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内经》云:肝主目,在脏为肝,在窍为目。《难经》云: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五色矣。《内经》又云:心者,五脏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夫目既为肝之窍炙,又为心之窍,何也?曰目者,五脏之精华,固不专于肝也,所谓骨之精为瞳仁,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脉,气之精为白睛,肉之精为钩束是也。析而言之,则通乎五脏;合而言之,则主于肝。夫惟通乎五脏,故曰精明,《千金方》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黄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肾,其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又云:目者,五脏之精华,一身之重宝也。又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魂魄散,志意乱,是故黑眼瞳子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揣而有精明也。目者,心使也,神舍也,故神散精乱则卒然见非常之处,精气散乱贝忽尔见两物之异也。阳气实则瞋眼,阳气绝则昏睡。又眼以三脏一腑而成,此谓白眼是肺脏也,白色为肺正色;故黑眼是肝朋肾气也,肝者自肾生,故青黑色为肝肾正色;故瞳珠子是胆府也,通则三脏一腑,别则肝脏胆,总则五脏六腑之合成也。论云(《千金方》六上)凡人年四十五以后,渐觉眼暗,至六十以后,还渐目明。治之法,五十以前,可服泻肝汤,五十以后,不可服。若肝中有风热,令人眼昏暗者,当灸肝俞百壮,及服除风汤圆散数十剂,当愈。十六件禁物,生食五辛,接热饮食,热食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过多。上十六件并是丧明之本,养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驰骋田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者,亦是伤目之媒也,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欤。凡人少时不自将护,年至四十,即渐眼昏,若能根据此慎护,可得白首无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须瞑目,勿顾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此一术,护慎之极也。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徒自泻肝,及作诸治,终是无效。人有风疹,必多眼暗,先攻其风,其暗自瘥。  

论曰:肝虚眼,其证不一。巢元方《病源论》具析之,谓有忽然发肿者,亦有泪出不止者,亦有睛生翳晕者,亦有视物漠漠不能远视者,亦有精彩昏浊,黑白不明而晕者,是皆肝脏虚之所致也。  

菊花散        

治肝虚风虚,气眼目昏,多泪涩痛。  

菊花 牛蒡子(炒) 甘草(炙,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温水服之,食后日二三服,久服有效。  

槟榔汤        

治肝虚寒,眼目昏暗,胁下通,胀满气急。  

槟榔子(剉,不见火) 陈皮 桔梗(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二分) 附子(炮) 吴茱萸(汤洗,焙炒) 桂心(去粗皮,各二分) 白术(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若气急喘痰壅,加半夏姜制、半两,川芎、甘草各一两尤佳。  

石决明丸        

治肝虚血弱,木久昏暗。  

石决明(用贝,西方磨除,取贝心,打碎,为细末) 菟丝子(酒浸一宿,炒末) 五味子(各一两) 细辛 山药 熟地黄(焙) 知母(焙)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空心食前,米饮服之,日三服。  

还性丸        

治肝脏虚,血弱,不能上助目力,视物昏暗。  

茺蔚子 防风 人参 细辛 决明子 车前子 川芎(各二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二三十丸,以茶服之,日二三服,夜一服,或五十丸。  

驻景圆        

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多见黑花,或见障翳,视物不明,迎风有泪,久服补肝肾,增目力。  

车前子 熟地黄(各三两) 菟丝子(酒浸,炒末,五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七十丸,温酒空心,日中、日晚可服。肝即肾子,补肾乃肝气增盛,补虚则明利眼力也。  

圣明散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论曰:目昏暗之疾,其疾其候有二。肝气不足则血弱,肾气不足则精衰,血弱精衰,不能荣养于目,渐致昏暗。又《病源》云:夫眼者,五脏六腑阴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若血气充实,则瞻视分明;若血气虚竭,则风邪易侵,故令昏暗不明也。  

羌活 盐(各一两) 山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 恶实 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 蔓荆子 木贼(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日夜二三服。  

生犀饮子        

治目昏暗。  

犀角(不见火) 桔梗(各二两) 羚羊角 人参 茯苓 黄芩 知母防风(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空心夜卧各一服,又食后服佳。  

木贼散        

治眼昏暗,及一切目疾。  

木贼(小便浸七日七夜以后,取出暴干) 甘草(炙,各二两) 苍术(河水浸,一日一夜,去皮,粟来泔水浸七日七夜,取出切,暴干,八两)  

上细末。每服三四钱,空心临卧,以茶服或温酒服。  

驻景丸        

治目视䀮䀮,见物不精。  

车前子 菟丝子(酒浸炒) 决明子(炒) 羚羊角 防风(各三两等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食后日三服,夜一服,以温酒或温汤服之。  

防风汤        

治肝虚寒,目暗䀮䀮,视物不真,并生黑花。  

防风(二两二钱) 川芎 甘草(炙) 白茯苓 独活 前胡(各二两) 人参 细辛(各二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半,枣三个,煎至一盏六分,去滓,食后日三夜一服。  

羚羊角汤        

治眼见黑花,或头旋目暗,欲变青盲,眼暗微开。  

羚羊角 决明子 人参 升麻 车前子 玄参(各二两) 羌活 防风(各二两) 细辛(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煎至一盏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日夜二三服。  

通明丸        

治肝肾气虚,眼目昏暗,时间黑花飞蝇。  

石决明(剉洗) 芍药 桔梗(炒) 车前子 茺蔚子 熟地黄(各四两) 细辛(三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盐汤服。食后临卧,日二三服。  

金髓煎丸        

治肾虚眼目昏暗。论曰:天一生水,在脏为肾。天三生木,在脏为肝。肾藏精,肝藏血。人之精血充和,则肾肝气实。上荣耳目,故耳目聪明,视听不衰。若精血亏耗,二脏虚损,则神水不清,瞻视乏力,故令目黑暗。  

生地黄(二斤,内一斤生,暴干,一斤于甑中蒸一饭时,取由暴干) 杏仁(半斤,去皮发,炒令黄黑,捣为末,品纸三重裹,压去油,又换纸,油尽令如白粉)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焙) 防风 枳壳(去瓤,麸炒,各四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以豆淋酒服,日夜二三服。豆淋酒者,炒黑大豆令黑焦,乘热以一盏入酒三盏中,盛密器封口,经半日或一宿,去豆,用时温暖而服之。《御药院方》号地黄丸,彼云:补肾气,治眼疾。昔李揆相公患眼,时生翳膜,或见黑花如虫形翅羽之状。僧智深请谒云:此乃肾毒风也。凡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缘肾是肝之母,今积风毒,故令肝虚,非但目疾,丈夫所患干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皆肾之虚惫,但服此补肾地黄丸,无不神效。此药微寒,量人性服之。  

