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盐
《本草》云:温,无毒。主杀鬼邪疰毒气,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癖,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多食伤肺咳。《陶隐居》云:五味子中,惟此不可缺。大东海盐,北海盐及河东盐池,梁益盐井,交广有南海盐,西羌有山盐,胡中有树盐,而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又《图经》云:虏中盐有九种,曰食盐、白盐、黑盐、柔盐、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青盐是也(常食者谓之食盐也)。又有绿盐、戎盐,又阶州有出一种石盐,生山石中,不由煎炼自盐成盐也,甚莹明,彼人甚贵之,云即光明盐也。唐柳柳州,篡救三死,治霍乱盐汤方云:元和十一年,得干霍乱,不可吐,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汗,气即绝。河南房障传此汤,入口即吐,绝气复通,其法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倾吐下即愈。又刘禹锡传言方,著崔中丞炼盐黑丸,盐一升入瓷器中,以泥密封,以炭火渐渐加炭,烧令通赤,待炭火尽,冷,打破瓷器,取盐,大黑豆豉熬焦一升,桃仁一两(以麸熬令熟),巴豆霜(去壳、心膜,油炒)二两,入蜜,杵熟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五丸,或十丸,平旦(寅刻)服之,天行时行温病,以茶服之,大黑豆汤亦佳。服后多服茶行药力,心痛温酒服之,入口即吐,又血利以米饮服之,亦成水利即止也,鬼疟以米饮并茶服下之,骨热以白蜜汤服之。凡服此药后,吐利勿怪,若吐利甚,以黄连煎汤服。此药冬中合,腊月尤佳,盛收瓷合子中,以蜡纸封之,勿令泄气。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剂,可救百人,天行时气,卒急诸药不得,又恐过时,或在通途,或在村落,无诸药可求,但将此药一刀圭愈,小儿女子不可服。
《食疗方》云:治一切气及脚气,取盐三升蒸,候热分布里,近壁以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亦治脚气,夜夜作之,良。又皂荚两三挺盐一升同烧,令通赤细研,夜夜揩齿,一月有动者,虫并皆瘥,其牙齿牢固。
《外台方》云:治胸心痰饮,伤寒热病瘴疟,须吐者,以盐末一大匙,以水或暖汤送下,须臾则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
《圣惠方》治肝风虚转筋入腹,以盐半斤,入水一斗,煎煮乘热渍洗之。又治天行后两胁胀满,小便涩,炒盐熨脐下。又方,主风身体如虫行,以盐一斗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三五度,治一切中风(浴盐汤,潮汤此理也)。
《千金方》:治齿断宜露。每日捻盐,内口中,亦热水含,偏齿百遍,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肘后方》:齿疼断间出血极验。以盐末每夜厚封齿断上,有汁沥尽乃卧,其汁出时,仍叩齿勿住,不过十夜,疼血止,更久尤佳。长慎猪肉、油菜等。又卒得风,觉耳中恍恍者,急取盐五升,甑蒸使热,以耳枕之,冷复易治,耳卒疼痛以蒸盐熨之。
黄帝云:食甜瓜竟,食盐霍乱。又云:大小便结闭不通,取盐和醋敷,满脐中,干即易之。又以艾炷灸盐脐上,热气达则大小便立通也。
《广利方》:治气淋脐下切痛,以盐和醋调服。
《范汪方》:治目中泪出不得开,即刺痛方,以盐如大豆许内,目中习习,去盐以冷水洗目,瘥。
《产实方》治妊娠心腹痛不可忍。以盐一斤烧令赤,以三指取一撮,以酒服之,立瘥。自余功能不可求尽,可见《本草》。
菊花
《本草》云: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有两种,白菊甘入药,黄菊苦不任药,功能并延龄驻颜等事,可见《本草》。
薯蓣
《本》曰: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主头面游风,头风目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热病烦躁,亦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秦州楚州名玉延,郑州、越州名土诸(除音)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甘遂。陶隐居云:食之充粮。刘禹锡等按吴氏曰:署蓣一名诸预,齐越名山竽,一名条脆,一名儿草。《药性论》云:薯蓣臣,能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神心,安魂魄,开远志孔,多记事,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异苑》云:薯蓣野人谓之土诸,若欲掘取,默然则获,唱名便不可得,人有植之者,随所种之器物而像之也。
《日华子》云: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干者功用同。
零余子
《木》曰:功用全同薯蓣。
生姜
《本》云: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杀半夏、乌头、附子、天雄、南星、朴皮等毒。陶隐居云:生姜归五脏,去疼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如此则不可多食,令人啖诸辛辣物,惟此最常。故《论语》云:不徹姜食,言可常噉,但勿过多尔。
