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有七,疝通男女;㿗有四种,唯在男)  

论曰: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㿗疝,其类有四,即肠㿗、卵胀、气㿗、水㿗是也。世俗云疝气,亦云小肠气,或曰膀胱气。原其病本,缘肾气通于阴,与膀胱为表里,胞囊者,膀胱之候,此二经不足,下焦受寒,皆能致阴卵肿大,或发疝,故通称曰阴疝。若寒湿之气,有连于小肠者,少腹控睾而痛阴丸上下,谓之肠㿗;寒气客于经筋,足厥阴脉受邪,脉胀不通,邪结于睾卵,谓之卵胀;肾虚之人,因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下流于睾,寒气结聚不散,谓之气㿗;水气盛则津液内结,谓之水㿗。气㿗,病生于标,故针灸可治,其疾易愈。肠㿗、卵胀,病生于本,邪气入深,其治难瘥。《黄帝针经》曰: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是动则病丈夫㿗疝,即阴疝也。嗜欲劳伤,肾水涸竭,无以滋荣肝气,故留滞内结,发为阴疝之病。世俗论阴疝者,为肾余气,殊不知邪实又本于肝经也,治方宜泻邪气之实,补肝经之虚。  

桃仁汤        

治阴疝,牵引少腹痛。  

桃仁(去皮尖,炒) 吴茱萸(汤,洗炒) 陈皮 桂(去粗) 海藻(汤洗去咸,一名神马藻也,各二两二分) 白茯苓 羌活 蒺藜子(炒去角,各三两) 槟榔子(五两)  

上㕮咀。每服一两(四钱重),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二三服。  

昆布丸        

治阴疝肿大偏坠。  

昆布(洗去咸,炙) 海藻(同上) 蒺藜(炒,去角) 芜荑(炒,无,用川楝子) 槟榔(各一半两) 枳实(去核,麸炒) 大麻仁(研,各二两) 木香 黄耆 诃子皮 陈皮 桃仁 菟丝子(酒浸一宿焙,各一两)  

上细末,和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服之,或加至七十丸。  

二气丸        

治阴疝,上而不下,脐腹疼痛。  

硫磺(研) 黑铅(各二两)  

上先以铅入于铫子内镕成汁,次入硫磺炒,烟焰透,移入别铫,候冷取出,研为细末,以糯米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五十丸,温酒服,空心食前,为持病者,常服之。补心肾,温冷寒,老人虚损尤可服之。  

楝实丸        

治小肠疝气。  

楝实(金铃子也,取肉炒) 茴香(炒)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上各三两,为细末。每服三四钱,以葱入酒煎,空服之。  

应痛丸        

治阴疝撮痛。  

韭子(炒) 川芎(各五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服或五十丸,常服之尤佳。  

论曰:阴疝肿缩者,寒邪客于厥阴之经,而阳气不能自温,故令诸筋拘急,阴器紧缩而肿痛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脉不营即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者,皆厥阴为病也。  

黄连丸        

治阴疝肿缩。  

黄连 熟艾(炙) 杏仁(各三两)  

上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盐汤服,空心、日中、夜卧,加茴香末、香附子末三两尤佳。  

槐子丸        

治同上。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温酒空服。  

(上似有脱文)车前子,上细末,以汤调涂肿处,又蔓菁根(焙)细末,以温水调涂肿处。  

《严氏济生方》云:夫阴㿗四种。(阴㿗、气㿗、卵㿗、水㿗)《圣惠方》云:肾气虚风冷所侵,流入于肾,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方》云:阴㿗属肝经,宗筋胃肠明养之。考之众论,俱为至当,多由房室过度,久蓄忧思,恐怒之气,或坐卧冷湿处,或劳役无节,皆能致之,病则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多成疮毒,轻则特出黄水,甚者成痈溃烂。大抵卵胀、肠㿗,皆不易治,气㿗、水㿗,炙之易愈也。又有,小儿有生以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㿗之治方,橘核圆用之屡验。  

橘核圆        

治四种㿗病,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橘核(汤浸去皮,后炒,以磁钵研,和糊) 海藻(洗焙为末) 昆布(洗焙) 海带(洗焙) 川楝子(取肉焙) 桃仁(炒,去皮,各二两) 厚朴(姜汁制焙) 木通 枳实(去核,麸炒) 玄胡索(炒) 桂心(去粗皮,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三分)  

上细末,酒糊为圆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服之。虚寒甚者,加炮川乌头一两;坚胀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钱,醋煮入之。  

牡丹散        

治小儿㿗卵偏坠。  

防风 牡丹皮(去木,各三两)  

