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论

《千金翼》并《幼幼新书》《圣惠》等诸方云: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髌骨成,能立;三百六十日膝膑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又云:儿初生落地,口中有血,即当去之(以绵试之)。不去者,儿吞之,成痞病死。(有八痞死也)又云: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取暖水一盆浴之,须臾即作声(人口吞温水,噀灌儿面)。又小儿始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中寒,腹中雷鸣,先浴之,然后断脐(故知出生则浴无失)。若先断脐后浴之,则令脐中水,中水则发腹痛。若脐中水及中冷,则腹绞痛,夭叫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过。当炙绵絮以慰之,不时治护脐,至肿者,当随轻重,重者便灸之(炙脐带,断头口),乃可至八九十壮(艾灸)。轻者,脐不大肿,但出汗,时时啼呼者,但捣当归末粉傅脐。又以炙絮日日熨之,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为候。若儿尿清者,冷也。与脐中水同。  

断脐法

凡初生断儿脐,当令长六寸。脐长则伤肌,脐短则伤脏,不以时断脐。若脐汁不尽者,即自生寒,令儿风脐也。又脐短则中寒,令腹中不调常下利。  

《幼幼新书》第四,断脐法云: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将暖气呵七遍。(冷气曰吹,暖气曰呵)  

《婴童宝鉴》云:凡小儿生下,可浴而后断脐,及可以衣衬而口啮之,不然则刀断。若刀断者,则以剪刀先于怀中压,令暖方用。又断之则脐带不可令长,只如子足长短,短即中寒而伤脏,长即伤肤。先断而后洗,即令水入脐中,孩子多夭钓痛苦啼叫,面青黑,为中水患也。脐若短即腹中不调常下痢,有中寒之患。其脐不可伤动,伤动即令久不干,如不干即伤外风,即口噤,不可救也。  

《秘要指迷方论》曰:婴儿初生剪去脐带,切令剪刀暖,不可伤冷及外风所侵。私言:以竹刀而切之,长六寸,尤良。浴法亦三日以后说为良矣。初生儿先浴后断脐说,聊可慎之,恐依洗浴伤动儿血气,又有裹脐法,能得其理,可裹护之,只责叮咛耳。  

《庄氏家传》焙脐丸        

黑豆 黄蜡(各二分) 麝香(少许)  

上研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切口,以艾炷灸三壮,艾炷如小麦大。若不痛啼,灸至五、七壮,灸了以封脐散封之。不得湿,恐令脐肿。  

张涣封脐散方        

川当归(半两,焙) 天浆水(三个,少炒,是雀也,可见《本草》) 乱发(烧存性,一钱)  

上细末。入麝香一字许,拌匀,用少许敷脐中,时时用之。可见《幼幼新书》第四卷。  

《圣惠方》云:小儿生下一宿,抱近明无风处,看脐上,有赤脉直上者,当时于脉尽头灸三壮,赤脉气散,无患矣。  

湖南捡法王时发传,吾族虽大,族独有本房儿女,自来少虚弱、腹痛、下痢之人,往往气壮无病。盖数世以来,男女初生方断脐时,于所留脐带上常当灸处,灸大艾炷三十余壮,所以强盛如此。  

裹脐法

《千金翼》并《幼幼新书》等咸云:凡裹脐法,椎治白练令柔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帛练长等合之,调其缓急,急则令儿吐晛。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裹。裹脐时,闭户下帐燃火,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仍以温粉粉之,此谓冬时寒也。  

《婴孺》裹脐法,当捶白布令软,方四寸,新绵厚半寸,与布等合之,穿中央脐贯孔中于表辟之,复以絮裹在上带之。余说皆同。  

私云:裹脐带法,只如日本风俗,可任老女旧练之意,若有少错,则归咎于医师,若告问疾病,则为施治疗。虽然,古方议论,不可不知。  

拭初生儿口法

《千金》论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千金翼》云:成痞病死。(痞寒八痞腹病也)  

《小儿集验方》云:小儿初生,每日以井华水或微温水乳,毋指以软帛裹之,蘸水拭小儿口中,即不生口热牙齿之疾,拭毕,仍用麝香少许杯燕脂,合涂小儿口中舌萼,令儿美饮食。  

《圣惠方》论曰:凡小儿初饮乳后,以发缠指,沾清水点拭儿口中了,看齿根上,有黄筋两条,便以苇刀割断,点着麝烟脂。  

甘草与朱蜜前后用与法

《葛氏肘后方》云:小儿新产出,未可与朱蜜,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缠绵于指,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亦虽不吐,令服尽一合。若得吐恶汁,儿智惠无病。  

