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风毒中人,随处悉能为病,偏着于脚,何耶?盖五脏经络,心肺起于手十指,肝肾脾起于足十趾。地之蒸湿毒气,足先受之,久而不瘥,渐及四肢腹背头项。古人所谓:微时不觉,痼滞乃知,所以谓之脚气也。其证不一,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腹痛下利,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明,或精神昏愦,或喜忘语错,或壮热头疼;或身体冷痛,或时觉转筋,或小腹不仁,或髀腿顽痹,或缓纵不随,或肿或不肿,或百节挛急,凡是之类,皆脚气之候也。巢元方只论缓弱上气等八证。(八证者,《病源候论》十三卷云:一缓弱;二上气;三痹弱;四疼不仁;五痹挛;六心腹胀急;七肿满;八风经,五脏惊挛。)今详考之方籍,有阴阳干湿之异证,江东岭南之异地,以至痰壅语涩,变成水气,与夫膏药渍浴等,方法匪一,故兼明而具载之,治法固多矣。唯孙思邈云: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剂,此当为治法之最。学者宜加意焉。  

风毒脚气

论曰:《内经》谓: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寒暑风湿之气,皆本乎地。人或履之,所以毒易中于足也。因病从脚起,故谓之脚气。又况五脏流注,脾与肾肝之经络,皆起足趾,故有风毒脚气之病。其证或见食呕吐,或腹痛下利,或便溲不通,或胸中惊悸,不欲见明,或语言错忘,或头痛壮热,或身体冷疼,转筋胫肿,????痹缓纵,其状不一,治疗不可缓也。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稍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胸中逆满,上气肩息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治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死,故不可缓也。  

《医说》五云:病有不可补者四,一曰疟病,二曰狂病,三曰水气,四曰脚气。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药以峻补之。如平平补药,亦须于本病上有益乃可。  

《医说》第六云:脚气无补法。脚气乃风毒在内,不可不攻,故先当泻之。  

风引汤        

(《圣济》《千金》)  

治脚气痹挛,风毒攻注,腰脚疼痛。  

独活 防风 赤茯苓 人参 附子(炮,去皮、脐) 石斛(去根,各一两) 当归(三分) 大豆(三两,炒黑)  

上粗剉。每服四五钱,水半盏,酒半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温服,日二三服。  

木瓜丸        

治风湿脚气,上攻胸腹,壅闷痰逆。  

木瓜 陈皮 人参(各一两) 桂心(去粗皮) 丁香(去花,各半两) 槟榔(二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煎榴皮汤服之,空心、午后、日晚,日三服,夜一服。  

木香散        

治脚气缓弱,皮肉顽痹,肢节疼痛。  

木香(三分) 萆薢 牛膝 羚羊角 陈皮 杏仁 独活 牡丹皮 桂心(去粗) 杜仲(去粗皮,焦) 秦艽(去苗,各一两) 车前子(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日午、日晚,昼三服,夜一服。  

槟榔汤        

治风毒脚气,无力????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毒风冲心。  

槟榔(一两) 防风 桂心(去粗) 当归(焙) 赤茯苓(各三两)犀角屑(二分)  

上细末,先麻黄五两粗末。每服取三钱匙,入水一盏半,煎至十余沸,掠去麻黄沫,后入药末五钱匕,加大枣三五个(打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空心、日中、日晚三服,毒气不散,日夜五七服。  

芦根汤        

治风毒脚气,昏烦壮热,头痛呕吐,口干。  

生芦根(切,三两) 赤茯苓 葛根 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焙)竹叶(炙,—两二分) 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或七钱重,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  

丁香汤        

治风毒脚气,上冲散在四肢虚肿。  

丁香 陈神曲(炒黄) 沉香 木香(各二两) 紫苏子(炒,三两)木瓜(焙,五两) 吴茱萸(洗,炒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一盏二分,去滓,空心、日中、日晚温服。  

芍药丸        

治风毒脚气,心胸妨闷,多痰咳嗽,背膊痛,大便结涩。  

芍药 木香 枳壳(去瓤麸炒,各三两) 槟榔 大黄(炒,各二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食后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或百丸,温汤服之,大便不通,即加牵牛子抹二两为丸,尤佳。  

顺气丸        

治风毒流注,脚膝肿满不消。  

木香 青皮(去白,焙) 槟榔(各一两) 黑牵牛子(炒末,三两) 郁李子(二分) 麻仁(一两二分)  

上前五种为细末,别研麻仁和蜜,入药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七十丸,以麻仁煎汤服之,或橘皮汤或紫苏叶汤服之,每日二服,渐渐快利得安稳。  

枳实散        

治脚气缓弱,上气????痹,胀满不能食。  

枳实(去白,麸炒,二两) 桂心(去粗,四两) 白术 赤茯苓(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匕,空心,温酒服之,日晚亦服。  

独活酒        

治脚气久虚,脉沉细,手足缓弱。  

独活 附子(炮,去皮、脐,各五两)  

上剉散,如麻豆大,以生绢袋,入瓷瓶中,以好酒二十盏浸之,密封,三日以后,取酒服之,或一盏或半盏温饮之,常令体中酒气相接,以病瘥为度,尽亦合服炙。  

豉椒汤洗方        

治脚气缓弱,疼肿满。  

黑豆(三升) 山椒(一升,生用) 生姜(切片,二斤)  

上以水一斗五升,煮一沸,贮在一瓮子中,着二小木横下,脚踏木上,不得过三里穴,以故衣塞瓮口,勿令通气,瓮下微着糠火烧翁,使汤常热,加瓮中大热歇令,片时浸脚了,急将棉衣盖两脚令暖,勿令触见风,临卧浸之佳。  

羌活汤        

治脚弱,及中风缓弱。  

羌活 葛根 桂心(去粗) 半夏汤(泡,各四两) 干姜(三两)防风(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粗剉。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温服,空心、日午、日晚,日三服。  

蒴藋熏蒸方        

治脚气筋挛不能行,及干痛不肿,日渐枯瘁,或肿满缓弱。上取蒴藋三五斤,和根叶剉长二三寸,穿地作一坑,面阔一尺,以柴截置于坑中,烧令微赤,出灰火净,以蒴藋布坑四旁,侧布一行,正布一行,次以故毡盖坑口,候蒴藋萎,更着新者一二斤,坑边铺荐席坐,以杉木板,置于坑地,以脚踏板上熏之,以绵覆脚,遣周遍勿令气出,如射久热甚,开歇片时,还纳脚于坑中,其四边或有热处,随热处着蒴藋布之,如病人困即止,安稳暖卧,以绵衣盖,勿令露风,饱食以补之,三五日一熏,重者不过三五熏,即瘥。  

