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统论
(附传尸、骨蒸、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
论曰:虚劳之病,感五脏则为五劳,因七情则为七伤,劳伤之甚,身体疲极,则为六极。所谓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则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则少血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少气,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则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则恍惚不乐;此七者,劳伤之因也,故名七伤。所谓五劳者,一曰肺劳,令人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二曰肝劳,令人面目干黑,口苦目视不明;三曰心劳,令人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时或溏泄,口中生疮;四曰脾劳,令人舌本苦直,不能咽唾;五曰肾劳,令人背难以俯仰,小便黄赤,时有余沥,阴痛生疮,小腹满急;此五者劳气在五脏也,故名五劳。所谓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久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此六者劳伤之甚,身体疲极也,故名六极。凡五劳六极七伤之外,变证不一,治法皆以补养为宜,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味相得,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其要也。
肝劳证治
论曰: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肝劳则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甚则筋急而爪枯,目盲无所见,毛悴色夭者难治。
柴胡汤
治肝劳关格不通,精神不守,气逆上冲,胸中烦闷,调气下热。
柴胡 黄芩 泽泻 葛根(炙) 升麻(各一两半) 玄参三两 生干地黄(切焙,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叶十片,煎一盏,去滓,下芒硝一钱匕,空服,食后再服,日夜二服。
槟榔汤
治肝劳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眼昏视物不明。
槟榔 附子(炮,各一两二分) 白茯苓 桔梗(炒) 陈皮 桂心(去粗,各一两一分) 吴茱萸(炒,二两二分) 白术(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空腹食后各一服。若气喘加川芎二两,半夏二两二分,炒,甘草一两二分、炙。
赤茯苓汤
治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闷目昏,不思饮食。
赤茯苓(三两三分) 桔梗(炒) 陈皮(焙,各二两二分) 白术(一两一分) 鳖甲(炙,五两) 桂心(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服。
心劳证治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主则感于心,心劳之候,令人喜忘不乐,大便鸭溏,口疮久不瘴,耳枯而鸣,不能听远,皮毛焦色夭者,死于冬。
远志汤
治心劳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数变,乍赤乍黑,或笑或歌。
远志(去心) 犀角 芍药(各二两二分) 赤茯苓 黄芩 前胡(各二两) 人参 知母(焙,各一两一分) 麦门冬(去心,焙,三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二服,夜一服。
麻黄汤
治心劳烦多热,喜笑无度,四肢烦热,止烦下气。
麻黄(去根节) 栀子仁 赤茯苓 桂心(各一两半) 黄芩 石膏甘草(炙,各一两) 生干地黄(焙,五两) 白术(一两半) 赤小豆(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人参汤
治心劳因多言,喜乐过度伤心,或愁忧思虑而停血,血伤即不欲视听,心烦惊悸。
人参 木通 麦门冬 龙齿(各一两半) 茯神 百合 柴胡(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枣三个,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二三服。
麦门冬饮
治心虚劳损,喜忘不乐。
麦门冬 白茯苓(各二两半) 人参(二两) 远志(一两三分) 防风 赤芍药(各一两半) 陈皮(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脾劳证治
论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伤则善噫欲卧,面黄,舌本苦直,不得咽唾,皆脾劳证也,法宜补益肺气,肺旺则感于脾矣。
厚朴丸
治脾劳虚冷,不思饮食,四肢无力,呕逆腹痛。
厚朴(姜制,二两) 诃子皮 鳖甲(各一两) 附子(炮) 吴茱萸 京三棱(各半两)
上细末,醋面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米饮服,食前,日夜三四服。
附子汤
治脾劳虚寒,腹痛胀满,气急善噫欲卧,舌本苦直,饮食多倦,干啰恶心。
附子(炮) 槟榔(煨,各二两) 白茯苓 桔梗(炒) 陈皮 桂心(去粗,各三两) 白术(四两) 吴茱萸(焙,一两) 甘草(炙) 半夏(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肺劳证治
论曰:肺劳者,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证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黏,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
补气黄耆汤
治肺劳,饮食减少,气虚无力,手足颤掉,面浮喘嗽。
黄耆 人参 茯神(去木) 麦门冬(去心,焙) 白术 五味子 桂心(去粗) 熟地黄 陈皮 阿胶(炒,各二两二分) 当归 白芍药 牛膝(酒浸炒,各二两) 甘草(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茯苓汤
治肺劳,咳嗽喘满,气逆痰唾不利,不思饮食。
赤茯苓 大腹皮 枳壳(去瓠,麸炒) 陈皮 半夏 杏仁(麸炒) 槟榔 诃子皮 桑白皮 甘草(各一两一分) 人参(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三服,夜一服。
调肺人参汤
治肺劳,形寒饮冷伤肺,及因酒后吐血,咳嗽唾浊,时发寒热,食物不得,日渐羸瘦。
人参 附子(炮) 知母(各二两) 紫菀(去苗用根) 白茯苓 甘草(炙) 乌梅肉(炒) 柴胡 秦艽(各一两一分) 诃子皮(面炮,去核,二两二分)
上粗剉。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夜三四服。
五味子汤
治肺劳,虚损肠鸣腹痛,气逆喘闷。
五味子(五两) 白术 紫苏茎叶 桔梗(剉炒,各二两二分) 半夏(洗焙,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煎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夜三五服。
桔梗饮
治肺劳咳嗽,痰涎涕唾,上气喘急,时发寒热疼痛,亦治肠风下血,诸气羸弱。
桔梗 旋覆花 贝母(去心) 防风 陈皮 麦门冬 枳壳(麸炒,各一两一分) 桑白皮 人参 前胡 鳖甲(醋炙) 白茯苓 甘草(炙) 蒺藜子(炒去角) 黄耆(各三分) 天门冬(去心炒,三两三分)
上细末。每服四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日夜三四服。
肾劳证治
论曰:肾劳者,劳伤肾也。肾伤则少精,腰背痛,难俯仰,小便不利,时有余沥,阴痛囊湿生疮,少腹满急,厥逆下冷,皆其候也。经所谓强力入水,久坐湿地伤肾,特伤肾之一端尔。
远志丸
治肾劳虚损,梦寐惊悸,少腹拘急,面色黧黑,小便白浊,腰脊疼痛。
远志(去心) 桂心(去粗) 杜仲(去粗,炙) 枳壳(去瓤,麸炒) 白茯苓(各二两二分) 菟丝子(五两)
上细末和匀,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或百丸,空腹温酒服下,日夜三五服。
桃仁汤
治肾劳虚损,心腹胀满,骨节烦疼。
桃仁(去皮尖,麸炒,五两) 白术(二两二分) 川芎 附子(炮,各二两) 荜澄茄(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盐少许,同煎一盏,去滓,食前热服,日二三服。
补虚杜仲丸
治肾虚劳损,腰疼少力。
杜仲(去粗,炙) 桂心(去粗) 白茯苓 枳壳(麸炒,各三两三分) 菟丝子(五两) 干姜(一两一分) 远志(去心,五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或七八十丸,食前温酒服,或枣汤服,日夜四五服。
补益干地黄丸
治肾劳,精气滑泄。
熟干地黄(七两二分) 鹿茸(烧毛,酢炒) 远志(去心) 山茱萸(各三两) 蛇床子(一两一分) 菟丝子(五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或百丸,食前酒服,日三五服。
虚劳盗汗
论曰:眠寝之间,汗出盗人气血,久则津液枯耗,谓之盗汗。此盖虚劳之人,阳气外虚,风在肌表,腠理虚疏,心气不足故也。不治则营卫衰损,肌肉消悴为羸瘠。
麦煎汤
治虚劳营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瘦面黄。
