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米泔、炒米、陈米、粥)

《别录》曰:益气,止烦止渴止洩。

《蜀本》:温中,和胃气,长肌肉。

《日华子》曰:补中,壮筋骨,益肠胃。

孟诜曰:煮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下痢。

好古曰: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

思邈曰:常食干粳饭,令人不噎。

时珍曰:通血脉,和五脏,好颜色。

宗奭曰:粳以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平和五脏,补益气血,其功莫逮。然稍生则复不益脾,过熟乃佳。

颖曰:粳有早、中、晚三收,以晚白米为第一。各处所产,种类甚多,气味不无少異,而亦不甚相远也。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惟此其谷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非他物可比。入药之功在所畧尔。

又曰:新米乍食,动风气。陈者下气,病人尤宜。

时珍曰: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晚粳得金气多,故色白入肺而觧热。早粳得土气多,故赤者益脾而白者益胃。若滇、岭之粳则性热,惟彼土宜之尔。

苏颂云:香粳,长白如玉,可充御贡,此种之贵異者也。

时珍曰:凡人嗜生米,久成米瘕,治之以鸡屎白。

米泔

时珍曰: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戴原礼曰:风热赤眼,以淅二泔睡时冷调洗。淅,洗米也。第二次泔,清而可用,故名为淅二泔。服药过剂闷乱者,以淅二泔饮之。

炒米汤

时珍曰:益胃除湿。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陈廪米

弘景曰:即粳米久入仓陈赤者。

《别录》云: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洩。

《日华》曰:补五脏,涩肠胃。

孟诜曰:炊饭食,止痢,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以饭和酢捣封毒肿恶疮,立瘥。研水服,去猝心痛。

寗原曰:宽中消食。多食易饥。

时珍曰:陈仓米煮汁不浑,初时气味俱尽,故冲淡,可以养胃。古人多以煮汁煎药,亦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之功也。廪米年久,其性多凉,但炒食则温尔。陈藏器以为热食即热,冷良即冷者,偏见也。

时珍曰: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按罗天益云:粳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

张文潜《粥记》:每晨食粥。空腹胃虚,谷食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齐和尚说:山僧每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盖粥能畅脾胃,生津液也。昂按今人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觉与脏腑相宜,非他物之所能及也。

糯米

《别录》曰:作饭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士良云:能行营卫中血积,觧芫青、斑蝥毒。

思邈曰:糯米味甘,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益气止泄。

藏器曰:作糜食,主消渴。久食令人身软,缓人筋也。

萧炳曰: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以骆驼脂作煎饼食,主痔疾。

时珍曰:暖脾胃,止虚寒洩痢,坚大便,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又曰: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餳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积。今人冷洩者,炒食即止。老人小便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然性粘滞难化,小儿、病人忌之。

糯米粥

时珍曰:益气,治脾胃虚寒,洩痢吐逆,小儿痘疮白色。

杨士瀛曰:痘疹用糯米,取其觧毒,能酿而发之也。

谷芽

稻蘖

时珍曰: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曝干去发炒用。其功专主消导。

恭曰:取其蘖中之米入药,启脾进食。

大麦

《别录》曰: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士良曰: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洩,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麫,胜于小麦,无躁热。

苏恭曰:麫平胃止烦渴,消食疗胀满。

时珍曰: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大麦作饭,香而有益。煮粥甚滑。磨麫作酱甚甘美。

宗奭曰:大麦性平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麫作糊,令人嚥以助胃气。

震亨曰: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

诜曰:大麦为五谷长,令人多热。暴食似脚弱,为下气故也。久服宜人。熟则有益,带生则冷而损人。

大麦芽

《别录》曰:消食和中。

甄权曰: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日华子》曰:开胃,止霍乱,除烦闷,消痰饮,破癥结,能催生落胎。

元素曰:补脾胃虚,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

时珍曰:麦芽、谷芽、粟蘖皆能消化一切米、麫、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矣。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不可不知。若同白术诸药,俱无害矣。

好古曰:麦芽神曲,胃气虚人宜服之,以代戊巳腐熟水谷。豆蔻、砂仁、乌梅、木瓜、芍药、五味子为之使。

小麦

《别录》曰: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思邈曰:养心气,心病宜食之。

宗奭曰:煎汤饮,治暴淋。

甄权曰:熬末服,杀肠中蚘虫。

时珍曰:麦属火,心之谷也。其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凡麦秋种夏熟,俻受四时之气。南方地煖下湿,不如北产之良。

《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

恭曰:小麦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止烦也。

藏器曰:小麦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麹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河渭之西,白麦面亦凉,以其春种,缺秋冬二气也。

浮麦

即水淘浮起者。

时珍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讱菴云: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止汗,麦、麸同功。

麦麸

麦麸

《日华子》曰: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折伤瘀血,醋炒罯贴之。

藏器曰:和麫作饼,止洩痢,调中去热。醋拌蒸热,包熨人马闪跌腰脚折伤处,散血止痛。

时珍曰:醋蒸,熨手足风湿痺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良。末服,止虚汗。麸乃麦皮也。麦之凉全在皮,与浮麦同性,而止汗之功次于浮麦。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溃烂,或小儿暑月出痘,痘疮溃烂不能着蓆者,用麸皮装褥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小麦粥,止消渴烦热。