《唐本注》云: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已,生者尤佳。《经》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服也。令云少志少智伤心气不可多食者,谬为此说,检无所据。少志少智之谬,则孟诜之说也,八九月食则伤神云云。崔元亮《集验方》载敕姜茶方,治冷痢生姜功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之,任意便瘥。若热痢,即不去姜皮;若冷痢,即去皮,大妙也(是知皮即性冷也)。《医说》:姜茶等分,煎尤佳。《经验方》:善治狐臭,用生姜自然汁,涂腋下,绝根本。孙真人《食忌》云: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一曰,姜也。又云:八月、九月,食姜至春多开患,损寿减筋力。杨氏产乳方云: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两切,以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唐崔魏公,夜暴亡,有梁新开之,乃诊脉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鹑也),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捩生姜汁,折齿而灌之,治。干姜切,全同生姜。
葛粉
《本》曰:甘,大寒,无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秃,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葛根功犹胜于粉。
葛根,治伤寒时行温疫,小儿诸热病邪气,尤良。又中诸毒食物,服葛根汁,皆神验。
《大全良方》辨识修制药物法度篇曰;葛根当用家葛,切片,晒干用。今人多取于铺家者,乃野葛也,有大毒,能动胎气,多见医者赎铺家见成升麻葛根汤,孕妇服之,动了胎孕,小儿药中亦不宜用。(近于人家者,可用)
通草
《本》曰: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江东人呼为蓄葍,江西人呼为孥子,色白乃猴菖也,茎是木通,一名通脱木。
百合
《本》曰: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日华子》云:白百合,定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颠邪苦泣,狂叫惊悸,杀尽毒气,恨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晕。
《药性论》云:百合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极热咳逆。吴氏云:一名重迈,一名中广。《圣惠方》治伤寒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为散,不计时候,粥饮服下二三钱,日夜五服。
孙真人《食忌》云:治阴证伤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胜金方》云:治耳声疼痛,以干百合为末,汤调服二三钱匕,食后服。
石龙芮
《本》云:小,辛苦,无毒。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和肾胃气,补阴气不足,失精茎冷,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肤光泽有子。五月日采子,二月、八月采皮,阴干,畏吴茱萸。
《图经》云:能逐诸风,除心热燥。
苏恭云:俗名水堇,苗如附子,实如桑椹,生下湿地。
陶隐居云:五月子如草苈而黄色,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一名鲁果能,一名地椹。
萆薢
《本》云:苦、甘,平,无毒。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疗,热气伤中,恚怒,阴痿失精失溺,关节无血,老人五缓。畏大黄、柴胡、牡蛎。
《唐本注》云:叶似薯蓣,蔓生。
《图经》云:根黄白多节,三指许大,苗叶俱青,作蔓生叶三叉,似山芋,又似绿豆叶,又似荞麦叶。三棱治肾虚,膀胱水腰脚痹,缓急行履不稳者,治肠风痔。
牛蒡
《本》云:子名恶实,亦名鼠粘子。根主牙齿疼痛,劳疟脚气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痈疝瘕积血。又治诸风癥瘕冷气。平,辛、甘。
《食疗》云:根作干脯而食之,良。
热毒肿,捣绞根及叶,取汁,封涂于肿痛处。
一切痈疽疮肿,热毒无口,令服牛蒡子二三十粒,生口散脓也。疵并疮,捣绞根叶茎频涂封之,又取牛蒡茎叶,捣取浓汁二升,无灰酒一升,盐花二两,合以慢火煎炼,成稠膏,以头风脑痛一切头痛,痛处涂之名摩膏。
蓟
(有小蓟、有大蓟、续新也)
《本》云:甘,温,养精保血。大蓟主妇人赤白带下崩中,安胎止血,治吐鼻衄,今人肥健。大蓟名虎蓟,小蓟名猫蓟,并叶多刺,田野甚多。大蓟根一说是续断也,止血有毒。《日华子》云:小蓟无毒,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
海藻
(神马草也)
《本》云:苦、咸,寒,无毒。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治痈疽肿毒微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疗皮间积聚,暴溃留气结热结,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七月七日采暴干,反甘草。
