿根。《野菜谱》名天藕。高七八寸,叶硬而厚,有鉅齿,背白,似地榆而细长,开黄花;根如指大,长三寸许,皮赤肉白,剥去赤皮,其内白色如鸡肉,生食、煮熟皆宜。《本草纲目》曰:翻白,以叶之形名也;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

根  气味: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肿疮疥。

新增。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天藕。

叶,今人作汤洗疮疥用。叶正面色青,翻面色白。

《濒湖集简方》:治崩中下血,用湖鸡腿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

疔疮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臁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