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蒸(附:骨热)
(凡骨虚与骨热,虽有浅深,治方可通用,骨热有次前卷) 骨热骨蒸者,病初则骨热,病剧则骨蒸。(《幼幼新书》)
《圣惠》论,凡小儿一岁至十岁,衣絮皆不得着新棉,又不得冬天以火烘炙衣服与着,亦令儿体热。勿食桃杏,令儿体热,或作骨蒸也。
秦艽散
(《圣惠》)
治小儿五岁至十岁以来,骨热及手足心,烦闷不欲饮食。
秦艽(去苗) 甘草(炙,各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随岁大小加减。
生犀角饮子
(《吴氏家传》)
治小儿至十岁,肌体烦躁。或夏月食桃杏不节酸热之类,或因伤寒后肌热羸瘦,令儿体热。或作骨蒸,瘦瘁潮热,颊赤口干,五心烦躁。虽饮食,食不生肌,夜有盗汗,甚则多令伏卧,好食泥土。应小儿一切蒸热,治之无不效者(大人同,可服用)。
羚羊角(使此不用犀角) 地骨皮 紫菀 麦门冬(去心,焙) 秦艽(去苗) 大黄(生用) 枳壳(去瓤,麸炒焦) 柴胡 茯苓 赤芍药人参 桑白皮(不露根者白佳) 黄耆(生) 羌活 半夏曲(炒黄) 鳖甲(醋炙焦,去裙,各等分)
上㕮咀。每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食后夜卧,去滓温服。
升麻散
(《孔氏家传》)
治小儿骨热渐瘦,眠卧盗汗。
升麻 人参 茯苓 鳖甲(醋炙) 甘草(炙) 黄芩 柴胡(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六分,去滓。食后、临卧服。
骨蒸者,或母有宿疾,久冷血海,气衰羸瘦,胎内自已亏伤,及至养得,自然尪悴。此盖由父母之遗气,若非巧凭按治之方也,终积为沉疴;其中或少乳、多哺咀嚼之食,肠胃转转干惨。儿少者俗号腑干;长成者则呼为骨蒸。
生犀角汤
(《局方》)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晡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躁,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或伤寒病后,食猪肉体热不除,宜服之。(私云:此药男妇老弱皆可服之,大有效)
羚羊角 地骨皮 秦艽 麦门冬 枳壳(麸炒) 大黄(蒸,切,焙)柴胡 茯苓 赤芍药 桑白皮 黄耆 人参 鳖甲(焙,炙,各等分)
上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中盏,入青蒿一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日夜三五服。
国老散
(《聚宝方》)
治骨蒸日久,去三焦壅滞虚热,不思饮食。大人、小儿并可服。
甘草(炙) 柴胡 秦艽 乌梅肉(焙,各一两)
上为末,每日食后热汤点服。忌热物。
柴胡丸
(《恵眼观证》)
治疳劳,骨蒸发热,及上焦渴。
柴胡 茯苓(各二两二分) 木香(一两一分) 桂心(去粗,三分) 枳壳(麸炒) 大黄(微炒,各一分)
上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或十、二十丸,以熟水吞下。作散服一二钱,亦佳。
八仙散
(《刘氏家传》)
治小儿骨蒸体热,成劳倦。
人参 地骨皮 茯苓 牛膝(酒炒) 菊花(各一两) 麦门冬 甘草(炙) 远志(去心,各半两)
上㕮咀。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日三服。
地黄散
(《张氏家传》)
治骨蒸潮热,虚劳。
熟地黄 地骨皮 当归 枳壳(去白, 麸炒) 柴胡 秦艽 知母 鳖甲(醋炙,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和梅热服。
青蒿丸
(《庄氏家传》)
治小儿骨蒸劳热,肌肤羸瘦,可思饮食,夜多盗汗及诸疳热。
人参 茯苓 鳖甲(醋炙) 柴胡 秦艽 黄耆(各一两)
上取青蒿自然汁三盏,于石器内熬,取一盏,入蜜四两,再熬得所,入药末,同忤一千下,如绿豆大丸之。以米饮或麦门冬熟水服十丸,或二三十丸,空心日午。
灸穴:治传尸骨蒸诸虚劳。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四花穴,加后二穴,谓之六花穴。点穴方在《幼幼新书》第二十卷,与《严氏济生方》《良方》等全同。彼六花四花灸穴,并崔知悌传,在此《万安方》第卷,虚劳部中。
地黄丸
(《幼幼新书》第二十卷)
灸四花穴后,可服此药,号治劳地黄丸。
生地黄(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子小便 好酒(各二盏,同煎成膏,入后药) 柴胡 鳖甲(醋炙) 秦艽(各二两二分) 辰砂麝香(各一两一分)
