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藕、蔤、莲子        

《本草》云:味甘,平,寒,无毒。莲子(又云莲实)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一名莲。孟诜云:藕生食之,主治霍乱后烦闷不能食,其产后忌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为能破血故也。亦蒸煮食之,甚补五脏,实下焦,与蜜同食令人腹脏,肥不生诸虫。《药性论》云:藕汁亦单用,能消瘀血不散,节捣汁,主吐血不止,口鼻血出,并皆治之,又消食。(缺文)  

叶名荷,细根名藕,治腰痛,又治哕逆,以水熟半盏服,炒莲子末,二三钱立平。宫作血蜭疱人削藕皮,误落少中,逐散不凝,自此医家用主血。《本草序例》云:藕皮散血起于庖厨云云。《华山记》云:华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萃服之羽化。私云:羽化者,服之人,生羽翼飞行也。  

橘柚        

《本》云:味辛,温(皮也),其肉酸甘。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皆甘也。《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柚皮入药亦应下气。或云,不如橘皮,肉亦如橘,有甘有酸。按《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灵梦之柚。郭璞以橙而大于橘。  

大枣        

《本》云:甘,平。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治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补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以上干枣功能也)生枣多食,令人多寒热,羸瘦者不可食。  

酸枣        

(核小细者也)  

《本》云:仲思枣甘温无毒,主补虚益气,润五脏,去痰嗽冷气,久服令人肥健,好颜色,神仙不饥。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文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献数颗。(核中仁谓之酸枣,仁补心脏之最也)  

栗子        

《本》云:味咸,温,无毒。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陶隐居云:相传有久患脚气缓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之。《唐本草》注:嚼生栗涂疮上,疗火丹,疗毒肿。孟诜云:栗子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壅也。患风水气,不宜食。日中曝干食之,补益下气,生栗可于热灰中煨,令汁出,食之良。不得通热,热通即壅气,生即发气,故火煨杀其木气食耳。又栗壳白皮,浓煎服之,止泻痢。《外台方》云:主小儿疳疮,栗子嚼涂之。《肘后方》云:丹者恶毒之疮,五色无常,治之煮栗皮,洗之佳。《经验后方》云:治肾虚腰脚无力,生栗袋盛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孙真人云:栗味咸,肾病宜食。(大腹水肿,忌生栗,咸也)  

葡萄        

(在山曰葡萄,其子大,在野则小。)  

《本》曰:甘平,无毒。主筋骨湿痹,益气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  

覆盆子        

(本名蓬櫐)  

《本》云:酸,咸平,无毒。一名陆药,一名阴药,主安五脏,君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强,志倍有力,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陶隐居及《唐本草》注皆云:今用覆盆子,补虚续绝(令生儿子),强阴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气,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芰实        

《本》云:甘,无毒。主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名菱,性冷恐非上品,被霜后食之,令阴不强,消丹石毒。孟诜云: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又云:令人脏冷,损阳气,痿茎(阴茎也),可少食,多食令人腹胀满者,可暖酒和姜饮一两盏,即消也。《图经》云:芰实有二种,一种四角,一种两角,然性冷不可多食。  

橙        

(《本草和名》)  

《本》云:皮苦、辛,温,无毒,味酸。治恶心,不可多食,肝气。  

梅实        

《本》云:酸,平,无毒。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止下痢,好唾口干。陶隐居云:伤寒烦满,乌梅热水渍饮汁,生梅子、白梅亦应相似。令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志蚀恶肉也,梅实利筋脉去痹。萧炳云:令人所用烟薰为乌梅,又刺在肉中补出,嚼白梅封之,剌即出。又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白梅肉汤渍,须臾,捋舍核为丸,如枣大,入下部内少时即通利。《日华子》云:梅子暖,止渴伤骨蚀脾胃,令人为热。根叶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又茶、干姜、白梅肉杵合为丸,每服二三十丸、六十丸以米饮服之,止赤白诸痢、休息痢,大验也。白梅者,干梅上白盐如霜,故或云霜梅也。《梅师方》云: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用乌梅十四个,盐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鬼遗方》云:治一切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末敷之,诸疮恶肉立尽,极妙。《毛诗》云:梅暴干为腊羹,又含可以香口,梅含鸡舌,兼口气之谓也。  

木瓜        

《本》云:实味酸,温,无毒。主脚气霍乱转筋,其根枝亦可煎用。  

柿        

《本》云:甘,寒,无毒。主通鼻耳气,肠澼不足。《唐本草》注云:《别录》云火柿主杀虫毒,疗金疮火疮。熟柿解酒毒,止口干,压胃中热。孟诜云:柿寒,主补虚劳不足。又干柿厚肠胃,建脾气,消宿血。又红柿补气续筋脉气。又柿作糕饼,与小儿食,治秋痢。陈藏器云:日干者温胃补脾,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止渴疗肺痿,心热嗽,消痰开胃。又治吐血,润声,喉杀虫。《图经》云:捭柿可生啖,性甚温,皮薄云云。  

