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小儿中风与大人同,可见此方第一帙)  

小儿中风在《幼幼新书》第十三卷中。私谓:灸治药法与大人全同,故别载于此,以服药多少,壮数大小为异,若有异证,可见《幼幼新书》。  

伤寒

(是亦可见此方第六、七、八三卷大人论)  

伤寒时行瘟病伤风病证,治疗亦与大人全同,故《活人书》序曰:小儿伤寒,与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剂小,药性差凉耳。  

私云:《和剂局方》惺惺散、人参羌活散、柴胡散、葛根散、人参散、升麻葛根汤、正气散、养胃汤、小柴胡汤、药气汤等如常,皆出于大人伤寒篇中。  

伤客不可医者六        

(《幼幼新书》第十四)  

伤寒面黑者不治,伤寒气伤及皮肤本入肺,肺传肾。肾主水,水属北方,其色黑。复传心,心属火。其火大能克火,故令面黑,不治耳。(一)  

伤寒大小肠痛不治。其伤寒受在肺,肺以大肠为腑,脏不能受,传出一脏,不再传入心,则火克金;心将小肠为腑,故大小便痛耳。(二)  

伤寒忽作鸦声不治。此是伤寒,邪气伤肺。肺主声,肺被邪伤,绝则声出不回。如便作邪声,是肺绝也。(三)  

伤寒叫声不出不治。此是伤寒入肾失解,肾气绝,不能作声,即死耳。(四)  

伤寒粪黑不治。何以泻黑血粪?其伤寒邪伤肺,肺绝不能行血。其血黑色,从大肠中下,如死鹅鸭一般,即死。如大便须赤黑不妨,却是热盛,宜与凉药耳。(五,《究原方》有黑痢之犀角地黄汤方)  

伤寒爪甲黑不治。爪黑者,伤寒传肝,其邪胜,正气绝。后主筋及主诸爪甲,肝绝则不能荣于爪,故为死之形。(六)  

伤寒皆是邪气伤于脏腑,滞其血气则寒热,血脉乱,不能饮食。其头痛面赤者,则是阳毒(亦云阳证)。其面青不语、多哭、身寒,是为阴毒(亦云阴证)。  

凡伤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后宜转(泻也)。又云:阴毒宜回阳,(先与热药,后方可汗)阳毒宜解。(先与凉药,后可汗)此大略之言耳。(有初得便宜转者,有得之三两日后宜汗者,不耳拘此)  

芍药四物解肌汤        

(《千金》)  

治少小伤寒。  

芍根 黄芩 升麻 葛根(各半两)  

上㕮咀。以水三盏,煮取一盏,去滓。分三服,频频与服,五六岁儿分二服或一服,再三合服,又治小儿疮疹之候,与伤寒温疫相似,疑似之间先可与之。与《局方》升麻葛根汤同。  

升麻葛根汤        

(钱乙方)  

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朝葛(细剉) 芍药 甘草(炙,剉,《活人书》升麻黄芩汤,遍治伤风伤寒)  

上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无时。  

《妇人大全良方》制卷云:葛根者,人家植者好,在山野者杀人,今升麻葛根汤,合和之家,买取店肆葛根,则野葛也。  

人参散        

(汉东王先生《家宝》)  

治夹食伤寒取下,欲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  

人参 莲子肉(去壳心,炒) 茯苓(各一两一分) 黄耆(二两二分,蜜炙) 甘草(灸,一两)  

上末。每服一二钱或一字,水一小盏,枣一个,煎十数沸服。  

茅先生云:小儿中夹食伤寒候。大热呕逆,肚膨,口渴泄泻。此候因与物食所伤,而五脏结实所得。  

汉东王先生《家宝》云:夹食伤寒者,面青吐逆,浑身发热;或发渴、烦躁头疼。  

杏仁散        

(《婴孺方》)  

治少小伤寒后,咳嗽不止。  

杏仁(炒,去皮尖) 升麻(各一两一分) 贝母(二分) 甘草(炙,一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随儿大小,以米饮,日三四服。  

麦门冬汤        

(张涣方)  

治伤寒未除,咳嗽喘急。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 人参 紫菀(根洗焙,各一两) 桂心(去粗,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细末,入杏仁三十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时时令服。  