《千金方》云:饮甘草汤一合,尽都不吐者,是儿不含恶血耳。勿复与甘草汤,仍可与朱蜜,以镇心神、安魂魄也。外《集验方》煎黄连与之,吐儿胸中恶汁,亦《大观证类》等本草,初生儿与韭根汁,令吐恶水,令无病。(可观《幼幼新书》第四卷)  

朱蜜法

(朱者,辰砂末也,非小银朱也)  

《葛氏肘后方》,甘草吐恶汁后,更与朱蜜,镇安魂魄。炼真朱辰砂如大豆,以蜜一蚬壳和,一日与一豆许,三日与之,大宜小儿。  

《千金要方》五上云:一豆许,可三日与之,则用三豆许也。勿过此,过者则伤儿也。  

《葛氏肘后》并《千金方》,与朱蜜后,与牛黄,益肝胆除热定惊辟恶气,与之如朱蜜多少。《千金》云:除小儿百病。  

张涣牛黄法

上以真牛黄一块许,用好蜜炼熟和成膏。每服一大豆,乳汁化,时时滴口中。若形色不实者,不宜多服。若婴儿胎热,或身体黄色,宜多服之。  

藏衣法        

《外台》、崔氏等方云:凡藏儿衣法,儿衣先以清水洗之,勿令沙土草污。又以清酒洗之,仍内钱一文在衣中,盛于新瓶内,以青绵裹其瓶口上,仍密盖头,且置便宜处,待满三日,然后根据月吉地向阳高燥之处,入地三尺埋之,瓶上土厚一尺七寸,唯须牢筑,令儿长寿有智惠。若藏衣不谨,为猪狗所食者,令儿癫狂。虫蚁食者,令儿病恶疮。犬鸟食之,令儿兵死。置近社庙傍者,令儿见鬼。近深水池者,令儿病聋盲。弃道路街巷者,令儿绝嗣无子。当门户者,令儿声不出,耳聋。着水流下者,令儿青盲。弃于火里者,令儿生烂疮。着林木头者,令儿自绞死。如此之忌,皆须一慎之。  

《外台》、崔氏又安产妇及藏衣天德月空法,正月天德在丁方,月空在丙壬方。二月天德在坤方,月空在甲庚方。三月天德在壬方,月空在丙方壬。四月天德在辛方,月空在甲庚方。五月天德在干方,月空在丙壬方。六月天德在甲方,月空在甲庚方。七月天德在癸方,月空在丙壬方。八月天德在艮方,月空在甲庚方。九月天德在丙方,月空在丙壬方。十月天德在乙方,月空在甲庚方。十一月天德在巽方,月空在丙壬方。十二月天德在庚方,月空在甲庚方。凡藏衣皆依此法,天德月空处埋之。若有遇反支者,宜以胞衣内新瓶盛,密封塞口挂于宅外福德之上,向阳高燥之处,待过月,然后根据法埋藏之,大吉。  

《外台》:崔氏又法,甲寅旬日,十日不得藏埋儿衣,以瓶盛密封,安置空处,度十日即藏埋之。  

《外台》:崔氏又法,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戌申,此五日亦不藏儿衣。还盛瓶中密塞,勿令气通,挂着儿生处,过此五日即埋之,亦不得更过此日。  

《外台》:崔氏又法,甲乙日生儿,丙丁日藏衣吉。丙丁日生儿,戊巳日藏衣吉。戊巳日生儿,庚辛日藏衣吉。庚辛日生儿,壬癸日藏衣吉。(以上五行日相生,故吉也)  

《子母秘录》藏衣法,先用一罐盛儿衣,先以清水洗,次以清酒洗,次入大豆一合,次小豆一合,次城门土、狱门土、葱园中土、韭园中土各一合,次弟重重入覆之,上用五色帛各一尺五寸,重重系罐口上,用铁券朱书云,大豆胡去无辜,小豆历历去子癖,城门土见公卿,市门土足人行,狱门土辟盗兵,葱韭园土剪复生。与儿青,令儿寿命得长生。与儿赤,令儿身命皆清吉。与儿白,令儿寿禄皆千百。与儿皂,令儿长寿不衰老。与儿黄,令儿清净去百殃。急急如律令。将此令于一尺二寸铁叶上,先用净墨涂遍,上以朱砂写此语,令在上,置在罐口上,且放便处。待满三日,然后于月吉向阳高燥之处,入地三尺埋之,罐上令土一尺七寸,唯须牢筑,使儿长寿有智惠。  