芋        

《本》云:味辛,平,有毒。主宽肠胃,充饥肤滑中,一名土芝。《唐本草》注云:芋有六种,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也,其青芋细长毒多,须灰汁煮,易水煮熟冷食,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毒少,并蒸煮啖之,疗热止渴。十月后晒归纳收之,冬月食不发病,他时月不可食。人和鲫鱼作藿,良久食,令人虚劳无力。又煮汁洗腻衣,白如玉,亦可浴身上浮风,慎风半日。陈藏器云:芋食之,令人肥白,小芋极滑,吞之开胃利肠,闰产后煮食破血。又饮其汁止血止渴。又芋有八九种,功用相似。野芋生于溪涧,非人所种者,根叶相类耳。又云:芋叶冷,无毒,除烦止泻,疗妊娠心烦迷闷动不安,煮汁服。又盐研敷蛇咬并痈肿毒。《文选》左思《三都赋》“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阳九是也。《图经》云:唐韦宙独行方,疗癖气,取生芋子一斤,压破,酒五升渍,二七日空服一杯服之,神良。《史记》蜀卓氏云:汝山之下,汶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蹲鸱,大芋也。沈存中《笔谈》云:处生刘汤隐居王屋山,尝于齐中见一大蜂于蛛纲,蛛缚之,为蜂所螫,坠地,俄顷,蛛腹欲裂,徐徐行入草噬芋梗,微破以疮就噬处磨之,良久腹渐消,轻躁如故,自后人有蜂螫者,按芋梗敷之则愈。  

乌芋        

《本》云:苦、甘,微寒,无毒。主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三月三日采之暴干,一名羌芽,一名茨菰,一名凫茨。消风毒,除胸中实热,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黄。若先有冷气,不可食,令人腹胀气满,小儿秋食,脐下当痛。《日华子》云:治黄疸,开胃下食,服金石药人食之,良。怀孕人不可食。《尔雅》谓之芍,治血瘕血癥。  

枇杷        

《唐本草》注云: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一说其叶似琵琶,故名也。雷公云:枇杷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二两者,是气足,堪用使。  

乳柑子        

《本》云:甘,大寒。主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人脾冷发涸癖,大肠滑泄。  

柑皮疗咽喉痛,未经霜时尤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  

《食疗》云:子寒堪食之,其皮不任药用,多食今人肺燥,冷中发痃癖。  

陈藏器云:产后肌肤浮肿,柑皮药酒服下。《圣惠》云:治酒毒或醉昏闷烦渴,要易醒方,取柑皮末二两,水一盏半,煎一盏半,入盐温服,《经验后方》名独醒散。  

桃        

《本》云:桃实味酸,多食令人有热。  

桃仁、桃花、桃奴(又云桃枭)、桃胶、桃叶,皆神药也,桃之功不可胜计。治疮用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水,入黄丹三钱,丸如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吞下,不饮酒者,以井花水服,五日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杏        

《本》曰: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杏仁有神灵,见于诸方中,可见本草。  

安石榴、酸石榴        

《本草》云:味甘酸,无毒,主咽燥渴损人肺,不可多食酸实。孟诜云:石榴多食损齿。  

《酉阳杂记》云: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理乳石毒。甜石榴(天浆子也)、酸石榴、安石榴一物也。壳皮治一切赤白痢疾也。《图经》云:有甘酢二种,甘者可食,酸者入药。  

崔元亮《海上方》:疗金疮,刀斧伤破血流,以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捣末取少许,得疵上,少时,血止便瘥。根杀腹中虫。  

梨        

《本》云:甘、酸,微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乳妇不可食。又有乳梨、鹅梨,又治泻痢,解伤寒胃热消渴。又有青梨、茅梨、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  

《食疗》云:金疮及产妇,不可食,大忌。  

李        

《本》云:苦,除痼热调中。陶隐居云:梨类又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甜,不入药,不可与雀肉合食。又有绿李、赤李、紫李、黄李、朱李、水李并堪食,其中仁不入药用。有野李,味苦涩,名郁李,其核仁入药用之(郁李仁也),治肝疗目,治水肿胀满。  

李树根皮寒,主消渴,止心烦奔气。  

杨梅        

《本》云:酸,温,无毒。主去痰,止呕哕,消渴化食,多食令人发热。孟诜云:杨梅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风,烧灰服治痢病,又皮根煎汤洗,恶疮疥藓,忌生葱合食。  

林擒        

《本》云:酸、甘,温。不可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疥,脉开不行。  

孟诜云:主止消渴,小者名梣。  

《图经》云:或谓耒禽木,又今俗间医人亦干之,入治伤寒药,谓之林擒散,又治小儿痢病。  

胡桃        

《本》云:甘,平,无毒。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发,取肉烧令黑末,和松脂研,敷瘰疬,又和胡粉为泥,白虚须发拨之,以内孔中,其色皆黑也,多食利小便,能脱人眉,动风故也,去五痔。  

崔元亮《海上方》:研和末为粥,一杯每食之,治石淋。  

秦子        

(私云:紫栗也,日本,其义理不当也。)  

《本》云:甘,平,无毒。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饥健行。郑玄《礼记注》云:榛似栗而小,令人肥白止饥,调中开胃,甚验。  

胡麻        

(乌胡麻)  

《本》云:甘,平,无毒。生伤中虚羸,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疮。大吐后虚热羸困,亦主之。久服轻身不老,明耳目耐饥渴,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肠,胞衣不下主之。生油者,摩疮消肿生秃发,一名巨胜,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叶名青蘘。  

陶隐居云:入壳中惟此为良,淳黑者名巨胜,巨者大也,是为大胜,本生大宛,故云胡麻。生嚼涂小儿头疮,及浸淫疮,大效。又胡麻一名方金,一名梦神。  

《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服饵之,不老耐风湿。《圣惠方》云:治五脏虚损羸瘦,益气力坚筋骨,居胜蒸曝各九遍,每用一合用汤浸布,裹按去皮,再水滤取汁,煎饮,和粳米煮粥食之。  

