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者,秘涩不滑之名也,如云凝滞、结滞  

白滞痢

此《万安方》第四十六卷小儿中有奇方,可勘用被  

论曰:白滞痢者,冷痢之类,盖肠虚受冷,留而不去,与津液相搏,结滞如脓,或如凝脂,腹痛而下,故为白滞痢。  

人参汤        

治白滞痢及小便白。  

人参 龙骨 当归 干姜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一分) 厚朴(炙,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日午、日晚服,小儿量大小加减。  

赤石脂散        

治白脓痢。(《局方》名桃花散)  

赤石脂(碎,二两三分) 干姜(炮,二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米饮服,空心食前、夜卧。  

豆蔻汤        

治白滞痢,心腹胀满不下食。  

肉豆蔻 甘草 干姜(各一两二分) 厚朴(姜制,三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日中、晚食,日二三服。  

白术汤        

治白滞痢,及水痢,日夜一二十行,心下痛。  

白术(二两) 甘草(炙,一两一分) 厚朴(姜制,二两二分)黄檗(去粗皮,炙) 龙骨(各一两一分)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黄连汤        

治白滞痢,久不瘥。  

黄连(炒) 厚朴(姜制,各五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食前日二三服。  

冷痢

论曰: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肠胃虚弱,寒气乘之,故令人大便痢下青黑。若其痢色白而食不消者,寒中也,当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其人素有积寒,即成久冷痢有脓也。  

肉豆蔻汤        

治冷痢。  

肉豆蔻 甘草(炙剉,各三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日午、晚温服。  

牡蛎汤        

治冷白滞痢腹痛。  

牡蛎(煅,三分) 赤石脂(一两) 干姜 当归(切焙) 白术(各二分) 附子(炮) 甘草 人参 芍药(各二分)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晚日三四服。或下脓加厚朴一两;或呕逆加陈皮一两。  

附子汤        

治冷痢及赤白滞下。  

附子(炮,半两) 黄连(炒,一两) 阿胶(炒,三分) 甘草 干姜(各半两) 赤石脂 厚朴(姜制,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三五服。  

黄连汤        

治冷痢㽲痛,肠滑不瘥。  

黄连(炒,一两二分) 阿胶(炙) 鼠尾草(焙) 当归 干姜(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若冷甚白多,以酒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午、日晚各一服;若热及不痛即去干姜、当归,用水煎依前服。  

熟艾汤        

治冷痢。  

熟艾(炒) 附子(各一两一分) 黄连(炒,二两二分) 阿胶(炒,二两) 甘草 干姜 赤石脂(各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日晚三四服。  

厚朴饮        

治冷痢。  

厚朴(姜制,二两二分) 肉豆蔻(一两一分,炮) 龙骨 白术(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日午、日晚,日三服,夜一二服。  

赤石脂丸        

治远年冷痢,食物不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目眩,两足逆冷,时苦转筋。  

赤石脂 艾叶(炒,各一两) 干姜(炮,三两)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三百粒) 乌梅肉(炒,五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米饮服,空心食前,日三五服。  

热痢

论曰:凡痢色黄色赤并热也,甚则下血汁,此由肠胃虚弱,邪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故其证下痢黄赤,或血杂下,腹间热痛,小便赤涩,身热烦渴,故谓之热痢。  

黄连丸        

治一切热痢。  

黄连(二两二分) 羚羊角 黄檗(去粗皮,各一两二分) 赤茯苓(二分)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或百余丸,生姜汤入蜜少许服之,暑月下痢用之尤验。  

乌梅丸        

治诸热痢不瘥。  

乌梅肉(炒) 黄连(各四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七八十丸、百丸、百五十丸,米饮服,日夜四五服。  

黄连散        

治挟热痢,多下赤脓。  

黄连 百草霜(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温酒服,日夜四五服,空心食前。  

蒲根汤        

治热痢。  

蒲根(剉,五两) 粟米(十两)  

上分为五服。每服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四五服。  

诃梨勒圆        

《局方》  

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肢痛肠鸣,胸满短气,又治肠胃积寒,久痢纯白,或青黑者,日夜无度,及脾胃伤冷,暴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并宜服。  

诃子皮(四两) 肉豆蔻(二两) 川乌头 缩砂(各四两) 木香(二两) 龙骨(八两) 干姜(二两) 赤石脂(八两) 白矾(四两)  

上细末,用粟饭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以粟饭服,空心食前三五服,不效,可加至百余丸。  

赤痢

论曰:热痢之甚者为赤痢,本由肠虚为风邪所伤,又挟邪热,血得热而妄行,乘虚必凑,渗入肠中,与痢相杂,其色纯赤,名为赤痢。若肠虚不复,则为久赤痢,变成呕哕,䘌之候炙。  

黄檗丸        

治痢下黄赤水或黄赤脓,四肢烦,皮肤冷者。  

黄檗(一两) 黄连(炒,二两) 熟艾(半两) 黄芩(一两一分)  

上细末,蜜三两、蜡一两镕化入前药,和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米饮,日三服,夜一服。  

