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喘息)
《病源论》云:小儿嗽候者,由风寒伤于肺。肺主气,候皮毛,而腧在于背(第三椎背腧也)风寒伤皮毛,故从肺腧入伤肺,肺感寒即嗽也。故小儿生须常暧背,夏月亦须生单背裆。若背冷得嗽,生月内不可治,生百日内嗽者,十中一两瘥耳。
《婴童宝鉴》云:咳嗽死候,嗽而眼时上视,下青黑粪,死也。
葛氏《肘后方》疗小儿咳嗽。
紫菀(六钱重) 贝母(二钱重) 款冬花(一钱)
上细末。每服大豆许,着乳头,令儿和乳咽之,日三四度。乳母勿食大咸醋物。《圣惠》用清粥饮调一字。
桂枝汤
(《千金》)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声咳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桂枝(去粗,半两) 甘草(二两半) 紫菀(三分) 麦门冬(一两三分)
上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绵点滴儿口中,昼夜四五度与之,节乳哺(不令饱,乳哺谓之节也)。
四物汤方
(《外台》《小品》)
疗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暴咳,吐乳呕逆,昼夜不得息。
桔梗 紫脘(各三分) 甘草(一分) 麦门冬(去心,七分)
上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分五服,以瘥为度。
《千金方》有桂心无桔梗,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以绵浸滴入儿口中,昼夜四五度,节乳哺。
阿胶散
(《王氏手集》)
治小儿咳嗽喘急。
阿胶(炒) 甘草(炙,各四钱) 半夏(洗) 糯米(各十钱重)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片煎至半盏,温服。
《吉氏家传》治小儿咳嗽。
麻黄(半两) 皂角(一寸,醋浸炙)
上细末。每服一钱,米饮服。
同传治小儿咳嗽,贝母散。
贝母(半两,去心,每个面裹煨熟)
上细末。每服一钱,以百沸汤点服,不拘时。
《婴童宝鉴》灸法:灸肺腧、左右各三七壮。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咳逆上气,乳食即吐。
《巢氏病源论》云:小儿咳逆者由乳哺无度,因挟风冷伤于肺故也。肺主气,为五脏上盖,在胸间。小儿啼气未定,因而饮乳,乳与气相逆,气则引乳射于肺,故咳而气逆,谓之咳逆也。冷乳冷哺伤于肺,搏于肺气亦令咳逆也。
人参 紫苏子 半夏(各半两) 桂心(去粗) 紫菀 甘草(炙) 款冬花 陈皮(各一分,焙)
上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二片,煎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四五岁儿二三钱,煎服。
紫苏子散
(钱乙)
治小儿咳逆上气,因乳哺无度,内挟风冷,伤于肺气。或小儿啼气未定,与乳哺饮之,乳与气相逆,气不得下。
紫苏子 诃子皮 萝卜子 杏仁(去皮尖,炒) 木香 人参(各三两) 青皮 甘草(剉炒,各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中盏,姜三片,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款冬花丸
(《圣惠》)
治小儿咳嗽不瘥,喉鸣喘急。
《巢氏病源》云:肺主气,肺气有余,即喘咳上气。若又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令肺胀,即胸满气急也。
钱乙论:若闷乱、气粗、喘息、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脾土肺金)。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肺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款冬花 甘草(炙,各一两) 麻黄(去根节) 贝母(煨) 麦门冬 赤茯苓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两)
上细末。入杏仁研令匀,用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清粥饮研化五丸服,量大小加减。
甘草丸
(《婴孺方》)
治小儿未及百日,嗽喘上气。
甘草(炙) 桂心 杏仁(去皮尖,各二分)
上蜜丸小豆大。乳下儿一丸,大儿二三丸,大人三十五十丸,以米饮服。一方入紫菀二分,更佳。
泻白散
(钱乙)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又名泻肺散。
桑白皮(炒) 地骨皮(培,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白术五味子汤
(张涣)
治小儿咳嗽,气逆上喘。
五味子 白术(炮) 丁香 人参 款冬花(各二分) 细辛(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温,时时呷。
平气散
(《聚全方》)
治小儿气不和。定喘和气,补虚思食。
人参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白术 桔梗(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煎至半盏,温服,日二三服。
贝母散
(《吉氏家传》)
治小儿咳嗽闷喘。
贝母(去心,麸炒,半两) 甘草(一分)
上去滓,食乳后温服。《百一选方》并《卫生良剂方》贝母、甘草等分,名止咳散。治小儿因感风邪,咳嗽不止,上气烦热。牙儿以一字点乳房上,令饮之,立效。
匀气散
(《吉氏家传》)
治小儿调气定喘0
丁香(四十九粒) 白术(一分) 肉豆蔻(一个,面,炮) 青皮(半两) 甘草(炙,一两)
上末。每服一字或二字或一钱,用陈米饮服。
桔梗汤
(张涣)
治小儿咳嗽呀呷,咽膈不利。
桔梗 半夏 紫苏叶(微,焙) 石膏(未,以绵裹煎) 甘草(炙,各半两) 皂荚(烧灰存性,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时时。
《圣惠方》,治小儿咳嗽声不出。