上柴胡以下五味为末,入前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三十丸,温酒服下,忌生冷物。
私云:与大人虚劳门全同,服药并灸壮数多少异而已。可见此方第十四、十五、二十一卷。
盗汗
巢氏《病源论》云: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
犀角饮子
《千金》云:盗汗由心藏热所感。又《圣惠方》同治小儿盗汗,体热瘦瘁,多惊。
犀角(三分) 茯神 麦门冬 黄耆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小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拘时,温服。
沉香黄耆散
(张涣)
调益营卫,治肌瘦盗汗。
黄耆(剉) 当归 沉香 赤芍药 人参(各一两) 木香(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枣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服,食前空心。
沉香鳖甲丹
(张涣)
治潮热盗汗。
鳖甲(童子小便浸一宿,去裙,醋炙黄) 绵黄耆(剉) 草龙胆 当归 沉香(各一两) 大黄(微炮) 黄连(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或二三十粒,用麦门冬汤服。
升麻汤
(张涣)
治肌热盗汗。
升麻 黄耆 人参(各二两) 熟干地黄(一两)
上细末。次入天竺黄、牡蛎粉各一两,同拌匀,每服半钱,或一二钱,用竹叶汤服,食前。
上件同拌匀。每服半钱至一钱,煎竹叶汤调下。
人参黄耆散
(《张氏家传》)
治身热肌瘦,自汗盗汗,服之大妙。
人参 黄耆 白茯苓 山药 百合 甘草(炙,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浓煎麦门冬汤点服,不以时候。小儿服一钱,频服甚妙。
麻黄根汤
(《吉氏家传》)
治小儿胃热盗汗,及衣厚伤温汗出。
麻黄根(一两,焙) 麦麸(一两二分,炒黄黑色)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米汤服。
二物茯苓散
(《千金》《圣惠》)
治少小头汗出。
茯苓 牡蛎(各四两)
上末研细,汗处涂之。
犀角饮子
(《外台》)
治心藏热之所感汗。
犀角(三分) 茯神(四分) 麦门冬(六分) 甘草(炙,二分)白术(一分)
上切,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再三服。又加龙齿四分,尤佳。
劳气
东方先生法,夫劳疾诸证,应丈夫、妇人、童男、室女。若得此患者,未须察脉,但看手指甲,美恶分明,是何劳候。病热甚宜看脚甲色,与手一同也。其甲青黑者,传尸之证;红白者,正色之候;黄白者,酒色之候;红紫者,气劳之候。细详必知其病之所在。或咳嗽,或涎塞咽中,或骨蒸汗出,或泄利,或吐红,或惊魇,或妇人不调之类。先服去虫药,然后投治病汤剂。
私云:《局方》化虫丸(小儿)、遇仙丹(大人)。
私云:去虫之药,在此《万安方》第二十一卷,大人小儿可通用。
苏合香丸(《外台》方名吃力迦,《玉函方》本名白术丸),《幼幼新书》第二十卷云:老少传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利,瘀血月闭,癖丁肿,惊痫,鬼忤,小儿吐乳,狐狸宜服苏合丸(《外台》)。每朝以井华水服四丸,大人、小儿可服一丸。忌生血、桃子、雀肉、青鱼鲜等。
鳖甲丸
(《庄氏家传》)
治大人、小儿劳气,心腹胀满,寒热,不思饮食,日渐羸瘦,腹内似有气块,盗汗痿黄,四肢无力等。
鳖甲(青厚者,醋炙) 柴胡(各三两,二味细末) 杏仁(五两,去皮尖,研碎)
上先杏仁去皮尖,童子小便浸一宿,次用小便一盏于石器中,入杏仁同熬,尽小便,研为膏,与药末一处和匀,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大人五十丸、百丸,以青蒿汤服下,若叵丸,以面糊为丸。
私云:黄耆建中汤、人参鳖甲散(《局方》)、青蒿散、乐令建中汤等可与之。
黄疸
巢氏《病源论》小儿黄疸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温气乘之,变生热。脾与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黄。胃为水谷之海,热搏水谷气,蕴积成黄,蒸发于外,身疼膊背强,大小便涩,皮肤、面目、齿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是也。小便宣利者,易治;若心腹满,小便涩者,多难治也。不渴者易治,渴者难治。脉沉细而腹满者,死也。
《病源论》又云:小儿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