《大明》曰:养气,补不足,助五脏。然性壅热,小动风气,发丹石毒。

藏器曰: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益气力。

又曰:麫性热,惟第二磨者凉,为其近麸也。盖麦之凉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热。

宗奭曰:水调服,治人中暑,马病肺热。

时珍曰:傅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颖曰:东南单湿,春多雨水,麦已受湿气,又不曾出汗,故食之作渴,动风气,助湿发热,西北高燥,春雨又少,麦不受湿,复入地窖出汗,北人禀厚少湿,故常食而不病也。

李廷飞《延寿书》云:北多霜雪,故麫无毒;南方雪少,故麫有毒。顾元庆《薝曝偶谈》云:江南麦花夜发,故发病;江北麦花昼发,故宜人。麫性虽热,而寒食日以纸袋盛麫悬挂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名为寒食麫,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

时珍曰:北麫性温,食之不渴;南麫性热,食之烦渴;西麫凉,皆地气使然也。吞汗椒,食萝卜,皆能觧其毒。

麦粉

即小粉

时珍曰:麦粉乃是洗面筋澄出浆粉。今人浆衣多用之。

孟诜曰: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又炒一合,汤服,断下痢。

时珍曰:醋熬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

《别录》曰:益气,补不足。

《日华子》云:治热,压丹石毒发热,觧苦瓠毒。

《心境》云: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

时珍曰:稷与黍,一类二种。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能凉血觧暑。

又曰:按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汜胜之云:烧黍稷则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穰,故能觧苦瓠之毒。

诜曰:多食发二十六种冷病气。又不可与附子同服。

时珍曰: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八谷也。盖稷当属高大如芦,世之所谓芦稷者。实既香美性复中和,干又高大,所以能为五谷之长,而先王以之名官也。且芦稷最能和中,煎汤温服,治霍乱吐泻如神。

时珍曰:粳之粘者为糯,粟之粘者为秫,稷之粘者为黍。黍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

思邈曰: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

《别录》曰:益气,补中。

孟诜曰:烧灰和酒,涂杖苍,止痛,不作瘢。

时珍曰:嚼浓汁,涂小儿鵞口疮,有效。

诜曰:性寒,有小毒,发故疾。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缓人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脚跼曲。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虫。

李廷飞曰:五种黍米,多食闭气。

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按贾思勰云:粟之成熟有早晚。早粟皮薄米实,晚粟皮厚米少。据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以粱之细者名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陈者良。

《别录》曰: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孟诜曰:止痢,压丹石热。

藏器曰: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

士良曰:觧小麦毒,发热。

弘景曰:陈粟至三五年者,尤觧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宗奭曰:粟米利小便,能益脾胃。

时珍曰: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浊洩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洩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又曰: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震亨云:陈者最硬难化,得浆水乃化也。

宗奭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

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鹰食粟,足重不能飞。

荞麦麫

孟诜曰:实肠胃,能鍊五脏滓秽。

萧炳曰: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

吴瑞曰:以醋调粉,涂小儿丹毒赤肿热疮。

时珍曰: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洩泻。以砂糖水调炒麫二钱服,治痢疾。炒焦,热水冲服,治绞肠沙痛。

又曰: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鍊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洩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

《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莭风。

思邈曰:酸,微寒。食之难消。久食动风,令人头眩。作麫和猪、羊肉热食,不过八九顿,即患热风,须眉脱落,还生亦稀。泾邠以北,多此疾。

黑大豆

岐伯曰:生温,熟寒。

时珍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酱;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藏器曰:大豆甘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牛食之温,马食之冷。一体之中,用之数变。

《本经》云:生研,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

《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痺,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除痺去肿,止腹胀消谷。

《唐本》云:煮食,治温毒水肿。

《日华子》云:调中下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牛马温毒。

时珍曰:煮汁,觧礜石毒、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及蛊毒。入药,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牛胆贮之,止消渴。

藏器曰: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痺痈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消肿。

孟诜曰: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同甘草煑汤饮,去一切热毒,觧百药毒,治风毒脚气。煮食,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棉裹纳之。

又曰: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以炒豆、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岁以上不畏也。

颂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谷度饥。然多食令人体重,久则如故也。

甄权曰:每食后磨拭吞三十粒也,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道也。

颖曰: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服之,云能补肾。盖豆乃肾之谷,其形类肾,而又黑豆通肾,引之以盐,所以妙也。

时珍曰:按《养肾书》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谓之五脏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为肾之谷,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觧毒,所谓同气相求也。

又曰:服萆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大豆黄卷

弘景曰:黑大豆为蘖牙,长五寸,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

《本经》:治湿痺,筋挛膝痛。

《别录》曰:五脏不足,胃气结积,益气止痛,去黑皯,润肌肤皮毛。

孟诜曰:破妇人恶血。

颂曰:古方蓐妇药中多用之。

思邈曰:宜肾。

时珍曰: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

黄大豆

寗原云: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

时珍曰:研末,熟水和,涂痘后痈。童便调涂,亦可。

赤小豆

《本经》云: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藏器曰:驴食足轻,人食身重。

《别录》云: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洩,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

甄权曰: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同鸡子白,调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洗小儿黄烂疮,不过三度。

士良曰:缩气行风,坚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

孟诜曰:散气,去关莭烦热,令人心孔开。暴痢后,气满不能食者,煑食一顿即愈。和鲤鱼、鲫鱼煮食,甚治脚气。并能利水消肿。

《日华》云:觧小麦热毒。煮汁,觧酒病。觧衣粘缀。

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肤枯燥。

颂曰:水气、脚气最为急用。有人患脚气,以袋盛小豆,朝夕践踏,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湿气痺肿,和通草煮食,则下气无限,名脱气丸。

