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今脂麻,黑胡麻、白胡麻、青蘘、胡麻花、麻秸、胡麻油)

巨胜也。苗名青蘘。今处处种之。苗梗如麻,而叶圆锐光泽,嫩时可作蔬。按沈存中《笔谈》云: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蕡。汉使张骞始自胡地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其茎方,故《吴普本草》名方茎。其实类狗虱,故《名医别录》名狗虱。多脂油,故《食疗本草》名油麻。《本草衍义》名脂麻。俗作芝麻,非也。八谷之中,惟此大胜,故《本经》名巨胜。

黑胡麻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润养五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游风、头风,治劳风,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謇。○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浴恶疮、妇人阴疮,大效。

白胡麻  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虚劳,滑肠胃,行风气,通血脉,去头上浮风,润肌肉。食后啖一合,终身勿辍。又与乳母食之,孩子永不生病。客热,可作饮汁服之。生嚼,傅小儿头上诸疮。仙方蒸以辟谷。

青蘘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主伤暑热。作汤沐头,去风,润皮肤,益血色。治崩中血凝注者,生捣一升,热汤绞汁半升服,立愈。○又牛伤热,捣汁灌之立愈。

胡麻花  主治:生秃发,润大肠。人身上生肉丁者,擦之即愈。

麻秸  主烧灰点痣,去恶肉方中用。

胡麻,《本经》上品。今之脂麻,即古之胡麻。

修治:胡麻取乌色者,九蒸九晒,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而人未肯常服,况余药耶?又制方,以水淘去浮者,晒干,以酒拌蒸熟,舂去皮用。

胡麻即脂麻也。有迟早二种,实有黑、白、赤三色。其茎皆方。秋开白花,亦有带紫艳者,节节结角,长者寸许。有四棱、六棱者,房小而子少;七棱、八棱者,房大而子多,皆随土地肥瘠而然。苏恭以四棱为胡麻,八棱为巨胜,正谓其房胜也。胡地所出者肥大,其纹鹊,其色紫黑,取油亦多。故诗云:松下饭胡麻。此乃所食之谷无疑,与白油麻为一物。如川大黄、川当归、上党、人参、齐州半夏之类,不可与他土出者更为二物,盖特以其地之所宜止名也。

其叶有本团而末锐者,有本团而末分三丫,如鸭掌形者。葛洪谓一叶两尖者指此。殊不知乌麻、白麻皆有二种叶也。茎高者三四尺,有一茎独上者,角缠而子少;有开枝四散者,角繁而子多,皆因苗之稀稠而然也。

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角棱分多寡,遂以茺蔚子伪为巨胜,以黄麻子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梁简文帝“劝医文”有云:世误以灰涤菜子为胡麻。则胡麻之讹,其来久矣。惟孟诜谓四棱、八棱为土地肥瘠,寇宗奭据沈存中之说,断然以脂麻为胡麻,足以证诸家之误矣。又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收胡麻法,即今种收脂麻之法,其为一物,尤为可据。

列仙传》云:鲁生女,长乐人,初饵胡麻,渐绝火谷,凡十余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与知故别,入华山,后五十年有识者,逢生女乘白鹿从王母游焉。后还家谢其亲里知故而去。

齐谐记》: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中钊县有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逢一溪,过之。偶遇二女,以刘、阮姓名呼之,如旧识耳。曰:朗等何来晚耶?遂邀之过家,设胡麻饭以延之。故唐诗云: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千金方》乌麻丸:九蒸九晒,研末,枣膏为丸,服之白发返黑。

胡麻油  即脂麻油,俗呼香油。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肿,生秃发。○去头面游风。主天行热闷,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主瘖痖,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傅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砂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甚良。○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治痈疽热病。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

麻蕡(今火麻,火麻仁、麻勃、油、叶)

始生太山川谷。茎如蒿,一枝七叶,或九叶;五、六月开细黄花成穗,随即结实,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其皮作布及履用之。其秸有棱,可为烛心。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子有雌雄,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名苴麻。《尔雅翼》名麻蕡,为汉麻。《本经》名大麻。今人呼为火麻。

