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门

(附鼻)  

论曰:肾气通于耳,心寄窍于耳,气窍相通,若窗牖然,音声之来,虽远必闻。若心肾气虚,精神失守,气不宣通,内外窒塞,斯有聋聩之病。经所谓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是也。又曰:耳聋之证有二,一者有肾虚精脱而聋者,其候面色黑;二者经脉气厥而聋者,其候辉辉焞焞,或耳中气满是也,审而治之。  

山芋丸        

治耳聋耳鸣。  

山芋(薯蓣、山药异名也) 熟地黄(焙) 黄芩 磁石(烧醋淬上次) 菊花(炒) 茯神(去木) 木通(各二两二分) 升麻 独活(一两三分)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十丸,以米饮服,日二服,空心晚夕。  

磁石酒        

治耳聋耳鸣,常如风水蝉啼。  

磁石(打碎,绵裹,半两) 木通 菖蒲根(米泔浸一二目,切焙,各八两)  

上㕮咀。盛绢袋,用酒十五盏浸,寒冬七日,暑月三日,春秋五日以后,每服一盏或半盏,温暖服之,补肾气,益气力,加防风、羌活各一两尤佳。  

黄耆丸        

治耳聋耳鸣,补肾虚。  

黄耆 栀子仁(炒,去皮) 犀角 木通(炒) 升麻 人参 玄参 木香 甘蓝 黄芩 芍药(炒,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枸杞根汤服,日二三服,空心食前,或食后尤佳。  

芎䓖膏        

治耳鸣耳聋塞耳。  

川芎 当归 细辛 白芷(各二分)  

上细剉,以雄鲤鱼(细长而无子)脑二三个和入于石锅中,煎成膏,去滓,纳入瓷器中,澄凝,每用以枣核大绵裹,入塞耳中。  

塞耳丹参膏        

治耳聋。  

丹参 蜀椒(去目,炒出汗) 大黄 白术 川芎 附子(去皮、脐)干姜 巴豆(去皮心) 细辛 桂心(去粗,各半两)  

上㕮咀,以醋浸渍一宿,入合猪脂三斤,同盛石器中,以微火煎成膏,去滓,纳入瓷器中,澄凝以绵裹,常入塞耳。  

塞耳乳香丸        

治多年耳聋。  

乳香 杏仁(去皮尖,炒) 木通 蓖麻子(去皮)附子(炮,去皮、脐) 磁石(烧醋洋淬,七返) 桃仁(去皮尖,炒,各半两)巴豆(去皮心,炒,一分) 菖蒲根 松脂(各三两)  

上细末,入研药为膏,同捣一二百杵,捻如枣核大,中心通一孔子,以绵裹塞耳中,一日三度换之,轻者三日,重者十日愈。  

塞耳地黄丸        

治耳聋。  

生地黄 杏仁(去皮尖,炒) 巴豆(去皮尖,炒) 盐 乱发灰(各半两)  

上捣烂,合如膏,捻如枣核大,以薄绵裹塞耳中,每日易之,当有黄水出,即去药,历日数亦入耳,以瘥为度。  

菖蒲丸        

治耳聋。  

菖蒲根(三寸) 巴豆(七粒,去心炒) 蜡(一分)  

上捣烂,捻作七丸,如枣核,丸中皆穿一孔子,以绵裹塞耳中,每日易药。  

又方:附子(炮)、菖蒲各半两。细末,以醋和丸如枣核大,绵裹时时入塞耳中,夜一易,黄水出瘥。  

又方:巴豆十粒,去皮、心、炒,松脂半两,捣烂如枣核大,塞耳中,汁出即愈。  

又方:雄黄、硫磺各一分,同研,绵裹一字许,入耳中,即瘥。  

又方:椒目、巴豆等分研,以饭丸绵裹,入夜后塞在耳中。  

又方:附子一个,以醋煮一宿,削如枣核,绵裹入耳中。  

又方:真珠末如粉,绵裹塞耳中。  

又方:南木香细末,以胡麻油和,以微火煎三五沸,绵滤去滓,常滴入耳中,历一时,以绵杖子拭取药,如此常入常拭。(面杖子者,绵捻作耳指也)  