青盐散        

治肾脏虚冷,肝膈浮热上冲,两目生翳,视黑花。  

盐(炒研) 苍术(米泔浸三夜) 木贼(童子小便浸三日三夜,焙干,各五两)  

上细末。空心以温水一二钱匙服之,若不见物者,不过十服有效。  

蜀椒丸        

治肝肾虚风攻眼,目黑时见虚花。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 熟干地黄(焙,各三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干,十五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四五十丸,温酒或盐汤服之。  

彻视散        

治虚劳眼暗。  

蔓菁花(三月采,阴干)  

上一味,细末。每服二三钱匕,空心以井花水服之,久服明利眼精,可夜读书。  

补肝汤        

治肝虚,两胁满痛,筋脉拘急,不得喘息,眼目昏暗,面多青色。  

防风 细辛 白茯苓 柏子仁 桃仁(炒) 桂心 甘草(炙) 山茱萸 蔓荆子(各五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枣三四个,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不拘时,日二三服。  

菟丝子丸        

治肾肝虚,目昏暗,不能远视。  

菟丝子(酒浸一宿,蒸炒,末) 白茯苓 山药 人参 防风 车前子 熟干地黄(焙) 黄耆 石决明(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空心温酒服之,日夜二三服。  

以上肝肾二脏虚,精昏暗,服如上药,则二脏得力,非独明目,益气补血也。此外诸药在正方中。  

论曰:肝气通于目,其气和平,则诸疾不生,过实则生患,乃有肝实眼之证,令人目痛如刺,久不已,则目赤而淫肤息肉。治宜泻之,但当视其老壮,凡人五十以前,可服泻肝药,过五十则不可,若有实热疾,当不得已而泻之。目中赤则实热也。  

苦参丸        

治肝实热多,食壅气物,毒气伤目昏暗。  

苦参 车前子 枳壳(去瓤,麸炒,各五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空心以米汤服之,日夜三四服。  

羚羊角散        

治肝脏实热,眼目昏暗,时多热泪。  

羚羊角 羌活 车前子 黄芩 栝楼 山栀子(去皮,各二两) 胡黄连 菊花(各三两) 细辛(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食后以竹叶煎汤服,或以蜜丸服三五十丸。  

石决明丸        

治肝实,眼目生淫肤息肉,肿痛。  

石决明(二两) 黄连 车前子 细辛 栀子仁 大黄(炒) 黄芩(各一两) 菊花(三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或五十丸,食后以温米汤,临卧重服,日夜二三服。  

洗眼汤        

治肝实,眼赤热。  

人参 赤茯苓 山栀子 黄芩 菊花 地骨皮 川芎 柴胡 桔梗根(炒,各二两) 黄连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入竹叶十片,煎至一盏七分,去滓,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日夜三温服。  

黄连丸        

治肝气壅实,目痛如刺。  

黄连 大黄(炒,各二两) 防风 龙胆丸 人参 黄芩(各一两二分) 细辛(一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食后、临卧以温水服,日夜三服。  

菩萨散        

(《局方》)  

治男子妇人风气攻注,而眼昏暗眵羞明,睑眦肿养,或时赤痛,耳鸣头眩。  

荆芥穗(一两二分) 苍术(米泔浸炒) 白蒺藜(炒去角,各二两) 防风(剉妙,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细末。不以时,以盐汤服或酒服三四钱匕,神妙。(龙树菩萨所造,《龙木论》中妙方也,故云菩萨散欤)  

拨云散        

治男女风毒上攻,眼目昏,翳膜遮障,怕日羞明,多生热泪,隐涩难开,眶痒赤痛,睑眦红烂,瘀肉侵睛,但是一切风毒眼疾,并皆治之。  

羌活 防风 柴胡 甘草(炒,各一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 食后、临卧时服,又以菊花煎汤,或菊莆汤,或以薄荷茶服,尤佳。  

洗肝散        

治风毒上攻,暴作赤目,瞳痛难开,隐涩眵泪,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并皆治之。  

川当归 薄荷 羌活 防风 山栀子仁 甘草(炙) 大黄 川芎(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以冷水或熟水服之,食后、日晚服之,有神效。  

明睛散        

能治外障,退翳膜,疗风毒上攻,眼疼赤痛肿痒,或睑眦痒烂,时多热泪,昏涩。  

赤芍药 当归 黄连 滑石(别研,各五两)  

上细末。每用二钱,以沸汤点,搅清澄,去滓,热洗目,日二三度,忌一切腌藏、鱼酢、酒、面等毒热物。  

明眼地黄圆        

治男女肝脏积热,肝虚目睛,膜入水轮,漏睛眵泪,眼见黑花,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日近,暴热赤眼,风毒气眼,并皆治之;兼治干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等疾。由肾气虚败者,但服此,能补肝益肾,驱风明目,其效不可述尽。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焙,各八两) 牛膝(酒浸,焙,一两二分)石斛 枳壳(去瓤炒) 防风(各三两) 杏仁(去皮尖,麸炒,研去油,一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五十或六七十丸,空心以温酒服之,或以饭饮盐汤服,亦佳,忌一切动风毒物等。  

草龙胆散        

治眼暴赤肿痛,风热上冲,睛疼连眶,睑眦赤烂,瘀肉侵睛,时多热泪,及因叫怒,逆损肝气,久劳胆视,役损眼力,风砂尘入眼涩痛,致成内外障翳,及一切眼疾,悉皆治之。  

蒺藜子(炒,去刺) 草龙胆(各六两) 赤芍药(八两) 甘草 羌活 防风(各三两) 菊花(半两) 茯苓(四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食后、临卧温酒服,日夜二三服,又以盐汤或茶清服,尤佳。  

汤泡散        

《局》  

治肝经不足受客热,风壅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时行暴赤,两太阳穴(眉尾)疼,头旋昏眩,视物不明,渐生翳膜,并皆治之。  

