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母无乳汁治法
《千金方》治无乳汁方:上栝楼根切一升,酒四升,煮三沸,去滓分三服,一升即一大盏也。
《千金》亦云:栝楼子青色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三服,黄色小者用二枚,亦好。
《千金》又方:上用土瓜根,切焙细末,每服一二钱匕,以米饮或酒,日二三服,乳汁如流水。
张氏家传通奶汁方:上用木通为散,以葱酒调下,二三钱,日二三服。
《婴童宝鉴》云:凡乳母饮酒淫佚,而勿饲儿乳,令发霍乱不治。
钱乙方乌药散
治乳母冷热不和及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汁不好。
乌药 香附子 高良姜 赤芍药(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同煎六分,温服。若心腹痛,入酒煎服,水泻冷痢,以米饮调服,不定时。
《庄氏家传》治乳母体热,令小儿黄瘦,姜黄散。
姜黄 人参 陈皮(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只一服。
《局方》芦漏汤亦有效。
小儿变蒸
(在《幼幼新书》第七卷和名云夜,是夜夜热故也)
《圣济经·慈幼篇》,形气变成章曰:儿生三十二日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一百八十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且蒸,是谓小蒸毕。后六十四日一大蒸,积二百五十六日大蒸毕。凡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数足,形气成就。每经一变,则情态异常。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之生,得非成于变蒸之候耶。其变蒸之候有轻重,其时有远近。轻者体热微汗,似有惊候,耳与后阴所会皆冷。重者壮热而脉乱,或汗或否,此其候也。平者五日而变(热气减衰也)。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此其时也。当是时务致和平,不欲惊扰,灸剌、汤剂皆非所宜。或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者,大率相类,惟耳及后阴所会皆热为异尔。学者自可审焉!
《巢氏病源论》云: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髓亦冷,上唇头白疣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饮食,食辄晛吐,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千金》又曰:目白者重,赤者微也。
《茅先生方》小儿有变蒸伤寒候:身热,唇尖上起白珠,或热泻,或呻吟,或虚惊,此候小儿生下便有变蒸而长意志,乃四十九日一变而长骨肉,只用镇心丸(方见一切惊门中)、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服之,自平和也,不可服他药。
汉东王先生《家宝》变蒸候:宜用神仙黑散子三二服,并调胃观音散三二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钱乙论变蒸云: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二之数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变蒸之时,耳兴骩冷,肾与膀胱俱至于水,水数一,故先变蒸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及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肠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能持物,足立能行也。
《秘要指迷》论:凡小儿才生变蒸后,多有身热、微泻青黄者,不可用药止住,须温暖药匀气。如药力重,即变成慢脾风也。
黑散
(《葛氏肘后方》又号神仙黑散子)
麻黄(二两) 大黄(一两) 杏仁(二分)
上并捣为散,将杏仁熬,别研如脂,乃内散同捣,令调和,密盛器中,勿令见风。仍一月儿服如小豆一枚,乳汁和咽之,抱令得汗,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量大小与之佳。又《千金要方》同《翼方》黑散治小儿变蒸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元和纪用经》中、味饮黑散、紫丸、至圣散、五加皮、蜀脂饮、麝香丸七分,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名《保子七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
