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枣仁)
干枣
《本经》: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别录》曰: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澼。久服不饥。
《日华子》曰: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
李杲曰:大枣气味俱厚,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故和阴阳,调荣卫,生津液。
成无已曰:邪在荣卫者,辛甘以觧之。故用姜、枣以和荣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张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滋脾土以平肾气。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土而胜水也。
时珍曰:《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顿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张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此得同枣之方矣。
孟诜曰:小儿患秋痢,有蛀枣食之良。
之才曰:杀乌头、附子、天雄毒。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匿/虫〗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时珍曰: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匿/虫〗。
生枣
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
枣仁
《别录》曰:治腹痛邪气。
孟诜曰:恶气卒疰忤。
道士陈孜曰:常服枣仁,百邪不复干也。
桃仁(实、花、叶、桃符)
杲曰:桃仁苦重于甘,气薄味厚,沉而降,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血分药也。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破凝血者用之。其功有四:治热入血室,一也;浥腹中滞血,二也;除皮肤血热燥痒,三也;心皮肤凝聚之血,四也。
《别录》曰:止欬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心腹痛。
元素曰:治血结、血闭、血燥,通润大便,破畜血。
《本经》云:去癥瘕,杀小虫。
孟诜曰:杀三虫。
时珍曰:主血滞风痺骨蒸,肝疟寒热,鬼疰疼痛,产后血病。
成无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挡汤用之,以治伤寒畜血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燥〖讠严〗语者,亦以此汤治之。
时珍曰:行血,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双仁者有毒,不可食。
桃实
思邈曰:肺之果,肺病宜食之。
《大明》曰:作脯食,益颜色。
诜曰:能发丹石毒,生者尤损人。
《黄帝》书曰:食桃饱,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热病。
时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五果列桃为下以此。
瑞曰:桃与鳖同食,患心痛。服术人忌食之。
桃花
《别录》曰:除水气,破石淋,利二便,下三虫。
苏恭曰:消肿满,下恶气。
时珍曰:桃花性走泄下泽,利大肠甚快,用以治气实人病,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消肿满,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岂可悦泽颜色耶?
桃叶
时珍曰:疗伤寒、时气、风痺无汗,治头风,通大小便,止霍乱腹痛。
《别录》曰:除尸虫,出疮中小虫。阮河南桃叶蒸法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风法。烧地令热,去火,以少水洒之,布干桃叶于上,厚二三寸,安席叶上卧之,温覆得大汗,被中傅粉极燥,便瘥也。凡柏叶、麦麸、蚕沙皆可如此用之。
桃符
孟诜曰:中恶,精魅邪气,水煮汁服之。
时珍曰:《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服邪气,制百鬼。《礼记》云:王弔则巫祝以桃茢前引,以辟不祥。桃茢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为印,可以召鬼。《甄異传》云:鬼但畏东南枝耳。据此说,则桃之枝、叶、根、核,皆辟鬼祟产忤,可信然也。
杏仁(实)
《本经》: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痺,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
《别录》曰:惊癎,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觧肌,消心下急满痛,杀狗毒。
之才曰:觧锡毒。
元素曰:杏仁气薄味厚,浊而沉坠,降也、阴也。入手太阴经。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故治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
甄权曰:治腹痺不通,发汗,主温病脚气,嗽上气喘促。
