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疟门

诸疟门  

论曰:夏伤于暑,秋成痎疟,该于时而作也。方夏之时,阴居于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候得秋气,阳为之变,汗出遇风,乃成此疾,故曰痎疟。皆生于风,蓄作有时,其气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又曰:疟之为病,其名虽同,而其状不一,盖其受之有所不同也。其受之不同,故其治之不得不异。先寒而后热者,名之为寒疟;先热而后寒者,名之为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忽然热而不寒,头痛不安,身上肌肉通身发黄,忽通身黑色,大腑秘热,小便赤黄,名之瘴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头痛极甚,两额角前肌肉不辍跳起,见食即吐,名之为痰疟;寒热不定,寒多热少,面色黄瘦,心中非时寒慄,频频腹痛者,名之为脾疟;发作有时,乍寒乍热,毛发焦枯,唇口干裂,夜梦泄精,两足无力,精神不定,背膊劳倦,耳立肩竦,小便余沥,名之为劳疟。  

《三因方》云:夫疟者备内、外、不内外三因。外则感四气,内则动七情,又饮食饥饱,房室劳逸,皆能致疟也。病气与卫气并行,故作疟疾,卫气昼行阳,夜行阴,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所以日作。其气内薄于五脏,横连于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出,故间日作,以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日下一节,以此日作稍晏,至二十五日至骶骨,二十六日入脊内,其气上行,故作日益早也,于是有日作、间作、早晏不同。又邪气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则作;中于背者,气至背则作;中于腰脊者,至腰脊即作,各随其所中而作,但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也。更有疫疟、鬼疟、瘴疟等,亦以邪气中卫气之所为也。除瘅疟纯热,温疟先热,牝疟无热外,诸疟皆先寒而后热。  

疟病外所因证治        

病者先寒后热,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水不能寒,以先伤寒后伤风,故先寒而后热,名曰寒疟。病者先热后寒,烦躁自汗恶风,以先伤风后伤寒,风为阳,寒为阴,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病者但热不寒,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心气烦悗,手足热而欲呕必渴,以伤于暑热,故名曰瘅疟。病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合皮肤,及冒雨湿,名曰湿疟。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牡阳也,雄也;牝阴也,雌也)。五种疟疾。以外感风寒暑湿与卫气相并而成,治之各有方法。(外因疟也)  

病者寒热颜色苍苍然,太息如死状,以蓄怒伤肝,气郁所致,名曰肝疟。病者心烦,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乍来乍去,以喜伤心,心气耗散所致,名曰心疟。病者寒多腹中热痛,或渴或不渴,不热不泄,肠鸣汗出,以思伤脾,气郁涎结所致,名曰脾疟。病者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闭善惊,如有所见,以忧伤肺,肺气凝痰所致,名曰肺疟。病者手足寒,洒然腰脊痛,发热大便难,目眴,以失志伤肾所致,名曰肾疟。此五种疟疾,以脏气不和,郁结涎饮所致,治之各有方法。(内因疟也)  

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病者发汗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以岁运推之。(岁运可见此《万安方)第五十卷)病者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怖,名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法。病者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疟,当随方土所宜治之。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㽲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成此证。病者经年不瘥,瘥后复发,远行行立,乃至劳力皆不任,名曰劳疟。数年不瘥,百药所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以上诸证,名状不同,各有治方,宜推而用之。  

《素问》云:夫疟疾皆生于风。又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四时之气使然也。或乘凉过度,露卧湿处,饮冷当风,饥饱失时,致令脾胃不和,痰积中脘,遂成此疾,所谓无痰不成疟。夫病之始发也,必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领,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一日一发者易治,间日一发者难愈,三日一发者,尤其难愈。疟之名状不一,有所谓瘴疟、寒疟、温疟、食疟、牝疟、牡疟之类,皆寒热二气之所变化也。大抵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脉紧数者,发汗针灸之,脉浮大者,宜吐。  

曰疟母,各分受病之由,以意消息,施以治方。  

寒疟证治

论曰:寒热凌虐于人,故名为疟  

论曰:寒疟之状,《内经》所谓:先寒后热,病以时作是也。盖伤暑汗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其气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其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饮冷是也。  

吴茱萸汤        

治寒疟,先寒后热,头痛不可忍,热极则汗出烦渴。  

吴茱萸(汤洗七此,炒,一两) 羌活(半两) 甘草(炙) 半夏干姜 川芎 细辛 麻黄(去根节) 高良姜 藁本 桂心(去粗,各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未发前频三五服。  

鳖甲常山汤        

治疟先寒战,寒解即壮热。  

鳖甲(醋炙,二分) 淡竹叶(二两) 常山 甘草(炙,各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酒半盏浸药,盖于地上一宿,次日添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未发前温服,得吐为验,再三作之。  

草豆蔻饮        

治寒疟。  

草豆蔻 高良姜 常山 青皮 陈皮(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淡竹叶十片,黑豆百粒,煎一盏,去滓,未发前频二三服,每发日服之。  