黄连汤        

治暴赤痢如鹅鸭肝,其痛不可忍。  

黄连(炒) 黄芩(各五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茯苓汤        

治赤痢及赤白等痢。  

赤茯苓 当归 黄连(炒) 黄檗(去粗皮,各三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或百丸,空心米饮服。赤白痢加阿胶末二两。  

香连丸        

治热痢。  

木香 黄连(炒) 甘草 肉豆蔻  

上细末,或砂糖丸或蜜或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七十丸,空心米饮服,日夜五服。  

黄连散        

治赤痢兼大肠下血。  

黄连(炒) 黄檗(蜜炙) 厚朴(姜制) 木香(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空心粥饮服,日午、日晚或夜卧服。  

血痢

论曰:邪热客于血脉之中,肠胃虚弱,血随热行,流渗肠间,因便下血,故名血痢,其脉见虚小者生,身热疾数者难治。  

黄檗汤        

治血痢,昼夜不止。  

黄檗 黄连(各二两) 木香(一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食前服,日三五服。  

醋石榴皮散        

治血痢久患。  

酸石榴皮(焙末) 枳壳(麸炒,各三两) 当归(炒,一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粥饮服,日二三服。  

黄连丸        

治血痢不止。  

黄连(炒) 黄檗(炙赤) 黄芩(各三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食前,粥饮服,三十丸、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日二三服。  

黄连饮        

治脏毒下血,脏腑㽲痛,日夜五七十行,及血痢甚者。  

黄连 阿胶(炙) 当归 赤石脂(各四两) 附子(炮,一两) 龙骨 白术(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艾叶饮        

治血痢不止,少腹㽲痛。  

艾叶(焙) 诃子皮 当归 黄连 龙骨(各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诃梨勒散        

治久患血痢。  

诃子皮(二个,炮,不去核) 干姜(炮,二块) 高良姜(二节大,炮) 甘草(炙,二寸) 白矾(烧如甘草)  

以上合三服,上细末,先吃好茶一盏,后用乌梅三个、打破,水二盏,煎一盏二分,调药四五钱匕,服微利即瘥。  

腊茶汤        

治血痢。  

上取盐梅三五个,除核研,与蜡茶末三钱匕合,以醋汤沃,顿服之即瘥。  

四物丸        

治血痢有神效。  

川芎(一两) 当归 芍药(各二两) 香附子(三两)  

上细末,以醋米糊丸梧子大,以蒲黄为衣。每服八十丸或百二三十丸,以糯米泔浓水冷饮下,日三五服。  

脓血痢

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为洞泄,若遇热气乘之,则血随热行,渗入肠中,又与肠中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脓血相杂,故成脓血痢。秋冬诊脾脉微涩者是也,其脉滑大,或微小沉细虚迟者,皆生;若悬绝,或实急,或数大身热者,皆死。  

黄连丸        

治下痢脓血羸瘦。  

黄连 龙骨 苦参 厚朴(各二两) 熟艾叶(炒) 白矾(枯烧) 甘草(炙) 神曲(炒) 干姜 赤石脂(各一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百丸,空心米饮服,日夜三五服。  

木香散        

治久痢脓血。  

木香(炮,一两) 阿胶(炒,三两) 诃子皮 黄连(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匕,空心以冷粥饮服,日三服,夜一服。  

黄连汤        

治痢下脓血。  

黄连(二两) 厚朴(姜制,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四五服。  

赤白痢

论曰:赤白痢者,由肠胃虚弱,冷热相乘,客于肠间,变而为痢也。盖热乘于血,流渗肠内则赤;冷气入搏,津液凝滞则白。其候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脓血相杂,故谓之赤白痢,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鱼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  

黄连散        

治赤白痢,腹中痛,口干,或作寒热。  

黄连(二两) 白术 黄芩(各一两一分) 当归(二两) 乌梅肉(炒) 干姜(各一两一分) 阿胶(二两二分,炒) 甘草(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日夜四五服。  

赤石脂散        

治赤白痢日夜不绝。  

赤石脂 龙骨 阿胶 地榆 诃子皮 当归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厚朴(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以粥饮服,不计时,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乌梅散        

治赤白痢久不止,腹中㽲痛,及下血脱肛。  

乌梅肉(焙) 樗根皮(炙) 赤石脂 当归 地榆(炙,各一两一分) 黄连 干姜(各二两) 甘草(二分二铢)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温米饮,空心,日三服,夜一二服。  

桃花圆        

治赤白痢日夜无度,攻脐腹痛。  

赤石脂 干姜(各三两)  

上细末,白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八九十丸、百余丸,食前二三服。若血痢,甘草汤服;白痢,干姜汤服;赤白痢,以甘草干姜汤服。  

加减姜黄丸        

治冷热赤白痢泻血。  

干姜(三十两,炮末,以水煮而糊别丸梧子大,阳干,或五十两百丸随多少) 黄连(炒未,两分皆铜钱制法,同前阴干)  

