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方
亦名中暍,于歇反,讦葛反,皆伤热也
论曰:盛夏炎热,人多冒涉路途,热毒入伤,微者客于阳经,令人呕逆头眩,心神懊闷,汗出恶寒,身热发渴,即时不治,乃至热气伏留经络,岁久不除,遇热即发,俗号暑气。甚者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气炽盛,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隔,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暍。此乃外邪所击,真脏未坏,若遇救疗,气通则苏,但治热暍,不可以冷物,得冷则不救,盖外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宣发故也。又曰:热暍之病,由冒犯暑热邪气也。其脉弦细芤迟,其状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体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四肢厥冷,微劳动即热,口开齿燥,经所谓脉虚身热,是为伤暑。此不可汗下,汗之则恶寒甚,加灸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宜以除去热邪之药治之。
白虎汤
治中热暍,头痛汗出恶寒发热而渴。
知母(六两) 石膏(研,十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熟,汤成去滓温服,日二三服。一方加人参三两。
小香薷汤
治伏暑吐逆。
香薷(二两) 人参(一两) 白扁豆(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解毒丸
治伤暑中暍。
半夏(醋浸一宿,炒干) 甘草(炙,各四两) 赤茯苓
上细末,以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子。每服三十丸,若五十丸,新汲服。若昏闷不省者,生姜自然汁服之。
竹茹汤
治伤寒暑,烦渴不止。
竹茹(新青者,二两) 甘草(二分,剉) 乌梅(四个,打破)
上分为二服,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时时细细呷。
小抱龙丸
治伏暑头痛,心胸烦闷旋晕,恶心不思饮食。
半夏(醋浸一宿,石器中煮干,焙) 甘草(炙,各三两)
上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稀面糊和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服二三十丸,以新汲水,食后临卧服。
香薷散
治中暑烦躁。
香薷(不以多少)
上浓煎温服,不拘时候,细细服之。
消暑散
治中暑烦躁,多困乏力。
人参(末) 白面(各二两)
上和匀,每服三钱七,新水调服下,不拘时。
大黄丸
治暑毒及心经积热。
大黄(炒) 甘草(炙) 黄连 恶实(炒) 荆芥穗(各二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温水食后服,若为散,水调之。
又方:治中热暍。生面粉,上五钱匕,以沸汤调半碗,以纸盖碗口,少时微热呷服之,大效。
中暍之病,阴阳不能升降,经络不得宣通,奄然闷绝,然真脏未坏,救疗有方,得气宣即苏,亦不可待其自苏,又不可犯冷,若外犯冷,则与热气相拒,气愈不通。
治中热暍不省,大蒜不拘多少,捣烂,上用新汲水调匀,灌之。
治中热暍不省,上以泥周绕暍人脐,使三五人溺其脐中。仲景云:泥即冷,不可用,以热汤和泥,可用。或以草鞋,安脐中心,而不溺其上,为令溺不使流散,此谓路途无汤,可用令人溺取温,若有汤,不必溺也,以热汤可温脐穴。
备急橘皮汤
治中热暍垂死。
陈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稍稍令咽,勿顿与之,以苏为度。
黄连散
治心中热则精神冒闷。
黄连(不拘多少)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浓煎灯心汤调服,即得溲则愈,盖心恶热,若入心,热传小肠,则气下通,故得溲则愈。灯心通利小便故也。
巢氏论曰:暑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背寒面垢,泄泻昏冒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也。
《医书全书》云:夫暑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脏,故暑喜归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暑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蹶,入肾则消渴利小便。经云:寒则诸毛孔闭,闭则内热而闷,热则诸毛孔开,开则洒然寒。今人不识,有错认伤暑为伤寒,又有认伤寒为伤暑,用药乖戾,误事不少。烦躁而渴者,或小便不利,或自汗,并可与五苓散数服,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治,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腹,脐腹暖即渐惺,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堆安于脐上,以多为佳,冷即易之,而可与解暑毒药。
桂苓圆
治烦渴,消痰饮,宽胸膈。
桂心 白术(各二两) 赤茯苓(三两) 乌梅肉(一两半) 干姜(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嚼细以熟水服下,预常服,无伤暑霍乱患。
冷香汤
治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躁引饮无度。
附子(二两,皆十钱重) 高良姜(二两) 白檀(二两) 丁香(二钱重) 干姜(三分) 甘草(二两,炙黄) 草豆蔻(五个,去皮)