杲曰:杏仁散结润燥,除肺中风热欬嗽。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则便难,阳气也;夜则便难,阴血也;故虚人便闭,不可通泄。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贲门主往来,魄门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
时珍曰:杏仁能散能降,故觧肌散风、降气行痰、润燥消积治伤损俱宜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
震亨曰:杏仁性热,因寒者可用。
思邈曰:杏仁作汤如白沫不觧者,食之令气壅身热。汤经宿者动冷气。
弘景曰:凡用杏仁,以汤浸去皮尖,炒黄。或用面麸炒过。
时珍曰:治风寒腑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凡桃、杏诸花皆五出。若六出必双仁,为其反常,故有毒也。双仁者杀人,可以毒豆。
杏实
思邈曰:心之果,心病宜食之,曝脯食,止渴,去冷热毒。
《别录》曰:生食多,伤筋骨。
颂曰:杏之类梅者味酢,类桃者味甘。
宗奭曰:凡杏性皆热。小儿多食,致疮痈膈热。
扁鹊曰:多食动宿疾,令人目盲、须眉落。
源曰:多食,生痰热,昏精神。产妇尤忌之。
乌梅(白梅、梅实)
《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
《别录》曰:去痺,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
藏器曰: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呕逆霍乱,除冷热痢。
《大明》: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
时珍曰: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蚘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觧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白梅
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故曰:盐梅、霜梅。
弘景曰:和药点痣,蚀恶肉。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
孟诜曰:刺在肉中者,嚼傅之即出。
《日华子》曰:治刀箭伤,止血,研烂傅之。
汪颖曰:乳痈肿毒,杵烂贴之,佳。
苏颂曰:除痰。
时珍曰:治中风惊癎,喉痺痰厥僵仆,牙关禁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盖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蚘厥乌梅丸及虫〖匿/虫〗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
《医说》:治血痢久者,梅肉研烂,合腊入茶,入醋一啜而安,又恶疮弩肉,用乌梅烧研,傅上,一夜立尽。
梅实
《大明》曰: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齼者,嚼胡桃肉觧之。
时珍曰:梅得木之全气,其味最酸,肝为乙木,胆为甲木,类相应也。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故《素问》云:味通于酸,肝气以津。
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何独梅能生津耶?
栗(栗楔)
思邈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生食,治腰脚不遂。
宗奭曰:栗之补肾,为其味咸,又滞其气也。
《别录》曰: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
苏恭曰:疗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涂之,有効。
时珍曰:栗于五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洩如注,食煨栗数枚而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
铣曰:凡栗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也。火煨去汁,亦杀木气。生食则发气,若蒸炒热食则壅气,凡患风水人不宜食,味咸生水也。
宗奭曰: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膈食生虫,往往致病。
栗楔
时珍曰:一球三颗,其中扁者名栗楔。
《大明》曰:活血尤效。每日生食七枚,破冷痃癖,又生嚼罯恶刺,出箭头,傅瘰疬肿毒痛。
陈皮(橘叶、橘核、橘实、青皮)
《本经》: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别录》:下气,止呕欬,治气冲胸中,吐逆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洩,除膀胱留热停水,起淋,利小便,去寸白虫。
权曰:清痰涎,治上气欬嗽,开胃,主气痢,破癥瘕痃癖。
时珍曰: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觧鱼腥毒。
又曰: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籥,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盖此义也。同杏仁治大肠气閟,同桃仁,治大肠血閟,皆取其通滞也。
杲曰:橘皮气薄味厚,肠中之阴也。可升可降,为脾、肺二气分药。留白则补脾胃,去白则理肺气。同白术则补脾,同甘草则补肺。独用则泻肺损脾。其体轻浮,一能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加青皮减半用之去滞气,推陈致新。但多用久服,能损元气也。