赤芍药 当归 黄连(等分)  

上粗末,或细末。每服一两,水四盏,煎至二盏半,去滓,乘热以熟绢为巾浸之,淋洗目内外,或以目临于煎药气熏温,冷则再煎,热淋洗之,一日一夜三五度,以瘥为期。忌诸腌藏物、酒、面。谓凡眼目之疾,皆以血气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治之,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是以乘热洗熏,无不效验。此方令用之诸药之所不及也。(《事证方》名黄连汤,钱太师洗眼方云云)  

还睛圆        

治男女风毒上攻,眼目赤肿,怕日羞明,多饶眵泪,隐涩难开,眶痒赤肿疼痛,睑眦红烂,瘀肉侵睛,或患暴赤眼,睛疼不可忍者,并服立效;又治偏正头痛,一切头风,头目昏眩,皆治之。  

白术 菟丝子 青葙子 防风 甘草(炙) 羌活 白蒺藜 密蒙花 木贼(各等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二丸、二三丸,嚼以白汤吞下,空心,日三服,夜一服。  

治赤眼头痛,暴翳膜生。上以鹅不食草,可吹入鼻孔中,泪出渐瘥,含水吹之。(令患人含水而吹之,患人若不含水,药自鼻入喉而噎)  

又治风热赤眼肿痛。上用麻油,浸蚕沙二三宿,研蚕沙,入目中,膜消热散,痛减也。  

龙树镇肝圆        

石大夫方,治肝肾俱虚,风邪内乘,眼目昏暗,或头风偏牵,眼渐细小,或青盲雀目,诸风内外障者,不过数十服,立愈。须忌房室、酒、面、炙煿鱼、辛辣发风动气动物,但于暗室中坐,不可使心,无不应验。  

草决明子(二两,炒) 人参(半两) 家菊(三两) 川芎 黄芩玄参 地骨皮 防风(各一两)  

上细末,以粟米粉为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六十丸,以温酒服之,食后、夜卧,日夜二三服,亦以薄荷汤尤佳。  

洗眼珊瑚散        

治气眼风眼,内障外障,青盲雀目,赤眼,目视黑花,羞明不能视物,不问久近,并皆治之。此方乃韩州李太尉遇一圣僧传之,是台州人,后寻觅不知所在,再三祝令不可容易传之,径山佛日得此方,藏之甚秘。  

盐(三斤,用净白,以沸汤泡,淘去不净生土,澄清入磁器,以炭火熬成霜,取一斤) 辰砂(一钱重,用水飞过。私云:二钱重好 )晋白矾(一钱重。私云:二钱重)  

上研细,后盐于辰砂拌匀,如珊瑚色之时,入磁器,置火边,用时药三钱,以不热不冷汤一碗,如铜器中,先以温汤洗去眼上注,然后以药洗淋,目涩痛为度,药冷再三温暖洗之,药洗以后,每度以温汤,洗去盐气,每日若隔日常淋洗,则除疾增明。终始忌铁器,可用铜石器盂。  

卷帘膏        

治内外障,毒赤赤目,一切翳膜。东仓司干官庞维翰家传此方,常用之,果有神效。  

密陀僧(赤金色者良,二分,细研) 白蜜(如砂最上,八两)  

上二物和匀,用研磁入药,在内用柳木作盖,塞瓶口,用油单纸五七裹封,裹紧扎定不得透水,又入黑豆五升于锅中,入水,还入置药瓶于豆锅内煮之,水减亦徐徐添入水,煮至豆烂熟,即出药瓶,泪冷,用绳扎系药瓶子,沉于井底,三日三夜,后取出,用绵滤,去尘滓,然后盛纳别净瓷器中,不得令犯尘水,遇病目,以铜筋或竹筋点药,点入眼角,日三两点,点药后,少时避忌风寒,频用取效。  

神妙驱风散        

治风毒上攻,眼目涩疼,不可忍者,或上脸眦赤烂,浮翳瘀肉浸晴。(出《王氏博济方》)  

五倍子(三两,打碎,去泥土) 蔓荆子(四两二分)  

上粗末。每用一两,水三盏半,入铜器,煎至二盏半,去滓,乘热浸巾,淋洗目内外,两度,滓合再煎用之,日夜二三度。  

防风羌活汤        

治风毒上攻,眼睛疼痛。  

防风 羌活 黄耆 家菊花(去蒂) 川芎 荆芥(不焙) 白蒺藜(熟炒,去刺) 甘草(炙,蜜涂,各等分)  

上细末。二三钱,以麦门冬熟水调服,又以清茶水服尤佳,日夜二三服。(林子启传)  

《事证方》后集云:有人患赤目昏,作肝经有热,服洗肝散凉药治之,久而目觉昏生翳膜,遂服《局方》黑锡丹、锦鸠圆并驻景圆而痊,和菊晴圆,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汤服。气虚人目昏瞻视不明,常见黑花,宜服《局方》安肾圆。男子妇人风毒攻注,两眼赤肿而痒,《局方》消风散和菩萨散二三钱,以百沸汤服之,食后临卧。若因怒或食热物,或饮酒过度而致目赤,眼泡紫,内生赤,服《局方》木香流气饮加大黄煎服之。凡患眼疾,切须戒酒节欲。盖酒引酒况热而有毒,眼属肝,属木,尤不可用药频点,缘病目自内起,俗谚云:眼不点不瞎,耳不干不聋,此之谓也。  

生犀丸        

(《御药院方》)  

散赤肿痛隐涩,胎赤眵泪,生疮。论曰:胎赤者,缘在胎之时,其母嗜五辛,及饵热药,传移胞脏,内禀邪热,及至生长,两目赤烂,至大不瘥,故曰胎赤。又人初生,洗目不净,秽汁渍坏者亦有之。  

荆芥 大黄(各二两二分) 甘草 川芎(各一两一分) 薄荷叶(一两三分)  

上为细末,蜜丸一两为十丸。每服二三丸,细嚼以汤服,进食后,日二三服。  

黄连汤        

(《御药院方》)  

治目胎赤肿痛,及散头面热。  

黄连 秦皮 苦竹叶 薄荷(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二分 水五盏,煎至四盏,去滓,以绵热而淋洗目,不计度数,日夜数个度。治一切风眼热目,新久目疾。  