钱乙论黄病与黄疸二症,多病于大病后,身肉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别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谓疸皆热也,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
藿香散
(《惠眼观证》)
治小儿黄疸,遍身虚肿,其色如金。
藿香(一分) 瓜蒂(四十九个) 赤小豆(四十柱)
上细末。每用一字半,搐入两鼻中。须臾黄水出,至二更待头痛即住。次日自腰以上黄退白色(再三入鼻)。
《吉氏家传》治小儿身体黄及小便黄,眼白睛黄,即是疸也。宜此方。
茵陈 大黄(各二分) 山栀子仁(六个) 朴硝(一两)
上以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分作二服,再三与服。
私云:三黄丸,茵蒸五苓汤频服。
黑疸
《千金翼》治大人小儿黄疸,变成黑疸,医所能治,此方主之。上用土瓜根,捣取汁一盏,顿服之,病当从小便出,小儿分减服。葛氏方亦治小儿四岁发黄。
以上《幼幼新书》第二十卷抄之。
小儿诸寒疾
当归散
(《圣惠》)
治小儿胎寒,聚唾弄舌,躽啼,反张,怒惊。
《病源论》云:小儿胎寒候者,小儿在胎时,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生之后,冷气犹在儿肠胃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令儿颜色青肥,时胎寒痛也。
当归(切,炒) 细辛 黄耆 黄芩 龙骨 桂心(去粗) 赤芍药(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以乳汁调服,日二三服。
黄耆汤
(《婴孺方》)
治小儿胎寒,腹中疔痛。
黄耆 黄芩 芍药(各一两二分) 当归(二分) 甘草 川芎(各一两) 生姜(二两)
上剉散,为一剂。每服二钱,小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日夜令与服。
神肾地黄丸
(钱乙方)
若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
熟地黄(焙,八钱重) 山茱萸 山药(各四钱重)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七钱半重)
上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三岁以还一二丸、三五丸,以温水空心化服。四五岁十、二十丸,或吞服。私谓此方八味丸,只除附子、桂心。
和气散
(《吉氏家传》)
小儿面青黄,手足逆冷,不思食。
厚朴(姜制,半两) 人参 茯苓 甘草(炙,各二分三铢) 茴香(一分)
上细末。煎顿服,以颜色好,饮食进为期。
草豆蔻散
(《圣惠》)
治小儿胸中寒气,积滞气逆,不下乳食。
草豆蔻(去皮,三个) 人参 前胡 槟榔(各二分三铢) 诃梨勒(半两,煨,用皮) 甘草(炙,二分) 诃子皮(一两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温膈散
《圣惠》
治小儿胸中有寒,气逆呕吐。
人参 丁香 草豆蔻(去皮) 甘草(炙) 陈皮(各一分) 诃子皮(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芍药散
(《圣惠》)
治小儿心痛不可忍。
人参 白术 黄芩 赤芍药 大黄(炒) 当归(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木香散
(《圣惠》)
治小儿心痛,手足不和。
木香 赤茯苓 白术 桔梗(各一两) 高良姜(二两)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半盏,去滓,稍热频服。(私:可治痃块疝气,阴也)
茅先生治小儿心痛。
金铃散
金铃子(炮,去皮核) 蓬莪术(煨,各一两) 茴香 木香 荆三棱(炮,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白汤点服。
普救散
(《王氏手集》)
治心痛不止。
延胡索(二两) 香附子(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白汤点服。
五味汤
(葛氏《肘后》居效方)
治小儿夜啼,惊不安,此腹痛故也,至夜辄剧,状如鬼祸。
五味子 当归 白术(各一两) 甘草(炙) 桂心(去粗皮,各二分)
上切。以水二盏,煮取一升,分三服,大良。
《图经》徐王效验方治小儿腹痛,大汗出,名曰寒疝。浓煮梨叶,取七合,以意消息,可作三四服饮之,大良。
青橘皮散
(《圣惠》)
治小儿伤冷腹痛。
青皮(去白,焙) 桔梗 赤芍药(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计时。
