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子真诀
小儿胎禀
豪贵之家居于奥室,怀孕妇人饥则辛、酸、咸、辣无所不食,饱则恣意坐卧,不劳力,不运动,所以腹中之日胎受软弱。儿生之后,洗浴绷包,藏于帏帐之内,不见风日,譬如阴地中草木,少有坚实者也。
胎禀怯弱
小儿因胎禀怯弱,外肥里虚,面㿠白色,腹中虚响,呕吐乳奶,或便青粪,或头大囟开,若失治者,后必为慢惊风而难愈也。宜预服长生圆。
养子调摄
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
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
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
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妇人乳汁者,血也。其血属阴,味甘而性冷,饮乳小儿,因用汤水搌缴唇口,致令冷气入腹,伤动脾胃遂成大患也。
论下胎毒
古方言:小儿始生落草之时,便服朱砂、轻粉、白蜜、黄连水,欲下胎毒。
盖今之人比古者,起居摄养大段不同,其朱砂、轻粉、白蜜、黄连,乃能伤脾败阳之药。若与服之,后必生患,或吐奶,或粪青,或吐泻,或痰涎咳嗽,或喘急,或腹胀,或腹中气响,或惊悸。
大抵人之所生,犹树木而有根本,则枝叶茂盛。若人之根本壮实,则耐风寒,免使中年之后服脾胃药,灸丹田、三里穴也。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浓汁,与儿饮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元,消化乳食。
哺儿乳法
小儿百日晬内,或呕吐乳奶,或粪青色,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枚,去瓤陈皮一钱,于瓷器内同煎一二十沸,却去丁香、陈皮,稍热与儿服之。
辨儿虚实
小儿面红如桃花色,大粪黄稠,小便清澈,手足和暖,乃表里俱实,其子易养也,不宜服药。切不可缴据唇口,亦不可服镇心凉药,恐伤动脾胃,呕奶粪青,而生惊掣之患。
小儿面红色,乃为童颜,外实也。
小儿大粪黄稠,内实也。
已上三证并不宜服药。
小儿吐乳食者,胃冷也。
小儿乳食不消化者,脾虚也。
小儿大便酸臭气者,饱伤也。
已上三证宜多服长生丸。
小儿面㿠白色者,气血衰少也。更加入木香、当归入木香散内。
小儿大粪青色,胃与大肠虚冷也。加丁香、厚朴入木香散内。
小儿呕奶者,胸中寒也。加丁香、陈皮入木香散内。
已上三证并宜服长生丸、木香散。木香散内依前证各加二味。
辨儿冷热
小儿热证
两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脉紧急,足胫热。已上不可服热药。
小儿冷证
面㿠白,粪青色,腹虚胀,呕乳奶。眼珠青,脉微沉,足胫冷。已上不可服冷药。
病宜早医
昔韩伯休有病不服药,先当择医,若不择医,恐不死于病,而死于药。
经云:谈方论药易,明脉识证难;古语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闲人说药方。
病不早治,治不对证,迷邪谤正,顺同恶异。
病淹日久,困乃求医,纵得良医,活者几希。
孙真人云:能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能治十妇人,莫疗一小儿。医有十三科,最莫难于小儿也。
养子十法
一要背暖
经云:其背脊骨第三椎下,去骨两旁各一寸半,是肺腧二穴也。若背被风寒,伤于肺脸经,使人毫毛耸直,皮肤闭而为病。其证或咳,或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乃胸满,恶寒壮热,皆肺经受寒而得之故,宜常令温暖。
二要肚暖
俗曰:肚无热肚。肚者,是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肚宜暖。
三要足暖
经云:足是阳明胃经之所主也,俗曰寒从下起,此之谓也。
四要头凉
经云: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脑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曰: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五要心胸凉
其心属内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故心胸宜凉。
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常用补心温气药治之,如用镇心法,水银、牛黄、朱砂、金银脑子等药,则成慢惊风搐。如腹胀足冷者,难治也。
七者脾胃要温
经云:脾为黄婆,胃为金翁,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饮乳小儿多因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风、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食药宣利,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蘸汤水搌缴唇,致令冷气入儿腹内,伤儿脾胃,抟于大肠,故粪便青色。久而不已者,即吐。吐而不已者,作搐。见儿作搐,又言热即生风,转用凉药治之,因此败伤真气而不救者多矣。