上各别收贮之,若白痢冷泻,每服干姜三十丸,黄连十五丸,用温米饮合服。(未有验别增加丸数)赤痢泻血,黄连三十丸,干姜十五丸,用米饮合服(增加同前);若赤白相杂者,黄连、干姜各三十丸,同用米饮,空服,未愈加至七八十丸、百余丸,取瘥为度。  

龙骨散        

治赤白痢,肠胃虚滑。  

龙骨(一两一分) 黄连 牡蛎(煅,各二两二分) 乌梅肉(焙,二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温米饮服,食前,日夜四五服。  

万灵汤        

治赤白泻痢,腑脏疼痛,里急后重,并治疝气(膀胱病同)。  

罂粟子(炒赤,十两) 甘草(炙,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重,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临卧温服,日夜三五服。  

木香散        

治下痢赤白。  

木香 肉都蔻 槟榔(半生半地,各二两二分) 干姜(炮,一两一分)  

上细末。每服五六钱匕,米饮服,日夜五七服。  

驻车丸        

治赤白痢腹痛。(初出于初虞世《养生必用方》)  

黄连(炒,三两) 干姜(炮) 当归(炒) 阿胶(炒末,各二两)  

上各细末,以好醋调阿胶,和丸梧子大。五十丸、七八十丸、百丸,空心陈米饮服,日夜五服。  

《事证方》治血痢赤痢,服四物驻车圆,以妇人四物汤煎,服驻车圆,名四物驻车圆,有神效。予昔以此治贵家赤痢,以四物汤一服,令服驻车圆二百五十丸,日五服,夜三服,一日一夜服二千余粒,至纯下此药,痢止,气安如平生,知药爰胜病,则取验如神,从此,予与药倍于本方,或二倍或三倍。  

《百一选方》治臁疮,用隔年驻车圆研末傅,若无,用新者。夏秋间,暑泻不止,以理中汤服下驻车圆,赤痢煎四物汤服,甚者倍加丸数;□脏毒痢用乌梅汤服下。《事证方》云:四物驻车圆,章教授传,专治赤痢,神妙。  

《三因方》云:经中所载,有血溢、血泄、血便注下,古方则有清脓血及泄下,近世并为痢疾,其实一也。但以寒、热、疳、蛊,分为四门,未为至当,且疳蚀疮脓,中蛊下与利脓血,证状大别。疳蚀虽下赤白,当在疳湿疮门;蛊利清血,当在中毒蛊门。今之滞下赤白者至多,皆是冷热相搏,非于疳湿蚀疮类,下利清血亦多,与中蛊毒者大异。临视须详,不可道听,治法差互,立见夭伤,勉之勉之。  

又云:古方泄利与滞下,共为一门,《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热痢类,门类混滥,后学难明,不可甄别也。  

又云:凡血得热则淖溢,故鲜;得寒则凝泣,故瘀;当审其风热、风冷二证,与蛊利大别。外有血痔、血枯、内衄、酒利、肺疽、肠胃蓄瘀、远近血等,各有门类,不可混杂。古方云: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利者,并以大黄汤下之。《养生方》亦云:大则疏涤之。更不知有寒热风湿虚实之不同,后人寻即妄用,被害者多炙。吁,可伤哉。  

赤石脂散        

《局》  

治肠胃虚弱,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中雷鸣,及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肠滑腹痛,遍数频多,胁肋虚满,胸膈痞闷,肢体困倦,饮食减少。  

赤石脂 甘草(各一两一分) 肉豆蔻(六两一分) 缩砂(三两一分)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用温米饮,食前、空心,日二三服。  

断下汤        

《易简方》  

治下痢赤白,无问久远长幼,及治休息痢。  

草果(连皮,十个) 白术 茯苓(各十钱重) 甘草(五钱重)  

上㕮咀,用大罂粟壳(百四十个)去筋膜并萼蒂,用醋腌,炒燥为粗末,同前作一剂,分作七服。每服水二大盏,姜七片,枣十个,乌梅各七个,煎一大盏,去滓温服。赤痢者加乌豆三十粒;白者加干姜一钱重。凡罂粟壳治痢,服之其效如神,但性紧涩,多令人呕逆,既用醋制,加乌梅,不致为患,然呕吐人则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谓之滞下,多因肠胃素有积滞,而成此疾,始得之时,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应圆十五粒或二三十粒,用白梅汤煎茶或姜汤服,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药服之,无不应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罂粟壳二两,制如前法,陈皮(一两半)、肉豆蔻(半两)为末,以乌梅肉三个,蒸过烂研,以醋煮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饮若姜汤服,兼治泄泻不止,一二服既愈,更令药力相接为佳。泻痢之用罂粟,难轻用,如觉恶心,却以理中汤、四君子汤加肉豆蔻、木香辈,调其胃气,定其呕逆。今之治痢,多用驻车圆、黄连阿胶丸之类,其中止有黄连肥肠,其性本冷,若所感稍轻,及余痢休息不已,则服之有效;若病之稍重,非此可疗,徒谓其稳当而悠悠服之,乃自取其困顿也。  