以上《幼幼新书》第四卷出之,每见藏衣法,可依此说作之,今人或不知此说,或适虽知之,而怠慢不用之,乃且秘之且用之,不论贵贱,依此作之,长寿智惠之人,世世不绝,短祚夭害之患,往往可辟。  

小儿剃发法

《外台》、崔氏云:初剃儿发良日,寅丑日吉,丁未日大凶。  

《集验方》,京畿初剃头不择日,皆于满月日(产后百日)剃之,盖风俗所尚。前此产妇未得出房,盈月即与儿俱出,以谓胎发秽恶,多触神灶,小儿不安,故此日必剃头而出。于温暖避风处剃之。剃后须以生油、杏仁、胡粉合涂,捺儿头上,以避风邪,其后小儿剃头,亦宜用此。  

浴儿法

《千金》论曰:凡浴小儿,汤极须令冷热调和。冷热失所令儿惊,亦致五脏疾也。凡儿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数浴背冷则发痫,若不浴又令儿毛落。新生浴儿者,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中以浴儿,终身不患疮疥,勿以杂水浴之。  

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桃根、李根、梅根各三两枝,枝亦得。㕮咀之,以水三十盏煮二十沸,去滓,浴儿良。即去不祥,令儿终身无疮疥。金虎汤治小儿惊辟恶气,金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斗煮为汤浴,但须浴即煮用之。  

《外台》:崔氏又浴儿虎头骨汤,主辟除恶气兼令儿不惊,不患诸疮疥方。  

虎头骨(五两,无头骨者,则身骨亦佳) 苦参(四两) 香白芷(三两《婴儿集》五两)  

上三种切,以水一斗煮为汤,内猪胆汁少许,适寒温,以浴儿良。  

《本草注》云:主小儿身热,食不生肌方。上楮叶可作浴汤,又云:主恶疮生肉。  

《简要济众方》新生小儿浴方。  

上以益母草一大把剉,水一斗煎十沸,温浴而不生疮疥。  

《元和纪用经》庆浴吉庆法,谓新生后三日、五日或七日洗浴儿也,当取寅、卯、酉日为大吉良,宜避去壬、午、丁、未并凶,癸、巳亦凶。今不能合上三日者,但勿犯下三日凶恶之日,皆平安浴法。  

《圣济总录》云:治小儿卒客忤,吐下乳哺,面青黄色变,弦急浴之方,钱七十文,以水三升煮,令有味,适寒温浴。又云:凡寻常浴儿方,上以汤添水,着小盐,浴见后以粉敷之,若无事勿数落,恐遇风冷,令儿发惊成痫。(粉者,括蒌粉或米粉,胡粉,轻粉等也)  

《圣惠方》浴儿辟温恶气、疗百病,去皮肤沙粟方。(沙粟者,私言皮肤如沙粟也,或疳疮痧疮等类欤)  

桃根 梅根 李根(各一把)  

上都剉。以水三斗,煎至一斗半,澄滤,候冷暖得所,浴儿佳。  

又云:以李药煎汤浴,亦佳。  

《婴孺方》,治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柳枝汤浴方。上以柳枝,不限多少,煮汤浴之,若渴取冬瓜汁饮之。  

《庄氏家传》,浴小儿五根汤桃、柳、楝、桑、槐各取根。  

上五根等分剉,入黑豆一升,煎浴太妙,辟邪气,大吉,轻粉、蛤粉合涂作身,尤佳,五木枝亦良。  

小儿名法

(《幼幼新书》第二卷云:叙初有小儿方,第一云云)  

《小品方》云(《圣惠方》云《小品》曰黄帝言)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以上为少(《病源论》《外台方》作十八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病源》并《外台》作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妨(《病源论》者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焉。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者,亦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者,颇得传授,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撰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养小之术,则无横夭祸。  

《婴童宝鉴》云:初生者曰婴儿,三岁者曰小儿,十岁者曰童子,大小各异,且不可概用药也,必明消息形候,审定生死,察病患之浅深,知药性之寒温,乃一世之良工。  

《秘要指迷论》云:初生曰婴儿,周岁曰孩儿,三岁曰小儿。  

《惠眼观证》云:凡生下一七日至襁褓内及一岁皆谓之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自一岁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之。  

