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

口疮者,心有客热,热熏蒸上焦,故口生疮也。  

《千金翼》治积年口疮不瘥,蔷薇汤。上蔷薇根浓煎,含之,久久即吐,日夜三五度。三日不瘥,更及五七日验,秘不传也。少少入咽亦佳。《百一选方》野蔷薇根汤,频频含之吐之,尤有验,但不可饮。  

《图经》小儿口红热疮方。故锦烧作灰,研,傅口疮。  

青液散        

(汉东王先生《家宝》)  

小儿鹅口、重舌及口疮。  

青黛(一钱) 龙脑(少许)  

上研匀,每用少许傅舌上。  

《婴童宝鉴》治小儿白口疮。黄丹一两,龙脑一字,上用蜜调,傅口中。  

金粉散        

(《刘氏家传》)  

治小儿无故生口疮,不下乳食,只涂贴于脚心。  

黄柏 天南星  

上等分,末。以酽醋涂两足心,咳嗽涂顶门。  

《究原方》:高良姜末,以水调涂脚心,口疮必瘥,有神验。  

青黛散        

(同前)  

治小儿口疮。  

青黛 甘草(生用) 蜜陀僧(烧,别研) 黄连 香白芷(各一两)  

上为末。每用掺口内。  

《张氏家传》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上等分细末。每用一钱,好醋调涂脚心,男左女右。  

《庄氏家传》治口疮方。  

郁金 雄黄(研) 甘草(一半生,一半炙)  

上各一两,细末和匀。掺疮上,有涎吐之,每用少许妙。又蛤粉,水调涂脚心。  

小儿莺口疮者,《病源论》曰:脾胃有热,则两口吻生疮,白色如莺子之吻,故曰莺口疮也。  

《千金方》:烧发灰和猪脂傅之。  

胡粉散        

(《圣恵》)  

治小儿莺口生疮。  

胡粉(一分,炒) 黄连(半两,末)  

上细研。傅疮上。  

治舌肿(张锐《鸡峰方》),心大热故也。上百草霜研细成膏,舌上下傅之。又以小针刺舌下左右血筋,出血。  

舌上疮(《张氏家传》),治大人小儿口舌疮。龙脑半分,寒水石,上掺口舌疮上。  

又蒲黄、百草霜、甘草,末,研匀涂之。  

咽喉肿痛

(气息出入曰咽,饮食通出曰喉也)  

茅先生曰:小儿生下,中痄腮风壅候,浑身壮热,耳边连珠赤肿,喉中或结内瘤起,有此痄腮风壅,此候本固积热甚即冲上。  

《千金翼》治咽痛不得息,若毒气哽咽,毒攻咽喉方。  

桂心(半两) 杏仁(一两,去皮尖,炒)  

上细末,绵裹如枣大,含咽其汁。  

《外台》《千金》:治小儿卒毒肿着喉,头壮热。上煎桃皮汁频频服。  

《圣惠方》:上取牛蒡根自然汁,渐渐服,有验。  

如圣汤        

(《养生必用方》)  

治喉闭舌颊肿,咽喉有疮,咳嗽脓血。  

甘草(炙,二两) 桔梗(一两)  

上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急切不以时,日五七服。《鸡峰方》二味等分。  

喉痹,《病源论》曰:喉痹是风毒之气,客于咽喉之间,与血气相搏而结肿塞,饮粥不下,乃成脓血。若毒入心,心即烦闷懊恼,不可堪忍,如此者死。  

《千金》治小儿喉痹肿塞。桂心、杏仁各一两,上细研匀,每用枣大,以绵裹含咽。  

《千金》桂心末绵裹,着置舌下,须臾破。如圣汤频可与服,又可吹入喉散于喉中。  

吹喉散        

乳香 朴硝  

上等分和匀,以笔管吹入喉中,即时肿破,未瘥,再三吹之。  

又方:青黛、朴硝。  

又方:寒水石、朴硝。  

又方:白矾(枯)、朴硝偕名吹喉散。  

《千金》治喉痹,上煎黑豆汁,频服之,或好醋含之,频呷。  

夺命散        

(《吉氏家传》)  

治喉闭,同治大人。  

朴硝 白矾 天南星  

上细末。每服一钱,大人二三钱,水一中盏,煎二三分,频频与服。  

《病源论》咽喉痛肿,从颔下连颊,谓之马喉痹,治方少异。  

《千金方》凡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治之方。上以马衔一具,水二盏,煎取一盏,三服。  