鳖甲(醋炙) 柴胡(各五两) 玄参(七两二分) 干漆(炒尽烟) 秦艽 人参 白茯苓 葛根 乌头(炮制,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先用水一盏半,小麦五十粒,煎至一盏,去麦入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服之。久病之人宜服此,退劳倦,调顺经络。
竹茹汤
治虚劳盗汗,日晡潮热。
续断 桔梗(炒) 五味子 紫菀(去土) 桑白皮 前胡 麦门冬(去心焙) 赤小豆 甘草(炙) 熟地黄(焙,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四服。
柴胡鳖甲汤
治虚劳夜多盗汗,面色萎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咳嗽不止。
柴胡 鳖甲(醋炙) 知母(各二两二分) 地骨皮(三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乌梅一个,青蒿少许,煎一盏,去滓温服,食后临卧,日三四服。
柴胡汤
治虚劳羸瘦,营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
柴胡 鳖甲(醋浸一宿,炙令黄,各五两) 甘草(炙) 知母(焙,各二两二分) 秦艽(三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枣三个,煎一盏,去滓热服,日夜三四服。
麻黄根汤
治虚劳盗汗不止。
麻黄 牡蛎 黄耆(各五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葱白五茎,煎半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黄耆汤
治虚劳盗汗不止,及阳虚自汗。
黄耆(二两二分) 麻黄根(五两) 牡蛎(三两三分) 人参(二两三分) 地骨皮(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枣三个,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四服。
秦艽汤
治虚劳盗汗不止,咳嗽潮热。
秦艽 柴胡 知母(焙) 甘草(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三四服。
柴胡汤
治虚劳阳气外虚,腠理不密,营卫发泄,盗汗不止,骨节热痛。
柴胡 鳖甲(醋炙) 枳壳(去瓤,麸炒) 乌梅肉(炒) 人参 白茯苓(各二两二分) 桂心 白术 款冬花 紫菀 桔梗(炒) 甘草(炙,各一两一分) 槟榔(大者三个,利下则用一个)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青蒿少许,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五服。
栀子汤
治虚劳骨节烦热,盗汗不止。
栀子仁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焙) 柴胡(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竹茹、小麦各少许,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五服。
虚劳身体痛
论曰:劳伤之人,营卫俱虚,气血衰弱,经络凝滞,致邪气乘之,与正气相搏,逢寒则身体痛,值热则皮肤痒,诊其脉紧濡相搏者是也。
柴胡秦艽汤
治虚劳身体疼痛,咳嗽发热。
柴胡(二两二分) 秦艽 白芷 藿香叶(各一两一分) 桔梗(炒)甘草(炙) 香附子(炒) 沉香 麻黄(去根节,各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小麦五十粒,煎一盏,去滓,不拘时候,日夜三五服,温服。
天仙藤汤
治五劳,骨节酸疼,五心烦热,口苦舌干,不思饮食,咳嗽虚寒,渐瘦无力。
天仙藤(青木香藤也,洗剉) 鳖甲(酢炙) 黄耆(炒) 牛膝(酒浸,焙) 柴胡 甘草(炙,各三两) 乌药(六两) 五加皮 芍药(各二两) 南木香(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乌梅一个,大枣三个,煎一盏,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轻骨汤
治虚劳身体倦怠,百节酸疼,羸瘦发热,神昏不爽。
知母(焙) 人参 天仙藤 白术 秦艽 柴胡 鳖甲(酢炙,各一两一分) 黄耆(打破,浸盐水,炒干) 常山 当归 前胡 川芎 紫菀 白茯苓 甘草(不炙,各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乌梅一个,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香甲煮散
治虚劳身体疼痛,四肢烦热,不思饮食,胸膈妨闷。
沉香(一两一分) 鳖甲(酢煮) 木香 人参 白茯苓 柴胡 槟榔(煨) 熟干地黄 桂(去粗皮) 黄耆(炙) 厚朴(姜制) 山药 白术 甘草(炙) 赤芍药(各二两二分) 干姜(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大枣二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地骨皮汤
治虚劳肢节疼痛,头目昏眩,怠惰少力,饮食无味,心忪烦渴,口苦咽干,夜多盗汗。
地骨皮 细辛 甘草 人参 白茯苓(各二两二分) 柴胡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
天灵盖汤
治虚劳骨节疼痛,筋脉拘急,寒热进退,发作如疟,眠梦不安,精神怯弱,夜多盗汗,日渐痿黄,不能饮食。
天灵盖(醋炙,二分) 鳖甲(生使) 柴胡(去苗) 槟榔(各三分) 青蒿(一握) 桃仁(廿一粒,炒) 豉(四十九粒) 甘草(一中指节,不炙) 葱白(七茎,如中指长) 知母(一分) 阿魏(一豆许,酢化去砂石,面裹炙) 猪牙皂荚(五挺,酢炙)
上细剉,拌匀。分作二贴,每帖用童子小便一大盏,从午时浸至明日五更,煎取三分一,去滓温服,讫盖覆稳卧,候日出,审看十指节间,有毛如藕丝,拔烧之,极臭,毛白色必瘥,黑色即死,或泻下五色粪并虫为验。
虚劳羸瘦
论曰:虚劳羸瘦者,五脏之气伤损也。《经》所谓: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然治损之法奈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麦门冬汤
治虚劳羸瘦,面体少色。
麦门冬(去心,焙) 石韦(去毛) 五味子 白茯苓 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杵) 生干地黄(各三两) 桂心(去粗,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空腹温酒服,日午夜食后再三服,久服令人老寿身轻。
鳖甲丸
治虚劳肌体羸瘦,发热减食,四肢少力。
鳖甲(酢炙) 柴胡(各一两二分) 白术 诃子皮 黄耆 沉香 五味子 麦门冬 赤芍药 茯神(去木) 木香 生干地黄 枳实(去瓢,麸炒,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空心食前,以人参汤或粥饮,日二三服。
六奇汤
治虚劳羸瘦,日久不瘥。
柴胡 厚朴(姜制) 枳壳(麸炒) 白术(各二两) 京三棱 白茯苓(各四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安息香汤
治虚劳瘦瘠,不问新久。
安息香(研,半两) 天灵盖(一个,涂酥炙透) 阿魏(酢化,去砂石,入面少许作饼子焙) 青木香(南木香也)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匕,童子小便一盏半,豉百廿粒,葱白五寸、打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良久或吐利下赤白色虫,或夜梦与人别,此为效验。
五补丸
治男子妇人虚劳羸瘦,饮食减少,困倦无力。
人参 白茯苓 地骨皮 熟地黄(焙,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温酒服,食后临卧服。
明月丸方
治诸劳极瘦垂困。
兔屎(四十九个) 硇砂(如兔屎多,等用)
上研令极细,生蜜丸如麻子大。服七丸,以生甘草半两碎,浸水一夜取汁,五更初服,勿令病人知是治劳药,服后者,若有虫急打杀,以桑火油煎使焦,弃急水中,三日不下更服,须月三日以后坚前服之。忌见丧服衣、妇人、猫犬之类。后服治劳补气药,取瘥。此药最治热劳。又云:伤寒烦躁骨热皆治。
虚劳腰痛
论曰:虚劳腰痛者,劳伤于肾也。肾主腰脚,若其气不足,风邪乘之,故令人腰痛引少腹,不可以仰息,诊其脉尺沉者是也。
干地黄丸
治虚劳腰脚疼痛,羸瘦不能食。
熟干地黄(焙,二两) 细辛(去苗) 附子(炮,各二分) 白茯苓 山药 泽泻 干姜 山茱萸 牡丹皮(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温酒服,渐加至百丸。
四味地黄丸
治虚劳腹内冷气,补腰膝,填骨髓,令人悦泽。
熟干地黄(焙) 白术 白茯苓 菟丝子(各五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温酒服,日三服,空腹。
参苓煮散
治虚劳心腹痞满,不思饮食,胸膈不利。
人参 白茯苓 丁香 木香 桂心 益智 青皮 川芎 蓬莪术(炮) 干姜 附子(炮,各半两) 远志(去土) 白术 厚朴(姜汁制,炙) 黄耆 半夏 当归 京三棱(炮) 神曲(炒) 麦蘖(炒,各一两) 肉豆蔻(炮) 槟榔 诃子皮(煨,去核,各五个)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入盐少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温服,日夜三四服。
柴胡饮
治虚劳心腹痞满,不思饮食。
柴胡 枳壳 白茯苓 京三棱(煨) 厚朴(姜制,各二两二分) 白术(炒,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虚劳心腹痛
楝实丸
治虚劳心腹撮痛,不思饮食,补益元脏,平和脾胃。
楝实 白术 乌药 茴香(炒) 破故纸(炒) 木香 厚朴(姜汁制炙,各二两二分)
上末,酒煮面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服,日二三服。
吴茱黄汤
治虚劳心腹痛。
吴茱萸(三两) 高良姜(二两) 茴香(二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钱,以沸汤服之,日二三服。