陶隐居云: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又疗石淋。
《尔稚》云:藫,海藻。注云:药草也。一名海萝。
《药性论》云:海藻臣也,有小毒。主辟百邪鬼魅,治气疾急满,疝气偏穨疼痛核肿,腹中雷鸣。
《毛诗周南》云:“于以采藻,于沼于沚”是也。
陶隐居云:凡海中采,皆疗瘿瘤结气,青苔、紫苔辈亦然。
《图经》中云:治瘿瘤有瘿酒方,用海藻一斤,绢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一二盏,日三服,酒尽更合饮之如前,滓暴干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过两剂皆瘥。
《肘后方》治颔下瘰疬如梅李,服海藻酒,经数日必瘥。
昆布
《本》云:味咸,寒。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
《药性论》云:昆布臣也,有小毒。利水道,走面肿。
陈藏器云:味甘寒下气,多食令人腹痛发气,吐白沫,饮热醋消之。又云:主颓卵肿。《新注本草》云:如瘿瘘为药,以蜜丸弹子大,含化自消也。
《海药》云:昆布性温,主大腹水肿,诸浮肿气,并瘿瘤气结等。
《食疗经》云:下气,久食瘦人。
《圣惠方》云:治瘿气结核瘰。
肿硬以昆布洗去咸,捣为末,每用一二钱,棉裹,于好醋中浸,含咽,药味尽亦新含咽。
《外台秘要方》云:治颔下卒结,囊渐大,欲以昆布、海藻等分为末,蜜丸弹子大,或如杏核大,含之,稍稍咽汁。
《千金翼》云:治五瘿,昆布切如指大,醋浸含咽汁,愈。
荜菝
《本》云:辛,大温,无毒。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脾气,消食除胃冷,阴疝密癖。其根名荜菝,主五劳七伤,阴寒核肿,出波斯国,茎叶以蒟酱。
蒟酱
(《文选》云:蒟酱,《玉篇》云:蒟可作酱云云)
《本》云:辛温,无毒。主下气温中,破痰积,治霍乱,功用荜菝,大同小异也。
蒻头
《本》云:味辛,寒,有毒。主痈肿,风毒,摩敷肿上,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和,为茹食,性冷。主消渴,生戟人喉出血,根大如碗,生阴地,两滴叶下生子,一名蒟蒻,其根敷痈肿毒,甚好。
枣
《本》云,有酸枣,有大枣。酸枣其核小,大枣其核大。味酸,辛,无毒。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烦心不得眠,脚下上痛,血转久泻,虚汗烦渴,补中益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枣肉醒眠,核中之仁令人眠,酸枣仁治夜不眠。
陈藏器云;令人常啖之。又云,山人以当菓子,但捐齿。
《文选·养生论》云:在晋齿黄(晋州则枣多,故也)。
辛夷
《本》云:辛,温,无毒。主五脏身体寒热,头恼风面䵟,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寸白虫,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可作膏药用之。去心及外毛,射人肺,令人咳,一名辛矧,一名候桃,一名房木,一名木笔。此花二月初开,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又呼为大笔花。
竹笋
《本》曰: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蜀本草》作诸笋。
堇竹、甘竹、淡竹,苦竹,诸竹笋,皆为佳,于药无用。
孟诜云:竹笋寒,主逆气除烦热,又动气虚冷癥,不可多食。
越有芦笋及箭笋,新者可食,陈者不可食。其淡竹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脚气。
茗苦搽
《本》云: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口,春采之。
苦搽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尔雅》云:槚苦茶,江树小似栀子。郭璞说,冬生叶可煮作羹,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茶。陈藏器《本草》云:蒿苦搽寒,破热气,利小便,利大小肠,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茗、搽、荈今即通谓之茶也。
《茶经》云:茶者南方佳木,自一二尺,至数十尺,其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辍之,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音投),四曰茗,五曰荈。又曰茶者,有枳壳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风疾,又有皂荚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之和茶作之,故令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笋之类,不可入之。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
《茶谱》曰:蒙山有五顶,顶皆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一老父教服中顶茶,其僧如说服之,一两余未尽,而冷疾瘥矣。大都饮茶少则醒神思,过多则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饮序》云:释带消壅,一日之利暂加,脊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也。