二姜散        

治寒疟不痊。  

干姜 高良姜(各三两)  

上剉,合炒令黑色,细末。每服三五钱匕,未发前温酒调下,日三服。  

养胃汤        

《严氏》  

治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恶心,胸满咳逆,身体疼痛,栗栗振寒,面色青白,不进饮食,脉来弦迟。  

厚朴(姜制,炒) 藿香叶 半夏(洗七次) 白茯苓(各一两二分) 人参 甘草(炙) 陈皮(一两三分) 草果仁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各一两一分)  

上吹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三个,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寒多者,加附子一两二分。  

果附汤        

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草果仁 附子(炮,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三五服,不拘时。  

吴茱萸散        

《全书》  

治寒疟临发时,先寒战动,相次发热,便头痛不可胜忍,热极即汗出烦渴,相次便醒,宜服此方,须是先寒后热,方可服此药。  

吴茱萸(一两) 甘草 半夏 干姜 川芎 细辛 麻黄 高良姜 藁本官桂(生使,各一两) 羌活 牵牛子(炒米,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煎九分,临发时和滓空心热服,寒间未热前,亦频一二服,寒了欲热不可服,服药不可卧,须臾病减八分也。  

温疟

先热后寒之疟,世稀也  

论曰:温疟之状,《内经》所谓: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其证先热后寒,病以时作是也。盖风为阳气,寒为阴气,风气先胜,故先热而后寒,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肾,内至骨髓。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至夏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俱出,故气从内之外,其法宜先治其阳,后乃治其阴也。  

麻黄汤        

治温疟初发,身热头痛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  

麻黄(去根节) 羌活 牡丹皮 独活 栀子仁(去皮) 柴胡 桔梗(炒) 升麻 荆芥穗 大黄(剉,炒) 半夏 木香 知母(焙) 黄芩(各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未发前二三服。  

芦根汤        

治温疟,初壮热后寒战,骨节酸痛,口干烦渴。  

芦根(剉,一两) 麦门冬 升麻 葛根(各三分) 栀子(半两)石膏(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七钱匕,水一盏半,竹叶二十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连三四服。  

地骨皮汤        

治温疟,壮热憎寒,不能食。  

地骨皮 知母(各一两) 鳖甲(醋炙黄) 常山(各一两一分) 石膏(研,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竹叶十五片,煎一盏,去滓,未发前温服。  

寒热往来疟

论曰:阴阳相胜而寒热互作者,以邪气相并也,故气并于阴,则为寒,气并于阳,则为热,寒则振栗鼓领,以阴实阳虚故也,热则渴而饮冷,以阴衰阳胜故也。  

柴胡桂心汤        

治疟发寒热。  

柴胡(四两) 桂心 黄芩 芍药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半夏(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六七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夜一服。  

人参汤        

治疟寒热作时,面色黄。  

人参 常山(各半两) 甘草(生三分) 陈皮(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匕,水一盏半,茶末一钱匕,灯心十茎,煎七分,去滓,入酒半盏和匀,未发以前温服,即吐痰,如未吐,再三服,以痰出尽为度。  

犀角汤        

治疟经吐下后,寒热头痛烦渴。  

犀角 甘草(炙,各五钱重) 麦门冬 升麻 知母(焙) 鳖甲(醋炙,各十文半) 石膏(研十二钱目)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未发前二三服。  

常山丸        

治诸疟寒热往来,止而复发。  

常山(末,十钱重) 砒霜(研,二钱半) 丹砂(研,一钱)  

上研匀,以白面糊和作饼子,以油煮,以焦黑为度,再研极细。每服一钱匕,夜半以冷茶清调下(晚以汤点茶,至夜半冷清也)。  

三圣丸        

治疟疾作发寒热。  

凝水石(五两) 砒霜(二两二分) 胡粉(二分半)  

上研细,用陈粟米饭和作梃子,以湿纸十重裹,入慢火烧令焦黑,再研为末,又以粟米饭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或五丸,以水研挑十二个冷服,夜半必愈。  

草果饮子        

治寒热往来,烦渴头痛或但寒但热。  

草果仁(四个) 人参(半钱) 甘草(炙,半钱) 半夏(十三个大) 枣(三个) 乌梅(三个) 生姜(一颗大)  

上㕮咀,作一服。以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每发日服之。  

鬼哭散        

治一切寒热疟疾。  

人参(一两) 常山(二两) 茯苓(二两) 甘草(二两,生) 肉桂(二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当发日空心,以冷酒服下。  

瘅疟

论曰:瘅疟之状,《内经》所谓:但热不寒,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是也。得之邪热留于身中,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不及于阴气,故但热不寒,名之曰瘅疟,以单阳无阴故也。  