麻黄汤        

治恶风毒,脚气痹弱。论曰:脚气痹弱者,营卫俱虚也。《内经》云:营血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故不仁不用,其状令人痹不知痛,弱不能举,本由肾虚而得,故苏氏云:脚气之为病,本因肾虚。《千金》曰:肾受阴湿即寒痹。  

麻黄(去根节,一两) 防风 当归 赤茯苓(各三两) 升麻 川芎白术 芍药 麦门冬 黄芩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去皮尖,炒去皮)  

上粗剉。每服一两,水一盏,酒半盏,枣三个、打破,煎至二盏,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不定时。  

独活汤        

治脚气痹弱。  

独活(四两) 附子(炮,去皮,一两) 大豆(炒) 当归(焙)赤茯苓(各三两) 黄耆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桂心(去粗皮) 防己(各二两) 芍药(三两)  

上剉散。每服一两,水一盏,酒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一服。  

防己汤        

治脚气痹弱。  

防己 秦艽(去苗) 葛根(各二两) 桂心(去粗,一两二分) 陈皮 麻黄(去根节,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三分)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二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衣覆出汗。  

小鳖甲汤        

治身体微肿,心胸痞满,壮热,小腹重,两脚痹弱。  

鳖甲(酢炙,去裙) 升麻 黄芩(去黑心) 麻黄(去根节,焙)羚羊角 前胡 桂心(去粗,各三两) 乌梅(十五个,打破) 杏仁(去皮尖,炒,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薤白十茎,同煎至一盏半,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  

枳实汤        

治风毒心腹虚胀,脚气痹弱,不能行走。  

枳实(去白,麸炒) 草豆蔻(去皮) 杉木节 大腹子 青皮 白术(各二两)  

上粗剉。每服四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服,夜一服。  

又食生栗尤佳,每朝二三十颗食之。  

防己汤        

治脚气挛痹,或四肢挛肿,不可屈伸。论云:脚气挛痹者,寒气多也。寒传于筋・脉细而为病,则筋急不能转侧,行步艰难,甚则不可屈伸也。  

防己 桂心(去粗) 麻黄(去根节,汤炮焙,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二分)  

上粗剉,每服五钱重,水二盏,枣三个,同煎至一盏半,分为二服,去滓,空心、日午、日晚、夜卧各一服。  

大腹汤        

治脚气痹挛,寒传筋脉,不能转侧。  

大腹子(连皮,四两) 防己 青皮 紫苏(叶茎) 木通 羌活 萆薢 川芎 地骨皮(枸杞根也) 五加皮(酒炙,各一两) 木香(二分)诃子皮(焙,五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二盏半,姜七片,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温服,日三服,夜一服。  

麻黄汤        

治脚气两脚疼痛,麻痹不仁。论曰:脚气疼痛,皮肤不仁者。盖人之气血得温则流通,遇寒湿而凝涩。今脚气之疾,缘风寒湿毒,客于气血,营卫虚弱,不能宣通,故有脚气疼痛麻痹之候也。  

麻黄(去根节) 白茯苓(各二两) 吴茱萸(汤洗焙) 秦艽 细辛 桂心(去粗) 人参 干姜 防风 防己 川芎 甘草(炙,各一两)杏仁(去皮尖,研,二分) 独活(二两) 白术(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半,煎一盏八分,去滓,空心、日午、日晚、夜卧温服。  

麻黄汤        

治风毒脚气,屈伸无力,????痹不仁。  

麻黄(去根节) 防风 黄芩 升麻 犀角 赤茯苓(各一两二分)桂心(去粗,三分) 当归 槟榔(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半,枣三个、打破,煎至一盏八分,去滓,空心、日中、日晚、夜卧各一服。  

防风汤        

治风毒脚气无力,????痹疼痛,四肢不仁,失音不语,及风毒冲心。  

防风 桂心 大枣(除核,十五个) 麻黄 当归 赤茯苓(各半两)犀角(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后入槟榔末三钱匕或二钱匕,再煎一二沸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半夏汤        

治脚气冲上不食,急气上胸膈,真气欲绝。论曰:风湿毒气之中人,多从下起足先受,故名脚气。毒气俏经,上入于肺,则气道本迫,升降不顺,故令上气喘满。  

半夏(四两,洗炒) 桂心(去粗,六两) 干姜(二两) 蜀漆(三两) 甘草(炙) 人参 附子(炮,各一两)  

上粗剉。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日晚各一服,夜一服亦佳。  

茯苓汤        

治脚气上喘,心下妨闷,不能饮食。  

赤茯苓 桑白皮(炙) 白术(各二两二分) 陈皮 防己(各一两二分) 槟榔 大黄(炒) 杏仁(八十粒,去皮尖炒) 旋覆花(三分)  

上剉散。每服三钱重,先别用麻黄一分,水一盏半,煎五七沸,掠去沫,入药并生姜一分,同煎至六分,去滓,空腹,日二三服。  

桂苓汤        

治脚气上喘,心下妨闷。  

桂心(去粗,三两) 赤茯苓 泽泻 干姜(炮,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二盏,煎一盏半,去滓,分二服,空腹、日中、日晚各一服。  

桑白皮汤        

治脚气面目肿,上气不得眠卧,气欲绝。  

桑白皮(炙黄,三两) 陈皮(焙,一两)葶苈子(焙,一两)  

上先葶苈为细末,次余粗末,再捣合。每服三四钱,先用枣五个打破,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药前,再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服后当利一二行,肿气下即瘥。三五日服一剂,利不快肿不消,加药服之,或一二剂、三四剂,以快利肿消为度。  

紫苏汤        

治脚气肺气,不问冷热,治一切气。  

紫苏叶(三两) 白茯苓(二两) 陈皮(一两)  

上粗末。每服六钱重,水三盏,入生姜十片,煎至二盏半,去滓,分二服,空心、日午、日晚二三服。若四肢热者,加麦门冬二两(去心焙);四体冷者,加厚朴二两(姜制);小便涩者,加桑白皮、赤茯苓各二两;大便秘结者,加槟榔子二两;霍乱腹胀,加甘草二两(炙);脚气疟病,加黄连、人参、草果、藿香各二两,尤佳。  

枳实散        

治脚气上气。  

枳实(去白,麸炒,四两) 桂心(去粗,八两) 白术 赤茯苓(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匕,食前以温酒调服,晨、午、晚各一服,(或四五钱匕服)  

姜汁饮方        

治脚气上气闷绝者,开胃口令人能食。  

生姜(五两)  

上一味,和皮捣,取自然汁,早晨半盏,以温汤半合和服之,如人行十里久,又一服,日三服。  

乌豆汤泻脚方        

治脚气上气抬肩,喘冲心痛。  

黑大豆(三升)  