《圣惠》方治小儿鼻衄方。(《大全良方》)  

生葛根(汁用家葛根),上一小盏,分二服,即止。  

又治小儿伤寒鼻衄,经日发歇不止。  

蒲黄(一两) 石榴花(末,半两)  

上和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服,大人服二三钱匕。  

私云:以糯米泔水服,弥良。  

土瓜根散        

(《圣惠》)  

治小儿伤寒烦热,大渴。  

土瓜根 麦门冬 柴胡(各半两) 葛根 枇杷叶(拭去毛,炙) 甘草(炙,各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葛根汤        

(张涣)  

治小儿伤寒,体热烦渴。  

葛根 人参(各一两) 麦门冬 甘草(炙) 白茯苓 泽泻(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薄荷三五叶,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大黄散        

(《圣惠》)  

治小儿伤寒,壮热心躁,头痛口干,小便大便赤难。  

川大黄(半两,炒) 栀子仁 赤芍药 甘草(炙) 黄芩(各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以利为效  

洗心散        

(《活人书》)  

治遍身壮热,头目碎痛,背膊拘急,大热冲上,口苦唇焦,夜卧舌干,咽喉肿痛,涕唾稠黏、痰壅,吃食不进,心神燥热,眼涩睛疼;伤寒鼻塞,四肢沉重,语声不出,百节痛,大小便不利;麸豆疮,时行温疫,狂语多渴及小儿天钓风,夜惊,并宜服之。  

大黄(以米泔水浸一炊间,漉出令干,慢火炒令热) 当归(炒)芍药(生用) 甘草(炙) 荆芥(各四两) 白术(一两,炒)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以水一盏,姜一片,薄荷两叶,同煎至八分,放温,和滓服了,略卧仍去枕少时。五脏壅实,煎五钱匕,若要溏转,则热服。  

《活人书》云: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者,何也?此名结胸也。伤寒本无结胸,身热早下之,热气乘而入,痞结不散,便成结胸。理中丸煎服则自然解也,是结胸即中焦故也。腹痛甚者,增人参一两半,寒者加增干姜一两半,渴欲水者加术一两半,脐上药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利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生用。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上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服,若理中丸即打碎煎服尤佳,又服小柴胡汤,又理中丸加枳实十六片,名枳实理中丸,尤佳有效。  

伤塞下痢,黄芩汤        

(《活人书》《三因方》)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枣一个,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活人书》云:伤寒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即宜下之(大小药气汤),又不可不知也。  

桃花汤        

(《活人书》)  

治伤寒赤白。  

赤石脂(四两) 干姜(一分)  

上㕮咀。每服四钱,入粳米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后入赤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服,夜一服。若一二服愈,勿再三服。  

犀角地黄汤        

(《究原方》)  

治伤寒大便黑,又治瘀血鼻衄吐血,面黄斑出。  

赤芍药(二两二分) 生干地黄(五两) 牡丹皮(二两二分) 犀角(二钱,无则升麻代之,更噌桃仁半两,去皮尖)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盏阗,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不以时候。  

桔梗汤        

(《活人书》)  

治伤寒喉痛水食不通。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三五服。  

伤寒发斑

《病源论》云:发斑之病,是热毒入胃,而胃主肌肉,毒气熏些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此病或是伤寒,或时气,或温病,皆由热不时歇,故热入胃变成毒,乃发斑也。凡发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发斑者,何也?发斑有两证,有温毒发斑,有热病发斑。温气发斑者,是冬月触冒寒毒,至春始发。若热病发斑者,与时行发斑并同。或未发汗,或已经汗下利而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承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瘾疹如锦纹,俗名麸疮。《素问》谓之疹。发斑者,伤寒下之早,热气乘虚入胃故也。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或服热药道多亦发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盖表虚里实,若发其汗,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元参升麻汤、调胃承气汤主之。  

元参升麻汤        

(《活人书》)  

治伤寒时行瘟疫,发斑麸疮。  

元参 升麻 甘草(炙,各等分)  

上剉散。每服抄五钱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二三服。大人为一服。  

调胃承气汤        

甘草(一两) 大黄(二两) 芒硝(一两三分)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入一盏,去滓入芒硝,二三沸温服。  