上等分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如不饮酒,盐汤服。  

三增茴香汤        

治肾与膀胱俱虚,邪气搏结,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脐腹撮痛,阴核偏大,肤囊肿,重坠滋长,有妨行步,肾经闭结,阴阳不通,外肾肿胀,冷瘦如石,渐渐丑大,及小肠气寒疝之疾,病皆治之。唐仲举方。  

第一料:茴香(十文重,以盐五文重,同交焦熟时,与盐同细末)川楝子(汤浸,去核取肉) 沙参(洗焙,代地骨皮) 木香(各十钱重)  

上细末,以水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今无验,三十丸或五十丸尤良),温酒或盐汤服之,空心日三服。轻病此一料可安愈。服尽便可服第二料。  

第二料:前顷药再调合,加入下项药:荜茇十钱重,上入第一料药,共六味,同细末,如前以水米糊为丸,丸数如前,服之若病未愈,便可服第三料。  

第三料:又更调合前六味,入加下项二味:  

白茯苓(四十文重,去黑皮) 附子(五钱重,炮,去皮、脐,或十钱重)  

上通前六味,共成八味,并如前法,和丸服之,或加服三十、五十丸至七八十丸,尤佳。新病久病,不过此三料可愈。小肠气频发,及三十年者,寒疝渐大,至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私云;三料重服之,可至数十遍,只以病平安为度,丸数分两,同可加增。  

《事证方》云:香苓散,治小肠疝气偏坠等疾。大学生朱端方屡服取效,后传之人,无不神验,此四药皆《局方》。  

香苓散者,青木香圆、五苓散,同时服,谓之香苓散。(先服五苓散五钱,次用酒一盏,入灯心十茎,枣三个煎,可服青木香圆二三十丸,如此日二三服,常服之)  

五苓散        

《无倦斋良验方》云:治疝气、小肠偏㿗,加酒半盏,灯心、枣同煎,服青木香圆(三十丸、五十丸),次五积散,入煨姜五片煎服,平愈之后,再服沉香荜澄散。  

猪苓(去皮) 白术 赤茯苓(各一两二分) 桂心(去粗,一两)泽泻(二两二分)  

上细末。此药每服三钱或五钱,膀胱疝气常可服之。  

青木香圆        

《百一选方》云:治疝气小肠偏坠,用酒半盏,灯心十茎,枣二个,煎五苓散三四钱,服青木香圆二三十丸或五十丸,快利为度,常服之。  

南木香(二两) 荜澄茄(四两) 牵牛子(炒令香热,取末,十二两) 补骨脂(炒) 槟榔子(以粟米饭包槟榔子,其上亦以湿纸裹,煨灰火中令纸焦,去饭,各四两)  

上为细末,以清水和杵,丸如绿豆大。此药宽中利膈,行滞气消饮食。治腹胁胀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呕哕痰逆,不思饮食,小儿一岁可服一丸,妊妇不可服。  

五积散        

功用见《和剂局方》。  

苍术(米泔浸三宿,去皮焙,六两) 桔梗(三两) 枳壳(去瓤,麸炒) 陈皮 麻黄(去根节,一两二分) 当归(酒浸一宿,焙) 白茯苓 白芷 白芍药 甘草 半夏(汤洗十返) 桂心(去粗皮) 川芎(各三分) 厚朴(姜汁浸炒) 干姜(各一两)  

上㕮咀。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即每服三钱重,入煨生姜三片,盐一捻,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沉香荜澄散        

见《局方》等,略之。  

蟠葱散        

《局方》  

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治诸病功效见《局方》)  

苍术 甘草(各二两) 蓬莪术 京三棱 白茯苓 青皮(各一两一分) 缩砂 丁皮 槟榔(各一两) 延胡索(三合) 肉桂(去粗) 干姜(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葱白连须三茎,煎至一盏,去滓热服,加茴香二两尤佳。  

《究原方》治肾气疝痛,五苓散与蟠葱散等分合和煎,入盐少许服,甚有神验。  

星斗圆        

(《可用方》名夺命丹)  

治小肠疝气,偏坠撮痛,及外肾肿硬,日渐滋大,一切疝气等疾,并治之。冯仲柔绍兴,壬子冬,亲患此,疝气攻冲,小腹刺痛垂死,进此药一服,脏腑微动,痛即愈。  

吴茱萸一斤(去枝,分四分 各四两 以四两醋浸,以四两酒浸,以四两汤浸,以四两童子小便浸,各一宿,焙干) 泽泻(二两)  

上细末,以酒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七十丸,空心盐汤或温酒服之,日二服,夜一服,常服之。  

茴姜圆        

(本方无名,作名也)  

郭廷圭知县云:旧苦此疾,每岁不下五七次发,服药一料,病根遂除,今已十五六年不作。  

茴香(一斤) 生姜(四两) 盐(二两)  