上以水五斗,入大黑豆三升,煮取二斗五升,分二,入二桶,左右足浸洗淋渫,从膝向下,冷即亦煮温,淋渫百遍以来,连日必平愈,淋泻之间,可服木香丸。  

木香丸        

南木香 白芍药 枳实(去白,麸炒,各一两) 槟榔 桂心(去粗,各一两) 大黄(炒,四两)  

上细末,以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五十丸,温酒服,大便通利为度。  

橘皮防己汤        

治脚气肿满上气。  

陈皮 防己 桑白皮(各二两) 吴茱萸 槟榔(各一两) 大腹皮(并子,七枚) 生姜(剉炒,三两) 甘草(炙,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半,入葱白五茎,煎一盏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日三服,夜一服。  

脚气肿满

(左右或双足肿谓之肿满)  

论曰:脚气风湿毒气,客搏肾经,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小便不通,湿寒之气,下注足胫,肿胀不消,故谓之脚气肿满。(腹肿满云脚气肿满者,谬也。入腹肿满即变成水肿者也,在四肢云肿满也)  

木瓜丸        

治久患脚气,心腹烦满。  

木瓜(六两) 桂心(去粗,一两二分) 人参(二两) 木香 沉香(各一两) 厚朴(姜制) 陈皮 柴胡(各一两二分) 高良姜 吴茱萸(洗焙,各一两) 赤芍药(二两) 槟榔(三两) 大黄(二两)  

上细末,以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百丸,以温酒或紫苏汤服之,不拘时候,二三服,以快利为佳。  

芍药汤        

治脚气肿满,胸膈痞塞,吐逆不进食。  

赤芍药 防己 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 独活 防风 桂心(去粗) 葛根(各二两) 半夏(姜制,一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半,姜五片,煎至一盏半,去滓,空心、日午、日晚温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各二两。  

槟榔汤        

治湿毒脚气肿满,小便少。  

槟榔(二两) 桑白皮(三两) 黑大豆(十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日三夜一服。  

茯苓汤        

治脚气,腰脊膝浮肿。  

赤茯苓 干姜 泽泻(各四两) 桂心(去粗,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空心、日午、日晚温服,夜一服。  

黑豆汤        

治脚气脾肾俱虚,皮肤肿满。  

黑豆(五两,炒) 桑白皮(炙,三两) 大腹子(连皮,三两)木通 陈皮(各二两二分) 紫苏(茎叶,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生姜五片,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朝、午、晚夜各一服。  

脚气心腹胀满

论曰: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其气深入,则腹胁胀满,小便不利,气喘息高者,其病为重也。  

诃梨勒汤        

治脚气疼痛,发热肿闷,上攻心腹,胀满吐逆。  

诃梨勒(去核) 大腹子(和皮) 防己 紫苏 沉香 羌活 芍药 木瓜 杉木节(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八分,去滓,分为二服,不拘时,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木瓜丸        

治久患脚气,心腹胀满,脚膝浮肿。  

木瓜 槟榔(煨,各二两) 人参 高良姜 厚朴(姜制) 桂心(去粗) 陈皮(各三分) 沉香 木香 芍药 柴胡(各一两二分) 吴茱萸(炒,二分)  

上细末,以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五十丸,朝、午、晚以温酒日三服。利结加大黄二两。  

肉豆蔻丸        

治久患脚气,腹胀膝肿。  

肉豆蔻(炮) 人参 陈皮(各一两) 木香 槟榔 赤芍药 柴胡 枳壳(去白,麸炒,各一两半) 厚朴(姜汁制) 桂心(去粗) 高良姜(各三分) 吴茱萸(炒,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日晚二三十丸或五十丸,以温酒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二两,牵牛子末一二两,快利尤良。  

复元通气散        

(《局方卫生》)  

治男子妇人寒湿气痛,或因醉酒当风,坐卧湿地,因饮食过度,饮冷过多,寒湿之气,客搏经络,血脉凝滞,手足冷麻,筋寒骨痛,百节酸痛,上攻下注,腿脚生疮,腰脚顽痹,筋脉急挛,膝弱缓纵,脚气隐痛,行步艰难,不能踏地,或因房室过多,大便不利,小便赤涩,或因恚怒,耳内气闭疼痛或胸胁内气滞,流转不散,因而气血闭塞,遍身疮疥赤肿,或肾痈便僻(大小便不调曰僻),小肠气、肾余气、奔豚气、脚气,并遍身走注疼痛,或腰疼气,或因打扑闪肭凝滞气血,臂膊疼痛,及治妇人吮乳,药到立散,如肚痈初发,药到便散;若结作脓血,服药随时便破,脓血即随大便出;如痔病初发,药到立散;若诸般痈肿疮疖初发,日夜可用津唾时时润之,每日服药三五服,三日内消,复旧如初;常服复元养正,诸病不生通行一切滞气。  

穿山甲(剉,蛤粉同炒,后去粉) 茴香(炒) 玄胡索(擦皮)牵牛子(净未) 甘草(炙) 陈皮(各二两) 木香(不见火,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或三四钱,用温酒服之,若病在腰下,空服之;若病在腰上,食后服之,药毕随时吃酒三两盏,如不能饮酒者,用浓煎南木香汤服之,亦佳。  

又方:功能全如前。  

穿山甲(二两,如箭) 木香 陈皮 青皮 甘草(炙) 天花粉(各一两,栝楼粉也)  

上服同前。  

脚气冲心

论曰:脚气冲心之状,令人胸膈满闷,上气喘急,甚呕吐是也。盖风湿毒气,初从足起,纵而不治,至于入腹,????痹不仁,毒气上冲,是谓肾水克心火,故名脚气冲心。孙思邈曰: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不可概以肿为候,亦有不肿者,正谓此也。  

半夏汤        

治脚气冲心,烦闷气急,坐卧不安。  

半夏(四两) 桂心(去粗,三两) 槟榔(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姜五片,煎至二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一服。利结加大黄,增槟榔,微利为良,加木瓜二两,尤有神验。  

吴茱萸汤        

治脚气冲心,烦闷腹胀,气急欲死者。  

吴茱萸(洗炒,五两) 木瓜(炒,二两) 槟榔(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入竹叶三十片,同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温服,空心、日、中、晚夕,以快利为度。  

独活汤        

治脚气冲心。  

独活 犀角 石斛(各三两) 丹参(三两) 侧子(炮,去皮、脐,用川乌头良) 川芎 当归(各二两) 芍药(三两) 赤茯苓(四两)桂心(去粗,一两半) 甘草(炙) 防己 防风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姜五片,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朝、午、晚三服。凡吃二三剂后,隔三五日,一服或二服。若觉腹内气散,两脚有力,行动无妨,常宜服香豉酒。  

香豉酒        

治脚气冲心,服诸药得平愈后,终身常服之,无再发之患。  

豉(二十四,除虫损,香豉者黑,大豆一斗,以甑蒸取出日干,干讫亦蒸,蒸讫亦干,如此九度)  