原曰:橘皮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和,化痰治嗽,顺气理中,调脾快膈,通五淋,疗酒病,其功当在诸药之上。
好古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曰陈皮。去白皮者曰橘红。兼能除寒发表,理气化痰。
时珍曰: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治痰咳童便浸晒,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用核,去皮炒。
橘叶
震亨云:导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行经。
橘核
《大明》: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炒研,温酒服一钱,或酒煎服之。
时珍曰: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盖橘核入足厥阴,与青皮同功,故治腰痛㿉疝在下之病,不独取象于核也。《和剂局方》:治诸疝痛及内㿉,卵肿偏坠,或硬如石,或肿至溃,有橘核丸,用之有效。
橘实
时珍曰:橘、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橘子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甘,其皮稍厚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甘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
藏器曰:甘者润肺,酸者聚痰。
《日华子》云: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
时珍曰:橘皮下气消痰,其肉生痰聚饮,表里之異如此。
原曰:多食恋膈生痰,滞肺气。
弘景曰:食之多痰,恐非益也。
青皮
时珍曰:青皮乃橘皮之未黄而青色者。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又曰:青皮古无用者,至宋时医家始用之。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颂曰:气殢,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元素曰:青橘皮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
杲曰:橘皮乃足厥阴引经之药,能引食入太阴之仓。破滞削坚,皆治在下之病。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好古曰: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与枳壳治胸膈,枳实治心下同意。
震亨曰: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故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痛,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若二经实者,当先补而后用之。
又云: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嘉谟曰:久疟热甚,必结癖块,宜多服清脾汤。内有青皮疏利肝邪,则癖自不结也。醋炒用。
柹干(柹霜、柹蒂)
白柹、柹霜
时珍曰:白柹即干柹生霜者。其法用大柹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今人谓之柹饼,亦曰柹花。其霜即柹霜。
柹干
诜曰: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濇中厚肠,健脾胃气。
《大明》曰:开胃涩肠,消痰止渴,治吐血,润心肺,疗肺痿心热欬嗽,润声喉,杀虫。
藏器曰:温补。多食去面䵟。
时珍曰: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又曰:柹乃脾、肺气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濇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柹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刘椽云:曾患脏毒下血,以干柹烧灰,饮服而愈。
柹霜
时珍曰: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
柹蒂
时珍曰:欬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欬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后,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柹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柹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効矣。治呃逆用原个荔枝七个,皮肉核壳俱全,火煆过,研末,以柹蒂煎汤调服,甚效。
木瓜
《别录》曰:湿痺脚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藏器曰:去子煎服,治脚气冲心。强筋骨,下冷气,止呕逆,心膈痰唾,消食,止水利后渴不止,作饮服之。
《大明》云:止吐泻奔豚,及水肿冷热痢,心腹痛。
雷敩曰:凡使木瓜以铜刀切片,勿犯铁器。调营卫,助谷气。
好古曰: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
杲曰:木瓜入手、足太阴血分,气脱能收,气滞能和。
宗奭曰:木瓜得木之正,酸能入肝,故益筋与血。病腰肾脚膝无力,皆不可缺也。