麦门冬(焙)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 贝母(煨黄) 款冬花(各二分) 紫菀(一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以乳汁调服,日三四服。长儿二三钱服。
又方(《圣惠》):杏仁(二两,去皮尖,以水一盏,研为膏) 紫菀(一两末)
上以杏仁膏汁并紫菀末,入蜜一同煎如膏。每服一二钱,以粥饮清服,量岁加减。
贝母汤
(张涣)
治肺中风,咳嗽喘满。
贝母(炒黄色) 半夏(白矾汤洗七遍,焙干。各一两) 干姜(炮)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 款冬花(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杏仁二个去皮尖,同煎至半分,去滓温服。
《刘氏家传》,小儿肺中风形候咳嗽气急,咽喉有涎。
麻黄(去根节,三钱) 诃子肉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为一剂,以水三碗,煎至半碗,去滓温服。一岁小盏为三服,二岁二服,三五岁为一服,不拘时,一二剂不建,至三五剂。
半夏汤
(《外台》《范汪》)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疗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肋满,不可食,呕逆,胸中冷主之。(痰饮以下三方在《幼幼新书》第三十二卷,今以次引载于此)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痛及心痛,肉桂心四两。若腹痛,内当归四两。羸瘦、老小者服之佳。忌筋。小儿少分减服。
倍术丸
(《王氏手集》)
治脾胃受湿,心下停饮,烦渴呕吐,肠间沥沥有声,胸膈痞满,短气,腹胁胀痛,小便不利,身面虚浮,全不思食。(《局方》即治五饮酒癖)
官桂 干姜(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米饮服。小儿小丸减服。
丁香开胃丸
(《王氏手集》)
治脾胃不调,停积痰饮,呕吐吞酸,胸膈痞闷。
半夏(以姜汁作面炒) 甘草(炙) 京三棱(炮,切各一两) 丁香(三分) 木瓜(半两) 生姜(十二两,入盐一两,炒末)
上细末,炼蜜丸鸡头子大。每服一二丸,沸汤化服,不拘时。小儿分减服。
解肌丸
(《王氏手集》并《幼幼新书》二十七卷)
治外搏风邪,内挟痰饮,寒热往来,烦渴颊赤,心忪减食,热上集,咳嗽有血。
防风 地骨皮(各一两)
上炼砂糖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或五丸十丸,食后紫苏汤服。
金粉散
(《刘氏家传》《幼幼新书》三十四卷)
治小儿无故生口疮,不下乳食,只涂贴于脚心方。
黄柏 天南星
上等分末。以酽醋调,涂两足心;咳嗽,涂顶门。
止咳散
治小儿因感风邪,咳嗽不止,上气烦热。(《卫生良剂方》《百一选方》)
贝母 甘草(生用,等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米饮调服,牙儿以一字乳上饮之,服之立效。
《究原方》治小儿咳嗽声不出。
杏仁(去皮尖,以水擂细) 紫菀(洗去上,等分)
上细末,入蜜少许,同煎如膏。每服少许,量儿大小,加减与之。
菖蒲散
(《王氏手集》)
治肺中风嗽。
菖蒲 官桂 甘草(炙,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逐水麻黄丸
(《婴孺方》)
治少小胸中痰实嗽,并治伤寒咳嗽。
麻黄 茯苓(各三分) 紫菀(四分) 五味子 杏仁 细辛 桂心(去粗) 干姜(各二分)
上末,蜜丸小豆大。三四岁儿二三丸、五七丸。以姜汤服,不知稍增丸数服。
苏香汤
(张涣)
平小儿心肺,消痰壅、咳嗽。
紫苏子 木香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 五味子 陈皮(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半盏,或一二钱,姜自然汁少许,同荆芥汤调服。
人参半夏丹
(张涣)
消小儿痰饮,止嗽。
人参 半夏 干姜 白术 天南星(炮,各二两)
上细末。取生姜自然汁,以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汤服。生而月内百日内婴儿如针头大,沾乳令吮。
玉尘散
(《保生信效方》)
治大人、小儿痰壅咳嗽,气促喘满,咽膈不利及大治劳咳嗽。
天南星(去皮) 半夏(各热汤洗七遍) 桔梗 桑白皮(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三大盏,水一盏半,姜如六钱大七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小儿痰盛咳嗽等亦宜与之。政和癸巳岁,官守豫章以此方官舍施人,无不得效。
惺惺散
(《孔氏家传》)
解小儿风壅痰热,化涎嗽,止烦渴。
桔梗 人参 甘草(炙) 栝楼根 白术(各一两) 白茯苓 防风(各半两) 细辛(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入荆芥穗三个,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白术半夏丸
(《王氏手集》)
化痰,治小儿咳嗽。和胃止逆,利胸膈,思乳食。
半夏(一两一分) 白术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二钱半)
上细末,用生姜自然汁作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乳食后稍空腹,以生姜汤服之。
润肺散
(太医《局方》)
治小儿寒壅相交,肺气不利,咳嗽喘急,语声不出,痰涎壅塞,胸膈烦满,鼻塞清涕,咽喉干痛。
麻黄(去根节) 人参(各二两) 贝母(麸炒黄色) 杏仁(炒,去皮,各二两半) 甘草(炙,一两) 陈皮(一分) 桔梗 阿胶(炒燥,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华盖散
(太医《局方》)
治小儿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紫苏子(焙) 麻黄(汤泡,去沫,根节) 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蜜炙) 赤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温服。
人参半夏丸
(太医《局方》)
治小儿肺胃受冷,咳嗽气急,胸膈痞满,喉中呀呷,呕吐涎沫,乳食不下。亦治疟嗽。