茵陈枳壳汤        

治瘅疟上焦热,身重目黄。  

茵陈蒿(取叶) 枳壳(麸炒,各二两) 桔梗(炒剉,一两二分)大黄(剉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白虎加桂汤        

治瘅疟,阴风孤绝,阳气独发,脉微,其候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者。  

石膏(研,十六文目) 知母(六钱) 甘草(炙,二钱) 粳米(半合余药,㕮咀后如米分之)  

上除粳米外,㕮咀。以水一盏半,药五钱,煎至米烂,去滓,入桂心末三四钱,煎盏之八分,热服,覆衣令出汗。  

栀子汤        

治瘅疟,热甚不瘥。  

栀子仁(二两) 常山(一两二分) 车前叶(炙干,一两) 粳米(百粒)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未发前一服,临发前一服,以吐利为度,若不止,以冷饭止之。  

车前草汤        

治瘅疟,壮热不止,渴欲饮水。  

车前子 常山 升麻 黑豆(炒) 甘草(生,各一两) 白粳米(一合)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宿浸于药,于星月下,横安一小刀于药上,至五更,取一盏去滓,少温服之,及未发前,又一服,良久即吐,吐定少食粥。  

清脾汤        

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饮,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青皮 厚朴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每日二三服,夜一服。  

间日疟

论曰:间日疟者,邪气着于阴,不得与阳气俱出也,卫气昼行于阳,邪气不得出,故必再会而后发,是以间日乃作也。  

大黄汤        

治疟间日发。  

大黄(生二两) 甘草 常山 桂心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未发前温二三服。  

神圣丸        

治间日疟。  

黑豆(小者二十粒,浸水去皮) 砒霜(研,一分) 大枣(三五个,煮,用肉)  

上须于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修合,同研,丸如豌豆大,以辰砂为衣,合时忌妇人鸡犬见。于发日早晨,将药一二丸,面北烧香,用冷茶清服,忌诸热食物一半时,一服不止,每发日再服,三服必有神验。  

痰疟

论曰:痰疟之状,胸中不利,头痛,振寒怯栗而不能食,食即呕,寒去则内外皆热,寒热更作,心下支满,痰积胸中,气逆烦呕,故谓之痰疟。  

半夏散        

治痰疟发作有时,热多寒少,头痛,额角并胸前肌肉动,食才入口即吐出,面色带赤。  

半夏曲 藿香叶 羌活 芎䓖 牵牛子末(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匕,白汤调下,以吐为度,未吐,再三服。  

蜀漆丸        

治痰逆多时,久疟不瘥,及面目四肢黄肿。  

蜀漆叶(常山叶也) 牡蛎 黄芩(各二两二分) 大黄(生) 甘草(炙) 犀角(各一两二分) 知母(焙,一两一分)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温水服,日一二服。  

升麻常山汤        

治痰疟,发作无时。  

升麻 常山(二两) 蜀漆(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井花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顿服,良久即吐,吐定食白粥和之。  

痎疟

论曰:痎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入卫气流行,合于昼夜阴阳,邪气内舍于营,随卫气以出入,而应于风府,其作早晏,皆以时发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其状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背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辰砂丸        

治痎疟、寒疟、温疟、瘅疟悉治之。  

辰砂(一两) 常山(末,三两)  

上研匀,蜜丸如梧子大。假令午时发者,平且以米饮服五丸,辰时、巳时及临发时,各服五丸或七丸,至夜然后得食。  

劳疟

再发、三发之谓也,愈后复发,如伤寒劳复也  

论曰:劳疟者,以久疟不瘥,气血俱虚,病虽间歇,劳动则发,故谓之劳疟。邪气日深,真气愈耗,表里既虚,故食减肌瘦,色悴力劣,而寒热如故也。  

鳖甲散        

治劳疟,久作不已,日致憔悴,势渐危困。  

鳖甲(醋炙) 常山(剉) 蜀漆叶 乌贼鱼骨(去甲壳) 附子(炮,各一两) 知母(焙) 山椒(去目及闭口炒,去汗,各二分) 黄耆(剉) 柴胡(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以酒一盏渍一宿,平旦温服,未发前二三服。  

柴胡汤        

治劳疟。  

柴胡(二两) 人参 栝楼根 黄芩 甘草(炙) 黄耆(剉,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去核,煎一盏,去滓温服,空腹一二服,发前又一服。  

柴胡枳壳汤        

治劳疟久不瘥,熻熻发,骨节痛,不下食,小便赤,渐渐瘦弱。  

柴胡 枳壳 升麻 麦门冬 鳖甲 甘草 桃仁(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未发前二三服,不拘时,温服。  

牛膝饮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不效。  

牛膝(生者,根茎俱用)  

上细剉,三两用水五盏,煎取二盏半,去滓,分三服,早旦一服,发前一服,发后临卧一服。  

二物汤        

治劳疟,食减肌瘦。  

童子小便(三盏) 蜜(五两)  

