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喘咳,此外集《保气论》三卷  

论曰:人之有形,藉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古方论饮病有四,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也。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有五饮,聚而不散曰留饮;僻于胁肋曰癖饮;流移不定曰流饮;沉伏于内曰伏饮;因酒而成曰酒癖;寒多即曰冷痰;热多即曰热痰。只是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是以善疗者,要以宣通气脉为先,则水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  

枳实丸        

治痰癖,胁肋刺痛,匀气宽膈。  

枳实(去瓤,麸炒) 人参 五味子 柴胡(各一两) 石斛 诃子皮甘草(炙,各二分)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食后生姜汤服下,日三五服。  

白术丸        

治痰癖及饮酒停痰,积聚不利,呕吐,目视䀮䀮,耳聋,肠中水声,消饮。  

白术 半夏(各三两) 枳壳(四两) 干姜(四两)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七十丸,温米饮,食前日三夜一。  

槟榔丸        

治支饮,胸膈痞闷,水饮积胸膈,不能消化,支乘于心,故名支饮。其状令人心下筑悸,咳逆喘急,饮食不下,身体虚浮,形如肿是也。  

槟榔 肉豆蔻(各一两) 半夏 青皮 干姜(各二两)  

上细末,生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下,日三五服。  

木香丸        

治支饮下气。  

木香(二两二分) 牵牛子(盐炒黄,取末,五两) 皂荚(不蚛者,削去黑皮,涂蜜炙,五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二十丸或三十、五十丸,食后生姜汤服下。  

半夏汤        

治留饮不除,胸中痰冷,水饮不消,留聚于胸膈之间,令人痞满短气,胁下胀痛,喜渴数饮,是其候也;又治冷饮。  

半夏(五两) 白术(三两) 赤茯苓 人参 桂 甘草 附子(炮,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荜茇煮散        

治留饮食癖。  

荜茇 丁香 诃子皮 干姜 甘草 大腹子(各半两) 草豆蔻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桂(去粗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半夏汤        

治冷痰,消食温胃,止逆。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水饮,寒痰不止,则令人消瘦,昔人治痰饮,多以温药和之,正为此也。(半夏汤通治冷痰也)  

半夏曲(炒) 杏仁(各二两) 木香(半两) 桂心(一两) 陈皮(二两) 甘草(一两) 干姜(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丁香半夏圆        

治胃冷有痰,不思食。  

丁香(一两) 半夏(八两,水浸七日,每旦早旦换水取出,暴干) 白矾(研,二两)  

上细末,以姜汁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二三服。  

小半夏丸        

治冷痰。  

半夏(十两,以浆水烫进心,切曝干)  

上一味,细末以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生姜汤服,食后日二三服。  

厚朴丸        

治冷痰不消,胸膈不利,解酒食毒。  

厚朴(八两,以浓生姜自然汁捣和,焙干,以慢火炒) 桂心(去粗,五两) 干姜(四两) 蜀椒(去目,炒出汗,二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温汤下。治脾胃,米饮服;酒毒吐逆,生姜汤下,日二三服。  

人参丸        

治咯唾冷痰,膈脱不利,不思饮食。  

人参 半夏 白矾(烧枯) 干姜(炮,各五两)  

上细末,将皂荚五六挺,去黑皮并头尾尖,以水挼滤,煎浓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服下,不拘时,日二三服。  

参黄汤        

治热痰,导壅气,润肠胃。热痰者,由气道壅塞。津液不通,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也。若咽喉干燥,或塞或壅,头目昏重,咳唾稠浊,面目热赤,是其热证也。  

大黄(煨剉,三两) 人参 枳壳(麸炒) 槟榔(煨,各一两) 半夏(洗妙,—两二分) 朴硝(研,二两) 甘草(炙,半两) 黄芩(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麦门冬汤        

治胸间热痰,不思食。  

麦门冬 葛根 人参 前胡 犀角(各一两,无,代用升麻) 桔梗(半两) 芦根(干者,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日二三服。  