人参 细辛 陈皮(各二两) 丁香 半夏 厚朴(各四两)
上细末,用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三岁儿服二十丸。生姜汤服,食后。四五岁三五十丸。
木香半夏丹
(张涣)
治小儿胃寒,咳嗽。
木香 半夏 肉豆蔻(各一两) 藿香叶 丁香 白术(炮,各半两)
上细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二十粒或三五十粒,量岁。人参汤服。
五味子膏
(《王氏手集》)
调匀小儿肺胃,止咳嗽呕逆,中寒喘满,可思乳食。
五味子 人参 白术 官桂 干姜(等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一两作八十丸。每服一丸,以沸汤化服,日三服,大人即服七八十丸。
知母散
(《谭氏殊圣方》)
治小儿咳嗽。
知母 麦门冬 甘草(各一分,生) 皂角(半分,去皮,蜜炙,后以盆子合出火毒)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分五服,放冷服。
人参散
(《张氏家传》)
治孩儿虚热,生涎、咳嗽。
人参 贝母(去心,炒) 款冬花 半夏 甘草(炙,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水一小盏,入杏仁二三粒,去皮尖,同煎至半钱,温服。
贝母散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
治小儿久嗽、急气。
贝母(炒) 杏仁(炒去皮尖)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各二分) 紫菀(一两,去苗)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以乳汁点服或以米饮服之。
二陈汤、杏子汤、温肺汤(《局方》今略之)、人参胡桃汤皆有速效。《医说》第三云:洪辑居溧阳县西寺,事观音甚敬,幼子佛护病痰喘,医不能治。凡五昼夜不乳食,证危甚,呼医杜生诊视之,曰:三岁儿抱病如此,虽扁鹊复生无如之何尔。辑但忧泣辨面具,而其母以尝失孙,愁悴尤切。辑益窘惧,投哀请祷于观音。至中夜,妻梦一妇人自后门入告曰:何不服人参胡桃汤?觉而语辑,辑哂然悟曰:是儿必活,此盖大士垂教尔。急取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不暇剥治,煎为汤,灌儿一蚬壳许,喘即定,再进得眠,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取净肉入药与服。喘复作,乃只如昨夜法治之,信宿有瘥,此药不载于方书,盖人参定喘,而带皮胡桃则敛肺也。予以淳熙丁未四月有痰疾之,因晚对上宣,使以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临卧时服之毕即饮汤三两呷,又再嚼桃姜如前数,且饮汤勿行动,即就枕既还玉堂如恩指敬服,旦而嗽止,痰不复作,辑之事亦类此云。(卫志)
前胡汤
(《圣惠》)
治小儿痰实,心胸不利,多欲呕吐。
前胡(半两) 贝母(煨) 白术 桑白皮 人参(各二分) 陈皮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枳壳汤
(张涣)
治小儿痰实,壮热不除。
枳壳(麸炒) 半夏 木香 前胡(各一两) 干姜 甘草(炙,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三片、陈皮少许一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服。
逍遥丸
(《保生信效方》)
治膈实气痞,痰盛喘促。
半夏(二两) 枳实(麸炒) 槟榔(锉) 赤茯苓(各一两)
上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荆芥汤服。别作小丸与服小儿。
《吴氏家传》,治大人、小儿风壅,咽喉不利,痰实烦渴,困倦头昏;或发潮热,及一切风痰疮疥,并宜服之。
薄荷叶(十两) 栝楼根(不焙,一两) 荆芥穗(生用四两) 甘草(生用,五两一分) 缩砂(生用三两)
上细末,四两盐末入炒一两,同研匀,以瓷器盛贮。每服一二钱,如茶点服,连进数服。
以上《幼幼新书》第十六卷,具可见彼卷,尚有数十奇方。
疟疾
《圣惠方》曰:夫小儿疟病者,是夏伤于暑,客于皮肤,至秋复为风邪所折,阴阳交争,故发寒热而成疟也;凡发欲解则有汗出,汗出多则津液减耗,又热乘于脏则生虚燥,其疟瘥之后,腑脏未复,腹内犹有热,故渴而引饮,若引饮不止,小便涩者,则变成饮癖也。《病源论》云:小儿未能触于暑,而病疟者,是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者也。
治大人小儿疟。(陈藏器接骨木叶)。上小儿三叶,大人七叶,并生捣绞取汁,服之,得吐为度。此药有小毒,不宜多服也。服讫,须痢及吐,尤治痰疟。
桃仁散
(《圣惠》)
治小儿疟疾,发歇寒热,小便赤黄。
桃仁(去皮尖) 赤茯苓 鳖甲(醋炒蕉,各三分) 知母 黄芩 升麻(各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四服。夜一二服,量儿岁以意加减。
黄丹丸
(《圣惠》)
治小儿疟疾,寒热发歇不定。
黄丹(微炒) 人参(去芦头) 常山 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于未发前以冷水下一丸。三岁以上,即可三丸。
鬼哭散
(茅先生传)
治小儿脾寒疟疾。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
上细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临发时服。略吐出涎不妨。
《婴孺方》治疟。
上菖蒲(石地生者佳)煎,浴儿,三四度,必佳。
私谓:疟疾愈后沐浴,可用菖蒲汤。
瘴疟,巢氏《病源论》大人、小儿山岚瘴疟,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挟溪源、岭湿毒气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
私谓:《局方》正气散之类,养胃汤、铁刷汤、圣散子、香苏散莱苏散,《严氏济生方》清脾汤,《三因方》红丸子、老疟饮,《事证方》木香煮散等,随症频可用彼等神方。
犀角散
《圣惠》
治小儿热,瘴气为疟。
犀角(无则代用升麻) 甘草(炙) 川大黄(切,炒) 知母(各半两) 鳖甲(一两,酢炙) 柴胡 常山(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大五补汤