时珍曰: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袭伤脾胃所致,故筋转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筋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肺药,非肝药,益可徵矣。昔有患足痺趁舟,见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
山查
常梂子、山里果子
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
弘景曰:煑汁洗漆疮多瘥。
苏恭曰:治腰痛有效。
吴瑞曰: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痘疹。
震亨曰:健胃,行结气。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
寗原曰:化血块气块,活血。
时珍曰: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又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胀酸刺胀闷者,嚼山查甚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查类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益可推矣。
震亨云:山查大能尅化饮食。若胃中无食,但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讱菴云:恶露积于太阴,少腹作痛,名儿枕痛。用山查砂糖治之固妙,但山查只可用四五粒,不可多用。一妇因伤食,单用山查过多,消食消血块而死,可不慎之?凡服人参不相宜者以山查觧之,一补气,一破气也。
梨
快果
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
《别录》曰:多食令人寒中萎困。金疮、乳妇、血虚者,尤不可食。
苏恭曰:热嗽,止渴。切片贴汤火伤,止痛不烂。
《开宝》:治客热,中风不语,治伤寒热发,觧丹石热气、惊邪,利大小便。
《日华子》云:除贼风,止心烦气喘热狂。作浆,吐风痰。
孟诜曰:卒暗风不语者,生捣汁频服。胸中痞寒热结者,宜多食之。
志曰:梨:甘寒,多食成冷痢。桑梨:生食冷中,不益人。
宗奭曰:梨多食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者当斟酌之。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病。
时珍曰:《别录》著梨,止言其害,不著其功。陶隐居言梨皆冷利,不入药用。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是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觧疮毒、酒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耳。
《物类相感志》言: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插(插:原作“种”,今据《物类相感志·果子》改)于萝卜上,皆可经年不烂。
有宦病消渴,食梨至五六十而愈。
讱菴云:清痰止嗽,梨汁加姜汁白蜜佳。
枇杷叶
《别录》曰:卒啘不止,下气,煑汁服。
弘景曰:若不暇煑,但嚼汁咽,亦瘥。
《大明》曰: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
诜曰: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宗奭曰:治肺热嗽甚有功。
时珍曰: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欬者不欬矣。故和胃降气,清热觧暑毒,疗脚气。
恭曰: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欬不已。
效曰:湿叶重一两,干叶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去毛,以酥涂,炙用。
时珍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乃良。
橄榄(核)
青果
时珍曰:橄榄树高,将熟时以木钉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其实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盐过则不苦涩,同栗子食甚香。
震亨曰:味涩而甘,醉饱宜之。然性热,多食能致上壅。
《开宝》云:生食、煑饮,并消酒毒,觧鯸鲐鱼毒。
志曰:鯸鲐鱼,即河豚也。人误食其肝及子,必迷闷至死,惟橄榄及木煮汁能觧之。其木作舟楫,拨着鱼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者。
宗奭曰:嚼汁嚥之,治鱼鲠。
苏颂曰:生啖煑汁,能觧诸毒。
《大明》曰:开胃,下气,止泻。
时珍曰: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觧一切鱼、鳖毒。
核
时珍曰: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鱼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肠风下血。烧灰傅蛀疳良。
白果
银杏
李廷飞曰:生食引疳觧酒,熟食益人。
时珍曰: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皶疱欬䵟〖黑曾〗皴皱,及疥癣疳䘌阴虱。
又曰:其气薄味厚,性濇而收,色白属金。故能入肺经,盖肺气,定喘嗽,缩小便。生捣能浣油腻,则其去痰浊之功,可类推矣。其花夜开,人不得见,盖阴毒之物,故又能杀虫消毒。然多食,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故《物类相感志》言银杏能醉人,而《三元延寿书》言白果食满千箇者死。
