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叶、脂、节、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心内木、琥珀)

始生泰山山谷,今处处有之。其叶有两鬣、五鬣、七鬣。岁久则实繁,凌冬不凋。按王安石《字说》云:松、柏为百木之长。松犹公也,柏犹伯也,故松从公,柏从伯。

松脂  松之膏脂也。《本经》一名松膏,一名松肪。《本草纲目》名松胶。因气香而色黄,故俗呼松香。又呼黄香。

茯苓、茯神   生大松下,今以云贵出者为佳。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良。有赤白二种。乃假松气而生者。二月、八月采,阴干。茯者,附也,伏松之下,有附之义也;苓者,零也,离松之体,有零之义也,故名茯苓。茯神,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茯神。《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

琥珀  是松脂沦入地中,千年所化生,永昌者佳。今西戎亦有,色差淡而明澈;南方者色深而重浊。入药以手摩热,可拾草芥者为上。李时珍曰:虎死则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

松叶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细切,以水及面饮服之,或捣屑丸服,可断谷,及治恶疾。炙罯冻疮、风疮佳。○去风痛,脚痹,杀米虫。

列仙传》云:毛女在华阴山中,山客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始皇宫人,秦亡入山,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飞。

松脂  气味:苦、甘,温,无毒。

主治: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瘙风气。安五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除胃中伏热,咽干消渴,风痹死肌。炼之令白。其赤者主恶痹。○煎膏生肌止痛,排脓抽风。贴诸疮,脓血瘘烂,塞牙孔杀虫。○除邪下气,润心肺,治耳聋。古方多用辟谷。○强筋骨,利耳目。治崩中带下。

松节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百邪,久风风虚,脚痹疼痛。○酿酒主脚弱,骨节风。○炒焦,治筋骨间病,能燥血中之湿。○治风蛀牙痛,煎水含漱,或烧灰日揩有效。

白茯苓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胸胁逆气,忧悲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欬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气。○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暖腰膝,安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泻,除虚热,开腠理。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赤茯苓  主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茯神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

茯神心内木  主治:偏风,口面㖞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治脚气痹痛,诸筋牵缩。

琥珀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颠邪。疗蛊毒,破癥瘕,治产后血枕痛。○止血生肌,合金疮。清肺,利小肠。

按:曹昭《格古论》云:琥珀出西番、南番,乃枫木津液多年所化。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出高丽、倭国者,色深红,有蜂蚁松枝者尤好。

松,《别录》上品。松脂,松之津液也。茯苓、茯神乃假松气而生者。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

陶隐居云: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软,挼内寒,水中数十遍,白滑,则可用。使。

修治:茯苓,去皮及筋,剉用。茯苓有有筋者,有无筋者。无筋者佳。茯苓,云、贵者皮红,他处者皮黑,有小如鸡鹅卵,大如匏瓜者,惟以坚如石者为胜。

元素曰:茯苓,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痔漏神方: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石臼捣成一块,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笼蒸熟,晒干为末,酒糊为丸梧子大,每酒服二十丸,渐至五十丸,空心三钱。

茯苓  臣。

修治:茯神去皮及心内木,切用。忌恶同茯苓。

茯神  君。

修治:琥珀用水调侧柏子末,安瓷锅中,置琥珀于内煮之,从巳至申,当有异光,捣粉筛用。

《直指方》:治小儿胎惊,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为末,猪乳调一字入口中最妙。

琥珀  君。

柏实

始生泰山山谷,今处处有之,而乾州者最佳。三月开花,九月结子,候成熟收采,蒸,暴干,舂礧,取熟仁子用。其叶名侧柏,密州出者尤佳。按魏子才《六书精蕴》云: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盖阴木而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陆佃埤雅》云:柏之指西,犹针之指南也。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侧柏。

柏实  俗呼柏子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治头风,腰肾中冷,膀胱冷,宿水,兴阳道,益寿。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润肝。○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癣疥。

修治:柏实,蒸熟,曝裂,舂簸取仁,炒研入药。畏菊花、羊蹄草。

《奇效方》:用柏子仁二斤,为末,酒浸为膏,枣肉二斤,白蜜、白术末、地黄末各一斤,捣匀,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一日三服,百日,百病愈。久服延年壮神。

侧柏叶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止饥。○治冷风历节疼痛,止尿血。○炙罯冻疮,烧取汁涂头,黑润鬂发。○傅汤火伤,止痛灭瘢,服之疗蛊痢。作汤常服,杀五脏虫,益人。

柏,《本经》上品。侧柏,忌冢墓上采者。柏子仁,新鲜无油者为良。

修治:柏叶或生或炒,各从本方。

权曰:苦辛性涩,与酒相宜。颂曰:性寒。之才曰:瓜子、牡蛎、桂为之使;畏菊花、羊蹄、诸石及面曲;伏砒硝。

《梅师方》:治头发不生,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

生桂阳。叶如柏叶,冬夏常青。二、八、十月采皮,阴干。半卷、多脂,其味辛烈,所谓官桂是已。名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一云出观、宾、宜、韶、钦诸州,因名观桂。世人以观字画多,故写作官也。俗呼桂皮,又呼为丹桂。按范成大《桂海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陆佃《埤雅》云:桂,犹圭也。倡导百药,为之先聘通使,如执圭之使也。《尔雅》谓之“梫”者,能侵害他木也。故《吕氏春秋》云:桂枝之下无杂木。《雷公炮炙论》云:“桂钉木根,其木即死”是也。其肉厚辛烈者,为肉桂;去其皮与里,当其中者为桂心;其枝之细小者,为桂枝。

桂  即官桂。桂之厚者名肉桂。

气味:甘、辛,大热,有小毒。

主治: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痰,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欬嗽鼻齆,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渗泄止渴,去营卫中风寒,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秋冬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痫。

桂心  气味:苦、辛,无毒。

主治:九种心痛,腹内冷气痛不可忍,欬逆结气,壅痹,脚痹不仁,止下痢,杀三虫,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痃癖癥瘕,杀草木毒。○治风僻失音喉痹,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桂,《别录》上品。桂心、桂肉之中心,非桂枝之中心也。以桂枝代之,非也。

官桂,皮卷、色紫赤,味辛辣。市者每遇缺时,即以西桂、柳桂充之。西桂皮薄不卷而味颇辣;柳桂皮厚不卷,味不辣,宜辨之。

修治:桂,去粗皮用。

杲曰:桂辛,热,有毒。阳中之阳,浮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则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

好古曰: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经,桂肉入足少阴、太阴经血分。虽有小毒,亦从类化。与黄芩、黄连为使,小毒何施?与乌头、附子为使,全取其热性而已。与巴豆、硇砂、干漆、川山甲、水蛭等同用,则小毒化为大毒。与人参、麦门冬、甘草同用,则调中益气,便可久服也。

之才曰:桂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忌生葱、石脂。

《甲乙经》:治足躄筋急,桂木、白酒和涂之,一日一上。

《千金方》:治中风口㖞,面目相引,偏僻颊急,舌不可转,桂心酒煮,取汁,故布蘸搨病上,正即止。左㖞搨右,右㖞搨左。常用大效。

素问》曰: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

桂心  君。

牡桂

生南海。叶似枇杷,皮薄色黄,味淡少脂肉。气如木兰。一名木桂。

牡桂  气味:辛,温,无毒。○桂枝:味辛、甘,气微热。主治同牡桂。

主治:上气欬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心痛胁痛胁风,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去冷风疼痛。○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泄奔豚,散下焦畜血,利肺气。○横行手臂,治痛风。

牡桂,《本经》上品。

修治:牡桂,去粗皮用。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吃杂果子多,腹胀气急,取牡桂碾末,饭丸如绿豆大,小儿熟水下五丸,大人十丸,未痊再服。

牡桂  君。

箘桂

生交阯、桂林山谷岩崖间。叶似柿叶而尖狭光净,花白蕊黄,四月开。五月结实。树皮青黄,三月、七月采皮,日干,三重者良。箘者,竹名,此桂正圆如竹,故名箘桂。嫩而易卷筒,即古人所用筒桂也,故一名筒桂。筒、箘字近,后人误书为箘,今《本经》又作从草之箘,愈误矣!