大半夏丸        

治留饮,宿食不消,止逆温胃。留饮者,人有留饮,浸渍于胃,胃受饮湿,则饮食迟化,或经宿不消,令人噫气吞酸,呕逆恶心,腹胁胀满,不喜饮食,皆其证也。  

半夏(二两末,又曰:以生姜汁作饼曝干) 木香 青皮 丁香(各一钱重) 人参(七钱半重) 草豆蔻 槟榔(各三分)(恒忠曰:此脱丈,下方槟榔下亦脱分两)  

大半夏丸        

治留饮,宿食不消,止逆,温胃。  

半夏曲(五两) 木香 青皮 丁香(各一分) 人参(三分) 草豆蔻 槟榔  

上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丸,用生姜枣汤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藿香汤        

治留饮,宿食不消,止逆温胃。  

藿香叶 厚朴 甘草(生) 半夏(姜制,各二两二分) 陈皮(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三个,煎七分,去滓热服,日三四服。  

半夏丸        

治膈痰结实,胸中痞闷,咳嗽喘急。  

半夏(五两) 皂荚(五挺,去皮子剉碎,以水一益煮,干焙) 生姜(切焙,五两)  

上细末,生姜汁并蜜炼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食后炮,皂荚汤服之,日二服。  

木香丸        

治膈痰结实,胸膈不利,头目昏眩,不思饮食。  

木香(二分) 牵牛子(炒末) 半夏 白矾(枯,各二两) 青盐(以盐水炒干) 槟榔(各一两)  

上细末,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服,日二三服。  

天南星圆        

治风痰壅盛,胸膈不利,攻击头痛。  

天南星(炮) 半夏(泔水浸三日,切片焙) 白附子(炮,各三两) 木香(三分)  

上细末,以生姜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生姜汤服。  

天南星丸        

治风痰气厥头痛,呕吐痰涎。  

天南星(用薤汁煮软,切作片焙干,半斤) 川芎(三两) 香墨(烧研,半两)  

上捣研为末,以白面煮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荆芥汤下,不计时候。  

□□ 前胡 赤茯苓 陈皮 人参 半夏 旋覆花 枇杷叶(炙,去毛,等分)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取七分,去滓温服,食后良久服。  

七气汤        

《三因》  

治内因七情,气喘痰结。  

人参 肉桂 甘草(炙,各一两) 半夏(五两)  

上㕮咀,半夏令和。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热服,食前,日三服。  

《简易方》云:大抵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治气必先治痰,如七气汤。初无治气药,只以半夏为主,行以官桂,润以人参,和以甘草,痰去而肺经清,焦膈宽快,气自平炙。  

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盛下虚,隔壅痰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急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四肢倦怠,专治脚气上攻中满气,更有下元虚冷,及尊年气虚之人,素有上壅之患,服补药不得者,服之弥效。  

紫苏子(微炒碎) 半夏(各五两) 前胡 甘草 厚朴 当归(各二两) 肉桂 陈皮(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个,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服,日二三服。  

《三因》《百一》《事证》《全书》等诸方咸曰:昔京师俞山人专卖此药有名,但人多不得其真方,故服之无效。唯此八味最其真者,其他加入人参、附子、五加皮、大腹皮等者皆伪方也。此本出《千金翼》,名紫苏子汤,又加川芎、细辛、桔梗、茯苓,共十二味,治法亦同,名大降气汤。  

私云:诸药欲治痰者,皆须加半夏一倍,尤有效。  

清气散        

《本事方》  

调营卫,顺三焦,治风壅,消痰涎,退烦热。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炒) 白术 青皮 羌活 独活 甘草(炙) 茯苓 人参(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荆芥穗五六个,同煎七分热服。(加半夏等分,尤好)  

清壶丸        

《叶氏束验方》  

治痰饮。  

半夏(一斤) 天南星 神曲(各半斤)  

上细末,生姜自然汁和饼焙干,每曲四两,入白术二两,枳实一两为末,姜糊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七十或百丸,以生姜汤日二三服。  

分涎汤        

《叶氏》  

治风痰留滞,膈间虚满,食即恶心,咽□上喘,涎唾不利,服此顺阴阳,消痞满。  

人参 天南星(湿纸炮熟) 陈皮 半夏(姜汁剉焙) 枳实(麸炒)桔梗(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半盏,去滓,通口旋呷,徐徐咽下,食后、临卧服了,高枕仰卧。  