当归立效散        

凉血,定睛疼痛。  

当归 大黄(各三两) 乳香(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热服,食后临卧。  

通光丸        

清神水,退翳膜,治昏晕赤涩莫开。  

苍术 黄芩 朴硝(各二两二分) 甘草(一两)  

上细末,以干肺肉(汤浸研)为丸,一两为五丸。每服二丸,细嚼,以冷水服下,食后、临卧,或以汤服之。  

还睛汤        

治风赤暴赤眼,退浮翳,昧目胎赤,眦烂涩痒肿痛。  

山栀子 黄檗 黄连(各一两) 杜仲(炒) 细辛 薄荷(名草龙脑,名二两) 秦皮(四两) 甘草(炙,半两)  

上粗末。每用一两一分,水三大战,竹叶十片,灯草二十茎,煎至二盏半,以绵滤去滓,闭目淋洗了,避风少时,每日三四度,冷赤再三暖洗之。  

黄连汤        

治功同上。  

黄连 秦皮 苦竹叶 薄荷(各三两)  

上粗剉。每用一两二分,煎淋洗同上。  

杞菊丸        

治内外障眼有翳晕,或虽无翳,视物不明。  

甘菊花 枸杞(去茎,各四两) 川芎 薄荷(各二两) 苍术(十二两,米泔浸三日,每日每夜换泔水干)  

上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二丸,细嚼,以茶清服,食后日二三服。  

生明丸        

治眼目暴赤,睛痛胎赤。  

薄荷 川芎(各三两三分) 缩砂仁 菊花(干者,各二两二分)  

上细末,蜜和丸,一两为五丸。每服一二三丸,细嚼以汤服,食后,日二服,夜一服。  

九龙膏        

治一切目疾,内障外障,赤眼风热,热眼寒眼。(未见唐书,恐是日本古人作欤,有效验,故载之)  

黄连 艾叶 石决明 木贼(各二两) 黄檗(一斤) 古文钱(十文) 杏仁(一钱,去皮尖) 麝香 龙脑(各一字,一钱四分之一)  

上先以前七种,并剉如棋子大,以水一石(盏百杯也)入锅,煎至三分一,滤去滓,入锅煎至三盏,后入磁合子,而纳麝香、龙脑,以重汤煎,炼成稀膏,畜置,遇眼疾,点入目中,坚硬之时,入乳汁少得稀稠,昼夜入之。  

退风膏        

治一切风热赤眼,目中生疹疮,其痛不忍。  

黄檗(十两) 木贼(二两) 葱白(连须,廿茎) 菊花(无用茎根,一两) 竹叶(三十叶) 莽草(廿叶) 石决明(洗去盐气,打碎,三两)  

上粗末,入水廿盏,煎至三盏,滤去滓,入瓷碗,以重汤再煎,成稀膏入眼中,昼夜四五度,加麝香、龙脑各一字,尤神妙也。  

又方:功效如前。  

黄柏(一两) 黄连(五两) 竹叶(二十) 莽草(二十叶,切除叶上下)  

上粗剉,以水二十盏,煎至二盏,滤去滓,入瓷碗,以重汤再煎,入目中。性全常依书写看,频患目疾,每患眼疾,以汤泡散淋洗,而入点此药,不过两三日,而得愈,其效如神。  

一捻金散        

治风赤障眼,四边肉烂,冷泪常出不止。  

朴硝。上一种细研,以调水,点入目中。又黄丹(一分)、朴硝(二分)、蜜(五两)三味细研,入铜器内,以慢火煎三十沸,不住手搅,乘热以绵滤过,候冷频点入目,治久患赤眼,眦烂痒痛,泪出不止,视物昏暗。  

车前草汤        

治目痛,飞血赤脉。论曰:飞血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由肝脏气虚,为风热所乘,致血飘溢,散络白睛,势如飞驰,故谓之飞血,治法宜肝气,平心火,则飞血自除。  

镇心丸        

明目镇,保心火,养神志,宜畅气血,解诸邪壅,黄疸鼻衄,小水淋痛,服之立效,治飞血。  

黄芩 大黄(炙,各二两) 荆芥 薄荷 甘草 芍药 山栀子(各四两)  

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温水服,不拘时。  

人参散        

治血灌,瞳子涩痛。论曰:血属肝,肝受血而能视,则目之瞻视,必资血,若目物损伤,致血脉散乱,则败血侵睛,灌注瞳仁,害于瞻视,不早治,或致丧明,谓之血灌。  

人参 赤茯苓 细辛 桔梗(炒) 车前子(各一两) 五味子 防风(半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五盏半,煎取二盏,去滓,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日夜二三服,以愈为度,数剂服之。  

决明汤        

治血灌瞳仁。  

石决明 人参 川芎 细辛 五味子 赤茯苓(四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温服,食后、临卧,数剂服瘥。  

逐翳散        

治黑睛白点外障。  

杏仁(汤浸去皮,十粒)  

上去皮尖,早朝嚼吐,入生绢巾,以线扎定,浸乳汁,昼夜三五度,点入目中,每日弃故,易用新,白翳退散为度,百日若半年一年,多年用之,自然渐昏翳除去,真睛明朗。  

朱砂煎        

治坠睛眼,白睛肿起,赤涩疼痛。  

辰砂(研飞,一分) 马牙硝(细研,半两) 黄连(未,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一分) 盐(一分)  

上细研,绵裹,用雪水半盏,浸一宿,滤去滓,入磁器中,以铜筋蘸少许,点入目中,日夜二三度。论曰:坠眼者,眼因贼风所吹,血脉受寒,贯冲瞳仁,入风寒气随眼带牵拽,睛瞳向下,名曰坠睛也。日久不治,瞳仁损陷,遂致失明。  

羚羊角散        

治眼白睛肿胀,日夜寒痛,心胸多闷,洗肺利肝。(名洗肺利肝,羚羊角散)  

羚羊散 郁李仁 桑白皮 防己 大黄(各一两) 赤茯苓 木通 防风 赤芍药 黄芩 枳壳 杏仁 甜葶苈 甘草(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槐实丸        

治坠睛失明,眼睛牵陷。  

槐实 羚羊角 独活 天麻 地肤子 沙参 人参(各三两) 防风 菊花 枳壳(各二两) 决明子(四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临卧,日二三服,以薄米汤服之。  

