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结胸

论曰:伤寒病发于阳,下之早,邪毒之气,结聚于胸膈,故名结胸。其证心下坚硬,按之则痛,项强如柔痓状,或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其痛不可近手,其脉寸口浮,关脉自沉,是其候也。若正在心下,按之即痛,而其脉浮滑,亦名结胸。凡此本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令人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坚满,则为结胸。又或因得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若脉微弱者,此素有积寒而反下之,利止必作结胸,但下之而脉浮者,必结胸,皆当下之,脉促者不为结胸也,脉若浮,即不可下,下之则死,又有水结,又有脏结者,结胸无大热,水结似结胸状,饮食如故,时下利,又寸脉浮,关上脉沉细而紧者,为脏结。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若心下痞坚,按之不痛者,非结胸乃痞也,宜审察而各依其法治之。  

小陷胸汤        

治伤寒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去须,一两) 半夏(二两半) 栝楼实(大者,一个)  

上各别细锉,先以水五盏,煎栝楼至三盏,去滓,入黄连、半夏,煎一盏半,去滓,分三服。  

大黄桔梗汤        

治伤寒热病,饮水结胸硬满。  

大黄(剉,酢炒,二两) 桔梗(炒,一两) 甘草(炙) 朴硝(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又有胸痞者,胃中不和,心下坚硬,干呕,恶寒汗出,噫气不除。  

枳实理中圆        

治伤寒及诸吐利后,胸痞欲绝,膈高起,急痛手不得近。  

枳实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末蜜丸,每两作四丸。每服一二丸,以热汤化服。若渴加栝楼根;下利加牡蛎粉各等分。  

桔梗枳壳汤        

治胸痞胃满欲死。  

桔梗 枳壳(各一两)  

七分,去滓,食前服。  

《究原方》三云:病人以伤寒为大患,伤寒以结胸为恶证,又结胸有阴阳。阳结者,阳盛,下之太早;阴结者,阴盛,下之太早,拘结胸何以辨明。阳结则实痛,阴结则暄痞,其病伤寒反手偃仰,满硬攻心,起而面目上视,才坐两足前移,医者见此证,便陷胸丸,若阳结则痊,阴结则杀之。因饮水多停者满不实,当以二苓汤主之。  

二苓汤        

赤茯苓(五钱重) 木猪苓(二钱半重) 陈皮(同) 滑石(同)白术(五钱重) 麦门冬(去心,一钱三铢) 木通(一钱三铢)  

上㕮咀。每服四钱,灯心五茎,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小便涩加瞿麦,干呕加半夏。  

鹤顶丹        

治阴阳二结,如神之妙,每用随验,胜陷胸、承气、理中、泻心等诸汤。不分之用,不敢自隐,普愿救人。  

白矾(生,二两) 真银朱(一两,画工之朱砂也,水银朱也,以水银硫磺炼)  

上二味,一处同研极细,用熨斗盛些少炭火,坐一小黑盏子,在于火上,用抄一钱,入盏中镕化,急刮入手心,搓成圆。如遇此疾,每服一圆,研细以腊茶清调下。放温服,听心头如发酒之声,结者自散,不动脏腑。老人小儿虚人皆可服。白矾解毒,水银朱是水银硫磺炼成汁,专破积聚,故治结胸也。  

伤寒谵语

论曰:伤寒不应发汗而汗之,遂致亡阳,津液内竭,胃中燥实,则令谵语。此病或由津液不和,内有燥屎,或瘀热蓄血在里,或妇人热入血室,皆使谵语也。然谵语属胃,胃者,足阳明经也。阳明为病,主身热,故胃有热则谵言妄语也。脉当洪大,洪大亦阳脉也,故其病为顺;若谵语而手足四厥,脉反沉细而微者,为逆也。然又有郑声者,取其郑重之意,与谵语相类,盖古人以此分虚实,医者当以脉证参合别之,不可不慎。故谓虚则郑声,实则谵语。(病人之声如隔壁闻之,谓之郑声,又重言也)  

小承气汤        

大便秘结,谵语,一二服必有验,谵语止,不可服。(在前卷),大承气汤尤佳。  

枳实汤        

治伤寒脉沉,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难甚,表虚里实,遂发谵言,其人如狂。  

枳实 木香(各一分) 朴硝(三分) 大黄(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芎䓖汤        

治伤寒里实,谵语狂妄。  

川芎 大黄(炒,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究原方》第四云:谵语者,呢喃也。(呢,女知反,小声多言也。喃,女衔反,多言也)盖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者,重也。(谵语,意同)《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也,大小柴胡汤主之。(谵,减反,又干胗反)  