上相和,分作三服,于石锅中煎,两三沸,温服空心食前。  

久疟

论曰:久疟者,疟久不瘥,发汗吐下过甚,真气虚,邪气深,沉以内薄,卫气不应,故积岁月而难治也。虽有虚否,不可攻治,当先其发时,用汤液以发汗,盖浸渍熏蒸,邪气方出,出则微汗小便利者,表里俱和,久疟自瘥矣。  

地骨皮汤        

治久疟不瘥,发不以时,或朝或夜,肌瘦食少。  

地骨皮 升麻 犀角 玄参(各一两三分) 常山(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腹,未发前温服,欲吐须忍,候不禁即吐,如此吐下即瘥。  

黄耆散        

治久疟,四肢虚汗不止。  

黄耆 牡蛎(烧研) 麻黄根 知母(焙) 人参(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用河水煎小麦汤,未发前调下,未瘥再三服。  

柴胡饮        

治久疟不瘥,将成骨蒸劳,寒热无时。  

柴胡(一两) 常山(一两二分) 甘草(生一两) 附子(炮,一两) 干姜(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用酒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未发前一服,食后再服。  

鬼疟

诸疟中此一种可用咒术欤  

论曰:鬼疟者,外邪之所乘也,人真气内虚,神守不固,则鬼邪投间而入,故恍惚喜怒,寒热更作,若有所持而屡发屡止也。治法宜禳去之,而兼以祛邪安神之剂。  

干桃丸        

治鬼疟。  

桃奴(树上自干付者,十四个) 黑豆(一两) 巴豆(七粒,去皮心膜油)  

上细末,滴冷水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二丸,凌晨面东,井花水吞下。  

独胜丸        

治鬼疟。  

上桃仁一枚,和皮尖双仁者,擘作二片,一片内书奉敕斩鬼,一片内书奉敕杀鬼,却合作一枚,以线系定,五更以新汲水吞下。  

三圣丸        

治鬼疟。  

雌黄(研唐) 雄黄(研) 大黄(生细末,各二两二分)  

上再研匀,以饼浸水,合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丸,发日早晨,面东北,以新汲水服,此药宜五月五日午时合。  

红效疟丹        

治鬼疟殊效。  

阿魏(半两) 雄黄(半两,别研) 桃枝 柳枝(各七茎,长一尺) 辰砂(一分别研,半分合,半分为衣)  

上以五月五家粽角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遇发时,用净器水摩一二丸,涂鼻尖并人中,又以新汲水,服二三丸。  

《圣惠方》云:发无定时,或甚则狂乱谵语,梦寐不安,谓之鬼疟。  

疟母

或名母疟,又名老疟  

论曰:疟母者,病疟不瘥,结为癥瘕是也。邪伏于阴,故久而成形,不治其母,虽时或瘥,已而复发,其本未除故也。治宜以破结削疲之剂,除其病本。  

辰砂丸        

治虐母。  

辰砂(研) 绿豆(去皮,研为末) 砒霜(研,各一两二分)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静室内面东南,用乳钵先研细绿豆,次入砒霜、辰砂,一千遍,用稀米粥丸如梧子大,千阴。每服二三丸,未发前五更时,以井花水,面北咽下,少顷方可食。  

如圣丸        

治疟疾结成癥瘕。  

巴豆(三粒,去皮) 黑豆(四十九粒) 砒霜(研,半两)  

上先将巴豆、黑豆用米醋浸一宿,去皮膜,入乳钵,顺研一百匝,入砒霜,又逆研一百匝,丸如小豆大,用辰砂为衣。每服一二丸,取嫩桃叶七片,水一盏,煎数沸,倾入盏内,用吞下,无桃叶,以桃枝七寸煎服之。  

老疟饮        

《三固》  

治久疟结成瘢瘕痃癖在腹胁,诸药不去者。  

苍术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陈皮 高良姜(各一两一分) 香白芷 茯苓 半夏 枳壳 甘草(炙) 桂心 干姜 紫苏叶 川芎(各一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盐少许,煎七分,去滓空服,日三服,夜一服,仍间服后红圆子。  

红圆子        

治虐母,并食疟尤妙。  

蓬莪术 京三棱(各四两,醋煮半时) 胡椒(二两) 青皮(六两,炒香) 阿魏(二分,醋化)  

上细末,以阿魏醋和米粉为糊丸如梧子大,以炒土朱为衣。每服七八十丸,或百或百余丸,以老疟服下,日二三服。  

鳖甲饮子        

《严氏》  

治疟疾久不愈,胁下痞满,病人形瘦,腹中结块,时发寒热,名疟母。  

鳖甲(醋炙) 白术 黄耆 川芎 草果仁 槟榔子 陈橘红 白芍药甘草 厚朴(姜汁炒,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三个,乌梅二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二三服,夜一服。  