防风汤        

治蟹目疼痛,泻肝补胆。论曰:脏腑壅滞,肝经积热,上冲于目,令人目痛睛疼,若毒气结聚,甚则黑睛上生黑珠子,如蟹目状,故以名之。或有如豆者,名曰损翳,或曰离睛,又曰蟹睛,病极难治,不可针割,及不可傅毒药,唯宜服宣泻之药,使邪热退,即瘥。  

防风(三两) 远志 黄芩 人参 桔梗 细辛 芍药(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临卧,日夜三四服。  

黄芩羊角汤        

治蟹目疼痛,泻肝。  

黄芩 羚羊角 赤芍药 细辛 桔梗 人参 远志 甘草(各一两) 防风(各二两)  

上粗剉。每服五钱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临卧,日夜三四服。  

桔梗汤        

治眼睛突。论曰:人因风热痰饮,攻渍腑脏,阴阳不和,肝气蕴积,热毒之气,上冲于目,使目睛疼痛,甚者突出,治宜先服寒药,以泻肝气,然后调治,勿求卒效,惟渐治之,仍须微针,引出恶汁也。  

桔梗 大黄 玄参 芍药 防风 黄芩(各二两) 茺蔚子(四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入芒硝一钱匕,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温服,日夜二三服。  

门冬茺蔚饮        

治风热攻目赤痛,目睛欲凸出者。  

麦门冬 茺蔚子(各二两) 桔梗 防风 玄参 知母(各二两) 黄芩 天门冬(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日夜二三服。  

点眼丹砂膏        

治目卒珠子脱出,并有青翳。  

丹砂(研) 干姜(炮) 燕屎(各一分)  

上合研如粉,以乳汁调点目中,日三五度,夜一二度。又方,干姜、燕屎二种也,不用丹砂。  

又方:治眼睛忽然突出一二寸者。上急取冷水,灌入眼中,数数换水,可寒冷,须臾当自收入(以冷水可打眼睛)。  

木通犀角散        

治白睛肿起如水泡者。论曰:白睛肿胀者,肝肺之候也。目者,肝之外候。白睛者,肺气之所主也。若肺气壅滞,肝经不利,为邪热所乘,不得宣泄,则毒气上攻于目,故白睛肿起,或疼痛也。治宜宣利脏腑,外敷熁肿药,及镰去恶血,无不瘥也。  

木通 犀角 桑白皮 黄芩 大黄 玄参 茯神 旋覆花(各三两) 菊花(一两) 甘草(炙,二分)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若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不去滓,食后、临卧服。  

大黄散        

治肝肺大热,白睛肿胀盖覆,瞳仁疼痛。  

川大黄 黄连 羚羊角(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  

地骨皮汤        

治时行目,暴肿痒痛。  

地骨皮(三斤)  

上以水三十盏,煎取五盏,去滓,更入盐二两,煎取二盏,洗目,或加干姜一两,温又洗,如每日疫毒,以瘥为期。  

芦根汤        

治目暴肿。  

芦根(五两) 甘草(炙,一两) 粟米(五两) 竹茹(三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二服,食后温服,日夜二三服。  

二黄汤        

治两目暴热痛。  

大黄(炒,四两) 芍药(五两) 细辛 甘草(炙,各四两) 黄芩(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  

论曰:时气后忽目赤肿痛,或生翳膜者,时气之余毒未尽,自脏腑熏发于目,或因体虚未实,多食热物,皆令目病,轻者赤痛,重者致翳晕,又轻者眼见黑花,治法尤在慎饮食,或戒房室,以就痊平,不然汤剂交攻无益也。  

黄耆汤        

治时气病目暗。  

黄耆(一两二分) 枳壳(麸炒,一两) 人参(一两二分) 当归(二两) 黄柏(二两) 黄连(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分为二服,温服,日夜二三服。  

大黄汤        

治时气病后,风毒眼热病。  

大黄(剉,二两) 枳壳 黄芩 菊花 栀子仁(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 水三盏,煎二盏,去滓,食后温服,得利尤佳,分为二服。  

黄连汤        

治时气病后,目赤痛。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 秦艽(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服,日夜二三服。若无赤气热病,而昏暗不见物,目力虚弱,则是虚冷,经日月渐复本,亦可服驻景圆,若不瘥,昏暗者,须服生犀饮子。  

生犀饮子        

治目昏暗者,老眼昏尤佳。  

犀角 桔梗(各二两) 羚羊角 人参 茯苓 黄芩 知母 防风(各一两或二三两)  

上细末。每三分,水三盏,煎至二盏,为二服,食后,日夜二三服。  

茯神汤        

治斑疮入目。论曰:伤寒热毒气盛,发于肌肉作斑豆,不已则上熏头,目肿涩而痛,片见黄赤,名玳瑁色,或碎如粟粒是也。点药入目,必致损烂,惟宜服利脾肺,解热毒之药,可傅药于眼睑上下,稍削其势。  

茯神(去木) 赤芍药 葛根(各一两) 升麻 地骨皮 大黄(炒)黄芩(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服,日二三服。  

柴胡汤        

治斑豆疮入眼,宜服去脾肺热毒药。  

柴胡 黄芩 栀子仁 赤芍药 升麻 麦门冬 甘草(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为二服,食后、临卧温服。  

黄柏膏        

治麸豆疮入眼。  

黄柏 木香(各一分) 大黄(三分)  

上细末,重入乳钵,熟研。每用少分以水调为膏,脸上下傅之,不可入目中,干即易傅。  

又乳汁入黄檗末,频频入目中。  

论曰:昼而明视,暮不见物,名曰雀目,言如鸟雀不能有见于夜也。夫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血受邪,肝气不能上荣于目,肝受血而能视,今邪在肝,阴血涩滞,至暮则甚,故遇夜目睛昏,不能睹物,世谓之雀目。  

车前子汤        

治雀目。  

大黄 车前子 玄参 黄芩 细辛 茺蔚子(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黑豆廿粒,煎至一盏七分,去滓,空心、临卧,日二三服,小儿分为四五服,频频服之。  