协热下痢

论曰:若下痢清水,其色赤黄,或米谷不化,但欲饮冷,时时呕逆,小便不利,得热则极,心胸烦躁,脉虚大而数,此由乘虚,热入于胃,凑渗下焦,津液不分,并于大肠,谓之协热下利。先用五苓散利小便,次以玉粉丹、四味阿胶圆。  

玉粉丹        

蛤粉 硫磺(各五两)  

上同研,用白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米饮服之。  

四味阿胶圆        

(《养生必用方》云:小阿胶圆治脓血难下,后重小便不利。初虞世之方)  

黄连 赤茯苓(各二两) 芍药(三两) 阿胶(炒,一两)  

上先以三味为末,却以好醋熬阿胶末成稀膏,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八十丸,米饮服,空心。  

近人多用罂粟壳、地榆之属,然此物性太紧涩,能损胃气。如少壮之人,壮健者服之,间奏其效;若是疫毒受暑受湿之证,及年高之人,或禀受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若以固秘涩肠为先,则风寒暑湿之邪,非惟涩而不去,而胃管闭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见羸瘦,糟粕不入肠中,所患无由可除炙。若先服罂粟、地榆有紧口等证,宜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及石莲肉、山药之剂治之,必愈。治痢欲投补药,必须有温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加木香、白豆蔻、茯苓、官桂、厚朴之可以散风邪,可以分水道,可以开胃管,可以治缠扰,可以通秘涩,此攻守之意两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滑者涩之,闭者通之,有积者推之,风则散之,暑则涤之,湿则燥之,热则凉之,冷则温之,冷热者调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药隐老人序。《伤寒一览方》第十五卷云:用诃子皮代罂粟壳也)  

刘徒周痢疾口诀(《大全良方》《事证方》同),祭酒林谦之说,医人刘徒周治痢有功,议论殊不凡,且有验云:大凡痢疾,不问赤白而为冷热之症,若手足和暖,则为阳,只须服五苓散,用粟米饮服(《选奇方》以粟米粥为丸服之),次服感应圆二三十粒即愈;若觉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圆、附子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此方亲曾用有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而胀止。  

酒蒸黄连圆、姜附汤、小柴胡汤、败毒散、参苓白术散、香薷散、理中圆、四君子汤、黄连阿胶圆、钟乳健脾圆、驻车圆、胃风汤、四物汤、玉萃白丹、十全大补汤、斗门散、五苓散、真人养脏汤、水煮木香圆、大已寒圆,以上诸方,并出《和剂局方》,不复重录。如斗门三、水煮木香圆、参香散、豆蔻饼,其中皆使罂粟壳,然此药大能坏脾胃,古方不用。  

又云:感应圆(亦有苏合香圆和圆服,名苏感圆,亦有外加黄蜡圆如梧子大,十丸兼用。《大全良方》说也)、苏感圆号出于《大全良方》痢病卷炙。痢疾秘涩发热之人,尤宜服之。《卫生良剂方》上卷苏合圆下云:亲验方,治脾胃不和,胸痞闷,苏合香圆与理中圆同等分煎服。《大全良方》第七卷鼻衄下云:昔赵恭人鼻衄不止,诸治不瘥,予治之,先用苏合香圆四丸,次用五苓散,浓煎白茅花汤调服,即止,次用芎归汤调理。又有一富室子,不止,六脉洪数,究竟云服丹药太过,遂用黄连、黄芩、大黄,水煎服,愈,调服亦可。又曰:仆尝治一人吐血,遂用苏合香圆和鸡苏圆服,即效。又《伤寒一览方》,苏合香圆治壮热潮热。《幼幼新书》治小儿发热温病,癖块腹热。  

私,苏感圆出处不知之,必可秘之。但热痢之有秘涩滞痛,即可与三十丸或五十丸,或可服七八十丸,热退利快,则可与诸药也。予治痢疾,滑数则可与丸药,秘涩则可与汤散,是大较也。  

气痢

论曰:气痢者,由冷气停于肠胃间,致冷热不调,脾胃不和,腹胁虚满,肠鸣腹痛,便痢赤白,为气痢。治法宜厚肠胃,调冷热,补脾气,则痢当自愈。  

缩砂蜜丸        

治气痢,胃与大肠虚不能制,昼夜无度,令人黄瘦,食不为肌肉,困重无力,眼目多涩,十年不愈。  

缩砂 当归 赤石脂 陈皮(各一两) 肉豆蔻(二分) 黄连(二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或百丸,空心米饮服,日二三服,老人及妊妇,并皆可服。  

木香丸        

治气痢久不止。  

木香 丁香 肉豆蔻 缩砂(各一两) 诃子皮 藿香叶 赤石脂(各半两)  

上细末,面糊丸梧子大。空心食前米饮,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百丸,日夜五服。  

木香丸        

治诸气痢不止。  

木香 肉豆蔻 缩砂 赤石脂(各二两)  

上细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或八九十丸,温米饮,食前,日夜五服。  

龙骨散        

治气痢,腹内虚鸣,日久不瘫。  

龙骨 黄连 黄檗 干姜 阿胶 人参 厚朴(姜制,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空腹粥饮,日三五服。  