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觧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洩,所以令人肌瘦也。其吹鼻瓜蒂散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散热耳。凡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者,以水调涂,自无不愈,但其性粘,干则难揭,入苧根即不粘,此法尤佳。

绿豆

《开宝》云: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觧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

思邈曰: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日华子》曰: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除吐逆。

孟诜曰:补益元气,和调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润皮肤,宜常食之。煑汁,止消渴。

寗原曰:觧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

时珍曰:绿豆肉平皮寒,觧金石、砒石、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又治痘毒,利肿胀。绿豆粥,觧热毒,止烦渴。

绿豆粉

吴瑞曰:觧诸热,益气,觧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

寗原曰:痘疮湿烂不结痂疕者,干扑之良。

汪颖曰:觧菰菌、砒毒。

时珍曰:绿豆色绿,属木,通于厥阴、阳明。其性稍平,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觧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患。豆粉以绿色粘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

白扁豆

《别录》曰:和中,下气。

孟诜曰: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

苏恭曰:疗霍乱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

苏颂曰: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觧酒毒、河豚鱼毒。

甄权曰:觧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

时珍曰: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止洩痢,暖脾胃,止消渴,而觧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花与豆同功。

刀豆

时珍曰:温中下气,利肠胃,益肾补元。

又曰:刀豆甘,平。《本草》失载,近时载其暖而补元阳也。又有病呃逆不止,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呃逆即止。亦取其下气归元也。

淡豉

时珍曰:造淡豉法:黑大豆水浸一宿,蒸熟摊席上,候微温蒿覆之。候黄衣上遍。取出晒干簸净,以水拌之干湿得所。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泥封,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豉即成矣。

《别录》: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

甄权: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涂阴茎生疮。

时珍曰:其法乃康伯所传,见《博物志》。淡豉,调中下气最妙。盖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罯,故能升能降。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

又曰: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日华子》云:治疟疾骨蒸,中毒药蛊气,犬咬。

讱菴云: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淡豉合巵子,即巵子豉汤,能吐虚烦。

胡麻

脂麻

巨胜

《本经》: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

《别录》曰: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

《日华子》曰:补中益气,润养五脏,补肺气,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逐风湿气、逰风、头风,治劳气,产后羸困,催生落胞。细研涂发令长。白蜜蒸饵,治百病。

李廷飞云:炒食,不生风。病风人久食,则步履端正,语言不涩。

苏恭曰:生嚼涂小儿头疮,煎汤,治恶疮、妇人阴疮,大効。

士良曰:初食利大小肠,久食即否,去陈留新。

弘景曰:服食胡麻,取黑色者,九蒸九晒,熬捣饵之。断谷,长生,充饥。虽易得,而学者未能常服,况余药耶?蒸不熟,令人发落。

原曰: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

时珍曰: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取其黑色入通于肾,而能润燥也。

麻油

弘景曰:生笮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不入药用。

时珍曰: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须自笮乃良。若市肆者,不惟已经蒸炒,而又杂之以伪也。

《别录》曰: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油摩肿,生秃发。

孙思邈云:去头面逰风。

藏器云:主天行热閟,肠内结热。服一合,取利为度。

《日华子》曰: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苏颂曰:治痈疽热病。

时珍曰:觧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

孟诜曰:主瘖痖,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蚘心痛。傅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

刘河间云: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胡麻入肝补血,故风药中不可阙也。

麻仁

《本经》云:补中益气。久服,肥健。

《别录》:治中风汗出,逐水气,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沐发,长润。

藏器曰:下气,去风痺皮顽,令人心欢,炒香,浸小便,绞汁服之。妇人倒产,吞二七枚即正。

士良曰: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结燥及热淋。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气。妇人发带疾。

《日华子》曰: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

孟诜曰: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莭不通,发落。

时珍曰: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弘景曰:麻仁合丸药并酿酒,大善。但性滑利。

好古曰:麻仁,手阳明、足太阴药也。阳明病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燥也。故用之以通润也。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

宗奭曰:麻仁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悬井中一夜,不令着水。次日晒干,新瓦上挼去壳,簸扬取仁用。

薏苡仁

薏珠

《本经》: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痺,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别录》曰: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藏器曰:炊饭作麫食,主不饥,温气。煑饮,止消渴,杀蚘虫。

甄权:治肺痿肺气,欬嗽涕唾,上气。煎服,破毒肿。

孟诜曰:去干湿脚气,杀蚘,堕胎。

时珍曰: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痺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疝疾重坠,以薏珠用东壁土炒,水煮为膏以治之。

颂曰:薏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痈,张仲景治风湿、胸痺。《济生方》治肺损咯血,以熟猪肺蘸薏珠末,空心食之。盖薏珠补肺,猪肺引经也。

宗奭曰:此药势力和缓,凡用须加倍即见效。炒熟,微研用。

敩曰:同糯米炒,去米用。亦有以盐汤煮者。

御米壳

瞿粟壳

时珍曰:凡用以水洗润,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阴干细切,以米醋拌炒入药。亦有蜜炒、蜜炙者。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得醋、乌梅、橘皮良。

又曰: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脱肛。欬嗽诸痛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歛之。王硕云:粟壳治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吐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或同四君子药,尤不致闭胃妨食而获奇功也。

震亨曰:今人虚劳欬嗽,多用粟壳止劫;及湿热泄痢者,用之止涩。其治病之功虽急,而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又曰: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然。凡痢须先散邪行滞,岂可遽投粟壳、龙骨之药,以闭塞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甚,所以变症作而迁延不已也。