《续齐谐记》云:汉明帝永平十五年中,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逢一溪过之,过二女,以刘阮姓名呼之如旧识耳。曰:郎等来何晚耶?遂邀之过家,设胡麻饭以延之。故唐诗有云: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云云。  

《外台方》云:误吞钱,取饴糖一斤,渐渐尽食之,钱环及刃皆出。  

《肘后方》云:鱼骨鲠在喉中,众方不出,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出,犹大作丸服,妙。  

大豆        

《图经》云: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味甘平。《神农本草》云:涂痈疽,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下瘀血,散五脏结积,杀鸟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壳止腹胀。注云:陈藏器《本草》云:大豆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名豆淋酒也),服之主风痹瘫痪,口噤,产后诸风,食罢服半掬,去心胸烦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去风不忘,又煮食寒,而下热气消肿,压丹石热毒,煮汁解诸药毒消肿。大豆炒食极热,煮食寒冷,牛食之热,马食之冷,一体之中数变。  

豉        

《本》云: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食疗本草》云:陕府豉汁甚胜于常豉,以大豆为黄蒸,每一斗加盐四升,椒四两,春三日,夏四日,冬五日,即成半熟,加生姜五两。  

《食医心镜》云:豉五升,九蒸九曝。  

日本口传云:黑大豆不拘多少,置甑上蒸熟,日中晒干,晒干已,又上甑中蒸之,亦晒干如此,九蒸九曝而已,随菜用谓之九豉。  

大豆黄卷        

《本》云:味甘,平,无毒。大豆芽也。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胃气结积,益气止毒,去黑皯,润泽皮毛。  

赤小豆        

《本》云: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臃肿脓血,寒热中消渴,止泄利,利小便,治吐逆卒澼,下胀满。  

《图经》云:昔有人患脚气,以赤小豆作袋,置足下,朝夕辗转践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  

《小品方》:以赤小豆生粉,和冷水如泥,涂丹毒疮,涂之不已,遂手即消,涂痈疽诸肿,则可消散毒气,往往用之有神效。  

《食疗本草》云: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赤小豆一顿服,食即愈。  

《千金方》云:产后不能食,烦满,小豆二十七粒,烧为末,以冷水顿服,尤佳。  

《肘后方》云:辟温病方,取赤小豆,新布裹盛之,置井中三日取出,举家服,男十粒,女二十粒吞之(神术也)。孙真人云云:赤小豆同鱼鮓食之,成消渴病,慎之。《产宝方》云:治难产,赤小豆生吞七枚生,若女子吞二七枚生出。陶隐居云:主小儿急黄烂疮,煮小豆取汁淋洗。  

酒        

《本》云: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热,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触雾,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陈藏器云: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拨恐,宜言畅意。孟诜云: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久饮之伤神损寿。又通脉养脾气扶肝。  

粟        

《本》云: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治霍乱。《食医心镜》云: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梧子大,煮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又方,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  

《兵部手集》云: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  

姚和众方云:小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饮,厚薄如乳,每日碎与粟壳。《子母秘录》云:治小儿重舌,用粟哺之。  

秫        

《本》云:甘,微寒,治寒热痢,利大肠,疗涂疮嚼粟米涂于七疮。孟诜云:秫米其性平,能杀疮疖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  

《日华子》云:嚼,敷犬咬疵。  

粳米        

《本》云:味甘、苦,无毒。益气止烦止泻利。  

陶隐居云:此即人常所食米,但有赤白,小小异犹同一类也。前陈廪米亦是此种,出于廪军,故曰陈廪米也。《唐本草》注云:廪军地则新米亦为陈也。《蜀本草》注曰:断下痢,和胃气,长气肉温内,大都新熟米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云云。(再年者,三年米也。初年米新熟也,三年米久物亦发病)  

性全私:陈廪米者,日本人皆以谓在仓廪中经年序米,大误矣。今如诸本草说者,廪军(地名)米即虽新米,如陈米入用药尤佳。余州,余地米,必须用陈米也。但虽言陈米,不可用经两三年之米,只经一年之米,宜用之。今不见《蜀本草》者,用经数年之米,大谬矣。性全亦按信州、甲州米,其性太弱,可相似廪军土地贡米欤?  

陶隐居云:陈廪米者,此今久入仓陈赤者,汤中多用之。人以作酢,胜于新粳米也。《本草》云:陈廪米者,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泻。  

黍        

《本》云: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荆南州及江北皆种此,大于粟粒,多是秫也。今人呼秫粟为黍,非也。孟诜云:黍米性寒,患鳖瘕病者,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两服愈。又云:谨按:性寒有小毒,不堪久服,昏五脏令人好睡。仙家重此,作酒最胜禹余粮。又烧作灰,和油,涂疮止痛,不作斑。小儿不可食,与之令食,则不行步也。若与小猫犬食之,其足便歪曲不正,缓人筋骨绝血脉。《千金方》云:小儿鹅口,不能饮乳,以黍米泔汁敷之。又妊娠尿血,黍茎烧灰,以酒空心服之,二三钱匕。《经验方》治四十年心痛不瘥,黍米泔汁温服。孙真人云: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主益气。《食医心镜》云:益气安中,补不足,宜服不可久食,多热。丹黍米温气无毒,主咳逆霍乱,止泻除热,止烦渴。陶隐居云:此即赤黍米也。  

