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分

心 胸下骬,即心之位。

包络 位居心之四旁,以捧护心,即两乳之中,膻中穴是也。凡筋脉由胸下膈,自膈贯胸,如肺心脾肝胆肾包络七经,筋脉皆从此过。三焦脉亦布膻中,故肾病主心烦心痛。

心分诸病论

心痛

心包络与胃脘痛实不在心也。心为君主,不受邪,或君火衰甚,大寒触犯心君,亦或污血冲心。素无心病,卒然大痛无声,咬牙噤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是为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忍坐视,用猪心煎汤去渣,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直至心经寒散,亦可死中求生。

如但见爬床搔席,面无青色,四肢不厥,痛亦不至无声,即非真心痛,由包络捧心,或寒或痰,或虫或食,上干包络脂膜,紧急作痛。宜各从其类,审脉用药。必应汤,玄胡为君,香附、艾灰、归身、砂仁、生姜。亦有怵惕思虑,伤神涸血而致者,其症喜悲不时,时眩仆,安神养血自愈。补心汤,茯神、柏仁、远志、归身、生地、人参、甘草梢。下膻中即为胃脘痛,胃脘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连故也。辨确方可施治。

心烦

心血虚有热则心烦,宜清热生津液。涤烦汤,青荷叶为君,麦冬、五味、生地、茯神、远志、竹叶、枣仁、甘草、圆肉。

烦燥有辨

内热心烦为烦,外热身体燥乱为躁。烦属热,燥是无根之火,属寒。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头皆不痛,脉不紧数,不可汗下,误攻必害。

烦燥备用诸方

身不热,头昏口干,不寐为心虚烦

人参竹叶汤 竹叶一握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半夏一钱二分 石膏 麦冬各二钱五分 粳米

或去石膏,加茯苓、小麦。

烦热误发,烦益甚,致呕

陈皮汤 陈皮一钱半 炙草五分 人参二分五厘 竹茹六分

头疼气短,内热,心闷乱

竹茹汤 麦冬 小麦各二钱五分 炙草一钱 人参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竹茹六分

烦热,卧不宁

远志汤 远志 黄芪 当归 麦冬 枣仁 石斛各一钱五分 人参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甚者加竹叶、知母。

忧思成烦,虚劳病

小草汤 小草 黄芪 当归 麦冬 石斛各一钱 枣仁一钱 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肾虚心燥烦,下部瘦弱,小便病

八味地黄丸。

惊悸怔忡病论

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而成惊。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多致目睛不转,不能言,短气自汗,多异梦,忽惊觉,多魔。寸脉止而复来,曰动脉。

心下筑筑然跳动,或水衰火旺,或水停心下,或汗吐后正气虚极。证状不一,总不外伤心火动,火郁痰生。

怔忡

蓦然跳动,有时而作,为惊悸。若心中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怒伤肝,惊伤胆,始则惊悸,久则心虚停水,水气乘心,心火畏之故然。亦或急欲富贵,戚戚贫贱,或遇事烦冗,用心太劳,甚至一经思虑便动,皆心血不足所致。治法,养心血,调心气,清热豁痰。清镇汤,茯神、远志、菖蒲、枣仁、柏仁、石莲、当归、生地、贝母、麦冬、胆星,其犀角、朱砂、琥珀、龙齿、牛黄、麝香等,病深参用,不可概用。心火炽则用安神丸,朱砂五钱,黄连六钱,生地一钱五分,炙草、当归各二钱五分。

心澹澹动

此包络病。镇胞汤,人参、茯神、远志、丹砂、生地、石斛、枣仁、麦冬、五味、柏仁、生草。

惊悸怔忡备用诸方

惊病 外有所触心动,与悸恐不同。体倦自汗,心烦,坐卧不安。

触事易惊

温胆汤 半夏 枳实 竹茹各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茯苓七分

又方:

安神丸 朱砂二钱半 黄连三钱 炙草 当归各一钱三分 生地八分

蜜丸,灯心汤下。

被物惊,心跳不宁

猪心一个,劈开,入朱砂末于内,纸包火煨熟,食之大效。[眉批]秘方。

悸病 无所触,心跳不宁,由忧郁得之,舌强,恍惚善悲。

心惕不宁

养心汤 黄芪 茯神 茯苓 半夏 当归 川芎各一钱半 远志 枣仁 辣桂 柏仁 五味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如觉胸中有声是停水,加槟榔,赤苓。

思虑多,怔忡不寐,便浊

养荣汤 当归 黄芪 小草 枣仁 柏仁 茯神 木香 白芍 人参 麦冬 炙草各一钱

虚弱怔忡,卧不安

枣仁汤 枣仁 远志 黄芪 茯苓 莲肉各一钱 当归 人参茯神各一钱 陈皮 炙草各五分

日二服。常惯怔忡:

补心丸 黄芪 茯神 人参 远志各一两 熟地八钱 柏仁五钱 枣仁 五味各五钱 朱砂二钱五分

蜜丸。

悸,有痰热

定志丸 人参一两五钱 菖蒲 远志 茯苓 茯神各一两 朱砂一钱 白术 麦冬各五钱

蜜丸。甚者兼咽干烦热:

天王补心丹 人参五钱 当归 五味 麦冬 天冬 柏仁 枣仁各一两 茯苓五钱 玄参 丹参 桔梗 远志各五钱 生地四两 黄连二两

蜜丸。又方:

中和补心丹 麦冬二两五钱 远志 菖蒲 香附各二两 天冬 花粉 白术 贝母 熟地 茯神各一两五钱 人参 当归各一两 牛膝 黄芪各一两 木通八钱

枣肉丸,圆眼汤下。

心气不足,神不定,惊悸

妙香散 麝香一分 木香二分半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茯神 黄芪 远志各一钱 人参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朱砂三分