又方:单入生麻油亦良。  

又方:入益母草汁尤良。  

又方:醋温入耳中。  

治卒耳聋。上取栝楼根,削如枣核大,以腊月猪脂,煎三五沸,以塞耳中,七日一换良。  

黄耆汤        

治风聋,飕飕如风雨,或钟磬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出耳,耳中引痛,风邪乘虚,令气不通,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故谓之风聋。  

黄耆(一两半) 附子(炮) 菖蒲根(米泔浸一宿,各一两) 木通(二两) 磁石(烧醋淬七返,三两) 五味子 防风 玄参 人参 杜仲(去粗皮,焙过) 白茯苓 熟干地黄(焙,各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个,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  

独活煮散        

治风聋。  

独活(去芦,焙,三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以酒水各半盏,煎至七分,去滓,空服,日夜二三服,以瘥为度。  

塞耳硫磺散        

治劳耳经久。劳聋者,肾脏虚损,损骨节腰痛耳聋也。  

石硫磺 雌黄(各二分)  

上研为末。以少许绵裹,塞入耳中,数日则闻人语声。  

黄耆汤        

治五聋,鸣闹不闻人声,出黄水。论曰:五聋不同,一风聋,二干聋,三劳聋,四虚聋,五聤聋是也。肾气通于耳,足少阴其经也。脏虚受风邪,及劳伤血气,停滞津液,皆能致聋,唯所受不同,故其证各异。葛氏所谓:风聋者痛掣,干聋者生耵聍,劳聋者出黄汁,虚聋者肃肃作声,聤聋者脓汁出,可不辨哉。  

黄耆(一两半) 附子(炮,一两) 菖蒲(米泔浸,焙,一两)磁石(烧醋淬七返,三两) 木通 白茯苓 五味子 熟地黄 防风 玄参 人参(各一两一分) 杜仲(去粗炒,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个、打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夜四五服,不拘时候。  

黄耆丸        

治耳聋脓出。论曰:耳聋有脓者,盖肾气虚劳,伤血气,与津液相搏,热气乘之,则结聚于耳中,腐化脓汁,气不开窍,则致耳聋。  

黄耆 升麻 栀子仁 犀角 玄参 木香 黄芩 芒硝(各一两半) 干姜(炮) 芍药 人参(各一两) 大黄(炒,二两)  

上末,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枸杞根煎服,食后,日二三服。  

又方:矾石烧、一两,丹烧、一钱重。上同研和,以茸管轻息吹入耳中,半时后,以纸捻拭,取药与脓,再三如此,经日而瘥。  

又方:地骨皮末半两,五味子末一分,细末研和,入耳中,拭取法如向。又方,香附子末如此。又方,百草霜末如此。又蒲黄如此。又百合末如此。是等治疼痛除脓血良药也,无烂脓而只鸣痛,以上药等以胡麻油和为膏,入耳中,常拭,止疼治聋也。  

补肾黄耆汤        

治肾虚耳数鸣而聋,或作蝉噪,或如风水生,诊其左手,尺脉微而细,右手关上脉洪而大,是其候也。  

黄耆 人参 紫菀 甘草(炙) 防风 当归(焙) 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一两) 干姜 桂心(去粗皮,各二两) 川芎(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葱白三茎、不去须,枣三个、打破,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又《和剂方》中,虚损部。菟丝子圆、黄耆丸、无比山药丸、沉香鹿茸圆、麝香鹿茸圆、八味圆等,服之皆佳。  

百合散        

治耳聋疼痛。  

百合(不拘多少)  

上一味焙干,为细末。每服三四钱匕,以温水服之,日夜三四服。  

郁金散        

治耳内极痛不可忍。  

上郁金一味研细,每用一字许,以净水搅和,倾入耳中,却急倾去。  

塞耳散        

治耳中卒痛不可忍。  

菖蒲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分)  

上细研。以麻油调,以绵裹,枣核大许,塞在耳中。  

大黄散        

治耳内有恶疮。  

大黄(半两) 黄连 龙骨(各一分)  

上细末。以绵裹塞在耳中。  

又方:黄连半两,矾石枯末,三分,和研塞之。  

香脂膏        

治米疽生耳中,连头肿疼不可忍。  

郁金 地骨皮(各二分) 矾石(一钱) 龙脑(半钱重)  