经云: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下气药治之。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是以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
八者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呕奶粪青色,缘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冷过度。冷气入于胎胞之中,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急宜服长生圆以治之。
九者勿服轻朱
轻粉味辛、性冷下痰损心气,朱砂味甘、性寒下涎损神气。
二味相合,虽下痰涎,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亦不可独用也。
若儿胎受壮实,服之软弱也。若儿胎受怯弱,服之易伤也。
新生婴儿下胎毒,坠痰涎,多致损害,皆是轻、朱二味之所误也。
十者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
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毒,俗谓之赤流,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毒入腹者,则腹胀硬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也,或憎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皆因洗浴脱着而得也。为儿父母宜鉴之哉。
赤流丹毒
附方:
【主治】赤流丹毒。
【处方】可用一小蓖刀子(疏去流头赤晕恶血毒汁,以冰黄散涂之。)
冰黄散
【主治】土硝一两 大黄(细末)一钱
【处方】二味相合,新汲水调搅匀,用鸡羽蘸药,时时涂扫,勿令干。
葛根白术散
【主治】一切赤白丹肿毒。
【处方】白术一钱 茯苓 干葛 木香 赤芍 甘草(炙)各钱半 枳壳(去瓢,麸炒)二钱半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小儿变蒸候
小儿有十变五蒸者,乃生精神意智也。五脏六腑以应十干,其心包络与三焦合而成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络也。
小儿变蒸者,俗谓之牙生骨长。譬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虎之转爪,皆同此类,变生而长也。
变蒸形证
生五脏 主其里
始得之,上唇有白珠泡子,身热微,欲惊悸,或呕哕,至七日变讫。
生五脏 主其表
始得之,上唇微肿有如卧蚕,身体壮热,额热,或乍凉乍热,唇口鼻干,哽气呕逆,时欲惊,夜多啼哭,至十三日变蒸讫。
主其表里
唇口干燥,咳嗽闷乱,哽气腹痛,及身体骨节皆痛,或目上视时惊悸。
变蒸期候
小儿始生,至三十二日为一变生癸,长肾脏气,属足少阴经。
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壬,长膀胱腑气,足太阳经。九十六日三变生丁,长心脏气,足少阴经。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丙,长小肠腑气,足太阳经。
一百六十日五变生乙,长肝脏气,足厥阴经。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生甲,长胆腑气,足少阳经。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辛,长肺脏气,足太阴经。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庚,长大肠腑气,足阳明经。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己,长脾脏气,足太阴经。
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戊,长胃腑气,足阳明经。
心包络为脏,属手厥阴经。三焦为腑,属手少阳经。
上一脏一腑俱无形状,故不变不蒸也。
前十变五蒸既讫后,又有三大蒸。
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百八十四日。
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
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所以变者,生五脏也;变而蒸者,养五腑也。
儿乃成人也,其血脉方充,骨节始荣,生精神,长情性,有异于前。
当变蒸之时,看儿子唇口,如上唇微肿,有卧蚕或有珠泡子者,是变蒸证。切不得艾火着灸,即宜少与乳食,亦不可妄投药饵,若不依此,必致杀儿。
神仙黑散子
【主治】小儿变蒸与伤寒相似者,当详其证,若上唇中心有白点子者。
【处方】麻黄(去节) 大黄 杏仁(和皮)各一钱
【用法】上烧存性为末,每服一字,水半盏煎服,抱儿于温暖处,连进,有微汗身凉,即瘥。
惺芎散
【主治】小儿变蒸发热,或咳嗽痰涎,鼻塞声重。
【处方】茯苓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 桔梗 细辛(去苗) 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茶盏,煎七分,去滓,稍热,不饥不饱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