紫丸
(《葛氏肘后方》)
代赭石 赤石脂(各一两) 巴豆(四十枚) 杏仁(五十枚)
上代赭、赤石脂先捣细末,巴豆四十枚去壳心、皮熬,(《千金翼》《元和纪用经》并三十枚,又《纪用经》以二十枚先炒制,十个生用云云)杏仁五十枚去皮,令碎,研如脂,(《元和纪用经》用四七个)合三物,捣三千杵,自相看,若硬加少蜜更捣,密器中盛。生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良久复与少乳,勿令多,宜至日中当下,热若不尽,明旦更服一丸。百日儿如小豆大小,以此加减,若小儿夏月多热,往往发疾,此丸无所不治,三二十日与一服殊佳。如真代赭不可求,用左顾牡蛎代之。《千金要方》《千金翼》以紫丸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晛、食痫、先寒后热,此亦《元和纪用经》育婴七方,紫阳道士保子七圣方也。又《千金翼》谓小儿气盛有病,但下之,必无所损,若不时下,则将成病,固难治矣。(以上《幼幼新书》第七)
《全婴集》云:紫丸子《三因方》《和剂局方》谓之紫霜丸,代赭石赤石脂各一两,巴豆霜二分,杏仁三分,以蜜丸如麻子大。初生三十日外儿可服一丸,一岁至三岁可服二丸,或三五丸,以快利为期,或七八丸,服之亦不令虚人也。
柴胡散
治小儿变蒸经时不止,挟热心烦,啼叫无歇,骨热面黄。(《圣惠方》)
柴胡 甘草(炙) 人参 元参(各一两) 龙胆(根,去芦,半两)麦门冬(去心,—两半)
上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量儿大小,加减与之。
张涣治婴儿周眸内,时或体热,眠睡不宁,乳哺不调,目睛不明,或瘥或作,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甚者微惊,乃长血气,名曰变蒸候。过周晬渐除,切不可乱投汤药,宜用清心汤。
人参(半两) 麻黄(去根节) 大黄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犀角屑(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入杏仁一个(去皮尖打破),同煎至半分,去滓,放温,时时频与服。
匀气散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变蒸候方。变蒸日数甚分明,或泻槐黄又夹惊,发热喜啼多不乳,急须匀气便安宁。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分) 天仙藤 人参 橘皮 藿香(各一钱)
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用米饮调下。
客忤
《千金》论云:少小所以有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纵外,衣服经履鬼神兼暴恶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执作喘息乳气未定者,皆为客忤。凡非常人及诸物外来,亦惊小儿致病,欲防之法,诸者从外来人及异物入尸,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若不避者,烧牛屎,令常有烟气,置户前则善。
又小儿悬痈(是亦客忤流类也,此卷下又有悬痈病篇也,是属客忤证),小儿中客,急视其中悬痈左右,当有青黑肿,脉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或青,如此便宜用针速刺溃去之,亦可爪摘决之,及以绵钗头拭去血也。《千金方》吞麝香如大豆许。
《圣惠方》治客忤研,麝香如粉,以清水调服一字许。
《广利方》治客忤,用麝香调涂儿口舌。
又诸方与苏合香丸。
《子母秘录》治小儿卒客忤死,上烧桔梗末三钱匕,以米饮服。
《元和纪用经》疗小儿客忤,上捣菖蒲汁内口中。又生艾汁内口中。又磨刀水三四滴,入口中,妙。
又有中人忤马客客忤等符,灸药等,见《幼幼新书》第七卷。
被鬾病
(一名继病。鬾,音奇,小儿鬼也)
《巢氏病源论》云:小儿被鬾病者,妇人怀妊有恶神,导其腹中胎,妒忌制伏他小儿令病也,鬾之为病,喜微微下,寒热有去来,毫毛鬓发狰狞不悦是其证也。
《千金》论云:鬾者,小鬼也(音奇)宜服龙胆汤(方见痫门中)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儿饮此乳,亦作鬾也。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今继病是此证)
龙胆汤
在《幼幼新书》第十卷痫门中。
白藓皮汤