化斑汤        

(《活人书》)  

治发斑。  

人参 石膏(各一两。《究原方》云:细研绵裹入煎不裹,煎留脾胃作损害) 知母 葳蕤(各半两。十反重,半两也。《外台》若无,则代用葛蒲根) 甘草(一钱重)  

上㕮咀。每服三服,抄水二盏,米一合,煎至一盏。取米熟为度,温服。  

犀角散        

(《圣惠》)  

治发斑。  

犀角 升麻(各三分) 甘草 大黄(一两,剉炒)  

上粗散。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分,去滓温服,量岁加减。  

青黛散        

(《圣惠》)  

治小儿斑疮及疹豆疮,心神烦躁,眠卧不安。  

青黛(半两)  

上细研,青黛为散。每服半钱,用暖磨刀水服,日二三服,更理岁加减。  

私云:温病伤寒等,胸热不退,频欲饮冷水,以新汲水一二钱服之,立胸胃中燥热散,果有验。  

《究原方》第三卷云:发斑之证,胃至于内,瘀热在胃,蛊则主斑,斑者阳之患也,暑气方。病人若阳毒之患,阳热内热,暑气外迫而医家误投温中养气之药,于是斑形于内外也,红斑则胃热,赤斑则胃损,黑斑则胃烂,以上宜速下小气汤主之,当是之时地,蚊虫伤人,亦成赤斑。恐医人不审,便投下药,误伤人命,又不可熟虑也,若寸口脉大,病人困剧先知后赤斑也,若寸脉不大,病人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虫之迹,非斑也,斑多在腹,蚊虫多在手足,若阳毒具而见阴脉者不治(阴脉者,沉迟也)。  

《圣惠方》治伤寒发斑,上煎黑大豆汁徐徐温服。  

私谓:赤斑疮与发斑,小同大异也,犹加伤寒发黄与黄疸,大异小同,《病源论》则合在赤斑疮于伤寒时行篇中,自余诸方《三因》《圣惠》《千金》《幼幼新书》等皆发斑在伤寒篇,而赤斑疮疹豌豆疮等在别一篇,治方虽相兼,病证根源全殊,审之思之。《幼幼新书》第十三,伤寒变疹者发斑之外,有变疹候小儿形而论四十八候,伤寒变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伤寒或似惊风,要辨别仔细,既是出在皮肤,只宜平和温药,解表匀气,疹痘论与谓家疮疹说,若皮肤未见,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肤,切忌通利,盖内虚即毒气及入能损人命。  

私云:斑疮豆疮发斑皆出现之时,虽利结涩,而不可服泻药。  

三圣散        

(《凤髓经》)  

治小儿疹豆欲出不出服此发出。  

浮萍(水上紫背浮草,干焙) 香白芷(等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麝香酒服之。  

牛蒡散        

(《凤髓经》)  

治小儿疹豆不出,或用药发出,后余热未退,发得壮热,饮水乃下血,斑疹用此药解。  

甘草节 荆芥穗 牛傍子(少炒)  

上等分细末。每服一钱半,以薄荷汤服,未出以紫根汤服,频进数服。  

《石壁经》四十八候,通开气托里散,治伤寒变疮疹。  

人参 麻黄(去节) 甘草节(各二分半) 白术 蔓荆子 紫草 白茯苓(半钱) 升麻(二钱)  

上细末。疹疮未出,用好酒调服,若已出,以香熟水调服。(私云:沉香煎冷,谓之香熟水欤)  

以上《幼幼新书》第十五卷也。第十六卷咳嗽,第十七卷痰实诸疾,第十八卷疮疹也。发斑则在伤寒卷中,故知伤寒发斑即非细正赤斑疮疹疮,病源论赤斑疮在伤寒篇,又小儿伤寒篇出斑毒,不载疮疹痘疮等。古方皆不尽其义故也。《三因方》《医说》《幼幼新书》等,分别其瘥异,不可不甄别。  

