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谱六条(2)

左寸部表属小肠,里属心。先以轻手得之,是小肠,表也。后以重手如六菽之重得之,是心,里也。

心主血脉,位在肺下。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加力,脉道粗大为大。又稍加力,脉道润软为散。此乃浮大而散,不病之脉。若见于皮肤之间则浮矣,见于筋骨之分则沉矣。

左关部表属胆,里属肝。先以轻手得之,是胆,表也。后以重手如十二菽之重取之,是肝,里也。

肝主筋,位在脾下。按至筋平,脉道如挣弦者为弦,脉道迢迢焉出于指外为长。此弦长不病之脉。若出于筋上,见于皮肤血脉之间则浮矣。入于筋下,见于骨上则沉矣。

左尺部表属膀胱,里属肾。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表也。后以重手如十五菽之重得之,是肾,里也。

肾主骨,位在肝下。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手按之,脉道无力为濡,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不病之脉。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肉之间则浮矣。入至骨内则沉矣。

右寸部表属大肠,里属肺。先以轻手得之,是大肠,表也。后以重手如三菽之重得之,是肺,里也。

肺主皮毛,位居最上。按至皮毛得者为浮,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脉道缩入关中,上半指不动,下半指微动者为短。此浮涩而短,不病之脉。若见于皮肤之表则浮矣,入于血脉肌肉之分则沉矣。

右关部表属胃,里属脾。先以轻手得之,是胃,表也。后以重手如九菽之重得之,是脾,里也。

脾主肌肉,位在心下。按至肌肉,脉道如微风轻飏柳梢者为缓。又稍加力,脉道敦实为大。此缓大不病之脉。若出于肌肉之上,见于皮毛之间,则浮矣。入于肌肉之下,见于筋骨之分,则沉矣。

右尺部表属三焦,里属命门。先以轻手得之,是三焦,表也。后以重手得之,是命门,里也。

命门属相火,气与肾通。

七表脉谱(3)七条

浮按不足,举有余在表。浮者,阳也,脉肉上行也。轻手按之,满指浮上,重手按之即无,是为浮脉。寸浮,主伤风,风邪上攻头目而热痛。关浮,主胃气虚弱而腹胀满。尺浮,主风邪入肺经,大肠干燥难通。

芤脉中空,两畔居为血。芤者,阳也。浮大而软,中空傍实,指下寻之,两头有,中间全无,是为芤脉。寸芤,为胸中积血,或吐血,或衄血。关芤,主肠胃间生疮脓血,或大便出血。尺芤,主肾虚,小便出血。

滑体如珠,中有力为吐。滑者,阳也。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按之不涩,不进不退,是为滑脉。寸滑,主呕逆痰饮。关滑,主胃热不欲食,食即吐。尺滑,主小便淋涩,尿赤,茎中疼痛。

实形逼逼,与长俱为热。实者,阳也。脉来迢迢而长,动而有力而壮也。实者是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故实者泄其邪气。经曰邪气盛则实者,此也。寸实,主胸膈燥热。关实,主中焦肠胃刺痛。尺实,主小腹胀满,小便淋痛。

弦如始按弓弦状为寒。弦者,阳也,直也。按之挺直劲急,状如弓弦,时时带数,是为弦脉。为气血收敛不舒,为阳中伏阴。寸弦,主头痛,胸中急痛。关弦,主胃寒腹痛。尺弦,主小腹痛,及脐下拘急。

紧若牵绳转索初为寒。紧者,阳也。脉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为邪气激抟,伏于荣卫之间。寸紧,主风邪上攻头目而痛。关紧,主胸膈疼痛。尺紧,主脐下胀满疼痛。

洪举按之皆极大为胀。洪者,阳也,大也。按之极大,举之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是为洪脉。为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为表里皆热。寸洪,主上焦胸膈有热。关洪,主胃热,呕吐反胃。尺洪,主下部有热,大便难,下血,小便赤涩,脚痠疼。

八里脉谱(4)八条

微来如有,又如无为虚。微者,阴也,小也。指下寻之,往来甚微,再再寻之,若有若无。又曰极细而软,无浮沉之别,是为微脉。此为败血不止,面赤无光,为气血俱虚之候。寸微,主荣气不足,血少。关微,主气结,脾胃虚弱,腹痛。尺微,主脐下有积,身寒,小腹痛。