箘桂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箘桂,《本经》上品。主治与桂心、牡桂迥然不同。昔人所服食者,盖此类耳。

《列仙传》云:范蠡好食桂,饮水讨药,人世世见之。又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叶,以龟脑和服之。

诸本草论桂,纷纷不一,几不可考。按《尸子》云:春花、秋英曰桂。嵇含南方草木状》云:桂生合浦、交趾,生必高山之颠,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更无杂树。有三种: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者为箘桂,叶似枇杷者为牡桂。其说甚明,足破诸家之辩矣。

始生河南平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按《尔雅》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开夜合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按《周礼》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王安石释云:槐黄 ,中怀其美,故三公位之。吴澄注云:槐,怀也,可以怀来远人。《春秋元命包》云:槐之为言归也。古者树槐,听讼其下,使情归实也。一云:槐,虚星之精,叶密而黑,昼合夜开,故从鬼。

槐实  气味:苦,寒,无毒。俗呼槐角子。又呼槐豆。景天为之使。

主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治五痔疮瘘,以七月七日取之,捣汁,铜器盛之,日煎,令可丸如鼠屎,纳窍中,日三易,乃愈。又堕胎。○治大热难产。○杀虫去风,合房阴干煮饮。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催生,吞七粒。○疏导风热。○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

槐花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凉大肠。○炒香频嚼,治失音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叶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丁肿。皮、茎同用。邪气产难绝伤,及瘾疹、牙齿诸风,采嫩叶食。

枝  主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八月断大枝,候嫩蘖,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炮热熨蝎毒。○青枝烧沥涂癣。煅黑揩牙去虫。煎汤,洗痔核。○烧灰沐头,长发。○治赤目,崩漏。

槐,《本经》上品。

槐实凡采得,只取两子、三子者,待干,以铜锤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用。槐花未大开采收,陈者良。入药炒用。花未开者为槐子,染家水煮染色。

《和剂局方》槐角丸:治五种痔漏,肠风下血,脱肛,槐角去梗炒一两,地榆、当归酒焙,防风、黄芩、枳壳麸炒各半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饮下。

《别录》曰:槐实,酸、咸。好古曰:纯阴,肝经气分药也。元素曰:槐花味厚气薄,纯阴也。时珍曰:味苦,色黄,气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

《朱氏集验方》:治舌衄出血,槐花末,傅之即止。

槐子  臣。

枸杞

古以常山者为上,今以甘州者为佳。春生苗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诗?小雅》云:集于苞杞。陆机《诗疏》云苦杞。《尔雅》名枸檵。《衍义》名枸棘。《纲目》曰:枸、杞,二树名。此木棘如枸之棘,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其根最长,故曰地骨,俗呼地骨皮。

枸杞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地骨皮  气味:苦寒。

主治:细剉拌面,煮熟吞之,去肾家风,益精气。○去骨热消渴。○解骨蒸肌热,风湿痹,坚筋骨,凉血。○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治上膈吐血,煎汤嗽口,止齿血,治骨槽风。○治金疮神验。

修治:地骨皮:以熟甘草汤洗净,焙干用。

枸杞、地骨,《本经》上品。

枸杞子  气味:苦、寒。权曰:甘,平。

主治: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精气。○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饮,肾病消中。○滋肾润肺。榨油点灯,明目。

修治:枸杞子。择红小鲜明者,拣去枝梗,酒润,捣烂入药。

杲曰:地骨皮,苦、平,寒,升也,阴也。好古曰:入足少阴、手少阳经。制硫黄、丹砂。

道书言:千载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叶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于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周密《浩然斋日钞》云:宋徽宗时,顺州筑城,得枸杞,其形如犬者。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盖不独子,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

地骨皮,《本经》名地节。日华子名地仙。《别录》名却老,名仙人杖。

《衍义》云: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此正是《孟子》所谓“性由杞柳”之杞。今人多用其子直为补肾药,是曾未考究经意。当更量其虚实冷热用之。

酸枣仁

始生河东川泽,今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阪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花似枣花。八月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当月采实,取核中仁,阴干。《尔雅》辨枣之种类曰:实小而酸曰樲棘。《孟子》曰:养其樲棘。赵岐注:所谓酸枣是也。

酸枣仁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能令人肥健。○筋骨风,炒仁研汤服。

酸枣仁,《本经》上品。

酸枣小而圆,其核中仁扁,有紫色、赤色者。俗呼山枣。

敩曰:用仁,以叶拌蒸半日,去皮尖用。今人修治,多睡生用,不得睡炒熟用。

恶防己。

外台秘要》:疗刺在人肉中不出,酸枣核烧末,水服之,立便得出。

檗木

即黄檗也。始生汉中山谷及永昌,今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木高数丈,叶类茱萸及紫椿,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根如松下茯苓。二月、五月采皮,日干。《别录》名黄蘗,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也。

黄檗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热疮疱起,虫疮,血痢。止消渴,杀蛀虫。男子阴痿及傅茎上疮。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鼻衄,肠风下血后急,热肿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泻伏火,救肾水,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疮痛不可忍。○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傅儿头疮。

黄檗,《本经》上品。

修治:择皮紧厚二三分,鲜黄者,削去粗皮,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

一云: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又云:苦厚微辛,阴中之阳。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药。

好古曰:黄芩、栀子入肺,黄连入心,黄檗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故《活人书》四味解毒汤,乃上下内外通治之药。

恶干漆;伏硫黄。

《外台秘要》:治口中及舌生疮,烂剉黄檗含之。

黄檗  使。

楮实

始生少室山,今所在有之。其叶似葡萄,作瓣而有子者为佳。其实大如弹丸,生青熟红。八九月采实,水浸去皮穰,取中子入药,俗呼楮桃。《本经》一名榖实。楚人呼乳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今人呼为楮实子。

楮实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阴痿水肿,益气充肌,明目。久服不饥,不老轻身。○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健腰膝,益颜色。

叶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可作浴汤。又主恶疮,生肉。○治刺风身痒。○治鼻衄数升不断者,捣汁三升,再三服之,良久即止。嫩茹之。去四肢风痹,赤白下痢。○炒研搜面作馎饦食之,主水痢。○利小便,去风湿肿胀,白浊,疝气,癣疮。