《圣济总录》伤寒变作豌豆疮卷云:凡伤寒经五六个日,赤斑及豌豆疮出现,则汗下失度故也。拙医见疮疹,以从前伤寒气将谓斑豌之序,大拙之所致也。伤寒中初见出疮,急即治之,若不早治杀人,即瘥后疮斑色黑弥岁亡减,此皆恶毒伤寒时气之余类也。若正胞疮瘥后疮斑不黑,经身有点陷之痕,是真豌豆疮,非伤寒之流类也。又《医说》第十云:小儿生未有不发疮疹,自一岁至十岁,至十二三岁,须发一次,家有数小儿,一儿病此,余而次第皆及之,便当防慎其证有身热头病,如伤寒状,不恶风,唯恶热。所以异于伤风者,唇红尸骨及耳尖皆冷,或腹痛眼涩及口舌皆痛,腹痛者腹中先出,眼涩者眼中先出,咽喉及口舌痛者皆先有疮也,或如沙如粟米状,或为疟疹如风泛状,皆其证也。  

伤寒发黄

伤寒发黄者,巢氏《病源论》云:发黄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积,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亦黄。脾与胃合候肌肉,此象土,其色黄,故皮肤、肉热积,蒸发令肌肤黄色。此是伤寒,或时行,或温病,皆热不得解,所以入胃也。凡发黄而下痢,心腹满者,死。诊曰:其脉沉细者,死。又生百日、半岁小儿,非关伤寒、温病而身微黄者,亦是胃热,慎不可灸也。灸之则热甚,不得妄与汤药及灸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发黄者,何也?病人寒湿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发黄。即用茵陈煎汤,调服五苓散,尤良。又五苓散加茵陈蒿,名茵陈五苓散尤佳。(私云:减桂或除桂)  

《千金》治小儿伤寒发黄。上捣绞土瓜根汁三合频服之。(又《圣惠方》加蜜少许,渐渐服之,尤良,又治黑疸及黄疸变成黑疸也)  

又方:赤小豆(三七粒) 瓜蒂(十四个) 糯米(十四粒)  

上细末。吹入鼻孔中,黄汁出立瘥。  

《经验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取者为末) 丁香(四十九个,于锅中烧,烟尽为度,细研)  

上同研匀,小儿用半字,吹入鼻内及揩牙齿。  

三黄散        

(《圣惠》)  

治小儿天行病,发黄,心腹胀急。  

大黄(剉,炒) 黄芩(各半两) 栀子仁(一分)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加甘草一分亦良。  

芦根汤方        

(张涣)  

治伤寒时气,热入于胃,与谷气相搏,蒸发肌肉,使面目皮肤悉黄,谓之黄病。亦名发黄。  

芦根(二两,焙) 茵陈 山栀子 黄芩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薄荷三叶,煎半盏,去滓温服。  

栀子柏皮汤        

(《活人书》仲景方)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剉散。每服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五苓汤三黄丸尤佳。  

伤寒余热不退

黄耆散        

(《圣惠》)  

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  

黄耆 知母 人参 赤茯苓 甘草(炙) 黄芩(各二分)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上粗散。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计时。  

清凉汤        

(张涣)  

解伤寒邪热余毒。  

当归 大黄 生干地黄(各一两) 芍药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竹叶、薄荷五叶,煎至五半盏,去滓温服。  

黄耆散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  

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  

黄耆 知母 茯苓 人参 甘草(炙,各三分) 麦门冬(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候服。  

伤寒劳复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瘥凉耳。问伤寒瘥后发热者,何也?此名劳复食复也。病新瘥,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劳动生热,热气既还,复入经络,名曰劳复。仲景云:伤寒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正与散、养胃汤),脉实者,以下解(大柴胡汤、大药气汤),又有食复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消,因未为名食复。(大抵食复则噫闻食臭,腹中雷鸣下利,亦名伤食)  

大柴胡汤在《大人》伤寒卷及《局方》第二卷。  

枳实栀子汤        

(仲景)  

治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二个,去白,麸炒) 栀子(七粒) 豉(二两,黑大豆也)  

上以清浆水二盏,空煎至八分;后入枳实、栀子,取九分;次入黑豆煮五六沸,去滓温服。覆被冷汗出,若有宿食,则入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服。  

麦门冬汤        

(《活人书》)  