共为末,酒调下。

心跳兼自汗

参归腰子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猪腰一个

细切,入药同煎,饮药汁,吃腰子。

健忘病论

健忘

心肾不交,浊火乱其神明,或思虑过多,精神短少,或精气衰倦,记前失后,或痰迷心窍,遇事多忘。心肾不交,朱雀丸,茯神四两,沉香一两,香附可代,蜜丸,人参汤下。思虑过度,归脾汤。精气衰倦,人参养荣汤,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白茯苓、白芍、熟地、肉桂、五味、远志。痰迷,导痰汤,半夏、南星、枳实、赤苓、橘红、生姜。

健忘备用诸方

思虑过度,健忘

归脾汤 人参 茯神 圆眼肉 黄芪 枣仁各二钱五分 白术二钱半 木香 炙草各五分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有痰加竹沥。

精神少,健忘

人参养荣丸 白芍一两五钱 人参 陈皮 黄芪 桂心各一两 当归 白术 炙草各一两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钱 远志五钱

加石菖蒲六钱,枣仁八钱,枣肉丸。

素痰多者

茯苓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益智 香附 人参各一钱 炙草五分 乌梅一个 竹沥 姜汁

勤政劳心,读书刻苦,多忘

安神定志丸 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 茯苓 茯神 远志 石菖蒲 枣仁 麦冬各一两 牛黄一钱 辰砂二钱五分 圆眼四两

熬膏,加炼蜜四两为丸,辰砂为衣,每三十丸,日三服。

痰迷,语言如痴,多忘

服上茯苓汤。

不眠多眠病论附梦论方

不眠

心胆有热,血虚则不眠。宜清热养阴血,宁神饮,枣仁、乌梅、生地、麦冬、五味、茯神、远志、生甘草、竹茹。

不眠多眠备用诸方

劳心之人多少寐

养心汤 黄芪 茯苓 茯神 半夏 当归各二钱半 川芎二钱半 炙草二钱 远志 肉桂 柏仁 五味子 枣仁 人参各一钱二分

姜枣煎。

方卧即大声鼾睡,少顷即醒不寐是心肺火

加味养心汤 羚羊角、犀角磨入养心汤服。

年高不寐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黄芪 炙甘草 枣仁

痰多不寐

温胆汤 半夏 枳实各一钱 陈皮 炙草 茯苓各二钱 枣仁 远志 五味各八分 竹茹五分

寐即惊醒

鳖甲羌活汤 鳖甲 枣仁 羌活 牛膝 五味子 蔓荆子 黄芪 人参 独活 防风 川芎 炙草

通宵不寐

安卧如神汤 茯苓 茯神 白术各一钱 山药 熟枣仁各一钱 远志 炙草各七钱 人参四分

辰砂五分,寒水石煅,一钱,二味另入。

不能正偃是胃不和

宜服和胃汤。兼肺气太盛,宜泻肺。

体重或泻,多寐属湿

平胃散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防风

方食已即困欲卧脾弱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炙草 神曲 山楂 麦芽

四肢怠惰多卧气弱

人参益气汤 黄芪一钱五分 人参 防风 升麻各七分 白芍 生地各五分 熟地六分 生草一分 炙草三分 五味二十个 肉桂三分

附诸梦论方

梦涉大水恐惧是阴盛,宜升阳除湿汤。

梦大火燔焫是阳盛,宜清火滋阴。

梦相杀是阴阳俱盛,宜清火(2)泻湿。

梦飞是阳盛于上,宜凉膈清上泻火。

梦堕是阴盛于下,宜升阳除湿,加行下部药。

梦取饮食不得入口是饥。

梦以饮食予人是饱,有食积,平胃散或保和丸。

梦怒是肝气盛,宜泻肝,青皮、陈皮、当归、川芎、羌活、防风、香附、胆草、生栀、甘草。

梦泄便,大黄、滑石下之则已。

梦聚众相击毁伤是内有虫,安之下之。

梦游行是膀胱虚,六味地黄丸减泽泻,加益智。

梦饮食是胃虚,六君子汤合平胃散。

梦田野是大肠虚,四君子加诃子、肉蔻、龙骨、牡蛎。

梦聚邑冲衢是小肠虚,补心汤合导赤散。

梦斗讼自刳是胆虚宜服温胆汤。

梦接内是阴器有火,地黄丸加黄柏、知母。

梦斩首是恐畏,火在项宜补胆凉肾。

梦行走不能前,或居深地窌苑中,木瓜、牛膝、木香、沉香、萆薢、地黄。

梦礼节拜起是伤劳倦,静养之,或服补中益气汤。

梦恐惧哭泣飞扬是肺盛,枳壳、桑白、地骨皮、杏仁。

梦喜笑是心盛,黄连、生地、木通、甘草。

梦歌乐,身重不举是脾盛,石膏、山栀、藿香、防风。

梦腰脊两解不属是肾盛,黄柏、知母、泽泻。

梦见丘山烟火或梦救火,是心不足,麦冬、人参、柏仁、枣仁、远志各等分。

梦飞扬,见金铁奇物,或梦白物,见人斩首血籍籍,或梦见兵战是肺不足,人参、麦冬、茯苓、山药、黄芩各等分。

梦山林树木,或梦伏树下不敢起是肝虚,当归、川芎、五味子、白芍、生地、山萸。

梦丘陵大泽壤屋风雨,或梦饮食不足,或梦筑垣盖屋是脾虚,六君子加木香、香附、砂仁。

梦临渊没居水中,或梦见舟船溺人,或梦伏水中,若有惊恐,宜服六味地黄丸。

妄梦昏迷是心肾不交,精神散越宜滋补心肾。

因思而梦,因觉时所为而梦,因所喜好而梦,因于恐畏而梦不在病例。

诸汗病论

盗汗

汗者心之液。心血虚有热则盗汗。宜补敛,清虚热,桑叶汤,经霜桑叶、枣仁、生地、当归、白芍、五味、黄芪、牡蛎、茯神、乌梅、浮小麦。大抵汗症禁用半夏、茯苓、生姜等香燥辛辣之品。