(《千金》)
治大人、小儿时行后变成瘴疟方。
桂心(去粗,一两一分) 远志(去苗心) 桔梗 厚朴 甘草(炙)乌梅(去核) 枣(各一两) 常山(一分)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二片,煎至七分,温服,或去柴胡加鳖甲。
治小儿一切疟病。(《朱氏家传》)
好腊茶(末) 硫黄(别研飞)
上二物各顿一处,细研,寒多热少,但寒不热,则倍硫黄。热多寒少,但热不寒,则倍腊茶。每服一钱,用米饮调服,于当发日五更初,服之验。
私云:诸疟丹等同可与之。
《千金翼方》有五脏疟,并胃疟,十二时疟之所为,灸刺禳等法,《幼幼新书》第十七卷,具引彼不可不知。(可见彼卷)
先热而寒疟者,《病源论》云: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也。
常山汤
(《千金》)
治小儿温疟(先热后寒也)。
常山(一两) 小麦(一合) 淡竹叶(一握,切)
上以水一盏半,煮取半分,量儿大小,令与服之,以瘥为期。
又方:(《千金》)上鹿角末。发前,以沸汤服二三钱匕,频进五服。
又方:上用鳖甲烧灰。未发前,以酒服一二钱匕。至发时,亦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千金》小儿温疟,灸孔下一指三壮。
常山丸
(《千金》)
治大人、小儿疹疟说,不可具述也。先寒而后热,名曰痎疟。
常山 知母 甘草(炙) 大黄(各三分) 麻黄(去根节,一两)
上细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儿黍米大,熟水服,大人二三十丸,小儿三丸五丸七丸十丸,以瘥为度。此药《活人书》名祛邪丸。
《活人书》治疟疾先寒后热,兼治支结。
柴胡(八两) 人参(炙) 半夏 黄芩 桂心(去粗,各三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二服。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同煎服之。
荆芥散
(《全生指迷》)
治寒热交疟。《病源论》云: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往来也。
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耆 芍药 桂心(去粗,各一两) 柴胡(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千金》《局方》备急丸,常服可宣转(《指迷方》同)。
香豉饮子
(《圣惠》)
治大人小儿瘅疟,但热不寒,呕逆不下食。
香豉(半合,炒,黑豆也) 葱白(七茎,切) 常山 槟榔(各三分) 升麻(一两) 知母 生干地黄 鳖甲(醋炙,各一两半)
上都皆剉碎,以水二大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分三服,一日服尽,小儿服一合。
《活人书》治疟疾,但热不寒者。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桂(去粗,三两)糯米(二合)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热服。
《圣惠方》,治但寒而不热。
独头蒜(十颗) 黄丹(五两)
上研匀相和,五月五日午时同捣一千杵,丸如绿豆大(或以五家粽尖头和丸)。发前或五更初,以温茶服二三丸,或七丸,小儿粟米大,一丸三丸。
半硫丸
(《全生指迷》)
治但寒不热疟。
半夏(洗三两) 硫黄(二两,研飞)
上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七十丸,以米饮服,不计时,日三服。小儿如黍米大丸三、五丸,或十二十丸。《局方》以蒸饼丸。
常山汤
(《指迷方》)
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两) 麻黄(去根,一两)
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糜粥一杯服,助取汗。
栝楼汤
同
功且同前。
栝楼根(四两)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掰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夜五服。
祛邪丸
(《活人书》)
治疟疾脉浮大,寒热往来。卫州书云:疟寒多热少者,痰多也。
麻黄(去节,汤泡,四两) 常山 甘草(炙) 大黄 知母(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东清净水吞下。
桃仁汤
(张涣)
治疟疾,寒热相等。
桃仁(去皮尖) 鳖甲(酥炙,各一两) 桂心(去粗) 黄芩 赤茯苓 升麻(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量岁加减。
常山散
(《外台》《救急》)
疗疟连绵积日不瘥。
常山 羚羊角(炙,令焦) 黄芩(二两) 乌梅肉(炙,令干,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以竹叶米以水煮饭,取六七合,调服常山散,方三寸匕,未发前一服。若停不瘥,临欲发,又进二方寸匕。老小以意量之。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三棱饮子
(《婴孺方》)
三棱根 鳖甲 大黄(各三两)
上切剉,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忌苋菜、油腻。又可服红丸子(入阿魏、矾石)服之,三棱散等尤宜,在此《万安方》第十诸疟门。
知母丸
治少小疟有痞,坚满癖疾,除热下气。
知母 甘草 常山(各一两) 麻黄(二两,秘结加大黄一两,治骨间热卧不安)
上细末,用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进三服。此至欲发,三服毕。非发日亦可服。
防葵散
(《圣惠》)
治小儿疟发后,肚胀气兼头面浮肿。
防葵(黄葵也) 柴胡 大黄(微炒) 桑根 白皮(各半两) 甘草(炙)
上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服。《婴孺方》忌菘菜、油腻、生冷、粘滑物。乳母同忌之。
秦艽汤
(张涣)
治小儿寒热往来病。寒热往来者,内有痰涎,外感风邪,邪气与正气相争,成寒热,甚者已渐羸瘦。又痰实壮热不除者,变成惊痫。又复伤于暑者,至秋成疟。