又煎马鞭草频服之。  

齿病

《千金翼》治齿痛方,上夜向北斗,手拓地,灸指头地。咒曰:蝎虫所作断木求,风虫所作灸便休,疼痛疼痛北斗收,即瘥。  

《千金翼》又方:上人定后向北斗,咒曰:北斗七星三台尚书某甲患断,若是风断闭门户,若是虫断尽收取,急急如律令,再拜三夜作。  

《千金翼》治牙疼,上用苍耳子五盏,以水十盏,煮取五盏,热含之,疼则吐,吐复含,不过二剂愈。无子,叶茎皆得用之。  

又云:莾草五两切,以水一盏,煮取五盏,含嗽之,一日含嗽尽。  

《千金翼》灸牙疼方,上取桑东南引枝长三尺余,大如匙柄,齐两头口中柱着痛齿上,以三姓火灸之。咒曰:南方赤帝子,教我治虫齿,三姓灸桑条,条断蝎虫死,急急如律令。大有效。  

又方:含沸盐汤,频频嗽之,尤有验。  

宣露者,《外台》《肘后方》治齿断,宣露出血,所以日月蚀末,平复时忌饮食,小儿亦然。上用蚯蚓粪水和作稠泥丸,以火烧之,令极赤,末之如粉,以腊月猪脂和,傅齿断上,日三即瘥。  

玉池散        

治风蛀牙疼,肿痒动摇,牙断溃烂,宣露出血,口气等疾。  

当归 藁本 地骨皮 防风 白芷 槐花(焙) 川芎 甘草(炙) 升麻 细辛(各等分)  

上细末。每用少许揩牙,痛甚即取二三钱,水一盏半,黑豆半合,生姜三片,煎至一盏,稍温漱,候冷吐之。  

《幼幼新书》第十二卷云:芭蕉自然汁一碗,煎至半分,乘热嗽之,风蛀牙肿痛立瘥。  

《千金翼》治齿根肿痛。生地黄、独活各一两,上切,以酒浸一宿,而频频含之,吐。  

又方:白盐末,封傅齿龈上,日三夜一。  

又方:扣齿三百下,日一度,夜二度,即终身不发,至老不病齿。  

《千金翼》治齿根空肿痛困弊无聊赖。独活四两,酒三盏。上于器中渍之,煻火煨之,令暖。稍稍沸得半去滓,热食之不过五度。  

《圣惠》治龋齿。齿根肿、脓汁出,谓之龋齿。上以皂荚炙去黑皮并子,末,取少许,着齿痛脓出处。  

又方:以松脂或柏脂,捏如锥,柱龋孔内。须臾,龋齿虫缘松脂出,即瘥  

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四卷抄之讫,广可见彼卷,不可泥于此,略抄。  

痈疽

(《幼幼新书》第三十六卷)  

《圣惠方》治小儿痈肿疮布方。上用益母草,不限多少,剉碎捣取汁,每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更以滓傅痈疮上,良。  

巢氏《病源论》曰:六腑不和,寒气客于皮肤,寒搏于血,则结肿而成痈,其状肿上皮薄而泽是也。五脏不调则生疽,亦是寒客于皮肤,折于血气,血气疲涩不通,结聚所成,大体与痈相似。所可为异者,其上如牛领之皮而硬是也。痈则浮浅,疽则深也。至于变败脓溃,重于痈也,伤骨烂筋,遂至于死。  

《养生必用论》云:凡痈疽始作,皆须以大黄等药极转利。既利之后,病人当自知之,勿以困苦为念。若曰与其腹背溃烂,脏腑集枯,脓血流漓,孔窍穿空,备诸恶而死,况有生道哉!古贤立法,率用五香、连翘、漏芦等汤,道路贫苦,恐不能及。即单煮大黄、甘草作汤以利之,须排日不废,直至脓溃,渐有生意,即服黄耆等药。排脓止痛,《千金》《外台》备矣。世医不学,蔽以妄意,不达标本,皆曰疮发于表,岂可转利?死者比比,良可悲夫!孙真人云:缓急单者,大黄一物服取快利,此要法也。  

张涣谨按:小儿痈疽、毒肿、疮疖、瘰疬、结核、瘿气诸痿疳疮等,皆与大人无异。《经》云“五脏不和则为痈”,毒肿者挟风,又肿及寸者为疖。邪热上冲于头面则生疮,结于皮肤间,则成瘰疬。气结于颈下则成瘿病,久不瘥,则成痿。甚则成疳,根本是一也。  

《圣惠》一方,上以地菘烂捣傅之,干即易之。  

又:马齿苋捣烂傅之。  

又:地龙粪以新汲水调,涂之。  

又方:以鸡肠草烂捣傅之。  

又方:以景天叶烂捣傅之。  

连翘散        

(张涣)  

治痈疽等。  

连翘(一两) 沉香 黄耆(各半两) 白蔹 朴硝 大黄(炮) 甘草(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入麝香一钱匕,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犀角散        

(《圣惠》)  

治小儿疽、毒肿硬、壮热大渴。  

麦门冬(一两) 犀角(三分) 木香 葛根 升麻 黄耆 甘草(炙)黄芩(各二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放温服。  