楮实,《别录》上品。实如弹丸,生青有毛,熟赤色,秋采,日干,去皮穰,取中子,子类红谷。

修治:楮实子,去轻浮者,以酒浸一时,焙干用。叶堪包半夏曲。

《广利方》:治蝎螫人,痛不止,榖树白汁涂之,立差。

干漆

始生汉中川谷,今蜀、汉、金、峡、襄、歙州皆有之。木高三二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子若牛李。木心黄,夏至后以竹筒钉入木中取之。旧云用漆桶中自然干者,状如蜂房,孔孔隔者。今多用筒子内干者,以黑如瑿,坚如铁石者为佳。许慎《说文》曰:漆本作桼,木汁可以髹物,其字象水滴而下之形也。

干漆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绝伤,补中,续筋骨,填随脑,安五脏,五缓六急,风寒湿痹。生漆去长虫。久服轻身耐老。○干漆疗欬嗽,消瘀血痞结,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肠,去蛔虫。○杀三虫,通经脉。○治传尸劳,除风。○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

修治:干漆,捣碎炒熟,不尔损人肠胃。若是湿漆,煎干更好。亦有烧存性者。

元素曰:辛、平,有毒。降也,阳中阴也。之才曰:半夏为之使;畏鸡子;忌油脂。

淮南子》云:漆见蟹而不干。《相感志》云:漆得蟹而成水。盖物性相制也。宗奭曰:湿漆,药中未见用。凡用者,皆干漆耳。其湿者在燥热及霜冷时则难干,得阴湿虽寒月亦易干。亦物之性也。若沾渍人,以油治之。凡验漆,惟稀者以物蘸起,细而不断,断而急收,更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

凡人畏漆者,嚼蜀椒涂口鼻,则可免。生漆疮者,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毒发,饮铁浆并黄栌汁,甘豆汤,吃蟹,并可制之。

妇人产后血运,多用干漆,火烧烟熏鼻。

干漆  臣。

五加皮

始生汉中及寃句,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杈,作簇者良;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青子,至六月渐黑色。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骨硬。十月采根,阴干。今江淮所生者,根类地骨皮,轻脆芬香是也。其苗茎有刺,类蔷薇,长者至丈余;叶五出,香气如橄榄。春时结实如豆粒而扁青色,得霜乃紫黑。吴中亦多,俗名为追风使。机曰:生南方者类草,故小;生北方者类木,故大。时珍曰:春月于旧枝上抽条,山人采为蔬茹,正如枸杞,生南方坚地者如草类,生北方者皆木类也。此药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杨慎《丹铅录》作五佳,云一枝五叶者佳,故也。《炮炙论》名五花。蜀人呼为白刺。谯周《巴蜀异物志》名文章草。有赞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是也。

五加皮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心腹疝气腹痛,疗躄,小儿三岁不能行,疽疮阴蚀。○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久服轻身耐老。○破逐恶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䐴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明目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酿酒饮,治风痹,四肢挛急。○作末浸酒饮,治目僻眼〖目雖〗。○叶:作蔬食,去皮肤风湿。

五加皮,《本经》上品。今市卖一种,曰南五加皮 ,色白,仿佛白鲜,柔韧而无味,殊为乖失。

五加皮,五叶者良。根黄色,类地骨皮,轻脆芬香者为真。

修治:五加皮,去骨。之才曰:远志为之使;恶玄参、蛇皮。

昔鲁定公母单服五加酒,以致不死。临隐去,佯托死,时人自莫之悟耳。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于世彦,皆服此酒而房室不绝,得寿三百年,有子二十人,世世有得服五加酒散而获延年不死者,不可胜计。或又为散以代汤茶而饵之,验亦然也。王君 谓五加云:盖天有五车之星精也。水 应五湖,人应五德,位应五方,物应五车。故青精入茎,则有东方之液;白气入节,则有西方之津;赤气入华,则有南方之光;玄精入根,则有北方之饴;黄烟入皮,则有戊巳之灵。五神镇生,相转育成,用之者真仙,服之者反婴也。

牡荆实

牡荆实

始生河间、南阳寃句山谷,或平寿都乡高岸上及田野,今眉州、蜀州及近京亦有之。俗呼黄荆是也。枝茎坚劲作科,不为蔓生,故称牡。叶如萞麻更疏瘦,花红作穗,实细而黄,如蔓荆子而小。故《本经》名小荆。古者刑杖以荆,故字从刑。

牡荆实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欬逆,下气。○得柏实、青葙、术,疗风。○炒焦为末,饮服,治心痛及妇人白带。○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治小肠疝气甚效。○浸酒饮,治耳聋。

牡荆,《别录》上品。

之才曰:防己为之使;畏石膏。

《集简方》:治湿痰白浊,牡荆子炒为末,酒服二钱。

蔓荆实

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茎高四尺,对节生枝。初春因旧枝而生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浅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实,斑黑如梧子许大而轻虚。八月、九月采实。一说叶如杏叶,作蔓生,故名蔓荆。

蔓荆实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泽脂致。○治贼风,长髭发。○利关节,治痫疾,赤眼。○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昏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搜肝风。

蔓荆实,《本经》上品。俗呼蔓荆子。

修治:敩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酒浸一伏时,蒸之从巳至未,晒干用。

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危氏得效方》:治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酒服方寸匕,渣傅之。

蔓荆子  臣。

辛夷

始生汉中川谷,今处处有之。木高数丈,叶似柿而长。正月、二月生花,似着毛小桃子,故《本经》名侯桃。色白带紫,花落无子,至夏复开花。入药用花蕊,缩者良,已开者劣,谢者不佳。初出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李时珍曰: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

辛夷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䵟。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通关脉,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入面脂生光泽。○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甚良。

辛夷《本经》上品。花有红紫二种。入药当用紫者,须未开时收之。

修治:辛夷去外毛皮,用向里实者,微炙。时珍曰:气味俱薄而散,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之才曰:芎䓖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桑根白皮

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子种者,不若压条而分者。入药用根。古本草言:桑根见地上者,名马额,有毒杀人;旁行出土者,名伏蛇,亦有毒而致心痛。故吴淑事类赋》云:伏蛇痛,马额杀人。徐锴《说文字解》云:桑,音若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桑乃蚕所食叶之神木,故加木于叒下而别之。《典术》曰:桑乃箕星之精。

桑上寄生,叶类橘而厚软,茎类槐而肥脆。高一二尺,诸树皆有,惟寄生桑树枝节间者佳,故曰桑上寄生。

桑根白皮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煮汁饮利五脏;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调中下气消痰,止渴,开胃下食,杀腹脏虫,止霍乱吐泻。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及傅鹅口疮大验。○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

皮中白汁  主治:小儿口疮白漫,拭净,涂之便愈;又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止,仍以白皮裹之甚良。○涂蛇、蜈蚣、蜘蛛伤有验。取枝烧沥,治大风疮疥,生眉发。

桑椹  主治: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痛,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暴干,为末蜜丸,日服。○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桑上寄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安胎。○去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馀疾,下乳汁,主金疮,去痹。○助筋骨,益血脉。○主怀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