上细研。用腊月猪脂调人,涂耳中疮上。  

猪脂膏        

治耵聍,塞耳聋强不可挑。  

生猪脂(不经火,少许) 釜下墨(百草霜也)  

上研和成膏,捏和枣核大,绵裹塞在耳中。论曰:耵聍者,风热搏于经络,则耳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致气不通,耵聍为聋。  

黄连散        

治耵聍坚不得出。  

黄连(半两) 附子(炮,一分)  

上细末,以少许和生麻油,入耳中而常入常拭取。  

白蔹散        

治聤耳出脓血。论曰:肾气通于耳,耳者肾之候。若风邪乘之,毒气蕴结于耳中,以至脓汁俱出,妨闷疼痛,谓之聤耳。  

白蔹 黄连 龙骨 赤石脂 乌贼 鱼骨(各一两)  

上细末。先以绵拭脓干,用药吹入耳内,常拭常入,以瘥为期,又夜少分绵裹,塞在耳中。  

龙肠膏        

治聤耳出脓,久不瘥者有虫。  

鲤鱼肠(一具,细切) 醋(少许)  

上捣合,捻如枣核大,布裹塞耳中,经食顷少痛,即有虫出,则着布拔出之,更易新者,虫出尽即瘥。  

红花散        

治聤耳脓水不止。  

红蓝花(一分,焙) 矾石(半两,烧灰)  

上为散。常吹入耳,经食顷拭取,日夜再三,以瘥为度。  

塞耳桃仁膏        

治聤耳脓血不止。  

桃仁(去皮尖,炒)  

上研如泥,捻如枣核人,绯帛塞耳中,常易。生油、蒲黄、杏仁、香附子末、麝香、釜墨、桂心末等,或和鲤肠猪脂成膏而入之,散而吹之,拭取等,皆有验。  

灌耳生油方:治蚰蜒百足等诸虫入耳。生麻油,上少少灌入耳中,即出。  

灌耳水银,治诸虫入耳不出。水银一大豆许,上倾入耳中,倚耳,耳孔向下卧,于耳边击铜器物数个,令出数声,其虫即出。  

又:胡麻一升,炒令香,上捣碎,以葛袋盛作枕,侧卧,其虫必出。  

桑叶掩耳方,治蜈蚣入耳。桑叶一握,盐一撮,上以桑叶裹盐,灸令热,掩耳上,冷即易。  

又方:治蚁入耳。小蒜。上研绞取汁,灌入耳中。  

又方:穿山甲烧灰,以水调,入耳中即出。  

塞耳黄耆丸        

治诸虫入耳,耳肿不闻语声,有脓血。  

黄耆(一两) 芍药 当归(各半两,焙) 干姜(半两,炮) 蜀椒(一分)  

上细末,入生地黄三两、切,和杵,令调,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日夜易之,无生地黄者,生干地黄亦佳。  

又生姜汁灌入耳中,诸虫即出。  

又以两刀,于耳上相击做声,虫出。  

蓝实丸        

治伤寒时,心气夺耳聋。  

蓝实 茯神 防风(各一两一分) 黄连(二两半) 人参(半两)菖蒲 远志(去心苗,三分)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以温水服之,日二三服。  

灸穴  

后溪(木也),主耳鸣,在手少指外侧,本节中,灸一壮或三壮。  

商阳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菜许去,炙三壮,主耳中风壅聋鸣。(《资生》《明堂》同)  

百会(亦名三阳五会穴),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壮至七七壮而止,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由头顶皮薄,灸不宜多。治耳鸣耳聋。  

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灸七壮或十壮至二十一壮,治耳鸣嘈嘈无所闻。  

上关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中,灸七壮,卧张口取之,《明堂》曰:此穴不可针,灸七壮至二百壮(不用大炷),治耳中如蝉声欲聋。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缺者陷中,灸三壮、七壮、十一壮,治耳鸣如蝉声,又主聤耳。  

人之耳鸣,医者皆以为肾虚所致,是可然矣。然亦有用气而得者,用心而得者,不可一概论也。肾虚者,腰痛小便滑数,或有白浊漏精,则服肾补药,可愈。若气心使用而逆气攻上鸣聋,则可服调气补心之药也。  