自余傅药同于痈肿,大人疗治在此《万安方》第二十二。  

附骨疽

《千金方》云:凡附骨疽者,以其无破(《外台》以“破”字作“故”字),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喜着大节解中,丈夫产妇喜着䏶中,小儿亦着脊背。大人急着者,先觉痛不得动摇,按之应骨痛,《经》曰“便觉皮肉渐急,洪肿如肥状”是也。小儿才手近,便大啼呼,即是肢节有痛候也。  

《千金翼》治骨疽,百方治不瘥方。上可于疮上以次灸之,三日三夜无不愈(以次者,自一边次第,可灸肿痛处也)。  

《外台》《千金》:骨疽者,久疮不瘥,瘥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治之方。上以猪胆和秋叶,捣涂封之。  

《外台》《千金》治痈疽及骨疽方。上龙骨末,涂封疮四面,厚二寸。  

《外台》《备急》疗疽疮骨生方。黄连、牡蛎各二两,烧。上末和匀,先以盐汤洗,以粉之。(文仲同)  

毒肿

《病源论》曰:毒肿,是风热湿气,搏于皮肤,使血气涩而不行,蕴积成毒,其肿赤而热是也。《圣惠方》曰:毒肿之候,与风肿不殊,时令人壮热。其邪毒盛者,则入于腹,令人赤色恶寒,烦闷而呕逆。气急腹满者,有如此状,宜速疗之同,不尔即杀人也。  

《千金》治小儿手足及身体肿方。上以小便,温暖渍之。  

又同方:上以巴豆五十粒,去心皮,以水三盏,煮取一盏,以绵内汤中,拭肿上,随手消,亦治瘾疹等。  

《千金翼》禁一切肿方。上凡一切肿才觉,阴咒曰:上有太山,下有大海,内有大鱼,主食痈疽,四狱使者,于我所须,痈疽小鬼,随手消除,急急如律令,七遍。  

《千金翼》又方:上捣苍耳,傅之,冬用子。  

又方:上取大醋,和朴硝末,傅之。  

漏芦汤        

(《圣惠》)  

治小儿壅热在脏,皮肤毒肿,或生疮疖,心神烦躁,大小便秘。  

漏芦(无则代用栀子) 白蔹 黄芩 知母(炒) 麻黄(去根节)升麻 犀角 赤芍 芒硝 甘草(炙,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半盏,去滓,放温服。  

《圣惠方》治一切小儿毒肿。朴硝、川大黄各二两。上细末,每用冷水调涂于中处,干即更涂,以毒肿消为度。  

《刘氏家传》治丹毒痈肿方。上用蓝捣烂,以汁涂,仍用蓝傅之,良。如无生蓝,只用染青黛傅之。  

《病源论》曰: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凡痈疖捻脓血不尽,而疮口便合,其恶汁在里,虽瘥,终能更发,变成漏也。  

《圣惠方》治疖肿热痛。上以葛蔓烧灰细研,封涂之。  

同方:治小儿疖无头者。上取鼠黏叶烂捣传之。  

同方:治小儿软疖立效。石灰、干姜(生用)各一两。上细研,以生油和,捏作碗子,掩在疖上,立瘥。  

恶核

(似瘰疬也)  

《病源论》曰:恶核者,是风热毒气,与血搏结成,核生颈边,又遇风寒所折,遂不消不溃,名为恶核者也。  

玄参圆        

(《圣惠》)  

治小儿胸间积气,毒风不散,连项生恶核,烦热不已。  

玄参 防己 羌活 木香 栀子仁 赤芍药 牛蒡子(炒) 升麻(各半两) 连翘(二分) 大黄(一两,炒)  

上细末,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五丸、十、二十丸,米饮服。  

恶疮

《病源论》人身体生疮,其疮痛痒肿焮,久不瘥,故名恶疮。  

《葛氏肘后方》治恶疮。上取蛇床子、黄连各二两,粉疮上,疮若燥者,猪脂和涂瘥。  

又方:煮柳叶皮洗之,亦入少盐,尤良,疗面上恶疮。  

同又方:治小儿身中恶疮。上以煮笋汁洗疮,笋壳作末,傅效。  

同方:黄连、胡粉、水银末,以猪脂和傅之。  

《圣惠方》:秋叶(干者)二两,干漆(炒令烟尽)二分。上细末,以大麻油调涂,日三用之。  

《婴孺方》:胡粉、五两、黄连、黄柏各三两。上细末,傅,日三度。  

瘘疮

《病源论》曰: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初生作细瘰疬,或梅李核大,或如箭杆,或圆或长者,至五六分,不过一寸。或两三相连,时发寒热,仍脓血不止,谓之瘘也。皆是五脏六脏之气不和,致血气不足,而受寒热邪气。然瘘者有鼠瘘、蝼姑瘘,蚯蚓瘘、蛴螬瘘,今以一方疗之。  