《食疗》云: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
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气发风,市人有用槐柳初生嫩芽叶杂之。
《食医心镜》云:主赤白痢及热毒痢。好茶一片,炙,捣末,浓煎一二盏,吃瘥。若久患痢,亦服食。主气壅暨腰痛,转动不得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
《经验方》云:治阴囊上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煎水,洗后帖,妙。
《兵部手集》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煎湖洲茶,以头醋和服之良。(自外茶得失可看诸家茶经、茶语、鲁童书经)
胡颓子
(在山茱萸篇)
陈藏器云:胡颓子熟赤酢涩,小儿食之当果子,止水痢,生乎林间,树高丈余,叶阴白,冬不凋,冬花春熟,最早诸果,茎及叶煮汁,饲狗主瘑。
又有一种,大相似,冬凋春实夏熟,人呼为木半夏,无别功,平无毒,根皮煎汤洗恶疮疥,并大马瘑疮。
山茱萸虽相似,核无棱,胡颓子即核有八棱。
椒、蜀椒、山椒、川椒、汉椒
《本》云:辛温又大热有毒,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泻精,女子字乳除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鬼疰杀鱼虫毒。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多食令人乏气,口开者杀人。一名巴椒,一名唐毅,八月采实,阴干,畏款冬。又名陆拔,有小毒,能治冷风顽头风,下泪,腰脚不随,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能治嗽,主腹内冷而痛,除齿痛。椒目使,治十二种水气,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蜡熔为筒子,内耳中,抽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治之,一日一度易,如神有验。
《日华子》云:汉椒(汉州椒也)被留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疫,产后宿血,治心腹病气,壮阳事,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椒叶热无毒,《图经》单服椒红补下,韦宙《独行方》云:治诸疮中风。
施州又有一种云崖椒,彼土人四季采皮入药,味辛,性热,无毒。主肺气上喘,兼治咳嗽。
《食疗》云:椒大者,主上气咳嗽,久风温痹,又患齿痛,醋煎含之,又炒里温疵口痛处,即佳。又主风邪腹痛痹寒,温中去齿痛,坚齿发明目,止呕逆灭斑,生毛发,出汗下风,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治产后诸病,出乳汁,十月勿食。
《圣惠方》:治人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用刀破蛇尾肉,生椒二三粒裹着,须臾即出。
《外台方》:治疮肿,生椒末、面末,并伏龙肝,同和,以醋合敷之。
《千金方》:膀胱阴袋肿痛冷痛,日夜闷绝不得睡,生椒炒以布裹,乘热熨阴囊小腹,冷即易之,热气通徹即瘥。
《肘后方》:蛇毒咬,捣椒及叶敷之。
孙真人云:十月勿食椒,若食之损气伤心,令人多忌。
《斗门方》:治腹内虚冷,久服椒驻颜,择生椒不拆者,除黑目,用四十粒,浸浆水经一宿,空心以新汲水服之,去积年虚冷,暖脏腑。久服能驻年颜,黑发明目,进美饮食,神妙。
《胜金方》:进食椒末,不论多少,以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或二三十丸,以茶服之。
《深师方》:治手足辍裂,椒四合,以水煮之,去滓,渍手足,拭干手足,而后涂猪脂,尤佳,猪脑弥良。
《姚和众方》:治小儿水泻奶疳,椒二分,去目为末,以蜜调和,敷脑上,日三度,易之敷之。
谭氏云:治小儿水泻,及人年五十以上患水泻,用椒二三两,醋二升,煮醋尽,以慢火焙干为末,盛瓷合子,每度二三钱匕,以酒或米汤服之,日三五服。又方,治柒疮,以煮椒汤洗之,即瘥。
《援神契》云:椒姜服之,御瘟疫,益五脏,聪明耳目。
郁李
(核中之仁云郁李仁也。)
《本》云:仁,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图经》云:树高五六尺,叶花及树,并似大李,惟子小如樱桃,甘、酸。
木天蓼
《本》云:辛,温,有小毒。主癥瘕积聚,风劳虚冷,多食损寿,以其逐风气,故也,实蒟酱是也。
枳椇
(上字音止,下音矩,《翰良方》枳俱理反)
《本》云:甘平,无毒。主头风小腹拘急,名木蜜。以其木为屋,中酒味薄,此奇物,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多食发蛔虫。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有一片,落在酒瓮中,泄化为水味。
榧实
(上字音匪)
《本》云:甘,无毒。主五痔去三虫,治蛊毒鬼疰。
陶隐居云:疗寸白虫。
孟诜云:平,多食一二升佳,不发病,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
《食疗》云:治寸白虫,日食七颗,七日满,其虫皆为水。
《外台秘要方》云:治寸白虫,榧子一百枚去皮,只烧炙之,能食尽佳。不烧,啖五十枚亦得,经宿虫消下。
熊肉
《本》云:雷公云肉平,味甘,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者,食熊肉,水不除瘥。熊骨煮汤浴之,治历节风,主小儿恪杵。又胆则治五痔,疗不瘥。
鹿肉