小麦        

《本》云: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面,温不能消,热不止烦。陈藏器云:麸热,麸冷也。萧炳云:麦酱和鲤鱼食之,令人口疮。又《日华子》、陈藏器云: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面磨罗,初二度,粉者热也,第三度粉则冷也,近麸故也,可知之)小麦皮寒,肉粉热也。  

《图经》云:凡大小麦皆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  

《食疗方》云:平,养肝气,煮饮食之良。又云:面有毒,为磨中石末在内,但本臼杵尤宜也。又宜作面食之,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外台秘要》云:治白痢,寒冷不止,小麦面一味捣筛,注米粥,内方寸匕面服。  

《千金方》云:治黄疸,取小麦苗,杵绞取汁,服六七合,昼夜三四服,即三四日便愈。《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胕粉,服之立瘥。孙真人云:麦则心脏之谷也,心病宜食,主除热止渴,利小便,养心气。刘涓子《鬼遗方》云:治金疮腹肠出,不能内之,水九年,煮取四升,去滓绵滤。又冷噀其背,不宜多人见,不欲傍人语,又不须冷病人知,肠不即入,取病人卧席四角,令病人举摇,稍须曳即肠自入。十日中,食不饱,数令须便少,勿使惊,即杀人秘之。  

大麦        

《本》云: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又云:麦柏微暖,久服消肾,不可多食。《日华子》曰:麦柏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产落胎。《圣惠方》《外台方》皆云:麦柏堕胎。  

荞麦        

《本》云: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消丹石毒。叶作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泻。孙真人云:荞麦合猪羊食,咸风癞疾。《兵部手集》又云:治小儿赤丹不止,荞麦粉醋和敷之,即瘥,亦治诸疮。  

醋        

《本》云:味酸,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毒。陶隐居云:醋酒为用,无所不入,逾久逾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为苦酒,又加余物,谓华池。陈藏器云:酸破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多食损筋骨,然药中用之,当取二三年米醋良。  

稻米        

(糕米也。糯,乃多反,又乃过反。)  

陈藏器云:糯米性微寒也。孟诜云:糯米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不可多食。霍乱后吐逆不止,以清水研,一碗饮之,即止。萧炳云:糯米拥诸经络气,使四肢不收,发风昏昏。《日华子》云:糯米凉无毒,补中益气,止霍乱。《字林》云:糯,黏稻也。粳秔则不黏米也。糯稻采则黏,而作饼米也。糯(刀乱反),又稌。  

《梅师方》云:治霍乱心气热,心烦,以糯米水清研之,冷熟水取米泔汁,任意服之。孙真人云:糯米味甘,脾脏之谷也,脾病宜食,益气止泻。《食医心镜》云:糯米饭食之主温中,令人多热,利大便。《简要济众方》云: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糯米微炒为细末,每服二三钱,以新汲水调服,名独圣散。  

《灵苑方》云:以糯米四十九,以水调练,至端午日阴干,治诸丁痈,金疮毒肿等,有神效。其方见本草稻米下。  

酱        

《本》云:性冷,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渴及大毒。陶隐居云:酱多以豆作之,纯麦者少,令此当是豆者,亦以久等者弥妙。又有肉酱、鱼酱,皆呼为醢,不入药用。《日华子》云:酱无毒,杀一切鱼肉菜蔬箪毒,并治蛇虫蜂虫等毒。  

《圣惠方》云:治飞蛾入耳,酱汁灌入耳中,即出。又击铜器于耳后。  

《肘后方》云:汤火烧灼未成疮,豆酱汁敷之。《杨氏产乳方》云:妊娠不得豆酱,合雀肉食之,令见面黑。  

芜菁        

《本》云:味苦,温,无毒。主利五脏,轻身益气,可畏食之。芜菁子主明目,北人呼芜菁名蔓菁。  

陈藏器《本草》云:芜菁主急黄黄疸,及内黄腹结不通,捣取汁服,及吹入鼻中,出黄水及下利。又《唐本草》注云:蔓菁子疗黄疸,利小便,水煮二升,取浓汁服,主癥瘕积聚,少饮汁,主霍乱心腹胀满。《图经》云:长服可断谷长生。蔓菁和油,敷蜘蛛咬,恐毒入内,亦捣为末,酒服,蔓菁园中无蜘蛛,是其相畏也。绞蔓菁子为细,涂于人面黑䵟,今并汾河朔间烧其根食,呼为芜根。芜菁南北通称也,塞北种者名九英。《尔雅》云:须飨芜。纪曰:《诗·谷风》云“采葑采菲”,先儒即以须葑蓰当之。孙炎云:须一名葑蓰。郭注云:飨芜似羊蹄细,叶酢可食。《礼记注》云:葑,蔓青也。陈宋之间谓之葑。陆机云:葑芜菁,幽州人谓之芥。《方言》云,姜荛,芜菁也。陈楚谓之姜,齐鲁谓之荛,开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姜葑音同,然则葑也、须也、芜菁也、飨芜也、荒也、芥也,七者一物也。《图经》云:南人取北蔓菁种种之,初年相类,至二三岁,则变为菘。菘、莱菔功同亦同,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尤能制面毒。《食疗》云:蔓菁温下其治黄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热毒风肿,食令人气胀满。  