桑根白皮,《本经》中品。《种树书》云:桑以构接则桑大,桑根下埋龟甲,则茂盛不蛀。

桑上寄生,《本经》上品。按郑樵通志》云: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叶,黄色。

修治:桑根白皮,采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铜刀刮去黄皮,取里白皮,切,焙干用。其皮中涎勿去之,药力俱在其上也。忌铁及铅。

杲曰:甘、辛,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好古曰:甘厚而辛薄,入手太阴经。之才曰: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圣惠方》:治发鬓堕落,桑白皮剉二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滓,频频洗沐,自不落。

桑白皮  使。

时珍曰:寄生高者二三尺,其叶圆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时有生者,他处鲜得,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反有害也。

修治:桑寄生以铜刀和根枝茎叶细剉,阴干用,勿见火。

桑寄生  臣。

杜仲

始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今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亦类柘。其皮类榆、柳,折之内有白丝如绵相连,故一名木绵。昔杜姓仲名者,服此得道,因名杜仲。

杜仲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腰膝痛,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脚中酸疼,不欲践地。○治肾劳,腰脊挛。肾冷,䐴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能使筋骨相着。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其木可作履,益脚。

杜仲,《本经》上品。

元素曰: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恶玄参,蛇蜕皮。

修治: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细剉用。今有以姜汁拌炒去丝者。

庞元英谈薮》云: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折,每两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全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枫香脂

所在大山皆有之,今南方及关、陕甚多。树甚高大,似白杨,叶圆而作歧,有三角而香。二月有花,其实作球,有柔刺,大如鸭卵。其脂为白胶香。《尔雅》谓枫为欇欇,言天风则鸣欇欇也。《说文解字》曰:枫,木厚叶弱,枝善摇,故字从风。汉中多植之。至霜后,叶丹可爱,故称枫宸。梵书谓之萨阇罗婆香,俗呼芸香。

枫香脂  即白胶香。气味:辛、苦平,无毒。

主治:瘾疹内痒,浮肿,煮水浴之。又主齿痛。○一切痈疽疮疥,金疮,吐衄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烧过揩牙,永无牙疾。

白胶香,《唐本草》。系枫木津液形类乳香,色白而香,堪焚。

修治:枫香脂,以虀水煮二十沸,入冷水中扯数十次,晒干用。

《简要济众》:治吐血不止,白胶香为散,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大枫子

枫树高大,故曰大枫。或云能治大风疾,故名大枫子。

大枫子  气味:甘,热。

主治:疠风癞疥疮癣,杀虫。又治杨梅诸疮。

大枫子  有毒。

大枫子,形类松子,大如雷丸。新者仁色白,久者仁色黄。

修治:去壳取仁。

按:枫木连抱大者甚多,并结球而不结子。《本经》以大枫子内附,但载主治,余无一言,诚可怪也。今问市家所得,咸云海舶贸来,疑必外番别有一种枫木,不然何独指此为名,而不言他木耶?姑述之,以俟识者再政之。

手背皴裂,大枫子仁捣泥涂之。

女贞实

始生武陵川谷,今处处有之。《山海经》云:泰山多贞木,是此木也。其叶似枸骨及冬青木,极茂盛,凌冬不凋。五月开细花,青白色。九月而实成,似牛李子。立冬采实暴干。李时珍曰: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

女贞实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久服肥健,轻身不老。○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

女贞实,《本经》上品。亦呼为冬青。与冬青同名异物,盖一类二种尔。女贞叶长,子黑色;冬青叶微圆,子红色,为异。

蕤核

始生函谷川谷及巴西,今河东亦有之。其木高五七尺,茎间有刺,叶细似枸杞而尖长,花白,子红紫色,附枝茎而生,类五味子。六月成熟,采实,破核取仁,阴干。《尔雅》:棫,白桵。即此也。其花实蕤蕤下垂,故谓之桵,后人作蕤。

仁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心腹邪热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目肿眦烂。久服轻身,益气不饥。○强志,明耳目。○破心下结痰痞气,齆鼻。○治鼻衄。○生治足肿,熟治不眠。

蕤核,《本经》上品。

修治:蕤仁,以汤浸,去皮尖,擘作两片,每四两用芒硝一两,木通草七两,水煮一伏时,取仁,研膏入药。

《孙氏集效方》: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

《经验良方》:治赤烂眼,用蕤仁、杏仁各一两,去皮,研匀,入腻粉少许,为丸,每用热汤化洗。

丁香

始生交、广、南番,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紫色,长三四分,形如钉子,故名丁香。有雄雌,雄颗小,俗呼公丁香;雌颗大,俗呼母丁香。

雄丁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匿/虫〗。能发诸香。○风〖匿/虫〗,骨槽劳臭。杀虫,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五痔。○治口气,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蛊毒,杀酒毒,消痃癖。疗肾气,奔豚气,阴痛腹痛,壮阳,暖腰膝。○疗呕逆甚验。○去胃寒,理元气。气血盛者勿服。○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雌丁香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霍乱心痛,去恶热。○吹鼻,杀脑疳。入诸香中,令人身香。○同姜汁涂,拔去白须孔中,即生黑者异常。

丁香树皮  名丁皮,气味同香。主治齿痛。

心腹冷气,诸病家用代丁香。皮似桂皮而厚。

宋《开宝》。

修治: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不可见火。

好古曰:纯阳。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畏郁金。

《德生堂经验方》:治反胃关格,气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先以黄泥做成碗,滤药汁于内,食前服。此方乃椽史吴安之传于都事盖耘夫有效,试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

沉香

出海南诸国,及交、广、崖州。其木类椿、榉,多节;叶似橘,花白;子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欲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其木心与枝节不坏者,即香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黑坚沉水者为沉香,俗谓之角沉;半沉者为栈香。栈香中形象鸡骨者,为鸡骨香;象马蹄者为马蹄香;在土中不待刓 剔而成薄片者,谓之龙鳞,俗呼鲫鱼片。不沉者为黄熟香,俗讹为速香。苏香是已削之成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蜡沉。入药沉水者上,半沉者次之,不沉者但可熏衣及焚烧而已。《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嚧香。

沉香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中。○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癥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补右肾命门。○补脾胃,及痰涎、血出于脾。益气和神。○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沉香,《别录》上品。

修治:沉香,须要不枯如觜角硬重,沉于水下者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见火。入丸散剉为末,或以水磨粉,晒干。亦可入煎剂,惟磨汁临时入之。今市家多以夹板沉香充角沉香,虽亦沉水,但劈无正文,内夹秽污如黑土,焚之且不香为异。

大明曰:辛,热。元素曰:有升有降。

吴球《活人心统》:治胃冷久呃,沉香、紫苏、白豆蔲仁各一钱,为末,每柿蒂汤服五七分。

乳香

西出天竺,南出波斯等国。其树类松,生于沙中,盛夏木胶流出沙上,状如桃胶。其气香,其形如乳头,故名乳香。西者色黄白,南者色紫赤如乳头。透明者俗呼滴乳,又曰明乳。镕塌在地,杂沙石者,为塌香,俗呼塌乳。