上用生姜先碎研汁,与滓拌和茴香,过一宿,晒焙干为细末,次入盐和匀,以酒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七八十丸至百丸,任意盐汤服之,温酒尤佳,空心日二三服。  

荆芥散        

治肾阴肿大如斗。  

荆芥穗(不拘多少,瓷器炒干)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或三四钱,以熟酒服之,空心食前,即散去。胡伟郎方。  

导利散        

治小肠气。陈氏方。余一仆,素有此疾,每作必服此,立愈。上五苓散五钱,用灯心三十茎,入酒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服讫,用被盖覆卧,小便快利,立效,二三服频进之。  

防风散        

(原无名,今作名)  

治疝气肿硬。徐都承叔至传。钱参政方。  

防风 牡丹皮(去心)  

上等分,为细末。食前以温酒服方寸匕,日日进三服。《太平圣惠方》云:治㿗卵偏坠。又一方,加黄檗、桂心各等分治气上下肿胀。  

香楂散        

(作名)  

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军头司何押番传与陈端,遇发时只一两服,立定。何云:等子(眷属)辈常服此药,故无下部之疾。  

茴香 柿楂子  

上等分,细末。每服三四钱,以盐酒汤服之,小肠发动痛甚,则盐汤服空心,或每夜夜□服之。  

香橘散        

治小肠气发作,攻筑疼痛,及诸般冷气刺痛。  

茴香(炒) 青皮 京三棱 槟榔(各二两) 南木香(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盐一捻,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香壳散        

治小肠疝气。  

黑牵牛末(一两二分) 茴香(炒,二两) 延胡索(炒,一两)枳壳(去瓤,麸炒,一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熟酒服之,食前服或以蜜丸服,三五十丸。  

灸治疝气偏坠等疾,灸法郭享老亲曾得效。  

以草一条,第及麦秆尤佳,度患人口两脚,为一则,摺断如此,三则摺成三角,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在脐之下,两旁尖尽处是穴,若患在左即灸右,患在右即灸左,两边俱患,即两穴皆灸,艾炷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二十一壮或五十一壮,即安也。(《百一选方》)  

又郭察院名德麟传与葛丞相云:十余年前,尝苦疝气,灸之而愈,其法于左右足第二指下中节横纹中,各灸七壮,至廿一壮,艾炷如麦粒而紧实为佳,不可太大,大恐灸疮难将息炙。灸后半月间,不可多步履,仍不妨自服他药。渠灸后至今不发。葛甥子纲尝依此灸之,验。(旧本似脱文)三阴交,卵偏大,入腹,以年壮炙之,穴在足内踝上。肩井,大㿗病,随年壮灸之,或百壮。  

关元穴百壮灸之,治阴卵偏大㿗病,在腹下三寸,灸至三百壮。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之,皆宜灸之。《资生经》云:关元乃丹田也。《八十一难经疏》云:丹田在脐下三寸,多千余壮,少亦三二百壮。若要安稳,丹田、三里不曾干。(关元,一名大中粒)。执中云:舍弟少戏举重,得偏坠之疾,有客人为当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王彦实患小肠气,亦如此灸之,愈。  

大窍在足大指三毛中。《千金》云:在足大指聚毛中,治卒小便数。  

天枢(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在脐旁各二寸,灸五壮或二三十壮,治功神验。  

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育)在脐下一寸五分,灸百壮。治疝气膀胱㿗病,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者,皆灸之。执中云:此经(《资生经》)以气血为生气之海;《难经疏》以元气之海,则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在也。故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若时灸气海使温,亦次也。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遂不促。自是每岁,须二三次灸之,则以气怯故也。又云:人身有四海,谓气海、血海、□海、髓海是也,而气海为第一。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病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膻中亦谓之诸气之海矣。  

气冲(一名气街)在天枢下九寸,鼠蹊上,治㿗阴肿痛,阴萎茎中痛,卵丸骞痛,不可仰卧,七壮灸之,或二三十壮、五十一壮。  

《资生经》云:《必用方》云:治水㿗偏大,上下不定,疼不可忍,俗呼膀胱气,用煅过牡蛎二两,炮干姜一两为拌,涂肿处,即愈。是则水㿗即是膀胱气也。《千金》云:气冲主㿗。《明堂下经》云:治溃疝,则是㿗即溃疝也。恐人惑其名而误治之,故为之辩。  

凡此外灸药,散在诸方,俱可勘治。今人多如治瘘之法,以烂药、砒霜、汞灰、斑蝥、巴豆之类而溃烂之治适,虽得安痊,若遇内消脚气气虚之人,以疗可致死,深可慎之。诸方不载之,思之思之。  

《霞载万安方》第二十六  

嘉历二年正月廿八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六十二岁。同二月一日墨点了。冬景专着眼于此一部,天必降幸,人自成感,勿嗜他技艺。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