杲曰:收歛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病尤宜。

御米

颂曰: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时珍曰:瞿中有白米极细,治泻痢润燥,其米可煮粥和饭食。水研滤浆,同绿豆粉作腐食尤佳。

《开宝》: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煮作粥食,极美。

宗奭曰: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神曲

时珍曰: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造神曲,药力胜之。盖取诸神聚会之日造之,故名。《叶氏水云录》云: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麫一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螣蛇六神,用汁拌麫、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盖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取出,晒干收用。

元素曰:甘,辛,温。阳中之阳也,入足阳明经。凡用须火炒黄,以助土气。陈久者良。养胃气,治赤白痢。

甄权曰: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

时珍曰: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诸疾。闪挫腰痛者,煆过淬酒温服,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即止,甚验。下胎产后血晕,末服亦良。亦治目疾。按倪维德《启微集》云:神曲治目病,生用能发其生气,熟用能歛其暴气也。

红麹

时珍曰:红麹《本草》不载,法出近世。其法:以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饭。分作十五处,入麹母三斤,搓揉令匀,併作一处,以帛密覆。热即去帛摊开,觉温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过一时分作五堆,再一时合作一堆,又过一时分作十五堆,稍温又作一堆,如此数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箩盛麹,作五六分,蘸湿完又作一堆,如前法。第四日,又蘸。若麹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尽浮则成矣,取出晒干收之。其红过米心者谓之生黄,可用。若未过心者不堪用。入药以陈久者良。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又曰: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红,散布脏腑经络,是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造红麹者,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而为红,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窥造化之巧也。故红麹有治脾胃营血之功,得同气相求之理也。

震亨曰: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吴瑞曰: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损。

又曰:酿酒则辛热,有小毒,发肠风痔瘘、脚气、哮喘痰嗽诸疾。

饴糖

《别录》曰:补虚乏,止渴去血。

思邈云: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治唾血,消痰润肺止嗽。

孟诜曰:健脾胃,补中,治吐血。打损瘀血者,熬焦酒服,能下恶血。又伤寒大毒嗽,于蔓青、薤汁中煮一沸,顿服之,良。

宗奭云:脾弱不思食人少用,能和胃气。亦能和药。

时珍曰:觧附子、草乌头毒。

成无己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糖之甘以缓中也。

好古曰:饴乃脾经气分药也。甘能补脾之不足。

震亨曰:饴糖属土而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

时珍曰:凡中满吐逆、秘结牙〖匿/虫〗、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生痰动火最甚。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骨同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弘景曰:酱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

时珍曰:豆酱法,用豆炒磨成粉一斗,入麫三斗和匀,切片罨黄,晒之。每十斤入盐五斤,井水淹过,晒成收之。

《别录》曰:除热,止烦满,杀百药及热汤火毒。

《日华子》曰:杀一切鱼、菜蔬、蕈毒,并治蛇、虫、蜂、虿等毒。

时珍曰: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又中砒毒,调水服即觧。

苦酒

刘熙释名曰: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

恭曰:醋有数种。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药,余止可噉,不可入药也。

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

《别录》曰: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

扁鹊曰:理诸药,消毒。

藏器曰:治产后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

《日华子》曰:下气除烦,治妇人心痛血气,并产后及伤损金疮出血昏运,杀一切鱼、肉、菜毒。多食损筋骨,亦损胃。不益男子,损人颜色。醋发诸药,不可同食。

好古曰:散瘀血,治黄疸、黄汗。

孟诜曰:醋磨青木香,止卒心痛、血气痛。浸黄栢含之,治口疮。调大黄末,涂肿毒。煎生大黄服,治痃癖甚良。

时珍曰:治诸疮肿积块,心腹疼痛,痰水血病,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无非取其酸收之义,而又有散瘀觧毒之功。

又曰:酸属木,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肉胸而唇揭。

镜源曰:米醋煮制四黄、丹砂、胆矾、常山诸药。

讱菴云:外科敷药多用之,取其歛壅热,散瘀觧毒耳。盖贝母性散而歛疮口,因其能散。所以能歛,醋性酸收而散痈肿。盖消则内散,溃则外散,收处即是散处,两者一义也。

宗奭曰:米醋比诸醋最酽,入药多用之,谷气全也。产妇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气为佳,酸益血也。

《别录》曰: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藏器曰: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

孟诜曰:养脾气,扶肝,除风下气。

时珍曰:酒,天之美禄也。麫麹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谴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好古曰:酒能引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苦者能下,甘者能居中而缓。用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也。

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

扁鹊云:过饮,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诜曰:软筋骨,动气痢。醉卧当风,则成癜风。醉浴冷水成痛痺。服丹砂人饮之,头痛吐热。

士良曰:凡服丹砂、北庭、石亭、脂钟乳、诸石、生姜,并不可长用酒下,能引石药气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

时珍曰:觧马肉、桐油毒,丹石发动诸病,热饮之良。若酒后食芥及辣物,缓人筋骨。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酒淂者难治。又酒得咸而觧者,水制火也,酒性上而咸润下也。又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

汪昂云:余见绍荛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也。若夫过饮则相火炽炎,肺金受烁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肺因火而善悲,胆因火而恐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劳伤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

烧酒

火酒

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则燃,同乎焰硝。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淚出而肿消赤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莭,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杀人顷刻。善摄身者宜戒之。

糟(酒糟、饴餹糟)

