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味能入肝

有米醋、麦醋、枣醋、糟醋。多年米醋良,可入药用,盖其谷味全也。大麦醋微寒,不益男子。

味酸,温,无毒。有苦味者,俗呼为苦酒。多食损人胃,不可与蛤肉同食。主消痛肿,散诸结气,破癥块坚积,消食化痰,杀诸邪气。除烦助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疗妇人产后血运,取清醋煎,稍稍服之。房内常以醋淬炭,使时闻醋气为妙。又方,以草乌磨酽醋,涂疮疖肿,立消。治妊娠月数未足,胎死不出,醋煮大豆服之,立下。未下再服。

味酸,寒,无毒。

主寒热,泄痢,白沃,恶疮,目痛,消痰,治痹,解毒。

齑水

古以蒜作齑,名蒜齑。今以菜并面汤酿成之。

味酸,平,无毒。多食发肾气。

主润肺定喘,洗恶疮,制乌头毒。

苦味入心

糯米者为上,稷为中,粟为下。入药疗病,当以清水白曲所造为正,或以麦糵造,名醴耳。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凡酒照人无影者,不可饮。合乳饮,令人气结;同牛肉食,令人腹内生虫。黍米酿同猪肉食,令人患大风。凡饮酒人,不可食甜物,醉后不可便卧。多饮损人,杀蔬菜毒。服丹石药不可用酒服,逐引药气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主宣行药力,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养脾胃,扶肝胆,软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可以祭天享地。○炒鸡屎以热酒淋之,名紫酒,治角弓。卒中偏风,不能言者,服之甚妙。○乌豆炒,以热酒淋之,名豆淋酒,疗男子、妇人诸风,产后一切恶疾。○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葡萄酒补气调中。○狗肉酿酒大补。○催产以铁器烧红,淬酒,名霹雳酒,吃便能分娩。

红酒

以红曲酿成者。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发脚气,肠风下血,痔瘘,哮喘,咳嗽,痰饮诸疾。

主行药势,破血,杀毒,辟山岚寒气及治打扑伤损尤妙。

诸处皆有,惟建安、北苑、武夷数处产者,性味独佳。若久食,令人瘦,肌肤消乏。春分以前采者为茗,已后采者为茶。凡饮者宜热,冷则聚痰。

主瘘疮,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除瘴气,消宿食,利大小肠。○好茶炒煎饮之,治赤白痢及热毒痢。○川芎、葱白,同茶煎服之,止头痛。○茱萸、葱、姜同煎,能下气消宿食。

豆豉

黑豆罨成,食中常用。麸豉,性同。

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门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调中,通利关节。○葱白同煎服之,治伤寒冷痢肠痛。○葱白同煎热服,治初病头痛寒热,四肢拘急。○及治酒病。

菖蒲根

池沼生者名昌阳。端午以泛酒。生石涧,名石菖蒲。入药用。

味苦、辛、温,无毒。忌与饴糖、羊肉同食。

主风寒,湿痹,开心孔,出音声,去耳聋,止腹痛。

菊花

花大而香者名甘菊花,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花小而气烈者为野菊。味苦、甘、平,无毒。野菊去一切风,破血。