《幼幼新书》第十五卷云:《千金》劳复起死,入麦门冬汤云云。  

麦门冬(一两) 甘草(二两)  

上剉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盏,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约取水一小盏半;次入药五钱,枣二枚,竹叶十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服。不能服者,浸绵滴入口中。  

七味葱白汤        

(《活人书》)  

许仁则治劳复食复。  

葱白(连须切,半升) 干葛(切,三合) 新豉(半合,绵裹大黑豆) 生姜(切,一合) 麦门冬 干地黄(三两) 劳水(四升,以杓扬之一千过,名劳水。私云:令水办劳弱也。东流水即流水弱故也)  

上前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二服,渐渐服,覆被取汗。  

私谓:四升者,四大盏,半升者,半盏也。《本草序例》云:凡一升者准一大盏,五合者准一中盏,三合者准一小盏云云。劳水并东流水,即在于可用方虚劳篇也。东流逆流水者,西流之岸,逆流者,其水力劳弱也。劳病虚弱之人,可怖强力水欤。千遍杓扬之水,此义也。  

白术散        

(《局方》)  

治大病后将理失宜,食复、劳复,病证如初。又治伤寒初中后,并五劳七伤气虚头眩,精神恍惚,睡卧不宁,潮热盗汗,妇人胎前产后,血气不和;霍乱吐泻等诸疾,常服辟四时不正之气,及山岚瘴疫,神效不可具述。(可见《局方》第二伤寒门中)  

山药 桔梗 茯苓 甘草 白芷 陈皮 青皮 香附子(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干木瓜一片,紫苏三叶,煎七分,食前服。若吐泻,入白梅煎;喘息入桑白皮、杏仁煎。伤寒再复,入薄荷叶。膈气,入木通三分,麝香少许。中暑呕逆,入香薷。产前、产后血气不和,入荆芥煎。霍乱,入藿香煎。气血,入盐汤调服。  

疮疹

(《幼幼新书》第十八卷,斑疮麻豆有十六门疮,即豆疮是疱疮也。疹即赤疹,是亦斑疮也)  

《幼幼新书》第十八《养生必用论》,其始难知,盖与伤寒相类,不可不审也。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疮疹候也。又一岁之中,疮疹大小相类,此疫气也。当作疫气治之。伤寒至阳阳经亦用利药,须是未见是疮疹,疑似之间乃可利;及见是疮疹,不可利也。  

《圣惠》论:婴孩患疹痘、疹子者,皆是积热在于脏腑,蒸郁熟毒散于四肢。小儿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凡食乳婴孩,汤药不可与童儿同疗,则药过剂,必有损也。盖由饮啜热乳在于脏腑,熬极方成此疾。腑热生于细疹,脏热生于痘疮。若用汤药,宜疗于乳母也。  

《医说》第十卷云:小儿生未有不发疮疹者,自一岁至十岁至十二三岁,须发一次。家有数小儿,一儿病此,余即次第皆及之,便当防慎其症有身热头痛如伤寒状,但不恶风唯恶热,所以异于伤风者,唇红尻骨及耳尖皆冷,或腹痛眼涩,及口舌皆痛。腹精者,腹中先出,眼涩者,眼中先出。咽喉及口舌痛者,皆先有花也,或如沙如粟米状,或为瘾疹如风泛状,皆其症也。热轻者,疮亦轻,热重者疮亦重,方其身热时,疮未出,直待身凉方出,亦可可不知其未出,亦须服药,唯是认得症候分明,以投汤剂,庶不误人性命也。其未出时,只可服升麻汤、红绵散、地龙散消毒饮,此皆平平药,或见儿身不甚热,即饮少酒,热甚者不可不饮酒。疮疹有表里症,其疮皮不薄,如赤根白头,渐渐赤肿而有脓,瘥迟者谓之木豆,此里症发于脏也。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者,谓之水豆,此表症发于腑也。发于脏者重,发于腑者轻。热重者至有见鬼神目上视发搐搦如惊痫之状,世人误认惊痫状,投以冷药无不为害者,不可不慎也。如觉热太盛涎壅,平平药不可攻者宜以雄黄解毒丸利之,以减其毒,须遍身以灯照仔细看觑,如未有红点子出者,可下之,既出则不可利,恐蓄热也。  