酒糟

时珍曰:酒糟有麹蘖之性,能活血行经止痛,故治伤损有功。

苏恭曰:温中消食,除冷气,杀腥,去草、菜毒,润皮肤,调脏腑。

《日华》云:罯扑损瘀血,捣傅蛇〖虫夅〗伤毒。

醋糟

孟诜曰:气滞风壅,手背脚膝痛,炒热布裹熨之,三两换当愈。

饧糟

时珍曰:饧以蘖成,暖而消导,故其糟能化滞缓中,养脾止吐也。治反胃,化饮食,益气宽胸。

地集 菜部

草钟乳、起阳草

藏器曰:俗谓韭是草钟乳,言其温补也。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擣汁服,主胸痺骨痛不可触者,又觧药毒,疗狂犬咬人数发者,亦吐诸蛇虺、蝎虿、恶虫毒。

《别录》曰: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可久食,不利病人。

弘景曰:叶:煮鲫鱼鲊食,断卒下痢。

颂曰: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昔人正月莭食五辛以辟疠气,即韭、薤、葱、蒜、姜也。

《日华子》曰:煑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痃癖。捣汁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

寗原曰:煮食,归肾壮阳,止洩精,暖腰膝。

诜曰:淬熟,以盐、醋空心喫十顿,治胸膈噎气。擣汁服,治胸痺刺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又灌初生小儿,吐去恶水恶血,永无诸病。

又曰:热病后十日食之,即发。四五月多食,乏气力。冬月多食,动宿饮,吐水。不可与蜜及牛肉同吃。

震亨曰: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噎病,擣汁澄清,和童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効。

又曰: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血气。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盏,入姜汁、牛乳各一盏,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觧热润燥补虚也。

时珍曰: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中之最有益者也。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觧肉脯毒。煑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宗奭曰:春食则香,夏食则臭,多食则能昏神暗目,酒后尤忌。

韭子

《大明》曰:拣净,蒸熟暴干,簸去黑皮,炒黄用。暖腰膝,治鬼交,甚効。

《别录》曰:梦中洩精,溺血。

颂曰:韭子得龙骨、桑螵蛸,主漏精。葛洪、孙思邈方中多用之。

时珍曰:韭乃肝之菜,入足厥阴经。肾主闭藏,肝主踈洩。《素问》云:足厥阴病则遗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发为筋痿,及为白滛。男随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韭子之治遗精漏泄、小便频数、女人带下者,能入厥阴,补下焦肝及命门之不足。命门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

葱(白、连须葱白、叶、汁、子)

菜伯

和事草

弘景曰:葱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中不得用青也。

时珍曰: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觧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研封之。痛立止,更无瘢痕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脬危急者,极验。

葱茎白

《本经》云: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

《别录》曰: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安胎,归目益目睛,喉痺不通,杀百药毒。

《大明》曰: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止心迷闷。

孟诜曰:通关莭,止衄血,利大小便。

又曰:葱宜冬月食。不可过多,损须发,发人虚气上冲,五脏闭绝,为其开骨莭出汗之故也。

李杲曰:治阳明下痢、下血。

寗原云:达表和里,止血。

时珍曰:除风湿,身痛痲痺,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伤,制蚯蚓毒。

士良曰:杀一切鱼、肉毒。

连须葱白

张仲景治伤寒头痛如破者。

讱菴云:妇人妊娠伤寒,葱白一物汤发汗而安胎,加生姜亦佳。若产后头痛,或疟,用葱头必须连须者。

葱叶

《日华》曰:煨研,傅金疮。研傅蛇虫伤及中射工、溪毒。

苏颂曰:主水病足肿。

思邈曰:利五脏,益目睛,发黄疸。

时珍曰:按《经验方》云,金疮折伤出血,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烙炒熟,擣烂傅之,冷即再易。凡人头目重闷疼痛,用葱叶插入鼻内二三寸并耳内,气通即便清爽也。

葱汁即葱涕

《别录》曰:溺血,饮之。觧藜芦及桂毒。

时珍曰:散瘀血,止衄血止痛,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觧众药毒。

《三洞要录》云:葱者菜之伯也,能消金、锡、玉、石。于冬至日,盛葱汁及银,埋土中。次年夏至发出,尽化为水。葱涎与蜜傅痔,其凉如水。

《本经》:明目,补中气不足。

《日华子》曰:温中益精。

思邈曰:宜肺,归头。

思邈曰: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逰风。生葱同蜜食,作下利。烧葱同蜜食,壅气杀人。

张仲景曰:生葱合枣食,令人病;合犬、雉肉食,多令人病血。

时珍曰: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大蒜

孙愐唐韻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因其出胡地,故一名葫。

《别录》曰:归五脏,散痈肿〖匿/虫〗疮除风邪,杀毒气。苏恭云:下气,消谷,化肉。

藏器曰:去水恶痒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疗疮癣,杀鬼去痛。

《日华子》云: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祟,觧瘟疫,疗劳疟冷风,傅风损冷痛,恶疮、蛇虫、蛊毒、溪毒、沙蝨,并擣贴之。熟醋浸,经年者良。

宗奭曰:葫气极荤,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人,烂嚼三两瓣,温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饮冷水。又鼻衄不止者,擣贴足心,衄止即拭去。

时珍曰:葫蒜入太阴、阳明,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曰: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涂,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觧暑气。北方食肉麫者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擣汁饮,治吐血心痛。煑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疟痢、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擣膏傅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令热下行,止衄血,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屡试屡效。

