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失精
(附传尸 骨蒸)
论曰:《内经》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气盛则输泻有常,虚劳之人,精气已亏,邪气乘之,则藏者不固,或于梦寐,或于便溺,而漏失无常也。其证少腹强急,阴头寒,目痛,发落,其脉数而散,芤动微紧者是也。
韭子散
治虚劳伤损,小便失精,即梦泄。
韭子(炒) 麦门冬(去心,焙) 菟丝子(酒浸炒,各二两二分)车前子(三两) 川芎 白龙骨(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温酒服,日二三服,甚者夜亦一服。
桂枝牡蛎汤
治虚劳喜梦失精。
桂心(去粗皮) 牡蛎(烧) 芍药 龙骨 甘草(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个,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补骨脂散
治虚劳肾脏衰惫,梦寐失精。
补骨脂(炒,五两) 茴香(炒,四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温酒或盐汤服,空心食前服,兼治肾虚腰痛。
韭子丸
治虚劳梦泄,日渐羸劣。
韭子(炒,三两) 大枣(去核焙,五个) 黄耆(剉) 人参 干姜(焙) 当归 白龙骨 半夏 赤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温酒空服,日午、夜各一服。
人参丸
治虚劳失精,小腹弦急,隐隐头冷,目痛发落。
人参 菟丝子(未,各一两半) 桂心(去粗皮) 牡蛎粉 山药 黄檗(去粗皮) 细辛 附子(炮,各二两) 泽泻 苦参 麦门冬 干姜 熟地黄(焙,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虚劳脱营
论曰:脱营之病,虚劳之类也,非由外邪,病从内作,其人或尝贵后贱,心切恋慕,志怀忧惨,又富而遽贫,乐而暴苦,皆伤精神,外耗于卫,内耗于营,营泣卫除,气虚无精,形体日减,洒洒然时惊,甚则精气竭绝,形体败沮,皮焦筋屈,痿躄拘挛,是其候也。
天门冬散
治虚劳脱营,气血耗夺,形体毁沮,失措少气,洒洒然时惊,神虚,益精血,除百疾。
天门冬(去心) 石菖蒲 远志(去心) 熟地黄 山茱萸 桂心(去粗皮) 石韦(去毛) 白术(各一两二分) 白茯苓(五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熟水服,日二三服,药至三十日后,筋力加倍,至百日后,耳目聪明,久服,驻颜益寿,老少皆可服。
甘草丸
治虚劳脱营,羸瘦少气,精神毁减,强身益气。
甘草(炙) 当归 芍药(各一两二分) 干姜 川芎 人参 黄芩(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二三丸,温酒化服,空腹夜卧服。
黄耆汤
治虚劳脱营,气虚伤惫,四肢痿瘁,骽膝无力。
黄耆 山药 白茯苓(各二两二分) 人参 白术(各一两一分) 厚朴(姜汁制,二两) 五味子 桂心(各三钱重) 熟地黄(二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
建中汤
治五劳七伤,小腹拘急,脐下膨胀,两胁胀满,腰脊引痛,口干燥,目视䀮䀮,忽忽不乐,胸中气逆,下不饮食,茎中痛,小便赤黄而有余沥,夜梦出精,惊恐虚乏。
黄耆 远志 芍药 龙骨 甘草□□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二个、打破,煎一盏,去滓, 入饴糖少许温服,空心、日午、晚各一服。
桂心汤
治虚劳腹中痛,梦寐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并妇人小腹痛。
桂(去粗皮,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一两,炙)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入糖少许,温服,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加栝楼三两尤有效。
大建中黄耆汤
治虚劳不足,少腹拘急,腰脊引痛,口燥咽干,目视䀮䀮,心中瞆瞆,小便余沥,夜梦交逼失精。
黄耆 远志(去心) 当归 泽泻(各一两半) 芍药(二两) 人参 龙骨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入糖少许,空心食前温服,日三四服,又加栝楼末三两尤佳。
柴胡汤
治虚劳发热,心中烦闷,面黄口干,腹中虚满,腰背备痛。
柴胡 赤茯苓(各一两半) 枳壳(剉,二两) 地骨皮 白术(各一两) 葛根(剉,二两) 甘草(炙,一两) 木通(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二三服,加栝楼根尤妙。
枸杞汤
治虚劳口燥,苦渴,骨节烦热或寒。
地骨皮(剉,焙十两)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五十粒,先煎数沸,后入药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四服。
虚劳积聚
论曰:气之所积名曰积,其本在脏,阴气所生也。气之所聚名曰聚,其本在腑,阳之所生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涩滞,不能宣通,各随其腑脏之气而留结,故成积聚病。
鳖甲丸
治虚劳羸瘦,癖块不消。
鳖甲(去裙,酢煮) 枳壳(去瓤,麸炒,各六两) 大黄(炒,二两) 白芍药(三两)
上细末,米酢煮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温酒服,日二三服。
橘皮煎丸
治脾肾虚劳,心腹积气,面色萎黄,不思饮食,胸膈满闷。
青皮(五两,麸炒黄,细未,酢二盆,于石器中,以文武火熬成膏) 木香 桂心(去粗皮) 人参 诃子皮 京三棱 藿香(去茎) 厚朴(姜汁制) 当归 萆薢 干姜(各二两二分) 半夏(一两二分)
上细末,入橘皮煮膏内,捣三百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八十、九十丸,空心、日午、日晚温米饮服。
灵感丸
治虚劳积聚,腹胁坚满,男子妇人一切风劳冷气,头眩眼疼,手脚????痹,血风劳气,攻击五脏,四肢筋脉掉动,面上习习似虫行,遍生疮癣,心膈烦闷,腹痛虚鸣,腰疼膝冷,手足或冷或热;诸气刺痛,呕逆醋心,肠胃秘涩,肺气发动,耳复虚鸣,脚膝无力,仍治妇人诸病,冷血劳气,发损面黄,气刺心腹,骨筋酸痛,经脉不调,经年逾月,或下过多不定;兼治冷热诸痢,脚气水气等。
柴胡 防风 紫菀 当归 人参 赤茯苓 干姜 桔梗(炒) 菖蒲根 乌头(炮) 厚朴 大黄 吴茱萸 皂荚(去皮子,醋炙) 山椒(去目,炒) 陈皮 郁李仁 黄连 巴豆(去油,别研,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或七丸或十丸,空心酒或饮服之,微利为度。若风冷气人,常服此药最佳,又宜夜服。
槟榔大黄丸
治虚劳积聚秘结。
槟榔(四个) 大黄 甘草(各一两) 皂荚(一挺,不蚛者)
上俱不见火,粗末。用童子小便五盏,煎至三盏,去滓,露一宿,分为三服,空心一服,至日午不动,再服,至申时不动,更一服,皆冷服之。动利后,将滓焙干,入木香半两,捣为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服,不计时候,日服三服。
虚劳泄痢
论曰:虚劳人之,营卫已虚,肠胃久弱,冷热之气,易为伤动,或客于肠间,则饮食不化,虚则多泄,故令下痢。
诃梨勒丸
治积年冷劳泻痢,眼黄面黑,渐渐瘦弱。
诃梨勒(煨,去核) 木香 赤茯苓 桂心(去粗) 附子(炮) 胡椒 肉豆蔻(煨) 白术 蓬莪术(煨) 干姜(各一两一分) 人参 荜茇(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空心,生姜枣汤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日二三服。
艾叶煎丸
治冷劳脐腹疼痛,或时下痢,兼治妇人冷病带下。
艾叶 当归 干姜
上细末,米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日二三服,温米饮。
虚劳浮肿
论曰:肾气不化,则二阴不通,故小便不利,胃气不足,则肌肉开疏,故皮肤浮肿。脾者土也,脾虚既不能制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是以水气流溢于皮肤为胕肿也。
大腹皮汤
治虚劳身体浮肿,上气喘促,小便不利。
大腹皮 槟榔(煨) 赤茯苓 防己 陈皮 赤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桑白皮 木通(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半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人参饮
治虚劳脚气脐腹,及面目浮肿。