气味:微温,无毒。

主治:耳聋,中风口噤不语。妇人血气。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能发酒,理风冷。○下气益精,补腰膝,治肾气,止霍乱,冲恶中邪气,心腹痛,疰气。煎膏止痛长肉。○治不眠。○补肾,定诸经之痛。○仙方用以辟谷。○消痈疽诸疮,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产难,折伤。

《别录》上品。松香可乱乳香,焚之乃辨真伪。

修治:颂曰:乳性至粘,难碾。用时以缯袋挂于窗隙处,良久取研,乃不粘也。大明曰:入丸散,微炒,杀毒、不粘。或言入丸药,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飞过,晒干用。或言以灯草同研易细。或以竹叶上炙之,研易细。

元素曰:苦、辛,纯阳。震亨曰:善窜,入手少阴经。

降真香

出黔南。并南海山中及大秦国。其香似苏木,烧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入药以番降、紫而润者为良。按《仙传》云: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度箓烧之,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俗呼降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降真香  《证类》。

《医林集要》:治金疮出血,降香炒,五倍子等分,为细末傅之。

檀香

按《大明一统志》云:出广东、云南及古城、真腊、爪哇、渤泥、暹罗、三佛齐、回回等国,今岭南诸地亦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叶廷珪香谱》云: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泄气。李时珍曰:檀,善木也。故字从亶。亶,善也。番人呼为真檀。

白檀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消风热肿毒。治中恶鬼气,杀虫。○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

黄檀最香,可作带骻、扇骨等物。

檀香,《别录》下品。

大明曰:热。元素曰: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足少阴,通行阳明经。

金樱子

今南中州郡有,而以江西、剣南、岭外者为胜。丛生郊野中,大类蔷薇,有刺。四月开白花,夏秋结实,亦有刺,黄赤色,形似小石榴,故一名山石榴。又一名刺梨子。《本草纲目》:金樱当作罂,谓其子形如黄罂也。

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久服令人耐寒轻身。

金樱子,《蜀本草》。色黄赤有刺。其子大如指尖,状如石榴而长,其核细碎而有白毛。

修治:金樱子,劈开,去核并毛,酒洗净用。

吴茱萸

始生上谷及寃句,今江、淮、蜀、汉最多。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辣子,颗粒紧小。嫩时微黄,熟则色青绿。陈藏器曰: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欬逆寒热。○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治遍身㿏痹刺痛,腰脚软弱,利大肠壅气,肠风痔疾。杀三虫。○杀恶虫毒,牙齿虫〖匿/虫〗,鬼魅疰气。○下产后余血,治肾气,脚气水肿,通关节,起阳健脾。主痢止泻,厚肠胃,肥健人。○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本经》上品。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如食茱萸而小黑色。

修治:吴茱萸,须深汤中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好古曰:辛、苦,热,气味俱厚,阳中阴也,半浮半沉。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气分。李时珍曰: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之才曰: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阴下湿痒,吴茱萸煎汤,频洗取效。

巵子

始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二、三月开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暴干。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巵,酒器也。巵子象之,故名。俗作栀子。司马相如赋云:鲜支黄烁。注云:鲜支,即支子也。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疗目赤热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去热毒风,除时疾热,解五种黄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恶,杀䗪虫毒。解玉支毒。○主瘖痖,紫癜风。治心烦懊憹不得眠,脐下血滞,而小便不利。○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巵子,《本经》中品。

修治:震亨曰: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炒用,血病炒黑用。好古曰:去心胸中热用仁,去肌表热用皮。

元素曰: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杲曰:沉也,阴也,入手太阴肺经。

黎居士《易简方》:治鼻衄血,山巵子烧灰,吹之,屡用有效。

樟脑

树高丈余。小叶似楠而尖长,背有黄赤茸毛,四时不凋。夏开细花,结小子。木大者数抱,肌理细而错纵有文,故谓之樟。豫章县因木得名。脑系樟树脂也,状如龙脑,白色如雪,故谓之脑。又出韶州,故一名韶脑,俗讹为朝脑。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辟蠧。着鞋中去脚气。

朝脑、朱砂等分,擦虫牙疼效。

樟脑  新增。

煎樟脑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柳木频搅。待汁减半,柳上有白霜,即滤去滓,倾汁瓦盆内,经宿自然结成块也。炼升之法不一。升一次者色皂,升两三次者色白。人多以此乱片脑,不可不辨。

骐驎竭

今南番诸国及广州皆出之。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采无时。《本草纲目》云:骐驎,赤马名也。曰骐驎者,隐之也。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心腹卒痛,金疮血出,破积血,止痛生肉,去五脏邪气。○伤折打损,一切疼痛,血气搅刺,内伤血聚,补虚,并宜酒服。○补心包络、肝血不足。○益阳精,消阴滞气。傅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性急,不可多使。却引脓。○散滞血诸痛,妇人血气,小儿瘈疭。

骐驎竭,《唐本草》。

《南越志》云:骐驎竭,紫鉚树之脂也。欲验真伪,但嚼之,不烂如蜡者为上。今人试之,以透指甲者为真。或云:烧之赤汁出,灰不变色。

修治:雷公云: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气。骐驎竭味微咸、甘,似栀子气。欲使先研作粉,筛过,入丸散中用。若同众药捣,则化作尘飞也。

得密陀僧,良。

龙脑香

出婆律国,今惟南海番舶贾客货之。相传云其木高七八尺,大可六七围,如积年杉木状,傍生枝。叶正圆而背白,结实如草豆蔲,皮有甲错。香即木中脂也。曰龙脑者,因其状而贵重之称也。以白莹如冰,及作梅花片者为良,故俗呼片脑。又呼冰片,或云梅花片。

气味:辛、苦,微寒,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研末少许,新汲水服,立下。○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翳。○内外障眼,镇心秘精。治三虫牙五痔。○散心盛热。○入骨治骨痛。○治大肠脱。○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

龙脑香,婆律树中脂膏也。

修治:龙脑香,合糯米炭、相思子贮之则不耗。或以灯草、杉木炭养之更良。

元素曰:热,阳中之阳。大片明亮者良。

龙脑,香色如冰,清香,臭之有杉木气。今人多以樟脑升打乱之,不可不辨。

阿魏

木生波斯国,及伽阇那国。木长八九尺,皮色青黄。三月生叶似鼠耳,无花实。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阿曰呢,魏曰哒,西番语也。一云:阿,我也;魏,畏也。此物极臭,阿之所畏也。《唐本草》谓之熏渠,古人谓之哈昔泥。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癥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治风邪鬼疰,心腹中冷。○传尸冷气,辟瘟治疟。主霍乱心腹痛,肾气温瘴。御一切蕈菜毒。解自死牛、羊、马肉诸毒。○消肉积。

阿魏,阿虞树脂也。状如桃胶,其色黄如栗瓣者为上,色黑者不堪用。系羊射脂之说,俗亦相传,但无实据。谚云:黄金无假,阿魏无真。以其多伪也。刘纯诗云:阿魏无真却有真,臭而止臭乃为珍。

《唐本草》。波斯国呼为聝虞;天竺国呼形虞。阿魏,此木津液。自草部移入此。

炳曰:人多言煎蒜白为假者。敩曰:验法有三:第一以半铢安熟铜器中,一宿至明,沾阿魏处白如银,永无赤色;第二,将一铢置于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至明,如鲜血色;第三,将一铢安于柚树上,树立干,便是真者。凡用,乳钵研细,热酒器上裛过入药。