治少小客鬾挟实。
白藓皮 大黄 甘草(炙,各一两) 芍药 茯苓 细辛 桂心(去粗,各三分)
上㕮咀,水二盏,煎一盏,分三服,日二三服。
又方:《圣惠方》及《千金》以治病。
上龙胆二两,切,以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渐渐服之。
《本草》云:伯劳羽毛,主小儿继病。继病者,母有娠乳儿,儿有病如疟、痢,他日亦相继腹大,或瘥或发。他人相近,亦能相继。北人未识此病,怀妊者取鵙毛羽带之。又云:取伯劳居木枝,打继病儿令啼即瘥。
小儿喜啼惊啼夜啼
葛氏《肘后方》云:小儿汗出,舌上白、爱惊者,衣被厚过热也。鼻上青及痢青、乳不消、喜啼者,衣被薄过冷也。
葛氏《肘后》当归散
治小儿喜啼夜啼,久不治则成痫疾。
上当归细末。以乳汁及米饮,服一钱匕,或半钱匕,随儿大小,日三服夜二服,有神验。
《外台备急》,治常好啼方。
上取犬颈下毛,以绛囊盛,系儿两手立效。
《婴孺方》,治小儿啼日夜不已,胸满气胀,膈中逆,晛呕,腹痛。
芍药 桂心(去粗,各三分) 黄芩 薯蓣(各一分)
上同炒色变,为末。以米泔汁一刀圭,日三服,夜再服,以知为进。
赤芍药散
治小儿初生及一年内多惊啼不休,或不得眠卧,时时肚腹胀者,似鬼神所为。
赤芍药 桂心 白术 甘草(炙) 大黄(剉炒,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钱,以一小盏煎至半盏,量见大小加减温服。
《婴孺》治小儿夜睡,忽惊啼不识母,母唤之摇头方。
上小儿忽惊啼不识母者,是梦中见母弃之去,谓母实去故啼。但令人抱坐于暗中,令母实去,故啼,但令人抱坐于暗中,令母从外把大火来唤之,即止。所以然者,谓母去还来也。此方天下未之知,隐居效方。
《婴孺方》,治小儿惊啼不安躯啼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辄极,状如鬼祸。
五味子 当归 白术(各三两)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量大小与服。
《刘氏家传方》,治小儿惊啼。
写天心二字于囟门上,写泥丸二字于丹田上(脐下三寸曰丹田)。
《婴孺方》,治少小儿夜啼,不安欲惊,腹中风痛如中风,发有时,夜则甚,如有鬼祸方。
当归 芍药(各一两) 桂心(去粗) 甘草(半两,炙) 白术(各二两)
上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日三服夜二服,一方无芍药,有五味子。
乳头散
《圣惠方》治小儿夜啼不止,止腹痛。
黄耆 甘草(炙) 当归(剉,炒) 赤芍药 木香(各等分)
上细末。每用以少许着乳头,令儿吃。
张涣婴儿方云:脏寒禀气怯弱,或多颠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亦由触犯禁忌所致,此名曰夜啼,宜用黄金散。
沉香 丁香 人参 当归 五味子(各一两) 赤芍药 白术(各半两)桂心(去粗一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以米泔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省效。
《圣惠方》,治小儿夜啼符法(三道)。
又一说云:小儿左右眼下书鬼字,即夜啼必止,有神效。
治客忤夜啼法:用本家厨下火柴头一个火灭者,以朱书云:吾是天上五雷公,将来作神将,能收夜啼鬼,一缚永不放,急急如律令!柴头以火烧焦头为上,书了勿令儿知,立在床下,倚床前脚里,男左女右。
《刘氏家传方》:小儿夜啼(《幼幼新书》第七)写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烧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左字书右字书欤)。
以上《幼幼新书》,尚有药方炙乳,今略之,可见彼第七卷。
初生小生有悬痈病
《千金论》曰: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以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名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丈以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着舍下如此者,名重舌;有着颊里及上颚如此者,名重鄂,有着齿断上者,名重断,皆刺去血汗也。
小儿重舌
《巢氏病源论》云:心脾热故也,心候于舌,而主于血,脾之络脉,又出舌下,必火脾土二藏母子也。(土母生火心子)有热即血气俱盛,其状附舌上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短,故谓之重舌矣。鹅口、重舌、重鄂、口疮,皆上焦热所致以冷药治之。
葛氏方以釜下土(伏龙肝也)和黄酒(醋也)涂舌上下。(《千金翼》云:釜月下土)