人参 柴胡 当归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鳖甲(酢炙,二两) 桃仁(九十九,炙研) 槟榔(一个)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童子小便一盏半,浸一宿,平旦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若女人病,加牛膝一两。
虚劳小便白浊
论曰:虚劳小便白浊者,肾气劳伤,胞络内冷,气道不宣通也。肾主水,肾虚则胞冷而津液停滞,故令小便白浊,如米脂而下。
韭子散
治虚劳,小便白浊,梦泄。
韭子(炒) 菟丝子(酒浸一褚,炒) 车前子(各一两) 附子(炮,一分) 当归 川芎 矾石(少,各三分) 桂心(去粗皮,二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服;或炼蜜丸梧子大,三五十丸,空心温酒服,日二三服。
泽泻汤
治虚损大劳,惊恐失精,茎中痛,小便白浊,或赤或如豆汁,或遗沥。
泽泻(一两) 黄耆(三分) 干姜 甘草(炙) 桂心 牡蛎(煅) 芍药(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温二服。若小便淋,即以热酒浸,去滓,澄清服,日二三服。
补益椒红丸
治虚劳下经不足,小便白浊。
巴戟天(去心) 山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取红)
上各十两,细末,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服,日二三服。
虚劳小便余沥
论曰: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余沥。
平补汤
治虚劳胸中客热,目视䀮䀮,恍惚发热,卧不得安,少腹拘急,小便余沥,临事阳弱,阴下湿痒,小便白浊。
黄耆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桂心(去粗,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去核,煎一盏,去滓,空腹温服,日午、夜卧再服。若寒,加厚朴二两。
二参丸
治虚劳小便余沥。
人参 菟丝子(二两一分) 桂心 牡蛎 山药 黄檗(蜜炙) 细辛附子(炮) 苦参(各二两) 麦门冬 泽泻(各二两二分) 干姜 生干地黄(各三分)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温酒服。若瘴加附子三分;妇人血伤加干地黄一两二分,黄檗三分。
车前草饮
治虚劳小便余沥及失精。
车前草
上捣取汁,和蜜等分,空腹温服,日二三服,每服一盏。
虚劳小便利多
论曰:肾主水,开窍于二阴,位处下焦,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者,津液之府。脏腑和平,则能制津液,使溲便有常;若劳伤肾气不足,膀胱经寒,则津不能自制,故小便利而多也。
□□ 黄耆 芍药(各二两) 桂心(去粗皮) 人参 当归(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入糖一分,搅冷令消,温服,早旦、午、夜卧服。若失精加龙骨、白蔹各一两。
加减阿胶汤
治劳伤,小便利数。
阿胶(炒,令燥) 远志(去心,各二两) 干姜 人参(各一两)麻仁(研,三两) 附子(炮,三分) 甘草(炙,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腹温服,日二三服。
椒红丸
治虚劳,元脏久冷,小便利数,精神恍惚,四肢无力,骨节酸痛。
山椒 补骨脂(炒) 川楝子(去皮核,炒)
上各五两,等分细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温酒服,日二三服。
坚固丸
治虚冷极冷,阳气衰弱,小便滑数,遗沥。
乌头(炮) 茴香(炒,各五两)
上细末,以姜汁煮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丸,空心温酒服之。妇人赤白带下,酢汤服之。
附子赤石脂丸
治虚劳下脏冷弱,膀胱气寒,小便难。
附子(炮) 赤石脂(少) 巴戟天(去心) 破故纸(炒,各一两一分) 茴香(炒) 益智(去皮,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酒面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食前盐汤服,日三服。
虚劳小便难
论曰: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虚则气不传化。虚劳之人,肾气不足,气既不化,则膀胱不利,而水道不宣,故小便难也。
大黄汤
治虚劳肾经有热,膀胱不利。
大黄(炒) 黄芩(各二两) 相子仁(二十八个) 甘草(炙) 芒硝(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快利即止。
羚羊角饮
治肾气不足,客热内乘,小便难。
羚羊角 赤茯苓(各二两二分) 木通 薏苡仁(各一两一分) 桑白皮 生干地黄(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八灵散
治虚劳,补不足,利小便。
赤茯苓 天门冬 石菖蒲 山椒 泽泻 桂心(去粗皮) 葵根 白芥子(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温汤调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虚劳大便难
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今虚劳之人,重亡津液,肠胃干燥,风邪热气入客肠间,津液销株,所以传导苦难,令人胃气虚胀,腹胁满实,饮食迟化也。
生地黄汤
治虚劳羸瘦,亦调血气,利大小便。
生干地黄(二两) 石膏 大黄(剉炒) 芍药 甘草(炙,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三个、去核,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以快利为度,利即止服,结则再服三服。
大黄丸
治虚劳骨热,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大黄(剉炒) 黄芩 黄连 当归 赤茯苓 黄耆 生干地黄(焙) 赤芍药 柴胡(各二两) 栀子仁(一两二分)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水服,不拘时,日一二服。
人参养荣汤
《局方》
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惙,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利,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白芍药(三两) 当归 陈皮 黄耆 桂心 人参 白术(煨) 甘草(炙,各一两)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各七钱半) 远志(去心,半两)
上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便精遗精,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以十钱为一两,不足于两,故云七钱半。
鹿茸大补汤
《局方》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产后血气耗伤,一切虚损。
鹿茸 黄耆 当归 白茯苓 肉苁蓉 杜仲(炒,各二两) 人参 芍药 肉桂 石斛(酒浸炒) 附子(炮) 五味子 半夏 白术(煨,各一两半) 甘草(半两) 干熟地黄(酒焙,三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二个,水一盏二分,煎七分,空心热服。
参香散
《局方》
治心气不宁,诸虚百损,肢体沉重,情思不乐,夜多异梦,盗汗失精,恐怖烦悸,喜怒无时,口干咽燥,渴欲饮水,饮食减少,肌肉瘦瘁,渐成劳瘵,常服补精血,调心气,进饮食,安神守中,功效不可具述。
人参 山药 黄耆 白茯苓 石莲肉 白术(一两,十钱重也) 乌药缩砂 橘红 干姜(各半两,五栈重也) 丁香 南木香 白檀香(各一分,二钱半重也) 沉香(二钱重) 甘草(炙,三钱,七分半重)
上剉散。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空服。一法,有炮附子半两(五钱重)。
秘传玉锁丹
《局方》
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漩有遗沥,小便白浊如膏,梦寐频泄,甚则身体拘倦,骨节酸疼,饮食不进,面色黧黑,容枯肌瘦,唇口干燥,虚烦盗汗,举动力乏。
茯苓(四两) 龙骨 五倍子
上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丸,空心盐汤服,日三服,有神效。
十补圆
《局方》
治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久服补五脏,行营卫,益精髓,进饮食。
附子 肉桂 巴戟 干姜 破故纸 远志(去心,生姜汁浸炒) 菟丝子 赤石脂(煅) 厚朴(制,各二两二分) 山椒(调修,五两)