沉举都无,按有余在里。沉者,阴也,脉在肉下行也。轻按全无,重手按之乃见,是为沉脉。主气胀两肋,手足时冷,为阴逆阳郁之候。寸沉,主胸中有痰。关沉,主心下冷气,中满而痞且痛。尺沉,主腰脚重,痠痛,小便稠数。

迟脉一息三度至为寒为痛。迟者,阴也,缓也,脉来不急数也。脉一息三至,是为迟脉。为阴盛阳虚之候。或是脾虚,或是肾寒,为不足,为虚。浮而迟,表有寒。沉而迟,里有寒。寸迟,主心上有寒。关迟,主胃寒腹痛,手足逆冷。尺迟,主腰脚重,下元虚冷。

缓脉呼吸来徐徐为弱。缓者,阴也,慢也。往来纡缓,呼吸徐徐,不急而迟缓也。一曰小于迟脉也。以气血向衰,故脉来徐缓。主肾间生气耳鸣,邪风积气冲背,为痹,为不仁,为弱,为疼,为气不足,为眩晕。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浮缓极,沉缓极,主气血弱。寸缓,主风邪上攻而搐,项筋强痛。关缓,主脾胃气结,腹痛胀满难伸。尺缓,主癥冷结聚,肾虚下元冷。

涩脉如刀轻刮竹少血。涩者,阴也,不流利圆滑也。虚细而迟,往来极难,参伍不调,谓脉蹇涩也。其状如雨沾沙,如刀刮竹。为气多血少,为精血不足之候。寸涩,主心气虚,血少。关涩,主肝血不足,血散不能停留。尺涩,主精血不足,肾虚气弱,肠鸣下冷,虚劳危症也。

伏甚于沉,须切骨霍乱积聚阴毒。伏者,阴也,藏也。脉伏在肉下,不上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乃得。为阴阳潜伏,毒气闭三关,关格闭塞之候。寸伏,主胸中有积聚。关伏,主肠癖,常欲瞑目。尺伏,主宿食不消,癥瘕攻痛泄泻。

濡脉轻得,重则散为虚。濡者,阴也,脉无力,浮而软细也。按之无有,举之则浮,细小而软,必轻手乃可得。如绵衣在水中,绵浸在水,虚浮现于水面,若用指按之,则随手而软散,不与手应,此为濡脉,即《内经》所谓软浮也。为气血俱不足之候。寸濡,主头眩自汗。关濡,主少气,精神离散。尺濡,主下元虚冷,恶寒泄泻。

弱脉沉微,举即无。弱者,阴也,不盛也。脉来极细而软,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如烂绵相似,轻手乃得,重手乃无。由精气不足,故脉委(5)弱不振。为元气亏耗,涸冷之候。寸弱,主阳气衰惫。关弱,主气虚喘促。尺弱,主阴气结,阳气少,骨烦发热。又云少血,下元极虚,骨肉痠痛。

九道脉谱(6)九条

长脉流利通三部。长者,脉道迢迢然过于本位也。病主阳毒,三焦热。

短脉本位尚不及。病主短气,壅郁不得舒畅。

虚脉迟大无力软。病主气血少,若虚热则生惊。

促脉来数而急促。病主阳粗兼气滞。

结脉时止而迟缓。病主积,气满兼痛。

代脉不还真可吁。病主气耗。

牢脉如弦沉更实。病气满急,常主痛。

动脉鼓动无定居。病主虚痨,血痢,崩。

细脉虽有但如线。病主气少。

七怪脉一条,死脉不治

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鱼翔似有一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为解索。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须药。

诊法捷要诀一条

脉理精微人不测,七表八里难分别。我非岐黄非和意,独持四字捷要诀。四字为脉之大纲,浮沉迟数是关节。沉主里而迟主寒,浮主表而数主热。更看有力与无力,虚实之介于此别。表里寒热与虚实,四字包着六字诀。浮而有力则为风,无力气虚是本宗。数而有力当为热,无力血虚疮痍同。沉而有力则为积,无力气上或上涌。迟而有力痛难禁,无力寒疾在胸中。