《千金》云:用赤小豆末醋和,频涂舌上。
《千金翼方》云:取鹿角末,加大豆许,安舌上,目三即瘥。
又云:蒲黄敷舌上下,不过三度愈。
《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重舌欲死。上以乱发烧灰末之,敷舌上下,甚佳。张涣用猪脂和发灰,涂之。
姚和众方治小儿重舌。上用马牙硝,涂舌下,日三五。
《子母秘录》云:治小儿重舌,上黄丹如大豆许,安舌下。
孟诜云:用小豆煮汁,和鹿角灰末,安于舌上下,日三五度,夜二三度。
《日华子》曰:治重舌、鹅口疮,上用鹿角炙熨口舌。
《圣惠方》治重舌,上以桂半两为末,生姜汁和,每用少许,涂舌下,日再三涂之。
又云:用桑根白皮一两,细剉,以水一盏,至半盏,去滓,渐渐以匙子抄少许,令儿吮之。
私云:桔梗根、甘草同煎,频频与服之,消散心脾热故也。
又云:用釜底墨(百草霜也),以水或醋和涂之。
灸重舌方
《千金》治重舌,灸行间,随年壮,其穴在足大指歧中。
《千金》并《千金翼》灸左足外踝尖七壮,或灸三壮。(《婴孺方》三壮)
《千金》即左右共灸之,尤良。(《外台》《古今录验方》)
私言:日本有重舌秘方儿术,其儿法即以艾柱灸外踝上三壮,只秘此灸穴,故用柳札鬼字缚面欤。
小儿木舌
《圣惠方》云:邪热之气,上冲于舌本,则令舌肿胀,渐渐粗大。若不早疗,满塞口中,故谓之木舌。小儿尤多斯疾也。
又云:若不急治,满口当塞,杀儿也。
又云:鲤鱼切作片子,贴于舌上,日夜易之,有效。(鲤性寒故也)
又云:用炲煤,醋和,涂舌上下。当脱涎膜,又涂之,以涎膜尽,舌如故。又云:治心脾壅热,生木舌肿胀,宜服元参散。
元参 升麻 大黄(剉,炒) 犀角(各三分) 甘草(炙焦,半两)
上细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中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小儿撮口
《千金》论曰:小儿初出腹,骨肉未敛,肌肉犹是血也。血凝乃坚,成肌肉耳。其血沮败,不成肌肉,则使面目绕鼻口左右悉黄而啼。闭目聚口撮面,口中干燥,四肢不能伸缩者,皆是血脉不敛也。喜不育,若有如此者,须急疗。
《圣惠》论,凡初生儿,须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着噤,三曰脐风,皆是急病。就中撮口尤甚,生后过一腊方免此厄。但看面赤喘急,啼声不出者是撮口状候已重,善救疗者十不得四五。但依将护法,防于事先,则必无此患。
汉东王先生《家宝》方云:脐风撮口,不得饮乳,面青啼声不出,唇青撮口。若口出白沫,四肢逆冷,此是恶候。
张涣云:小儿胎气挟热,亦因母有邪热传染,或生下洗浴当风,襁褓失度,致令婴儿啼声不出,乳哺艰难,名曰撮口,七日之内尤甚。
《圣惠》治小儿撮口及口噤。
上生甘草二分,切,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微温与儿服之。吐出痰涎。
私云:初生儿不吃乳,气虚喘则撮口病也。大略不可救,只与甘草以后,可与苏合香丸,又《幼幼新书》第五卷,虽有多治方药种难得,故不引载于此。
小儿脐病
《万全方》曰:小儿脐病候,古方有三种,谓脐风、脐湿、脐疮,三者皆因断脐之后,为风湿所伤而成疾也。夫风入脐,令儿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哺,谓之脐风。其中湿,令脐肿湿,经久不干,谓之脐湿。其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而不瘥,谓之脐疮。三者有一不已,则入于经脉,多变为痫。其已成痫者,作痫治之。
《圣惠方》以瓜蒂烧灰研,敷之良。
茅先生,小儿贴脐风。
豆豉膏
豆豉 天南星 白蔹 赤小豆(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大钱,用芭蕉自然汁调涂脐四边,一日只一度,两日两次,涂即安乐。
私言:苍耳干抹敷之,太一膏亦佳。
《颅囟经》治孩子脐中不干。
白矾(煅,一钱) 龙骨(二钱半)
上细研,入麝香少许,先拭干脐,敷脐风。(《圣惠》方同,不用麝香)
《千金》治小儿脐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石脂散。
上用白石脂细研,熬令微暖,以傅脐疮,日三五度。
《外台》《古今录验》疗小儿脐汁不瘥,黄黑散(钱乙方)。
加发灰名黑散
黄柏(炙未,一两) 釜底墨(二合,百药霜也)
上细研和傅脐中即瘥。
《子母秘录》小儿脐风湿肿,久不愈方。
上用露蜂房灰末傅之。又云用杏仁杵如膏,傅脐上。
汉东王先生《家宝》方,治脐风,脐疮不干方。
上以旧绵烧灰,频频傅之。
《翰良方》,治小儿脐久不干,赤肿出脓及清水出。
上当归焙干为末,研细,着脐中,频用自瘥。予家小儿常病脐湿五十余日,贴他药皆不瘥,《圣惠方》有十余方,从上试之,至此方一傅而干。后因尿入疮复病,又贴愈。
《千金》治小儿脐风,遂作恶疮,汁出不止方。
上烧苍耳子细末,涂脐中。
《子母秘录》用黄柏末傅之。