上末,酒米糊圆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温酒盐汤服,空心食前。
正元散
《局方》
治下元气虚,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利呕吐,自汗,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利,少气羸困,一切虚寒,并宜服之。
红豆蔻 干姜(炮) 陈皮(各三钱重) 白术 甘草 茯苓(各二两,二十钱重) 肉桂 川乌头(各半两,五钱重) 附子(炮) 山药(姜汁,浸炒) 川芎 乌药 干葛(各一两,十钱重) 黄耆(炙,一两半,十五钱重也)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人虽多食,肌肉消瘦之治方,惟此药与无比山药圆,尤有神效,愚用试之)
茯兔圆
《局方》
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
菟丝子(五两) 白茯苓(三两) 石莲肉(去核,二两)
上细末,酒米糊丸。每服三五十百丸,空心盐汤服。久服镇益心肾,补虚养血,清小便。
泄热汤
治虚劳,口内生疮,大小便苦难,心腹满痛。
大黄(剉炒) 泽泻 黄芩 栀子仁 芒硝(别研) 桂心(去粗皮,各二两二分) 石膏(研,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劳瘵
论曰: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痊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殜、伏连、尸疰、劳疰、毒疰、热疰、冷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是也。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大凡五脏所传,皆令人憎寒发热,其证状各异,有如传之于肝,则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烦惊怪;传之心则面黑鼻干,口疮喜忘,大便或秘或泄;传之于脾,则面青唇黄,舌强喉哽吐涎,体瘦,饮食无味;传之于肺,则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嗽,毛枯;传之于肾,则面黄耳枯,骨满胻痛,白浊遗沥。又有二十四种劳蒸者,亦可因证验之,蒸在心也,少气烦闷,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或泄;蒸在肝也,目昏眩晕,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在肾也,耳轮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浊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腕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筋也,筋脉纵缓,小腹隐痛,阴器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涩,传导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淫;蒸在脑也,眼睁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黑;蒸在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痛;蒸在髓也,肩背疼倦,胻骨酸痛;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体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复尿血;详诸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祸之甚也。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调治,亦有早炙膏肓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炙。平时得三五方,用之颇验,漫录于下,以为备治。
鳖甲地黄汤
《严氏》
治热劳,手足烦心,怔悸,妇人血室有干血,身羸瘠,饮食不为肌肉。
柴胡 当归(酒浸) 麦门冬 鳖甲(酢炙) 石斛(去根) 白术 熟地黄(酒浸焙) 茯苓 秦艽(各二两二分) 人参 肉桂(不见火)甘草(炙,各一两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钱半,姜五片,乌梅少许,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此药专治热劳,其性差寒,脾胃快者,方可服饵;虚甚而多汗者,不宜服此。
黄芩饮子
治诸虚劳气,四肢倦怠,骨节酸疼,潮热乏力,自汗怔忡,日渐黄瘦,胸膈痞塞,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甚则唾血。
黄耆(蜜炙,一两二分) 当归 紫菀 石斛 地骨皮 人参 桑白皮附子(炮) 鹿茸(酒蒸) 款冬花(各一两) 半夏 甘草(炙,各四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此药温补,营卫枯燥者,不宜进此;唾血不止者加阿胶、蒲黄各半两。
虚劳五蒸
骨蒸、脉蒸、皮蒸、肉蒸、血蒸
论曰:虚劳骨蒸者,本热劳之气,染着气血,深连骨髓,侵伤五脏,久不已,各随其脏气之虚熏蒸而成疾也。骨蒸本于肾,其证早凉晚热,烦躁寐不安,食无味,小便赤细,喘无力,腰疼脚冷,手心常热,蒸盛之时,蒸过伤内变为疳,蚀人五脏。脉蒸者,本于心,其证日增烦闷,掷手出足,渴欲饮水,唾白沫,睡语惊恐,脉数,蒸盛之时,亦变为疳,脐下闷,或暴利不止。皮蒸者,本于肺,其证大喘,鼻干口燥,舌上白,小便如血,蒸盛之时,胸满两胁下胀,大嗽背胛疼,卧不安,毒伤脏则唾血。肉蒸者,本于脾,其证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卧不安。血蒸者,肝气虚也,肝虚则血无所藏,亦无所养,使营气涸竭,虚阳内蓄,其证外寒内热,亦名内蒸。按之附骨,即内热甚,骨肉自消,食无味,皮燥不泽,蒸盛之时,目暗善怒,时惊,四肢渐细,足趺肿起。凡此五蒸,与热劳之病大同小异,其治法有不同者,盖蒸病内着骨髓,蒸发皮肤也。昔人论蒸,有二十三证。细而推之,脏腑之病,变态多端,万病皆生于虚,不必拘之以二十三种说,何其太略也。
《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中卷(初虞世作)曰:《经》云,气虚则发厥(手足冷),血虚则发热(手足肌肉热),必然之理也。又曰:饮食则阴受之,譬犹物化而为土也,阴气衰则血不荣,血不荣则肌肉薄,阴衰则阳胜,此血虚所以发热也,故瘦人多热。又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阴虚多热也。产妇既产,多热烦躁,以新产亡血多也,医乃不知,反投以寒药,以此致死者,不可胜数。夫病有标本,医亦知之,其人阴虚,本于血不足,故标发热,医投以寒药,是治标不治本也。但以温和益气养血药,其热自愈。(用熟地黄、楝、当归、川芎等也)熙宁甲寅、乙卯间,杜方叔自郓波召入京师,在翰林,予时奉亲客都下。一日杜谓予曰:青蒿麦煎柴胡鳖甲散,天下通行,小儿被害,不可胜记。予始怪其词,年来更事渐多,方知杜之言为有本。男女自五六岁,至二十上下,婚与未婚,肌肉薄者,面体少色,一虚也;血虚则发热,肢体手足烦热,二虚也;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发热汗出,男女眠睡有汗,三虚也。所谓虚者,气血禀受有足有不足,加以柔弱未定而疾病易生,非必待知男女大欲然后虚也。气体既虚,又投以柴胡、鳖甲、门冬诸冷药,不旬日间,饮食已不入,迤渐腹痛,至于大腹滑泄,虚人至此,亦已危炙。方叔于医,可谓知本。童男室女小儿肌瘦有汗,但用平和养气血温药,自无虞。(用术、桂、地黄、当归、芎䓖等)《经》曰:微寒为嗽,寒甚为肠癖。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于温药,如干姜、桂、细辛之类,以寒气入里,非辛甘不能发散,以此准之,未有不因寒而嗽也。又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又实则为肺痈,虚则为肺痿。此人其始或血不足,或酒色兹味太过,或因服利药,重亡津液,燥气内焚,肺金受邪,脉数发热,咳嗽脓血,病至于此,亦已危炙。古人立方,亦用温药,如建中之属。今人但见寒热咳嗽,率用柴胡、鳖甲、门冬、葶苈等药,旋踵受弊,而不知非,可为深戒。就使不可进以温药,亦须妙以汤丸委曲调治,无鲁莽致伤人命。今载建中汤于后,凡吐血须煎干姜、甘草作汤与服,或四物理中汤亦可,如此无不愈者,服生地黄、竹茹、藕汁,去生便远。
服药禁忌
《养生必用方》:产后大忌服利药,云百无一生,忌生冷粘滑、生果;虚劳咳嗽发热,大忌柴胡、麦门冬、鳖甲诸冷药,取积尤甚,除热药亦然,冷食生果房事并忌。
地仙散
《必用方》