《颅囟经》: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尝览黄帝内传王母金文,始演四叙二仪阴阳之术,三才一元之道。采御灵机,黄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匮,密固《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洞,得而释叙天地大德,阴阳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质。遂究古言,寻察端由叙成,曰《颅囟经》焉。(见《幼幼新书》第二卷)  

相小儿寿命

(《千金》相小儿寿命长短法)  

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倨而死。(《千金翼》以尻骨为膝骨)掌骨不成者,能扶伏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髌骨不成者,能立而死。生身不收者,死。鱼口者,死。股间无生肉者,死。颐下破者,死。囊下白者,死。赤者,死。黑者长寿。  

相法甚博,略述十数条而已。  

儿初生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儿初生目视不正数动者,夭,非佳人。儿初生自开目者,不成人。  

儿初生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成人。儿初生发稀少者,强不听人。(《圣惠》云不听)儿初生脐小者,不寿。儿初生早坐、早行、早语、早齿,生皆恶性,非佳人。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儿初生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儿啼声散,不成人。儿啼声深,不成人。儿汗不流,不成人。儿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儿常摇手足者,不成人。  

无此状候者,皆成人也。  

儿初生脐中无血者,好。儿卵下缝通达而黑者,寿;鲜白长大者,寿。  

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观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则项托、颜回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则杨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荣,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千金翼》相小儿寿命并同)  

《联珠论》云:凡小儿未满岁以前,五不成医。  

掌骨不成而不能匍匐,必死。枕骨不成而不能言语,必死。膝骨不成而不能动坐,必死。尻骨不成而不能行立,必死。  

以上不足之疾,并是父母已过之疾也。  

小儿脉法

《颅囟经》云:凡三岁以下,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同大人分寸。一呼脉来三至,一吸脉来亦三至,呼吸定息,脉七息,引为无患矣。以一指诊小儿脉。又云:孩子脉呼吸十五至以上为极数,三至以下为极退,皆死脉也。  

《千金翼》云:小儿四五岁者,脉自疾驶者,呼吸七八至也。  

《圣惠方》云:夫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呼吸八至是其常也,九至者病,十至者困,近死也。  

《婴童宝鉴》论脉候云:夫小儿三岁以上,七岁以下,其脉一息七八至为平,八至以上至于十至者曰大过(其病为阳盛也)下不及五至六至曰不足。(其病为阴盛也)  

浮为风,(浮者阳,按之不足,轻手乃得,如葱管者,曰浮也)沉为冷,(沉者阴,重手乃得,举指即无,行于骨下,曰沉也)洪为热,(洪者,按之散大满部,状如浮者,曰洪也)微为寒,(微脉指下往来细如乱丝,重手即无,轻手乃得也)紧为实,(亦曰痛。紧者如丝而急按之,有力曰紧也)沉细为乳结,(亦为冷。言其脉细小而沉也)强数为疟病,(脉弦如筝,通度带驶)弦急为客忤。(弦急,如新上之弦)变蒸之脉寸口乱。(乱为大小不匀)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伤寒脉洪者易治,微者难治,脉浮大者,宜发汗。春脉弦夏洪,秋浮冬沈,土用缓,四时土用,五脉各椎其相克相生王相死囚老,而可察难易。  

《保生论》云:小儿三岁以前或生五百七十六日内,皆以一指可诊两手脉定三关。  

《仙人水鉴》小儿脉经要诀,有三关锦文之说,以图示之。(在幼幼新书第二卷)  

汉东王先生家产小儿死生诀(同第二卷)  

幼童脉气辨何形,二十五种甚分明。(有二十五候,定其死生)抱着遍身不温暖,(血绝不荫也),四肢垂哭鸦声(四肢无者为胃绝也,胃主四肢,四肢既绝不能言也,鸦声者,幼幼新书第三卷云:肝主泪流,肝绝无泪,肺主于声,肺欲绝,声出而无返,哭声不返无泪,谓之鸦声也。已解在形候门中),鼻干黑燥目直视(鼻干黑燥者,脾绝也。目直视者,志绝也,脾主志,故脾欲绝,则目直视也),啼哭无泪泻涎清(是肝绝也),寻眉摘眼爪甲黑(爪甲黑即是筋绝、筋痒,故寻摘其眉眼也),泥坛肿起或为炕(其囟门或肿或陷),将口咬人鱼口急(即是口两角垂如鲫鱼吸水之状),脚直肚大有青筋(是筋绝不能收,脚肚胀即是气绝也),上视以觑于高物(目直故上视也),长嘘出气黑文行(气欲绝出而不回,黑文即血不荫脉),吃乳不收舌出口(吃乳不收则胃绝,舌出口即是心绝也),唇不盖齿眼坑倾(则是脾绝,脾主肌齿,外应于唇,脾绝则唇缩眼坑,倾亦属脾),泻痢多变异血(则是心绝,心主血,心若绝则下血黑色矣,但疗治不可休),偏搐似笑没心情(一边搐也,虚笑不止,颜没其心情,此恶候也)。  