上以酒一盏,浸三日,随性多少而温服,觉利多即少服,日一服。  

木瓜饮        

治脚气冲心,脏腑虚惫烦闷者。  

木瓜 紫苏 甘草(炙) 木香 羌活(各二两二分) 大腹子(十枚)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四圣散        

治脚气上攻,心胸痞闷,定喘行气。  

槟榔(切,半生半炒,二两) 木香(一两) 青皮(二两) 桑白皮(炒,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热酒调服,不拘时候,日二三服。  

木香丸        

治脚气冲心,常服补泻相兼,预服防发动。  

木香 槟榔 大黄(剉炒,各一两) 桂(去粗,三分) 麻子仁(一两) 干姜(一分) 诃子皮 枳壳(去白,麸叶) 山茱萸 牛膝(酒焙) 附子(炮,去皮) 萆薢(炒) 川芎 独活 羚羊角 前胡 牵牛子(炒,去未,各三分)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或七八十丸,空心温酒服,快利为度。若大小便秘结,增加牵牛子末二三两,此药尤神妙也。  

性全谓:古今所用之十三种诃梨勒丸方,则丹家康赖朝臣所集《医心方》中载之,彼云:《古今录验方》曰:帝释六时服之云云。性全披见于《古今录验方》及二百余部书,更无此十三种方,是知康赖为令病家信服,诓其说于古方欤。就中彼方牵牛子末十三分,凡牵牛子不可多服,《本草》云:牵牛子驱水,出于野老云云。唯专驱泻水气津液,老人、虚人、风人、小儿之润泽少类,不可多服之。故今服十三种者,只泻水液而弥燥结水肿腹胀之人,肌肉皆消而成水,则虽多服之,无燥渴失,自外诸病辈,须慎畏之,是以今此木香丸稳当,而有补泻药材牵牛子分两,亦不多炙,于脚气一病,尤可谓神方矣。  

九味木香丸        

治脚气冲心,胸膈烦闷,喘急呕吐。  

木香 诃子皮 桂心(去粗) 枳壳(麸炒,各二两) 芍药 柴胡(各一两一分) 槟榔 厚朴(姜汁,各二两半) 大黄(剉炒,三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或百丸,食前温酒服之。大小便秘结,加牵牛子末二两,赤茯苓一两二分,尤神妙。  

四物汤        

治脚气冲心,服诸泻药后,宜服之,永无秘涩之患,亦无虚弱之失。  

甘草(炙) 陈皮(各五两) 赤小豆(十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葱白五茎,煎至二盏,分为二服,空心日中、日晚,日二三服。(加葱白,故曰四物欤。出《总录》及《三因方》)  

脚气语言蹇涩

(无快辨流言谓之蹇涩)  

论曰:风毒脚气,语言蹇涩者,脾肾气虚,风湿中其经络也。肾之经循喉咙,挟舌本;脾之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二经为风湿所中。故令舌本强硬,语言蹇涩也。(中风有此证或通治之,或各别治之欤)  

大八风汤        

治脚气上攻心脾,语言蹇涩。(中风通用)  

当归(焙) 黑大豆(各三两) 川乌头(炮) 黄芩 芍药 独活 远志(去苗心) 五味子 防风 川芎 麻黄(去根节) 干姜(炮) 秦艽(去苗) 桂心(去粗) 石斛(去根)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炒) 人参 白茯苓 黄耆 紫菀 升麻(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盏,酒一盏,同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三四服,以瘥为期。  

桂心汤        

治风毒脚气,????痹不仁,语言蹇涩。  

桂心(去粗) 麻黄(去根节) 当归(切焙,二两) 防风 槟榔(各四两) 黄芩 升麻 犀角 赤茯苓(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一两,水三盏,枣三个,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夜一服。  

脚气惊悸

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所以主治五脏者,脚气之疾,感于风多而湿证少,则风行阳化,其应在心,令人神思不宁,心多情悸也。  

木香丸        

治脚气风经五脏,夜卧不安,心中惊悸,志意不定,小便频数。  

木香 升麻 白术 芍药 枳壳(麸炒,各一两) 白茯苓 大黄(剉炒,各三两) 槟榔(二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二十丸,空心以温酒服之,日晚、夜半再服之,以利为度。惊悸绝脉中止甚者,加远志根皮二两,茯神三两,尤神妙也,尚不瘥者,以辰砂末二两为衣,逾妙逾神也。  

木香汤        

治脚气风经五脏,心下坚满,惊悸不宁。  

木香 羚羊角 赤茯苓 陈皮(各二两) 犀角(一两) 半夏(姜制) 独活(二两) 龙骨 吴茱萸(酒炒,各二两) 乌梅(去核,十个)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生姜五片,煎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温服,朝、午、晚各一服,或夜一服,加远志茯神尤良。  

紫苏汤        

治脚气痰壅头痛。  

紫苏 防风 麦门冬(去心炒,各三两) 桑白皮(二两)大腹子(四个)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入茶叶一分,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日三服,夜一服,以痰消头痛休为期。  

干湿脚气

论曰:脚气有干湿之异者,盖阴阳所自分也。在脏为阴,在腑为阳,然皆由风毒湿气乘虚而入,其证大同小异,故干脚气之状,血脉痞涩,皮肤麻痹,胫细酸疼,食减体瘦,脏腑秘滞,上冲烦闷;湿脚气之状,脚先肿满,或下注生疮,肌汗流下,两脚热疼,上攻心腹,咳嗽喘急,面浮膝肿,见食呕吐,手足肉消细瘦,皆此证也。  

立应汤        

治干湿脚气,冲注四肢。  

大腹皮(和皮) 木香 诃梨勒皮 防己 紫苏 羌活 芍药 木瓜 杉木节 沉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煎二盏,分二服,去滓空心,日午、夜卧各温服,久服有效。  

杉节汤        

治干脚气,头痛,腰脚酸痛,心燥渴闷,汗出气喘。  

杉木节(剉,十两) 橘叶(剉,六两,无叶,用橘皮代之) 大腹子(十个,和皮,剉) 童子小便(五盏)  

上以童子小便(十岁以前)入药,并至小便半分,作二服服之,以快利为度,不过二三服,必有神验。昔唐柳宗元得干脚气疾,每夜半痞绝,左胁有僻,块如大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皆号哭,荣阳郑洵美传此方,服之,半食间,气通立愈。  

独活散        

治干脚气,两胫渐细疼痛,时发寒热,或脏腑不利,毒气上攻。  

独活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牵牛子(未,四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葱白以酒一盏煎,次入蜜一分,点服之,得利即止,未快利再三服,膈二三日服之,以病瘥为期。  