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燥渴,生津液。
地骨皮 甘草(炙) 防风(各十两) 人参(五两,去芦并尾)
上为细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或和滓温服。又别法有鸡苏叶十两(龙脑、薄荷是也)。
私性全谓:青蒿、柴胡、鳖甲、门冬等,小儿童男室女忌之云云。大人如何?思之。
地骨皮汤
治五蒸。
地骨皮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各一两半) 赤芍药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后服,日二三服。
治五蒸,葛根汤。
葛根(炙,三两) 石膏(研) 甘草(炙,一两) 知母 黄芩 麦门冬 人参 白茯苓 生干地黄(炙,各二两) 粳米(五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叶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亦可以小麦少许,水三盏煎取汁煎药,更佳。
龙胆丸
治骨蒸身热,手足烦心,心中热,羸瘦渐渐不能食。
龙胆(三两三铢) 黄连 大黄(炒) 赤芍药 人参 甘草 山栀子仁 黄芩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五十丸,以米饮食后服,日午再服,日二三服。
鳖甲汤
治男子妇人骨蒸劳气,肌体羸瘦,四肢无力,颊赤面黄,五心烦热,困倦心忪,或多盗汗,腹胁有块,不欲饮食。
鳖甲(酢炙) 柴胡(各三两) 桔梗(炒) 甘草(炙,各一两半)秦艽 青蒿子(二两,童于小便浸一宿,焙炒)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乌梅一个、打破,煎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
乌梅丸
治诸蒸久不瘥。
乌梅肉(炒) 知母(焙,各二两二分) 鸡舌香 紫脘 赤芍药 大黄(蒸过,焙) 黄芩 细辛(各三两一分) 桂心(去粗皮) 白矾(烧枯) 栝楼根(焙,各一两一分)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空心以饮汤,日二三服。
骨蒸羸瘦
论曰:骨蒸羸瘦,不问男女,皆因血气不调,五劳七伤,心胸满闷,背膊烦疼,目睛不明,四肢无力,寝卧不安,脊膂急痛,膝胫酸疼,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早晨似无病者,午时以后,即四体微热,面颊赤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少不称意,即大嗔恚,行即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时或惊悸,有时咳嗽,胁肋虚胀,大肠微利,鼻口干燥,常多黏唾,渐渐羸削,日减饮食,以至死在须臾,精神亦爽,皆其证也。
地骨皮汤
治骨蒸羸瘦少力,或热或寒,背膊疼痛,口干,小便赤黄。
地骨皮 甘草(各一两) 芍药 桑白皮 芦根 柴胡(各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后,日二三服。
枳壳丸
治骨蒸劳瘦,饮食不为肌肤。
枳壳 杏仁 白术 人参 甘草 地骨皮(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食前米饮服,日二三服。
黄耆丸
治骨蒸、热虽稍退,瘦弱无力,饮食不为肌肉。
黄耆(三两) 白术 枳壳(麸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二两)生干地黄(焙,四两) 地骨皮(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或七八十丸,人参汤食前服,日二三服。
牡丹汤
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增瘦弱。
牡丹皮 芍药 土瓜根(各一两半) 桂心(去粗皮) 木通 桃仁(各一两) 鳖甲(酢炙,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后,日二三服,以瘴为度。
骨蒸肺痿
论曰:骨蒸肺痿者,由营卫虚损,蕴热熏蒸上焦,传播肓膜,使人肺热叶焦,发为肺痿。其证咯唾脓血,胸满短气,咳嗽不止,多痰,或如脓涕,或唾之不能出,时发寒热,肌体羸瘦,是其候也。
当归黄耆汤
治骨蒸肺痿。
黄耆 当归 人参 桔梗(炒)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二三服。
天门冬汤
治骨蒸肺痿,咳嗽气逆,喘急,唾不出唇,渐渐羸瘦。
天门冬(去心焙,三两) 升麻 黄芩 前胡(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芦根三茎,竹叶三片,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二三服。
麦门冬汤
治骨蒸肺痿,四肢烦热,不能食,口干渴。
麦门冬(去心,焙) 地骨皮(各五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先煎小麦少许,至一盏半,去麦入药,煎至一盏,去滓,分温空服食后。
天门冬汤
治骨蒸劳气,润心肺,止咳。
天门冬(去心,三两半,焙) 桑白皮(炒) 白茯苓(各三分)杏仁(麸炒) 甘草(炙) 贝母(去心炒,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二丸,绵裹含化咽津,煎麦门冬汤,嚼服亦得,不计时候。
柴胡散
治骨蒸劳,肺劳咳嗽,唾涎,心神烦热,不欲饮食。
柴胡 黄芩 人参(各一两) 麦门冬(二两) 陈皮 白茯苓(各三分) 甘草 半夏 桔梗(各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又伤寒篇中,小柴胡汤治骨蒸尤佳。
秦艽扶羸汤
治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嘎羸瘦,或自汗,四肢怠惰,不思饮食。
柴胡(二两) 人参 鳖甲 秦艽 地骨皮(各一两半) 半夏 紫菀叶 甘草(炙,各一两) 当归(一两一分)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乌梅二个,大枣三个,煎一盏,去滓,通口热服,食后日二三服。
三焦咳
论曰:《内经》谓,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嗽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气逆也。盖三焦之气,以胃气为本,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今咳而久者,以寒气蕴结,关播胃中,故腹满不食,气逆上行,涕唾多而面目虚浮也。
干姜汤
治三焦咳,腹满心胸不利,不思食。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一两一分) 细辛 白术 甘草 五味子(炒) 木香(各二两) 附子(炮,二两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黄耆汤
调脾肺养气,治三焦咳嗽,减食息高。
黄耆 人参 白术 当归(焙,各三两一分) 赤茯苓 百合 糯米 桔梗(剉炒) 桑白皮 枳壳(麸炒,三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紫苏十叶,煎一盏,去滓,食后数服,日二三服。
半夏汤
治三焦咳,腹满不欲饮食。
半夏 木通(各四两) 前胡 白术 赤茯苓 陈皮 槟榔(各一两半)桂心 枳壳(麸炒) 旋覆花(取花,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三五服。
紫苏子汤
治三焦咳,心胸不利,不思饮食。
紫苏(微炒) 陈皮(各二两二分) 甘草(炙,一两一分) 干姜桔梗(剉炒) 杏仁(去皮尖,炒,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藿香汤
治久咳传三焦,腹满不欲饮食。
藿香 人参 赤茯苓 青皮 细辛 益智子(去皮微炒) 缩砂 陈皮 甘草(炙,各二两二分) 木香 香白芷(微炒,各一两一分0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姜木瓜各三片,煎一盏,去滓热服,日三四服,不定时。
玉液散
治久咳传三焦,腹满不思饮食,及胃虚有痰。
半夏(三两) 生姜(去皮焙) 陈粟米(各六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日二三服。
骨蒸痃癖
论曰:骨蒸之人,肌肤瘦悴,营卫虚弱,真阳内耗,所饮之水,不能销铄,留滞胁肋。遂成痼疾,块硬不消,或因饮食伤动,忧思气结,呼吸风冷,其疾遂作,起于胁下,脐腹两边如臂之横,不可按抑,妨害饮食,蕴积而痛,故谓之骨蒸痃癖。木香汤主之。私考
木香 槟榔 人参(各二两二分) 芍药 桔梗 赤茯苓 诃梨勒(去核) 当归(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腹、食后各一服。
鳖甲丸
治骨蒸,腹中痃癖,按之隐手,不能下食,羸弱无力。