颂曰:经言葫散痈肿。按李绛云:毒疮肿毒,号叫痛苦卧眠不得者,取独头蒜擣烂,麻油和,傅厚涂,干即易之甚効。

葛洪《肘后方》云:凡痈疽,取独头蒜切片,安肿头上,炷艾如梧子大,灸至百壮,不觉渐消。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拿蒜起。如蒜焦更换新者,多灸为善,勿令损皮肉。

时珍曰: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痈疽之毒,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隔,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洩,然后觧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独头大蒜切如钱厚,贴毒顶上灸之。三壮一易,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是一举而三得焉。又江宁府紫极宫刻石云:但是发背痈疽恶疮肿核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计壮数。惟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极而止。疣赘之类灸之,亦便成痂自脱,其效如神。

又曰:久食伤肝损眼。故嵇康《养生论》云:浑辛害目,此为甚耳。

震亨曰:大蒜属火,性热善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多食之。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养生者忌之。化肉之功,不足论也。

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伤神,令人喘悸。多食生葫行房,伤肝气,令人面无色。生葫合青鱼酢食,令人腹内生疮,肠中肿,又成疝瘕,发黄疾。合蜜食,杀人。凡服一切补药,不可食之。

《别录》曰:五月五日采独子者入药尤佳。

藠子、莜子

《本经》云: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

《别录》曰:归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气。作羹食,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气肿痛,擣涂之。

《日华》云:煮食,耐寒,调中补不足,止久痢冷泻,肥健人。

思邈曰:心病宜食之。利产妇。

李杲曰:治洩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

孟诜曰:薤,白色者最好,虽有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治女人带下赤白,作羹食之。骨哽在咽不去者,食之即下。发热病,不宜多食。三四月勿食生者。

颂曰:莜子,煮与蓐妇饮,易产。亦主脚气。

苏恭曰:白者补益,赤者疗金疮及风,生肌肉。

时珍曰:薤味辛气温。诸家皆言温补,而《图经》独言冷补。且云白冷而青热,薤宜去青留白。而王祯云: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亦因其温补也。又弘景曰: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须之,偏入诸膏用。不可生噉,荤辛为忌。薤为五荤之一,据道家以韭、薤、蒜、胡荽、芸薹为五荤也。

宗奭曰:薤叶光滑,露亦难竚,故曰薤露。《千金方》治肺气喘急,亦取其滑泄之义。与蜜同擣,涂汤火伤甚速。

时珍曰:治少阴病厥逆洩痢,及胸痺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叶似韭而中空,根如小蒜。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温补助阳道。其根煮食、芼酒、糟藏、醋浸皆宜。

《肘后方》:治中恶卒死者,用薤汁灌鼻中,韭汁亦可。

胡荽

蒝荽

时珍曰: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蒝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耳。

《嘉祐》: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沙疹、痘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孟诜曰:补筋脉,令人能食。

寗原曰:辟鱼、肉毒。

吴瑞曰:合诸菜食,气香,令人口爽,辟飞尸、鬼疰、蛊毒。

杨士瀛云:痘疹出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床帐上下左右皆宜挂之,以御汗气、胡臭、天癸、滛佚之气。一应秽恶,所不可无。惟儿虚弱,及天时阴寒,用此最妙。若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麹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华陀云:胡臭、口臭、〖匿/虫〗齿、脚气、金疮人,皆不可食,病更加甚。

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根,发痼疾。

生姜

《本经》云: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别录》曰: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欬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甄权曰:去水气满,疗欬嗽时疾。和半夏,主心下急痛。和杏仁作煎,下急痛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効。擣汁和蜜服,治中热呕逆不能下食。

孟诜曰:散烦闷,开胃气。汁作煎服,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

藏器曰:破血调中,去冷气。汁,觧药毒。

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顺,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张鼎曰:除壮热,治痰喘胀满,冷痢腹痛,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狐臭,杀腹内长虫。

元素曰:益脾胃,散风寒。

杲曰:生姜之用有四:Y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发散风寒,二也;与枣同用,辛温益脾胃元气,温中去湿,三也;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四也。

时珍曰: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觧食野禽中毒成喉痺。浸汁,点赤眼。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甚妙。

又曰: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且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猝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觧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吴瑞曰:觧菌蕈诸物毒。

藏器曰:生姜温,要热则去皮,要冷则留皮。

时珍曰:食姜久,积热患目,屡试有准。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此皆昔人所未言者也。

《相感志》云:糟姜瓶内入蝉蜕,虽老姜无筋。亦物性有所伏也?

崔元亮治痢,以生姜和好茶煎饮,热痢,留姜皮;冷痢姜去皮,大妙。杨士瀛曰:姜助阳,茶朱阴,二物皆消散恶气,调和阴阳,且觧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不问赤、白通宜用之。

生姜干

甄权曰:治嗽温中,治胀满,霍乱不止,腹痛,冷痢,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之。

孟诜曰:姜屑,和酒服,治偏风。

姜皮

时珍曰:消浮肿腹胀痞满,和脾胃,去瞖。

思邈云:孕妇多食姜,令儿岐指,象形也。

讱菴云:人但知陈皮、生姜能止呕,不知亦有发呕之时,以其性上升,如胃热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

成无己曰: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干姜

炮姜

时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又曰白姜。凡入药并皆炮用,故曰炮姜。炮则色黑,故又曰黑姜。

《本经》:生者尤良。

《别录》曰: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甄权曰: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莭,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痺,夜多小便。

《大明》云: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冷,原脱。今据大观、政和本草卷八生姜条补),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红,觧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好古曰: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元素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滛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震亨云: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盖产后大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热,忌用表药、寒药。干姜同补阴药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又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面夭不泽脉懦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甘热以温经。