脚气变成水肿

论曰:昔人得脚气,谓脾受阳毒即热????,肾受阴湿即寒痹,是知脚气之病,脾肾得之为多也。今变成水肿者,亦由脾肾俱虚乏故,盖肾虚则不能行水,脾虚则不能制水,故水气散溢,渗于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葶苈子丸        

治脚气成水肿,兼上气气急,咳嗽,大小便苦涩,所服利水药,反利大便,唯小便转涩者。  

葶苈子(焙,三两) 防己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炒研) 贝母(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以干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七十丸,煎枣、桑白皮、粳米服之,空腹,必须利小便,夜半一服,常利小便,肿消也。  

麻仁汤        

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浮肿,渐成水肿候。  

麻子仁(五两,炒热,研成膏) 大黑豆(五两,炒) 桑白皮(切炒,三两)  

上麻仁与桑白皮合和,而大豆一两,以水一盏半煎,豆熟,次入麻仁、桑白皮一两二分,亦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腹、午晚、临卧各一服,大小便利肿消为期。  

赤小豆汤        

治脚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肿者。  

赤小豆 桑白皮(切) 紫苏(去叶)  

上先以小豆三两,入水五盏,煮熟去小豆,取汁二盏半,入桑白皮二分,紫苏一分,加生姜五片,而亦煎至二盏,分作二服,空心、临卧各一服,然后小豆食之,至肿消病瘥,日夜服之,虽服诸药勿怠止,无妨余药。  

脚气大小便不通

论曰:脚气大小便不通者,由风湿之气,搏于脚膝,上攻胸腹,胁肋填满,营卫痞隔,三焦之气,升而不降,所以传导变化,皆不能出,而大小便不通。盖肾气化,则二阴通,而脚膝者肾之候。今脚气上攻,则肾气不得化,肾气不化,则大小便所以不通故也。  

桑白皮汤        

治男子妇人风毒脚气,及遍身拘急刺痛,大小便赤涩,不思饮食,呕逆或寒热。  

桑白皮 紫苏 木通 青皮(各二两) 荆芥穗 羌活 茴香根(剉)木瓜 独活(各半两) 枳壳(麸炒,二两) 大腹子(和皮,三个)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姜三片,枣三个,葱白三茎(大者二寸),煎至二盏,去滓,朝、午、夕、临卧各一服,以快利为佳,久服之。  

青皮丸        

治脚气两胫疼痛肿满,时发寒热,或大小便不利,毒气上攻。  

青皮(去白,焙)南木香(各二两) 牵牛子(末,生,八两)  

上细末,以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十、七八十,若百二三十丸,以盐汤服,不拘时,夜半服尤良,以快利数度良。  

麻仁丸        

治脚气,大便坚硬,结涩而不渴。  

麻子仁(焙) 芍药(各二两) 枳实(麸炒) 杏仁(去皮炒,各一两) 大黄(剉炒,三两) 厚朴(姜制,一两半)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三十丸,空心以米饮服,日夜二三服。若欲快利,加牵牛子末三两,夜半多服之,每夜或隔夜,或隔三四夜,连服之,常利为良,虚损人、老年人皆服之,润泽肠胃,无燥涩之患。  

麻仁大黄丸        

治脚气大便秘涩。  

麻仁(四两,炒) 大黄(十两,剉炒)  

上先大黄为细末,次入研药,麻仁和匀,用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姜汤亦得,日二服,以大便快滑为佳,未利加至三五十丸,兼消肿下气破宿癖,疏风痈气块。  

牵牛子丸        

治脚气大小便秘涩不通。  

黑牵牛(半生半炒,三两末) 青皮(去白,焙) 陈皮 木通 桑白皮(炒) 芍药(各一两) 栝楼根(末,二两)  

上细末,以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茶或温酒服之,夜半服尤良,以快利为度,渐加丸数,至数十丸,兼治渴病。(饮水曰渴病也)  

江东岭南瘴毒脚气

论曰:《内经》谓: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江东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水蒸郁,风湿毒气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脚气,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痹疼,膝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热迫,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僧名)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斯术者,岂非江左岭表,此疾得之为多欤。  

性全谓:本朝雾露雪雨,岚气湿地即与彼江南岭表不异欤。亦今往往脚膝屈弱,胫足肿痛,小腹不仁,头痛寒热,大小便不通,寒热往来之疾状,全相似,则用此篇治方,更不可违失者也。  

犀角汤        

治江东脚气小欲动作,渐觉心闷,脚胫酸疼,烦热不止。  

犀角 木香 前胡(各一两) 竹茹(三分) 大腹子(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不拘时,日夜三四服。  

《严氏济生方》云:《千金》言,脚气皆由感风毒所致。又《经》云: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遂成脚气,然古来无脚气之说,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以此观之,寒暑风湿,皆能致此,非毒而已矣。脚气之病,初得不觉,饮他病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方乃觉之,先从脚气,或缓弱疼痹,或行起忽倒,或两胫肿满,或足膝枯细,或心中怆悸,或小腹不仁,或举体转筋,或见食吐逆,恶闻食气,或胸满气急,或遍体酸痛,此其候之不同也。大抵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诚哉斯言。若论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风者汗而愈,湿者温而愈,热者下而愈,寒者熨而愈。凡得脚气,速宜针灸之,唯用汤淋洗者,医之大禁也。观夫脚气,皆由肾气虚而生,然妇人亦有病脚气者,必因血海虚,乘宿块嗔恚哀戚悲伤,遂成斯疾,兼令妇人病此者众,则知妇人以血海虚而得之,与男子肾虚类欤。治妇人之法与男子用药固无异,但兼以治忧恚药,无不效也。且补写之法,当顺四时,春秋二时,宜急补写;夏月疾盛,专须汗利;入冬以后,须量人之盛衰,微加滋补,不然,则气血日衰,必使年年遇蒸热而作,理之必然也。治法大概无越于斯。又当于四时之中,谨加调摄,不得久坐久立冷湿之地,暑月亦不当露坐湿处,能慎于此,依法随证治之,无不瘥炙。  

独活寄生汤        

(《严氏方》)  

治肝肾虚弱,或久履湿冷之地,或足汗脱履,或洗足当风,为湿毒内攻,两胫缓纵,挛痛痹弱,或皮肉紫破有疮,足膝挛重。  

独活(三两) 桑寄生(若无,以断续代用,又西华《外科精要方》代用升麻) 杜仲(炒) 牛膝(酒焙) 细辛 白茯苓 官桂(不见火,去粗) 防风 川芎 当归 人参 芍药 熟地黄 秦艽(各二两) 甘草(炙,二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气虚下利,中脘不快者,除地黄,倍加生姜。妇人产患腹痛不可转动,及腰脚痛挛痹弱,不可屈伸者,亦宜服之,大能除风消血。  