鳖甲 槟榔(各二两) 木香 苍术(各一两) 京三棱 芍药 郁李仁(各一两半) 陈皮(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七八十丸至百丸,橘皮汤服,临卧一服,天晓一服,以微利为佳。私加蓬莪术二两尤佳。
鳖甲丸
治骨蒸,胁下痃癖,及妇人月水不通。
鳖甲 琥珀(各二两,日本薰陆用之) 桂心(去粗皮) 土瓜根(切焙) 京三棱 牡丹皮 牛膝(酒浸焙) 大黄(炒,一两半) 诃子皮(二两) 桃仁(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丸、七十丸,食后以桃仁汤服之,日夜二三度。
大腹汤
治骨蒸腹中积癖,胁下妨痛,渐加羸弱。
大腹子(四个,大者) 芍药 赤茯苓 桔梗(炒,各一两半) 木香 诃子皮(各一两) 桃仁(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腹、日晚、夜卧各一服。
陈漆丸
治传尸、蜚尸、注气、癖块积气,上喘水肿,脚气鬼注蛊毒,宿食不消,腹中如覆杯,或九虫,妇人带下赤白,皮肤恶疮,腹大羸瘦,黄胆诸疾,延年养性,黑须发。
陈漆(经二三年漆,以绵绞,去滓,二盏大) 大黄(六两末) 薏苡仁(去谷,五两末) 好酒(五盏大) 蔓荆子(未,三盏大,私云:菘菁子尤佳)
上先以清酒和蔓荆子末煎,不住手搅至半日许,滤去滓,后入石锅盛,重汤煮之,以竹篦子,不住手搅一复时(饭一炊时分),后入陈漆、大黄、薏苡仁末等,更煮一复时,候药可丸,如梧桐子大,然后置于不津器中,密封。遇有患者,止晚食,明旦晓更,以温酒服十丸或加十五丸、二十丸,初服四五日,至七日内,泻出宿食,或鱼黏脓血瘀血恶物,勿疑。服之百日后,须发如漆色,有积年创痕皆减。
雄黄丸
治骨蒸积癖瘦病等。
蒜(去皮,七个,碎) 雄黄(杏核大,研)
上二味,研烂拌匀,以清酒和服,少时,十指头上当有毛出为验。私云:此一服剂少,不可有验,一倍可与之,两三日一服,常可用之。
苍术丸
治骨蒸腹中痃癖妨痛,兼治下痢日夜数十行。
苍术 诃子皮(各三两二分) 陈皮 木香 芍药 青皮 白龙骨 生姜(切片焙,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食前以人参汤服之,日二三服,夜一服。
私云:以上痃癖诸方皆加鳖甲、京三棱、蓬莪术尤有验;有热气加天仙藤、柴胡;有冷气,高良姜、木香、丁香、胡椒尤佳;若烦渴欲饮,加栝楼根末数两最可。
骨蒸烦渴
论曰:骨蒸烦渴者,营卫乏竭,肌肉消瘦,虚阳之气,熏发于上,令津液枯燥,胸中烦热,咽嗌焦干,故烦渴而引饮。
麦门冬汤
治骨蒸烦疼,熻熻发热,骨节酸痛,口干烦渴。
麦门冬(去心焙,五两) 黄芩 柴胡 升麻 芍药 甘草(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入苦竹叶五片,煎一盏半,去滓,温二服,不拘时,诸药煎服无惮。
葛根人参汤
治骨蒸烦渴,呕不下食,四肢发热。
葛根 赤茯苓 麦门冬 甘草(炙) 黄耆(各一两一分) 人参(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芦根五茎(长各五寸)、竹叶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秦艽散
治骨蒸潮热,烦渴引饮,不思饮食。
秦艽 柴胡 甘草(炙) 乌梅肉(焙,各五两) 栝楼根(三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以沸汤服之,日二三服,不拘时。
传尸病总论
自死人尸而相传之义也
论曰:传尸之病,由相克而生,毒气内传五脏,渐至羸极,死则复传其家属一人,故曰传尸。其初得病,半卧半起者,名曰殗殜;气急嗽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者,名曰骨蒸;内传五脏者,名曰伏连。忽而不瘵,乃至绝后,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步脚弱,食减耳鸣,梦泄阴汗,肾病不已。次传于心(肾水克心火故也),则惊悸少气,梦见先亡,时有盗汗,食饮无味,口疮好睡,唇颊赤色,五心皆热,朝轻夕重,心病不已。次传于肺(心火克肺金也),则气满咳嗽,喘急口燥,四肢微弱,肌肤枯槁,细起如麸,或刺痛如虫行,鼻干不闻香臭,或闻恶气欲吐,肺病不已。次传于肝(肺金克肝木也),则面无颜色,坐常颦眉,视不及远,目昏睛黄,或赤涩痛,惟欲合眼,又不得睡,肝病不已。次传于脾(肝木克脾土也),则两胁虚胀,食不消化,时复渴利,腹肚痛胀,唇舌焦干,发无光泽,上气喘息,利亦黑汁,传变至此,则不可复救,盖传五脏已尽故也。
麝香散
治男子妇人传尸骨蒸,冷热五劳。
麝香(研,半钱重) 甘草(如病人中指长,男左女右) 桃枝(东引) 青蒿 柳枝(东引) 石榴皮(东引,各一握,如甘草长) 犀角(三钱重或二钱重) 阿魏 柴胡(各十钱重或四钱重) 葱白 薤白(各七叶)
上除麝香外,剉碎,同用童子小便三盏半,浸一宿,别入槟榔子末三钱重,同煎至二盏半,去滓,温分三服,男病女煎,女病男煎,勿令孕妇六畜见。初服讫,如人行五里,又进一服,恐恶心,可含白梅。病在上即吐,在下即泻,各出恶物,如虫类及头发马尾状,兼身上如蚁行,泻后以葱粥及软饭补之,仍服后方,以茯神汤调和五脏,避风一月。若远重病不过两剂,其吐下虫,腹红色者可治,黑者或瘥或否,白色者不可治也。
茯神汤
治传尸骨蒸。先服麝香散,取下虫后,次服补五脏。
茯神(去木) 人参 远志(去苗心) 甘草(炙) 当归(焙) 陈皮 龙齿 熟地黄(焙,各一两) 五味子 麦门冬(去心,焙) 桂心(去粗,各一两半) 黄耆(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枣七个、打破,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三服,夜一服。
补劳饮
治男子妇人虚劳骨蒸,传尸染着,不能断绝,或四肢虚羸,饮食全少,速服此通经脉。
黄耆 当归 生干地黄(焙,各二两) 人参 白茯苓 芍药 五味子桂心(去粗皮) 牛膝(酒浸,切焙) 陈皮 麦门冬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柴胡(一两半)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打破,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紫菀汤
治传尸骨蒸、伏连、殗殜,肺气咳嗽。
紫菀 桑白皮 桔梗(炒) 断续(各一两半) 赤小豆(五两) 甘草(炙) 五味子(各一两) 生干地黄(酒洗,焙,二两半)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竹茹弹子大,煎一盏,去滓温服,食久再服三服。若热甚加麦门冬一两,石膏一两半。
参连丸
治传尸劳骨蒸。
苦参(一两半) 黄连(三两三分) 牡蛎(煅) 栝楼根 知母(焙)麦门冬(各二两三分)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七十丸,食后以米饮服,日夜三四服。
苏合香丸
治一切虚劳传尸骨蒸盗汗,肺痿客忤,鬼气传尸,伏连、殗殜,及卒得心痛,霍乱吐利,时气诸疟,瘀血日闭,痃癖下肿,惊邪气,狐魅瘴疠诸疾。
苏合香 白术 辰砂 沉香 诃子皮 丁香 木香 香附子 白檀 乳香 荜茇 犀角 安息香(各一两) 麝香 龙脑□□
上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温酒或人参汤嚼服。一名白术丸,此药大能安气血,却外邪,凡病自内作,不晓其名者,服此往往得劲,唯治气注、气厥、气逆、气不和、吐利,营卫阻塞,尤有神效。人家不可无此药,以备急难,避疫尤验。仓卒求人参不得,只白汤亦佳,勿用酒。古方虽云用酒服,酒多不效。
昔有人病瘵,日渐羸削,至于骨立,肌热盗汗,劳状皆具,凡服八九两,所苦都瘥。一方有牛黄半两,古方本无,乃后人加之。
私云:古方服一丸,新渡《大全局方》每服四丸,今虚劳发热惊悸,并赤利大热,即三十丸、五十丸,服之有验就中。《大全良方》产妇血晕闷绝,服三十丸有效,只以服数十粒为佳,全无害焉。今八九两者,四钱一两,八十丸也,九两则八九七十二,七百二十丸欤。一病始终,可服用之剂也。
黄耆建中汤
治虚劳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怔忡,口苦咽干,咳嗽潮热等疾,服之能美饮食。陆彦安方,唐仲举家屡效。
黄耆 白术 枳壳 前胡(各三分) 杏仁 柴胡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半夏 黄芩 白芍药 羚羊角 生干地黄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大盏半,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服食后,日二三服,夜一服。
此处缺字若千。
人参紫菀散
治虚劳唾血,痰涎上实,咳嗽喘重,寒热往来,肩背拘急,劳倦少力,盗汗发渴,面目浮肿。
人参 紫菀 陈皮 桑白皮 五味子 贝母(各二两) 紫苏叶(四两)白茯苓 杏仁 甘草(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一盏,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青蒿散