《千金要方》云:治雀目咒术,令雀目人,至黄昏时,看雀宿处,打令惊起,雀飞时,乃咒曰:柴公柴公,我还汝盲,汝还我明。如此日日三过作之,眼即明,曾试有验。  

泻肝汤        

治雀目。  

黄芩 防风(各二两) 芍药 桔梗 大黄(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二钱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后入芒硝半钱匕,再煎令沸,食后服之,日二三服,小儿分作二三服。(利法,气逆尤良,虚寒人不可服)  

补肝汤        

治雀目。  

人参 白茯苓 车前子 黄芩 大黄(各一两) 五味子 防风(各一两) 玄参(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小儿分为三服。  

还睛丸        

治雀目。  

人参 细辛 白茯苓 木香 知母 川芎(各一两) 石决明 茺蔚子(各二两)  

上细末,以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茶清服十丸或二十丸,小儿为小丸服之。(自余小儿方等,可见单方。《王氏》)  

论曰:睑生风粟者,上焦积热,肝脏有风,传于心肺,冲发目睑眦肉之间,故令上下涩痛,如粟所隐,赤眼侵睛,泪眵交下,视物羞明,不疗则磨隐睛轮,久生翳晕,宜镰洗与药并行可也。  

防风汤        

治眼睑生风粟。  

防风(二两) 犀角 知母 黄芩 玄参(各一两) 桔梗 羚羊角(各一两一分) 大黄(二分)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小儿分为二服,又为三服。  

细辛汤        

治眼生风粟疼痛,时时有泪。  

细辛 玄参 五味子 人参 白茯苓 防风 车前子(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三钱重,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食后、临卧,日夜二三服,一煎分为二服,小儿分为二三服。  

镰洗方:上旧镰一二片,以水四五盏,煎至三四盏,淋洗目睑。又以古镰向火上焙热,熨温目睑。  

决明汤        

治眼生肤,遮覆瞳仁。论曰:以脏腑气血虚实不调,加以风邪痰饮,郁于膈上,熏蒸既久,冲发于目,乃生肤翳,其睛上瞳仁,有物如蝇翅状,是为浮翳也。  

决明子 地骨皮 玄参 黄连 桔梗 柴胡 茯神(去木,各一两三分)栀子仁(一两二分) 羚羊角(二两二分)  

上㕮咀。每服三分,水三盏,竹叶二十片,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冷温得中,食后、临卧,日夜两三服。  

贝齿散方        

治目风热赤,生肤翳。  

贝齿(七个,烧为末,细研用,取小者) 真珠(一分) 龙脑(半钱)  

上合研如粉,每点如黍米大,点于翳膜上,日三度。  

芦根汤        

治脾肺热熏,目赤养生翳。  

芦根 木通(各一两半) 栀子仁 桔梗 黄芩 甘草(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分,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二服,食后入生地黄汁,三分一盏服之。又有丁翳,治虽小异,可用之。《圣济总录》百十一卷。  

又有花翳。  

真珠散        

治风热上攻,眼生花翳,及有赤脉冲贯黑瞳。论曰:目生花翳者,点点色白,状如枣花鱼鳞之类是也。此由肝肺实热,冲发眼目,其始则目痛泪出,变生白翳,宜急治之,不尔则致障翳也。  

桑根白皮 木通(各一两二分) 泽泻 犀角 黄芩 旋覆花 茯神 玄参 大黄(各一两) 菊花(半两) 甘草(一分)  

上细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分为二服,和滓温服,日二三服,食后。  

真珠散        

治风热上攻,眼生花翳,及有赤脉,冲贯黑睛。  

真珠 琥珀(一分) 辰砂 硇砂(两大豆许,好者研)  

上合研极细。每日三五度,点目中。  

水照丸        

治眼生花翳。  

乌贼鱼骨 龙脑 丹砂(各一两)  

上合研极细末,用蜡和搜为片子如大麻子。每用以一片,安置眼中,以翳退为度。  

去障翳方        

治上膈实热,冲发于目,渐生花翳。  

青黛(水上浮者佳,一分) 瓜蒂 母丁香(又云:鸡舌香,大丁子也,七个,为未) 麝香 龙脑(一字,研。一字,一钱之四分之一,一钱有四字故也)  

上细研如粉,入磁器中,以蜡封,勿令泄气。每用大麻子仁大,吹入鼻中。早晨两度,临卧一度,泪涕频出,七日以后有神效。  

二明散        

治内外障眼。  

苍术(四两,米泔浸七日,每日换泔,切片子,盐一两同炒黄色时,去盐,用末) 木贼(二两,童子小便浸一两日,洗焙)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匕,以米饮调服,日夜三服。  

地黄丸        

治眼一切内外障,翳膜遮蔽,时作疼痛。  

熟干地黄(五两) 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者,二两二分)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临卧,新米泔饮服。  

洗眼方        

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眩。  

桑条(二三月间,采嫩条暴干,净器内烧过,令火自灭,成白灰)  

上细研。每用三四钱匕,入瓷器或石器中,以滞汤泡搅,候澄清,取清者入别器内,更澄,以新绵滤过,极清者置重汤内,令热,开眼淋洗,每日一二度,但是诸眼疾不见物者大效。  

海螵蛸丸        

治外障眼,及赤翳贯瞳仁,攀睛等,惟翳厚者,见效尤速。  

海螵蛸(以竹刀刮取软者研细,水飞过,日干。乌贼骨也,一两)辰砂(一分)  

上同极细研,镕好蜡和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安在目眦上,立奔障翳所,如无翳,即在眼眦不动效。  

落翳散        

右眼生翳膜。  

荠菜(和根茎叶,不拘多少,采之净洗,焙干)  

上细末细研,入乳钵熟研如粉。每用先净洗目丁,挑末半粒许,安入两眦头,若虽涩痛莫疑,不日翳膜消落,每夜点入之,以翳消散为期。  

杏仁膏        

治眼疾翳膜遮障,但瞳子不破者,即瘥。  

杏仁(汤浸,去皮失,双仁者,三十两)  

上每三两,以面裹于煻灰火中,炮熟去面,研杏仁压取油,又取铜绿一二钱,细与杏上同研细,以铜筋点眼膜,日夜一二度,即瘥。  

贝齿散        

治眼远年翳障不瘥,尤佳。  

贝齿(一分) 琥珀(一分) 辰砂(半两) 龙脑(半分) 马牙硝(二分)  

