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疮

(又云丁肿,亦云丁毒。附诸疥疮、瘾疹、瘰疬、恶核)  

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此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必有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至于丁疮,老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若着讫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棺炙。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矣。  

凡疗丁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傅药,药气得入针孔中住。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又丁肿好着口中颊边舌上,见赤黑如珠子,碜痛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光,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又十三种丁疮。一曰麻子丁,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布,并入麻田中行。二曰石丁,其状皮肉相连,色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阴阴微寒,忌瓦砾砖石之属。三曰雄丁,疱头黑厌,四畔仰,疮胞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事。四曰雌丁,其状疮头稍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畔疱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事。五曰火丁,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黡,四边有胞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烁。六曰烂丁,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则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七曰三十六丁,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三,及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胞,忌嗔怒及蓄积愁恨。八曰蛇眼丁,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看,并嫉妒人见之,及毒药。九曰盐肤丁,其状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粟粒起,忌食咸物。十曰水洗丁,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黡,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镰丁,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刀镰切割,铁刀所伤,可以药治。十二曰浮沤丁,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十三曰牛拘丁,其状肉疱起,掐不破。上十三种疔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丁一种始末惟痒,所录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派丁、牛拘丁二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丁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状,但脊强疮痛极,痛甚不可忍者是也。(《千金》等诸方同)  

《圣济录》论曰:丁肿者,由风邪毒入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种,一者,疮头乌而强凹;二者,疮头白而肿实;三者,疮头如豆垽色;四者,疮如葩红色;五者,疮头内有黑脉;六者,疮头赤红而浮虚;七者,疮头葩而黄;八者,疮头如金薄;九者,疮头如茱萸;十者,疮头如石榴子。亦有初如风疹,搔破青黄汁出,里有赤黑脉而小肿;亦有不令人知,忽衣触手摸着则痛,若故取便不知处;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碜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烂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丁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切切然牵疼,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肿大光起,根硬不可近,犯之则酸痛,其发于手足头面骨节间,为气血所会,尤宜速治。不然,毒气入腹,烦闷恍惚,如醉人,则治法无所施炙。  

治丁肿病,忌见麻勃(麻花谓之麻勃也),见之即死者方。  

胡麻 烛烬 针砂(各等分)  

上三种为末,以醋和傅之。  

治一切丁肿方: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不过十度,根根即拔,神良。余以正观四年,忽口角上生丁肿,造甘子振家母为帖药,经十日不瘥,余以此药涂之,得愈以后,常作此药以救人,无不瘥者,故特论之,以传后嗣。丁肿方殆有千首,皆不及此,虽齐州荣老方,亦不能胜此物造次易得也。  

又方:面和腊月猪脂,封上,瘥。  

又方:蒺藜子一升烧灰,和酽醋封上,经宿便瘥。(或针破头封上更佳)  

又方:皂荚子仁作末傅之,五日内瘥。  

玉山韩光方,韩光治丁肿人也,唐贞观初,衢州徐使君访得此方。艾蒿一担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验。贞观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故录之。(《圣济柔》及《可用方》载于此传)  

鱼脐丁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大痛即杀人。治之方,以腊月鱼头烧灰,和发灰等分,以鸡屎和傅上。  

治赤根丁方:马牙齿捣末,腊月猪脂和傅之,根即拔,烧灰用亦可。  

又方:刺疮头及四畔,令汁极出,捣生栗黄傅止,以面围之,勿令黄出,从旦至午,根即拔炙。  

又方:取苍耳苗叶,捣取汁一二升,饮之,滓傅疮上,立瘥。  

灸法: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二三七壮愈良)即瘥,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  

白石脂散        

治紫靥,丁疮不疼硬肿,腋下有根如鸡卵。  

白石脂(烧) 赤石脂(各五钱) 雄黄(二钱半) 乳香(二钱)  

上四味,研为末。疮□□干贴疮,未破者,用朴硝水调贴。  

白马牙灰涂傅方        

治丁肿毒气。  

白马牙(烧末) 附子(捣末) 雄黄(研) 半夏(末) 猪脂(四两,去滓)  