五脏疟

肝疟        

足厥阴  

论曰:《内经》谓:足厥阴肝疟,在经则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在脏则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盖足厥阴也。脉循阴器,邪气客之,则少腹满,小便不利也。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病则恐惧不定也。苍苍者,肝之色也。  

木香犀角丸 

治肝疟。  

木香 犀角 羚羊角(各一两半) 升麻 玄参 猪苓 槟榔子(各二两半) 龟甲(醋煮,无用鳖甲) 甘草(炙,各二两) 黑大豆(五两炒)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或百丸,以温酒或米饮服,日二三服。如体热即去甘草、槟榔加大黄五两。  

乌梅饮 

治肝疟,小便不利如癃。  

乌梅(取肉,去核) 栀子仁(各半两) 知母(一两) 芍药 木通 生干地黄 升麻(各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入朴硝一钱匕,食后,未发前温服,频二三服。  

心疟        

手少阴  

论曰:心疟者,《内经》谓: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盖心为神舍,邪不可干,邪气干之,则烦心,欲清水者,以心火内热故也。其反寒多不甚热者,内热而外寒故也,治宜通心经利邪热则愈也。  

常山汤 

治心疟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  

常山(一两) 栀子仁(七个) 石膏(一两) 乌梅(去核,炒七个) 鳖甲(一两) 甘草(炙,一分) 黑豆(炒,二两) 蜀漆(常山叶,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煎七分,去滓,未发前温频二三服。  

黄连散 

治心疟。  

黄连(去须,半两)  

上细末。每服五七钱,未发前频以调点服三四服。  

脾疟        

足太阴  

论曰:足太阴之经,脾之脉也。脾经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呕已乃寒,寒则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故谓足太阴疟,又名脾疟。  

厚朴汤 

治脾疟不思食。  

厚朴(姜汁,炒,三两) 半夏曲(焙,一两) 陈皮(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空心、日午、临卧各一服。  

槟榔汤 

治脾疟寒热。  

槟榔 青皮 前胡 白术 菝葜(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未发前去滓温服,日夜三四服。  

人参饮 

治脾疟。  

人参 甘草(各二分) 陈皮(一两) 乌梅(十个,去核,焙) 草豆蔻(十四个,去皮)  

上粗末。每服五钱,用纸裹定,熟水二盏,姜五片,枣三个,以瓷器煎一盏,去滓,未发前频二三服,温下。  

柴胡汤 

治脾疟,寒多热少,有汗,头目昏暗,背胛拘急,或胸膈痞闷,呕逆咳嗽,心腹胀痛,面黄肌瘦,肢节疼倦。  

柴胡 葛根 枣肉(焙) 甘草(炙) 槟榔 常山 乌梅(去核,焙)草豆蔻(去皮) 厚朴(姜汁炒,各四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酒半盏,水一盏,去滓,未发前温频二三服。  

果附汤 

《严氏》  

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稍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草果仁 附子(炮,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三个,煎七分,去滓温服,日夜三四服,不拘时。  

生熟饮子 

《全书》  

治脾寒,及脾经受冷,时寒热。  

草果(二个,一个用面襄煨,一个生用) 甘草(二寸,一寸炙,一寸生用) 肉豆蔻(二个,一个面煨,一个生用) 厚朴(方一寸,二切,一切姜汁炒,一切生用) 生姜(方寸二块,一块温纸煨香熟,一块生用)  

上㕮咀。分作二服,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热服空心,日午各一服,每发日频服。  

肺疟        

手太阴  

论曰:肺疟者,《内经》谓: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盖心肺独居膈上,其气相通,故疟邪于肺,内动于心,则为寒热善惊之候也。  

二丹丸 

治肺疟,心神惊悸。  

辰砂(别研) 铅丹(黄丹也) 甘草(炙,各一两) 当归 常山(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二丸,食前温酒服,未发前二三服,候饥时,即食葱黑豆粥。  

黄连汤 

治肺疟,心虚。  

黄连(三两) 当归(二两) 干姜(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发前频二三服。  

肾疟        

足少阴  

论曰:《内经》谓:足少阴肾疟,在经则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在脏则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盖肾脉入肺中,肺脉环胃口,故使人呕吐,阴虚则阳气偏,故热多,若夫洒淅腰脊痛,大便难,目眴手足寒,特以脏气内虚,机关不利,故为此证也。  

半夏散 

治足少阴肾疟呕吐。  

半夏(姜汁,炒) 阿魏(细研,各二两二分)  

上同研匀。每服三五钱,温酒一盏调服,未发前三服顿服。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论曰:寒热凌疟于人,名为疟,病疟而发热,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此盖热气下迫,入于小肠,水道既涩,故小便不利也。  

常山饮        

治疟病手足苦烦,发热渴燥,通身悉黄,小便不利。  

常山 柴胡 甘草(炙) 栀子仁(各一两) 赤茯苓 石膏 蜀漆 鳖甲(醋煮,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叶二十片,黑豆百粒,煎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日三夜一。  