火麻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久服肥健,不老神仙。○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下气,去风痹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止。○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畏牡蛎、白微、茯苓。

麻勃  普曰:一名麻花。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一百二十种恶风,黑色,遍身苦痒,逐诸风恶血,治女人经候不通。○治健忘及金疮内漏。

畏牡蛎。入行血药。以䗪 虫为之使。生疔肿忌见。

《本经》上品。七月十五斫倒麻勃,即此。

油  主治:熬黑压油,傅头,治发落不生。煎熟,时时啜之,治硫黄毒发、身热。

叶  捣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傅蝎毒俱效。

麻蕡,时珍曰:此当是麻子连壳者。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五劳七伤。多服令人见鬼狂走。○利五脏,下血寒气,破积,止痹散脓。久服通神明,轻身。

畏牡蛎、白微。

弘景曰:麻子中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千金方》:治赤游丹毒,麻仁捣末,水和傅之。

麻仁  使。

黑大豆(大豆黄卷,淡豆豉)

原生太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夏至前下种,苗高三四尺,叶团有尖。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有大小两种,黑、白、黄、褐、斑数色。黑者名乌豆,俗呼黑豆,可入药用。一名尗。时珍曰:豆、尗皆荚谷之总称也。篆文尗,象荚生附茎下垂之形;豆,象子在荚中之形。《广雅》云: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弘景曰:黑大豆为蘖牙,生五寸长便干之,名大豆黄卷。

黑大豆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煮食,治温毒水肿。○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牛马温毒。○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消肿。○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煮汤饮,去一切热气,治风毒脚气。煮食,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治下痢脐腹痛,止消渴,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蛊毒、百药毒。

大豆黄卷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去黑䵟,润肌肤皮毛。○破妇人恶血。○宜肾。○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腹胀。

淡豆豉  系蒸熟,盫晒。江右每制卖,极多。以淡名者,为其无盐,故淡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

淡豆豉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燥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水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涂阴茎生疮。治疟疾骨蒸,中毒药蛊气,犬咬。下气调中,治伤寒湿毒,发斑呕逆。

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黑大豆  《本经》中品。

陶华:以黑豆入盐煮,时常食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色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诜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以上不畏也。

王氏《农书》云:辟谷之方,见于石刻。水旱虫荒,国家代有。甚则怀金立鹄,易子炊骸。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昔晋惠帝永宁二年,黄门侍郎刘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隐氏,传济饥辟谷仙方,臣家大小七十余口,更不食别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净,蒸三遍,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水浸一宿,蒸二遍,令口开,取仁,各捣为末,和捣作团如拳大,入甑内蒸,从戌至子时,止寅时出甑,午时晒干为末,干服之,以饱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顿得七日不饥,第二顿得四十九日不饥,第三顿三百日不饥,第四顿得二千四百日不饥,更不必服,永不饥也。不问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强壮,容貌红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麻子汤饮之。转更滋润脏腑。若要另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汤冷服,取下药如金色,任吃诸物,并无所损。前知随州朱颂教民用之有验,序其首尾,勒石于汉阳大别山太平兴国寺。

赤小豆

今江淮间多种之。苗高尺余。叶名霍,类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花似豇豆花,淡银褐色,结荚比绿豆荚稍大。入药以粒紧小而色赤者为良。苏恭名赤豆。《广雅》名荅。俗呼红小豆。

赤小豆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捣末同鸡子白,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煮食一顿即愈。和鲤鱼煮食,甚治脚气。○解小麦热毒。煮汁解酒病,解衣粘缀。

《本经》中品。

辟厌疾病:正月元旦面东,以齑水吞赤小豆三七枚,一年无诸疾。又七月立秋日,面西,以井华水吞赤小豆七枚,一秋不犯痢疾。

赤小豆  使。

粟(今谷子,粟米、粟米泔汁、黄粱米、白粱米、青粱米、赤粱米、陈粟米)

