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门

小儿惊风二证,方书未尝分析详细,盖惊自惊,风自风,当分别而治疗之。世俗通言热极生风,殊不知寒、暑、燥、湿之极,亦能生风。见儿作搐,不察形气虚实,便用牛黄、朱砂,脑、麝之剂,以致不救者多矣。

论惊搐源因

蓄气而作搐,结气而成痫。

小儿多因惊怖,而风冷之气蓄于咽喉间,抟于心肺,传入肝胆,其气上不能升,下不能降,使津液上滞,不得流行,故痰涎壅闭而作搐矣。如腹中气逆,囟门肿陷,则难愈。治法先去痰涎,次固元气,元气盛则津液行,血气流转,自然不搐。

服药次序

先服芎蝎散,用手法斡去寒痰冷涎。

次服油珠膏,润心肺,补脾胃。

后服益真汤,温壮元气。

助眼前朴散,宽上实下。

辨不救证

搐而不休,休而再搐。

惊叫发搐,汗出足冷。

痰满胸喉,口开目直。

论风搐源因

一小儿误服凉药镇心宣导,或用帛蘸汤水缴展唇口,因此伤动脾胃,或泄泻,或腹胀,或腹中气响。

二小儿面少血色,常无喜容,不看上而视下。

三小儿囟颅高急,头缝青筋,时便青粪。

四小儿肌体肥壮,粪如青涕,或如冻汁。

五小儿时时眨,目动也。粪便青白沫,有时干咆。

以上五证忽时呕吐者,必成阴痫,俗谓之慢惊风。

医患之家不究病之源因,不分阴阳表里,又不察色脉虚实,妄谓热即生风,便饵牛黄、朱砂、脑麝镇心等药,因此败伤真气,搐而不救者多矣。盖真气者,元阳也。其药性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故宜用温中下气药治之。

辨脏腑惊证

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

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

脾惊,五心热干呕;胃惊,腹胀不食。

肺惊,气喘吃水;大肠惊,喉中疾作声。

肾惊,梦中咬牙;三焦惊睡中惊哭。

惊、痫、忤三证相似:

惊即发拳搐,痫即搐搦,忤则掣。

论息惊风证

小儿平常无事,忽发壮热,手搐搦,眼目戴上,涎潮壅塞,牙关紧急,身热面赤,此急惊风证。急惊属阳,属腑,当治以凉。

论急惊病源

小儿素热,或因食生冷油腻,膈实有痰,致肝有风热而为是病。

论慢惊风证

小儿面青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目睛上视,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呕涎潮,或自汗,此慢惊风证。慢惊属阴,属脏,当治以温。

论慢惊病源

小儿吐泻恶心,口干,吐奶,舌出红,眼闭,摇头,发直,心闷气粗,两胁动,口生白疮。

论慢脾风证

夫小儿脏腑娇嫩,皮骨软弱,血气未平,精神未定,言语未正,经络如丝,脉息如毫,不可妄投药饵,亦不可汤缴口舌。无病者,在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有疾者,先看外证,详明虚实,而为治矣。

一小儿头虽热,眼珠青白而足冷。

二小儿头虽热,或腹胀而足冷。

三小儿头虽热,或泻而足冷。

四小儿头虽热,或呕而足冷。

五小儿头虽热,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证忽然吐而作搐者,名曰慢惊风。速与补脾益真汤一服,每服三钱,更加全蝎一枚。如因惊而搐者,宜与前朴散一服,每服三钱,更加附子、前胡各半钱。小儿亦有下虚上实、里寒外热之证。

方药        

芎蝎散           

【主治】小儿脑髓风。囟颅开解,皮肉筋脉急胀,脑骨缝青筋起,面少血色,或少腹中气响,时便青白色沫,或呕吐痰涎,欲成慢惊风,搐足胫冷者,或大人气上冲,胸满,头面肿痒。

【处方】川芎 荜菝各一两 蝎稍(去毒尖一钱,焙)细辛(去苗) 半夏(酒浸一宿,汤洗七次,焙干)各二钱

【用法】上为细末,热汤调,稍热空心服。一周儿每服抄一小铜钱,量儿大小加减。

【方解】若痰满胸喉中,眼珠斜视,速与服。目上直视,睹不转睛者,难救。或痰气壅塞不能咽药,用一指于儿喉厌腭中探,就斡去寒痰冷涎,气稍得通,以药灌之。次服补脾益真汤,或以油珠膏选用之。

疾之生死,大抵在人之主持。此方家传累世,活幼甚效。文中今以刊行流布,使养子之家无夭横之痛,幸甚。

         油珠膏           

【主治】补脾肾,润心肺,专治气逆呕哕,及风痰作搐,并宜服之。

【处方】石亭脂(硫磺中拣取如蜡色者) 滑石各半两半夏(酒浸一宿,汤洗七次,焙) 黑附子(炮去皮脐) 天南星(醋浸一宿,汤洗七次,焙)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用冷清养半盏,滴麻油一点如钱大,抄药在油珠上,须臾坠下,却去其荠,与儿服。随且更用温清荠,三五口压下,肚饥时服讫。候一时久吃乳食,量儿大小加减药。