《千金》治小儿瘘疮方。上取中石灰傅之,厚着良。  

《千金方》:上烧桑根灰傅之,又乌羊角烧灰,与桑根灰相和,傅之尤良。  

《千金翼》治瘘方。上取鲤鱼肠,切作五段,火上暖之。先洗瘘疮拭干,以肠贴之,冷即易之,从旦至夜,觉痒,开看虫出,即瘥。  

私谓:灸瘘疮上,脓烂时,可作此治。  

《圣惠方》治瘘疮。上秋叶干细末,以生麻油调涂之。  

瘰疬

《病源论》曰: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作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邪搏于血气,结所生也。  

《婴童宝鉴》:小儿瘰疬是肝之积热,攻冲胸项,筋血结聚,留停不去,作肿块于头项及腋下也。  

犀角散        

(《圣惠》)  

治小儿瘰疬,焮肿疼痛,身体壮热,大肠壅滞,小便赤涩,心神烦躁,少得睡卧。  

犀角 牛蒡子(炒) 连翘 丁香(各半两) 木通 玄参(各三分)麝香(一分,研) 沉香 朴硝(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钱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食后日三服。  

薄荷圆        

(《圣惠》)  

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年日近,皆瘥。  

薄荷(阴干,一束四碗大) 皂荚(十挺,长十寸二寸,不蛀者,去黑蜜涂,焙焦)  

上捣研,以酒十盏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以同酒浸,取酒尽为度,焙干细末,以饭圆如梧子大。每服大人二三十丸,小儿五丸、十丸,食前以黄耆汤服之。  

茅先生治小儿瘰疬,风壅冷瘘已破者,用药放入方。  

石灰(二两,用好醋二盆煮干,如蚀也) 杏仁(一两,研如粉) 腻粉(二两)  

上拌合,滴水为圆如绿豆大。放在窟内,以纸贴之,其药自信,其肉自生,一个瘘窟只放入一丸药。  

《王氏手集》治新旧瘰疬方。  

皂角(不蚛,去皮,蜜炙黄) 威灵仙 仙灵脾(用药去枝)  

上等分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米饮服,空心食前、临卧,日三服。忌猪肉、油腻、热面茶。病瘥,饮食复旧。仙灵脾无,则代用秦艽。(《外台》方说)  

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六卷讫。  

诸疮

(又名一切疮。以下《幼幼新书》三十七卷)  

汉东王先生曰:皆因脏腑不调,而风邪失守,或生瘾疹,或食热毒,则化为脓也。在脏为积热,在腑为疮疥。或作惊疮,或作风疮,发便身,其形甚小,世呼为疥。或作热毒,疮发处不定,节滞其血,故作疮,故作虫窠疮。常发脑后作其窠,窠内有虫如虮子,盖腹中蛲虫,随气化为疮,或作片子,如癣相似。惊疮发在四肢手足腕时,亦难瘥。或作头疮,多因胎热,或有雁过疮,是肺热是也。  

《婴童宝鉴》治小儿、大人疮疥。黄丹一两,胡粉一钱匕。上研匀,嚼杏仁取汁,调拌傅之。  

《可用方》云:妇人四物汤,治大人、小儿、男子、女人之小疮,疥癣久服。私谓服四物汤,而傅羊蹄膏,无不瘥也。  

热疮

黄芩散        

(《圣惠》)  

治小儿热疮生于身体,风邪侵皮肤,风热相搏留于皮肤,则生疮。初作瘭浆黄汁出,风多则痒,热多则痛,血气乘之则多脓血,故名热疮也。  

黄芩(三分) 石膏 柴胡 大黄(剉,炒)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 玄参(各二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枳壳散        

(《圣惠》)  

治小儿身上生热疮,心燥皮肤域疼。  

枳壳(麸炒) 甘草(炙) 黄连(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以蜜水调,服半钱或一钱。  

《婴孺方》:上以苏枋木末,研细傅之,亦猪脂和调涂之。  

又方:取煮笋汁,洗疮疖风热痒。  

《庄氏家传》治小儿头面身上生赤肥疮,并或如鱼子等,梳破后,清水出。上桑白皮烧灰如炭火,干掺之,自效。  

《千金方》治小儿患瘾疹入腹,体肿强而舌干,亦治疥疮。上芜菁子末,每服方寸匕以酒服,日三服,小儿半钱或一钱。  

又方:以车前子末傅之。  

《圣惠》又方:上取羊蹄根捣末,猪脂和涂之。  

《圣惠》又方:上用硫磺细研,以醋调和涂之。  

癣疮

《病源论》曰:小儿癣病,由风邪与血气相搏于皮肤之间不散,生瘾疹。疹上如粟粒大,作形郭,或圆或邪,浸淫长大痒痛,搔之有汁,名之为癣。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乳汁渍污儿面,变生之,仍以乳汁洗之,便瘥也。  