大柴胡汤        

《究原方》四  

治伤寒邪气结在里,寒热往来,大便秘,腹胀,语言谵妄,心中痞,饮食不下,绕脐痛,时发烦躁,及汗后如疟,日晚潮热,脉有力者可服。若身体痛,表证未解,未可与服,寒热往来,亦分三也。皮寒热,肺也;肌寒热,脾也;骨间寒热,肾也;杂病当以此准。  

柴胡(三两) 黄芩(一两) 赤芍药(一两) 半夏(半两) 枳实(麸炒,半两) 大黄(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二大盏,生姜五片,枣一个,同煎八分,去滓热服。  

《一览方》第九,仲景云(后汉张仲景为长砂太守,而作《伤寒论》十卷),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重也,重语也。世多不别,然谵语、郑声亦相似,卒难辨认,更用外证与脉别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郑声也。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谵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有三阳合病谵语者,口中不和,面垢遗溺,不可下,白虎人参汤主之。有胃实谵者,病人身热汗出,大便燥硬,为胃实宜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主之。仲景又云:发汗多亡阳,亡阳者,不可下。此为津液,其人自愈,恐人作燥臭攻之,慎□也。又有身热下利谵语者,是热毒居于肠胃,宜竹叶石膏汤主之。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妇人伤寒发热,月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思状,此为热入血室,速用小柴胡汤,若迟与之,则热入胃,令津液燥,上中焦不荣,成血结胸。仲景云:大抵谵语随证施用,无有不痊者。  

柴胡桂枝汤        

治谵语发汗多,亡阳,不可下,此为津液不和,此药和其营卫,以通津液。  

柴胡(十钱重) 桂枝(去粗,二钱半) 半夏(三钱) 黄芩(五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芍药(五钱)  

上㕮咀。每服抄五钱,生姜四片,枣一个,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竹叶石膏汤        

治其人下利,谵语热毒居肠胃者,及表里余热,未解至之。  

半夏(半两) 石膏(四两,打碎) 淡竹叶(少许) 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上㕮咀。每服抄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粳米百粒,煎至一盏,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伤寒潮热

论曰:伤寒潮热者,谓潮作有时,由邪气入里,故病有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有潮热而咳逆者,结胸而潮热者,大凡潮热,皆以邪气内实也,制方者宜酌其轻重。小柴胡汤,承气汤大小佳。  

柴胡厚朴汤        

治伤寒后潮热不退,或时头痛目眩,此是腹中有结燥。  

柴胡 厚朴 朴硝(研,一两) 大黄(炒,一两半) 枳壳(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柴胡鳖甲汤        

治伤寒过经,潮热不解,或时作寒如疟状。  

柴胡 鳖甲(酢炙) 赤茯苓(各一两) 黄芩 知母 桑根白皮(各三分) 甘草(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秦艽汤        

治伤寒后潮热不退,发歇无时,如虚劳,寒热往来。  

秦艽 鳖甲(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黑豆二百粒,葱白五茎,煎七分,去滓温服。  

柴胡人参汤        

治伤寒汗下后,潮热不退,口干烦躁。  

柴胡 人参 知母 石膏 葛根 赤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月潭吴光霁《一览方》第八云:潮热阳明证也,须当下之。但脉若弦若浮,及外证恶寒,犹有表证,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下之大承气汤、小柴胡汤,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汤,亦须先与小承气汤。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腹硬者,大柴胡下之。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下之。属大承气汤,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可以微利。潮热者,实也,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以小柴胡加芒硝,以解其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胸满不去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阳明病,脉浮而长,必发热而呕,黄芩汤主之。  

小柴胡汤加芒硝汤        

治伤寒汗下后,十三日不解,胸腹满而呕,日晡发潮热,可以微利。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汤解其外,后以小柴胡加芒硝汤微利之。  

黄芩(半两) 芒硝(一两) 柴胡(二两)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炙) 半夏(一分三株)  

上㕮咀。每服抄五钱,生姜五片,枣一个,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下芒硝,更微沸温服。  

