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逆

《病源论》曰:依饮冷乳,又因当风冷,成吐逆疾。(《可见》《幼幼新书》第二十七卷)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呕吐不止,心神烦闷,恶闻食气。  

人参 丁香 菖蒲(各二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渐渐与服。  

葛根汤        

同  

治小儿呕吐烦渴。  

葛根 人参 白术 桑白皮 陈皮(各半两) 半夏(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丁香圆        

同  

治小儿乳食后吐不止。  

丁香(一分) 藿香(二分) 人参(三分)  

上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饮研化服。  

《颅囟经》:丁香一分,藿香一分,人参二分。治孩儿霍乱吐泻,面色青冷汗,或四肢冷。  

《局方》三味细末,号丁香散,以乳汁服尤有效。兼治霍乱吐泻,又可与苏合香圆。  

匀气散        

(张涣方)  

宽中,止呕吐。  

白术 人参 丁香 木香 甘草(炙) 盐 厚朴(姜汁坎,各半两)  

上一处,皆切合慢火炒香熟,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沸汤点服。  

香朴汤        

(张涣)  

调冷热,治呕吐。  

丁香 麦门冬(去心,各二两) 厚朴(姜汁炒) 人参(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二片,枣二个,煎至半盏,温服。大人四钱匕服。  

香葛汤        

(张涣)  

治呕吐后渴甚,津液燥少。  

藿香叶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丁香 干葛根 人参(各一两)  

上细末,次入麝香一钱,细研拌匀。每服半钱或一钱,大人三四钱,以姜汤温服。  

玉露散        

(《婴童宝鉴》)  

治小儿吐不泻,腹中疼痛。  

上以寒水石烧为末,每服一钱,姜汤服下。  

人参散        

同  

治小儿吐逆。  

人参(三分) 丁香(一分) 藿香 甘草(炙,各等分)  

上细末,和匀。每服一二钱,饭饮服。  

人参散        

(《石壁经》)  

治小儿吐乳不止。  

人参(二分) 藿香 丁香(各一分)  

上末。每服半钱,水半盏,乳香一小块(研,同煎至二分),温服。  

异切散        

(《刘氏家传》)  

治小儿胃气不和,脏腑泄泻,不思乳食,或呗奶呕逆。  

藿香 白术(炮) 人参 白茯苓 陈皮(炒) 木香 肉豆蔻(面炮,一两) 甘草(炙二分)  

上末。每服一钱,以饭饮,紫苏汤服。  

《圣惠方》:小儿呕吐奶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下一寸陷中,艾柱如小麦大。  

《婴童宝鉴》灸法:吐食,灸上管中管各三壮,或五壮七壮。  

《葛氏肘后》小儿哯甫下(哯,呼典反,吐也)。  

甘草(炙) 人参 当归 干姜(各一两)  

上末。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分为三服,入麝香少许益良。哯哺吐下,如霍乱状,此方出《小吕方》。又《本草》云:小儿呕逆,与哯乳不同,宜细详之。晛乳,则乳饱后哯出者是也。  

《婴孺方》治小儿吐哯,膈上有冷。  

细辛 橘皮(各一分) 大黄 甘草(各三分) 干姜(二分)  

上剉散。以水一钏,煮取八分,温分为三服,一日三五服,服尽。  

消乳丹        

(张涣)  

婴儿饮乳过多,胸膈不快,或多吐哯,大便奶辨不消宜服之。  

木香 丁香 青皮 肉豆蔻(各半两) 牵牛子末(炒一分)  

上细末,滴水和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粒,入口以乳汁可令服。  

玉真散        

(《婴童宝鉴》)  

治小儿吐晛。  

白术(二分) 半夏(七个) 山椒(一分,去目,炒,去汗)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入口以乳汁可饮。  

哕逆

(哕,于日反,逆气也。又火外反,鸟鸣也)  

《病源论》曰:小儿哕,由哺乳冷,冷气入胃,与胃气相逆,冷折胃气,不通则啰。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哕逆不止,心神烦乱。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三分) 甘草(炙) 藿香(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热服。  

草豆蔻散        

(《圣惠》)  

治小儿哕,不纳乳食。  

草旦蔻(三个去皮) 甘草(一分,炙) 人参(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人参散        

(《圣惠》)  

治小儿哕乳母服方。  

人参(三分) 陈皮(一两)  

上粗末。每服三四钱,水一盏,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至四服。乳母服讫,即乳儿甚效。  

一方:治一切哕逆。丁香二分,柿蒂一两,上同剉,炒至黄赤,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霍乱吐痢

《千金翼方》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痢,此为霍乱也。  

张涣曰:谨按小儿霍乱与大人无异,如救火极溺,宜速疗治。(大人霍乱在于此《万安方》第十一卷)  

《千金》治小儿霍乱吐痢。  

人参(一两) 厚朴 甘草(炙,各半两) 白术(炮,一两二分)  

上㕮咀。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二片,煎半盏,去滓温与服,乳母忌生冷物。  

《外台》《广济》疗老少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高良姜(各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二分)  