以上《幼幼新书》第二也,小儿病候察色治病,皆在《幼幼新书》第三卷,有神妙奇绝,可见彼卷。  

择乳母法

《千金》《圣惠》《圣济录》等皆云:乳母,以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凡择乳母,欲其喜怒不妄,情性和善而已,他亦不可求备,但形色不恶,相貌稍通,无狐臭、瘿痿、疮疥、痴癖、白秃、疨疡、沈唇、耳聋、齆鼻、癫痫无此等疾,便可饮儿。  

乳小儿法

又云: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若太饱则以空乳含之则消,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冬不去寒乳,令儿咳痢。凡欲乳儿,先令乳母捏去乳汁,挼散热气,勿令乳汁奔出,夺出则令儿噎,若噎便出其乳(引出一乳房)。候儿气歇定良久,复饮之,又每早去宿乳,乳母共儿卧,又小儿初生一月内,常与猪乳饮,为佳。  

《颅囟经》:乳母沐浴之浴,热气未散,则不可乳儿,又沐浴后,以冷水冷乳奶,勿乳儿,冷热共损儿胃,冷热得所而乳儿。  

又云:乳母欲寝而夺其乳,恐填儿口鼻,亦不知饥饱。  

乳母忌慎法

(《幼幼新书》曰乳母杂忌)  

《圣济总录》云:小儿饮乳则乳母当知禁忌,不尔,令儿百病,因此而生。大忌之法,春夏不得冲热与儿乳,令发热疳并呕逆;秋冬不得以冷乳与儿,令腹胀羸瘦;乳母嗔怒次,不得哺儿,令患狂邪;乳母醉不得哺儿,令患惊痫天痼(天钓、外钓、内钓等。凡有二十四钓,又作吊)急风等;乳母有孕,不堪哺儿,令(恒惠云:此脱文);乳母有疾,不得哺儿,令患癫痫风病;乳母吐后,不得哺儿,令呕逆羸瘦;乳母饱食,不得哺儿,令多热喘急。乳母忌食诸豆及酱热面生冷类。凡乳母不得以绵衣盖儿头面,及不得以口鼻吹着儿颠,衣服忌著新绵,百日内不得以油腻手抱,及不得令火炙襁褓,令儿染热病。若冬日大寒,以火炙干衣被,且置地上少时,熟馁,令冷暖得所,然后用之。若乳母行房,气息未定,便哺儿,亦致多病。《幼幼新书》云:新行房事而乳,则儿瘦,襁褓者衣欲旧帛,绵欲故絮,非唯恶于新,亦资父母之余气,以致养焉。  

《圣惠论》:乳母忌食诸豆及酱热面,韭蒜、萝卜等。  

哺儿法

(乳之外令与食谷物,谓之哺,乳汁与哺食,依小儿体有多少。)  

《葛氏肘后方》云:小儿新生三日,应开复谷神(脾脏神谓之谷神)。碎末取浓汁作粥饮,与儿大豆许,频与五大豆许,三七日与哺。  

《千金》云:儿生十日,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子丸;百日当以意稍噌之。若三十日而哺者,令儿无疾,儿哺早者,儿不胜谷气,令生病,头面身体喜生疮,愈而复发,令儿尪弱难养。三十日后,虽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强与之。强与之不消,复生疾。哺乳不进者,腹中有痰癖也,当以四物紫丸微下之。(紫丸一名紫霜丸,《全婴集》名紫元子,故私号之曰丹元子也)  

节乳哺数日便自愈(节者减少也,谓乳哺一饱也)。姚和众云:小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违肠胃,研粟米煮粥饮,厚薄如乳,每日碎与半粟壳。(《本草》:粟名谷神,大病后未食米饭,先与粟粥而助脾胃神故也,半裹壳者罂粟壳之一壳许欤)  

《婴童宝鉴》云:小儿五十日可哺,哺如枣核许。百日加之如弹丸,早一哺,晚一哺。钱乙云:小儿多因爱惜,过三两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生而自半岁以后,宜与陈米稀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惟忌生冷油腻甜物等。  