秦艽(去芦) 鳖甲(醋炙,各一两) 大黄(炒)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竹茹 甘草(炙,各一分)
上粗散。每用一二钱,水一盏,入葱白二三寸,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又《局方》小柴胡汤、养胃汤、正气散尤佳。虚劳伤寒等,寒热往来治之。
人参前胡散
(张涣)
人参 前胡 柴胡(各一两)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炙) 半夏(洗,焙,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大钱,大人三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柴胡人参汤
(《王氏手集》)
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柴胡 人参 芍药 茯苓 甘草(炙,各三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姜二片,煎至四分,温服。
柴胡丸
(《圣惠》)
治小儿寒热结实,或热攻冲心,肺气急,昼夜有汗,日渐消瘦,不吃乳食。
柴胡 大黄(炒) 鳖甲(醋炙,各半两) 赤茯苓 人参 木香 桂心(去粗)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用温水服,日三服。
大黄丸
(《圣惠》)
治小儿憎寒壮热,发歇不定,腹中结实,不能乳食。
大黄(炒) 柴胡 槟榔(各半两) 赤茯苓 人参 木香 桂心 枳壳(麸炒) 桃仁(炒,去皮尖,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温水服。
柴胡散
(《圣惠》)
治小儿寒热往来,乳食不下,四肢无力,心腹胀满,上焦痰壅,渐渐羸瘦。
柴胡 鳖甲(醋炙黄,各一两) 人参 前胡 桔梗 诃子皮 地骨皮赤芍药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 陈皮(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服。日三五服。
五味子散
(《圣惠》)
治小儿寒热往来,不能乳食,羸瘦,心腹胀。
五味子 当归(炒) 人参 桔梗 前胡 白术 赤茯苓 黄芩(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日三五服。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寒热往来,食少羸瘦。
人参 黄耆 柴胡 白茯苓 鳖甲 木香(各一两) 甘草(炙) 白术 桃仁(炒,去皮尖,各二分) 诃子皮(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以米饮服。
黄耆丸
(《圣惠》)
治小儿往来寒热,多汗心烦,小便赤黄,不欲乳食,四肢羸瘦。
黄耆(剉,炒)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 白术 黄芩 甘草(各二分) 柴胡 鳖甲(醋煮,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丸、二三十丸,以粥饮服,日二三服,夜一二服。
槟榔丸
(《圣惠》)
治小儿乳食不节,伤于脾胃,致往来寒热,时复呕吐,不欲乳食,日渐羸瘦。
槟榔 丁香 桂心 人参(各二分) 大黄(炒) 诃子皮 陈皮(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以薄荷汤服,日夜三五服。
香甲散
(张涣)
治寒热往来肌瘦。
鳖甲(醋煮) 木香(各二两) 陈皮 当归 柴胡 知母 大黄(炒)甘草(炙,各一两) 槟榔
上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以上《幼幼新书》第十八卷)
以上寒热往来,非只治疟病。寒热往来,兼治小儿痃癖积聚,传尸骨蒸,劳瘵虚羸等诸病。乍寒乍热,皆悉治之也。见方下功能用之,神妙不可具述。
小儿温热诸病
夫小儿温热病者,《幼幼新书》第十九有九种候,谓一胎热,二膈热,三胃热,四风热,五烦热,六潮热,七积热,八实热,九极热也。又郑揣《全婴集》第六卷,小儿诸热总论云: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病热、肚热、烦热、积热、风热、虚热、客热、癖热、寒热、血热、疮疹热十六者,大同小异,故必有所因也。凡人之热,必乘阳邪而发。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邪正分争,客搏于皮肤,或恍惚而啼叫,或闷乱而喘粗,其变多端,或在表在里,或似实似虚,或半表半里,半实半虚,皆由血气盛实,脏腑生热,阴阳熏蒸皮肉,致令身热。若病热者,左脸先赤,肝受热也;右脸先赤,肺受热也;额上先赤,心受热也;颐间先赤,肾受热也。五脏所主,热各不同,其治亦不同,是不可一概论也。大抵热则生风,风生则悸矣,潮热发歇有时,惊热颠叫恍惚,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除,食热肚背光热,疳热骨蒸盗汗,肚热一向不止,烦热心躁不安,积热颊赤口疮,风热汗出身热,虚热困倦少力,寒热来去不定,癖热涎漱饮水,寒热发如疟状,血热辰巳发热,疹热耳鼻尖冷,诸热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有三两症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治之。
诸热禁忌
黄帝曰:病热当何以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此其禁也,是所谓戒食劳也。热虽少愈,犹未尽除,脾胃又虚,故未能消化,肉坚食驻,故热复生,谓复旧病也。亦不可饮酒。盖酒有大热,至于大寒凝海,唯酒不冰,其性之酷热,凡病热者,切宜戒之,乳母亦然。
胎热者,本因母受胎时,身热不安,毋由病而服药,牙儿在胎中,受药毒,至有此候。《灵苑方》银液丹,治胎热小生下肌肉厚,遍身血色红,满月以后渐肌瘦,目白晴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生涎,口鼻悉皆黄。
私云:银液丹方,在《幼幼新书》第十九卷,亦《万全方》朱砂丸,皆药材难得,今不引。此紫元子苏合香丸,惺惺散等,尤可宜。又《幼幼新书》第二十一卷,有小儿胎寒虚寒等,此《万安方》第四十四卷出之。