香朴散
《博济方》
治小儿脾痛,兼和气止泻,及腹肋刺痛,起止疼痛,不思饮食。
厚朴(一两) 木香 麦柏(炒) 神曲(炒) 青皮(去白) 陈皮(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温水调服。
和中散
(钱乙附方)
治腹痛,思食,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 干葛 黄耆 白扁豆(炒) 藿香叶(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干枣二个(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温服。
宽中汤
(张涣)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 木香(各半两) 丁香 青皮(炒)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温酒盐汤服。
蓬莪术丹
(张涣)
治小儿腹痛,癖块秘结。
黑牵牛(炒末,一两一分) 蓬莪术(炮) 当归(各一两) 木香人参 桂心(去粗皮,各二分)
上细末,以白面糊和丸如黍米粒大。每服十粒,以煎生姜汤服,或二三十粒,以微利为度。私云:红丸子加牵牛子末,尤有验。
《刘氏家传》治小儿腹痛疳疾,上用水磨乌药,煎服汁服,有效。
贴药
(《庄氏家传》)
小儿未能语,啼哭不能辩者,当以手候其腹,如有实硬处,即是腹痛,治之方。
上研生姜取汁,暖令温,调面成糊,涂纸贴脐心,立定。
腹胀病
《葛氏肘后》治小儿腹暴病满欲死方。
半夏(炮)
上细末,酒和之,服亦以米糊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或十、二十丸,日三服,以淡姜汤服,立瘥。
丁香丸
《圣惠》
治小儿脾胃虚冷,腹胁胀满,四肢不和,乳食全少。
丁香 桂心 白术 人参(各二分) 厚朴 陈皮(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一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钱乙论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实者闷乱满喘,可下之。若不喘者,是虚也,不可下。若误下,则脾虚气上,不瘥也。
赤茯苓散
(《圣惠》)
治小儿腹气壅胀满,虚热不能饮食,大小肠气滞。
赤茯苓 木通 人参 甘草(炙) 枳实(麸炒) 当归(炒,各一分) 大黄(一两,切,炒)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不拘时,频与服。
槟榔散
(《圣惠》)
治小儿气不和,心腹胀满,不欲饮食乳。
槟榔 厚朴(姜汁炙,各一两) 丁香(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塌气散
(《吉氏家传》)
治小儿疳虚腹胀。
甘草 白牵牛(炒末) 茴香 木香(各二钱)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以紫苏汤服,日二三服,随岁大小增减。
胃气不和
(脾胃疾)
木香散
(《博济方》)
调中顺气补脾胃虚。钱乙论胃虚冷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
草豆蔻(四个,和皮用同) 防风 人参 茯苓 藿香(各半两) 陈皮(去白,一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一钱,以姜、盐汤或米饮调服。
健脾散
(茅先生)
治小儿胃气虚冷。
白茯苓 人参(各一两) 厚朴(三两) 苍术(米泔浸,焙,四两) 陈皮(五两) 甘草(半生半炙,二两) 草果子(去皮,二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一个,煎至半盏,温服无时。
钱氏白术散
治小儿脾胃虚冷,泄泻,烦渴饮水,不欲乳食(《局方》载之)。
人参 白术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叶(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若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参苓散
(《恵眼观证》)
常服养气安神,益胃。此药不冷不热,进乳食。
白术(二两) 人参 茯苓 紫苏子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二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浓煎枣汤调服。宜常服。
匀气散