《圣惠》方马齿苋焙干细末傅之。
又云:龙骨末傅之。
解颅
《巢氏病源论》小儿解颅候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由肾气不成故也。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髓脑不足,不能结成,故头颅开解也。
《万全方》小儿头病有三,一解颅头骨缝开解也,二囟不合,三囟陷,皆亦本于肾气不足也。
《千金》治小儿解颅,三物细辛汤方。
细辛 桂心(各半两) 干姜(炮,一分)
上末。以乳汁和傅颅上,干复傅之,儿面赤即愈。
白芨散
治小儿颅骨开,宜涂之。《圣惠》
白芨 细辛 防风(去芦头) 柏子仁
上细末。以乳汁调涂儿颅骨上,日再三用之。
《千金》治小儿囟开不合。
防风(一两半) 柏子仁 白芨(一两)
上细末。乳汁和傅囟上,十日知,二十日愈,日二度涂。
《婴孺方》治小儿囟开不合方。
防风(一两二分) 栀子仁(二分) 白芨(一两)
上末。以乳汁与蜜和,涂囟上,日一二度。
又云:小儿囟开令合方。
防风(一两二分) 白芨(二分)
上末。乳汁和涂囟上,日十度,以知为度。二十日当合。
钱乙方治囟开不合,鼻塞不通。
上天南星帛上大者,微炮去皮,为细末。淡醋调,涂绯,贴囟上,火灸,频熨之。(《幼幼新书》第五卷)
滞颐
(多涎病也)
《巢氏病源论》云:小儿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为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滞渍于颐。
《五关贯真珠囊》云:小儿滞颐疾者,涎流口边无时,此即因风冷入脾胃,故令涎水常流。(《幼幼新书》第六)
《千金》方治滞颐。上以桑白汁涂于小儿口舌颐,瘥。
张涣云:小儿有多涎,常留在两口角,此由脾胃有冷,流出渍于颐下,乃名滞颐之病。宜温脾丹方。
半夏(一两,用生姜六两同捣,细炒令黄) 丁香 木香(各一两)干姜 白术 青橘皮(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二十粒,以米饮服下。量儿大小加减。
半夏(白巩水浸,炒黄) 人参 肉豆蔻 白术 干姜 甘草(炙。各半两) 丁香(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半盏去滓,温服食前。
齿不生
《巢氏病源论》云:齿是骨之所终,而为髓之所养也。小儿有禀气不足者,髓即不能充于齿骨,故齿久不生。俗说云生而五个月则齿生,则五岁而缺,六七个月而齿生,则六七岁而缺也。
《千金翼方》云:溺坑中竹木主小儿齿不生,正旦刮彼竹木,涂断即生。
《外台》《小品》云:
取雌鼠屎三七枚,以一枚拭齿根处,尽此止,二十一日齿当生。雌鼠屎,头尖是也。《千金》同。《杨氏产乳方》用三十枚,仍云雌鼠屎,用两头圆者。
《圣惠》治小儿齿不生,或因落不生方,上取牛粪中黑豆二、七枚,小开去头上皮,以此豆头开处,注齿根上,时时用之,当效。
发不生
《病源论》云:肾经,其华在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也。
《千金》治少小头不生发,一物楸叶方。
上楸叶捣取汁,傅头上立生。又云:烧鲫鱼灰末,以酱汁和傅之。
《圣惠》治小儿头秃不生发,苦痒,蔓菁子散。
上取蔓菁子,捣为末,以猪脂调涂于秃处,尤佳。
又方:用贯众烧灰,细研。以酒调傅之。
又方:取麻子熬,绞取脂,傅头上良。
又方:用盐汤洗之,生油和蒲苇灰傅之。
又方:用雁脂傅之佳。
《婴孺方》取桃叶汁涂之。
《千金翼》治发黄,若血气不足,则不能润悦,故发黄也。
上以醋煮黑大豆烂,去豆,后亦煎令稠,频频涂发。
安师传治小儿发黄极妙方。
上破故纸不计多少,石器中以慢火炒为细末。用地黄汁煎成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三十丸、五十丸,以盐汤服,食前,日二三服,久服尤佳。
虫胞
《病源论》云:小儿初生,头即患疮,乃至遍身,其疮有虫,故因名虫胞也。
《千金》治小儿头疮。
胡粉(一两) 黄连(二两)
上末。洗疮去痂,拭干,傅之即瘥。更发,如前傅之。
又方:胡粉、连翘各一两,水银半两,上以水煎连翘,加入胡粉、水银和调傅之。
又方:治小儿头疮,苦参洗汤方。
苦参 黄芩 黄连 黄柏 甘草(炙) 大黄 川芎(各一两) 蒺藜子(五两)
上㕮咀,以水六盏煮取三五盏,渍布疮上,日数过。
安师传治小儿虫胞药方。
百部 雄黄 黄柏各等分,上细末,以油调涂疮上
鹤节
《病源论》曰:小儿鹤节者,小儿禀生,血气不足,即肌肉不充,支体柴瘦,骨节皆露,如鹤之脚节也。
《外台秘要》疗小儿羸瘦,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两)
上一味细末,蜜丸如小豆大。一岁儿服十丸,日三服,尽即再四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
《集验方》,小儿禀气不足,真元怯弱,肢体柴瘦。补其本气,自然气体充盛,肌肤盈溢。