心汗

别处无汗,独心孔有汗,思虑多,汗亦多。病在用心过度,宜养心血。

血汗

血自毛孔出。

诸汗备用方自汗、盗汗、手足汗、心孔汗

血气不足,常自汗

黄芪建中汤 黄芪 桂各一钱五分 白芍三分 甘草一钱

入黑砂糖一捻服。非血气不足,止表虚者:

建中汤 白芍五钱 官桂二钱 炙草二钱

血虚自汗加当归二钱。或用:

黄芪六一汤 黄芪六钱 炙草一钱

枣煎服。

虚劳自汗

黄芪汤 黄芪一钱五分 茯苓 熟地 肉桂 天冬 龙骨 麻黄根各一钱 五味子 小麦 防风 当归 炙草各五分

发厥加炮附,发热加石斛。

汗出胶黏珠凝,淋漓如雨

不治之症。

虚热盗汗

大建中汤 黄芪 远志 当归 泽泻各二钱 白芍一钱半 龙骨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炙草一钱

虚劳百病皆具盗汗

青蒿散 天仙藤 鳖甲醋炙 香附 桔梗各一钱 柴胡 秦艽 青蒿各一钱 乌药五分 炙草一钱半 川芎二钱 半

内伤气虚自汗

补中益气汤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各一钱 炙草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麻黄根 浮麦各一钱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挟风邪,加桂枝五分,白芍一钱。

身热盗汗

柏仁丸 柏仁 半夏各一两 牡蛎 人参 麻黄根 白术 五味各五钱 麦麸二钱半

枣丸,日二服,愈即止。

阴虚火动盗汗

当归六黄散 当归 黄连 黄芩 黄柏 黄芪各一钱 生地 熟地各二钱

独心孔有汗

艾煎散 艾五分 茯神二钱 青桑叶一钱

足汗

矾葛散 白矾 干葛各四两

水煎洗足,五日愈。

每饮食即出汗

益胃散 黄连 五味 乌梅 生草各五分 炙草三分 升麻二分

忌湿面酒五辛。

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因醉后当风致之

漏风汤 黄芪六钱 甘草一钱 防风 麻黄根 桂枝各五分

自汗畏风,虽炎天必须绵衣

防风汤 防风 荆芥 羌活 桂枝 薄荷 甘草

诸血病论

血者,水谷之精,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灌溉一身,注于脉。少则涩,充则实。一有所伤,气逆血溢,火热血溢,妄行于上,则衄咳呕吐咯唾,五窍出血,妄返于下则便红,移热膀胱则溺血,渗透肠间则肠风。阴虚阳搏为崩中,湿蒸热郁为滞下,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痛痒瘾疹,凝塞皮肤为冷痹。畜在上令人善忘,畜在下令人狂,堕恐跌扑,瘀血内凝。凡此新旧虚实不同,大概俱是热。阴虚阳盛,君相二火亢甚,煎迫其血而出诸窍。或言寒者,指时行中寒凝滞而言,余则皆热。

夫血下行为顺,治顺易,仲景云畜血症下血则愈。又无病忽痢,其病进,若血上行后忽痢,为邪欲去,皆易治之验。上行则逆,治逆难。故失血中惟吐血最要。衄行清道,由经而出。吐行浊道,由胃而出。喉道通经,走而不守,其血为走经之血,随火而升,火气急则随经直犯清道而出于鼻。咽道通胃,守而不走,守营之血存于胃中,胃气虚,血无统摄,则咳咯呕吐而出于口。

治法,宜降气不宜降火。降火必用寒凉,芩、连、栀、柏往往伤脾作泻,脾不能裹血,血愈不归经。宜行血不宜止血。气逆上行,血不循经。降气行血,血循经络,不求止而自止。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失其职则吐。肝平血藏,吐自止。用药四物为主,然独主血分受伤气不虚者。若气虚血弱,必用参芪,阳生阴长之理固然。而或阴火盛极,参芪又禁,缘能助火故也。

有三药必用,二药必禁。服寒凉百不一生,服童便百不一死,则童便宜用。血虽阴类,运之者阳,荷叶仰盂象震,最能运血,则荷叶必用。降气莫善于降香,则降香必用。必禁者,知母、黄柏也。今人不论阴阳,一见血症即用四物加知柏,曰丹溪明训,谁敢外之?初服上焦暂利,稍久食减,或不思食,即加山楂、神曲,致热愈盛,咳嗽愈多。尤以药力未到,倍加寒凉,而泄泻腹胀之病作。又加枳实、腹皮,为宽中快气之品。至此不死,将待何时?故夫发热咳嗽吐衄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之类不已则成瘵矣。胸腹痞满未必成胀也,服山楂、枳实之类则成胀矣。面浮胕肿,小便秘塞,未必成肿也,服泄气渗利之品不已则肿成矣。气滞痞塞未必成噎也,服青皮、枳壳快利之品不已则噎成矣。及陷于危,乃曰症犯恶欸,万不能救。悲夫!