黄芩汤        

治潮热往来。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抄五钱,枣一个,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下后仍热。病人脉微滑者,是热毒入里不消,乃可下也。其人下候而热不退者,为医所病,大发其汗,使阳微又大下之使阴弱,病有虚实,证有难易。实发热烦躁不安,大柴胡再下之。虚者但微热不解者,勿以火迫取汁,宜和营卫,以洗心散内有麻黄、大黄,能散表邪。(若是下后微热,虚烦不解者,勿以火迫取汁,宜和营卫,以洗心散内有麻黄、大黄,能散表邪)若是下后微热,虚烦不解者,人参一两,竹絮少许,以水三盏,煮取一盏,服之为良。《经》云:脉微者,不可吐。脉虚细者,不可下。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毒无休止者,此为难治。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也。  

洗心散        

治伤寒微热,鼻塞声重,百节疼痛,大小便不利,时行瘟疫,口苦唇焦,狂语多渴,咽喉肿痛,涕唾稠黏,此主之。  

当归 芍药 荆芥穗 麻黄(去根节) 大黄(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白术(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薄荷药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放温服。  

《究原方》第四云:伤寒潮热,如水之潮,日晡时发,属阳明胃气,法当下之。若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汗,可与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大便溏小便涩,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咳嗽

论曰:伤寒咳者,寒气留客于肺也。肺虚受寒,微则为咳嗽,然又有邪热客于上焦,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水气乘肺而咳嗽者,当熟察之。  

五味子饮        

治伤寒咳嗽。  

五味子(炒) 麻黄 阿胶(炒) 陈皮(各一两) 甘草 杏仁(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润肺汤        

治伤寒客邪在肺,咳嗽声重,身体微热。  

杏仁 甘草(各一两) 干姜 麻黄 知母(焙) 款冬花 桑白皮 陈皮(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呷,食后临卧。  

伤寒呕哕

论曰:伤寒呕哕者,病在足阳明胃之经也。足阳明之脉,厥而上行,即令人气逆,故呕哕。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盖为此也。又伤寒呕哕,有因热结胸中,邪气之高之所致,有因吐下后,虚热在内,及饮水停积所致者。证既不同,治亦随异,不可不察。  

半夏汤        

治伤寒后胃气逆冷,食已呕哕欲吐。  

半夏 白茯苓(各一两) 枳壳 人参(各半两) 白术(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生姜一分,切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橘皮汤        

治伤寒呕哕不止。  

陈皮 前胡 甘草(各一两) 白术(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藿香汤        

治伤寒呕哕不定,饮食不下。  

藿香叶(一两) 丁香 白豆蔻(各一分) 高良姜(炒) 陈皮(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前热服,连连呷。  

厚朴汤        

治伤寒脾胃虚冷,呕哕不思饮食。  

厚朴 人参(各一两) 枇杷叶 肉豆蔻(各半两) 白茯苓(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藿香人参汤        

治伤寒呕哕不定,胸满烦躁。  

藿香叶(三分) 人参(一两) 陈皮 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定气散        

治伤寒,时多呕哕不止。  

高良姜(半两) 草豆蔻 甘草 木香(炮,各一分)  

上用酒浸,纸里煨,令香熟,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五钱匕,醋汤调下。  

通正散        

治伤寒哕逆,呕吐,是诸虚气妄行。  

丁香 干柿蒂(各一两) 莲子肉(八十个,去心壳)  

上捣罗。每服四五钱,温酒调下,饭饮亦得。  

丁香汤        

治伤寒呕哕不止,或吐酸水。  

丁香(三分) 厚朴 干姜(炮,各一两) 高良姜(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兼治一切冷气吐逆。  

柿蒂汤        

治伤寒呕哕不止。  

干柿蒂(二十个) 白梅(五个)  

上少炒,只作一服,用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荜澄茄汤        

治伤寒呕哕,日夜不定。  

荜澄茄 高良姜(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十余沸,入醋少许搅匀,去滓热服,不拘时。  

高良姜汤        

治伤寒呕哕,心腹冷疼,痰逆不消。  

高良姜 甘草(各半两) 桂心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五分,去滓,食前温服。兼治一切冷气,心腹疼痛。  

伤寒心悸

论曰:伤寒心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  

真武汤        

治伤寒发汗不解,发热心忪惊悸。头眩目。  

赤茯苓(一两) 芍药(一两) 附子(炮,半两) 白术(一两)甘草(半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茯苓半夏汤        