上末,以炼蜜和丸梧子大。老小以意加减,日二三服,大人三十丸、五十丸、七八十丸,以粟米饮服。忌生冷油腻,忌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圣惠方》治小儿霍乱吐痢。  

干桑叶 藿香(各一两)  

上细末。半钱或一钱,大人三五钱,以米饮服。  

又方:治霍乱有神效。  

肉豆蔻(炮) 甘草(炙) 藿香(各三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又方:人参二分,丁香一分。上切散,水一盏半,煎一盏服。  

《刘氏家传》治小儿霍乱吐泻。  

草豆蔻 槟榔 甘草(炙)  

上细末。以姜汤服半钱或一钱,空心。  

丁香散        

(《吉氏家传》)  

治霍乱吐泻。  

丁香(一钱半) 枇杷叶(去毛,焙,七片) 藿香(二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以饭饮服,或一钱服。  

《幼幼新书》第二十七云:《霍乱篇》云,或霍乱吐二不利,或霍乱利而不吐,或只霍乱而不吐痢。  

《千金》治孩子霍乱,已用立验方。  

人参(一两) 木瓜(一个) 仓米(一掬)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丁香散        

《圣惠》  

治小儿霍乱,不欲乳食。  

丁香(一分) 人参(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肉豆蔻散        

(《圣惠》)  

治小儿霍乱不止。  

肉豆蔻(二分) 藿香(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盏,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香参膏        

(《惠眼观证》)  

治霍乱泻止,吐末止。  

人参(一指) 丁香(十四粒) 藿香(一钱重) 糯米(七十粒,与丁香同炒,令米黄熟)  

上同细末,用枣肉和为膏。每服一指头大,用盐姜汤服。  

丁香散        

(《吉氏家传》)  

治霍乱吐不食奶。  

丁香(二十粒) 藿香(一钱重) 母丁香(一个,亦名鸡舌) 半夏(五个,洗)  

上都为末,以姜汁浸三宿焙干,再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藿香汤服。  

人参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霍乱候呕逆。  

人参 陈皮 桔梗 甘草(炙) 白芷(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竹叶二片,煎至二分服,或入芦根或荻根,煎服亦得。  

《庄氏家传》治小儿吐泻。  

丁香 白术(等分)  

上细末,以糊为丸粟米大,或绿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或二三十丸,米饮服。  

大白米散        

(《王氏手集》)  

治脾胃气虚,呕吐泄泻,外热里寒,手足逆冷,昏困嗜卧,面色青白,下利清谷,不思饮食。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个,生用,去皮,破作八片)  

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分二,温服。  

藿香散        

《吉氏家传》  

治吐泻。  

藿香(一两) 丁香(一分) 木香 缩砂(各二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温服。或加陈皮、草果、甘草、人参尤妙。  

人参散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  

治小儿虚热及吐泻,烦渴不止,及疏转后可服之。  

人参 茯苓 桔梗 干葛(各半两) 犀角 甘草(炙,各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灯心二三叶,煎半盏服,烦渴入新竹叶一二片,煎服。  

高良姜散        

(《圣惠》)  

治小儿霍乱,心腹痛不止。  

高良姜 人参 赤芍药 甘草(炙) 陈皮(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大人参圆        

(《庄氏家传》)  

和脾胃,止呕吐,治泄泻青黄,止腹痛多啼,进乳食。  

丁香 木香 白术(各二分) 藿香叶(一两二分) 人参(二两)  

上细末,蜜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粟米饮化服。  

正气人参膏        

(《赵氏家传》)  

治小儿脾胃气虚,中寒腹痛,泄利呕逆,不入乳食,夜啼多哭,睡中饶惊,吐利蚘虫,虚烦闷乱,常服止烦渴,调脾胃,进饮食。  

人参 干木瓜 甘草(炙,各一分) 陈皮 罂粟米(炒) 干姜(炮)茯苓(各一分)  

上末,炼蜜和为膏,每服皂子大。以米饮化服。以上不问冷热,治霍乱吐泻也。  

冷证

温脾散        

(张涣)  

散寒湿,治呕吐。  

厚朴(姜汁炒,一两) 丁香 白术 干姜(各半两) 肉桂(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钱,煎人参汤服。  

流星散        

(《九䈁卫生》)  

疗小儿胃气虚冷,痰吐呕逆。  

半夏(十四个,大者生用) 胡椒(四十九粒)  

上粗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水一中盏,入生麻油七滴,煎至四分,去滓温服。  

肉豆蔻圆        

(长沙电者相漹传)  

治小儿胃冷,呕吐不止,诸药不效。  

肉豆蔻(面炮,十两一分) 丁香(一分)  

上细末,用面糊丸花子大。每服五丸十丸,或二三十丸,以浓煎藿香柿蒂汤服便止。若大人多合和,或大丸梧子大,五十、七十丸服。若烦渴,则煎汤为熟水服之。  

热吐

麦门冬散        

(《圣惠》)  

治小儿不止,心神烦闷。  

麦门冬(去心,焙) 竹茹 甘草(炙) 人参 茅根(洗切) 陈皮(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热服。  