膈热。《局方》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颔结硬,口舌生疮,痰实耳利,涕唾稠黏,睡卧不安,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膈热,并宜服之。
大黄 朴消 甘草(炙,各二两) 栀子仁 薄荷叶 黄芩(各一两)连翘(二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竹叶七片,蜜一蚬壳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得利,热退即休。
四时饮子
(《朱氏家传》)
治小儿心肺壅热,唇涩面赤,口干惊热,大小便不利。
山栀子仁 甘草(炙) 芍药 大黄(煨,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澄清作二服。
胃热,巢氏《病源论》云:小儿胃中有热候,小儿血气俱盛者,大便黄色,四肢温肚,翕然休然。
脾热者,钱乙论: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泄黄散。
栀子仁散
(《圣惠》)
治小儿胃中热,日渐肌瘦。
栀子仁 甘草(炙)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婴孺方》治小儿胃中热,便利赤黄而难,或四五日乃便利,此为胃中热,故也。
大黄(四两) 甘草(炙,一两) 栝楼根(二两) 枣(二十个打破)
上酒水各一盏,煮取一盏,三服,日日合服。
泻黄散
(钱乙方)
又名泻脾散,治小儿肥热。
藿香叶(三分二铢) 栀子仁(一两一分) 石膏(二分二铢) 甘草(炙,三两三分) 防风(焙,五两)
上剉,一处同洒蜜与酒,炒令香,细末。每服一二钱,或三钱,水一小盏,同煎至半盏,温服清汁,无时。石膏者,南方多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京师相反,乃大误也。盖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而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方书中寒水石则火煅用之,石膏则坚硬不可入火。如白虎汤用石膏,则能解肌热,破痰,治头痛,若用寒水石则误矣。又有一等坚白全类石膏而方,敲之亦皆成方者,名方解石也(理石也),可代石膏用之。南人有不信此说者,孝忠尝相与同就京师大药肆中,买石膏、寒水石、方解石三种,又同诣惠民和剂局,及访诸国医询证之,皆合此说,乃信服。孝忠顷编《保生信效方》已为辨论,恐小儿尤不可误,故复见于此。
《究原方》第五云:石膏白色者佳,黄色不入药,槌碎棉裹入药煎之。若棉不裹则服,损人脾胃。
藿香散
(钱乙论《全婴集》)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啰涎嗽及转过度者。
藿香叶(一分) 半夏(麸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焙)石膏(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水一中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甘露饮子
(《活人书》)
治胃中寒热,口臭,不思饮食,或饥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睑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 山茵陈 黄芩 石斛 甘草(炙,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风热者,《圣惠》论云:夫小儿心肺壅滞,内有积热。因解衣,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则令恶风壮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故曰风热也。
《素问》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汉东王先生《家宝》云:小儿发热,烦叫不时,面青,谓之风热。
洗心散
(《局方》)
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躁,眼涩睛疼,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滞。
大黄(面炮,切,炒) 甘草(炙) 当归 麻黄(汤煮,不去根节) 芍药 荆芥穗(各六两) 白术(一两半)
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五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小儿麸豆疮疹欲发,先狂语、多渴及惊风积热,可服一钱,并临卧服。若大人五脏壅实,欲要溏转,加至四五钱,乘热服之。
如圣汤
(局方)
治风热毒气上攻,咽喉痛,喉痹肿塞妨闷,及肺壅咳嗽,咯唾脓血,胸满振寒,咽干不渴,吐出涎沫,气息腥臭,久久吐脓,状如米粥。又治伤寒咽痛。
桔梗(一两) 甘草(炙,二两)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小儿时时呷服,食后临卧。
龙脑饮子
(《局方》)
治大人、小儿蕴积邪热,咽喉肿痛,赤眼口疮,心烦鼻衄,咽干多渴,睡卧不宁;及除痰热咳嗽,中暑烦躁,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甘草(二两二分,蜜炙) 藿香叶(一分三铢) 石膏(一两) 缩砂 栝楼根(七两二分) 栀子(大者三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新汲水入蜜调服。又伤寒余毒,潮热虚汗,药二钱,水一盏,竹叶五六片,煎七分,温服,并食后服。
清凉饮子
(《局方》)
治小儿血脉壅实,腑脏生热,颊赤多渴,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不时,寒温失度,令儿血气不理,肠胃不调。或温壮连滞,欲成伏热;或壮热不渴,欲发惊痫。又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大黄(入米蒸,切,焙) 当归 赤芍药 甘草(炙)