钱乙论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不可妄下。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肺脏脓疱;心脏斑;脾脏疹;归肾变黑。惟斑疹病后或发痫,余疮难发痫矣。  

小儿有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色也。凡疮疹若出,辨视轻重。若一发便出尽者,必重也。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肥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也;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不止,烦躁热渴,腹胀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凡疮疹,当乳母慎口,不可令饥及受风冷,必归肾而变黑难治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小热者,宜解出汗。  

大抵疮疹属阳,出则为顺,故春夏病为顺,秋冬病为逆。冬月肾王,又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亦不顺也。虽重病犹十活四五,黑者无问何时,十难救一。其候或寒战、噤牙;或身黄肿紫,宜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热者,死病也。若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可治。钱乙论伤寒疮疹同异云:伤寒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急增寒,各口中气势呵欠,顿闷项急也。疮疹腮赤燥多嚏喷,悸动昏倦,四肢冷。  

《活人书》论:小儿疮疹与伤寒相类,头疼、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疮子,已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斑发热在表,尤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大抵疮疹首尾皆不可下。小儿身热,耳冷、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毒气入里杀人。但与化毒汤、紫草木通汤、鼠粘子汤出得太盛,即用犀角地黄汤解之。若热毒攻咽喉痛,服如圣汤。疮痘入眼,决明散、拨云散、密蒙花散、通圣散、蛤粉散主之。治疮疹之法,无出此矣。  

《全生指迷》论曰:疮疹之疾,见《巢氏病源》及《千金要方》月载。或附于时行热病之后,亦无专论的确。主疗之方,或出于俗传俚语,执以为法。  

刘洙小儿疮子诀:若小儿觉身热,或者疮疹,又恐是伤寒伤风,又恐是伤食。未辨明中间,且与惺惺散,唯候一两日,若身上无赤点,必是伤风,段候他五六日必自安,若是伤食,热一二日,决安稳。  

董汲《斑疹总论》曰,夫生民之道,自微而着,由小而大,此走理灼然,不待经史证据。可知乳下婴儿有疾难治者,皆为无所根据。至如小儿斑疹一候,不惟脉理难辨,而治疗最比他病重。次觉证与伤寒、阴痫相近。斑疹未出,往往疑为伤风,即以麻黄等药,重发其汗,遂使表虚里实。若为阴痫治之,便用温惊药品,贝热势愈盛。直至三四日。证候已定,方得以斑疮药治之,则所失多矣。  

更生热证,大小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积药下之,则使儿脏腑加内虚,热又不除,邪气益深,变为喘满便血或为疱痈,身体裂破,遂使百年之寿,一旦为俗医所误,可不痛哉。又巢氏《病源论》伤寒发豆疮候,伤寒热毒气盛,多发疮,其疮色或赤发于皮肤,头牛瘭浆戴白脓者,其毒则轻,有紫黑色作根,隐隐在肌肉里,其毒重,则甚者五内七窍皆有疮,取如发豆,故以名焉。  

《养生必要方》治小儿疮疹如作,与伤寒相类,头痛憎寒比热,疑似之间,先与解肌汤,已发未发,皆可服,又名升麻汤。  

升麻 白芍药 干葛 甘草(炙,名等分,今减甘草亦良)  

上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夜一二服,病甚连夜数服,贫家细末,缓急亦可汤点服。若身心烦热,即温服,寒多即热服,《必用方》疮疹诀、《活人书》《全生指迷方》《董汲方》《和剂局方》《三因方》等皆同用之,但《局方》葛根五两,余三味各十两云云,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大全良方》云近人家葛根也,不可用野葛)  

消毒犀角饮        

(《局方》第六卷积热中)  

治小儿疹痘欲出,已出热未解,急进此药三四服,快透消毒,应手神效。  

防风(一两) 荆芥穗(四两) 甘草(炙,二两) 鼠粘子(八两。《苏沈良方》云:鼠粘子,则苍耳子也。《本草》云:恶实也,恶实则牛蒡子也)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安斑散        

(张涣)  

理疮疹。  

升麻 赤茯苓 羌活 黄耆(各一两) 人参 枳壳(麸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入紫草、薄荷煎至半分,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快斑散        