治伤寒呕哕,心下悸动,胸膈有滞水,往往头眩。  

赤茯苓(二两) 陈皮(一两) 半夏(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伤寒心腹胀满

论曰:伤寒心腹胀满者,以脏气不调,邪气入乘,正邪相搏,故令人心腹胀闷而满。然脏有虚实,邪有冷热,若吐下以后,病不除,内外有热,心腹胀满而痛者,此为实也。若其人素有冷癖,因病发热,服冷药,及饮水过度,水结心下,动于痼滞,心腹胀满者,此为虚也。  

桔梗半夏汤        

治伤寒冷热不和,心腹痞满,时发疼痛,顺气消痞。  

桔梗(炒) 半夏 陈皮(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热服。  

厚朴汤        

治伤寒汗后,腹胁胀满,食少呕逆。  

厚朴(三分) 桂心 诃子皮 人参 陈皮 赤茯苓 丁香(各半两)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枣三个,煎六分,去滓,食前服。  

又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尤佳。  

伤寒霍乱

吐泻曰霍乱  

论曰:呕吐而利,病名霍乱。此由邪气在中焦,使阴阳二气不能升降,则心腹鼓痛而作吐利也。其候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俱痛,则吐利并作。古人以其病迅暴,挥霍之间,便致撩乱,故谓之霍乱,伤寒霍乱,亦由中焦阴阳不和所致,故其状有热而渴者,有寒而不渴者,有发热恶寒汗出厥逆者,有病势已而身体疼痛不休者,治之不可概以一法。  

理中丸        

治伤寒后霍乱吐痢,寒多不喜饮水。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二丸、二三丸,以沸汤化破温服,日三夜二服,腹中冷不除,加至四五丸。  

五苓散        

治伤寒霍乱,头痛发热,多欲饮水。  

猪苓 白术(各三分) 泽泻 赤茯苓(各一两) 桂心(半两)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温水调下,日二三服。  

芦参汤        

治伤寒后霍乱,心烦干呕。  

芦根(二两) 麦门冬 人参 赤茯苓(各一两) 枇杷叶(炙,去毛,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薤白三十茎,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藿香汤        

治伤寒后霍乱,转筋,呕吐不止,闷绝。  

藿香叶 当归 附子(炮) 人参 桂心 木瓜(各一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或加丁香、吴茱萸、高良姜各一两。  

白术汤        

治伤寒后霍乱吐利,脚转筋。  

白术 陈皮(各二两) 干木瓜(四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通脉四逆汤        

治伤寒霍乱吐利,脉微欲绝,或恶寒,四肢厥逆,小便利或吐利已交,汗出而厥,四肢不解。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二个) 干姜(三两)  

上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脉出即愈。面色赤者,加葱白三五茎煎;腹痛去葱白加芍药二两;呕吐加生姜七片煎;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人参二两,以吐利手足温为度。  

私云:以前诸吐利尚不止,可用小香散。若有热气不止,可用五苓散,加竹叶甘片,灯心廿茎,煎服,立有效。又手足转筋有秘灸,足内转,可灸内踝上十一壮;外转,可灸外踝上十一壮。不定若定亦发,可灸数壮也,手筋转内外一样。内腘中自手头大横纹去四指,可灸一二十壮,是最上秘灸也。  

伤寒小便不通

附血淋  

论曰:伤寒小便不通者,或因发汗过多,津液虚少,胃中干燥,或小肠有伏热,气道不宣,皆令小便不通也。论云:胃中干则无小便,慎不可利,盖言汗后亡津液是也。若下焦有热,而小便不利,又当随证利之。  

茯苓木通汤        

治伤寒后,下焦热,小便不通。  

赤茯苓 木通 车前叶(若子) 滑石(各二两)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又五苓散加滑石或瞿麦穗煎服尤佳。  

血余散        

治伤寒小肠不通,便如血。  

血余灰(三钱匕,乱发灰也) 大麻根(一两)  

上先麻根一两剉,以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入乱发灰,搅匀,食前温服,不愈二三服。  

竹茹汤        

治伤寒小便出血。  

青竹茹 木通(各二两) 甘草(一分) 连翘 芦根 蒲黄(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灯心二三十茎,姜十片,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小便全不通,即以盐安脐穴,以艾炷可灸盐上数壮,以小便通为度。  

伤寒大便不通

论曰:伤寒大便不通者,胃腑实也。盖因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此阳明证也。当下之,然有阳明证,不可下者,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如此则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明矣,大凡胃中有燥粪,法当以汤水和之,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所谓有结燥,下之无害。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硬后必溏,不可下,下之则胀满不能食也,可与大小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尚不下,可用余方。  