《本》云:温补中,强五脏,益气力。
陶隐居云:野肉之中,瘴鹿可食,生不膻腥,又非辰属,八卦无主,而兼能温补于人,即生死无龙,故道家许听为脯,过其余肉,虽牛、羊、鸡、犬补益充肌肤,于亡魂为愆责,并不啖。
凡肉脯灸之不动,及水而动,及暴之不燥,并杀人。禹锡等谨案说曰:生肉主中风口偏不正,以生椒同捣敷之。
又九月以后,正月以前,堪食之也。
《食疗》云:九月后正月前食之,则补虚羸瘦弱,利五脏,调血脉,自外皆不食,发冷病。
孙真人《食忌》云:鹿肉,解药毒,不可久食,盖食解毒茸也。
《抱朴子》云:鹿寿千岁,五百岁变白。
壶居士云:鹿性多惊烈,多别良草恒食,凡饵药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又五曰勿食鹿伤神。
羚羊
一名山羊,一名野羊,有神也。夜宿以角卦树,不着地,又角诸药用之,有良功。
肉:陈藏器《本草》云,肉主蛇咬恶疮。
孟诜云:鹿羊北人多食之,南人食之,免为蛇虫所伤,和五味食之。又与五味子同炒,投酒中,经宿饮之,治筋骨,主中风。
《食疗》云:伤寒热毒下血,服之,又疗疝气,羚羊角大有神功。以水磨,涂一切恶疮肿物,必瘥矣。小儿痢疾,烧末以米饮服方寸匕。又切去角尖为末,难产之时,以酒或以水服方寸匕,必易产。
《子母秘录》云:治胸胁痛,及腹痛,热满,烧羚羊角末,以水服方寸匕。(私云:今日本,人食羚羊肉,谓同鹿肉未见出)
兔肉
《本》云:平,无毒,补中益气。
陶隐居云,兔肉为羹,亦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儿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雉肉食之,面发黄。又合獭肉食之,令人病遁屍(传屍病异名也)。
《药性论》云:腊月兔肉,作酱食之,去小儿豌豆疮,又治渴健脾。又兔肝,明目补劳,治头眩眼疼。
孟诜曰:兔肝和决明子作丸,服之,明眼视。
《图经》云:肉补中益气,然性冷,多食损元气,大都绝人血脉,损房事。
《食疗》云:兔死而张口眼合者食之,杀人。二月食兔肉,伤神。又与生姜同食,成霍乱。
《经验方》云:催生丹(易产良药),兔头二个,腊月内取头中髓,于净纸上令风吹干,乳香二两碎入,兔髓同研末,日是腊日,令日研,候夜星宿下,安桌,置桌上,于时果香茶同一处排定,须是洁净斋戒,烧香望上帝。拜告云:大道弟子(某)修合救世上难生妇人药,愿降威灵,佑助此药速令生产。祷告再拜,用纤帖同露之香烧,至来日日药出时,以猪肉和丸,如鸡头大,用纸盛袋透风悬。每用临产之时,一丸以醋汤服之,良久未产,更用冷酒月一丸,即产,生儿手握药而出,此神仙方经验。
猪肉
《本》云:味苦。主开血脉弱筋骨,虚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疮者,尤甚恶也。
陶隐君云:猪肉不宜食,人有多食,皆能暴肥,此盖虚更故也。
陈藏器《本草》云:猪兔肉寒,主压丹石,解热,宜肥热人食之,杀药动风。
猪肝,主脚气,空心切,以姜醋进之,当微利。
《图经》云:猪肉亦甘美,多膏,皆不可多食。发风气,利大肠,令人虚羸。
《食疗》云:猪肉多食,令人少子,疗人肾虚。
肉,发疼,若患疟之人,切忌,食必再发。
《千金翼》云:人发薄不生,先洗秃处,腊月猪脂入生铁器,煮三二度,涂之遍生也。
又云:治手足皲裂,血少疼痛。若冬月涉凌,面目手足处坏,及热疼痛,皆涂猪脑髓,和酒热洗涂。
《肘后方》云:黄疸有五,一黄疸,二谷疸,三酒疸,四黑疸,五女劳疸,黄汗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入黄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所致,猪脂一斤令温热,尽服之,日三当下,下则稍愈。
狐肉
《本》云:狐肉,及肠,作腥食之,主疥疮之久不瘥。又治小儿惊痫。
《食疗》云:狐肉有小毒,温。有疮疖补虚,若女子阴痒,绝产,小儿溃卵肿,煮灸食之。又大人见鬼,亦作美食。
獭肉
《本》云:甘,有小毒。疗疫气温病。
獭取鱼祭天者也,其骨末以水治骨硬。
治水肿胀满,一名水狗。
《图经》云:性寒,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营卫虚满,及女子月经水不通血热,大小肠秘涩,五脏及肉皆寒,惟肝温。主传尸劳极,四肢寒疟,虚汗客热,亦主产后虚劳,凡诸蓄肝皆叶数定,惟獭肝一月一叶,乃至十二月十二叶,其中间亦有退叶。
《肘后方》云:治尸疰鬼症病。葛氏云:此是五尸之一痉,又挟诸鬼邪为害。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然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后,传以旁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便宜急治獭肝一具,阴干杵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未瘥再三。姚云:神效。治肠痔大便常有血,烧獭肝,服方寸匕。
猯
《本》云:肉甘,平,无毒。主上气乏气咳逆,疗久水肿胀满不瘥,垂死者,作羹藿食之,下水大效。陈藏器《本草》云:猯脂主传屍气疰杵,以酒消脂服之,服丹石之人食之尤佳。一名獾,豚极肥也。孟诜云:猯主服丹石劳热,患赤白痢人,多时不瘥者,可煮肉经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酱食之,一顿即瘥。又瘦人可知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肥白,曾服丹石,可时时服之,丹石恶发热,服猯肉尤妙。
《食疗》云:猯肉平,骨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服,其嗽必瘥。
《圣惠方》云:治十种水气不瘥,垂死,用猯肉半斤切,粳米三合,水三升,葱椒姜豉作粥食之。
狐肉下,《图经》云:猯似犬而矮,尖喙黑足褐色,与獾狢三种,而大抵相类,头足小别。