虚劳咳唾脓血
论曰:虚劳之人,气血之衰,伏热结上焦,因咳嗽间有脓血者,津液腐化也。宜润养上焦,滋益营卫,则病缓而可已。
如圣汤
治虚劳心肺俱伤,咳唾脓血。
黄耆 乌梅(去核) 知母(焙) 甘草(炙) 款冬花 秦艽(去苗) 贝母(炒) 半夏(各一两) 糯米 桑白皮 桃仁 鳖甲 人参 柴胡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桃柳枝、葱白各少许,同煮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五味子散
治虚劳,胸膈不利,咳唾稠黏。
五味子 诃子皮 前胡 麦门冬(各一两) 人参 紫苏茎叶(各三分) 大腹皮(三分) 枳壳 半夏 陈皮(各二分) 甘草(一两,炙)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三五服。
茯苓散
治虚劳咳唾稠黏,咽喉不利。
生干地黄 赤茯苓 麦门冬 人参 枳实 赤芍药 射干(各一两) 前胡(二两) 甘草(二分,炙)
上粗末。每服四巧,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
麦门冬汤
治虚劳不足,内伤呕血吐血,凡血与气相随而行,故气血损极,则吐血呕血也。
麦门冬 生干地黄(各二两二分) 桂心 干姜(各一两一分) 甘草(炙) 阿胶(炙) 人参(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葶苈汤
治虚劳咳嗽咯血,日渐瘦劣,声音不出。
葶苈(隔纸炒) 杏仁(麸炒) 贝母(去心) 百合 麦门冬(去心,炒) 生地黄(焙)
上各等分,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皂荚子十四粒,同煎至一盏,去滓热服,空心、夜卧服。
当归散
治虚劳吐血,咳嗽烦满。
当归(焙)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 生干地黄(八两) 白茯苓 杏仁(麸炒,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米饮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虚劳四肢逆冷
论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内盛,则卫外而为固,乃能充灌于四肢,劳伤之人,阳气虚损,阴气乘之,不温养四肢,故手足为之逆厥。
□□ 钟乳(研,二两二分) 防风 人参(各二钱半重) 细辛(一钱半重) 桂心 干姜(各一钱重)
上细末。分作五服,每旦温酒调服,一帖服讫,饮食冷热饥饱皆令适中,时饮少酒,常令醺醺,若热烦,以冷水洗手面。
虚劳惊悸
和家称肾气是欤
论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心藏神,其主脉,若劳伤血脉,致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令人精神惊惕,悸动不定;若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亦令悸也。
柴胡汤
治虚劳羸瘦,心虚惊悸,气乏力劣等。
柴胡(三分) 黄耆(一两) 厚朴(姜制) 半夏(各三分) 人参 白茯苓 防风 细辛(各半两) 当归 麦门冬(各二两) 陈皮 杏仁 甘草(炙) 槟榔(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空心顿服,夜卧再服。
犀角汤
治虚劳羸瘦,愁忧思虑,神情不乐,善忘惊悸,小便秘难。
犀角 人参(各一两) 黄耆 枳实(各三分) 龙胆 槐实(炒,各二分) 赤茯苓(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叶五片,细剉,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每服更调辰砂末半钱,早食后及夜卧服。
人参汤
治虚劳心烦惊悸,言语谬误,不欲视听。
人参 木通 麦门冬 龙齿(各一两半) 茯神(去木) 百合 柴胡(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大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分温二服,早食后相次服之。
茯神散
治虚劳惊悸,咳嗽心烦,鼻塞咽干,唇肿口疮,气满少肿腰疼。
茯神(去木) 麦门冬(去心) 柴胡 贝母(去心) 黄连(各二两) 秦艽(去苗,□两) 槟榔(二个)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食后日二三服。辰砂妙香散、苏合香圆、定志丸、温胆汤、辰砂五苓散可与之。
虚劳不得眠
论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虚劳之人,气血衰少,营卫不足,肌肉不滑,其不得眠,理虽与老人同,盖虚劳为病也。
橘皮汤
治虚劳昼夜不得眠,短气食饮不下,或大病后虚热疼冷。
陈皮(二两二分) 川芎(一两) 甘草(炙,二钱半重) 半夏(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东流水一盏半,姜五片,竹茹少许,煎八分,去滓温服,夜卧再煎服。
茯苓汤
治虚劳气满不得眠,手足疼痛。
白茯苓 桂 干姜 甘草(炙) 芍药 食茱萸(各半两) 熟干地黄(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枣三个,去核,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半夏汤
治虚劳发烦不得眠。
半夏(二两) 白茯苓(四两) 糯米(炒,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以东流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黄耆汤
治虚劳不得眠。
黄耆(炒) 桂(去粗皮)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 当归 人参(各一两一分) 干姜(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一合,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空心分温二服,相次服之。
虚劳通药
建中汤
《局》
行血补气,温营养卫,治一切劳伤,腹内切痛。酒客不可与之,以其恶甜故也。《简易方》
芍药(六两) 官桂(去粗,三两) 粉草(二两,上吕甘草也)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食前热服。一法,煎汤成后,去滓,入饴一匙,再煎溶服。
男子诸虚不足,或劳伤过度,或大病后不复本,加黄耆一两半,名黄耆建中汤;妇人一切虚劳或劳伤,产后虚羸不食,则加当归一两,名当归建中汤,产后半月,每日三服,令人丁壮;或吐或泻,状如霍乱,或胃寒湿,贼风入腹切痛,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汤;疝气绞刺,痛无定处,手足厥冷,五内拘急而阴缩,更加蜜一匙头服之,名蜜附建中汤;妇人血疼,男子心腹㽲痛,四肢急疼甚者,加远志去心、半两,名加味小建中汤;诸虚不足,邪正相干,寒痰咳逆,咯血吐红,烦倦少力,加人参、半夏各半两、枣六个、生姜二两、切片,㕮咀,每服三钱重,水一盏,入饴一匕,或加糯米少许,同煎,去滓温服,亦名黄耆建中汤。
乐令建中汤
《良验方》并《局方》
治虚劳少气,胸心疼冷,时时惊惕,心中悸动,手脚逆冷,或体热常自汗出,补诸不足,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营卫不调,百厌渐生,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服。《鸡峰方》
黄耆(蜜炙) 人参 当归 陈皮 细辛 前胡 甘草 茯苓 白芍药 麦门冬(去心) 桂(去粗) 半夏(各二两)
上㕮咀。《局方》半夏七钱半重,自余皆一两,除百病。《千金方》半夏二两半。云彼四钱一两。唐代四钱为两,宋朝十钱为一两也。今《局方》改用十钱一两也。又治风里急。《崔氏胡洽方》有蜀椒二两、乌头五枚。(《御药院方》第六,本药外加熟干地黄二两,名人参补虚汤。本功外,治盗汗,建中进食)
增损建中汤
《叶氏录验》
治上膈壅盛,口燥咽干,舌上麻木,不知甜苦,意思不喜,饮食不进。
绵黄耆(二两) 肉桂(半两) 甘草(一两) 白芍药(三两) 五味子(五两) 五加皮(三两) 干葛(三两) 乌梅(一两,去核)
上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煎一中盏,去滓服,不拘时候,一日三服。
大建中汤
《究原方》
治小腹急痛,便溺失精,虚热盗汗,四体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气短,日渐羸弱。《素问》云:肾病传心,筋脉相引而急,小腹痛热,出白液。《左传》云:丧志名为蛊病,乃真精不守也。小便滑数,日夜无度,由脬门不闭,水液不藏,因思虑过多,心气散溢,服之尤妙。
白芍药(六两) 黄耆(蜜炙) 当归 远志(去心,同灯心草煮)泽泻(各三两) 人参 龙骨(各二两) 甘草(炙,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分重,水二大盏,生姜五片,煎取八分,去滓热服。气弱甚者,加熟附子二两;腰痛筋急,加官桂一两。
《定斋方》治未病方,滋养气血,充益五脏,用白芍药、肉桂、甘草、人参、肉苁蓉、茯苓、鹿茸、龙骨(煅,各等分),生姜三片,枣三个同煎,亦名大建中汤。
《圣惠方》
治虚劳,能益气补不足。
白芍药 桂心 白术 黄耆(蜜炙) 当归 附子(各一两炮) 干地黄(三两) 甘草(半两) 木香(三两)
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姜三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下饴(如枣大),一两沸,食前温服,亦名大建中汤。(私:治盗汗加麻黄根、牡蛎)
十味大建中汤
《叶氏录验》
治血脉虚少,不能滋阴筋骨,营卫偏枯,气行不周,力弱倦怠,循环作痛,头眩心忪,痰逆满闷,食不知味,腹中气痛,腿膝酸软,男子失血后虚羸,妇人带下,月水不调,腰胁作痛,悉宜服之。