六部四脉主病(7)四条

六部浮脉主病

诊得心浮神不宁,语言错乱梦多惊。肝家见此成瘫疾,肠澼拘挛身更疼。脾浮疟痢气喘急,泄泻无度不进食。肺浮喘咳大便风(8),面肿生疮吐血浓。肾脉浮虚滞血多,齿牙疼痛背腰(9)。疮生足膝无多力,犹主风抟气不和。

六部沉脉主病

沉脉主气见于心,崩漏淋淋血浸精。咯血又兼留气结,夜多不寐日惺惺。怒气伤肝肝脉沉,肋痛气疼眼睛昏。沉来脾部成中满,吐泻身黄及不仁。肺沉喘咳肺痈生,呕吐兼痰与失声。肾脉若沉腰背痛,阴经闭腹膨膨。

六部迟脉主病

心脉来迟小便频,怔忡呕苦及心疼。肝迟七疝兼诸积,木气之伤痛在膺。冷气伤脾脾脉迟,肠中雷响泻无时。肺迟气痞寒痰盛,饮食难消气渐衰。滑精不禁小便多,腿膝酸疼梦涉河。及自觉来多有汗,都因迟脉肾家疴。

六部数脉主病

心家脉数发狂言,口舌生疮小便难。头晕目眩风热盛,只因数脉见于肝。脾数中消多嗜卧,胃翻口臭及龈宣。肺经脉数上焦热,咳吐痰腥大便难。水竭阴消相火生,癃闭遗溺两相侵。只因肾脉来至数,女子逢之或胎娠。

男女老少肥瘦切脉法一条

诊脉须从肥瘦求,肥人沉细瘦长浮。小儿脉疾老人涩,矮促长疏又不侔。男子关前脉必充,女人尺脉定浮洪。弦洪毛石分时序,四气平和胃气充。四脉包含万病机,何须细细定脉名。浮散沉无迟一点,数来无数命必终。

脉候十二脏部位辨

宋之高阳生著《脉诀》,后世因之。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数百年来无有易其说者。以之候病,亦往往有合。其谬于理者,二肠位居极下,而候于两寸至高之地,说无伦次,然犹能准病者,以腑从脏,理可通也。然而毫厘之差,千里之谬。设腑病而脏不病,吾未见其能合矣。脏与腑犹主仆,脏不受邪,辄移于腑,故诊脏可以知腑。候二肠于两寸者,因主以知仆也。主安车而仆乘,主褴褛而仆馁,则其理也。若二肠之病,苟不至于结固而反上者,不能复还于本脏,但诊两寸,乌能吻悉。故自有《脉诀》而世人宗之,合者半,不合者亦半也。今遵《内经》本文,参之以理,酌定部位如下,幸高明择焉。[眉批]此辨按以五行生克之理,确有见解,参以王叔和诀法,并行不悖。业医者融会贯通,思过半矣。

左寸 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右寸 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 外以候肝胆藏之,内以候膈。

右关 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 候肾之元阴,膀胱属水,从之。大肠属金,以金从水,亦候之,母隐子胎也。

右尺 候肾之元阳,命门属火,从之。三焦属火,为脏腑之总,肾为脏腑之本,以本从本,亦候焉。小肠属火,以火从火,亦候焉。

2-1.jpg

十二经歌(10)三条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同厥阴。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须分明。

十二经纳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十二经歌

太阳小肠足膀胱,阳明大肠足胃当。少阳三焦足胆配,太阴手肺足脾乡。少阴心经足为肾,厥阴包络足肝方。

【注释】

(1)诊视部: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2)六条:此小字原无,据目录补。本卷其他标题小字涉及条数者同此。

(3)谱:原无,据目录补。

(4)谱:原无,据目录补。

(5)委:通“萎”。《周礼·考工记·梓人》:“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足,則必颓而如委矣。”

(6)谱:原无,据目录补。

(7)六部四脉主病:此标题及小字原无,据目录补。

(8)大便风:风秘。

(9)(tuó驼):弯曲。

(10)十二经歌:此标题及小字原无,据目录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