麦门冬散        

(《圣惠》)  

治小儿呕吐,心胸烦热。  

麦门冬 厚朴 人参(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服,水一中盏,姜二片,枣一个,粟米五十粒,同煎至四分,去滓温服。  

芦根汤        

(《圣惠》)  

治小儿呕吐,心烦热渴。  

生芦根(剉,二两) 粟米(一合)  

上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滓,入米作粥,入生姜汁、蜜各少许,食之,两三度,合服,以呕吐热渴定为期。  

清胃散        

(《孔氏家传》)  

治小儿胃热吐。  

上生姜薄切,以生面拌匀,晒即干,略焙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紫苏汤服。  

挟惊吐

睡惊圆        

(《王氏手集》)  

治热化涎,镇心神,治惊悸吐逆。  

半夏(姜制末) 乳香 犀角(末,各一两)  

上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为丸绿豆大。每服七粒,或十、十五、二十粒,用薄荷汤煎熟水,夜卧服。  

毒气吐

《病源论》曰:小儿春夏服汤药,其肠不胜药势,遂吐不下止,药气熏脏腑,乃烦懊顿乏者,谓此为中毒,毒气吐下。  

藿香汤        

(《千金》)  

治毒气吐下,腹胀逆,害乳滞。  

藿香(一两) 生姜(三两) 竹茹末 甘草(炙,各二分)  

上㕮咀。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至四分,去滓服,日三。若热气甚,则加升麻半两。  

以上《幼幼新书》第二十九卷,抄之讫。又大人吐泻,在此《万安方》第十一卷,亦可通用于小儿。  

吐血

(《幼幼新书》第三十卷,大人吐血在此《万安方》第三十卷)  

茜根散        

(《圣惠》)  

治小儿吐血,心烦烦闷。  

茜根(一两) 犀角 升麻 大黄(剉炒) 黄芩 甘草(炙,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黑豆三十粒,竹茹三铢,煎至六分,去滓,温冷任意服。  

升麻汤        

(《婴孺》)  

治小儿热病,鼻衄唾血。  

升麻(二两) 竹青皮 羚羊角(各一两一分) 生干地黄(一两三分) 甘草(一两) 芍药(一两二分)  

上粗剉。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半盏,去滓服。  

《鸡峰方》治吐血衄血。上新棉烧灰研细,以米饮服一钱。  

青金散        

(《王氏手集》)  

治肺嗽,喘息有音,及热搏上焦,血溢妄行,咳唾血出,咽嗌疼痛,烦渴呕吐,寒热休歇,减食羸瘦。  

白及(末) 青黛(研,各一两)  

上同匀。半钱、一钱,糯米饮服。  

解脱圆        

(《王氏手集》)  

治外搏风邪,内挟痰饮,寒热往来,烦渴颊赤,心忪减食,热在上焦,咳唾有血。  

防风 地骨皮(各二两)  

上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或五七丸,食后煎紫苏汤服。  

鼻衄

《茅先生》治小儿鼻血出。  

山栀子仁(一两半,生半,炒) 槐花(陈者二分)  

上细末。用熟水半钱,或一钱服。《圣惠方》同,但槐花炒,栀子不炒。  

张锐《鸡峰方》治衄血。上常用石榴花末同,吹入鼻中,或生疏绢裹,指入鼻孔中。  

同方:上龙骨末吹鼻中。  

诸方以蒲黄乱发灰,以糯米泔水服之,立有效。  

大便血

羚羊角散        

(《圣惠》)  

治小儿大便出血,体热黄瘦,不欲饮食。  

羚羊角 黄耆 升麻 黄芩 甘草(炙) 地榆(各一两) 生地黄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苦竹茹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服。  

《圣惠》又方:上用粗角烧灰细研,以米饮调服,半钱或一钱,日三服。  

茅先生治小儿大便下血。  

枳壳(麸炒) 荆芥穗 甘草(炙,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用陈米饭饮调服。  

槐黄圆        

(《孔氏家传》)  

治小儿便鲜血。  

黄耆 当归 槐花 白术 人参 芍药(各三分)  

上末。米饮服一二钱。  

大腹散        

《朱氏家传》  

小儿热气攻大肠,其病泻血,脏腑疼痛,渐如茶色难治,此病是伤寒出汗不尽,或因疮子出不足,令热气行于大肠,所以泻血,如治先解汗,后气下。  

郁金(一两) 干姜(二分) 大腹皮(一两一分)  

上末。一钱,陈米饮服。  

小便出血

《病源论》曰:小儿心脏有热,乘于血,血渗小肠,故尿血也。  

姚和众治小儿尿血。上用甘草五分,以水一中盏,煎至四分,去滓,分作二服,或作三服,亦作一服。  

同方:煎升麻服之。  

阿胶散        

(《圣惠》)  

治小儿尿血,水道中涩痛。  

阿胶(一两,炒) 黄芩 栀子仁 甘草(炙) 车前子(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新汲水调服,一钱,或二钱服。  