上等分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溏利为度,食后临卧服。
消毒散
(《局方》)
治小儿疮疹已出未出,未能匀透,及毒气壅遏,虽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睡卧不安,大便秘涩。及治大人、小儿风热,上膈壅热,咽喉肿痛,胸膈不利。
牛蒡子(炙,六两) 甘草(炙,二两) 荆芥穗(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大便利过度者,不宜服之。
惺惺散
(《局方》)
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
桔梗 细辛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栝楼根 白术(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若要和气,即入生姜煎服,不计时候。
桔梗散
(《良方》)
治小儿风热,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等。
桔梗 细辛 人参 白术 栝楼根 甘草(炙) 白茯苓 川芎(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薄荷二三叶,同煎七分。三岁以下儿作四五服,五岁以上分二服。予常作此药,凡小儿发热,不问伤寒风热,先与此散服,往往辄愈。与《活人书》方同,名惺惺散。
《聚宝方》惺惺散,无川芎一种,余全同。但云:若要和气,即入生姜煎。
四顺散
(《张氏家传》)
治小儿风热肌瘦,五心烦热,不长肌肉,面黄痿瘦,夜卧不安,时发虚汗;或脏腑泄泻变痢,难服凉药。
柴胡 地骨皮 桔梗(纯白者,各一两二分) 甘草(炙,三分)
上焙干细末。每服一钱、二钱,大小加减,水一小盏,煎至半盏,温服。
潮热者,汉东王先生《家宝》曰:小儿发热,早晚两度者,谓之惊热,世呼为潮热。又钱乙方,有潮热问难,谓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及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氏问李氏答略之)。曰搐者肝实也,故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热身温,且热者为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母脾亦弱,木气乘脾,四肢冷。治之后九日平愈。
《张氏家传》退小儿潮热。
当归 芍药 柴胡 茯苓(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半盏煎二分,通口服,日夜三五服。
秦艽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可食多渴、心躁多惊、面黄消瘦。
鳖甲(醋炙)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壳(麸炒) 知母 当归(各等分)
上㕮咀。三岁儿每服一钱,或二钱,水一盏,桃柳枝各三寸,乌梅一枚,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无时候。《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也,当利大便。《宝鉴》云:日间潮热,或即憎寒,手足俱冷,能乳即瘦,有加盗汗,此食疳之候也。
柴胡饮
《全婴集》
治小儿骨蒸潮热,面黄瘦弱。
防风散
(《刘氏家传》号李氏防风散)
治小儿五脏积热,惊风,头面赤热,口舌生疮,好饮冷。王诀论云:积热者,因口不慎味,常伤脾胃也。
防风 甘草(炙) 柴胡 连翘 山栀子(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
越桃饮子方
(《庄氏家传》)
退小儿积热。
山栀子(一名越桃) 甘草 大黄 赤红芍药(各二分) 连翘 黄芩(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蜜汤调下,大退积热。
《赵氏家传》春疏下积热,切忌用丸子药,徒损胃气,积热不行。
大黄(用深黄,切一分) 甘草(一寸许,炙,切) 皂角(不蛀,肥者,一寸许,切)
上剉。水一碗,同煎至半碗以下,去滓,临卧热服。次日取下热气,更看大便,黑色即一年无病,若病不动,即别作一剂,加生姜二片(如钱片),切碎同煎,须天气晴明服。十五岁以上用一剂为一服,小量岁可服。
知母柴胡汤
(《养生必用方》)
治大人小儿实热,赤眼口疮,伤寒后烦渴,手足热。
知母 柴胡 茯苓 茯神 甘草(炙) 人参(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三服。
钱乙附方云:凡小儿实热,疏转后若无虚证,不可妄温补,热必随生。《局方》要药总论伤寒篇云:伤寒无补法,饮食不进,只可服嘉禾散,参苓白术散云云。故嘉禾散则非温补之剂。
姚和众云治小儿脑热,常闭目。
上大黄一分,粗锉,以水半盏浸一宿,一岁儿每日与三分一服,余者涂顶。
导赤散
(钱乙)
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卧。
生干地黄(焙,秤) 木通 甘草(炙,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三片,煎至半分,食后温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黄芩。
甘桔汤
(钱乙)
治小儿肺热,手掐眉目鼻面。
甘草(炙,二两) 桔梗(米泔浸一宿,焙干,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入阿胶半片(炮过),煎至半盏,食后温服。三黄丸尤佳,在此卷下。
清肌散
(张涣)
治小儿初春不问有病无病,但宜服疏解积热。
当归 大黄(微炮,切) 人参(各一两) 芍药 甘草(炙) 犀角(未,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二片,同煎至半盏,去滓放温,乳食后服。量儿大小加减。
《刘氏家传》凉药,小儿大人皆可服方。
甘草(炙) 黄耆 防风 越桃仁(栀子也。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七分,量大小加减。
极热病可用紫雪,或《千金翼方》元霜,但紫霜则调合十年之内可用云云。私谓若过十年,则不可用欤,今世数十年以后,用之如何?
