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儿
第一:将护婴儿良法
凡新生儿,坐婆急以绵缠手指,缴去儿口中恶物令尽,不可迟。若吞下腹中必生诸疾,《圣惠方》、《宝鉴方》谓之玉衔疾。若断儿脐带,宜只留二寸许,更看带中如有小虫,急拨去之,若留之必生异疾。或先以线系扎定,方可洗儿,否则湿气入腹,必作脐风之疾。
【歌曰】
小儿生下合应为?须隔单衣咬断脐。短则又缘伤藏府,长因应是积肤肌。无令水入偏为妙,莫使风伤恐致疑。且用新绵缠缚定,免教孩子受灾危。
洗毕绷裹了,取甘草一寸,或加黄连二寸,细锉,用水一合,浓煎汁,去滓,以绵篆子靛,令儿吮之,服尽半合不妨。当吐出恶汁,或只大便下之,谓之脐屎。
更以好辰砂一字,研细,以热蜜调,置儿口中,以去惊邪。然后饲乳。自此饲乳之后,须依时、量多寡与之,勿令太饱。饱则吐奶,不可止也。乳母乳儿,常捏去宿乳;夏常洗乳令净,捏去热乳。若令儿饮热乳,恐损伤肺气,胸高胀满,令儿如龟胸也。
若择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肌肉充肥,无诸疾病,知寒温之宜,能调节乳食,奶汁浓白,则可以饲。不可与乳母大段酸咸饮食,仍忌才冲寒或冲热来,便喂儿乳,如此则必成奶癖或惊、疳、泻痢之疾,切须忌之!
【词曰】
形容丑恶不宜乳,腋气齁喘总莫求。若使但令渐染久,识情方见有来由。
三朝洗儿,宜用虎头骨、桃枝、猪胆汁、金银煎汤洗之,则儿少惊。寻常澡浴,用猪胆汁化入汤,则不生疮疥。
【浴儿歌曰】
浴儿之法要相当,莫遣频频弄水浆。冬冷恐风吹着背,夏炎因热入于肠。犹猪胆汁倾于水,桃李根汤洗更良。免使后来成疥痨,孩儿从此日安康。
【浴儿良日】
取寅卯酉日,大吉;忌壬申、丁巳、癸巳日,大凶。
每日频就无风处,看儿上腭并两颊内有白泡如膜起者,速以指甲刮破,更生更刮去之。《保童必效》谓之鹅口。更看舌下,恐生重舌。皆由儿在胎中,母吃炙博肥腻、饮酒、服热药所致。《保重必效方》自有药治之。
若天寒时,儿用父母旧衣作衣服,不可用新绵绢,只用旧者。若太温暖,则令儿筋骨软弱,伤肌肤,损血脉,发疮疡也。若天色和暖无风,可令乳母抱孩儿频见风日,则血壮气刚,肌体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夜间不得令儿枕臂,须作一二豆袋,令儿枕兼左右附之,可近乳母之侧。盖覆衣衾须露儿头面,一向仰卧恐成惊疾,顷时复回动之。夏月须凉簟,如夜间喂奶,乳母须起身坐地,抱儿喂之。如阴阳交接之际,切不可喂儿,乳必生癖,此正谓之交奶也。
或换衣绷三月,房中不可太暖。奶母不可频吃酒,恐儿作痰嗽、惊热、昏眩之疾。至于变蒸次第、奶乳所伤、夜啼潮热之类,自有专于小方脉者,此略见之。若能调和奶食,并看承爱护如法,则别无疾病,以不须令儿常服汤药,此尤宜审之也。
凡小儿易虚易实,有热不可大攻,攻之则寒胃气,或上为呕逆,下为泄泻,盖虚极则生风也。有寒不可峻补,补之则冲塞经脉,或上为喘粗,下为秘塞,盖热极则风生矣。且如黄帝与岐伯立《素问》,始终则说大人十二经络,即不说小儿,盖知小儿阴阳虚实自与大人治疗不同。缘小儿得病之由如襁褓者,有痛不能言,有脉至数不定,所以圣人设“哑科”之名,殆不虚耳。今之医者治小儿,不精察其色脉,又不究受病之端的在何藏府,而主病者又不晓其故,但据医者乱投汤药,致病不能分别,则坐受其毙矣!