初哺吉日:《外台》、崔氏,初哺儿良日。  

以平定成日为大吉,其哺不可盐。  

又云:寅巳酉日良。  

又云:男戊巳日不得哺,女丙丁日不得哺。  

《婴孺方》云:哺儿初吉日,壬寅、壬辰、己酉日吉。  

小儿初生将护法

(《千金翼》云养小儿,私谓之养小儿谱)  

《病源论》曰:小儿初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损伤。皆当以故絮着衣、莫用新绵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又当薄衣,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不即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冬月但当着两薄襦一复裳耳。令不忍见其寒(私云:令儿少寒佳),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也。又当消息无令汗出,汗出则致虚损,便受风寒。昼夜寤寐,皆当慎之(私言,丹毒疮疹,皆似衣被厚暖者也)。常当节适乳哺(不饥不饱,谓之节适)。若微不进,切当将护之,凡不能进乳哺,则宜下之(与紫目),如此则终不致寒热也。又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所损不足言,及其愈病则致深益。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其冬月下之难将护,然有疾者不可不下。夏月下之后,腹中常当小胀满,故当节哺乳。若乳哺减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调也,便当微将药,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饮乳者,此是有癖,为疾,可下之。不下则致寒热,或吐而发痫,或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为也,则难治。先治其轻时,儿不耗损而病速除矣。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侍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也。儿背皆须着帽,项衣取燥,菊花为枕。母乳日日三时摸儿项风池,若壮热者,即须熨,使微汗。不瘥,便灸两风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两旁各三壮,风池灸十壮。一岁儿七壮,儿大者以意节度,增壮数可至三十壮。惟风池特多,十岁以上可百壮。小儿常须慎护风池。但田舍小儿任自然,皆得无此失。又云:春夏决定不得下,小儿所以尔者,小儿腑脏之气软弱,易虚易实。下则下焦必虚益,则上生热,生热则增痰,痰则成病,自非当病不可不下也。  

《千金》论云:生儿宜用其父故衣裹之,生女宜以其母故衣,皆勿用新绵新帛为善,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发杂疮而黄,儿衣绵帛时忌厚热,慎之慎之。  

《圣惠》云:凡小儿一期(生而十个月之内)之内,造儿衣裳,皆须用故绵及故帛,不得以绵衣盖于头面。  

《圣惠》云:凡儿匍匐以后,虽春夏不可与饮冷水,滞冷物,至秋或作痢热病,四肢肿胀,则不可救之。(取意)  

张涣论云:婴儿生后两满月,即目瞳子成,能笑识人。乳母不得令生人抱之(生人者,儿未见知之人也,冒畏彼故)及不令见非常物。半晬,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百晬,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当教儿地上匍匐。三百日膑骨成,乳母当教儿独立。周晬(一岁也)膝骨已成,乳母当教儿行步。上件是定法,盖世之人不能如法存节,往往抱儿过时,损伤筋骨,切宜慎之为吉。(《幼幼新书》第三)  

《婴童宝鉴》论:孩儿春勿覆顶裹足,致阳气亡出,故多发热。衣物勿夜露经宿,则小儿多生天钓病(惊乱而目直视也,有亦四种)。三岁之中,勿太饱,勿大饥,须覆肚,须少饮水浆。若能如此者,则子少患而无夭伤矣。  

《万全方》论曰:田舍妇人产育,皆不知小儿初生将护之法,所养有绝无他疾者,譬之凡草凡木生于深山大泽之中,容易合抱。至于奇材异果,纵如培间,有不秀实者,此岂贵贱之理有异哉?盖天之于物,出于自然。故古方小儿今见风日,则强骨固肌之,以田舍小儿较之,此说尤良。  

私言:以上养儿之法,大概如此,以此说令婴儿将养,则世皆可无哭夭伤之患,人咸有夸寿考之乐而已,思之思之。  

《覆载万安方》卷第三十九  

嘉历元年十二月廿四日,重清书之。性全(花押)六十一岁同二年二月廿日朱点了,今日万寿寺塔婆供养建长寺,长老清拙和尚导师,千僧供云云,仆为点此书,不辨彼会,得其而不结其缘,悲哉悲哉。性全(花押)  

同廿四日墨点了,冬景可秘之,莫令粗学之兄第看之,或致粉失,或为抑留,可为不孝之最,可为祸害之源,究贤。性全(花押)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