《圣惠方》云:治风疹入腹,身体强舌干燥硬,用蔓菁子三两为末,每服温酒下一钱匕。《外台方》云:治心服胀,蔓菁子仁一合,拣净捣熟研水一升,更和研滤汁,可得一盏,顿服之,少顷自得转利,或自吐,腹中自宽,或得汗愈。又方:黄汗黄疸涕唾黄,取蔓菁子捣末,平旦以井水服一匕,日再服,加至两匕,以知为度。又方轻身益气明目,芜菁子一升,水九升,煮令汁尽,日干,如此三度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复热,芜菁子熟捣,帛里敷之,勿止。  

《千金方》云:治头秃,芜菁子末酢和敷之,日三。《经验方》云:治虚劳眼黯,采三月蔓菁花,阴干为末,以井花水,每空心调下二三钱匕,久服长生,可夜读书。(可见《本草》)  

菘        

(高蒿)  

《本》云,味甘,温,无毒。主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渴。陶隐居云:菜中有菘,最为常食,性和利人,无余逆忤。今人多食,如似小冷,而交耐霜雪,其子可作油,敷头长发,涂力剑令不缩(音秀),服药有甘草而食菘,即令病不除。  

陈藏器云;去鱼腥,动气发病,姜能制菘毒。萧炳云:菘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其性冷也,温热人不可食,发疮痒。《子母秘录》治小儿丹毒,取菘菜汁敷之尤佳。  

芥        

《本》云:辛,温,无毒。气归鼻,主除肾邪气,利几窍,明耳目,安中,久食温中。  

陶隐居云:似菘而有毛,味辣好。又子有紫芥子,为韭。自西戎来其色白,号白芥子,堪入药。(私谓:日本今以瞿粟子号曰白芥,则非也)《食疗》云:主逆咳下气,明目去头面风,大叶者煮食之动气,生食发丹石毒,不可多食,又细叶有毛者杀人。  

《圣惠方》云: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用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用敷领颊下,立效。  

《外台方》治聋,以芥子搏研,以人乳汁调和,绵裹塞耳中。孙真人云:芥叶合兔肉食,成恶疮。  

莱菔根        

《本》云:辛、甘,温,无毒,生炮并煮食之,大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生汁服,主消渴,有大验。俗呼为萝卜。《经》云:名芦蔔,陶隐居云:温菘是也。《尔雅》云:突芦肥。释云:紫花菘也。俗呼温菘,似蔓菁,大根也。一名突,俗呼雹突,一名芦菔,今谓之萝卜是也。萧炳云:萝卜根,消食利关节,理颜色,练五脏,去恶气,制面毒。凡人饮食过度,则生嚼咽之,便消研如泥,制面,饱食亦不发热,主吐血肺嗽。孟诜云:萝卜性冷,利五气,调五脏,轻身。根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日华子》云:萝卜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  

孙真人云:久服涩营卫,令人发早白。  

杨文公谈云:俗呼雷突,治偏正头疼,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仰用之,左痛注左鼻孔,右痛注右鼻孔,左右俱痛,俱注之,得神效。  

《本草》芜菁段中云:昔有婆罗门僧,取来见食麦面者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莱菔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医说》云:人有好食豆腐,因中其毒,医治不效,便更医,医至中途,适见做豆腐人家,夫妇相争,因问之。云今早做豆腐,妻误将萝卜汤,置腐锅中,今豆腐更就不成。盖腐畏萝卜也。医得其说,至病家,凡用汤使,率以萝卜煎汤,或谓或咽,病者遂愈。  

甜瓜        

《本》云:寒,有毒。止渴除烦热,多食令人阴下湿痒,宿冷病虚热,破腹。又令人惙惙弱脚手无力,少食利小便,通三焦,间拥塞,兼主口鼻疮。《日华子》云:无毒,叶治人无发,捣汁涂之,发即生。  

孙真人云:患脚气人勿食甜瓜,其患永不除。又五月甜瓜沉水者杀人。又多食发黄疸,病动冷疾,令人虚羸解药力,两蒂者杀人。  

《食医心镜》云:治热去烦渴,取甜瓜去皮,食后听懂之,煮皮。  

白瓜子        

《经》云:冬瓜仁也(仁者,子也)。味甘,平,寒,无毒。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主除烦满不乐,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一名水芝,一名白瓜(侧绞反)子。《广雅》云:冬瓜,一名地芝。  

胡瓜        

(黄瓜)  

《本》云: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少气,发百病及疮疖,损阴血脉气,发脚气,天行后不可食,小儿切忌,生疳虫,不可与醋同食。北人亦呼黄瓜,石勒讳因而不改。《千金髓》云:水病腹胀,至四肢肿,胡瓜一个,破作两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以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之,须臾下水。孙真人云:主蛇咬,取胡瓜敷之,数易良。  

苋菜        

《图经》云:苋有六种,有人苋、赤苋、紫苋、马苋、五色苋、马苋即马齿苋也,食之动气,令人烦闷,冷中损腹,不可与鳖肉同食,生鳖瘤,又取鳖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坑内,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鳖儿也。  

《食疗》云:五月五日采苋菜,和马齿苋为末,等分,调与妊娠服之,易产。  

荏子        

《本》云:味辛,温。无咳逆,下气温中补体。《日华子》云:荏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止上气咳嗽,去狐臭,补中益精髓,男女阴肿,涂敷之,佳。  

苦苣        

(苣,勒侣反。)  