二陈汤        

《局方》  

治痰饮为患,呕吐恶心,头眩心悸,中脘不快,发为寒热,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 陈皮(各五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上㕮咀。每服四钱,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  

《局方》治停痰留饮,胸膈满闷,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食不下。用半夏五两、茯苓三两,粗服,每服四五钱,生姜七片,煎七分,去滓空服,名茯苓半夏汤。  

赵从简云:治痰饮捷径。《易简方》治痰饮停积,头目昏重,呕哕恶心,胸膈痞闷,咳嗽气寒,项背拘急,用半夏、陈皮(各一两)、枳实(半两),多加生姜煎服,名枳实半夏汤。  

《局方》治胃虚停饮,痰逆恶心,中脘刺痛,腹胁绞疼,头目昏晕,肢节倦怠。用半夏(二两)、陈皮(二两半)、白术、丁香、赤茯苓(各一两)、肉桂(半两)。㕮咀,每服六七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八分,去滓服,名白术半夏汤。  

倍术圆        

《局方》  

治五饮酒癖,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癖饮,水癖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皆由饮酒胃寒,或饮水过度所致。  

白术(一两) 桂心 干姜(各半两)  

上细末,蜜圆如梧子大。每服廿丸至五十圆,温饮下,食前,日进二三服,或七八十至百丸。  

消痰茯苓圆        

《指迷方》  

本治臂痛,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是斋方》名治痰茯苓圆。  

半夏(三两) 茯苓(一两) 枳壳(半两) 朴硝(一分)  

上细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十至七八十丸,以生姜汤服下之。  

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觉有人抽牵,两手战拘至于茶盏,亦不能举,随服随愈,痰药方多,立见功效,未有如此神妙。凡人之气脉,常欲周流,以卫护营养其身也。凡一日一夜,呼吸出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于身,八百一十丈,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如环无端焉。是以习禅者,趺坐究意观想;学仙者,吐纳引导按摩。其知道者,不为血气所使,反所以运其血气也。其或喜怒哀乐不中节,起居食饮失其常,皆令营卫否龃,气血败浊,为痰为涎为饮,诸证生焉。结伏于焦膈则眩晕、慒松、忡悸、愪㦜、癖闭、痞膈,喘嗽气急,停滞于关节,则筋脉挛急,肢节疼痛,手足亸曳,寒热往来,同源而异治。痰则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于肺经,因嗽而发;涎则伏于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喉饮则生胃腑,为呕为吐,不可不斟别。  

小半夏汤        

《千金》  

疗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  

半夏 生姜(各二十两) 橘皮(五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一盏,去滓温服。若心中急及痛,则加桂心四两;若腹满痛,入当归三两;老人及羸弱者,尤宜服之。  

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  

星砂丸        

《是斋》  

消痰积,温中顺气,治一切风痰,利胸膈,壮脾胃,及内伤生冷,腹胁胀痛,酒后痰实呕吐,服之神效。镇江邢医方朱子新传。  

天南星(四西,汤浸洗七返) 高良姜(四两) 缩砂仁(二两)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夏月吃生冷,尤宜服,虽多至七八十丸无害,加香附子二三两尤妙。  

二姜丸        

《是斋》  

暖脾胃,散寒气。姚医方。  

干姜(二两) 高良姜(一两) 陈皮(二两) 青皮(一两)  

上细末,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百丸,生姜汤下,日二三服。  

天香饮子        

《是斋》  

天南星(汤洗) 香附子(各四两) 缩砂仁(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生姜廿片,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或用姜汁糊丸服,尤宜。  

二曲丸        

《是斋》  

治脾虚痰盛,不入食妙甚。  

神曲(一斤为末,以枣肉搜成饼,候干,慢火炙) 半夏(一斤,为未,生姜自然汁搜成饼,候干,慢火炙)  

上二味,一处碾为细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或七八十丸至百丸,以多为好。  

衮金丸        

《是斋》  

治诸痰。  

干姜(不炮) 真橘皮 天南星(生用) 半夏(不洗,各五两)  