上四种药为末,以猪脂调和如糊。先以针刺疮头,即涂傅,日三五度,疮根烂再涂,以瘥为度。  

大黄散        

傅方  

治丁疮。  

秦艽(去芦土) 藜芦(去芦) 硫磺(研) 硇砂(各一两,研)  

上末和匀,水调涂傅,日三五度,以瘥为度。  

又方:雄黄研,一两。上一味为细末,每日三五度,傅肿上,如未脓者,用醋涂,以瘥为度。  

治丁肿方        

干姜(炮) 胡椒(炒) 龙骨(研碎) 斑蝥 皂荚(去皮炙,二两)  

上细末。以酒和贴封,日一二度,更可服药。  

地骨皮散        

治诸丁疮。  

地骨皮(五钱末) 小麦(廿五粒) 麦子(廿五粒,炒灰) 绯帛(方五寸,烧灰) 棘刺(卅二,烧灰) 半夏(十四个,炒黄色为未)乱发(如鸡卵大,二个,烧灰)  

上七味,细末和调。每服二三钱匙,空心,以温酒服之,晚再服。  

蛇蜕散        

治诸丁肿。  

蛇蜕皮(白者,一两二分) 露蜂房(二分) 乱发(如鸡卵大,童子发妙也)  

上三种剉碎,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末。每服二三钱匕,空心,米饮服之,盖覆衣被出汗,更服。  

露蜂房散        

治丁肿。  

露蜂房 乱发 蛇蜕 棘刺(各三两)  

上以绯帛裹于熨斗内,烧灰细末,空心以温酒服一二钱匕,再服,疮根出痊。  

以上丁疮证治疗如斯,皆须急治之,是等药者,常兼蓄,遇疾速致疗方,见病到始寻药太迟。  

诸疥

论云:字书以疥有介守之义,言虽微小,介然守形体而难治也。是以疥有五名,皆因风热邪气客于肌肤之间,久则化为虫,时作痛痒,故作为疮脓,焮赤痛痒者,谓之大疥;皮肉隐起结根,搔之不痛,谓之马疥;瘙痒皮起,谓之干疥;此三者为重,以风热深在肌肉故也。若水疥㾦㿔如瘭浆;湿疥疮小而汁出,时风热淫于皮肤之间,故浅而轻也。然皆风热之客,故皆有虫,宜疏风涤热,当以熏浴傅涂之法,与汤液并行,则善矣。  

□□槟榔(剉) 羌活 独活 枳壳(去瓤,麸炒) 白牵牛(略炒)黑牵牛(略炒,各半两)  

上六味,同杵罗为末,用大皂荚(一尺以上者)一二挺,按汁煎膏,和丸如梧桐子大。临卧以温酒或熟水下三十丸或五十丸、七八十丸,量人虚实加减,久患疮疥服之,泻除风热,立愈。  

牵牛子丸        

治一切风热疥疮攻注。  

牵牛子(一半生,一半炒) 茴香(微炒,各二两二分) 陈皮(二两,去白,焙)  

上三味为细末,用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空心、临卧,用炒盐汤服,或十丸、二十丸或三十丸,以热去疥痊为期。  

乌龙丸        

治疮疥岁久不愈。  

牵牛子(不拘多少,瓦上铺下慢火,炒不焦,待其香即时取下,半生半熟放冷,作细未)  

上以皂荚三挺或五七挺,水一大碗,揉取汁,滤过,石器内熬成膏,入牵牛末,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五十至百丸,食后临卧,以温酒服之,不过三五服,疮疥立愈。  

洗濯方        

治脾肺风毒,攻冲生疥癣。  

升麻 桃白皮 苦参(各三十两)  