柴胡汤        

治疟病大渴烦躁,引饮不止,身体黄,小便不利。  

柴胡(二两) 甘草(炙,半两) 知母 人参 麦门冬 杏仁(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日三夜一。  

常山散        

治疟病身黄发热,小便不利。  

常山 鳖甲 升麻 赤茯苓 栀子仁 人参(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四钱匕,温水调服,不计时,日二三服。  

茯苓汤        

治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赤茯苓 白芍药 瞿麦穗(各三两) 白术(二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葱白五茎,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疟痢

论曰:疟痢者,疟久不瘥,寒热邪气传肠胃也,其病寒热往来,痢下脓血,赤白相杂,肠中切痛,随其阴阳而治之。  

黄连犀角丸        

治疟兼痢,无问赤白,水谷鲜血皆主之。  

黄连 犀角屑 黑大豆(炒,各二两) 龙骨(四两) 牡蛎(烧,一分)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或百丸,米饮服,日二三服,夜一服。  

黄连丸        

治疟痢无度,赤白相杂。  

黄连 黄檗(剉,炒) 羚羊角 艾叶(炒) 赤芍药(各三两) 当归(一两)  

上细末,蜜丸和捣三百杵,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八十、百丸,粥饮服,不计时,日夜四五服。  

前胡丸        

治疟痢,气急黄。  

前胡 赤茯苓 芍药 枳壳 黄芩(各半两) 大黄(一两半) 大麻仁(细研,一两一分)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五十丸,米饮服,少利愈。不快利加至七八十丸,老少以意量服之。有痃癖者,加蓬莪术、黄耆、麦门冬、鳖甲、生干地黄、赤茯苓、人参各一两。  

瘴气

瘴、痁皆疟类也。白氏云:椒叶落时,瘴炎起  

论曰:传言瘴者,山川厉毒之气。又云江山雾气多瘴,凡以其气郁蒸而然也。诸家方论,治瘴之法不一,或谓其证与伤寒相类,有在表可汗者,有在里可下者,有在膈可吐者,又或四时皆能伤人,而七八月之间,山岚烟雾郁毒之气尤甚,故当是时,瘴疾大作,不论壮老,或因饥饱过伤,或因营卫虚弱,或冲烟雾,或涉溪涧,但呼吸斯气,皆成瘴疾,其状头疼体痛,胸膈烦满寒热往来,咳逆多痰,全不思食,发渴引饮,或身黄肿胀,眉须脱落,是皆毒疠郁蒸所致。夫生于陵者,安于陵,其土人宜无所虑。  

私云:凡山岚毒气者,广南山川之气,雾烟郁发所生也。今案,日本此瘴疾太少欤,故《素问》《太素》论云:今原广南山川地形,瘴气所生之因,及春夏之交,瘴气所起之时。又云:广南四围之山,百川之流所赴,及秋,草木不凋瘁,当冬蛰虫不伏藏,寒热之毒,蕴积不散,雾露之气,易以伤害。岐伯云: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故瘴气独盛于广南。然瘴气所起,其名有二,孟夏之时,瘴名芳草,而终于秋;孟冬之时,瘴名黄茅而终于春云云。南国温暖之地,可有瘴疾,故知天气极热,大暑之岁,人多可有瘴气、瘴与疟尤难分别欤。只不问瘴与疟,先可用《局方》正气散、养胃汤、不换金正气散等之发汗药,随证次才治。  

草豆蔻饮        

治山岚瘴毒气令不着人。  

草豆蔻 高良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二分,煎一盏,频日三五服。  

瘴疟

论曰:人与天地同流,通万物一气,故有感于山川毒厉之气而为病者,瘴疟是也。以其寒热时作,与疟同类,故谓之瘴疟。谓两山夹水多疟,盖阴气多而阳气少,易为寒热之疾故也。  

白术丸        

治瘴疟。(苏合香圆欤)  

白术 辰砂 麝香 丁子 诃子皮 安息香(入胡桃仁研合) 檀香 荜茇 犀角(各半两) 熏陆香 苏合香 龙脑(各一分) 莎草根(香附子也) 石膏 木香(各半两)  

上十五味,细研抹,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空腹井花水化下,老人、小儿三丸。仍用纱绢袋盛,带于臂,辟鬼气腊月合,以新瓷器盛,勿令泄气。(《圣济总录》说如是)私云:三五十丸可为一服。  

保安汤,治山岚瘴疟,寒热久不瘥。  

寒热往来

上有此篇,上疟寒热往来也,此则非疟似疟,非传尸虚劳似虚劳也  

论曰:寒热往来者,阴阳虚实更胜也。夫阴实生内寒,阳虚生外寒,皆为阴胜阳,阳实生外热,阴虚生内热,皆为阳胜阴,阴阳相胜,故寒热互作而往来。治法宜使阴阳和平无相胜,则病可愈。  