出江东及西间,今处处有之。苗叶似茅,种类有青、赤、黄、白、黑诸色,穗有大、小、毛、光不同。粒比黍而圆小。《春秋题辞》云:粟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为粟。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专以粱之细者为粟。今北人呼为谷子,熟舂成细粒,谓之小米。

粟米  气味:咸,微寒,无毒。

主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压丹石。○水煮服,治热腹痛及鼻衄。为粉,和水滤汁,解诸毒,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解小麦毒,发热。○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粟米泔汁  主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酸泔及淀,洗皮肤瘙疥,杀虫。饮之主五痔。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儿疳痢。

粟,《别录》中品。

古呼粟为粱。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

黄粱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和中,止泄。去客风顽痹。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

白粱米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除热益气。○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缓筋骨。凡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姜汁一合,和服之佳。炊饭食之,和中,止消渴。

青粱米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煮粥食之。○健脾,治泄精。

赤粱米  俗呼红谷米。胎动下血,炊饭食之良。

陈粟米  治痢甚,并胃热消渴。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足重不能飞。

普济方》:治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良。

有数种:有米醋、麦醋、曲醋、糠醋、糟醋、饧 醋、桃醋,葡萄、大枣、蘡薁诸杂果醋亦极酸烈,惟米醋陈久者入药良,余止可啖食。古方多用酢字,俗呼苦酒,以其有苦味也。刘熙释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孔子曰:或乞醯焉。即此也。

米醋  气味:酸、苦,温,无毒。

主治:散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消毒。○治产后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下气除烦,治妇人心痛血气,并产后及伤损金疮,出血昏运,杀一切鱼肉菜毒。○磨青木香止卒心痛,血气痛。浸黄檗含之,治口疮。调大黄末,涂肿毒。煎生大黄服,治痃癖甚良。○散瘀血,治黄疸、黄汗。

《纲目》云:酸属木,脾病勿多食酸。酸伤脾,肉䐢而唇揭。

北梦琐言》:一婢抱孩子拥炉,不觉落火炉上,遽以醋泥涂之,至晚不痛,亦无瘢痕。

又一少年,睛中常见一小镜子,俾医工赵卿诊之。与少年期来日以鱼鲙奉候。少年及期赴之,延于内,且从容俟客,进方接。俄而设台子,施一瓯芥醋,更无他味,卿亦未出,迨久候不至,少年饥甚,且闻醋香,不免轻啜之。逡巡竭瓯啜之,觉胸中豁然,眼花不见。卿出云:君食鱼鲙太多,有鱼鳞在胸中,所以眼花。鱼畏芥醋,故借芥醋,欲君因饥以啜之,果愈此疾。烹鲜之会,乃权诈也。

服茯苓、丹参人,不可食醋。

糯米

《本经》载名曰稻米。一名稌。南方水田处多种之。按苏东坡云:稻者,穬谷通名。罗氏亦曰:在谷通谓之稻。《尔雅》云:稌,稻也。郭璞云:沛国呼稌。《周颂》云:丰年多黍多稌。《礼记》云:牛宜稌。《豳风》云:十月获稻。皆是一物也。《说文》云:秔,稻属也。沛国谓稻为糯。《字林》云:糯,粘稻也。秔,不粘稻也。今人呼糯者,如《字林》所说也。《本经》称稻者,如《说文》所说也。稻,从舀,象人在臼上,治稻之义。稌则方言,稻音之转尔。其性粘软,故谓之糯。颖曰:糯米缓筋,令人多睡,其性懦也。宗奭曰:今造酒,糯稻也。北人呼为江米。

糯米  气味:苦,温,无毒。思邈曰:味甘。

主治: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能行荣卫中血积,解芫青、斑蝥毒。○益气止泄。○补中益气,止霍乱后吐逆不止,以一合研水服之。○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作糜一斗食,主消渴。○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米泔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者,顿饮一盏即消。