又方:车前叶捣绞,取汁三合,砂糖二两二分。上相和匀,匈服半合,频服空心。  

《千金方》灸法:治尿血,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  

大便不通

《外台》并《千金》紫双圆,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稍,腹肚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唯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唯此丸治之。不瘥,复可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  

巴豆(去皮心,炒) 蕤仁(各三分) 麦门冬 甘草(炙,五铢)甘遂 牡蛎(烧,各一分二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以新布绞去油,别捣甘遂、甘草、牡蛎、麦门冬。细罗毕,捣巴豆、蕤仁,令极熟,乃内诸药散,更捣三千杵,若药燥入少蜜足之。生而半岁儿如荏子一双,一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作一双,三岁儿服如麻子一枚作一双,四岁儿服如麻子二圆,五六岁儿服如大麻子二丸,七八岁儿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儿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至日出时不下者,饮热粥汁数合,即下圆皆双出也,下甚者饮冷粥止之。私言:紫霜圆、三黄圆、感应圆可与服之。又《幼幼新书》第三十卷,有多泻药等,事繁则略之,可见彼卷。  

小便不通

《千金》治小儿小便不通。  

车前草(切) 小麦(各一升)  

上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入米煮粥服,日三五服。  

芍药散        

(《惠眼观证》)  

治大小便下药而不通者。  

芍药 大黄 甘草 当归 朴硝(各一两)  

上末。每服一大钱,水一中盏。瓦石器中煎服未通,可至再服,三服。  

犀角圆        

(《钱方》)  

治小儿风热痰实,面赤大小便秘涩,三焦邪热,腑脏蕴毒,疏导极稳。  

犀角(生末) 人参 枳实 槟榔(各半两) 黄连(一两) 大黄(二两,酒浸,切片以去皮,巴豆一百个,贮在大黄上,于欲熟饭蒸三度,切令炒焦黄,去巴豆不用)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二十丸,临卧以熟水服,末下,加丸数,亦治大人孕妇无损。  

《千金》灸法:小儿大小便不通,灸两口吻,各一壮。  

小儿大便失禁

(大便不觉而下,谓之失禁)  

《千金》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爪甲一寸三壮,及灸大指奇间,各三壮。  

小便数

鸡肠散        

(张涣)  

治因膀胱有热,服冷药过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遗尿病。  

鸡肠草(干,一两) 牡蛎粉(二两) 龙骨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焙) 桑螵蛸(各半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二片,枣二个,煎至六分,去滓服。私云:可灸气海(脐下一寸)、丹田(脐下三寸)十壮二十壮。  

大便青

诃梨勒圆        

(《圣惠》)  

治小儿内冷,腹胁妨闷,大便青色,不欲乳食。  

诃子皮(一两) 白茯苓 当归(炒,各一分) 白芍药 陈皮 厚朴甘草(炙,各二分)  

上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三岁儿,每服十丸,日三服,夜一服。  

陈橘皮圆        

(《圣惠》)  

治小儿内冷,大便青不欲食,皆是胎寒。  

陈皮 当归(切炒) 人参 白芍药 川芎(各一两) 甘草(二分,炙)  

上末,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岁儿七丸,或十丸十五丸,米饮服,日三服。  

木香圆        

(《圣惠》)  

治小儿胎寒,腹痛大便青。  

木香 白术 蓬莪术 人参 当归(各一两) 麝香 白芍药(各二两)  

上末,炼蜜和丸绿豆大。三岁儿每服七丸、十丸、十五丸,或二十丸,米饮服,日三服。  

《吉氏家传》治小儿惊泻青尿。上用辰砂一块(小豆许),细研入轻粉一钱匕,和匀,以荆芥汤调服。未瘥,再三服。  

小便白

《庄氏家传》小儿尿作白米治状,未必皆疳,乃膈热所化。治此方。越桃(即山栀子也),上二枚切,同灯心三十茎,水一盏,煎至六分,细细呷服,则尿清也。  

金露散        

(《吉氏家传》)  

治心脏极热,口疮目赤,尿如米汨。  

郁金(半两) 甘草(二两,生) 滑石(半钱重)  

上细末。每服一钱匕,以冷麦门冬熟水调服。  

车前子散        

(《石壁经》)  

治五淋并小便白。  

车前子 滑石  

上等分,细末研匀。米粥饮,每服半钱或一钱,空心服。  

栀子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小儿小便结淋疾等(脱文)。  

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灯心五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卷,抄之讫,五淋、五痔之证并治方可见彼卷,亦与大人不异,故略于此也。诸淋即在于此《万安方》第二十卷,诸痔亦在同第二十七卷,可通用之。  

小儿虫动

《病源论》曰:小儿三虫者,是长虫、赤虫、蛲虫是为三虫也,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蚘虫也,长一尺,动则吐清水而心痛,贯心即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洞肠间,多则为痔,剧则为㿗,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瘘、瘑、疥、龋、虱无所不为。此已九虫之内三者,而今则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动成病,故谓三虫。  

《千金》小儿三虫方。雷丸、川芎,上等分末,每服一钱匕,或二钱匕,以酒或薏苡根汤服,空心。  

安虫散        

(钱乙方《博济方》名鹤虱散)  