《千金》治小儿湿癣。上以枸杞根捣作末,和腊月猪脂和傅之。  

《千金》又方:上以桃青皮为末,和醋傅之,日三。  

《圣惠方》:羊蹄根、干笋(烧灰)各二两,日干者。上细末,以麻油调涂之。  

《庄氏家传》治小儿癣及大人恶疮。石灰、黄丹,上等分,炒紫色为末,干傅之,妙。  

瘑疮

《病源论》曰:风湿搏于血气所作,多着手足节腕间匝匝然,搔之痒痛,浸淫生长。呼之为瘑,以其疮有细虫。  

《圣惠》治小儿瘑疮及疥癣。上用苦参三两细末,以蜜和涂之。  

又方:羊蹄草根烂捣蜜和涂,或醋和傅。  

又方:桃叶捣烂,以醋涂之。此外褥疮、熛疮、尿灰疮、浸淫疮、鱼脑疮、王灼疮、火灼疮、黄肥疮、浸淫疮,事广而作害轻,故今不抄载之,可见《幼幼新书》第三十七卷。  

头疮

(《幼幼新书》第三十八卷)  

《病源论》曰:小儿头疮者,热气上冲于头面,复者风湿乘之。湿热相搏,折血气而变生疮也。  

《婴童宝鉴》曰:小儿头疮,是六阳受热而为之。诸脉之脉会在于头,故热乘于阳,不流而为之也。  

《千金翼》治小儿头疮。胡粉一两,黄连二两。上末研。先洗疮去痂,拭干傅之,即愈。发即如前再傅,亦治阴疮。  

《千金》:上烧粗角末,水和涂之,立瘥。久者,不过一二夕。  

又方:上以蔷薇烧灰,以水服方寸匕。  

《圣惠方》:上乌梅肉烧灰研,生油和涂之。  

又方:上菖蒲末,生油和涂之。  

白秃疮

《病源论》曰:白秃之候,头上白点斑驳,初似癣而上有白皮屑,久则生痂又成疮,遂至遍头。洗刮除其痂,头皮疮孔如筋头大,里有脓汁出而不痛,而有微痒时,其里有虫,甚细微难见。《九虫论》亦云:是蛲虫动而成此疮,乃至自小及长大,不瘥,则头发秃落,故谓之白秃疮。  

皂角散        

(《圣惠》)  

治小儿白秃疮,及瘥而复生。  

皂角(二三挺,烧灰) 白及(三铢) 黄芩 辰砂 麝香(各二铢,研) 黄丹(炒) 槟榔 干姜(烧灰,各三分)  

上细末研匀。以浓醋脚,调和涂之,甚者不过三上,即瘥。  

《圣惠方》治小儿头疮白秃疮,痛痒不瘥。  

桃花(三月三日取末,开者阴干) 赤桑根(各三两,桑根赤皮)  

上细末,以腊月猪脂和如膏。每用时,先以桑柴灰汁洗秃疮,拭干涂之,即瘥。  

又方:上梁上尘五两细研。每用时,先以皂角汤温净洗秃疮,干,傅之。  

又方:上以葵根烧灰细研傅之。  

又方:上以熊脂五两,镕令消,涂之。  

赤秃疮者,其白屑赤也,又发落跡赤。  

《千金方》:以桑灰汁洗,涂棋汁,日中曝头睡,虫出瘥。  

又方:烧牛角灰和猪脂涂之。  

《子母秘录》疗小儿鬼舐赤秃。上以狸尿烧灰,和腊月猪脂涂之。  

痱子

《圣惠》曰:盛夏之月,小儿肤腠开,易伤风热,风热搏于皮肤,则生痱疮,其状如汤之泼,轻者匝匝如粟粒,重者热浸渍成疮,因以为名也,呼为痱子。(痱,沸也)  

赤石脂散        

(《圣惠》)  

治小儿痱子,磨破成疮疼痛。此药宜止痛生肌。  

赤石脂 黄柏(末) 腊茶(末,各半两) 白面(二两) 龙脑(一分)  

上同细研。以绵揾药扑疮,以瘥为度。(张涣方无赤石脂,只四味合和)  

葛粉散        

(《圣惠》)  

治小儿夏月沸疮热疮。  

葛粉(三两) 甘草(生用) 石灰(各一两)  

上细研。以绵傅之,以瘥为度。  

白瘢、白驳、疬疡

《千金翼》治白瘢、白驳、浸淫、疬疡着头及胸前。上硫磺末,以醋浸,磨如泥。又以大附子截一头使平,入硫磺泥于瓯底,重磨硫磺泥使熟。夜眠先以布拭病上,令热,乃以药傅之,重者三度瘥。  

又方:硫磺,水银,矾石,灶墨(百草霜也)。上等分细研。以葱涕和泥,临卧涂傅之。  

又方:上以桂心末,和唾傅上,日三度。  

漆疮

《病源论》曰: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性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着漆毒,令头面身体肿起,瘾疹赤色,生疮痒痛是也。  