(张涣)  

平调疮疹。  

贯众 赤芍药(各一两) 甘草(炙) 升麻 枳壳(麸炒,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竹叶七片,煎半盏,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紫草如圣汤        

(张涣)  

疮疹初出,吃乳婴儿与乳母兼服之。四五岁以外只令儿服,此药尤神效。  

紫草(二两,若无草茸用根) 陈皮(去白,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入葱白大三寸,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乳母即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化毒汤        

(《活人书》)  

治小儿疮豆已出未出,并可服之,神方也。  

紫草(嫩者)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㕮咀。以水二盏,糯米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滓温分二服。  

《刘氏家传》云:麸豆疮欲出,浑身壮热,不思饮食,若服此一盏,即内消,已有一两颗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当日头焦,只三服瘥。  

紫草木通汤        

(《活人书》)  

治小儿疮疹。  

木通 紫草 人参 茯苓 糯米(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㕮咀。每服四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分服。  

白虎汤        

(董汲)  

治小儿痘疱、麸疹、斑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并温热病、中暑气烦躁热渴。  

石膏(四两)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三分) 人参(半两)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粳米二十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候。小儿减半服。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并乳母亦令服之。  

夺命散        

(《张氏家传》)  

治孩儿、小儿疮麻豆已发未发,并宜服之。  

升麻 糯米 紫草 甘草(各二两二分) 木通(一两一分)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半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黄耆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小儿热退疮疹。  

黄耆 柴胡 干葛 甘草(炙,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薄荷三叶,水一小盏,煎至半盏,三呷,空心。  

活血散        

《活人书》  

治疮子或出不快。  

白芍药(末)  

上一二钱,以酒调服,若欲止痛,只用温汤服。  

如圣汤        

(《九䈁卫生》)  

疗小儿斑疮不快,欲倒压黑凹者。黑凹者恶证也。  

赤芍药(不以多少)  

上杵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以酒煎葡萄酒,调服。  

私谓:葡萄或在山则其子大而佳,或在野,则其子小而味不佳。  

张锐《鸡峰方》,治小儿斑疮出不快。  

上用开花萝卜煎汁,时时与服之。  

胃爱散        

《张氏家传》  

调理小儿脾虚吐泻。如斑疮未出,医人不识形候,便将冷药冰却疮子,致令内伏不出,将此胃爱散调理。若身体汗,即不用控心散发也。如无汗出,即用控心散发之,后下羌活散与胃爱散。(控心、羌活二散在《幼幼新书》第十八卷已出未出门中。)  

糯米(一两) 木瓜(三分) 甘草(一分) 丁香(二十五粒,以上酉味,一处同炒,焦黄为度) 藿香菜 紫苏叶(各一分)  

上干细末。每服一钱,以粟米枣子煎服,五六岁儿服二三钱。  

犀角地黄汤        

(《活人书》)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有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犀角(屑,一两,若无代用升麻) 生干地黄(半斤) 芍药(三分) 牡丹(去心,一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若脉迟,腹不满无热,不用黄芩。  

防面上及眼中疮疹

黄柏膏        

(《圣惠》)  

疹痘出后,爱护面目法。  

黄柏(一两) 绿豆(一两半) 甘草(四两,生用)  

上细末。再细研,后以生麻油调如薄膏。从耳前、眼、唇厚涂,日三五遍。上涂面上早用此方涂于面上,令不生疹痘。纵出疹痘亦少。诸家方爱护面目者,皆以此方治疗。分两用法皆同,惟《疹痘论》一料用绿豆粉三两半。  

《王氏手集》云:又于侵晨人未起时,抱儿于井上,令自投绿豆七粒于井中云:使儿斑疮不入眼,又小儿若食鸡鸭等卵,未有不损眼目者,疮疹瘥后尚可慎,数月勿食。  

凉肝丸        

(《龙木论》)  

治疮疹入目。  

防风(二两)黄芩 茺蔚子 玄参 大黄 知母(各一两) 人参 茯苓(各一两半)  

上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或二三十丸,以茶服,空心食前。  

秦皮汤        

(《龙木论》)  