黄耆 当归 白芍药 甘草 白茯苓 桂心(去粗) 白龙骨 远志(去心) 人参(各一两) 泽泻(煨,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三个,煎一盏,临时熟入饴糖一匕,空心食前服。
十四味建中汤
治男子妇人诸虚百损,营卫衰弱,五劳七伤,骨蒸肺萎,咳嗽,或吐脓血,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时发寒热,或如疟状,夜多盗汗,手足或冷,腰脊拘急,腿膝酸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心常惊悸,耳内虚鸣,情绪不乐,小便白浊,夜梦遗精,日渐瘦悴,及暴感寒邪,如大病后气血不足,妇人禀受虚怯,血海久冷,月水不调,渐致劳瘵。(《良验方》《选用方》《局方》治阴毒伤寒)
人参 黄耆(蜜炙) 当归 附子 五味子(《局方》肉苁蓉) 川芎白术 官桂(去粗) 麦门冬(去心) 甘草 熟地黄 白芍药 半夏 茯苓□□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分,水二盏,姜五片,枣三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选用方》《良验方》
十五味大建中汤
补诸虚损,调顺营卫,滋养气血,治五劳七伤,虚汗盗汗。(盗汗者,风并虚劳之一证也)
附子(炮) 人参(各一两) 当归 黄耆(各一两半)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 熟地黄(一两半) 牛膝 薏苡仁(炒,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大盏半,生姜五片,枣三个,小麦二百粒,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十七味建中汤
《是斋方》
治虚劳胸烦,心怔口苦,咽干咳嗽,五心热烦。
黄耆 白术 枳壳(麸炒) 前胡(各一两三分三铢) 杏仁 柴胡人参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半夏 甘草 黄芩 白茯苓 羚羊角 生干地黄麦门冬(各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分,水一大盏,姜四片,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食后。
二十四味建中汤
《卫生家宝方》
理诸虚劳气,体倦骨疼,羸瘦少力,心忪胸痞,不食及妇人血气风劳,月水不调,服之,令人有子,若患气块,立得消化,神效。
黄耆(蜜炙) 官桂 秦艽 柴胡 荆芥 白芷 肉豆蔻(煨) 鳖甲(醋炙) 桔梗(各二两) 当归 蓬莪术(煨) 川芎 麦门冬 人参 白芍药 茯苓 甘草(炙) 木香 酸枣仁(无仁者,用枣肉) 海桐皮 枳壳(煨) 干地黄(各一两) 沉香 槟榔(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乌梅两个,煎七分,温服。若觉脏腑疼,及空心热服;小便多,食后临卧服。
张氏《究原方》建中圆
治脾胃气弱,胃犯风冷,腹痛肠鸣泄泻。《经》曰:食毕而下,谓之洞泄,手足冷,面色青白,下部虚寒,中满气短,常服宽中健脾养胃,育神固气。
大附子 大川乌头(各炮) 桂心(去粗) 胡椒 荜茇 干姜 高良姜(炒) 吴茱萸(各三两)
上细末,醋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丸,乃至百丸,空心食前米饮服,日二三服。《简易》亦引《家藏方》建中圆,尤神妙,可见彼。
黄耆建中汤
《良验方》
治男子女人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䐜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并宜服之。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入姜三片,大枣三个,同煎一中盏,滤去滓,入饴少许,再煎令溶,稍热服,空心食前。(《局方》)
白芍药 黄耆 桂心(去粗,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上㕮咀。
《千金方》治腹满者,去枣加白茯苓四两。
《深师》治虚劳腹满食少,小便多,除饴糖,有人参二两半、半夏三两,呕者多用生姜煎。又治大虚不足,小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胁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其乏闷乱。
《必效方》治虚劳,下焦虚冷,渴不甚。小便数者,加人参、当归各二两;若失精加龙骨、白蔹各一两。
《古今录验方》治肺虚损,补气加半夏五两;治虚劳里急痛引胸胁痛,或心痛短气者,以干姜代生姜,加当归四两。
《究原方》治气虚盗汗,加防风。
煎黄耆止汗散
治丈夫妇人童男室女诸虚不足,津液发泄,体常自汗,夜卧盗汗尤甚,久则令人羸瘠枯瘦,呼吸少气,肢体倦怠。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个,煎八分,去滓,临卧温服,老人虚人皆可服,仍用贝母散数傅两乳上,除盗汗,极有神效。
黄耆 官桂(去粗,各一两半) 白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根(各一两) 小麦(二两)
上粗末。是又黄耆建中汤加麻黄根、小麦二种也。凡治虚劳传尸、骨蒸病之药,无不以四味建中汤而为本。
贝母散
治男子妇人气虚盗汗,夜卧尤甚,渐至羸瘦。贝母一种,细末,每用少许,临卧之时,放手心,吐津唾调成稠膏,搽涂两乳上。
私云:腋下、颈下、诸汗出处处涂之,唾每夜用之。
黄耆鳖甲散
《局方》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忪,日晡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黏,时有脓血。
人参 肉桂(去粗) 苦桔梗(各二两二铢) 生干地黄(焙,一两二分) 半夏(煮) 紫菀 知母 赤芍药 黄耆 甘草 桑白皮(各三两二分二铢) 鳖甲(去裙,醋炙,六两一分) 秦艽 白茯苓 地骨皮 柴胡(五两二分二铢,秤定之。本方十钱一两也,今以四钱一两)
上粗剉。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可加生姜、枣欤)
黄耆鳖甲散
《沉达庵方》《良验方》载之
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瘦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每服二三分,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细末以酒调服亦得。常服养气血,调营卫,解倦怠。
黄耆(蜜煮) 柴胡 前胡 贝母 鳖甲 荆芥 天仙藤(青木香藤,煎入也) 青皮 秦艽 陈皮 甘草 羌活 肉桂 白芷(各一两) 干葛
上细末。(此方最上也。《局方》号之秦艽鳖甲散)
沉香鳖甲散
《局方》
治男子妇人五劳七伤,气血虚损,腰背拘急,手足沉重,百节酸疼,面色黑黄,肢体倦怠,行动喘乏,胸膈不快,咳嗽痰涎,夜多异梦,盗汗失精,嗜卧少力,肌肉瘦瘁,不思饮食,日渐羸弱,一切劳伤,诸虚百损,并能治之。
干葛(二分二铢) 沉香 人参 木香 巴戟(去心) 牛膝(酒浸)黄耆 白茯苓 柴胡 荆芥 半夏 川当归 秦艽(各一两二分) 附子 肉桂 鳖甲(酢炙,各二两二分) 羌活 熟地黄(各一两三分二铢) 肉豆蔻(大四个)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葱白三寸,生姜三片,枣二个、打破,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日夜三四服。
黄耆劫劳散
治心肾俱虚,劳嗽时复三两声,无疾过夜发热,热过即冷,时有盗汗,四时倦怠,体怠体劣黄瘦,饮食减少,夜卧恍惚,神气不宁,睡多异梦,此药能治微嗽有唾,唾中有红线,名曰肺痿。若不早治,即为羸劣之疾。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十二片,枣三个去核,同煎至九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进三服。
白芍药(六两) 黄耆(蜜炙) 甘草 人参 当归 白茯苓 五味子熟地黄 阿胶(寸断,交蛤粉炒焦,后去粉) 半夏(各二两)
上粗末。
加减逍遥散
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营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白芍药 柴胡(各二两二分) 甘草(一两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烧生姜一块,切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一方,名人参散,治妇女血热虚劳,骨蒸,兼治邪热客于经络,肌肉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痛,夜多盗汗,补真气,解劳倦。用人参、白术、茯苓、柴胡、半夏、当归、赤芍药、干葛、甘草、黄芩各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枣二个,煎至六分,不拘时候。应有劳热之证,皆可服之,退热即止。但妇人寒热,亦有因经血节闭者,逐致五心烦热,及骨节间热,或作虚劳治之,反以为害,积日既久,乃成真病。法当行其经血,若月事以时,自然平治,或以《局方》大圣散,用红花酒煎调服,不能饮者,以醋汤代之,仍以红圆子醋汤咽下,此二药大治经事不调,或有血块。若人无子息,服之数月,其效特异,非可数服,责之无功;或因下血过多,发为寒热,当用当归、地黄之类,如大建中汤、乐令、养荣、双和之辈是也;然有痰饮停节之人,则难用此,盖当归、地黄与痰饮不得,宜反伤胃气,因是不进饮食,逐成新病,至于不救者,多炙。痰饮中节,至生寒热,宜以二陈汤、参苏饮等药疗之,应手而效。更有服退热冷药大过,因而咳嗽下痢,发热自汗,皆不可用之,惟真武汤加减,名固阳汤,仍以震灵丹服之,病轻者可疗,重者当别求治法。
双和汤