《千金》治漆疮。生柳叶三斤,以水十斗五升,细切而煮得七升,适寒温之日三。  

《肘后方》云:老柳皮尤妙。  

又方:上以魔石下滓泥,涂之,取瘥止,大有验。  

又方:上以莲叶干一斤,以水二十杯,煮取十杯,洗漆疮上,日二三度。  

又方:上以贯众末,油和涂之。  

又方:猪脂涂之。  

《圣惠方》:上以浓煎蔓菁汤洗之。  

又方:糯米嚼涂之。  

张锐《鸡峰方》治漆疮。上煎蓬莪术末,煎洗之。  

又方:上桂心末油调涂之。  

汤火烧

《图经》治汤烂火烧。上以侧柏叶入臼中,湿捣如泥,傅之涂之,以软帛系定三两日,敛而无瘢。  

《圣惠方》:上以栀子仁,水浸取汁涂之。  

《养生必用方》:上以水调白面涂之。  

张锐《鸡峰方》云:上以荞麦面炒焦,冷水和涂之,入油少许尤妙。  

《聚宝方》治火烧疮。上干牛粪烧灰细研,生油调涂之,仍无瘢痕。(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八卷抄之讫)  

此外,有漏头疮、蠼尿疮、代指疮、手皮皲裂、脚瘃疮、冻疮、赤疵疮、金疮、中风中水疮,事繁而非急病即略之,不载于此,可见《幼幼新书》第三十八卷。  

恶刺

(以下《幼幼新书》第三十九卷)  

竹木刺入皮肉中不出,谓之恶刺也。  

《千金》治恶刺痛,上苦瓠开口,内小儿尿煮四三沸,浸刺痛处。  

《千金》治久刺不出方。上王不留行末,以酒服方寸匕,或半钱一钱,即出粗末贴之。  

又方:用牛膝根茎生者,并捣以傅之,即出。疮虽已合,犹出也。  

《简要济众方》主小儿误为诸骨及鱼骨,刺入肉不出。上以水煮白梅肉烂,研后调象牙末,厚傅刺处,自软。  

张锐《鸡峰方》治鱼骨鲠。上取饴糖如弹子大,含化之。  

又云:用象牙为细末,每服一二钱,以蜜水调服。  

《聚宝方》治恶刺入肉不出。上以肉桂去粗皮为末,镕黄蜡为丸,看疮大小,任之磨,内以湿纸三、五重盖,以火熁,候药圆镕入肉,其刺即出也。  

私传云:以檀皮切,以酒煎饮之,大醉而眠卧睡,即其刺皮骨铁箭等不觉出也。(日本国作弓梓木也)  

骨鲠

(鱼骨在喉中不拔出,调之鲠)  

《千金方》:服橘皮汤即下。  

又方:服砂糖水即下。  

又方:有含化饴糖圆,即出。频久,易含服。  

《百一选方》:上服羊胫炭,以米饮服方寸匕,即时消下。竹木鱼鸟骨等,在喉中不出,服之皆出下,百不失一,神妙也。  

羊胫炭者,坚木炭,圆长而掷地有声者也,似羊胫,故名之也。  

治鲠《百一选》,缩砂仁、甘草等分。上粗末,如一切鲠以绵少许含之,旋呕津,久之随涎出。  

治骨鲠(同方),滁州蒋教授名南金,顷岁,因食鲤鱼玉蝉羹为肋骨所鲠。凡治鲠药如象牙屑之属,用之皆不效,或令服此药,连进三剂,至夜一咯而出,戏云“管仲之力也”。贯众不以多少,煎浓汁一盏半分,三服并进,自此贯众一名管仲。  

又方:厌胜法屡验(同方),以所食鱼骨,密置患人顶上,勿令知,良久即下,鱼骨亦可。  

咒骨鲠屡验(同方):以净器盛水一盏,捧之面东默然云:谨请太上东流顺水,急急如南方台帝律令勅。一气念七遍,即吹一口气入水中,如此七吹,以水饮患人,立下。有一旋姓,用此咒水,可以食针并竹刺。  

治骨鲠厌胜法:以鲠时所食筋急倒转,依旧如常食鱼,即鲠自下勿令人知。  

治误吞铁石、骨刺等,不下危急者同方。王不留行、黄柏(去粗皮)。上等分细末,以面糊丸如弹子大。以麻线穿贯之,挂当风处,每用一丸冷水化开灌下,立效。  

食土

《经验方》治小儿吃泥土。上胡粉用砂糖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以米饮服,良久泻出泥土,瘥。  

遗尿

《病源论》曰: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小便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有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作遗尿也。  

《千金方》治小儿遗尿。  

瞿麦 龙胆 皂荚 桂心 石韦(各半两) 鸡肠草(干) 人参(各一两) 车前子(一两一铢)  

上末,蜜丸。每服小豆大,五丸、十丸,食后米饮服,日三五服。  

又同方:上烧鸡肠草末之,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三服。一说云面北斗服。  

《千金方》灸法:遗尿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数。  

尿床

(睡里尿也)  