又有人家,小儿有病不便谒医,且纵恣师巫,百般见惑,无所不作,不得痊愈。乃至求医,医者拱手而立,无所措焉。正所谓“病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第二:保幼须知
夫婴孩在胎十月满足,百神备而生。凡生下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三百二十日乃十变。蒸满足余有六十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能持物而立。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所谓变者,变其情性,生其五藏;蒸者,蒸血肉之坚矣,而五藏具焉。设有疾病,当察在色脉: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黄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肾病也。
木瓜圆:疗儿初生下,口中秽恶不尽,即宜便吐。才啼声一发,则又咽下,因生异疾。
木瓜,麝香研,腻粉研,木香,槟榔(各一字)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圆,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圆无时,候煎甘草汤下。
延胡索散:疗儿初生下,盘肠刺痛,面色青,啼哭不止。
延胡索一钱,乳香研,木香各半钱。
上为细末,水七分盏,煎至五分,无时服少许。
第三:常服惊药说
凡小儿无疾之时,不宜常服药饵。或有些小惊恐,欲常服惊药,只宜与天麻防风圆与生犀膏。其药性平和,不冷不热,久服不能致疾。如金精镇心圆,性寒不宜轻用。
第四:急惊证治
小儿急惊者,皆因风邪干心,浑身壮热,上膈壅滞,心神不定,忽然惊搐,浑身拘急,筋脉抽掣。若有此候,须先问曾泻不泻、曾吐不吐,如未曾吐泻,忽然发热,手足搐抽,目睛上视,面赤口干,此急惊证也。可与天麻防风圆、蛇头散、蝎梢散、牛黄膏、睡惊圆、金箔镇心圆、至宝丹、消风散。
小儿急惊风,则涎潮上咽,喉中衮响,勿令以药吐之。但以药压下涎,令归骨节也。
若小儿涎盛,搐搦间但扶持不可擒捉,恐血脉不流,涎不归元,令儿偏废手足也。
第五:慢惊证治
小儿慢惊者,皆因乳哺不调或食粘腻,脏膀壅滞及积热,为风邪所传,入于脏腑,乍冷乍热,心神不定,脾胃感冷,或时呕逆,身体温壮,手足不定,睡中狂乱,头目乍赤乍黄,此乃慢惊。或吐泻俱作,忽然发惊,而手足不甚抽搐,有时弃纵,及睡中露睛,唇白手足冷,口中气亦冷,切不可与急惊药,误人多矣。但可与金液丹四粒、青州白圆子三粒同研,以粥饮调港。如稍醒,减金液丹,加白圆子,更于粥饮服理中汤、益黄散、参苓白术散。乳食后可与镇心至宝丹,或与金箔圆兼服。然此二药大寒,既是前面云“切不可与急惊药,误人多矣”,若是要服退惊搐之药,但可与至圣保命丹。仍令乳母
忌生冷、动风毒物,更令乳母服理中汤、嘉禾散之类。
第六:胎惊证治
小儿胎中惊风者,因乳母触冒寒暑邪气,伤入于胎中,生儿之后,洗浴当风冷,触于脐内,邪气不除,变成睡中搐搦,或身冷头面赤,粪如青黄水者,可与保生散此《局方》中无,每服一字,薄荷、乳汁调下,更用琥珀圆调理,乳母兼服和气药调理。
第七:夹惊伤寒证治
感风伤寒作热,气急痰涎咳嗽,或日间发搐,或睡中发搐,此乃夹惊证也。当先发表,可与人参羌活散、惺惺散、银白散微出汗;如惊搐未退,更服天麻防风圆。若伤食发急惊者,其证作热,面赤烦渴,亦当先发表,可与惺惺散、人参羌活散、银白散,次服紫霜圆、挨积圆、感应圆,消散积聚,却服前件惊风等药。
第八:小儿伤寒发热证治
凡小儿伤寒、伤风,其证浑身发热,口中气热,头痛鼻塞或鼻流清涕者,可与惺惺散、升麻葛根汤、人参羌活散、银白散。