郭璞《尔雅注》云:猯一名獾,乃是一物。然方书说其性,差别也。
狢肉
(在猯蝦下)
《图经》云:主肾脏虚劣,及女子虚惫,方书稀用之。(私谓:与猯功用全同)
猕猴
《本》曰:味酸,平,无毒。肉主诸风,治小儿邪惊鬼魅寒热,肉作脯主久疟。
《抱朴子》云:猕猴寿八百岁,即变为猿,寿五百岁,变作攫,攫寿一千岁,变为蟾蜍。
诸鸡、丹雄鸡
《本》云:甘,微寒,无毒。主人崩中漏下,赤白带下,补虚温中,止血。功效可见《本草》,事繁多,不抄之。
雁
《本》云:甘,平,无毒。主风挛拘急,偏枯气,不通利。久服长毛发须眉,益气不饥,轻身耐老。《诗》云:大曰鸿,小曰雁,今雁类亦有大小。《唐本草》注云:雁喉下有白毛,疗小儿痫,有效。夫雁为阳鸟,冬则南翔,夏则北徂,当春复慈育于北,岂谓北人不食之乎?然雁于莺相反,莺来则雁往,莺往则雁来。故《礼》云:秋鸿雁来,春玄鸟至。
陶隐居云:夫雁乃江湖,夏雁产伏皆往北,恐雁门北人不食此鸟,故也。
孙真人云:六月、七月,勿食雁,伤神。
《外科方》并《精义方》云:瘫疽疮疖发背及诸肿,不可食。
雀
陈藏器《本草》云:雀肉起阳道,食之令人有子,冬月者良。《图经》云:雀肉大温,食之益阳也,卵及脑头血皆入药。雄雀屎,腊月收之,俗呼为青丹,而头光为雄屎,亦名白丁香,诸药并目药入之。今人亦取雀肉,以蛇床子熬膏,和合众药,丸服,补下肾有效,谓之驿马丸,此法起于唐世。云:明皇服之,雀卵壳和天雄末,菟丝子末为丸,空心酒下五丸,男子阳痿不起,女子带下小便不利,尤佳。除疝瘕决壅,续五脏气。
鸢肉
陶隐居云:凡燕肉不可食,令人入水为蛟所吞,亦不宜杀之。
雉肉
《本》云:味酸,微寒,无毒。主补中益气力,止泻痢,除蚁瘘。
陶隐居云:雉虽非辰属,而止离禽,丙午日不可食者,明王于火也。
《唐本草》注云:雉温,主诸瘘疮。
孟诜云:野鸡久食令人瘦,又九月至十一月,食之稍有补,他即发五痔及诸疮疥,不于胡桃肉同食。又与菌木耳同食,发五痔,立下血。
《日华子》云:雉鸡平,有微毒,有痼疾之人,不宜食。秋冬补益,春夏有毒。《食疗》云:不于胡桃肉同食,令人发头风,兼发心痛,亦不于豉同食。又雉自死足爪不伸,食之杀之。
《食医心镜》云:雉主消渴,饮水无度,小便多,口干渴,煮雉肉食之。又云:雉肉主脾胃气虚下利,日夜不止,肠滑不下食。又治产后下利腰腹痛。
白鹤
《本》云;味咸平,无毒。鹤血主益气力,补劳乏,去爪益肺,令鹤有玄、有黄、有白、有苍,取其白者为佳。
乌鸦
《本》云:平,无毒。治瘦,咳嗽骨蒸劳,腊月者良。(日本人黄疸者食鸦肉之说,未见其书)
白鸽
《本》云:平,无毒。主解诸药毒,凡人马疮疖,烧灰敷之皆瘥。白癫疮风,炒烧以酒服之,及敷之。
伯劳
《本》云:郑玄《礼记》注云,鵙,博劳也。有毒,毛羽主小儿继病。继病者,母有妊乳儿,儿有病如疟痢,他日亦相继腹大,或瘥或发,他人相近,亦能相继。北人未识此病,怀妊者取其鵙毛带之,又取鵙蹋枝,鞭小儿令速语。
《楚辞》云:尤见兮鸣鵙。言其鸣恶也。《白泽图》云:屋间斗,不祥。
鹑
(又名竹鸡)
《本》云: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温,消结热,小豆生姜和煮食之,止泻痢,与猪肉同食,令人生小黑子。又不可和菌子食之,令人发痔,四月以前未堪食,是蝦蟇化为鹑,故也。
杨文公《谈苑》云:至通二年,夏秋间,京师鬻鹑者,积于市门,皆以大车载而入,鹑才值二文。是时雨水绝,而无蛙声,人有得于水次者,半为鹑半为蛙。《列子·天瑞篇》云:蛙变为鹑。张湛注云:事见墨子,斯不谬矣。
又云:鼠亦为鹑,盖物之变,非一揆也。
鸳鸯
《本》云:咸,平,有小毒。肉主诸瘘疥,藓病,以酒浸,炙令热,敷疮上,冷更易,食其肉,令人患大风。(大风者,癫病也)
《食疗方》云:其肉主瘘疮,以酒炙食之,令人美廉。
《食医心镜》云:主五痔,又主夫妇不和,作羹和与食之,即相怜爱也。
鱼狗
《本》云:平,无毒。主鲠及鱼骨,入肉不出,痛甚者,烧令黑为末,顿服之,煮取汁饮,亦佳。今之翠鸟也,有大小,小者名鱼狗,大者翠奴,俱能水上取鱼,故曰鱼狗。《尔雅》云:竭天狗。注云:小鸟青似翠,食鱼,穴土为窠。(私云:此鸟亦无治痢病之说。)
蚌蛤
(海蛤、文蛤)
《本》云: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喘烦满胸痛寒热,疗阴痿,一名魁蛤。
《图经》《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伏翼所化也,故一名伏龙。又诸蛤所含珠,谓之真珠,尤神药也。
石决明
(小鲍也)
药用壳甲也,肉即南人海人噉之。《蜀本草》注云:鳆鱼主咳嗽,啖之明目。
《唐本草》注云:此物是鳆鱼甲,附石生,状如蛤,唯一片无对,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鳆鱼即王莽所食者,一边著石。
甲壳小者研去粗壳皮,以面粉和水,裹炮热灰火内,熟煨捣碎,细罗,于乳钵中再研如麸粉,入药中用之。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又名真珠母也。又以盐水煮一伏时,磨去粗皮,捣罗更研细用之。《胜金方》云:治小肠五淋,石决明粉以熟水调服,二三钱也。《本草和名》有二十一异名也。
牡蛎
《本》云:肉煮食之,主虚损,妇人血气调中,解丹。肉于姜醋中生食之,治丹毒,酒后烦热口渴,尤良。
孟诜云:火上炙令沸,去壳食之,甚美。令人细肌美肤好颜色,此物附石而生,傀儡相连如房,故名砺房(如阿房之房),一名蠔山,晋安人呼为蠔角。一房肉存蠔肉一块,肉之大小,随房所生,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则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合之充腹,海人取之,皆凿房以烈火逼开之,挑取其肉,而其壳左顾者为雄,上顾者为雌,雌牝也,雄牡也,故云牡蛎。或曰以尖头为左顾,大抵以大者为真,忌麻黄、吴茱萸、辛夷。陶隐居云:道家方以左顾者是雄,故名牡蛎,上顾者则牝砺,皆以尖头口在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邪向东,则是也,向西是牡蛎也。牡者以大为良,非牝牡雌雄义,牡丹岂有牝丹乎?