厚朴汤        

治伤寒五六日,大便不通,壮热头痛,谵语,腹中有结燥。  

厚朴(一两) 柴胡 大黄(炒,一两半) 朴硝(二两) 枳壳(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三服,以利为度。  

桑白皮汤        

治伤寒五六日,大便不通,气喘。  

桑白皮(一两) 大腹皮(半两) 枳壳 大黄(炒,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六分,去滓,下朴硝末一钱七,空心温服,未通再三服,以通为度。  

快通圆        

治伤寒后,风气壅滞,胸膈聚痰,大便不通。  

牵牛子(半生半炒为末,二两) 半夏 木通(各一两) 桑白皮(三分) 青皮(半两)  

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乃至八十丸,空心生姜汤服下,临卧再服,不下加至百丸。  

蜜兑丸        

治伤寒阳明证,自汗小便利,此津液内竭,大便秘硬。  

蜜(四两) 盐(三两)  

上先入蜜于铜器中,以微火煎,次入盐,搅如饴,冷捻如小指,长二寸,乘热涂油,入下部,须臾通利也,再三可作之。《本事方》并《一览方》《伤寒论》等中,即无盐,只蜜一味也。  

《本事方》云:蜜兑法,蜜四两,铜器中,文武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候可圆,即出,捻作挺,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令头锐,纳谷道中,以午急抱定,欲大便时乃去之,未利再作,有一士人,家病者二人,皆旬日矣。一则身热发汗,大便不通,小便如经,神昏多睡,诊其脉长大而虚,予用承气汤下之而愈。一则阳明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利津液少,口干燥,其脉亦大而虚。予作蜜兑,三易之,下燥屎,得溏利而解,其家问曰:皆阳明大便不通,何治之异。予曰:二阳虽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荡涤五脏,为无津液。然则伤寒大证相似,余证稍有不同,要在变通,仔细斟酌,正如格局有命,虽年月日时皆同,而贵贱穷通不相侔者,于一时之中,又有深浅,故此不可不慎。  

《一览方》第九,不大便、硬、溏、难、燥五证者,谓伤寒数日不大便者,秘也,宜大柴胡下之;大便难者,其结也,宜用小承气汤微泄之;大便溏者,肠中寒也,宜用干姜豆蔻圆;大便难者,是其涩也,宜用神功圆滋润之;大便燥者,是干也,有燥粪在直肠,宜用麻仁圆、蜜煎导主之。然仲景论大便不通,亦有数种,又有阳结阴结之论,不可不知也。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得粪而解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宜用金液丹,所谓阳盛则促,阴盛则结。又有大便溏者,何也?古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骛溏,大率病人肠中有寒,大便则硬溏。盖溏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华佗云:寒即溏,热即垢(热痢曰肠垢也)。仲景说:前硬后溏,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谷不分也。  

蜜煎导        

治大便燥证,是其干涩,有燥粪,在直肠也,不可攻之,当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药。  

蜜(四两)  

上一味,与暑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圆,捻作指长二寸,当热时急作,令头锐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此方不入盐)  

又方《圣济录》:盐一斤。上熬令色变,用醋浆水三四升,煎五七沸,入盐搅匀,入盆中,冷温得所,令病人盆中坐,淋浴少腹,须臾便通。  

又古方:入盐水于小竹简中,内灌谷道中,未通则再三内灌之。  

又方:上以土瓜根二寸,涂猪脂,入下部,亦可导利也。  

神功圆        

治大便难涩者,主之。《活人书》并《一览方》等  

大黄(三两) 杏仁(半两) 麻子仁(三两,令研) 枳壳(一两,微炒)  

上细末,炼蜜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五十圆,温水下,日二服,以导为度。  

麻仁圆        

《一览方》第七  

治里不可下证,跌阳脉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难,浮涩相抟,大便则硬,其脾为约,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谓之脾约也。又治不大便、硬、溏、难、燥等证,其人大便燥者,有燥粪在直肠也。  

麻仁(五两,炒去壳) 芍药(四两) 厚朴(一两,姜汁) 枳实(四两,炒) 大黄(八两) 杏仁(二两半,去皮尖)  