又曰:昔有饥者,二人同以白果代饭食饱,次日皆死。
瑞曰:多食壅气动风。小儿食多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时珍曰: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多食令人胪胀。煨熟米饮下,治肠风下血。
安石榴(皮、根、花)
《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
颂曰:安石榴本生西域,今处处有之。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酢者入药。
甘石榴
《别录》曰:甘、酸,温,涩,治咽喉燥渴。多食损人肺。
孟诜曰:能理乳石毒,多食损齿令黑。凡服食药物人忌之。
时珍曰:制三尸虫。
酸石榴
孟诜曰:治赤白痢腹痛,连子捣汁,顿服一枚。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红榴皮治赤痢,亦通。
时珍曰: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濇,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损肺、齿而生痰涎。酸者则兼收歛之气,而入断下、崩中之药。兼止泻痢,与小便之不禁者。
酸石榴皮
《别录》:止下痢漏精。
甄权曰:治筋骨风,腰脚不遂,行步挛急疼痛,涩肠。取汁点目,止淚下。
藏器曰:煎服,下蚘虫。
时珍曰: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带下。
效曰:凡使榴皮、根、叶,勿犯铁,不拘干湿,以浆水浸一宿用,其水如黑汁也。
酸榴东引根
《别录》曰:治蚘虫,寸白虫。
颂曰:治口齿病。
时珍曰:止涩泻痢、带下,功与皮仝。
权曰:青者,入染须用。
榴花
苏颂曰:千叶者,治心热吐血。又研末吹鼻,止衄血。亦傅金疮出血。
枳椇子
木蜜、鸡距子
《唐本》:治头风,小腹拘急。
藏器曰: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用同蜂蜜。枝、叶煎膏亦同。
震亨曰:一男子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以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觧酒毒。而人汗出甚倦,发热如故。加枳椇服之而愈。
讱菴云:葛根觧酒而发散,故气血虚者不禁,不如枳椇。
时珍曰:《本草》止言木能败酒,故云屋外有枳椇,屋内酿酒多不佳。而丹溪治酒常用其实,其功当亦同也。
又曰:止呕逆,觧酒毒,辟虫毒。
诜曰:昔人修舍用此木,误入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实若鸡之足距,故名鸡距子。噉之甘美如饴,谓之木蜜。多食发蚘虫。
胡桃(壳、皮、油胡桃)
羗桃、核桃
颂曰:本出羌胡,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故名。但性热,不可多食。多食生痰,动肾火。
又曰:治损伤、石淋。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
《开宝》曰: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便,去五痔。烧存性,和松脂研,傅瘰疬疮。
诜曰:食之令人能食,通润血脉,骨肉细腻。
时珍曰: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毒,发痘疮,制铜毒。但胡桃性热,入肾肺,惟虚寒者宜之。而痰火积热者,不宜多食耳。
又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係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一体一用也。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莭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生人生物,皆由此出。胡桃颇类其状,而外皮水汁皆青黑。故能入北方,通命门,利三焦,益气养血,与破故纸同为补下焦肾命之药,夫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血脉通。此胡桃佐补药,有令人肥健能食,润肌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也。命门既通则三焦利,故上通于肺而虚寒喘嗽者宜之,下通于肾而腰脚虚痛者宜之,内而心腹诸痛可止,外而疮肿之毒可散。洪氏止言胡桃治痰嗽能歛肺,盖不知其为命门三焦之药也。油胡桃有毒,伤人咽肺,而疮科取之,用其毒也。胡桃治铜,此又物理之不可晓者。壳烧存性,入下血崩中药。
油胡桃
时珍曰:辛,热,有毒。故杀虫攻毒,治痈肿、疠风、疥癣、杨梅、白秃诸疮,润须发。
皮
歛肺定喘,固肾濇精,药中罕用。昂谓今若用之,当胜于金樱、莲须也。
龙眼肉
圆眼、益智、荔枝奴
时珍曰:龙眼,象形也。
《志》曰:味甘归脾,能益人智,非今人之益智子也。颂曰:荔枝纔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
《别录》曰: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
时珍曰: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以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严用和《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有归脾汤,取味甘归脾,补气长智之义。又治肠风下血,亦使血归脾而不妄行也。
荔枝(核、壳)
丹荔
《开宝》曰:止渴,益人颜色。