卢会

生波斯国。木之脂泪凝聚而成,状似黑锡,故《医学入门》曰:卢,黑色也。会,裘也。一名讷会,一名奴会。俗呼为象胆,盖以其味苦如胆,故也。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主小儿诸疳热。○单用杀疳蛔。吹鼻,杀脑疳,除鼻痒。○研末傅〖匿/虫〗甚妙。治湿癣出黄汗。

宋《开宝》。自草部移入此。

修治:先捣成粉,待众药末出,然后入药中。

芜荑

始生晋山川谷,今近道亦有之。大抵榆类而差小。其实亦早成,比榆乃大,气臭如〖犭卂〗。一名无姑,一名〖艹/殿〗䕋。《医学入门》曰:芜,秽也;荑,伤也。其气臭如伤败之物也。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逐寸白,散肠中嗢嗢喘息。○主积冷气,心腹癥痛。除肌肤节中风淫淫如虫行。长食,治五痔,杀中恶蛊毒,诸病不生。○治恶疮疥癣,杀虫止痛。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冷痢。

《本经》上品。三月采实,大者为良。

修治:芜荑捣末入药。

得诃子、豆蔲良。

枳实、枳壳

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叶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实。《本草纲目》云: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医学入门》云:七月、八月采者为实,小而色青,中实,故名枳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大而色黄紫,多穰,入药去穰用壳,故名枳壳。

枳实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解伤寒结胸,主上气喘欬,肾内伤冷,阴痿而有气,加而用之。○消食,散败血,破积坚,去胃中湿热。

枳实,《本经》上品。

青而小者,俗呼鹅眼枳实。近道出者小而绿色,气臭,俗呼绿衣枳实,不堪用。

修治:枳实,用皮厚而小,翻肚如盆口状,陈久者为胜。水渍透,切片晒干。小麦麸炒至麸焦,去麸用。其性酷而速。

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

《子母秘录》:治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碎炒令熟,故帛裹熨,冷即易之。

枳实  臣。

枳壳  气味:苦、酸,微寒,无毒。

主治:风痹,通利关节,劳气欬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胁风,安胃,止风痛。○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疮,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及肺气水肿,利 大小肠,除风明目。炙热熨痔肿。泄肺气,除胸满。○治里急后重。其性详而缓。

枳壳,宋《开宝》。气味沉降,与枳实同。杲曰:沉也,阴也。

修治:水浸去穰,切片麸炒。

小儿软疖,大枳壳一个,去白磨口平,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痕也。

乌药

始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桠,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根色黑褐,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八月采根,以作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乌以色名,其叶状似鳑魮、鲫鱼,故俗呼为鳑魮树。《拾遗》作旁其,方音讹也。其气似樟,故南人呼为矮樟。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除一切冷,霍乱,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疠,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猫、犬百病,并可磨服。○理元气。○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腹胀喘急,止小便频数及白浊。

乌药,宋《开宝》。

修治:乌药极硬难切,须渍水一二日,漉出,晾片时,切片入剂。亦有以童便浸煮者,各随方法。

好古曰:气厚于味,阳也,入足阳明、少阴经。

《济急方》:治小儿慢惊,昏沉或搐,乌药磨水,灌之。

厚朴

始出交趾、寃句,今京西、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其木质朴而皮厚,故名厚朴。其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日华子》名烈朴。《别录》名赤朴。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健脾,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及五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脏不安,杀肠中虫,明耳目,调关节。○治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去结水,破宿血,化水谷,止吐酸水,大温胃气,治冷痛,主病人虚而尿白。○主肺气胀满,膨而喘欬。

皮鳞皱而厚,紫色油润者,俗呼紫油厚朴,入剂最佳。

薄而白者,俗呼山厚朴,不堪用。

三月、九月、十月采皮。

厚朴,《本经》中品。

修治:刮去粗皮,入丸散,酥油炙;入汤饮,姜汁炒。元素曰:气温味苦、辛,气味俱厚,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杲曰:可升可降。之才曰:干姜为之使;恶泽泻、消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动气。

治霍乱,厚朴以姜汁火炙令香,为末,新汲水调下二钱匕,甚妙。

即茶。今闽、浙、蜀、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尔雅》所谓槚,苦梌。郭璞云:木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茶经》云: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今通谓之茶。茶,荼,声近,故呼之。杨慎《丹铅录》云:茶即古荼字。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主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有力悦志。○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效。○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䓖、葱白煎饮,止头痛。○浓煎,吐风热痰涎。

茶,清明采者上,谷雨采者次之。古人谓茶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粗如针,最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

细茶宜人,粗茶损人。少饮则醒神思,多饮则致疾病。

茗,《唐本草》。

藏器曰:苦,寒,久服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胡洽曰:与榧同食,令人身重。李廷飞曰:大渴及酒后饮茶,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大抵饮茶宜少,不饮尤佳,空腹最忌之。时珍曰:服葳灵仙、土茯苓,忌饮茶。

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其僧如说,获一两余服之,未尽而疾瘳。其四顶茶园,采摘不废,惟中峰草木繁密,云雾蔽亏,鸷兽时出,故人迹不到矣。近岁稍贵此品,制作亦精于他处。

儿茶  出南番。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污泥沟中日久,取出,捣汁熬制而成。其块小而黑润者为上,块大焦枯者次之。番人呼为乌爹泥,又呼为乌疉泥。俗用搽小儿诸疮效。每呼为儿茶,又呼为孩儿茶。

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主治:清上膈热疾,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排脓,除湿降火。

按:儿茶乃治疮之要药,查本草并无载之者。予补之,未知其详,待后之识者再政之。

山茱萸

始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寃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颓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故《本经》名蜀酸枣。《医学入门》曰:茱,色赤也;萸,肥腴也。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温肝。

山茱萸,《本经》中品。

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蓼实为之使;恶桔梗、防风、防己。

修治:山茱萸,以酒润去核,取皮,一斤只取四两,缓火焙干方用。能壮元气,秘精。其核能滑精,不可服。

山茱萸  使。

紫葳

凌霄花也。始生西海川谷及山阳,今处处皆有。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初作藤蔓,生依南木,岁久延引至巅而有花。其花黄赤,夏中乃盛。俗谓赤艳曰紫葳,此花赤艳,故曰紫葳。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陵霄花,俗呼为凌霄花。

气味:酸,微寒,无毒。

主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瘦,养胎。○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奔血不定,安胎。○治身游风风疹,治瘀血,带下。○酒齄热毒风、风刺,妇人血膈崩中。

《本经》中品。

紫葳今蔓延而生,谓之为草。又有木身,谓之为木。又须木而上,然干不逐冬毙,亦得木之多也,故分入木部为至当。唐白乐天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由是益知非草也。

紫葳  臣。

猪苓

始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寃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生土底,是木之余气所结。皮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一名猳猪屎。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痎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治渴除湿,去心中懊憹。○泻膀胱。○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猪苓,《本经》中品。猪苓取其行湿,生用正宜。