上细末,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圆,或七十圆,饭饮下,日二服,以利为度。  

脾约麻仁圆        

《和剂方》  

治肠胃燥涩,津液耗少,大便坚硬,或秘不通,脐腹胀满,腰背拘急,及有风人大便结燥,又治小便利数,大便因硬而不渴者,谓之脾约,此药主之。  

厚朴 芍药 枳实(麸炒,各四两) 大黄(蒸,八两) 杏仁(炒,去皮尖) 麻仁(别研,各二两二分)  

枳实圆        

治不可下证,大便坚,小便利者主之。《一览方》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上细末,米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七十圆,沸汤送下,日三服。  

神功丸        

《保生信效方》《古今录验方》  

治风壅痰实,口苦咽干,小便赤大便秘燥,疮疡并作,并治脚气,有风人大便秘有热方。  

大黄(三两,湿纸裹,文火煨,切焙) 麻子仁(五两,别研) 诃子皮(一两) 人参(半两)  

上三味为末,入麻仁同杵,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自脾约丸。  

(同方)治老人津液少,大便秘,及有风人大便燥方。仲景治小便多大便秘,其脾为约。  

大黄(二两,酒洗,焙) 厚朴 枳壳(麸炒) 白芍药(各半两)麻子仁(一两半,炒,别研) 杏仁(麸炒黄,去皮,三分,别研)  

上为末,炼蜜和杵十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和五十丸。  

安康郡君苦风秘,予(初虞世)为处枳诃二仁丸。  

杏仁(去皮尖,麸炒黄) 麻子仁(别研) 枳壳(麸炒,去瓤)诃子皮(各一两)  

上二物细末,同二仁杵,炼蜜和杵千下,丸如桐子大。温水下,三十、五十丸未知,稍增服。私曰:坚秘甚,即加牵牛末少许。  

干姜豆蔻圆        

《一览方》九  

治大便溏者,肠寒冷也,宜此主之。  

肉豆蔻(二两二分,炮) 干姜(一两一分,炮)  

上细末,米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饮送下。  

大柴胡汤        

《本事方》  

柴胡(二两,去苗洗) 黄芩 芍药(各三分) 半夏(六钱) 枳实(二枚,麸炒) 大黄(半两)  

上粗末。抄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肥枣一二个,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三服。常记有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许叔微)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大黄荡涤蕴热,伤寒中要药。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须是酒洗生用为有力。昔周姚僧坦名医也,帝因发热,欲服大黄药,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宜轻用。帝弗从,服之,遂至不起。及元帝有疾,诸医皆谓至尊至贵不可轻服,宜用平药。僧坦曰: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乃愈。合用不用,必心下明得谛当,然后可。又记,有人患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大便不通,尺寸脉俱大,已数日,一夕汗出,予谓速以大柴胡汤下之。医骇曰:阳明自汗,津液已漏,法当行蜜兑,何若须用大黄药。予谓曰:子只知抱稳,若用大柴胡汤,此仲景不传之妙,公安能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二服而愈。仲景论,阳明之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是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虚?又如论少阴云:少阳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举斯二者,则其他疑惑处,不可胜计。此仲景之书,世人罕能读也。予以谓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凡称急者有三处,谓才觉汗多,未至津液干燥,便连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若胸中识得了了,方无可疑。若未能了了,误用之,反不若蜜兑为稳也。又记,一乡人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医者用巴豆药下之,虽得溏利,病宛然如旧。予视之,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等不可。巴豆只去积,安能荡涤邪热蕴毒邪。亟进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尝谓仲景百一十三方,为圆者有五。谓理中圆、陷胸丸、抵党丸、乌梅圆、麻仁圆也。是以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弹子,煮化而服,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䘌,皆用小圆,以达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坚癖,道瘀血,润燥屎之类,皆凭汤剂,未闻用巴豆小圆药,以下邪气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黄、朴硝下之,安能无损也哉?  

私云:伤寒之病不下之,热结而致死,妄下则为结胸而不可救之。《活人书》有四种,谓一发汗(用麻黄),二和解(正气散,养胃汤等),三上涌(吐药),四下利(大小承气,大小柴胡等也)。此四般疗治详之。  

伤寒下利

脓血利在下卷  

论曰:伤寒下利,其理固多,然皆由表实里虚,寒热湿气,乘虚客搏于肠胃之间,肠胃随其所伤而下,若寒则青白,热则黄赤,若寒热相杂,则赤白俱下,兼以湿毒,则又下脓血,如鱼脑如烂肉也。其候不同,有下痢而脉虚者,有下利而脉实者,有湿毒胜而腹痛者,有热气盛而烦渴者,有津液搏滞而肠垢者,有燥屎结聚而谵语者,其要固有审别虚实而治之也。  