肉豆蔻散        

治气痢,腹胀不下食。  

肉豆蔻(半生半炮) 诃子皮(同制) 木香(同制,各二两二分)白术(炒,二两) 甘草(同制) 荜茇 干姜(炮,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米饮服,日二三服。  

治气痢(《事证方》),唐太宗得效方,出《太平广记》(名荜茇散)。沈存中方云:用牛乳半升,荜茇二三钱,同煎至半,空服。  

《圣济总录》云:治气痢久不瘥,及诸痢困弱者,荜茇散。荜茇末、二钱匕,牛乳半盏。上二味,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煎令减半,空腹顿服,神效。  

休息痢

瘥而亦发,连绵以久,名曰休息痢  

论曰:肠中宿挟痼滞,每遇饮食不节,停饮不消,即乍瘥乍发,故取名为休息痢,治疗当加之以治饮消,削陈寒痼滞之剂则愈。  

阿胶汤        

治休息痢。  

阿胶(炒) 黄连(炒) 龙骨(各二两二分) 艾叶(炒,一两二分) 仓米(二盏,炒)  

上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服,日夜四五服。  

黄丹散        

治休息痢诸药无效。  

黄丹(三两,炒令紫) 枳壳(麸炒,二分) 枣肉(纸裹炮,去核冷,五十个) 黄连(半两,去须炒)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空心粥饮服。忌油腻冷物。  

白茯苓丸        

治休息痢,日夜频进。  

白茯苓(一两一分) 黄檗 羚羊角(各三两三分) 黄连(六两一分)  

上细末,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米饮,日夜四五服。  

缩砂丸        

治冷气腹痛,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及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  

缩砂 附子 干姜 厚朴 陈皮 肉豆蔻(各半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十丸,米饮食前服,日夜四五服。  

蛊痢

论曰: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者,有片如鸡鸭肝与血皆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脏腑,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  

牛膝酒        

治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瘥。  

牛膝(五两)  

上切碎,醇酒三盏渍一宿,平旦空服,再三服,愈。  

黄檗丸        

治岁时蛊痢。  

黄檗 黄连(各三两)  

上细末,饭饮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日三五服。  

黄芩汤        

治蛊毒如鹅鸭肝,腹痛不可忍。  

黄芩 黄连(炒,各二两)  

上细剉,以水五盏,煎取二盏半,去滓,分作三服,空心、日午、晚服之,乘热服,冷即凝。  

久痢

论曰:久痢不瘥,则谷气日耗,肠胃损伤,湿气散溢,肌肉浮肿,以胃土至虚故也。蛊因虚动,上蚀于膈,则呕逆烦闷,下蚀肠中,则肛门疮烂,久而不瘥,变成疳䘌;或下赤汁,水血相半,腥不可近,是谓五脏俱损而五液杂下,此为难治。  

云母散        

治久痢经年不瘥。  

云母粉 白茯苓 附子(炮,各一两二分) 龙骨 赤石脂(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温酒或米饮调服,日三夜一服。  

厚朴汤        

治痢积年不瘥。  

厚朴(姜制) 干姜 酸石榴皮(炒) 阿胶(炒) 黄连 艾叶(炒,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四五服。  

干姜汤        

治积年痢困笃,肠极滑,医所难疗。  

黄檗(炒) 干姜 阿胶(炒) 酸石榴皮(炒,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三五服。  

下痢里急后重

论曰:下痢里急后重者,有瘕聚也。经所谓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是矣。法当和冷而祛蕴滞,则脾胃和平,饮食腐化,其脓血自消,大肠自固也。  

当归散        

治里急后重,下赤白痢,及下部㽲痛。  

当归 黄连(炒) 干姜(炮) 黄檗(蜜炙,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浓煎乌梅煎汁调服,空心食前,日三服,夜一二服。若腹中㽲痛,加当归服;赤加黄连;白加干姜。  

圣功散        

治冷热不和,下痢赤白,脐腹作痛,里急后重。  

干姜 五倍子(各三两) 诃子皮(煨去核)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食前米饮服,日三服,夜一二服。  

诃梨勒汤        

治肠虚冷热不和,赤白下痢,里急后重。  

诃梨勒(煨去核) 草豆蔻(炒) 延胡索(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食前温服,日夜四五服。  

诃梨勒丸        

治腹痛虚滑,里急后重,心胸痞闷逆满,或伤冷暴泻,手足厥冷,脉息沉浮。诃梨勒(去核) 缩砂(各一两) 肉豆蔻 木香(各半两)白矾 乌头(炮,各一两) 龙骨(二两)  

上细末,粟米粥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食前粟米饮服,日夜四五服。  

痢兼渴

论曰:痢不瘥,则肠胃虚弱,津液减耗,不能上润于咽嗌,故口舌焦干而内烦,使人引饮,饮多则湿气淫溢,肌肉虚浮,而痢亦不瘥也。  

栝楼根汤        

治下痢冷热相冲,脏腑气不和顺,本来下虚,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饮水,人初不许饮水,毒气更增,烦躁转甚,宜急与汤饮救之,不得令至过度止渴。  