《本草纲目》曰:马屎曰通,猪屎曰零,即苓字。其块零落而下,故也。

杲曰:甘平,降也,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久服损肾气,昏人目,宜详审之。

五倍子

以蜀中者为胜。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生青熟黄。九月采实,暴干。因商贩此得五倍之利,故名五倍子。形似海中文蛤,一名文蛤。内多小虫,故一名百虫仓,会意也。法酿过名百药煎,隐名也。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齿宣疳〖匿/虫〗,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癣,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肠虚泄痢,为末,熟汤服之。生津液,消酒毒,治中蛊毒毒药。○口疮,以末掺之,便可饮食。○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乌须发。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脱肛、子肠坠。

五倍子,宋《开宝》。五倍子今染家多用。

修治:五倍子,捶破,去内虫及污秽,或炒或生,各随方法。

戏术:壁上移字,五倍子肉煎水,写字在壁上,俟干,即将水洗之,其字自见。

乌须经验方:五倍子炒一钱,铜末醋炒三分,白矾二分,食盐一分,四味为细末,合一处为一料,为乌黑霜;旱莲草膏二钱,没食子雌雄二个,诃子肉五分,白及五分,川芎五分,辽细辛五分,以上六味,各为细末,搜和一处,名为乌黑霜。前五倍子等四味一料,入乌黑霜二三分,用浓茶调,不稀不稠,盛磁器中,入锅内水煮镜面相似为度。每用先以皂角烧水洗须净,令干,以〖手闵〗柄涂药白须上,待干,或茶或水洗去,则须柔润光黑,可耐月余,几无摧折之患矣,真佳方也。要炒倍子得法:炒五倍子法:五倍子捶破,去虫净,肉小指尖大块,一次炒。或四两,或八两,文武火炒,不住手更易柳条勤搅,令白烟出透熟,用水湿青布一块,铺放净地上,将熟倍子倾于布中包住,以脚一〖足麗〗,开之自成一块,随用。上等照前方分两称入,须多,勿拘一料。

百药煎

气味:酸、咸、微甘,无毒。

主治:化痰清肺。定嗽止热,生津解渴,收湿,消酒。乌须发,止下血,久痢脱肛,牙齿宣〖匿/虫〗,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

没药

始生波斯国,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脂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一名末药。末、没,皆梵言。或云:没,沦没也。木之膏液,没入地中,故名没药。

没药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破癥瘕宿血,损伤瘀血,消肿痛。○心胆虚,肝血不足。堕胎及产后心腹血气痛,并入丸散服。○散血消肿,定痛生肌。制同乳香。

没药,宋《开宝》。没药如琥珀色者佳。

戏术:酒满过盏:空盏,先以没药抹其弦,斟酒高一二分,流不出。

海桐皮

始出南海已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如手大,作三花尖。皮多刺,似桐皮,黄白色,故名海桐皮。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匿/虫〗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霍乱泄泻。○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蹷。

海桐,宋《开宝》。入药用皮。

合欢

始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间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间。木似梧桐,枝甚柔弱,叶似皂角,极细而繁密,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五月花发,红白色,上有丝茸。至秋而实作荚子,极薄细。崔豹古今注》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合欢也。植之庭除,使人不忿,故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其叶至暮即合,故《唐本草》名合昏。《日华子》名夜合。

合欢,《本经》中品。皮采无时。叶捣绞浓汁,浣衣服去黑炲霉。

木皮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煎膏,消痈肿,续筋骨,杀虫。捣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蜘蛛咬疮。用叶洗衣垢。○折伤疼痛,研末酒服二钱匕。○和血消肿止痛。

蜜蒙花

始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色,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暴干。其味甘甜如蜜。花一朶数十房,蒙蒙然细碎也,故名蜜蒙。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肝气攻眼,羞明怕日。入肝经气分,润肝燥。

蜜蒙花,宋《开宝》。花小色黄,嚼之甘甜。

制:酒洗候干,蜜拌炒。

巴豆

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厚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 ,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类白豆蔲,渐渐自落乃收之。一房有二瓣,一瓣一子或三子。子仍有壳,用之去壳。戎州出者,壳上有纵文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此物始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通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杀斑蝥、蛇虺毒。可练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治十种水肿,痿痹,落胎。○通宣一切病,泄壅除风,补劳健脾,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丁肿。○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治生冷硬物所伤。○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㖞耳聋,喉痹牙痛,通关利窍。○最能泻人。

《本经》下品。八月采。用之去心皮。

修治:有用仁者,用壳者,用油者;有生用者,有水煮者,酒煮者,醋煮者,有麸炒者,烧存性者;有研烂以纸包压去油者,谓之巴豆霜。

杲曰:性热、味辛,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时珍曰: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

芫花为之使;恶蘘草;畏大黄、黄连、藜芦、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之。

《危氏得效方》:治夏月水泻不止,巴豆一粒,针头穿,灯上烧存性,化腊和作一丸,倒流水下。

巴豆  使。

连翘

始生太山山谷,今处处山谷有之。此物有二种,一种似椿实之未开者,壳小坚,而外完,无跗萼,剖之则中解,气甚芬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着茎也。《图经》曰大翘者,即此也。一种乃如菡萏,壳柔,外有跗萼抱之,无解脉,亦无香气。干之虽久,着茎不脱。《图经》曰小翘者,即此也。俗多用如椿实者。其实折之,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名尔。又一名异翘,一名连苕。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去白虫。○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尤宜小儿。

连翘,《本经》草部下品,今移木部。连翘树高数尺及丈余。

修治:连翘去蒂瓤任用。噙口者佳,开瓣者不堪用。

连翘  使。

蜀椒

始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归、峡及蜀川、陕洛间人家多作园圃种之。高四五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叶坚而滑,可煮饮,食甚辛香。四月结子如小豆颗而圆,生青,熟紫赤色。八月采实,阴干。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茎实都相似,但不及蜀中者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烈耳。故《本经》惟曰蜀椒,俗呼川椒。其子光黑如人瞳子,谓之椒目。

椒红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邪气欬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热痹痛,下气。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蛊毒,杀虫鱼毒。久服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明目,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治欬嗽,腹内冷痛,除齿痛。破癥结,开胸,治天行时气,产后宿血,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止呕逆。○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下乳汁,灭瘢,生毛发。○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本经》下品。他处出者呼花椒,不及蜀椒功力。

修治: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热,隔纸铺地上,以碗覆待冷,碾取红用。

《别录》曰: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诜曰:五月食椒,气伤心,令人多忘。李廷飞曰:久食令失明,伤血脉。

杏仁为之使;畏款冬、防风、附子、雄黄。可收水银。中其毒,凉水、麻仁浆解之。

《大全良方》:治寒湿脚气,川椒二三斤,疏布囊盛之,日以踏脚。贵人所用。

蜀椒  使。

椒目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治水,腹胀满,利小便,治十二种水气及肾虚,耳卒鸣聋,膀胱急,止气喘。

海上方》:治痔漏肿痛,椒目一撮,碾细,空心水服三钱,如神。

椒目  使。

皂荚

始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今所在有之。木极有高大者。叶瘦长而尖,枝间多刺。夏开细黄花。实有三种,一种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粘,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粘。皂,黑色也。荚,两相夹合,而中藏子也,故名皂荚。俗呼皂角。《本经》以形如猪牙者为良,故俗皆用猪牙皂荚,每呼为牙皂。

