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极其渊微,非极高明弗轻著述。来既庸陋,又不精医,安敢妄灾梨枣。盖缘讱庵先生《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书脍炙人口,因以支分缕晰,传述表彰,易于考究。俾未见先生之原本者,由此而购阅之,以窥全豹,广慰婆心。

《本草备要》每味条后妙论,固已逐段归萃于各门之前,而主治注释复一一采摘于方论之末,犹天孙集锦,万派朝宗,虽由集聚,实费苦心。

《集解》原刻方后逐味注解,开发长进,固已俾益无方,但近世人情恶繁喜简,故于药味注解,难明者存之,显易者节之,庶免望洋之阻,而有药就之功。

医书以论为主,徒规规于方,不足贵也。坊本有详于方而略于论者,间有论方得中,或博而不精,详而不验。即精验矣,而未及于药性;即具药性,而未详于主治注释。兹则美备兼该,对症参详,如数家珍,有得手应心之药,而无疑虑徘徊之扰。

人身体以头为尊,先圣所以重元首也,是编故以头冠诸部,渐及全体。体赖饮食滋养,土为万物之母,故由脾胃而及饮食。调养失宜,则病丛生,因及感冒,连类而及杂症。诸疾男妇一治,惟经带、崩漏、胎产不同,故别立门类。小儿首重惊痫,兹已详载,余症自有专科。因原本之略而略之,不敢尾续,此次列先后之意也。由内及外,痈疽等毒、狾蝎等凶、食物诸伤,以及溺缢鬼击卒死,一一详救。不欲凶恶险㠊,毙人于顷刻,亦聊以仰体天地好生之意也。杂症而外,四时感冒居多,真正伤寒甚少。痰厥、食厥、中气、中湿、中食及类中风者多,真中风与中寒者少,因将发表、和解、攻里、祛寒诸类合入伤寒,与中风、中寒、厥逆僵仆、口眼㖞僻、角弓反张、舌强,种种险状,状同症异,集为一帙,以便分别处治。其余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等类论方散入杂症。惟气血特出其类者,盖人身以气血为主,而主治必以调和二者为先,故特立门部。方论并本草主治,广汇注释,与补养、消导、收涩三论未列病门,及用药加减、彼此相济、寒热因用、病后调理等类另集一卷,已裕六辔在手之势。更摘《本草经疏》全部统治精论,汇成一卷,同附于后,俾精进斯业者,得其一说,而又有一说之妙,犹六经之详于解义,章旨朗彻,作文自中肯綮,门内可资印证,户外可借升堂,一览知医,不其然乎。

伤寒变现危险等形,诸家与原本惟就其时日,方内因类而兼及之,兹于躁狂斑厥,以及种种令人惊恐诸态,主治方论逐一分析门类。急遽之时,便于因门参治,而无棘手之虞。

圈句法,批汤头,稿本原自清楚,写刻家因忽卒忽略,有无不一,惟在阅者会意,恕其小疵可耳。

原本《勿药玄诠》,却病养生之道最为详备。未登斯录者,以刻赀维艰,非敢遗珠,略而不载也。

原本方论之中并兼及于脉者,俱入于各门之内,间有未详者,近世李士材先生《诊家正眼》,诚为诊视金针,故不复刊。

是刻合数书而为一集,薄册繁多,因虑刻费艰难,委曲用意,惟欲取巧成编,不谋广幅博价。部本虽居中上,方论实备大全,既用克己之苦衷,亦仰仁人之冰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