上先用生姜五两,不去皮捣,制半夏、南星末作曲,却用余药一处为末,以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又以雄黄少许为衣。不拘时候,姜汤下三十、五十、七八十丸,临卧服尤佳。  

三仙丸        

《是斋》  

治中脘气滞,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南星(生用,去皮) 半夏(汤泡洗,以生姜自然汁制作曲,五六月作尤好,各五两) 香附子(略炒去毛,五两)  

上用南星、半夏曲饼四两,香附子二两,同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七八十丸,食后临卧姜汤服之。  

破痰消饮丸        

《是斋〉  

治一切气,一切饮,其功效甚速。何自然中丞传。及治痃癖积聚。  

青皮 陈皮 京三棱 甘草 草果(面炮) 蓬莪术 高良姜(湿纸炮)半夏(三两)  

上并焙干杵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子大,阴干。每服五七八十丸,姜汤或熟水下,不拘时,日二三服。  

调降汤        

《是斋》  

升降气,治壅尤妙。  

人参 白芍药 黄耆(蜜炙) 白茯苓 陈皮 甘草(各五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有痰加半夏、生姜;清头目疼痛加川芎;气壅加紫苏。  

定喘饮子        

《是斋》  

治喘咳,大有神效。  

诃子(三两) 麻黄(四两,不去节)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滓,如好腊茶一大前,再煎至七分,通口不拘时候,临卧服尤佳,立有神效,老幼皆可服。  

一方,加人参二两,名诃参散,本方只两味也。  

宣肺散        

《是斋》  

治喘。安吉知县张丞孟野诜。  

细辛 甘草(各一两) 防风(二两) 麻黄(四两,不去根节)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观音人参胡桃汤        

《是斋》  

治痰喘。《夷坚志》第三卷  

人参(一个) 胡桃肉(三个或五个,去壳,不去皮)  

上一服,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盖人参定喘,带皮胡桃敛肺故也。《医说》有传,此《万安方》小儿咳卷载之。  

又方:洪内翰夜直寿星宣谕方。胡桃肉五个,生姜五片。上临卧食之,毕则饮汤三两呷,又再嚼桃姜如前之数,且饮汤,勿行动,就枕即愈。  

槟榔圆        

《本事》  

治心下停饮,冷痰,头目眩晕,睡卧,口中多涎。  

槟榔(三分) 丁香 半夏(一两) 细辛 干姜 人参(各半两)  

上细末,姜汁煮糊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七八十丸,姜汤服,日三服,夜一二服。  

泻白散        

《选奇》  

治肺气上奔,咽膈胸膈溢满,喘急不止,甚者头面浮肿肿胀,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 紫苏叶 人参 防己 葶苈(微炒) 半夏 麻黄(去根节,各二两) 甘草 陈皮 吴茱萸(汤洗七次,各一两二分)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八味香苏散        

《选奇》  

治肺感风寒,咳嗽不已,痰涎喘满,语声不利,面目浮肿,肺气不顺。  

紫苏叶 半夏曲 紫菀 五味子 陈皮 甘草(各一两) 杏仁(二两)桑白皮(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热服,日二三服。  

快活圆        

《选奇后集》  

治顺气宽膈,消痰进食。  

半夏(三两,生用) 枳实(一两半) 陈皮 缩砂 干姜 桔梗 吴茱萸(一两)  

上细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五七十丸乃至百丸,以汤服之,不拘时,日二三服。  

导气丹        

《选奇后集》  

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盛下虚,隔壅痰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急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四肢倦怠。此药专治脚气上攻,中满喘急,下元虚冷,服诸药不瘥者饮之主效。  

橘皮 生姜(二味,各一斤,同研成曲) 木香(二两) 荜澄茄(四两) 黑牵牛(末,二两)  

上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以烧萝卜汤下之,食后。  

消饮圆        

《局方》  

疗酒癖停饮,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  

干姜 茯苓(各二两) 白术(八两) 枳实(麸炒,二分)  