宜服补肾地黄丸
熟地黄(八钱重,焙,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重)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钱)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或麻子大。每服三岁儿三五丸,麻子大二三十丸,以温水空心食前服,方能服,以汤化研服之。
小儿手拳不展病候,治方与中风同,可见《幼幼新书》中风篇及第六卷。
语吃
(下居一反,语难)
《千金》论,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膈膜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舌不转,谓之语吃。可以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傅之,血便止。
行迟
《巢氏病源论》云:小儿数岁不能行候,小儿生自变蒸,至于能语,随日数,血脉骨节备成,其膑骨成即能行。骨是髓之所养,若禀生血气不足者,即髓不充强,故其骨不即成而数岁不能行。
《圣惠》云:夫小儿行迟者,是肝、肾气不足,致骨气虚弱,筋脉无力,故行迟也。
张涣论云:近世小儿多因父母气血虚弱,故令胎气不强,骨气软弱,筋脉无力,不能行步。
柴胡饮子
(《颅肉经》)
治小儿骨热,肺脉寒,长不能行,小肠胞脚纤细无力,行立不得,或骨蒸疳劳,肌肉消瘦。
柴胡 鳖甲(米醋浸,炙) 知母 桔梗 枳壳(麸炒) 玄参 升麻(各等分)
上细剉。每日煎时,三岁以下取药半两,水半盏,煎至半分,去滓两服,空心食前后各一二服。忌毒物。饮后用澡浴。
《元和纪用经》疗小儿三岁不能行,由虚弱受气不足,腰脊脚躄、膝筋骨软。
上五加皮(真者)细末之,粥饮滴酒少许,调一粟壳许,日三服。有风骨节不利者尤相宜。以四味饮、黑散、紫丸、至圣散、蜀脂饮、麝香丸并此五加皮药七方,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名《保子七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
《吉氏家传》,五六岁不行方。
石斛 牛膝 鹿茸(酥炙) 茯苓 菟丝子(各二两) 黄耆(四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以温水服,加至十丸或二十丸。
《食疗方》云:白鸭卵小儿食之,能使儿脚软不行,行爱倒。
《婴童宝鉴》灸法:小儿五岁不能行,灸足左右外踝,各三壮。
私云:常可灸足三里,并风市穴。
语迟
《病源论》云:小儿四五岁不能语候,人之五脏有五声,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在胎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语也。
张涣云:心气不足,则舌本无故无语,上赤小豆粉酒和,常傅舌下。
芍药散方
(《圣惠》)
治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令儿语退方。
赤芍药(一两) 黄耆(三分) 犀角屑 槟榔 甘草(炙令赤,各半两)
上剉。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量儿大小,不计时候,无减则服至数剂。
菖蒲丸
(《圣惠》)
治小儿五六岁不语者,为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不得。亦云风冷伤于少阴之经,是以舌难发于五音,故至时不语。
菖蒲根 人参 黄连(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去心,培,各一两) 赤石脂 丹参(各三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或十五丸,或二十丸,以温水不计时,随岁加减。
菖蒲丸
(钱乙方)
治小儿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
石菖蒲 丹参(各二钱重) 天门冬(去心,焙秤) 麦门冬(去心,焙,各十钱重) 赤石脂(三钱重) 人参(五钱重)
上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或麻子大。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或二三十丸,不计时候,日三服夜一服,久服有效。
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宜服。
《庄氏集》腧穴灸法:四五岁不语,灸两足踝上各三壮。