治补血益气,治伤寒疟疾中暑大疾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补,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肥枣一个,煎至八分,去滓服。(《局方》)
当归 黄耆(蜜炙) 熟地黄 川芎(各二两) 官桂 甘草(各一两二分) 白芍药(五两)
上㕮咀。四物汤(除地黄一种)与黄耆建中,二物合和,谓之双和汤。治男子妇人之血气虚劳,尤神效。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百损,营卫不和,形体羸瘦,面色萎黄,脚膝酸疼,腰背倦痛,头眩耳鸣,口苦舌干,骨热内烦,心怔多汗,饮食进退,寒热往来,喘嗽吐衂,遗精血,妇人崩漏,经候不调,凡病后未复旧,及忧虑伤动血气,此药平补有效,最宜服之。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又名十全饮)
人参 当归 黄耆(蜜炙) 川芎 熟干地黄 桂心(去粗) 白茯苓白芍药 白术 甘草(或粉草)
上等分,㕮咀。
《百一选方》治发寒热,欲成劳瘵者,加黄连煎服;热在骨节,更加青蒿、鳖甲。
《大衍方》名十补汤,若虚劳甚弱者,每服煎半两;嗽者加五味子;有痰者加半夏;发热者加柴胡;有汗者加牡蛎(煅者);虚寒者加附子;寒者加干姜;有风气加独活。所加药皆依本药等分加之,若发热骨蒸,十补汤二两,入柴胡二两,作十服煎服,未效再三合,煎至数十服。(如此依证加温凉药者,诚有千金之功欤)
鹿茸大补汤
《良验方》《选用方》
治男子妇人诸虚百损,营卫衰弱,五劳七伤,气血耗散,寒热往来,肢体倦怠,骨节酸痛,夜多盗汗,心常惊悸,情意不乐,口苦舌干,不美饮食,手足逆冷,面色萎黄,声嘶气短,目晕耳鸣,梦寐遗泄,日渐羸瘦,或伤寒患后,气血虚弱,及妇人产后虚怯,并宜服之。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两三个,煎八分,去滓温服,食前常服,滋养血气,壮力补虚。(《选用方》)
鹿茸(烧去毛,醋炙黄) 黄耆 当归 肉苁蓉 杜仲(去粗,姜汁浸炙) 白茯苓 石斛 白芍药 附子 白术 人参 半夏 五味子 官桂(去粗,各一两半) 熟地黄 甘草(炙,半两)
上㕮咀。此药十全饮外,加入鹿茸、苁蓉、石斛、附子,而除川芎一味。
十华散
《局》
治丈夫五劳七伤,浑身痛疼,四肢拘急,腰膝无力,脾元气虚,不思饮食,霍乱吐泻,四肢冷麻,兼解二毒(阴阳),伤寒瘵,脚气流注肿痛,行步不得,及虚劳等患,并皆治之,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煎六分,不拘时候,热服,亦以盐汤温酒,大佳。
附子(炮,三两三分) 川乌头(炮,一两三分三铢) 苍术 羌活黄耆 肉桂 桔梗(各五两二分) 干姜 陈皮 甘草 五加皮(各十两)
上细末。
《百一方》治脚气用此药,以木瓜数个去瓤,纳满其中,以纸或布裹,置甑里,蒸熟而后焙干,因木瓜一处细末,以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温酒或盐汤服,日夜三五服。
《究原方》治气虚人患脚气,脚板行步无力或足肿,鞋脱则觉憎寒,浑身痛,入麝香同煎服。
白苏合香圆
《烟霞方》
治传尸骨蒸,潮热湿气,及诸热烦躁渴,阳毒脚气上膈热,诸疟单热,阳证伤寒,里热渴饮,痈疽丁疮,内热滞气,尤甚妙。(秘药)
白檀香 杏仁(各三两) 葛粉(三两) 甘草(一两) 龙脑(二两,或用生脑子)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丸,微热病则以温汤服,若大热即冷水化服,丸数多少可依病热气厚薄。(最秘最秘)
苏合圆并青蒿散等神药,可见第十五卷虚劳下。
天仙藤散
同
治骨蒸劳气,百节酸痛,腰背拘急,小便赤黄,脚手沉重,胸中不快。
天仙藤 甘草(炙) 桔梗(炒) 青皮(去瓤,各一两) 香附子(去毛) 乌药 白芷 陈皮(去白,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姜三片,乌梅一二个,煎七分,倦时通口服。
大正气散
同
治真阳不足,脏腑虚弱,营卫耗损,头目昏暗,耳鸣重听,四肢瘦倦,胸膈痞满,面色萎黄,畏风祛冷,腹肚时痛,噫气吞酸,恶心呕逆,不进饮食,心忪盗汗,阴伏下焦,足胫如水,血气虚竭,阴阳失守,冷热相搏,四肢烦疼,或发寒热,此药大能补壮脾元,平顺胃气,调和脏气,若空腹常服,令人饮食进美,血气充盛。或阴证伤寒,气虚感冷,并宜服之。
白茯苓 黄耆(蜜炙) 白术)炒麸,各四两) 陈皮(四两) 川芎(炒)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 干葛(生) 乌药(去心) 肉桂(去粗) 山药(炮,各二两) 干姜(炮) 红豆蔻(炒,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三个,煎至七分,食前服。自汗加小麦百余粒,同煎。
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曰:凡吐血虚劳,肺胃久虚,胃客寒邪所致证候,诊其两手脉,寸口脉微而紧,关上脉缓而数。微者血不足,紧者寒故也;缓者,肝气虚,数者微弱。营卫不足,邪气乃缓,正气即虚,正气引邪,则阴阳废弱,风中于卫,呼气不入;寒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寒伤血脉,风客于肺经,其人咳逆涎嗽,呕血不止,故血随气行,且据从初受病,是喜怒不节,则气血内伤,肺经久虚,胃客寒邪所致,经久不解,则阳气外虚,阴气内伏,邪正相干,四肢沉滞,骨肉酸疼,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忪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渐成瘦削,若要减退向安,须是智闲少欲,神气内守,邪不能害也。仍须保养正气,滋益营卫,平补肺经者,汤药为良,宜下药调治。绝早空心,黄耆建中汤;早食前,人参石菖蒲圆;日中,秦艽圆;晚食前,更服建中汤二服;夜一更,泻心调经汤;二更初,秦艽圆。世人服药,多只日间服之,往往夜间不服,致药力不相接续,药不胜病,而冬月夜永,尤非所宜。凡调理病人,当并夜间服药。
私云:多药日夜数服,尤可宜。
黄芪建中汤
《必用方》
治诸虚不足,邪正相干,寒痰嗽逆,吐血咯血,烦倦少力。
干大枣(十二枚去核,焙干,和三十枚) 生姜(二两,切片,微火焙) 黄耆(一两二分,蜜炙) 甘草(一两,炙) 官桂(去粗) 白芍药(三两) 人参(二分) 半夏(一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三个、去核,胶饴或糯米糖少许,同煎一盏,去滓温服。
人参石菖蒲圆
治营卫不足,呕血咯血,神志错乱,心忪烦倦,意思不乐。
五味子(一两三分三铢) 石菖蒲 干姜(各三分) 当归 白茯苓独活 天门冬 肉苁蓉 牛膝 生干地黄 泽泻 山药 人参 甘草(炙) 黄耆(各一两一分) 桂心(三分三铢) 远志(一两一分)
上细末,蜜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煎秦艽汤下。
秦艽圆
治怒气逆上,呕血不止,及一切呕血。
秦艽(三两,要大者) 蜂窝(三两,焙)
上末,以重汤炼蜜为丸,一剂分作三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劳气潮热悉治之。
泻心调经汤
治风虚湿冷,邪气入脏,呕血咯血,神思不定,言语错乱,惊忪怔悸,昏眩呕吐,九窍不通,及悲伤嗔怒,身体拘急,筋脉挛痹,手足不随,腰背强痛,梦寐倒错,咳唾脓血,安定神志,通利开节,补营卫,宣导腑脏,诸风邪气。
山药(二两二分) 当归 桂心(各一两一分) 神曲(炒) 甘草熟地黄(炒秤) 川芎 白芍药 白术(各一两一分) 麦门冬(二分)杏仁)二钱半重) 桔梗 白茯苓 防风(各一两一分) 阿胶(炒,一两二分) 干姜(一两三分三铢) 白敛(一分)
上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上药是一宗。
性全私谓:虚弱羸劣之人,尚今服四种群药,日夜五六服,使药力而相接,虽人弱药强,不敢为害。近世患家,畏于药性猛利,而忌众药合服,只令病力而转增,使药势而微劣,是则虞世南所谓养病忌疗者也。若人感于一疾,则众病竞发,须投诸药全一身,若得此意,则不可□于药性猛烈,不可顾于气力羸困,速逐于疾,如兵逐于敌,兵势不相续,则不可征得于敌焉。初虞世之用意,应塞肤医妄虑,思之。
又《圣济方》五十六篇虚劳中,有热劳急劳一种,尤速急于他劳,早察其证可治之。若作怠慢,不急疗,即不可救。
热劳
论曰:热劳之证,心神烦躁,面赤头疼,眼涩唇焦,身体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食饮无味,肢节酸疼,多卧少起,或时盗汗,日渐羸瘦者是也。
《可用方》曰:森立夫云,愚谓虚劳若得之于心,忧思耗其精血,则心火炙上,以至焦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夜□天明乃止,阴气不足,阳气独行也。热消津液肉髓,其毙尤速于其它劳炙。
犀角汤
《圣济》
治热劳头痛,四肢烦疼,浑身壮热,夜多虚汗,烦渴昏闷,眼涩无力。
犀角 胡黄连(各半两) 柴胡 人参 赤茯苓 羌活 桔梗 川芎 前胡 白芷 鳖甲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竹叶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大效。燥热频服,如是风气发动,入生姜、荆芥穗煎服。此药治骨热劳气,大验。
黄耆汤
《圣济》
治劳热肢节酸疼,吸吸少气,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赤,面色枯燥,饮食无味,悲忧惨戚,多睡少起。
黄耆 地骨皮(各半两) 鳖甲(酢调) 甘草(炙,半两) 桂(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二分,打碎,粳米五十粒,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地骨皮散
治热劳。
地骨皮(五两) 柴胡(二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匕,用麦门冬煎汤,调服。
柴胡饮
《圣济》
治热劳身热壮,咳嗽痰喘,面赤头痛,肢节酸痛,烦躁口干,盗汗瘦弱。
柴胡(二两) 桑白皮 防风 芍药 玄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咳嗽咯血者,每服入杏仁七粒、去皮尖、碎,同煎。
急劳