李珣曰: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
孟诜曰:通神,益智,健气。
时珍曰:治瘰疬赘瘤,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
又曰: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
颂曰:多食不伤人。饮蜜浆一盃即觧。
震亨曰:荔枝属阳,主散无形质之滞气,故赘瘤赤肿者用之。苟不明此,虽用之无应。
核
时珍曰:荔枝核入厥阴,行散滞气,其实双结而核肖睪丸,故其治疝卵肿,有象形之义。又治妇人血气刺痛。
宗奭曰:心痛、小肠气痛,以一枚煨存性,研末,新酒服。
壳
时珍曰:痘疮出不爽快,煎汤饮之。
《物类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则醉,以壳浸水饮之即觧。此即食物不消,还以本物消之之意。
昂曰:荔枝七个,连壳核煆研,白汤调下,止呃逆,用绿柹蒂七个,煎汤送下,治呃逆尤效。
榧实
《别录》曰:常食,治五痔,去三虫蛊毒,鬼疰恶毒。
弘景曰:食之,疗寸白虫。
孟诜曰: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令人能食。多食一二升,亦不发病。
宗奭曰:多食滑肠,五痔人宜之。
《生生编》云: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震亨曰:榧子,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多食则引火入肺,大肠受伤尔。
原曰: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有虫积者宜食之。
瑞曰:性热,同鵞肉食,生断莭风,又上壅人,忌火气。
时珍曰:按《物类相感志》云:榧煮素羹,味更甜美。猪脂炒榧,黑皮自脱。同甘蔗食,其渣自软。
又曰:榧子皮反菉豆,能杀人。
昂曰:有虫积者,宜上旬日日食之,食一斤,虫乃绝。
海松子
新罗松子
《开宝》:治骨莭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
《别录》曰:逐风痺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李珣曰:主诸风,温肠胃,久服轻身。
时珍曰:润肺,治燥结欬嗽。
宗奭曰:同柏子仁麻仁,治虚秘。
《外台秘要》云:松子、胡桃、熟蜜研膏,治肺燥欬嗽。
落花生
讱菴云:花落地而结实,故名。从前《本草》未收,本无当于医药之用。然辛能润肺,香能舒脾,乃菓中之佳品也。因世人谤之者多,附录于此,以明其有益于脾肺也。炒食、煮食皆可,但不可同绿豆食,能杀人。
莲子(石莲、须、花、莲房)
藕实
陆机《诗疏》云:其茎为荷。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之皮青里白。其子菂,菂之壳青肉白。菂内青心二三分,为苦薏也。
时珍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羣美兼得。自蒻蔤而莭莭生茎,生叶,生花,生藕;由菡萏而生蕋、生莲、生菂、生薏。其莲菂则始而黄,黄而青,青而绿,绿而黑,中含白肉,内隐青心。石莲坚刚,可历永久。薏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故释氏用为引喻,妙理具存;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盖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濇,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生,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权輿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本经》云: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孟诜曰:主五脏不足,伤中,益十二经脉血气。
《大明》曰:止渴去热,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多食令人惧喜。
嘉谟曰:安靖上下君相火邪。
时珍曰: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
藏器曰:食莲子,不去心,令人作吐。
诜曰:生食过多,微动冷气胀人。蒸食甚良。大便燥濇者,不可食。
颂曰:其菂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黑而沉水者,为石莲子。
石莲子
时珍曰:石莲剁其黑壳,谓之莲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生食甚佳。入药须蒸熟去心,或晒或焙干用。今药肆中石莲,产广中树上,乃木莲。其味大苦,不堪入药。
又曰:嫩菂性平,石莲性温。得伏苓、山药、白术、枸杞良。清心除烦,开胃进食,耑治噤口痢,淋浊诸症,若蒸煮食之,宁神不饥。
藏器曰:经秋正黑,石莲子,入水必沉,惟煎盐卤能浮之。此物居山海间,经百年不坏,人得食之,令发黑不老。
诜曰:诸鸟、猿猴取得不食,藏之石室内,人得三百年者,食之永不老也。莲薏,即莲子中青心,名苦薏者。
士良曰:研末米饮服,治血渴,产后血亏而渴也。
《大明》曰:止霍乱。
时珍曰:清心去热。
莲蕋须
花开时採取,阴干。亦可充果食。
时珍曰:莲须《本草》不收,而三因诸方、固真丸、巨胜子丸各补益方中,往往用之。其功大抵与莲子同也。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悦颜色,益血,止血崩、吐血、遗精、白浊。
莲花
芙蕖
《大明》曰:镇心益色,驻颜身轻。
简便方:天泡湿疮,荷花贴之。
杨拱云:坠损呕,用干花为末,酒服甚効。
莲房、莲蓬壳
时珍曰:入厥阴血分,消瘀散血。止血崩、下血、溺血。与荷叶同功,亦急则治标之意也。陈久者良。
藏器曰:治血胀腹痛,及产后胞衣不下,酒煮服之。水煑,觧野菌毒。
荷叶(蒂)