花  阴干,入揩牙乌须方用。

秆  气味:辛、甘,热,无毒。

主治:黄病如金色,煮汁浸之,仍以谷芒炒黄为末,调服。烧灰,治坠扑伤损。

糯米,《别录》下品。本草专指糯为稻。

颂曰:糯米性寒,作酒则热,糟乃温平。时珍曰: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

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澹寮方》:治劳心吐血,糯米半两,莲子心七枚,为末酒服。

粳米

一名秔。有水旱二种,早、中、晚三收。南方地下涂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早稻;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畲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古者惟下种成畦,故祭祀谓稻为嘉蔬。今人皆拔秧栽插矣。其种不同,俱随土地所宜也。其谷有光、芒,长、短,大、小,其米有赤、白、紫、青、坚、松,其性有温凉寒热,亦因土产形色而异也。入药以晚粳者为良,故曰粳米。粳者,硬也。北人呼为大米,亦呼稻米。孔子曰:“食夫稻”,即此也。

粳米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温中和胃气,长肌肉。○补中,壮筋骨,益肠胃。○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常食干粳饭,令人不噎。

淅二泔  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粳谷奴  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

禾秆  主治:解砒毒,烧灰,新汲水淋汁,滤清,冷服一碗,毒当下出。

粳米,《别录》中品。今人呼粳通谓之稻。十月收者为晚粳。

颖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人尤宜。

诜曰:同马肉食发痼疾。和苍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

《简要济众方》: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独圣散:糯米微炒黄,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出北间,禾属而粘者也。其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大于粟而光滑。有数种,赤者曰虋,曰〖麻/黍〗;白者曰芑;黑者曰秬。一稃二米曰秠。魏子才《六书精蕴》云:黍下从〖忝-二〗,象细粒散垂之形。汜胜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故谓之黍。孔子曰:禾可为酒,禾入水也。然则又以禾入水三字合而为黍。其米北人呼为黄米。

黍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益气补中。○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丹黍米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欬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止烦渴。○下气止欬嗽,退热。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二度愈。

诜曰:醉卧黍穰,令人生厉;人家取其茎穗作提拂扫地,印匠作刷印书。作汤,浴通身水肿。煮汁饮之,解苦瓠毒。和小豆煮汁,下小便。

黍,《别录》中品。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

黍米久食令人多烦热,发故疾,昏五脏,缓筋骨,绝血脉。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虫。

《伤寒类要》:治男子阴易,用丹黍米三两,煮薄酒和饮,发汗即愈。

秫、黍、粳、糯、麦、粟,并可酿造,惟糯米、黍米、面曲造者为良。《饮膳》标题云:酒之清者曰酿,浊者曰盎;厚者曰醇,薄曰醨;重酿曰酎,一宿曰醴;美曰醑,未榨曰醅;红曰醍,绿曰醽,白曰醝。按许氏《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之善恶也。一说酒字,篆文象酒在卣中之状。

酒  气味:苦、甘、辛,大热,无毒。

主治:行药势,杀百邪毒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丹石发动诸病,热饮之甚良。

陶弘景曰: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用,以行其势。人饮多则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博物志》云: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诜曰:久饮伤神损寿,软筋骨,动气痢。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浴冷水成痛痹症。服丹石人饮之,头痛吐热。

藏器曰:凡酒忌诸甜物。酒浆照人无影不可饮;酒合乳饮,令人气结;同牛肉食,令人生虫;酒后卧黍穰,食猪肉,患大风。

中酒毒者,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解之。寒胜热也。

震亨曰:本草止言酒热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振寒战栗可见矣。又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大伤。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皶,或泻痢,或心脾痛,尚可散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疽,或肺痿,或鼓胀,或失明,或哮喘,或劳瘵,或癫痫,或痔漏,为难名之病,非具眼未易处也。可不谨乎?