凤池,在风府左右脑空后,发际陷中,灸七壮或二三十壮或五十一壮,治耳塞。  

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或年数壮数,或各百壮、二百壮灸之。  

液门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间陷中(小指次指中间歧中),灸三壮、五壮、七壮。或说曰:握拳取此穴,治耳暴聋。  

《资生经》云:有二妇人,耳久脓出,予(执中)以晋矾石火烧枯,研细少许,入耳,觉耳渐重而愈。《本事方》红棉散尤佳。《本事方》第五云:红棉散治聤耳脓出,白矾煅成白灰,每用一钱,入胭脂一字,研和,以绵杖子,缠去耳内脓汁及黄汁,尽即用别绵杖子,引药入耳中,令到底,掺之即干。  

若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出脓水,不瘥,以无忧散、雄黄丸泻下三五行,即愈。无忧散(本名万病散),此药治中风疮肿疥癣,脏腑及冷风劳,膀胱宿冷,癥瘕密癖,积聚气块,疳虫蛔虫,腹痛,伤寒脑痛,时气瘟疫,中风口㖞,语滞舌强,睡后口中涎出,腰膝疼痛,吃食无味,小儿疳痢脱肛,男子妇人久痢,目病耳脓水不止,皆治之。不问冷热,不论新旧,悉无不瘥,故号万病圆。  

黄耆(蜜涂就)木通(去粗皮) 桑白皮(蜜炙令黄色)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木香(半两,不见火) 胡椒(半两)  

以上七味,同研为细末,别作一贴。牵牛子(五两,微炒,以不通为止,勿令过热,杵罗取一两头末,别作一贴,余滓弃之)。上每服,用前黄耆以下七种散三钱匕,牵牛子末二三钱匕,拌合令匀调,候天色晴明,三更初,以生姜一块柏碎,水一盏煎汤,先用小盏子调药,顿服,后更以生姜汤送下药,至平明时,决宣转三两下,若有虫脓,下多不妨,应脏腑百病诸风冷滞,悉皆出尽,泻宣后一日内,吃白粥,且补。  

解毒雄黄丸        

雄黄(水飞,二分) 郁金(二分) 巴金(去皮心油,取霜二钱重)  

上细研,调和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用二丸或三丸、五丸,随气力强弱,用热茶清服之,或七丸,功能与无忧散同。  

又灸足三里百壮。又灸缺盆五十壮。  

鼻门

论曰:肺为五脏华盖,开窍于鼻,肺气和则鼻亦和。肺感风冷,则为清涕,为齆,为息肉,为不闻香臭;肺实则热而为疮,为痛;胆移热于脑,则浊涕不已,谓之鼻渊,推证候不同,故治疗亦异。又曰:鼻塞气息不通者,以肺感风寒,其气搏结,不得宣快,窒塞既甚,而息不能出入也。巢氏谓息肉生长,致气窒塞不通,盖有末尝生息肉,而气息不通者,宜析而治之。  

蜀椒汤        

治鼻塞,气息不通。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一两) 干姜(二分) 附子(炮,一两) 桂(去粗皮,二分) 山芋(一两二分) 细辛(一两) 石斛(去根,二分) 山茱萸(一两) 杏仁(百五十粒,去皮尖) 麻黄(去根节) 白附子(炮)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二三服,数剂服瘥。  

人参汤        

治肺风上攻,鼻塞不通。  

人参 白茯苓 黄芩 黄耆 沙参 木通 甘菊花(微炒,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五十丸,温水服,日二三服。  

铛墨散        

治鼻塞,气息不通。  

铛墨(五两,名百草霜)  

上研罗为散。每服二三钱匕,温水调服,日再三服。  

皂荚散        

治鼻塞不通。  

皂荚(炙,去黑皮并子) 细辛 辛夷 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 附子(炮,各一分)  

上细末。每用以少许,吹入鼻中,用笔管。  

菖蒲散        

治鼻窒不得喘息。  

菖蒲 皂荚(炙,去黑皮并子,各一分)  

上细末。每用一钱匕,以绵裹时时塞鼻中,仰卧少顷。  

瓜蒂散        

治鼻窒,气息不通。  

瓜蒂(取如丁子,故名瓜丁)  