论曰:急劳之病,其证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营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三安散
《圣济》
治急劳,骨节手足烦热,身体酸疼,饮食不得。
柴胡 秦艽(各二两) 甘草(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热水调服,不拘时候。
柴胡汤
《圣济》
治男子妇人急劳,咳嗽上气,饮食减少,痰涎壅盛,手足酸痛,唇口干燥,心虚惊悸,气乏羸劣等。
柴胡 当归 麦门冬 半夏(各一两半) 人参 白茯苓 莲房 紫苏 干葛(各一两) 乌梅肉(八两) 甘草(炙) 草果子(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消渴,止虚渴,除口苦舌干。(《可用方》)
麦门冬(一两) 黄耆 枇杷叶 赤茯苓(各三两) 人参 葛根 甘草(各一两,皆以十钱为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生姜二片,竹叶二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紫苏饮
《可用方》
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
桑白皮 赤茯苓 紫苏(华药用,各一两) 郁李仁(二两) 槟榔 羚羊角(各三分) 木香 桂心 独活 防风 细辛 厚朴 陈皮 甘草(炙)杏仁(炒) 大腹子(各一两) 黄耆(二两)
上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私云:可服苏合香圆、正气散加柴胡、人参尤佳)
风劳
此候常多
论曰:风劳者,肝劳之类也。肝木生风,风劳之证,其病令人手足????痹,筋脉拘急,头旋眼暗,好怒多惊,寻觅衣缝,睡语狂呼,爪甲枯,目黯黑是也。
羚羊角汤
《圣济》
治风劳困劣,不思饮食,受大病后,羸瘦不食。
羚羊角 犀角 人参 防风 甘草(炙) 柴胡 桔梗(炒)白茯苓 半夏(各一两) 黄耆 知母(焙,各三两) 升麻(二分)
上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
茯神汤
《圣济》
治风劳咳嗽心躁,烦热惊悸,鼻塞咽干,唇肿口疮,胸满少睡,手臂及腰脚疼。
茯神 麦门冬 柴胡 黄连 贝母(去心焙,各一两半) 秦艽(一两) 槟榔(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三服。
天仙藤汤
《圣济》
治风劳气热。
天仙藤(二两) 秦艽 鳖甲 柴胡 麻黄 芍药 甘草(炙) 防风前胡(各一两)
上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入乌梅一枚,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解伤寒,不用乌梅,入葱白三寸,煎热服。
排风饮
《圣济》
治风劳虚热,攻头项急,言语错乱,心膈烦闷,四肢拘急,手足酸痛。
防风 当归 白术 芍药 白鲜皮(无则代用秦艽) 桂 川芎 独活麻黄 杏仁 甘草 茯神(各一两)
上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大和汤
《圣济录》中风篇
治风消,五劳七伤,痃癖积聚等,男女老幼,皆可服之。
前胡 枇杷叶 鳖甲(酢炙) 白茯苓 桔梗 白芷(不见火) 五味子 白术 厚朴(制) 半夏 京三棱 蓬莪术 藿香叶 防风(各一两)人参(三分) 柴胡(半两) 桂(一两半) 桑白皮 当归 芍药 枳壳 牡丹皮 甘草 知母 杏仁(炒,各半两)
上二十五味,粗散。每服三五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二三服。
诸虚不足
因房事过度,肾并诸脏劳损
无比山药圆
《局方》
治丈夫妇人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烦热有时,或冷痹骨疼,腰髋不随,饮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此药能补经脉,起阴阳,安魂魄,开三焦,破积聚,厚肠胃,强筋炼骨,轻身明目,除风去冷,无所不治。
赤石脂 茯神(去皮木) 巴戟(去心) 熟干地黄(酒浸) 山茱萸 牛膝 泽泻(各一两) 山药(二两) 五味子(六两,私一两或二两) 苁蓉(酒焙,四两) 杜仲(炒) 菟丝子(各三两)
上为末,蜜和圆如梧子大。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食前温酒服下,温米饮亦得。服之七日后,令身轻健,四体润泽,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悦消食,身体安和,音声清响,是其验也。十日后,长肌肉。此药通中入脑,药必酸疼勿怪。
《良剂方》曰:《外台》总要云,欲求大肥,加石膏二两;若失性健忘,加远志(去心)一两;少津液,加柏子仁一两,一月许即充足。
《病源论》曰:肉极病本于脾脏中风,脾主肌肉,风邪中脾,则令肌肉极而生病。所谓肌极者,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是也。(《圣济录》第九十二卷明之太详,亦有药方。食无饱期则瘦,谓之食亦也)
蓉耆益损汤
《良剂方》
治丈夫妇人童男室女禀受怯弱,营卫不足,动劳气劣,不耐寒暑,致成骨蒸,潮热盗汗,呼吸少气,目涩口舌,百节疼痛,头昏颊赤,腰疼腿重,耳内蝉鸣,咳嗽涎满,咯血吐痰,心胸噎塞,气不升降,心神恍惚,梦中惊魇,乍寒乍热,乍卧乍起,小便赤涩,多渴咽干,服补药则烦躁,投凉药则腹疼,饮食减少,肌肉瘦悴,面色萎黄,妇人经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五心烦热,四肢怠惰,胎前产后,最宜此药,常服补虚正气,和养脾胃,性不燥热,功效殊异。《选用方》
肉苁蓉 黄耆(蜜炙) 白芍药 官桂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白术 川芎 熟干地黄 秦艽 附子(炮) 石斛(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个,乌梅一枚,小麦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热服。
平补镇心丹
《良剂方》《卫生家宝方》
治心气不足,神情恍惚,忪悸烦郁,及肾气伤惫,血少气多,四肢倦怠,足胫酸疼,睡卧不稳,遗精白浊,渐至羸弱,常服益精髓,养气血,明视听,悦色驻颜。
远志 熟干地黄 天门冬 山药 龙骨(各一两,十钱重) 麦门冬车前子(炒) 五味子 白茯苓 白茯神(去木) 地骨皮 官桂(去粗,各八钱重) 辰砂(为衣)
上细末,炼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圆或五十、七十圆,空心,饭饮吞下,温酒亦得,日二三服。
妙香散
《局方》
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常,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五钱重) 白茯苓(不焙) 白茯神 山药(姜汁炙) 远心(去心苗,炒) 黄耆(各一两) 木香(煨,二钱半) 辰砂(别研,三钱) 麝香(研,一钱)
上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百一选方》治因心气下血人服此药甚妙。
《良剂方》调气散下云:秘传,脾胃不和,心气不足,同调气散调服,明妙调散。
秘真丸
《究原方》六
治白淫小便频数,精气不固,及有余沥,或梦寐阴人通泄。《素问》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筋绝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随溲而下,故为劳溺。
羊胫炭(三两,再烧令通红,窨杀火毒,金铜铺者最佳) 厚朴(三两,以生姜三两汁制炒) 辰砂(一两,飞过者)
上每两十钱重(三两,三十钱重)细末,用薄面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或百丸,空心食前,米饮服下。
《百一选方》云:此方治遗泄。平江医云:寻常只治心肾,未有安者,以《素问》、仲景考之,当治脾,此药屡效。
厚朴(去粗,姜制,二两) 羊胫炭(火炉通红,窨杀火毒,别研如粉,一两)
上二味,用白水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至三百丸,米汤服下。(《百一选方》无辰砂,有神验)
黄耆益损汤
《究原方》第五
功效全同蓉耆益损汤。《究原》云:此药性不热而不寒,仆家传秘方,其他名同药异,服饵见效。
肉桂 熟干地黄(再蒸) 石斛(酒炒,去根) 当归 川芎 黄耆(炙) 白术(各一两) 甘草 五味子(炒,各半两) 白芍药(二两)南木香(三钱重)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二大盏,姜三片,小麦五十粒,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若有咳嗽,加半夏半两(五钱重);潮热加鳖甲炙半两(五钱);气虚旋晕加附子(炮)一两(十钱);寒热渴者加人参半两(五钱重)。
大山芋圆
《局方》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肢体沉重,骨节酸痛,心中烦悸,唇口干燥,面体少色,情思不乐,咳嗽喘乏,伤血动气,夜多异梦,盗汗失精,腰背强痛,脐腹弦急,嗜卧少气,喜惊多忘,饮食减少,肌肉瘦瘁;又治风虚头目眩晕,心神不宁,及病后气不复常,渐成劳损,久服补诸不足,愈风气有疾。
白术 麦门冬 白芍药 防风 杏仁(麸炒) 川芎(各一两半) 熟地黄 大豆黄卷(炒) 肉桂 神曲(炒) 当归(酒焙,各二两半) 桔梗 白茯苓 柴胡(各一两二钱半) 干姜(七钱半) 甘草(炙,七两) 阿胶(炒) 人参(各一两七钱半) 白敛(半两) 山芋(七两半) 大枣(一百个,蒸去皮核)
上以十钱重为一两,细末,蜜与枣肉同和杵为圆如弹子大。每服一圆,温酒或米饮化下,嚼服亦得,食前。常服养真气,益精补髓,活血驻颜。
安肾圆
《局方》
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涩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肉桂 乌头(炮,各四两) 桃仁(麸炒) 巴戟(去心) 白蒺藜(炒) 山药 茯苓 肉苁蓉(酒炙) 石斛 萆薢 白术 破故纸(各十二两)