时珍曰:莲子种者生迟,藕芽种者最易发。其芽穿泥成白蒻,即蔤也。俗呼藕系菜。节生二茎,一为藕荷,其嫩者为荷钱,象形也。其叶贴水者,其下旁行生藕;一为芰荷,其叶出水,其旁茎生花也。
杲曰:张洁古先生口授枳术丸,用荷叶烧饭为丸。当时未悟。后知荷叶色青,中空,象震卦之体。感此气化,胃气得升。用为引导,与白术协力滋养,补令胃厚,不致内伤,其利广矣。
东垣治雷头风证,用清震汤。盖震为雷,而荷叶之形象震体,取其升散,又得升麻、苍术之助,则头面肿痛,憎寒壮热之证自除矣。
《闻人规》云:痘疮已出,复为风寒外袭,则窍闭血凝,其点不长,或变黑倒黡,必身痛,四肢欲厥。但温肌散邪,则热气复行,而癍自出也。宜紫背荷叶散治之。盖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僵蚕能觧结滞之气故也。此药易得,而活人甚多,胜于人牙、龙脑也。
戴原礼云:单服可消阳浮肿。
《大明》曰:止渴,落胞破血,治产后口干,心肺燥烦。
藏器曰:治血胀腹痛,产后胞衣不下,酒煑服之。
时珍曰: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滑,散瘀血,消水肿痈肿,发痘疮,治一切血症,产后瘀血,损伤败血。
荷鼻即荷叶
藏器曰:安胎,去恶血,留好血,止血痢,杀菌蕈毒,并煑水服。
《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自去,煎汤洗镴垢自新,物性然也。
藕(粉、蔤、节)
《别录》曰:治热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欢。
藏器曰:止怒止洩,消食觧酒毒,及病后干渴。
《日华子》曰:捣汁服,止闷除烦开胃,治霍乱,破产后血閟。擣膏,罯金疮并伤折,止暴痛。蒸煑食之,大能开胃。
孟诜曰:生食,治霍乱后虚渴。蒸熟,甚补五脏,实下焦。同蜜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亦可休粮。
徐之才云:汁:觧射菵毒、蟹毒。
诜曰:产后忌生冷物,独藕不同生冷者,为其破血也。
时珍曰: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煑食不美;红花及野藕,生食味涩,煮蒸则佳。夫藕生于单汙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莭。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蒻,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懽,可谓灵根矣。故其所主者,皆心脾血分之疾,与莲之功稍不同云。
藕粉
臞仙云:擣浸澄粉,安神益胃,轻身延年。
藕蔤
藕丝菜
五六月嫩时,采为蔬茹,老则为藕稍,味不堪矣。
苏颂曰:生食,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觧酒食毒。
汪颖曰:觧烦毒,下瘀血。
时珍曰:功与藕同。
藕节
甄权曰:擣汁饮,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
《大明》曰:消瘀血,觧热毒,产后血闷,和地黄研汁,入热酒小便饮。
时珍曰:能止欬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
芡实
鸡头子
《本经》:治湿痺,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
《日华子》云:开胃助气。
淮南子曰:狸头愈癙,鸡头已瘘。
时珍曰: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弘景曰:仙方取此合莲实饵之,甚益人。
颂曰:金樱子膏为丸,名水陆二仙丹。补下益人,治梦遗、滑精、带浊等证。
时珍曰:新者煑食良。入涩精药,连壳用亦可。
暇日记曰:芡实一斗,以防风四两煎汤浸过用,且经久不坏。
诜曰:凡用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乌芋
地栗
荸脐
《别录》曰:消渴痺热,温中益气。
孟诜曰: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消黄疸。
《大明》曰:开胃下食。
苏颂曰:作粉食,厚人肠胃,不饥,能觧毒,服金石人宜之。
汪机曰:乌芋善毁铜,和铜钱嚼之,则钱化,可见其为削坚消积之物。故能化五种膈疾,而消宿食,治误吞铜物也。
时珍曰:主血痢下血血崩,辟蛊毒。
董炳《集验方》云:地栗晒干为末,白汤服二钱,能辟蛊毒。闻下蛊之家,知有此物,便不敢下。此亦前人所未知者。荸脐捣汁澄粉,加冰片,可作眼药,治时眼赤痛。
慈姑
时珍曰: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又有山慈姑,名同实異,另在草部。
《日华子》云:治百毒,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难胞衣不出,擣汁服。又下石淋。
时珍曰:取汁可制粉霜、雌黄毒。
颂曰:叶治诸恶疮肿,小儿逰瘤丹毒,擣涂便消。
《大明》曰:多食,发虚热,及肠风痔漏,崩带疮疖。以生姜同煑佳。怀孕人不可食。其叶擣烂,治蛇虫咬甚効。
蓤
芰、菱角
时珍云:《仇池笔记》言蓤花开背日,芡花开向日,故蓤寒而芡暖。
《别录》曰: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
苏颂曰:觧丹石毒。
时珍曰:觧暑,觧伤寒积热,止消渴,觧酒毒,射菵毒。
《武陵记》:以三角、四角者为芰,两角者为蓤。
诜曰:生食,性冷利。多食,伤人脏腑,损阳气,痿茎,生蛲虫。此物最不治病。若过食腹胀者,可暖姜酒服之即消。
甘蔗(白糖、沙糖)
《别录》曰: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
《大明》曰:利大小肠,消痰止渴,除心脑烦热,觧酒毒。
时珍曰: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消渴觧酒。止呕哕反胃,宽胸膈。
晁氏客话云:甘草遇火则热,麻油遇火则冷。甘蔗煎饴则热,水成汤则冷,物性之異,医者可不知乎?