桃花汤        

治伤寒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痢不止,便脓血。  

赤石脂(四两,二两细末,二两打碎可煎) 糯米(七两) 干姜(一分,剉)  

上先水五盏,煎石脂粗碎与米姜,米熟烂时去滓。每服一盏,入赤石脂末三四钱,再煎一沸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黄大便黑,此药至消瘀血,兼治大人小儿疮疹出得太盛,此药解之。《究原方》五  

赤芍药 牡丹皮(去心,各二两二分) 生干地黄(五两) 犀角屑(二钱半重)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熟服。若发狂谵语,加黄芩二两二分;其人脉来迟,腹不满者,为无热,去黄芩。  

私云:瘀血者,血依热溢极热则变成黑,鲜血腐坏成黑色,谓之瘀血瘀热。若瘀血自利则为吉兆,若秘结则难治,亦瘀血下尽,而鲜血下,则热病欲瘥之证也,见于《南阳活人书》矣。今犀角地黄汤散瘀血令逐热气故也。  

芍药汤        

治伤寒后血利腹痛不忍。  

芍药 当归 黄芩 黄连(各三两) 伏龙肝(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食前空心,日三五服,夜一二服。  

犀角汤        

治伤寒后毒热不解,日晡即壮热,腹痛纯下鲜血。  

犀角 黄连 地榆 茜根 黄芩(各一两) 栀子(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薤白五十茎,同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龙骨汤        

治伤寒后热毒攻肠胃,下痢赤白困顿。  

龙骨 犀角 当归 阿胶(炒) 黄连(炒,各一两) 人参(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黄檗汤        

治伤寒后下痢脓血。  

黄檗 阿胶(,各半两) 黄连(炒,一两) 栀子仁(一分)  

上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诃梨勒散        

治伤寒后气不和,自利无度。  

诃子皮(六个,三个煨熟去核,三个生去核) 草豆蔻(八个,四个煨去皮,四个生去皮)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龙骨丸        

治伤寒后脏腑虚冷,下痢白脓腹痛。  

龙骨 干姜 附子(炮,各三两)  

上细末。煮醋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八九十丸,若百丸、百二三十丸,米饮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小儿量岁可与。  

黄连丸        

治伤寒后一切痢疾,无问冷热腹痛。  

黄连(炒,二两) 木香 吴茱萸(炒,各一两)  

上末。面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米饮服,日三五服,夜一二服。  

黄芩汤        

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痢者。(治赤痢、血痢、脓痢、肠垢,尤神验)  

黄芩(一两三分)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大枣三个、打破,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夜二服。  

伤寒阴毒

论曰:阴气独盛,阳气暴衰,阳为阴所胜,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阴毒者,又有服冷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阴毒者,其候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击,呕吐下痢,其脉沉细而疾者是也。  

阴毒甘草汤方        

治伤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经旬以上,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期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深入被击,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半两) 雄黄(研)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鳖甲 桂心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当归散        

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四肢厥冷,脉沉细,体生斑点,身背强重,及心下短气呕逆。  

山椒(去目合口者,炒出汗,一分) 当归 甘草(半两) 鳖甲(醋炙,一两一分) 升麻(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半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二三服。  

此外诸方见《圣济总录》第廿卷,可见之。  

伤寒阳毒

论曰:阳气独盛,阴气暴衰,阴为阳所胜,内外皆阳,故为阳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阳毒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阳毒者,以病本属阳,或以火劫发其汗,或因灸焫,阳气转盛,阴气内消所致。其候面赤发躁,狂走妄言,发斑如锦文,咽喉疼痛,涕唾脓血,或下利黄赤,其脉洪实滑促是也。  

升麻汤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走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纹如锦,喉咽痛,出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又三服,覆出汗,未汗再三。  

泻心汤        

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石膏(一两) 芍药 葛根 黄芩(各半两) 大黄 黄连(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不拘时。  

五解汤        

治阳毒伤寒,发热烦躁。  

山栀子 黄芩 甘草 大黄(剉,醋炒,各五钱重) 朴硝(四盏重)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二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葛根散        

治阳毒伤寒身热如火,头痛燥渴,咽喉干痛。  

葛根(三分) 栀子仁 黄芩(剉,醋炒) 甘草(各半两) 朴硝(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沸汤或熟水调服,不拘时,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妙应散        