上细剉,用水二三斗,煎取一二斗,去滓,温热洗之,二三日一度,不过三五度,必愈。  

傅涂方        

治癣疥。  

白矾(烧枯为末) 石硫磺  

上二味等分,为末,和生麻油调涂之。  

《大全良方》云:妇人四物汤,久服治诸疥疮,调血气,故也。  

又方:治一切恶疮方。黄檗皮(末),石灰(研儿 上等分,研令极细,以生胡麻油和,先洗疥疮四五遍,傅之。  

灸疮

论曰:火艾焮毒,有不可忍者,为穴腧内通脏腑也。陶隐居云:灸艾不依穴腧,或犯年神日时,禁忌天地不和之气,及灸后食毒物,不慎房事饮酒,或灸数过多,皆令火毒发疮,红肿痛楚,经久不瘥。《易简方》云:若前后加灸,火气交攻,热毒烦冲,谓之火邪,是膏肓、背脊并巨阙、三脘、脐腹即不可同日就之,隔日灸之,若已谬炙,即煎黑大豆服之,散去火气也。  

甘草膏        

治灸痛不可忍。  

甘草(为末,半两) 乳香(二钱) 蜡(一两,镕)  

上以火镕蜡,入甘草、乳香末,成稀膏贴之。  

又治灸疮久不瘥,痒痛出黄水方。楸叶不以多少。上细末,傅疮上即瘥,或和猪脂傅之。  

又治灸疮不瘥,鼠膏涂傅方。死鼠烧灰。上细研为末,以猪脂调如糊,日三五度,涂傅疮上即瘥。  

治灸疮为着痂,及出脓,久不合者,四时贴护方。春以柳絮,夏以竹膜,秋以新绵,冬以兔毛。上依四时,贴护炙所,无灸疮不瘥之患,甚妙。  

治灸疮血出不止葱白涂傅方。葱白。上研绞取汁,涂傅疮上,日三五度。  

(以上煎《圣济总录》百三十五卷)  

瘘疮

诸瘘破成疮不瘥也  

论云:久疮脓溃不止,故谓之瘘。《内经》,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即此病也,得之诸疮不瘥,毒气流注经络,及针艾妄施,或用刀伤折,皆能伤脉,故脉陷而气漏,是以颈颔四肢,及腰脊背胁,脉有所伤,皆致此病。惟肌肉实处,治之易愈,生于虚处,则难乎也。若迟留岁月,或为漏骨疽,及偏枯之病,盖营卫环周不息,脉有所陷,不行必内侵于骨髓,而为疽也,血气漏于一偏,久而亏涸,亦或偏枯也。  

黄耆丸        

治瘘疮连年不瘥,出脓水不止。  

黄耆(剉) 牡丹皮(各七钱半) 犀角 甘草(炙,各十钱) 玄参 恶实(炒) 木通(剉,各十五钱)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以温酒空心食前,日晚三服。  

附子涂傅方        

治瘘疮,昼开出脓,夜复合。  

附子(最大二个,细未) 鲫鱼(一个,开去肚肠)  

上将附子末纳鲫鱼肚中,满以泥固济,于炭火上烧令通赤,取出去泥,研细,去末,涂傅疮口,日用三五度,以瘥为度。  

又方:栝楼根,上细末,傅疮上日三五度,夜二三度。  

僵蚕涂傅方        

治远年瘘疮不瘥。白僵蚕炒。上捣罗为末,涂傅疮口内,以熟艾作炷灸之痛痒,初恶脓出,后清血出,更用蚕末塞疮内,以帛裹定。  

又方:腊月猪脂,上涂傅疮口内,日三五度,次用纸贴定,以瘘为度。  

又方:上取新产儿屎,生百日以来者,收置蜜器中,取傅疮口内,日三五度,即瘥。  

热肿

(一名流肿)  

论曰:《内经》言,诸病胕肿,皆属于火,故热胜则肿,流走无常,如火炙然,亦或谓之流肿,得之风热,搏气血而作,熏烁鼓动,流四肢而着腹背,大则如盘,小则如手,甚则熠然于于一体之中,令人五心烦热,唇口干燥如注状,宜汤液荡涤于内,膏傅发泄于外,热气得通,则肿自消炙。  