上细末。以少许,用笔管时时吹入鼻中。  

槐叶汤        

治鼻窒塞,气息不通。  

槐叶  

上每用一两,水三盏,煎取二盏,去槐叶,次入葱白三茎长二寸,黑大豆百粒,更煎五七沸,而去滓,分为二服,温服不拘时,日二三服,以搓为期。  

天门冬丸        

治鼻塞不闻香臭。论曰:鼻有生息肉,不知香臭者,亦有无息肉,不闻香臭者,一皆肺脏不和,气不宣通故也。  

天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各五两) 人参 枳实(麸炒) 甘草(炙,各三两) 槟榔(二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或五七十丸,以白汤米汤服之,食后日二三服。  

细辛散        

治鼻塞不闻香臭,又治齆鼻。  

细辛 瓜蒂(各一分)  

上细末,以笔管入少许,吹鼻中。  

黄耆散        

治齆鼻,顺肺气,四时服之。论曰:若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脏不和,则其鼻窍亦无以宣达,故为齆鼻,此乃《内经》所谓心肺有病,则鼻为之不利者也。  

黄耆 人参 防风 防己 生干地黄(焙) 桔梗(炒) 芍药 黄芩泽泻 石楠叶 紫菀 桂心 白术(米泔浸一宿) 甘草(炙) 牛膝(酒浸一宿,切焙) 赤茯苓(各三两)  

上末。每服二钱匕,温酒服。又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温酒服,日二三服。  

灌鼻药:治齆鼻气息不通,烦闷。蒺藜苗,上每用一握,捣碎,以水浓煎,滤去滓,将汁灌入鼻中,或已有息肉者,因喷嚏出如赤蛹子而瘥。又干姜炮、一两,细末,吹入鼻中。又皂荚去黑皮并子、炙,细末,吹入鼻中。上细辛、瓜蒂细末,吹入或绵裹塞鼻。又矾石烧枯、细研,以纸杖子,点入鼻中。是等皆通鼻气,消息肉。  

论曰:风寒客于肺经,则鼻气不利,致津液壅遏,血气将结,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事证方》谓之鼻痔)  

矾石丸        

治鼻生息肉。  

矾石(烧,四两) 木通 细辛(各半两) 丹砂(研,一分。又名辰砂,辰州丹砂云辰砂也)  

上细研,和匀,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用一丸,绵裹指塞鼻中,一日一易,息肉消落则止。  

瓜丁散        

《事证方后集》  

治齆鼻有息肉,不闻香臭。富欠律曾患此息肉,已垂出鼻外,用此药傅之,即化为黄水,点滴至尽,不三四日,遂愈不复作。(《百一方》同)  

瓜丁(即瓜蒂也) 细辛  

上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许塞鼻中,须臾即通。鼻中息肉,俗谓之鼻痔,治此疾方极多,但此取效耳。  

或方云:以鸟嘴矾,肠刺烂息肉上,出血,而傅矾抹于刺烂上,忽得瘥也。鸟嘴矾者,削矾石作鸟嘴形,以嘴尖刺息肉上,出血也。  

羚羊角汤        

治肺风面色干白,鼻燥塞痛。论曰:九窍气所通也,或塞之斯痛炙,况鼻之为窍,肺气所恃出纳,若肺受风邪,与正气相搏,热气加之,不得宣通,则为出纳者窒炙。其窍既窒,而气之鼓作无已,所以干燥而痛也。  

羚羊角 桂心 白茯苓 细辛 杏仁 麻黄 防风 防己 麦门冬(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至二盏,分为二服,去滓,食后服,日二三服。  

又治鼻塞疼痛,脑中闷昏。苦葫芦子,瓠子仁也,去皮取仁、碎,上以油研浸,夏一日,冬七日以后,以少少入涂鼻中。  

防风散        

治脑热鼻渊,下浊涕不止。论曰:《内经》谓:胆府移热于脑,则辛顽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夫脑为髓海,皆藏于阴,故藏而不泻,胆移邪热,上入于脑,则阴气不固,而藏者泻矣。故脑液下渗于鼻,其证浊涕出不已,若水之有渊源,治或失时,传为衄衊瞑目之患,是肺热也。  

防风(三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川芎 天门冬(各二两,焙)  