治虚劳骨蒸,咳嗽胸满,皮毛干枯,四肢怠惰,骨节疼痛,心中惊悸,咽燥唇焦,颊赤烦躁,涕唾腥臭,困倦少力,夜多盗汗,肌体潮热,饮食减少,日渐瘦弱。
天仙藤 鳖甲(酢炙) 香附子(炒去毛) 桔梗 秦艽(去芦) 柴胡 青蒿(各二两二分) 乌药(一两一分) 甘草(炙,三两三分) 川芎(二钱半重)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候。小儿骨蒸劳热,肌瘦减食者,每服一二钱,水小盏,入小麦三五十粒,煎至三分,温服。
以上治虚劳传尸五蒸诸方如上,《圣济总录》即有五十六篇,随证可治之。今所抄者,取可辄用方。此外神术灵药,不可称计,乞博览诸方可疗之。依寒热轻重病证,见药性温冷寒热,次可加减,不可胶柱刻舟,病势顿增,则悔不可及耳。
炙穴、四花
《幼幼新书》号六花炙,小儿亦炙之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若《岐黄广记》《蔚有旧经》,攻炙兼行,显著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殗殜,亦称伏连。男子以癖气为根,女人以血气为本,无问老少,多染此疾,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且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日时,终于殆尽。予昔忝洛州司马,三十日炙活一十三人,前后愈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或患状既广,炙活者不可具述,略陈梗概。又恐传授讹谬,以误将来,今具故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旁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可不务乎。
取穴法
四花穴之所在
先两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令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指端齐,后头令当脚跟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膂中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囱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偱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偱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人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摺,当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压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炙穴)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歧骨,人有无心歧骨者,至双胸前两歧骨下量取一寸,即是鸠尾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令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炙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处是炙穴)
以上第二穴,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炙,日别各七壮至二七壮,累炙至一百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疮欲瘥,又依后法炙二穴。(竖二穴也)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令绳中停中心,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尽头,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炙穴,或以朱记之)
以上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炙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瘥。百日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瘥,复初穴再炙。
圆形状于后
自大拇指端,当脚向后量,至曲膂大横纹。(图略)
自鼻端量,向上偱头缝,至脑后。(图略)
偱脊骨,引绳头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图略)
合口以绳子按于口上,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下,便齐两吻截断。(图略)
将量口吻绳子展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两头以白圈记。(白点记是炙穴,墨点处不是炙穴。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图略)
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图略)
翻绳头,向项后,以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向下,至两绳头尽头处,以墨点。(图略)
以绳子令人合口衡量,齐两吻截断。(图略)
用量口吻绳子,于脊骨墨点上,衡量,两头以朱点定。(朱点是灸穴,墨点不是炙穴)(图略)
以上是第二次点二穴。
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直上下,直量绳尽头,用朱点记。(图略)
以上是第三次二穴。(图略)
以上图状。
以下总图形。(图略)
以上是都点了六穴。(朱点是灸穴,墨不是灸穴)
私云:此穴或有一度灸而愈者,或有二三度炙而瘥者,纵虽得瘥,每春每秋可灸之,即不可有再发重发之患,男女老幼僧俗皆可灸之。
《圣济录》云:治五劳七伤,及山岚瘴疟,背膊烦重,心痛注忤气羸,食不生肌肤,寒热邪气,颈项强,面色黑黄,精神昏倦,积年淋沥,积癖,鬼气传尸骨蒸等诸穴。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日炙七壮止,或至一百壮,量病轻重加炙。又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炙七七壮,病深者日炙七壮,至百壮为佳。又章门二穴,壮数如上,日加至百壮。又膏肓二穴,令病人坐,曲背合两臂,以待系缚,第四椎下,第五椎上,左右相去枢骨侧一指,陷中按之,自觉牵引胸肩中,各一处五百壮,多至千壮,气下如水,若无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此灸法无所不治。若病困即令侧卧,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两臂骨相远,不尔,膊骨覆穴,即难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若不能遍灸(诸穴),当取紧者(要穴也)灸之,其紧者,即膏肓、胃俞、章门、肾俞、太冲是也。太冲二穴在足大指间一寸,本节后二寸陷中,日灸五壮,渐加至百壮。若能依次第灸之,各满百壮尤佳。凡量取穴法,不拘肥瘦长短,皆取病人男左女右手中指,度两横纹为一寸,是为同身寸也。凡灸皆取正午时佳;若旦起空腹,灸即伤人气,又令人血虚;若日晚食后炙,即病气难去;若治卒病风气,即不在此例。
又云:传尸、伏连、殗殜、骨蒸、痃癖、鬼气、恶寒或如疟状,宜灸大椎上一穴,又灸章门。又云:骨蒸痃癖,灸两肩井二穴,灸百壮。若人面热带赤色者,灸之即瘵。又灸上廉二穴,在足三里下三寸是也。
艾炷大小法
凡艾炷须令根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抽邪气,引正气。虽小儿必以中指取穴为准。
用火法
黄帝云:松柏柿桑榆柳枣竹之火,不可用之,必害肌血,慎之。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晶照于日得者为妙,名太阳火。又曰: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仓促之际,或用蜡烛或清油点灯,或艾火尤良。
骨蒸之候,所起辨验有二十二种,并依上项灸之。