(同上)
调中补益,调理用之,不论诸疾。
陈皮(一两三分) 缩砂 茴香(各二两二分) 干姜(三分) 桔梗(十两) 甘草(五两,半生半炙)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木瓜汤服。
《宝童方》,壮脾,去积,进乳食,兼治腹中癖块滞气。
京三棱 蓬莪术 益智(去皮,四两) 甘草(炙,四两半) 陈皮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以汤点服,用姜枣汤服亦良,不拘时候。
同方,调气进食,兼治伤寒。
白芷 干姜(各二分) 桔梗 甘草(炙) 茴香(炒) 乌药 陈皮(各一两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丁香煮散
(《张氏家传》)
治大人、小儿脾胃不和,泄泻下痢,伤冷,面色痿黄,心痛,脏腑不安,癥癖气块。但是脾胃一切疾病,皆治之。
丁香(一两) 神曲(湿纸裹煨熟) 诃子皮(小者) 干姜(半炮半生) 半夏(火炮黄色,去皮) 甘草(半生半炙,各三两) 陈皮(四两半)
上七味焙干细末,加面研匀。每服一二钱,生姜烧三片,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热服。甚者两服可效,一日进三服。忌生冷、动气物。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脾胃气不和,腹胁妨闷,不能饮食,四肢羸弱。
人参 黄耆 甘草(炙) 丁香(各三分) 诃子皮 陈皮(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千金》灸法:小儿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闷热,灸心腧二七壮,大人同灸。
诃梨勒散
(《圣惠》)
治小儿羸瘦,脾胃虚弱,挟于宿食,不欲乳食,四肢不和。
诃子皮 陈皮(各一两) 黄耆 人参 白术 藿香叶 桂心(去粗)白茯苓(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一个,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四服,夜一服。
温脾散
(《圣惠》)
治小儿脾气不和,食少无力,肌肤羸瘦。
诃子皮 人参(各一两二分) 白术 木香 黄耆 藿香 白茯苓 陈皮 桔梗(各一两) 甘草(炙,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姜二片,枣一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香甲丸
(《张氏家传》)
治男子、妇人、童男、室女气血虚疏,肌肤消瘦,百节疼,潮作温,五心烦热,四肢逆冷,不思饮食,中满气滞,妇人经血凝涩。健脾胃,畅神气,充肌肤,泽颜色。
柴胡 生干地黄 荆三棱(各一两二分) 鳖甲(醋炙) 神曲(炒)杏仁(炒) 熟地黄 麦柏(炒,各二两) 牛膝 木香 姜黄 当归(各一两) 白术 川芎(各二分)
上细末,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二十丸,空心以茶清服,米饮亦佳。
当归丸
(《圣惠》)
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不欲乳食。
当归 人参 白芍药 川芎(各一两二分) 甘草(炙) 白术(各一两)
上细末,以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或十、二十、三十丸,以米粥饮服,日三服。
木香散
(《圣惠》)
治小儿冷热不调,腹痛不可忍,或时寒热,下痢脓血。
木香(二分) 川芎 当归 桔梗 黄芩(各一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以生姜汤研破化服,不拘时。腹痛甚,则以甘草汤服之。
调气散
(《圣惠》)
治小儿腹内冷热不调,不能饮食。
白术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二分) 厚朴(姜制,二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私云:此调气散,即四味理汤,除干姜入厚朴也
和中散
(《局方》)
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泻泄,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厚朴(六两) 白术(三两) 干姜 甘草(炙,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私云:此和中散,即理中散,除人参入厚朴也)
乌犀散
(《谭氏殊圣》)