上细研如粉,用少许点之。  

真珠煎        

治肝虚寒,茫茫不见物。  

真珠 鲤鱼胆 白矾  

上三种合和,入铜器中,微火煎取一半,以新绵滤过,纳瓷器中,常以铜筋如黍米许,点入目中,泪出,频点取瘥。  

蔓荆子散        

治青盲,瞳子不坏者,十得九瘥。  

蔓荆子  

上入布袋,蒸透于甑中,以热汤淋之,又蒸又淋,如此三度了,干焙,细末。每服方寸匕,以温酒服之,日二三服。  

青盲者,《龙木论》曰:初患之则昏暗,不痛不痒,亦无翳膜,至于失明,与不患者相似,是知青盲之状,外无异证,瞳子分明而不见物,由肝肾气虚,精血衰弱,不能上荣,故目盲而无所见也。《养生方》云:塞故井水渎,故令人目盲云云。  

一方:治眼忽不见物,如青盲状。上令人嚼烂老生姜,以舌舐其眼,日六七度,即瘥  

五加皮汤        

治青盲无所见。  

五加皮 玄参 桑白皮 麦门冬(各五两) 茯神(一两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分,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而入荆芥茎叶自然汁一合,再煎两三沸,放温,食后、临卧服之。  

论谓之钓割针镰法,凡两眦头有赤脉及息肉者,宜钓起,以铍针割去令尽,未尽更割,以尽为度;或以缝衣细针穿线,口衔线头牵起膜脉,以铍针向目中割之,割了以火针熨之,使断其根,不尔,二三年间,恐能复发,复发则黏睛难疗。其赤膜厚者,侵入水轮,宜以曲头篦子拆起,勿使掣损瞳仁,盖瞳仁甚薄,易损也。凡钓割及用火针,不宜在旦,旦则腹空,五脏皆虚,令人头晕闷倒,又钓割不宜欲急速,欲缓缓为之。矾石(烧枯为末),令病人仰卧,以矾石末米粒许,点入目眦,片时膜脉缓,即以钓针挽起之,以平针徐切割,亦以绵拭血,三两度切之。一度不割尽,切口聚肿,开合有患。若难入矾石,摸脉不浮起,则以鸟羽翎(切除两头,通中)当白睛上之赤膜嗍之,离根浮起,其时悬引之,切割之后,以竹叶煎汤或车前汤洗目,而后可点入荠末,永不再患也。或切目当暖铜针云云。  

又取雄雀屎和研乳汁,当点着目膜上,浮翳赤膜消烂也。雄雀屎者,两头直细也。雌雀屎者,一头平大也,似钉子,故曰:白丁香。  

治眼暗翳膜。铜青、杏仁汁,上和合,常入目中(铜青者,铜器盛醋酢,三四五六盏,以慢火七八日煎,盖覆置湿地,青衣生,削取,绞杏仁汁一盏,和铜青常点入目眦。《千金方》)。  

《千金》云:每朝含嚼黄柏一爪甲许,吐出掌中,以指点目中讫,后以水洗目,至百日眼明。此法乃可终身行之。永除眼疾,神良。  

凡目忽破物撞打,睛出,但带筋未断,令拥入,四畔傅膏药,及绞取生地黄汁,内外频傅之,有恶血以小针引之。  

地黄膏        

治目赤肿,贴熨。  

生地黄 粟米饮淀  

上等分,含暖傅目睑上下而熨之,干即易,以赤散肿消为度。  

治目为物所伤,睛陷努肉。生地肤,上绞,取汁,入瓷器,常以少许点入目中,冬天无生地肤,姜干者煎浓之,用功同。  

又方:杏仁,去皮尖,上烂研,以人乳浸化,日三度,夜一度,入目中。  

治热病后,目失明,或生白膜极厚者,烧针烙法:上取乎头针,可膜大小者,烧令赤,当膜翳中烙之,须轻下手,若烙后翳膜已破,即傅除翳药。  

治目昏暗,中指熨法:上东向坐,不息再过,以两手中指,点压二七反,相摩拭,熨目眦,终身无目疾。  

掌心熨法,治目昏暗。上鸡鸣时,以左右手掌相磨,极令热,熨温目上,三遍或七遍,有神妙,终身不失明。  

烫熨器方:治目赤养涩,及一切目疾。上铜器盛热汤,令满器,用以熨淋,仍闭目淋熨,勿开目,汤冷即温,再三熨,日二三次,或一日一度,或虽隔日,常用此法,无目疾者,亦间可用此法。  

除热饮        

治丁翳毒热。丁翳者,论曰:肝心二脏,久积毒热,攻发于目,能生丁翳状如银丁。盖肝者木也,在窍为目。心者火也,于肝为子。(木生火,故肝母心子也)今心藏积热,热乘于肝,熏发结聚,故为丁翳。  

黄芩 玄参 桔梗 知母 芒硝 防风 茺蔚子 大黄(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二盏半,煎至一盏七分,去滓,分为二服,食后温服,日二月艮,夜一服。  

黑眼决明散        

治丁翳,根脚极厚,经久不瘥。  

石决明 琥珀(各一分) 乌贼骨(一字半) 龙脑(一字半)  

上细研。每用如大豆许,以铜筋取之,点入目丁翳上,日三度,夜一度。  

瞿麦散        

治眯目不出,生肤翳。论曰:簸糠飞尘等物,入于目中也,治宜亟出之。久不出,着于睑,生翳伤睛。古方初物入目时,令以绵裹筋撩去之,或以墨汁,或鸡血入之于目,浮出皆良。  

瞿麦 干姜(各半两)  

上细末。食后以井花水调服二三钱匕,日二三服。  

治杂物眯目不出。蚕沙拣令净,上空心用新汲水吞下十粒,勿咬。  

又方:新大麦,上煮麦粥,取浓汁,数入注目中,即出。  

又方:猪肪,上如大豆许,塞入鼻孔中,随左右用之,即出也。  

又方:白蓑荷根,上捣绞而取汁,滴入眼中,立出。  

上《圣济总录》自第一百二至百十二、十三各卷,虽有许多篇数,病证治方,取要所抄也。《龙木论》十卷,虽为古方,不可过之。此外神方,临时可见《圣济录》中。  

龙树镇肝圆        

《事证方》  

石大夫方。治肝肾俱虚,风邪内乘,眼目昏暗,或头风偏牵,眼渐渐缩小,或青盲雀目,诸风内外障者,不过十数服,立愈。须忌房室、酒、面、炙煿、鱼、辛辣发风动气物,但于暗室中坐,不可使心,无不应验。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以薄荷叶汤,食后服,日三夜一服。  