上末,炼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空心食前服,小肠疝气,炒茴香盐汤下,或五十丸。
张走马玉霜圆
《局方》
疗男子元阳虚损,五脏气衰,夜梦遗泄,小便白浊,脐下冷疼,阳事不兴,久无子息,渐致瘦弱,变成肾劳,眼昏耳鸣,腰膝酸痛,夜多盗汗,并宜服之。自然精元秘固,内绝不泄,留浊去清,精神安健。若妇人宫脏冷,月水不调,赤白带漏,久无子息,面生舛黯,发退不生,肌肉干黄,容无光泽,并宜服此药。
大川乌头(用蛤粉半斤同炒,候裂,去粉不用) 川楝子(麸炒,各八两) 破故纸(炒) 巴戟(去心,各四两) 茴香(焙,六两)
上细末,用酒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用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或七八十丸。
降心丹
《局方》
心肾不足,体热盗汗,健忘遗精,及服热药过多,上盛下虚,气血不降,小便白稠浊不清。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益丹田,秘精气。
熟干地黄(酒蒸,焙)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三两) 茯苓 人参 远志(以甘草煮,去心骨) 茯神 山药(各二两) 肉桂 辰砂(飞,各半两) 当归(焙,各三两)
上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用人参汤吞下,空心食前。
沉香鹿茸圆
《局方》
治真气不足,下元冷惫,脐腹绞痛,胁肋虚胀,脚膝缓弱,腰背拘急,肢体怠,面无光精,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气短,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喜怒无时,悲忧不乐,虚烦盗汗,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夜梦鬼交,遗泄失精,小便滑数,时有余沥,阴间湿痒,阳事不兴,并宜服之。
沉香(一两) 附子(炮,四两) 巴戟(二两) 鹿茸(烧毛酒炙,三两) 熟地黄(酒焙,六两) 菟丝子(酒炒,五两)
上细末,入麝香一钱半(别研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粒,好酒或盐汤,空心吞下。常服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悦色驻颜。
椒附圆
《局方》
补虚壮气,温和五脏,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短气,夜多异梦,昼少精神,时有盗汗,小便滑数,遗沥白浊,脚膝缓弱,举动乏力,心腹胀满,不进饮食,并宜服之。
附子(炮) 山椒(去子少炒) 槟榔(各半两) 陈皮 牵牛子(少炒) 五味子 石菖蒲 干姜(各一两)
上剉碎,以好米醋于瓷器内,用文武火煮,令干焙,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圆,盐酒或盐汤,空心食前吞下。妇人血海冷,当归酒下;泄泻,饭饮下;冷痢,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极暖下元,治肾气亏乏,及疗腰疼。
小安肾圆
《局方》
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夜多旋溺,肢体倦怠,渐觉羸瘦,腰膝沉重,嗜卧少力,精神昏愦,耳作蝉鸣,面无颜色,泄泻肠鸣,眼目昏暗,牙齿蛀痛,并皆治之。
香附子 乌头 川楝子(以上各一斤,用盐四两,水四升同玄,候干剉焙) 熟地黄(八两) 茴香(十二两) 山椒(去目子,少炒出汗,四两)
上细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五十丸,空心临卧,盐汤温酒任下,常服补虚损,下元冷惫。
此外,大小菟丝子圆、八味圆、五补圆、木瓜圆、麝香鹿茸圆、伏火二气丹、玄兔丹、黑锡丹、养生丹等,皆治房劳肾虚疾,在《局方》中。
黄耆散
《魏氏家藏方》
补男子妇人诸虚不足,应病后羸乏,微发寒热,精竭力弱,血气劳伤,痰多呕逆,不思饮食,骨节酸疼,咳喘气急,面色浮黄者,并皆补之。
白茯苓 人参(去芦) 黄耆(切,蜜水炙) 半夏(汤泡七次) 当归 麦蘖(炒) 白术(炒,各三两) 白芍药(四两) 甘草(炙)肉桂(去粗) 神曲(炒,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五钱,生姜五片,枣三五个,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此药有神妙之效,大胜黄耆建中汤。
补益延寿膏
同
常服百痾皆愈,活血通气,养神安志,服之半月,面悦泽而体润滑,不生疮疡等患。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各四两,并净洗) 当归(去芦,酒浸) 防风(去芦,各二两)
上为细末,用大藕三条去皮节,切片,研取汁一碗,同前药,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子,令厚,入蜜四两,同熬成膏,却顿砂器内。每服一匕,空心或日午、临卧,以酒调服,半月见效,面色红润,如不饮酒人,沸汤调之,亦无大碍,大能去山岚瘴气等。
十八味黄七建中汤
治男子妇人,不问老幼,营卫不调,五心烦热,状如劳疟,其疾如劳,口苦舌干,不思饮食,一切虚损,并皆治之。
黄耆(蜜炙) 熟干地黄(洗) 肉桂(去粗) 甘草(炙) 人参(去芦) 当归(酒焙) 鳖甲(米醋炙) 白茯苓(各二两) 南木香(不见火) 地骨皮(去骨) 柴胡(去苗) 秦艽(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五味子(酒洗) 川芎 阿胶(蛤粉炒)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两) 芍药(四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四个,煎至七分,去滓,空服。
二十四味大建中汤
同
治男妇人体虚,寒热往来,日久未愈,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虚劳寒热,口燥咽干,神效不可具述。
人参(去芦) 白茯苓 桔梗(炒) 柴胡(去苗) 甘草(炙) 陈皮(去白) 当归(去芦) 秦艽(去芦) 川芎 阿胶(蛤粉炒) 半夏(汤泡七次) 柏子仁 草果子 乌药(各二两二分) 白芍药 黄耆(蜜炙) 鳖甲(醋炙) 熟地黄 乌梅肉 五味子(各三分) 槟榔(半钱重) 地骨皮(去骨) 木香(一钱重,不见火) 肉桂(去粗,一钱半重)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五个,煎至八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木香黄耆汤
同
治虚劳,营卫不和,时或潮热,夜有盗汗,口干引饮,四肢无力,肌体黄瘦。
黄耆(二两,蜜炙) 人参(去芦,一两) 木香(半两,不见火)甘草(半两,炙) 白芍药 肉桂(去粗) 白茯苓 牡蛎(各三分) 白术(一两半,炙) 柴胡(一分,去苗)
上㕮咀。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当归黄耆汤
同
补诸虚不足,调营卫,退虚热,进饮食。
黄耆(蜜炙) 当归(去芦,各二两) 熟干地黄 白芍药(各一两半) 人参 牡丹皮 白茯苓 白术(各一两,炙) 甘草(炙) 肉桂(去粗,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参耆鳖甲散
同
治劳倦,补虚壮力,调营卫,进饮食。
人参 黄耆(蜜炙) 鳖甲(去裙,醋炙黄色) 白术(炒) 当归(酒炙)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白芍药(二两) 附子(去皮脐,姜汁浸二宿,蒸炙) 石斛(酒炙) 干姜(炮) 肉桂(去粗,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子、乌梅各二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酒调下,亦得。
建中汤
《初虞世养生必用方》
治虚劳里急,衄悸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又治男女积劳虚损,或因大病后不复(大病谓伤寒等),常苦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及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之气,小腹拘急,羸瘠百病方。
黄耆 桂心(去粗,各二两,《局》三两) 白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十片,枣三个,煎至一盏,取七分清汁,入胶饴一匙再煎,放温服,日三,空心、日午、晚食前服,忌生冷油滑。若其人腹满,去枣加白茯苓;肺虚损补气,加半夏五两。
《肘后方》有人参二两,半夏呕者多用生姜煎。作胶饴法在《养生必用方》,载于此《万安方》第五十三卷虚劳吐血下。
《必用方》又云:秋冬之交,皮肤为寒湿所薄,寒气所折,嗽昼夜不已,麻黄散。
陈皮(六两) 麻黄(去节) 甘草(炙) 杏仁(去皮,麸炒) 五味子 白茯苓(各一两)
上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食后临卧,日三服,秋冬不可发汗,以阳气归根即不见,有秋冬不可服麻黄之文。麻黄虽开玄府(玄府者,气府也)。又有诸药佐使混并,但能微微发散风寒尔。
地黄丸
《必用方》
治虚劳不足,血少气多,身羸瘦,心忪悸,手足烦,唇口干燥,妇人血不荣,皮肉不润泽,月事不时,脐腹有蓄血,月经瘀闭。
熟干地黄 人参 麦门冬(各一两) 茯神 桃仁(去皮,麸炒) 白术 紫菀茸 地骨皮 黄耆 柴胡 桂(去粗,各三两一分)
上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日二三服。
万病丸