秦艽散
(《全婴集》)
治小儿虚热进退,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虚热者。因伤寒及诸热汗下之后,去津大过,气血未调,食饮劳伤,致令虚热,困倦少力,其有久嗽久泻久痢久血久疟,以致诸疾之后而成者,皆虚热也。凡病久则气血虚,气血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虚则身热而足厥。《全婴集》
柴胡(一两) 秦艽 知母 赤茯苓 人参 甘草(炙) 半夏(泡)地骨皮(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煎至半盏,去滓服,无时候。一方加桂心半两。私云:大人亦可服。
十全饮
(同上)
治小儿骨蒸热病,腹急盗汗,多渴少食,虚热。
人参 白术 茯苓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甘草 熟地黄 黄耆(各一两)桂心(去粗,半两,是十全大补汤也,但桂减一半矣)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半盏,煎至三。脱丈
八贤饮
(同上)
治小儿泄泻,发热,手足稍冷。
当归 白芍药 白涪陵 甘草(各一两) 川芎 桂心 柴胡(各半两)熟地黄(一两)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半盏,去滓服,不计时。
六合汤
(同)
治小儿血热,每日巳午间发热,遇晚则凉。
夫血热者,每日巳午间发热,而遇夜则凉,是阳有有阳,气血盛实也。盖血者营也,气者卫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巳午者,当心火用事之时也,心主血,血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盛则与正气相击,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非血行。(疑有脱误)
当归 大黄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柴胡(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服无时。一方加桂半两,名琴饮子,亦治类热身凉,并五心热,名四顺饮子,加川芎一倍。
三黄丸
治小儿诸热,身黄黄疸,最治衄血便血。
黄连 大黄 黄芩(各等分)
上末,以饭为丸,如小豆大。三岁儿每服三十丸,米汤服。若衄血以浓盐水服,立效。便血,以荆芥汤服。
导赤散
(同)
治小儿客热,心躁睡语,并利小便。客热者,为阳邪于心也。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头面,次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恐悸,良由直气虚而邪气胜,邪气既胜,真邪交争,发歇无时,进退不足,如客之往来,故曰客热。药味分两,全同前钱乙方。
草果饮
(同)
治小儿寒热盗汗,不思饮食,面黄腹急。
草果(一两) 厚朴(三两) 甘草(半两) 生姜(四两,不去皮,切片) 枣子(半两,去皮)
上五味,同杵,淹一宿焙,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又治疟病。
疳热则可在“诸疳篇”,癖热则可在“癖块积聚”中,惊热则在“惊悸慢急惊”中,疹热则在“疮疹”中。凡此诸热病症治方,多与伤寒时行疮疹疟病等,热气相同,一切热病,大人小儿妇人通用之妙术也。(以上《幼幼新书》第十九卷)
秦艽散
(张涣)
治肌热病方。(以上《幼幼新书》第二十卷)
秦艽(一两) 大黄(切,炒) 黄耆 赤小豆 糯米(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温服食后。
人参犀角散
(《庄氏家传》)
治小儿营卫不和,上焦虚热,因积变为肌热不已,变为疳劳,夜汗颊赤,多嗽不止。
人参 茯苓 白术(各半两) 犀角 柴胡 鳖甲(醋煮) 甘草(炙)半夏(姜制,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一个,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食后。大人四五钱可服。私谓:此药可治虚劳传尸骨蒸也。
《庄氏家传》治初秋虚热惊悸。
藿香叶 土瓜根(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草豆蔻(半两,去皮)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黄耆丸
(《庄氏家传》)
治小儿因患体虚,时复发热,不思饮食,或多惊悸,壮气补虚。
黄耆(蜜炙) 山药(干) 赤茯苓(各半两) 柴胡 人参(各半两) 黄芩(小紧者良) 犀角(末,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用麦门冬熟水磨消服。
人参散
(《庄氏家传》)
治小儿虚热烦渴,又疗因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并宜服之。
人参 茯苓(各八两三分) 甘草(一两) 桔梗 干葛 犀角(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入灯心五茎,同煎至六分,放温服,不计时。烦渴者入新竹叶三五叶。
《孔氏家传》治童男、室女潮发虚热,烦躁羸瘦。
柴胡 地骨皮(各半两) 甘草(炙) 细辛(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同家传,治童男室女肌瘦潮热。
上用青蒿焙干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河水一盏煎,甘草一寸(切),乌梅一个,小麦五十粒,至七分调服,日夜三五服。
以上《幼幼新书》第二十卷抄之毕,此外骨蒸之疾,与传尸劳瘵相类,即载于《万安方》第四十四卷初。凡此卷诸热之病,亦有骨蒸劳瘵之部,互可通用之。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三
嘉历元年十一月十日,重清书也。冬景秘此书,济人兼身耳。性全(花押)六十一岁。
同二年三月八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同十一日,墨点了。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