时珍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而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亦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大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山药

薯蓣

《本经》: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轻身不饥。

《别录》:主头面逰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

甄权曰: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凡患人体虚羸者,加而用之。

《大明》云:强筋骨,主泄精健忘。

时珍曰:益肾气,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润皮毛。

又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而王履山药虽入手太阴,然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所以八味丸所以用其强阴也。

诜曰:利丈夫,助阴力。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

丹溪云:生擣傅痈疮,能消散,所谓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是也。

昂曰:山药性濇,故治遗精洩泻,而诸家俱未言濇。

宗奭曰:入药贵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药。盖生则性滑,不可入药;熟则滞气,只堪啖耳。风干或焙干用。

百合

《本经》云:补中益气,利大小便。

《别录》云: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痺,止涕淚。

甄权曰: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欬。

《大明》曰: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狂叫惊悸,产后血狂运,杀蛊毒气,胁痈乳痈发背,诸疮肿。

宗奭曰:治百合病,张仲景用百合汤丸。

苏颂曰:行住坐卧皆不定,如有鬼神之状,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李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効耳。

元素曰:温肺止嗽。

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歛。百合之甘歛,胜于五味子之酸收。

颖曰:百合白花者佳。鲜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

孟诜曰:心急黄,宜蜜蒸食之。

莱菔

萝卜

云: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肥健人,生擣汁服,止消渴。

萧炳曰:利关莭,理颜色,练五脏恶气,制麫毒,行风气,去邪热气。

《日华子》曰:消痰止嗽,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同羊肉、银鱼煑食,治劳瘦欬嗽。

汪颖曰:同猪肉食,益人。生擣服,治禁口痢。

吴瑞曰:擣汁服,治吐血衄血。

寗原曰:宽胸膈,利大小便。生食,止渴宽中;煑食,化痰消导。

汪机曰:杀鱼腥毒,治豆腐积。

时珍曰: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主吞酸,化积滞,觧酒毒,散瘀血,甚効。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者。生擣,涂打扑汤火伤。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胃、肠胃、三焦之病。

李九华云:多食莱菔渗人血。则其人髭发白。

宗奭曰: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萝卜,则令人髭发白。

时珍曰:多食莱菔动气,惟生姜能制其毒。又伏硇砂。鼻衄危笃者,以莱菔汁和无灰酒饮之即止。盖血随气运,气逆故血妄行,萝卜下气而酒导之故也。王荆公患偏头痛,捣莱菔汁,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两鼻齐注,数十年患二注而愈。

萝卜子

《日华子》云:研汁服,吐风痰,同醋研,消肿毒。

震亨曰: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则能升,熟则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欬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効。

《食医心镜》云:研汤煎服,治气嗽痰喘,吐脓血,宽胸除胀,利大小便。

白芥子

《别录》曰: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傅射工毒。

弘景曰:御恶气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日华》云:烧烟及服,辟邪魅。

思邈曰:欬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用温酒吞下七粒。

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也。

时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肿止痛除痺辟恶之功。按《医通》云:凡老人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以耗真气。惟三子养亲汤治之。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生绢袋盛,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又曰:除寒暖中,反胃,痺木脚气,筋骨腰莭诸痛。芥菜子,豁痰利气,主治畧同。

芜菁

蔓菁子、九英菘

《别录》曰:明目。

藏器曰:《仙经》言蔓菁子九蒸九曝,捣末长服,可断谷长生。蜘蛛咬者,恐毒入内,擣末酒服,亦以油和傅之。蔓青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

时珍曰:蔓菁子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能利小便,又能明目觧毒,其功甚伟。

苏恭曰:疗黄疸,利小便。水煮汁服,主癥瘕积聚。少少饮汁,治霍乱心腹胀。末服之,主目暗。蜜和汁服,治小儿血痢。凡疮疽捣敷皆良。醋调末,敷秃疮,盐捣敷乳痈,冬取根用。

根叶

孟诜曰:消食,下气治嗽,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热毒风肿,乳痈妬乳寒热。

宗奭曰:多食动气。

昂曰:捣搏阴囊肿大如斗者。末服觧酒毒。捣汁鸡子清调涂诸热毒。

芸薹

油菜

《唐本草》:治风逰丹肿,乳痈。

《开宝》:破癥瘕结血。

《日华子》云:治产后血风及瘀血。

藏器曰:煑食,治腰脚痺。擣叶,傅女人吹奶。芸薹破血,故产妇宜食之。

时珍曰: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伏蓬砂。

《别录》曰:春月食之,能发膝痼疾。

诜曰:先患腰脚者,不可多食,食之加剧。又损阳气,发疮及口齿病。胡臭人不可食。又能生腹中诸虫。道家以为五荤之一。

思邈曰:茎叶捣贴丹毒肿痛,甚効。

油菜子

思邈曰:治梦中泄精,与鬼交。

时珍曰:子、叶同功。其味辛气温,能温能散,其用长于行血滞,破结气。故古方消肿散结,治产后一切心腹气血痛,诸逰风丹毒热肿疮痔诸药咸用之。经水行后,加入四物汤服之,云能断产。又治小儿惊风,擣贴囟门,引气上出也。又治产难歌云: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研酒下十五粒。灵丹功効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

藏器曰:取油傅头,令发长黑。

马齿苋

九头狮子草、长命菜

时珍曰:马齿苋所主诸病,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其性耐久难燥,故有长命之称。方士采取,伏砒结汞,煮丹砂,伏硫黄,死雄制雌,别有法度。