野史云:痁疟疲瘵,食蔗可愈。
《外台秘要》云:发热口干,蔗浆含嚥。蔗皮煆灰,清茶送,可治时症呃逆。
石蜜
时珍曰: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異也。在石蜜、糖霜、冰糖比之紫沙糖性平,功用相同,入药胜之。然不冷利,若久食助热,损齿、生虫之害同。
《唐本》:治心腹热胀,口干渴。
孟诜曰:治目中热膜,明目。和枣肉、巨胜末为丸噙之,润肺气,助五脏,生津。
时珍曰: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觧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沙餹
时珍曰:此紫沙餹也。法出西域,传入中国。以蔗汁煎成,清者为蔗餳,凝结有沙者为沙餹。如石者为石蜜,如霜者为餹霜,如冰者为冰糖也。甘蔗甘寒,煎鍊成餹,则甘温而助湿热。故沙餹性温,殊于蔗浆,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
《唐本》云:治心腹热胀,口干。
《日华子》云:润心肺大小肠热,觧酒毒。
《摘玄方》:同乌梅煎,治噤口痢。
刘提点云:痘疮不收靥落痂,白汤调服甚効。
宗奭曰:啖驼马,觧热。小儿多食则损齿生虫。
震亨曰:餹生胃火,乃湿土生热,故损齿生虫,与食枣病龋同意。
甜瓜(瓜蒂)
《嘉祐》曰:止渴,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间壅塞气,治口鼻窒。
宗奭曰:暑月食之,永不中暑。然甜瓜虽觧暑气,而性冷,消损阳气,多食未有不下利者。
弘景曰:凡瓜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除瓤食,不害人。奇効。《良方》云:病脓血恶痢,痛不可忍者,以水浸甜瓜食数枚,即愈。此亦消暑之验也。
瓜蒂
《本经》: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欬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别录》曰:去鼻中瘜肉,疗黄疸。
《大明》:治脑寒热齆,眼昏吐痰。
张机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哽,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也,宜吐之;少阳病,头痛发寒热,脉紧不大,是膈上有痰也,宜吐之;病胸上诸实,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寸口脉微弦者,当吐之;懊憹烦躁不得眠,未经汗下者,谓之实烦,当吐之;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并宜以瓜蒂散主之。惟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杲曰:《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此饮食内伤,填塞胸中,食伤太阴,风木生发之气伏于下,宜瓜蒂散吐之,《素问》所谓木郁则达之。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矣。若尺脉绝者,不宜用此,恐损真元,令人胃气不复也。
震亨曰:瓜蒂性急,能损胃气,胃弱者宜以他药代之。病后、产后,尤宜深戒。
时珍曰:甜瓜叶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风眩头痛,癫癎喉痺,黄疸湿热诸症。凡胃弱人及病后、产后用吐药,皆宜加慎,何独瓜蒂为然。
讱菴云:当吐而胃弱者,代以参、芦。
丹溪云: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发汗世罕知之,故予尝曰吐法兼汗。
西瓜
吴瑞曰:消烦止渴,觧暑热。
寗原曰: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觧酒毒。
震亨曰:含汁,治口疮。
颖曰:西瓜性寒觧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亦不宜多食。
时珍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
《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
《龙鱼河图》云:凡瓜有两鼻两叶者杀人。五月瓜沉水者,食之得冷病,终身不瘥。
弘景曰:多食瓜作胀,即入水自渍便消。
时珍曰:张华《博物志》言:人冷水浸至膝,可啖瓜至数十枚,渍至项,其啖转多,水皆作瓜气,则水浸消瓜,亦物性也。或曰:多食瓜作胀者,食盐花即化,然瓜最忌麝与酒,凡食瓜过多,但饮酒及水服麝香,尤胜于食盐渍水也。
又曰:瓜性最寒,曝而食之,尤冷。故《稽圣赋》云:瓜寒于曝,油冷于煎,此物性之異也。
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成疟痢。
葡萄
草龙珠
《本经》:治筋骨湿痺,益气强志。
《别录》曰:逐水,利小便。
甄权曰:除肠间水,调中治淋。
苏颂曰:时气痘疮不出,食之,或研酒饮,甚効。按魏文帝诏羣臣曰:葡萄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酲,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觧渴。又酿为酒,甘于麴蘖,善醉而易醒。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乎?
《圣惠方》云:胎上冲心,葡萄煎汤饮之,即下。
椰子(瓤、浆、皮、壳)
椰子瓤
《开宝》云:益气。
汪颖云:治风。
时珍云:食之不饥,令人面泽。
椰子浆
《开宝》云:止消渴。
李珣云:治吐血水肿,去风热。
时珍曰:椰子性热,饮其浆者多昏如醉。
《異物志》云:食其肉则不饥,饮其浆则增渴。
椰子皮
时珍曰:治卒心痛,烧研,水服一钱,极验。
《开宝》云: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饮之。
壳
时珍曰:治杨梅疮筋痛。烧研,滚酒泡服二钱,暖覆取汁,其痛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