《心用才》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腹胁痛下重,月事不时等方。
熟干地黄 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米饮下三五十丸,食前,日三服,乃至百丸,久服良。
私性全谓:四物汤调血气,不患疮疥(见《大全良方》中)。当归地黄可调血气。
内消饮水
又云消渴,又云三消
《圣惠方》论曰: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肾为少阴,膀胱为太阳。膀胱者,津液之府,宣行阳气,上蒸入肺,流化水液,达于五脏,调养骨髓,其次为脂膏,为血肉,上余为涕泪,经循五脏百脉。下余为小便,黄者,血之余也;臊者,五脏之气也;咸者,润下之味。腰肾冷者,阳气已衰,不能蒸上,谷气尽下,而为小便。阴阳隔阻,气不相荣,故阳隔阴而不能降,阴不能升,上下不交,故成病炙。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盖由少年服乳石热药,耽嗜酒肉荤腥,热面炙煿,荒淫色欲,不能将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气衰虚,热毒积聚于心肺,腥膻并伤于胃腑,脾中受热,水脏干枯,身体尪羸,精神恍惚,口苦舌干,日加燥渴。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此皆五脏津液枯竭,经络血涩,营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
《外台・近效论》曰(《可用方》十九):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如《周易》否卦,乾上坤下,阳隔阴而不降,阴无阳则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否,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则暖气上蒸气腾,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不上,此板终不得润。火力者,为腰肾强盛也(左肾则水也,右肾则火也。右肾名命门,其府曰三焦,亦名君火,故精尽火力弱),常须暖养其水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润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元,禁食冷物即饮冷水,则自不渴,此频得效,故录正方于后耳。凡此疾与脚气,虽同为肾虚所致,其脚气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三月,其故何也?夫脚气者壅痰,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阳气上,故壅疾发,而宜疾愈也;秋冬阳气下,故宜疾发,即壅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
《千金》论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大寒凝海,惟酒不冻,明知酒性酷热,无以复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但嚼鲜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饮不解,遂成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物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能救,深思慎之。
又曰:消渴之人,愈与不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
又曰: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炙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但作针孔许大疮,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去。若水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若得患者,可如方炙刺之,佳。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可用方》《外台方》
治男子消渴,不生肌肉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随时修事为细末,蜜丸如豆大,饮下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知而已。服一月病愈,久服远逐奔马,常试有效。
(—本云:夏三月不服)
又方:治内消饮水。
黄耆(四两) 茯神 甘草 栝楼根 麦门冬(各二两) 干地黄(五两)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进一剂,服十剂佳。(本方为一剂,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服一剂)
八味圆
《局方》
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附子(炮) 肉桂(去粗,各二两) 熟干地黄(八两)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陈氏经验方》有八味圆问难云:山茱萸可去核取肉,不去核则令水道涩滞;附子即用八钱重以上大附子,七钱以下小附子则名侧子,有大热而作毒;地黄有天黄、人黄、地黄,自掘取之,入水中浮则为天黄,中则为人黄,沉则为地黄,先捣绞天、人二黄汁,而浸于地黄,蒸熟曝干,谓之熟地黄也。《活人事证方》云:山茱萸不可去核。(性全案之)《陈氏》则为延龄、养生合服之,《事证方》则为治内消饮水痰作,此义故知趣异,不可泥殊说。私谓:山茱萸去核,加栝楼根末十两,用栝楼粉糊为丸,每服百丸,空心食前,日夜三四服,治渴,调小便最速。记之记之。
玄兔丹
《局方》
治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
菟丝子(酒浸焙末,十两) 五味子(酒炙未,七两) 白茯苓 莲肉(各三两)
上细末,用干山药末六两,以先浸药酒煮糊,搜和为丸,酒少则添别酒,煮糊千杵,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空心食前服。私云:可服百余丸,亦加格楼末十两,尤良。
清心莲子饮
《局方》
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砂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黄芩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炙,各一两二分) 石莲肉白茯苓 黄耆(蜜炙) 人参(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三四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取一盏,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如发热,柴胡、薄荷煎服。
《幼幼新书》第二十云:长砂医者丁时发传,治大人小儿渴良方。上用枇杷叶三两去毛,烧灰为灰汁,每用取一大盏,入桑白皮二寸,同煎七分温服,日五七服。
又云:郑愈传,治渴不止,莲房饮子。□□
私谓:五苓散、金液丹、黑锡丹,治消渴有神验炙。又累可炙水分穴、气海穴、丹田穴至数百壮最良。
《苏沈翰良方》第八卷云:治小便数,并治渴方。上取纯糯米糍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啖之,仍以温酒送下,不饮酒人,以温汤下,多啖亦佳,行作良久,待心下腑空便睡,一夜十余行者,当用之,如有神圣;或言假火气温水道,不然也。大都糯稻土缩水,凡人夜饮酒者,是夜辄不尿,此糯米力也。又记,予故人刘正夫罢官闽中,次建溪,尝叩一人家求舍,辄闭门不纳,既而使人来谢云,属其父有病甚,不能延客。刘问其状,曰病渴殆死炙。刘许为其营药,俄而其子弟群至,求治其父。刘即烧药与之,明目来谢云,饮药一盏,是夜啜水减七八升,此刘君目击者。其方用糯稻秆,斩去穗及根,取其中心,净器中烧作灰,每用一合许,汤一碗沃浸良久,澄去滓,尝其味,如薄灰汁,乘渴顿服之,此亦糯稻缩水之一验也。故因附此云云。
《圣济总录》第九十六卷载于此药,谓之糯米养方,性全未见此说之前,尝令饮水内消人,临卧食糯饼煮糜,人人皆一夜二夜得安稳炙。又案,以糯米饭、糯曲作酒,饮之止渴,饮无尿数,内消饮水之人,多饮酒积之毒,然而禁酒则利结,以作他疾,食故常少饮糯米酒,而不到大醉,则治渴止尿,岂非稳当之疗哉。
初虞世《养生必用方》云治消渴,三消圆治消渴。好黄连去毛为细末,不计多少,剉,冬瓜肉研裂自然汁和成饼子,阴干再为细末,用冬瓜汁和,如此七次讫,亦细末,即复用冬瓜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以冬瓜汁或煎大麦仁汤送下,甚效。寻常渴一服即止。
《保生信效方》初虞世服药禁忌
产后大忌服利药,利之百无一生;忌生冷粘滑生果。虚劳咳嗽发热,大忌柴胡、麦门冬、鳖甲诸冷药,取积尤甚,除热亦然。冷食、生果、房室并忌。脚气诸风并忌房室、鸡、猪、鱼、酒面、瓜瓤等。妇人经病发热带下,寒疝腹痛积气,并忌房室、生冷等。伤寒瘟疫,疫疟痢后,并忌房室、鱼、酒、热面、猪肉等。癥瘕积聚通忌生冷醋滑物。发背痈疽后,大忌房室、鱼、酒、喜怒作劳等。风眩癫痫忌十二属肉。肺痿肺痈通忌房室、鱼、酒、热面。消渴忌酒、热面、房室、鱼、盐、海物等。痰癖吐逆忌甘滑等物。脾胃五噎胀满等病,忌生冷粘滑。痼冷忌冷物。积热忌热物,如鱼、酒之类。水气如本方。狐臭忌五辛、狐肉等。
以上诸病禁食,可记刻于心。
又曰:服药之法,前汤势消,始进后药及粥,粥势亦消,即再服药。壅并久多,令人呕吐,转生诸病。
《可用方》第四卷,传尸骨蒸中云:桃仁粥方,治传尸骨蒸,鬼气咳嗽,气急不能下食及成癖气,日渐羸瘦。桃仁(五两,去皮尖,细研)。上以水三大盏半,入桃仁研膏,着米二三合,煮粥空腹食之。二合者,一盏之一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