胡粉(炒) 川楝子(去皮核,用肉) 槟榔 鹤虱(炒,各二两)白矾(一分,于铁器内烧枯)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温米饮调服,虫动痛时频二服。  

安虫圆        

(钱乙方)  

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又名苦楝圆)  

干漆(折碎,炒,烟尽,二两) 雄黄(二分半) 巴豆霜(一钱重)  

上细末,面糊丸黍米大。看儿大小与服。取东引石榴根汤服下。痛甚者,煎苦楝根汤服下,或芜荑汤。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发时即服。  

补胃膏        

(张涣)  

治有虫心腹痛甚不可忍者。  

高良姜(炒) 肉桂(各一两) 肉豆蔻 干漆(烧存性) 乌梅肉(炒干,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一二粒,米饮化服,空心乳食前。  

化虫圆        

(《局方》)  

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腑脏虚,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呼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逆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不的知病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息,长一尺则害人。张涣名化虫丹,彼云:小儿五六岁以上,食甘肥过多虫动。  

胡粉(炒) 鹤虱 槟榔 苦楝根(去粗,五两) 白矾(一两二分)  

上细末,面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十丸,温浆水生麻油一二点,匀服,温米饮服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化为水,大者自下。  

张涣方:鹤虱 槟榔 苦楝根(各一两) 胡粉 白矾(各半两)  

香雷散        

(张涣)  

治虫动啼叫不止。  

雷丸 鹤虱 苦楝根 芜荑(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用生猪肉淡煮汁调服,不拘时候。  

《赵氏家传》,医工李实治一小儿忽患昏塞,不省人事,叫唤身向上踊,《素问》谓之虫厥。盖胃寒则虫结聚,而上抢心方。麝香、木香,上末。每服一钱,以温酒服之,一服稍定,再服遂醒,更两服平复,谓麝香安虫去秽,木香温胃故也。  

槟榔散        

(《吉氏家传》)  

取虫。  

槟榔 使君子 胡粉  

上等分细末。以猪肉粗肉汁调服,每服一二钱,大人五钱匕。  

《颅囟经》治孩子蛔虫咬心痛,面伏地卧,口吐清水痰涎。  

槟榔 苦楝根 鹤虱(炒,各二两)  

上细末。空心每服一二钱,以热茶服。忌粘食。  

《病源论》云:蚘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则腹中痛,发作种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息,贯伤心者则死。(蚘蛔音同)  

《赵氏家传》云:凡小儿因热着后,吐逆不止,或燥渴不止,饮水无度,入口即吐,至四五日不止。虽吐逆稍定,或发惊痫,或有用手向口探取之状,此盖蛔虫攻心所致,俗医不晓此,以止治惊之药治之,必不验。又蛔虫三两日向上故心,吐逆不止,五七日皆垂头向下,故令小儿疾病,无处可晓,皆蛔所作也。据此形证,当须用安蛔药,治之未验,仍服取蛔药,无不愈者。小儿或患伤寒,不能得汗,亦由此虫所攻,仲景所谓蛔厥者是也。凡有蛔者眼多有赤脉,徐助教方安虫寸金散。  

干漆(一两半,炒,烟尽,细末) 雄黄(半两,研)  

上同研匀。以新汲水及生油一二滴调服一二钱。若未验,服取蛔虫药。  

《吉氏家传》使君子散,取小儿蛔虫方。上用使君子,不计多少,火上炒干,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五更空心饭饮服。  

取虫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小儿蛔虫,腹痛无时,呕逆涎沫。  

使君子 石榴根皮(东引者) 鹤虱(各二两) 轻粉(二分)  

上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用肉煮汁点服。  

蛲虫

(细虫也。自脏腑而出,即食手足,小疮癖疥等小虫也,亦谓之瘑虫也,九虫之其一)  

《圣惠方》云:治蛲虫。《病源论》云: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瘑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甚者,则成痔瘘瘑疥也。上用练了腊月猪脂,每日空心,如皂角子大,以酒服之。  

又方:上以槐实末,每用少许,内下部中。  

又方:治小儿蛲虫,下部中痒,大枣膏。  

蒸大枣(十个,取肉) 水银(一分)  

上二种和匀,令水银星尽,捻为挺子,长一寸,以绵裹内下部中,一宿,明旦虫出有效。  

胡粉散        

(《圣惠》)  

治小儿蛲虫蚀下部。  

胡粉 雄黄(各一两)  

上研匀,少许,傅下部中。  

寸白虫

《病源论》曰: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因腑脏虚弱而能发动。或云饮白酒,或云以桑木枝贯串肉炙,并食生粟所作,或食生鱼后,食乳酪亦令生之。其发动则损人精气,腰脚疼痛。又云此虫生长一尺,则令人死者也。  

《千金》治寸白虫方。上用东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二三服,日夜服之。  

又方,上用桃叶捣绞汁服。  

青黛散        

《圣惠》  

治小儿寸白连年不除,面无颜色,体瘦少力。  

青黛 鹤虱(各二分) 槟榔(二枚) 苦楝根(干焙,二两)  