桔梗汤        

治寒热似疟非疟,似虚劳而非虚劳。  

桔梗(剉,炒二两) 甘草(炙,一两) 知母(焙,一两) 柴胡(三两) 大黄(剉炒,一两) 鳖甲(醋炙,四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以童子小便二盏,葱白五茎,黑豆百粒浸,食顷,煎一盏,去滓,食后分温,日二三服。  

黄耆汤        

治寒热不能饮食,羸瘦少力。  

黄耆(二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 柴胡 当归(各半两) 白术 桂心 甘草 枳壳 桔梗 桃仁(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个(打破),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二三服。  

诸疟通用方

七枣汤        

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痎疟,不问寒热先后,与独作(但寒但热)、叠作(寒热同作)、间日作悉主之。  

附子(大一个,炮制以盐水浸,再炮,如此,凡七度炮浸,去皮、脐)  

上㕮咀。水一盏,姜七片,枣七个,煎八分,当发日,去滓空心温服。(无附子,用川乌头)  

万安散        

治一切疟疾,得病之初,以其气壮,进此药以取效,气虚胃弱及妊妇,不宜服之。  

苍术(泔水浸,剉炒) 厚朴(姜汁炒) 陈皮 槟榔 常山(酒浸一宿) 甘草(炙)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重,五六钱重,水二盏,酒一盏,煎一盏半,去滓,夜露一宿,当发日,分作二服,早晨进一服,临其发时,再进一服,如每发日可进之。服药后,忌食热物片时。  

七宝散        

治一切疟疾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多寒多热,但寒但热;或一日一发,或一日二三发,或连日,或间日发,或三四日一发;不问鬼疟食疟,不伏水土,山岚瘴气,寒热如疟,并皆治之。  

常山 陈皮 青皮 槟榔 草果仁 甘草(炙) 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重,用水一盏,酒一盏同煎,至一大盏,去滓,露一宿煎星,早旦温,面东服或冷服,一服不止,每发日可两三次,必有验,百不失一。  

菩萨丹        

治诸疟。(亦名五方丹,亦名碧霞丹)  

巴豆(不去皮) 桂心(别末) 青黛 硫磺 白矾  

上各等分,末研如粉,于五月五日(午时前)合药人沐浴净衣斋戒,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千遍,至午时,入净室内,面南,将巴豆入乳钵内,先研如泥,后入余四味,同研半时辰久,圆如梧子大,勿令鸡犬孝子妇人见。入在净器内,于神佛前,安顿供养。凡有患者,于发日前,令男子取一圆,以新绵裹,火上烘令热,与男子乘热塞在病人耳窍中,男左女右。若女人病,令男子取药塞耳,候不发日,亦令男子取出,却收入药瓷子中,遇有患者再用。一丸可医三五人,轻者便瘥,重者须更重发一次即愈。须不发一两日,方取出药,其验如神。若病者用药日,斋戒至诚志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五百声,其效尤灵验,故名菩萨丹。如药太干难丸,须用端午日粽子,烂研相和匀丸之,勿太湿。  

辟邪丹        

治一切疟疾。  

黑豆(三两,末取七钱半重) 绿豆(末取七钱半) 雄黄(一钱半) 辰砂(二钱半) 黄丹(十五钱重)  

上细末已,于五月五日午时和研匀,滴水丸如梧子大,晒干,瓷合盛之。大人一二丸,小儿半丸、一丸于发日两时前,面东用冷醋一呷服之。忌冷物半时,仍忌荤腥三日。只可一服,不可再服。  

祛疟饼子        

治久新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  

砒霜(二钱半重,别研细,放置露地三宿) 白茯苓 绿豆 石菖蒲 甘草(四味并生用,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研匀,煮面糊为丸,作一百二十丸,作平饼子,用竹刀切作十字下,切断晒干。每服一饼子,先用冷茶清半盏,浸饼子在内,临卧时调匀服。  

人参散        

治五般疟疾,服之不吐不泻,百发百中。《事证》  

人参(一分) 陈皮(真全者,五个) 乌梅(十个) 大枣(十个)甘草(拇指大,五寸) 草果(七个) 生姜(指大,五寸)  

上到为五服,以湿纸裹一服,入盐少许,煨令香熟,去纸,以水一大盏,入石锅,煎九分,去滓,发日空心,食前温服。  

辰砂圆        

《证事》  

疟之为苦,异于诸疾,世人治之,不过用常山、砒霜之类,发吐取涎而已,虽安,所损和气多矣。夔州谭逵病疟,半年,前人方术用之略尽,皆不能效,邂逅故人窦藏叟先生口授此方遂愈。  

辰砂 阿魏(各二两二分)  

上研匀,和稀糊圆如皂荚子大。空心浓煎人参汤,服一二丸,若服五丸。  

丁香煮散        

《局方》  

《事证方后集》云:治三年疟,诸药不效,大有神验。  

丁香 红豆蔻(高良姜子也) 青皮 甘草 川乌头 陈皮 干姜 高良姜(各四两) 益智仁(五两半) 胡椒(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盐一捻,煎七分,空心食前,日二三夜一热服,病退即止,极妙。  