鮧鱼
《本》云:味甘,无毒。主百病。
陶隐居云:此即鳀也,今人皆呼慈音,即乃鲇(乃兼反)。鱼作藿食之,云补,及赤目赤须无腮者食之,并杀人。
《图经》云:鮧鱼一名鲇鱼,一名鳀鱼,治水浮肿,利小便也。又云:有三种,口腹俱大者名鳠,背青而口小者名鲇,口小背广腹白者名鳠,一名河豚,三鱼并堪为藿,美而补。陈士良曰:鮧鱼,暖也。
《食疗》云:鲇鱼主诸补益,无鳞有毒,勿多食,赤目赤须者并杀人。《本草和名》:大谬欤,和汉相违。
蠡鱼
(上音礼,《本草和名》)
《本草图经》:则似鲈鱼,一名鲖鱼,又作鱼。
鳝鱼
(上音善)
《图经》云:鳝鱼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患气人常作藿食,汗出即瘥。似鳗鳒鱼而细长,亦似蛇而无鳞,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屈中,所在皆有之。《本草和名》云:古女,其名不叶。
鲫鱼
《本》云:主诸疮,烧以酱汁涂之,或猪脂煎涂之,又主肠痈。服鲫鱼头灰,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一名鲋鱼,作羹合蒪食之。主胃弱不能食,又作脍,主久赤白痢。《蜀本草》云:鲫鱼味甘温,止下痢,多食亦不宜。注云:形似鲤,色黑而体短,肚大而脊隆,所在池泽皆有之。孟诜云:鲫鱼平胃气,调中益五脏。又鲫鱼与䲙鱼,其形颇同,味则有殊。鲫是节化,鲫是稷米化之,其鱼腹上尚有米色。宽大者鲫也,背高腹狭小者则是䲙也,其功不及鲫,调中益肝气。《日华子》云:不宜与猪肉合食,恶疮烧灰敷之,尤良。又鲫头灰与白矾灰合,以米饮服,治赤白痢肠风下血,五色杂痢,尤效。陈藏器云:夏月痢疾有瘥后目黯,食五辛必目暗,鲫鱼作藿食之,又以煮鲫气熏目。《子母秘录》云:治小儿面上忽生疮,黄水出,鲫鱼头烧末,和酱清汁敷之。又方:小儿丹毒,鲫鱼肉细切五合,赤小豆三合,和杵如泥,和水敷上。《杨氏产乳方》云:疗妊娠时行伤寒,鲫鱼一头烧作灰,酒方寸匕服之,汗出瘥(《伤寒类要》亦同)。又中风寒热,腹中绞痛,亦如此。破之被盖覆,出汗必瘥。
鲤鱼
《本草》云:鲤鱼肉味甘,主咳逆上气,黄疸,止渴,生者主水肿脚气胀满下气,性寒。《药对》云:平。
陈士良云:无毒,骨主女人带下赤白。
陈藏器《本草》云:鲤鱼肉,主安胎,动怀妊身肿,煮食之,破冷气痃癖气块,横间浮梁。又作鲙以浓蒜韭食之。
胆主耳聋,滴耳中。孟诜云:鲤鱼白煮食之,疗水肿脚满下气,腹有宿瘕不可食,天行病后不可食,再发即死。
《图经》云:其脊中一道,每鳞上有小黑点,从头数至尾,无大小皆有三十六鳞。古语云:五尺之鲤,与一寸之鲤,大小虽殊,而鳞之数等,是也。又崔豹《古今注》释鲤鱼有三种,兖州人谓赤鲤为赤驹,谓白鲤为白骥,谓黄鲤为黄雉。盖诸鱼中此为最佳,又能神变,故乡贵之。今人食器中,以为上味。《千金方》云:治暴痢,小鲤鱼一枚,烧为末,米饮服之,大人小儿俱服,得。
《食医心镜》云: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鲤鱼一头,切作鲙以姜醋食之,蒜韭亦得。《子母秘录》云:疗妊娠伤寒,鲤鱼一头烧末,酒服方寸匕,令汗出,兼治乳无汁。
比目鱼
《本》云:平,补虚,益气力,多食稍动气,一名主余鱼,越王作绘食之,一片堕于海云云。
鯸鮧
(《本草和名》,一说鲑鱼。本草和名)
《本》云: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缘腹中无胆,头中无腮,故知害人。若中刺鱼及鲈鱼毒者,便剉芦根煮汁饮,即毒气解散。
诸鱼有毒者,鱼目有睫杀人,目得开合杀人,逆腮杀人,白发杀人,腹中下有丹字杀人,鱼师大者杀人,二目不同杀人,连鳞者杀人。(私云:是皆寻常鱼中部似自类,为异物也)原来无鳞、无腮者,即非异物,如鲇鱼、鳝鱼等者,则非异物也,食无毒。
鳖鱼肉
《本草》疗温疟血瘕腰痛,小儿胁下坚,味甘,主伤寒中风,益气补不足。
蟹
(一名蚰蛑,一名壅衄,依形小异,有殊名也。)
《本》云:蟹味咸寒,有毒。主胸中邪气,热结痛㖞僻,面肿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又与败漆器合烧之,致鼠。
陶隐居云:蟹类甚多,蝤蛑(音谋),拥剑彭髃(音越),皆是并不入药,惟蟹多有用,仙方以化漆为水服之长生,以黑犬血灌之,三日烧之,诸鼠毕至,未被霜,甚有毒。《本草和名》有彭蜞,啖几死。《尔雅》云:大有毒,杀人。《食疗》云:蟹足斑目赤,不可食,杀人。又八月前,每个蟹腹肉有稻谷一颗,用输海神。孙真人云:十二月勿食蟹,伤神。《杨氏产乳方》云:妊娠人不得食蟹,令儿横生也。《圣惠方》:中蟹毒服生藕汁即良。
乌贼鱼
《本》云:肉味酸平,无益气强志,恶白蔹及附子。陶隐居云:此是(音剥),乌所化作,今其口脚具存,犹相似尔。其鱼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腹中墨,主妇人血痛,醋摩服之。又海人云: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其形一如算袋,两带极长。《图经》方云:颗乌所化作云云。禹锡云:苏恭引音义云,无“颗”字,言是“鸭”字,乃以《尔雅》中鸭鹄,一名鸦鸟,小儿多群。又云颗是小鸟,似鸭短颈,腹翅紫白,背上绿色,名字既与《图经》相符,则颗鸟所化,明矣。《图经》又云:此鱼性嗜乌,每曝水上,有飞鸟过,谓其已死,便喙其腹,则卷取而食之,以此得名,言为乌之贼害。又陶隐居《术书》(《灵奇奥秘术》一卷)云,此乌贼鱼腹中墨,书卷文,经年月其字磨消如素纸,亦浸醋见之,彼书字宛然如故存云云。乌贼鱼骨堪入药用,一名海螵蛸,温无毒,主女人漏下,赤白带下,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惊其入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子,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鳗鲡鱼