栝楼根 甘草 白茯苓(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麦门冬二分去心,枣三个打破,煎一盏二分,去滓,不拘时温服,日三五服。  

麦门冬汤        

治痢兼渴。  

麦门冬(去心,三两) 乌梅(十五个)  

上分为三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二三服。  

糯米汁,治痢后渴。糯米二盏。上以水二盏半,研取汁,空心顿服,以渴止为度。  

痢兼肿

论曰:下痢身体浮肿者,久痢所致也,痢久则胃气弱而肠虚。胃者土也,所以化水谷而充肌肉。若胃土气衰,不能胜湿,则水气妄行,流溢皮肤,故痢而兼肿也。得小便利者乃愈。  

细辛饮        

治虚劳下痢,心胸壅闷,喘促四肢肿满。  

细辛 防己 当归(切焙,各一两一分) 枳壳(麸炒) 赤茯苓 赤芍药(各二两) 黄耆(二两二分)  

上粗剉。每服五六钱,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防己汤        

治痢后四肢浮肿,喘息促急,坐卧不安,小便不利。  

防己 猪苓 桑白皮 赤茯苓 当归 陈皮 槟榔(煨) 紫苏(茎叶共用) 木通(各一两) 木香 白术(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四五服。若利滑下,加肉豆蔻、缩砂各二两。  

香菽散        

治下痢体肿。  

黑大都(炒熟去黑皮,一升)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用粥清服,日夜四五服。  

大防风汤        

《局》  

祛风顺气,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又治痢后脚痛,不能行复,疾名鹤膝风。  

熟干地黄 防风 白术 川当归 杜仲 黄耆 白芍药(各二两) 羌活 牛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 川芎(各一两二分,小芎不可用)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姜七片,大枣三个,煎一盏半,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夜二三服。  

《事证方》云:善法汤僧患鹤膝风、痢风,足履痪弱,遂成鹤膝,两膝肿大而痛,髀胫枯腊,但存皮骨而已,拘挛□卧,不能屈伸,遂成废人。淮东赵参政甥李念七官人,方医此僧,取效,此真奇方也。大防风汤之传。  

痢后脱肛

论曰:下痢脱肛者,因大肠虚弱,冷气缠滞,至圊不能便,极力于下,肛门脱出,故谓之脱肛,温其脏则愈。古方有坐汤温熨之疗,皆良方也。  

磁石散        

治肛门不收,里急后重。  

磁石(火煅,浸醋七返,四两) 桂(一两) 猬皮(一个,炙令黄)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米饮服,日二三服,慎举重及急衣带,断房室周年乃佳。  

猪肝散        

治洞泄,肛门脱出。  

猪肝(一片,切焙干) 阿胶(炒) 黄连 川芎(各一两) 乌梅肉(炒焙,二两二分) 艾叶(半两,醋炙)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酒浸服,日夜空心食前,三五服,白米饮亦可。  

蒲黄傅方,治脱肛不收。上用蒲黄一味,和猪脂傅肛上,以手按抑令入,日夜如此疗之。  

私案云:痢后脱肛,大抵小儿有之,若从来脱肛人,不可依此方等,别有脱肛篇,以药□入之,昼夜亦每下利,则脱出,无处愈合。爰予以心令收,即人人有平安良术,谓人脱肛后,不等圊而仰卧下利,更不再脱出,每便利或七日或十余日至瘥合,仰卧不用力利,则必有平愈效。  

又灸百会五十壮,尤有验。又以槐枝煎汤,浸洗肛门,而涂木贼灰于肛,令按人仰卧,尤佳。  

疳䘌

论曰:疳有五种,久变为虫䘌,一曰白疳,令人皮肤干燥,而无润泽之气;二曰赤疳,令人毛发焦枯;三曰蛲疳,令人腰脊强重;四曰疳䘌,令人下部挛急,背强不能俯仰;五曰黑疳,患者必死,令人五脏俱损,或下瘀血。此盖肠胃虚弱,嗜甘味过度,致脾气缓弱,谷气衰微,营卫虚损,肠间诸虫,因虚而动,虫蚀于上,则手足烦疼,心中懊恼,默默不欲饮食,腰脊无力,食不知味,精神恍惚,夜梦颠倒,喉咽生疮,齿断黯黑损烂,脓血俱出,胃气逆则变呕哕,下蚀肠胃,便痢脓血,或下瘀黑,久不已,则肛门烂开,渐至危殆。  

五皮汤        

治久痢赤白,疳湿诸疾。  

槐皮 樗根白皮 桃皮 柳皮 枣皮(各以患人手把外脏一撮)  

上细剉。每剂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未止,再三服之。  

丁香散        

治丈夫妇人小儿久痢成疳,百方不瘥。  

丁香 麝香(研) 黄连(各二分)  