上末,炼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服,不计时,日夜二三服。  

胡椒理中圆        

《局方》  

治肺胃虚寒,气不宣通,咳嗽喘急,逆气虚痞,胸膈噎闷,腹胁满痛,迫塞短气,不能饮食,呕吐,痰水续续不止。  

款冬花(去枝梗) 胡椒 荜茇 陈皮 干姜 甘草 高良姜 细辛(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温汤服,或温酒及米饮服之,不拘时,日二三服。  

备急五嗽圆        

《局方》  

治五种咳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躁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皆由肺受风寒,气不宣通所致。无问新久轻重,以至食饮不下,语声不出,坐卧不安,昼夜不止,面目浮肿,胸胁引痛,并宜服之。  

皂荚(去粗皮并子,炙黄) 干姜 肉桂(各八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或七八十丸,温酒米饮服之,食后日二三服。  

人参养肺圆        

《局方》  

治肺胃俱伤,气奔于上,客热熏肺,咳嗽气急,胸中烦悸,涕唾稠黏,或有鲜血,上气喘急,不得安卧,肢体倦痛,咽干口燥,饮食减少,渐至瘦弱喘乏,或坠堕恐惧,度水跌卧;或因叫怒,醉饱房劳,致伤肺胃,吐血呕血,并皆治之。  

人参 黄耆(各四两二分) 栝楼根 白茯苓(十五两) 半夏曲(十两) 杏仁(六两) 皂角子(三百粒,炒)  

上细末,蜜圆如弹子大。每服一二丸,食后细嚼,用紫苏服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服,日二三服。  

新法半夏汤        

《局》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脏腑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或中酒吐酒,哕逆恶心,头痛烦渴,倦怠嗜卧,不思饮食,并宜服之。  

青皮 干姜(各六两) 甘草(十二两) 丁香(四两) 半夏(二两) 陈皮 桔梗(炒,各一斤)  

上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盐汤点服,不拘时,常服温和三焦,开胃健脾,消酒进食。  

青州白圆子        

《局》《易》  

治风痰及洗头风,治喘嗽,老人小儿皆宜服之。  

半夏(生用,七两)天南星 白附子(生用,一两) 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  

上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于生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日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曰: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以姜汤服之,日二三服。  

温肺圆        

《杨氏》  

治肺胃不和,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醋,心腹痞满,咳嗽不止,头目昏痛。  

白术(一两) 丁香(一分) 干姜(一两) 半夏(二两)  

上件同捣罗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五十圆,生姜汤服之,腹痛食前,呕逆食后服。  

大降气汤        

《杨氏》  

治上盛下虚,隔壅涎实,咽干不利,咳嗽喘粗,腹筋满闷。  

紫苏子 川芎 细辛(去叶) 前胡 当归 厚朴 桔梗 白茯苓 半夏曲 陈皮 肉桂 甘草(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紫苏五七叶,煎至八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日二三服。  

水玉汤        

《杨氏》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着,此痰厥也。  

半夏(不以多少,汤洗七次,切作片子)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  

杏仁煎        

《杨氏》  

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服之即定。  

杏仁(微炒,二两) 胡桃肉(去皮,二两)  

上入生蜜少许,同研,令极细,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二三丸,生姜汤嚼服,食后临卧。  

此一病,昔作《保气论》三卷,别载诸方,兼览之耳。  

《覆载万安方》卷第十六  

嘉历元年七月十五日巳刻,朱墨两点同时加至了。此一卷治冬景宿病,尤可委之。《保气论》三卷,治喘咳有神药三百余道,自笔本在长井洒扫文库,一本在二阶堂出羽入道(行藤)书库欤。可寻看之。  

性全六十一岁(花押)  

附:上气(喘息一名也,《可用方》第十卷)  

《可用方》作者立森夫云:愚谓上气者,气上而不下也。人之气以呼吸出入相通,今气寒满于胸臆,出应急而入应不下谓之上气,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主呼气,为五脏盖,今气壅则肺叶张,秘塞气道而不下,作喘急也,亦有下元(肾)气虚,根本(肾)不固致气泛壅上气喘急,甚者唇白鼻头焦黑,为危恶之证,宜急以温暖镇坠固气药投之。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百个) 豉(百二十粒) 蜀椒(二百粒) 杏仁(百粒)  

上先捣杏仁,豉令熟,纳枣、椒更捣,作丸如枣核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三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