气味:辛、咸,温,有小毒。

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疗腹胀满,消谷,除欬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通关节,头风,消痰杀虫,治骨蒸,开胃,中风口噤。破坚癥,腹中痛,能堕胎。又将浸酒中,取尽其精,煎成膏,涂帛,贴一切肿痛。○溽暑久雨时,合苍术烧烟,辟瘟疫邪湿气。○烧烟熏久痢脱肛。○搜肝风,泻肝气。○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欬,风疠疥癣。

皂角树,多刺难上,采时以篾箍其树一夜,其角自落,亦一异也。

《外丹本草》谓之悬刀。

有不结荚者,树凿一孔,入生铁三五斤,以泥封之,自然结荚。

猪牙皂荚,《本经》下品。

修治:皂荚,以铜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复炒透,槌去子弦用。今有蜜炙、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皂荚损铁。

好古曰:入厥阴经气分。之才曰: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伏丹砂、粉霜、硫黄、硇砂。

《千金方》:治鬼魇不窹,皂荚末,刀圭吹之,能起死人。

皂荚  使。

诃梨勒

始生交、爱州,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佳。株似木梡,花白;子似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八月采实,六路者佳。梵言天主持来也。俗呼诃子。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冷气心腹痛,下食。○破胸膈结气,通利津液,上水道,黑髭发。○下宿食,止肠澼久泄,赤白痢。消痰下气,化食开胃,除烦治水,调中,止呕吐霍乱,心腹虚痛,奔豚气,肺气喘急,五膈气,肠风泻血,崩中带下,怀孕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肛门急痛,产妇阴痛,和腊烧烟熏之,及煎汤熏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实大肠,敛肺降火。

诃梨勒,《唐本草》。

修治:酒浸后蒸一伏时,刀削去路,取肉剉焙用。用核去肉。今多火炮,去核用肉。六路黑色,肉厚者良。

好古曰:苦、酸,平,苦重酸轻,味厚,阴也,降也。

《千金方》:治一切气疾,诃子三枚,湿纸包煨熟,去核,细嚼,以牛乳下。

诃梨勒  使。

楝实

始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故俗呼川楝子。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根采无时。种有雌雄。雄者根赤,无子,有大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雌者根白,有子,微毒,入药当用。《图经》谓之苦楝,因味苦也。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故一名金铃子,象形也。

实  气味:苦,寒,有小毒。

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主中大热狂,失心燥闷。作汤浴,不入汤使。○入心及小肠,主上下部腹痛。○泻膀胱。○治诸疝虫痔。

《本经》下品。

叶  五月五日取佩之辟恶。

花  热痱,焙末掺之,铺席下,杀蚤虱。

味苦,微寒。微毒。

主治:蛔虫,利大肠。○苦酒和涂疥癣甚良。○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癞,小儿壮热,煎汤浸洗。

修治:楝实,酒拌令透,蒸,待皮软,刮去皮,取肉,去核用。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晒干用。

《经验方》:治脏毒下血,以苦楝子炒黄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饮空心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集简方》:治小儿蛔虫,用楝根皮同鸡卵煮,空心食之。次日虫即下。

无食子

出波斯国,呼为摩泽树。高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而长,三月开花,白色,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蚀成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食子,一年生跋屡,大如指,长三寸,上有壳,中仁如粟黄,可啖之。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为没食子。今人呼为墨石、没石,转传讹矣。

无食子,《唐本草》。凡使勿犯铜铁,并被火惊。用颗小无杴米者,沙锅炒,细研入药。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乌髭发。治阴毒瘘,烧灰用。温中,治阴疮阴汗,小儿疳〖匿/虫〗,冷滑不禁。

圣济总录》:治牙齿痛,无食子末一钱,绵裹咬之,涎出吐去。

益智子

按《山海经》云: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蘘荷,长丈余。其根傍生小枝,高七八寸,无叶。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无时。《医学入门》曰:服之益人智慧,故名。

仁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气,及人多唾。○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诸症。

益智子,宋《开宝》。子如笔头而两头尖,长七八分。

修治:去壳取仁用。

苏方木

树似庵罗,叶如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生青、熟黑。海岛有苏方国,其地产此木,故名苏方木。今人省呼为苏木耳。

苏方木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水煮五两,取浓汁服。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水煎服之效。○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

《唐本草》。俗呼苏木。北人用染色者。

谨按:徐表《南海记》:生海畔,叶似绛木,若女贞。味平无毒。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心腹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并宜细研乳头香末方寸匕,以酒煎苏方木,去滓调服,立吐恶物,差。

木鳖子

始出朗州及南中。今湖广诸州及杭、越、全、岳州亦有之。春生苗作蔓,叶有五花状,如山芋,青色面光。四月生黄花,六月结实,似栝楼而极大,生青、熟红,肉上有刺,每一实其核三四十枚。七月、八月采实。其核似鳖,故以为名。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䵟 〖黑曾〗,妇人乳痈,肛门肿痛。○研烧汤,熏痔。

俗呼土木鳖子,亦呼正木鳖子。

木鳖子,《别录》下品。

修治:木鳖子,去壳取仁,或去油用。老者壳色苍黑,嫩者壳色黄白。仁:皮绿、肉白者佳。多油及瘦薄者不堪用。

《百中方》:治小儿泄泻白痢,用木鳖子一枚,去壳细切,母丁香一枚,共为一处,碾为末,先以米泔洗脐净,拭干,纳末于脐中令满,上以小膏药贴之,即止。

椿木、樗木

旧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二木形干大抵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樗木疏而气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气。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虎目。叶脱处有痕,如虎之目。又如樗蒲子,故得此名。

叶  气味:苦,温,有小毒。

主治:煮水洗疮疥风疽,樗木根叶尤良。○白秃不生发,取椿、桃、楸叶心,捣汁频涂之。○嫩芽消风祛毒。

白皮及根皮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疳〖匿/虫〗,樗根尤良。○去口鼻疳虫疥〖匿/虫〗,鬼疰传尸,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得地榆止疳痢。○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泻,缩小便,蜜炙用。○利溺涩。○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椿皮色赤性涩,入血分;樗皮色白性利,入气分。

《唐本草》。

《《衍义》曰》:洛阳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饮无度,多食鱼蟹,畜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任。医以止血痢药不效,又以肠风药则益甚。盖肠风则有血而无脓。如此半年余,气血渐弱,食减肌瘦。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凉药即注泻,食愈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将期岁,垂命待尽。或人教服人参散,一服知,二服减,三服脓血皆定,遂常服之而愈。其方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痛甚,多日不差。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服,米饮亦可,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猪、鱼、羊、蒜、薤等。

棕榈

始出岭南及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迭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山海经》云:石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皮  气味:苦、涩,平,无毒。

主治:止鼻衄吐血,破癥。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烧存性用。○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

笋及子花  主治:涩肠,止泻痢、肠风,崩中带下,及养血。

棕榈,宋《嘉祐》。其皮每岁剥取,不尔束死,或不长也。皮作绳,入水千年不烂。年久棕入药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