主头风,目眩欲脱,泪出,恶风湿痹,叶作羹,治四肢游风。

茴香

一名怀香子。

味苦、辛,平,无毒。得酒良,破一切臭气。

主霍乱,卒心腹痛,干湿脚气,膀胱阴?、疝气疼痛及蛇伤。

乌饭叶

南烛枝叶也。

味苦,平,无毒。

主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

甘味能入脾

蔗糖

蔗汁煎成,干者为沙糖,毬者名毬糖,稀者为蔗糖。

味甘,寒,无毒。多食令人心痛。同鲫鱼食成疳虫;同葵菜食生流澼;同笋食不消成癥。

主冷痢,润心肺,杀虫解酒毒。

糖霜

沙糖中凝结如石,破之如沙,透明、白。性味同沙糖。

蜜霜

蜜糖中凝结成块,色明白如水晶,性同蜜。

石蜜

即沙糖中乳煎炼成,俗呼为乳糖也。

味甘,寒,无毒。

主心腹热胀,口干渴。

饴糖

北人为饧。粳米、粟皆可造。入药当用糯米者,熬令稠厚如蜜,建中汤用之。

味甘,寒,无毒。稀者名饴,干者名饧。主补虚乏,止渴益气,消痰定嗽,健康脾胃。

甘草

味甘,平。安和乳石,解百草木诸物毒及海藻。主五脏六腑寒热,温中,下气,咳嗽,止渴,解烦闷。

甜茶

味甘,冷,无毒。夏月煎作汤,解渴除烦。

主肿烂恶疮,热结在肠胃。

麦门冬

叶可泡汤。

味甘,平,微寒,无毒。恶苦芺,畏木耳。

主伤中羸瘦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去烦闷,止嗽,去时疾热狂。

薏苡叶

味甘,微寒,无毒。采叶蒸过,泡熟水为汤。

主筋急拘挛,利肠胃,消渴,令人能食。

甜藤

其汁美。

味甘,平,无毒。主调中益气,解热,除烦,治肾气。

辛味能入肺

生姜

味辛,微温,无毒。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嗽上气,止呕吐,不下食,去风邪寒热,心下急痛,调中去冷,除痰,开胃,为诸药使,解菌蕈及诸物毒。捣姜汁和蜜水服之,能治中热不能食。

干姜

味辛,大热,无毒。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消痰,止血,扑损瘀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

胡椒

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

味辛,大温,无毒。多食损肺。用之味甚辛辣,杀一切鱼肉鳖蕈毒。

主温中下气?,去痰,除脏腑中风冷,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疗冷痢。

汉椒

蜀中出,名蜀椒。淮地出,名淮椒。

味辛,温,大热,有毒。用之炒去汗。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能杀虫鱼一切肉毒。

主邪气咳逆,温中,逐去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泄精,散风邪,黄疸,鬼疰,杀虫鱼毒。久服头不白,开腠理,通血脉。

欓子

味辛辣,平。杀腥物。

主游蛊飞尸、着喉口者,去暴冷腹痛,产后儿枕痛。

荜拨

生波斯国。

味辛,大温,无毒。杀腥气。

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消食,除胃冷,心腹痛,呕逆胀满,阴疝痃癖。

莳萝

味辛,温,无毒。杀鱼肉毒,和五味佳。多食无损,不可同阿魏食。

主霍乱吐逆,腹冷,食不消,健脾,治肾气,小儿气胀。

吴茱萸

味辛,温,大热,有小毒。

主温中下气,霍乱,咳逆去痰,中恶、腹内绞痛,诸冷食不消,心腹冷气。

荆芥

一名假苏。《夷坚志》云:食黄颡鱼不可食。

味温,无毒。煎茶治头风。

主寒热,鼠瘘,瘰疬,疮疥,下瘀血,理脚气,头旋眼晕,去贼风,口眼㖞斜,遍身风痒,虚劳血风。

咸味能入肾

味咸,温,无毒。多食伤肺,水肿病忌食之。

主杀鬼疰下部〖匿/虫〗疮,止心腹卒痛,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癖,霍乱,通利大小肠并肾气。小便不通,以盐安脐上,艾灸之即通。心腹疼冷者,清布包裹,炒盐熨之。

味咸,冷利。小麦酱同鲫鱼食,令人咽喉疮。

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鱼肉、菜蕈毒,及火毒、蛇、蜂、虿等毒。鱼肉为酱曰醢,不入药。飞蛾入耳,酱汁滴入耳即出。汤火疮,以酱傅之。