上细研。以一钱匕,取竹筒或笔管,吹入下部,小儿量减之,不过三四上,必瘥。  

参连汤        

治湿䘌痢,虫蚀下部。  

苦参(一两半) 黄连(二两,炒) 阿胶(炒,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煎一盏半,去滓,空心食前,日二三月艮。  

黄连汤        

治痢湿䘌,下部疮烂。  

黄连(四两) 熟艾(炒,二两) 苦参 槐白皮(各三两)  

上细剉。每服五七钱,水二盏,煎一盏半,去滓温服,重者不过三剂。  

诸痢总治

秘传斗门散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久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黑豆(性平,炒去皮,一两) 地榆(微炒,三两) 干姜(大熟炮,二两) 甘草(炙,三两) 罂粟壳(蜜炙或醋炙性平,四两) 白芍药(微炙,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温服,日夜五七服。  

遇仙立效方        

《局》  

治诸般恶痢,或赤或白或浓淡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下五色,或如鱼脑,日夜无度,或禁口不食,不问大人小儿虚弱老人产妇,并宜服之。  

御米壳(去盖蒂膜,醋炙黄色,二两,罂粟壳一名也) 川当归(二两) 赤芍药(半两) 甘草(二两) 酸榴皮(温炙,半两或一两) 地榆(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空心食前,日夜五七服。小儿量岁加减,以瘥为度,忌生冷油腻腥燥等物。  

圣散子        

《局》  

治丈夫妇人远年日近赤白、休息等痢。  

黄檗皮(去粗皮,炙焦,四两) 当归(二两) 干姜(二两) 甘草 枳壳 罂粟壳(醋炙) 御米(罂粟子也,性与壳同,各四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薤白三十茎,同煎至一盏二分,去滓热服,日三服,夜二服。老人小儿量岁加减,忌生冷油腻等之物。  

斗门散        

《局》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有五色相杂,日夜频作,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大渴不止;酒利脏毒全不食。  

地榆(二两,止痹) 干葛(平《日华子》曰:冷止渴,八两) 干姜(一两) 黑豆(炒去皮,四两) 当归(一两) 罂粟壳(蜜炙,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五七服。  

育肠圆        

《局》  

治肠胃虚弱,内挟生冷,腹胀泄泻,时时刺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变脓血,昼夜频并,经久不瘥。  

乌梅肉(焙,二分) 罂粟壳(蜜炙,一两) 肉豆蔻(炮) 诃子皮(各一两) 当归(二两,酒浸焙) 黄连(二分)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若百余丸,空心食前饭饮服,日夜五六服。小儿成小丸,甘草干姜汤下。  

地榆散        

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泄泻不止,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脓血相杂,赤多白芍,腹痛后重,遍数频并,全不入食,并宜服之。(何无地榆乎?犹如顺气木香散无木香欤)  

石榴皮(温,无毒) 莲蓬(或云莲房,或云莲壳,去茎,平炙)罂粟壳(蜜炙) 甘草(炒,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四五钱,水二盏,姜五片,煎一盏二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日,日夜四五服。  

神效参香散        

《局》  

治大人小儿脏气虚怯,冷热不调,积在脏腑,作成痢疾,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赤白相杂,或成五色,里急后重,日夜频并,脐腹绞痛,甚不可忍,及禁口、疳蛊、时瘟诸痢,无问新旧,并能治之。  

白扁豆(炒) 人参(各二两) 茯苓(四两) 木香(二两) 肉豆蔻(四两) 罂粟壳(十二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匕,以米饮服,不拘时日,日夜五七服,立有神效。  

酒痢

《医说》云:有人日逐饮酒,遂成酒痢,骨立不食,但饮酒一两盏,痢作几年炙。因与香茸丸一两服,遂止,盖麝能治酒毒。  

香茸丸        

《济生》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钱,别研) 鹿茸(一两,醋炙)  

上细末,以灯心煮枣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又痢病止后,腹胀利结,则服四味平胃散,通利补胃尤佳。若痢秘结全不通,以盐入满脐穴中,以纸湿覆,盐上以艾炷,可灸十四五壮,大小便通利,得平安而后可服嘉禾散。  

鲫血及鲫鱼止血痢。《圣惠方》以葱薤鲋脍食之,又得鱼亦得。  

灸穴:脾俞、气海、丹田可灸之。  

宜食:石榴、杨梅、通草、林檎、梅、柿、柚、干枣、藕实、橘、葛粉、山椒、芋、芥、荠、蓟菜、葱、韭、葫、丹黍、□蒌、水芹、糯米、苋菜、白梅、牛蒡、和布、鳍、鲋、□、海鼠、乌贼鱼、子雉、鹑、鸽、鸭、小鸟、鹭、海老、蛎、蛤、蚫、鲣、鲇鱼,诸干鸟鱼无毒、鲤、江豚、茶(以热汤服之)、粟。  

禁物:柑子 淡柿 熟柿、桃、杏、瓜(但熟瓜无毒)、茄子(但煮无毒也。世俗吃生茄数日,痢病得愈)、芰、油物、胡瓜、荞麦、蔓菁、胡麻、酒(但浊酒无毒)、黑鸭、猪、酱、鲑、蟹、蕨(生)、蓑荷、鲹、诸生冷物。  