治小儿冷热不调,暴泻注下。通心气,利小便。
上车前子杵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以甘草汤服,不以时候。以上《幼幼新书》第二十并二十一卷,抄之毕。
积聚、癥瘕、癖气、乳癖、密癖、痞结、宿食不消、伤饱、丁奚
《婴童宝鉴》论小儿五积为脏气不行,蓄积一处不动,故曰积。心积为伏梁,攻其心下;脾积为痞气,在胃中上横之;肝积为肥气,在脐之左边;肺积为息贲,在脐之右边;肾豚在脐下,各有变动,非食之所成,乃气积也。脏属阴,故在一处而不动也。
又云:小儿有聚,谓六腑之气留聚也。腑属阳,阳气运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夫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嗞啀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
七宣丸
(《局方》六)
疗风结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心愦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闷,心腹胀满,胸膈闭塞,风毒气连及头面。大便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寝不安等疾。
大黄(面煨,七两二分) 桃仁(去皮失,炒,三两) 木香 柴胡枳实(麸炒) 诃子皮(各二两二分) 甘草(炙,二两)
上末,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服食后,或临卧服。稍增至四十丸,取宣利为度,量虚实增减。觉病势退即服五补丸,不问男女老少并可服饵。
五补丸
(《局方》五)
补诸虚,安五脏,坚骨髓,养精神。
地骨皮 白茯苓 牛膝(酒浸,炙) 熟干地黄 人参(各一两)
上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酒服,稍增至五十丸,日二服,至十日及半月,觉气壅即亦服七宣丸二三日。觉气散即还服五补丸,久服去百病,髭发黑润。
消积丸
(钱乙)
治癖积块聚。
丁香(九枚) 缩砂仁(十二个) 巴豆(二个,去皮、心、膜)乌梅肉(三个,炒)
上细末,面糊丸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温水服无时。
紫霜丸
(钱乙方)
消积聚。
巴豆(去油、心、皮)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枚) 代赭石(一钱,研飞)
上细末,饭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汤下,无时。私谓:红丸子、胜红丸、三棱散等,在此《万安方》第十八卷大人积聚门,大人小儿治方惟同,只用药多少有异耳。
鳖甲散
(《圣惠》)
治小儿癥瘕壮热,头痛呕逆,腹痛寒热,头发作穗,及食癖、乳癖。
鳖甲(一两,醋炙) 大黄(炒) 枳壳(麸炒) 木香 京三棱 槟榔(各一两) 人参 赤茯苓 柴胡(各三分) 桂心(去粗,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巢氏《病源论》云:小儿癥瘕癖结候,五脏不和,三焦不调,有寒冷之气客之,则令乳哺不消化,结聚成癥癖也。其状按之不动,有形段者,癥也;推之浮沉者,瘕也;其弦急牵强,或在左或在右者,癖也。皆由冷气、痰水、食饮结聚所成,故云癥瘕癖结也。《圣惠》云:其食结在腹,喜寒,四肢洒洒如疟,不能饮食,常自隐隐而痛,此则食癥也。
《婴童宝鉴》云:小儿瘕者,在腹中疼痛,癥。不痛定一处者,瘕也。痕者,假。
鳖甲丸
(《圣惠》)
治小儿癖气,手脚心热,面色痿黄,不思饮食,日渐羸瘦。
鳖甲(醋炙) 大黄(炒,各一两) 柴胡(三分) 人参 当归 赤茯苓(各一分) 桂心 白术 木香(各一分) 京三棱 槟榔 生姜(切,焙,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丸绿豆大。三岁儿每服五丸、十丸,以米饮研化服,可下诸恶物。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七八岁儿多睡,或时壮热,日加羸瘦,身虽不痛,有时痢脓,呕逆不食,是癖气之候。其状似疟疾,人多不知此疾,治之方。
柴胡 黄芩(各二分) 枳壳(四片) 甘草(炙) 知母 芍药(各一两) 诃子皮(大者,二个)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半盏服。
京三棱散
(《圣惠》)
治小儿乳癖结实,令儿日渐羸瘦,面色痿黄,春夏多发,不欲饮食。乳癖者,由乳母食饮无常,醉饱过度,便即乳儿。小儿脾胃虚嫩,不能消化,或乳母偏卧一向,乳儿不能回转,儿亦睡着,乳偏滞于胁下,因兹结聚成块而痛者是也。其候面色青黄,发歇壮热,吐乳多睡,口内生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故名乳癖也。