升麻犀角丸        

治热肿热毒。  

升麻 黄芩 防风 人参 当归(焙) 黄耆 干蓝 甘草(炙) 栀子仁 黄连(各三钱半) 犀角(十钱) 大黄(五钱) 巴豆(去皮心膜,四十五粒,三钱重,炒焦,细研)  

上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或五七丸至十丸、十五、二十丸,以温水服之,去食一时,以利为度,不拘时候。  

三黄丸        

治热肿。  

黄连 大黄(剉炒) 黄芩(去黑心,各二两)  

上细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或三五十丸,以温水服之,不拘时候,日二夜一,以快利为度。  

秦皮汤        

治热肿,惧向暖处,周身毒热蒸人者。  

秦皮(剉,十五钱) 防风(三十钱) 车前子(炒,二十钱) 黄连(七钱)  

上粗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各一服,亦日中一服。  

恶实丸        

治热毒肿。  

恶实(炒,二两) 山栀子(去皮,五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十丸或三五十丸,以温汤食后,日二服,夜一服。  

楸叶膏        

治热毒肿。  

楸叶(立秋日取尤妙,三斤) 马齿苋(新者,半斤)  

上净洗干切,瓷盆内烂研,取自然汁,重绢滤过,以慢火熬成膏,瓷器收之。凡有热肿,先以楸汤洗肿处,次摊膏于纸或绢,随肿大小贴之,日再换之。  

金花散        

治热毒。  

黄檗(四两) 黑大豆(二两,紧小者谓之黑豆,尤佳) 大黄(一两)  

上捣罗为散。浸甘草水调如膏,量肿处大小,摊贴以纸盖,日再夜一度换之。  

五倍子散        

治一切热肿毒。  

五倍子 大黄 黄檗(各二两)  

上捣罗为散。以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夜二三度,涂傅肿处。  

治两腿或遍身生热毒疮,肥着清水出,肿烂痒痛不可忍。上取水杨枝叶,不限多少,以水煎减一半,斛内终日浸洗。  

又方:豉炒焦,尽烟、黄连各三两。上为末,以腊月猪脂和傅之,若湿疮即干傅。  

私云:诸疮不问冷热,唯有温疗方,全无冷治术,今日本医者不看方书,只率胸臆,以水石极寒,恣施冷治,因兹多即成中寒中风大疾,而致暴亡卒死,病家亦不知治方,误人而谓病患天命。热毒疮肿尚无冷治之说,何况于冷痈寒疽乎,尤可慎思之。  

凡此外有毒肿、风肿、气肿,其形相类,其治不同,须看《圣济总录》第百三十五卷,及《可用方》第七卷,《精义方》下卷,自余疮肿等,不可载尽于此。  

丹毒

(又和语云火)  

《千金》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有定色。有白丹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瘾疹起也;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亦名茱萸丹;有水丹者,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着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治之皆用升麻汤。(《可用方》第七卷)  

麻黄汤        

《千金方》  

活丹毒风疹、风毒肿等。  

麻黄(一两半) 甘草 独活 射干 桂心 南木香 石膏(打碎,绵裹入煎) 黄芩(各一两)  

上㕮咀。以水四大盏,煎取二大盏,分作三服,服尽未瘥,可合三五剂。  

又可服升麻葛根汤。  

吉氏家传治丹毒瘾疹方。上天麻细末,每服二三钱,温酒服。  

婴孺方        

治入腹肌下至卵不治者方。  

麻黄 升麻(各三两) 硝石(四两)  

上细末。每服方寸匕,用井花水服。一方,入大黄二两。  

金花散        

(《三因方》)  

治一切丹毒。  

郁金 黄芩 山栀子 甘草 大荒 黄连 糯米(各等分)  

上细末,蜜与冷水和调,以鹅毛涂丹上。  

《幼幼新书》第三十五卷丹毒有三十六条,或有四十七条,有内外良药,与大人不异,抄载于此《万安方》第四十五卷小儿篇中,或可服五香散、小柴胡汤等,诸方中虽有奇方异术,而不出此《万安方》之右耳。  