神仙阿胶汤        

《事证》  

治五色恶痢,状如鱼肝,或似豆汁,移床就厕,日夜无度,诸药不效,三服定瘥,或老或少,若实若虚,妇人产期产后,皆可服之。  

御米壳(二两,连盖者全用) 阿胶(二两,用蛤粉炒) 人参 黄耆(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煎一盏,不拘时候,日夜四五服,小儿随岁加减。  

御米饮子        

《事证》  

治赤白痢,神效不可述尽。  

御米壳(去蒂盖,醋炙)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厚朴(姜制) 人参 干姜(各二分) 乌梅肉(五个)  

上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三个,同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日夜三五服。赤多者入黑豆三五十粒,小儿量加减。  

参香散        

同  

治腹痛下痢,日夜频并。  

御米壳(蜜炙,四两) 木香(二两) 人参(一两) 乳香(半两,别研)  

上细末和匀。每服三四钱或五六钱匕,以米饮服,空心食前,日夜三五服。  

香粟饮        

同  

治下痢赤白,无问寒热风湿,并主之。  

御米壳(蜜炙,二十个) 丁香(三十粒) 乳香(皂子大,四个)白豆蔻(五个) 甘草(五寸,炙)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四服,有神效。  

开口汤        

同  

治禁口痢,数日不食,命危笃,甚者只两服见效。武陵刘处士加世儒医,用此方活人甚□,不欲私藏,广传于世。  

罂粟子 木香 槟榔 陈皮(各三两)  

上粗散。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点四君子汤末四钱,通口服,不拘时候,日夜四五服。  

《事证方》云:禁口痢者,旧见名医言痢疾本无禁口之名,只缘药性多凉,投之过多,胃气既冷,不进粥食,所以致死,莫如每日空心食前,先进四君子汤数服,徐投痢药,茨说屡用屡效。今或所多有病禁口痢死者,故书以告人,乡村临时,无四君子汤,用温胃药亦可。此说甚善,不可不知。出《陈总领妙方》。  

山药饮        

同  

陈知县讳祖永,守官于南康,其子年十岁,患禁口痢,数日不食,但能进药,时同官授之一方,服此遂思粥饮之属。  

山药(四两,一半炒黄,一半生用)  

上研末。以米饮调服四五钱,日夜数服,神妙。  

仓禀汤        

治禁口痢,日夜无度,病势甚者。  

上败毒散用陈米二三百粒,同姜汤煎服。出《陈氏日华方》。  

石莲散        

专治禁口痢,恶心呕逆不食,此乃是毒气上冲华盖,心气不通,所以嫌食,服此药后,心气即通,便能思食。孟公实侍郎传此方。  

石莲子(去壳,十两)  

上细末。每服四五钱匕,用陈米饮服,日二三服,如痢未愈,更杂用止痢之药。  

治赤白痢及禁口,日夜无度者,只两服,余丞相累用取效者。  

黑豆 绿豆 甘草 陈皮 灯心 高良姜(各二两二分) 糯米(一两二分) 紫苏(一两一分) 人参(二两二分) 罂粟壳(蜜炙,十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或七八钱,水二盏,蜜二匙,煎一盏二分,去滓熟服,不拘时候,日夜三五服。  

肉豆蔻散        

《事证》  

治赤白痢无药可治者,其效如神,上吐下泻痢者亦治。韩子温少知传。  

肉豆蔻(切片,焙黄) 罂粟壳(蜜炙,炒) 甘草(炒) 干生姜(切炒黄色,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六七钱,如赤多白少加甘草一寸同煎,若白多赤少加炒生姜一块同煎,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通口服,不计时候,却将二服滓再煎,无不愈者,日夜四五服。  

橘皮干姜汤        

《大全》  

治哕。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二两) 人参□□  

上㕮咀。每服五六钱,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温服,日夜二三服。  

半夏生姜汤        

《大全》  

治哕欲死。  

此处缺字若干。  

半夏(二两二分) 生姜(四两)  

上㕮咀。每服六七钱,水二盏,煎一盏半,去滓温服,日夜五七服。  

丁香柿蒂        

《大全》  

治咳逆。丁香(二十粒) 柿蒂(三十个,剉一处炒黄)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半,去滓热服,日夜五七服。  

橘皮竹茹汤        

《大全》  

治哕逆。  

橘皮(二两) 竹茹(三两) 甘草(二两) 人参(半两) 半夏(一两)  

上枚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三个,煎一盏半,去滓温服,日夜数服。  

生姜橘皮汤        

治干呕哕,若手足厥冷。  

橘皮(四两) 生姜(八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五六服。  

《大全良方》云:凡滞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时,多有咳逆,乃呕逆之证,然咳逆者,古人所谓哕也。哕者,胃寒所生,此证最危,其它病亦恶咳逆。如见此证,宜用上方云。  

《覆载万安方》卷第二十  

嘉历元年十月四日辰巳刻,朱点了。性全(花押)  

六十一岁。同五日墨点了。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