秦皮(二两) 秦艽 细辛 防风(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细末。每用二三钱,水二三盏,煎至三五沸,乘热淋洗眼,立效。  

《王氏手集》治小儿疮疹入眼方。  

地骨皮(枸杞根皮也) 盐豆(干纳豆也,以瓦炒,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以陈粟米饮调服,日二服,夜一服。神妙。  

黄芩散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  

治斑疮入眼。  

黄芩 山栀子 黄丹(各等分)  

上件细末。杵绞用牛蒡叶汁调涂在顶门上。  

《圣惠方》灸法:小儿疹豆斑斑疮入眼,灸大杼二穴各一壮,项后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麦大。  

咽喉痛

(并牙断肿)  

甘露饮子        

(钱乙)  

治心胃热、咽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并可服。又治热气上攻,牙断肿,牙齿动摇。  

甘草(炒) 茵陈叶 石斛(去苗)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黄芩 熟生干地黄(焙) 天门冬(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牙齿动摇,断肿热含嗽渫并服。  

消毒散        

(钱乙)  

治疮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匀遍。又治一切疮。凉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两,炒) 甘草(半两,炙) 荆芥穗(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如圣汤        

(《活人书》)  

治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桔梗 甘草 牛蒡子(炒,各一两) 麦门冬(半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以沸汤点服,细细呷服。入竹叶五七片煎尤妙。  

疮疹间杂病

(大便不通,脓血痢,疮疹后余热毒,小便不利,烦喘,灭疮疹痕)  

川黄散        

(张涣)  

治麸疮及斑疮、大便不通。  

川大黄(切,炒) 川芍(各一两) 甘草(炙) 黄芩(微炒) 枳壳(麸炒,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小盏,入紫草一分,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大承气汤        

(《全生指迷》)  

厚朴(二两)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二分)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一钱,去滓温服,利为度。  

薤白汤        

(《疹痘论》)  

小儿疮疹,其或下痢赤黄脓血及浑身热。  

薤白(半盏,切) 大黑豆(一盏) 山栀子(十枚)  

上用水五盏同煎至薤白烂为度,去滓。量儿大小服,解去恶积。  

疹豆疹脓汁不干烂痛治方。  

上疹疮烂上频涂蜜,除痛无瘢痕。  

大黄散        

《圣惠》  

治小儿疹痘疮出尽后余毒。  

川大黄(剉,少炒) 黄芩 玄参(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半分,去滓,放温服。量大小加减。《万全方》同。  

《疹痘论》加山栀子三分,名黄芩散,以解余毒,兼治呕吐。  

灯心汤        

(《疹痘论》)  

疮疹出后,烦喘,小便不利者。  

灯心(一把) 鳖甲(醋炙,黄)  

上剉散。每服一两,水一盏,煎取四分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黄耆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解疮疹余毒。  

黄耆 升麻 柴胡 干葛 甘草(各一两,炙)  

上细末。每服二钱,薄荷三叶,水小盏,煎至六分,作三四呷,空心服。  

《谭氏小儿方》灭小儿面上疮疹瘢痕。上牛皮胶黄明者,以慢火炙为末。每服一钱匕,用温酒服,无瘢,未出者服之泻下,无温毒。  

《圣惠方》:上用升麻,不计多少,细剉,用水煎,去滓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瘢上。  

又云:上用黄柏细剉二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摩拭瘢痕上。  

又云:上用上好白蜜,不计多少,通身涂疮痂落无瘢。  

《良方》疗病豌豆疮,欲无瘢。  

上频揭去痂,勿令隐肌,不成瘢。纵伤有微血,但以面膏涂,即无苦也。疮家不可食鸡鸭卵,即时盲。瞳子如卵白,其应如神,不可不戒也。  

私云:此《万安方》四十三卷末,出小儿诸热病中,时行伤寒疮疹诸虚诸通作良药神方等,亦多与此卷相照,而可勘用之。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二  

嘉历元年十一月五日,重清书,讫于灯下书之,以《幼幼新书》第十五卷并十八卷约之也。广方可见彼卷中。性全(花押) 六十一岁。  

同二年三月六日,为源三冬景点了,不敢倦怠于此。此书是则老怀之所遗望也。性全(花押)六十二岁。  

同七日墨点了。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