藏器曰:诸肿瘘疣目,擣揩止,破痃癖,止消渴。

苏颂曰:多年恶疮,百方不瘥,或痛焮不已者,擣傅即効。又治女人赤、白带下。

苏恭曰:饮汁,治反胃诸淋,金疮流血,破血癖癥瘕,小儿尤良。用汁治紧唇面皰,觧马汗、射工毒,涂之瘥。

保昇曰:治自尸脚阴肿。

《开宝》曰:治痈疮,杀诸虫,生擣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和梳垢,封丁肿。

孟诜曰:作膏,涂湿癣、白秃、杖疮。又主三十六种风。煑粥,止痢及疳痢,治肠痛。小儿丹毒,捣汁饮,滓傅之。

时珍曰: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觧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圣惠方》:马咬人疮入心者,马齿苋煮食之。

《开宝》云:明目。

《心镜》云: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

苋菜

颂曰:赤苋微寒,故主血痢,紫苋不寒,比诸苋无毒,故主气痢。

孟诜曰:白苋补气,除热,通九窍,五月五日收苋菜,和马齿苋为细末等分,与妊娠常服,令易产也。

丹溪云:红苋入血分,善走,故与马苋同服,能下胎,或煑食之,令人易产。

时珍曰: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出痢,滑胎。

鼎曰:苋动气,令人烦闷,冷中损腹,不可与鳖同食,生鳖癥,马齿苋亦然。

苋菜子

《本经》: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热。

时珍曰:肝风,客热,瞖目,黑花,盖苋实与青葙子之功同,故治目亦仿佛也。

时珍曰:阴下冷痛入腹,则肿满杀人,擣烂傅之。

丝瓜

天罗

颖曰:本草诸书无考,惟痘疮及脚痈方中烧灰用之,亦取其性冷觧毒耳。

震亨曰:痘疮出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甚妙。

时珍曰:煑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觧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虫〗,痘疹胎毒。叶疗丁肿卵㿗。

茄子

落苏、草鳖甲

时珍曰:散血止痛,消肿宽肠。

《大明》曰:醋摩,傅肿毒。

震亨曰:茄属土,故甘而喜降,大肠易动者忌之。老实烧灰治乳裂,茄根煮汤渍冻疮,折蒂烧灰治口疮,俱获奇效,皆甘以煖火之意也。

宗奭曰:蔬圃中惟此无益。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

李廷飞曰:秋后食,多损目。

《生生编》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伤子宫也。

时珍曰: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擦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亦各从其类耳。

冬瓜

白瓜

《别录》曰: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弘景曰:擣汁服,止消渴烦闷,觧毒。

孟诜曰:益气耐老,除心胸满,去头面热。

又曰: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煑食练五脏,为其下气故也。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长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

宗奭曰:凡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甚良。

苏颂曰:利大小肠,压丹石毒。

震亨曰:冬瓜性急而走。久病者阴虚者忌之,孙真人言:九月勿食,令人反胃。须被霜食之乃佳。

志曰:冬瓜经霜有白衣,其子亦白,白瓜之号因斯而得。凡药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冬瓜子

时珍云:治肠痈。

《外台精要》云:补肝明目。

黄瓜

胡瓜

时珍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隋大业四年避讳,改为黄瓜。今俗以月令王瓜相混,误矣。月令王瓜,即土瓜。见草部。

寗原曰:清热觧渴,利水道。

《千金髓》云:水病肚胀,四肢浮肿,用胡瓜连穰醋煮空心食之,须臾下水也。

《医林集要》云: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满,阴干为末,以少许吹之。

诜曰:黄瓜甘,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少气,损阴血,发疮疥脚气,虚肿百病。天行病后,不可食之。小儿切忌,滑中生疳虫。不可多用醋。

紫菜

孟诜曰:热气烦塞咽喉,煮汁饮之。

时珍曰: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

震亨曰: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乃咸能软坚之义。

藏器曰:多食令人腹痛发气,吐白沫,饮热醋少许,即消。

竹牙

瑞曰:淡筍、甘筍、苦筍、冬筍、鞭筍皆可久食。其他杂竹笋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别录》曰: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寗原曰: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

颖曰:筍与竹沥功相近。有人素患痰疾,食笋而愈。淡竹筍即甘筍。

汪颖曰: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癎天弔。

苦竹筍

藏器曰: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觧酒毒,除热气,健人。

《心镜》云:理心烦闷,益气力,利水道,下气化痰,理风热脚气。

汪颖曰:治出汗中风失音。

箽竹笋

寗原曰:消渴风热,益气力,消胀。与甘竹同功。

冬笋、鞭笋

颖曰: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觧毒,有发生之义。

孟诜曰:诸竹筍多食皆动气发冷癥,惟苦竹笋主逆气,不发疾。

宗奭曰:筍难化,不益人,脾病不宜食之。

时珍曰:筍虽甘美,而滑利大肠,无益于脾,僧家谓之刮肠篦。惟生姜及麻油能觧其毒。人以麻滓沃竹丛,则次年凋踈,可验矣。予往往见治痘者,劝饮筍汤,云能发痘。盖不知痘疮不宜滑肠,盖筍有刮肠之名,则暗受其害,可不戒之而轻用乎。竹有雌雄,但看根上第一枝只生者,必雌也,乃有筍。土人于竹根竹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冬月掘取大竹根下未出土者,谓之冬笋。并皆鲜食,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