诸疟灸法

《严氏方》云:治疟疾之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中,亦可。私云:可五十壮,或七十壮,或百壮。灸自发前及发期灸之,忍楚痛,汗出寒战不现必愈。每发日频灸之,又可灸膏盲穴(左右)、第十一椎(左右)、足三里,时节如前。  

《局方总论》云:若发时热多寒少,或内热外寒,但热不寒,浑身如火,头痛烦渴,心胸躁闷,谵语乱言,大小便秘涩,发作无时者,宜与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烦渴者宜与五苓散;烦躁谵语者,宜与辰砂五苓散;头痛者,宜与茶调散。若但寒不热,或吐或泻,或吐泻俱作,四肢厥冷,汗出如雨,默默昏倦者,宜与术附汤、四柱散、嘉禾散;若热多寒少,但热不寒者,于未发前,先与小柴胡汤、败毒散。若热小寒多,或但寒不热,或寒热相半者,于未发前,可多与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嘉禾散。瘴疟瘥后吃粥或烂饭。又常服调和脾胃药,可与黄耆建中汤、四君子汤、嘉禾散、参苓白术散、平胃散、思食圆、和气散、大小养脾圆。切记生冷酒果房色,沐浴半月或一月,更须仔细叮咛之。(《局方》)  

疟名不同

《名医说》  

《医说》五云: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怖,名曰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疟。寒热若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㽲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饮食不节,变成此证。有经年不瘥,瘥后复发,远行久立,乃至微劳,力皆不任,名曰劳疟。亦有数年不瘥,百药不断,结为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名母疟。《说文》曰:疟寒热并作也,痁热疟也。疾二日一发也。《医说》又曰:凡寒多者用温药,热多者用凉药,不易之法也。有积者必腹疼,当用巴豆药,有热者当用小柴胡汤,有寒者当用辰砂、硫磺、大蒜之类,然疟疾止后,不得服补药,补之必再作。  

痁疾

《医说》云:毛崇甫事母叶夫极孝,叶年六十一岁病痁,旬日余,忧甚,每夕祷于北辰拜泣,妹立母仄,闻恍惚间有告者曰:何不服五苓散。持一帖付之,启视皆红色。妹曰:寻常此药不如是,安可服。俄若梦觉,以语兄,两医云:此病盖蕴热所致当加辰砂于五苓散内,以应神言。才服罢,不复作。又云:疟之病候,经论载之详矣。先寒后热,名曰寒疟;先热后寒,名曰温疟;但热无寒,名曰瘅疟,但寒无热名牝疟,是皆发作有时。若邪气中于风府,则间日而作,邪气客于头项,则频日而作,气有虚实,邪中异所,故有早晚之异。然经上论寒温瘅疟所受之因,而不及牝疟,又论温疟、瘅疟所舍之藏,而不及寒疟,意有互见发明处。大抵风者,阳气热也。寒者,阴气寒也。先后少多,浅深疾状,以意可察矣。  

《丁氏道济方》引医余云:病有不可补者四,一曰疟疾,二曰狂疾,三曰水气,四曰脚气。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药以峻补之。纵有虚证,当用平和药,须于本病上有益可耳。  

凡此外治方病证,散在诸方,《事证方后集》冷附汤有神效。今则不载之。又《外台方》十二时疟,繁多略之。  

《覆载万安方》卷第十  

嘉历元年七月五日重令宋人清书,亦同加墨二点了,冬景可看详。性全  

附:加料平胃散        

魏氏家藏  

治一切疟疾,或日久难治者。  

平胃散一贴,分为两服,每一服用水一盏半,入红圆子二三十粒,连面圆二三十粒,五苓散三分,生姜五大片,枣子十四,校煎至七分,隔日剪下,露星月一宿,当发日五更服。连翘圆在局方气卷。  

性全谓云:高贵福有之人,当盛夏炎暑之时,就凉处得凉。腠理开,毛孔塞,食冷热物,食气不外漏,冷热亦内留,寒温相争,成大霍乱,或单用热食者成瘴疟,成寒热疟,故知盛暑之时,过度不可引冷气耳。  

魔鸡罗鬼,此鬼头鸡手持铁杓,酌热汤悬病人。凡干虐鬼人,其感皆由六淫七精体虚之人易感,发则呵欠寒热头疼,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单热单寒,一日一发,有二三日一发,烦渴且呕,渐经日,肌肉消瘦,挛痛汗多,肢节烦疼,并十二时虐鬼于人,各随病证治之。治疗之法,风以散之,寒以温之,谩不可用断截之药,截之太早,邪鬼博五脏,传留日久,而为劳瘵,变证多端也。以神药灸砭,治则无不效,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