治阳毒伤寒,遍身壮热,大喘上气燥闷。  

甘草 人参 赤茯苓(各一两) 大黄(煨) 栀子 麻黄 陈皮 木香(各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蜜一匙,生姜汁少许,煎八分,去滓冷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伤寒发斑

私云:赤斑疮也,今人以赤斑疮属疱疮无证据,诸方属伤寒相叶  

论曰:伤寒发斑,阳盛故也。其病在表,或未经发汗,或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邪热不除,毒气内盛,因表虚热毒乘虚出于皮肤,发为斑疹,如锦纹,若色赤,及发在五日内者,可治。若色黑,过七日乃发者,难治,甚则喉舌身体皆成疮也。  

犀角汤        

治伤寒热病,毒气内盛,身发赤斑。  

犀角 麻黄 石膏(各一两) 栀子仁(一两半) 黄连(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麻黄葛根汤        

治伤寒发斑如锦纹,呕逆烦闷。  

麻黄 葛根 知母(焙) 陈皮 黄芩(各一两) 杏仁(炒) 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盞,去滓温服。  

玄参升麻汤        

《三因方》  

治伤寒失下,不当下而下之,热毒在胸,发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又云:赤斑易治,黑斑难治。  

玄参 升麻 甘草(各二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伤寒发豌豆疮

论曰:凡伤寒热毒内盛多发疱疮者,以病人里实表虚故也。里实则毒气不能内消,表虚故乘虚发于肌肉而成疮也。大小形如豌豆,其色或白或赤,若头作瘭浆,戴白脓者,其毒则轻,若紫黑色作根,隐隐在肌肉里者,其毒则重,甚者周匝遍身,五内七窍皆有也。《三因方》云:此病多因伤寒失于汗下,或时气胜复,岁主客气,及天行疫疠,长幼相染者,当随因辨证治之。  

参麻汤        

治伤寒热病生豌豆疮,并疱疮烦闷昏迷。  

玄参(一两) 升麻(三分) 犀角(半两) 甘蓝叶(一两) 甘草(三分)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三五茎,黑大豆二百粒,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夜一服。  

升麻汤        

治伤寒热盛,发豌豆疮。  

升麻(半两) 大黄(炒,一两) 黄连 甘草(各三分) 栀子(一两)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又方:青黛一分。上以新汲水研调顿服,不拘时,不过两三服,内热顿消。  

紫草汤        

治伤寒发斑疹豆疮。  

紫草(根茎俱用) 荆芥穗 恶实(各一两)  

上粗剉。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一二服。  

犀角汤        

治伤寒热毒气盛,发豌豆疮。  

犀角 麻黄 黄连(各一两) 南木香(一两)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牡丹汤        

治伤寒热毒,发疮如豌豆。  

牡丹皮 栀子 黄芩 大黄(剉,炒) 木香 麻黄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凡伤寒经五六个日,赤斑及豌豆疮出现,则皆汗下失度故也。拙医见疮疹,以从前伤寒热气,将谓斑豌之序分太拙之所致也。伤寒中初见出疮,急即治之,若不早治,杀人,既瘥后,疮瘢色黑弥岁方灭,此皆恶毒。伤寒时气之余类也。若疱疮瘥后,疮斑不黑,终身有点,陷之痕,是真豌豆疮非伤寒之流类也。  

伤寒中疱豆赤斑者,全异于真斑疮、痘疮也。以上《圣济总录》之说,不可昏乱矣。  

竹叶汤        

治伤寒时气,发疮如豌豆,烦闷。  

苦竹叶(切) 小麦(各二两) 石膏(碎,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究原方》第三卷云:发斑之证,胃生于内,余热在胃中则生斑。斑者,阳之患也。暑气方隆,病人若阳毒之患,阳热内然,暑气外迫,而又医家误投温中养气之药,于是斑形于内外也。红斑则胃热,赤斑则胃损,黑斑则胃烂,以上宜速下,承气汤主之。当是之时,蚊虫伤人,亦成赤点,恐医人不审,便投下药,误伤人命,又不可不熟虑也。右寸口脉大,病人因剧,先红后赤斑也;若寸脉不大,病人身静,先红后黄者,蚊虫之迹,非斑也。斑多在腹,蚊虫多在手足。  

《覆载万安方》卷第七  

嘉历元年六月晦日,朱墨同时加点了,此卷最秘最秘。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