吐血分三因论

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也。过食生冷,好啖炙煿,醉饱无度,外之内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因也。劳心好色,亦内也。跌扑闪肭,伤重蓄瘀者,不内外因也。经曰:岁火太过,肺金受刑,民病血溢血泄。又曰:少阳之复,火气内发,血溢血泄。是火气能使人失血也。又曰:太阳司天或在泉,寒淫则胜,血变于中,民病呕血。是寒气能使人失血也。又曰: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血见。是湿气能使人失血也。又曰:少阴司天,热病生于上,冷病生于下,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热凌犯,能使人失血也。又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咳逆甚而血溢。是燥气能使人失血也。六气皆能使人失血,非独火也。

治法不外咳吐咯等,加司天、在泉一二味。惟太阳寒水、少阴肾水最易致病。经中之血,一得寒气,凝滞不行,咳嗽带痰而出,病必恶寒,胃必紧,血中间有或紫或黑数点,此皆寒淫之验。医者妄以为阴虚火动,用滋阴之药,危矣。寒溢饮,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当归、五味,得微汗而愈,此人所不知也。若伤暑吐衄,脉虚大,可用清暑益气加丹皮、生地,亦不可过用寒凉。外因吐血之症如此。

内因则有五志过极之火。惊而动血者,火起于心。怒而动血者,火起于肝。悲伤动血者,火起于肺。思而动血者,火起于脾。劳而动血者,火起于肾。治法备咳吐三条。暴吐急用加味四生饮,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降香、童便。元气虚弱,即将童便浸前药,水丸,独参汤送下。若堕车坠马,跌扑损折,失血瘀畜,肿痛发热者,先服折锐汤,大黄、桃仁、红花、当归、寄奴、川芎、赤芍,使大下十余次。再服行血破瘀汤,三七、当归、玄胡、乳香、没药、血竭、苏木、灵脂、赤芍、红花。然后服百和汤收功,首乌、地黄、当归、骨碎补、白及、鹿胶、续断、甘草、薄荷。杖伤亦如前法。

吐血分阴阳真假论

凡治吐血,必先分阴阳。有阴虚,有阳虚,有真阴真阳,有假阴假阳。阴虚者血虚也,阳虚者气虚也。

何谓真阴真阳?真阳乃命门无形之火,谓之元气。真阴乃命门无形之水,谓之元精,似与血无异,不知血即水也。人身中涕唾津液,痰汗便溺,皆水也。独血之水随相火而行,故其色独赤。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挟相火而炎,血亦随之而沸腾矣。肾中之真火衰,则真水挟邪水而泛,血亦无附而泛上矣。惟水火奠其位,气血始各顺布也。若是者非辛热不治,何也?天上之火,如暑月伤暑之病,方可以水沃,可以寒凉折。此河间主五运六气暑热立论,发仲景《伤寒论》所未备,非通论种种不同之火也。若炉中之火,即脾胃之火,得水则灭。脾胃中无火,将以何者蒸腐水谷而分溢四体?此东垣所谓必须温养,戒用寒凉也。

至于相火者,龙雷之火,得雨益炽,寒凉适助其焰,惟太阳一照,龙雷自息,此不可水灭而用辛热之义也。然与治脾胃理中温中又异,干姜、甘草、当归等药俱不到肾经。惟仲景八味丸能使肾中温暖,一觉肾寒,脉沉足冷即用之,如冬月一阳来复于水土之中,龙雷之火自能归就原宅,不止血而血自安矣。若觉肾热,脉洪足温,即是水干火炎,去桂附,纯用六味,不必泻火,血亦自安。此真阴真阳之说也。

又有假阴假阳。凡肾经吐血,俱是下寒上热,逼阳于上之假证。证有二。有少阴伤寒,寒在肾,面赤口渴,不能饮水,胸烦,小腹痛,或不痛,或呕,用仲景白通汤,附子、干姜、葱、姜,一服而愈。又有一等命门火衰,真阴失守,水泛逼阳上浮,面赤喘呕痰血,服寒凉立死,八味丸最应。然何以辨真假?辨之舌。凡实热,胎必燥而焦或黑。若假热,白胎而滑,虽渴不能饮,即饮,少顷吐出,面虽赤,色必娇嫩。又何以辨伤寒及阴虚?伤寒假症,大小便闭。阴虚假症,大小便利。阴阳真假之辨如此。

血从郁致论

血证多起于郁,人所不知。凡郁皆肝病,木中有火,郁则火不得舒,血不得藏,自生妄行之症。但郁之一字,不但怒与忧成郁,其人素有阴虚火症,外为风寒暑湿所感,皮毛即闭塞而为郁。郁于经络,经络之火不得泄,血即随火妄行,从鼻而出。郁于胃脘,胃脘之火不得舒,血亦随火妄行,从口而出。凡系郁症,脉多枯涩,证恶风寒,不知者认以为虚而施温补之剂,误矣。视其面色多滞,喜作呕哕,口苦口酸,即当散郁为主,加味逍遥散对症之方。俟郁舒血止,急用六味丸滋阴,永不再发。

衄血

鼻血也,不甚不足虑。以水纸搭鼻衡,或以凉水拊项后即止。衄甚而久,始与吐血无异,犀角地黄汤对症之方。又,黄芩二两,白及二两,水丸,治久衄神效。

咳血

咳出痰内有血。其症有二,一曰热壅于肺,一曰久嗽损肺。热壅不必治血,火去血自止。损肺用补肺丸,阿胶为主,白及、苡仁、生地、甘草、桔梗、橘红、贝母,为丸噙化。又须看痰色,如玛瑙成块者,出胃口,易治。若一点一丝,从肺脏中来。肺少血,为虚火所逼,虽少亦出,渐至肺枯,无以领一身之气,其病最深。保金丸,阿胶二两,生地一两,麦冬五钱,生甘草五钱,贝母五钱,白及五钱,青黛五钱,百合五钱,水丸服。