槟榔汤        

同方  

治一切脚痛,顺气防壅。  

槟榔子 陈皮 香附子 紫苏 木香 木瓜 五加皮 甘草(炙,各二两二分,一方无木香)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妇人脚气多由血虚,加当归半两或一两;又室女脚气多由血实,加赤芍药一两半;若大便秘结虚弱者,加枳实二两;气壮实者加大黄一两半,并不拘时候。  

大腹皮散        

治诸证脚气肿满小便结。  

大腹皮(三两) 木瓜(二两二分) 紫苏子(炒) 槟榔 荆芥穗 乌药 橘红 紫苏叶(各一两) 萝卜子(炒,半两) 沉香 桑白皮(炙) 枳壳(麸炒,各一两半)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补写圆        

(《选奇方》)  

治干脚气及腿膝无力,行步艰难。  

南木香 川芎 槟榔(不见火) 大黄 大麻仁(去皮,研如泥) 牛膝(酒焙) 枳壳(麸炒,各三两) 卷桂(去粗) 附子(炮) 萆薢续断 杜仲(姜汁浸焙) 五加皮 防风 山茱萸(各三两) 生姜(切焙) 羚羊角 诃子皮(各一两半)  

上细末,以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食前温酒服三十丸或加至五十丸、七八十丸,以快利为度。忌生黄面生果热物,如常服无忌,此药其效如神矣。  

皂角膏        

治脚气膝肿不可忍。(《总录》《可用方》)  

皂角(三条大,不蛀,灰火中煨,去皮核,细末) 四味平胃散(三两)  

上和匀,以醋调傅肿疼处,立效。若甚者,先以铁秤锤煅红淬醋中,以热气熏痛处,少定,以篦麻数粒研细,贴脚心,然后傅药,累傅诸人皆验。(《卫生良剂》)  

甘遂散        

(《卫生良剂》)  

治脚气上攻,注流四肢,结成种核不散,赤热焮痛,及一切肿毒。  

甘遂(为细未,以水调傅肿痛处)  

上浓煎甘草一味服之,其肿即散。甘遂、甘草二物本相反,一处不可合置,别处可求买,尝有人苦此。一服病去七八分,再服而愈,此方得之一牛马牙人。医者之意,正取其相反,故以甘遂傅其外,而以有甘草引之于内,所以作效,如磁石引针之义也。  

姜附汤        

治脚气流注,四肢手足肿痛,不可屈伸。(可见《圣济方》)  

加减四物汤        

治脚气肿满,手足肿满。  

川芎 芍药 当归 附子(炮,各□□)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遇疾作时,服之必愈。(《卫生良剂》)  

治干脚气肿痛,行履不得。(《卫生良剂》)木鳖子,上去壳,砂石盆内研,以醋磨,调成膏贴肿处。  

又方(《卫生良剂》):上用香白芷汤洗去尘土,晒干研为末。每服二三钱,空心温酒调服,仍用药末,水调涂肿处,勿涂脚指。  

又方(《卫生良剂》):上用苍耳药九蒸九暴,为细末,以酒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百丸,空心以温酒服之,豨签丸也,日二服。(苍耳,雄也;豨签,雌也;俱灵草也)  

肾着汤        

治腰痛常冷,仍重若腰五千钱,如坐水中,形状不渴。此由肾虚内有积水,复为风冷所乘,久而不已,令人水病,谓之肾着,宜服之。  

茯苓 白术(各四两) 干姜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定时。  

苏子汤        

治脚气痰壅呕逆,心胸满闷,不下饮食,宜服之。  

紫苏(茎叶) 诃子皮(各二两) 陈皮(二两) 人参 半夏(各一两二分) 桂心(去粗,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三盏,姜五片,煎至二盏,去滓温服,不计时,日三夜一服。  

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滞不快,上实下虚,膈壅痰实,咽干不利,咳嗽中满,喘息气粗,脐腹膨胀,满闷虚烦,微渴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四肢倦怠,此药专治脚气上攻,中满喘急,下元虚冷,服补药不瘥者,饮之立效。此药大能降气。《百一选方》《事证方》《选奇方》《大全良方》《良剂方》《三因方》等皆云:昔京师俞山人专卖此药,有名四方,然人多不得真方,故服之无效。唯此八味者,最真也。《千金方》名紫苏子汤者是也。今《局方》所载入五加皮、黄耆、附子、羌活、桔梗,以号俞山人降气汤,即伪方,服之全无验。  

半夏(姜汁制) 紫苏子(各五两) 前胡(泔水浸焙) 甘草(炙)厚朴(姜制,各二两) 当归(□两) 陈皮 肉桂(去粗,各三两)  

上㕮咀,虚冷人更加肉桂一两,黄耆二两。每服三钱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个,同煎取一盏,食后去滓温服,滓并煎一服饮之,此药大能降气。  

《易简方》云:治中风中气,痰饮肿满及脚气等疾,多是虚气上攻,胸膈不快,不进饮食及素无脚气,只是上气喘急不得卧者,亦宜服之。  

《究原方》第九云:脚气走注作痛,或大便秘,并脚气入腹,心胸满闷,寒热往来,状类伤寒,更气实圆与苏子降气汤兼服,尤妙。兼治痈疽疮疖便毒,尤宜。气实圆在于胀满水肿卷中。  

木香流气饮        

调顺营卫,通流血脉,快利三焦,安和五脏,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少食,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闭结,小便赤少。又治忧思太过,怔讼郁积,脚气风湿,聚结肿痛,喘满胀急,升降阴阳,汗出立愈。若脏腑自利,入粳米煎;妇人血气癥瘕,入艾醋煎。《局方》并《良剂方》陈皮五两。  

青皮(去白) 紫苏叶 厚朴(姜制) 香附子 甘草(炙,各二两三分) 木通(二分) 大腹皮 丁皮 槟榔 肉桂(去粗) 藿香叶 蓬莪术(煨) 草果仁 南木香(各三分一铢)  

上㕮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若伤寒头痛,才觉得疾,入葱白五茎连须煎服;因怒或食热物,或饮酒而致面目赤眼胞眥内生赤脉,加大黄煎服。  

三和散        

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䐜胀,风气壅滞,肢节烦疼,头面虚浮,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结,虽年高气弱,并可服之。又治背痛胁痛,有妨饮食,及脚气上攻,胸腹满闷,大便不通,每服三四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不计时候。  

大腹皮(炙) 紫苏叶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二两二分) 白术 川芎 木香 甘草(炙) 陈皮 槟榔(面炮,各三分三铢)  

上㕮咀,□□  

《究原方》治脚气发肿,大便涩,气满,加大黄煎服。  

槟茱汤        

(《卫生良剂方》)  

治风湿毒气中于足经,遂为脚气,下注两脚,肿胀疼痛,履地不得,及内攻心腹,手足脉绝,闷乱烦喘,气不得息,并皆治之,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极有神效。(秘传)  