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痰,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朱子云:以醉为节可也。

时珍曰: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生痰动火,耗血亡精,烂胃腐肠,蒸筋溃髓。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沉湎无度,以醉为常者,轻则致疾,甚则丧国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仪狄,周公所以著酒诰,为世范戒也。

宗奭曰:《战国策》云: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说文》曰:少康造酒。然本草已著酒名,《素问》亦有酒浆,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矣。

惊怖卒死,温酒灌之即醒。

小麦

一名来。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许氏《说文》云: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夊夊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又云:来象其实,夊象其根。《医学入门》云:小,形小也;麦,脉也。以继续谷米,续民命脉。《尔雅》云:麦者,接绝续乏之谷。

小麦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养心气,心病宜食之。○煎汤饮,治暴淋。○熬末服,杀肠中蛔虫。○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伤灼。

浮麦  气味:甘、咸,寒,无毒。

主治: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麦麸  主治:时疾热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罯贴之。○和面作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袋盛,包熨人马冷失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并良。末服止虚汗。

麦面  气味:甘,温,有微毒。

主治: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养气,补不足,助五脏。○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傅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寒食面  灭瘢痕。

蒸饼  打糊,调上焦药为丸,下咽即化。

麦奴  治热烦,天行热毒,解丹石毒。

苗  消酒毒,绞汁饮之。

小麦,《别录》中品。

面筋  解热,和中益气,劳热人宜煮食之。

麦粉  系麸面洗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按《万善堂方》云: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焮热未破者,取效如神:用来年面粉,愈久者愈佳。以锅炒之,初炒如饧,久炒则干,成黄黑色,冷定研末,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顷觉痒,干亦不能动,久则肿毒自消,药力亦尽而脱落。甚妙。此方屡用屡验,药易而功大,济生者宜收藏之。

神曲

按六月六日造者,谓诸神集会此日故也。所用药料,各肖神名。其方用白面一百斤,以象白虎;苍耳草自然汁三升,以象勾陈;野蓼草自然汁四升,以象螣蛇;青蒿自然汁三升,以象青龙;杏仁去皮尖四升,以象玄武;赤小豆煮熟去皮三升,以象朱雀。一如造酒曲法式,用麻叶或楮叶包罨,待生黄衣,晒收之。《本草纲目》曰:麴以米麦包罨而成,故字从麦,从米,从包,省文会意也。刘熙《释名》云:曲,朽也。郁之,使生衣败朽也。

神曲  气味:甘、辛,温,无毒。

主治: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养胃气,治赤白痢。○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疾,其功与曲同。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

元素曰:阳中之阳也,入足阳明经。

修治:神曲须火炒黄,以助上气。陈久者良。

《摘玄方》治食积心痛,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大碗服之。

大麦

一名牟麦。出关中。麦之苗粒,皆大于来,故得大名。说文云:牟,大也,通作麰。孟子曰:“今夫麰麦”,即此也。水浸胀,候生芽,曝干,名麦糵。俗呼为麦芽。

大麦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除热,益气和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燥热。○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久食头发不白。和针砂、没石子等,染发黑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麦芽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消食和中。○破冷气,去心腹胀满。○开胃,止霍乱,除烦闷,消痰饮,破癥结,催生落胎。○补脾胃虚,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消米面诸果食积。

《别录》中品。大麦饲马良。

修治:麦牙,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今惟炒用。

大麦,石蜜为之使;麦牙、豆蔲、缩砂、乌梅、木瓜、芍药、五味子为使。

孙真人方:治麦芒入目,大麦煮汁,洗之即出。

李绛《兵部手集方》:治产后腹胀,不通转气息,坐卧不安,以麦糵一合为末,和酒服,良久通转,神验。此乃供奉辅太初传与崔郎中方也。

饴糖

北人谓之饧。糯米、粳米、黍、粟米、蜀秫米、大麻子、枳椇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糯米作者入药,粟米者次之,余但可食耳。李时珍曰:饴饧用麦糵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按刘熙《释名》云: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餔,《方言》谓之餦餭。陈嘉谟曰:因色紫类琥珀,方中谓之胶饴,干枯名饧。