若其证疑贰之间,浑身壮热,咳嗽,乍冷乍热,又似疮疹,又似伤寒,又似伤风者,只可与惺惺散、升麻葛根汤、银白散、人参羌活散解表发散,切不可与下利药。
第九:小儿疹痘证治
小儿患疹痘者,其证乍热乍凉,呵欠烦闷,咳嗽喷嚏,耳鼻冷及脚冷,但只恶热不恶风,浑身热甚者,或发惊搐或不搐,一向发热者,此乃疮疹也。可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消毒犀角饮。若已自利者,只可与惺惺散,不可与他药。
第十:小儿疟疾证治
凡小儿疟疾,寒热往来,连日发或两日或三日一发。小儿三四岁以上者,宜先服感应圆三两服,去其食积;次服不换金正气散、草果饮。
如小儿吐乳者,只令乳母服前件药。更有小儿潮热似疟者,不可用疟药治之。
若小儿因露卧而得疟疾寒热者,以异功五积散二钱重,加恒山一字、水一中盏、姜三片、酒一分煎,留五分,去滓,露一宿,次早五更尽汤温,量儿大小,面东多少与服。
十一:小儿咳嗽证治
小儿伤风咳嗽者,可与惺惺散发散风痰,次服润肺散、细辛五味子汤、人参补肺汤。若痰涎壅盛、咳嗽者,可与人参半夏圆、润肺圆、辰砂化痰圆、天麻防风圆。喘急、喉中作水鸡声者,可与人参定喘汤、润肺散、华盖散、辰砂半夏圆。
十二:诸疳证治
凡小儿诸疳,腹肚胀满,小便白浊,下利酸臭,此是疳证也,可与五疳散、保童圆、芦荟圆、六神丹,皆可服之。
若口疳者,与甘露饮、四顺清凉饮、玉屑散、无忧散。
若口疳暴赤烂,齿缝血出,龈内臭烂,甚则齿脱者,名曰走马疳。可与五福化毒丹,用生地黄自然汁调,以鸡翎扫所患处。
若小儿腹中有块癖结硬,面黄唇白,肌瘦腹大,寒热往来如疟,或作潮热者,可与紫霜圆、挨积圆、进食圆、开胃圆,可选而用之。每夜宜少服,微微挨之。次服参苓白术散、益黄散调理。缘小儿肠胃怯弱,只可渐渐消磨,不可太峻利之。
十三:小儿吐泻证治
凡小儿吐泻之疾,有冷有热。若吐泻青色者,是伤冷也,可与益黄散、异功散、参苓白术散、挨积圆、小香连圆、驻车圆,皆可选用。
若吐乳、泻下黄色,小便赤少者,是伤热也,可与五苓散、香薷散、参苓白术散,可选而用之。
十四:小儿赤白痢证治
凡小儿先泄泻,变成赤白痢者,可与小驻车圆、益黄散、胃风汤、小香连圆。
若久不止者,每遇欲下痢必先腹痛,次下痢,痢过腹痛渐止者,此是有冷积。宜先与感应圆、挨积圆、磨积圆、紫霜圆,于后却与前项痢药。
若渴者,与五苓散、缩脾饮,兼服参苓白术散、人参散。
不进饮食者,先与异功散助脾,次服治痢药。
十五:小儿雀目证治
小儿雀目者,日间都见物,遇夜不见物者,是雀目也。可时时与五福化毒丹,临卧以粟米煮饮调服。
十六:小儿十种丹毒证治
小儿丹毒,变易不常,一不得其法,则攻入脏腑,惧不可救。余宝是方,有能遵此,详辨而治之,万不失一。盖古圣立方,一病自有一药;今之医者,每得一疾,则方不依古,辄臆度用药,设有不效,可徒归诸命耶!
今录小儿十种丹瘤肿毒所起形候并药方如后:
一、飞灶丹,从头顶起,肿光,用葱白研,取自然汁涂。
二、吉灶丹,从头上,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涂。
三、鬼火丹,从面起,赤肿,用灶心土研,鸡子清调涂。
四、天火丹,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为末,羊脂调涂。
五、天灶丹,从两臂起,赤肿黄色,用柳木烧灰研,水调涂。
六、水丹,从两胁,虚肿,用生铁为末,猪粪调涂。
七、胡次丹,从脐上起,黄肿,用槟榔为末,米醋调涂。
八、野火丹,从两胁,赤肿,用乳香研末,羊脂调涂。
九、烟火丹,从两脚,有赤白点,用猪槽下土,麻油调涂。
十、胡漏丹,从阴上起,黄肿,用屋漏处土研,羊脂调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