上细末。每用五钱,水二盏,煎数沸,盛贮瓶内,深沉井底,作熟水服之,大能消暑止渴时时服之,永无伤暑霍乱。
涤烦圆
治积年伏暑,遇夏头昏,肢体倦怠,不进饮食,烦渴多困。
茴香(二两,炒) 槟榔(大二个) 大黄(二两,湿纸裹,煨熟)
上细末,白面与药末等分和匀,以水圆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临卧嚼温酒送下,无伤暑难。
五圣汤
治暑积年深,每遇夏月,不进饮食,疲倦少力,见日色则头目昏痛,恶心多睡。
贯众(一名官仲,生用) 黄连(生用) 甘草(炙) 吴茱萸(生用) 白茯苓(生用,各半两)
上㕮咀,平分二服。每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放冷,后日午时,先取熟甜瓜一斤,削去皮,切作十二片,先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送下了,亦如前嚼瓜一片,呷药一二呷,以药与瓜尽为度,常如此服用,不损脾胃,不动脏腑,须是觉大暑热时服之。
龙须散
治中暑迷闷,不省人事,及霍乱泄泻作渴,一服即愈,亦能解诸毒物。
白矾(半两,生研) 五倍子(一两,生用) 乌梅肉(一两,瓦上炒) 甘草(一两半,炙赤)
上细末,入白面四两拌匀。每服四五钱,以新汲水调服,平日不敢饮冷者服之亦不妨,真有奇特之效。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散,滴水为圆如弹子大,阴干,冷水嚼下,亦得。世传仁庙朝所赐大臣方。
胃苓散
治伏暑水泻。
平胃散、五苓散等分和匀,每服五六钱,水一盏,枣三个,姜三片,煎七分,温服,频二三服。
玉壶圆
治中暑。
硫磺 焰硝 滑石 白矾(各三两二分) 白面(六两)
上细末,拌匀用新汲水和圆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新汲水服,若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立苏,其效如神。
桂苓圆
《局方》
大解暑毒。
肉桂 茯苓(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为圆,每两作八丸。每服二三丸,用新汲水或熟水嚼下,又化下亦得,预服尤佳。
消暑圆
《局方》
伤暑发热头热。
半夏(八两,醋煮干焙为末) 茯苓(四两) 甘草(生用,三两)
上细末,以生姜自然汁为稀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八十丸,以水下。
《易简方》云:此药至志修合,用之神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夏月常服止渴利便,虽多饮水,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节,并用生姜汤咽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解暑三白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嗝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泽泻 白术 白茯苓(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五片,灯心二十茎,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时。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小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七两二分) 干姜(一两) 杏仁(一两) 肉桂(一两)
上先以砂器炒甘草,令八分黄,次入干姜同炒,令姜制,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入桂心捣罗为散。每服四五钱,水一中盏,煎七分,去滓温服。若烦躁发热,以井花水调下,不计时,以沸汤点服,亦佳。
私云:伤暑伤寒温疫初患,候相似,盛夏之时,见此疾有疑,先以五苓散、五圣汤、正气散胃苓散等治之,随证可与药耳。
《覆载万安方》卷第九
嘉历元年七月二日巳刻,朱墨两点了。冬景看审此书,初且立身,且备存了。性全(花押)
附:暑
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云:治冻暍等(冬月冻水死曰冻,夏月中暑日暍)。
暍
小柴胡汤如法煎,候极冷服之。治伏暑烦热极效,古今方书未尝载也。又曰:治中暑迷闷欲死,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汲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立可救。若路行仓卒,无水渴甚,嚼生葱二寸,抵饮水二升。又曰:暑月热倒,人昏迷,急与热汤一两口,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便与冷水,不可卧冷地,且于竹席上坐卧,用热汤淋心上,如无热汤,掬取道上热土放置心上,冷即换之,饮冷水,淋冷水,卧冷地,即死也。
冻
冬月冷倒人,急与冷水一两口,扶在温暖处,不得与热汤热物,亦不得近火,以人气渐温,且与温米饮吃,渐进,微候半日已上,可渐食热物近猛火,如便与热物及向火,必死。雪泥中行,便近火即脚指堕落。
冻死人已救活,宜与此药一两服,生姜二两和皮剉碎,陈橘皮二两不去白剉。上只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半,放温与,不可冷不可热。暑病冻死之治疗不可抄尽,可见《必用方》并《可用方》等。
葛根汤
《必用方》
四时伤寒,觉头痛壮热,疑是伤风时气,伤暑风热之类,未能辨认,并急服此解散,亦治疮疹已出未出,虽误服无害。
葛根 升麻 芍药 甘草(炙,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并三四服,取效服,少无验。若小儿本虚寒,勿服。(恒意云:此文宜与卷末私书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