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䈽(竹叶、根;淡竹叶、竹沥、竹茹、苦竹叶、竹根鞭、笋、天竺黄、竹黄)

处处有之。其类甚多,入药者惟三种,人多不能别。谨按《竹谱》:䈽竹坚而节促,体圆而质劲,皮白如霜,即水白竹也;淡竹似篁而茂,即甘竹也;苦竹有白有紫。李时珍《纲目》云:竹字象形。许慎《说文》云:竹,冬生草也。故字从倒草。

䈽竹叶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欬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烦热风痉,喉痹呕吐。

根  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消毒。主风痉。

淡竹叶  气味:辛,平,大寒,无毒。

主治:胸中痰热,欬逆上气。○治吐血热毒,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止惊悸,温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痫天吊。○喉痹,鬼疰恶气,烦热,杀小虫。○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

竹沥  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竹茹  微寒。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苦竹叶  气味:苦冷,无毒。

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疗中风瘖痖。○杀虫,治诸疮疥癣。

竹根鞭  喜行东南。宜死猫;畏皂刺、油麻。

笋  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气。宜食。

草中一种,茎如铁线而长,叶小如竹。一种茎青而短,叶大如竹,俗皆呼淡竹叶,利小水,治喉痹等证立效。

《肘后方》:治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服尽剂而愈。

天竺黄  志曰:生天竺国。大明曰:此是南海边竹内尖沙结成者。宗奭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著竹成片者,故名竹黄。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本经》作天竺者,非矣。

竹黄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滋养五脏。治中风痰坠,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痫疾。制药毒发热。

竹黄,形块大小散碎不同,体轻,有黑、白、牙色之异。味甘,牙色者善;白者次;黑者下。人多烧龙蛟诸骨、蛤粉杂之,宜辨。

雷丸

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竹之余气所结,故一名竹苓。《本草纲目》云: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蔓,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医学入门》云:雷,累也,累累相连如丸状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寸白虫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阴痿。○逐风,主癫痫狂走。

雷丸,《本经》下品。

荔实、厚朴、芫花为之使;恶蓄根、葛根。赤者杀人。

修治:甘草汤浸一夜,铜刀刮去黑皮,酒拌蒸,焙干用。大明曰:入药炮用。

按:陈正敏《遁斋闲览》云: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其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雷丸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