槟榔(大七个) 吴茱萸(汤洗) 陈皮 紫苏(茎叶) 木瓜(去实,各二两二分)  

上㕮咀。此药大能散肿下气。  

乳菊木瓜圆        

(《卫生良剂方》)  

治风湿脚气,两足缓弱,转筋疼痛,久服行步如飞,每服三五十丸或七八十丸,空心温酒服之。  

木瓜(大者一个,切下,顶去瓤,二个亦得) 乳香(二两二分)青盐(二分) 菊花(五两,焙末)  

上以乳香、盐入木瓜内,以线系定,入蒸饭之甑内,蒸熟取出,研为膏,和菊花末为丸,如梧子大。  

乳香木瓜圆        

(《卫生良剂方》)  

治一起脚气疼痛,脚膝缓弱,行步艰难,不能屈伸。  

木瓜(一二个,切下顶,如瓮子相似,取去瓤) 乳香 熟艾 茴香(各一两一分) 盐(三分)  

上除木瓜外,其余四种细末入在木瓜内,盖定使竹钉钉合,入饭甑中令熟,取出,不用面皮,以乳钵研,或杵抹以酒面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八十丸,以温酒入盐,空心、日午、晚夜、临卧各一服,以盐汤服亦良,其效如神。(秘传)  

石南圆        

治风毒脚气,脚弱少力,脚重疼痛,脚痹脚肿生疮,脚下隐痛,不能踏地,脚膝筋挛,不能屈伸,项背腰脊拘急不快,风毒上攻,头面浮肿,或生细疮,出黄赤汁,手臂少力,或口舌生疮,牙龈宜烂,齿摇发落,耳中蝉声,头眩气促,心腹胀满,小便时涩,大便结。  

石南叶(焙) 薏苡仁 杏仁(去皮失,炒) 牵牛子(炒末) 川芎 大腹子(和皮用) 芍药 赤小豆 陈皮 麻黄去根节(各二两) 当归(二两)五加皮 牛膝(各三两) 木瓜 独活 杜仲(炒) 萆薢(各四两)  

上细末,以酒面糊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十、七十丸,以木瓜汤服,朝、午、晚卧各一服,常服补益元气,令人筋骨壮健,耳目聪明,妇人血风亦可服之,不拘时候。  

大防风汤        

治诸风寒湿,足履痪弱,及鹤膝风,两膝大肿,髀胫枯腊,拘挛蜷卧,不能屈伸。  

防风 白术 白芍药 川当归 熟地黄 杜仲(炒) 黄耆(焙,各二两) 羌活 牛膝 甘草(炒) 人参(各一两) 附子(炮) 川芎(各一两半)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三盏,生姜七片,枣三个,煎至二盏,分作二服,去滓温服,食前空心、午、晚、夜卧服之。此药祛风顺气,活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风冷,极有功效。(《百一选》并《局方》)  

活血丹        

治寒湿脚气,筋骨手足一切疼痛疾。鄂渚林总郎元礼同官数人,服之皆效。  

白术(一两二分) 牛膝(一两一分) 杜仲(一两二分三铢) 附子(炮,一两一分) 甘草(炙,二分三铢) 人参(二分三铢) 官桂(去粗,二分三铢)干姜(一两三分三铢) 当归(三两三铢)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滓温熟服。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  

铁脚圆        

治久新脚气,膝胫肿痛,脚心隐疼,行步艰难,或作攻冲,或作疮脓血不止。江陵吴道人传,尝试效。  

威灵仙(铁脚者佳,用醋煮,焙干,若无,则甘草与栀子等分合和代用之,全切同) 黑牵牛子(半生半炒,取末) 金铃子(一名川楝子,去年皮并核,取向入药,入栗米同为热,米黄熟之时,去粟米不用) 陈皮(去白,以上各五两)  

上等分为细末,煮醋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五十或七八十丸,空心,或夜半以白汤服之,以快利为度,又以水化调,时时傅脚心及痛处,忌面及茶。  

薏苡仁丸        

(《本事方》)  

治腰脚走注疼痛,此是脚气。  

薏苡仁 茵芋(炒) 白芍药 牛膝(剉焙,酒浸一宿再焙) 川芎 丹参 防风 独活(焙,各一两一分) 熟干地黄 侧子(小附子也) 桂心 橘红(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炼蜜圆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或五十丸,温服,食前日三四服,木瓜汤下亦得。  

今人谓之脚气者,黄帝所谓缓风湿痹也。《千金》云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大抵此疾不可以三五服便效,须久服得力。唐张文仲云: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唯脚气头风上气,尝须服药不绝,自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但有风气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得通泄则不困剧,所谓通泄者,如麻黄、牵牛、郁李仁之类是已,不必苦快利药也。  

治腰腿痛,气滞。药棋子、牵牛子不拘多少,用新瓦入火煿得通赤,便以牵牛子顿在瓦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拨动,取末一两,入细研硫磺一分同研匀,分三份,每用白面一匙水和,捍开,切作棋子,五更初,以水一盏煮熟,连汤温送下,住即已,未住隔日再作。予尝有此疾,每发只一服痛止。《病源》曰:腿腰痛者,或堕伤腰是以痛。  

虎骨酒        

(《杨氏家藏方》《可用方》)  

通治肾腰及脚气疼痛。(在此万安方第五十一卷诸痛门,可见彼方)  

十全饮        

(又号十全大补汤,又名十补汤)  

治诸虚百损,脚气腰背倦痛,脚膝酸痛。  

人参 当归 黄耆 川芎 熟地黄 白茯苓 桂心 白芍药 白术 甘草(各等分。《百一选方》加黄连、槟榔、青蒿以治虚劳温热,尤有效)  

上㕮咀。每服三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三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十华散        

治丈夫五劳七伤,浑身疼痛,四肢拘急,腰膝无力,脾元气虚,不思饮食,霍乱吐泻,四肢冷麻,兼解二毒伤寒,疗脚气流注肿痛,行步不得,及虚劳等患,并皆治之。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个,煎六分,不拘时候热服,亦以盐汤或温酒服。(《良剂卫生方》)  

附子(炮,一两三分三铢) 川乌头(炮,一两) 苍术 羌活 黄耆(蜜炙) 肉桂(去粗) 桔梗(各二两三分) 干姜 陈皮 甘草(炙)五加皮(各五两)  

上细末。《百一选方》云:脚气用此药,先刮大木瓜中,纳药于木瓜中十余个,封木瓜口,以纸或布裹,安置甑中,蒸一伏时,取出药,与木瓜一处焙干,细末,以酒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七八十丸,以温酒或盐汤频服之。《究原方》治气虚人患脚气,脚板行步无力,或足肿,至晚则觉憎寒,浑身痛,入麝香煎服。  