         补脾益真汤           

【主治】小儿胎禀怯弱,外实里虚,因呕吐乳奶,粪便青色而成慢惊风。气逆涎潮,眼珠直视,四肢抽掣,或因变蒸客忤而作,或因持拘惊吓而作,或因误服镇心寒凉药而作。

【处方】木香 当归 人参 黄芪 丁香 诃子肉 陈皮 厚朴(姜制) 甘草(炙) 白豆蔻(面裹煨) 草果 茯苓 白术 官桂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 制附子(炮)各等分 全蝎(去毒微炒,每一服用一个)

【用法】上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二片,枣一枚,煎六分,去滓,肚饥稍热服。服讫心腹揉动,以助药力,候一时久吃乳食。

【方解】渴者,去附子、丁香、肉豆蔻,加茯苓、人参。

泻者,加附子、丁香、诃子肉。

呕吐者,加丁香、半夏、陈皮。

腹痛者,加厚朴、良姜。

腹胀者,加厚朴、丁香、前胡、枳壳。

咳嗽加前胡、五味子,去附子、官桂、草果、肉豆蔻。

痰喘加前胡、枳壳、赤茯苓,去附子、丁香、豆蔻、草果。

足冷加附子、丁香、厚朴。

气逆不下加前胡、枳壳,去当归、附子、肉豆蔻。

恶风自汗,加官桂、黄芪。

已上加减,与正方同等分。

此药性温不燥,亦治大人渴疾。汤饮盛谷荡涤脾胃,以致脏腑虚弱,吃食减少,精神无力,日久衰困,而成淹滞之患。

前朴散        

【主治】心腹结气,或呕哕泄泻,腹胀时痛,或发惊悸,并宜服。

【处方】前胡 白术 人参(去芦) 陈皮 良姜(炒藿香) 甘草(炙) 厚朴(姜制)各等分。

【用法】上㕮咀,每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稍热肚饥时服。

二圣丸           

【主治】小儿腹胀足冷面冷,或腹中气响而足冷,或水泻而足冷,或渴,面、足冷,或粪青足冷,或头温足冷,或脉沉微而足冷。

【处方】石亭脂(如蜡块者)一两 黑附子(炮去皮)半两

【用法】上为末,饭丸如黄米大。周岁儿每服十丸,空心乳汁送下。候一个时久,得吃乳。量儿大小增减丸数,秘传累验。

         长生丸           

【主治】宽上实下,补脾治痰止泻。

【处方】槟榔 枳实(麸炒)各一两 木香半两 砂仁 半夏(姜制) 丁香 肉豆蔻(面裹煨) 全蝎二十枚(去毒尖)

【用法】上为末,饭丸如黍米大。一周儿服五十九,空心乳汁下,粥汤亦可,服讫半时久,得吃乳食,日二服。

         塌气丸           

【主治】小儿脾虚腹胀,或疳泻黄瘦。

【处方】青皮一两 荜菝 胡椒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全蝎五枚

【用法】上为末,醋糊丸如黄米大。一周儿服十五丸,乳汁下,粥汤亦得,空腹,日二服,讫候半时,得吃乳食,量儿大小加减。

         远志煎           

【主治】小儿身体壮热,惊悸心神不宁。

【处方】远志(去苗骨,甘草水煮,焙) 茯神(去木) 羚羊角屑 甘草(炙)芜荑各三钱 蝎稍十枚(去毒)

【用法】上为末,醋糊丸黍米大。一周儿每服一百丸,乳汁或米饮下,服讫候一时久,得吃乳食,量儿大小及病轻重,加减丸数。

         疏鬲丸           

【主治】诸惊,亦治疳。出《圣惠方》。急惊最效。

【处方】干蟆(五月五日收者佳,一枚,以酒、醋炙酥)青黛 木香 槟榔 麝香 续随子(去壳纸,裹挹去油)各一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一周儿每服十五丸,二三岁加至三十丸,空心清米饮送下,服讫一时久,得吃乳食。

         牛黄丸           

【主治】小儿心经积热,两腮红如胭脂,手足常热,唇口干燥。亦治急惊。

【处方】牛黄一钱 天竺黄二钱 郁金三钱(真如蝉肚者) 栀子仁四钱

【用法】为末和均,炼蜜丸,黍米大。一周儿每服三十丸,薄荷汤下,量儿加减。

         醉红散           

【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潮搐涎盛,口眼偏斜,精神昏闷。

【处方】天南星一枚(大者酒浸,湿纸裹炮熟,焙干) 蜈蚣一条(酒炙) 白僵蚕(炒去丝嘴) 全蝎(去毒)各七枚 天仙子一字 朱砂(别研) 紫菀 杏仁 龙骨 防风 龙胆草 蝉退 百合 牛黄(别研) 白芷 麝香各一钱 升麻三钱 大黄(煨)四钱酥一两 蜜三两

【用法】上件药先以牛黄、麝香、朱砂各研为末,除酥蜜外,十五味捣为粗末,用水一升,入银锅内,煎至三合,以新绵滤去滓,却入锅内,入牛黄、麝香、朱砂末及酥、蜜等,以柳篦不住手搅,慢火熬如稠汤方止,入瓷合内盛,密盖收之。周岁儿每服一鸡头实大,沸汤化下。日二三服,量儿大小加减。

         不惊丸           

【主治】小儿因惊气,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疯,眼睛斜视。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淡豆豉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字。病甚者,服半钱,不拘时候服,日三服。

急惊者,薄荷自然汁调下。

慢惊者,荆芥汤入酒,三五点调下。

凡小儿急慢惊风,若睛珠上视,或上气喘急,足胫若冷者,难愈。腹中急胀,眼睛上视不回者,必难治也。