一胞蒸(小便赤黄也),二玉房蒸(男遗尿失精,女月漏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蒸(发焦),八脉蒸(急缓不调),九肝蒸(或眼昏暗),十心蒸(舌焦,或生疮,或胸满),十一脾蒸(唇焦拆或口疮),十二肺蒸(口干疮或皮焦),十三肾蒸(耳干焦),十四膀胱蒸(右耳焦),十五胆蒸(眼目失光),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小便沥不禁),十八大肠蒸(鼻右孔痛),十九三焦蒸(乍寒乍热),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二十一皮蒸(皮粟生,鸡肉起),二十二气蒸(遍身燥热,不自安息)。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第四卷中,劳瘵总说云:余览前世医书,凡人四体渐尔瘦痿谓之劳,而令人以劳为至恶之疾,护疾忌医,至于奄然气绝,尚恶闻谓之劳。嗟呼,人之所爱者生也。当疾未炽时,不当避其名而昧其理,究其所以治之术。况此病之来,去生已远,将丧其生,则当求智者,治之可也。恶其疾之名,而听其病日甚,岂不大惑欲。今人以劳瘵相传染而死者,谓之传尸。因深究前人之已治之之术,遍阅《千金》以前方论,皆无此名,惟唐武后时,张文仲始陈其梗概而已,元中王焘总集诸众方论,备注其说,所载《苏游论》虽不深明其本,然叙述其疾证,确乎其精且博,非泄传者之所能测也。验之往古,国之亡,倘能听用贤者,则灾异消,而兴可待也。人虽将死,倘能听用良医,则疾瘳而生可延炙。余悲世人恶劳之名,而忽于救疗,以丧其生,故详具于后。
积善说
论传尸者,须知三尸九虫可也。三尸者,名在后论。九虫者,蛔虫、寸白、胃虫人皆可治之,其余六虫有六代,形在后,人若受一虫,此人死后,兄弟子孙骨肉亲属,绵绵相传,以至灭族。凡疾始觉精神不美,气候不调,切须戒慎酒色,调节饮食,如或不然,妄信邪师,或言鬼祟,以至不起,慎之戒之。
尸虫游食日辰及治法
大抵六虫一旬遍游,四穴转流,周而复始,已具六代法中。自立春一日后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醉,于所归穴,大醉五日,故五日虫醉,可以下药及灸。其三日虫食,切不可妄有医治。虫在人身中,一虫可占十二穴,六虫在人身中,共游七十二穴。上旬十日,从心至头游四穴,中旬从心至脐游四穴,下旬从脐至足游四穴。上旬可先服药,后炙所游穴,其虫头向上。若一火炙,虫如紫蚕苗,出在汗中,更服药取之,以虫尽为度,更服补药,永得安耳;中旬其虫所游穴中,头向内,可服药取之;下旬虫在所游穴中,头向中,亦服药取之,不灸也,恐虫觉悟,永难取,盖此虫性已通灵,务在精审,勿令有悟可也。
总论观尸虫色知病浅深法
凡明医者,先须知毒气与虫并行,攻人脏腑,遇阳日长雄虫,遇阴日长雌虫。缘先食脏腑脂膏,故其虫色白;次食血肉,血肉尽,故其虫黄赤;食精髓,故其虫紫色;精髓尽,故其虫黑色,传入肾中,病人方死。若求医士晓达病源,先取其虫,视其色理,自知轻重。其虫如白色,可三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黄赤色,可六十日服药补之;其虫紫黑色,此疾已极,可百二十日服药补之,十中可保一二,虽不能为一身除害,亦可为子孙除害炙,服药仍须一载之中,刻意调摄,方可痊乎。如此得命,可谓再生于世。又云:虫头赤者,食患人肉,其病可治;头口白者,食患人髓,其病难治,只得断后,不传子孙矣。
总论六代传病及诸虫形状
凡治病之道,要须药病相应,效同神圣,仍在泻实补虚,调治脏腑,方得痊愈。故三尸九虫,种种灵异,莫令知之。或似蜣螂,或似红赤马尾,或似虾蟆形,或似刺猬,或似鼠形,或如烂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在元阳之内,种种形类,实难辨之。浅学之流,难施方剂,误医甚多,枉死不少。或则取虫不捕,或则学浅妄传,皆是徒费资财,终无去病之理,遂致夭折,岂不悲哉。
论第一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第一代谓初劳病,谓受其病而不测病源,酒食加餐,渐觉赢瘦,治疗蹉跎,乃至重病,医人不详其故,误用汤,枉而死。
此中在人身中,如婴儿之状,背上毛长二寸。
此虫变动,形如鬼,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虾蟆,变动在人脏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染着之后,或大或小,令人梦寐颠倒,魂魄飞扬,精神离散,饮食不减,形容渐羸,四肢酸痛,百节劳倦,憎寒壮热,背膊拘急,脑与头痛,口苦舌干,面无颜色,鼻流清涕,虚汗常多,行步艰难,眼睛多痛,其虫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腧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虫出后,补心当瘥,方在后。
论第二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第二代为觉劳病,谓传授此疾已觉得病。觉病者,患乃宜知,夜梦不祥,与醉神识不安,所嗜食味,辄成患害,或则气发动风所加,四体不和,心胸满闷,日渐羸瘦,骨节干枯,或呕酸水,成则醋心,唇焦口干,鼻塞脑痛,背膊酸疼,虚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状,早须医治,失时伤命。
此虫如乱发,可长三寸,或似守宫。
此虫形如蜈蚣,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虾,在脏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气喘,唇口干,咳嗽憎寒,心烦壅满,毛发焦落,气胀吞酸,津液渐衰,次多虚竭,鼻多清水,四肢□虚,脸赤面黄,皮肤枯瘦,腰膝无力,背脊酸疼,吐血唾脓,语声不利,鼻塞脑痛,胸膈多痰,重者心闷吐血,强倒在地,不能自知,其虫遇庚辛食起,归肺腧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灸取虫后,补肺当瘥,方在后。
论第三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第三代为传尸劳病传授,病人自得知之,日渐羸瘦,顿改容颜,日日忧惶,夜夜恐惧,不遇良医,就死不远。
此虫形如蛟蚁,在人身中,俱游脏腑。
此虫形如蜣螂,在人身中,俱游脏腑。
此虫形如刺猬,在人三焦。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黏涎,腹胀虚鸣,卧后多惊,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魂梦飞扬,饮食不消,气咽声干,汗出如油,目昏多泪,其虫遇庚寅日食起,醉归厥阴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其虫后,服补药当瘥。
论第四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乱丝,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猪肝,在人脏腑中。
此虫形如蛇,在人脏腑中。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痃癖气块,憎寒壮热,肚大筋生,腰背疼痛,或虚或瘦,泻痢无时,行履困重,四肢憔悴,时气上喘,口苦皮干,饮食过多,要吃酸咸之物,其虫遇戊巳日食起,醉归脾腧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出虫后,服补药当瘥。
论第五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
此虫形如鼠,在人身中,俱游脏腑。
此虫形如精血变动,在人脏腑,或在阳宫。
上三虫,在人身中,令人多怒气逆,筋骨举挛,四肢解散,面黑面青,憎寒壮热,腰背疼痛,起坐无力,头如斧斫,眼睛时痛,瞖膜多泪,背膊刺痛,力惫身羸,手足干枯,卧着床枕,不能起立,状似中风,四肢顽麻,腹内多痛,眼见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梦寐不祥,觉后遍体虚汗,其虫遇甲乙日食起,醉归肝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医灸虫出后,补肝当瘥。
论第六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此虫形如尾,有两条,一雌一雄。
此虫形如鳖,在人脏腑。
此虫形如烂面,或长或短。
上三虫,在人身中,居于肾脏,透连脊骨,令人思食,是物要餐,身体尫羸,腰膝无力,髓寒骨热,四肢枯干,眼见火生或眼多黑暗,耳内虚鸣,阴汗燥痒,冷汗如油,梦与鬼交,小便赤黄,醒后昏沉,脐下结硬,或奔心胸,看物如艳,心腹闷乱,骨节疼痛,其虫遇丑亥日食起,醉归肾腧穴,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虫出后,补肾填精当瘥。
论取虫及取后防护法
凡取尸虫,先令患人服药,护脏腑,候腹肚安和,向所游穴中依法炙之。虫为火迫,便来凑心,有护心药天竺黄饮在后,其虫或从汗中出,如紫蚕苗,更服药取之,令尽。患轻取易,患重取难,服药后,腹中疼痛,如刀斧劈,不妨;或取下臭秽,如胶漆,或吐泻脓血症块;或虫向耳中出,鼻中出,口中出,或小便中出,异般形状,不止一也。或青或黄红,如遇取虫,医者亦须自防,以药水洒身,其患人服药后,脏腑将下,用盆桶一只,先以石灰在盆中通转后,以生布盖之,恐有虫则铁铃取之,入油内煎,所有患人宜服及床席并皆弃去之。
苏游论