八味圆        

治脚气上入,小腹不仁,凡久患脚气入心则难治,以肾水克心火故也。(《三因方》)八味圆治肾虚脚气云云。  

山茱萸(去核)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熟地黄(八两) 附子(炮) 肉桂(去粗,各二两)  

上细末,炼蜜丸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酒服,空心食前,日二三服。  

私云:今不辨病源,未知药性之辈,见不可补脚气之说,恐于附子、桂心,尤为拙。凡四种大病(脚气、水肿、癫狂、疟病)不可妄补者,谓不可服酸补丹石药也,全非禁平补草木药等也。《古今医方》更不忌草药,审之察之,但以鹿茸、附子两种为僭燥偏重。  

乌药降气汤        

治脚气上攻喘满,及诸气喘咳,悉主之。  

乌药 人参 白术 川芎 茯神 香白芷 甘草(炙) 木瓜 当归 五味子 紫苏子  

上粗末。每服四钱重,水三盏,姜五片,枣三个,煎至二盏,去滓温服,或作细末,以汤点服亦佳,日三服。  

舒筋散        

治血脉凝滞,筋络拘挛,肢节疼痛,行步艰辛,此药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  

玄胡索 当归 官桂(去粗)  

上各等分细末。每服二三钱,温酒服,食前、空心、夜卧各一服。一方加陈皮。(葛巫相传)  

论脚气冷热不同

《千金方》第七卷云: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冷热不同,热者疗以冷药治之,冷者疗以热药疗之,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因脚气续生诸病

《千金方》同卷云:虽患脚气,不妨乳石补药发动,皆须服压丹石药疗之。夫因患脚气续生诸病者,则以诸药之,或小便不利,则以猪苓、茯苓及诸利小便药治之;大便秘坚者,则以五柔麻仁丸等泻药治之;遍体肿满成水病者,则取治水肿方中诸水药治之,馀皆仿此,更无拘忌。  

五桑圆、大五桑圆者,在《千金方》第十五卷,有肉苁蓉用之,麻子仁圆同在彼十五卷中。  

麻子仁圆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  

麻子仁(一两) 枳实(麸炒) 芍药(各四两) 杏仁(一两) 大黄、厚朴(姜制,各八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七十丸,以紫苏汤或温酒或橘皮汤服,以利为度。  

又云:凡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脚气之人,皆不得大补,亦不得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皆死,不疗也。  

同第八云:世间大有病人,亲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驰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言是蛊,或云是水,或云是痰,纷纭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侍人,忽然致祸,各自散走,是故大须好人及好明医,识病深浅,探颐方书,博览古今,明解是事者看病,不尔,大误人事。窃悲其如此者众,故一一显析,具述病之由状,令来世病者读之,以自防备也,但有一病相应,则须依方急治,勿取外人言议,自贻忧悔,但详方意,人死不难,莫信他言以自误也。(孙真人说)  

又云:凡脚气虽复诊候多途,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是顺四时脉也。  

春浮、夏沉、秋洪、冬洪涩是逆四时。  

是四时,五行相生吉,相克凶,可知。  

又云:凡病人色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病至深,难愈也。  

又云:凡脚气治病,极须慎房室,鱼蒜、蕺菜、菘菜、蔓菁、瓠子、酒、面、油、猪、鸡、鹅、鸭,或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之者皆可难愈也。  

脚气之人,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生栗子。  

《本事方》八味圆论云:其脚气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衰者,疾则减衰也)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三月,其何故乎?夫脚气壅疾也,消渴宣疾也。(宣者,泻也)春夏阳气上,故壅疾发,则宣疾愈;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则壅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  

《千金方》第七云:若人灸而不能服散,但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治十十愈。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脚气八处灸:初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膝两眼(又云膝目,但《铜人经》禁灸),次灸三里,次就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灸八处。  

第一风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两臂直下,舒十指(左右)掩着两臂便点,当乎中央指头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壮,多少任人,轻者不可减百壮,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  

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趺端坐,以病人手夫掩横膝上,趺下旁与曲膝头齐,上旁侧趺际当中央是,灸百壮,亦可五十壮。《资生经》云: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云云。  

第三犊鼻穴,在膝头盖骨下大筋中,动脚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壮,可至百壮。  

第四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是。《资生经》云:禁炙。有人膝肿甚,人为灸此穴,遂致不救,盖犯其所禁也。《铜人》无此四穴,《明堂》有之,故附入于此。  

第五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廉两筋间。秦承祖云:此穴治诸病,食气、水气、蛊毒、痃癖、四肢肿满,膝䯒酸痛,目不明,治之。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外台》及《明堂》云:人年二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所以三里下气也。注云:按之太冲脉不动。《千金》云:灸至五百壮,少一二百壮。  

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夫乎,四指)。一云:附胫骨外是,灸之百壮。《资生经》云:在三里下三寸。  

第七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灸之百壮。《资生经》云:在上廉下三寸。  

第八绝骨穴,在脚外踝上一夫,亦云四寸是。《资生经》云:一名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  

凡此八处十八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又一方云: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说灸绝骨最要。人有患此脚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肿大上气,于是乃须大法灸。凡此十八穴中,风市、三里、绝骨最要也,次上廉、下廉尤可灸,其心腧、脾腧、肾腧、及膻中、巨阙、胃脘、水分、关元,随病人气上下而可灸之。可见《千金方》第十九卷,并《资生经》也。凡言一夫,有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夫有两种,或三指为一夫,今以四指为本也。  

《医说》云:多灸脚胫者,失肉瘦细云云。  

脚气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方不异。若脉浮大而紧快,则凶也,尤可恐慎也。灸药膏酒,可见《千金要方》第七卷。  

《覆载万安方》卷第二十五  

嘉历元年十月廿七日丑刻清书了。冬景等见教之,至老勿倦。性全(花押)六十一岁。  

同二年正月廿二日辰刻朱点了。同廿八日黑点了。冬景不可忽之。性全(花押)  

附:《本草》序例下云:有男子年六十一,脚气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利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后,头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轮上有浮胞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十枚,后云:尚觉太冷,因令尽去人参、芍药、黄芩三物,却加当归一两半,遂安。令人用小续命汤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证加减,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令小续命汤世所须也。故举以为例,可不谨哉。  

推气圆        

(《医学全书》)  

大黄 陈皮 槟榔 黄芩(各二两) 枳实(三两,去瓤麸炒) 牵牛子(末,十两)  

上白蜜和丸。每服五十丸或七八十、百余丸,以熟温水服,通治脚气肿满,水气膨胀。  

枳壳圆        

(《杨氏家政方》)  

治脚气肿满,大腹水气。  

枳壳(三两) 槟榔 大黄(各三两) 诃子皮肉(二两二分) 牵牛末(五两)  

上白蜜为丸。每服七十丸或八十丸,以温汤,以快利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