《庄氏集》腧穴灸法:小儿至五六岁不语,是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故也。灸心腧三壮,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常可灸之,二三十壮)。
龟胸
《圣惠》论:小儿龟胸者,缘肺热胀满,致使胸高如龟。又云多食热乳,亦能致此也。
张涣论:凡乳母常捏其宿乳。常洗乳净,捏去热乳。若令儿饮热乳,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胸高如龟,乃名龟胸。
大黄丸
方治小儿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三分,剉,炒) 天门冬(去心,焙) 百合 杏仁(去皮、尖、麸炒)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苈(焙) 朴硝(各半两,直指方有滑石无朴硝)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研破五丸服。量儿大小加减,令与服之。
《圣惠》又方:
甜葶苈(炒) 杏仁 麻黄(去芦节) 大黄(炒,各半两) 桂心(一分)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研化五丸服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张涣治龟胸,百合丹方。
桑白皮 木通 朴硝 杏仁 大黄 天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百合(一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或二三十粒,米饮与服,或五十粒,量儿大小加减。
《吉氏家传》,治龟胸。
葶苈(炒) 大黄(各三分) 桂心(一分) 麻黄(去根节,二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米饮化服。
《庄氏集》腧穴灸龟胸法:取九家灰一斗,盛簸箕中,令儿合面,印胸迹于上,于龟胸从上当中及两边,令三个处,令三姓人同时下火于灰上,各灸三壮,弃灰于河流或水中。
龟背
《圣惠》论:小儿龟背者,由坐儿稍早,为客风吹着背骨,风气连于髓,使背高如龟背之状也。
钱乙论:龟胸龟背者,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又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以龟尿点骨节也。取尿之法,当莲叶安龟在上,后用镜照之,自尿出,以物盛之。
张涣论:婴儿生后一百八十日,始髓骨成,方能独坐。若强令儿坐,坐之太早,即客风寒,吹着儿背及脊至骨,传入于髓,使背高如龟之状,乃曰龟背。
槟榔丸
治小儿龟背。
槟榔 大黄(剉,炒,各一两) 桂心 前胡 防风 赤芍药 独活 诃子皮 枳壳(去子,麸妙)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或十丸二十丸乃至五十丸,以米粥饮,量儿岁加减。
独活丸方
(《吉氏家传》)
治龟背,大抵小儿此病,为生时被客风吹拍着背,风透于骨髓,使背高如龟状。
独活 防风 桂心 大黄(各二两)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麸炒)芍药(各一两)
上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服,加至二三十丸,《幼幼新书》第六卷亦有方,即入松花云云。春松花如蒲黄,先可取蓄之。
《圣惠》方灸法:小儿龟背,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私谓可灸二三十壮。炷如小麦大肺俞在第三椎下,左右相去各一寸五分,小儿指寸。心俞在第五椎左右,各一寸五分。鬲俞在第七椎下,左右各一寸五分。私谓:连可灸此等穴也。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
嘉历二年正月一日刻于烛下,拭老眼,清书讫。性全六十二(花押)
嘉历二年二月廿八日朱点了,冬景可深秘之。句句段段为怜汝费巨,多神方不可忽。同三月四日,墨点了。性全(花押)
四宝丹
(《卫生良附方续集》)
治小儿惊痫潮热等,发为搐惊痫鬼忤,每服一丸,生姜米饮汤化下,但是惊痫潮热,悉皆治之。此药镇安心神,温养胃气,压惊化痰,止吐进食,极有神效,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如急惊薄荷汤化下,慢脾风米饮汤化下,并食后。
上用苏合香丸,青州白丸子,感应丸,金箔镇心丸等分,同擦细,入少熟蜜,和为丸,如鸡头大。以上四个丸药,皆在《局方》中,小儿此病尤难治,此四宝丹可调用,不可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