草决明(二两,炒) 人参(二分) 家菊花(三两) 川芎 黄芩玄参 地骨皮 防风(各一两)   

上为细末,粟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一抹膏        

治烂目眩眼,不问新旧治之。庐少樊尝患此疾,用之而愈,仍亲笔录。  

以真麻油浸蚕沙三两宿,后研细,以篦子涂患处,隔宿立愈。(如膏稀稠得所)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左右旁去个一寸五分(中间二寸)。《资生经》云:肝虚目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一二七壮,或二三十壮。  

努肉(目中恶肉生出也,谓之怒肉,努、怒同)  

《圣惠》云:风热在脏腑,熏蒸于肝,攻冲于目,热毒既盛,并于血脉,蕴积不散,结聚而生努肉也。  

治眼生努肉,翳膜赤脉风赤,涩痛难开,真珠散方。  

真珠 羚羊角屑 犀角 朱砂 甘菊 琥珀 地骨子 车前子 甘草 细辛 黄连(各一两) 菥蓂子 茺蔚子(各二两) 川升麻(一两半)  

上捣为末。食后竹叶汤调下二钱。  

治眼赤,漠漠不见物,息肉生,泻肝汤。  

竹叶 栀子仁 升麻 枳实(各二两) 泽泻 黄芩 决明子 杏仁(各三两) 柴胡 枳实(各二两) 泽泻 黄芩 决明子 杏仁(各三两) 柴胡 芍药 大黄(各四两)  

上㕮咀。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热多体壮加大黄一两;羸老去大黄,加栀子仁五两。  

治眼生赤脉,弩肉急痛难开,如芥子在眼方。  

黄连(一两) 淡竹叶(五十片)  

上水三盏,枣五个,煎一盏半,食后,分四服。  

治眼赤肿痛有翳,努肉多泪难开,秦艽散。  

秦艽(二两) 防风 黄连 甘草(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如淡竹叶二七片,煎六分,食后温服。  

治积年郁肉障翳,琥珀散。  

琥珀 珊瑚 硇砂 朱砂 马牙硝(各半两) 真珠末(一两) 乌贼鱼骨  

上都入乳钵,研三日夜,令极细。每日三五上,点之。  

七宝点眼方        

治眼生努肉。  

石决明(三分) 龙脑(一钱) 珊瑚(一分) 琥珀(一两) 水晶 贝齿 真珠(各半两)  

上同碾和面,瓷盒内盛,以铜筋取,以黍米大点之,日三夜一。  

遍睛不退方:治眼生努肉,赤瘀。  

杏仁(百粒) 硇砂(一钱)  

上和研匀。每用少许,点三五上,努肉自消。  

上贯瞳仁方:治眼中努肉出,兼赤脉。雄雀粪细研,以乳叫调,频点即消。  

生努肉出方:治眼目触损。上杏仁三七枚,去皮尖,生嚼,吐于掌中,药暖,绵缠筋头,点努肉上,不过三四度。  

大椎穴,在第一椎骨上陷中,治眼暗,灸二百。  

又第十椎当背中,安灸二百壮,以多为佳,最验。  

三里穴,治目不明,日日灸七壮,至百壮。《资生经》云:在膝下三寸䯒外廉两筋间。秦承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痃癖,匹肢肿满,䯒酸痛目不明,佳。《指迷方》云:按之足太冲脉不动也,太冲,亦名扶阳,足甲脉动处也。指按三里穴,此脉止不动,是其穴也。《明堂经》云:人年三十以前,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房以三里下气也。(《外台》方同)  

昆仑穴,治目不明,目痛如脱,在足外踝后一寸陷中,灸三光或七壮、十五壮。明堂有上昆仑,下昆仑。下经云:内昆仑,外昆仑云云。执中云:内昆仑在内踝后五分,外昆仑在外踝后,在大筋前。  

风池穴,治目眩目痛不能视,在脑后空处发际陷中,二十一壮、三十一壮,或灸至百壮,艾炷不用大。  

丘墟穴,治目翳膜瞳子不见,在足外踝下前陷中,灸三七壮。  

至阴穴,治目翳,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灸七壮。  

后溪穴,疗眦烂有翳,又自主目赤有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灸一壮,或灸三壮。《明堂》云:在手外侧前起骨下陷中。  

小泽穴,治目上肤翳覆瞳子,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份陷中,灸一壮、三壮,针一分,一名小吉。(正在小指尖)  

前谷穴,治目生白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中前陷中,针一分,炙一壮。《明堂》云:三壮。  

太渊穴,治目生白翳,眼眦赤筋,缺盆中痛,在掌后横纹陷中,灸五壮,手甲后横纹反中穴,名阳池。今太渊即手中掌后也。执中云:按《千金方》注云:太泉即太渊也,避唐祖之名改之。于是书之,以示世医。  

解溪穴,治白翳覆瞳珠子,无所见。在足颈陷中(和语谓之三年处)。《明堂》云:在系鞋级处,灸三壮、五壮、七壮。  

目卒生翳膜,灸足大指本节横纹中,三壮、五壮灸之,病在左灸右,病在右灸左,手大指本节横纹同灸之。  

中渚穴,治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之。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左右俱患,俱灸之。明堂云:二壮穴,在手小指表本节后间陷中,肝俞亦佳,雀目尤良。  

凡《资生》《铜人》《明堂经》中灸目疾之穴,八十余穴,左右以及百九十处,今少少抄之,广见本经,加了见可灸之。又肝俞、肾俞、心俞、期门、日月、百会、卒谷、凤池、三里、上星,一切眼目总穴也。临于□病,斟酌可灸之。  

今世适知得一方一术,而妄称目医,恣致盲疗,病家亦不辨真伪,任邪医妄说,招病失明之辈,愚甚矣。是故书出要方要灸,垂示后人,莫执略忘广,庶见尽诸方,救天下迷暗耳。  

《覆载万安方》卷第二十八  

嘉历二年二月十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同十三日辰刻墨点了。冬景留意于此书,妄念于他事尔。性全(花押)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