《千金方》灸法:垂两手髀上,指头尽处有陷处,灸七壮。又灸丹田穴。  

私言:可与八味圆、黄耆圆等。  

狐臭并漏腋

私言:狐臭漏液,俱是天生液汗气臭者,虽有五香七香圆等良药,而一旦得香以亦复臭,若非时染着,或有污衣臭汗而得之,则须作治疗。亦虽不治而臭气自退,但可见《千金方》《三因方》《幼幼新书》第三十九卷等也,今略之耳。  

头多生虱

《病源论》曰:蛲虫多所变化,亦变为虱,而小儿头栉沐不时,则虱生滋长,偏多齿头,遂至生疮,疮处虱聚也,谓之虱窠。然人体性自有偏多虱。  

《婴孺方》治小儿头中虱。水银一大豆大,油一枣大。上于掌中以唾和研,涂头令遍,以帛裹半日,虱皆除。  

《王氏手集》治小儿头病身多有虱者。上以百部烂嚼涂头及身,其虱自死落地。又百部焙干为末,以水调涂亦良。  

攧扑损瘀

(瘀血败结)  

补损当归散        

(《局方》)  

《千金方》名当归散,疗落马坠车,破打伤腕折臂,呼叫不绝,服此药呼吸之间,不复大痛。服三日,筋骨即当相连,神效。  

泽兰(炒,二分) 附子(炮,去皮一两) 当归 山椒(炒,去汗)甘草(炙) 桂心(去粗,各一两一分) 川芎(三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大人三四钱,温酒调服,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千金》云:服之,十日愈。  

蒲黄散        

(《千金翼》)  

主被打腹中有瘀血。  

蒲黄(一钱) 当归 桂心(去粗,各二两)  

上细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  

蒲黄散        

(《圣惠》)  

治小儿落床坠地,若有淤血,腹中痛,大人可通服。  

蒲黄 大黄(切,炒) 当归(炒) 琥珀(私言,日本熏陆亦良)生干地黄 赤芍药(各半两) 桂心(一分)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大人每服四五钱匕。  

犀角汤        

(《圣惠》)  

治小儿落床,体热疼痛。  

犀角 赤芍药 川芎 当归(切,炒) 甘草(炙,各二分) 大黄(切,炒,一两)  

上粗服。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茯神汤        

(《圣惠》)  

治小儿落床,体热惊悸。  

茯神(半两) 龙胆 人参 黄芩 犀角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各一两)  

上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婴孺方》治小儿堕地,有瘀血在腹中,天阴则翕翕然,寒热不肯乳哺,但啼呼。  

蒲黄 大黄 甘草(各一铢) 麦门冬(焙,五铢) 黄连(十二铢)  

上以水二盏,煮一盏,分为三服。忌生冷、菘菜、冷水。  

蒲黄汤        

(张涣)  

治打扑或落床堕地,至损吐气羸瘦萎黄,或时刺痛游走不定,痛处处不足也。  

蒲黄 生干地黄 当归(焙,各一两) 赤芍药 琥珀 桂心(各半两)  

上细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灭诸瘢疮疵痕。  

《千金方》灭瘢痕。  

鹰屎白(二两) 白僵蚕(一两半)  

上末。以白蜜和傅上,日三度。慎五辛、生菜。  

《谭氏殊圣方》疗豆疮瘢痕面黡。上以蜜陀僧末,水调之,夜涂明旦洗去,平复矣。以上《幼幼新书》第三十九讫。  

小儿慎忌

《婴童宝鉴》云:凡小儿可谨慎,不可多食粟,令肾气弱而行迟;不可食黍米饭,立无力;不可食蕨,亦立无力;不可食鸡肉,腹中有虫。不可食芡,令不能行;不可食胡瓜(黄瓜也),肠中生虫;不可食荞麦,令发落;不可食茑花,令脐下痛。  

前代方书

(《幼幼新书》中所载)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于岐伯、鬼臾区辈问难之书。  

《颅囟经》:世传为黄帝之书,至周穆王时,师巫得之崆峒,今不可考。  

《石壁经》:世传为黄帝之书,疑未必然。得之湘阴士人朱中立不倚。  

《金匮要略》:后汉张机作。机字仲景,前此书未出,至国朝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之。  

《华佗九候》:后汗华佗撰。佗字元化,沛国谯人。  

《葛氏肘后》:晋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今书三史,按《晋史木传》云:《肘后要急方》四卷。  

《龙木论》:此论莫究其所从出,世言龙木王菩萨之书。(龙树菩萨欤)  