上细末。每服时,先吃淡肉脯少许,后以粥饮调服一钱或二钱。大人四五钱,日三五服。  

小儿㿗病

芍药汤        

(《婴孺》)  

治少小阴㿗气疝,发作有时。  

芍药 茯苓(各一两三分) 大黄(一两一分) 半夏(二分半) 胡椒(火边出汗,不炒,二分) 胡椒  

上末,蜜丸大豆大。每服十二十丸,酒服。  

张锐《鸡峰方》治恶毒肿,或毒阴卵,或偏着一边,疼痛挛急,牵引少腹不可忍方。上用茴香叶与苗根捣取汁,空心服一合许,以其滓以贴肿处。  

金铃散        

(《惠眼观证》)  

治小儿惊疝及五般疝气阴肿,常服下涎宽气。  

青皮 蓬莪术 甘草 陈皮 川楝子(去皮核) 茴香 京三棱(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入盐少许,温服。  

牡丹五等散        

(《外台古今录验》)  

疗㿗疝阴卵偏大,有气上下胀大,行走肿大,服此良验。  

牡丹皮 防风 黄柏(炙) 桂心(去粗,各二两) 桃仁(去皮尖,一两研)  

上细末。每服一钱,温酒服。大人则一刀圭,或方寸匕,二十日服愈,少小㿗疝最良。孩子以乳汁和与服。  

妙香丹        

(张涣)  

治疝气偏坠。  

黄陆香 南木香 昆布(洗去盐味,焙,各一两三分) 藿香叶 牵牛子(炒末,各一两一分)  

上细末,用枣肉丸麻子大。每服十丸,空心以牡蛎汤服(煎牡蛎粉汤)。或二三十粒服,以快利为度。  

阴肿

(并阴疮)  

《千金》治小儿阴肿。上捣芜菁取汁,涂阴肿上。《外台方》芜菁菜叶茎根汁傅之。  

大黄散

(《圣惠》)  

治小儿阴肿。  

木通 羌活 大黄(切,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二两) 朴硝(三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岁儿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服。  

牛蒡膏        

(《圣惠》)  

治小儿阴卒肿痛胀。  

牛蒡根汁(二大盏,煎令如膏)  

上相和如膏,涂阴肿处立消。  

《圣惠方》治阴肿。上取蔓菁子末,以猪脂调涂之。  

又方:以苋菜根捣汁,频频涂之。  

又方:桃仁炒,去皮尖双仁者,研为膏。每服一大豆,或二三大豆许,以温酒化服,日二三服。  

《外台》《备急》治小儿阴疮。《病源论》云:下焦之热,作阴疮,俗云尿灰火所为。上用猫儿骨,烧作灰,傅之即恙。  

又《千金》云:狗骨灰傅之。  

《圣惠》又方:上取蔓菁根捣研傅之。  

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一也。  

肿满

《病源论》第百二十七云:小儿肿满,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水土相克,故令肿满,即皮薄如熟李之状。若皮肤受风,风搏而气致肿者,但肿如吹,此风气肿也。  

内消圆        

(汉东王先生家宝丸)  

治小儿头面手脚虚浮。  

青皮(麸妙去白) 巴豆(七个,去壳) 木香(一钱重,炮) 防己(一钱半重) 丁香(十四粗)  

上先青皮、巴豆同炒苍色,去巴豆不用,以其余药为末,以面糊丸麻子大。二三岁儿每服五丸,或十丸、十五丸,以橘皮汤服。女儿则以艾叶汤服,一日三服。  

郁李仁丹        

(张涣)  

一切肿满皆可服。  

郁李仁(汤浸,去皮炒) 槟榔(各二两) 牵牛子末(炒,一两)  

上细末,滴水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二十、三十丸,以葱白汤服,不拘时候。  

榻气散        

(《惠眼观证》)  

大治虚肿胀满,虚烦手足肿。  

白术 木香 青皮 甘草(灸) 茴香(各一两) 巴豆(二十粒)  

上将巴豆炒青皮,候巴豆黑色,去豆,取用橘皮,同诸药为末。每服一二钱,以米粥饭饮服。  

榻气散        

(《吉氏家传》)  

治小儿遍身肿满。  

防己 当归 芍药 紫菀 黑牵牛(末) 杏仁(炒,去皮尖,各二分) 槟榔(面炮,一两一分) 黄耆(蜜矣,一两)  

上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小盏,姜三片,枣一个,煎至半盏,温服。  

《庄氏集》俞穴灸法:饮水不歇,面目肿黄者,灸阳纲各一壮,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水气

《婴童宝鉴》云:小儿水气是积聚久不治,并频下而脾胃虚,积散而成水气,及通身虚肿,但如熟李,即是水也。有疳气,虚肿而不亮也。  

槟榔散        

(《圣惠》)  

治小儿水气肿满喘促,坐卧不安。  

槟榔 大黄(切,炒) 牵牛子(微炒,末) 甜葶苈(焙,末,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一钱,以温水调服。私云:蜜丸每服五十丸,八十丸服,尤良。  

木香散        

(《圣惠》)  