饴糖  气味:甘,大温,无毒。

主治:补虚乏,止渴去血。○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治唾血,消痰,润肺止嗽。○健脾胃,补中。治吐血。打损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恶血。又伤寒火毒嗽,于蔓菁、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良。○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气。亦用和药。

入太阴经。

凡中满吐逆,秘结,牙〖匿/虫〗、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集异记》云:邢曹进,河朔健将也,为飞矢所中,钳之不动,痛困俟死。忽梦胡僧,令以米汁注之必愈。广询于人无悟者。一日一僧丐食,肖所梦者。叩之,僧云:但以寒食饧点之。如法用之,清凉,顿减酸楚,至夜疮痒,用力一钳而出,旬日而瘥。

老人烦渴,寒食大麦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饧二合,饮之。

薏苡仁

始出交趾,今处处人家种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似蠡实叶而解散,故《本经》名解蠡。又似芑黍之苗,故《别录》名芑实。五、六月开花结实,其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小儿多以线穿如贯珠为戏,故人呼为薏珠子。

薏苡仁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炊饭作面食,主不饥,温气。煮饮止消渴,杀蛔虫。○治肺痿肺气,积脓血,欬嗽涕唾,上气。煎药服,破毒肿。○去干湿脚气,大验。○健脾益胃,补脾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

薏苡仁,《本经》上品。据《千金方》自草部移入此。

修治:取子于甑中蒸,使气馏,曝干,挼之得仁。亦可捻取之,或杵之,取仁色青白者。雷公云:每一两,以糯米一两同炒熟,去糯米用。亦有更以盐汤煮过者。

张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忽患疝疾,重坠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东壁黄土炒过,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

绿豆

处处种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尖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入药以粒小而色鲜者为良。绿以色名也。旧本作菉者,非也。

绿豆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治痘毒,利肿胀。

绿豆粉  气味:甘,凉、平,无毒。

主治:解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肿,及汤火伤灼。○痘疮湿烂,不结痂疕者,干扑之良。○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解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解菰菌、砒毒。

绿豆,宋《开宝》。

绿豆,粒粗而色鲜者,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皮厚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者呼为拔绿,一拔而已。北人用甚广,可作豆粥、豆酒,磨面澄清取粉;以水浸湿,生白芽,又为菜中佳品。牛马之食亦多赖之,真济世之良谷也。

绿豆,皮寒,肉平,宜连皮用。

汴州泾口市民陈公,诵观音甚诚。庆元初出行,攧折一足,忍痛叫菩萨。越三昼夜,梦一僧柱杖持钵,登门问苦。陈曰:不幸折一足,贫,无力访医,只得告佛。僧曰:不用过忧,吾有一方接骨膏,正可治汝。便买绿豆粉,于新铁铫内炒令真紫色,旋汲水调成稀膏,厚傅损处,须敷遍满,贴以白纸,将杉木缚定,其效如神,不必假他剂也。语讫,僧忽不见。陈亦窹,如方修制,用之则愈。

白藊豆

处处有之。人家多种于蓠援间,蔓延而上。叶大如杯,团而有尖,一枝三叶。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荚生花下,有长、团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实更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不同,入药用白者。藊,本作扁,荚形扁也。形象蛾眉,故一名蛾眉豆,俗呼眉豆。

白扁豆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和中下气。○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疗霍乱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白扁豆,《别录》中品。八、九月采收。患冷人勿食。

修治:连皮炒熟入药。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从本方。

白扁豆,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永类方》:治女人服毒药堕胎腹痛者,及服药胎气已伤未堕,或口噤手强,自汗头低,似乎中风,九死一生。医多不识,作风治必死无疑。遇此症者,生白扁豆去皮为末,米饮服方寸匕,浓煎汁饮亦可。

事林广记》:治中六畜肉毒者,白扁豆烧存性,研末水服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