呕血吐血

出于胃,脉必大而芤。人不知樽节,负重奔走,纵情女色,六经受伤。伤重者从脊而上,如潮涌至,势不可遏。当任其出,勿强止。盖所出皆败血,纵止之亦不归经,久必复出。必以消血润下之剂,使败血下行方妙。润下汤,牛膝一两,降香一钱,苏木、山栀各一钱,和童便服。伤轻者溢出胃脘,呕吐成盆成碗,须看紫色者系宿血,任其去。鲜红者新血,止之。止法,用冷水濯其两足,此灶底抽薪之法。又蓦以水喷其面,使忽惊则止。内用宁胃汤,牛膝五钱,当归二钱,山栀、侧柏各一钱,青荷叶一钱,降香一钱,童便磨好墨一盏。

痰涎带血

出于脾。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而出,脉必芤缓。唾红汤,青荷叶为君,山药、当归、生地、山栀、白芍、生甘草、童便。

咯血唾血

出于肾。咯者不嗽,咯出血疙瘩,或血屑,或血丝。气分有火则令人咯。咯之久则动血。止咯膏,生地、牛膝煎膏,入青黛、杏仁、青荷叶末调服。若一咯一块,又是胃中血,或血在咽下咯不出,甚咯则有之。此津乏血干,宜滋血润喉。鲜血随唾而出,亦属肾,治同咯血。

五窍出血

耳目口鼻一齐出血,药不及煎,死在顷刻。先将水当面喷几口,急分开头发,用粗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血即止。次用当归一两煎好,磨沉降香各五钱,加童便服,血自归经。然后以四物加人参、五味丸服,可收万全之功。

血自毛孔中出

曰血汗,即肌衄,又名脉溢。心主血,又主汗,极虚有火则见。脉溢汤,人参、黄芪、当归、茯神、麦冬、石莲、朱砂、姜汁、生地。

搔痒,血出不止

粪桶箍烧灰敷之。

肠风脏毒下血

治法不远。肠风者,邪气外入,随感随见,血清色鲜,脉必浮,药加散风行湿,如羌活、荆芥、防风、茯苓。脏毒者,蕴积热毒,久而始见,血浊色黯,脉必沉滞,药加生地、白芍、忍冬、地榆。其因有二,有酒色过度而成,有负重涉远,劳苦而成。

酒色过度,粪后下血者,血从小肠来,宜清小肠之火。吴萸炒黄连为君,槐花、山栀、乌药合前药。粪前血下,血从大肠来,宜清大肠之火。槐花为君,条芩、山栀、乌药合前药。粪前后杂下者,血从脾胃来,石膏为君,槐花、山栀、甘草、乌药合前药。若下血太甚,人参、牡蛎、粟壳、升麻。奔走负重得者,四物倍当归,加槐花、黄连,任其自下,待色鲜红,略加涩药,椿木、乌梅最妙。

凡血皆是热,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温升药方得。即凉药亦必用酒煮酒炒,大寒血即凝也。此病多食干柿或鲜柿最效。一方用槐实,每月初一汤下一粒,初二下二粒,至十五渐加至十五粒,十六用十四粒,渐减至三十日仍一粒。经年服之,永不再发。

吐血备用诸方

诸症失血,皆见芤涩,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洪大,后必难治。

吐血非虚泻瘦弱者

转逆为顺饮 醋大黄、生地、桃仁、丹皮,引血下行。

吐血宜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 半夏各一钱 前胡 炙草 厚朴 陈皮各六分 当归八分 沉香四分 加人参六分 阿胶一钱

吐血,虚弱疲倦脉必弱,是气虚不能摄血

人参饮 人参二钱 五味子二十个 黄芪 麦冬 白芍 当归各一钱五分 炙草一钱

膈热面赤,或胸中痛,或血紫黑实也

抽薪汤 生地、赤芍、当归、丹皮、荆芥、阿胶、滑石、大黄、玄明粉、桃仁泥,利之。

吐血不止

立效方 血余灰二钱 阿胶二钱 童便 藕汁 生地汁 刺蓟汁各一盏

好墨磨水,温服即止。又方:

生地五钱 郁金二钱 降香二钱

浓煎服立止。[眉批]又方。

吐血膈热,舌干头疼

石膏散 石膏 麦冬各二钱 黄芩 生地 升麻 竹茹 干葛 花粉各一钱 炙草五分

冒雨伤吐血

肾着汤 炮姜 茯苓各一钱二分 炙草 白术各八分

头痛加川芎。浴室失血亦用此方。

天暑吐血,口渴面垢,头晕干呕

调服五苓散 茅花、灯心、麦冬、藕节汁、侧柏汁、茅根汁、姜汁、蜜汁,调服苍术、茯苓、猪苓、泽泻。血止:

归芪汤 生地 当归 丹皮 赤芍各一钱 黄芪三钱 甘草五分

调理之。

怒气吐血,唇青面黑

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煎汤下:

鸡苏丸 苏叶一钱 黄芪 防风 荆芥各三分 菊花二分 川芎 桔梗 生地 甘草各二分 冰片少许

蜜丸,用前汤下之。

跌打伤吐血

先以:

止血饮 藕节汁、侧柏汁、茅根汁、韭汁,童便磨墨化阿胶止之。再以:

束血汤 川芎、当归、白芍、百合、芥穗、阿胶、丹皮、大黄、滑石、红花,煎调降香、白及末服。

劳心吐血

莲心、糯米各五十个,研末,酒调服。再服:

天冬汤 天冬 远志 黄芪 白芍 麦冬 藕节 阿胶 生地 当归 人参 没药

姜煎服。

劳力过伤吐血

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仍以猪肝煮熟,蘸白及末服。

酒色饥饱劳吐血

花叶丸 枇杷叶、冬花、紫菀、杏仁、鹿茸、桑白、木通,少加大黄为末,蜜丸含化。

内损血出如泉

侧柏一两五钱 荆芥穗烧黑 人参各一两

为末,入细面一钱,凉水调如稀糊,不拘时服。

吐血一二口即止,数日复发

黑神散和小乌沉汤常服。俱见鼻血。

吐血发渴名血渴

十全大补汤,或黄芪、人参、五味子、地黄、麦冬、干葛、枇杷叶,酌虚实用之。

有因强呕吐致伤胃吐血者腹痛自汗

加味理中汤 人参、白术、茯苓、炮姜、炙草,加川芎、扁豆。

吐血,头晕寒热

四物汤合苏子降气汤,加阿胶一钱。若单发热:

茯苓补心汤 木香五分 苏叶 干葛 半夏 前胡 茯苓各七分 枳壳 桔梗 炙草 陈皮各五分 生地 白芍 川芎 当归各一钱

吐血后潮热咳嗽,脉洪大而数,五至以上者

不可治。

一切吐血,一服即止

凉上清血汤 归尾 赤芍 熟地 百合各一钱 贝母 炒栀丹皮 桃仁 麦冬各一钱 生地二钱 川芎五分 黑蒲黄 阿胶各七分 姜皮

先恶心,呕鲜血成升因怒致之

瓜蒌汤 瓜蒌 当归 生地 桔梗 通草 丹皮

诸失血

藕节烧灰存性 竹节烧灰存性 好墨炒断烟

等分,各为末,一服一二钱,童便、黄酒送下。

齿血备用诸方血从牙缝出,或从牙龈出

牙疼出血,口臭是胃热

加味清胃散 升麻 黄连 生地各一钱五分 丹皮 当归各一钱 连翘 犀角各八分

外用,大黄泔浸令软,生地各切薄片,合定贴患处,不可说话,一夜愈。

血暴出极多若其脉洪大有力

大黄末 以大黄末二钱,枳壳煎汤,童便少许,下黑粪自愈。

素肾虚者

六味地黄丸盐汤下,仍以青盐炒香附黑擦之。[眉批]肾气丸。

因风热者

清胃散加羌活、荆芥、防风、薄荷。

齿血擦敷方

雄黄一分半 麝香少许 铜绿 轻粉 黄丹炒,各一分 黄连一分 血竭 枯矾各五厘

为末敷之。[眉批]擦方。

咳嗽血

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相火炎上,属阴虚也

滋阴保肺汤 盐柏 知母各七分五厘 麦冬三钱 天冬一钱二分 枇杷叶一钱五分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一钱 阿胶一钱 五味子五十粒 橘红 紫菀各七分 桑皮一钱半 甘草五分

咳痰中血如红缕此肺受热伤,难治

亦用滋阴保肺汤加童便、竹沥止之。

咳出浅血色似肉

为白血,必死。

嗽血久成劳,或劳病成而嗽血,虚火症悉具

黄芪鳖甲散 黄芪一钱 黄芩 桑白 半夏 炙草 知母 赤芍 紫菀各五分 秦艽六分半 茯苓 生地 柴胡 地骨各六分半 肉桂 人参 桔梗各三分半 鳖甲去裙酥炙 天冬各一钱

喘咳脓血,面疮身肿

人参蛤蚧散 蛤蚧一对,河水浸五日,洗去腥气,酥炙黄色 杏仁五两 炙草三两 人参 茯苓 贝母 知母 桑白各二两

为末,汤泡服。

久嗽咯血成肺痿,或吐白涎,胸满

扁豆散 扁豆 生姜各一钱 枇杷叶 人参 半夏 白术各五分 茅根七分半 槟榔二分

伤风寒后咳血胸满

麦冬汤 麦冬 桑白 生地各一钱半 半夏 紫菀 桔梗 竹茹 麻黄各七分五味子 炙草各四分

姜煎服。

伤力吐血痰

七伤散 黄药子 白药子各一钱半 赤芍七分半 知母 玄胡各五分 郁金二分半 当归五分 山药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二分 红花 当归

煎汤调末下。

劳嗽血

补肺汤 钟乳 桑白 麦冬各三钱 白石英 人参 五味子 冬花 肉桂 紫菀各二钱 阿胶 白及各一钱

姜煎服。

经逆行,或血腥吐血

服韭汁立效。

久嗽补肺

百花膏 冬花、百合,蒸焙,等分为末,炼蜜成膏,临卧含化。或用:

香附 杏仁各便炒 炒栀 青黛 海粉 瓜蒌 诃肉 兜铃各等分

入硼砂少许,蜜丸含化。

咯血不嗽而咯出血

初得病

扁豆散 扁豆 生姜各一钱 枇杷叶 人参 白术各五分 茅根七分半 槟榔二分 贝母六分

生地汁、藕节汁、好墨汁调服。

久者

安肾泻火汤 童便一盏 青黛六分 当归八分 川芎四分 生地一钱 白芍一钱二分 牛膝 熟地 知母各六分

劳瘵咯血

七珍散 人参 白术 黄芪 山药 茯苓 阿胶 当归

因饱屈伸伤肺,吐咯血

白及散 白及一钱 枇杷叶 藕节各五分 莲须 柏叶 沙参各六分 阿胶八分

生地汁磨好墨服。

喉中血腥气

主方:郁金、韭汁、降香、当归、生地、童便。

九窍出血

主方:

瞿麦饮 瞿麦拇指大一把 生姜一钱半 栀子三十个 灯心五分 炙草五钱 枣五个

服。再调:

发灰散 头发,皂角水洗净,烧灰存性为末,二钱,以茅根、车前草煎汤下。

毛孔出血

谓之肌衄,初起色红如痣,渐大如豆,揩之血流。

肌衄

人中白焙研,二钱 麝香少许

酒调下。外以发灰擦之。内服:

黄连 当归 生地 山栀 玄参 甘草各等分

畜血

畜血症多饮水不下咽,小便利,大便黑。跌打闪撞,奔走努力,困屈恼怒,皆致畜血,或胸肋小腹痛不可近者是。

时时鼻血是上有畜血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 甘草

心下手不可近是中有畜血

桃仁承气汤 桃仁一钱 桂枝 芒硝 炙甘草各一钱 大黄二钱

或加丹皮、枳壳,酒水各半。若稍轻,当用:

复元治血汤 柴胡、花粉、当归、红花、甘草、大黄、山甲、桃仁,取利。

脐腹小肿大痛是下有畜血

生漆汤 生地三钱半 犀角一钱 大黄二钱 桃仁三个

用水酒四盏,煎至二盏,入生漆一钱半,再煎至一盏即住,去渣服之。半日血不下,再一服,血下即止。

好饮者牙齿蚀,数年不愈此阳明畜血

以桃仁承气汤服之,甚效。

坠打箭刃伤胸腹中畜血不散

分上中下部位,亦以上三方治之。

畜血破下不禁者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二钱 川芎一钱 川甲一钱 花蕊石一钱

入童便煎服。

一切瘀血

代抵当丸 大黄四钱 芒硝一钱 桃仁泥六个 归尾一钱 生地一钱 山甲一钱 桂五分

为丸。在上血,丸如芥子大,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中焦下焦,俱丸桐子大,万沸水下。若血积久,此药不能下,去归、地,加莪术,醋焙,一钱,肉桂七分。

又破血方女子通经亦用

通真丸 大黄醋煮,一两 桃仁一两 益元散一两 干漆炒,烟尽为度,五钱 生牛膝五钱

醋糊丸,每服七十丸。

青筋病不刺出血,则百病皆见

白虎丹 古石灰为末,水丸。烧酒下五十丸即效。或灵脂、蒲黄各一钱五分,酒下。

耳血耳中出血

主方:龙骨末吹入即止。

因风热怒火者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黄芩 人参各三分 炒栀 川芎各五分 连翘 桔梗各四分 甘草三分

再服六味地黄丸治本。

鼻血

鼻血,色白不泽脉必细弦涩,此脱血大寒

小建中汤 桂枝 炙草 生姜各一两 白芍二两 枣七枚 饴糖一两五钱

日三服。

鼻血,心动面赤,善惊上热脉大而虚

三黄补血汤 熟地二钱 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白芍 川芎各二钱 丹皮 升麻 黄芪各一钱

鼻血实热,烦渴便结

犀角地黄汤 犀角 丹皮各二钱五分 白芍 生地各一钱

便结者加大黄。

鼻血虚弱有热者

黄芩芍药汤 黄芩 白芍各二钱 黄芪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鼻血下虚上盛

四物汤加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二钱 川芎一钱 人参六分 黄芪一钱 麦冬二钱 沉香五分

下六味丸。

冒暑致者

茅花四苓散 茅花三钱 猪苓 泽泻 苍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伤风膈热致衄

金沸汤 旋覆 前胡各七分 荆芥穗炒焦 甘草各一钱 半夏 赤芍各五分 茅花二钱

饮酒多者

茅葛汤 茅花三钱 干葛三钱

颠病鼻血不止

小乌沉汤 乌药一钱 甘草一分 香附二钱

调下黑豆三十粒。又服:

黑神散 熟地 当归 肉桂 炮姜 炙草 白芍 蒲黄 童便

一切衄血

水噀法 猝然以水噀其面,使惊则血止。

愈后头晕,宜服十全大补汤。

舌血

舌上出血如线

槐花末掺之。麦冬六钱,煎汤调下:

妙香散 山药 茯苓 茯神 远志 黄芪 人参 桔梗 炙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半 辰砂二分 麝香少许

又用发灰调敷。

舌黑,数孔大如箸,出血

戎盐汤 戎盐 黄芩 黄柏 大黄各一钱 人参 桂心各四分 甘草四分

日三服。仍烧铁烙之。

一切舌血

香参散 人参 生蒲黄 麦冬 当归各五分 甘草二分五厘 生地一钱 黄柏炒,六分

一日三四服。血如涌泉者:

升麻汤 小蓟根 升麻 茜根各一钱五分 艾叶七分半 寒水石三钱 生地汁一盏

大孔血

柿饼一 个,白 占(3)一钱,置柿饼内,饭锅上蒸熟,服数次即愈。

先血后便

赤豆汤 赤小豆生芽晒干,五钱 当归一钱

先便后血

甘草 熟地 白术 炮附 阿胶 黄芩各九分 灶中土三钱

下血,腹不痛,或紫黑,或如豆汁是湿毒

黄连汤 黄连二钱 当归二钱 炙草一钱二分

清胃散加犀角,连翘亦可选用。[眉批]清胃散。

下血腹痛,色鲜是热毒

芍药黄连汤 白芍 黄连 当归各一钱二分 大黄四分 淡桂二分 炙草八分

痛甚,加木香、槟榔各一钱。

肛门下如血线是痔

芎归散 川芎 当归 神曲 槐花 黄芪各一钱 地榆一钱 荆芥穗 发灰 木贼 阿胶用蒲黄炒,各二钱

痔下血不止

白矾五钱 绿矾三钱 黄丹 灶心土各二钱 猬皮二钱

入罐内,炭火烧半日,候冷取出,研如粉,每空心服十丸。[眉批]神效方。

下血,发热大渴,脉洪大无力此血虚发燥

补血汤 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

肠风下血

蒲黄一钱,炒 皂荚一钱,炒黑 黄连三分,炒 槐角一钱,炒黑 棕灰五分 槐花二钱,炒黑

柏叶捣汁,和药煎服。又,蒲公英苗根俱用,青盐腌,晒干,槐角子炒,柿饼炙焦存性,木耳炒焦存性,酒调下。[眉批]神效奇方。

下血日久,面黄食少

鹿胶酒 鹿角胶五钱,温酒服。或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连三两。

下血腹痛,血凝紫色是结阴

平胃地榆汤 苍术 炮附 升麻各一钱 地榆七分 陈皮 厚朴 茯苓各七分 炮姜 干葛 白术 炙草各五分 人参五分 当归一钱 益智五分,盐炒 神曲 白芍各八分

姜枣煎。

尿血痛者血淋,不痛者尿血

尿血

五苓四物汤 苍术 茯苓 猪苓 泽泻等分 官桂少许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若服前药不效,其人素好色属虚

阿艾五苓散 五苓散合阿胶 川芎各一钱 炙草一钱 当归 艾叶各三钱 白芍 熟地各四钱

煎汤下。又:

鹿胶丸 鹿角胶五钱 没药 发灰三钱

茅根汁打面糊丸,盐汤下五十丸。或六味丸加柏、知。

小便清,后有数点血

五苓散 加赤芍一钱。

有便如砂石色红,却无石淋之痛

属虚,仍照前虚症治法。或当归四两,发灰二钱,茅根、车前草煎汤凋下。

血淋痛者

小蓟饮 生地二钱 小蓟根 滑石 通草 蒲黄炒 藕节 竹叶 当归 栀仁 甘草

妇人小便出血或尿血

当归饮 当归 羚羊角 赤芍各一钱七分 生地三钱五分 大蓟叶二钱半

淋血尿血

瞿麦 赤芍 车前 茅根 赤苓 桑白 石韦去毛 石膏 生地 阿胶 滑石 黄芩 甘草 发灰各一钱

又方 海蛸 生地 赤苓各二钱 柏叶 车前各一钱

癫狂病论

癫狂病宜从河间。《内经》分重阴为癫,重阳为狂。《素问注》多喜为癫,多怒为狂。河间总归心火,心热甚则多喜,火旺制金不能平木,则肝实多怒。又发热于中,阳明最多,实热燥火郁结胃与大肠,即成癫狂。又多服膏粱芳草药石,热气慓悍,发为癫狂。又或因大怒动其肝风,大惊动其心火,素有痰,为火升,壅塞心窍,皆成癫狂。治者看其脉浮洪,病尚浅,脉沉急,病已入骨矣。

逾垣上屋,持刀杀人,倮体骂詈,不避亲疏,飞奔疾走,不问水陆,曰狂。狂为痰火实胜,蔽塞心窍。治本抑肝制心,治标大吐大下。便实下之,滚痰丸。痰实吐之,控涎丹。又有制心汤,黄连、石菖、胆星、丹砂、石膏、枳壳、大黄、乳香、枣仁。必数日方可与食,勿补勿饱,此治狂良法。

抚掌大笑,语言不伦,左顾右盼,如见鬼神,片时正性复明,深自愧悔,少顷状态复露。此为上膈顽痰泛滥,曰癫。癫乃心血不足,求望不得所致。治当安神养血,正心汤,生地、当归、茯神、远志、菖蒲、枣仁、胆星、麦冬、郁金、丹砂、五味。此治癫法。

中邪

见五色鬼神,亦气血虚极所致。用九节菖蒲一味为末,用獖猪心竹刀批开,掺末煮汤,每日空心服末三钱。蚕蜕烧灰,好酒调服二钱亦妙。

癫狂备用诸方

狂 少卧不饥,妄自尊大,妄笑好歌,甚至猖狂刚暴。

实者脉伏

当归承气汤 当归 大黄各五钱 甘草二钱半 芒硝三钱半

以大利为度。后用:

黄连解毒汤 黄连一钱半 黄柏 黄芩 栀子各一钱

或:

清心滚痰丸 熟大黄四钱 黄芩四钱 蒙石五分 沉香二分半 牙皂五分 犀角五分 麝香五厘 朱砂五分

水糊丸。

癫 歌笑悲泣如醉痴,言乱,喜怒不常。

一切癫痫风狂

抱胆丸 先用黑铅一钱五分下锅内,再下水银二钱,结成砂子,再下朱砂,研,一钱,乳香,研,一钱,乘热用柳木椎研匀,丸鸡头大,每一丸空心井水下。病者睡去,切莫惊动,觉来即安。两丸除根。

失心风癫

郁金三两半 白矾一两半

米糊丸。

谵妄病论

谵语

胃中水涸粪燥,实热上乘于心,则发谵语,脉必实。急用大黄、芒硝下之。亦有不可攻者,用折散散,黄连、石膏、麦冬、竹叶、犀角、丹皮、童便。

郑声

其声微小,言语杂乱,或对人不言,独卧乱语。此心血虚甚,痰舍心窍,宜养血安神等补药。

心积病论

伏梁,心之积也。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因心经气血两虚,以致邪留不去。邪不外血与痰火,郁则积聚不散。忌热药,忌破血汗下,宜活血凉血,散热通结。震伏丸,郁金、灵脂、乳香、没药、当归、玄胡、赤芍、远志、菖蒲、茯神、牡蛎。

【注释】

(1)中身部: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

(2)火原作水据锦章书局本改

(3)白占:即蜂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