《本》云:苦,平(一云寒)。除面目及舌下黄,强力不睡,折茎中白汁,敷丁肿出根。又取汁,滴痈肿上,立溃。碎茎叶,敷蛇咬,根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今人种为菜,生食之,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又霍乱后胃气逆烦,生捣汁饮之,虽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一本血字作蜜字)。与血同食,作痔疾,野生者,名萹苣,今人家种之,常食之,为白苣(下又有白苣段,功能全同,但产妇不可食云云)。《同本草》第二十九卷云:白苣寒,补筋骨,开胃膈,通经脉,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常食腹中冷。苦苣、白苣、莴苣,同类也。  

荠        

《本》云:甘,温,无毒。主利肝气和中。《药性论》云:荠,味甘,平,患气人食之,动冷疾。甘根叶烧灰,以米饮服之,能治赤白痢极效。不可与面同食,令人背闷,服丹石人不可食。荠其实名枳椇子也,叶根子共为末,入目治诸肾膜,又除目中疼云云。  

蕨        

《本》云:甘,寒滑。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弱阳道,小儿食之脚弱不行,四皓食之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  

《搜神记》云: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也。  

《食疗》云:寒补五脏不足,亦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令眼暗,鼻中塞,发落,不可食。又令患气人,食之多腹胀。  

薇与蕨一说云一种也,一说云别种也,可见《本草》也。  

蓼        

《本》云,辛,温,无毒。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治面目浮肿,痈疡。叶辛,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蜀本《图经》云:蓼类有七种,谓紫蓼、赤蓼、青蓼、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也。《尔雅》云:荭一名笼菠。陶隐居云:蓼干之酿酒,主风冷。  

《日华子》云:水蓼性冷无毒,又云赤蓼性暖。孙真人云:二月勿食水蓼,食之伤肾。合鱼鲙食之,则令人阴冷疼,气欲绝。《文选》云“习蓼虫之忘辛”,是知物莫辛于蓼也。  

葱        

《本》云:辛,平,温暖,无毒,归目,葱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明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葱根须,主伤寒头痛,冬月不可多食,又患气疾者,多食发气。  

《食疗》云:葱叶温也,白根平也。主伤寒壮热,又止血衄,利小便,治中风浮肿,水气胀满也。《梅师方》治惊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令热,按取汁,敷疮上,即血止。  

又方: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三十茎,大枣二十枚,以水三升,煎取二升,分服。孙真人《食忌》云:三月勿多食生葱,食之发面上游风。  

《食医心镜》云:主赤白利,以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频食之。《伤寒类要》云:治妇人妊娠七月,若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以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汁食煮葱,令尽。  

杨氏《产乳方》云:疗妊娠胎动,五六个月,困笃难较者,葱白一大握,水三升,煮煎取一升,去滓顿服。又方,疗胎动腰痛抢心,或下血,取葱白不限多少,浓煮汁饮之。又《三洞要录》云:神仙销金玉浆法,葱者菜之伯,虽臭而有用,消金玉锡石也。以冬至日,取葫芦盛葱汁,根茎埋于庭中,致夏至日发之,尽为水,以渍金玉银青石各三分自消矣,暴令干,如饴可休粮,久服神仙,亦曰金浆也。  

韮        

《本》云:辛、微酸,温,无毒,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病人可久食。子主梦泄精,治小便白浊,根主养发。陶隐居云:乘煮鲫鱼鮓同食,断卒下痢,断除多有验。陈藏器《本草》云:韭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令人能食,益阳止泻白脓腹中冷痛,并煮食之。又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尤佳。又诸恶虫蛇蝎蠹咬,以韭生汁,敷封之,又服尤神效。胸痹骨痛服之。俗云:韭叶是草钟乳,言其宜人,信然也。孟诜云: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又胸痹心中恶痛,如椎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可取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萧炳云:韭子合龙骨服甚补中,小儿初生,与韭根汁灌之,即吐出恶水,令无病。《日华子》云:韭热,下气补虚乏,和腑脏,益阳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骨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痛骨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之,亦多食二昏神暗目,酒后尤忌,不可与蜜同食。《图经》云:谨按,许慎《说文解字》云“菜名有二种,而久者故谓之韭”(久与韭子义同欤),故圃人种莳,一岁而三四割之,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而复生,信乎久者也。陈藏器云:取子生含三十粒,空心盐汤服止,梦中泄精,及小便白浊。《食疗》云:五月勿食韭,若值馑年,可与米同功,种之一亩,可供十口食。  

《圣惠方》:治虚劳肾损,梦中泄精,用韭子二两,微炒为散,食前酒服二三钱匕。《外台方》云:治虚劳尿精,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好酒八合,渍一宿,明日令色好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以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瘥。  

《千金方》:百虫入耳,捣绞韭汁,灌耳中。又方喉痹,不下食,以韭一把,捣烂敷之,冷即易之。《经验方》治五斑疮癣,以韭根炒,存性捣末,以猪脂调敷之,三度瘥。《食医心镜》云:治水谷痢,韭羹粥任意食之。又云:韭能充肝气。又云: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疫病也)。五辛者,蒜、葱、韭、薤、姜也。《斗门方》云:治漆疮,用韭叶研敷之。《子母秘录》云:治小儿患黄,捣韭根汁,滴入鼻中。又方:治小儿腹胀,韭根捣汁,和猪脂服,又煎服,一日二三服。黄帝云:霜韭冻不可生食,动宿饮必吐出水,五月勿食韭,损人滋味,令人乏气力。  

薤        

《本》云:辛、苦,温,无毒。主金疮,轻身不饥耐老,归骨、菜芝全同韭条。  

葫        

(大蒜也)  