《本》云:味甘,有毒,主五痔疮瘘,杀诸虫形似鳝,作藿食之。背有五色文,常在泥中。在海中者,名海鳗头,似蝮蛇,背有五色文,置其骨于衣箱中,断白鱼,诸虫损。《圣惠方》治诸虫心痛心腹闷,用鳗鲡鱼,淡炙令熟,三五度食,即愈。又方:治蛟蝱,以鳗鲡鱼干者,于室烧之,即蚊子化为水矣。又方:治传尸骨蒸劳瘦,及肠风下血,以此二斤治如食法,切作段子,入铛内,以酒二盏煮,入盐醋中食之。《稽神录》云:有人多得劳疾,相目染死者数人,取病者于棺中钉之,弃于水中,永绝传染之病。流之于江,金山有人异之,引岸开视之,见一女子犹活,因取置渔舍,多得鳗鲡鱼食之,病愈,遂为渔人之妻。
河豚
《本》云: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去湿气,利腰脚,去痔疾,杀虫。《日华子》云:河豚,毒。又云:胡夷鱼凉,有毒,毒以芦根解之。肝有大毒。又名【鱼为】鱼、规鱼、吹肚鱼也。陈藏器云:如鲶鱼,口尖,一名鲑鱼。
鳜鱼
(上字句御反)
《本》云:甘平,无毒。主腹内恶血,益气力,令人肥健,去腹内小虫。昔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今鳜鱼犹有桂名,恐此也。生江溪间。《日华子》云:微毒,益气,治肠风泻血,又名鳜豚、水豚。日本五卷《食疗经》云;桂鱼一名年鱼,其鱼子如胡颓子,赤红也(方不于唐书本等合也)。《雷公炮炙论》序云:树得桂枯,云云是亦桂鱼欤?未作试枯树之功。《食疗》云:平,补劳益脾,有毒。《胜金方》云:治大人小儿骨硬,煎煮服之,久新骨硬皆出。若未吐出,食之吃酒,以吐出骨硬为度也。
青鱼
《海药》云:南人取头枕骨,或作酒器,或作梳篦,又似琥珀,以干代琥珀云云。又作鲭字。
石首鱼
《本》云:甘,无毒。头中有石,如棋子,主下石淋,磨石服之,赤烧为灰末服。干食之,名为鲞(音想),亦主卒腹胀食不消,暴下痢。又野鸭头中有石,云是此鱼所化生东海。《食疗》云:作干鲞食,消宿食,主中恶。
鲻
《本》云:甘,平,无毒。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此鱼食泥,与百药无忌,似鲤而身圆。
獭好食鲻,《太平广记》书工章云:僧颖画鲻,置河畔,众獭来。
鲈鱼
《本》云:平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多食宜人,作鮓犹良。又暴干甚美,虽有小毒,不至发病。一云多食发痃癖及疮肿。《食疗》云:平,安胎补中,作鲙尤佳。
马刀
《本》云:辛,微寒,有毒。主下赤白寒热,破石淋,除五脏间热,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一名马蛤。
李云:生江汉中,长六七寸,阔五六分,肉似蚌,多在沙泥中。壳为粉以敷痈疮上。又止痢,肉有益于人。
蛤蜊
《本》云:冷,无毒,润五脏,止消渴,开胃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妇人血块煮食之。此物性虽冷,乃于丹石相反,服丹石之人,食之令腹结痛。
初虞世云:疗汤火伤,神妙。蛤利壳灰烧,研末,油调涂之。
《集验方》同。
蚬
《本》云:冷,无毒。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治丁疮,下温气,下乳汁。糟煮服良,以汁洗丁疮。又多食发嗽,并生冷气,消肾。陈壳粉,治阴疮止痢。蚬肉寒,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除脚气湿毒,解酒毒,治反胃痰饮失精。
蚌蛤
(异类大呼也。《和名本草》)
《本》云:冷,无毒。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压丹石药毒。
车螯
(含明珠)
《本》云:冷,无毒。治酒毒,除渴消痈肿。壳灰治疮疥肿毒,以醋敷之,是大螯。一名大蛤,又名蜄,能吐气为楼台,谓之蜄楼。(佛教谓之干国婆城也)
蚶
《本》云:温,主心腹冷气,腰脊冷风,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每食了以饭压之,不尔令人口干。又云:温中消食,起阳事。又云:无毒,益血气,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理,令块以醋膏丸,治一切血气冷气痃癖。
淡菜
《本》云:温补五脏,理腰脚,益阳事,能消食,除腹中冷气,消成癖气,亦可烧令汁沸出食之,多食令头闷目暗,可微利。又云:温,无毒,补虚劳损,产后血结,腹内冷痛尤良。癥瘕腰痛,润毛发,崩中带下,烧一顿令饱,大效。又名壳菜,萝卜、紫苏、冬瓜同煮食,即妙。
陈藏器《本草》云:名云东海夫人,味甘,温,无毒。主虚劳羸损,因产瘦瘠,血气结积,腹冷肠鸣,下痢腰疼,带下疝瘕,久服令人发脱。南人好食,治劳伤惫,精血少者,及吐血,妇人带下漏下,丈夫久痢,并煮食起。
蝦
《本》云:无须,及煮色白者不可食,小者生水田及沟渠中,有小毒。
小儿赤白游肿,捣碎敷之,蝦酢食之,毒人至死。蝦食疗,动风,发疮疥云云。
海月
(一名以下鱼)
《本》云:平,无毒。主消渴下气,令人能食,利五脏调中。生姜酱食之,消腹宿物,令人易饥,止小便,南海水沫所化,煮时犹变为水,似半月,故以名之,海蛤之类也。《食疗》云:平主消痰,辟邪鬼毒,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能消食止小便,故知补益人也。亦名以下鱼。
蓼螺
《本》云:无毒,主飞尸,生食以姜醋进之,弥佳。味辛辣,如蓼,故名蓼螺。
《照味镜》上卷 嘉历元年十月九日子刻于灯下令清书讫,草本则取年正中二年秋所抄撮也,性全六十一岁,同二年五月八日朱点,性全。同六月十七日,墨点,性全。
《照味镜》卷上
《覆载万安方》卷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