上细末。每服三钱匕,食后以沸汤服,日二三服,以浊涕止为期。  

鸡苏丸        

治脑热肺壅,鼻渊多涕。  

鸡苏叶(干薄荷叶也) 麦门冬 桑白皮 川芎 黄耆(炙) 甘草(炙,各二两) 生干地黄(焙,四两)  

上细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以人参汤服,食后日二三服。  

五味子汤        

治鼻出清涕。论曰:五脏化液,遇热则干燥,遇寒则流衍,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且涕泗洟,皆鼻液也。以继泣则曰涕;以生于肺,则曰泗;涕甚曰洟,是冷寒之病也。  

五味子 山药(各一两) 半夏(三分) 鹿茸(酒浸,炙) 白术(米泔浸,炒,各一分) 附子(炮) 牛膝(酒浸,焙) 甘草(炙) 槟榔 熟地黄(焙) 干姜(炮,各半两) 白豆蔻(去皮) 木香 丁香(各一分) 白茯苓(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煎一盏八分,去滓,分为二服,食前空心温服,日二三服,肺腧灸二三百壮。  

升麻汤        

治鼻干痒生疮,干呕不食。  

升麻 桔梗(炒) 黄芩 犀角 贝母 龙胆(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为二服,不拘时,日三服。鼻内常生疮经岁人,尤可服之。  

栀子煎        

治肺气风热,鼻内生疮。  

山栀子(去壳皮) 苦参 木通(各三两)  

上细剉,入蜜四五两,同煎令香熟,去滓,倾入瓷盒中。每以少分滴入鼻中,点疮上,蜜无则以猪脂煎佳。  

马绊绳散        

治鼻中疮。  

马绊绳(故绊马绳也)  

上烧灰,傅疮上。  

又黄檗灰傅之。又太一膏傅之。  

乌香散        

治鼻疳疮,虫蚀侵鼻柱。  

草乌头(烧灰) 麝香(研,等分)  

上同细研,常贴疮上。  

杏仁膏        

治鼻中疳疮。  

杏仁(去皮尖)  

上研成膏,以人乳汁和,涂鼻疮上。  

粉黄膏        

治肺热,鼻发赤瘰,俗谓酒皶鼻。  

硫磺(一分未,萝卜大一个,切芦作盖,先刻硫璜入大根中,覆芦盖,以竹刺扎定,入糠火中,煨经一宿,取出琉璜细未) 轻粉 乌头尖(各一分)  

上研细,和生麻油,卧时贴鼻赤上,早旦以汤洗之,每夜或隔夜常贴之。  

又方:乳香、硫磺、细辛、轻粉等分,和研,以水调之,常贴赤鼻上。  

栀子圆        

治酒皶鼻。  

栀子仁(五两,焙末) 黄蜡(三两)  

上镕蜡,与栀子末捣熟,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以茶清服之,食后日三服。  

草麝油膏        

治肺风面赤鼻赤。(真方,吕人华宫侣传)  

草乌头(七个) 大风油(五十文目) 麝香(五十文钱)  

上以草乌尖为末,入麝香研匀,次入大风油,研和成膏,纳瓷器中,于火上暖调,先以生姜切口,擦患处,次捺贴之,日二三度,无不效。又服何首乌丸。  

何首乌丸        

服之即除根本。  

何首乌(一两半) 黑大豆(去皮) 防风 藁本 荆芥穗 地骨皮(各一两) 桑白皮 天仙藤 苦参 矾红(各半两)  

上细末,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五十丸,食后以茶清服,日三服。  

上星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鼻中息肉,灸上星二百壮,又狭长星两旁相去各三寸,每穴灸百壮。  

风门(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疗鼻衄不止,鼽衄有疮,鼻壅清涕,不闻香臭,常灸百壮。  

神庭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寸,灸二七壮或七七壮,主鼻鼽清涕出。  

五处穴,在上星穴两旁一寸五分,灸十五壮或二十一壮,治喷嚏频数。  

风门功同,治肺鼻风寒疾。  

又鼻衄虽为鼻病,而九窍流出血疾,在别卷(第二十九卷出之)。自余治方,散诸部中,广可见勘之。  

《资生经》云:鼻衄不止,灸涌泉各百壮。  

《覆载万安方》卷第二十九  

嘉历二年二月十四日末刻点了。性全(花押)  

同十五日墨点了。冬景可秘之。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