《本》云:辛,温,有毒。主散痈肿䘌疮,除风邪杀毒气,独头子者佳,归五脏,久食伤人损目,五月五日采佳。陶隐居云: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鲙肉,损性命莫甚此。此物惟生食,不中煮,以合青鱼酢,令人发黄,取其条上子,种之成独子,明年则复其本也。陈藏器云:大蒜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思,宜温补,无以加之。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气清,使毛发白。昔患痃癖者,尝梦人教每日食三大颗蒜,初食依梦逐至瞑眩,口中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令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为内灸,依之大效。孟诜云:蒜久食损眼伤肝。又独头蒜一枚,和雄黄杏仁,研为丸,空腹饮下三丸,静坐少时,患鬼气者,当毛出即瘥。《日华子》云:蒜建脾治肾气,止霍乱腹痛,除邪辟温,去劳瘵疟冷风痃癖温疫气,蛇咬恶疮癣疥,并捣贴之,熟醋浸之,蒜之经年者良。《兵部手集方》:瘵毒疮肿号叫,卧不得又不别者,取独头蒜两颗,细捣以麻油和,敷疮上,干即易之。顷年卢坦侍郎在东几尉,肩上疮作连心痛问,用此便瘥。后李仆射患脑瘫,久不瘥,卢坦与此方便愈。绛方传救数人,无不神效。葛洪《肘后方》:灸背肿令消法去,取独头蒜,横切厚一分,安肿上,炷艾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惟多为善,勿令大热。若觉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勿令损皮肉。如有体干,不须灸。洪尝苦小股下患一大肿,灸之亦瘥。每用灸人,无不立效。又江宁府此极官刻石记其法,云:但是发背及痈疽恶疮肿核等,皆灸之,其法于此略同。其小别者乃云:初觉皮肉间有异,如是必作疮者,切大蒜如铜钱厚片,安肿处灸之,不计壮数,其人被苦,初觉痛者,以痛定为准。初不觉痛者,灸至极痛而止,前后用此法救人,无不应者。若是疣赘之类,亦如此灸之,便成痂自晚,其效如神。乃知方书之载无空言,但患人不能以意详之,故不得尽应耳。《简要济众方》云:治鼻衄出不止,服众药不应,宜用蒜一枚,去皮细研如泥,摊一饼子,如钱大,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若两鼻出即贴两脚下,立瘥,血止急以温水洗脚心。《子母秘录》云:治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语,大蒜三十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扬口灌之良。又方,小儿白秃疮,凡头上团团然白色,以蒜揩白处,早朝使之。  

小蒜        

《本》云:辛,温,有小毒,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五月五日采之良,根名乱子。《蜀本草》云:《图经》云小蒜野生,小者一名乱,一名蒚,苗叶根子似葫,而细数倍也,三月不可食。《图经》云:小蒜在田野中,根苗皆如葫,而极小细者是也。按《尔雅》云:蒚(力的反),山蒜释云,《说文》云蒜荤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生山中者名蒚,谓大蒜为葫,小蒜为蒜,而《尔雅》《说文》所谓蒜,荤菜者,乃今之大蒜也,蒚乃今之小蒜也。书传载物之别名,不同如此,用药不可不审也。古方多用小蒜,治霍乱煮汁饮之。南齐褚澄用蒜治李道念鸡瘕,便瘥。江南又有一种山蒜,似大蒜臭人,以治积块及妇人血瘕,以醋摩服,多服。  

《肘后方》云:治霍乱心腹胀满,气未得吐下,小蒜一升吠哺,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毒蛇螫人,杵小蒜饮汁,以滓敷螫疮上。《兵部手集》云:治心痛不可忍,十年五年者,小蒜以酿醋煮,顿服之,取饱,不可合食盐(治心痛时也)。黄帝云:不可久食,损人心力。食小蒜啖生鱼,令人夺气。《广韵》云:张骞使大宛,食之损目。  

胡葱        

《本》云:辛。温中,消谷下气,久食伤神损性,令人多忘,损目明,尤发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其状似大蒜,而小根皮赤,梢长而锐,生蜀郡山谷。  

私云:五辛者,《本草》云大蒜、葱、韭、薤、姜。《樊纲经》云:大蒜、角葱、韭葱、兰葱、兴胡云云。兴胡有众说,或萝卜,或姜或怀香云云,故知诸荤臭之菜相类,皆五辛之内,可摄之。今号忍辱草,而僧人、俗人吃之,诵儿读经入堂礼佛,是则嗜味之辈,谬说妄言也。只惟小蒜、胡葱之类也。  

白蘘荷        

《本》云:微温,主中蛊及疟。陶隐居云: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苴,同一种尔。  

中蛊者,服其汁,卧其叶上,即呼蛊主姓名。  

《三因方》云:中蛊毒,失心者,令服败鼓皮灰,问呼其五姓并名字,即答唱其姓名云云。日本无蛊者,惟有鬼祟邪神,而人家男女多染者,须用此法,问其姓名云云。若露现,其邪速退却,思之云云,蘘荷之功可知之。人家种白蘘荷,则辟蛇。  

《唐本草》注云:根主诸恶疮,以汁敷之,又根心主稻麦芒入月中不出者,取根心汁注入目中,芒即出。草并《图经》。  

荷初生叶似甘蕉叶,根似姜,其叶冬枯。  

干宝《搜神记》云:其外姊夫蒋士先得疾下血,言众蛊毒,秘以蘘荷置其床下,忽大笑曰:蛊此者张小也,乃收小,小走。自此解蛊毒药多用之。《周礼·庶氏》:以嘉草除蛊。宗禀以谓嘉草即蘘荷是也。古方亦干为末,以水服,主喉痹。  