又方:用地龙粪,水调涂之。  

又方:用生地黄汁。  

瘾疹

(又云风疥)  

《外台病源》曰:风邪客于皮肤为瘾疹,赤疹风热,故得冷则瘥;白疹风冷,故得温则瘥,厚者暖衣亦瘥也;风气相搏则成瘾疹,致身体痒也。  

《千金》论曰:赤疹者,忽起如蚊蚋叮,搔之逐手起,白疹者亦如此。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白疹天阴冷即发。又白疹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治赤疹,煮枳实汁拭之良,余一切如治丹方法,亦名丹疹,俗呼名风屎,亦名风尸。  

治风泛瘾疹者痒甚,三五服去根本,永不发。(《可用方》)  

皂角刺(烧灰存性) 香白芷(各等分)  

上研匀。每服二三钱,温酒调服,三服必愈。  

牛膝散        

(《可用方》)  

治白疹遇天气寒即甚,心热烦闷痛,搔之随手起。  

牛膝(酒浸一宿焙)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温酒服,日三服。  

治风疹不止。枳壳三两,上㕮咀,每服三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又方:苦参,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食前温水服,三五十丸。  

乌荆圆、苦参圆、何首乌散、升麻和气饮等共治瘾疹,在《和剂局方》。  

瘰疬

《圣惠方》曰:瘰疬者,风热毒气,壅滞于胸膈之间,不得宣通,而传于肝,肝主筋,故令筋蓄结而肿,多生于颈腋之间,浮于筋皮之中,有结核累累相连,大小无定,其初发之时,热毒肿结,故令寒热也。  

《外台》引《甲乙经》寒热瘰疬论,黄帝问曰:寒热瘰疬在于胫腋者,皆何气所生?岐伯对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气也,稽留于脉而不去。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末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去易。(鼠瘘传在《医说》中)  

玄参散        

治瘰疬初生结肿,寒热发歇。  

玄参 枳壳 木通 独活 川大黄(各二两) 犀角(一两) 杏仁(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皂荚丸        

治肝肺风毒,项生结核痒痛,遍身顽痹。  

皂荚(十两) 防风(三两) 独活 天麻 干薄荷(各五两)  

上细末,炼蜜和杵五七百下,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时候煎槐白皮汤服,日夜三服。  

治瘰疬结核疼痛,坚硬如石。  

麝香(一钱) 鲫鱼(二十枚,长一寸者,去腹肚了,每一枚入和皮巴豆一粒)  

上入瓶中,以泥封,渐渐烧令通赤,候冷取出,入麝香同研为末。每服空心,温酒调下半钱,良久以热酒投之,逐下恶物,每日服之,下尽恶物,其病内消。  

槟榔散        

治气毒瘰疬,心膈壅闷,不下饮食。  

槟榔 前胡 赤茯苓 牛蒡子(各二两) 枳壳 沉香 人参 防风(各一两) 甘草(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恶实

(如桃李核而生于颈腋也,瘰疬之类也,是即出没不定)  

《千金》曰:恶实病者,肉中或有核,累累如梅李,小者如豆粒,皮肉酸痛,壮热恶寒是也。与诸疮根瘰疬结筋相似,其疮根瘰疬因疮而生,彼缓无毒。恶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皆由冬月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但服五香主之。  

羌活散        

治血热生风,皮肤肿痒,生核不散。  

生地黄 羌活 独活 甘草 枳壳(各一两二分) 防风 当归(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日午及夜卧。  

五香汤        

主热毒气卒肿痛,结作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寒热气急头痛,数日不除,杀。  

木香 藿香 沉香 丁香 熏陆香(各二两二分)  

上畋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瘥,可三五剂合服,并以滓傅肿上。《千金翼方》以麝香代藿香。  

《覆载万安方》卷第二十三  

嘉历二年正月十八日朱点了,于云凝雪降,拭眼蘸笔,呵手点字,冬景勿倦。同年十九日辰刻墨点了。(花押)  

性全(花押)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