苔脯

以海苔为纸,名苔纸。色青黄,语讹为苔脯。石发菜粗涩,与菜无异。

味咸,温,无毒。多食可消茶积。痰饮、嗽,忌食。

主心腹大寒,温中强胃气,止泄痢。

海错

一应海味、鲞蠘之类是也。

味咸。凡血虚人,消渴,肺痿咳嗽、哮喘、产妇,并忌食之。

察脏腑气候宜忌服食诀

四时调神所宜

夫上古之人,知其饮食五味,各有所宜法则尔,自然神气宣畅,肢体通宜,三焦无关膈之虞,五脏有调和之候。肌肤悦泽,神志康宁。三尸永殄于三田,六贼长潜于六户。故养生者必敬顺于天时也。

三月,此谓发陈。(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

每于春三月,七十一日,减省于酸味饮食,增添甘味,以养脾气。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三月,此谓蕃秀。(蕃谓万物茂盛也;秀谓华美也。故曰蕃秀。)

夏三月,七十二日,减省苦味,增添辛味之物,以养肺气。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三月,此谓容平。(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建也,故曰容平。)

秋三月,七十二日,饮食减省于辛味,增添于酸味之物,以养肝气。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三月,此谓闭藏。(草木闭、蛰虫去也,户闭塞,阳气伏藏,故曰闭藏。)

冬三月,七十二日,饮食减省于酸味,增添于苦味,以养于心之气。此冬气之应,养脏之道也。

四季末一十八日,皆主脾旺

每于四季末一十八日,合减省于甘甜之味,当增添于咸味,以养肾气,故以衰其所旺者也。谨依四时之食饮,则安有过犹不及之理钦?又其所以春宜食凉,夏宜食寒,以养于阳;秋宜食温,冬宜食热,以养于阴。故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当存,盖由根固。百刻、旦暮食亦宜然。

五味所走所疾

黄帝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者。少俞曰:

走筋,多食则令人癃闭。

盖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也。上之两焦,气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蜷,约而气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走骨,多食令人变呕,何也?

答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不通则故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齿必离疏尔。

走肉,多食令人悗心,何也?

答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多粟起而眩也。

走气,多食令人洞心,何也?

答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薰之,荣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矣,故气盛也。

走血,多食令人渴,何也?

答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血凝,凝则胃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于血也。

黄帝问伯高谷之所主

黄帝曰:谷之所主、可得闻乎?伯高曰:

夫食水者善游而能寒;食木者多力而不理;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绪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食谷者智慧而手巧。

五味五色相宜所合

青色属肝,合筋,其荣爪,故肝宜酸。

赤色属心,合脉,其荣色,故心宜苦。

黄色属脾,合肉,其荣唇,故脾宜甘。

白色属肺,合皮,其荣毛,故肺宜辛。

黑色属肾,合骨,其荣发,故肾宜咸。

五脏食忌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五脏所宜

肝病宜食小豆、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黄黍米、鸡肉、桃、葱;肾病宜食大豆、豕肉、粟、藿。

所谓五味所宜,取酸、苦、甘、辛、咸味以祛邪疾。

经曰: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以安其正也。

饮食所宜所忌

夫人之所慎,切忌饱食便卧,终日久坐。食欲频而少,不欲频而多。只宜饱中饥,不宜饥中饱。且鱼脍生肉,甚宜忌之。

五行相生相克

木生火,主肝,火生土,主心,土生金,主脾,金生水,主肺,水生木,主肾。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然五行之相生、相克,故不可以无胜复之道也。既有五行,则生于五气。五气化而以成五味。五味各有所走,故内合人之五脏。是以生克之由,皆在于五味。若夫善养生者,既明理之在物,又察理之在我。达气味所宜、所禁,尤为治病之要尔。

五脏六腑表里应候

夫圣人占候,视其五色,以立天地上下也。

五色生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方生五气:风、热、湿、燥、寒。

五行生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味生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生五养:筋腰、血脉、肌肉、皮毛、骨髓。

五养生五子:心、脾、肺、肾、肝。

五子生五神:魂、神、智、魄、志。

五神生五志:怒、喜、思、忧、恐。

凡此之道,乃五行造化之理,养生之道也。平则安宁,互相济养。过则失常,而祸患由生。若论养生之道,则当诚心避忌一切能为害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