《圣惠方》:治风冷失声,咽喉不利,以蘘荷根二两研绞取汁,酒一大盏,相和令匀,不计时候,温服半盏,《肘后方》同。  

《外台方》云:喉中及口舌生疮,烂酒渍蘘荷根半日,含漱其汁,即瘥。  

《肘后方》云: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生蘘荷根叶合捣绞汁,服三四升,日二三。  

血痔下血,妇人月信不调,腰痛,生汁亦煎饮之,尤神效。血信不通,细末以酒服之。  

苦瓠        

《本》云: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冷,令人吐,小者石瓢也。大小非一,夏中即熟,秋末并枯,取其为器,其肉食之。通利水道,止渴消热,多食令人吐。又患脚气,及虚胀冷气人,不可食之。治石淋,吐蛔虫。《圣惠方》云:治龋齿疼痛,用葫芦半升,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含漱吐之,亦茎叶皆用之,不过再三而瘥。《外台方》云:治卒患肿满胃,有人忽脚跌肿,渐上至膝,足不可践地,主大小头面偏身,大肿胀满,苦瓠白瓤实捻如大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时当出水一斗,三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也。《千金方》:治眼暗,取七月七日苦瓠,白绞取汁一合,以醋一升,古文钱七枚,和渍微火煎之,减半,以沫内眼眦中,神效。又苦瓢即疗黄疸,伤寒卒黄,吐血下血。孙真人云:患脚气及虚肿者,食之,永不瘥。  

茄子        

《本》云:甘,寒。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一名落苏(其叶似紫苏故欤)。《图经》云:茄之类有数种,紫茄、黑茄南北通之,青水茄、白茄,惟北土多有之。治大风热痰,取大黄老茄子,不计多少,以新瓶盛贮,埋之土中,经一年,尽化为水,取出,入苦参末同丸如梧桐子,食后时酒,三十粒。《食疗》云:平。脏劳不可多食,动气亦发痼疾,患冷人不可食。又茄根煎,淋洗诸疮,瘥。又腰脚积冷,筋急拘挛疼痛,脚气中风人,取茄子根五十斤,细剉,以水五斗煎取浓汁,去滓,更入小锅子,取一升以耒,即入生粟粉,同煎成膏,入麝香、辰砂粉,丸如梧子大,日日每旦以酒服三十丸,一月中即瘥,男女通用,糯米酒尤佳。  

《胜金方》:打扑损,肌肤青肿,烂茄子大熟通黄,共作片子,新瓦上焙干,为末,欲卧酒服二三钱匕,一夜肿消尽,无痕迹也。《灵苑方》云:治肠风下血,久不止,茄带烧性为末,每服食前米饮服三五钱匕,神效。  

蘩蒌        

《本》云:味酸,平,无毒。积年恶疮不愈,五月五日日中,采干用之。陶隐居云:此叶人以作羹食,五月五日采暴干,烧为末,疗杂疮有效。《唐本》注云:此草即是鸡肠草也。《大观本草》两段出之,此条剥出,宜除之为一条云云,一物两名也。今按:陈藏器云主破血,产妇煮食之,及下乳汁产后腹中有血块,疼痛以酒绞取汁温服,又暴干为末,以醋煎为丸,空腹服三十、五十丸,下恶血。《药性论》云:亦可单用,治产后血块,炒熟,和童子小便服,良,长服恶血尽出,治恶疮,有神验之功。葛氏方治卒淋,用鸡肠及,若菟丝并可(缺)。

说者相似二物共用(缺),人宜食之,五月(缺),宜露病烧灰(缺),烧灰减(缺),若干作末有益(缺)。汪治淋用(缺),满两手以水煮饮之,亦可常服。

说云:治血淋苦痛甚,捣绞生半盏,入锗一具(小蚬壳),服之空心,不过两旦,必效。食疗不用,令人长食之,恐血尽。或云即胜也,人恐白软草是也。

孟诜云:鸡肠草灰,和盐敷一切疮,丹毒疮等痒痛皆有效。又以灰敷小儿疳疮,又治小儿赤白痢,捣绞汁和蜜服之,有神验。入少醋服,治大人小儿男女赤白痢。

《照味镜》卷下

上《万安方》六十二卷,花园帝正和中,握原性全所撰,博采群籍,搜抉秘僻,妙论灵剂,不皇枚举。所援诸书,今亡佚者数十家,【讠寻】本邦经方之最者也。性全不详何许人,自言和气末孙,而跋语中间及建长圆觉寺等事,则知其居镰苍也,或以鹿苑相公押字,为任鹿苑相公。今推之年代,性全若在鹿苑时,则年当百十余岁,此恐不尔也。盖斯书当时秘而不出,人罕观者,性全又有顿医抄五十卷,竹田月海冒以此书名,是以世传为《万安方》者,率皆顿医抄耳。岂月海索此书而不得,渴仰之至,姑以此称彼字。阅野卜幽东见记。

国初以前,收在建仁寺大统庵,启迪院法卞酬以白金十笏得之,此本即惊出冈本氏。辛亥夏五家大人从秘府而借,命家第及门人誉写之,周载始完,为架索重宝矣,其第八卷、第十八卷,阙佚已久,无由补抄,殊可恨也。

宽政癸巳春,正月二十有七日,丹波元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