治小儿水气四肢浮肿,腹胁妨闷。  

木香 赤茯苓(各一两) 牵牛子(末,炒,三两一分) 鳖甲(醋煮) 大黄(切,炒,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大人无钱,以温汤服,以利为度。  

《圣惠》灸水气,四肢腹尽肿,可灸水分,一二岁儿三五壮。  

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二卷抄之讫。中恶、卒死,鬼疰、蛊注、尸注等病可彼三十二卷。  

赤眼

(胎赤眼、翳障,眼睛突出、青盲、雀盲,以下《幼幼新书》第三十三卷)  

《外台》刘氏疗小儿赤眼。  

黄连(三分末) 朴硝(一分,烧,令干)  

上二味浸乳汁,频频点眼中。《圣惠》云:浸乳汁半日。  

《外台》《小品》疗小儿蓐内赤眼方。上生地黄薄切,令水浸以点之妙。  

又同方:黄柏末,浸乳汁点之。  

栀子仁散        

(《圣惠》)  

治小儿眼风热涩赤痛。  

栀子仁 黄芩 犀角 龙胆(去芦) 赤芍药 黄连 大黄(少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半盏,去滓服。  

《圣惠》又方:龙脑一分,朴硝一两一分,上研匀。日三五眼中。  

又方:杏仁一分,龙脑三大豆,上研匀如膏,频点之。  

黄连圆        

(《圣惠》)  

治小儿胎赤皆烂。  

黄连(一两) 龙胆 防风 大黄(炒) 细辛(各半两)  

上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七丸,或十丸、二十丸,以温汤服,日三五服。  

胎赤者,《病源论》云:小儿初生之时,洗浴儿不净,使秽露津液浸清眼睑睫眦,后遇风邪发,即目赤烂生疮难瘥,瘥后还发成疹,世人谓之胎赤眼。  

二金散        

(张涣)  

治眼睑赤烂。  

黄连 黄柏(各二分)  

上粗末。以乳汁浸一宿焙干,每用少许,以新绵裹,用荆芥汤浸,放温热,时时洗眼。  

陈藏器治小儿眼有翳。上磨琥珀,滴目翳障上。(以水磨)  

黄芩散        

(《圣惠》)  

治小儿眼生翳膜,体热心烦。  

黄芩 决明子 防风 大黄(炒) 甘草(炙) 升麻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中盏,入淡竹叶七片,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旋覆花散        

同  

治小儿从下生赤膜,上漫黑睛。  

旋覆花 桑白皮 羚羊角 赤芍药 玄参(各一两) 甘草(炙) 黄连(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七片,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日三五服。  

私言:嚼杏仁(去皮、尖)七粒,绢裹,浸乳汁,频频入眼中,白翳徐徐消退。每日易,用新杏仁,又久须服驻景圆十、二十剂。  

《圣惠》治眼睛突一二寸者(无故,或卒突出,或渐渐突出)。上急以冷水灌注目上,数数易水,须臾睛当自入,平复如故。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大小儿风毒气,眼睛悬出一二分,用此药服。  

川芎 白芷 荆芥穗 薄荷叶 菊花 甘草(各二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以好茶服。  

青盲,《病源论》曰:眼无障而不见物谓之盲,只有饮水积渍于肝也。《龙木论》云:于母胎中或受惊邪之气致,令生后五七岁以来,便乃患眼渐渐失明。  

犀角饮子        

(《龙木论》)  

治青盲。  

犀角 防风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羚羊角 知母(各二两) 人参(一两二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服,日二三服。  

《圣惠方》治小儿青盲,茫茫不见物。  

真珠(二分,研切粉) 白蜜(一合) 鲤鱼胆(一枚)  

上相和,煎一两沸,候冷,点眼中。当泪出,药歇即效。  

雀目,《病源论》曰:人有昼而精明,至瞑便不见物,谓之雀目。言如乌雀瞑,便无所见也。  

《圣惠方》治雀目。  

地肤子 决明子  

上等分,细末,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二十丸,空心以米饮服,日夜二三服。  

《圣惠》又方:  

细辛 地肤子 决明子 松脂(各等分)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匕,以竹叶汤服食后。  

瑞灵散        

(《吉氏家传》)  

治雀目夜盲。  

真珠 决明子 土瓜根 石膏(以慢火烧一宿,取出碗,盖一宿,出火毒各二两)  

上等分,细末。三光俱不睹,昼夜冥冥,啮啀不止,多痛如刺,以甘草汤调服半钱或一钱,日三服,夜一服。  

《圣惠》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广横纹头白肉之际,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耳聋

(耳鸣、耳病、耳中疮、聤耳、耳中息肉)  

《圣惠》治小儿风热耳聋鸣。  

远志(去心苗) 菖蒲根 柴胡 甘草(炙,各一两) 磁石(三两,打破浸水,去赤汁) 麦门冬(去心,二两)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以葱白汤调服,日二三服。  