京三棱(煨,切) 大黄(切,炒) 槟榔 鳖甲(醋炙) 赤茯苓(各半两) 枳壳(麸炒,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分为二服,日三五服,逐下恶物为度。
三棱散
(《圣惠》)
治小儿乳癖结实,令儿日渐羸瘦,面色痿黄,春夏多发,不欲饮食。乳癖者,由乳母食饮无常,醉饱过度,便即乳儿。小儿脾胃虚嫩,不能消化,或乳母偏卧一向,乳儿不能回转,儿亦睡着,乳偏滞于胁下,因兹结聚成块而痛者是也。其候面色青黄,发歇壮热,吐乳多睡,口内生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故名乳癖也。
京三棱(煨,切) 大黄(切,炒) 槟榔 鳖甲(醋炙) 赤茯苓(各半两) 枳壳(麸炒,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分为二服,日三五服,逐下恶物为度。
三棱散
(张涣)
治小儿饮食不时,乳癖结实。
京三棱 赤茯苓 当归 鳖甲(各一两) 白术 枳壳 木香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姜片煎半盏,去滓,放温,时时与服。
蓬莪术散
(茅先生传)
治小儿痃气,一切气疾痃气者。《圣惠》云:夫小儿痃气者,由饮食不调,生冷过度,与脏气相搏,上下结聚之所成也。其状脐胁两旁上下有物强直,大者如臂,小者如指,旋起急痛,故名痃气。
莪术 青皮 益智(各半两) 木香(一分) 糯米(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用陈米饮调服,日三五服。
巢氏《病源论》小儿大腹丁奚候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症。伤饱名哺露病,一名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
《五关贯珍珠囊》云:小儿丁奚,谓之鼓槌、鹤膝候。凡小儿或因吐而泻久不瘥,或病退不能行,膝大、肠红,号曰丁奚。七岁以下号鼓槌风,十五以下名鹤膝风。盖此并是风冷伤于肾所致,肾主骨故也。
私谓:故知自一岁至六岁曰七岁以下,十五岁以前曰十五以下,丁奚名不知其由来。
《庄氏家传》疳肚、丁奚辨证云:小儿腹大如有青筋见,即曰疳肚也,如无青筋乃名丁奚,是因过饱伤食而得之。
《葛氏肘后》若患疳气,大腹瘦弱方。
上捣生薤根,以猪脂煎,稍稍服之。
葛氏又方:上熟炙鼠肉,若伏翼哺之,亦治哺露。
赤芍药丸
(《圣惠》)
治小儿丁奚,虽食不生肌肉,腹大,食不消。
赤芍药 大黄(切,炒) 鳖甲(醋炙,各三分) 桂心(去粗) 赤茯苓 柴胡(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十丸、二三十丸,随儿大小煎,蜜汤服。
《婴孺方》
芍药 茯苓 大黄(各二两一分) 柴胡(一两) 鳖甲(炙,三分)桂心(二分) 人参(二分)
丸大服使全同前。若腹坚大者,加瞥甲一二分;渴者,加栝楼二分。
麝香安中丸
(《张氏家传》)
治小儿饮食不化,宽中止吐。
甘松叶(一两一分) 益智 香附子(各一两三分一字) 蓬莪术(二分二字) 南木香(一分一字) 麝香(一铢,研)
上同末研,以白面糊为丸,更用生蜜麻油煎少许,一处和捣丸,量儿大小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以姜汤服,不拘时候。
人参丸
(《圣惠》)
治小儿哺露失衣,当风湿冷水,苦腹大,时痢,或寒热如疟,不欲食,纵食不生肌肉或不消化,四肢羸瘦。
人参 麦门冬 半夏 黄耆 大黄(炒) 柴胡 白茯苓 黄芩(各二分) 诃子皮 甘草(炙) 鳖甲(醋炙,各一两) 川芎(半两)
上细末,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以米粥饮服,或十、二十丸。
《婴童宝鉴》云:小儿哺露,灸大椎穴。又灸尺泽穴左右,又灸九角。
私云:丁奚、哺露、槌风、鹤膝风,谓小儿多染此病,医不辨病源,不知药方,直至于死,无加正疗,故今抄于数方,请审思之,施命于诸儿,岂非惠民之术乎?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四
嘉历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子刻,于烛下清书之,子孙感于老怀,勿倦于医学。性全(花押)六十一岁。
嘉历二年三月十二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同年同月十七日,墨点了。性全(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