《玉诀》:三十六种,四十八候。《玉诀》,太元真人撰,三十六种,四十八候。皆托以神仙所传,不知其果为何人,得之长沙诸医。  

近世方书

《圣惠方》:国朝(仁宗)太宗皇帝太平与国中编。  

《圣济经》:国朝徽宗皇帝御制。  

《太医局方》(《和剂方》也):朝奉郎尚书库部郎中陈师文等编。  

《证类本草》:唐慎微撰,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  

《良方》(今并《苏沈良方》):眉山苏子瞻,梦溪沈存中所谓方书。  

《活人书》:奉议即致仕朱肱翼中撰。  

《养生必用》:初虞世绍圣中编。  

《婴童宝鉴》:太潮钧叟栖真子撰。  

《茅先生方》:少室山无梦先生方。  

《博济方》:太原王衮撰。  

《灵苑方》:本方不载所作人姓名。  

《汉东王先生》:本方不载名字。  

《万全方》(号《神效万全方》):刘元宾撰。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主邵州邵阳县薄。  

《钱乙方》:太医巫钱乙之书,乙字仲阳,汶上人。  

《保生信效》:阎存患编。存忠,字资钦,许上人。  

《伤寒证治》:信阳太守王寔编  

张涣:张涣编物方四百二十道,长沙小儿医工松年,又得遗方数十首,分载诸门。  

《全生集》:宋道方撰。道方,字义叔,拱州人。  

《谭氏殊圣》:洪农谭永德撰。永德,沛国下邳人。  

《旅舍备急方》《疮疹论》:二书皆隐士董汲撰。汲,字及之,东平人。  

《丁龙藏方》:西京左藏库使丁信臣。  

《九籥卫生》:宗室右监门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士纡编。  

刘洙《疮疹诀》:彭城刘洙撰。洙,字道顺。  

《鸡峰备急》:蜀医张锐编。字子刚。  

《扬大邺方》:翰林待诏扬太邺方得之今湖北范运使家藏。  

《惠眼观证》:宜黄戴师悯术,翰林医学梁逢尧撰。得之前宗正丞蔡卫子周家藏。  

《婴孺方》:此方得之湖南抚斡向儋泊海,云相传出于秘阁,凡一十卷。近《崇文总目》求道书,有两《婴孺方》卷目皆同,亦不载所作之人。  

《脉法要略》《膏肓灸法》《庄氏家传》:三书皆前知筠州庄公手集得之,其子监潭州都作院念祖宗伯。  

《凤髓经》《飞仙论》《宝童方》《聊珠论》《保信论》《惠济歌》《吉氏家传》:七书皆得之前岳州平江令吉㧑之谦伯家藏。上六书并不载所作之人,内《吉氏家传》乃论伯手集之。  

《聚宝方》:不载所作之人,得之长沙医工郑愈。  

《五关贯真珠囊》:不载所作之人,得之长沙医工毛彬士大夫家藏。  

《张氏家传》:知抚州张徽献家传方。  

《孔氏家传》:孔参议家藏,号东家方。  

《陈防御家传》:湖南陈路铃家藏方。  

《吴氏家传》:湖南运斡吴衮胸山家藏方。  

《赵氏家传》:江西运斡赵栩李羽家藏方。  

睢阳《王氏家传》:前潭州签判,王昇伯阳家藏方。  

《董氏家传》:知潭州醴陵县董璞坚老家藏方。  

《朱氏家传》:谭州司理泰军朱如山季高家藏方。  

《班防御方》:京师医官。  

《胡氏家传》:长沙士人胡晰然明家藏方。  

《朱氏家传》:朱丕倚家藏方。  

《安师所传方》:建安僧惠安所传方。  

相焉、易忠信、李刚中、丁时发、王兑、丁安中、郑之升、丘松年、毛彬、郑愈、萧景仁所传方。  

十一家皆长沙医工或医者之子所传方。  

《刘氏家传》:且先公太中所传并平曰手抄之。  

愚言:以上《幼幼新书》四十卷所抄之也。《幼幼新书》者,湖南师潮阳刘公(字方明)所编也。石才孺后序曰:阳刘公编集古今医书中小儿方剂之说为一书,总四十卷,目曰《幼幼新书》。既成三十八卷,而疾不起。漕使四明楼公实继其政,乃曰,前之美不可成,肆命亟迄其事,因合后二卷为一,复纂历代所逑求子方论为一卷,冠其篇首,阅月而书成。噫!可谓尽矣!除第一卷求子门,第四十卷药叙十五门等,而小儿病门疗门都有五百三十一门。今《万安方》所抄载二三十分之一二者也,此外《圣惠》《千金》《活幼句义》《全婴集》《圣济总录》等大方自外,《三因》《局方》《杨氏家藏》《活人事证》《选奇》《指迷》《叶氏录验》《严氏》等诸小方,皆有小儿一篇,当须广览普勘,令天下婴儿而悉践寿域,其切不敢唐捐焉。  

《覆载万安方》卷第四十九  

嘉历二年四月十四日,朱点了,性全(花押) 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墨点了。凡万安方一部五十卷,十余简要,卓约神术子 孙深秘如至宝。性全(花押)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