《圣惠》又方:菖蒲(末),一两,杏仁半两(去皮、尖、双仁者,研如泥)。上相和匀,入乳,每用少许,绵裹内于耳中,日一度,易之。  

又方:蓖麻子十个(去皮),枣肉七个。上同研匀,如枣核大,绵裹塞鼻中,日一度,以新者易之。  

麝香散        

(长沙医者郑愈传)  

治沉耳。  

麝香(少许) 白矾(一钱,烧枯) 五倍子(二钱)  

上末。以纸橪子点入耳中。  

菖乌散        

(《婴孺方》)  

治小儿耳自鸣,日夜不止。  

菖蒲 乌头(炒,各一两)  

上末。绵裹少许,入耳中,日二度,易。  

《千金翼》治耳中疼痛。附子(炮,去皮),菖蒲。上等分末,绵裹塞耳中。  

又方:上香附子末,以麻油调入耳中,时而纸橪子拭去药与油,而再如前内之,如此昼夜两三边,则疼痛立愈。  

耳疮,《病源论》云:疮生于两耳中,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蚀疮也。  

《千金》治耳中疮脓汁。上马骨烧灰傅入之。  

又方同:上鸡屎白烧灰,以笔管吹入耳中。  

《外台》《集验》,上以鸡屎白入傅耳中疮。  

《圣惠》治耳中疮。白矾(枯)一钱,麝香一字。上同研匀,少少掺于耳中,脓止疮瘥。  

《圣惠》治小儿因筑坛损耳,耳内有疮,汁出不止方。上取胡桃肉,捣取油用,滴入耳内,即止。  

《子母秘录》治小儿耳后月蚀疮。论云:小儿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蚀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名月蚀疮也。上黄连末,频傅之。  

《圣惠方》治耳中月蚀疮。上麦柏末,以水和,傅之良。  

聤耳,《病源论》云:耳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同,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困沐浴水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久不瘥,即变成聋也。  

《颅囟经》云治孩子聤耳方。  

矾石(半两,烧枯) 龙骨 黄丹(烧,各一分) 麝香(少许。私言,诸才少许者,不足半钱重也。其故有一钱一铢者,皆出分剂也)  

上细末,研匀。先以绵杖子探净脓汁,以药一小豆大,入傅耳中。亦别以绵塞填之,勿令见风。私言一日一夜二三度易之,易时拭去先药。  

《千金》治小儿聤耳方。上硫磺末研细,涂耳中,日夜二度。  

《千金》治小儿聤耳出脓汁方。  

矾石(烧) 乌贼骨 黄连 赤石脂(各等分)  

上细研。以绵裹,如枣核,内耳中,日二度易之。《千金翼方》用龙骨,无赤石脂。  

《千金》治聤耳,耳中脓血出方。上取釜月下灰傅耳中,日三易之,每换以篦子去之,再着取瘥止。  

《孙真人方》小儿患聤耳,出脓水,成疮污衣。上以蚯蚓粪碾末傅之,兼吹耳中,立效。  

耳中有息肉,《婴孺方》治耳有恶疮,及小儿恶肉生耳中。  

雄黄(六分) 曾青(二分) 黄芩(一分)  

上末绵裹塞耳中,汁出良。  

《千金方》治百虫蚰蜒入耳不出。上炒胡麻捣之,以葛袋盛,倾耳揪之,即出。  

《千金方》治百虫入耳方。上蜀椒一撮,以醋半盏调,吹耳中,行二十步内,即虫出。  

《千金》又方:上桃叶火熨卷之,以塞耳,立出。  

《千金翼》:韭生汁、生姜汁、麻油、米醋、桃叶汁、蓝汁,皆入耳诸虫立。  

鼻诸病

齆鼻者,《病源论》曰:肺主于气而通于鼻,而鼻不闻香臭,谓之齆鼻。  

《千金翼》治鼻齆方。  

通草 细辛 附子(泡,去皮,各一分)  

上细末。蜜和,绵裹内鼻中,有效。  

龙脑散        

(《圣惠》)  

治小儿鼻齆不闻香臭。  

龙脑(半钱,研) 瓜蒂(十四个) 赤小豆(三十粒) 黄连(一分)  

上细末,入龙脑研匀。每夜临卧时,以绿豆大吹入鼻中,每用有少许清水流出,为效。  

鼻塞者,《病源论》曰:风冷邪气入于脑,停滞鼻间,即气不宣和,结聚不通,故鼻塞也。  

《婴孺方》治小儿鼻齆及塞不通。  

杏仁 葶苈子 韭(各一两)  

上末,和如弹子大。用摩涂足踵,干即易,尽三丸,右齆塞摩左踵,左塞摩右踵。  

葱涎晋        

(《吉氏家传》)  

治生三五日儿鼻塞。  

葱叶(十茎) 皂角(七条,末,去黑粗皮)  

上烂研,同皂角末成膏,贴在囟门上,即效。  

此外,鼻得冷则清涕流出,鼻得热则干无涕,及息肉生等病略之,在《幼幼新书》第三十三卷。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八  

嘉历元年十二月七日重清书讫,性全(花押) 同二年四月十二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同十三日末刻末点了,冬景秘之若遇于明代则切不可空弃。性全(花押)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