大凡男女传尸之病,心胸满闷,背膊疼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虽得寝卧,卧不得寝,脊膂急痛,膝脑酸痛,多卧少起,状如佯病,每至平旦,精神尚好,午后向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如意,又便多嗔,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咳嗽,虽思饮食,不能多餐,死在须臾,精神尚好,或时微利,两胁虚胀,口燥鼻干,常多黏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成沉羸,犹若涸鱼不觉死炙。其病变状多端,乃至三十六种,又九十九种,而今之号为尸者,未或论也。岂世有古今之殊,疾亦随时变易不常或无之耶。意独以谓不然,及详葛氏方曰:尸注即五尸之中,尸注挟鬼邪为害者。又曰鬼疰,巢氏曰:疰者,注也,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害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成困顿,以至于死,死后又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张文仲曰:传尸之疾,由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成羸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其亲人,故曰传尸,亦名传疰。又以其所得之,初半卧半起者,即为殗殜;气急嗽者为肺痿;骨髓中热者为骨蒸;内传五脏者为伏连也。以众说考之,则古人之尸在乃今之传尸明炙。而《外台方》以传尸骨蒸诸尸注,同为一门,名号纷纷。宋朝太平兴国总,修《圣惠方》,但以传尸附于虚劳之门,别录诸疰之方,略不相附近,特以旧日所在,不敢遗弃,漫不省起何疾也。按扬子《方言》曰:自阅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者,曰殗殜。郭景纯曰:病半起半卧也。遇暇日游太一宫,访故识人宫主道录清净大师陈太初,其从吴□者,尝遇异人,得治传尸方,故太初委予诠次其父,使可传于后世,或者以谓吴氏所传之书。其疾自主于三尸九虫,形状延蔓奇诡,不可考其原也。昔人论传尸者,亦罕以尸虫为言,而俚俗相传,或以有虫耳,予欲实之,可乎。余谓一人之身犹一国也,史书所载,国之将亡也,阴阳谬戾,五行错乱,为妖为孽,为祸为疴,为眚为详,为□为罚,应中六极,见于怪物,非可诬也;人之将死,五脏六腑,沴气交作,三尸九虫,逞其变异,蠢其膏血,蚀其精髓,又何足疑哉。考其原,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疼,腰背拘急,行立脚弱;肾既受已,次传于心,心受其气,夜卧必惊,或多怔悸,心悬汲汲,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饮食无味,口内生疮,心常烦热,惟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皆红赤,如傅胭脂,又时手足五心皆热;心概为已,次传于肺,肺初受气,咳嗽少力,有时气喘,卧则更甚,鼻口干燥,不闻香臭,或时闻朽腐物气,愦愦欲吐,肌肤枯燥,时或刺痛,或似虫行,干皮细起,状如麸片;肺既受已,次传于肝,肝初受气,两目䀮䀮,面无血色,常欲颦眉,眼视不远,目睛干涩,又时赤痛,或复晴黄,朝暮懵昧,常常合眼,眠卧不熟;肝既受已,次传于脾,脾初受气,两胁虚胀,食不消化,又时泻利,水谷生虫,有时肚痛,腹胀雷鸣,唇口焦干,或生疮肿,毛发干耸,无有光泽,或时上气,抬眉喘气,痢赤黑汁,至此候者,将死证炙。
大凡此疾,良由祖先积业,杀生过多,或有命债,殃及后世,或沦没恶趣,未应解脱,为人之后,不为释冤,不为荐福,或患此而亡,传染是疾,以希贤救,又其家人久不营葬,不时祭祀,山水冲注,狐狸穿犯,幽宅不宁,出而为祟,递或相传染不已,故传尸者非唯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气血衰败,脏腑虚弱,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此疾,其候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吐鲜血,动至一二升,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癫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传惹斯疾。
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殜、伏连、尸疰、劳疰、蛊疰、毒著、热著、冷著、食著、鬼著是也。夫痊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是谓之著。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疰是也。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疰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治法先须去根,次须摄养调治,亦有早灸膏肓及四花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矣。
女童庄妙真顷缘二姐坐瘵不起,余孽亦骎骎见及,遇一赵道人过门,见而曰:汝有瘵疾不治,何也?答曰:吃了多多少少药,不效。赵曰:吾得一法,治之甚易。当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上两旁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虫或吐出或泻下,而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敬如其教,因获全生。此说见《澹疗方》,云出《类编》,姑亦录,以俟试验。
近世以来,童男室女丈夫妇人月水不调,脐腹冷痛,五心烦热,医者一见,便作骨蒸劳证治之,病者闻之,莫不惊骇。殊不知人本无劳证,皆缘禀受性弱,血气不足,治之不得其法,用药不善,遂成此疾。且多以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藕节、鳖甲、紫菀、麦门冬为退热之剂,己服之后,热虽暂退,未久复来,医者更不究本原,不详医尝所谓虚热,再用前件等药,愈进而血气愈虚,疾势已甚矣。况前药性冷,必伤脾胃,日复一日,不思饮食,以致肠胃滑泄,肢体瘦悴,以致不救,此乃柴胡等药误之炙,深有怜悯。盖柴胡等药,乃伤寒表汗之剂,若气血虚者,非所宜服,向来《必用方》中亦曾言之,但其辞文隐而难晓,今明言其略,庶几易知。若受病之人,未曾服前件药,尤为易治,已曾服后,倘或过多,真气表尽,难以收效,宜服凝神饮。
人参 当归 白芍药 白茯神 白茯苓 黄芪 白术 半夏曲 五味子 熟地黄 甘草 川芎 莲肉(以上各等分)
上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服。如嗽加阿胶;虚极胸满者,加木香湿纸煨,沉香亦得;不思食加扁豆。
劫劳散
《陈氏方》
治心肾俱虚,劳嗽时复三四声,遇夜发热,热过即有盗汗,四肢倦怠体瘦,恍惚异梦,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白芍药(五两) 黄耆 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熟地黄 当归 五味子 半夏曲 阿胶(各二两)
上生姜、枣子煎,与凝神饮相类。
万病散
《灵苑方》《本事方》
一名无忧散,此药凡病皆治。若诸风疾生疮肿疥癣,宣转三五行自愈,脏腑积冷壅滞,结为风劳,膀胱宿冷,脏腑衰败,面色萎黄,腹内有癥癖气□,并常有疳虫、蛔虫,攻心腹俱痛,忽中伤寒,脑痛状似山岚时气瘟疫之疾,并须急服此药,宣转三五行,自瘥;或中风口㖞,不限时节下药,不问丈夫女人,语多蹇滞,睡后口中涎出,但十日一服,不过三服,永瘥;久患腰膝疼痛,拜跪艰难,久坐不得,吃食无味,但服一两,服便见功效;小儿疳疴脱肛者,量儿大小,与半服以下宣转三五行,自瘥;丈夫女人久泄气痢,状似休息,但服一服,搜出冷脓一二升,当日见效。此药不问春夏秋冬,老少冷热疾患,悉皆治之,便任便别服诸药无不效者。服药后并□□吃宣转药,并不困倦,不妨出入行步,服药后一两日,便觉身轻目明,腰下如减十斤重物,顿思饮食,倍于常时。盖缘搜出脏腑中积滞虫脓故也。无孕妇人久患血劳、萎黄无力者,亦可依方服食,功效不可具载。如有孕妇人或遇废晦,即不可服,若疾未除,将息三两日后,再服取效。
黄耆 木通 桑白皮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木香 胡椒(各半两,以上七味,并杵为未,别为一贴) 牵牛子(五两,微炒似不通手即止,勿令过熟,令无力,罗取一半头末,别为一贴,余滓弃之)
上每服用黄芪散二钱、牵牛子末二钱,搅和令匀,候天色晴明五更初,以生姜一块拍碎,水一盏煎汤,先用水半盏调药顿服,后更以生姜汤送下,至平明时,快宣转三两行。若有虫脓下多,不妨,应脏腑百病,诸风冷滞,悉皆出尽。宣转后一日内,且吃白粥补。
《覆载万安方》卷第十五
嘉历元年七月十四日未刻,朱墨两点同终功了。冬景着眼记心,得此理趣,大可救人,人人是老怀所励也。性全(花押)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